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702533A - 备电方法及备电设备 - Google Patents

备电方法及备电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702533A
CN101702533A CN200910209343A CN200910209343A CN101702533A CN 101702533 A CN101702533 A CN 101702533A CN 200910209343 A CN200910209343 A CN 200910209343A CN 200910209343 A CN200910209343 A CN 200910209343A CN 101702533 A CN101702533 A CN 10170253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wer
power supply
stand
backup
suppl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1020934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702533B (zh
Inventor
何雨今
陈灿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engdu Huawei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Symantec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Symantec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Symantec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0910209343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1702533B/zh
Publication of CN10170253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70253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70253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70253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70/00Technologies for an efficient end-user side electric power management and consumption
    • Y02B70/30Systems integrating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power network operation and communication or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for improving the carbon footprint of the management of residential or tertiary loads, i.e. smart grids as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y in the buildings sector, including also the last stages of power distribution and the control, monitoring or operating management systems at local level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4INFORMATION OR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HAVING AN IMPACT ON OTHER TECHNOLOGY AREAS
    • Y04SSYSTEMS INTEGRATING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POWER NETWORK OPERATION, COMMUNICATION OR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FOR IMPROVING THE ELECTRICAL POWER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DISTRIBUTION, MANAGEMENT OR USAGE, i.e. SMART GRIDS
    • Y04S20/00Management or operation of end-user stationary applications or the last stages of power distribution; Controlling, monitoring or operating thereof
    • Y04S20/20End-user application control systems

Landscapes

  • Power Sources (AREA)
  • Stand-By Power Supply Arrang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涉及一种备电方法及备电设备,其中方法包括:备电设备检测用电设备使用的主用电源的类型;当所述主用电源为交流电源时,控制备用电源以冷备方式为所述用电设备进行供电;当所述主用电源为直流电源时,控制备用电源以热备方式为所述用电设备进行供电。设备包括:检测模块、交流电源备电策略模块、直流电源备电策略模块、及备用电源。通过在主用电源尚处于正常状态时对主用电源的类型进行检测,针对不同的类型使用不同的方式进行供电,从而能够兼容主用电源为直流电源和交流电源这两种情形,并有利于以减少备用电源的功耗,延长其使用寿命,并且当需要更换不同类型的主用电源时,无需更换备电设备,从而节约了成本,减少施工的复杂性。

Description

备电方法及备电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备电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备电方法及备电设备。
背景技术
备电机制是一种通过设置备用电源来解决当系统主用电源突然掉电时保存数据的解决方案。现有备电机制中的电源切换方式主要包括:热备方式和冷备方式。当采用热备方式时,无论主用电源是否发生掉电,备用电源一直都要保持上电,以准备放电,因此能量消耗较大,也影响备用电源的使用寿命;当采用冷备方式时,需要使用掉电指示信号通知控制系统将主用电源切换到备用电源进行供电,由于直流电源并不能产生掉电指示信号,因此,该方式仅能适用于直流电源的情况。
而且,在现有备电机制中,针对主用电源的类型通常已经预先选选定了电源切换方式,例如当主用电源为交流电源时,预先选定了冷备方式进行电源切换,而当需要进行设备改造并采用直流电源作为主用电源时,原有的采用冷备方式的备电设备也需要进行更换,从而会造成成本的增加及施工的复杂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备电方法及备电设备,以兼容直流电源和交流电源,并尽可能地减少备用电源的功耗。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备电方法,包括:
备电设备检测用电设备使用的主用电源的类型;
当所述主用电源为交流电源时,控制备用电源以冷备方式为所述用电设备进行供电;
当所述主用电源为直流电源时,控制备用电源以热备方式为所述用电设备进行供电。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备电设备,包括:检测模块、交流电源备电策略模块、直流电源备电策略模块、及备用电源;
所述检测模块用于检测用电设备使用的主用电源的类型,当所述主用电源为交流电源时,启动所述交流电源备电策略模块,当所述主用电源为直流电源时,启动所述直流电源备电策略模块;
所述交流电源备电策略模块用于控制所述备用电源以冷备方式为所述用电设备进行供电;
所述直流电源备电策略模块用于控制所述备用电源以热备方式为所述用电设备进行供电;
所述备用电源用于在所述交流电源备电策略模块或直流电源备电策略模块的控制下,为所述用电设备供电。
本发明实施例在主用电源尚处于正常状态时对主用电源的类型进行了检测,针对不同的类型使用不同的方式进行供电,从而能够兼容主用电源为直流电源和交流电源这两种情形,并有利于以减少备用电源的功耗,延长其使用寿命,并且当需要更换不同类型的主用电源时,无需对备电设备进行更换,从而节约了成本,减少了施工的复杂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备电方法实施例一的流程图;
图2为本发明备电方法实施例二的流程图;
图3为本发明备电设备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中交流电源备电策略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3中直流电源备电策略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3中增加电压转换模块15后的备电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3所示备电设备采用写保险箱方式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3所示备电设备采用保内存方式时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图1为本发明备电方法实施例一的流程图。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01,检测用电设备使用的主用电源的类型,当所述主用电源为交流电源时,执行步骤110,当所述主用电源为直流电源时,执行步骤120。
步骤110,控制备用电源以冷备方式为所述用电设备进行供电。
步骤120,控制备用电源以热备方式为所述用电设备进行供电。
通过本实施例所述方法,在主用电源尚处于正常状态时对主用电源的类型进行了检测,针对不同的类型使用不同的方式进行供电,从而能够兼容主用电源为直流电源和交流电源这两种情形,并有利于以减少备用电源的功耗,延长其使用寿命,并且当需要更换不同类型的主用电源时,无需对备电设备进行更换,从而节约了成本,减少施工的复杂性。
图2为本发明备电方法实施例二的流程图。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201,检测用电设备使用的主用电源的类型,当主用电源为交流电源时,执行步骤210,当主用电源为直流电源时,执行步骤220。
步骤210,启动交流电源备电策略模块;
步骤211,当所述交流电源掉电时,该交流电源在预设的电压防跌落时间内向所述交流电源备电策略模块发送掉电指示信号。
其中,电压防跌落时间是指交流电源在输出电压跌落至系统不能正常工作之前的这段时间,通常为20ms,所述掉电指示信号例如可以表示为“PW-OK”。而对于直流电源,由于其电源防跌落时间通常为1ms,因此没有足够的时间发送所述掉电指示信号。
步骤212,所述交流电源备电策略模块接收到所述掉电指示信号后,对未上电的备用电源进行上电,然后执行步骤230。
步骤220,启动直流电源备电策略模块。
步骤221,由所述直流电源备电策略模块监测所述直流电源的供电电压。
步骤222,当监测到所述直流电源的供电电压低于预设门限值时,将所述主用电源切换到已上电的备用电源,然后执行步骤230。
其中,备用电源在接收到掉电指示信号之前不进行上电,而只有接收到掉电指示信号后才上电,准备为用电设备供电,从而有利于减少备用电源的功耗,延长其使用寿命。
步骤230,由所述已上电的备用电源为所述用电设备供电。
具体地,可以预先将备用电源的供电电压通过但不限于直流/直流(DC/DC)转换至略低于用电设备的额定工作电压但高于预设阈值的电压,其中所述预设阈值是指能够满足所述用电设备工作需求的最低电压值,当主用电源掉电时,直接为用电设备供电。
通过上述对备用电源的供电电压进行DC/DC转换,当主用电源未掉电时,主用电源的供电电压高于进行DC/DC转换后的备用电源的供电电压,因此,主用电源正常放电,备用电源不放电;当主用电源未掉电时,由进行DC/DC转换后的备用电源的供电电压为用电设备供电。
例如,能够满足所述用电设备工作需求的电压值范围为11.4V~13.2V,当主用电源未掉时,主用电源供电电压为12V,进行DC/DC转换后的备用电源的供电电压为11.5V,此时,由主用电源为用电设备供电,而备用电源不供电;当主用电源掉电时,用电设备的工作电压跌落,由11.5V的备用电源供电。
通过本实施例所述方法,在主用电源尚处于正常状态时对主用电源的类型进行了检测,针对不同的类型使用不同的备电策略。因此,当主用电源发生掉电时,可以针对交流电源尽量使用冷备方式进行供电;而只有当主用电源为直流电源时才使用热备方式进行供电,从而能够兼容主用电源为直流电源和交流电源这两种情形,并有利于以减少备用电源的功耗,延长其使用寿命,并且当需要更换不同类型的主用电源时,无需对备电设备进行更换,从而节约了成本,减少了施工的复杂性。
具体地,步骤230中由备用电源为所述用电设备供电时可以采用如下方式:
1、保系统方式
由所述备用电源为所述用电设备的整个系统供电。采用这种方式可以使用电设备不中断运行,使用户能够及时处理重要的工作。但由于这种方式需要备用电源提供能够支撑整个系统运行的较大的输出功率,因此较适用于主用电源掉电持续时间较短的情形。
2、保内存方式
由所述备用电源仅为所述用电设备中的内存供电,以保证内存中的数据暂时不会丢失。
但是,备用电源能够提供的电能也是有限的,如果主用电源掉电后长时间不能恢复,则当备用电源的电能也用尽时,内存中的数据仍然会发生丢失,因此,当使用这种方式时,需要系统管理员及时将内存中的数据保存至安全区域。
3、写保险箱方式
由所述备用电源为所述用电设备的部分系统供电,使用电设备能够将内存中保存的数据写入到数据保险箱中,如磁盘中的某些区域,或某些专门用于数据保存的磁盘等。
由于写入到数据保险箱中的数据即使当掉电后也不会丢失,因此可靠性更高,不易丢失。但采用这种方式时,除了要保持内存的供电以外,还要为数据写入及磁盘运行等操作供电,因此,与保内存方式相比,备用电源功耗稍大,但是,当完成数据写入后,可以及时关闭备用电源,以减少功率消耗。
图3为本发明备电设备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该备电设备10包括:检测模块11、交流电源备电策略模块12、直流电源备电策略模块13、及备用电源14。其工作原理如下:
备电设备10中的检测模块11检测用电设备使用的主用电源的类型,当检测出主用电源为交流电源时,启动交流电源备电策略模块12,由交流电源备电策略模块12控制备用电源14以冷备方式为所述用电设备进行供电;当检测出主用电源为直流电源时,启动直流电源备电策略模块13,由直流电源备电策略模块13控制所述备用电源以热备方式为所述用电设备进行供电;备用电源14在交流电源备电策略模块12或直流电源备电策略模块13的控制下,为用电设备供电。
具体地,如图4所示,当以冷备方式为用电设备进行供电时,交流电源备电策略模块12中的信号接收单元1201接收来自于交流电源的掉电指示信号;当信号接收单元1201接收到所述掉电指示信号后,上电单元1202对未上电的备用电源14进行上电;第一供电指示单元1203当上电单元1202对备用电源14进行上电后,指示该上电后的备用电源14为用电设备供电。
具体地,如图5所示,当以热备方式为用电设备进行供电时,直流电源备电策略模块13中的电压监测单元1301监测直流电源的供电电压;当电压监测单元1301监测到直流电源的供电电压低于预设门限值时,电源切换单元1302将主用电源切换到已上电的备用电源14;当电源切换单元1302将主用电源切换到已上电的备用电源14后,第二供电指示单元1303指示已上电的备用电源14为用电设备供电。
另外,如图6所示,也可以在备电设备10中进一步设置电压转换模块15,用于在电源切换单元1302将所述主用电源切换到备用电源14之前,将备用电源14的供电电压转换为低于用电设备的额定工作电压但高于预设阈值的电压,其中所述预设阈值是指能够满足所述用电设备工作需求的最低电压值;然后由备用电源14在所述交流电源备电策略模块12或直流电源备电策略模块13的控制下,利用电压转换模块15转换后的电压为所述用电设备供电。
通过本实施例所述设备,在主用电源尚处于正常状态时对主用电源的类型进行了检测,针对不同的类型使用不同的备电策略。因此,当主用电源发生掉电时,可以针对交流电源尽量使用冷备方式进行供电;而只有当主用电源为直流电源时才使用热备方式进行供电,从而能够兼容主用电源为直流电源和交流电源这两种情形,并有利于以减少备用电源的功耗,延长其使用寿命,并且当需要更换不同类型的主用电源时,无需对备电设备进行更换,从而节约了成本,减少了施工的复杂性。
具体地,在实例所述备电设备10中,当备用电源14在交流电源备电策略模块12或直流电源备电策略模块13的控制下为用电设备供电时,具体可以为用电设备的整个系统供电,以实现前述的保系统方式;或者如图7所示,也可以为用电设备的部分系统供电,使所述用电设备能够将内存中保存的数据写入到数据保险箱中,以实现前述的写保险箱方式;或者如图8所示,也可以仅为用电设备的内存,以实现前述的保内存方式。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方法实施例的全部或部分步骤可以通过程序指令相关的硬件来完成,前述的程序可以存储于一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该程序在执行时,执行包括上述方法实施例的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ROM、RAM、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备电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备电设备检测用电设备使用的主用电源的类型;
当所述主用电源为交流电源时,控制备用电源以冷备方式为所述用电设备进行供电;
当所述主用电源为直流电源时,控制备用电源以热备方式为所述用电设备进行供电。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备电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备用电源以冷备方式为所述用电设备进行供电包括:
启动交流电源备电策略模块;
当接收到来自于所述交流电源的掉电指示信号时,所述交流电源备电策略模块对未上电的备用电源进行上电,由上电后的备用电源为所述用电设备供电。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备电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备用电源以热备方式为所述用电设备进行供电包括:
启动直流电源备电策略模块,由所述直流电源备电策略模块监测所述直流电源的供电电压;
当监测到所述直流电源的供电电压低于预设门限值时,将所述主用电源切换到已上电的备用电源,由所述已上电的备用电源为所述用电设备供电。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备电方法,其特征在于由所述备用电源为所述用电设备供电包括:
由所述备用电源为所述用电设备的整个系统供电;或
由所述备用电源仅为所述用电设备中的内存供电;或
由所述备用电源为所述用电设备中能够使所述用电设备将内存中保存的数据写入到数据保险箱中的部分系统供电。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备电方法,其特征在于将所述主用电源切换到已上电的备用电源之前还包括:
将所述备用电源的供电电压转换为低于所述用电设备的额定工作电压但高于预设阈值的电压用于为所述用电设备供电。
6.一种备电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检测模块、交流电源备电策略模块、直流电源备电策略模块、及备用电源;
所述检测模块用于检测用电设备使用的主用电源的类型,当所述主用电源为交流电源时,启动所述交流电源备电策略模块,当所述主用电源为直流电源时,启动所述直流电源备电策略模块;
所述交流电源备电策略模块用于控制所述备用电源以冷备方式为所述用电设备进行供电;
所述直流电源备电策略模块用于控制所述备用电源以热备方式为所述用电设备进行供电;
所述备用电源用于在所述交流电源备电策略模块或直流电源备电策略模块的控制下,为所述用电设备供电。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备电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交流电源备电策略模块包括:
信号接收单元,用于接收来自于所述交流电源的掉电指示信号;
上电单元,用于当接收单元接收到所述掉电指示信号后,对未上电的备用电源进行上电;
第一供电指示单元,用于当上电单元对所述备用电源进行上电后,指示该上电后的备用电源为所述用电设备供电。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备电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直流电源备电策略模块包括:
电压监测单元,用于监测所述直流电源的供电电压;
电源切换单元,用于当电压监测单元监测到所述直流电源的供电电压低于预设门限值时,将所述主用电源切换到已上电的备用电源;
第二供电指示单元,用于当电源切换单元将所述主用电源切换到已上电的备用电源后,指示所述备用电源为所述用电设备供电。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备电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备用电源用于在所述交流电源备电策略模块或直流电源备电策略模块的控制下,为所述用电设备的整个系统供电,或为所述用电设备中能够使所述用电设备将内存中保存的数据写入到数据保险箱中的部分系统供电。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备电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电压转换模块,用于在电源切换单元将所述主用电源切换到备用电源之前,将所述备用电源的供电电压转换为低于所述用电设备的额定工作电压但高于预设阈值的电压用于为所述用电设备供电;
所述备用电源用于在所述交流电源备电策略模块或直流电源备电策略模块的控制下,利用电压转换模块转换后的电压为所述用电设备供电。
CN2009102093438A 2009-11-04 2009-11-04 备电方法及备电设备 Active CN10170253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9102093438A CN101702533B (zh) 2009-11-04 2009-11-04 备电方法及备电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9102093438A CN101702533B (zh) 2009-11-04 2009-11-04 备电方法及备电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702533A true CN101702533A (zh) 2010-05-05
CN101702533B CN101702533B (zh) 2011-12-07

Family

ID=4215743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102093438A Active CN101702533B (zh) 2009-11-04 2009-11-04 备电方法及备电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1702533B (zh)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176577A (zh) * 2011-12-20 2013-06-26 深圳市腾讯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 一种设备供电的系统
CN103730951A (zh) * 2014-01-24 2014-04-16 加弘科技咨询(上海)有限公司 一种电源管理系统及其方法
CN103746444A (zh) * 2013-11-28 2014-04-23 苏州长风航空电子有限公司 双电源母线冷备份供电架构及方法
CN103744705A (zh) * 2014-01-18 2014-04-23 浪潮电子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可判断交直流输入并自动开启电源active+standby功能的设计方法
CN106549490A (zh) * 2017-01-19 2017-03-29 公牛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智能配电箱供电系统及方法
CN107942775A (zh) * 2017-10-18 2018-04-20 安徽蓝盾光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激光雷达智能启动和失电保护系统
CN112821545A (zh) * 2021-02-25 2021-05-18 福州创实讯联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系统掉电后旁路状态的设置方法及装置

Cited B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176577A (zh) * 2011-12-20 2013-06-26 深圳市腾讯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 一种设备供电的系统
CN103746444A (zh) * 2013-11-28 2014-04-23 苏州长风航空电子有限公司 双电源母线冷备份供电架构及方法
CN103746444B (zh) * 2013-11-28 2016-05-25 苏州长风航空电子有限公司 双电源母线冷备份供电架构
CN103744705A (zh) * 2014-01-18 2014-04-23 浪潮电子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可判断交直流输入并自动开启电源active+standby功能的设计方法
CN103730951A (zh) * 2014-01-24 2014-04-16 加弘科技咨询(上海)有限公司 一种电源管理系统及其方法
CN103730951B (zh) * 2014-01-24 2016-04-13 加弘科技咨询(上海)有限公司 一种电源管理系统及其方法
CN106549490A (zh) * 2017-01-19 2017-03-29 公牛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智能配电箱供电系统及方法
CN107942775A (zh) * 2017-10-18 2018-04-20 安徽蓝盾光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激光雷达智能启动和失电保护系统
CN112821545A (zh) * 2021-02-25 2021-05-18 福州创实讯联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系统掉电后旁路状态的设置方法及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702533B (zh) 2011-12-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702533B (zh) 备电方法及备电设备
US8868957B2 (en) Auxiliary power supply, a method of providing power to a data storage system and a back-up power supply charging circuit
JP4450609B2 (ja) 記憶装置
US8438348B2 (en) Disk array device
CN1961279A (zh) 向计算机提供电源
JP2013030154A (ja) ラックサーバシステム
JP2012005330A (ja) 二次電池充電制御装置
CN103105918A (zh) 电子装置与其电源管理方法
CN1987737A (zh) 包括网络控制器的信息处理设备及对网络控制器施加电源电压的控制方法
CN201036001Y (zh) 一种磁盘阵列装置
US9787133B2 (en) Hot-pluggable uninterruptible power supply module
CN104391559A (zh) 备用电源的控制方法和控制系统
WO2013161425A1 (ja) 情報処理装置、情報処理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US6538344B1 (en) Uninterruptable power supply system with automatic data storing arrangement
CN105549723A (zh) 一种服务器节电控制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节电控制装置
CN101702535A (zh) 供电装置及供电方法
US20040243826A1 (en) Computer data protection control device
JP2006268419A (ja) メモリバックアップ回路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電子機器
JP4411014B2 (ja) コンピュータおよびその電源バックアップ方法
CN104377806A (zh) 一种掉电控制电路及控制方法
CN1402105A (zh) 电脑电源供应器
CN105703474A (zh) 自放电的备用电源单元和相关方法
CN108656976A (zh) 电池管理系统
JP2009247153A (ja) 電源中継制御装置および電源中継制御方法
JP2862704B2 (ja) 電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56 Change in the name or address of the patentee

Owner name: HUAWEI DIGITAL TECHNOLOGY (CHENGDU) CO., LTD.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NAME: CHENGDU HUAWEI SYMANTEC TECHNOLOGIES CO., LTD.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611731 Chengdu high tech Zone, Sichuan, West Park, Qingshui River

Patentee after: HUAWEI DIGITAL TECHNOLOGIES (CHENG DU) Co.,Ltd.

Address before: 611731 Chengdu high tech Zone, Sichuan, West Park, Qingshui River

Patentee before: CHENGDU HUAWEI SYMANTEC TECHNOLOGIES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20907

Address after: No. 1899 Xiyuan Avenue, high tech Zone (West District), Chengdu, Sichuan 610041

Patentee after: Chengdu Huawei Technologies Co.,Ltd.

Address before: 611731 Qingshui River District, Chengdu hi tech Zone, Sichuan, China

Patentee before: HUAWEI DIGITAL TECHNOLOGIES (CHENG DU)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