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636615B - 背光源装置和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背光源装置和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636615B
CN101636615B CN2007800522495A CN200780052249A CN101636615B CN 101636615 B CN101636615 B CN 101636615B CN 2007800522495 A CN2007800522495 A CN 2007800522495A CN 200780052249 A CN200780052249 A CN 200780052249A CN 101636615 B CN101636615 B CN 10163661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ischarge lamp
light
cold cathode
fluorescent tube
infrared absorb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780052249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636615A (zh
Inventor
林启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rp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harp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rp Corp filed Critical Sharp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163661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63661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63661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636615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 G02F1/133602Direct backlight
    • G02F1/133604Direct backlight with lamp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 G02F1/133621Illuminating devices providing coloured light
    • G02F1/133622Colour sequential illumination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2201/00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G02F1/00 - G02F7/00
    • G02F2201/08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G02F1/00 - G02F7/00 light absorbing layer
    • G02F2201/08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G02F1/00 - G02F7/00 light absorbing layer infrared absorbing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2203/00Function characteristic
    • G02F2203/05Function characteristic wavelength dependent
    • G02F2203/055Function characteristic wavelength dependent wavelength filtering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背光源装置和显示装置。在背光源装置(8)中设置有发光色相互不同、并且能够混色成白色光的蓝色的放电灯(9B)和黄色的放电灯(9RG)。在放电灯(9RG)的外周部分设置有吸收近红外线的近红外线吸收滤光片(近红外线吸收部)(10)。

Description

背光源装置和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背光源装置和使用该背光源装置的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在例如家庭用的电视接收装置中,如以液晶显示装置为代表的那样,包括与以往的阴极射线管相比具有薄型、轻量等很多优点的平坦的作为显示部的液晶面板的显示装置正在成为主流。在这样的液晶显示装置中设置有:发光的背光源装置;和通过对来自在背光源装置中设置的光源的光起到光闸(shutter)的作用,显示期望图像的液晶面板。在电视接收装置中,在液晶面板的显示面上显示包含在电视广播的视频信号中的文字、图像等信息。 
另外,在上述背光源装置中,根据光源相对于液晶面板的配置方法,大致分为正下方型和边缘型,但在具有20英寸以上的液晶面板的液晶显示装置中,一般使用比边缘型更易于实现高亮度和大型化的正下方型的背光源装置。即,正下方型的背光源装置,在液晶面板的背后(非显示面)一侧配置多个光源而构成,能够在液晶面板的背面侧配置光源,因此能够使用多个光源,易于得到高亮度,适合于高亮度和大型化。另外,正下方型的背光源装置的装置内部是中空构造,因此即使大型化重量也很轻,从而适合于高亮度和大型化。 
另外,作为以往的背光源装置,如在例如特开2000-292767号公报中记载的那样,提出了通过使用PWM(Pulse Width Modulation:脉冲宽度调制)调光对冷阴极荧光管进行点亮驱动,调整从发光面向液晶面板的入射光的光量,控制液晶显示装置的显示面的明亮度(亮度)。即,在该现有的背光源装置中,通过使用与以往的电流调光相比,发光面的调光范围、即能够调整的亮度范围更大的PWM调光,构成显示性能(明亮度)优异的液晶显示装置。 
发明内容
但是,在上述那样的现有的背光源装置中,当改变PWM调光中的接通/断开(ON/OFF)占空比以改变向冷阴极荧光管供给的电流时,存在以下情况:根据被封入冷阴极荧光管中的稀有气体的种类、其封入量、或向冷阴极荧光管供给的电流等,从该冷阴极荧光管向外部呈脉冲状放射近红外线。当产生这样的近红外线的泄漏时,有可能对设置在周围的电气设备造成近红外线噪声的不良影响。 
具体地说,在现有的背光源装置中,由于近红外线泄漏,有可能使利用红外线通信的家电制品等的遥控器产生误动作、或阻碍在便携式电话等信息终端之间使用红外线作为数据载波的数据通信等。特别地,当伴随着液晶面板的大画面化而增加冷阴极荧光管的设置数量时,脉冲状的近红外线噪声变大,在现有的背光源装置中,有可能容易产生上述那样的对电气设备的不良影响。 
鉴于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能够抑制近红外线的泄漏、从而能够防止对周围的电气设备造成近红外线噪声的不良影响的背光源装置和使用该背光源装置的显示装置。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背光源装置的特征在于,包括:发光色相互不同、并且能够混色成白色光的多种颜色的放电灯;和设置成与上述多种颜色的放电灯中的至少1个发光色的放电灯相对,并且吸收从放电灯放射的近红外线的近红外线吸收部。 
在上述那样构成的背光源装置中,近红外线吸收部设置成与能够混色成白色光的多种颜色的放电灯中的至少1个发光色的放电灯相对。从而,与上述现有例不同,能够抑制近红外线的泄漏,从而能够防止对周围的电气设备造成近红外线噪声的不良影响。另外,通过仅对多种颜色的放电灯中的例如1个发光色的放电灯相对设置近红外线吸收部,能够抑制近红外线的泄漏,同时抑制与近红外线吸收部的设置相伴的、放电灯的光利用效率的降低,从而能够抑制向外部的光的光量(亮度)下降。 
此外,在此所说的近红外线吸收部设置成与放电灯相对,包括近红外线吸收部与放电灯相互紧贴的状态、或相互分离的状态这两个状态。 
另外,在上述背光源装置中,优选上述近红外线吸收部相对于上 述多种颜色的放电灯的设置位置根据上述近红外线吸收部的光透过特性决定。 
在该情况下,能够可靠地抑制与近红外线吸收部的设置相伴的、向外部的光的亮度降低和色度变化。 
另外,在上述背光源装置中,可以:作为上述多种颜色的放电灯,使用第一放电灯和第二放电灯,上述第一放电灯发的光至少包括在650nm以上的波长中具有峰值波长的光,上述第二放电灯主要发在小于650nm的波长中具有峰值波长的光,上述近红外线吸收部设置成与上述第二放电灯相对。 
在该情况下,能够防止红色波段的光被近红外线吸收部大幅吸收,从而能够可靠地防止红色的色纯度下降。 
另外,在上述背光源装置中,可以:作为上述多种颜色的放电灯,使用第三放电灯和第四放电灯,上述第三放电灯发的光至少包括在430nm以下的波长中具有峰值波长的光,上述第四放电灯主要发在超过430nm的波长中具有峰值波长的光,上述近红外线吸收部设置成与上述第四放电灯相对。 
在该情况下,能够防止蓝色波段的光被近红外线吸收部大幅吸收,从而能够可靠地防止蓝色的色纯度下降。 
另外,在上述背光源装置中,可以:作为上述多种颜色的放电灯,使用发蓝色光的蓝色的放电灯、和发黄色光的黄色的放电灯,上述近红外线吸收部中设置有:使用酞菁色素和二亚铵(diimonium)色素中的至少一个,吸收近红外线的吸收色素;使用聚酯树脂,将上述吸收色素结合的粘合剂;和使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树脂,负载上述吸收色素和上述粘合剂的基材,上述近红外线吸收部设置成与上述黄色的放电灯相对。 
在该情况下,比较容易吸收蓝色波段的光的近红外线吸收部设置成与黄色的放电灯相对,因此,能够进一步可靠地抑制与该近红外线吸收部的设置相伴的、向外部的光的亮度降低和色度变化。 
另外,在上述背光源装置中,优选上述近红外线吸收部设置在被照射来自上述放电灯的光的被照射物一侧。 
在该情况下,与接近放电灯设置近红外线吸收部的情况相比,能 够抑制放电灯的光利用效率的降低,也能够抑制向外部的光的亮度降低的发生。 
另外,本发明的显示装置的特征在于,使用上述任一个背光源装置。 
在上述那样构成的显示装置中,使用能够抑制近红外线的泄漏、从而能够防止对周围的电气设备造成近红外线噪声的不良影响的背光源装置,因此能够容易地构成实施了近红外线噪声对策的显示装置。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能够抑制近红外线的泄漏、从而能够防止对周围的电气设备造成近红外线噪声的不良影响的背光源装置、和使用该背光源装置的显示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对使用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的电视接收装置进行说明的分解立体图。 
图2是对上述液晶显示装置的主要部分结构进行说明的图。 
图3是对图2所示的冷阴极荧光管9RG和卷绕在其上的近红外线吸收滤光片进行说明的图,(a)是冷阴极荧光管9RG和近红外线吸收滤光片的放大截面图,(b)是上述近红外线吸收滤光片的近红外线吸收层的部分放大截面图。 
图4是表示上述液晶显示装置的功能结构的框图。 
图5是表示图4所示的控制器的具体的结构例的框图。 
图6是表示上述液晶显示装置的光源的点亮/熄灭定时、向数据线供给数据信号的供给定时、和光源的发光量的关系的一个例子的时间图。 
图7是表示上述液晶显示装置的光源的点亮/熄灭定时、向数据线供给数据信号的供给定时、和光源的发光量的关系的另一个例子的时间图。 
图8是表示上述近红外线吸收滤光片的光透过特性的图。 
图9是使用3波长管作为光源的比较品的液晶显示装置和本实施 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的CIE1931表色系的色再现范围的色度图(NTSC比)NTSC色度图。 
图10是对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的主要部分结构进行说明的图。 
图11是图10所示的冷阴极荧光管9RG和近红外线吸收滤光片的放大截面图。 
图12是对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的主要部分结构进行说明的图。 
图13是图12所示的冷阴极荧光管9RG和近红外线吸收滤光片的放大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背光源装置和使用该背光源装置的显示装置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以将本发明应用于透过型的液晶显示装置的情况为例进行说明。 
[第一实施方式] 
图1是对使用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的电视接收装置进行说明的分解立体图。在图中,本实施方式的电视接收装置1包括作为显示装置的液晶显示装置2,构成为能够通过天线、电缆(未图示)等接收电视广播。液晶显示装置2在被收纳在正面机壳3和背面机壳4中的状态下,由支架5竖立设置。另外,电视接收装置1构成为能够隔着正面机壳3观看液晶显示装置2的显示面2a。该显示面2a由支架5设置成与重力的作用方向(铅垂方向)平行。 
另外,在电视接收装置1中,在液晶显示装置2与背面机壳4之间,配置有安装在支撑板6上的TV调谐器电路基板6a、控制后述的背光源装置等电视接收装置1的各部的控制电路基板6b、和电源电路基板6c。在电视接收装置1中,在显示面2a上显示与由TV调谐器电路基板6a上的TV调谐器接收到的电视广播的视频信号相应的图像,并且,从设置在正面机壳3中的扬声器3a再现输出声音。此外,在背面机壳4上形成有多个通气孔,能够将由背光源装置、电源等产生的热适当地散热。 
接着,参照图2,对液晶显示装置2具体地进行说明。 
图2是对液晶显示装置的主要部分结构进行说明的图。在图中,在液晶显示装置2中,设置有作为显示文字和图像等信息的显示部的液晶面板7、和配置在液晶面板7的非显示面一侧(图中的下侧)并产生对该液晶面板7进行照明的照明光的背光源装置8,这些液晶面板7和背光源装置8作为透过型的液晶显示装置2被一体化。另外,在液晶显示装置2中,透过轴相互配置成正交尼科尔的一对偏光板13和14分别设置在液晶面板7的非显示面一侧和显示面一侧。 
在背光源装置8中,设置有有底状的外壳8a、和收纳在外壳8a中的多根冷阴极荧光管9B和9RG(以下总称为“9”)。在外壳8a的内表面设置有例如反射片8b,使来自冷阴极荧光管9的光反射到液晶面板7一侧,由此使该冷阴极荧光管9的光利用效率提高。 
另外,作为各冷阴极荧光管9,使用直管状的冷阴极荧光管,在其两端部设置的电极部(未图示)支撑在外壳8a的外侧。另外,作为各冷阴极荧光管9,使用直径3.0~4.0mm左右的发光效率优异的细管化的冷阴极荧光管,各冷阴极荧光管9在由未图示的光源保持件将其与扩散板11和反射片8b之间的距离保持为规定距离的状态下,被保持在外壳8a的内部。另外,冷阴极荧光管9配置成其长边方向平行于与重力的作用方向正交的方向。由此,在冷阴极荧光管9中,可防止封入在其内部的水银(蒸汽)由于重力的作用而聚集到长边方向的一个端部一侧,大幅提高灯寿命。 
另外,在冷阴极荧光管9B中封入有蓝色的荧光体(例如,日亚化学工业株式会社制的NP-103),使得其发光光谱在蓝色的波段(例如447nm附近)具有峰,构成发作为第一颜色的光的蓝色光的第一光源。 
另一方面,在冷阴极荧光管9RG中封入有红色和绿色的荧光体(例如,日亚化学工业株式会社制的NP-320、NP-108),使得其发光光谱在红色(例如658nm附近)和绿色(例如516nm附近)的波段具有峰,构成发作为第二颜色的光的红色和绿色光(黄色光)的第二光源。 
另外,在背光源装置8中,如图2例示的那样,设置有3根冷阴极荧光管9B和6根冷阴极荧光管9RG,在邻接的2根冷阴极荧光管9B之间,设置有并列设置的2根冷阴极荧光管9RG,使得冷阴极荧光 管9B与冷阴极荧光管9RG交替配置。另外,这些冷阴极荧光管9B、9RG配置成其长边方向与液晶面板7的扫描线的延伸方向平行、并且相互以等间距配置。这样,设置有多根冷阴极荧光管9B、9RG,因此能够容易地构成高亮度的背光源装置8。另外,因为交替设置冷阴极荧光管9B和冷阴极荧光管9RG,所以,与将这些冷阴极荧光管9B、9RG集中配置的情况相比,能够更简单地防止发光品质降低。 
此外,除了上述的说明以外,也可以是冷阴极荧光管9B与冷阴极荧光管9RG各1根交替配置的结构。另外,也可以采用冷阴极荧光管9B与冷阴极荧光管9RG各多根(例如各2根)交替配置的结构。 
冷阴极荧光管9的根数能够根据液晶显示装置2的画面尺寸、各荧光管的明亮度、期望的颜色平衡等而适当变更。此外,举出一个例子,在液晶显示装置2的画面尺寸为所谓的37V型、使用如上所述在蓝色(447nm附近)具有发光峰的冷阴极荧光管9B与在红色(658nm附近)和绿色(516nm附近)具有峰的冷阴极荧光管9RG的情况下,为了实现白显示,优选采用包括6根冷阴极荧光管9B和12根冷阴极荧光管9RG总计18根冷阴极荧光管的结构。 
另外,在多根冷阴极荧光管9RG的各个上,设置有作为吸收近红外线的近红外线吸收部的近红外线吸收滤光片10。具体地说,如图3(a)所示,近红外线吸收滤光片10包括:基材10a;和形成在基材10a的一个表面上,吸收近红外线的近红外线吸收层10b。 
作为基材10a,使用透明的树脂膜、例如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树脂等的膜。如图3(b)所示,近红外线吸收层10b包括实质上吸收近红外线的吸收色素10b1、和将吸收色素10b1结合的粘合剂10b2。作为吸收色素10b1,可使用可见光区域的光的透过特性比较优异的透明或灰色或淡黄色的化合物,例如酞菁色素和二亚铵色素中的至少一种色素。另外,作为粘合剂10b2,可使用将吸收色素10b1的粒子相互结合的透明的物质,例如聚酯树脂,优选对苯二酸或异苯二酸共聚型的聚酯树脂。此外,基材10a和近红外线吸收层10b的具体的厚度尺寸分别为300μm和50μm左右。 
另外,近红外线吸收滤光片10中包含的上述树脂和化合物,在波长430nm以下的区域中全部具有光吸收性,虽然很微小。因此,特别 是在将在430nm以下的波长中具有峰值波长的光源(例如Xe放电管)用作放电灯(第三放电灯)的情况下,当在与该放电灯接近的位置设置近红外线吸收滤光片10时,会失去蓝色的发光成分,导致蓝色的色纯度降低从而失去显示的白色的平衡,难以进行白色的调整(混色)。因此,优选不在与发在430nm以下的波长中具有峰值波长的光的第三放电灯相对的位置设置近红外线吸收滤光片10,优选将近红外线吸收滤光片10设置成与主要发在超过430nm的波长中具有峰值波长的光的放电灯(第四放电灯)相对。 
另外,上述吸收色素10b1从650nm以上的波段起逐渐开始进行光吸收。因此,当使用在650nm以上的波长中具有峰值波长的放电灯(第一放电灯)作为光源的情况下(例如,使用在荧光体层中含有日亚化学工业株式会社制的NP-320的冷阴极荧光管的情况下),吸收色素10b1吸收与红色的发光相当的部分,因此,红色的色纯度降低。因此,优选不在与发在650nm以上的波长中具有峰值波长的光的第一放电灯相对的位置设置近红外线吸收滤光片10,优选将近红外线吸收滤光片10设置成与主要发在小于650nm的波长中具有峰值波长的光的放电灯(第二放电灯)相对。 
另外,在近红外线吸收滤光片10中,基材10a在负载有包含吸收色素10b1和粘合剂10b2的近红外线吸收层10b的状态下,以覆盖冷阴极荧光管9RG的有效发光部分的方式,卷绕并安装在该冷阴极荧光管9RG的外周表面(灯管壁的外侧表面)上。在背光源装置8中,根据后述的调光指示信号,改变向冷阴极荧光管9B和9RG供给的电流,由此,即使在从冷阴极荧光管9B和9RG向外部放射脉冲状的近红外线时,近红外线吸收滤光片10至少吸收来自冷阴极荧光管9RG的近红外线,能够抑制近红外线向背光源装置8外部的泄漏。 
另外,近红外线吸收滤光片10,鉴于其光透过特性,设置成仅与2种冷阴极荧光管9B、9RG中的冷阴极荧光管9RG相对。由此,在背光源装置8中,能够可靠地抑制照明光的亮度降低、或其色度变化(详细内容将在后面说明)。 
回到图2,在外壳8a的外侧,设置有驱动液晶面板7的驱动电路15和通过反转驱动使多根冷阴极荧光管9的各个高频点亮的逆变电路 16。这些驱动电路15和逆变电路16均设置在控制电路基板6b(图1)上,并配置成与外壳8a的外侧相对。另外,逆变电路16对冷阴极荧光管9B和冷阴极荧光管9RG交替地进行点亮驱动(详细内容将在后面说明)。 
另外,在背光源装置8中设置有:以覆盖外壳8a的开口部的方式设置的扩散板11;和在扩散板11的上方设置的光学片12。扩散板11例如使用厚度2mm左右的长方形状的合成树脂或玻璃材料构成,对来自冷阴极荧光管9的光(包括由反射片8b反射后的光)进行扩散并将其射出到光学片12一侧。另外,扩散板11能够移动地被保持在外壳8a上,即使在由于冷阴极荧光管9的发热或外壳8a的内部的温度上升等热的影响,该扩散板11产生伸缩(塑性)变形时,也能够通过在外壳8a上移动而吸收变形。 
光学片12中包括例如厚度0.5mm左右的由合成树脂膜构成的扩散片,将向液晶面板7的上述照明光适度地进行扩散,以使该液晶面板7的显示面中的显示品质提高。另外,在光学片12中,根据需要适当叠层用于提高液晶面板7的显示面中的显示品质等的棱镜片、偏光片等公知的光学片材。光学片12将从扩散板11射出的面状光变换成规定亮度(例如10000cd/m2)以上并且具有大致均匀亮度的面状光,并作为照明光入射到液晶面板7一侧。此外,除了上述的说明以外,还可以在例如液晶面板7的上方(显示面一侧)适当叠层用于调整该液晶面板7的视野角的扩散片等光学部件。 
以下,参照图4和图5,对液晶显示装置2的液晶面板7和背光源装置8的结构和它们的驱动方法更详细地进行说明。此外,图4是示意性地表示液晶面板7与背光源装置8的功能关系的图,并没有忠实地表示出液晶面板7和背光源装置8的物理大小。 
液晶面板7是有源矩阵型的液晶显示元件,如图4所示,包括:呈矩阵状配置的多条扫描线GL1、GL2、GL3、……(以下,总称为“GL”)和多条数据线DL1、DL2、DL3、……(以下,总称为“DL”);在扫描线GL与数据线DL的交叉部配置的作为开关元件的薄膜晶体管(Thin Film Transistor,以下称为“TFT”)Sw;和与TFT Sw的漏极电极连接的像素电极Pe。 
另外,在液晶面板7上设置有:向扫描线GL依次供给选择信号的栅极驱动器18;向数据线DL供给数据信号的源极驱动器17;和向源极驱动器17和栅极驱动器18等供给时钟信号、定时信号等的控制器19。这些源极驱动器17、栅极驱动器18和控制器19包含在驱动电路15(图2)中。 
另外,液晶显示装置2包括根据从控制器19供给的定时信号等,控制背光源装置8的冷阴极荧光管9B和9RG的点亮/熄灭的开关电路20a。开关电路20a通过使从电源电路20b等向冷阴极荧光管9B、9RG的电压供给接通/断开(ON/OFF),控制冷阴极荧光管9B和9RG的点亮/熄灭。另外,开关电路20a包含在逆变电路16(图2)中,开关电路20a构成为对全部3根冷阴极荧光管9B同时进行接通/断开(ON/OFF)控制、并且对全部6根冷阴极荧光管9RG同时进行接通/断开(ON/OFF)控制。 
此外,图4所示的驱动器和控制器的结构只不过是一个例子,这些驱动类电路的安装形态是任意的。例如,这些驱动类电路的至少一部分可以整体地形成在有源矩阵基板上,也可以作为半导体芯片安装在基板上,或者,可以作为有源矩阵基板的外部电路进行连接。另外,开关电路20a可以设置在液晶面板7和背光源装置8的任一个中。 
在与该有源矩阵基板相对的对置基板(未图示)上,呈条纹状形成有RGB三色的彩色滤光片。在图4中,用R、G、B的符号表示与各像素对应的彩色滤光片的颜色。由此,如图4所示,与同一数据线DL连接的1列像素全部成为显示RGB的任一种颜色的像素。例如,在图4中,与数据线DL1连接的像素全部成为显示红色的像素。此外,在此表示了彩色滤光片为条纹状排列的例子,但也可以是三角形排列等其它排列。另外,在液晶面板7中,能够利用以RGB作为1组的像素进行白色显示。 
在这样构成的液晶面板7中,当向扫描线GL1、GL2、GL3、GL4、……依次施加规定电压的栅极脉冲(选择信号)时,与被施加栅极脉冲的扫描线GL连接的TFT Sw成为接通(ON)状态,在该时刻对数据线DL施加的灰度等级电压被写入到TFT Sw。由此,与该TFTSw的漏极电极连接的像素电极Pe的电位与数据线DL的灰度等级电压 相等。结果,介于像素电极Pe与上述对置电极之间的液晶的排列根据灰度等级电压而变化,由此实现该像素的灰度等级显示。另一方面,在向扫描线GL施加非选择电压的期间,TFT Sw成为断开状态,因此,像素电极Pe的电位保持为在写入时被施加的电位。 
另外,控制器19,如图5所示,设置有:进行液晶面板7的驱动控制的面板控制部21;进行背光源装置8的驱动控制的背光源控制部22;和构成为能够存储在通过天线(未图示)等输入的视频信号中包含的帧单位的显示数据的帧存储器23。 
另外,在面板控制部21中设置有图像处理部21a,使用被输入的视频信号,以像素单位进行液晶面板7的驱动控制。像素处理部21a根据被输入的视频信号,输出上述定时信号等对源极驱动器17和栅极驱动器18的指示信号。另外,图像处理部21a根据被输入的视频信号,以像素单位决定上述数据信号(灰度等级电压)的大小,并使其包含在对源极驱动器17的指示信号中进行输出。 
在背光源控制部22中设置有使用PWM调光对冷阴极荧光管9进行点亮驱动的PWM信号生成部22a。另外,指示上述照明光的亮度变更的调光指示信号从设置于电视接收装置1的遥控器等输入背光源控制部22中。在背光源控制部22中,PWM信号生成部22a基于输入的调光指示信号决定PWM调光的PWM周期中的接通(ON)期间与断开(OFF)期间的接通/断开(ON/OFF)占空比,进而根据决定的接通/断开(ON/OFF)占空比,生成并输出对电源电路19b的指示信号,由此控制向背光源装置8的冷阴极荧光管9供给的电力。另外,背光源控制部22与液晶面板7中的1帧期间相应地生成并输出对开关电路20a的定时信号等,由此,例如在1帧期间的前半部分仅使冷阴极荧光管9B点亮,在后半部分仅使冷阴极荧光管9RG点亮。 
在上述那样构成的本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2中,如图6所示,栅极驱动器18以在液晶面板7上显示1个图像的期间(1帧期间)的1/2的周期对各扫描线GL施加栅极脉冲。开关电路20a在该1帧期间的前半部分中,将发蓝色光的冷阴极荧光管9B点亮,将冷阴极荧光管9RG熄灭。另外,开关电路20a在1帧期间的后半部分中,将冷阴极荧光管9B熄灭,将发黄色(红色和绿色)的光的冷阴极荧光管9RG 点亮。在图6中,最下段和从下方起第二段,分别表示冷阴极荧光管9B、9RG的发光量。 
另外,源极驱动器17在1帧期间的前半部分中,向连接在与蓝色滤光片对应的像素电极Pe上的数据线DL3、DL6、DL9、……,供给要向蓝色像素施加的数据信号。由此,在1帧期间的前半部分中,仅显示1个图像中的蓝色的像素部分。 
另外,源极驱动器17在1帧期间的后半部分中,向连接在与红色滤光片对应的像素电极Pe上的数据线DL1、DL4、DL7、……,供给要向红色像素施加的数据信号,并且,向连接在与绿色滤光片对应的像素电极Pe上的数据线DL2、DL5、DL8、……,供给要向绿色像素施加的数据信号。由此,在1帧期间的后半部分中,仅显示1个图像中的由红色像素和绿色像素构成的部分。 
此外,在上述的说明以外,也可以在1帧期间的前半部分显示1个图像中的红色和绿色的像素部分,在后半部分显示蓝色的像素部分。 
例如在数据信号是NTSC标准的视频信号的情况下,刷新速率是60Hz,1帧期间的长度是16.7m秒。因此,在如上所述在1帧期间的前半部分中仅显示蓝色的像素部分、在后半部分中显示红色和绿色的像素部分的情况下,由于残像效果,在人的眼睛中识别为三原色混合的图像。 
此外,在1帧期间的前半部分中,在发蓝色光的冷阴极荧光管9B点亮的期间,向连接在与红色滤光片对应的像素电极Pe上的数据线DL1、DL4、DL7、……供给的数据信号和向连接在与绿色滤光片对应的像素电极Pe上的数据线DL2、DL5、DL8、……供给的数据信号,可以维持前一帧的电位,也可以是规定的电位,优选为显示黑灰度等级的电位。这是因为:通过进行黑灰度等级显示,能够将从像素部的不必要的漏光遮断。此外,产生上述漏光的理由如下。 
作为一个理由,可认为是冷阴极荧光管9的逆变电路16的接通/断开(ON/OFF)信号的延迟或变钝。即,即使在1帧期间的前半部分和后半部分中为了切换点亮/熄灭而对开关电路20a进行切换控制,如果接通/断开(ON/OFF)信号有延迟或变钝,则冷阴极荧光管9实际接通/断开(ON/OFF)的定时会偏移。由此,例如在帧的前半部分 的初期,由于来自本来应该熄灭的冷阴极荧光管9RG的光,来自红色和绿色的各像素的漏光虽然很少但是有时会发生。另外,作为上述以外的理由,有冷阴极荧光管9的接通/断开(ON/OFF)延迟。即,冷阴极荧光管9具有发光量相对于点亮/熄灭的开关控制不立即响应的特性。例如,如图6所示,即使在1帧期间的前半部分和后半部分中为了切换点亮/熄灭而对开关电路20a进行切换控制,冷阴极荧光管9B、9RG中被熄灭的冷阴极荧光管的发光量并不是在开关电路20a的切换后立即成为0。由此,例如在帧的前半部分的初期,由于来自本来应该熄灭的冷阴极荧光管9RG的光,来自红色和绿色的各像素的漏光虽然很少但是有时会发生。 
在此,如图7所示,在1帧期间的前半部分中,如果向连接在与红色滤光片对应的像素电极Pe上的数据线DL1、DL4、DL7、……、和连接在与绿色滤光片对应的像素电极Pe上的数据线DL2、DL5、DL8、……提供显示黑灰度等级的电位的数据信号,则能够防止这样的漏光,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色纯度。根据同样的理由,在1帧期间的后半部分中,优选向连接在与蓝色滤光片对应的像素电极Pe上的数据线DL3、DL6、DL9、……供给显示黑灰度等级的电位的数据信号。 
接着,参照图8对近红外线吸收滤光片10的动作具体地进行说明。 
如图8的曲线50所例示的那样,在近红外线吸收滤光片10中,对在该图中用λ1~λ4表示的可见光波段的透过率设定为70%以上。更具体地说,在近红外线吸收滤光片10中,对蓝色波段(波长λ1:380nm~波长λ2:480nm)的光的透过率为70~80%。另外,对绿色波段(波长λ2~波长λ3:580nm)的光的透过率为80~90%,另外,对红色波段(波长λ3~波长λ4:780nm)的光的透过率也为80~90%。 
另一方面,在近红外线吸收滤光片10中,对近红外线的波段、特别是容易从冷阴极荧光管9放射到外部的波段(波长λ5:940nm至1020nm左右)的光的透过率为15%以下。 
如以上所述,在近红外线吸收滤光片10中,以70%以上的透过率使从冷阴极荧光管9RG射出的光中的可见光透过,并且大幅吸收从冷阴极荧光管9RG射出的光中的940nm左右的近红外线。另外,近红外线吸收滤光片10不仅吸收来自设置有该近红外线吸收滤光片10的冷 阴极荧光管9RG的近红外线,还吸收从附近、例如邻接的冷阴极荧光管9RG放射的近红外线。 
在如以上那样构成的本实施方式的背光源装置8中,近红外线吸收滤光片(近红外线吸收部)10以覆盖能够混色成白色的光的冷阴极荧光管(放电灯)9B、9RG中的冷阴极荧光管9RG的有效发光部分的方式安装在该冷阴极荧光管9RG的外周表面。由此,在本实施方式的背光源装置8中,与上述现有例不同,即使伴随着液晶面板7的大画面化而增加冷阴极荧光管9的设置数量,也能够抑制近红外线的泄漏。结果,在本实施方式的背光源装置8中,即使增加冷阴极荧光管9的设置数量,也能够防止对周围的电气设备造成近红外线噪声的不良影响。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2中,使用能够抑制近红外线的泄漏、从而能够防止对周围的电气设备造成近红外线噪声的不良影响的背光源装置8,因此能够容易地构成实施了近红外线噪声对策的液晶显示装置2。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背光源装置8中,在使用如图8的曲线50所例示的那样比较容易吸收蓝色波段的光的近红外线吸收滤光片10的情况下,优选如图2所示仅在冷阴极荧光管9RG上安装该近红外线吸收滤光片10。由此,在本实施方式的背光源装置8中,能够抑制近红外线的泄漏,同时抑制冷阴极荧光管9B的光利用效率伴随着近红外线吸收滤光片10的设置而降低,从而能够更可靠地抑制上述照明光的亮度降低和色度变化。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2中,在背光源装置8中设置有分别发相互处于补色关系的蓝色光、以及红色和绿色的光的冷阴极荧光管9B和9RG。在液晶显示装置2中,在上述1帧期间的前半部分和后半部分,分别发蓝色的光、以及红色和绿色的光,并且在1帧期间的前半部分和后半部分,仅在由对应的蓝色的像素以及红色和绿色的各像素构成的部分进行信息显示。由此,在本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2中,与仅使用发白色的光的冷阴极荧光管的比较品(相当于现有的制品)不同,能够提高色纯度,同时也能够应对高画质的动画显示。 
以下,对由本实施方式的结构产生的上述效果具体地进行说明。 
在上述比较品中,使用3波长管或4波长管作为背光源装置的光源,有在应该显示为绿色的像素中混入蓝色成分、在应该显示为蓝色的像素中混入绿色成分的问题。这是由于蓝色滤光片的分光透过曲线进入到绿色的波段、绿色滤光片的分光透过曲线进入到蓝色的波段而引起的。特别地,人的眼睛对绿色的波长成分的灵敏度高,因此,当在蓝色像素中混入有绿色成分的情况下,对画质的不良影响很大。 
对此,在本实施方式的结构中,在显示与蓝色滤光片对应的像素时,仅点亮不具有绿色的波长成分的冷阴极荧光管9B,因此,即使蓝色滤光片的分光透过曲线进入到绿色的波段,也不会在绿色的波段中产生发光光谱,不会引起混色。由此,可提高色纯度。 
特别地,通过如图7所示,在显示蓝色的像素的期间(1帧的前半部分)使红色和绿色的像素为黑灰度等级、在显示红色和绿色的像素的期间(1帧的后半部分)使蓝色的像素为黑灰度等级,能够将红、绿、蓝的各个没有混色地完全地分离。 
图9是使用3波长管作为背光源的比较品的液晶显示装置和本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2的CIE1931表色系的色再现范围的色度图(NTSC比)。此外,作为比较品的液晶显示装置的背光源的3波长管,使用封入有发光光谱是绿色波段(516nm附近)的荧光体(日亚化学工业株式会社制的NP-108)、发光光谱是红色波段(611nm附近)的荧光体(日亚化学工业株式会社制的NP-340)和发光光谱是蓝色波段(450nm附近)的荧光体(日亚化学工业株式会社制的NP-107)的荧光管。 
从图9可知,与比较品的液晶显示装置比较,本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2的色纯度大大地提高。此外,现有的液晶显示装置的NTSC比为87.4%,本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2的NTSC比为121.3%。这样,证明了本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2与使用3波长管或4波长管作为背光源装置的光源的比较品的液晶显示装置比较,能够提高色纯度。另外,通过以0.5帧周期供给栅极脉冲,画面的刷新速率提高,但只要是NTSC或PAL等的帧速率,液晶的响应速度就能够追随,因此本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2能够充分实现。 
[第二实施方式] 
图10是对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的主要部分结构进行说明的图,图11是图10所示的冷阴极荧光管9RG和近红外线吸收滤光片的放大截面图。在图中,本实施方式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主要不同点是将近红外线吸收滤光片设置在反射片一侧。此外,对于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共用的要素,标注相同符号,省略其重复说明。 
即,如图10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背光源装置8中,作为近红外线吸收部的近红外线吸收滤光片20设置在反射片8b的与冷阴极荧光管9相对的表面上。另外,在该近红外线吸收滤光片20中,也参照图11,设置有片状的基材20a、和在基材20a的表面上形成的多个近红外线吸收层20b。 
基材20a以覆盖框体8a的整个底面的方式,安装在反射片8b的表面上。多个近红外线吸收层20b各自以与冷阴极荧光管9RG的有效发光部分的下侧(反射片8b一侧)的部分相对的方式一体地设置在基材20a上。另外,近红外线吸收层20b中包括吸收近红外线的吸收色素20b1和将吸收色素20b1结合的粘合剂20b2。 
根据以上的结构,本实施方式的背光源装置8能够得到与第一实施方式的背光源装置同样的作用和效果。即,本实施方式的背光源装置8,与上述现有例不同,即使伴随着液晶面板7的大画面化而增加冷阴极荧光管9的设置数量,也能够抑制近红外线的泄漏,从而能够防止对周围的电气设备造成近红外线噪声的不良影响。从而,本实施方式的背光源装置8与第一实施方式的背光源装置同样,能够容易地构成实施了近红外线噪声对策的液晶显示装置2。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多个近红外线吸收层20b与冷阴极荧光管9RG的设置位置相对应地设置在基材20a的表面上。由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即使增加冷阴极荧光管9RG的设置数量,与第一实施方式相比,也能够简化近红外线吸收滤光片(近红外线吸收部)20向背光源装置8的组装操作。 
此外,除了上述的说明以外,也能够通过将近红外线吸收层20b直接形成在反射片8b上,使该反射片8b兼用作基材20a。 
[第三实施方式] 
图12是对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的主要部分结构进行说明的图,图13是图12所示的冷阴极荧光管9RG和近红外线吸收滤光片的放大截面图。在图中,本实施方式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主要不同点是将近红外线吸收滤光片设置在液晶面板一侧。此外,对于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共用的要素,标注相同符号,省略其重复说明。 
即,如图12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背光源装置8中,作为近红外线吸收部的近红外线吸收滤光片30设置在液晶面板7一侧。另外,在该近红外线吸收滤光片30中,也参照图13,设置有片状的基材30a、和在基材30a的表面上形成的多个近红外线吸收层30b。 
基材30a在光学片12的上方设置在该光学片12与偏光板13之间。多个近红外线吸收层30b各自以与冷阴极荧光管9RG的有效发光部分的上侧(液晶面板7一侧)的部分相对的方式一体地设置在基材30a上。另外,近红外线吸收层30b中包括吸收近红外线的吸收色素30b1和将吸收色素30b1结合的粘合剂30b2。 
根据以上的结构,本实施方式的背光源装置8能够得到与第一实施方式的背光源装置同样的作用和效果。即,本实施方式的背光源装置8,与上述现有例不同,即使伴随着液晶面板7的大画面化而增加冷阴极荧光管9的设置数量,也能够抑制近红外线的泄漏,从而能够防止对周围的电气设备造成近红外线噪声的不良影响。从而,本实施方式的背光源装置8与第一实施方式的背光源装置同样,能够容易地构成实施了近红外线噪声对策的液晶显示装置2。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与第二实施方式同样,多个近红外线吸收层30b与冷阴极荧光管9RG的设置位置相应地设置在基材30a的表面上。由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即使增加冷阴极荧光管9RG的设置数量,与第一实施方式相比,也能够简化近红外线吸收滤光片(近红外线吸收部)30向背光源装置8的组装操作。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近红外线吸收滤光片30设置在液晶面板7一侧,因此,与接近冷阴极荧光管9RG设置近红外线吸收滤光片10、20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冷阴极荧光管9的光利用效率的降低,还能 够抑制向外部的光的亮度降低的发生。 
此外,上述的实施方式全部是例示而不是限制。本发明的技术范围由权利要求的范围规定,与其中记载的结构等价的范围内的所有变更也包括在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内。 
例如,在上述的说明中,对将本发明应用于透过型的液晶显示装置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的背光源装置并不限定于此,能够应用于包括利用光源的光来显示图像、文字等信息的非发光型显示部的各种显示装置。具体地说,能够将本发明的背光源装置适当应用于半透过型的液晶显示装置、或者使用液晶面板作为光阀的投射型显示装置。 
另外,除了上述的说明以外,本发明能够适合作为向X光照片照射光的医疗用X光照片观察装置(Schaukasten)或者用于向照片底片等照射光而容易进行视认的光盒、或对在广告牌和车站内的壁面等上设置的广告等进行照亮的发光装置的背光源装置使用。 
另外,在上述的说明中,说明了使用冷阴极荧光管的情况,但本发明的放电灯并不限定于此,也能够使用热阴极荧光管、氙发光管等其它的放电发光管。 
另外,在上述的说明中,说明了将正下方型的背光源装置用于背光源部的情况,但也能够将边缘型的背光源装置应用于背光源部。 
另外,在上述的说明中,说明了使用近红外线吸收滤光片(近红外线吸收部)的情况,该近红外线吸收滤光片包括:使用酞菁色素和二亚铵色素中的至少一个的吸收色素;使用聚酯树脂的粘合剂;和使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树脂的基材。另外,说明了将上述近红外线吸收滤光片设置成与黄色的冷阴极荧光管相对的情况。 
但是,本发明的近红外线吸收部,只要设置成与多种颜色的放电灯中的至少1个发光色的放电灯相对,并吸收从背光源装置中包括的放电灯放射的近红外线,则吸收色素、粘合剂、基材等构成要素、它们的各物质、或设置位置和设置方法等,完全不限定于上述的情况。 
具体地说,也能够将上述近红外线吸收滤光片设置在扩散板的冷阴极荧光管一侧的表面上,或通过将近红外线吸收层直接形成在上述扩散板的上述表面上而将该扩散板兼用作基材。另外,也能够使用包 含偶氮类或萘酞菁类的其它吸收色素、或聚碳酸酯树脂等其它近红外线吸收物质的近红外线吸收部。 
另外,除了上述的说明以外,也能够使用发绿色的光的放电灯与发红色和蓝色的光(品红色的光)的放电灯等发光色相互不同的2种放电灯,或者分别发红色、绿色、和蓝色的光的RGB三种放电灯等能够混色为白色光的多种颜色的放电灯。 
但是,如上述的各实施方式那样,优选近红外线吸收部根据其光透过特性来决定相对于多种颜色的放电灯的设置位置。这是因为:通过这样构成,能够可靠地抑制伴随着近红外线吸收部的设置,从背光源装置向外部的光的亮度降低和该光的色度变化。 
另外,除了上述的说明以外,也能够:在1帧期间的前半部分和后半部分的一个中,与向扫描线施加选择信号同步,使多个第一光源按照配置顺序依次点亮,在该1帧期间的前半部分和后半部分的另一个中,与向扫描线施加选择信号同步,使多个第二光源按照配置顺序依次点亮。在这样构成的情况下,能够防止设置在相互接近的位置的第一光源和第二光源同时发光,能够防止第一颜色的光与第二颜色的光相互混入,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色纯度。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对于能够抑制近红外线的泄漏、从而能够防止对周围的电气设备造成近红外线噪声的不良影响的背光源装置和使用该背光源装置的显示装置是有用的。 

Claims (6)

1.一种背光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发光色相互不同、并且能够混色成白色光的多种颜色的放电灯;和
以覆盖所述多种颜色的放电灯中的至少1个发光色的放电灯的有效发光部分的方式设置在该放电灯的外周表面,并且吸收从放电灯放射的近红外线的近红外线吸收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源装置,其特征在于:
作为所述多种颜色的放电灯,使用第一放电灯和第二放电灯,所述第一放电灯发的光至少包括在650nm以上的波长中具有峰值波长的光,所述第二放电灯主要发在小于650nm的波长中具有峰值波长的光,
所述近红外线吸收部设置成与所述第二放电灯相对。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源装置,其特征在于:
作为所述多种颜色的放电灯,使用第三放电灯和第四放电灯,所述第三放电灯发的光至少包括在430nm以下的波长中具有峰值波长的光,所述第四放电灯主要发在超过430nm的波长中具有峰值波长的光,
所述近红外线吸收部设置成与所述第四放电灯相对。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源装置,其特征在于:
作为所述多种颜色的放电灯,使用发蓝色光的蓝色的放电灯、和发黄色光的黄色的放电灯,
所述近红外线吸收部中设置有:使用酞菁色素和二亚铵色素中的至少一个,吸收近红外线的吸收色素;使用聚酯树脂,将所述吸收色素结合的粘合剂;和使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树脂,负载所述吸收色素和所述粘合剂的基材,
所述近红外线吸收部设置成与所述黄色的放电灯相对。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近红外线吸收部设置在被照射来自所述放电灯的光的被照射物一侧。
6.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使用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源装置。
CN2007800522495A 2007-04-13 2007-12-10 背光源装置和显示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63661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7106268 2007-04-13
JP106268/2007 2007-04-13
PCT/JP2007/073786 WO2008129727A1 (ja) 2007-04-13 2007-12-10 バックライト装置、及び表示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636615A CN101636615A (zh) 2010-01-27
CN101636615B true CN101636615B (zh) 2011-05-04

Family

ID=3987526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7800522495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636615B (zh) 2007-04-13 2007-12-10 背光源装置和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20100061082A1 (zh)
CN (1) CN101636615B (zh)
WO (1) WO2008129727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50062963A1 (en) * 2012-03-31 2015-03-05 Noam Meir Illumination system and method for backlighting
JP7338237B2 (ja) * 2018-05-28 2023-09-05 住友金属鉱山株式会社 赤外線吸収ランプおよび赤外線吸収ランプカバー
KR20230077734A (ko) * 2020-09-29 2023-06-01 닛토덴코 가부시키가이샤 광학 부재, 그 제조 방법, 및 배광 소자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479149A (ja) * 1990-07-20 1992-03-12 Toshiba Lighting & Technol Corp けい光ランプ
JPH11223723A (ja) * 1998-02-09 1999-08-17 Mitsubishi Chemical Corp 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用フィルター
JPH11323311A (ja) * 1998-05-21 1999-11-26 Mitsubishi Chemical Corp 近赤外線吸収組成物
JP4552257B2 (ja) * 2000-03-15 2010-09-29 ソニー株式会社 照明装置
JP2002075271A (ja) * 2000-08-28 2002-03-15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照明装置
US20060017366A1 (en) * 2002-10-23 2006-01-26 Koninklijke Philips Electronics N.V. Low-pressure mercury vapor discharge lamp
US20070195404A1 (en) * 2004-03-10 2007-08-23 Tomohiko Iijima Transparent laminate

Non-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JP特开2000-275432A 2000.10.06
JP特开2001-305335A 2001.10.31
JP特开2002-251144A 2002.09.06
JP特开2006-58896A 2006.03.02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00061082A1 (en) 2010-03-11
CN101636615A (zh) 2010-01-27
WO2008129727A1 (ja) 2008-10-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328132B (zh)
CN110231735A (zh) 显示装置
JP3698097B2 (ja) 電気光学装置用基板、電気光学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US20060007111A1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having good image quality
CN105487288A (zh) 背光单元和包括背光单元的液晶显示装置
JPH05504416A (ja) バツクライト液晶表示ピクセルアレイを用いたフイールド順次式表示システム及び画像生成方法
US7850337B2 (en) LCD device and method of driving the LCD device
CN104854652B (zh) 显示装置和电视接收装置
CN109683378A (zh) 一种彩膜基板、阵列基板、液晶显示面板及液晶显示屏
US20060125982A1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N202813107U (zh) 一种背光源及液晶显示器
CN109581736A (zh) 背光单元和包括其的液晶显示装置
CN101657676A (zh) 照明装置和具备它的显示装置
WO2007066435A1 (ja) 照明装置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表示装置
US20050253494A1 (en) Organic EL display
JPH06138459A (ja) 平面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用光源
CN101636615B (zh) 背光源装置和显示装置
CN105700242A (zh) 背光模组及双面液晶显示装置
CN100419539C (zh) 背光单元和具有该背光单元的液晶显示设备
KR102298922B1 (ko) 액정표시장치
CN101529153B (zh) 背光源装置、显示装置和电视接收装置
US20130063334A1 (en) Reflective displays, sub-pixels for reflective displays and methods to control reflective displays
KR102572458B1 (ko) 디스플레이 디바이스
WO2006019076A1 (ja) 液晶表示用バックライト装置及び透過型液晶表示装置
KR100546705B1 (ko) 액정표시장치의 백라이트 유닛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10504

Termination date: 202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