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608843A - 控制系统、联合控制系统、控制方法以及控制程序 - Google Patents

控制系统、联合控制系统、控制方法以及控制程序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608843A
CN101608843A CNA2009101493414A CN200910149341A CN101608843A CN 101608843 A CN101608843 A CN 101608843A CN A2009101493414 A CNA2009101493414 A CN A2009101493414A CN 200910149341 A CN200910149341 A CN 200910149341A CN 101608843 A CN101608843 A CN 10160884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howcase
cooling device
refrigerant
cooling
temperatu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910149341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608843B (zh
Inventor
田边义宪
大内淳
小泽芳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anyo Electr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anyo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anyo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Sanyo Electric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60884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60884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60884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608843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DREFRIGERATORS; COLD ROOMS; ICE-BOXES; COOLING OR FREEZING APPARATU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D21/00Defrosting; Preventing frosting; Removing condensed or defrost water
    • F25D21/002Defroster control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5/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several evaporator circuits, e.g. for varying refrigerating capacity
    • F25B5/02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several evaporator circuits, e.g. for varying refrigerating capacity arranged in parallel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47/00Details for preventing or removing deposits or corrosion
    • F25B2347/02Details of defrosting cycles
    • F25B2347/021Alternate defrost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400/00General features or devices for 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or heat-pump systems, i.e. not limited to a particular subgroup of F25B
    • F25B2400/22Refrigeration systems for supermarke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600/00Control issues
    • F25B2600/25Control of valves
    • F25B2600/2513Expansion valv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Defrosting Systems (AREA)
  • Devices That Are Associated With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控制系统、联合控制系统、控制方法以及控制程序。联合控制装置(10)响应第一陈列柜(53)的除霜运转的开始,对第二设备控制器(40b)(设备控制部(43))进行表示使供给第二陈列柜(54)的致冷剂量相比于除霜运转开始前增加的“下限冷却指示(增加指示)”。第二设备控制器(40b)(设备控制部(43))响应“下限冷却指示(增加指示)”,增加供给第二陈列柜(54)的致冷剂量。

Description

控制系统、联合控制系统、控制方法以及控制程序
本发明在此引用但不限于以下优先权文献:
日本专利申请No.2008-156515,申请日2008年6月16日
日本专利申请No.2008-249302,申请日2008年9月26日
日本专利申请No.2009-132291,申请日2009年6月1日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包含冷却被冷却空间的冷却设备的控制系统、控制冷却设备的联合控制装置、控制冷却设备的控制方法以及用于联合控制装置的控制程序。
背景技术
以往,在超市或便利店等店铺中设置的陈列柜等冷却被冷却空间的冷却设备广为使用。这样的店铺中,通常设置有多个冷却设备,通过经由同一个配管供给的致冷剂将多个冷却设备各自的被冷却空间进行冷却。所谓被冷却空间,例如陈列柜的情况下是指陈列食品的柜内空间。在这样的冷却设备中,由于空气中的湿气形成霜而发生附着,所以要定期进行提高冷却设备的温度,将附着在冷却设备上的霜除去的除霜运转(消霜运转)。另外,所谓附着在冷却设备上的霜是指,例如附着在被供给致冷剂的蒸发器(吸热器)上的霜。通过定期除去附着在蒸发器上的霜,能够良好地保持蒸发器的冷却性能。
在此,除霜运转例如是使用电磁阀等阻止致冷剂的流动,并使用加热器对蒸发器进行加热而除去霜的运转。当进行这样的除霜运转时,则被冷却空间的温度会上升。因此,当除霜运转结束后,进行将上升的被冷却空间的温度下降到规定温度的复归运转(下降运转)。
在此,为了保持陈列在柜内的食品的新鲜度和品质,优选将被冷却空间的温度迅速降低到规定温度。即,复归运转的实行时间优选为短时间。因此,提出有在具有主蒸发器和辅助蒸发器的冷却设备中,当执行除去附着在主蒸发器上的霜的除霜运转的情况下,使用辅助蒸发器将被冷却空间进行冷却的方案(特开平5-60450号公报)。根据该方案,通过抑制除霜运转执行中的被冷却空间的温度上升,能够缩短复归运转的执行时间。
但是,在上述方案中,由于在冷却设备中至少需要设置两个蒸发器,所以存在冷却设备的制造成本增加的问题。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而研发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通过缩短冷却设备的除霜运转后的复归运转的执行时间,能够良好地保持食品的新鲜度和品质的控制系统、联合控制装置、控制方法以及控制程序。
本发明的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具有:冷却第一被冷却空间的第一冷却设备;冷却第二被冷却空间的第二冷却设备;对第一冷却设备和第二冷却设备供给致冷剂的致冷剂供给设备;探测或控制用于除去附着在第一冷却设备上的霜的除霜运转的联合控制装置;以及控制供给第二冷却设备的致冷剂量的设备控制部,联合控制装置具有响应除霜运转的开始,对设备控制部发送表示使供给第二冷却设备的致冷剂量相比于除霜运转开始前增加的增加指示的发送部,设备控制部响应增加指示,增加供给第二冷却设备的致冷剂量。
在本发明的控制系统中,发送部响应除霜运转的结束,对设备控制部发送表示使供给第二冷却设备的致冷剂量相比于除霜运转结束前减少的减少指示,设备控制部响应减少指示,减少供给第二冷却设备的致冷剂量。
在本发明的控制系统中,还具有能够调整供给第二冷却设备的致冷剂量的阀,设备控制部响应指示来控制阀的开度。
在本发明的控制系统中,指示包含表示第二被冷却空间的设定温度的温度信息,设备控制部响应温度信息来控制阀的开度。
在本发明的控制系统中,设备控制部根据阀的开口面积来算出开度。
在本发明的控制系统中,设备控制部根据阀的每单位时间的开口时间来算出开度。
在本发明的控制系统中,具有冷却第三被冷却空间的第三冷却设备和控制供给第三冷却设备的致冷剂量的其他设备控制部,发送部当第二被冷却空间的温度到达设定温度的情况下,对其他设备控制部发送表示减少供给第三冷却设备的致冷剂量的减少指示,其他设备控制部响应减少指示,减少供给第三冷却设备的致冷剂量。
在本发明的控制系统中,具有分别冷却包括第二被冷却空间的多个被冷却空间的包括第二冷却设备的多个冷却设备,联合控制装置还具有从多个冷却设备中选择第二冷却设备作为在被供给的致冷剂量减少的情况下热稳定性相对较高的冷却设备的选择部。
在本发明的控制系统中,发送部响应除霜运转的结束,对设备控制部发送表示使供给第二冷却设备的致冷剂量相比于除霜运转结束前减少的减少指示,设备控制部响应减少指示,减少供给第二冷却设备的致冷剂量。
在本发明的控制系统中,联合控制装置具有对于多个冷却设备分别测量从多个被冷却空间各自既定的下限温度至到达上限温度所需的到达所需时间的测量部,选择部选择到达所需时间相对较长的冷却设备作为第二冷却设备。
在本发明的控制系统中,联合控制装置具有将到达所需时间的测量时的多个冷却设备各自的周边温度和到达所需时间相对应而存储的存储部,选择部从多个冷却设备中选择与除霜运转开始时多个冷却设备各自的周边温度对应的到达所需时间相对较长的冷却设备作为第二冷却设备。
在本发明的控制系统中,选择部根据陈列在多个被冷却空间各自中的商品的库存出入量,来算出多个冷却设备各自的热稳定性。
在本发明的控制系统中,选择部具有存储第二冷却设备的存储部,选择部选择存储在存储部中的第二冷却设备作为下次除霜运转时发送增加指示的对象。
本发明的联合控制装置,其探测或控制通过从对冷却第二被冷却空间的第二冷却设备供给致冷剂的致冷剂供给设备接收致冷剂的供给,从而用于除去附着在冷却第一被冷却空间的第一冷却设备上的霜的除霜运转,其特征在于,该联合控制装置具有发送部,其响应除霜运转的开始,对控制供给第二冷却设备的致冷剂量的设备控制部,进行表示使供给第二冷却设备的致冷剂量相比于除霜运转开始前增加的增加指示。
在本发明的联合控制装置中,具有选择部,其从分别冷却包括第二被冷却空间的多个被冷却空间的包括第二冷却设备的多个冷却设备中,选择第二冷却设备作为在被供给的致冷剂量减少的情况下热稳定性相对较高的冷却设备。
本发明的控制方法,是用于控制系统中的控制方法,该控制系统具有冷却第一被冷却空间的第一冷却设备;冷却第二被冷却空间的第二冷却设备;对第一冷却设备和第二冷却设备供给致冷剂的致冷剂供给设备;探测或控制用于除去附着在第一冷却设备上的霜的除霜运转的联合控制装置;以及控制供给第二冷却设备的致冷剂量的设备控制部,该控制方法中包括:联合控制装置响应除霜运转的开始,对设备控制部执行表示使致冷剂量相比于除霜运转开始前增加的增加指示的指示工序;设备控制部响应增加指示,增加致冷剂量的致冷剂量增加工序。
本发明的控制程序,使作为联合控制装置起作用的计算机执行指示工序,该联合控制装置探测或控制通过从对冷却第二被冷却空间的第二冷却设备供给致冷剂的致冷剂供给设备接收致冷剂的供给,从而用于除去附着在冷却第一被冷却空间的第一冷却设备上的霜的除霜运转,该指示工序响应除霜运转的开始,对控制供给第二冷却设备的致冷剂量的设备控制部,进行表示使供给第二冷却设备的致冷剂量相比于除霜运转开始前增加的增加指示。
在本发明的控制程序中,在指示工序之前执行选择工序,该选择工序从分别冷却包括第二被冷却空间的多个被冷却空间的包括第二冷却设备的多个冷却设备中,选择第二冷却设备作为在被供给的致冷剂量减少的情况下热稳定性相对较高的冷却设备。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通过缩短冷却设备的除霜运转后的复归运转的执行时间,能够良好地保持食品的新鲜度和品质的控制系统、联合控制装置、控制方法以及控制程序。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控制系统1的整体概略结构图。
图2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联合控制装置10的结构图。
图3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运转进程数据库11的数据库结构图。
图4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设定温度数据库的数据库结构图。
图5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二设备控制器40b的结构图。
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设备控制部43的运转控制的一例的图。
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联合控制装置10的动作的流程图。
图8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设备控制器40a的动作的图。
图9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二设备控制器40b的动作的图。
图10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从致冷剂供给设备60供给的致冷剂量的推移变化的曲线图。
图1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陈列柜53的柜内温度的推移变化的曲线图。
图12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二陈列柜54的柜内温度的推移变化的曲线图。
图13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控制系统1的整体概略结构图。
图14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联合控制装置10的动作的流程图。
图15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第二陈列柜54的柜内温度的推移变化的曲线图。
图16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第三陈列柜55的柜内温度的推移变化的曲线图。
图17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联合控制装置10的结构图。
图18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运转进程数据库11的数据库结构图。
图19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设定温度数据库的数据库结构图。
图20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协同控制部14的结构图。
图2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显示部15的显示方式的一例。
图22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一陈列柜53的设定温度和柜内温度的经时推移变化的曲线图。
图23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存储于存储部142中的信息的图。
图24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显示部15的显示方式的一例。
图25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联合控制装置10的动作的流程图。
图26是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协同控制部14的结构图。
图27是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设备信息数据库145的数据库结构图。
图28是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机种参数数据库146的数据库结构图。
图29是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商品参数数据库147的数据库结构图。
图30是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协同控制部14的结构图。
图3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联合控制装置10对每个陈列柜存储的下降时间的一例的数据库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1)控制系统的整体结构
首先,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控制系统的整体概略结构图、具体地,(1.1)控制系统的概略结构、(1.2)致冷剂循环回路的结构、(1.3)陈列柜的结构、(1.4)联合控制装置及各控制部的概略结构。
(1.1)控制系统的概略结构
图1是第一实施方式的控制系统1的整体概略结构图。
如图1所示,控制系统1具有联合控制装置10,其为在设于超市或便利店等商铺S中的冷却设备中联合控制冷藏和/或冷冻商品的第一陈列柜53以及第二陈列柜54等的结构。
(1.2)致冷剂循环回路的结构
如图1所示,在店铺S中,配置有压缩机51、冷凝器52、第一陈列柜53、第二陈列柜54以及致冷剂配管P。压缩机51、冷凝器52、第一陈列柜53以及第二陈列柜54各自由致冷剂配管P连接。另外,压缩机51和冷凝器52为构成将致冷剂供给第一陈列柜53以及第二陈列柜54的致冷剂供给设备60的构成设备。
压缩机51具有压缩能力不同的三个压缩机51a~51c。通过压缩机51压缩的致冷剂经由致冷剂配管P导向冷凝器52。冷凝器52具有风扇52a~52c,使用风扇52a~52c将致冷剂冷凝。由冷凝器52冷凝的致冷剂经由致冷剂配管P导向第一陈列柜53以及第二陈列柜54而膨胀及气化,气化时吸收第一陈列柜53和第二陈列柜54的柜内温度。气化了的致冷剂经由致冷剂配管P再次导向压缩机51。这样通过致冷剂的循环,收纳在第一陈列柜53和第二陈列柜54的柜内的商品被冷却。
(1.3)陈列柜的结构
第一陈列柜53具有电磁阀53a、传感器53b、蒸发器53c以及加热器53d。在电磁阀53a中致冷剂膨胀,膨胀的致冷剂在蒸发器53c中气化。在此,电磁阀53a具有根据开度而调整供给第一陈列柜53的致冷剂量的功能。电磁阀53a的开度可根据开口面积相对于全开面积的比率、每单位时间的开口时间或它们的组合而算出。另外,电磁阀53a的开度如后所示,根据第一陈列柜53的设定温度和柜内温度的温度差来控制。
传感器53b检测第一陈列柜53的柜内温度和第一陈列柜53的周边温度等。
蒸发器53c起到作为热交换器的功能。在蒸发器53c中空气中的湿气形成霜而附着其上。当霜附着在蒸发器53c上时,蒸发器53c的热交换停滞,冷却性能降低。因此,需要定期进行通过关闭电磁阀53a并使用加热器53d加热蒸发器53c,除去附着在蒸发器53c上的霜的作为除霜运转模式的除霜运转。其中,除霜运转不限于使用加热器53d,也可以仅关闭电磁阀53a。
除霜运转从开始进行到满足规定的结束条件。这样的结束条件是霜视为能够被除去的条件,作为结束条件的判断基准,例如能够采用柜内温度、致冷剂温度、柜内温度、致冷剂压力或者除霜运转开始后的经过时间的至少一个。
当除霜运转进行,则执行用于向能够良好地保持食品的新鲜度和品质的冷却状态复归的复归运转(下降运转)。复归运转为使在除霜运转执行中上升的柜内温度下降到冷却运转的设定温度的运转模式。复归运转与除霜运转的结束一起开始。复归运转从开始后执行到柜内温度返回规定的设定温度。
第二陈列柜54具有与第一陈列柜53同样的结构。此处,当在第一陈列柜53或第二陈列柜54的一方的陈列柜中执行复归运转的情况下,向一方的陈列柜供给的致冷剂量增加,并且向另一方的陈列柜供给的致冷剂量减少。因此,在第一陈列柜53和第二陈列柜54中,需要协同进程以使除霜运转和复归运转执行的时间带不重合。在第一实施方式中,通过联合控制装置10进行这样的进程。即,联合控制装置10协同控制第一陈列柜53的运转和第二陈列柜54的运转。另外,在第一陈列柜53和第二陈列柜54中根据时间带的不同具有要求充分冷却的状态的情况。要求充分冷却的状态的情况例如是业务员定期检查柜内温度的时间带或向柜内补充商品的时间带。联合控制装置10也考虑到这样的情况进行进程。
(1.4)联合控制装置10以及各控制部的概略结构
在店铺S中设有联合控制装置10和各种控制部。具体地,在店铺S中作为各种控制部设置有控制压缩机51的压缩机控制部20、控制冷凝器52的冷凝器控制部30、控制第一陈列柜53的第一设备控制器40a以及控制第二陈列柜54的第二设备控制器40b。
联合控制装置10进行与各种控制部的相互通信,联合管理构成设备的运转状况等,实现各构成设备间的协同。具体地,联合控制装置10通过与第一设备控制器40a和第二设备控制器40b进行通信,进行对第一陈列柜53和第二陈列柜54的运转状况的把握和除霜运转相对于第一陈列柜53以及第二陈列柜54的除霜运转的开始指示等。
第一设备控制器40a和第二设备控制器40b响应联合控制装置10的指示,控制供给第一陈列柜53以及第二陈列柜54的致冷剂量。具体地,第一设备控制器40a所具备的设备控制部43(未图示)根据传感器53b输出的检测值来控制第一陈列柜53的电磁阀53a,以使柜内温度为设定温度。即,第一设备控制器40a当柜内温度比设定温度越高则越增加电磁阀53a的开度,当柜内温度比设定温度越低则越减少电磁阀53a的开度。
同样地,第二设备控制器40b所具备的设备控制部43(参照图5)根据传感器54b输出的检测值来控制第二陈列柜54的电磁阀54a,以使柜内温度为设定温度。即,第二设备控制器40b当柜内温度比设定温度越高则越增加电磁阀54a的开度,当柜内温度比设定温度越低则越减少电磁阀54a的开度。第一设备控制器40a和第二设备控制器40b一般分别与第一陈列柜53以及第二陈列柜54一对一设置,但是也可由一个设备控制器控制多个陈列柜的阀。
另外,第一实施方式的控制系统具有第一设备控制器40a、第二设备控制器40b以及联合控制装置10,但是第一设备控制器40a和第二设备控制器40b也可以包含于联合控制装置10中。
(2)联合控制装置及设备控制器的结构
接着,说明联合控制装置以及设备控制器的结构、具体地(2.1)联合控制装置10的结构、(2.2)第一设备控制器40a及第二设备控制器40b的结构、(2.3)第一设备控制器40a及第二设备控制器40b的协同。
(2.1)联合控制装置的结构
图2是联合控制装置10的结构图。如图2所示,联合控制装置10具有运转进程数据库11、设定温度数据库12、接收发送部13以及协同控制部14。另外,以下以本发明相关的部分为主进行说明。
图3是运转进程数据库11的数据库结构图。在运转进程数据库11中对第一陈列柜53和第二陈列柜54每个柜存储预先设定的除霜开始时刻。如图3所示,在第一陈列柜53中,除霜开始时刻从0时开始以8小时间隔每日设定三次。另外,在第二陈列柜54中,除霜开始时刻从上午4时开始以8小时间隔每日设定三次。
图4是设定温度数据库12的数据库结构图。在设定温度数据库12中,对第一陈列柜53和第二陈列柜54每个柜存储预先设定的标准温度、上限温度以及下限温度。标准温度T1S为第一陈列柜53的通常的冷却运转时的设定温度。上限温度T1H以及下限温度T1L表示能够保持陈列在第一陈列柜53的柜内的商品的新鲜度和品质的温度范围。同样地,标准温度T2S为第二陈列柜54的通常的冷却运转时的设定温度。上限温度T2H和下限温度T2L表示能够保持陈列在第二陈列柜54的柜内的商品的新鲜度和品质的温度范围。
协同控制部14例如当第一陈列柜53的除霜开始时刻到来的情况下,经由接收发送部13而对第一设备控制器40a发送指示除霜运转的执行开始的“除霜开始指示”,同时对第二设备控制器40b发送表示增加供给第二陈列柜54的致冷剂量的“下限冷却指示(增加指示)”。在第一实施方式中,“下限冷却指示”包含表示作为第二陈列柜54的设定温度的下限温度T2L的温度信息。在第二设备控制器40b中,当下限温度T2L构成设定温度的情况下,由于柜内温度比设定温度高,第二设备控制器40b增加电磁阀54a的开度。由此,供给第二陈列柜54的致冷剂量增加。
另外,协同控制部14经由接收发送部13从第一设备控制器40a取得表示除霜运转的执行结束的“除霜结束通知”的情况下,经由接收发送部13对第二设备控制器40b发送表示减少供给第二陈列柜54的致冷剂量的“上限冷却指示(减少指示)”。在第一实施方式中,“上限冷却指示”包含表示作为第二陈列柜54的设定温度的上限温度T2H的温度信息。在第二设备控制器40b中,当上限温度T2H构成设定温度的情况下,由于柜内温度比设定温度低,所以第二设备控制器40b减少电磁阀54a的开度。由此,减少供给第二陈列柜54的致冷剂量。
另外,协同控制部14经由接收发送部13从第一设备控制器40a取得表示复归运转的执行结束的“复归结束通知”的情况下,经由接收发送部13对第二设备控制器40b发送指示在标准温度T2S下执行冷却运转的“标准冷却指示”。“标准冷却指示”包含表示作为第二陈列柜54的设定温度的标准温度T2S的温度信息。在第二设备控制器40b中,当标准温度T2S构成设定温度的情况下,由于柜内温度比设定温度高,所以第二设备控制器40b增加电磁阀54a的开度。
(2.2)第一设备控制器40a及第二设备控制器40b的结构。
图5是第二设备控制器40b的结构图。如图5所示,第二设备控制器40b具有设定温度数据库41、接收发送部42、设备控制部43。以下,说明第二设备控制器40b。另外,第一设备控制器40a和第二设备控制器40b具有相同的结构。
在设定温度数据库41中存储关于第二陈列柜54预先设定的标准温度T2S、上限温度T2H以及下限温度T2L(参照图4)。
接收发送部42对联合控制装置10(协同控制部14)发送来自设备控制部43的各通知,接收联合控制装置10(协同控制部14)的各指示。
设备控制部43控制第二陈列柜54的运转。具体地,设备控制部43执行作为冷却柜内的运转模式的冷却运转、作为除去附着在蒸发器54c上的霜的运转模式的除霜运转和作为从除霜运转复归到冷却运转的运转模式的复归运转。
设备控制部43通常执行以设定温度为标准温度T2S的冷却运转(以下称为“标准冷却运转”)。另一方面,设备控制部43当取得“下限冷却指示”的情况下,执行以设定温度为下限温度T2L的冷却运转(以下称为“下限冷却运转)。另外,设备控制部43当取得“上限冷却指示”的情况下,执行以设定温度为上限温度T2H的冷却运转(以下称为“上限冷却运转”)。另外,设备控制部43当取得“标准冷却指示”的情况下,执行以设定温度为标准温度T2S的标准冷却运转。这样,第一实施方式的设备控制部43执行设定温度不同的三种冷却运转。
(2.3)第一设备控制器40a和第二设备控制器40b的协同控制
接着,参照附图说明第一设备控制器40a和第二设备控制器40b的协同控制的一例。图6是表示第一设备控制器40a以及第二设备控制器40b的协同控制的一例的图。
如图6所示,第一设备控制器40a的设备控制部43在0时开始执行除霜运转,在0时30分结束除霜运转。另外,第一设备控制器40a的设备控制部43在0时30分开始复归运转,在0时45分结束复归运转。第一设备控制器40a的设备控制部43在0时对联合控制装置10(协同控制部14)发送“除霜开始指示”,在0时30分对联合控制装置10(协同控制部14)发送“除霜结束通知”,进而在0时45分对联合控制装置10(协同控制部14)发送“复归结束通知”。
另一方面,第二设备控制器40b的设备控制部43,在0时开始执行下限冷却运转,在0时30分结束执行下限冷却运转。另外,第二设备控制器40b的设备控制部43在0时30分开始执行上限冷却运转,在0时45分结束执行上限冷却运转。第二设备控制器40b的设备控制部43从联合控制装置10(协同控制部14)在0时接收“下限冷却指示”,在0时30分接收“上限冷却指示”,进而在0时45分接收“通常冷却指示”。
这样,第一设备控制器40a和第二设备控制器40b由联合控制装置10(协同控制部14)协同控制。具体地,第一设备控制器40a的除霜运转的执行和第二设备控制器40b的下限冷却运转的执行协同运行。另外,第一设备控制器40a的复归运转的执行和第二设备控制器40b的上限冷却运转的执行协同运行。
(3)联合控制装置和设备控制器的动作
接着,说明联合控制装置10以及设备控制器的动作,具体地说明(3.1)联合控制装置10的动作、(3.2)第一设备控制器40a以及第二设备控制器40b的动作。
(3.1)联合控制装置的动作
图7是联合控制装置10的动作的流程图。另外,图7表示第一陈列柜53的除霜运转的情况。
在步骤S10中,联合控制装置10判定第一陈列柜53的除霜开始时刻是否到来。联合控制装置10在除霜开始时刻到来的情况下,移向步骤S11的处理。另一方面,联合控制装置10在除霜开始时刻到来的情况下,反复进行步骤S10。
在步骤S11中,联合控制装置10对第一设备控制器40a(设备控制部43)发送“除霜开始指示”,同时对第二设备控制器40b(设备控制部43)发送“下限冷却指示”。
在步骤S12中,联合控制装置10判定是否从第一设备控制器40a(设备控制部43)接收到“除霜结束通知”。联合控制装置10在接收到“除霜结束通知”的情况下,移向步骤S13的处理。另一方面,联合控制装置10在没有接收“除霜结束通知”的情况下,反复进行步骤S12。
在步骤S13中,联合控制装置10对第二设备控制器40b(设备控制部43)发送“上限冷却指示”。
在步骤S14中,联合控制装置10判定是否从第一设备控制器40a(设备控制部43)接收到“复归结束通知”。联合控制装置10当接收到“复归接收通知”的情况下,移向步骤S15的处理。另一方面,联合控制装置10当没有接收“复归结束通知”的情况下,反复进行步骤S14。
在步骤S15中,联合控制装置10对第二设备控制器40b(设备控制部43)发送“标准冷却指示”。
(3.2)第一设备控制器40a以及第二设备控制器40b的动作
接着,参照附图说明第一设备控制器40a以及第二设备控制器40b的动作的一例。图8是用于说明第一设备控制器40a(设备控制部43)的动作的图。图9是用于说明第二设备控制器40b(设备控制部43)的动作的图。
第一设备控制器40a如图8所示,在取得“除霜开始指示”之前的期间,通过使设定温度为标准温度T1S,从而对第一陈列柜53执行标准冷却运转。第一设备控制器40a在取得“除霜开始指示”的情况下,通过消除设定温度,能够将电磁阀53a的开度控制为“0”、即,使电磁阀53a为全闭。由此,第一设备控制器40a对第一陈列柜53进行除霜运转。
接着,第一设备控制器40a在检测到除霜结束的情况下,向联合控制装置10发送“除霜结束通知”,同时通过使设定温度为标准温度T1S,从而将电磁阀53a的开度增加至“100”、即,使电磁阀53a为全开。由此,第一设备控制器40a对第一陈列柜53执行复归运转。
接着,第一设备控制器40a当柜内温度为标准温度T1S的情况下,向联合控制装置10发送“复归结束通知”。另外,第一设备控制器40a根据柜内温度和标准温度T1S的温度差来控制电磁阀53a的开度,因此,电磁阀53a的开度逐渐减少。
另一方面,第二设备控制器40b如图9所示,在取得“下限冷却指示”之前的期间,通过使设定温度为标准温度T2S,从而对第二陈列柜54执行标准冷却运转。第二设备控制器40b在取得“下限冷却指示”的情况下,通过使设定温度为下限温度T2L,增加电磁阀54a的开度。由此,第二设备控制器40b对第二陈列柜54执行下限冷却运转。
接着,第二设备控制器40b在取得“上限冷却指示”的情况下,通过使设定温度为上限温度T2H,减少电磁阀54a的开度。由此,第二设备控制器40b对第二陈列柜54执行上限冷却运转。
接着,第二设备控制器40b在取得“标准冷却指示”的情况下,通过使设定温度为标准温度T2S,从而增加电磁阀54a的开度。由此,第二设备控制器40b对第二陈列柜54执行标准冷却运转。
如上所述,第一陈列柜53的运转和第二陈列柜54的运转通过联合控制装置10而协同运转。具体地,如图8和图9所示,第一陈列柜53的除霜运转和第二陈列柜54的下限冷却运转协同运转,第一陈列柜53的复归运转和第二陈列柜54的上限冷却运转协同运转。
图10是表示从致冷剂供给设备60对第一陈列柜53以及第二陈列柜54供给的致冷剂量的推移变化的曲线图。如图10所示,在第一陈列柜53的除霜运转执行中,供给第二陈列柜54的致冷剂量变多。另一方面,在第一陈列柜53的复归运转执行中,供给第二陈列柜54的致冷剂量变少,并且供给第一陈列柜53的致冷剂量变多。另外,如图10所示,第一陈列柜53的复归运转结束后,供给第二陈列柜54的致冷剂量暂时增加。这是因为通过将第二陈列柜54的设定温度从上限温度T2H切换为标准温度T2S,从而柜内温度和设定温度的温度差变大。
接着,说明第一陈列柜53和第二陈列柜54的柜内温度的推移变化。图11是表示第一陈列柜53的柜内温度的推移变化的曲线图。图12是表示第二陈列柜54的柜内温度的推移变化的曲线图。
如图11所示,第一陈列柜53的柜内温度当通过消除设定温度而对第一陈列柜53执行除霜运转时,从标准温度T1S逐渐上升。接着,第一陈列柜53的柜内温度当使设定温度为标准温度T1S而对第一陈列柜53执行复归运转时,下降到标准温度T1S
另一方面,如图12所示,第二陈列柜54的柜内温度当通过使设定温度为下限温度T2L而对第二陈列柜54执行下限冷却运转时,从标准温度T2S向下限温度T2L逐渐降低。接着,第二陈列柜54的柜内温度当通过使设定温度为上限温度T2H而对第二陈列柜54执行上限冷却运转时,向上限温度T2H逐渐上升。之后,第二陈列柜54的柜内温度当通过使设定温度为标准温度T2S而对第二陈列柜54执行标准冷却运转时,向标准温度T2S逐渐降低。
(4)作用·效果
第一实施方式的联合控制装置10响应第一陈列柜53的除霜运转的开始,对第二设备控制器40b(设备控制部43)执行表示使供给第二陈列柜54的致冷剂量相比于除霜运转开始前增加的“下限冷却指示(增加指示)”。第二设备控制器40b(设备控制部43)响应“下限冷却指示(增加指示)”,增加供给第二陈列柜54的致冷剂量。
响应第一陈列柜53的除霜运转的开始,而增加供给第二陈列柜54的致冷剂量。即,在第一陈列柜53的除霜运转开始后,第二陈列柜54的柜内冷却到比通常的冷却状态低的温度(下限温度T2L)。因此,之后,即使供给第二陈列柜54的致冷剂量减少,也能够抑制第二陈列柜54的柜内温度过度上升。其结果,在第一陈列柜53的除霜运转结束后,减少供给第二陈列柜54的致冷剂量,并且增加供给第一陈列柜53的致冷剂量,从而能够将第二陈列柜54的柜内保持在良好的冷却状态,同时使第一陈列柜53的柜内在短时间复归通常的冷却状态。这样,能够维持陈列在第一陈列柜53和第二陈列柜54中的商品的新鲜度和品质。
另外,第一实施方式的联合控制装置10响应第一陈列柜53的除霜运转的结束,对第二设备控制器40b(设备控制部43)进行表示减少供给第二陈列柜54的致冷剂量的“上限冷却指示(减少指示)”。第二设备控制器40b(设备控制部43)响应“上限冷却指示(减少指示)”,减少供给第二陈列柜54的致冷剂量。
因此,在第一陈列柜53的除霜运转结束后,减少供给第二陈列柜54的致冷剂量,并且增加供给第一陈列柜53的致冷剂量,从而能够使第一陈列柜53的柜内在短时间复归到通常的冷却状态。
〔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
接着,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以下,主要说明与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的相异点。图13是变形例的控制系统1的整体概略结构图。
如图13所示,控制系统1在第一陈列柜53以及第二陈列柜54的基础上,还联合控制第三陈列柜55。另外,在本变形例中,第一陈列柜53为本发明的“第一冷却设备”,第二陈列柜54为本发明的“第二冷却设备”,第三陈列柜55为本发明的“第三冷却设备”。
第三陈列柜55通过致冷剂配管P分别与压缩机51、冷凝器52、第一陈列柜53以及第二陈列柜54连接。第三陈列柜55具有与第一陈列柜53相同的结构。
第三设备控制器40c响应联合控制装置10的指示,控制供给第三陈列柜55的致冷剂量。第三设备控制器40c控制第三陈列柜55的电磁阀55a,以使传感器54b输出的柜内温度为设定温度。
另外,联合控制装置10每执行一个陈列柜的除霜运转,都能够更新存储部。具体地,联合控制装置10在第一陈列柜53的除霜运转后的下降运转时对第三陈列柜55通知上限冷却指示的情况下,在第二陈列柜54的基础上,还以第三陈列柜55作为执行第一陈列柜53的下次的除霜运转的情况下进行下限冷却指示和上限冷却指示的陈列柜(即,本发明的“第二冷却设备”)使用。
(2)联合控制装置的动作
图14为表示联合控制装置10的动作的流程图。另外,图14表示进行第一陈列柜53的除霜运转的情况。另外,图14的步骤S10~步骤S14与图7的步骤S10~步骤S14相同,所以以下对步骤141以后进行说明。
在步骤S14中,联合控制装置10在没有接收“复归结束通知”的情况下,在步骤S141中,联合控制装置10判定第二陈列柜54的柜内温度是否到达上限温度T2H。当到达上限温度T2H的情况下,处理移向步骤S142。另一方面,当没有到达上限温度T2H的情况下,联合控制装置10返回步骤S14。
在步骤S142中,联合控制装置10对第三设备控制器40c发送“上限冷却指示”。
在步骤S143中,联合控制装置10在第二陈列柜54的基础上,作为在执行第一陈列柜53的下次的除霜运转的情况下进行下限冷却指示和上限冷却指示的陈列柜,还登录第三陈列柜55。
在步骤S14中,当步骤S14中联合控制装置10接收到“复归结束通知”的情况下,在步骤S15中,联合控制装置10对第二设备控制器40b发送“标准冷却指示”。
在步骤S16中,联合控制装置10判定第二陈列柜54的柜内温度是否到达标准温度T2S。当到达标准温度T2S的情况下,处理移向步骤S17。另一方面,当没有到达标准温度T2S的情况下,联合控制装置10反复进行步骤S16。
在步骤S17中,联合控制装置10对第三设备控制器40c发送“标准冷却指示”。
(3)第二陈列柜以及第三陈列柜55的柜内温度的推移变化
图15是表示第二陈列柜54的柜内温度的推移变化的曲线图。图16是表示第三陈列柜55的柜内温度的推移变化的曲线图。
如图15所示,第二陈列柜54的柜内温度当通过使设定温度为上限温度T2H而对第二陈列柜54执行上限冷却运转时,则朝向上限温度T2H上升。在此,在变形例中,在接收标准冷却指示之前,需要对第二陈列柜54的柜内温度到达了上限温度T2H的情况进行留意。
之后,第二陈列柜54的柜内温度当维持在上限温度T2H后,根据标准冷却指示而降低到标准温度T2S
另一方面,如图16所示,第三陈列柜55的柜内温度在维持标准温度T2S后,根据上限冷却指示而朝向上限温度T3H上升。
接着,第三陈列柜55的柜内温度到达上限温度T3H后,维持在上限温度T3H
接着,第三陈列柜55的柜内温度根据标准冷却指示降低到标准温度T3S
(4)作用·效果
在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中,联合控制装置10当在第一陈列柜53的下降运转中第二陈列柜54的柜内温度到达上限温度的情况下,将第三陈列柜55的柜内温度设定为上限温度。
因此,通过使供给第三陈列柜55的致冷剂量减少,而能够增加供给第一陈列柜53的致冷剂量。其结果,能够将第三陈列柜55的柜内保持在良好的冷却状态,同时使第一陈列柜53的柜内在短时间复归通常的冷却状态。这样,能够维持陈列在第一陈列柜53、第二陈列柜54以及第三陈列柜55中的商品的新鲜度和品质。
另外,在变形例中,联合控制装置10当第二陈列柜54的柜内温度到达标准温度T2S后,对第三设备控制器40c发送“标准冷却指示”。
这样,当第二陈列柜54的柜内温度到达标准温度T2S后,将第三陈列柜55的柜内温度设定为标准温度T3S。因此,能够避免对第二陈列柜54和第三陈列柜55各自分别同时供给大量的致冷剂。其结果,能够抑制对控制系统1整体急剧施加较大的致冷剂供给负载。
另外,在变形例中,联合控制装置10在第二陈列柜54的基础上,作为在执行第一陈列柜53的下次的除霜运转的情况下进行下限冷却指示和上限冷却指示的陈列柜,还使用第三陈列柜55。因此,下次在执行第一陈列柜53的除霜运转的情况下,对第二陈列柜54和第三陈列柜55通知下限以及上限冷却指示。其结果,能够迅速完成第一陈列柜53的下降运转。
〔第二实施方式〕
接着,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以下主要说明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相异点。另外,在以下的第二实施方式中的附图的记载中,对相同或类似的部分使用相同或类似的附图标记。
(1)控制系统的整体结构
第二实施方式的控制系统1的整体概略结构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控制系统1的整体概略结构相同。因此,以下使用图13进行说明。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第一设备控制器40a、第二设备控制器40b和第三设备控制器40c分别对联合控制装置10发送各陈列柜的设定温度和从传感器53b~55b输出的各陈列柜的柜内温度和周边温度。另外,关于设备控制器的结构、设备控制器彼此的协同运转以及设备控制器的动作,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参照图5、图6、图8、图9)同样。
(2)联合控制装置的结构
接着,说明联合控制装置的结构。
图17是联合控制装置10的结构图。如图17所示,联合控制装置10在运转进程数据库11、设定温度数据库12、接收发送部13、协同控制部14的基础上,还具有显示部15及输入部16。
图18是运转进程数据库11的数据库结构图。如图18所示,在运转进程数据库11中存储关于第一陈列柜53、第二陈列柜54以及第三陈列柜55各自预先设定的除霜开始时刻。除霜开始时刻关于第一陈列柜53、第二陈列柜54、第三陈列柜55每日设定三次。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陈列柜53为本发明的“第一冷却设备”,从第二陈列柜54以及第三陈列柜55中选择本发明的“第二冷却设备”。
图19为设定温度数据库12的数据库结构图。在设定温度数据库12中存储有关于第一陈列柜53、第二陈列柜54以及第三陈列柜55各自预先设定的设定温度。
另外,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如后所示,陈列在第一陈列柜53的柜内的商品为乳制品。陈列在第二陈列柜54的柜内的商品为冷冻食品。陈列在第三陈列柜55的柜内中的商品为蔬菜。因此,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关于标准温度,成立T2S<T1S<T3S的关系,关于上限温度,成立T2H<T1H<T3H的关系,关于下限温度,成立T1L1L<T3L的关系。另外,上限温度和下限温度之差(以下称为“温度管理幅度”),成立(T2H-T1L)>(T1H-T1L)>(T3H-T3L)的关系。即,冷冻食品的温度管理幅度最大,蔬菜的温度管理幅度最小。
图20为协同控制部14的结构图。如图20所示,协同控制部14具有测量部141、存储部142、选择部143以及指示生成部144。
测量部141关于第一陈列柜53、第二陈列柜54以及第三陈列柜55分别测量被供给的致冷剂量减少的情况下的热稳定性。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对于测量部141而言,当柜内温度冷却到下限温度TL后,以柜内的设定温度为上限温度TH的情况下,关于第一陈列柜53、第二陈列柜54以及第三陈列柜55分别测量从下限温度TL至达到上限温度TH所需的时间(以下称为“到达所需时间tR”)。能够判断到达所需时间tR越长则热稳定性越高。
首先,测量部141确认第一陈列柜53、第二陈列柜54以及第三陈列柜55各自的设定温度为标准温度TS。
接着,测量部141使显示部15显示表示第一陈列柜53、第二陈列柜54以及第三陈列柜55各自的设备信息(陈列柜序号、平均复归运转时间、商品等)。图21是显示部15的显示方式的一例。确认显示部15的用户使用输入部16通过输入操作,选择测量到达所需时间tR的陈列柜。具体地,如图21所示,用户对测量到达所需时间tR的陈列柜输入“选择标记(√点),并按下“决定按钮”。测量部141响应“决定按钮”被按下,而关于被选择的全部陈列柜顺次开始测量。以下,关于测量第一陈列柜53的到达所需时间tR1的情况,参照图22进行说明。图22是表示第一陈列柜53的设定温度和柜内温度的经时推移变化的曲线图。
首先,测量部141使指示生成部141生成表示将柜内温度设定为下限温度T1L的“下限冷却指示”。“下限冷却指示”通过接收发送部13对第一设备控制器40a发送。
接着,测量部141当确认到从第一设备控制器40a发送的柜内温度为下限温度T1L的情况下,使指示生成部144生成表示将柜内温度设定为上限温度T1H、即减少被供给的致冷剂量的“上限冷却指示”。“上限冷却指示”通过接收发送部13对第一设备控制器40a发送。
接着,测量部141当确认到从第一设备控制器40a发送的柜内温度为上限温度T1H的情况下,使指示生成部144生成表示将柜内温度设定为标准温度T1S的“标准冷却指示”。“标准冷却指示”通过接收发送部13对第一设备控制器40a发送。
测量部141测量第一陈列柜53的到达所需时间tR1。具体地,测量部141测量第一陈列柜53的柜内温度从下限温度T1L达到上限温度T1H的时间、即,从“上限冷却指示”的发送到“标准冷却指示”的发送的时间。
测量部141将被测量到的到达所需时间tR1与测量时的第一陈列柜53的周边温度对应而存储在存储部142中。另外,测量部141从第一设备控制器40a取得传感器53b输出的第一陈列柜53的周边温度。当在测量期间内多次取得周边温度的情况下,使多个周边温度的平均值为第一陈列柜53的周边温度。
另外,测量部141与第一陈列柜53的到达所需时间tR1的测量同样地,测量第二陈列柜54的到达所需时间tR2和第三陈列柜55的到达所需时间tR3。测量部141将被测量到的到达所需时间tR2与测量时的第二陈列柜54的周边温度对应而存储在存储部142中。另外,测量部141将被测量到的到达所需时间tR3与测量时的第三陈列柜55的周边温度对应而存储在存储部142中。另外,到达所需时间tR会在店铺S的营业时间带中时时变化。因此,测量部141优选定期或不定期进行到达所需时间tR的测量。
图23是表示存储在存储部142中的信息的图。一般地,如图23所示,随着周边温度的变高,到达所需时间tR变短。
选择部143当在第一陈列柜53、第二陈列柜54以及第三陈列柜55中的一台陈列柜中执行除霜运转时,从其他两台陈列柜中选择供给的致冷剂量减少的情况下的热稳定性相对较高的陈列柜(以下称为“稳定冷却设备”)。在第二实施方式中,选择部143将到达所需时间tR相对较长的陈列柜作为稳定冷却设备。被选择的陈列柜如后所示,与执行除霜运转的陈列柜协同运转而控制致冷剂供给量。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稳定冷却设备”为本发明的“第二冷却设备”。
例如,在第一陈列柜53中执行除霜运转的情况下,选择部143参照存储部142,而在第二陈列柜54以及第三陈列柜55中选择到达所需时间tR较长的陈列柜。第二陈列柜54的周边温度为19℃,第二陈列柜55的周边温度为17℃时,如图23所示,到达所需时间tR2比到达所需时间tR3长。因此,选择部143选择第二陈列柜54。
接着,选择部143在显示部15中显示表示第一陈列柜53、第二陈列柜54以及第三陈列柜55的各自的设备信息(陈列柜序号、到达所需时间tR、商品等)。图24是显示部15的显示方式的一例。如图24所示,执行除霜运转的第一陈列柜53和由选择部143选择的第二陈列柜54与第三陈列柜55区别显示。确认显示部15的用户使用输入部16而通过输入操作,来选择与执行除霜运转的第一陈列柜53协同控制的陈列柜。用户根据选择部143的选择而选择第二陈列柜54的情况下,按下“决定按钮”。另一方面,用户与选择部143的选择相反,选择第三陈列柜55的情况下,除去第二陈列柜54的“选择标记”,并对第三陈列柜55附加“选择标记”,按下“决定按钮”。第二实施方式中,确定第二陈列柜54的选择。
指示生成部144如上所述,响应测量部141的要求,生成“下限冷却指示”、“上限冷却指示”或“标准冷却指示”。
另外,指示生成部144当第一陈列柜53的除霜开始时刻到来的情况下,生产对第一设备控制器40a指示除霜运转执行开始的“除霜开始指示”,同时对第二设备控制器40b发送表示增加供给第二陈列柜54的致冷剂量的“下限冷却指示(增加指示)”。“下限冷却指示”包含表示第二陈列柜54的下限温度T1L的温度信息。当在第二设备控制器40b中下限温度T1L为设定温度的情况下,由于柜内温度比设定温度高,所以第二设备控制器40b增加电磁阀54a的开度。由此,供给第二陈列柜54的致冷剂量增加。
另外,指示生成部144经由接收发送部13从第一设备控制器40a取得表示除霜运转执行结束的“除霜结束通知”的情况下,生产对第二设备控制器40b指示减少供给第二陈列柜54的致冷剂量的“上限冷却指示(减少指示)”。在第二实施方式中,“上限冷却指示”包含表示第二陈列柜54的上限温度T2H的温度信息。当在第二设备控制器40b中上限温度T2H为设定温度的情况下,由于柜内温度比设定温度低,所以第二设备控制器40b使电磁阀54a的开度减少。由此,供给第二陈列柜54的致冷剂量减少。
另外,指示生成部144经由接收发送部13从第一设备控制器40a取得表示复归运转执行结束的“复归结束通知”的情况下,生成对第二设备控制器40b指示在标准温度T2S下执行冷却运转的“标准冷却指示”。“标准冷却指示”包含表示第二陈列柜54的标准温度T2S的温度信息。当在第二设备控制器40b中标准温度T2S为设定温度的情况下,由于柜内温度比设定温度高,所以第二设备控制器40b使电磁阀54a的开度增加。
(3)联合控制装置的动作,
图25是表示联合控制装置10的动作的流程图。另外,图25表示第一陈列柜53的除霜运转的情况。
在步骤S20中,联合控制装置10判定第一陈列柜53的除霜开始时刻是否到来。联合控制装置10当除霜开始时刻到来的情况下移向步骤S21的处理。另一方面,联合控制装置10当除霜开始时刻没有到来的情况下,反复进行步骤S20。
在步骤S21中,联合控制装置10在第二陈列柜54以及第三陈列柜55中选择在被供给的致冷剂量减少的情况下的热稳定性相对较高的陈列柜(稳定冷却设备)。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如图23所示,由于到达所需时间tR2比到达所需时间tR3相对较长,所以联合控制装置10选择第二陈列柜54作为稳定冷却设备。
在步骤S22中,联合控制装置10显示分别第一陈列柜53、第二陈列柜54以及第三陈列柜55各自的设备信息,响应用户的输入操作,确定选择与执行除霜运转的第一陈列柜53协同运转而被控制的陈列柜。在第二实施方式中,确定第二陈列柜54的选择。
在步骤S23中,联合控制装置10对第一设备控制器40a(设备控制部43)发送“除霜开始指示”,同时对第二设备控制器40b(设备控制部43)发送“下限冷却指示”。
在步骤S24中,联合控制装置10判定是否从第一设备控制器40a(设备控制部43)接收到“除霜结束通知”。联合控制装置10当接收到“除霜结束通知”的情况下,移向步骤S25的处理。另一方面,联合控制装置10当没有接收“除霜结束通知”的情况下,反复进行步骤S24。
在步骤S25中,联合控制装置10对第二设备控制器40b(设备控制部43)发送“上限冷却指示”。
在步骤S26中,联合控制装置10判定是否从第一设备控制器40a(设备控制部43)接收到“复归结束通知”。联合控制装置10当接收到“复归结束通知”的情况下,移向步骤S27的处理。另一方面,联合控制装置10当没有接收“复归结束通知”的情况下,反复进行步骤S26。
在步骤S27中,联合控制装置10对第二设备控制器40b(设备控制部43)发送“标准冷却指示”。
(4)作用·效果
第二实施方式的联合控制装置10响应第一陈列柜53的除霜运转的开始,对第二设备控制器40b执行“下限冷却指示”,同时响应第一陈列柜53的除霜运转的结束,对第二设备控制器40b执行“上限冷却指示”。
这样,第二设备控制器40b响应第一陈列柜53的除霜运转的开始,增加供给第二陈列柜54的致冷剂量。即,在第一陈列柜53的除霜运转开始后,第二陈列柜54的柜内被冷却到比通常的冷却状态低的温度(下限温度T2L)。因此,在第一陈列柜53的除霜运转结束后,减少供给第二陈列柜54的致冷剂量的情况下,能够抑制第二陈列柜54的柜内温度过度上升。其结果,能够将第二陈列柜54的柜内保持在良好的冷却状态,同时将第一陈列柜53在短时间内复归到通常的冷却状态。这样,能够维持陈列在第一陈列柜53以及第二陈列柜54中的商品的新鲜度和品质。
另外,第二实施方式的联合控制装置10具有比较第二陈列柜54以及第三陈列柜55,选择在被供给的致冷剂量减少的情况下的热稳定性相对较高的第二陈列柜54的选择部143。具体地,选择部143在第二陈列柜54和第三陈列柜55中选择到达所需时间tR较长的陈列柜作为与执行除霜运转的第一陈列柜53协同运转而控制的陈列柜。
因此,在减少致冷剂量的情况下能够选择柜内温度的上升平滑的第二陈列柜54。因此,在第一陈列柜53的除霜运转结束后,在减少供给第二陈列柜54的致冷剂量的情况下,能够更有效地维持第二陈列柜54中陈列的商品的新鲜度和品质。
另外,第二实施方式的联合控制装置10根据与除霜开始时的周边温度的到达所需时间tR,选择热稳定性相对较高的陈列柜(稳定冷却设备)。因此,能够在考虑与周边温度对应的到达所需时间tR的变动的同时选择陈列柜。因此,能够提高选择适当的陈列柜作为与执行除霜运转的第一陈列柜53协同控制的陈列柜的精度。
另外,第二实施方式的联合控制装置10具有由表示第一陈列柜53、第二陈列柜54以及第三陈列柜55各自的信息,区别显示表示执行除霜运转的第一陈列柜53的信息和表示被选择的第二陈列柜54的信息的显示部15。因此,用户能够确认由选择部143选择的陈列柜作为与执行除霜运转的第一陈列柜53协同控制的陈列柜是否合适。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选择作为与执行除霜运转的第一陈列柜53协同控制的陈列柜合适的陈列柜的精度。
〔第三实施方式〕
接着,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控制装置10。以下,主要说明与上述第二实施方式的相异点。具体地,第三实施方式的选择部148在第二陈列柜54和第三陈列柜55中选择陈列柜整体的热容量相对较大的陈列柜作为稳定冷却设备。另外,以下,与上述第二实施方式同样地,说明对第一陈列柜53执行除霜运转的情况。
(1)协同控制部的结构
图26是第三实施方式的协同控制部14的结构图。如图26所示,协同控制部14具有指示生成部144、设备信息数据库145、机种参数数据库146、商品参数数据库147以及选择部148。
图27是设备信息数据库145的数据库结构图。如图27所示,设备信息数据库145关于第一陈列柜53、第二陈列柜54以及第三陈列柜55分别将作为陈列柜型号的机种编码和陈列在柜内的商品对应而进行储存。
图28是机种参数数据库146的数据库结构图。如图28所示,机种参数数据库146将第一陈列柜53、第二陈列柜54以及第三陈列柜55各自的机种编码和机种参数Pt对应而进行存储。机种参数Pt为表示陈列柜整体的热容量的指标,根据陈列柜的形状、容量、密闭性(柜门有无)等来决定。机种参数Pt当陈列柜的形状和容量越大则越大,当陈列柜的密闭性越高则越大。因此,机种参数越大,则陈列柜整体的热容量越大。
图29为商品参数数据库147的数据库结构图。如图29所示,商品参数数据库147将商品和商品参数Pg对应进行存储。商品参数Pg为表示陈列柜整体的热容量的指标,根据商品的类别、商品的数量或商品单位体积等来决定。商品参数Pg当商品为饮料时变大,当商品为干货时则变小。商品参数Pg越大,则陈列柜整体的热稳定性即热容量越大。
第三实施方式的选择部148根据机种参数Pt和商品参数Pg来算出表示陈列柜整体的热容量的热容量参数Pc。
首先,选择部148关于第二陈列柜54以及第三陈列柜55各自取得机种参数Pt和商品参数Pg。选择部148将机种参数Pt以及商品参数Pg代入规定的热容量参数计算函数F中,算出热容量参数Pc。
接着,选择部148在第二陈列柜54和第三陈列柜55中选择热容量参数Pc大的陈列柜作为稳定冷却设备。
接着,选择部148将被选择的陈列柜通知指示生成部144。即,除选择部的选择方法以外,与上述第二实施方式同样。
(2)作用·效果
第三实施方式的联合控制装置10具有选择陈列柜整体的热稳定性即热容量相对较大的陈列柜作为稳定冷却设备的选择部148。
因此,能够在减少致冷剂量的情况下选择柜内温度的上升平滑的陈列柜。因此,在第一陈列柜53的除霜运转结束后,即使减少供给被选择的陈列柜的致冷剂量的情况下,也能够更有效果地维持陈列在该陈列柜的商品的新鲜度和品质。
另外,选择部148根据基于机种参数Pt和商品参数Pg的热容量参数Pc,算出作为陈列柜整体的热容量。因此,由于没有在第一陈列柜53除霜运转前预先需要的处理,所以能够减小对联合控制装置10施加的处理负载。
〔第三实施方式的变形例〕
接着,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变形例。以下主要说明与上述的第三实施方式的相异点。
(1)协同控制部的结构
图30为第三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协同控制部14的结构图。如图30所示,协同控制部14具有与库存出入量管理部200连接的计算部149。
库存出入量管理部200管理各陈列柜的商品的库存出入量、即商品的销售量和补充量。
计算部149依据各陈列柜的商品的库存出入量,取得各陈列柜的商品的陈列量,并根据陈列量对每个陈列柜算出陈列量参数Pr。陈列量越多,则陈列量参数Pr越大,另外,作为陈列柜整体的热稳定性即热容量越大。
在本变形例中,选择部148通过将机种参数Pt、商品参数Pg以及陈列量参数Pr代入规定的热容量参数计算函数F′,从而对每个陈列柜算出热容量参数Pc。选择部148在第二陈列柜54和第三陈列柜55中选择热容量参数Pc较大的陈列柜作为稳定冷却设备。
另外,作为库存出入量管理部200能够使用设于店铺S中的POS系统(Point Of Sales system:售点系统)等。根据POS系统,能够逐次取得商品的库存出入量。
(2)作用·效果
根据本变形例,陈列量参数Pr根据经由库存出入量管理部200取得的商品的库存出入量来算出。选择部根据依据机种参数Pt、商品参数Pg以及陈列量参数Pr算出的热容量参数Pc,选择作为稳定冷却设备的陈列柜。
因此,由于能够通过热容量参数Pc更准确地把握各陈列柜的热稳定性,所以能够准确选择热稳定性大的陈列柜。
〔其他的实施方式〕
如上所述,本发明虽由实施方式记载,但是不可认为构成该公开的一部分的论述和附图限定本发明。根据该披露内容,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知各种代替实施方式、实施例及运用技术。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一陈列柜53、第二陈列柜54以及第三陈列柜55三台上的陈列柜配置在店铺S上,但是不限定于此。在店铺S上也可以配置四台以上的陈列柜。而且,在店铺S上配置多个陈列柜的情况下,有可能会在两台以上的陈列柜中同时期执行除霜运转,并在同时期执行复归运转。因此,优选将自一个陈列柜的除霜运转开始后规定时间内开始除霜运转的其他陈列柜,从选择部143的选择对象中排除。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没有特别提及,所谓陈列柜的“柜内温度”是指陈列柜的柜内的每规定时间的平均温度。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没有特别提及,联合控制装置10将在规定时间内开始除霜运转的陈列柜和从在上限温度下进行冷却运转结束后未经过规定时间的陈列柜从本发明的“第二冷却设备”的选择项4排除。由此,能够保持陈列在陈列柜内的商品的品质和新鲜度。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各陈列柜的除霜运转开始时间是既定的,但是不限定于此。例如,各陈列柜的除霜运转也可以根据用户的输入操作来执行。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一设备控制器40a、第二设备控制器40b以及第三设备控制器40c设于第一陈列柜53、第二陈列柜54以及第三陈列柜55的外部,但是不限定于此。例如第一设备控制器40a、第二设备控制器40b以及第三设备控制器40c也可以设于联合控制装置10上。另外,各设备控制器也可以与各陈列柜一体设置。另外,也可以由一台设备控制器控制多个陈列柜的阀。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电磁阀53a设于第一陈列柜53上,但是也可以设于第一陈列柜53的外部。另外,电磁阀54a设于陈列柜54的外部,但是电磁阀55a也可以设于第三陈列柜55的外部。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一陈列柜53的复归运转时的设定温度为标准温度T1S,但是复归运转时的设定温度也可以为比标准温度T1S低的温度。在这种情况下,由于能够长时间保持柜内温度和设定温度的温度差,所以能够长时间保持电磁阀53a的较大开度。其结果,能够在更短时间完成第一陈列柜53的复归运转。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调节致冷剂的供给量的阀,使用电磁阀53a、54a、55a,但是只要是调节致冷剂的供给量的阀都可以,不限定于电磁阀。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下限冷却指示(增加指示)”和“上限冷却指示(减少指示)”包含温度信息,但是也可以取代温度信息,而包含表示电磁阀开度的开度信息等。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第一陈列柜53的复归运转时,第二设备控制器40b使第二陈列柜54的设定温度为上限温度T2H,但是第二设备控制器40b也可以使第二陈列柜54的设定温度为标准温度T2S。这种情况下,通过减少电磁阀54a的开度,也能够减少供给第二陈列柜54的致冷剂量。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联合控制装置10控制各陈列柜的除霜运转,但是不限定于此。例如,各设备控制器也可以控制各陈列柜的除霜运转。这种情况下,联合控制装置10例如通过从第一设备控制器40a进行送信(除霜开始通知)等,检测第一设备控制器40a的除霜运转的开始,对第二设备控制器40b发送“下限冷却指示(增加指示)”。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控制系统具有第一设备控制器40a、第二设备控制器40b、第三设备控制器40c以及联合控制装置10,但是第一设备控制器40a、第二设备控制器40b以及第三设备控制器40c也可以含于联合控制装置10中。
另外,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以一组第一陈列柜53和第二陈列柜54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也可以在联合控制装置10上连接三台以上的陈列柜。例如,也可以是一台陈列柜作为第一陈列柜53动作,其他陈列柜的一部分或全部作为第二陈列柜54动作。在这种情况下,作为第一陈列柜53动作的陈列柜在复归运转时,减少向作为第二陈列柜54动作的陈列柜的致冷剂供给量,从而能够增加向作为第一陈列柜53动作的陈列柜的致冷剂供给量。其结果,能够缩短作为第一陈列柜53动作的陈列柜的复归时间。另外,也可以是多个陈列柜作为第一陈列柜53动作,一台以上的陈列柜作为第二陈列柜54动作。这种情况下,能够得到与上述同样的效果。
另外,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没有特别提及,联合控制装置10也可以对每个被通知上限和下限冷却指示的陈列柜(以下称为“通知对象”)存储一个陈列柜进行除霜运转后的下降时间。具体地,联合控制装置10如图31所示,对每个通知对象存储执行除霜运转的陈列柜(以下称为“除霜对象”)的下降时间。在图31的例子中,在执行第一陈列柜53的除霜运转的情况下,不以第三陈列柜55,而以第二陈列柜54为通知对象,更能够缩短第一陈列柜53的下降时间。联合控制装置10与除霜对象对应地,选择下降时间短的陈列柜作为通知对象,从而能够有效率地执行第一陈列柜53的下降运转。另外,如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所示,即使在第一陈列柜53的下降运转中,选择通知上限冷却指示的陈列柜的情况下,通过选择下降时间短的陈列柜,也能够更有效率地执行第一陈列柜53的下降运转。
另外,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没有特别提及,但是当多个陈列柜在店铺S中配置有四台以上的情况下,联合控制装置10可以具有在第一陈列柜53的除霜运转时存储作为第二陈列柜54的陈列柜的存储部。联合控制装置10在第一陈列柜53的下次的除霜运转时,能够选择存储在存储部中的陈列柜作为第二陈列柜54。
另外,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中没有特别提及,但是当在店铺S中配置有四台以上的多个陈列柜的情况下,作为第三陈列柜55,可以在除去第一以及第二陈列柜53、54的多个陈列柜中,选择热稳定性最高的陈列柜。另外,如上所述,第三陈列柜55为本发明的“第三冷却设备”。
另外,在上述第二实施方式中,联合控制部10对第二陈列柜54的选择,通过用户的输入操作来确定,但是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没有输入画面的显示或用户的输入操作而自动选择确定,或者从输入画面的显示经过规定时间后自动选择确定。
另外,在上述第二实施方式中没有特别提及,但是当在多个陈列柜在店铺S中配置四台以上的情况下,联合控制装置10可以具有在第一陈列柜53的除霜运转时存储作为第三陈列柜55的陈列柜的存储部。联合控制装置10在第一陈列柜53的下次的除霜运转时,能够选择存储在存储部中的陈列柜作为第二陈列柜54。
另外,在上述第二实施方式中没有特别提及,但是联合控制部10可以从选择项中排除事先由用户登录的陈列柜,也可以考虑到事先由用户登录的各陈列柜的优先度来选择适当的陈列柜。
另外,在上述第二实施方式中没有特别提及,但是选择部143、148也可以选择致冷剂供给设备60距致冷剂供给侧(冷凝器52)的距离相对较短的陈列柜作为热稳定性相对较高的陈列柜。具体地,如图13所示,在对第一陈列柜53执行除霜运转的情况下,选择比第三陈列柜55更靠近冷凝器52的第二陈列柜54。致冷剂由于从靠近致冷剂供给设备60的致冷剂供给侧的陈列柜顺次进行供给,所以对靠近致冷剂供给设备60的致冷剂供给侧的第二陈列柜54,比第三陈列柜55更容易供给致冷剂。因此,通过减少对第二陈列柜54的致冷剂供给量,能够对执行复归运转的第一陈列柜53提供更多的致冷剂。其结果,能够进一步缩短第一陈列柜53的复归时间。
另外,在上述第二实施方式中没有特别提及,但是在第二陈列柜54的到达所需时间tR2以内第一陈列柜53的复归运转没有完成的情况下,优选联合控制装置10在第一陈列柜53的下次除霜运转执行时,在第二陈列柜54的基础上,还选择第三陈列柜55。由此,能够抑制在第一陈列柜53的复归运转中不得不增加供给第二陈列柜54的致冷剂的事态发生。
另外,在上述第二实施方式中,以一组第一陈列柜53、第二陈列柜54以及第三陈列柜55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也可以在联合控制装置10上连接四台以上的陈列柜。例如,也可以是一台陈列柜作为第一陈列柜53动作,其他陈列柜的一部分或全部作为第二陈列柜54动作。这种情况下,作为第一陈列柜53动作的陈列柜在复归运转时,减少向作为第二陈列柜54动作的陈列柜的致冷剂供给量,从而能够增加向作为第一陈列柜53动作的陈列柜的致冷剂供给量。其结果,能够缩短作为第一陈列柜53动作的陈列柜的复归时间。另外,也可以是多个陈列柜作为第一陈列柜53动作,一台以上的陈列柜作为第二陈列柜54动作。这种情况下,能够得到与上述同样的效果。
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说明的各处理作为计算机程序安装,能够对起到联合控制装置10的功能的计算机运行该处理。
这样,本发明可认为包含在此未记载的各种实施方式等。因此,本发明仅由根据上述披露得出的适当的权利要求保护范围的特定事项限定。

Claims (17)

1、一种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具有:
冷却第一被冷却空间的第一冷却设备;
冷却第二被冷却空间的第二冷却设备;
对所述第一冷却设备及所述第二冷却设备供给致冷剂的致冷剂供给设备;
探测或控制用于除去附着在所述第一冷却设备上的霜的除霜运转的联合控制装置;
控制供给所述第二冷却设备的致冷剂量的设备控制部,
其中,
所述联合控制装置具有发送部,其响应所述除霜运转的开始,对所述设备控制部发送表示使供给所述第二冷却设备的致冷剂量相比于所述除霜运转开始前增加的增加指示,
所述设备控制部响应所述增加指示,增加供给所述第二冷却设备的致冷剂量。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发送部响应所述除霜运转的结束,对所述设备控制部发送表示使供给所述第二冷却设备的致冷剂量相比于所述除霜运转结束前减少的减少指示,
所述设备控制部响应所述减少指示,减少供给所述第二冷却设备的致冷剂量。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
还具有能够调整供给所述第二冷却设备的致冷剂量的阀,
所述设备控制部响应所述指示来控制所述阀的开度。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指示包含表示所述第二被冷却空间的设定温度的温度信息,
所述设备控制部响应所述温度信息来控制所述阀的所述开度。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设备控制部根据所述阀的开口面积来算出所述开度。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设备控制部根据所述阀的每单位时间的开口时间来算出所述开度。
7、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具有:
冷却第三被冷却空间的第三冷却设备;
控制供给所述第三冷却设备的致冷剂量的其他设备控制部,
其中,
所述发送部在所述第二被冷却空间的温度到达设定温度的情况下,对所述其他设备控制部发送表示减少供给所述第三冷却设备的致冷剂量的减少指示,
所述其他设备控制部响应表示减少供给所述第三冷却设备的致冷剂量的所述减少指示,减少供给所述第三冷却设备的致冷剂量。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
具有分别冷却包括所述第二被冷却空间的多个被冷却空间的、包括所述第二冷却设备的多个冷却设备,
所述联合控制装置还具有选择部,其从所述多个冷却设备中选择所述第二冷却设备作为在被供给的致冷剂量减少的情况下热稳定性相对较高的冷却设备。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发送部响应所述除霜运转的结束,对所述设备控制部发送表示使供给所述第二冷却设备的致冷剂量相比于所述除霜运转结束前减少的减少指示,
所述设备控制部响应所述减少指示,减少供给所述第二冷却设备的致冷剂量。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联合控制装置具有测量部,其对于所述多个冷却设备分别测量从所述多个被冷却空间各自既定的下限温度至到达上限温度所需的到达所需时间,
所述选择部选择所述到达所需时间相对较长的冷却设备作为所述第二冷却设备。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联合控制装置具有存储部,其将所述到达所需时间测量时的所述多个冷却设备各自的周边温度和所述到达所需时间相对应而存储,
所述选择部从所述多个冷却设备中选择与所述除霜运转开始时所述多个冷却设备各自的周边温度对应的所述到达所需时间相对较长的冷却设备作为所述第二冷却设备。
12、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选择部根据陈列在所述多个被冷却空间各自中的商品的库存出入量,来算出所述多个冷却设备各自的所述热稳定性。
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选择部具有存储所述第二冷却设备的存储部,
所述选择部选择存储在所述存储部中的所述第二冷却设备作为下次所述除霜运转时发送所述增加指示的对象。
14、一种联合控制装置,其探测或控制用于除去附着在冷却第一被冷却空间的第一冷却设备上的霜的除霜运转,所述除霜运转是通过从供给致冷剂的致冷剂供给设备对冷却第二被冷却空间的第二冷却设备提供致冷剂而进行的,
所述联合控制装置具有发送部,该发送部响应所述除霜运转的开始,对控制供给所述第二冷却设备的致冷剂量的设备控制部,进行表示使供给所述第二冷却设备的致冷剂量相比于所述除霜运转开始前增加的增加指示。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联合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有选择部,其从分别冷却包括所述第二被冷却空间的多个被冷却空间的、包括所述第二冷却设备的多个冷却设备中,选择所述第二冷却设备作为在被供给的致冷剂量减少的情况下热稳定性相对较高的冷却设备。
16、一种控制程序,其特征在于,
该控制程序使作为联合控制装置起作用的计算机执行指示工序,
所述联合控制装置探测或控制用于除去附着在冷却第一被冷却空间的第一冷却设备上的霜的除霜运转,所述除霜运转是通过从供给致冷剂的致冷剂供给设备对冷却第二被冷却空间的第二冷却设备提供致冷剂而进行的,
所述指示工序响应所述除霜运转的开始,对控制供给所述第二冷却设备的致冷剂量的设备控制部,进行表示使供给所述第二冷却设备的致冷剂量相比于所述除霜运转开始前增加的增加指示。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控制程序,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指示工序之前执行选择工序,
该选择工序从分别冷却包括所述第二被冷却空间的多个被冷却空间的、包括所述第二冷却设备的多个冷却设备中,选择所述第二冷却设备作为在被供给的致冷剂量减少的情况下热稳定性相对较高的冷却设备。
CN2009101493414A 2008-06-16 2009-06-16 控制系统、联合控制系统以及控制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60884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9)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8156515 2008-06-16
JP2008156515 2008-06-16
JP2008-156515 2008-06-16
JP2008-249302 2008-09-26
JP2008249302 2008-09-26
JP2008249302 2008-09-26
JP2009132291A JP2010101611A (ja) 2008-06-16 2009-06-01 制御システム、統合制御装置及び制御プログラム
JP2009132291 2009-06-01
JP2009-132291 2009-06-01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608843A true CN101608843A (zh) 2009-12-23
CN101608843B CN101608843B (zh) 2013-06-19

Family

ID=4141350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101493414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608843B (zh) 2008-06-16 2009-06-16 控制系统、联合控制系统以及控制方法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7937959B2 (zh)
JP (1) JP2010101611A (zh)
CN (1) CN101608843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269494A (zh) * 2010-06-04 2011-12-07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 海上平台冷库高效制冷系统及控制方法
CN110873511A (zh) * 2018-08-29 2020-03-10 日立环球生活方案株式会社 能够更新控制软件的冰箱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697468B2 (ja) * 2011-01-28 2015-04-08 Necパーソナルコンピュータ株式会社 映像表示装置および映像表示方法
IN2015CH02730A (zh) * 2015-05-30 2015-07-10 Wipro Ltd

Family Cites Families (2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899896A (en) * 1974-10-15 1975-08-19 Texas Instruments Inc Automatic defrosting control system
US3937033A (en) * 1975-02-07 1976-02-10 Kysor Industrial Corporation Air defrost display case
US3992895A (en) * 1975-07-07 1976-11-23 Kramer Daniel E Defrost controls for refrigeration systems
US4151722A (en) * 1975-08-04 1979-05-01 Emhart Industries, Inc. Automatic defrost control for refrigeration systems
US4056948A (en) * 1976-06-29 1977-11-08 Robertshaw Controls Company Presettable defrost timer
DE2655315C3 (de) * 1976-12-07 1979-11-15 Danfoss A/S, Nordborg (Daenemark) Abtauvorrichtung für einen Kühlschrank
US4206612A (en) * 1977-07-15 1980-06-10 Emhart Industries, Inc. Refrigeration system control method and apparatus
US4151723A (en) * 1977-07-15 1979-05-01 Emhart Industries, Inc. Refrigeration system control method and apparatus
JPS54152246A (en) * 1978-05-19 1979-11-30 Matsushita Refrig Co Defrosting control device
US4209994A (en) * 1978-10-24 1980-07-01 Honeywell Inc. Heat pump system defrost control
US4251988A (en) * 1978-12-08 1981-02-24 Amf Incorporated Defrosting system using actual defrosting time as a controlling parameter
US4302946A (en) * 1979-02-02 1981-12-01 Tyler Refrigeration Corporation Refrigeration system using air defrost
US4265092A (en) * 1979-12-26 1981-05-05 Tyler Refrigeration Corporation Refrigerated display case using air defrost with supplemental heater
US4297852A (en) * 1980-07-17 1981-11-03 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Refrigerator defrost control with control of time interval between defrost cycles
US4474026A (en) * 1981-01-30 1984-10-02 Hitachi, Ltd. Refrigerating apparatus
JPS57166439A (en) * 1981-04-07 1982-10-13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Cooling and heating device
US4474029A (en) * 1982-05-26 1984-10-02 King Company Hot gas defrost pan and system
US4481785A (en) * 1982-07-28 1984-11-13 Whirlpool Corporation Adaptive defrost control system for a refrigerator
US4519215A (en) * 1984-02-14 1985-05-28 Thermo King Corporation Transport refrigeration system with top freezing avoidance
GB2168137B (en) * 1984-12-11 1988-12-14 Sanden Corp Refrigerated display cabinet
JPH0560450A (ja) 1991-09-04 1993-03-09 Fuji Electric Co Ltd 高鮮度管理用シヨーケースの除霜制御方法
US5415005A (en) * 1993-12-09 1995-05-16 Long Island Lighting Company Defrost control device and method
CN100439816C (zh) * 2003-11-28 2008-12-03 株式会社东芝 冰箱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269494A (zh) * 2010-06-04 2011-12-07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 海上平台冷库高效制冷系统及控制方法
CN102269494B (zh) * 2010-06-04 2013-10-30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 海上平台冷库高效制冷系统的控制方法
CN110873511A (zh) * 2018-08-29 2020-03-10 日立环球生活方案株式会社 能够更新控制软件的冰箱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090308089A1 (en) 2009-12-17
CN101608843B (zh) 2013-06-19
JP2010101611A (ja) 2010-05-06
US7937959B2 (en) 2011-05-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823122B2 (en) Food display system integrating retailer services with consumer engagement
US7930221B2 (en) Managing home inventory
CN101487650B (zh) 冷却系统、控制装置以及控制程序
JP5667764B2 (ja) 自動販売機、電化製品、及び他の貯蔵又は分配機器においてエネルギーを管理するためのシステム、方法、及び装置
AU2012375603B2 (en) Storage device for articles having a load state detection device for detecting a removal, a loading and/or the load state of the storage device
US20190385115A1 (en) Temperature-sensitive cold-chain compliance indicators
US6609078B2 (en) Food quality and safety monitoring system
AU2012375605B2 (en) Computer network for monitoring and controlling storage facilities comprising a load state device and a user detection device
AU2012375604B2 (en) Storage facility for articles having a load state device and a user detection device
CN101608843A (zh) 控制系统、联合控制系统、控制方法以及控制程序
KR101217115B1 (ko) 상품재고관리 가능한 진열대 및 이를 이용한 상품 재고 관리 시스템
JP5545100B2 (ja) 冷却管理装置
KR20120000703A (ko) 구역별 식품 관리 시스템
WO2016098124A1 (en) Intelligent (smart) cabinets, drawers and refrigerator arrays allow remote monitoring and reporting of commodities inside from the internet (mobile and web applications)
Ahmadi-Javid et al. Optimal distribution of perishable foods with storage temperature control and quality requirements: an integrated vehicle routing problem
US11058130B2 (en) Internet of food
WO2021014931A1 (ja) システム
KR20180045286A (ko) 전자 저울과 모바일 기기를 이용한 냉장고 관리 시스템
JP2021124884A (ja) 機器モニタリングシステム
CN211087386U (zh) 一种卧式冷冻设备
CN101711636A (zh) 冷却系统
GB2570632A (en) Cooled display cabinet
US20090299953A1 (en) Merchandiser with automated report generation system
KR20090120947A (ko) 제품 정보 기반 보관 환경 정보 생성 장치 및 보관 환경정보 생성 방법 및 이를 실현시키기 위한 프로그램을기록한 컴퓨터로 판독 가능한 기록매체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0619

Termination date: 20150616

EXPY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