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2050263U - 接触式万能无线数码充电器 - Google Patents

接触式万能无线数码充电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2050263U
CN202050263U CN2011201063866U CN201120106386U CN202050263U CN 202050263 U CN202050263 U CN 202050263U CN 2011201063866 U CN2011201063866 U CN 2011201063866U CN 201120106386 U CN201120106386 U CN 201120106386U CN 202050263 U CN202050263 U CN 20205026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uard shield
teeth groove
shell
charger
latch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20106386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麦广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120106386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205026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205026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2050263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Telephone Set Structur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结构简单、使用方便的接触式万能无线数码充电器,包括背部带电源插头的充电器外壳,充电电路固定在充电器外壳内,还设有两侧壁可套住外壳两侧壁且可相对于外壳前后滑动的护罩,护罩与外壳的前侧围成开口向上可容纳待充电产品的容置腔;至少一组齿槽沿前后排列的齿槽组设置在外壳或护罩中,在重力或弹力作用下与齿槽啮合的卡齿设置在护罩或外壳中,当卡齿与齿槽组中不同的齿槽相配时,容置腔的大小也不同;护罩底部固定有两条左右排列前后走向且与充电电路的输出端电连接的输出电极片,两条输出电极片分别与设置在待充电的数码产品底部左右排列且左右走向的输入电触片对应。

Description

接触式万能无线数码充电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接触式万能无线数码充电器,可用于对手机(移动电话)、MP3、MP4、数码相机等数码产品进行充电。
背景技术
现有的手机充电器包括外壳和充电电路,其中外壳连接有带充电插头的充电线,充电电路固定在外壳内,充电插头与手机上的充电插孔相配,使用时将固定在外壳中的电源插脚插入墙壁的电源插座中,再将充电插头插入手机的充电插孔内,最后将充电中的手机放置在附近的桌面即可;因为电源插座与桌子等可以放置手机的位置一般都有一定的距离,所以其充电线长度一般都超过一米,而且电源插座远离桌子等可以放置手机的地方时,要么将桌子移动到电源插座附近,要么直接将充电中的手机放置在地面,否则不便于使用该电源插座对手机进行充电,而且充电过程中手机与充电器外壳之间的充电线一旦被过往的行人碰刮,则可能使桌子上的手机摔落地面造成损坏。同样,其它如MP3、MP4、数码相机等数码产品在充电时也存在这样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手机充电器中存在的使用不方便的问题,而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使用方便的接触式万能无线数码充电器。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接触式万能无线数码充电器,包括背部带电源插头的充电器外壳,充电电路固定在充电器外壳内,其特征在于还设有两侧壁可套住所述外壳两侧壁且可相对于外壳前后滑动的护罩,所述护罩与所述外壳的前侧围成开口向上且可容纳待充电产品下部的容置腔;
至少一组齿槽沿前后排列的齿槽组设置在所述外壳或所述护罩中,在重力或弹力作用下与所述齿槽啮合的卡齿设置在所述护罩或所述外壳中,当卡齿与齿槽组中不同的齿槽相配时,所述容置腔的大小也不同;此处的卡齿和齿槽组是分别设置在外壳或护罩中的,也即卡齿设置在外壳上时齿槽组则设置在护罩中,而卡齿设置在护罩上时齿槽组则设置在外壳中;
所述护罩底部固定有两条左右排列前后走向且与所述充电电路的输出端电连接的输出电极片,两条所述输出电极片分别与设置在待充电的数码产品底部左右排列且左右走向的输入电触片对应,也即相互接触的输出电极片与对应的输入电触片成十字形相交。使用时人工克服弹簧力或重力作用使所述卡齿与所述齿槽分离,然后根据待充电产品的厚度,将所述护罩前后滑动到使护罩前壁内侧与外壳前壁之间的间距略大于待充电产品的厚度,然后再将卡齿卡入对应的齿槽中,从而将护罩定位在恰当的位置使待充电产品前后摆动的幅度不会太大,从而保证待充电产品底侧的输入电触片与护罩底部的输出电极片电接触,从充电电路输送到输出电极片上的电流经输入电触片流入待充电产品内,对待充电产品内的电池进行充电。
所述齿槽的横截面为U形或V形或锯齿形或弧形。
在上述技术方案基础上,有以下A、B、C三种具体方案:
A、所述齿槽组为两组且分别设置在所述护罩的两侧壁并且各齿槽的开口向下,所述卡齿设置在所述外壳两侧,所述卡齿向上伸入对应的齿槽内而克服所述护罩的重力,也即卡齿依靠护罩的重力与所述齿槽啮合,当然也可以再在外壳与护罩之间加设弹簧,使卡齿与齿槽之间更好地啮合。
B、在所述外壳两侧分别设有前后走向的导向榫沟,所述护罩两侧壁内侧分别设有与该导向榫沟滑动相配的榫筋,在所述榫筋上设置所述齿槽组,所述外壳内设置带所述卡齿的滑块,该滑块与所述外壳之间设有弹簧使所述卡齿伸出所述外壳外与所述榫筋上的齿槽相配,可以控制所述滑块沿克服所述弹簧力的方向滑动的控制杆伸出所述外壳外,人工拨动控制杆使滑块上的卡齿与对应的齿槽分离后,即可以将护罩推动到所需位置,松手后,在弹簧力作用下滑块上的卡齿自动卡入最近处的齿槽内;当然,如果不设置滑块的控制杆,则可以使用平滑的U形齿,人工强行推动护罩使卡齿在相邻的齿槽之间滑动;也即,此处的齿槽组也为两组;
上述控制杆控制所述滑块向外壳内滑动的方法存在一个缺点,就是两滑块使用独立的控制杆,也即使用时必须同时控制两个控制杆,使用起来不大方便;作为改进,可以在所述外壳前侧面设设开口向前的导向腔,该导向腔内放置可前后滑动的控制压块,该控制块内侧设有两侧带驱动斜面的驱动头,带有所述卡齿的滑块另一端越过所述驱动头的位置处设有与所述驱动头的驱动斜面对应的驱动台,操作时,只需用手将控制压块向内推,则控制压块内的驱动头两侧的驱动斜面分别压向两滑块的驱动台,驱动斜面通过两驱动台使两滑块克服对应弹簧力的作用而使两滑块上的卡齿与对应的齿槽分离。
C、所述外壳两侧分别设有前后走向的榫沟,所述护罩两侧壁内侧分别设有与该榫沟滑动相配的榫头,所述齿槽组设置在所述榫沟内侧,所述卡齿设置在所述榫头上,所述卡齿靠所述护罩两侧壁向外方向的弹力压住对应的齿槽;也即,此处的齿槽组也为两组。
充电完毕取走了待充电产品后,如需要收藏或携带时可以将护罩向后推至最内位置,使护罩套住外壳而减小收藏或携带时的体积,便于收藏和携带。
由于采用了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技术方案,第一次使用时,将充电器的电源插头插入墙壁上的电源插座,将护罩从最内处拉出至远离外壳的最前处,然后向容置腔内放入待充电产品,再调节护罩使护罩内侧壁至外壳前侧壁之间的距离略大于待充电产品厚度,使放置在容置腔中的待充电产品在容置腔内前后摆动的幅度最小,最后放正待充电产品即可使待充电产品底部两条左右走向的输入电触片分别与容置腔底部的两条输出电极片电接触,从而对待充电产品进行充电,充电完毕后无需将充电器从墙壁上取下,护罩的位置也不需要改变,以便下次使用时不需再次调节容置腔的大小;充电过程无需使用桌子,使用极之方便;使用完毕时,可以将护罩向外壳方向推使护罩套住外壳而减小充电器的体积,便于收藏或携带。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立体分解图。
图2是图1实施例中两条输出电极片951和952安装在护罩后另一角度的立体图。
图3是图2中A部分的放大图。
图4是图2中B部分的放大图。
图5是图1中的两只滑块在充电器内部的相对位置示意图。
图6是图5中两只滑块分离一距离后的立体图。
图7是图5沿正前方的投影视图。
图8是图1中控制压块的立体图。
图9是图1中盖板上部的局部立体放大图。
图10是图9中另一角度的立体图。
图11是图10中安装了滑块和弹簧后的立体示意图。
图12是图11另一角度并将盖板上部切除了一部分后的立体示意图。
图13是图1中滑块、弹片、弹簧安装在底座内时的相对示意图。
图14是图13中C部分的放大图。
图15是图13中D部分的放大图。
图16是图1中各零件安装在一起后的立体图。
图17是图16中两滑块与护罩之间的内部相对位置正投影视图。
图18是图16中的护罩拉开到最外位置处时的立体示意图。
图19是图18中护罩与两滑块之间的内部相对位置正投影视图(放置了手机)。
图20是图19中的护罩向内移动一距离后的示意图。
图21是图20中E部分的放大图。
图22是图20另一角度的立体图。
图23是图20中的手机换为另一种较薄的手机时的示意图。
图24是图23另一角度的立体图。
图25是本实用新型使用的一种手机的立体图。
图26是本实用新型使用的另一种手机的立体图。
图2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立体分解图。
图28是图27中底座装上了各嵌件后另一角度的立体图。
图29是图28中F部分的放大图。
图30是图27中的其中一件嵌件862的立体放大图。
图31是图27中护罩另一角度的立体图。
图32是图31中G部分的放大图。
图33是图27中各零件安装在一起后的立体图。
图34是图33中的护罩拉出到最外位置处时的示意图。
图35是图27实施例中使用另一种护罩的立体示意图。
图36是图35中H部分的放大图。
图37是与图35配套使用种嵌件的立体放大图。
图38是图27实施例中使用的另一种嵌件的立体放大图。
图3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的立体分解图。
图40是图39中底座另一角度的立体图。
图41是向图40中装入图39的嵌件和弹片后的立体示意图。
图42是图41中J部分的放大图。
图43是图39中各零件安装好后将护罩拉到最外位置时的立体图。
图44是图43中护罩与其中两只嵌件的相对位置示意图。
图45是图44中K部分的放大图。
图46是图44中L部分的放大图。
图47是图39实施例的一个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48是图43中的护罩被推到最内位置处时的状态示意图。
图4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的立体图。
图50是图49中拆除了护罩后的立体示意图。
图51是图49中的护罩另一角度的立体图。
图52是图50中M部分的放大图。
图53是图51中N部分的放大图。
图54是图49中护罩被推到最内位置时的状态示意图。
图55是图49中的护罩被向内推到一位置时的侧向视图。
图56是图55中P部分的放大图。
图57是图27实施例中可以使用的另一种嵌件的立体放大图。
图中91、81、51、41、底座,911、912、导向榫沟,913、914、813、513、槽,991、891、591、弹片,981、881、581、电源插头,982、882、582、线路板,971、972、弹簧,961、962、滑块,92、82、52、42、盖板,921、922、槽口,923、924、缺口,925、导向腔,94、控制压块,951、952、851、852、551、552、输出电极片,93、83、73、53、43、护罩,931、932、榫筋,9311、9321、840、740、640、560、430、300齿槽,926、侧孔,9611、9621、830、730、421、422、卡齿,960、受力台,9600、受力斜面,940、驱动头,941、942、驱动斜面,943、944、扣脚,90、900、手机,901、902、9001、9002、输入电触片;811、812、511、512、固定槽,861、862、841、842、541、542、561、562、嵌件,831、832、731、T形榫头,531、532、燕尾榫头,5320、斜面,431、432、缺口槽,420、斜面。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见图1,所述接触式万能无线数码充电器,设有护罩93、由底座91和盖板92构成的外壳、设置在外壳内并内置充电电路的线路板982以及电源插脚伸出底座背部的电源插头981等。
结合图2、图3和图4,护罩93由前壁、底壁、左壁和右壁围成,两条输出电极片951和952分别压入护罩93底部的两条槽内而被固定,输出电极片951和952在护罩底部左右排列前后走向,在左、右两壁内侧分别设有燕尾状的榫筋931和932,从图3中可见,在榫筋上部是由前后排列的锯齿形齿槽9311构成的齿槽组。
图8中的控制压块内侧分别设有两侧带驱动斜面941和942的驱动头940、扣入图9的导向腔925内壁扣孔的扣脚943和944,结合图5、图6、图7和图8,滑块961和962的端部分别设有楔形的卡齿9611和9621,且两滑块的结构和尺寸相同,滑块另一端设有带驱动斜面9600的驱动台960,图8中驱动头两侧的斜面941和942分别与图7中的两滑块上的受力斜面9600对应。
见图9,图1中的盖板92前侧开设开口向前的导向腔925,见图10,盖板内侧的凸部侧壁开有侧孔926,将图6中的滑块962经图10的右侧插入后穿过侧孔926,使滑块962的驱动台伸出侧孔926左侧,然后将图6中的滑块961的驱动台960伸入滑块962的驱动台与侧孔926之间,即可将滑块961装入图10中央的凸部,如图11所示在两滑块与外壳之间分别装入弹簧971和972,此时的图11切除了盖板上部后另一角度的立体图如图12所示,从图12中可见,此时两滑块961和962的内端均位于盖板的导向腔925内,将图8中的控制压块装入导向腔925内时,两滑块的驱动台上的两个受力斜面9600分别位于图8中驱动头两侧并与驱动斜面941和942对应,控制压块向内压时,两驱动斜面分别将两受力斜面向外推,从而使图12中的两滑块上的卡齿9611和9621分别向内移动(该移动使卡齿与对应的齿槽分离)。
结合图13、图14和图15,图1中的两只滑块装入外壳内后,两滑块上的卡齿分别伸入底座两侧的燕尾状导向榫沟内,如图14所示,其中滑块962的卡齿9621是伸入导向榫沟911内;图1中的弹片装入底座的槽的卡槽内而被固定,如图15所示,弹片991卡入槽913的卡槽(图中未标出)内而被固定,当图2中的护罩装入图1的外壳内时,槽913中的弹片991被图2中的输出电极片951向上顶弯,而使弹片991具有一定的弹性,从而保证弹片991与输出电极片951保持电接触;图1中的两只弹片991与图1中线路板982内的充电输出电路电连接。
见图25和26,是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中进行充电的手机的立体示意图,手机90和900的底侧分别设有输入电触片901、902、9001、9002,输入电触片901和902分别与手机90内的可充电电池的正负电极电连接,而输出电触片9001和9002分别与手机900内的可充电电池的正负电极电连接。
图1中护罩两内侧的燕尾状榫筋分别穿过盖板两侧的槽口921和922后,与底座两侧的燕尾状导向榫沟滑动相配。
图1中各零件安装在一起后,本实施例的充电器如图16所示,此时护罩93紧套外壳,充电器的体积最小便于携带和收藏,护罩与两滑块之间的内部相对位置如图17所示,两卡齿9611和9621在弹簧力作用下伸入护罩内侧跟部的齿槽中,两卡齿将护罩锁定,使护罩不会与外壳分离以便于携带;使用时先将底座上的电源插头翻出,将图16所示状态的充电器插入墙壁的电源插座中,然后左手的大拇指将控制压块94向内压,控制压块的驱动头两侧的驱动斜面(图8所示)通过两滑块驱动台960上的受力斜面9600,使两滑块向外壳中央移动,从而使图17中的卡齿9611和9621分别与护罩两内侧的齿槽组分离,然后用右手将护罩向外拉出至图18所示的最外位置,松开两手后,将图25中的手机底部向下正面向前放入由护罩与盖板围成的容置腔内,如图19所示,此时,用手将护罩93向内(向外壳方向)推,护罩两内侧燕尾状榫筋上的齿槽组为锯齿形,所以图19中的护罩向上移动时,可以克服弹簧力的作用顺利将滑块上的卡齿向中央方向推,从而使护罩沿图面向上移动到图20所示,使护罩内壁与手机90之间留有一小段间隙,该间隙小于一个齿槽,因为该齿槽可以设计为约1-3mm,所以即使手机90前后摆动,也摆角也不会太大,从而可以保证手机底侧的两条输入电触片与护罩底部的两条输出电极片接触良好,从而实现对手机90的连续正常充电。上述充电过程中,手机底部与护罩底部是不接触的,而只是两条输出电极片分别支撑住手机底部的两条输入电触片,同时手机前侧靠住护罩内侧或手机后侧靠住外壳前侧,从而将手机定位在所述容置腔中,所以向容置腔内放置手机时,应将手机的左右方向尽量放正(在设计时,尽量将两条输出电极片对称地分布在护罩底部中央两侧且其间距大于护罩底部的三分之二以上,则较为容易放正手机)。
从图20和21中可见,此时滑块上的卡齿9611卡住护罩的对应齿槽9311而将护罩锁定,使护罩不能沿远离外壳的方向移动。
图26是一种较薄的手机900,使用时可以先将手机900放入容置腔内,然后再将护罩向内推至图23和24所示位置即可;充电完毕后,取走手机即可,携带或收藏时,将充电器从电源插座上拔下,并将护罩推向外壳内直到护罩套住外壳如图16所示即可。
因为本实施例中的齿槽组为锯齿形结构,而卡齿为楔形状,所以,图20和22中的护罩受到向外拉力时,被卡齿锁住而不能向外移动,即护罩与外壳之间在不推动控制压块的情况下具有单向移动的特性。
本实施例中滑块的驱动台上的受力斜面的作用是增加驱动台与控制压块的驱动头两侧驱动斜面的接触面积,防止驱动台损伤驱动斜面表面,否则该受力斜面是可以省略的。
当然本实施例可以在护罩与外壳之间设置限位机构防止护罩与外壳完全分离,这是一种机构结构中较为常见的技术,在此不再多述。本实施例中也可以取消控制压块,而改在两滑块上直接设置伸出外壳外的控制杆,操作时直接手动控制控制杆,使滑块克服弹簧力的作用而使滑块上的卡齿向外壳内缩,只是这种结构使用时必须同时将操作两条伸出外壳外的控制杆,操作不大方便。
另外,本实施例中护罩由前壁、底壁、左壁和右壁构成,而其中底壁(底部)只用于固定所述的两条输出电极片,因为在所述容置腔放置手机时,只需两只输出电极片支撑住充电过程中的手机。所以护罩底部并不一定需要全密封。
实施例二,见图27,所述接触式万能无线数码充电器,设有护罩83、由底座81和盖板82构成的外壳、设置在外壳内并内置充电电路的线路板882以及电源插脚伸出底座背部的电源插头881等。
图27,嵌件861和862装入底座81左侧的固定槽811内、嵌件841和842装入底座81右侧的固定槽812内用超声波或粘合剂固定,嵌件861和862、嵌件841和842分别构成如图28(参考图29)所示的T形榫沟,两榫沟分别与图31(结合图32)中两侧壁的T形榫头831和832滑动相配,图30,嵌件上设有若干只锯齿形且前后排列成齿槽组的齿槽840,也即齿槽组设置在T形榫沟内侧,图30中的齿槽840与对应的护罩上设置在T形榫头上的卡齿830(参见图32)相配;本实施例中的四只嵌件在外壳内的位置形成对称关系;本实施例中的其它零件的安装方法与实施例一的相同。
从图29和图30中可见,本实施例中的齿槽的横截面为锯齿形,见图32,护罩的T形榫头831上的卡齿830相当于棘爪与图30中的齿槽840相配,从图32中可见本实施例中的卡齿也为楔形。
图31中的护罩为塑料材料制成,所以两侧壁具有一定的弹性,将图1中各零件安装好后如图33所示,因为护罩两侧壁向外的弹力使护罩内的卡齿压住外壳T形榫沟内侧的齿槽,使用时先将图33中充电器插入墙壁内的电源插座中,然后用左手拇指压住护罩上部中央位置处外露的盖板82上部,用右手拇指和食指分别放在护罩两外侧与T形榫头相对的位置处向中央方向用力,使护罩内侧的卡齿与嵌件中的齿槽分离,即可以将护罩向外拉出至图34所示状态,此时可以向容置腔内放入手机,然后再将护罩向外壳方向推动,使护罩内壁靠近待充电的手机前侧即可,因为本实施例中的齿槽形状也为锯齿形,所以其护罩向外壳方向移动的原理与实施例一的相同,在此不再赘述。同样携带或收藏充电器时,只需如上所述使用右手的拇指和食指将护罩两侧靠近T形榫头的位置处向中央用力,使榫头上的卡齿与嵌件上的齿槽分离后即可推动护罩移动到图33所示状态。
本实施例中护罩上的卡齿也可以采用图35(结合图36)所示的方形,对应地嵌件上的锯齿形齿槽也改为图37所示的方形齿槽740,此时,不管护罩向内还是向外移动,都必须用手将护罩两侧壁向中央方向用力,使卡齿与对应的齿槽分离后才能移动;同理,本实施例中的嵌件上的齿槽也可采用图38所示的V形齿槽640或图57中的弧形齿槽300,对应地护罩上的卡齿的形状也应相应改变。特别是对于图38和图57中的齿槽,其卡齿与齿槽接触处的头部可以为圆弧形。
图27中的四只嵌件841、842、861、862中,嵌件841与862完全相同,嵌件842和861完全相同,而嵌件841、862与嵌件842、861之间只是齿槽的方向不同。
实施例三,见图39,所述接触式万能无线数码充电器,设有护罩53、由底座51和盖板52构成的外壳、设置在外壳内并内置充电电路的线路板582以及电源插脚伸出底座背部的电源插头581等。
图39,嵌件561和562装入底座51左侧的固定槽511内、嵌件541和542装入底座51右侧的固定槽512内用超声波或粘合剂固定,嵌件561和562、嵌件541和542分别构成如图41(参考图42)所示的燕尾状榫沟,该榫沟与图44(结合图45)中两侧壁的燕尾榫头531或532相配,见图46,嵌件上设有若干只锯齿形且前后排列成齿槽组的齿槽560(即齿槽组设置在燕尾状榫沟内侧),齿槽560与对应的护罩上设置在燕尾榫头上的卡齿相配,见图44和45,护罩侧的两只燕尾榫头531和532的上下部分即为所述卡齿,该卡齿也为楔形(见图45中的斜面5320),本实施例中的其它零件的安装方法与实施例一的相同。
本实施例也是采用护罩两侧壁向外的张力作为弹力,使卡齿与齿槽啮合的,其原理与实施例二的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实施例四,见图49,本实施例与上述各实施例的不同之处仅在于护罩43与外壳的连接关系,见图51,护罩两侧壁上分别开有缺口槽431和432,两开口槽的上边设有开口向下的齿槽430(参见图53),见图50和52,在外壳的盖板42两侧分别设有卡齿421和422与所述齿槽430啮合。
见图54,使用时,将护罩43相对于底座41向上抬起,使图56中的齿槽430与盖板上的卡齿422分离即可移动护罩,松手后在护罩重力作用下护罩的齿槽组中相应位置处的齿槽被盖板卡齿卡住而定位,本实施例中护罩底部的两条输出电极片与外壳内充电电路的电连接方式与实施例一的相同,所以,护罩上齿槽与盖板中卡齿的啮合也受到图1实施例中弹片对输出电极片产生的弹力的作用。
上述各实施例都是对手机进行充电时,实际上上述各实施例也可以对MP3、MP4、数码相机等进行充电。
上述各实施例中均采用两组齿槽组分别与两只卡齿配合使用,实际上也可以只使用其中的一组齿槽组及其对应的卡齿,但是,这种技术方案在护罩与外壳之间移动时是不平稳的,可靠性也不高,是一种较次的技术方案。当然也可以将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中的卡齿和齿槽组设置在外壳和护罩的底部,在外壳和护罩的上部两侧分别设置滑动榫沟与滑动榫头起导向作用,但是,这种结构因为护罩上部与外壳之间不能有效定位,所以,护罩上部受到向前的外力作用进容易向前变形,也是一种较次的技术方案。

Claims (7)

1.一种接触式万能无线数码充电器,包括背部带电源插头的充电器外壳,充电电路固定在充电器外壳内,其特征在于还设有两侧壁可套住所述外壳两侧壁且可相对于外壳前后滑动的护罩,所述护罩与所述外壳的前侧围成开口向上且可容纳待充电产品下部的容置腔;
至少一组齿槽沿前后排列的齿槽组设置在所述外壳或所述护罩中,在重力或弹力作用下与所述齿槽啮合的卡齿设置在所述护罩或所述外壳中;
所述护罩底部固定有两条左右排列前后走向且与所述充电电路的输出端电连接的输出电极片,两条所述输出电极片分别与设置在待充电的数码产品底部左右排列且左右走向的输入电触片对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接触式万能无线数码充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齿槽组为两组且分别设置在所述护罩两侧壁并且各齿槽的开口向下,所述卡齿设置在所述外壳两侧,所述卡齿向上伸入对应的齿槽内而克服所述护罩的重力。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接触式万能无线数码充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两侧分别设有前后走向的导向榫沟,所述护罩两侧壁内侧分别设有与该导向榫沟滑动相配的榫筋,在所述榫筋上设置所述齿槽组,所述外壳内设置带所述卡齿的滑块,该滑块与所述外壳之间设有弹簧使所述卡齿伸出所述外壳外与所述榫筋上的齿槽相配。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接触式万能无线数码充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滑块设有伸出所述外壳外的控制杆。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接触式万能无线数码充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前侧面设有开口向前的导向腔,该导向腔内放置可前后滑动的控制压块,该控制块内侧设有两侧带驱动斜面的驱动头,带有所述卡齿的滑块另一端越过所述驱动头的位置处设有与所述驱动头的驱动斜面对应的驱动台。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接触式万能无线数码充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两侧分别设有前后走向的榫沟,所述护罩两侧壁内侧分别设有与该榫沟滑动相配的榫头,所述齿槽组设置在所述榫沟内侧,所述卡齿设置在所述榫头上,所述卡齿靠所述护罩两侧壁向外方向的弹力压住对应的齿槽。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或4或5所述接触式万能无线数码充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齿槽的横截面为U形或V形或锯齿形或弧形。
CN2011201063866U 2011-04-08 2011-04-08 接触式万能无线数码充电器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205026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1201063866U CN202050263U (zh) 2011-04-08 2011-04-08 接触式万能无线数码充电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1201063866U CN202050263U (zh) 2011-04-08 2011-04-08 接触式万能无线数码充电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2050263U true CN202050263U (zh) 2011-11-23

Family

ID=4499055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201063866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2050263U (zh) 2011-04-08 2011-04-08 接触式万能无线数码充电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2050263U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050817A (zh) * 2012-12-24 2013-04-17 宁波正一电器有限公司 一种扩展转换插座
US20140199971A1 (en) * 2013-01-17 2014-07-17 Unify Gmbh & Co. Kg Docking Station and Method for Connecting a Mobile Communication Device to a Communication Infrastructure
CN109428360A (zh) * 2017-09-01 2019-03-05 南宁市黑晶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手机充电辅助装置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050817A (zh) * 2012-12-24 2013-04-17 宁波正一电器有限公司 一种扩展转换插座
US20140199971A1 (en) * 2013-01-17 2014-07-17 Unify Gmbh & Co. Kg Docking Station and Method for Connecting a Mobile Communication Device to a Communication Infrastructure
US10743179B2 (en) * 2013-01-17 2020-08-11 Unify Gmbh & Co. Kg Docking station and method for connecting a mobile communication device to a communication infrastructure
US11112829B2 (en) * 2013-01-17 2021-09-07 Unify Gmbh & Co. Kg Docking station and method for connecting a mobile communication device to a communication infrastructure
CN109428360A (zh) * 2017-09-01 2019-03-05 南宁市黑晶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手机充电辅助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170953B (zh) 带有电负载和蓄电池组的电的工作器械
CN202050263U (zh) 接触式万能无线数码充电器
CN101286582A (zh) 直插式无线手机充电器
JP2010104155A (ja) 携帯電子機器用充電器
CN208376657U (zh) 一种夹/托臂平移机构及手机夹持支架
CN102122835A (zh) 接触式万能无线数码充电器
US11505280B2 (en) Electric bicycles
EP3674192A1 (en) Electric bicycles
CN205753462U (zh) 一种磁吸组合式移动电源保护壳
CN215816207U (zh) 背负式电源组件及壳体
CN206100363U (zh) 一种多功能蓝牙音响充电座
CN211673365U (zh) 一种具有快充装置的电动床
CN209170456U (zh) 充电拍照手柄
CN206978995U (zh) 一种带有外置物品放置槽的拉杆箱
CN202154176U (zh) 腰包
CN101582524A (zh) 摆动式支撑无线充电器
CN210841953U (zh) 一种便携式无线充电宝背包
TWM511657U (zh) 一體式電動機車充電交換站
CN206977501U (zh) 一种二合一充电手机壳
CN214380197U (zh) 一种手机充电宝充电用连接外壳
CN218514114U (zh) 一种设有接口保护结构的充电宝
CN201789315U (zh) 充电器
CN207559652U (zh) Usb自动组装线
CN208855268U (zh) 记事本
CN111806850B (zh) 一种用于智能眼镜的运输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DD01 Delivery of document by public notice

Addressee: Mai Guangshu

Document name: Notification of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11123

Termination date: 2014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