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604121B - 具有金纳米粒子的彩色光刻胶及其所形成的彩色滤光片 - Google Patents

具有金纳米粒子的彩色光刻胶及其所形成的彩色滤光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604121B
CN101604121B CN2008101254531A CN200810125453A CN101604121B CN 101604121 B CN101604121 B CN 101604121B CN 2008101254531 A CN2008101254531 A CN 2008101254531A CN 200810125453 A CN200810125453 A CN 200810125453A CN 101604121 B CN101604121 B CN 10160412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olden nanometer
active agent
surface active
nanometer particle
organic surfa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810125453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604121A (zh
Inventor
林唯芳
林建志
刘翼硕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 Mei Optoelectronic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Chi Mei Optoelectronics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 Mei Optoelectronics Corp filed Critical Chi Mei Optoelectronics Corp
Priority to CN200810125453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1604121B/zh
Publication of CN10160412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60412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60412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604121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aterials For Photolithograph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具有金纳米粒子的彩色光刻胶及其所形成的彩色滤光片。具有金纳米粒子的红色或蓝色光刻胶,其至少包括丙烯酸酯树脂单体、金纳米粒子(簇)、表面活性剂以及光聚合引发剂。具有金纳米粒子的红色或蓝色的彩色滤光片,其至少包括聚丙烯酸酯树脂、金纳米粒子(簇)及表面活性剂。金纳米粒子(簇)通过表面活性剂分散在彩色光刻胶及彩色滤光片之中。

Description

具有金纳米粒子的彩色光刻胶及其所形成的彩色滤光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彩色光刻胶,特别是涉及一种具有纳米粒子的彩色光刻胶。
背景技术
彩色滤光片(color filter)具有多方面应用,例如应用在影像传感器方面的电荷耦合器件(Charge Coupled Device,CCD)、线型传感器(Line Sensor)、液晶显示器(Liquid Crystal Display,LCD)或有机电致发光显示器(Organic LightEmitting Display,OLED)。随着对这些产品的需求增加,对彩色滤光片的需求也随之增加。
为了使彩色显示器例如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能达到最佳的视觉效果,彩色滤光片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决定彩色滤光片中色彩视觉效果的关键在于红、绿、蓝三色光滤光片的色纯度,色纯度越高,可以展现的颜色就越多。
目前制造彩色滤光片的业者大多采用颜料分散法(Pigment DispersionMethod)来制造彩色滤光片,此方法所形成的彩色滤光片具有较好的耐旋光性及耐热性。然而,形成在玻璃基板上的彩色滤光层的色纯度由光刻胶颜料所决定。一般而言,提高颜料的添加比例可以提高光刻胶的色纯度,但是,颜料的过量添加不但无法提升色纯度,反而会出现颜料沉淀的问题,颜料的沉淀更会降低光刻胶的透光度。颜料沉淀的问题在颗粒较大的颜料中会更为严重。因此,业界在不断寻求能使彩色光刻胶具有较好的色纯度且不会出现添加物沉淀的现象。
发明内容
科学家发现古代的工艺品上会呈现出不同的色泽,经研究发现这是位于工艺品表面或掺入玻璃中的纳米金属颗粒例如金、银所造成的。金属纳米粒子能够产生绚丽的色彩的原因是由于一种称为“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的物理现象。这是因为金属表面的自由电子会随电磁场振荡而运动以反抗外在电磁场的穿透,当金属纳米粒子大小远小于光波波长时,在特定的频率下会引发整体金属纳米粒子内自由电子的集体运动,造成极强的远场散射和极强的近场电场放大。
金纳米粒子在尺寸为约3纳米至约30纳米时可容许红色系光穿过,在尺寸为约300纳米至约500纳米时则可容许蓝色系光穿过。金纳米粒子若混合在光刻胶材料中,应可取代已知的所使用的颜料,从而能形成红光光刻胶及蓝光光刻胶。但是,光刻胶的材料基本上属于有机材料,一般为高分子树脂,属于无机材料的金纳米粒子虽可引入到光刻胶中,但无法均匀混合,因此,并不能取代已知的颜料以形成红光光刻胶及蓝光光刻胶。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就是在于提供一种具有纳米粒子的彩色光刻胶,用以提供红光光刻胶及蓝光光刻胶,以解决现今颜料在高分子树脂中分布不均和产生聚集及沉淀的问题。
本发明中提供一种金纳米粒子的制造方法,该方法包括:提供金盐;将该金盐溶解在烷基膦溶剂中,从而形成溶液;将第一有机表面活性剂添加到该溶液之中;以及将还原剂添加到该溶液之中,在惰性气体中将该金盐还原成为金纳米粒子。本发明所提供的方法在以还原剂将金离子还原成金原子时,存在于溶液中的表面活性剂中杂原子基团的电子云会在金纳米粒子的表面发生作用,从而通过改变所使用的表面活性剂能得到尺寸大小不同的金纳米粒子(簇)。金纳米粒子之所以可分散在有机溶剂之中,这是由于与金纳米粒子表面结合的有机表面活性剂,表面活性剂的疏水端能和有机溶剂溶合。还原剂与金离子的当量比至少为1∶1。
接着,可将含有金纳米粒子的有机溶液与丙烯酸酯树脂单体混合,附着在金纳米粒子表面的表面活性剂的疏水端还可与丙烯酸酯树脂单体溶合,从而能将金纳米粒子与丙烯酸酯树脂单体均匀混合。在移除有机溶剂后接着进行光聚合反应而形成具有金纳米粒子的红色系或蓝色系丙烯酸酯光刻胶材料。接着,可将光刻胶进行光聚合反应以形成彩色滤光片。当然,整个聚合反应还需在彩色光刻胶中使用光聚合引发剂。
因此,本发明所提供的具有金纳米粒子的红色系或蓝色系丙烯酸酯光刻胶材料中至少包括丙烯酸酯树脂单体、金纳米粒子、表面活性剂以及光聚合引发剂。金纳米粒子通过表面活性剂得以分散在丙烯酸酯树脂单体中,从而使丙烯酸酯光刻胶材料能使红色系光或蓝色系光通过,进而可使用该红色或蓝色光刻胶制造红色滤光片或蓝色滤光片。
红色光刻胶中金纳米粒子的颗粒尺寸约为3纳米至50纳米。在还原反应中所使用的表面活性剂包括12到20个碳的直链烷基胺和6到12个碳原子的氧化三直链烷基膦。
蓝色光刻胶中金纳米粒子(簇)的尺寸约为200纳米至500纳米。在还原反应中所使用的表面活性剂为6到12个碳的氧化三直链烷基膦。
金纳米粒子(簇)在光刻胶中的添加量非常少,小于1wt%的添加量即足以使光刻胶成为红色或蓝色光刻胶,一般添加量约为0.05wt%至0.5wt%。这和已知以添加颜料的方式来形成彩色光刻胶的方式相比,已知在光刻胶中动辄需添加10%以上的颜料,本发明所提供的金纳米粒子(簇)的添加量远小于已知色素的添加量。如此一来,已知颜料沉淀的问题可获得解决,而且,由于金纳米粒子(簇)的添加量非常低,添加物对光刻胶本身的性质的影响可以降到最低。
本发明还提供所公开的红色光刻胶所形成的红色滤光片。该红色滤光片的材料至少包含:丙烯酸酯树脂、金纳米粒子以及至少两种有机表面活性剂,该金纳米粒子的尺寸为3纳米至50纳米,所述每一种有机表面活性剂的每一个分子均具有末端杂原子基团及至少一个直链烷基,其中该末端杂原子基团及直链烷基附着在这些金纳米粒子的表面,使该金纳米粒子能均匀分散在该聚丙烯酸酯树脂中。
本发明还提供所公开的蓝色光刻胶所形成的蓝色滤光片。该蓝色滤光片至少包含:丙烯酸酯树脂、金纳米粒子簇和有机表面活性剂,该金纳米粒子簇的尺寸为50纳米至300纳米,该有机表面活性剂的每一个分子均具有末端杂原子基团,其中,该末端杂原子基团附着在该金纳米粒子簇的表面,并使该金纳米粒子簇均匀地分散在该聚丙烯酸酯树脂中。
附图说明
为让本发明的上述和其它目的、特征、优点与实施例能更明显易懂,对所附图式的详细说明如下:
图1是金纳米粒子的甲苯溶液(表1中E行)的电子显微镜照片。
图2是金纳米粒子的甲苯溶液(表1中D行)的电子显微镜照片。
图3是金纳米粒子的甲苯溶液(表1中A行)的电子显微镜照片。
图4绘示了以表2中I行(■)和J行(●)所得的丙烯酸酯树脂单体与金纳米粒子的混合物分别在玻璃板上形成涂层并曝光后的1毫米厚的薄膜的光透射率的比较。
图5绘示了以表2中K行(■)和L行(●)所得的丙烯酸酯树脂单体与金纳米粒子的混合物分别在玻璃板上形成涂层并曝光后的1毫米厚的薄膜的光透射率的比较。
图6绘示了以表3中M行所得的丙烯酸酯树脂单体与金纳米粒子的混合物分别在玻璃板上形成涂层并曝光后的1毫米厚(■)及0.25毫米厚(●)的薄膜的光透射率的比较。
图7是对金纳米粒子的甲苯溶液(表4中c行)进行电子显微镜摄影所得的照片。
图8绘示了两种表面活性剂与金纳米粒子作用的排列关系图。
图9绘示了一种表面活性剂与金纳米粒子作用的排列关系图。
具体实施方式
还原金离子以生成金纳米粒子的方法(红色系)
将HAuCl4·3H2O(hydrogen tetrachloroaurate(III),trihydrate)溶解在适量的三正丁基膦(tri-n-butylphosphine,TBP)中备用。将氧化三正辛基膦(tri-n-octylphosphine oxide,TOPO)、十六烷基胺(hexadecylamine,HDA)和硼氢化钠加入充满氮气或氩气的反应瓶中,搅拌并加热至190℃。加入制备的金盐的三正丁基膦溶液,此时,溶液的颜色呈暗红色,让溶液维持在190℃数十分钟后,停止加热,自然降温至90℃,加入适量的甲苯,将生成的金纳米粒子萃取到甲苯之中。
实施例1
将0.03克HAuCl4·3H2O溶解在1.5毫升三正丁基膦中备用。将1.5克氧化三正辛基膦、1.5克十六烷基胺和0.2克硼氢化钠加入充满氩气的三颈瓶中,搅拌并加热至190℃。将制备的金盐的三正丁基膦溶液快速倒进去,持续搅拌。此时,溶液的颜色呈暗红色,让溶液维持在190℃30分钟后,停止加热,自然降温至90℃,加入20毫升甲苯,将生成的金纳米粒子萃取到甲苯之中而得到金纳米粒子的甲苯溶液。本实施例的相关数据列于表1中的E行。将所得到的金纳米粒子的甲苯溶液(E行)进行电子显微镜摄影所得的照片如图1所示。图2为D行的金纳米粒子的甲苯溶液的电子显微镜摄影照片。图3为A行的金纳米粒子的甲苯溶液的电子显微镜摄影照片。
表1记载了根据上述还原金离子以生成金纳米粒子的方法所进行的8次(A行~H行)实验中每一成分所使用的量。
表1
  topO(g)   HDA(g)   NaBH4(g)   HAuCl4.3H2O(mg)   TBP(mL)   甲苯(mL)
  A   6.0   3.4   0.200   38.8   1.5   20
  B   3.0   3.0   0.200   42.8   1.5   20
  C   1.5   3.0   0.200   37.2   1.5   20
  D   3.0   1.5   0.200   32.7   1.5   20
  E   1.5   1.5   0.200   34.6   1.5   20
  F   1.0   1.0   0.200   31.3   1.5   20
  G   0.5   0.5   0.200   33.0   1.5   20
  H   1.2   1.2   0.175   32.1   1.5   20
在本发明利用还原剂将金离子还原以生成金纳米粒子的方法中,由于最后是利用甲苯来进行萃取,甲苯中的饱和含水量极低,所以在以甲苯萃取后,甲苯溶液中水及溶于水的盐类均可以忽略不计,据此,溶液中萃取出来的金纳米粒子的重量百分比的计算方法如下:
以实验E为例,在实验E中使用TOPO 1.5克、HDA 1.5克、NaBH4 0.2克、HAuCl4·3H2O 0.0346克、TBP 1.5mL(比重=0.81)约1.215克、甲苯20mL(比重=0.866)约17.32克。Au分子量为197g/mol,且HAuCl4·3H2O分子量为394g/mol,由Au及HAuCl4·3H2O的分子量来看,Au在HAuCl4·3H2O中所占的重量比约为50%,所以,被萃取到甲苯溶液中的Au的重量应为0.0346×0.5=0.0173克。据此,在整个甲苯溶液系统中,总重量应为(1.5+1.5+0.2+0.0346+1.215+17.32)=21.7696克,所以,TOPO在系统(甲苯溶液)中的重量百分比约为1.5÷21.7523×100%=6.8903%,大约是6.9%;而Au在系统(甲苯溶液)中的重量百分比约为0.0173÷21.7696×100%=0.0795%,大约是0.08%。8次实验中均获得暗红色的甲苯溶液。表2为每一次实验中Au在甲苯溶液系统中的重量百分比。
表2.重量百分比(以wt%表示)
实验 A B C D E F G H
Au(%) 0.07 0.09 0.08 0.07 0.08 0.08 0.08 0.08
配制丙烯酸酯树脂单体与金纳米粒子的混合物的方法
取6克金纳米粒子甲苯溶液,在表1不同行中所取出的6克甲苯溶液中的金纳米粒子的量约为3毫克至6毫克不等。将该甲苯溶液与丙烯酸酯树脂单体及光聚合引发剂混合。在此的丙烯酸酯树脂单体为Sartomer Company,Inc.编号为SR-348、SR-833S及SR-368等化合物的单独或组合运用。SR-348、SR-833S及SR-368的化学式分别列于(I)、(II)及(III)。所使用的光聚合引发剂为Ciba Specialty Chemicals的Irgacure 651或Irgacure 184。Irgacure 651和Irgacure 184的化学式分别列于(IV)和(V)。
乙氧基化双酚A二甲基丙烯酸酯(ethoxylated bisphenol Adimethacrylate),Sartomer SR-348
三环癸烷二甲醇二丙烯酸酯(tricyclodecanedimethanol diacrylate),Sartomer SR-833S
Figure S2008101254531D00062
三(2-羟乙基)异氰尿酸酯三丙烯酸酯(tri(2-hydroxy ethyl)isocyanuratetriarylate),Satomer SR-368
Figure S2008101254531D00071
2,2-二甲氧基-2-苯基乙酰苯(2,2-dimethoxy-2-phenyl acetophenone),Irgacure 651
Figure S2008101254531D00072
1-羟基环己基苯基甲酮(1-hydroxycyclohexyl phenyl ketone),Irgacure 184
Figure S2008101254531D00073
以上所列的丙烯酸酯树脂单体及光聚合引发剂运用在下述的实施例中,不应当理解为是用来限制本发明。任何可运用来生产彩色滤光片的光刻胶的单体和光聚合引发剂均可与本发明所提供的金纳米粒子有机溶液混合并进行光聚合反应后以形成彩色滤光片。
实施例2
将6克金纳米粒子甲苯溶液加入到3克SR-833S丙烯酸酯树脂单体中,再加入0.12克Irgacure 651光聚合引发剂,搅拌30分钟后移除甲苯,得到粘稠的红色混合物。本实施例的相关数据列在表3中的M行。表3记载了根据上述配制丙烯酸酯树脂单体与金纳米粒子的混合物的方法所进行的12次(I行~T行)实验中每一成分所使用的量,其中包括不同的丙烯酸酯树脂单体及其组合以及不同的光聚合引发剂。在实施例2配置丙烯酸酯树脂单体与金纳米粒子的混合物的方法中各项的重量百分比的计算方法如下:
以实验M为例,在实验M中使用表1中实验E所制备的金溶液6.0克、SR8333克、Irgacure 6510.1克,而金粒子重量为6.0(g)×0.08%×1000=4.8mg。12次实验中均获得粘稠的红色混合物。
表3
  使用样品   Au溶液用量(g)   金重量(mg)   SR-348(g)   SR-833S(g)   SR-368(g)   Irg.651(g)   Irg.184(g)
  I   表1A   5.1   3.5   5.1   -   -   0.2   -
  J   表1A   5.1   3.5   5.1   -   -   -   0.2
  K   表1A   5.0   3.4   -   5.0   -   0.2   -
  L   表1A   5.0   3.4   -   5.0   -   -   0.2
  M   表1E   6.0   4.8   -   3.0   -   0.1   -
  N   表1F   6.1   4.6   -   2.0   -   0.1   -
  O   表1G   6.0   5.0   -   2.0   -   0.1   -
  P   表1F   5.0   3.8   -   2.0   -   0.1   -
  Q   表1F   4.0   3.0   -   2.0   -   0.1   -
  R   表1H   5.0   3.8   -   3.5   1.5   0.2   -
  S   表1H   5.0   3.8   -   2.5   2.5   0.2   -
  T   表1H   5.0   3.8   -   1.5   3.5   0.2   -
制作薄膜样本
将配制好的丙烯酸酯树脂单体与金纳米粒子的混合物涂布在不同的玻璃板上,混合物涂层厚度为1毫米和0.25毫米。使用波长为365纳米的光源照射玻璃板的两面各5分钟,可以在玻璃板上得到红色的薄膜。部分透射光谱图分别列于图4至图6中。
图4绘示了以表3中I行(■)和J行(●)所得的丙烯酸酯树脂单体与金纳米粒子的混合物分别在玻璃板上形成涂层并曝光后的1毫米厚的薄膜的光透射率的比较。I行和J行的差异在于所使用的光聚合引发剂不同,但最后所形成的薄膜对红色光均具有相当好的选择性。
图5绘示了以表3中K行(■)和L行(●)所得的丙烯酸酯树脂单体与金纳米粒子的混合物分别在玻璃板上形成涂层并曝光后的1毫米厚的薄膜的光透射率的比较。K行和L行的差异在于所使用的光聚合引发剂不同,但最后所形成的薄膜对红色光均具有相当好的选择性。但图5和图4相比,I行、J行对与K行、L行对的差异在于所使用的丙烯酸酯树脂的单体不同。K行、L行对的结果为红光波长对其具有较高的透射率,但是波长在400纳米至500纳米之间的光线会有部分透射率。但是,两者在视觉上所显示的均为红色光。
图6绘示了以表3中M行所得的丙烯酸酯树脂单体与金纳米粒子的混合物分别在玻璃板上形成涂层并曝光后的1毫米厚(■)及0.25毫米厚(●)的薄膜的光透射率的比较。较厚的薄膜对不同波长光线的选择性较高。但无论是1毫米厚或0.25毫米厚的薄膜,两者在视觉上所显示的均为红色光。
还原金离子以生成金纳米粒子的方法(蓝色系)
在本方法中所用的所有化学品均与前述的相同。
将HAuCl4·3H2O溶解在适量的三正丁基膦中备用。将氧化三正辛基膦(TOPO)和硼氢化钠加入充满氮气或氩气的反应瓶中,搅拌并加热至190℃。将制备的金盐的三正丁基膦溶液加入,此时,溶液的颜色呈蓝色,让溶液维持190℃数十分钟后,停止加热,自然降温至90℃,加入适量的甲苯,将生成的金纳米粒子萃取到甲苯之中。
表4记载了根据上述还原金离子以生成金纳米粒子的方法所进行的6次(c行~h行)实验中每一成分所使用的量,表4的计算方法与表1相同。6次实验中均获得蓝色的甲苯溶液。a行及b行是根据c行的条件,不同的是还加了十六烷基胺(HDA),结果得到的是红色的溶液。因此,十六烷基胺(HDA)在决定金纳米粒子的尺寸上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表4
  topO(g)   HDA(g)   NaBH4(g)   HAuCl4·3H2O(mg)   TBP(mL)   甲苯(mL)
  a   1.5   0.05   0.1   31.6   1.5   20
  b   1.5   0.5   0.06   32.0   1.5   20
  c   1.5   0   0.06   32.2   1.5   20
  d   3.0   0   0.2   31.5   1.5   20
e 3.0 0 0.1 30.4 1.5 20
  f   2.0   0   0.2   31.2   1.5   13
  g   1.5   0   0.2   31.5   1.5   10
  h   1.5   0   0.05   31.3   1.5   10
图7是将所得到的金纳米粒子的甲苯溶液(c行)进行电子显微镜摄影所得的照片。图7中的照片显示金纳米粒子的尺寸并无太大的变化,但是金纳米粒子聚集在一起形成金纳米粒子簇。
由这些结果可以了解的是,因为表面活性剂的杂原子端的电子云会和金纳米粒子的表面具有可供结合的作用力存在,而表面活性剂的直链烷基沿径向向外延伸。当使用6到12个碳的氧化三直链烷基膦和使用12到20个碳的直链烷基胺,例如使用氧化三正辛基膦(TOPO)和十六烷基胺(HDA)两种表面活性剂时,两者与金纳米粒子作用的排列关系如图8所示,十六烷基的长链夹杂在氧化三正辛基膦之间,使得金纳米粒子之间不易聚集,而维持3纳米至50纳米的尺寸分散在有机溶液中或丙烯酸酯树脂单体中,从而呈现出红色。当仅使用氧化三正辛基膦(TOPO)表面活性剂时,其与金纳米粒子作用的排列关系如图9所示,氧化三正辛基膦的直链烷基也向外延伸,但避免金纳米粒子聚集的力量较弱,金纳米粒子因此会部分聚集而得到200纳米至500纳米尺寸的纳米金粒子簇,并分散在有机溶液中或丙烯酸酯树脂单体中,从而呈现出蓝色。
将表4中所得的金纳米粒子簇溶液中的有机溶剂移除,可得到金纳米粒子簇的粉末,TOPO的沸点相当高,在2毫米汞柱的压力下仍有约200℃,因此,金纳米粒子簇仍能有效地分散在丙烯酸酯树脂单体及光聚合引发剂中,从而得到蓝色的粘稠混合物。将混合物涂布在玻璃基板上,使用波长为365纳米的光源照射玻璃基板的两面各5分钟,可以在玻璃基板上得到蓝色的薄膜。
由本发明的上述优选实施例可知,应用本发明具有下列优点。本发明是利用纳米金粒子(簇)不同的尺寸大小而使用其以制造滤光片的光刻胶,使得光刻胶呈现红色及蓝色。本发明利用有机表面活性剂的作用从而能有效地将金纳米粒子(簇)均匀地分散在形成光刻胶的单体中。本发明中纳米金粒子(簇)的添加量非常低,小于1wt%的添加量即足以使光刻胶呈现蓝色或红色,一般添加量约为0.05wt%至0.5wt%。由在金纳米粒子(簇)的添加量非常低,添加物对光刻胶本身的性质的影响可以降到最低。
虽然本发明已以优选实施例公开如上,然而其并非用以限制本发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应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形下,可进行各种更改与润饰,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范围为准。

Claims (13)

1.一种具有金纳米粒子的红色光刻胶,该光刻胶至少包含:
丙烯酸酯树脂单体;
光聚合引发剂,其与所述丙烯酸酯树脂单体均匀混合;
多个金纳米粒子,所述金纳米粒子的尺寸为3纳米至50纳米,该金纳米粒子的添加量为0.05wt%至0.5wt%;以及
至少包含第一有机表面活性剂及第二有机表面活性剂,所述有机表面活性剂中的每一种的每一个分子均具有末端杂原子基团及至少一个直链烷基,其中该第一有机表面活性剂是氧化三直链烷基膦,该第二有机表面活性剂是直链烷基胺,而且,其中该第一有机表面活性剂的直链烷基的碳数为6到12个,其中该第二有机表面活性剂的直链烷基的碳数为12到20个,
其中所述末端杂原子基团附着在所述金纳米粒子的表面,所述直链烷基使所述金纳米粒子均匀分散在所述丙烯酸酯树脂单体及所述光聚合引发剂之中。
2.权利要求1的光刻胶,其中该第一有机表面活性剂包括氧化三正辛基膦,该第二有机表面活性剂包括十六烷基胺。
3.权利要求1的光刻胶,其中所述金纳米粒子的尺寸为3纳米至30纳米。
4.权利要求1的光刻胶,其中该丙烯酸酯树脂单体选自乙氧基化双酚A二甲基丙烯酸酯、三环癸烷二甲醇二丙烯酸酯或三(2-羟乙基)异氰尿酸酯三丙烯酸酯中的一种。
5.权利要求1的光刻胶,其中该光聚合引发剂选自2,2-二甲氧基-2-苯基乙酰苯或1-羟基环己基苯基甲酮中的一种。
6.一种具有金纳米粒子的蓝色光刻胶,该光刻胶至少包含:
丙烯酸酯树脂单体;
光聚合引发剂,其与该丙烯酸酯树脂单体均匀混合;
多个金纳米粒子簇,所述金纳米粒子簇的尺寸为200纳米至500纳米,该金纳米粒子簇的添加量为0.05wt%至0.5wt%;以及
有机表面活性剂,该有机表面活性剂的每一个分子均具有末端杂原子基团及三个直链烷基,其中该有机表面活性剂是氧化三直链烷基膦,而且,该有机表面活性剂的直链烷基的碳数为6到12个,
其中所述末端杂原子基团附着在所述金纳米粒子簇的表面,所述直链烷基使所述金纳米粒子簇均匀地分散在所述丙烯酸酯树脂单体及所述光聚合引发剂之中。
7.权利要求6的光刻胶,其中该有机表面活性剂包括氧化三正辛基膦。
8.一种具有金纳米粒子的红色滤光片,该滤光片的材料至少包含:
聚丙烯酸酯树脂;
多个金纳米粒子,所述金纳米粒子的尺寸为3纳米至50纳米,所述金纳米粒子的添加量为0.05wt%至0.5wt%;以及
至少包含第一有机表面活性剂及第二有机表面活性剂,所述有机表面活性剂中的每一种的每一个分子均具有末端杂原子基团及至少一个直链烷基,其中该第一有机表面活性剂是氧化三直链烷基膦,该第二有机表面活性剂是直链烷基胺,而且,其中该第一有机表面活性剂的直链烷基的碳数为6到12个,该第二有机表面活性剂的直链烷基的碳数为12到20个,
其中所述末端杂原子基团附着在所述金纳米粒子的表面,所述直链烷基使所述金纳米粒子均匀地分散在所述聚丙烯酸酯树脂中。
9.权利要求8的滤光片,其中该第一有机表面活性剂包括氧化三正辛基膦,该第二有机表面活性剂包括十六烷基胺。
10.权利要求8的滤光片,其中所述金纳米粒子的尺寸为3纳米至30纳米。
11.权利要求8的滤光片,其中所述聚丙烯酸酯树脂的单体选自乙氧基化双酚A二甲基丙烯酸酯、三环癸烷二甲醇二丙烯酸酯或三(2-羟乙基)异氰尿酸酯三丙烯酸酯中的一种。
12.一种具有金纳米粒子的蓝色滤光片,该滤光片至少包含:
聚丙烯酸酯树脂;
多个金纳米粒子簇,所述金纳米粒子簇的尺寸为200纳米至500纳米,该金纳米粒子簇的添加量为0.05wt%至0.5wt%;以及
有机表面活性剂,该有机表面活性剂的每一个分子均具有末端杂原子基团及三个直链烷基,其中该有机表面活性剂包括氧化三直链烷基膦,而且,该有机表面活性剂的直链烷基的碳数为6到12个,
其中所述末端杂原子基团附着在所述金纳米粒子簇的表面,所述直链烷基使所述金纳米粒子簇均匀地分散在所述聚丙烯酸酯树脂中。
13.权利要求12的滤光片,其中该有机表面活性剂包括氧化三正辛基膦。
CN2008101254531A 2008-06-13 2008-06-13 具有金纳米粒子的彩色光刻胶及其所形成的彩色滤光片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60412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8101254531A CN101604121B (zh) 2008-06-13 2008-06-13 具有金纳米粒子的彩色光刻胶及其所形成的彩色滤光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8101254531A CN101604121B (zh) 2008-06-13 2008-06-13 具有金纳米粒子的彩色光刻胶及其所形成的彩色滤光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604121A CN101604121A (zh) 2009-12-16
CN101604121B true CN101604121B (zh) 2012-08-01

Family

ID=4146989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101254531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604121B (zh) 2008-06-13 2008-06-13 具有金纳米粒子的彩色光刻胶及其所形成的彩色滤光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1604121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649035A (zh) * 2012-02-06 2012-08-29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泳粒子及其制作方法、电泳微胶囊
US11453781B2 (en) 2019-12-17 2022-09-27 Tcl China Star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Nano dye molecule, color filter, and display panel
CN111117302A (zh) * 2019-12-17 2020-05-08 Tcl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纳米染料分子、彩色滤光片及显示面板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3087935A2 (de) * 2002-04-17 2003-10-23 Clariant Gmbh Nanoimprint-resist
US6929675B1 (en) * 2003-04-24 2005-08-16 Sandia Corporation Synthesis metal nanoparticle
CN1900746A (zh) * 2005-07-22 2007-01-24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彩色光阻的制造方法
CN101081942A (zh) * 2006-06-02 2007-12-05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有机颜料纳米粒子分散物及其制法、感光性树脂组合物、转印材料、滤色器、液晶显示装置及ccd器件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3087935A2 (de) * 2002-04-17 2003-10-23 Clariant Gmbh Nanoimprint-resist
US6929675B1 (en) * 2003-04-24 2005-08-16 Sandia Corporation Synthesis metal nanoparticle
CN1900746A (zh) * 2005-07-22 2007-01-24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彩色光阻的制造方法
CN101081942A (zh) * 2006-06-02 2007-12-05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有机颜料纳米粒子分散物及其制法、感光性树脂组合物、转印材料、滤色器、液晶显示装置及ccd器件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604121A (zh) 2009-12-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211597B2 (en) Color photoresist with gold nanoparticles and color filters made thereby
Rafique et al. Morphological evolution of upconversion nanoparticles and their biomedical signal generation
Niitsoo et al. Facile synthesis of silver core–silica shell composite nanoparticles
Bönnemann et al. Monodisperse copper‐and silver‐nanocolloids suitable for heat‐conductive fluids
CN101604121B (zh) 具有金纳米粒子的彩色光刻胶及其所形成的彩色滤光片
TW200946968A (en) Antiglare film and fabrication method thereof
JP2007217258A (ja) ナノ炭素粒子分散液及びその製造方法とコア・シェル型ナノ炭素粒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Liu et al. A simple two-step method to fabricate highly transparent ITO/polymer nanocomposite films
Balan et al. Controlling the morphology of gold nanoparticles synthesized photochemically in a polymer matrix through photonic parameters
CN100437160C (zh) 彩色光阻的制造方法
US11104847B2 (en) Cadmium free blue absorbing II-VI quantum dots for thin film applications
CN108147391A (zh) 载纳米银碳纳米管的制备方法
CN107127355A (zh) 一种花状银纳米球、其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JP2004281056A (ja) 貴金属含有微粒子分散液の製造方法と透明導電層形成用塗布液および透明導電性基材と表示装置
Fang et al. Synthesis of In2O3@ SiO2 Core–Shell Nanoparticles with Enhanced Deeper Energy Level Emissions of In2O3
Lee et al. Preparation of silica–silver heterogeneous nanocomposite particles by one-pot preparation strategy using polyol process: Size-controlled immobilization of silver nanoparticles
CN105788756B (zh) 一种透明金属导电膜及其制备方法
KR20130016910A (ko) 인 시튜 공정에 의한 양자점/실리카 복합체 형성 및 이의 광소자 적용
TW201113236A (en) Fabricating method of nano-powder and application thereof
CN109478442A (zh) 金属纳米粒子水分散液
Ishida et al. Understanding the primary and secondary aggregation states of sputtered silver nanoparticles in thiolate matrix and their immobilization in resin
JP2007326970A (ja) 塗膜形成用樹脂組成物とこれを含有する塗膜および塗膜形成方法
KR102225126B1 (ko) 소수성 3차원 프린팅 잉크 조성물 및 그 제조방법, 그리고 3차원 잉크젯 프린팅 방법.
Waszkielewicz et al. Enhanced one-photon and two-photon excited luminescence of polymer-stabilized AuAg nanoclusters aggregates
KR20090077530A (ko) 모양 조절이 가능한 금 나노 입자의 합성 방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53 Correction of patent of invention or patent applic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Address after: 000000 Miaoli County, Taiwan, China

Applicant after: Chimei Optoelectronics Co., Ltd.

Address before: 000000 Tainan County, Taiwan, China

Applicant before: Chimei Optoelectronics Co., Ltd.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20801

Termination date: 20210613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