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660316A - 新型抗震建筑基础 - Google Patents

新型抗震建筑基础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660316A
CN101660316A CN200910160516A CN200910160516A CN101660316A CN 101660316 A CN101660316 A CN 101660316A CN 200910160516 A CN200910160516 A CN 200910160516A CN 200910160516 A CN200910160516 A CN 200910160516A CN 101660316 A CN101660316 A CN 10166031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eformation
foundation
building
grade beam
undergroun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1016051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庭驹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091016051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1660316A/zh
Publication of CN10166031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66031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Foundation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是一种新型抗震建筑基础,属建筑技术领域,用以克服现行工民建、水坝、水渠、路桥等各类建筑物的地下基础与地上建筑连在一起,当地壳形变时,地上建筑一起受到形变作用力的直接作用而遭破坏的先天性缺陷。本发明把建筑基础分成地下基础与地梁两部分并隔断的方法,让地上建筑建在地梁上。使得地壳的形变作用力止于地下基础而不直接传递到地梁及地梁上的建筑,即把原来的——地壳形变导致建筑基础形变、再导致建筑物形变的被动接受灾难,经本发明变为——地壳形变导致地下基础形变、但地下基础形变不导致地梁形变和建筑物形变的主动规避灾害,来实现积极有效抗震的目的。本发明适用于所有使用混凝土材料的各种建筑物。

Description

新型抗震建筑基础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一种新型抗震建筑基础,属建筑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现行工民建、水坝、水渠、路桥等各类建筑物的地下基础与地上建筑都是联成一体的,即地下基础的钢筋混凝土与地上建筑没有隔断,这样,当地壳发生形变时,作用在地下基础上的形变作用力就直接作用于地上建筑,而导致建筑物形变坍塌。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提供一种新型抗震建筑基础,用以克服现行工民建、水坝、水渠、路桥等各类建筑物的地下基础与地上建筑连在一起,当地壳形变时,地上建筑一起受到形变作用力的直接作用而遭破坏的先天性缺陷。本发明把建筑基础分成地下基础与地梁两部分并隔断的方法,让地上建筑建在地梁上。使得地壳的形变作用力止于地下基础而不直接传递到地梁及地梁上的建筑,即把原来的——地壳形变导致建筑基础形变、再导致建筑物形变的被动接受灾难,经本发明变为——地壳形变导致地下基础形变、但地下基础形变不导致地梁形变和建筑物形变的主动规避灾害,来实现积极有效抗震的目的。本发明适用于所有使用混凝土材料的各种建筑物。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截面图,图2是俯视图,图3是主视图,图4是本发明的实施例。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由:地下基础1、地梁2、翼梁(板)3、垫层4等四部分组成,并体现全部特征。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把建筑基础分成地下基础1与地梁2两部分并隔断(结合面面可涂沥青),让地梁2放置在地下基础1上面,地下基础1与地梁2之间可铺垫层4,建筑物建在地梁2上。这样,当地壳形变作用力作用在地下基础1上时,因地下基础1与地梁2是分开的,且建筑物又是建设在地梁2之上,所以保证了建筑物的整体稳定性,不会因地下基础1的形变作用而受到破坏。在地梁2两边可设置翼梁(板)3,以增大地梁2的承载力和提高抗震能力。
本发明的特征一,在于图1所述的地下基础1,为混凝土结构,其上放置地梁2,两者的结合面可铺垫层4,地下基础1与地梁2的结合面为平面、沟槽、梯面、榫头等有利于承重又不易滑脱的各种曲面,特征一的作用是承载地梁2和阻断地壳形变作用力向地梁2及建筑物的传递。
特征二,在于图1所述的地梁2,为混凝土或其它刚性材料构成,放置在地下基础1上面,两者的结合面可铺垫层4,其与地下基础1的结合面为平面、沟槽、梯面、榫头等有利于承重又不易滑脱的各种曲面,地梁2两边或一边可设置翼梁(板)3。特征二的作用是承载建筑物的重量,并使建筑物与地下基础1分开,不受地下基础1形变的牵连。
特征三,在于图1所述的翼梁(板)3,为混凝土或其它刚性材料构成,设置于地梁2横向的两边或一边,形状和尺寸不限。特征三的作用是增大地梁2的承载力和提高抗震能力。
特征四,在于图1所述的垫层4,为沥青、石棉等材料构成,铺设在地下基础1与地梁2之间。特征四的作用是作为地下基础1与地梁1的受力缓冲。

Claims (5)

1、本发明是一种新型抗震建筑基础,其特征是由:地下基础、地梁、翼梁(板)、垫层等四部分组成,并体现全部特征。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把建筑基础分成地下基础与地梁两部分并隔断,让地梁放置在地下基础上面,两者的结合面可铺垫层,建筑物建在地梁上。在地梁两边可设置翼梁(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下基础,为混凝上结构,其上放置地梁,两者的结合面可铺垫层,地下基础与地梁的结合面为平面、沟槽、梯面、榫头等有利于承重又不易滑脱的各种曲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梁,为混凝土或其它刚性材料构成,放置在地下基础上面,其与地下基础的结合面为平面、沟槽、梯面、榫头等有利于承重又不易滑脱的各种曲面,地梁两边或一边可设置翼梁(板)。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翼梁(板),为混凝土或其它刚性材料构成,设置于地梁横向的两边或一边,形状和尺寸不限。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垫层4,为沥青、石棉等材料构成,铺设在地下基础1与地梁2之间。
CN200910160516A 2009-07-21 2009-07-21 新型抗震建筑基础 Pending CN101660316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910160516A CN101660316A (zh) 2009-07-21 2009-07-21 新型抗震建筑基础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910160516A CN101660316A (zh) 2009-07-21 2009-07-21 新型抗震建筑基础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660316A true CN101660316A (zh) 2010-03-03

Family

ID=4178855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10160516A Pending CN101660316A (zh) 2009-07-21 2009-07-21 新型抗震建筑基础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1660316A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261083A (zh) * 2011-04-27 2011-11-30 彭耀辉 避震幼儿园及老年公寓、地震避难所等特别建筑物的建设
CN111560970A (zh) * 2020-05-25 2020-08-21 张峻华 一种井字型地梁避难所地基及其固定结构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261083A (zh) * 2011-04-27 2011-11-30 彭耀辉 避震幼儿园及老年公寓、地震避难所等特别建筑物的建设
CN111560970A (zh) * 2020-05-25 2020-08-21 张峻华 一种井字型地梁避难所地基及其固定结构
CN111560970B (zh) * 2020-05-25 2021-07-06 张峻华 一种井字型地梁避难所地基及其固定结构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17084573A1 (zh) 抗隆支护结构
CN202989867U (zh) 一种废旧轮胎护面组合式钢结构谷坊
CN104695380B (zh) 一种塑钢板桩与混凝土组合的护岸结构
CN102587410B (zh) 钢筋混凝土挡土墙设计施工方法
CN105839651A (zh) 路基边坡装配式变形自适应防护骨架及其拼接方法
CN105421477A (zh) 一种塔吊基础的施工方法
CN108086083B (zh) 道路垫层
CN104196035B (zh) 管道基坑预变形支护方法
CN205024600U (zh) 一种用于桥梁水中桩基施工的作业平台
CN103899039A (zh) 一种采用弹性混凝土的钢-混凝土组合梁
CN101660316A (zh) 新型抗震建筑基础
CN202865803U (zh) 淤地坝
CN206052653U (zh) 一种基于混凝土桩的面板堆石坝用堆石体结构
CN104452690A (zh) 混凝土加糙墩柔性海漫结构及施工方法
CN101914907B (zh) 一种浆砌石结构的泥石流排导槽侧墙加固方法
CN204282577U (zh) 一种抗震防水型剪力墙结构
CN203821306U (zh) 一种柔性防冲护垫
CN102235017B (zh) 软土地基建筑物抵抗侧向力的方法
CN214530265U (zh) 一种带eps减荷板的钢波纹涵管结构
CN205329429U (zh) 一种连续减隔震蜂窝波阻带结构
CN202705883U (zh) 在浅海裸露基岩上搭设的深水钢栈桥及平台
CN207130763U (zh) 一种u字型排桩基础
CN102296510B (zh) 承重结构层及土工格栅和制造方法
CN207331747U (zh) 一种连拱式隧道板-梁-墙-桩荷载传递体系结构
CN204510260U (zh) 一种斜向底板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2 Rejection of a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its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0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