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639366B - 数据显示装置及其控制方法、数据对应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数据显示装置及其控制方法、数据对应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639366B
CN101639366B CN200910165980XA CN200910165980A CN101639366B CN 101639366 B CN101639366 B CN 101639366B CN 200910165980X A CN200910165980X A CN 200910165980XA CN 200910165980 A CN200910165980 A CN 200910165980A CN 101639366 B CN101639366 B CN 10163936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data
synchrodata
measuring equipment
measurement data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10165980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639366A (zh
Inventor
藤井徹
杉原史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Omr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Omr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Omron Corp filed Critical Omr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163936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63936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63936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63936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DMEASURING NO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 SPECIFIC VARIABLE; ARRANGEMENTS FOR MEASURING TWO OR MORE VARIABLES NOT COVERED IN A SINGLE OTHER SUBCLASS; TARIFF METERING APPARATUS; MEASURING OR TEST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1D1/00Measuring arrangements giving results other than momentary value of variable,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Q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SYSTEM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6Q10/00Administration; Management
    • G06Q10/06Resources, workflows, human or project management; Enterprise or organisation planning; Enterprise or organisation modelling
    • G06Q10/063Operations research, analysis or management
    • G06Q10/0637Strategic management or analysis, e.g. setting a goal or target of an organisation; Planning actions based on goals; Analysis or evaluation of effectiveness of goals
    • G06Q10/06375Prediction of business process outcome or impact based on a proposed change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Q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SYSTEM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6Q50/00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implementation of business processes of specific business sectors, e.g. utilities or tourism
    • G06Q50/04Manufacturing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9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contribution to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P90/30Computing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Landscapes

  •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Human Resources & Organization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trategic Management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conomics (AREA)
  • Tourism & Hospitality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rketing (AREA)
  •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AREA)
  • General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Entrepreneurship & Innovation (AREA)
  • Development Economics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Operations Research (AREA)
  • Game Theory and Decision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rimary Health Care (AREA)
  • General Factory Administration (AREA)
  • Testing And Monitoring For Control Systems (AREA)
  • Testing Or Calibration Of Command Recording Devices (AREA)

Abstract

一种数据显示装置及其控制方法、数据对应装置及其控制方法,使使用者适当进行变化前后的数据比较。数据显示系统根据各测量设备(Yj)测量的测量数据(Cj)显示数据。在数据显示系统中,数据同步装置将作为测量设备测量多个工件的测量数据的集合的同步数据在多个测量设备之间对应。数据比较装置在某个加工设备(Xj)的制造条件变更时,取得该变更时刻,推测在加工设备的下游一侧最相邻的测量设备的测量数据发生变化的变化时刻,利用推测的变化时刻、及在多个测量设备之间已对应的同步数据,制作基于变化前的测量数据的变化前比较数据、及基于变化后的测量数据的变化后比较数据。数据显示装置按照各测量设备显示变化前比较数据和变化后比较数据。

Description

数据显示装置及其控制方法、数据对应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本申请为2007年6月6日提交的、申请号为200710106570.9的、发明名称为“数据显示装置及其控制方法、数据对应装置及其控制方法”的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到一种进行和某一时刻以前的一系列前数据、及该时刻以后的一系列后数据相关的显示的数据显示装置及其控制方法等。特别是,本发明涉及到一种在设有多个测量设备的制造线上,显示基于各测量设备测量出的测量数据的一系列前数据及后数据的数据显示装置等。并且,本发明涉及到一种使测量了多个制造对象物的上述测量数据的集合在上述多个测量设备之间建立对应的数据对应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在致力于提高产品质量的同时,提出了各种质量控制方法。
例如提出了以下方法:为了实现追踪,向产品的中间产品、放置了该中间产品的台座等施加条码等识别代码并进行管理。并且提出了以下方法:为了实现追踪,以投入到各制造步骤的中间产品的顺序识别中间产品。
但是,赋予识别代码并进行管理的上述方法中,存在制造成本上升的问题。并且,在制造过程中较多地进行不良品的抽取、修理、再投入。因此,在通过以中间产品的顺序识别中间产品的上述方法中,有时无法正确识别中间产品。这种情况下,对于各个中间产品,难于使第一制造工序中测量的测量数据和第二制造工序中测量的测量数据严密对应。
因此希望在这种情况下,对于由多个中间产品构成的集合,也可以使某个制造工序的测量数据和其他制造工序的测量数据大致对应,明确工序之间的因果关系。
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显示纸、薄膜等产品质量的概要的显示装置。该显示装置按照产品从操作部到达测定部为止的浪费时间分别排列显示操作部的操作量的画面和测定部的测定值的画面。
并且,专利文献2公开了一种预测在制造线上制造产品时的制造工期和产品数量的制造管理装置。在该制造管理装置中,根据平均批量到达间隔和等待行列的长度,计算产品的平均等待时间,并根据计算出的平均等待时间和平均批量处理间隔计算产品的工期,根据成品率计算制造的产品数量。
并且,专利文献3公开了一种测定片状产品的宽度方向的轮廓的方法。在该方法中,以一定周期测定厚度并保存,对旋转铸模或夹紧辊设置基准点,根据通过了该基准点的基准信号切出已保存的数据,计算轮廓。并且,以相当于传送时间的数据的个数使切出的数据的位值偏向过去一侧。
并且,本申请发明人在专利文献4中公开了一种为了制造具有预定质量的产品进行制造步骤的控制的质量控制装置。在该质量控制装置中,收集制造工序中设置的多个测量设备测量的测量数据,将收集的测量数据与测量的时刻或收集的时刻一并存储,在测量的时刻或收集的时刻中考虑上述测量设备之间产生的浪费时间,从而使上述测量设备的测量数据的集合之间建立对应。
专利文献1:特开2002-138384(2002年5月14日公开)
专利文献2:特开2003-109885(2003年4月11日公开)
专利文献3:特开2004-347558(2004年12月9日公开)
专利文献4:特开2005-339498(2005年12月8日公开)
但是,在上述现有的装置中存在如下问题点。即,在现有技术中,变更制造条件时测量数据的变化程度难于使现场作业人员易懂地进行显示。
例如,一般情况下,存在多个变化前的测量数据,变化后的测量数据在刚刚变化后只存在少数。另一方面,现场作业人员等希望尽早知道制造条件变更产生的影响。因此在现有技术中,进行和变化前的充分的量的测量数据、及变化后的不充分的量的测量数据相关的显示。但是,在这种显示中,现场作业人员等受到量多的变化前的测量数据的影响,存在错误掌握变化后的状态的情况。
并且,在自动组装工序中,由于存在不定期的设备停止、步骤间的缓冲等,因此工序间的浪费时间及缓冲个数变化。因此,其结果是,在上述现有装置中,工序间的测量数据间的对应、及工序间的测量数据的集合之间的对应精度下降,因果关系的解析精度下降。
发明内容
本发明鉴于以上问题而产生,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现场作业人员等使用者可以适当比较变化前后的数据的数据显示装置等。
另外,本发明的其他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工序间的测量数据间或测量数据的集合间的对应良好的数据对应装置等。
本发明涉及的数据显示装置具有:显示部,进行信息的显示;和显示控制单元,控制上述显示部,以进行和某个时刻以前的一系列前数据、及该时刻以后的一系列后数据相关的显示,为了解决上述课题,其特征在于,上述显示控制单元控制上述显示部,使作为显示对象的上述前数据的数据数与作为显示对象的上述后数据的数据数为同一程度。
并且,本发明涉及的数据显示装置的控制方法是,对显示信息的显示部进行控制,使其进行和某个时刻以前的一系列前数据、及该时刻以后的一系列后数据相关的显示,为了解决上述课题,其特征在于,控制上述显示部,使作为显示对象的上述前数据的数据数与作为显示对象的上述后数据的数据数为同一程度。
其中,作为和一系列前数据及后数据相关的显示的例子包括:直接显示一系列前数据及后数据;对一系列前数据及后数据分别进行统计处理,显示制作出的统计数据等。
根据上述构造及方法,对某个时刻以前的一系列前数据、及该时刻以后的一系列后数据,使数据数量为同一程度显示在显示部中。这样一来,使用者可适当地比较显示部中显示的前数据和后数据。具体而言,现场作业人员可适当进行制造条件变更前后的比较,因此可防止错误掌握变更后的状态。
但存在分离为前数据和后数据的上述时刻无法正确确定的情况。这种情况下,虽然实际上为前数据但被判断为后数据,或者发生相反的情况。
例如,变更了某个制造设备的制造条件的变更时刻、及位于该制造设备的下游一侧的各测量设备测量的测量数据发生变化的变化时间之间,存在时滞。因此,如果可正确确定上述变更时刻及上述时滞,则可正确推测上述变化时刻。但是,上述时滞因制造线上产生不良品的抽取、修理、再投入,因此存在难于正确确定的情况。这种情况下,难于正确推测上述变化时刻。
通过上述变更时刻及上述时滞推测的变化时刻与实际的变化时刻不同时,会发生实际上为变化前的测量数据判断为变化后的测量数据,或进行相反的判断的情况。其结果是,会对现场作业人员等使用者提供错误的信息。
因此,在本发明涉及的数据显示装置中优选:上述显示控制单元控制上述显示部,使得:在上述一系列前数据中,将从上述某个时刻开始到预定数或预定期间前为止的数据从显示对象中排除,并且在上述一系列后数据中,将从上述某个时刻开始到预定数或预定期间后为止的数据从显示对象排除。这种情况下,不显示靠近上述某个时刻的数据、并不清楚是前数据还是后数据的数据,因此可防止向使用者提供不明确的信息,使用者可更适当地进行前数据和后数据的比较。
在将本发明应用于在设有多个测量设备的制造线上,显示基于各测量设备测量的测量数据的数据显示装置时,上述数据显示装置还具有:变更时刻取得单元,当上述制造线上设置的某个制造设备的制造条件被变更时,取得作为该变更进行时刻的变更时刻;和变化判别单元,根据已取得的变更时刻,判别通过上述变更,某个测量设备的测量数据变化前的测量数据、及变化后的测量数据,上述显示控制单元控制上述显示部,使上述变化前的一系列测量数据作为上述一系列前数据,使上述变化后的一系列测量数据作为上述一系列后数据进行显示。这种情况下,现场作业人员等使用者可适当把握制造条件变更引起的测量数据的变化。
在本发明的数据显示装置中,优选:上述变化判别单元按照多个上述测量设备的每一个,判别上述变化前测量数据和上述变化后测量数据,上述显示控制单元控制上述显示部,使上述变化前的一系列测量数据和上述变化后的一系列测量数据按照各个上述测量设备显示。这种情况下,上述变化前的一系列测量数据和上述变化后的一系列测量数据按照上述各测量设备显示,因此现场作业人员等使用者可适当把握某个制造设备的制造条件的变更对制造线产生的影响。
在本发明涉及的数据显示装置中优选:还具有变化时刻推测单元,利用从变更了上述制造条件的制造设备到上述测量设备为止所产生的浪费时间和浪费个数中的至少一个、及上述变更时刻取得单元取得的变更时刻,推测通过上述制造条件的变更,上述测量设备的测量数据进行变化的时刻即变化时刻,上述变化判别单元将上述变化时刻推测单元推测的变化时刻以前的测量数据判别为上述变化前的测量数据,将上述变化时刻以后的测量数据判别为上述变化后的测量数据。
这种情况下,通过使用从制造条件已变更的制造设备到上述测量设备为止产生的浪费时间及浪费个数的至少一个,可良好地推测上述变化时刻。因此,可良好地分离上述测量设备相关的变化前的测量数据和变化后的测量数据。
在本发明涉及的数据显示装置中优选:还具有数据对应单元,将作为某个测量设备测量多个制造对象物的测量数据的集合的同步数据,在上述多个测量设备之间对应,上述变化判别单元对于作为推测上述变化时刻的测量设备的基准测量设备以外的测量设备,将与包含上述基准测量设备中的上述变化前的测量数据的同步数据建立了对应的同步数据中所包含的测量数据判别为上述变化前测量数据,将与包含上述基准测量设备中的上述变化后的测量数据的同步数据建立了对应的同步数据中所包含的测量数据判别为上述变化后测量数据。
这种情况下,对于推测了变化时刻的基准测量设备以外的测量设备,通过使用对于上述基准测量设备良好地分离的变化前后的测量数据、及作为测量数据的集合的各测量设备之间建立对应的同步数据,可良好地分离变化前的测量数据和变化后的测量数据。
此外,可以认为变更制造条件的制造设备、及推测变化时刻的基准测量设备在制造线中的距离越远,不确定要素越多,推测的变化时刻的误差越大。因此,上述基准测量设备优选从上述制造条件变更的制造设备开始位于下游一侧最近位置的最近邻的上述测量设备。这种情况下,可抑制推测的变化时刻的误差。
在本发明涉及的数据显示装置中,上述数据对应单元也可具有:同步数据制作单元,对于某个上述测量设备,制作上述同步数据;和对应同步数据制作单元,对于其他上述测量设备,制作和上述同步数据制作单元制作的同步数据对应的同步数据。
此外,对应同步数据制作单元制作同步数据的方法包括多种。
例如,上述对应同步数据制作单元制作具有和与上述某个测量设备相关的上述同步数据相同的要素数、并和上述其他测量设备相关的多个同步数据候补,计算出和上述某个测量设备相关的同步数据与和上述其他测量设备相关的同步数据候补的相关系数,将其在各同步数据候补中反复,确定相关系数的绝对值最大的同步数据候补,并将其作为和上述其他测量设备相关的同步数据。
并且包括:上述对应同步数据制作单元利用在上述某个测量设备和上述其他测量设备之间产生的浪费时间及浪费个数中的至少一个,确定和上述某个测量设备相关的上述同步数据内的多个测量数据分别对应的、并和上述其他测量设备相关的多个测量数据,制作由确定的多个测量数据构成的同步数据。
在本发明涉及的数据显示装置中,每个测量设备具有:数据取得单元,取得上述测量设备测量的测量数据;标记检测单元,检测投入到上述制造线的标记;和区间数据制作单元,从上述数据取得单元取得上述标记检测单元检测出的标记之间含有的多个制造对象物的测量数据,制作作为取得的多个测量数据的集合的区间数据,上述数据显示装置中具有区间数据对应单元,将上述区间数据制作单元制作的区间数据在上述多个测量设备之间对应,上述同步数据制作单元对于上述某个测量设备,制作作为比上述区间数据少的测量数据的集合的同步数据,上述对应同步数据制作单元对于上述其他测量设备,利用上述区间数据对应单元在上述多个测量设备之间建立了对应的区间数据之间,制作与上述同步数据制作单元制作的同步数据对应的同步数据。
这种情况下,取得标记间含有的多个制造对象物的测量数据,制作作为取得的多个测量数据的集合的区间数据,使制作的区间数据在不同的测量设备间对应。标记间含有的多个制造对象物多少存在抽取、补足动作,但整体上相同的可能性较高。因此,在不同的测量设备之间对应的区间数据之间是良好的对应。这样一来,在不同的测量设备之间对应的同步数据也可保持良好的对应。并且,在区间数据内制作多个同步数据时,易于掌握测量数据的时间推移。
此外,作为标记可使用任意的物体,但通过测量设备易于判别不是制造对象物的物体较为适当。并且,标记从制造成本的角度出发,适用廉价且可反复使用的物体,从制造线上进行传送的角度出发,适用传送时较少出问题的与制造对象物同一形状的物体。并且,不导通的物体等规格外的制造对象物也可用作标记。这种情况下,在检查工序中易于发现标记,可从制造对象物自动去除。
并且,也可将ID标签等、安装了可非接触地进行检测的识别元件的装置作为标记使用。但这种情况下,需要在测量设备中设置读取上述识别元件的读取装置。
在本发明的数据显示装置中,上述对应同步数据制作单元对于上述某个测量设备,计算出在上述同步数据制作单元制作的同步数据中,位于预定顺序的要素相对于位于上述区间数据的顺序的、该区间数据内的要素数的比率即顺序比,对和上述区间数据对应的上述其他测量设备的区间数据内的要素乘以上述顺序比,计算出上述其他测量设备在区间数据中的顺序,制作计算出的顺序的要素位于上述预定顺序的同步数据。
进一步,也可组合这些同步数据的制作方法。这种情况下,用任意一种制作方法制作同步数据,通过其他制作方法调整制作出的同步数据即可。
例如包括:还具有同步数据调整单元,其利用上述不同测量设备间产生的浪费时间及浪费个数、上述同步数据制作单元及上述对应同步数据制作单元制作的同步数据之间的相关系数中的至少一个,调整上述对应同步数据制作单元制作的同步数据。
在本发明涉及的数据显示装置中优选:上述制造线上设有投入上述标记的投入设备,还具有标记投入控制单元,控制上述投入设备,使每向上述制造线投入预定个数的上述制造对象物,即投入上述标记。这种情况下,可使标记间的制造对象物的个数基本相等,因此易于进行同一测量设备的区间数据之间的比较。
本发明涉及的数据对应装置具有数据对应单元,在设有多个测量设备的制造线上,使不同的上述测量设备测量出的测量数据之间对应,为了解决上述课题,其特征在于,具有存储部,存储和在上述不同测量设备之间产生的浪费个数相关的信息,上述数据对应单元利用上述浪费个数,确定上述不同的测量设备中的一个测量设备测量的测量数据对应的、上述不同的测量设备中的其他测量设备测量的测量数据。
并且,本发明涉及的数据对应装置的控制方法中,该数据对应装置在设有多个测量设备的制造线上,使不同的上述测量设备测量的测量数据之间对应,其具有存储部,存储在上述不同的测量设备之间产生的浪费个数相关的信息,为了解决上述课题,其特征在于,通过利用上述浪费个数,确定上述不同的测量设备中的一个测量设备测量的测量数据对应的、上述不同的测量设备中的其他测量设备测量的测量数据,使上述不同的测量设备测量的测量数据对应。
根据上述构造及方法,可利用浪费个数确定不同的测量设备中的一个测量设备测量的测量数据对应的、不同的测量设备中的其他测量设备测量的测量数据。因此,可不使用标记、区间数据、及同步数据,而仅使用浪费个数,使不同的测量设备间的测量数据之间良好地对应。
本发明涉及的数据对应装置在设有多个测量设备的制造线上,使该测量设备测量多个制造对象物的测量数据的集合在上述多个测量设备之间对应,为了解决上述课题,其特征在于,具有:同步数据制作单元,对于上述不同的测量设备中的一个测量设备,制作作为上述测量数据的集合的同步数据;和对应同步数据制作单元,对于上述不同的测量设备中的其他测量设备,制作和上述同步数据制作单元制作的同步数据对应的同步数据,上述对应同步数据制作单元对于上述其他测量设备,制作和上述同步数据制作单元制作的同步数据具有相同要素数的多个同步数据候补,计算出和上述一个测量设备相关的同步数据与和上述其他测量设备相关的同步数据候补的相关系数,将其在各同步数据候补中反复,确定相关系数的绝对值最大的同步数据候补,并将其作为和上述其他测量设备相关的同步数据。
并且,本发明涉及的数据对应装置的控制方法中,该数据对应装置在设有多个测量设备的制造线上,使该测量设备测量多个制造对象物的测量数据的集合在上述多个测量设备之间对应,为了解决上述课题,其特征在于,上述方法具有:同步数据制作步骤,对于上述不同的测量设备中的一个测量设备,制作作为上述测量数据的集合的同步数据;和对应同步数据制作步骤,对于上述不同的测量设备中的其他测量设备,制作和在上述同步数据制作步骤中制作的同步数据对应的同步数据,上述对应同步数据制作步骤对于上述其他测量设备,制作和在上述同步数据制作步骤中制作的同步数据具有相同要素数的多个同步数据候补,计算出和上述一个测量设备相关的同步数据与和上述其他测量设备相关的同步数据候补的相关系数,将其在各同步数据候补中反复,确定相关系数的绝对值最大的同步数据候补,并将其作为和上述其他测量设备相关的同步数据。
根据上述构造及方法,对一个测量设备制作同步数据,对其他测量设备制作多个同步数据候补。并且,计算上述同步数据和上述同步数据候补的相关系数,将其在各同步数据候补中反复,从而确定相关系数的绝对值最大的同步数据候补,并将其作为和上述其他测量设备相关的同步数据。因此,可不使用标记及区间数据,而仅使用相关系数使不同的测量设备间的同步数据之间良好地对应。
本发明涉及的数据对应装置在设有多个测量设备的制造线上,使该测量设备测量多个制造对象物的测量数据的集合在上述多个测量设备之间对应,为了解决上述课题,其特征在于,各测量设备具有:数据取得单元,取得上述测量设备测量的测量数据;标记检测单元,检测投入到上述制造线的标记;和区间数据制作单元,从上述数据取得单元取得上述标记检测单元检测出的标记之间含有的多个制造对象物的测量数据,制作作为取得的多个测量数据的集合的区间数据,该数据对应装置具有区间数据对应单元,将上述区间数据制作单元制作的区间数据在不同的测量设备之间对应。
本发明涉及的数据对应装置的控制方法中,该数据对应装置在设有多个测量设备的制造线上,使该测量设备测量多个制造对象物的测量数据的集合在上述多个测量设备之间对应,其特征在于,对于各测量设备包括:数据取得步骤,取得该测量设备测量的测量数据;标记检测步骤,检测投入到上述制造线的标记;和区间数据制作步骤,取得检测的标记之间含有的多个制造对象物的测量数据,制作作为取得的多个测量数据的集合的区间数据,该方法还包括区间数据对应步骤,将制作的区间数据在不同的测量设备之间对应。
根据上述构造及方法,取得标记间含有的多个制造对象物的测量数据,制作作为取得的多个测量数据的集合的区间数据,使制作的区间数据在不同的测量设备间对应。标记间含有的多个制造对象物多少进行抽取、补足动作,但整体相同的可能性较高。因此,不同的测量设备间对应的区间数据之间变为良好的对应。
此外,上述数据显示装置中的各单元可通过数据显示装置控制程序在计算机上起作用。并且,上述数据对应装置中的各单元可通过数据对应装置控制程序在计算机上起作用。进一步,通过将上述数据显示装置控制程序和/或上述数据对应装置控制程序存储到计算机可读取的记录介质,在任意的计算机上可执行上述数据显示装置控制程序和/或上述数据对应装置控制程序。
本发明涉及的数据显示装置如上所述,对某个时刻以前的一系列前数据、及该时刻以后的一系列后数据,使数据数量为同一程度显示在显示部中。因此使用者可适当地进行显示部中显示的前数据和后数据的比较。
并且,本发明涉及的数据对应装置如上所述,可利用浪费个数确定不同的测量设备中的一个测量设备测量的测量数据对应的、不同的测量设备中的其他测量设备测量的测量数据,因此,可不使用标记、区间数据、及同步数据,而仅使用浪费个数,使不同的测量设备间的测量数据之间良好地对应。
并且,本发明涉及的数据对应装置如上所述,计算一个测量设备相关的同步数据和其他测量设备相关的同步数据候补的相关系数,将其在各同步数据候补中反复,从而求得和上述其他测量设备相关的同步数据。因此,可不使用标记及区间数据,而仅使用相关系数使不同的测量设备间的同步数据之间良好地对应。
并且,本发明涉及的数据对应装置如上所述,取得标记间含有的多个制造对象物的测量数据,制作作为取得的多个测量数据的集合的区间数据,使制作的区间数据在不同的测量设备间对应,因此达到不同的测量设备间对应的区间数据之间变为良好的对应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作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数据显示系统的主要部件的构造的框图。
图2是表示上述数据显示系统中的数据收集装置的概要构造的框图。
图3是按照时序顺序表示上述数据显示系统的最初的测量设备测量的测量数据、及第二个测量设备测量的测量数据的图表。
图4是表示上述数据显示系统中的数据同步装置的概要构造的框图。
图5是表示上述数据同步装置中的同步数据的制作处理的具体示例的图表。
图6是表示在上述数据同步装置中利用浪费时间及浪费个数调整同步数据的具体示例的图表。
图7是按照时序顺序表示在上述数据同步装置中,和最初的测量设备相关的测量数据及同步数据、及和第二个测量设备相关的测量数据及同步数据的图表。
图8是表示最初的测量设备的工作电流和第二个测量设备的工作电阻的相关关系的图表。
图9是表示上述数据显示系统中的数据比较装置的概要构造的框图。
图10是表示在上述数据比较装置中,利用浪费时间及浪费个数推测变化时刻的具体示例的图表。
图11是表示上述数据显示系统中的数据显示装置将测量数据的时序数据作为比较数据显示的显示画面的一个示例的图。
图12是表示上述数据显示装置将测量数据的矩形图作为比较数据显示的显示画面的一个示例的图。
图13是表示上述数据显示系统中的处理动作的概要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图5说明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首先,参照图1说明本实施方式的概要。
图1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数据显示系统的概要构造。该数据显示系统(数据显示装置、数据对应装置)10用于使制造线ML上设置的多个测量设备Yj(j为1以上的整数)测量的测量数据在不同的测量设备间对应,并显示对应的测量数据或基于该测量数据的数据。
首先说明制造线ML上设置的制造设备S/Xi/Yj(i为1以上的整数)。如图1所示,在制造线ML的上游端设有投入设备S,在其下游一侧设有多个加工设备Xi和多个测量设备Yj。
此外,附加的i表示以投入设备S为基准,在下游一侧排列的加工设备的顺序,表示多个或全体加工设备时,以字母表示。同样,附加的j表示以投入设备S为基准,在下游一侧排列的测量设备的顺序,表示多个或全体测量设备时,以字母表示。
投入设备S用于向制造线ML投入工件(制造对象物)。投入设备S每次向制造线ML投入工件时,生成投入信号,发送到标记控制装置11(标记投入控制单元)。
在本实施方式中,投入设备S从标记控制装置11接收到标记投入信号时,用标记取代工件投入到制造线ML。标记用于区分测量设备Yj测量的测量数据。此外,稍后详述标记。
加工设备Xi用于进行工件加工。具体而言,加工设备Xi以提前确定的顺序加工搬送来的工件,并且根据需要通过来自现场作业人员W的命令变更加工条件。例如,通过变更弯曲、压力、温度等加工条件调整工件的形状尺寸、工作特性等质量特性。
测量设备Yj用于进行工件的测量。具体而言,测量设备Yj测量搬送来的工件的形状尺寸、工作特性等质量特性,将测量数据与测量时刻一并发送到数据收集装置(数据对应装置)12。
通常情况下,大多通过同一测量设备测量多个测量项目。这种情况下,通过同一测量设备按照每个工件制作多个测量数据,但在本实施方式中,上述多个测量数据之间同步,完全对应。
在本实施方式中,测量设备Yj在标记被搬送来时,与工件一样进行标记的测量,将测量数据与测量时刻一并发送到数据收集装置12。
接着说明数据显示系统10的概要。如图1所示,数据显示系统10具有:标记控制装置11、数据收集装置12、线信息存储装置(存储部)13、数据同步装置(数据对应单元、数据对应装置)14、条件输入装置15、数据比较装置(数据比较单元)16、及数据显示装置(显示部、显示控制单元)17。
数据收集装置12收集各测量设备Yj测量的测量数据。并且,数据收集装置12检测到根据来自标记控制装置11的命令从投入设备S投入到制造线ML的标记时,制作作为标记间含有的多个测量数据的集合的区间数据。
接着,数据收集装置12利用上述标记使不同的测量设备间的区间数据之间对应。并且,数据收集装置12使各测量设备间已对应的多个区间数据显示到数据显示装置17。这样一来,现场作业人员W易于比较各测量设备间已对应的区间数据之间。
数据同步装置14利用上述区间数据,制作作为比该区间数据少的测量数据的集合的同步数据、亦即在不同测量设备间已对应的同步数据。数据同步装置14将在各测量设备间已对应的多个同步数据或其统计量显示到数据显示装置17。这样一来,现场作业人员W易于比较各测量设备间已对应的同步数据之间或其统计量之间。并且,现场作业人员W易于掌握同步数据或该统计量的时间推移。
数据比较装置16是,当现场作业人员W在条件输入装置15中命令进行某个制造设备的制造条件的变更时,将作为各测量设备间已对应的多个同步数据的、上述变更引起的变化前后的同步数据或其统计量作为比较数据制作的装置。数据比较装置16使制作的比较数据显示到数据显示装置17。这样一来,现场作业人员W易于比较变化前后的同步数据或其统计量。
接着详细说明数据显示系统10中含有的各种装置11~17。
首先说明标记控制装置11的详情。标记控制装置11用于命令投入设备S投入标记。具体而言,标记控制装置11通过从投入设备S接收工件的投入信号,对工件的投入个数进行计数,每投入预定的投入个数,将命令投入标记的标记投入信号发送到投入设备S。这样一来,由于标记和标记间投入的工件的个数是一定的,因此可使数据收集装置12利用标记制作的区间数据中含有的要素(测量数据)的个数基本一定,可提高测量数据的对应精度。
并且,标记控制装置11也将上述标记投入信号发送到数据收集装置12。并且,为了在下述数据同步装置14中易于生成同步数据,标记的投入间隔优选是向进行对应的集合中含有的测量数据的个数加上了预计在中途的步骤中增加或减少的工件的个数的大小的整数倍。
在此对标记进行说明。作为标记,通过测量设备Yj易于判别非工件的物体是适当的。例如,当测量设备Yj测量电气特性时,可简单判别电气特性的物体作为标记适用,测量设备Yj测量尺寸精度时,可判别尺寸精度的物体作为标记适用。并且,测量设备Yj识别形状时,在工件上设置独特形状的物体作为标记适用。
并且,作为标记,从制造成本角度出发,适用廉价且可反复使用的物体,从制造线ML上的传送角度出发,适用使用时问题较少的与工件同一形状的物体。并且,非导通的、较重的等规格外的工件也可作为标记适用。这种情况下,在检查工序中易于发现标记,可从完成品中自动去除。
例如,当工件是电子配件时,可将通常情况下导通的二个端子设置成不导通的电子配件(虚拟)作为标记使用。此时,测量设备Yj进行上述二个端子的导通检查,从而可判别是否是标记。并且,在检查工序中易于发现,并可作为规格外自动去除,因此标记不会混入到产品中。
并且,也可将安装了条码、ID标签等可通过非接触检测出的识别元件的物体作为标记使用。但这种情况下,需要在测量设备Yj中设置读取上述识别元件的读取装置。
还可考虑现场作业人员按照批量的各个区分点手动投入标记。但这种情况下,由于发生忘记投入标记、投入所需时间不均等情况,因此不同的测量设备Yj测量的测量数据之间的对应精度下降。并且,现场作业人员的作业步骤数量增加,因此制造成本上升。
此外,一般情况下,可按照分批的数百个工件投入标记。这种情况下,标记之间的间隔较大,因此即使不区分标记之间,也不会难于对应数据之间。但是,考虑到较密集地(例如数十个)投入标记,这种情况下优选在标记上设置识别标记之间的识别元件。但由于用标记取代工件而投入,因此标记相对工件数的投入数越多,生产效率越低。
例如,对约100个工件投入一个标记时,相当于对约100个工件产生一个不良品,因此生产效率下降约1%。另一方面,对约1000个工件投入一个标记时,生产效率下降约0.1%。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标记控制装置11每隔预定个数的工件投入标记,但也可每隔预定期间投入标记,或者可根据其他条件、或随机地投入标记。但这种情况下如上所述,需要在标记控制装置11中设置以下限制:在投入约100个、优选投入数百个工件后,投入标记。
接着参照图2~图3说明数据收集装置12。图2表示数据收集装置12的概要构造。如图所示,数据收集装置12具有:测量数据取得部(数据取得单元)21、标记检测部(标记检测单元)22、区间数据制作部(区间数据制作单元)23、及区间数据对应部(区间数据对应单元)24。并且,每个测量设备Yj上设有测量数据取得部21、标记检测部22、及区间数据制作部23。
测量数据取得部21用于取得该测量设备Yj测量的测量数据Cj。测量数据取得部21将取得的测量数据Cj发送到标记检测部22及区间数据制作部23。
标记检测部22用于在从测量数据取得部21接收的测量数据Cj中检测标记。标记检测部22将检测到标记的情况通知区间数据制作部23。标记的检测例如可通过接收的测量数据脱离规格值这一点来进行。
并且,标记检测部22从标记控制装置11接收标记投入信号,利用接收的标记投入信号检查该标记是否到达。这样一来,可防止将工件误认为标记,或将标记误认为工件。
此外,标记检测部22也可替代从标记控制装置11接收标记投入信号,而从与上游一侧相邻的测量设备用的标记检测部22接收表示检测到标记的标记检测信号,利用接收的标记检测信号检查对应的标记是否到达。此时,可根据测量设备Yj的设置顺序,检测该标记是否到达。进一步,最后的测量设备用的标记检测部22也可将上述标记检测信号发送到标记控制装置11。此时,标记控制装置11可检测到某个标记是否通过了全部测量设备Yj,之后可投入下一个标记。
区间数据制作部23用于制作作为标记检测部22检测到的标记之间含有的多个测量数据的集合的区间数据。区间数据制作部23将制作的区间数据发送到区间数据对应部24。
并且,标记的检测也可由测量设备Yj进行。这种情况下,标记检测部22只要设置在测量设备Yj上即可,测量设备Yj在检测到标记时,将表示标记的测量数据发送到数据收集装置12即可。并且,数据收集装置12的区间数据制作部23取得表示标记的测量数据时,制作上述区间数据即可。
区间数据对应部24用于使从和各测量设备Yj对应的区间数据制作部23接收的区间数据之间对应。区间数据对应部24将各测量设备Yj之间对应了的多个区间数据发送到数据同步装置14及数据显示装置17。
对于该区间数据之间的对应的具体示例,参照图3进行说明。图3按照时序顺序表示最初的测量设备Y1测量的工作电流的测量数据C1、及第二个测量设备Y2测量的外形尺寸的测量数据C2。图中的箭头表示数据收集装置12检测到标记M的时间。
如图3所示,最初的测量设备Y1检测到标记M,稍后位于下游一侧的第二个测量设备Y2检测标记M。标记M之间含有的工件是同一物品的可能性较高。因此,最初的测量设备Y1中的第k个标记M(k)和第(k+1)个标记M(k+1)之间的区间数据D1(k)可与第二个测量设备Y2中的上述标记M(k)·M(k+1)之间的区间数据D2(k)良好地对应。
接着说明线信息存储装置13。线信息存储装置13用于存储和制造线ML相关的各种信息。在本实施方式中,线信息存储装置13存储各制造设备S、Xi、Yj的浪费时间及浪费个数。
其中,浪费时间是指:对于某个制造设备,从某个工件在上游一侧相邻的制造设备中被处理开始,到在该制造设备中处理完为止所需时间。作为该浪费时间的最小值的最小浪费时间是无论如何有效地进行处理,在制造设备之间也会必然消耗的时间。即,不存在从在和上游一侧相邻的制造设备中被处理后在经过最小浪费时间之前在该制造设备中工件被处理完的情况。
另一方面,浪费个数是指:对于某个制造设备,处理前的工件累积的个数。在通常的制造设备中,为了防止处理前的工件累积过多而从制造线ML溢出,在浪费个数超过阈值时,命令上游一侧相邻的制造设备停止。该阈值作为浪费个数处理,因此被被称为最大浪费个数。即,相邻的制造设备之间存在的工件或标记的个数不会超过最大浪费个数。
因此,浪费时间及浪费个数在不同的测量设备Yj之间对应测量数据的集合时,可作为用于提高对应精度的新条件来使用。
在本实施方式中,线信息存储装置13存储的各制造设备S、Xi、Yj的浪费时间及浪费个数分别通过自身制造设备的浪费时间及浪费个数与比自身制造设备靠上游一侧设置的所有制造设备的浪费时间及浪费个数相乘得到。这种情况下,不同的测量设备Yj间的浪费时间及浪费个数可通过以下方式求得:从下游侧的测量设备的浪费时间及浪费个数中减去上游一侧的测量设备的浪费时间及浪费个数。
并且,线信息存储装置13理论上如图1所示,作为上述浪费时间优选存储最小浪费时间Δt(xi)·Δt(yi),作为上述浪费个数优选存储最大浪费个数Δn(xi)·Δn(yi)。但当即使使用它们,上述对应的条件也不够准确时,也可将多个测量设备Yj中的浪费时间及浪费个数的平均值分别作为上述浪费时间及浪费个数使用。
接着对数据同步装置14参照图4~图8进行说明。图4表示数据同步装置14的概要构造。如图所示,数据同步装置14包括:区间数据取得部31、同步数据制作部(同步数据制作单元、对应同步数据制作单元、同步数据调整单元)32、及同步数据发送部33。
区间数据取得部31用于从数据收集装置12取得在各测量设备Yj之间已对应的区间数据{Dj(k)}。区间数据取得部31将取得的区间数据{Dj(k)}发送到同步数据制作部32。
同步数据制作部32利用来自区间数据取得部31的区间数据{Dj(k)},制作作为比区间数据Dj少的测量数据Cj的集合的同步数据、亦即在不同测量设备Yj之间已对应的同步数据{Ej(k)}。同步数据发送部33将制作的上述同步数据{Ej(k)}发送到同步数据发送部33。
制作同步数据Ej的理由如下。即,如上所述,为了防止投入标记M引起生产效率下降,通常每隔数百个工件投入标记。这种情况下,一个区间数据Dj中含有的测量数据Cj的个数也成为数百个。而在本实施方式中,计算含有多个测量数据Cj的集合的统计量,通过调查其推移,判断制造工序中的变化。因此,当区间数据Dj中含有的测量数据Cj个数较多时,容易漏过制造步骤中的变化。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同步数据制作部32制作上述同步数据。此外对同步数据的制作的详述稍后论述。
同步数据发送部33用于将来自同步数据制作部32的同步数据{Ej(k)}发送到数据比较装置16及数据显示装置17。此外,为了易懂地显示同步数据{Ej(k)},优选数据同步装置14根据同步数据Ej(k)中含有的测量数据Cj计算出例如平均值、标准偏差、平均±(3×标准偏差)等统计量,发送到数据显示装置17。
上述同步数据Ej(k)如下制作。即,数据同步装置14首先对于最初的测量设备Y1测量的多个测量数据,制作由时序顺序的预定个数的测量数据构成的同步数据,将其以预定个数错开的同时,顺次制作同步数据。
接着,数据同步装置14对于第二个测量设备Y2制作和对于最初的测量设备Y1制作的同步数据对应的同步数据。并且,使该制作处理对于其他测量设备Yj反复进行,制作在不同测量设备Yj之间对应的同步数据。
在本实施方式中,用以下方法制作上述同步数据。即,首先,对于最初的测量设备Y1的某个同步数据,计算出表示在全体测量数据的预定位置上存在的测量数据相对于区间数据的全部测量数据的个数位于第几个的顺序比。接着,对于第二个测量设备Y2中的对应的区间数据,制作在上述预定位置上含有和计算出的个数比对应的测量数据的同步数据。并且,使该同步数据的制作处理对于最初的测量设备Y1的全部同步数据反复进行。此外,上述预定位置例如是全部测量数据中的前端、正中央、末尾,在实施例中为正中央。
图5表示同步数据制作部32进行的上述同步数据的制作处理的具体示例。在图中横轴表示从某个时刻(例如制造开始时刻)开始到达测量设备Y2的标记M及工件的顺序数nj。并且,箭头表示数据收集装置12检测到标记M的时刻,虚线范围表示一个同步数据E。并且,点划线表示最初的测量设备Y1和第二个测量设备Y2之间对应的标记M。并且,二点划线表示最初的测量设备Y1和第二个测量设备Y2之间对应的同步数据E1、E2。
首先,同步数据制作部32在最初的测量设备Y1中,将检测到最初的标记M(1)之后的L个测量数据C1所构成的同步数据作为最初的同步数据E1(1)制作,将其错开L/2个测量数据C1的同时,顺次制作同步数据E1。从而如图5所示,制作和最初的测量设备Y1相关的多个同步数据…E1(p)、E1(p+1)…(其中P为1以上的整数)。并且如图所示,同步数据E1也可部分与相邻的同步数据E1重复。
接着,同步数据制作部32利用以下公式(1)计算出第二个测量设备Y2中的第p个同步数据E2(p)的开头的顺序数n2(p):
nj+1(p)=Tj+1(k)×(nj(k)-nj(p)-(1-Tj+1(k))×L/2+nj+1(k)...(1)
其中,nj(k)是第j个测量设备Yj中的第k个标记M(k)的上述顺序数,nj(p)是第j个测量设备Yj中的第p个同步数据Ej(p)的开头的上述顺序数。并且,Tj+1(k)是相对于第j个测量设备Yj中的第k个及第(k+1)个标记M(k)、M(k+1)之间的工件(测量数据)的个数的、第(j+1)个测量设备Yj+1中的第k个及第(k+1)个标记M(k)、M(k+1)之间的工件(测量数据)的个数的比率,以下述公式(2)表示:
Tj+1(k)=(nj+1(k+1)-nj+1(k))/(nj(k+1)-nj(k))...(2)
并且,根据利用上述公式(1)计算出的开头的顺序数n2(p)制作由L个测量数据C2构成的第p个同步数据E2(p)。
而在图5的例子中,第k个标记M(k)和第(k+1)个标记M(k+1)之间的工件从最初的测量设备Y1到第二个测量设备Y2为止,通过补充而增加。这种情况下,第二个测量设备Y2中的相邻的同步数据E2根据上述公式(1),开头的顺序数n2之间的间隔变大。
另一方面,第(k+1)个标记M(k+1)和第(k+2)个标记M(k+2)之间的工件从最初的测量设备Y1到第二个测量设备Y2为止,通过抽取而减少。这种情况下,第二个测量设备Y2中的相邻的同步数据E2根据上述公式(1),开头的顺序数n2之间的间隔变小。因此,可高精度地进行不同测量设备Yj之间的同步数据E的对应。
并且,图5所示的同步数据Ej的制作方法适用于标记M之间含有的测量数据Cj的个数为同步数据Ej含有的测量数据Cj的个数的约10~30倍左右的、中途的抽取及补充比较平均的制造线ML。这种情况下,区间数据Dj的对应精度良好,因此以区间数据Dj中含有的测量数据Cj的个数平均配置的同步数据Ej的对应精度也变得良好。
进一步,在本实施方式中,对于不同测量设备Yj之间已对应的同步数据Ej,利用线信息存储装置13中存储的最小浪费时间及最大浪费个数进行调整。这样一来,可调整利用上述公式(1)计算的同步数据Ej的开头n2(p)。因此,可高精度地进行不同测量设备Yj之间的同步数据E的对应。
图6表示利用浪费时间及浪费个数,调整同步数据Ej的具体示例。图6和图5相比,特别扩大表示了第p个同步数据Ej(p)。在图示中,横轴表示时刻,×标记表示对工件的测量数据Cj进行测量的测量时刻。
如图6所示,和最初的测量设备Y1相关的第p个同步数据E1(p)中的开头的测量时刻t1(p,1)、与和第二个测量设备Y2相关的第p个同步数据E2(p)中的开头的测量时刻t2(p,1)的差Δt2(p,1)成为和第二个测量设备Y2相关的第p个同步数据E2(p)中的开头的浪费时间。
因此,同步数据制作部32判断上述差Δt2(p,1)是否满足以下公式。
Δt(yj+1)-Δt(yj)≤Δtj+1(p,q)…(3)
其中,Δt(yj)是第j个测量设备Yj中的最小浪费时间,Δtj(p,q)是和第j个测量设备Yj相关的第p个同步数据Ej(p)中的第q个测量数据Cj的浪费时间。
如果不满足上述公式(3),则最初的测量设备Y1在时刻t1(p,1)下测量的测量数据C1与第二个测量设备Y2在时刻t2(p,1)下测量的测量数据C2不对应,而对应于时刻t2(p,1)以后测量的测量数据C2。因此可知,将和第二个测量设备Y2相关的第p个同步数据E2(p)向右错开即可。
并且,如图6所示,上述差(浪费时间)Δt2(p,1)之间含有的测量数据C2的个数Δn2(p,1)为浪费个数。在图示例子中,由于Δt2(p,1)之间含有一个测量数据C2,因此Δn2(p,1)=1。并且,由于Δt2(p,2)之间不含有测量数据C2,因此Δn2(p,2)=0。
因此,同步数据制作部32判断上述差Δn2(p,1)是否满足以下公式:
0≤Δnj+1(p,q)≤Δn(yj+1)-Δn(yj)…(4)
其中,Δn(yj)是第j个测量设备Yj中的最大浪费个数,Δnj(p,q)是和第j个测量设备Yj相关的第p个同步数据Ej(p)中的第q个测量数据Cj的浪费个数。
如果不满足上述公式(4)时,最初的测量设备Y1在时刻t1(p,1)测量的测量数据C1与第二个测量设备Y2在时刻t2(p,1)下测量的测量数据C2不对应,而对应于时刻t2(p,1)以前测量的测量数据C2。因此可知,将和第二个测量设备Y2相关的第p个同步数据E2(p)向左错开即可。
并且,对同步数据Ej内的中间或最后的测量数据Cj进行同样操作即可。进一步,对同步数据Ej内的全部测量数据Cj进行同样操作即可。这种情况下,可使同步数据Ej内的各个测量数据Cj在不同的测量设备Yj之间对应。
并且,也可替代最小浪费时间及最大浪费个数,而使用平均浪费时间及平均浪费个数。这种情况下,可进一步提高对应精度。
并且,上述利用浪费时间的方法与同步数据Ej中含有的测量数据Cj的个数相比,各制造设备间的缓冲较多,但由于各制造设备的工作率较高,因此适用于长时间不会发生停止的制造线ML。这种情况下,制造设备间的浪费时间可通过最小浪费时间规定,因此提高了对应精度。
并且,上述利用浪费个数的方法与同步数据Ej中含有的测量数据Cj的个数相比,各制造设备间的缓冲不太多,适用于频繁发生长时间停止的制造线ML。这种情况下,长时间停止的制造设备的浪费个数由最大浪费个数规定,因此可提高对应精度。
而在不同测量设备Yj的测量项目中,存在有相同项目的情况,例如存在工作电流及工作电阻这样具有相关关系的情况。具有这种关连性的测量项目之间的测量数据Cj有关连性地变化的情况较多。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同步数据制作部32在不同测量设备Yj中利用具有关连性的测量项目之间,判断同步数据Ej的对应是否适当。当上述对应不适当时,为了使上述对应变得适当,使同步数据Ej向过去方向或现在方向错开即可。这样一来,可提高上述对应的精度。
参照图7及图8具体说明上述测量项目之间的关连性。图7按照时序表示和最初的测量设备Y1相关的测量数据C1及同步数据E1、及和第二个测量设备Y2相关的测量数据C2及同步数据E2。
在图7中,作为最初的测量设备Y1测量的测量数据C1,表示弹簧常数及工作电流的测量数据C1(1)、C1(2),作为第二个测量设备Y2测量的测量数据C2,表示工作电阻及外形尺寸的测量数据C2(1)、C2(2)。在图示中,假设制造恒定电压的电子配件的情形,则最初的测量设备Y1的工作电流和第二个测量设备Y2的工作电阻根据欧姆定律可知产生负相关。
图8是表示最初的测量设备Y1的工作电流和第二个测量设备Y2的工作电阻之间的相关关系的图表。在图示图表中,按照各个集合描绘了上述工作电流的同步数据E1(2)的平均测量值、及上述工作电阻的对应的同步数据E2(1)的平均测量值。参照图8可知,上述工作电流和上述工作电阻之间为负相关关系。
此外,如果用同样的测量设备Yj测量同样质量的工件,则上述工作电流及上述工作电阻通常没有太大变化。因此,图示图表扩大表示特定的区域,表示上述工作电流和上述工作电阻的关系的反比例曲线为直线状。
并且,参照图8,当上述工作电流的同步数据E1(2)的平均测量值、及上述工作电阻的对应的同步数据E2(1)的平均测量值脱离图示虚线包围的范围时,可判断出同步数据E1、E2之间的对应不适当。此外,测量项目之间是否具有相关关系可通过求得相关系数来判断。此外,求得相关系数的公式是公知的,在此省略说明。
因此,同步数据制作部32具体而言在不同的测量设备Yj中提前存储具有关连性的测量项目之间、及该测量项目之间的相关系数的范围,对于标记M之间含有的上述测量项目之间的同步数据Ej的平均测量值,计算出相关系数,当计算出的相关系数脱离上述范围时,判断同步数据Ej之间的对应不适当。这种情况下,利用同步数据Ej的平均测量值判断上述对应的适当性,因此即使中途发生工件抽取及补充,对上述平均测量值的影响也较低,因此可抑制对上述适当性的判断的影响。
这样一来,同步数据制作部32利用测量项目的相关关系,判断同步数据Ej的对应的适当性。反言之,如果同步数据Ej的对应是适当的,则可求得其他测量项目之间的相关关系。在图7的示例中,利用了作为电气特性的工作电流和工作电阻的相关关系,也可利用适当对应的同步数据Ej来求得作为机构特性的弹簧常数和外形尺寸的相关关系。这样一来,在弹簧常数和外形尺寸之间,重新意味着存在负相关关系。
此外,上述利用了相关函数的调整适用于标记M之间含有的测量数据的测量值变化的情况。因此,适用于相对于同步数据Ej内的测量数据Cj的个数,标记M之间含有的测量数据的个数较多的情况(约30~100倍左右)。
接着说明条件输入装置15。条件输入装置15是,为了变更制造设备的制造条件,由现场作业人员W选择制造设备,并输入新的制造条件的装置。条件输入装置15对所选择的制造设备发送表示输入的制造条件的制造条件数据。这样一来,接收到制造条件数据的制造设备的制造条件被变更。以下将变更了制造条件的制造设备称为“变更设备”。
条件输入装置15具有接收来自现场作业人员W的输入的输入设备。输入设备例如包括键盘、数字小键盘、鼠标等指示设备、及接触面板等。并且,用条形码输入制造条件时,也可将条码读入器作为条件输入装置15。
在本实施方式中,条件输入装置15将现场作业人员W输入制造条件的时刻作为制造条件的变更时刻而取得,将取得的变更时刻、及表示现场作业人员W选择的变更设备的变更设备信息发送到数据比较装置16。此外,变更设备将表示变更了制造条件的时刻的变更时刻、及表示自身设备的变更设备信息发送到数据比较装置16。
接着参照图9及图10说明数据比较装置16。图9表示数据比较装置16的概要构造。如图所示,数据比较装置16具有:同步数据取得部42、变更设备信息取得部43、变更时刻信息取得部(变更时刻取得单元)44、变更时刻推测部(变化判别单元、变化时刻推测单元)45、及比较数据制作部(显示控制单元)46。
同步数据取得部42用于从数据同步装置14取得同步数据Ej。同步数据取得部42将取得的同步数据Ej发送到变化时刻推测部45。
变更设备信息取得部43用于从条件输入装置15取得变更设备信息。变更设备信息取得部43将取得的变更设备信息发送到线信息存储装置13。这样一来,线信息存储装置13读出变更设备的平均浪费时间和平均浪费个数、及位于最靠近上述变更设备的下游一侧的测量设备Yj的平均浪费时间及平均浪费个数,发送到变化时刻推测部45。
变更时刻信息取得部44用于从条件输入装置15取得变更时刻信息。变更时刻信息取得部44将取得的变更时刻信息发送到变化时刻推测部45。
变化时刻推测部45用于推测通过变更设备的制造条件被变更而使各测量设备Yj的测量数据Cj发生变化的时刻即变化时刻。变化时刻推测部45将推测的变化时刻以前的同步数据作为变化前的同步数据,将上述变化时刻以后的同步数据作为变化后的同步数据,发送到比较数据制作部46。参照图10说明该变化时刻的推测处理。
图10表示利用浪费时间及浪费个数推测变化时刻的具体示例。图10除了变化时刻推测相关的内容外,与图6相同。此外,在图10中,将最初的加工设备X1作为变更设备。因此,位于最靠近变更设备的下游一侧的测量设备变为最初的测量设备Y1(参照图1)。
首先,变化时刻推测部45从线信息存储装置13中取得最初的加工设备X1的平均浪费时间及平均浪费个数、及最初的测量设备Y1的平均浪费时间及平均浪费个数,并计算出平均浪费时间及平均浪费个数的差分。该平均浪费时间及平均浪费个数的差分相当于从最初的加工设备X1开始到最初的测量设备Y1为止的平均浪费时间及平均浪费个数。
接着,变化时刻推测部45将计算出的平均浪费时间的差分加到从变更时刻信息取得部44接收的变更时刻,推测最初的测量设备Y1中的变化时刻t1(In)。接着,确定在推测的变化时刻t1(In)包含在测量数据C1的测量期间的同步数据(在图10的示例中,是第p个同步数据E1(p))。接着,对于确定的同步数据E1(p),计算出从开头的测量数据C1的测量时刻开始到上述变化时刻为止含有的测量数据C1的个数Δn1(p,In)。在图示的例子中,上述个数Δn1(p,In)是3。
接着,变化时刻推测部45对于和最初的测量设备Y1的上述同步数据E1(p)建立了对应的其他测量设备Yj的同步数据Ej(p),推测在从开头开始以和上述个数Δn1(p,In)相等的个数Δnj(p,In)的顺序存在的测量数据Cj的测量时刻、及下一个测量数据Cj的测量时刻之间,存在上述变化时刻tj(In)。这样一来,可推测出从开头开始到以上述个数Δnj(p,In)的顺序存在的测量数据Cj为止是变化前的测量数据Cj,其后的测量数据Cj是变化后的测量数据Cj。
比较数据制作部46从变化时刻推测部45取得变化前的同步数据和变化后的同步数据,并制作表示测量数据Cj变化前后的状态的比较数据Fj。该比较数据可以是测量数据Cj的时序数据,也可是矩形图等测量数据Cj的统计数据。比较数据制作部46将制作的比较数据发送到数据显示装置17。
此外,对于比变更设备靠上游一侧的测量设备,制造条件的变更不产生影响的情况较多,因此无需制作比较数据。并且,也可将同步数据的统计量用作比较数据。但是这种情况下,有可能难于参照变化前后的数据变动的详情。
接着参照图11及图12说明数据显示装置17。数据显示装置17分别从数据收集装置12接收区间数据Dj、从数据同步装置14接收同步数据Ej、从数据比较装置16接收比较数据Fj,并将接收的各种数据图表显示。这样一来,现场作业人员W可参照数据显示装置17中显示的各种数据。
数据显示装置17具有未图示的液晶显示元件、等离子显示器等平板显示器及CRT等显示设备,以及控制该显示设备的显示控制器。并且,数据显示装置17优选具有切换单元,根据来自现场作业人员W的命令,切换上述区间数据Dj、同步数据Ej、及比较数据Fj的图表显示。
参照图11及图12说明数据显示装置17进行比较数据Fj的显示的具体示例。
图11表示作为比较数据Fj,显示测量数据Cj的时序数据时的显示画面的一个示例。这种情况下,如图所示,以各测量设备Yj的变化时刻为中心,使各测量设备Yj的测量数据Cj在上下方向对齐配置。这样一来,现场作业人员W易于掌握各测量设备Yj的测量数据Cj之间的对应关系。并且,由于以各测量设备Yj的变化时刻为中心,因此变更后即使经过较长时间,现场作业人员W也可比较变化前后的测量数据Cj。
而随着从变化时刻开始的时间流逝,制造条件变更以外的因素对测量数据Cj的影响增大。因此,通过比较作为变化前后的测量数据Cj的、靠近中心的测量数据Cj之间,可比较制造条件变更以外的因素影响较少的测量数据Cj之间。
而实时比较时序数据时,作为过去的信息的变化前数据存在多个,但作为未来的信息的变化后数据在变化之后普遍只存在少数。
另一方面,优选使现场作业人员W尽早知道制造条件变更的结果。因此,现有的数据显示装置显示变化前的充分的量的测量数据Cj、及变化后的不充分的量的测量数据Cj。但在这种显示中,现场作业人员W受到量多的变化前的测量数据Cj的影响,会错误掌握变更后的状态。
与之相对,本实施方式的数据显示装置17如图11所示,使变化前的测量数据Cj的个数、及变化后的测量数据Cj的个数为同一程度,进行测量数据Cj的时序数据的显示。这样一来,现场作业人员W可适当地进行变化前后的测量数据Cj的比较。
并且,在图11中,随着变化后的测量数据Cj增加,显示宽度从中央扩展。这样一来,现场作业人员可直接判断变化后的测量数据Cj的多少,可直观地判断变化后的测量数据Cj的可靠性。因此,现场作业人员W能够对于制造条件的变更得出适当的判断。
如上所述,数据比较装置16根据作为基准的测量设备Yj(图10中为最初的测量设备Y1)的变化时刻、及各测量设备Yj的同步数据Ej之间的对应,推测其他测量设备Yj的变化时刻。因此,当上述对应精度不太高时,上述其他测量设备Yj的变化时刻比实际有偏差的可能性较高。此时,实际上,变化前的测量数据Cj作为变化后的测量数据Cj显示,或者相反显示,从而可能向现场作业人员W提供错误的信息。
因此,本实施方式的数据显示装置17如图11所示,在变化时刻nj(In)的附近设置预定的边界区域,在该边界区域中,使测量数据Cj不显示。这样一来,可防止向现场作业人员W提供错误的信息。
图12表示作为比较数据Fj,显示测量数据Cj的矩形图时的显示画面的一个例子。这种情况下,需要同时比较变化前后的矩形图、及其他测量设备Yj的矩形图,因此如图所示,二维状地配置矩形图。
此外,在显示矩形图时,与显示上述时序数据时一样,优选使矩形图的全部度数在变化前后为同一程度,并使变化时刻nj(In)附近的测量数据Cj不是矩形图的对象。
接着参照图13说明上述构造的数据显示系统10中的处理动作。图13表示数据显示系统10中的处理动作的概要。如图所示,首先,当投入设备S投入的投入产品(工件)达到预定个数时(步骤S11,以下也会仅记载为“S11”,其他步骤也同样),标记控制装置11使投入设备S投入标记(S12)。
接着,当标记到达某个测量设备Yj时(S13),数据收集装置12按照每个标记,分割各测量设备Yj测量的测量数据Cj的时序,制作区间数据Dj(S14)。接着,当数据收集装置12判断出存在在不同测量设备Yj之间应同步(应对应)的区间数据Dj时(S15),数据同步装置14从线信息存储装置13取得线信息(最小浪费时间及最大浪费个数),利用取得的线信息,根据区间数据Dj制作同步数据Ej(S16)。
接着,现场作业人员W要变更制造条件(S17),在条件输入装置15中输入变更时刻及变更设备时(S18),数据比较装置16从线信息存储装置13取得线信息,利用取得的线信息和同步数据Ej,推测各测量设备Yj中的变化时刻,制作用于比较推测的变化时刻前后的同步数据Ej的比较数据(S19)。
并且,数据显示装置17选择来自数据收集装置12的区间数据Dj、来自数据同步装置14的同步数据Ej、及来自数据比较装置16的比较数据Fj的至少一个并显示(S20)。之后,结束数据显示系统10中的处理动作。
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权利要求所示范围内可进行各种变更。即,组合在权利要求所示范围内适当变更的技术手段而获得的实施方式也包含在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内。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标记M从制造线ML的上游端投入,但也可从制造线ML的中间投入。例如,只要比希望进行对应的测量设备Yj靠近上游一侧,则可从任意部位投入标记。
并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制作在区间数据Dj中平均配置的同步数据Ej,进行各测量设备Yj之间的同步数据Ej的对应,利用浪费时间及浪费个数和相关系数,进行上述对应的调整。
但是,上述对应的调整可利用浪费时间及浪费个数及相关系数中的至少一个来进行。
并且,也可不使用标记M,而至少利用浪费时间、浪费个数、及相关系数中的至少一个,制作同步数据Ej,在不同测量设备Yj之间进行对应。
例如,利用平均浪费时间及平均浪费个数,制作在各测量设备Yj之间对应的同步数据Ej,对于制作的同步数据Ej,可利用相关系数进行调整。并且,可使用最小浪费时间及最大浪费个数,决定在各测量设备Yj之间对应的同步数据Ej可取的范围,在决定的范围内错开同步数据Ej的开头的同时利用相关系数进行调整。
进一步,也可不使用标记M,而使用平均浪费时间、平均浪费个数、及相关系数中的至少一个,使不同的测量设备Yj的各个测量数据Cj之间对应。
最后,数据显示系统10的各装置、特别是数据收集装置12、数据同步装置14、数据比较装置16、及数据显示装置17可通过硬件逻辑构成,也可如下所示利用CPU通过软件来实现。
即,数据显示系统10具有:执行实现各功能的控制程序的命令的CPU(中央处理单元)、存储上述程序的ROM(只读存储器)、展开上述程序的RAM(随机存储器)、存储上述程序及各种数据的存储器等存储装置(记录介质)等。并且,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通过将作为实现上述功能的软件即数据显示系统10的控制程序的程序编码(执行格式程序、中间编码程序、源程序)由计算机可读取地记录的记录介质提供到上述数据显示系统10、并由该计算机(或CPU、MPU)读取记录介质中记录的程序编码并执行来实现。
上述记录介质例如可使用:磁带、盒式带等带类,含有フロツピ一(注册商标,软盘)盘/硬盘等磁盘、CD-ROM/MO/MD/DVD/CD-R等光盘的盘类,IC卡(包括存储卡)/光卡等卡类,或MASKROM/EPROM/EEPROM/FLASHROM等半导体存储器类。
并且,数据显示系统10可连接到通信网络,可通过通信网络提供上述程序编码。该通信网络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使用因特网、内部网、外联网、LAN、ISDN、VAN、CATV通信网、虚拟私有网络(virtualprivate network)、电话线路网、移动体通信网、卫星通信网等。并且,作为构成通信网络的传送介质,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使用IEEE1394、USB、电线传送、线缆TV线、电话线、ADSL线路等有线,或IrDA、遥控器等红外线、Bluetooth(注册商标)、802.11无线、HDR、移动电话网、卫星线路、地上波数字网等无线。此外,本发明也可通过上述程序编码以电子传送实现、或以嵌入到传送波的计算机数据信号的形态实现。
并且,本发明涉及的数据对应装置及数据显示装置除了制造线以外,也可适用于家电产品的控制等监视各种处理并进行控制的装置。

Claims (6)

1.一种数据对应装置,具有数据对应单元,在设有多个测量设备的制造线上,使不同的上述测量设备测量出的测量数据之间对应,其特征在于,
具有存储部,存储和在上述不同测量设备之间产生的浪费个数相关的信息,上述浪费个数是指:对于某个制造设备,处理前的工件累积的个数,
上述数据对应单元利用上述浪费个数,确定上述不同的测量设备中的一个测量设备测量的测量数据对应的、上述不同的测量设备中的其他测量设备测量的测量数据。
2.一种数据对应装置,在设有多个测量设备的制造线上,使该测量设备测量多个制造对象物的测量数据的集合在上述多个测量设备之间对应,其特征在于,
具有:同步数据制作单元,对于不同的测量设备中的一个测量设备,制作作为上述测量数据的集合的同步数据;和
对应同步数据制作单元,对于上述不同的测量设备的其他测量设备,制作和上述同步数据制作单元制作的同步数据对应的同步数据,
上述对应同步数据制作单元对于上述其他测量设备,制作和上述同步数据制作单元制作的同步数据具有相同的测量数据的个数的多个同步数据候补,
计算出和上述一个测量设备相关的同步数据与和上述其他测量设备相关的同步数据候补的相关系数,将其在各同步数据候补中反复,确定相关系数的绝对值最大的同步数据候补,并将其作为和上述其他测量设备相关的同步数据。
3.一种数据对应装置,在设有多个测量设备的制造线上,使该测量设备测量多个制造对象物的测量数据的集合在上述多个测量设备之间对应,其特征在于,
各测量设备具有:
数据取得单元,取得上述测量设备测量的测量数据;
标记检测单元,检测投入到上述制造线的标记;和
区间数据制作单元,从上述取得单元取得上述标记检测单元检测出的标记之间含有的多个制造对象物的测量数据,制作作为已取得的多个测量数据的集合的区间数据,
该数据对应装置具有区间数据对应单元,将上述区间数据制作单元制作的区间数据在不同的测量设备之间对应。
4.一种数据对应装置的控制方法,该数据对应装置在设有多个测量设备的制造线上使不同的上述测量设备测量的测量数据之间对应,并具有存储部,存储在上述不同的测量设备之间产生的浪费个数相关的信息,上述浪费个数是指:对于某个制造设备,处理前的工件累积的个数,其特征在于,
通过利用上述浪费个数,确定上述不同的测量设备的一个测量设备测量的测量数据对应的、上述不同的测量设备的其他测量设备测量的测量数据,从而使上述不同的测量设备测量的测量数据之间对应。
5.一种数据对应装置的控制方法,该数据对应装置在设有多个测量设备的制造线上使该测量设备测量多个制造对象物的测量数据的集合在上述多个测量设备之间对应,其特征在于,
具有:同步数据制作步骤,对不同的测量设备中的一个测量设备,制作作为上述测量数据的集合的同步数据;和
对应同步数据制作步骤,对上述不同的测量设备中的其他测量设备,制作和在上述同步数据制作步骤中制作的同步数据对应的同步数据,
上述对应同步数据制作步骤对于上述其他测量设备,制作和在上述同步数据制作步骤中制作的同步数据具有相同的测量数据的个数的多个同步数据候补,
计算出和上述一个测量设备相关的同步数据与和上述其他测量设备相关的同步数据候补的相关系数,将其在各同步数据候补中反复,确定相关系数的绝对值最大的同步数据候补,并将其作为和上述其他测量设备相关的同步数据。
6.一种数据对应装置的控制方法,该数据对应装置在设有多个测量设备的制造线上,使该测量设备测量多个制造对象物的测量数据的集合在上述多个测量设备之间对应,其特征在于,
对于各测量设备,包括:
数据取得步骤,取得该测量设备测量的测量数据;
标记检测步骤,检测投入到上述制造线的标记;和
区间数据制作步骤,取得检测的标记之间含有的多个制造对象物的测量数据,制作作为取得的多个测量数据的集合的区间数据,
该方法还包括区间数据对应步骤,将制作的区间数据在不同的测量设备之间对应。
CN200910165980XA 2006-06-07 2007-06-06 数据显示装置及其控制方法、数据对应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Active CN10163936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6159085 2006-06-07
JP2006-159085 2006-06-07
JP2006159085A JP4337841B2 (ja) 2006-06-07 2006-06-07 データ表示装置およびその制御方法、データ表示装置制御プログラム、ならびに該プログラムを記録した記録媒体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7101065709A Division CN100549885C (zh) 2006-06-07 2007-06-06 数据显示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639366A CN101639366A (zh) 2010-02-03
CN101639366B true CN101639366B (zh) 2011-05-04

Family

ID=38561676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7101065709A Active CN100549885C (zh) 2006-06-07 2007-06-06 数据显示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CN200910165980XA Active CN101639366B (zh) 2006-06-07 2007-06-06 数据显示装置及其控制方法、数据对应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7101065709A Active CN100549885C (zh) 2006-06-07 2007-06-06 数据显示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070288206A1 (zh)
EP (1) EP1865451B1 (zh)
JP (1) JP4337841B2 (zh)
CN (2) CN100549885C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327239B2 (ja) * 2011-01-31 2013-10-30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データ収集装置、並びに、該データ収集装置の制御方法および制御プログラム
CN105432064B (zh) * 2013-03-15 2019-05-10 弗兰克公司 使用单独无线移动设备的红外图像的可见视听注释
EP2990900B1 (de) * 2014-08-29 2017-04-12 Sartorius Stedim Biotech GmbH System und Verfahren zur Steuerung, Erfassung, Regelung und/oder Analyse von biologischen, biochemischen, chemischen und/oder physikalischen Prozessen durch Datenkorrelation
JP7135435B2 (ja) * 2018-05-21 2022-09-13 富士フイルムビジネスイノベーション株式会社 情報処理装置及びプログラム
JP6806737B2 (ja) * 2018-06-15 2021-01-06 ファナック株式会社 同期装置、同期方法及び同期プログラム
JP2020173753A (ja) * 2019-04-10 2020-10-22 株式会社M−Net 製造工程監督支援システム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694018A (zh) * 2004-04-30 2005-11-09 欧姆龙株式会社 质量控制装置及其控制方法、以及记录有质量控制程序的记录介质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326175A (ja) * 1994-05-30 1995-12-12 Sony Corp 記録又は再生装置
JPH1115897A (ja) * 1997-06-20 1999-01-22 Fujitsu Ltd 対話型データ分析支援装置及び対話型データ分析支援プログラムを記録した媒体
US6915216B2 (en) * 2002-10-11 2005-07-05 Troxler Electronic Laboratories, Inc. Measurement device incorporating a locating device and a portable handheld computer device and associated apparatus, system and method
US6906717B2 (en) * 2001-02-27 2005-06-14 Microsoft Corporation Multiple chart user interface
US7313759B2 (en) * 2002-10-21 2007-12-25 Sinisi John P System and method for mobile data collection
KR100532325B1 (ko) * 2002-11-23 2005-11-29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터보 복호기의 입력 제어 방법 및 장치
JP3705296B1 (ja) * 2004-04-30 2005-10-12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品質制御装置およびその制御方法、品質制御プログラム、並びに該プログラムを記録した記録媒体
DE102004050386B4 (de) * 2004-10-15 2014-10-09 Siemens Aktiengesellschaft Verfahren zur Analyse eines technischen Prozesses
US20070067278A1 (en) * 2005-09-22 2007-03-22 Gtess Corporation Data file correlation system and method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694018A (zh) * 2004-04-30 2005-11-09 欧姆龙株式会社 质量控制装置及其控制方法、以及记录有质量控制程序的记录介质

Non-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JP特开2002-138384A 2002.05.14
JP特开2003-109885A 2003.04.11
JP特开2004-347558A 2004.12.09
JP特开2005-339498A 2005.12.08
JP特开平11-70445A 1999.03.16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070288206A1 (en) 2007-12-13
JP4337841B2 (ja) 2009-09-30
EP1865451B1 (en) 2017-04-12
JP2007328545A (ja) 2007-12-20
CN100549885C (zh) 2009-10-14
CN101639366A (zh) 2010-02-03
EP1865451A1 (en) 2007-12-12
CN101086665A (zh) 2007-12-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639366B (zh) 数据显示装置及其控制方法、数据对应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US20190012553A1 (en) Diagnostic device, diagnosis method and computer program
EP1591966B1 (en) Quality control apparatus and control method of the same, and recording medium recorded with quality control program
Framinan et al. Dynamic card controlling in a Conwip system
CN105807997B (zh) 一种触控屏灵敏度调整方法及装置
US20130166055A1 (en) Production schedule creat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therefor
US7640126B2 (en) Combine-information processing apparatus, method for processing combine-information, program, and recording medium
US20110117537A1 (en) Usage estimation device
CN109649915B (zh) 一种智能货柜货物识别方法和装置
US11493912B2 (en) Unsteadiness detection device, unsteadiness detection system and unsteadiness detection method
CN108875823A (zh) 基于新的证据衡量标准下证据的组合方法
CN110035302A (zh) 信息推荐及模型训练方法和装置、计算设备、存储介质
CN110264285A (zh) 一种瓷砖产品展销终端设备
CN106326356B (zh) 一种确定影片的实时票房数据的方法及装置
JP4905444B2 (ja) データ対応付け装置およびその制御方法、データ対応付け装置制御プログラム、ならびに該プログラムを記録した記録媒体
CN101231630B (zh) 计算机系统以及由操作失误引起的危险的计算方法
CN113379113A (zh) 用于空调运行模式预测的方法及装置、空调
CN116010700B (zh) 一种基于知识图谱的用户画像方法
CN109711475B (zh) 识别物品的方法、装置、售货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09891454B (zh) 用于感测工艺/设备测量数据的细小变化的方法和系统
CN102354177A (zh) 一种温控器通信参数设置方法
CN108256283A (zh) 一种室内人数识别方法和装置
CN113792324A (zh) 基于联邦学习的农产品数据交互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06254104A (zh) 一种安装状态的获取方法及装置
US10552485B1 (en) Performance percentile determination and display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