CN101718119A - 一种装配式住宅连接建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装配式住宅连接建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718119A
CN101718119A CN200910237377A CN200910237377A CN101718119A CN 101718119 A CN101718119 A CN 101718119A CN 200910237377 A CN200910237377 A CN 200910237377A CN 200910237377 A CN200910237377 A CN 200910237377A CN 101718119 A CN101718119 A CN 10171811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tirrup
main muscle
concrete
side fascia
flo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1023737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718119B (zh
Inventor
樊立
孟宪忠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Taikong Panel Industry Corp.
Original Assignee
樊立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樊立 filed Critical 樊立
Priority to CN200910237377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1718119B/zh
Publication of CN10171811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71811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71811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71811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一种建筑板装配式住宅连接建造方法,它包括:在建筑板安装时,将相邻的建筑板之间拉开距离;在建筑板四周设置的箍筋内穿入主筋;再其内浇注混凝土,以形成与建筑板四周钢结构复合受力的复合混凝土构造柱和/或复合混凝土构造梁,通过建筑板四周箍筋、主筋,使得混凝土牢固地与建筑板固接在一起,并使构成建筑主体的建筑板与基础固接在一起共同受力,以提高建筑物的整体性能及抗震等级。本发明的优点在于:本发明施工快捷;并通过后浇注的混凝土,将建筑板四周裸露的钢结构包裹住,不仅提高了建筑板的防腐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建筑物的整体性能及抗震等级。本发明可适用于具有承重能力的建筑板装配式住宅建造,也可适用于非承重建筑板装配式住宅建造。

Description

一种装配式住宅连接建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建筑领域,特别指一种建筑板装配式住宅连接建造方法。
背景技术
现在中低层装配式建筑体系中,装配连接方式多采用螺栓、自攻螺丝等机械方式,此类连接方式安装速度快,操作简单。但还存在有诸多不足之处,如:连接部位不封闭;连接材料出现锈蚀难以修复;由于连接部位间断设置,使结构传力分散,对抗震级别有明显影响。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背景技术不足而提供一种建筑板装配式住宅连接建造方法,它可以提高建筑物的整体性能及抗震等级。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建筑板装配式住宅的连接建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它包括
在建筑板安装时,将相邻的建筑板之间拉开距离;在建筑板四周设置的箍筋内穿入主筋;再其内浇注混凝土,以形成与建筑板四周钢结构复合受力的复合混凝土构造柱和/或复合混凝土构造梁,通过建筑板四周箍筋、主筋,使得混凝土牢固地与建筑板固接在一起,并使构成建筑主体的建筑板与基础固接在一起共同受力,以提高建筑物的整体性能及抗震等级。
另一种由建筑板装配式住宅的连接建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它包括
在建筑板安装时,将相邻的建筑板之间拉开距离,且该距离的尺寸与形状经结构计算确定;在建筑板四周设置的箍筋内穿入主筋;在其内再浇注混凝土,以形成与建筑板四周钢结构复合受力的复合混凝土结构受力柱和/或复合混凝土结构受力梁,通过建筑板四周箍筋、主筋,使混凝土牢固地与建筑板连接在一起,使得构成建筑主体的建筑板与基础固接在一起共同受力,以提高建筑物的整体性能及抗震等级。
其中,所述的建筑板,它包括:外墙板、隔墙板、楼板、屋面板。
在本发明中可以通过调整相邻之间建筑板板缝的距离,达到不同的混凝土截面尺寸与配筋,使其满足不同的结构受力要求,如建筑物所需的混凝土柱、混凝土构造柱、混凝土梁、混凝土圈梁。
本发明的优点在于:本发明施工快捷;并通过后浇注的混凝土,将建筑板四周裸露的钢结构包裹住,不仅提高了建筑板的防腐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建筑物的整体性能及抗震等级。本发明可适用于具有承重能力的建筑板装配式住宅建造,也可适用于非承重建筑板装配式住宅建造。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的平面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的主视立面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的左视立面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中二块墙板阳角的复合混凝土构造柱连接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中三块墙板的复合混凝土构造柱连接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中二块墙板的复合混凝土构造柱连接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中墙板与屋面板的复合混凝土构造梁连接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实施例中一楼墙板、二楼墙板、楼板的复合混凝土构造梁连接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实施例中二块楼板的复合混凝土构造梁连接示意图。
图10是本发明实施例中一楼墙板、二楼墙板、二块楼板的复合混凝土构造梁连接示意图。
图11是本发明实施例中墙板与混凝土基础连接示意图。
图12是本发明实施例中二块墙板阳角部位,复合混凝土结构受力柱的连接示意图。
图13是本发明实施例中三块墙板阳角部位,复合混凝土结构受力柱的连接示意图。
图14是本发明实施例中二块墙板部位,复合混凝土结构受力柱的连接示意图。
图15是本发明实施例中墙板与屋面板的沿口部位,复合混凝土结构受力梁的连接示意图。
图16是本发明实施例中一楼与二楼部位,复合混凝土结构受力梁的连接示意图。
其中,图中标号是:外墙板1;隔墙板2;楼板3;屋面板4;复合混凝土构造柱5-1;复合混凝土构造梁5-2;混凝土5-3;楼板混凝土叠合层5-4;地面混凝土层5-5;混凝土基础5-6;箍筋6;主筋7;复合混凝土结构受力柱5-7;复合混凝土结构受力梁5-8。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图2、图3所示,本发明装配式住宅结构,它主要由外墙板1、隔墙板2、楼板3、屋面板4、复合混凝土构造柱5-1、复合混凝土构造梁5-2以及楼板混凝土叠合层5-4构成。建筑板装配式住宅的连接建造方法是:
在建筑板安装时,将相邻的建筑板(外墙板1、隔墙板2、楼板3、屋面板4)之间拉开距离;在建筑板需要连接部位设置的箍筋6内穿入主筋7;再浇注混凝土5-3,以形成复合混凝土构造柱5-1和复合混凝土构造梁5-2;通过建筑板(外墙板1、隔墙板2、楼板3、屋面板4)四周箍筋6、主筋7、混凝土5-3与建筑板牢固地连接在一起,并使得构成建筑主体的外墙板1、隔墙板2、楼板3、屋面板4与混凝土基础5-6固接在一起共同受力,以提高建筑物的整体性能及抗震等级;并通过在板缝内浇注混凝土5-3所形成的复合混凝土构造柱5-1与复合混凝土构造梁5-2,使建筑板连接在一起而共同受力,建造成完整的装配式住宅建筑物。
图4是二块墙板阳角的复合混凝土构造柱连接示意图,它是由外墙板1、混凝土5-3、箍筋6、主筋7构成。其安装连接方法是:先安装二块外墙板1;然后在二块外墙板1形成的阳角空间内,箍筋6按照一定的间距与外墙板1进行连接;再将主筋7穿入箍筋6内并与其连接;通过浇筑混凝土5-3,将主筋7与箍筋6、以及阴阳角部的两块外墙板1牢固的连接一起,并形成复合混凝土构造柱。
图5是三块墙板的复合混凝土构造柱连接示意图,它是由外墙板1、隔墙板2混凝土5-3、箍筋6、主筋7构成。其安装连接方法是:先安装隔墙板2;再安装两块外墙板1并按要求拉开一定距离;然后在外墙板1、隔墙板2形成的空间内,箍筋6按照一定的间距与两块外墙板1、隔墙板2进行连接;再将主筋7穿入箍筋6内并与其连接;通过浇筑混凝土5-3,将主筋7与箍筋6、以及两块外墙板1、一块隔墙板2牢固的连接一起,并形成复合混凝土构造柱。
图6是二块墙板的复合混凝土构造柱连接示意图,它是由外墙板1、混凝土5-3、箍筋6、主筋7构成。其安装连接方法是:先安装两块外墙板1并按要求拉开一定距离;然后在两块外墙板1形成的空间内,箍筋6按照一定的间距与两块外墙板1进行连接;再将主筋7穿入箍筋6内并与其连接;通过浇筑混凝土5-3,将主筋7与箍筋6、以及两块外墙板1牢固的连接一起,并形成复合混凝土构造柱。
图7是墙板与屋面板的复合混凝土构造梁连接示意图,它是由外墙板1、屋面板4混凝土5-3、箍筋6、主筋7、构成。其安装连接方法是:先安装外墙板1;再安装屋面板4;然后在外墙板1屋面板4形成的空间内,箍筋6按照一定的间距与外墙板1屋面板4进行连接;再将主筋7穿入箍筋6内并与其连接;通过浇筑混凝土5-3,将主筋7与箍筋6、以及外墙板1、屋面板4牢固的连接一起,并形成复合混凝土构造梁。
图8是一楼墙板、二楼墙板、楼板的复合混凝土构造梁连接示意图,它是由外墙板1、楼板3、楼板混凝土叠合层5-4、混凝土5-3、箍筋6、主筋7构成。其安装连接方法是:先安装一楼外墙板1;再安装楼板3与二楼外墙板1;然后在一、二层外墙板1、楼板3形成的空间内,箍筋6按照一定的间距与两块外墙板1、楼板3进行连接;再将主筋7穿入箍筋6内并与其连接;通过浇筑混凝土5-3,将主筋7与箍筋6、以及一、二层外墙板1、楼板3牢固的连接一起,并形成复合混凝土构造梁与楼板混凝土叠合层5-4。
图9是二块楼板的复合混凝土构造梁连接示意图,它是由楼板3、混凝土5-3、箍筋6、主筋7、、楼板混凝土叠合层5-4构成。其安装连接方法是:先安装两块楼板3并按要求拉开一定距离;然后在两块楼板3形成的空间内,箍筋6按照一定的间距与两块楼板3进行连接;再将主筋7穿入箍筋6内并与其连接;通过浇筑混凝土5-3,将主筋7与箍筋6、以及两块楼板3牢固的连接一起,并形成复合混凝土构造梁与楼板混凝土叠合层5-4。
图10是一楼墙板、二楼墙板与二块楼板的复合混凝土构造梁连接示意图,它是由隔墙板2、楼板3、混凝土5-3、箍筋6、主筋7、楼板混凝土叠合层5-4构成。其安装连接方法是:先安装一楼隔墙板2;再安装两块楼板3并按要求拉开一定距离;再安装二楼隔墙板2;然后在一、二楼隔墙板2与两块楼板3形成的空间内,箍筋6按照一定的间距与一、二楼隔墙板2、两块楼板3进行连接;再将主筋7穿入箍筋6内并与其连接;通过浇筑混凝土5-3,将主筋7与箍筋6、以及两块楼板3与两块隔墙板2牢固的连接一起,并形成复合混凝土构造梁与楼板混凝土叠合层5-4。
图11是墙板与混凝土基础连接示意图,它是由外墙板1、混凝土5-3、地面混凝土层5-5、箍筋6、混凝土基础5-6构成。其安装连接方法是:先将外墙板1安装在混凝土基础5-6上;并按要求抬高一定距离;然后在外墙板1与混凝土基础5-6形成的空间内,箍筋6按照一定的间距与外墙板1进行连接;通过浇筑混凝土5-3,将与箍筋6与混凝土基础5-6牢固的连接一起,并形成地面混凝土层5-5。
图12是二块墙板阳角部位,复合混凝土结构受力柱的连接示意图,它是由外墙板1、混凝土5-3、箍筋6、主筋7构成。其安装连接方法是:先安装二块外墙板1,并应按照结构计算的要求拉开一定的距离;然后在二块外墙板1形成的阳角空间内,箍筋6按照一定的间距与外墙板1进行连接;再将主筋7穿入箍筋6内并与其连接;通过浇筑混凝土5-3,将主筋7与箍筋6、以及阴阳角部的两块外墙板1牢固的连接一起,并形成复合混凝土结构受力柱。
图13是三块墙板部位,复合混凝土结构受力柱的连接示意图,它是由外墙板1、隔墙板2混凝土5-3、箍筋6、主筋7构成。其安装连接方法是:先安装隔墙板2;再安装两块外墙板1,并应按照结构计算的要求拉开一定的距离;然后在外墙板1、隔墙板2形成的空间内,箍筋6按照一定的间距与两块外墙板1隔墙板2进行连接;再将主筋7穿入箍筋6内并与其连接;通过浇筑混凝土5-3,将主筋7与箍筋6、以及两块外墙板1、一块隔墙板2牢固的连接一起,并形成结构受力的复合混凝土结构受力柱。
图14是二块墙板部位,复合混凝土结构受力柱的连接示意图,它是由外墙板1、混凝土5-3、箍筋6、主筋7构成。其安装连接方法是:先安装两块外墙板1,并应按照结构计算的要求拉开一定的距离;然后在两块外墙板1形成的空间内,箍筋6按照一定的间距与两块外墙板1进行连接;再将主筋7穿入箍筋6内并与其连接;通过浇筑通过混凝土5-3,将主筋7与箍筋6、以及两块外墙板1牢固的连接一起,并形成结构受力的复合混凝土结构受力柱。
图15是墙板与屋面板的沿口部位,复合混凝土结构受力梁的连接示意图,它是由外墙板1、屋面板4混凝土5-3、箍筋6、主筋7、构成。其安装连接方法是:先安装外墙板1;再安装屋面板4;外墙板1、屋面板4应按照结构计算的要求拉开一定的距离;然后在外墙板1、屋面板4形成的空间内,箍筋6按照一定的间距与外墙板1、屋面板4进行连接;再将主筋7穿入箍筋6内并与其连接;通过浇筑混凝土5-3,将主筋7与箍筋6、以及外墙板1、屋面板4牢固的连接一起,并形成结构受力的复合混凝土结构受力梁。
图16是一楼与二楼部位,复合混凝土结构受力梁的连接示意图,它是由外墙板1、楼板3、楼板混凝土叠合层5-4、混凝土5-3、箍筋6、主筋7构成。其安装连接方法是:先安装一楼外墙板1;再安装楼板3与二楼外墙板1;二楼外墙板1应按照结构计算的要求与一楼外墙板1拉开一定的距离;然后在一、二外墙板1、楼板3形成的空间内,箍筋6按照一定的间距与两块外墙板1、楼板3进行连接;再将主筋7穿入箍筋6内并与其连接;通过浇筑混凝土5-3,将主筋7与箍筋6、以及两层外墙板1、楼板3牢固的连接一起,并形成结构受力的复合混凝土结构受力梁与楼板混凝土叠合层5-4。

Claims (17)

1.一种建筑板装配式住宅的连接建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它包括
在建筑板安装时,将相邻的建筑板之间拉开距离;在建筑板四周设置的箍筋内穿入主筋;再其内浇注混凝土,以形成与建筑板四周钢结构复合受力的复合混凝土构造柱和/或复合混凝土构造梁,通过建筑板四周箍筋、主筋,使得混凝土牢固地与建筑板固接在一起,并使构成建筑主体的建筑板与基础固接在一起共同受力,以提高建筑物的整体性能及抗震等级。
2.一种由建筑板材装配式住宅的连接建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它包括
在建筑板安装时,将相邻的建筑板之间拉开距离,且该距离的尺寸与形状经结构计算确定;在建筑板四周设置的箍筋内穿入主筋;在其内再浇注混凝土,以形成与建筑板四周钢结构复合受力的复合混凝土结构受力柱和/或复合混凝土结构受力梁,通过建筑板四周箍筋、主筋,使混凝土牢固地与建筑板连接在一起,使得构成建筑主体的建筑板与基础固接在一起共同受力,以提高建筑物的整体性能及抗震等级。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建筑板材装配式住宅的连接建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建筑板,它包括:外墙板、隔墙板、楼板、屋面板。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建筑板材装配式住宅的连接建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它包括:通过调整相邻之间建筑板板缝的距离,达到不同的混凝土截面尺寸与配筋,使其满足不同的结构受力要求。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板材装配式住宅的连接建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建筑板安装,它包括二块墙板阳角的复合混凝土构造柱的安装连接方法,具体步骤是:先安装二块外墙板;然后在二块外墙板形成的阳角空间内,箍筋按照一定的间距与外墙板进行连接;再将主筋穿入箍筋内并与其连接;通过浇筑混凝土,将主筋与箍筋、以及阴阳角部的两块外墙板牢固的连接一起,并形成复合混凝土构造柱。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板材装配式住宅的连接建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建筑板安装,它包括三块墙板的复合混凝土构造柱的安装连接方法,具体步骤是:先安装隔墙板;再安装两块外墙板并按要求拉开一定距离;然后在外墙板、隔墙板形成的空间内,箍筋按照一定的间距与两块外墙板、隔墙板进行连接;再将主筋穿入箍筋内并与其连接;通过浇筑混凝土,将主筋与箍筋、以及两块外墙板、一块隔墙板牢固的连接一起,并形成复合混凝土构造柱。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板材装配式住宅的连接建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建筑板安装,它包括二块墙板的复合混凝土构造柱的安装连接方法,具体步骤是:先安装两块外墙板并按要求拉开一定距离;然后在两块外墙板形成的空间内,箍筋按照一定的间距与两块外墙板进行连接;再将主筋穿入箍筋内并与其连接;通过浇筑混凝土,将主筋与箍筋、以及两块外墙板牢固的连接一起,并形成复合混凝土构造柱。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板材装配式住宅的连接建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建筑板安装,它包括墙板与屋面板的复合混凝土构造梁的安装连接方法,具体步骤是:先安装外墙板;再安装屋面板;然后在外墙板屋面板形成的空间内,箍筋按照一定的间距与外墙板屋面板进行连接;再将主筋穿入箍筋内并与其连接;通过浇筑混凝土,将主筋与箍筋、以及外墙板、屋面板牢固的连接一起,并形成复合混凝土构造梁。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板材装配式住宅的连接建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建筑板安装,它包括一楼墙板、二楼墙板、楼板的复合混凝土构造梁的安装连接方法,具体步骤是:先安装一楼外墙板;再安装楼板与二楼外墙板;然后在一、二层外墙板、楼板形成的空间内,箍筋按照一定的间距与两块外墙板、楼板进行连接;再将主筋穿入箍筋内并与其连接;通过浇筑混凝土,将主筋与箍筋、以及一、二层外墙板、楼板牢固的连接一起,并形成复合混凝土构造梁与楼板混凝土叠合层。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板材装配式住宅的连接建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建筑板安装,它包括二块楼板的复合混凝土构造梁的安装连接方法,具体步骤是:先安装两块楼板并按要求拉开一定距离;然后在两块楼板形成的空间内,箍筋按照一定的间距与两块楼板进行连接;再将主筋穿入箍筋内并与其连接;通过浇筑混凝土,将主筋与箍筋、以及两块楼板牢固的连接一起,并形成复合混凝土构造梁与楼板混凝土叠合层。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板材装配式住宅的连接建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建筑板安装,它包括一楼墙板、二楼墙板与二块楼板的复合混凝土构造梁的安装连接方法,具体步骤是:先安装一楼隔墙板;再安装两块楼板并按要求拉开一定距离;再安装二楼隔墙板;然后在一、二楼隔墙板与两块楼板形成的空间内,箍筋按照一定的间距与一、二楼隔墙板、两块楼板进行连接;再将主筋穿入箍筋内并与其连接;通过浇筑混凝土,将主筋与箍筋、以及两块楼板与两块隔墙板牢固的连接一起,并形成复合混凝土构造梁与楼板混凝土叠合层。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板材装配式住宅的连接建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建筑板安装,它包括墙板与混凝土基础连接的安装连接方法,具体步骤是:先将外墙板安装在混凝土基础上;并按要求抬高一定距离;然后在外墙板与混凝土基础形成的空间内,箍筋按照一定的间距与外墙板进行连接;通过浇筑混凝土,将与箍筋与混凝土基础牢固的连接一起,并形成地面混凝土层。
1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建筑板材装配式住宅的连接建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建筑板安装,它包括二块墙板阳角部位,复合混凝土结构受力柱安装连接方法,具体步骤是:先安装二块外墙板,并应按照结构计算的要求拉开一定的距离;然后在二块外墙板形成的阳角空间内,箍筋按照一定的间距与外墙板进行连接;再将主筋穿入箍筋内并与其连接;通过浇筑混凝土,将主筋与箍筋、以及阴阳角部的两块外墙板牢固的连接一起,并形成复合混凝土结构受力柱。
1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建筑板材装配式住宅的连接建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建筑板安装,它包括三块墙板部位,复合混凝土结构受力柱的安装连接方法,具体步骤是:先安装隔墙板;再安装两块外墙板,并应按照结构计算的要求拉开一定的距离;然后在外墙板、隔墙板形成的空间内,箍筋按照一定的间距与两块外墙板隔墙板进行连接;再将主筋穿入箍筋内并与其连接;通过浇筑混凝土,将主筋与箍筋、以及两块外墙板、一块隔墙板牢固的连接一起,并形成结构受力的复合混凝土结构受力柱。
1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建筑板材装配式住宅的连接建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建筑板安装,它包括二块墙板部位,复合混凝土结构受力柱的安装连接方法,具体步骤是:先安装两块外墙板,并应按照结构计算的要求拉开一定的距离;然后在两块外墙板形成的空间内,箍筋按照一定的间距与两块外墙板进行连接;再将主筋穿入箍筋内并与其连接;通过浇筑通过混凝土,将主筋与箍筋、以及两块外墙板牢固的连接一起,并形成结构受力的复合混凝土结构受力柱。
1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建筑板材装配式住宅的连接建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建筑板安装,它包括墙板与屋面板的沿口部位,复合混凝土结构受力梁的安装连接方法,具体步骤是:先安装外墙板;再安装屋面板;外墙板、屋面板应按照结构计算的要求拉开一定的距离;然后在外墙板屋面板形成的空间内,箍筋按照一定的间距与外墙板、屋面板进行连接;再将主筋穿入箍筋内并与其连接;通过浇筑混凝土,将主筋与箍筋、以及外墙板、屋面板牢固的连接一起,并形成结构受力的复合混凝土结构受力梁。
1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建筑板材装配式住宅的连接建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建筑板安装,它包括一楼与二楼部位,复合混凝土结构受力梁的安装连接方法,具体步骤是:先安装一楼外墙板;再安装楼板与二楼外墙板;二楼外墙板应按照结构计算的要求与一楼外墙板拉开一定的距离;然后在一、二外墙板、楼板形成的空间内,箍筋按照一定的间距与两块外墙板、楼板进行连接;再将主筋穿入箍筋内并与其连接;通过浇筑混凝土,将主筋与箍筋、以及两层外墙板、楼板牢固的连接一起,并形成结构受力的复合混凝土结构受力梁与楼板混凝土叠合层。
CN2009102373778A 2009-11-17 2009-11-17 一种装配式住宅连接建造方法 Active CN10171811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9102373778A CN101718119B (zh) 2009-11-17 2009-11-17 一种装配式住宅连接建造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9102373778A CN101718119B (zh) 2009-11-17 2009-11-17 一种装配式住宅连接建造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718119A true CN101718119A (zh) 2010-06-02
CN101718119B CN101718119B (zh) 2011-04-27

Family

ID=4243275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102373778A Active CN101718119B (zh) 2009-11-17 2009-11-17 一种装配式住宅连接建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1718119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223459A (zh) * 2016-07-27 2016-12-14 湖南三快而居住宅工业有限公司 一种挤压成型纤维水泥板房屋及其建造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9472C (zh) * 1997-07-11 2002-02-20 李岭群 梁与柱的节点连接装置
CN1120280C (zh) * 1999-01-13 2003-09-03 北京华洋建设开发有限公司 中高层钢结构抗震住宅的施工方法
KR20010096360A (ko) * 2000-04-18 2001-11-07 이수행 조립식의 환경친화적 및 마을공동체적인 아파트 등 빌딩형건축물의 설계 시공방법
CN1364965A (zh) * 2001-01-10 2002-08-21 中铁十二局集团建筑安装工程有限公司 预制榫形墙(楼)板与现浇小框架组合式工业化装配式住宅
CN2685429Y (zh) * 2003-12-15 2005-03-16 昆明理工大学 用于整体预应力装配式板柱结构的预制异型柱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223459A (zh) * 2016-07-27 2016-12-14 湖南三快而居住宅工业有限公司 一种挤压成型纤维水泥板房屋及其建造方法
CN106223459B (zh) * 2016-07-27 2018-06-15 湖南三一快而居住宅工业有限公司 一种挤压成型纤维水泥板房屋及其建造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718119B (zh) 2011-04-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759866B (zh) 一种轻型钢框架‑冷弯薄壁型钢墙组合结构房屋建筑体系
CN202831402U (zh) 一种内接圆管外套矩形钢管混凝土柱
CN108894362B (zh) 装配式格栅式薄壁钢板再生混凝土组合剪力墙及装配方法
CN105064529A (zh) 一种预制装配式带暗支撑的大板剪力墙结构
CN206091045U (zh) 一种波腹芯板预制混凝土装配式复合墙
CN109083308B (zh) 一种抗震预制装配式的墙体及其施工方法
CN206467770U (zh) 一种轻型钢框架‑冷弯薄壁型钢墙组合结构房屋建筑体系
CN102444224A (zh) 混凝土组合剪力墙
CN2918571Y (zh) 外包冷成型钢全组合建筑物
CN107447901A (zh) 抗震预制楼板及楼板抗震拼接结构
CN109680796A (zh) 高强钢框架-叠合波形钢板墙抗侧的冷弯薄壁型钢结构
CN111962952A (zh) 一种钢管混凝土柱-H型钢梁-钢支撑-π形连接件组合式中柱底部节点及作法
CN105569222A (zh) 一种预制装配式带暗支撑大板剪力墙的上下连接技术
CN113266074A (zh) 一种装配式轻钢轻混凝土剪力墙结构房屋体系
CN210164056U (zh) 一种装配式钢混组合结构建筑系统
CN202125104U (zh) 现浇梁柱预制夹芯混凝土墙板住宅建筑体系
CN108547396B (zh) 装配式桁架型轻钢框架-钢筋网-发泡混凝土组合墙
CN204475580U (zh) 墙板组件及全装配式房屋
CN203334423U (zh) 一种预制叠合阳台板与主体的钢筋拉结结构
CN210621919U (zh) 装配式钢结构住宅体系
CN108755955A (zh) 冷弯薄壁型钢房屋纵横墙间加强结构
CN102912878B (zh) 模块化建筑隔震体系
CN111962951A (zh) 一种钢管混凝土柱-H型钢梁-钢支撑-π形连接件组合式角柱底部节点及作法
CN101718119B (zh) 一种装配式住宅连接建造方法
CN202866317U (zh) 一种角钢支托砌体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Owner name: BEIJING TAIKONG PANEL INDUSTRY CORP.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FAN LI

Effective date: 20100712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COR Change of bibliographic data

Free format text: CORRECT: ADDRESS; FROM: 100077 5TH FLOOR, NORTH BUILDING, NO.1, ZHONGHE ROAD, BRIDGE SOUTH, FENGTAI DISTRICT, BEIJING CITY TO: 100070 5TH FLOOR, NORTH BUILDING, NO.1, ZHONGHE ROAD, BRIDGE SOUTH, FENGTAI DISTRICT, BEIJING CITY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00712

Address after: 100070 Beijing city Fengtai District bridge in No. 1 North Road, building five floor

Applicant after: Beijing Taikong Panel Industry Corp.

Address before: 100077 Beijing city Fengtai District bridge in No. 1 North Road, building five floor

Applicant before: Fan Li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E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cordation of patent licensing contract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00602

Assignee: Shanghai dream Investment Advisory Service Center (limited partnership)

Assignor: Beijing Taikong Panel Industry Corp.

Contract record no.: 2017990000023

Denomination of invention: Connecting construction method for assembled-type house building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10427

License type: Common License

Record date: 20170113

LICC Enforcement, change and cancellation of record of contracts on the licence for exploitation of a patent or utility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