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673856A - 充电器 - Google Patents

充电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673856A
CN101673856A CN200910146700A CN200910146700A CN101673856A CN 101673856 A CN101673856 A CN 101673856A CN 200910146700 A CN200910146700 A CN 200910146700A CN 200910146700 A CN200910146700 A CN 200910146700A CN 101673856 A CN101673856 A CN 10167385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hell
guide vane
end stop
centering block
charg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1014670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673856B (zh
Inventor
麦广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CNA2009100372234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CN101494307A/zh
Priority claimed from CNA2009100374672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CN101494308A/zh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0910146700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1673856B/zh
Publication of CN10167385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67385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67385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673856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使用方便的数码产品充电器,使大多数不同型号的待充电产品之间可以共用同一充电器,且待充电产品可方便地安放在充电器中,包括充电电路和外壳,还包括下部设有两片触片、上部设有充电插头的转换头,在枢接在外壳中的摆块上设置分别位于摆轴两侧的两块电极片分别与所述两片触片对应,外壳设有限位块;使用时将转换头插入待充电产品后,再一道放在外壳上,利用摆块、限位块、外壳或电源插座或墙壁即可以将待充电产品稳定在外壳中,使转换头上的两片触片在待充电产品重力作用下可靠地与摆块上的两片电极片接触而实现对待充电产品进行充电。

Description

充电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充电器,特别是涉及一种对手机、MP3、MP4或数码相机等数码产品进行充电的充电器。
背景技术
在2000年10月25日公开的中国专利公告CN2403133Y中公开了一种“插壁式移动电话充电器”,主要包括开设于顶部的插置槽,以及设于一侧壁面的插头,其中该插置槽为内凹状,内部可用以供移动电话或电池置放用以作充电或放电,该插头平设凸出于一侧壁面上,且该充电器本体内部设置有电子电路;将充电器插头直接插置于墙壁上的插座中即可定位并使用,免除已知充电器需延设电线的困扰与不便。这种充电器虽然可以免除充电线的困扰,但其缺点是内凹状的插置槽与手机型号一一对应,即使其它型号的手机与插置槽相配,但可能因为充电插孔位于手机底部的位置不同而造成不能使用,所以不同型号的手机不能共用同一充电器,造成资源的浪费;体积较小而可以插入插置槽的手机,也因为难以使手机上的充电插孔对准插置槽底部的充电插头而使用困难。
现有另一种手机充电器叫座充,它是在充电座(外壳)上设置与手机底部相配的插槽,在插槽内设置与手机上的充电触头对应的电极片,在充电座与市电电源之间用电源线连接,手机与充电座之间无需用软线连接,充电时,将手机直接插入充电座的插槽中即可使手机中的充电触头与插槽内的电极相接触而向手机充电,其充电座上的插槽同样必须与手机型号一一对应,不同型号之间的手机不能共用同一充电器;手机底部小于插槽的手机,即使可以插入插槽,但因为手机底部与插槽之间间隙较大,一是难以使手机的充电触头对准插槽内的电极造成使用不便,二是稍为振动就会使手机移位而造成接触不良。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充电器中存在的不同待充电产品之间不能共用充电器的问题,而提供一种使用方便的数码产品充电器,使大多数不同型号的待充电产品之间可以共用充电器,且待充电产品可方便地安放在充电器中,又不需另外在充电器与待充电产品之间设置软电线连接。
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充电器,包括充电电路和外壳,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转换头,该转换头下部设有两片触片、上部设有与待充电产品的充电插孔相配的充电插头,所述两片触片分别与所述充电插头电连接;所述外壳上设置物理摆轴大致沿水平方向左右走向的摆块,所述之物理摆轴为虚拟摆轴,该物理摆轴不一定在摆块上显露出来而且最好沿水平方向;该摆块上固定两块大致相互平行并分别与充电电路的正负输出端电连接的条形电极片,所述两块电极片分别与所述两片触片对应;定义所述摆块摆动到所述两块电极片的上侧处于同一水平面时通过所述物理摆轴的垂直平面为参照面(该参照面为一虚拟面,可以随摆块摆动),该摆块上的两块电极片的上侧分别位于所述参照面两侧(所述两块电极片最好是相互平行并对称地分布在所述参照面的两侧);所述外壳设有限位块;将所述转换头上的充电插头插入待充电产品之充电插孔后,手执待充电产品使转换头下部朝下并逐步下移直到所述转换头上的两片触片分别压住所述摆块上的两块电极片,使所述摆块通过所述电极片、触片和转换头向上支撑住待充电产品,然后摆动所述待充电产品带动所述摆块一道以物理摆轴为轴摆动到待充电产品的前部或背部靠住所述外壳或电源插座或墙壁(一般情况下是使待充电产品的背部向后靠在外壳前侧或电源插座前侧),再将待充电产品以所述两触片与对应电极片的接触点的连线为轴向左或向右摆过一个小角度而靠住所述限位块,从而利用摆块、限位块、外壳或电源插座或墙壁将待充电产品定位在所述外壳中(也即利用外壳或电源插座或墙壁限定待充电产品以摆块的物理摆轴为轴前后摆动的幅度,而利用所述限位块限定待充电产品以所述连线为轴左右摆动的幅度),利用待充电产品的重力使转换头的两片触片压住摆块上对应的电极片而实现电连接。所述两片触片分别为正、负触片,所述两块电极片分别为正、负电极片,正触片与正电极片对应,负触片与负电极片对应;市电电源经电源插脚输入到充电电路后被降压、整流、滤波、稳压后送到所述摆块上的两只电极片中,再经转换头上的两只触片、充电插头送入待充电产品的电池电极对电池进行充电。因为电极片上没有齿,所以,待充电产品向左或右摆过的角度最好不大于15度,否则可能造成转换头滑向摆块左端或右端的尽头直到被摆块端部的凸起部位或电极片端部的凸起部位或被外壳限位,此时只能将转换头中的触片长度加长才能保证触片与电极片的接触。当然,上述松开手后,待充电产品的背部也可以不靠住所述外壳或电源插座或墙壁,而使待充电产品保持垂直后以所述两触片与对应电极片的接触点的连线为轴向左或右摆过一角度而直接靠住所述限位块,从而利用摆块、限位块将待充电产品定位在所述外壳中,其缺点是一旦充电器受到振动,待充电产品容易从外壳中向前滑而脱离限位块,导致待充电产品从外壳上跌落,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在限位块的最前端再设置限位翼,也可以将限位块与外壳前壁构成开口向上的容置腔——说见后面的技术方案及实施例。对于不同型号的待充电产品,可能其充电插孔位于边上的位置不尽相同,但因为本发明中所述的电极片为条形,只要电极片的长度足够长,就可以将待充电产品相对于外壳左移或右移,以保证待充电产品的重心的垂直投影点位于摆块与转换头的支点、待充电产品与外壳或电源插座或墙壁的支点、待充电产品与限位块的支点在水平面上的投影构成的三角形内,使摆块、限位块、外壳或电源插座或墙壁将待充电产品支撑住并保证转换头上的触片可以与电极片良好接触;对于具有不同充电插孔的待充电产品,只需更换与之相配的转换头(转换头下部的触片尺寸是相同的,不同的只是转换头上部的充电插头)即可。
所述电极片上侧设有若干个齿,齿距大于所述触片的厚度。电极片上的齿用于对转换头下部的触片进行左右方向的定位,使触片不能沿电极片表面滑动,当转换头下部的触片卡入不同的齿位跟部时,待充电产品向左或右摆的角度是不同的,用户使用时可以根据待充电产品与所述限位块之间的距离选择不同的齿位;实际上,在使用过程中,只要将待充电产品靠近充电器外壳并使其侧边同时靠近限位块,使待充电产品向左或右摆过5到10度的角度,再使转换头下部的触片向下放于电极片之上,即可以使触片自动滑入附近的齿跟内,所以,使用时较为方便。电极片上设齿结合摆块可以相对于充电器外壳摆动的结构,使放置在外壳上的待充电产品不论前后摆动或左右摆动,同样可以保证电极片与转换头触片的可靠接触。
所述转换头下部的两片触片为弹性触片。使用过程中,可以用力将待充电产品向下压一下使转换头下部的弹性触片压入摆块的两只电极片之间分别顶住两电极片的内侧。
所述电极片设有凸向所述参照面的若干弹性触头,且相邻的弹性触头之间的间距小于所述转换头上触片的宽度。使用过程中,可以用力将待充电产品向下压一下使转换头下部的触片压入两只电极片上相对应的弹性触头之间。本方案中的若干弹性触头也可以单独设置在摆块中(不设置在电极片上),但相同极性的触头之间必须用电线连接在一起,生产时的工作量较大。
所述充电电路的电源输入插脚固定设置在外壳的背部并沿水平伸出,使用时直接将充电器插在墙壁上的电源插座中,待充电产品以所述物理摆轴摆动时,可以靠住电源插座或墙壁或外壳。如果充电电路的电源插脚与外壳之间用电源线连接,待充电产品以物理摆轴为轴摆动时,待充电产品最好靠在外壳上,如果要靠在电源插座或墙壁上,则只有将外壳置于靠墙壁处或靠电源插座处。
所述外壳上的限位块与外壳前壁围成开口向上的容置腔,所述摆块设置在该容置腔底部。而且所述外壳前壁开设通孔与所述容置腔相通,充电电路的电源输入插脚固定在插脚座上,该插脚座与外壳前壁上开设的通孔滑动相配,所述电源输入插脚经外壳背部开设的通孔伸出,将伸出外壳背部的电源输入插脚推入外壳内腔时,插脚座的其中一部分从外壳内腔移入容置腔内直到插脚座与外壳之间被限位为止;其好处是,携带充电器外出时,可以将电源输入插脚缩入外壳内腔内而插脚座则缩入容置腔内,使电源输入插脚不占用额外空间便于携带。所述外壳前壁开设的通孔靠近所述容置腔的开口处,在所述插脚座两侧设有挡翼,在所述外壳的前壁对应该挡翼的位置处设有与所述挡翼滑动相配的条形孔,插脚座从外壳内腔滑入容置腔时挡翼随插脚座滑入容置腔内;其好处是,携带充电器外出时,可以将转换头放入容置腔底部,再将插脚座连同挡翼缩入容置腔而堵住容置腔的开口,使转换头不能从容置腔内跌出,防止转换头与充电器分离携带而造成转换头丢失。
所述限位块与外壳之间为活动连接,所述限位块的中下部设有螺杆与被轴向定位在所述外壳中的拨轮螺纹耦合,所述拨轮外露于所述外壳外,调节该拨轮时使所述限位块位于不同的高度以适应不同长度的转换头。当然,所述拨轮也可以固定在所述外壳中并不外露于外壳外,使用时直接旋转限位块,但这种结构调节起来时,不大顺畅而且限位块要跟着旋转,使用效果相对较差。限位块高度可调的这种结构特别适合于充电插孔位于侧边上(侧插)的移动电话的充电,详情见后边的实施例。
所述摆块通过其两端伸出的枢接轴与外壳枢接,该枢接轴的中心轴线即为所述之物理摆轴。摆块和电极片构成的整体重心位于枢接轴的中心轴线之下;其好处是:自然状态下,该整体重心使固定所述电极片的摆块上侧面始终保持向上,而不需要另外设置限定摆块摆动角度的限位壁。上述枢接轴与外壳枢接的结构有多种方式:一、所述充电器外壳上设有两块带轴孔的安装板,所述轴孔分别与摆块两端伸出的枢接轴相配,其中两块安装板固定安装在充电器外壳中,从而使摆块枢接在充电器外壳中;二、所述外壳对应所述枢接轴的位置处分别向上伸出两条定位柱和一条支撑柱,所述枢接轴位于两条定位柱之间,所述支撑柱支撑住所述枢接轴的下侧;为了防止枢接轴经两定位柱的上端跳出可以在外壳上设置限定枢接轴上侧位置的卡翼;三、所述外壳上固定有U形安装块,在该安装块的两脚上分别开设U形卡口与所述枢接轴相配,为了防止枢接轴从所述U形卡口上跳出可以在外壳中设置限定枢接轴上侧位置的筋。
所述限位块为U形,且在其脚部设有垂直走向的燕尾槽与设置于外壳上的燕尾榫相配,充电时,待充电产品位于该U形限位块与外壳前侧围成的环形圈内。外壳上的燕尾榫也可以改T形筋,相应地将U形限位块上的燕尾槽改为与所述T形筋相配的T形槽即可。燕尾槽到U形限位块内侧的距离最好与燕尾榫到外壳背部的距离相当,携带充电器时,可将U形限位块从外壳上抽出旋转180度后再将限位块的燕尾槽卡入外壳的燕尾榫中,使外壳刚好位于U形限位块中央,减少充电器占用的空间便于携带,同时也可防止限位块被挤压而损坏。
本发明中的电源输入插脚(是充电电路的一部分)也可以固定在电源插头中,在电源插头与充电电路的电源输入端之间用电线连接,此时本发明相当于一个座充,松开手后,相应地将待充电产品的背部靠在外壳前侧,在座充与待充电产品之间不需充电线,所以也可称为无线或无绳充电器。
由于采用了本发明所述的技术方案,用户使用时只需将转换头上的充电插头插入待充电产品之充电插孔后,再一道放置在外壳上,摆块、限位块、外壳或电源插座或墙壁即可以将待充电产品稳定,并使转换头上的触片与摆块上的电极片可靠接触,使用极之方便;即使使用不同充电插孔的待充电产品之间只需更换一个小小的转换头即可以使用原来的充电器;对充电插孔位于侧边的移动电话,如果转换头的长度不同,只需调节一下限位块的位置即可,而且在充电器与待充电产品之间无需设置软电线连接;使用不但方便,而且同一个充电器可以对不同产品进行充电,节约了社会资源。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发明所述实施例一的立体分解图。
图2是图1实施例中面壳另一角度的立体图。
图3是图1中转换头另一角度的立体图。
图4是图1中的两只电极片安装在摆块上时的立体放大图。
图5是图1中除限位块131、132和拨轮133和134外各零件安装在一起后面壳被切除了一部分时的立体示意图。
图6是图1实施例中使用的另一限位块的立体图。
图7是图1实施例对手机进行充电时的使用状态图。
图8是图7的轴向侧视图。
图9是图8的右视图。
图10是图1实施例对另一种手机充电时的使用状态立体图。
图11是本发明实施例二使用的面壳的立体图。
图12是与图11相配的限位块的立体图。
图13是与图11相配的另一种限位块的立体图。
图14是实施例二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15是实施例二另一种使用状态的示意图。
图16是图15另一角度的立体图。
图17是本发明使用的另一种转换头的立体放大图。
图18是与图17所示的转换头相配的摆块的立体图。
图19是本发明另一种摆块的立体示意图。
图20是本发明另一种转换头的立体图。
图21是与图20所示转换头相配的摆块的立体图。
图22是图20另一角度的立体图。
图23是图21另一角度的立体图。
图24是本发明实施例三的立体分解图。
图25是图24中面壳另一角度的立体图。
图26是图24中的面壳旋转一角度后被切除一部分时的立体图。
图27是图26中A部分的放大图。
图28是24中各零件组装在一起后面壳被切除了部分时的立体示意图。
图29是图28中B部分的放大图。
图30是图24实施例三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31是图28中底壳、电源输入插脚、线路板之间的状态示意图。
图32是本发明实施例四不带限位组件时的立体图。
图33是图32实施例使用的限位组件的立体图。
图34是图32的立体分解图。
图35是图33的立体分解放大图。
图36是图34中面壳另一角度的立体图。
图37是图32实施例的使用状态图。
图38是实施例四在携带状态时的示意图。
图39是图32使用的另一种限位块的立体图。
图40是图32使用图39所示的限位块时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41是图40携带状态时的立体示意图。
图42是图37对另一种手机充电时的使用状态图。
图43是本发明实施例五的结构示意图。
图44是图1实施例中使用的另一种限位块的立体示意图。
图45是与图44的限位块相配使用的导向柱的立体示意图。
图46是实施例六的立体图。
图47是图46的使用状态图。
图48是实施例七的使用状态立体图。
图中12、底壳,131、132、限位块,1311、1321、导向段,1312、1322、螺杆,17、转换头,170、充电插头,161、162、电极片,141、枢接轴,14、摆块,151、152、安装板,1510、1520、轴孔,111、112、导向腔,113、114、缺口,133、134、拨轮,11、面壳,110、腔;114、115、卡槽,116、透孔;171、172、触片;142、枢接轴,143、144、斜面;18、限位块,181、导向头;190、电源插座,191、192、手机;211、212、限位插孔,21、面壳,213、214、调节插孔;291、手机,222、221、限位块,27、转换头,292、手机,231、232、限位块;37、转换头,371、372、弹性触片,34、摆块,361、362、电极片,44、摆块,461、462、电极片;57、转换头,571、572、触片,54、摆块,561、562、电极片,5610、5620、弹性触头;62、底壳,621、622、卡翼,63、插脚座,631、电源输入插脚,632、挡翼,67、转换头,661、662、电极片,641、枢接轴,64、摆块,610、容置腔,61、前壳,612、条形孔,611、通孔,613、614、卡孔,615、孔,616、定位柱,617、支撑柱;69、手机,618、619、侧壁,6321、限位翼,601、602、弹片,60线路板;71、面壳,74、摆块,713、限位筋,72、底壳,711、712、燕尾榫;770、限位组件,77、组件座,774、空缺,773、挡板,771、772、燕尾槽,75、76、限位块,751、挡块,752、拨轮,775、护柱;721、722、电极片,741、742、枢接轴,73、安装块,731、732、卡口,710、腔,711、712、筋;751、761、螺杆,752、762、导向板,781、挡块,782、拨轮,776、限位凸台,7751、7752、凸台,7511、7512、柱,7510、孔;791、手机,700转换头;80、限位块,801、802、燕尾槽,8011、卡头,803、左侧壁,804、右侧壁,792、手机;800、限位块;92、底壳,91、面壳,911、槽底,941、底面,94、摆块,97、转换头,0、圆心;018、限位柱,0180、导向头,013、限位块,0130、导向段,0131、螺杆,0132、导向孔,0133、凸筋;F1、底壳,F2、面壳,F21、腔,F22、限位块,F3、转换头,F4、手机;E1、底壳,E2、面壳,E3、摆块、E4、转换头,E5、手机。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见图1,所述充电器包括充电电路和外壳,外壳由底壳12和面壳11构成,其中充电电路设置在线路板(图上未画出)上,线路板被固定在外壳内腔中,电源插脚固定在底壳12的背部水平伸出(本实施例的充电器是直接插入墙壁上的电源插座中的插壁式充电器),面壳11两侧开有导向腔111和112分别与限位块131和132上的导向段1311和1321滑动相配,拨轮133和134分别放入面壳的缺口113和114内分别与限位块131和132下部的螺杆1312和1322螺纹耦合,转换头17上部的充电插头170与待充电产品——手机上的充电插孔相配,两片电极片161和162上侧为齿形,而且齿距大于图3所示的转换头17上的触片171和172的宽度。
见图4,电极片161和162分别压入摆块14的电极安装槽内而被固定,然后将摆块两端的枢接轴141和142分别伸入图1中两安装板151和152的轴孔1510和1520内,再一道放入面壳的腔110内,放入的过程中,上端分别与电极片161和162电连接的电线下端经摆块下方伸出后穿过图2所示的腔110底部的透孔116后与线路板上的充电输出正负极电连接。
图2中,在腔110左右两端的前后侧壁上分别开有卡槽114和115与图1的安装板的宽度紧配合而将安装板固定在外壳中,从而将摆块枢接在外壳上,图2中只看到右端的两条卡槽,左端的两条卡槽不能完全看到。腔110的前后壁即为本发明所述用于限定所述摆块摆动范围的限位壁。图3中转换头中的触片171和172相互绝缘且分别与充电插头170内的正负极电连接。
见图5,使用时,转换头17下部的触片分别落在相应的电极片的齿根上,使转换头只能向左右摆动而不能左右移动;转换头上插上手机后,在重力作用下,摆块以图4中的枢接轴141和142为轴摆动到转换头上的两片触片分别与两片电极片自然接触的位置。
见图7,是实施例一的其中一个使用状态图,图中所示为充电器对手机191进行充电,其中手机191的充电插孔设置在右侧壁且靠手机下端;第一次使用时,先将两块限位块131和132的位置作适当调节,首先将转换头17上部的充电插头插入手机191的充电插孔内,将两者放入充电器上如图7所示,见图9,此时必须分别拨动拨轮133和134以调节限位块131和132的高度,使右端的限位块132将手机191顶到右端稍高于左端,而左端的限位块131不能与手机左端下侧接触(实际上,此时左侧的限位块131是可以拿走不要),否则转换头被悬空而造成其触片与电极片接触不良;结合图7、8和9可见,手机被摆块、限位块132和电源插座190支撑住,在手机的重力作用下,摆块与外壳枢接的特点使转换头上的触片与摆块中的电极片可靠接触(参见图5)。图9中的手机和转换头的重心位于图面上的转换头17轴线与限位块132轴线之间以保证手机不会向右翻出;对于图9所示的状态,如果手机连同转换头一道向左移动则其稳定性更高;而图8中手机和转换头的重心垂直方向的投影位于图面中摆块轴线与电源插座190的垂直连线上以保证手机不会向前翻出。
图9所示的手机充电插孔位于靠近底部处,如果充电插孔位于手机中部以上,则图9右端的限位块132可以不要,而使用左侧的限位块131,并将图9中限位块131的高度向上调即可。
图1实施例中的限位块也可以采用图6所示的形状对充电插孔位于底侧的手机进行充电,图6所示限位块18下部的导向头181与图5中的导向腔111或112相配,如图10所示,限位块18下部的导向头插入图5中的导向腔112内,手机192向右靠在限位块18中,其转换头17下部的触片与电极片的接触方式与图9中的相同。至于限位块18是插在面壳左侧还是右侧的导向腔,可以视充电插孔位于手底侧位置(靠左还是靠右)而定。
图4中的摆块14上的两个斜面143和144用于对转换头起导向作用(充电过程中的待充电产品因振动而相对于外壳向上跳起一段高度,当自由下落后,两输入触片可以自动滑入两斜面的中间,以使两输入触片分别重新压住对应的电极片),便于插在手机上的转换头的触片滑入摆块中央压在电极片上。
从上述实施例中可见,对于充电插孔位于侧边上的手机,如果转换头的长度不同,必须调节限位块,而对于充电插孔位于底侧的手机,即使转换头的长度不同也可以照样使用(只要图9中的限位块18向上伸出足够的长度就不受转换头长度的影响)。
见图9,因为限位块132的上侧面为平面,所以当手机右高左低倾斜时,接触并支撑住手机的是限位块132的上侧面靠转换头17的一边,限位块132上侧面与手机接触处右边的位置空置了而对手机不起作用,无形中增加了外壳左右方向的尺寸,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可以采用图44中的限位块013代替图9中的限位块132;见图44,该限位块013中部同样设有与图1的导向腔112相配的导向段0130,导向段0130下端同样设有与图1中的拨轮134螺纹耦合的螺杆0131,图44中的限位块013的上侧面设置了靠外边(图中的右端)的凸筋0133,使用时即使按图9所示手机右高左低,因为凸筋0133高出限位块上侧面,所以始终是凸筋0133直接支撑住手机,与图9中使用的限位块132相比,图44的限位块013的凸筋0133支撑住手机的支点更加靠近手机的外端,所以放置在外壳上的手机更为稳定。
另外,图9中的充电器如果要对底插的手机进行充电,则必须将限位块132取出后再插入图6所示的限位块18(如图10所示),使用较为麻烦,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在限位块的上侧面开设导向孔,而将图6所示限位块下端的导向头181改为与所述导向孔相配,使用时直接将图6中修改后的导向头插入所述导向孔内,而不必将原限位块取出。(如图44所示,在限位块013的上侧面开设导向孔0132,并将图6中的限位块18改为图45所示,使图45中的限位块018下端的导向头0180与图44中的导向孔0132相配,使用时,图44的限位块013可以长期安装在外壳中而不必取出,对底插的手机进行充电时,只须将图45的限位块下端的导向头0180插入图44的限位块上侧面的导向也0132中即可,而不必将限位块013取出,对侧插的手机进行充电时,只须将图45所示的限位块018取下就可以了,不必为了对底插和侧插的手机反复安装图9中的限位块132)。
实施例二,将图1中的面壳结构改为图11所示结构并配以图12或图13所示的限位块,同时将底壳的形状跟随面壳作相应的改动即可。
见图11,在面壳21前侧面上部开设两个圆形限位插孔211和212与图12所示的限位块相配以用于充电插孔位于底侧的手机;而在面壳21靠两边处分别设置两列方形的调节插孔213和214,其中单个调节插孔213和214与图13所示限位块脚部相配以用于充电插孔位于侧边的手机。
见图14是实施例二的使用状态示意图。限位块221和222的作用相当于图9中的限位块132和131的作用,当图14中限位块221和222插在不同高度位置的调节插孔213和214时,可与不同长度的转换头27相配,也即实施例二中限位块的调节是分段调节,而实施例一中限位块的调节是无级调节;只是实施例二中限位块221和222的形状为“7”字形。对于充电插孔位于底侧的手机,其使用状态如图15所示,将图12所示形状的两块限位块231和232分别插入面壳上部的限位插孔(图11中的211和212)内,待充电之手机292向右摆过一小角度后靠在其中一个限位块231上即可。如果充电器仅用于充电插孔位于底侧的手机,则限位块231和232也可以直接从面壳21上伸出(即与面壳成一体结构,此时限位块经面壳向前伸出)。
本发明中的转换头和摆块也可以分别采用图17中的转换头与图18中的摆块相配。从图17中可见,转换头37下部的触片为弹性触片371和372,两弹性触片371和372最外侧之间的距离大于图18所示摆块34中两电极片361和362之间的距离,图17中的转换头下部压入图18的摆块上时,图17中的两只弹性触片371和372的外侧分别顶住图18只两只电极片361和362的内侧。
本发明中的转换头和摆块也可以分别采用图20中的转换头与图21中的摆块相配。结合图20、21、22和23,转换头与摆块另一种配合结构是:转换头57下部的两片触片571和572分别位于转换头下部的前后两侧,摆块54上的两块电极片561和562分别设有伸向两块电极片中间的六个弹性触头5610和5620,且同一块电极片561或562上相邻的弹性触头5610或5620之间的距离小于转换头上各触片的宽度(参照图22所示其中一只触片572的宽度),它实际上是在摆块上设置两排分别与充电输出正负电极相接的弹性触点,只是各弹性触点直接从电极片上冲压而成,省略了各弹性触点逐一接线的工作。
本发明技术方案中的摆块也可采用图19所示的结构,它可以与实施例一中的转换头相配使用,该摆块44内的电极片461和462上侧为直线,用于图1实施例时,最好根据充电插孔在手机上的不同位置将转换头靠在摆块的最左端或最右端,而将手机靠在另一端的限位块中;如果充电插孔位于手机底侧,最好是在面壳11上的两个导向腔111和112上都插上图6所示的限位块,而且最好是手机的宽度与两只限位块的距离相差不大,否则使用的转换头其触片的长度会太长,以防止待充电产品向左或右摆动时转换头下侧压在电极片上,而影响触片与电极片之间的接触。
实施例三,见图24,本实施例适用于充电插孔位于底侧的手机,转换头67的结构与实施例一中的转换头相同,摆块64、电极片661和662的结构也与实施例一的相同,其中前壳61是将为本发明所述的面壳和限位块二合为一——所述限位块与所述面壳前壁围成开口向上的容置腔610,前壳61中的前壁、左壁、右壁、下壁即为所述限位块,而前壳61的后壁作为所述面壳盖住底壳62而围成外壳的内腔,也即外壳由底壳62和前壳61构成,三只电源插脚631(其中一只是地线插脚,地线插脚与充电电路之间可以不作电连接)固定在插脚座631中,插脚座两侧分别设有挡翼632。
结合图25、26和27,前壳61的后壁上开有通孔611和条形孔612分别与插脚座631和挡翼632滑动相配,图24中摆块64下侧引出的充电连接线(连接电极片661和662与充电电路的正负输出电极的电线)经图25中的孔615伸入外壳内腔;前壳61的底部两侧分别设有两条间距略大于图24中的摆块两端的枢接轴641直径的定位柱616(参见图27),在两条定位柱616之间的支撑柱617略矮,安装时,图24中底壳上伸出的卡翼621和622分别经图25中前壳后壁上的卡孔614和613伸入前壳的容置腔610内挡住摆块的枢接轴上侧(详见下面有关图28和29进一步的叙述),从而将摆块枢接在外壳中。
见图28,并参考图29,将摆块64放入容置腔610后,摆块两端的枢接轴641位于两定位柱616之间其下侧被中间的支撑柱617支撑住,枢接轴641的上侧被伸入容置腔内的底壳上的卡翼621限位,以防止枢接轴从两定位柱上端跳出,从而将摆块64定位在容置腔610的底部。
见图31,线路板60上固定有两只弹片601和602分别压住插脚座63的两只电源插脚631(图中只标出了631,另一只因为图纸尺寸太小未标出),以保证插脚座63上的电源插脚伸出底壳最外处时,市电可以通过电源插脚、弹片601和602向线路板60中的充电电路提供电源。图31所示的状态为插脚座63中的插脚全部缩入外壳内腔时的状态,弹片601刚好压在电源插脚631端部的弧形圆角处,此时如将插脚座推至电源插脚重新伸出外壳背部,则需要一定的力使电源插脚631上的圆角越过弹片601,以防止携带过程中的振动将电源插脚振出外壳背部。
见图30的使用状态,手机69可以向左靠在侧壁618也可向右靠在侧壁619上,也可以向前或后靠在容置腔前壁或后壁内侧。因为采用了容置腔结构,手机的前后左右均被限位,实际使用时只需将插入转换头后的手机69放到容置腔的最底部即可以放手,转换头上的触片自动滑入摆块中央使触片压在电极片上,手机69在自身重力作用下靠在容置腔的任一内壁,使用最为方便。
见图28,外出携带充电器时,将转换头67先放入容置腔610内,再将伸出底壳62背部的电源插脚向推向外壳内腔,使插脚座63和挡翼632从外壳内腔滑入容置腔610内,当图31中挡翼632上的限位翼6321随插脚座滑动到抵住图30的前壳时停止,此时插脚座和挡翼均位于容置腔的口部,防止携带过程中转换头67从容置腔内跌出而难以寻找。
实施例四,见图32,它与图33中的限位组件或图39中的限位块相配合使用。见图32的立体分解图34(图中未画出线路板),它由面壳71和背部固定有电源插脚的底壳72构成本发明所述的外壳,电极片721和722分别固定在摆块74上,摆块74的两端伸出枢接轴741和742,而且枢接轴741和742的轴线位于摆块重心的上部,枢接轴741和742分别与U形安装块73两脚上的U形卡口731和732相配后,将安装块73经面壳71背部推入腔710内,再用胶水或螺丝将安装块73固定在面壳中,腔710左右两边上的筋711和712位于枢接轴741和742上方对其上侧位置起限位作用,从而将摆块枢接在外壳中,将线路板装入底壳中,最后将底壳和面壳相互固定在一起。
见图33,是与图32相配使用的限位组件770,整个组件为对称结构,由U形的组件座77和限位块75和76构成,其中两条燕尾槽771和772分别与图32中的燕尾榫711和712相配,转到其分解状态的图35,凸台7751和7752的下侧面上设有开口向下的孔,安装时将挡块751上的两个柱7511和7512对着凸台7751和7752下侧开口向下的孔(图中只见到凸台未见到孔)插入,再将拨轮752垫在挡块751与护柱775之间,然后将限位块75上的螺杆751穿过挡块上的孔7510与拨轮752螺纹耦合后伸入护柱775的孔内,而限位块75上的导向板752位于组件座77内侧,此时拨动拨轮752就可以调节限位块75相对于组件座的高度,采用同样的方法将限位块76将在组件座77中即可以得到图33所示的限位组件。
使用时,将图33的限位组件上的燕尾槽771和772分别从图32的燕尾榫711和712上方套入,直到图35中的限位凸台776被图32中的限位筋713限位为止,将插有转换头的手机放入即得到图37所示的状态;见图37,分别调节拨轮752和782即可以调节限位块和75和76的高度,使手机下方的转换头700与摆块上的电极片接触良好,其调节方法参见上述相关实施例。
携带时,将图37中的手机连同转换头取走(转换头单独携带),然后将限位组件77向上从面壳上拔出,再将限位组件水平旋转180度,将图33中限位组件中的燕尾槽771和772分别经图32中燕尾榫712和711的下方向上套入,直到图38所示状态即可,此时可以节省充电器占用的空间,便于携带。
图32也可以与图39所示的限位块80相配,它适用于充电插孔位于底侧的手机,从图39中可见,限位块80为U形,脚部设有燕尾槽801和802,燕尾槽的其中一端设有卡头8011对限位块卡在面壳上的位置起限位作用,图39中的限位块倒转后,将燕尾槽801和802分别从图32中的燕尾榫711和712上方套入,直到图39中的卡头8011顶住图32中燕尾榫711的上侧即可,将插入转换头的手机放入后即为图40所示的使用状态参考图。将图39中的限位块80的燕尾槽801和802经图32中的燕尾榫711和712下方向上套入即可得到图41所示的携带状态时的立体图。
图37只适用于充电插孔位于侧边上的手机;如果在图37的基础上再将图39所示的U形限位块套入则可以对充电插孔位于底侧的手机进行充电;图42是将图39改矮后套在图37上使用时的使用状态图。
实施例五,见图43,其外观结构与实施例一中的图7大致相同,只是摆块与面壳之间的连接方法不同,图43中的摆块94的底面941为圆弧面,面壳92内用于放置摆块的腔的底部设有与底面941相配的圆弧面槽底911,转换头97摆动时带动摆块94以垂直于图面并穿过底面941的圆弧的圆心O的直线为物理摆轴摆动,该物理摆轴可以认为是一条虚拟摆轴。图中虚线为转换头摆过一角度后的位置示意图。图43中的槽底911也可以为平面,此时,摆块摆动时是沿槽底表面滚动,用于放置摆块的腔的壁对摆块的摆动范围起限定作用。
实施例六,见图46所示,所述外壳由底壳F1和面壳F2构成,面壳前部下方开有腔F21,腔F21的底部设置本发明所述的摆块(其结构可以与实施例一的相同),面壳上还设有限位块F22,而实际上限位块F22是面壳F2的一部分;见图47,使用过程中,转换头F3支撑起手机F4的左端使手机左高右低,即,手机F4向右摆到其右端被限位块F22支撑住。实施例六特别适用于手机上的充电插孔统一规格的情况,因为转换头也可以统一。
实施例七,见图48,它实际上是在图32中直接放上手机,所以图48放上手机E5前的外观请参考图32。从图48中可见,手机E5背部被面壳E2支撑,摆块E3上的电极片支撑住转换头E4,而没有本发明所述的限位块对手机的左右摆向起限位作用,此时,只适合充电插孔位于手机底部中央位置的情况,否则手机会向左或右翻侧而从外壳上跌落;而图48所示状态也是不牢固的,因为稍有振动,手机E5也会向左或右翻侧而跌出外壳,相对于权利要求1的技术方案来说,是一种变劣的方案。
上述各实施例中部分附图未画出线路板,而且上述各实施例中均以手机为待充电产品,实际上以上各实施例也适合对其它数码产品充电。

Claims (10)

1、一种充电器,包括充电电路和外壳,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转换头,该转换头下部设有两片触片、上部设有与待充电产品的充电插孔相配的充电插头,所述两片触片分别与所述充电插头电连接;所述外壳上设置物理摆轴沿水平方向左右走向的摆块,该摆块上固定两块相互平行并分别与充电电路的正负输出端电连接的条形电极片,所述两块电极片分别与所述两片触片对应;定义所述摆块摆动到所述两块电极片的上侧处于同一水平面时通过所述物理摆轴的垂直平面为参照面,该摆块上的两块电极片的上侧分别位于所述参照面两侧;所述外壳设有限位块;将所述转换头上的充电插头插入待充电产品之充电插孔后,手执待充电产品使转换头下部朝下并逐步下移直到所述转换头上的两片触片分别压住所述摆块上的两块电极片,然后摆动待充电产品带动所述摆块一道以所述物理摆轴为轴摆动到待充电产品的前部或背部靠住所述外壳或电源插座或墙壁,再将待充电产品向左或向右摆过一角度而靠住所述限位块,从而利用摆块、限位块、外壳或电源插座或墙壁将待充电产品定位在所述外壳中,利用待充电产品的重力使转换头的两片触片压住摆块上对应的电极片而实现电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充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转换头下部的两片触片为弹性触片。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充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极片设有凸向所述参照面的若干弹性触头,且相邻的弹性触头之间的间距小于所述转换头上触片的宽度。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充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电路的电源输入插脚固定设置在所述外壳的背部并沿水平伸出,使用时直接将充电器插在墙壁上的电源插座中。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充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上的限位块与外壳前壁围成开口向上的容置腔,所述摆块设置在该容置腔底部;所述外壳前壁开设通孔与所述容置腔相通,所述充电电路的电源输入插脚固定在插脚座上,该插脚座与所述外壳前壁上开设的通孔滑动相配,所述电源输入插脚经外壳背部开设的通孔伸出,将伸出所述外壳背部的电源输入插脚推入外壳内腔时,所述插脚座的其中一部分从外壳内腔移入容置腔内。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充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块与外壳之间为活动连接,所述限位块的中下部设有螺杆与被轴向定位在所述外壳中的拨轮螺纹耦合,所述拨轮外露于所述外壳外,调节该拨轮时使所述限位块位于不同的高度以适应不同长度的转换头。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充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摆块通过其两端伸出的枢接轴与外壳枢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充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上设有两块带轴孔的安装板,所述轴孔分别与摆块两端伸出的枢接轴相配。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充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对应所述枢接轴的位置处分别向上伸出两条定位柱和一条支撑柱,所述枢接轴位于两条定位柱之间,所述支撑柱支撑住所述枢接轴的下侧。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充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上固定有U形安装块,在该安装块的两脚上分别开设U形卡口与所述枢接轴相配。
CN2009101467000A 2009-02-13 2009-06-05 充电器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67385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9101467000A CN101673856B (zh) 2009-02-13 2009-06-05 充电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A2009100372234A CN101494307A (zh) 2009-02-13 2009-02-13 充电器
CN200910037223.4 2009-02-13
CN200910037467.2 2009-02-23
CNA2009100374672A CN101494308A (zh) 2009-02-23 2009-02-23 充电器
CN2009101467000A CN101673856B (zh) 2009-02-13 2009-06-05 充电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673856A true CN101673856A (zh) 2010-03-17
CN101673856B CN101673856B (zh) 2012-08-08

Family

ID=4202093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101467000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673856B (zh) 2009-02-13 2009-06-05 充电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1673856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443110A (zh) * 2016-11-16 2017-02-22 国网安徽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一种电能控制计量模块的上电装置
CN106597038A (zh) * 2017-01-10 2017-04-26 河南许继仪表有限公司 电量控制模块上电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145626A (zh) * 2007-09-04 2008-03-19 麦广树 手机充电器
CN101141033A (zh) * 2007-09-23 2008-03-12 麦广树 充电器与插座的固定方法
CN101404374A (zh) * 2007-10-03 2009-04-08 麦广树 充电器与插座的固定方法及其充电器
CN101246974A (zh) * 2007-12-25 2008-08-20 麦广树 充电器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443110A (zh) * 2016-11-16 2017-02-22 国网安徽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一种电能控制计量模块的上电装置
CN106443110B (zh) * 2016-11-16 2019-12-31 国网安徽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一种电能控制计量模块的上电装置
CN106597038A (zh) * 2017-01-10 2017-04-26 河南许继仪表有限公司 电量控制模块上电装置
CN106597038B (zh) * 2017-01-10 2020-03-06 河南许继仪表有限公司 电量控制模块上电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673856B (zh) 2012-08-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73465Y (zh) 具有改良闩锁机构的电连接器
CN109980746A (zh) 一种游戏手柄双位充电座
CN104948477A (zh) 电气设备
CN203150818U (zh) 一种应用于盲人的电源插座导向装置
CN101673856B (zh) 充电器
KR101159443B1 (ko) 충전기 부착용 핸드폰 충전기
CN201435436Y (zh) 充电器
CN101494308A (zh) 充电器
CN202906033U (zh) 电源连接器
CN108591757A (zh) 一种计算机显示屏支撑托架
CN101599562B (zh) 充电器用电输出机构
CN101494307A (zh) 充电器
CN201435438Y (zh) 充电器用电输出机构
CN204838523U (zh) 升降式桌面电脑桌
CN202050263U (zh) 接触式万能无线数码充电器
CN108695947A (zh) 吸尘器充电设备及吸尘系统
CN101494390A (zh) 充电器用电输出机构
JP2005102372A (ja) テープ印字装置、充電器及び充電システム
CN210720991U (zh) 一种带有充电激光笔的投影仪
CN101582524A (zh) 摆动式支撑无线充电器
CN208489675U (zh) 吸尘器充电设备及吸尘系统
CN207464692U (zh) 一种用于中梃机固定存放装置
KR20130003745U (ko) 휴대전자기기용 충전장치
CN104020530B (zh) 一种光纤耦合器
CN206247240U (zh) 多功能太阳灯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20808

Termination date: 20150605

EXPY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