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669469B - 芦笋木蠹蛾性诱剂 - Google Patents
芦笋木蠹蛾性诱剂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1669469B CN101669469B CN 200910075268 CN200910075268A CN101669469B CN 101669469 B CN101669469 B CN 101669469B CN 200910075268 CN200910075268 CN 200910075268 CN 200910075268 A CN200910075268 A CN 200910075268A CN 101669469 B CN101669469 B CN 101669469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isoceras
- sibirica
- weight portion
- sex attractant
- attractan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Landscapes
- Agricultural Chemicals And Associated Chemica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昆虫性诱剂,具体地说,本发明涉及一种以诱杀芦笋的重要蛀根性害虫-芦笋木蠹蛾为目的的芦笋木蠹蛾性诱剂。解决用于诱捕芦笋木蠹蛾雄虫的性诱剂的选择的问题。其特征在于:该芦笋木蠹蛾性诱剂的有效成分选自以下物质中的任意两种或三种:顺-9-十四碳烯醇乙酸酯(Z9-14:Ac),顺-9-十六碳烯醇乙酸酯(Z9-16:Ac),顺-7-十四碳烯醇乙酸酯(Z7-14:Ac)。可将本发明的芦笋木蠹蛾性诱剂做成诱芯,单个诱芯所含有效成分为500~800μg,将诱芯放入粘胶诱捕器中,可诱田间的雄性芦笋木蠹蛾。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昆虫性诱剂,具体地说,本发明涉及一种以诱杀芦笋的重要蛀根性害虫-芦笋木蠹蛾为目的的芦笋木蠹蛾性诱剂。
背景技术
芦笋木蠹蛾Isocdras sibirica(AlphDraky)隶属鳞翅目Ldpidoptdra,木蠹蛾科Cossidae等角木蠹蛾属Isocdras。该虫为蛀根茎性害虫,广泛分布于前苏联(西伯利亚)、蒙古、内蒙古、北京、河北、山东、山西、江苏、东北等地,其主要危害1~3年新栽的芦笋,危害严重的田块枯死株率高达50%以上,尤其是近几年在山西省永济市、闻喜县等地大量发生,造成芦笋大面积严重减产,局部笋田失收,成为制约芦笋高产的主要因素。由此造成每亩农药防治工本多支出50元,如2005年每亩农药成本达100元,种笋效益大大降低,笋农谈虫色变。虫害造成的损失一般在25~30%左右,芦笋损失在10~15%左右,直接影响到芦笋产业的发展。尤其是年复一年,长期大量使用农药造成了农副产品和环境污染,损害和威胁人类健康,现已禁止和限制使用。在这种形势下,积极探索和研究高效、无毒、无污染、无公害防治芦笋木蠹蛾害虫的新方法、新途径已成为一项紧迫、重要、意义深远的科研课题和任务。
许多昆虫发育成熟后能向体外散发出化学物质,用来引诱同种异性昆虫与之交配,这种在昆虫交配过程中起通讯联络作用的化学物质称昆虫性信息素,或性外激素。用人工合成的性信息素或类似物配制成高效性诱剂来诱捕昆虫的方法,具有高效、无毒、无污染、不伤害天敌等特点,在害虫防治以及虫情监测等领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所以用昆虫性信息素防治和监测害虫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技术,由于利用性信息素制作的虫情测报及诱杀害虫的诱捕器具有专一性强、灵敏性高、无污染、不伤益虫、操作简单和使用方便等优点,尤其是随着化学农药的长期过量使用,不仅环境污染严重,而且可引发害虫的抗药性,天敌大量减少,导致害虫猖獗和次要害虫上升为主要害虫,使得昆虫性信息素的应用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理论上每种昆虫都有其相对应的性诱剂,经研究发现:鳞翅目昆虫的雌性信息素通常为脂肪族化合物。不同科的昆虫,其雌性信息素化学结构特征区别表现在碳链长度、双键数目和位置、末端官能团等方面的不同;同科不同种的昆虫,其雌性信息素往往具有相似的组份,但其各组分间的比例却因种而异,这些特征的细小差异,能决定昆虫种的特异性,这种性信息素的特异性在昆虫分类学中可作为昆虫分类的重要参考依据。研究昆虫性诱剂就必须了解特定昆虫种的结构和配比规律。国内外已有数百种昆虫性信息素被提取、分离、鉴定与人工合成。
在国内外,从70年代至今,有关鳞翅目蛾类昆虫性信息素的研究已取得重要进展,但在木蠹蛾科昆虫性信息素的研究领域中,在国外,仅有芳香木蠹蛾Cossus cossus等三种木蠹蛾性信息素被鉴定。在国内已发现的60多种木蠹蛾中也只有芳香木蠹蛾东方亚种(蒙古木蠹蛾)Cossus mongolicus和小线角木蠹蛾Ho lcocerus insularis,沙棘木蠹蛾Holcocerus hippophaecolus的性信息素被鉴定(见表1)。而且这些同科不同属的昆虫性信息素或性诱剂的化学结构和组分截然不同。
表1 木蠹蛾性信息素和性诱剂对应表
注:Z、E表示顺、反异构体;如Z3,E5-14:Ac表示为(顺,反)-3,5-十四碳二烯醇乙酸酯;E3-14:OH为反-3-十四碳烯醇。经有关文献和专利文献检索,如中国专利:00135814.6(一种小木蠹蛾性诱剂)、本发明的小木蠹蛾性诱剂,为包括Z3-14:Ac及烃类有机溶剂的混合制剂,或为包括Z3-14:Ac和E3-14:Ac及烃类有机溶剂的混合制剂,其中Z3-14:与E3-14:Ac的重量份配比为1∶1~0.05,Z3-14:Ac的重量或Z3-14:Ac和E3-14:Ac的重量和与烃类有机溶剂的重量份配比为1∶1~10;还可包括小木蠹蛾性诱剂总重量5%的抗氧化剂,所述抗氧化剂为2,6-二叔丁基对甲酚。
01115323.7(一种黄斑卷蛾性诱剂)、其涉及的黄斑卷蛾性诱剂,包括E11,13-14:Ald和烃类有机溶剂,E11,13-14:Ald与烃类有机溶剂的重量份配比为1∶10~100;还可包括E11,13-14:Ac,其中E11,13-14:Ald与E11,13-14:Ac的重量份配比为1∶1~1∶0.1;[E11,13-14:Ald+E11,13-14:Ac]的总重量与烃类有机溶剂的重量份配比为1∶10~1∶100;所述的烃类有机溶剂为石油醚、正己烷或正庚烷。
03115289.9(蛀干类害虫引诱剂)、01145133.5(松梢小卷蛾性诱剂未授权)、200410009824.1(沙棘木蠹蛾性诱剂)、该发明特征在于沙棘木蠹蛾性诱剂的有效成分选自以下物质中的一种或多种:顺-7-十四碳烯醇乙酸酯,反-7-十四碳烯醇乙酸酯、顺-7-十四碳烯醇、反-7-十四碳烯醇。
200410091708.9(一种沙棘木蠹蛾的诱剂)其为反-3-十四碳乙酸酯和顺-7-十四碳乙酸酯以重量份配比1~10∶1~10组成的混合物。但是,迄今为止能有效诱捕芦笋木蠹蛾的性诱剂还未见报道,而且经过试验证实,其他种类木蠹蛾的性诱剂对芦笋木蠹蛾诱捕作用不明显。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了解决用于诱捕芦笋木蠹蛾雄虫的性诱剂的选择的问题而提供一种简便、高效、无公害的诱捕芦笋木蠹蛾的芦笋木蠹蛾性诱剂。
本发明是由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芦笋木蠹蛾性诱剂,其特征在于:该芦笋木蠹蛾性诱剂的有效成分选自以下物质中的任意两种或三种:顺-9-十四碳烯醇乙酸酯(Z9-14:Ac),顺-9-十六碳烯醇乙酸酯(Z9-16:Ac),顺-7-十四碳烯醇乙酸酯(Z7-14:Ac)。
上述性诱剂中还有非极性有机溶剂,所述的非极性有机溶剂选自以下物质中的一种:石油醚、正己烷、正庚烷。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芦笋木蠹蛾性诱剂,其特征在于,Z9-14:Ac、Z9-16:Ac和Z7-14:Ac按重量计用量比为1∶0.10~0.25∶0.25~0.50,总有效成分与烃类有机溶剂的重量份配比为1∶30~50。
如上所述芦笋木蠹蛾性诱剂还可包括占性诱剂总重量5%的抗氧化剂(2,6-叔丁基对甲酚)。
上述组分中的Z9-14:Ac、Z9-14:OH和Z7-14:Ac为芦笋木蠹蛾性信息素中的有效成分。在芦笋木蠹蛾成虫交配期,将含此性诱剂的诱芯放在芦笋种植地内,便会有效地引诱雄性芦笋木蠹蛾前往寻求配偶,以便有效地进行捕杀。组分中的抗氧化剂为2,6-二叔丁基对甲酚,可延长性诱剂活性的有效期。
可将本发明的芦笋木蠹蛾性诱剂做成诱芯,单个诱芯所含有效成分为500~800μg,将诱芯放入粘胶诱捕器中,可诱田间的雄性芦笋木蠹蛾。
本发明的应用及效果如下:
1、监测虫情:用本发明提供的芦笋木蠹蛾性诱剂作虫情测报可及时而准确地了解田间芦笋木蠹蛾种群的发生和消长情况,为进行适时有效地防治提供科学依据。用本发明的性诱剂测报虫情,灵敏度高,专一性强,使用方便,费用低廉,适于普遍推广。
2、大量诱捕:根据虫情监测结果绘制出成虫发生曲线,在成虫发生期,于芦笋田间普遍悬挂含有本发明提供的芦笋木蠹蛾性诱剂的诱捕器,将羽化后欲求偶交配的雄虫及时诱杀,使雄虫失去交配机会,不能有效地繁殖后代,从而减少子代虫口密度、减轻危害程度。
3、干扰交配:在成虫发生期,于芦笋田间大量施放本发明的性诱剂,增加了性信息素释放源的数量和其在空气中的浓度,使雄虫失去对雌虫召唤的反应能力,雌虫得不到交配,导致下一代种群密度降低。
此外,可将本发明的性诱剂和化学不孕剂、芦笋木蠹蛾颗粒体病毒或虫生真菌配合使用,用性诱剂将雄虫诱来,使其与不孕剂、病毒或虫生真菌接触而感染,然后再与同种异性昆虫接触、交配,使病毒或虫生真菌在种间传播,其防治效果比单纯地捕杀要好得多。
综上所述,本发明提供的芦笋木蠹蛾性诱剂,不论是用来作虫情测报,还是用诱捕法或干扰交配法直接防治芦笋木蠹蛾,均有利于保护天敌,兴益除害,提高防治芦笋木蠹蛾的效果,还可减少化学农药的用量,减轻污染,保护环境,具有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发明。应理解,这些实例仅用于说明本发明而不用于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为方便描述,设Z9-14:Ac为A、Z9-16:Ac为B、Z7-14:Ac为C、烃类有机溶剂为D、抗氧化剂为E。
实施例1:一种芦笋木蠹蛾性诱剂,该芦笋木蠹蛾性诱剂的有效成分为以下三种物质:顺-9-十四碳烯醇乙酸酯(Z9-14:Ac),顺-9-十六碳烯醇乙酸酯(Z9-16:Ac),顺-7-十四碳烯醇乙酸酯(Z7-14:Ac),配制成芦笋木蠹蛾性诱剂并做成诱芯,烃类有机溶剂为正己烷(D):所配制的芦笋木蠹蛾性诱剂中:
各组中有效成分的组成均为:A的重量份∶B的重量份∶C的重量份=1∶0.10∶0.25。其中:
1组:有效成分的重量份∶D的重量份=1∶200
2组:有效成分的重量份∶D的重量份=1∶100
3组:有效成分的重量份∶D的重量份=1∶50
4组:有效成分的重量份∶D的重量份=1∶33
5组:有效成分的重量份∶D的重量份=1∶25
单个诱芯中加入配好的性诱剂溶液20μl,各组诱芯有效成分总含量分别为100μg,200μg,400μg,600μg,800μg。
2008年6月1至2008年6月7在山西省闻喜芦笋产区进行诱捕试验。将装有含本发明的芦笋木蠹蛾性诱剂诱芯的诱捕器挂在木桩上,距地面0.5~1.0m,诱捕器之间相距50m左右,每种试验设6个重复。同时设置3个芦笋木蠹蛾处女雌蛾诱捕器(雌蛾放在2×4×6cm小纱笼内并悬挂在诱捕器当中,每2日更换一 次雌蛾,)及空白对照诱捕器,空白对照的诱芯中只加入20μl正己烷(D),试验结果见表1。其中,3组、4组和5组诱蛾量相近,随着有效成分用量的增大,诱蛾量没有显著增加。因此选择3组作为最佳稀释梯度,既可节约成本,同时也能获得较大的诱蛾量。
表1:诱捕试验结果
实施例2:一种芦笋木蠹蛾性诱剂,该芦笋木蠹蛾性诱剂的有效成分为以下三种物质:顺-9-十四碳烯醇乙酸酯(Z9-14:Ac),顺-9-十六碳烯醇乙酸酯(Z9-16:Ac),顺-7-十四碳烯醇乙酸酯(Z7-14:Ac),配制成芦笋木蠹蛾性诱剂并做成诱芯,烃类有机溶剂为正己烷(D)。所配制的芦笋木蠹蛾性诱剂中:1组:A重量份∶B重量份∶C重量份∶D重量份=1.00∶0.10∶0.102组:A重量份∶B重量份∶C重量份∶D重量份=1.00∶0.10∶0.253组:A重量份∶B重量份∶C重量份∶D重量份=1.00∶0.10∶0.50
上述三组均为(A+B+C)的重量份∶E的重量份=1∶50,单个诱芯中加入配好的性诱剂溶液20μl。
2008年6月8日至2008年6月13日在山西省闻喜芦笋产区进行诱捕试验。将装有含本发明的芦笋木蠹蛾性诱剂诱芯的诱捕器挂在木桩上,距地面0.5~1m,诱捕器之间相距50m左右,每种试验设6个重复。同时设置2个芦笋木蠹蛾处女雌蛾诱捕器(雌蛾放在2×4×6cm小纱笼内并悬挂在诱捕器当中,每2日更换一次雌蛾,)及空白对照诱捕器,试验结果见表2。
表2:诱捕试验结果
实施例3:一种芦笋木蠹蛾性诱剂,该芦笋木蠹蛾性诱剂的有效成分为以下三种物质:顺-9-十四碳烯醇乙酸酯(Z9-14:Ac),顺-9-十六碳烯醇乙酸酯(Z9-16:Ac),顺-7-十四碳烯醇乙酸酯(Z7-14:Ac),配制成芦笋木蠹蛾性诱剂并做成诱芯,烃类有机溶剂为正己烷(D):所配制的芦笋木蠹蛾性诱剂中:1组:A重量份∶B重量份∶C重量份=1.00∶0.05∶0.252组:A重量份∶B重量份∶C重量份=1.00∶0.10∶0.253组:A重量份∶B重量份∶C重量份=1.00∶0.15∶0.25
上述三组均为(A+B+C+D)的重量份∶D的重量份=1∶50,单个诱芯中加入配好的性诱剂溶液20μl。
2009年6月3日至2009年6月9日在山西省太谷芦笋产区进行诱捕试验。将装有含本芦笋木蠹蛾性诱剂诱芯的诱捕器挂在木桩上,距地面0.5~1m,诱捕器之间相距50m左右,每种试验设6个重复。同时设置2个芦笋木蠹蛾处女雌蛾诱捕器(雌蛾放在2×4×6cm小纱笼内并悬挂在诱捕器当中,每2日更换一次雌蛾,)及空白对照诱捕器,试验结果见表3。
表3:诱捕试验结果
实施例4:一种芦笋木蠹蛾性诱剂,该芦笋木蠹蛾性诱剂的有效成分为以下三种物质:顺-9-十四碳烯醇乙酸酯(Z9-14:Ac),顺-9-十六碳烯醇乙酸酯(Z9-16:Ac),顺-7-十四碳烯醇乙酸酯(Z7-14:Ac),配制成芦笋木蠹蛾性诱剂并做成诱芯,烃类有机溶剂为正庚烷(D):所配制的芦笋木蠹蛾性诱剂中:1组:A重量份∶B重量份∶C重量份=0.50∶0.10∶0.252组:A重量份∶B重量份∶C重量份=1.00∶0.10∶0.253组:A重量份∶B重量份∶C重量份=1.50∶0.10∶0.25
上述三组均为(A+B+C+D)的重量份∶D的重量份=1∶50,单个诱芯中加入配好的性诱剂溶液20μl。
2009年6月10日~6月16日在山西省太谷芦笋产区进行诱捕试验。将装有含本芦笋木蠹蛾性诱剂诱芯的诱捕器挂在木桩上,距地面0.5~1m,诱捕器之间相距50m左右,每种试验设6个重复。同时设置2个芦笋木蠹蛾处女雌蛾诱捕器(雌蛾放在2×4×6cm小纱笼内并悬挂在诱捕器当中,每2日更换一次雌蛾,)及空白对照诱捕器,试验结果见表4
表4:诱捕试验结果
实施例5:配制只含有A、B、C的芦笋木蠹蛾性诱剂,并做成诱芯,烃类有机溶剂为石油醚(D),所配制的芦笋木蠹蛾性诱剂中:1组:A的重量份∶D的重量份=1∶502组:B的重量份∶D的重量份=1∶503组:C的重量份∶D的重量份=1∶50
单个诱芯中加入配好的性诱剂溶液20μl,各组诱芯的有效成分重量份相同,成分不同。2009年6月16日至2009年6月21日在山西省太谷芦笋产区进行诱捕试验。将装有含本芦笋木蠹蛾性诱剂诱芯的诱捕器挂在木桩上,距地面0.5~1m,诱捕器之间相距50m左右,每种试验设6个重复。同时设置2个芦笋木蠹蛾处女雌蛾诱捕器(雌蛾放在2×4×6cm小纱笼内并悬挂在诱捕器当中,每2日更换一次雌蛾,)及空白对照诱捕器,试验结果见表5。(可见单种性诱剂作用不是很明显)
表5:诱捕试验结果
实施例6:一种芦笋木蠹蛾性诱剂,该芦笋木蠹蛾性诱剂的有效成分为以下三种物质中的任意两种:顺-9-十四碳烯醇乙酸酯(Z9-14:Ac),顺-9-十六碳烯醇乙酸酯(Z9-16:Ac),顺-7-十四碳烯醇乙酸酯(Z7-14:Ac);配制成芦笋木蠹蛾性诱剂并做成诱芯,烃类有机溶剂为石油醚(D),抗氧化剂为2,6-二叔丁基对甲酚(E),所配制的芦笋木蠹蛾性诱剂中:1组:A的重量份∶B的重量份=1.00∶0.102组:A的重量份∶C的重量份=1.00∶0.253组:B的重量份∶C的重量份=0.10∶0.25
上述三组均为两种有效成份的重量份∶D的重量份∶E的重量份=1∶50∶0.05,每组中二组分的重量份比例参照A∶B∶C∶D=1.00∶0.10∶0.25
2009年6月16日至2009年6月21日在山西省太谷芦笋产区进行诱捕试验。将装有含本芦笋木蠹蛾性诱剂诱芯的诱捕器挂在木桩上,距地面0.5~1m,诱捕器之间相距50m左右,每种试验设6个重复。同时设置2个芦笋木蠹蛾处女雌蛾诱捕器(雌蛾放在2×4×6cm小纱笼内并悬挂在诱捕器当中,每2日更换一次雌蛾,)及空白对照诱捕器,试验结果见表6。
表6:诱捕试验结果
Claims (3)
1.一种芦笋木蠹蛾性诱剂,其特征在于:该芦笋木蠹蛾性诱剂由有效成分和烃类有机溶剂组成,所述有效成分是由以下重量份的成分组成:
顺-9-十四碳烯醇乙酸酯(Z9-14:Ac) 1
顺-9-十六碳烯醇乙酸酯(Z9-16:Ac) 0.10~0.25
顺-7-十四碳烯醇乙酸酯(Z7-14:Ac) 0.25~0.50
总有效成分与烃类有机溶剂的重量份配比为1∶30~5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芦笋木蠹蛾性诱剂,其特征在于:上述性诱剂中还有非极性有机溶剂,所述的非极性有机溶剂选自以下物质中的一种:石油醚、正己烷、正庚烷。
3.一种芦笋木蠹蛾性诱剂,其特征在于:该芦笋木蠹蛾性诱剂由有效成分、烃类有机溶剂和抗氧化剂2,6-二叔丁基对甲酚组成,所述有效成分是由以下重量份的成分组成:
顺-9-十四碳烯醇乙酸酯(Z9-14:Ac) 1
顺-9-十六碳烯醇乙酸酯(Z9-16:Ac) 0.10~0.25
顺-7-十四碳烯醇乙酸酯(Z7-14:Ac) 0.25~0.50
总有效成分与烃类有机溶剂的重量份配比为1∶30~50;
所述抗氧化剂2,6-二叔丁基对甲酚占性诱剂总重量5%。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 200910075268 CN101669469B (zh) | 2009-08-29 | 2009-08-29 | 芦笋木蠹蛾性诱剂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 200910075268 CN101669469B (zh) | 2009-08-29 | 2009-08-29 | 芦笋木蠹蛾性诱剂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669469A CN101669469A (zh) | 2010-03-17 |
CN101669469B true CN101669469B (zh) | 2013-07-31 |
Family
ID=4201705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 200910075268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669469B (zh) | 2009-08-29 | 2009-08-29 | 芦笋木蠹蛾性诱剂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1669469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017945B (zh) * | 2010-11-15 | 2013-07-31 | 山西农业大学 | 榆木蠹蛾性诱剂 |
CN104719288B (zh) * | 2013-12-19 | 2017-08-11 | 漳州市英格尔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用于防治荔枝蛀蒂虫的组合物 |
CN113040145B (zh) * | 2021-03-12 | 2022-04-08 | 虫捕头(苏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榆斑蛾性诱剂的制备方法 |
CN114145295B (zh) * | 2021-09-16 | 2022-06-03 | 山东农业大学 | 白眉野草螟性信息素及其应用 |
Cit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778177A (zh) * | 2004-11-19 | 2006-05-31 | 北京林业大学 | 沙棘木蠹蛾性诱剂 |
-
2009
- 2009-08-29 CN CN 200910075268 patent/CN101669469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Patent Cit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778177A (zh) * | 2004-11-19 | 2006-05-31 | 北京林业大学 | 沙棘木蠹蛾性诱剂 |
Non-Patent Citations (7)
Title |
---|
AIJUN ZHANG et al..SEX PHEROMONE OF THE CRANBERRY BLOSSOM WORM, Epiglaea apiata.《Journal of Chemical Ecology》.2003,第29卷(第9期),2153-2164. * |
AIJUNZHANGetal..SEXPHEROMONEOFTHECRANBERRYBLOSSOMWORM Epiglaea apiata.《Journal of Chemical Ecology》.2003 |
M. S. MAYER et al..SUBTLETIES IN PERCEPTION AND DISCRIMINATION BY CABBAGE LOOPER MOTHS,Trichoplusia ni, OF THE TWO 14-CARBON ACETATE SEX PHEROMONE COMPONENTS.《Journal of Chemical Ecology》.1999,第25卷(第3期),455-469. * |
M.S.MAYERetal..SUBTLETIESINPERCEPTIONANDDISCRIMINATIONBYCABBAGELOOPERMOTHS,Trichoplusiani OF THE TWO 14-CARBON ACETATE SEX PHEROMONE COMPONENTS.《Journal of Chemical Ecology》.1999 |
W. F. Steck et al..Trace co-attractants in synthetic sex lures for 22 noctuid moths.《Experientia》.1982,第38卷94-96. * |
张金桐等.木蠹蛾性信息素研究的进展.《生命科学》.2002,第14卷(第4期),229-231. * |
成小芳等.沙棘木蠹蛾性信息素的合成与林间诱蛾活性试验.《林业科学》.2007,第43卷(第5期),74-77. *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669469A (zh) | 2010-03-17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1433200B (zh) | 一种美国白蛾性引诱剂、其用途、诱芯以及制备方法 | |
CN103583517B (zh) | 一种诱集桃蛀螟的引诱剂及诱芯 | |
CN113068695B (zh) | 一种梨小食心虫性引诱剂、诱芯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 |
CN101669469B (zh) | 芦笋木蠹蛾性诱剂 | |
CN111096323B (zh) | 桑螟引诱剂及应用 | |
CN104996422B (zh) | 一种樟巢螟性诱剂组合物及其应用 | |
CN106689133B (zh) | 一种茶尺蠖性信息素的组合物及其诱芯 | |
CN1903032A (zh) | 金龟甲类成虫广谱引诱剂 | |
CN101524066B (zh) | 沙柳木蠹蛾性诱剂 | |
CN100518506C (zh) | 沙蒿木蠹蛾性诱剂 | |
CN111587882B (zh) | 一种小线角木蠹蛾性诱剂及诱芯 | |
CN101406180B (zh) | 一种利用信息素诱集云杉八齿小蠹的方法 | |
CN109221108B (zh) | 一种熏蒸组合物及其在防治草菇害虫中的应用 | |
CN105052924B (zh) | 柠条尺蠖性诱剂 | |
CN112889821B (zh) | 樟子松梢斑螟性信息素组合物及其诱芯与应用 | |
CN116195589A (zh) | 一种云杉八齿小蠹成虫的驱避剂及其应用 | |
CN1295959C (zh) | 沙棘木蠹蛾性诱剂 | |
CN105145559B (zh) | 黄刺蛾性诱剂 | |
CN109258639A (zh) | 一种银纹夜蛾性引诱剂组合物及其应用 | |
CN107494579A (zh) | 一种含氟铃脲的杀虫组合物及其应用 | |
CN115176803B (zh) | 一种云杉八齿小蠹引诱剂及其应用、诱芯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 |
CN111406745B (zh) | 一种天山星坑小蠹植物源引诱剂以及一种诱芯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 |
CN111183992B (zh) | 一种防治竹织叶野螟的性引诱剂及其信息素诱芯 | |
CN110432285B (zh) | 一种茶鹿蛾成虫引诱剂及其诱芯的制备方法 | |
CN114946846A (zh) | 应用推拉策略治理云杉八齿小蠹的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0731 Termination date: 20140829 |
|
EXPY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