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702966B - 一种保护性耕作栽培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保护性耕作栽培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1702966B CN101702966B CN2009102103463A CN200910210346A CN101702966B CN 101702966 B CN101702966 B CN 101702966B CN 2009102103463 A CN2009102103463 A CN 2009102103463A CN 200910210346 A CN200910210346 A CN 200910210346A CN 101702966 B CN101702966 B CN 101702966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rea
- year
- fertilization
- cultivation method
- soi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60/00—Technologies relating to agriculture, livestock or agroalimentary industries
- Y02P60/20—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in agriculture, e.g. CO2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新的保护性耕作栽培方法,采用三分法大垄深松秸秆还田,即苗区、空白区和施肥区,苗区双行点播,收获后秸秆全部施入施肥区,进行秸秆翻埋,克服了免耕时秸秆覆盖地表,使秸秆成堆造成播种时拥堵;每年采取三分法平移,三年可实现土壤全部进行秸秆还田处理,作物当年不种在施秸秆区,经过两年腐熟后才种植作物,避免当年秸秆还田对作物产量造成的影响,增加了土壤肥力,增大了土壤库容。
Description
方法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新的保护性耕作栽培方法,尤其涉及一种三分法大垄深松秸秆还田方法,属于农作物耕作栽培方法。
背景方法
19世纪美国发生的“黑风暴”推动了人们对传统耕作方法的反思和对保土保水新方法的探索。多年试验发现,在保证播种质量和有效除草的条件下,免耕能够获得相同的作物产量。20世纪60年代免耕法在美国开始全面推广,80年代成为美国主流耕作方法,1995年更名为保护性耕作法。目前保护性耕作面积占耕地面积60%以上的国家主要在北美洲(美国、加拿大等)、南美洲(巴西、阿根廷、巴拉圭等)和澳洲(澳大利亚等),欧洲保护性耕作面积占15%左右,亚洲、非洲和前苏联国家保护性耕作面积相对较少。我国少耕、免耕的农艺试验研究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主要有黑龙江国营农场免耕种植小麦试验、江苏省稻茬地免耕播种小麦研究、陕西省农科院旱地小麦高留茬少耕全程覆盖方法研究、山西农科院旱地玉米免耕整秆半覆盖方法研究、河北省农科院一年两熟地区少免耕栽培方法研究等。1991年我国开始机械化保护性耕作系统试验,筛选出了一批方法模式,开发出多种轻型保护性耕作机具。我国干旱及半干旱耕地面积占52.5%,遍及北方16个省市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土壤贫瘠、作物产量低,风蚀沙化、水土流失严重。东部农业发达区频繁耕作、燃烧秸秆等导致土壤肥力降低,耕地质量下降,农业污染严重。这些地区急需改变现有耕作方法,实行既保护环境又增产增收的保护性耕作。
我国现有的耕种栽培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翻、耙后平播成60-70cm均匀垄;第二种是灭茬后二犁(或三犁川)成60-70cm均匀垄,垄上播。第一种方法的主要弊端一是作业环节多、成本高,秋、春两季整地,土壤水分大量散失,加重旱情;二是实现秸杆还田困难。第二种方法主要弊端是耕作层浅,犁底层加厚,春季打垄失墒严重,在不施农肥的条件下,尚属掠夺式种植方式。机械作业时田间碾压次数过多,土壤容重增大,抗御自然灾害能力低,产量不高不稳。人、畜力作业时劳动强度大,劳动生产率低下。
目前吉林省农业科学院研究的玉米宽窄行耕作栽培技术是一种典型的保护性耕作栽培技术,这种耕作栽培技术的操作方法是在秋翻地的基础上将65cm的均匀行距改成40cm的窄苗带和90cm的宽行空白带,在40cm窄行带精密点播,在90cm宽行带实施深松并深追肥。这种玉米宽窄行栽培技术,仅有苗带和空白带,空白带施追肥,没有使土地真正的休闲,而采用大垄三分法,即苗区、空白区、施肥区,真正实现苗区和空白区交替休闲,同时土壤全部进行秸秆还田处理。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的保护性耕作栽培方法,采用少耕播种、深松秸秆还田和休闲联合栽培方法。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是一种保护性耕作栽培方法,是采用三分法大垄深松秸秆还田,即分为苗区、空白区和施肥区,苗区双行点播,收获后秸秆全部施入施肥区,进行秸秆翻埋,克服了免耕时秸秆覆盖地表,使秸秆成堆造成播种时拥堵的缺陷;每年采取三分法平移,可实现土壤全部进行秸秆还田处理,作物当年不种在施秸秆区,经过两年腐熟后才种植作物,避免当年秸秆还田对作物产量造成的影响,增加了土壤肥力,增大了土壤库容。
本发明的保护性耕作栽培方法,是采用130-140cm大垄耕作方式,其中40-50cm为苗区,少耕播种;40-50cm为空白区;40-50cm为施肥区,深松,垄沟施秸秆,进行秸秆翻埋。每年采取三分法平移,即第一年三个区域依次为苗区、空白区、施肥区,第二年依次为施肥区、苗区、空白区,第三年依次为空白区、施肥区、苗区,三年内可实现土壤全部进行秸秆还田处理,提高土壤肥力,增大土壤库容。
少耕播种,残茬保留在地面上,留茬高度基本为15-20cm,春播时完成施肥、平整土地等。播种用双行精播机进行播种,沟的宽度和深度只要能够给种子盖上一层适当的土就行,可适当密植,间距20-25cm,栽2行,品字形栽植。
休闲空白区不进行任何其他整地作业,空白区宽为40-50cm,不破坏土壤物理结构,保墒性能好,风蚀、水蚀小,节省劳动力,减轻灾害性天气的影响,减少机械设备的使用和能量消耗。
深松秸秆还田,深松的宽度为40-50cm,深度为20-40cm,可疏松土壤,能有效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蓄水抗旱的能力。相对传统翻耕地,深松能使0~30cm土层容重降低0.1t/m3左右,提高0~50cm土层含水率10.9%左右,0~2m土层含水率11.2%左右,增加产量5.7%~11.3%。垄沟宽40-50cm,此区为施肥区,把秸秆全部施进垄沟区,进行秸秆翻埋,可有效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增加表层土壤的水分含量,建立腐殖质层。
经过试验测试,本发明的耕种方法与现行的秋灭茬、春打垄、垄上播的耕种方法比较,0-5cm耕层土壤有机质平均增加0.1-0.2个百分点,全生育区土壤含水率提高1.0%-2.0%,耕层土壤容重减少10-12%,玉米棒大小均匀度提高20-22%,保苗率提高10-12%,产量提高10%-15%,降低作业成本15-20%。
“三分法”大垄深松秸秆还田方法为半干旱半湿润雨养旱作农业平原地区生产提供了一种模式,利于雨养旱作农业平原地区的发展,为集约化耕作栽培水平的提高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这项方法不仅具有保护性耕作方法的特点,还具有如下优点:①秸秆还田,添加有机物,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性,增加土壤库容量,创造了松紧兼备、虚实并存的耕层结构,在协调耕层土壤水、肥、气、热状况方面有良好的效果;②打破了犁底层,不翻转耕层、不破坏耕层结构,蓄水保墒;③精密播种,省种省工;④培肥地力,苗带轮换,隔年休闲、用养结合;⑤改变种植结构,改善农田环境,增强了通风透光性;⑥便于田间管理,为调控植物后期生长发育提供了便利条件。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三分法大垄深松秸秆还田方法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应该理解的是,这些实施例仅用于例证的目的,决不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实施例1
在秋翻地的基础上,将常规70cm均匀行距的小垄变成140cm均匀行距的大垄,在140cm的大垄上划分40cm宽的窄苗带,50cm宽的空白带和50cm宽的施肥区,用双行精播机实施40cm苗带精密点播玉米籽,沟的宽度和深度只要能够给种子盖上一层适当的土就行,深度约5-10cm,可适当密植,间距25cm,栽2行,品字形栽植。残茬保留在地面上,留茬高度基本为20cm,6月中旬中耕用深松追肥机在50cm施肥区实施深松并深追肥,深松宽度为50cm,深度为40cm,以接蓄7~8月的自然降雨,秋季作物收获后,40cm种植带用切碎还田机切碎秸秆,施于50cm宽的施肥区,50cm宽休闲区用小型旋耕机整平土壤,为翌年备好种床。
第2年在旋耕整平的第1年的空白区用双行精播机播种,第1年的苗区为施肥区,施肥区为空白区,6月中旬中耕用深松追肥机在50cm施肥区实施深松并深追肥,深松宽度为50cm,深度为40cm,秋季作物收获后,40cm种植带用切碎还田机切碎秸秆,施于50cm宽的施肥区,50cm宽休闲区用小型旋耕机整平土壤,为翌年备好种床。
第3年在旋耕整平的第2年的空白区用双行精播机播种,第2年的苗区为施肥区,施肥区为空白区,其他操作同前两年,3年完成了“三分法”大垄深松秸秆还田耕种的全过程,可实现土壤全部进行秸秆还田处理,提高土壤肥力,增大土壤库容。
经过试验测试,本发明的耕种方法与现行的秋灭茬、春打垄、垄上播的耕种方法比较,0-5cm耕层土壤有机质平均增加0.1-0.2个百分点,0-20cm全氮增加0.01个百分点,全钾增加0.01个百分点,全生育区土壤含水率提高1.0%-2.0%,耕层土壤容重减少12%,玉米棒大小均匀度提高22%,保苗率提高12%,产量提高15%,降低作业成本20%。
实施例2
在秋翻地的基础上将常规70cm均匀行距的小垄变成130cm均匀行距的大垄,在130cm的大垄上划分改成50cm宽的窄苗带,40cm宽空白带和40cm宽的施肥区,用双行精播机实施50cm窄行带精密点播玉米籽,沟的宽度和深度只要能够给种子盖上一层适当的土就行,深度约5-10cm,可适当密植,间距20cm,栽2行,品字形栽植。残茬保留在地面上,留茬高度基本为15cm,6月中旬中耕用深松追肥机在40cm施肥区实施深松并深追肥,深松宽度为40cm,深度为20cm,以接蓄7~8月的自然降雨,秋季作物收获后,50cm种植带用切碎还田机切碎秸秆,施于40cm宽的施肥区,40cm宽休闲区用小型旋耕机整平土壤,为翌年备好种床。
第2年在旋耕整平的第1年的空白区用双行精播机播种,第1年的苗区为施肥区,施肥区为空白区,6月中旬中耕用深松追肥机在40cm施肥区实施深松并深追肥,深松宽度为40cm,深度为20cm,秋季作物收获后,50cm种植带用切碎还田机切碎秸秆,施于40cm宽的施肥区,40cm宽休闲区用小型旋耕机整平土壤,为翌年备好种床。
第3年在旋耕整平的第2年的空白区用双行精播机播种,第2年的苗区为施肥区,施肥区为空白区,其他操作同前两年,3年完成了“三分法”大垄深松秸秆还田耕种的全过程,可实现土壤全部进行秸秆还田处理,提高土壤肥力,增大土壤库容。
经过试验测试,本发明的耕种方法与现行的秋灭茬、春打垄、垄上播的耕种方法比较,0-5cm耕层土壤有机质平均增加0.1-0.2个百分点,0-20cm全氮增加0.01个百分点,全钾增加0.01个百分点,全生育区土壤含水率提高1.0%-2.0%,耕层土壤容重减少10%,玉米棒大小均匀度提高20%,保苗率提高10%,产量提高10%,降低作业成本15%。
Claims (6)
1.一种保护性耕作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三分法大垄深松秸秆还田,即苗区、空白区和施肥区,苗区双行点播,收获后秸秆全部施入施肥区,进行秸秆翻埋;每年采取三分法平移,三年可实现土壤全部进行秸秆还田处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保护性耕作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是采用130-140cm大垄耕作方式,40-50cm苗区;40-50cm空白区;40-50cm为施肥区,施肥区深松,施秸秆,进行秸秆翻埋。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保护性耕作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苗区采用少耕播种,残茬保留在地面上,留茬高度为15-20cm。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保护性耕作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苗区的农作物可适当密植,间距20-25cm,栽2行,品字形栽植。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保护性耕作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施肥区深松的宽度为40-50cm,深度为20-40cm,进行秸秆翻埋。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保护性耕作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三分法平移是指第一年三个区域依次为苗区、空白区、施肥区,第二年依次为施肥区、苗区、空白区,第三年依次为空白区、施肥区、苗区。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09102103463A CN101702966B (zh) | 2009-10-30 | 2009-10-30 | 一种保护性耕作栽培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09102103463A CN101702966B (zh) | 2009-10-30 | 2009-10-30 | 一种保护性耕作栽培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702966A CN101702966A (zh) | 2010-05-12 |
CN101702966B true CN101702966B (zh) | 2011-11-30 |
Family
ID=4237328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09102103463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702966B (zh) | 2009-10-30 | 2009-10-30 | 一种保护性耕作栽培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1702966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626022A (zh) * | 2011-11-16 | 2012-08-08 | 蔚延林 | 一种玉米高产耕种方法 |
CN102742392A (zh) * | 2012-05-31 | 2012-10-24 |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 | 地下阻水墙的建造方法 |
CN102771218A (zh) * | 2012-08-06 | 2012-11-14 | 张志平 | 一种干旱地区保护地耕作法 |
CN103460932B (zh) * | 2013-09-06 | 2015-09-23 |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 一种旱地玉米秸秆覆盖保墒方法 |
CN103931378A (zh) * | 2014-03-25 | 2014-07-23 | 吉林农业大学 | 玉米与秸秆种还分离轮作耕作制 |
CN104737755B (zh) * | 2015-03-26 | 2017-09-19 | 贵州省山地农业机械研究所 | 一种适宜粘性板结土壤的玉米种植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方法 |
CN106304991A (zh) * | 2015-06-16 | 2017-01-11 | 安志国 | 玉米秸秆还田宜腐保墒耕种方法 |
CN106665090A (zh) * | 2017-01-04 | 2017-05-17 | 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 | 一种冬小麦空行秸秆覆盖节水保墒方法 |
CN107333479A (zh) * | 2017-07-24 | 2017-11-10 |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 | 一种机械灭茬秸秆还田方法 |
CN107637445A (zh) * | 2017-08-30 | 2018-01-30 | 长葛市联发粮食专业合作社 | 一种利用玉米秸秆为冬小麦覆盖保墒的方法 |
CN107926191B (zh) * | 2017-11-27 | 2021-05-25 |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海口实验站 | 一种保护性耕作结合施用茎秆快速腐熟剂的栽培方法 |
CN108040521A (zh) * | 2017-12-08 | 2018-05-18 |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与环境资源研究所 | 坡耕地阻水墙构建方法 |
CN109429947A (zh) * | 2018-07-26 | 2019-03-08 | 贵州省土壤肥料研究所 | 一种适合石漠化地区油-玉二熟制保护性耕作栽培方法 |
CN110809930B (zh) * | 2019-06-26 | 2023-04-11 | 王立安 | 创新型秸秆还田环保技术 |
CN113557814A (zh) * | 2021-07-15 | 2021-10-29 | 九江学院 | 一种秸秆还田的耕作方法 |
-
2009
- 2009-10-30 CN CN2009102103463A patent/CN101702966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702966A (zh) | 2010-05-12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1702966B (zh) | 一种保护性耕作栽培方法 | |
CN107306634B (zh) | 一种麦玉两熟高产及提高有机碳含量的组合轮耕方法 | |
CN101233811B (zh) | 玉米留茬垄侧种植方法 | |
CN105191654A (zh) | 一种玉米与饭豆间作的栽培方法 | |
CN103650855A (zh) | 一种野生半夏的人工栽培方法 | |
CN103098626A (zh) | 一种掌叶大黄与玉米套作的方法 | |
CN104145556A (zh) | 一种白土土壤的改良方法 | |
CN106900313A (zh) | 一种玉米秸秆还田于垄台下的方法 | |
CN103609305B (zh) | 旱地玉米浅旋覆盖微垄沟种植方法 | |
CN109348767A (zh) | 华北潮土区小麦-玉米轮作体系下的土壤改良方法 | |
CN108739207A (zh) | 烤烟抗旱节水栽培方法 | |
CN101889517A (zh) | 南京地区夏大豆垄作种植方法 | |
CN103444409B (zh) | 一种桃园地力快速提升方法 | |
CN103493653A (zh) | 稻草覆盖免耕马铃薯栽培方法 | |
CN108934256A (zh) | 一种改良土壤的作物栽培方法 | |
CN109005818B (zh) | 秸秆覆盖新式耕整地、免耕补水播种保苗综合栽培方法 | |
CN109169111A (zh) | 一种马铃薯生物降解地膜覆盖种植方法 | |
CN104186056B (zh) | 一种沟秆垄作的栽培方法 | |
CN108886902A (zh) | 一种针对山地桃园的保水固土方法 | |
Jing et al. | Mechanical no-tillage sowing technology in ridge area of Northeast China. | |
CN1647602A (zh) | 一种玉米的耕整地方法 | |
CN105145225A (zh) | 一种茶园保墒减耕方法 | |
CN103039244B (zh) | 一种稻草全还条件下稻茬油菜半机械化移栽方法 | |
CN104719125A (zh) | 一种耐热圆球形白萝卜选育方法 | |
CN104303754A (zh) | 一种山药栽子的大规模培育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11130 Termination date: 20141030 |
|
EXPY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