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639282A - 空调器室外机的热交换器 - Google Patents
空调器室外机的热交换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1639282A CN101639282A CN200810054046A CN200810054046A CN101639282A CN 101639282 A CN101639282 A CN 101639282A CN 200810054046 A CN200810054046 A CN 200810054046A CN 200810054046 A CN200810054046 A CN 200810054046A CN 101639282 A CN101639282 A CN 101639282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olant path
- air
- heat exchanger
- fin
- hea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Other Air-Conditioning Systems (AREA)
Abstract
一种空调器室外机的热交换器,包括:由导热材质制成的中空的冷媒通路和与冷媒通路外壁相互接触的翅片;冷媒通路设置为上下表面平行的板状结构,相邻冷媒通路除连接处以外均采用平行设置,在相邻的冷媒通路之间设置连续不间断的翅片以扩大冷媒与外界空气的热交换面积,冷媒通路向热交换器的前侧或后侧倾斜,且各个冷媒通路的两侧边分别处在两个相互平行的垂向平面内。当空调器制热并在冷媒通路间产生冷凝水时,水滴会在重力及风扇产生的气流推动作用下沿冷媒通路的坡度流出,因此,能够及时排出附着在翅片上的冷凝水,保持热交换器中的气流畅通,提高热交换效率,从而避免能源浪费。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空调器的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将冷媒通路向热交换器的前侧或后侧倾斜,使冷媒通路与水平面之间形成夹角,从而加快翅片间冷凝水排出、提高热交换效率的空调器室外机的热交换器。
背景技术
一般来说,空调器是一种将室内温度保持在用户所需温度的制冷/制热装置,通过其制冷系统内循环的冷媒与室内流动的空气进行热交换以实现室内降温或升温,为人们提供新鲜、舒适的空气环境。空调器的制冷系统主要由蒸发器、冷凝器、压缩机和节流膨胀器件等组成。
在夏季,制冷系统内的冷媒按蒸发→压缩→冷凝→膨胀的顺序进行制冷循环,实现空调器制冷运行;在冬季,则通过换向阀的切换,冷媒按照与制冷循环逆向的顺序进行制热循环,实现空调器制热运行。除了通常的制冷/制热功能外,空调器还兼有将吸入的室内空气过滤净化后变为清洁空气再排放到室内的空气净化功能,以及具有将吸入的潮湿空气变为干燥空气后再排放到室内的除湿功能。
图1是现有技术的空调器室外机的内部结构分解立体图。
如图所示,室外机是由内部上下方向贯通的盒状外壳10,遮住外壳10上面的上面板20,遮住下面的底盘30来形成整体外观。
外壳10是多个面板结合而构成,包括由以四角板形状形成室外机前面外观的前方面板12;在上方看时“ㄇ”模样弯曲形成而构成室外机的左右两侧面以及后面的后方面板14构成。
还有,后方面板14的后面具备以四角形状穿孔形成,使室外机内部向外部开口的多个吸入孔14’。因此,外部空气通过吸入孔14’可以流入室外机内部。
前方面板12的前面有以四角形状穿孔形成为排出室外机内部空气的排出口13,而且在排出口13安装具有与排出口13对应大小的排出格栅13’,调整从排出口13向室外机外部排出的空气排出方向。
因此,通过吸入孔14’流入室外机内部的空气通过排出口13的排出格栅13’可以向室外机外部排出。
排出格栅13’的后方有通气口40。通气口40是向排出口13方向引导由送风扇50旋转产生的空气流动,内部有圆形通孔,通孔周围有圆筒状的结构向通孔的后方凸出形成。
在通气口40的后方安装送风扇50。送风扇50是通过旋转而强制空气流动的,接受连接在后侧的风扇电机52旋转动力使空气强制流动,由此通过吸入孔14’流入到室外机内部的外部空气依次经过通气口40和排出格栅13’向室外机外部排出。
还有,风扇电机52被上下长度较长的支架54固定。支架54的上端部固定在后方面板14的上端部一侧,其下端部固定在底盘30上面,由此限制被固定的风扇电机52移动。
在支架54的后侧,更详细地说,在后方面板14和支架54之间安装热交换器60,热交换器60使通过吸入口流入室外机内部的外部空气预冷媒发生热量交换。空调器进行制热运行时,室内热交换器起放热作用,室外热交换器起吸热作用。冷媒按照与制冷循环逆向的顺序进行制热循环,即以压缩机→室内热交换器→室外机膨胀阀→室外热交换器的顺序进行循环。
如图2、图3所示,现有技术中室外机的热交换器,包括:由导热材质制成的中空的冷媒通路100和与冷媒通路外壁相互接触的翅片101;空调器的冷媒经过冷媒通路循环流动,以完成空调器的制冷或制热过程,冷媒通路设置为上下表面平行的板状结构,相邻冷媒通路除连接处以外均采用平行设置,在相邻的冷媒通路之间设置连续不间断的翅片以扩大冷媒与外界空气的热交换面积。
还有,在支架54的右侧配备控制器面板70。控制器面板70是为了控制室外机内部的多个部件,配备多个电子部件72。
控制器面板70安装在后方面板14的侧面上部,由可以从后方面板14的右侧面选择性拆装的控制器盖16来开放。因此,如果将控制器盖16从后方面板14分离出来,则可以更换安装于控制器面板70上的电子部件72。
在控制器面板70的下侧安装压缩机80。压缩机80是为了压缩在室内机(未图示)和室外机之间流动而进行热交换的冷媒的,固定在底盘30上。
压缩机80上连接冷媒导管82引导冷媒的流动。冷媒导管82的一端部支撑在从底盘30的上面右侧向上方垂直安装的导管支撑部84,而且与向外壳10外侧凸出来而与室内机(未图示)连通的导管连接,由此冷媒导管82内部的冷媒可以在室内机和室外机之间流动。
还有,为了可以将压缩机80安装在底盘30上,在压缩机80的下部具有大约三角形模样的安装板86。安装板86上形成有多个通孔86’,收容在底盘30上面向上方凸出来的紧固螺丝38,由此限制压缩机80移动。
另外,在压缩机80的下侧具备底盘30。底盘30构成室外机的下部外观,向上方支撑安装于室外机内部的多个部件,另外在底面左右两侧具备前后方向长度较长的固定脚32,使底盘30的底面与地面相隔一定的距离。
还有,在固定脚32的底面前后方利用螺丝钉(未图示)安装具有一定弹力的弹性体34。弹性体34具备在室外机的最下面与地面接触,由此限制室外机对地面滑动。
但是,上述现有技术存在以下问题:
当空调器制热运行时,室外热交换器起到蒸发器的作用,冷媒通道中流过的是低温冷媒,冷媒与室外空气进行热交换,如果空气湿度较大就会在冷媒通道及翅片间形成冷凝水,由于冷媒通道间的翅片采用连续不间断的结构,冷凝水会附着在翅片的空隙间,不容易排出,阻碍了穿过热交换器的空气流动,从而导致热交换器的换热效率低下。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而提供一种将冷媒通路向热交换器的前侧或后侧倾斜,使冷媒通路与水平面之间形成夹角,从而加快翅片间冷凝水排出、提高热交换效率的空调器室外机的热交换器。
本发明为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本发明的空调器室外机的热交换器,包括:由导热材质制成的中空的冷媒通路和与冷媒通路外壁相互接触的翅片;空调器的冷媒经过冷媒通路循环流动,以完成空调器的制冷或制热过程,冷媒通路设置为上下表面平行的板状结构,相邻冷媒通路除连接处以外均采用平行设置,在相邻的冷媒通路之间设置连续不间断的翅片以扩大冷媒与外界空气的热交换面积,冷媒通路向热交换器的前侧或后侧倾斜,即冷媒通路与水平面之间形成夹角,且各个冷媒通路的两侧边分别处在两个相互平行的垂向平面内。
本发明还可以采用如下技术措施:
所述的相邻冷媒通路之间的距离保持不变。
所述的冷媒通路之间的翅片设置方向可以依据于冷媒通路的改变方向,即翅片相对于垂直方向倾斜的角度与冷媒通路相对于水平方向倾斜的角度保持一致。
所述的翅片在冷媒通路连接处采用圆弧设计,在其他位置相互平行。
所述的翅片上设置有散热孔以扩大热交换器的空气流通能力。
本发明具有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
本发明的空调器室外机的热交换器中,将冷媒通路向热交换器的前侧或后侧倾斜,使冷媒通路与水平面之间形成夹角且构成一定坡度,当空调器制热并在冷媒通路间产生冷凝水时,水滴会在重力及风扇产生的气流推动作用下沿冷媒通路的坡度流出,因此,能够及时排出附着在翅片上的冷凝水,保持热交换器中的气流畅通,提高热交换效率,从而避免能源浪费。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的空调器室外机的内部结构分解立体图;
图2是现有技术的空调器室外机的热交换器中冷媒通路与翅片的局部放大图;
图3是现有技术中冷媒通路与翅片的局部侧视图;
图4是本发明的空调器室外机的热交换器中冷媒通路与翅片的局部放大图;
图5是本发明中冷媒通路与翅片的局部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的说明。
图4是本发明的空调器室外机的热交换器中冷媒通路与翅片的局部放大图;图5是本发明中冷媒通路与翅片的局部侧视图。
如图4、图5所示,本发明的空调器室外机的热交换器,包括:由导热材质制成的中空的冷媒通路100和与冷媒通路外壁相互接触的翅片101,因为铜和铝都是热量的良导体,通常冷媒通路采用化学性质更加稳定的铜材质,铜质的冷媒通路更加耐用,而由于铝材质具有更好的延展性,容易加工,所以起散热作用的翅片是由铝材质制成。空调器的冷媒经过冷媒通路循环流动,以完成空调器的制冷或制热过程。空调器进行制冷运行时,冷媒以压缩机→室外热交换器→室外机膨胀阀→室内热交换器的顺序进行制冷循环。即从压缩机压出的高温高压气态冷媒经换向阀进入室外热交换器,并且在室外热交换器中冷凝放热,变成中温高压的液态冷媒,经膨胀阀降温降压变成低温低压的液态冷媒,再进入室内热交换器蒸发吸热变成低温低压的气态冷媒,并与蒸发器周围的空气进行热交换,然后,冷媒返回压缩机被压缩成高温高压状态后再继续进行制冷循环。此时,室外热交换器与外界环境的空气都处于温度较高的情况,不会产生冷凝水。而冬天时需要使空调器制热工作以提高室内温度,此时室内热交换器起到冷凝器的作用,将热量释放到室内,而室外机的热交换器起到蒸发器的作用,冷媒按照与制冷循环逆向的顺序进行制热循环,即以压缩机→室内热交换器→室外机膨胀阀→室外热交换器的顺序进行循环,如果室外空气湿度较大且空气温度与室外热交换器温度存在较大温差就会在室外机的热交换器处产生大量冷凝水。
本发明的室外机的热交换器中,冷媒通路设置为上下表面平行的板状结构,板状平面可以更容易使翅片与之固定,同时可以扩大冷媒与外界的直接热交换面积,相邻冷媒通路除连接处以外均采用平行设置,在相邻的冷媒通路之间设置连续不间断的翅片以扩大冷媒与外界空气的热交换面积,采用连续的翅片更加便于加工,节省材料。冷媒通路向热交换器的前侧或后侧倾斜,且各个冷媒通路的两侧边分别处在两个相互平行的垂向平面内。即冷媒通路与水平面之间形成夹角且构成一定坡度,当空调器制热并在冷媒通路间产生冷凝水时,水滴会在重力及风扇产生的气流推动作用下沿冷媒通路的坡度流出,因此,能够及时排出附着在翅片上的冷凝水,保持热交换器中的气流畅通,提高热交换效率。同时,在翅片上设置有多个散热孔102以扩大热交换器的空气流通能力。
相邻冷媒通路之间的距离保持不变,生产中并不需要改变翅片的规格,从侧方向看去,翅片与冷媒通路之间仍然保持垂直,而冷媒通路与水平面之间的倾斜角度为30°。冷媒通路之间的翅片设置方向可以依据于冷媒通路的改变方向,即翅片相对于垂直方向倾斜的角度与冷媒通路相对于水平方向倾斜的角度保持一致,同时设置为30°。
翅片在冷媒通路连接处采用圆弧设计,在其他位置相互平行,这种设计可以使使冷凝水在翅片结构中更容易滑下流出。
Claims (5)
1、一种空调器室外机的热交换器,包括:由导热材质制成的中空的冷媒通路和与冷媒通路外壁相互接触的翅片;空调器的冷媒经过冷媒通路循环流动,以完成空调器的制冷或制热过程,冷媒通路设置为上下表面平行的板状结构,相邻冷媒通路除连接处以外均采用平行设置,在相邻的冷媒通路之间设置连续不间断的翅片以扩大冷媒与外界空气的热交换面积,其特征在于:冷媒通路向热交换器的前侧或后侧倾斜,即冷媒通路与水平面之间形成夹角,且各个冷媒通路的两侧边分别处在两个相互平行的垂向平面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室外机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相邻冷媒通路之间的距离保持不变。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室外机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冷媒通路之间的翅片设置方向可以依据于冷媒通路的改变方向,即翅片相对于垂直方向倾斜的角度与冷媒通路相对于水平方向倾斜的角度保持一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室外机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翅片在冷媒通路连接处采用圆弧设计,在其他位置相互平行。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室外机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翅片上设置有散热孔以扩大热交换器的空气流通能力。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0810054046A CN101639282A (zh) | 2008-08-01 | 2008-08-01 | 空调器室外机的热交换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0810054046A CN101639282A (zh) | 2008-08-01 | 2008-08-01 | 空调器室外机的热交换器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639282A true CN101639282A (zh) | 2010-02-03 |
Family
ID=4161438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0810054046A Pending CN101639282A (zh) | 2008-08-01 | 2008-08-01 | 空调器室外机的热交换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1639282A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7270761A (zh) * | 2017-05-25 | 2017-10-20 | 合肥皖化电泵有限公司 | 一种炉水泵热交换器 |
CN111765570A (zh) * | 2020-07-10 | 2020-10-13 | 金华市小狸新材料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 一种具有排放冷凝水功能的空调热泵换热结构 |
-
2008
- 2008-08-01 CN CN200810054046A patent/CN101639282A/zh active Pending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7270761A (zh) * | 2017-05-25 | 2017-10-20 | 合肥皖化电泵有限公司 | 一种炉水泵热交换器 |
CN111765570A (zh) * | 2020-07-10 | 2020-10-13 | 金华市小狸新材料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 一种具有排放冷凝水功能的空调热泵换热结构 |
CN111765570B (zh) * | 2020-07-10 | 2021-09-14 | 沧州双印空调安装工程有限公司 | 一种具有排放冷凝水功能的空调热泵换热结构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8804768U (zh) | 一种防凝露结构的挂壁式家用空调 | |
CN105444283A (zh) | 一种窗式空调器 | |
CN113310111A (zh) | 空调器室内机 | |
CN202792283U (zh) | 制冷装置的室外机组 | |
CN203550071U (zh) | 空调装置的室外机 | |
CN103453586B (zh) | 除湿机及除湿机冷凝器的冷却方法 | |
CN102455023A (zh) | 一体型窗式空调器 | |
CN101639282A (zh) | 空调器室外机的热交换器 | |
CN102147132A (zh) | 窗式空调器 | |
CN201488141U (zh) | 热泵型节能一体空调器 | |
CN101619878B (zh) | 水膜式空调机及其所用室内换热器 | |
CN217441820U (zh) | 除湿机 | |
CN215062438U (zh) | 空调器室内机 | |
CN215001918U (zh) | 空调器室内机 | |
CN215001915U (zh) | 空调器室内机 | |
CN205481611U (zh) | 冷却装置及具该冷却装置的空调 | |
CN204678504U (zh) | 空调器室内机及空调系统 | |
CN205174604U (zh) | 一种窗式空调器 | |
CN206531164U (zh) |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 |
CN106931565A (zh) | 冷却装置及具该冷却装置的空调 | |
WO2019150720A1 (ja) | 空気調和装置の室外機 | |
CN101813337B (zh) | 一种空调器的室外机 | |
CN220021312U (zh) | 空调 | |
CN219350380U (zh) | 空调 | |
CN220065786U (zh) | 空调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02 |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 ||
WD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002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