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598369B - 空调器 - Google Patents

空调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598369B
CN101598369B CN2009101505430A CN200910150543A CN101598369B CN 101598369 B CN101598369 B CN 101598369B CN 2009101505430 A CN2009101505430 A CN 2009101505430A CN 200910150543 A CN200910150543 A CN 200910150543A CN 101598369 B CN101598369 B CN 10159836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xternal member
dust
filter
suction
ai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10150543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598369A (zh
Inventor
梁时泰
黄星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G Electronics Inc
Original Assignee
LG Electronics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G Electronics Inc filed Critical LG Electronics Inc
Publication of CN10159836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59836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59836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598369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28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filt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8/00Treatment, e.g. purification, of air supplied to human living or working spaces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cooling, humidifying or drying
    • F24F8/90Cleaning of purification apparatu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Filtering Of Dispersed Particles In Gases (AREA)
  • Air Filters, Heat-Exchange Apparatuses, And Housings Of Air-Conditioning Uni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空调器,该空调器包括:热交换器,该热交换器用于与空气进行热交换;空气吸入孔,该空气吸入孔用于吸入空气;过滤器,该过滤器用于过滤掉通过所述空气吸入孔的灰尘;清洁单元,该清洁单元沿着所述过滤器运动,用于通过利用吸力而从所述过滤器去除灰尘;分离器,该分离器用于分离去除的灰尘;以及灰尘盒,该灰尘盒可卸下地连接至所述分离器,用于收集去除的灰尘。

Description

空调器
本申请是2007年8月15日提出的申请号为200710142609.2的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原案申请的发明名称为“空调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空调器,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包括可自动清洁的过滤器的空调器的室内单元,而且更加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包括灰尘盒的空调器,该灰尘盒用于对灰尘进行收集,该灰尘由用来自动清洁过滤器的清洁单元通过利用吸力而从所述过滤器震掉。
背景技术
空调器为一种吸入空气、通过热交换器对所吸入的空气进行热交换、并排出热交换了的空气的装置。在所述空调器中,采用风机来吸入和排出空气,并在空气吸入侧安装有过滤器来过滤掉灰尘。
过滤器需要清洁或更换。实际上,使用者不会经常清洁或更换过滤器。清洁或更换过滤器比较麻烦。
因此,需要自动清洁过滤器的机构。然而,在空调器中安装自动清洁单元有诸多限制。这些限制是空调器外观的改变、自动清洁单元的损坏以及空调器的空间约束。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包括可自动清洁的过滤器的空调器。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其中安装有用于自动清洁过滤器的主要部件的空调器。
本发明的再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其中安装有用于自动清洁过滤器的清洁单元的空调器。
本发明的再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包括分离器的空调器,该分离器用于从空气分离灰尘,该灰尘由用于自动清洁过滤器的清洁单元通过利用吸力而从所述过滤器震掉。
本发明的再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包括灰尘盒的空调器,该灰尘盒用于对灰尘进行收集,该灰尘由用来自动清洁过滤器的清洁单元通过利用吸力而从所述过滤器震掉。
[技术方案]
本发明提供一种包括可自动清洁的过滤器的空调器。
本发明提供一种其中安装有用于自动清洁过滤器的主要部件的空调器。
本发明提供一种其中安装有用于自动清洁过滤器的清洁单元的空调器。
本发明提供一种包括分离器的空调器,该分离器用于从空气分离灰尘,该灰尘由用于自动清洁过滤器的清洁单元通过利用吸力而从所述过滤器震掉。
本发明提供一种包括灰尘盒的空调器,该灰尘盒用于对灰尘进行收集,该灰尘由用来自动清洁过滤器的清洁单元通过利用吸力而从所述过滤器震掉。
[有利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空调器,能自动清洁所述空调器的所述过滤器。
根据本发明的空调器,可消除清洁和更换所述过滤器的麻烦。
根据本发明的空调器,用于自动清洁所述过滤器的清洁单元安装在所述空调器中,以被保护。
根据本发明的空调器,能从空气分离灰尘,该灰尘由用于自动清洁所述过滤器的清洁单元通过利用吸力而从所述过滤器震掉。
根据本发明的空调器,由用于自动清洁所述过滤器的清洁单元通过利用吸力而从所述过滤器震掉的灰尘能被收集在所述灰尘盒中,并能通过从所述空调器取出所述灰尘盒而容易地去除。
附图说明
图1为示出了在根据本发明的空调器的室内单元的一个示例中空气吸入孔和空气排出孔呈打开状态的透视图;
图2为示出了在根据本发明的空调器的室内单元的一个示例中空气吸入孔和空气排出孔呈打开状态的前视图;
图3为示出了在根据本发明的空调器的室内单元的一个示例中前面板在向前方向上呈打开状态的透视图;
图4为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空调器的室内单元的一个示例的示意性分解透视图;
图5为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空调器的室内单元的一个示例垂直剖视图;
图6为示出了图4的部分’A’的详细透视图;
图7为示出了图6的一部分的分解透视图;
图8为示出了图4的部分’B’的放大透视图;
图9为示出了图8的一部分的分解透视图;
图10为示出了其中过滤器面板从根据本发明的空调器中的吸入格栅的上部分离的状态的透视图;
图11为示出了在根据本发明的空调器中过滤器面板从吸入格栅的上部分离的状态的透视图;
图12为沿着图8的线A-A剖取的剖视图;
图13为沿着图8的线B-B剖取的剖视图;
图14为沿着图8的线C-C剖取的剖视图;
图15为沿着图8的线D-D剖取的剖视图;
图16为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空调器的滤清器套件的前视分解透视图;
图17为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空调器的滤清器套件的后视分解透视图;
图18为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空调器的外盖的展开图;
图19为沿着图6的线A-A剖取的剖视图;
图20为示出了图19的一部分的分解图;
图21为沿着图6的线B-B剖取的剖视图;而且
图22为示出了外盖的另一示例的示意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照附图详细描述根据本发明优选实施例的空调器。
为了便于说明,绕图1的空调器的室内单元定义上下方向、左右方向和向前向后的方向以作为参考。箭头Z表示上下方向,Y表示左右方向,而X表示向前向后的方向。
图1为示出了在根据本发明的空调器的室内单元的一个示例中空气吸入孔和空气排出孔呈打开的状态的透视图,图2为示出了在根据本发明的空调器的室内单元的一个示例中空气吸入孔和空气排出孔呈打开的状态的前视图,图3为示出了在根据本发明的空调器的室内单元的一个示例中前面板在向前方向上打开的状态的透视图,图4为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空调器的室内单元的一个示例的分解透视图,而图5为根据本发明的空调器的室内单元的一个示例的垂直剖面图。
如图1至图5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空调器的室内单元包括:设有用于吸入和调节室内空气的空气调节单元的主体2,以及连接到该主体2以便可以在向前方向上旋转的前面板500。
主体2包括基部10、机壳50、上面板100、下面板150以及吸入面板200和300。
机壳50的顶表面、底表面和前表面是打开的,其后表面51沿上下方向放置在基部10上,而且其左侧边和右侧边52和53从后表面51开始倾斜。顶面板54安装在机壳50的上部。
主体2还包括:热交换器60,该热交换器60用于通过利用制冷剂对空气进行加热/冷却;空气调节风机70,该空气调节风机70用于将空调器的室内单元的室外空气吸入到空调器的室内单元,使空气通过热交换器60,并从空调器的室内单元向外排出空气;以及主控制盒65,该主控制盒65用于电控包括空气调节风机70在内的空调器的室内单元。
热交换器60安装在机壳50和上面板100中的至少一个中,以便倾斜定位在机壳50和上面板100之间。空气调节风机70安装在机壳50中,以定位在热交换器60的下部。空气调节风机70包括:风扇外壳71,该风扇外壳71的前表面敞开,并且其顶表面形成有排出孔,并安装在机壳50中;风扇72,该风扇72可旋转地安装在风扇外壳71中;鼓风马达73,该鼓风马达73的轴连接到风扇72从而使风扇72旋转;以及孔板74,该孔板74安装在风扇外壳71的前表面上。用于净化吸入到空气调节风机70中的空气的中央净化单元80安装在空气调节风机70的前部。中央净化单元80包括一个或更多个中央过滤器81、82和83,以及安装在空气调节风机70上的中央过滤器支架90,使得中央过滤器81能可卸下地连接至中央过滤器支架90。中央过滤器支架90沿着向前的方向倾斜地敞开。主控制盒65安装在空气调节风机70的前部,以放置在热交换器60和中央净化单元80之间。
上面板100的底表面和后表面是敞开的,其左侧边和右侧边101和102从前表面103开始倾斜,且其顶表面104垂直于前表面103。
在上面板100中,用于排出空气的侧空气排出孔105和106分别形成在左侧边和右侧边101和102内,而且左右排出孔面板107和108可旋转地安装成分别打开和关闭侧空气排出孔105和106。此外,用于排出空气的上空气排出孔110形成在上面板100的上前部或顶面104处,而且上排出孔面板111可旋转地安装成打开和关闭上空气排出孔110。以下,为了便于说明,假定上空气排出孔110形成在上面板100的顶面104处,而上排出孔面板111以沿着上下方向可旋转的方式放置在上面板100的顶面104上。
吸入面板200和300包括放置在上面板100的左侧边101的下部处的左吸入面板200,以及放置在上面板100的右侧边102的下部处的右吸入面板300。用于吸入空气的空气吸入孔201和301分别形成在左吸入面板200和右吸入面板300处。以下,将空气吸入孔201称为左空气吸入孔201,而将空气吸入孔301称为右空气吸入孔301。用于对吸入左空气吸入孔201和右空气吸入孔301的空气进行净化的吸入过滤器203和303分别放置在左吸入面板200和右吸入面板300内。以下,将过滤器203称为左吸入过滤器203,而将过滤器303称为右吸入过滤器(未示出)。通过设置在主体2处的过滤器清洁单元700,自动清洁左吸入过滤器203和右吸入过滤器303。
过滤器清洁单元700包括:可移动地安装在左吸入过滤器203和(未示出的)右吸入过滤器上的滤清器套件701和(未示出的)滤清器套件;通过灰尘软管703和704而连接到滤清器套件701和(未示出的)滤清器套件上的套件吸力产生单元705,其用于产生从左吸入过滤器203和(未示出的)右吸入过滤器吸入诸如灰尘的过滤器杂质的吸力;用于从空气分离所吸入的过滤器杂质的旋风分离器706;用于收集在旋风分离器706中分离的过滤器杂质的灰尘收集单元708;以及用于电控过滤器清洁单元700的套件控制盒709。以下,将滤清器套件701称为左滤清器套件701,而将滤清器套件702称为右滤清器套件(未示出)。此外,将灰尘软管703称为左灰尘软管703,而将灰尘软管704称为右灰尘软管704。套件吸力产生单元705可形成为各种类型,诸如风机和泵。在本实施例中,套件吸力产生单元705设置为风机,并被称为套件风机705。灰尘收集单元708能形成为各种类型,诸如灰尘袋和盒。在本实施例中,假定灰尘收集单元708设置为盒,并将其称为灰尘盒708。
前面板500是用于打开和关闭主体2的前表面的一种门。前面板500的高度类似于或等于基部10的底端和上面板100的顶端之间的高度,而前面板500的宽度类似于或等于左吸入面板200和右吸入面板300之间的宽度。前面板500铰接从而可绕壳体的左侧边和右侧边中的任何一个侧边旋转。即,前面板500的左侧顶端可旋转地联接至安装在上面板100的顶面上的上铰接托架501,而前面板500的左侧底端可旋转地联接至安装在基部10的顶面上的下铰接托架502。此外,前面板500通过用于限制旋转速度和角度的旋转限制装置504而联接到主体2。该旋转限制装置504为滑块,该滑块的一端可滑动地联接到前面板500,而其另一端可旋转地联接到上面板100。
用于显示空调器的操作信息的显示器600安装在前面板500处。该显示器600可移动地或固定地放置在前面板500的前部、内部和后部的一侧处。
现在将更加详细地描述上述组件。
首先,将参照图1至图7详细描述基部10。
左吸入面板200和右吸入面板300沿着上下方向(箭头Z)装配在其中的左吸入面板装配凹槽11和右吸入面板装配凹槽12形成在基部10的与左吸入面板200和右吸入面板300相对应的部分内。
灰尘盒708能可卸下地安装在其内的灰尘盒引导凹槽842形成在基部10的与灰尘盒708相对应的部分内。灰尘盒凹槽842能定位在基部10在左右方向(箭头Y)上的中心处,以用于平衡布局设计。
其中安装有下铰接托架502的铰接托架安装凹槽14形成在基部10处。铰接托架安装凹槽14可被铰接托架安装凹槽盖14’遮住。可在上下方向(箭头Z)上可滑动地连接和分离铰接托架安装凹槽盖14’。
为了布置过滤器清洁单元700的配线/配管,基部10包括联接到过滤器清洁单元700的配线/配管的一侧的基部引导件。例如如以下将要描述的那样,过滤器清洁单元700的布线包括:用于将左右套件光电传感器(未示出)连接到套件控制盒709以供电或通信的左右光电传感器电缆781和781’,以及左右套件电力马达电缆753和753’。此外,过滤器清洁单元700的配管包括左右灰尘软管703和704。
基部引导件可包括在基部10处形成为凹槽形状的基部引导件插入部分20至27,从而过滤器清洁单元700的配线/配管的一侧,即,左右光电传感器电缆781和781’、左右套件电力马达电缆753和753’或左右灰尘软管703和704的一侧插入其中。
基部引导插入部分20至27包括:第一基部引导插入部分20,该第一基部引导插入部分20沿左右方向(箭头Y)定位在左吸入面板装配凹槽11和灰尘盒凹槽13之间,左套件电力马达电缆753和左灰尘软管703的一侧插入到该第一基部引导插入部分中;以及第二基部引导插入部分21,该第二基部引导插入部分21定位在右吸入面板装配凹槽12和灰尘盒凹槽13之间,右套件电力马达电缆753’和右灰尘软管704的一侧插入到该第二基部引导插入部分中。
第一基部引导插入部分20和第二基部引导插入部分21在基部10处沿着向前向后的方向(箭头X)伸长,从而沿着向前向后的方向(箭头X)引导左套件电力马达电缆753和右套件电力马达电缆753’以及左灰尘软管703和右灰尘软管704。
第一基部引导插入部分20和第二基部引导插入部分21的顶表面敞开,从而左套件电力马达电缆753和右套件电力马达电缆753’以及左灰尘软管703和右灰尘软管704能沿着上下方向(箭头Z)插入其中。
第一基部引导插入部分20和第二基部引导插入部分21的后表面敞开,从而左套件电力马达电缆753和右套件电力马达电缆753’以及左灰尘软管703和右灰尘软管704的配线/配管能延伸到基部10的后部。
第一基部引导插入部分20和第二基部引导插入部分21在它们的作为沿着向前向后方向(箭头X)至左滤清器套件701和右滤清器套件(未示出)的连接部分的前部具有倾斜通道20A和21A,所述倾斜通道20A和21A相对于基部10的顶面向着基部10的后部倾斜。在左右套件电力马达电缆753和753’以及左右灰尘软管703和704中,弯曲放置有布线/布管在第一基部引导插入部分20和第二基部引导插入部分21中的部分以及连接至左滤清器套件701和右滤清器套件(未示出)的部分。左灰尘软管703和右灰尘软管704的弯曲部分可通过左基部引导插入部分20和右基部引导插入部分21的倾斜通道20A和21A光滑布线/布管。
第一基部引导插入部分20和第二基部引导插入部分21在它们的后部包括拐角通道20B和21B,从而第一基部引导插入部分20和第二基部引导插入部分21能向着基部10在左右方向(箭头Y)上的中心弯曲。因此,在左套件电力马达电缆753和右套件电力马达电缆753’以及左灰尘软管703和右灰尘软管704中,从第一基部引导插入部分20和第二基部引导插入部分21延伸到基部10的后部的部分能向着旋风分离器706光滑布管。
为了防止过滤器清洁单元700的布线/布管分离,第一基部引导插入部分20和第二基部引导插入部分21分别包括向内突出的第一止动件凸起20C和第二止动件凸起21C。为了提高效率,可在第一基部引导插入部分20和第二基部引导插入部分21中布置多个第一止动件凸起20C和第二止动件凸起21C。
基部引导插入部分20至27包括:第三基部引导插入部分22,该第三基部引导插入部分22沿着左右方向(箭头Y)定位在左吸入面板装配凹槽11和左基部引导插入部分20之间,左光电传感器电缆781的一侧插入到该第三基部引导插入部分22中;以及第四基部引导插入部分23,该第四基部引导插入部分23沿着左右方向(箭头Y)定位在右吸入面板装配凹槽12和右基部引导插入部分21之间,右光电传感器电缆781’的一侧插入到该第四基部引导插入部分23中。
第三基部引导插入部分22和第四基部引导插入部分23在基部10处沿着向前向后的方向(箭头X)伸长,从而沿着向前向后的方向(箭头X)引导左光电传感器电缆781和右光电传感器电缆781’。这里,能在左右方向(箭头Y)上将第三基部引导插入部分22和第四基部引导插入部分23布置成与第一基部引导插入部分20和第二基部引导插入部分21平行。
第三基部引导插入部分22和第四基部引导插入部分23的顶表面敞开,从而左光电传感器电缆781和右光电传感器电缆781’可沿着上下方向(箭头Z)插入。
第三基部引导插入部分22和第四基部引导插入部分23的后表面敞开,从而左光电传感器电缆781和右光电传感器电缆781’的布线可延伸到基部10的后部。
基部引导插入部分20至27包括:第五基部引导插入部分24,该第五基部引导插入部分24定位在第一基部引导插入部分20和第三基部引导插入部分22的后部,从而与第一基部引导插入部分20和第三基部引导插入部分22连通,左套件电力马达电缆753、左灰尘软管703以及左光电传感器电缆781的一侧插入到该第五基部引导插入部分24中;以及第六基部引导插入部分25,该第六基部引导插入部分25定位在第二基部引导插入部分21和第四基部引导插入部分23的后部,从而与第二基部引导插入部分21和第四基部引导插入部分23连通,右套件电力马达电缆753’、右灰尘软管704以及右光电传感器电缆781’的一侧插入到该第六基部引导插入部分25中。
基部引导插入部分20至27包括第七基部引导插入部分26,该第七基部引导插入部分26沿左右方向(箭头Y)定位在第五引导插入部分24和第六引导插入部分25之间,从而分别与第五引导插入部分24和第六引导插入部分25连通,右光电传感器电缆781’的一侧插入到该第七基部引导插入部分26中。
基部引导插入部分20至27包括第八基部引导插入部分27,该第八基部引导插入部分27沿左右方向(箭头Y)定位在第五基部引导插入部分24和第六基部引导插入部分25之间,从而分别与第五基部引导插入部分24和第六基部引导插入部分25连通,右套件电力马达电缆753’的一侧插入到该第八基部引导插入部分27中。第八基部引导插入部分27在向前向后方向(箭头X)上定位在比第七基部引导插入部分26更靠前的位置处。
基部引导件包括从基部10突出的基部引导钩部28至40,从而过滤器清洁单元700的布线/布管能钩在基部引导钩部28至40上。基部引导钩部28至40能用钩结构实现,从而钩住过滤器清洁单元700的布线/布管的一侧的上部。
基部引导钩部28至40可包括在第五基部引导插入部分24内突出并位于第一基部引导插入部分20和第八基部引导插入部分27之间的第一基部引导钩部28、第二基部引导钩部29和第三基部引导钩部30,用于钩住左灰尘软管703和左套件电力马达电缆753。
第一基部引导钩部28、第二基部引导钩部29和第三基部引导钩部30能沿左右方向(箭头Y)并排布置,从而沿左右方向(箭头Y)引导过滤器清洁单元700的布线/布管。第一基部引导钩部28、第二基部引导钩部29和第三基部引导钩部30可在左右方向(箭头Y)上相互间隔开。因此,过滤器清洁单元700的布线/布管由于第一基部引导钩部28、第二基部引导钩部29和第三基部引导钩部30而变得牢固、简单和容易,而且容易地通过第一基部引导钩部28、第二基部引导钩部29和第三基部引导钩部30之间。
因为旋风分离器706和套件控制箱709沿着向前向后方向(箭头X)安装在基部10的前部,从而第一基部引导钩部28、第二基部引导钩部29和第三基部引导钩部30能定位在第五基部引导插入部分24的前部。因此,可以使过滤器清洁单元700的布线/布管的长度最小。
基部引导钩部28至40可包括从第五基部引导插入部分24中的前部突出并位于第一基部引导插入部分20和第三基部引导插入部分22之间的第四基部引导钩部31,用于钩住左光电传感器电缆781。
基部引导钩部28至40可包括从第五基部引导插入部分24内的右壁突出的第五基部引导钩部32,用于钩住右套件电力马达电缆753’。
基部引导钩部28至40可包括从第五基部引导插入部分24内的后表面突出的第六基部引导钩部33,用于钩住右光电传感器电缆781’。
基部引导钩部28至40可包括从第五基部引导插入部分24内的左表面突出的第七基部引导钩部34,用于钩住右光电传感器电缆781’。
基部引导钩部28至40可包括在第六基部引导插入部分25内突出的第八基部引导钩部35,用于钩住右灰尘软管704和右套件电力马达电缆753’。为了使过滤器清洁单元700的布线/布管的长度最小,第八基部引导钩部35从第六基部引导插入部分25的前表面突出,并定位在第二基部引导插入部分21和第八基部引导插入部分27之间。
基部引导钩部28至40可包括从第六基部引导插入部分25的左表面突出的第九基部引导钩部36,用于钩住右套件电力马达电缆753’。
基部引导钩部28至40可包括在第六基部引导插入部分25的前表面中在第二基部引导插入部分21和第四基部引导插入部分23之间突出的第十基部引导钩部37,用于钩住右光电传感器电缆781’。
基部引导钩部28至40可包括从第六基部引导插入部分25的右表面突出的第十一基部引导钩部38,用于钩住右光电传感器电缆781’。
基部引导钩部28至40可包括从第六基部引导插入部分25的后表面突出的第十二基部引导钩部39,用于钩住右光电传感器电缆781’。
基部引导钩部28至40可包括从第七基部引导插入部分26的后表面突出的第十三基部引导钩部40,用于钩住右光电传感器电缆781’。
因为基部引导钩部28至40从基部引导插入部分20至27突出,从而过滤器清洁单元700的布线/布管的整体结构变得简单而密集。而且,基部引导钩部28至40促使过滤器清洁单元700的布线/布管紧靠基部引导插入部分20至27的壁面,从而使得过滤器清洁单元700的布线/布管变得简单而密集,并且不与周围的部件相干涉。
基部引导件可包括设置在基部10处以联接至过滤器清洁单元700的布线/布管的一侧的基部引导装配部分41和42。
基部引导装配部分41和42包括在第一基部引导插入部分20和第二基部引导插入部分21的底面上形成为凹槽结构的第一基部引导装配部分41和第二基部引导装配部分42,用于覆盖以下将描述的插入其中的左灰尘软管703和右灰尘软管704的盖800。为了牢固地铺设左灰尘软管703,可沿着向前向后的方向(箭头X)设置多个第一基部引导装配部分41和第二基部引导装配部分42。
以下将参考图8至图16详细说明左右吸入面板200和300。
左吸入面板200包括:安装成遮住机壳50与前面板500之间的左侧空间的左吸入格栅202,左空气吸入孔201形成在该左吸入格栅202内;用于打开和关闭左空气吸入孔201的左吸入叶片204;以及定位在左吸入格栅202的右侧并与左吸入格栅202组合从而布置在主体2内的左过滤器面板206,左吸入过滤器203固定至该左过滤器面板206。左吸入格栅202和左过滤器面板206相组合,从而吸入左空气吸入孔201的空气能通过左吸入过滤器203而从左吸入面板200排出。
即,左吸入格栅202包括:安装成遮住机壳50和前面板500之间的左侧空间的一部分的左基部格栅210,左空气吸入孔201形成在该左基部格栅210内;从左基部格栅210延伸到主体2的前部的左前延伸格栅211;从左基部格栅210延伸到主体2的后部的左后延伸格栅212;分别定位在左吸入格栅202的上部和下部的左上挡板格栅213和左下挡板格栅214;以及定位在左吸入格栅202的顶面上以与上面板100面接触的左顶部格栅215。
左基部格栅210的连接至左前延伸格栅211的前部210’能在向右的方向上弯曲至少一次。左基部格栅210包括大致沿着上下方向(箭头Z)装配到基部10的左吸入面板装配凹槽11中的左吸入格栅装配凸起210A。左前延伸格栅211沿着向右的方向从左基部格栅210弯曲,并被前面板500遮住。紧固件孔211A大致沿着向前向后的方向(箭头X)穿孔在左前延伸格栅211的上部,从而左前延伸格栅211能通过诸如螺栓的紧固构件B而紧固到下面板150。左后延伸格栅212沿着向右的方向从左基部格栅210弯曲,从而遮住机壳50和前面板500之间的左侧空间内没有被左基部格栅210遮住的部分。左上挡板格栅213和左下挡板格栅214分别与左过滤器面板206的顶端和底端重叠。左吸入叶片上装配孔213C沿着上下方向(箭头Z)穿孔在左上挡板格栅213内,从而左吸入叶片204能可旋转地联接至左吸入叶片上装配孔213C。左吸入叶片下装配孔214C沿着上下方向(箭头Z)穿孔在左下挡板格栅214内,从而左吸入叶片204能可旋转地联接至左吸入叶片下装配孔214C。左灰尘软管通孔214D形成在左下挡板格栅214内,从而左灰尘软管703可穿过其中。
左吸入叶片204包括:用于遮住左空气吸入孔201的左吸入叶片面板220;以及分别从左吸入叶片面板220的顶端和底端突出且可旋转地装配在左吸入格栅202内的左吸入叶片上下旋转轴222和224。左吸入叶片上下旋转轴222和224中的至少一个连接到左吸入叶片马达226,以便自动旋转左吸入叶片204。左吸入叶片马达226能通过滑轮和带或齿轮组直接或间接地连接至左吸入叶片204。在本实施例中,假定左吸入叶片马达226直接连接至左吸入叶片204。此外,左吸入叶片马达226安装在左吸入叶片204的上部和下部中的任何一个部位处。在本实施例中,假定左吸入叶片马达226安装在左吸入叶片204的下部。左吸入叶片马达226能安装在左下挡板格栅214的下部。
左过滤器面板206包括:大致沿着左右方向(箭头Y)而面对左基部格栅210的左基部过滤器面板230,左吸入过滤器203固定到该左基部过滤器面板230上;从左基部过滤器面板230延伸到主体2的前部的左前延伸过滤器面板231;从左基部过滤器面板230延伸到主体2的后部的左后延伸过滤器面板232;以及分别定位在左过滤器面板206的上部和下部处且与左吸入格栅202的左上挡板格栅213和左下挡板格栅214重叠的左上过滤器面板233和左下过滤器面板234。
左吸入过滤器孔230A形成在左基部过滤器面板230的与左吸入过滤器203相对应的部位处,从而吸入到左空气吸入孔201中的空气能流入主体2。左吸入过滤器孔230A能大致沿着左右方向(箭头Y)面对左空气吸入孔201,从而使得吸入左空气吸入孔201的空气平直流动。左前延伸过滤器面板231沿着向左的方向从左基部过滤器面板230弯曲至左吸入格栅202,从而与左前延伸格栅211部分重叠。左后延伸过滤器面板232沿着向左的方向从左基部过滤器面板230弯曲至左吸入格栅202,从而与左后延伸格栅212部分重叠。左上和下光电传感器孔232A以及232B分别形成在左后延伸过滤器面板232的上部和下部,从而左套件光电传感器782和784能安装在左后延伸过滤器面板232上。左上和下过滤器面板233和234分别与左上和下挡板格栅213和214部分重叠。
以上描述的左吸入格栅202以及左过滤器面板206能通过诸如螺栓或螺钉的紧固构件B组合,而不彼此分离。
即,在左后延伸格栅212处设置左吸入格栅紧固部分212A,诸如螺栓的紧固构件B可以大致沿着左右方向(箭头Y)紧固到该左吸入格栅紧固部分212A中,而且在左后延伸过滤器面板232处设置有与左过滤器面板紧固部分212A对应的左过滤器面板紧固部分232C。在左吸入面板200内定位有左吸入格栅紧固部分212A和左过滤器面板紧固部分232C。左吸入格栅紧固部分212A从左后延伸格栅212突出至主体2的前部,从而至少部分地插入左过滤器面板紧固部分232C。而且,左过滤器面板紧固部分232C形成为凹槽结构,从而左吸入格栅紧固部分212A可插入到其中。因此,由于左吸入格栅紧固部分212A固定地插入到左过滤器面板紧固部分232C,从而左吸入格栅紧固部分212A和左过滤器面板紧固部分232C的组合位置可容易地相互重叠。
紧固构件孔213A沿着上下方向(箭头Z)穿孔在左上挡板格栅213内,使得左上挡板格栅213能通过诸如螺栓的紧固构件B而紧固到左过滤器面板206,具体而言,紧固到左上过滤器面板233,而且在左上过滤器面板233中形成有与左上挡板格栅213的紧固构件孔213A相对应的紧固构件孔233A。
紧固构件孔214A沿着上下方向(箭头Z)穿孔在左下挡板格栅214内,使得左下挡板格栅214能通过诸如螺栓的紧固构件B而紧固到左过滤器面板206,具体而言,紧固到左下过滤器面板234,而且在左下过滤器面板234中形成有与左下挡板格栅214的紧固构件孔214A相对应的紧固构件孔234A。
可通过夹具240夹紧紧固左吸入格栅202和左过滤器面板206。
夹具240包括:联接到左吸入格栅202上的第一夹具联接部分242,联接到左过滤器面板206上的第二夹具联接部分244,以及用于连接第一夹具联接部分242和第二夹具联接部分244的夹具连接单元246。
第一夹具联接部分242和第二夹具联接部分244形成为环形结构,以装配在左吸入格栅202的左吸入格栅夹具突出202A或左过滤器面板206的左过滤器面板夹具突出206A的周围。左吸入格栅夹具突出202A和左过滤器面板夹具突出206A定位在左吸入格栅202或左过滤器面板206的外表面上,使得夹具240能夹在左吸入面板200的外部。具体而言,左后延伸格栅212和左后延伸过滤器面板232通过紧固构件B而紧固。因此,为了通过夹具240夹住左前延伸格栅211和左前延伸过滤器面板232,左吸入格栅夹具突起202A可从左前延伸格栅211突出,而且左过滤器面板夹具突起206A可从左前延伸过滤器面板231突出。
夹具连接单元246能形成为波浪结构,从而夹具连接单元246能牢固地装配到左吸入面板202内,从而稳定地夹住左吸入格栅202,并可通过弹性力而容易地夹到左吸入面板202上,或从左吸入格栅202松开。即,在夹具连接单元246被夹到左吸入面板200上时,夹具连接单元246的中央部分246A紧密地连接到左吸入面板200上,且夹具连接单元246的中央部分246A与第一夹具联接部分242和第二夹具联接部分244之间的部分246B和246C与左吸入面板200间隔开。这里,夹具连接单元246的中央部分246A与第一夹具联接部分242和第二夹具联接部分244之间的部分246B和246C可具有曲线结构,使得夹具240能适当地弹性变形。夹具240不限于以上实施例。可设置多个夹具240,且夹具240的夹紧位置能进行多种改型。
如上所述,在相互组合左吸入格栅202和左过滤器面板206时,可限制它们相互组合的位置,从而它们能容易地彼此重叠,且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垂下或变松。
用于决定左吸入格栅202和左过滤器面板206的组合位置的左吸入面板止动件包括定位在左吸入格栅202和左过滤器面板206之间且与左吸入格栅202和左过滤器面板206中的至少一个相结合的第一止动件肋250,用于维持左吸入格栅202和左过滤器面板206之间的间距。
第一止动件肋250固定到左吸入格栅202,具体而言,固定到左前延伸格栅211。在左吸入格栅202以及左过滤器面板206组合时,可将左过滤器面板206、具体而言将左前延伸过滤器面板231钩到第一止动件肋250上。
左前延伸过滤器面板231与左前延伸格栅211的内表面重叠。因此,第一止动件肋250从左前延伸格栅211的内表面突出。第一止动件肋250可定位在左吸入格栅200在上下方向(箭头Z)上的中心处。第一止动件肋250能设置成多个,并布置成沿着上下方向(箭头Z),这并非是限定性的。即,能沿着上下方向(箭头Z)设置一个第一止动件肋250,或分散地设置多个第一止动件肋250。
左吸入面板止动件可包括设置在左吸入格栅202和左过滤器面板206中的任一个处并装配到其中的另一个中的第二和第三止动件肋。
第二和第三止动件肋设置在左吸入格栅202处,并装配到左过滤器面板206的第二和第三止动件肋装配凹槽206B和206B内。这里,第二和第三止动件肋能被独立地构造。此外,如在本实施例中的那样,左吸入格栅202的左上挡板格栅213和左下挡板格栅214可装配到第二和第三止动件肋装配凹槽206B和206B内。由于左上挡板格栅213和左下挡板格栅214起到了第二和第三止动件肋的作用,从而能简化整个结构。而且,因为第二和第三止动件肋通过第一止动件肋250而沿着上下方向(箭头Z)均匀分布,从而左吸入格栅202和左过滤器面板206能均匀组合。
左吸入面板止动件可包括从左吸入格栅202和左过滤器面板206中的任何一个突出并且钩至其中另一个上的止动件爪254和255。
止动件爪254和255可包括:从左吸入格栅202突出并且钩在左过滤器面板206上的吸入格栅止动件爪254,以及从左过滤器面板206突出并且钩在左吸入格栅202上的过滤器面板止动件爪255。
吸入格栅止动件爪254可具体地从左前延伸格栅211突出,并钩在左过滤器面板206的左前延伸过滤器面板231上。尤其是,吸入格栅止动件爪254可与左前延伸过滤器面板231的过滤器面板止动件爪255组合,从而左过滤器面板206可钩在其上。在左前延伸格栅211沿着上下方向(箭头Z)的中心部分处可定位有一个吸入格栅止动件爪254,这并非是限定性的。吸入格栅止动件爪254可以设置成多个,并沿着上下方向(箭头Z)分散布置。吸入格栅止动件爪254可沿着左吸入格栅202与左过滤器面板206的组合方向、即几乎沿着左右方向(箭头Y)与第一止动件肋250间隔开,从而过滤器面板止动件爪255可装配到吸入格栅止动件爪254和第一止动件肋250之间的空间中。
过滤器面板止动件爪255可具体地从左前延伸过滤器面板231突出。过滤器面板止动件爪255可与吸入格栅止动件爪254组合,从而使得左吸入格栅202能钩在其上。在左前延伸过滤器面板231沿着上下方向(箭头Z)的中心部分处可定位有一个过滤器面板止动件爪255,这并非是限定性的。左过滤器面板止动件爪255可设置成多个,并沿着上下方向(箭头Z)分散布置。具体而言,过滤器面板止动件爪255能沿着左吸入格栅202与左过滤器面板206的组合方向、即几乎沿着左右方向(箭头Y)而装配在吸入格栅止动件爪254和第一止动件肋250之间。过滤器面板止动件爪255可具有倾斜结构,以容易地装配在吸入格栅止动件爪254和第一止动件肋250之间。
如上所述,在左吸入格栅202和左过滤器面板206相互组合时,如果过滤器面板止动件爪255装配在吸入格栅止动件爪254和第一止动件肋250之间,则过滤器面板止动件爪255、吸入格栅止动件爪254以及第一止动件肋250被收集在一点处并彼此相关联。这样,左吸入格栅202和左过滤器面板206能容易地组合/分离并相互加强。
此外,如上所述,在左吸入格栅202和左过滤器面板206的相互组合位置被止动件限制时,它们的组合位置容易相互重叠。而且,左吸入格栅202和左过滤器面板206不会相对垂下或变松。
同时,因为过滤器清洁单元700使用电力且被电控,从而左吸入面板200可包括用于引导过滤器清洁单元700的电缆布线的电缆引导件260。电缆引导件260能引导作为以下将要描述的滤清器套件位置检测单元的左光电传感器的电缆781,并能引导以下将要描述的左套件电力马达的电缆753的布线。在本实施例中,假定电缆引导件260放置在左吸入面板200外部,以引导从左吸入面板200向外布线的左光电传感器电缆781。
左套件光电传感器782和784安装在左吸入面板200的左过滤器面板206、具体在左后延伸过滤器面板232内。因此,电缆引导件260可放置在左过滤器面板206、具体在左后延伸过滤器面板232内,从而对左光电传感器电缆781进行了整齐的布线,且防止了外围干涉。
电缆引导件260可具有左光电传感器电缆781钩在上面的钩结构、左光电传感器电缆781通过其中的环状结构、左光电传感器电缆781埋入其中的埋入结构、或者左光电传感器电缆781插入其中的导轨结构。电缆引导件260的结构可进行各种改变。而且,可混合使用两种或更多种的结构。
在本实施例中,电缆引导件260具有钩结构,以便容易地与左过滤器面板206一体模制。即,电缆引导件260包括:从左过滤器面板206、具体地从左后延伸过滤器面板232突出的第一电缆引导肋262,以及从该第一电缆引导肋262弯曲并延伸的第二电缆引导肋263。第一电缆引导肋262可从左后延伸过滤器面板232垂直或倾斜地突出。第二电缆引导肋263从左后延伸过滤器面板232突出预定长度,从而在第一电缆引导肋262和左后延伸过滤器面板232之间确保左光电传感器电缆781的布线空间。第一电缆引导肋262的上下方向的长度L1可增加成使得第一电缆引导肋262能与左光电传感器电缆781的大部分重叠,从而对光电传感器电缆781和781’进行牢固的布线。即,第一电缆引导肋262的上下方向的长度L1可远大于其突出长度L2。
第二电缆引导肋263可向着左后延伸过滤器面板232弯曲,从而左光电传感器电缆781能紧密地布线在左后延伸过滤器面板232上。第二电缆引导肋263可几乎与左后延伸过滤器面板232平行,或者从表面水平与左后延伸过滤器面板232相倾斜,从而容易对左光电传感器电缆781进行布线,并防止左光电传感器电缆781的分离。
能在左后延伸过滤器面板232处设置单独一个或多个电缆引导件260。在设置多个电缆引导件260时,如果套件控制盒709定位在比左套件光电传感器782和784更靠下的位置处,则电缆引导件260可沿着上下方向(箭头Z)成排布置、沿着上下方向(箭头Z)不规则地布置、或者沿着左右方向(箭头Y)或向前向后的方向(箭头X)布置。
而且,电缆引导凹槽264可形成在左吸入面板200的与电缆引导件260相对应的部分内,即,左后延伸过滤器面板232内,从而左光电传感器电缆781可布线在左后延伸过滤器面板232和电缆引导件260之间。电缆引导凹槽264可向着左光电传感器电缆781插入其中的开口部分264A逐渐变宽。电缆引导凹槽264沿着左右方向(箭头Y)从左过滤器面板206向着左吸入格栅202逐渐变宽。能通过将左后延伸过滤器面板232的一部分向内弯曲到左吸入面板200内,而形成电缆引导凹槽264。
如上所述,用于引导左光电传感器电缆781的布线的电缆引导件260设置在左吸入面板200处,从而对左光电传感器电缆781进行整齐的布线,并防止外围干涉。而且,因为电缆引导凹槽264设置在左吸入面板200处,则尽管电缆引导件260没有从左吸入面板200突出太多,但是也可充分确保光电传感器电缆781的布线空间。
同时,左吸入面板200可包括用于引导过滤器清洁单元700的左灰尘软管703的灰尘软管引导件270。因为左滤清器套件701定位在左吸入面板200内,从而灰尘软管引导件270可放置在左吸入面板200内,从而灰尘软管703能布线在左吸入面板200内。
灰尘软管引导件270可设置在左吸入面板200的左吸入格栅202和左过滤器面板206中的至少一个中。在本实施例中,假定灰尘软管引导件270设置在左吸入格栅202中。具体而言,灰尘软管引导件270可设置在左基部格栅210和左前延伸格栅211上方。
灰尘软管引导件270设置成使得左灰尘软管703的至少一部分可在滤清器套件701的运动方向上,即,在上下方向(箭头Z)上伸长或弯曲。即,灰尘软管引导件270可包括:设置在左吸入面板200处的灰尘软管布线部分272,用于沿着左滤清器套件701的运动方向、即上下方向(箭头Z)对左灰尘软管703进行布线;以及用于将左灰尘软管703固定到灰尘软管布线部分272的一侧上的灰尘软管固定部分274。灰尘软管布线部分272能由左前延伸格栅211以及与左前延伸格栅211隔开的灰尘软管引导肋273形成。为了防止左灰尘软管703和左空气吸入孔201相干涉,灰尘软管布线部分272的与左吸入面板200内侧而不是左空气吸入孔201的一侧相连通的表面被开口。灰尘软管布线部分272与左灰尘软管通孔214D连通,从而使得左灰尘软管703能穿过左灰尘软管通孔214D。即,灰尘软管布线部分272的与左灰尘软管通孔214D相对应的底面是开口的,或者灰尘软管布线部分272可具有左灰尘软管703穿过的通孔。灰尘软管固定部分274可具有夹具结构,遮住灰尘软管布线部分272的开口表面,并具有钩结构,使用诸如螺栓或螺钉的紧固构件,或采用结合方法。灰尘软管固定部分274可用多种方式加以改变。在本实施例中,假定灰尘软管固定部分274为从灰尘软管布线部分272突出并装配到外盖800的第一槽802A和第二槽804A中任何一个槽内的灰尘软管固定肋。为便于说明,将灰尘软管固定部分274称为灰尘软管固定肋274。灰尘软管固定肋274可固定布线在左吸入面板200上部处的左灰尘软管703,或者是固定布线在左吸入面板200下部处的左灰尘软管703。在本实施例中,由于左灰尘软管703穿过定位在左吸入面板200的下部处的左灰尘软管通孔214D,从而灰尘软管固定肋274固定布线在左吸入面板200的下部处的左灰尘软管703,从而使得布线在左吸入面板200内的左灰尘软管703的一部分可以运动。灰尘软管固定肋274可设置成多个,从而左灰尘软管703的一部分可牢固地固定到灰尘软管布线部分272。所述多个灰尘软管固定肋274可沿着左滤清器套件701的运动方向,即,上下方向(箭头Z),或者沿着灰尘软管布线部分272的周向布置。
如上所述,灰尘软管引导件270有助于容易地对左灰尘软管703进行布线,而不会有外围干涉,并有助于在左滤清器套件701的运动过程中使左灰尘软管703的一部分运动。因此,尽管左灰尘软管703与左滤清器套件701一起运动,但是左灰尘软管703不会扭曲或与左滤清器套件701或旋风分离器706分离。具体而言,左灰尘软管703不会中断被吸入到左空气吸入孔201中的空气的流动。
右吸入面板300与左吸入面板200的结构类似或相同,从而省略对它的详细描述。
现在将参照图4、8、9、12、13和15详细描述左吸入过滤器203和右吸入过滤器303。
在左吸入过滤器203放置在左吸入面板200、具体而言在左过滤器面板206中的状态下,该左吸入过滤器203可由过滤器清洁单元700自动清洁。因此,将左吸入过滤器203固定到左过滤器面板206。在左吸入过滤器203中,可将对通过左吸入过滤器203的流动进行过滤的过滤器网280直接连接到左过滤器面板206,或者连接至固定地安装在左过滤器面板206上的过滤器框架282。在本实施例中,假定左吸入过滤器203包括过滤器网280和过滤器框架282。为了便于说明,将左吸入过滤器203的过滤器网280称为左过滤器网280,而将左吸入过滤器203的过滤器框架282称为左过滤器框架282。
左过滤器网280可设置为具有网格结构的预过滤器类型。
左过滤器框架282包括:其中放置左过滤器网280的基部283;以及凸缘部分284,凸缘部分284从基部283延伸,并与左吸入面板200、具体地与左过滤器面板206面接触。左过滤器框架282的基部283具有可通过左过滤器面板206的左吸入过滤器孔230A插入到左吸入面板200内的尺寸。更加优选的是,左过滤器框架282的基部283形成为与左吸入过滤器孔230A的尺寸几乎相同的尺寸,从而与左吸入过滤器孔230A没有间隙。左过滤器框架282的基部283向着左滤清器套件701突出,从而可将左过滤器网280紧密地连接至左滤清器套件701。因此,左过滤器框架282的基部283可从左吸入过滤器孔230A向内朝着左吸入面板200突出。左过滤器框架282的凸缘部分284与左吸入面板200的左过滤器面板206面接触。这里,左过滤器框架282的凸缘部分284与左过滤器面板206的左基部过滤器面板230面接触,从而能通过左吸入过滤器孔230A将左吸入过滤器203固定地放置在左过滤器面板206中。因此,因为左吸入过滤器203钩在左吸入面板200上,从而左吸入过滤器203和左滤清器套件701被紧密地相互连接,但是不相互干涉。而且,可消除左吸入过滤器203和左吸入过滤器孔230A之间的间隙,从而能容易地确定左吸入过滤器203的组装位置。
左吸入过滤器203能通过钩的方式、利用螺栓或螺钉的方式、压配方式、连接方式、焊接方式或其他各种方式固定至左吸入面板200。在本实施例中,假定左吸入过滤器203通过不需要专门组装工具的钩方式固定到左吸入面板200。即,用于通过钩的方式固定左吸入过滤器203的过滤器固定钩286设置在左吸入面板200处,具体而言在左过滤器面板206处。为了便于说明,左过滤器面板206的过滤器固定钩286称为左过滤器固定钩286。左过滤器固定钩286定位在左吸入面板200的外部。即,因为左过滤器框架282的凸缘部分284在左吸入面板200的外部与左基部过滤器面板230面接触,从而左过滤器固定钩286放置在左基部过滤器面板230中。能沿着左吸入过滤器孔230A的外周设置多个左过滤器固定钩286,用于牢固地固定左吸入过滤器203。上述左过滤器固定钩286包括:从左基部过滤器面板230向着左吸入面板200的外部突出的左过滤器固定钩基部;以及从左过滤器固定钩基部延伸并钩在左过滤器框架282的凸缘部分284上的左过滤器固定钩延伸部分。左过滤器固定钩286可钩着穿过左过滤器框架282的凸缘部分284。即,在左过滤器框架282的凸缘部分284内形成有左过滤器固定钩通孔284A,使得左过滤器固定钩286能穿过该通孔。
如上所述,在左吸入过滤器203固定到左吸入面板200上时,就不需要用于连接或分开左吸入过滤器203的手柄,或者说不需要用于连接或分开左吸入过滤器203的引导件。因此,左吸入过滤器203和左吸入面板200的结构能简化,并不受设计限制。在连接或分开左吸入过滤器203时,其不会由于干涉而被损坏。取消了在确保用于连接或分开左吸入过滤器203的空间中的设计限制。而且也防止了流动从在连接或分开左吸入过滤器203的不熟练操作中形成的间隙、或者从用于连接或分开左吸入过滤器203的凹部泄漏。结果,能提高空气净化效率。
而且,因为左吸入过滤器203通过左吸入过滤器孔203A固定到左吸入面板200,从而左吸入过滤器203的固定处理空间被扩大,从而使得左吸入过滤器203的固定变得容易。
由于左吸入过滤器203通过钩的方式固定到左吸入面板200,从而不需要用于固定左吸入过滤器203的专门工具,这使得固定左吸入过滤器203更加容易。
因为左过滤器固定钩286穿过左过滤器框架284的左过滤器固定钩通孔284A,从而能更加牢固地固定左吸入过滤器203。
左过滤器框架272的放置有过滤器网280的基部283向着左滤清器套件701突出。因此,左吸入过滤器203和左滤清器套件701彼此紧密连接,从而使得过滤器清洁单元700的吸力的泄漏最小。结果,能提高过滤器清洁单元700的清洁能力。
此外,由于左过滤器框架282的凸缘部分283与左过滤器面板206面接触,从而能容易地确定左吸入过滤器203的固定位置,而且能完全遮住左吸入过滤器203和左吸入过滤器孔230A之间的间隙。
右吸入过滤器303在结构上与左吸入过滤器203类似或相同,从而省略对其的详细说明。
现在将参照图4、图5以及图12至图21详细说明过滤器清洁单元700。作为参考,将按照左滤清器套件701和右滤清器套件(未示出)、左灰尘软管703和右灰尘软管704、套件风机705、旋风分离器706、灰尘盒708和套件控制盒709的顺序,说明过滤器清洁单元700。
左滤清器套件701设置在左吸入面板200中,以便容易地从左吸入过滤器203收集杂质。
左滤清器套件701设置在左吸入过滤器203处,其尺寸非常小,从而不会在左吸入过滤器203的清洁待用模式下中断吸入到左空气吸入孔201中的流动。左滤清器套件701能沿着左吸入过滤器203运动,从而清洁整个左吸入过滤器203。左滤清器套件701能沿着任何方向运动。在本实施例中,左吸入过滤器203在上下方向(箭头Z)上较长,而在向前向后的方向(箭头X)上较窄。因此,假定左滤清器套件701仅仅沿着上下方向(箭头Z)运动。
可手动地或通过电力自动地使左滤清器套件701运动。在本实施例中,假定通过电力自动地使左滤清器套件701运动。
左滤清器套件701包括套件壳体710以及用于通过电力自动使套件壳体710运动的套件运动单元750,该套件壳体710具有用于从左吸入过滤器203收集杂质的灰尘腔711。
套件壳体710的一部分可独立地用作灰尘腔711,或者套件壳体710的整个部分能用作灰尘腔711。在套件壳体710中,灰尘腔711可以被限定为一个或多个空间。在本实施例中,假定灰尘腔711设置为套件壳体710的一部分中的一个独立空间。
套件壳体710包括:用于限定套件壳体710的外观的套件体部712和713;用于从左吸入过滤器203吸入杂质的、形成在面对左吸入过滤器203的部分内的灰尘吸入孔720;以及放置在套件体部712和713内从而独立限定灰尘腔711并与灰尘吸入孔720和套件风机705连通的灰尘腔体部714。
套件体部712和713包括:放置成面向左吸入过滤器203并具有灰尘吸入孔720的套件前体712;以及与套件前体712组合从而灰尘腔体部714能放置在其间的套件后体713。
灰尘吸入孔720形成在套件前体712的下部中。由于左滤清器套件701沿着上下方向(箭头Z)运动,从而灰尘吸入孔720能沿着向前向后的方向(箭头X)变长,而沿着上下方向(箭头Z)变短。即,灰尘吸入孔720的向前向后的方向的宽度720W等于或长于左吸入过滤器203的向前向后的方向的宽度,而灰尘吸入孔720的上下方向长度720L小于灰尘吸入孔720的向前向后的方向的宽度720W。
套件前体712具有分别形成在灰尘吸入孔720的前部和后部内的第一槽721和第二槽722。
套件前体712包括第一和第二套件前体肋723和724,第一和第二套件前体肋723和724从套件前体712向着套件后体713突出,且分别放置在第一和第二槽721和722与灰尘吸入孔720之间。在第一和第二套件前体肋723和724内形成有第一和第二套件轮轴孔723A和724A,所述套件轮轴孔部分敞开,从而以下将描述的套件轮轴752A能穿过其中。第一和第二套件前体肋723和724的第一和第二套件轮轴孔723A和724A可形成在比灰尘腔711高的位置处,从而可将套件轮轴752A放置在灰尘腔711外部。在第一和第二套件前体肋723和724中,形成有部分敞开从而以下将描述的搅拌器轴762可通过其中的第一和第二搅拌器轴孔723B和724B。第一和第二套件前体肋723和724的第一和第二搅拌器轴孔723B和724B形成为在上下方向(箭头Z)与灰尘腔711对应,从而搅拌器轴762能通过灰尘腔711。因此,能容易地组装套件轮轴752A和搅拌器轴762。
套件前体712可具有灰尘腔线肋725,灰尘腔线肋725定位在灰尘吸入孔720上部处,且紧密地连接到灰尘腔体部714上,用于隔开灰尘腔711。因此,由于灰尘腔线肋725被压向灰尘腔体部714,从而能容易地密封灰尘腔711。
在套件后体713中,与其他部分相比,只有马达内置部分730从左吸入过滤器203沿着分离方向更加相对突出,在该马达内置部分730中置有以下将描述的套件电力马达754。尽管套件电力马达754置于套件前体712内,但也可获得小且紧密的结构。在套件后体713的马达内置部分730中,形成有用于对驱动套件电力马达754而产生的热进行辐射的套件电力马达热辐射孔731。套件电力马达热辐射孔731起到了防止套件电力马达754过热、防止热损坏左滤清器套件701的作用。套件后体713的马达内置部分730包括套件电力马达运动防止肋732,套件电力马达运动防止肋732从套件后体713突出,且紧密连接或装配到套件电力马达754中。套件电力马达运动防止肋732可设置为单个或多个,以防止套件电力马达754的运动。因此,套件电力马达754能容易地置于套件后体713的马达内置部分730内,且能容易地确定其组装位置。此外,能牢固地支承套件电力马达754。
在套件后体713内形成有具有较大尺寸的灰尘软管连接器打开部分733,从而以下将描述的灰尘软管连接器790能容易地通过其中。这样,灰尘软管连接器790能容易地连接至灰尘腔体部714或与灰尘腔体部714分开。
在套件后体713内形成有套件电力马达轴孔713A,该套件电力马达轴孔713A部分敞开,从而以下将描述的套件电力马达754的轴754A能插入其中。
灰尘腔体部714定位成使得灰尘腔711能设置在灰尘腔体部714和套件前体712之间。即,灰尘腔体部714的与灰尘吸入孔720相对应的表面是敞开的,且在与该敞开表面相对的表面741内形成有连接至套件风机705的灰尘出口742。灰尘出口742包括:具有预定尺寸的基部742A,以及从该基部742A的一侧向外延伸的延伸部分742B。灰尘出口742的延伸部分742B可设置成单个或多个。在本实施例中,假定两个延伸部分742B放置在灰尘出口742周围并彼此面对。在灰尘腔体部714中形成有第一和第二搅拌器轴孔714C和714D,从而搅拌器轴762能通过其中,所述第一和第二搅拌器轴孔714C和714D与第一和第二套件前体肋723和724的第一和第二搅拌器轴孔723B和724B相组合。灰尘腔体部714包括第一和第二灰尘腔体部肋743和744,第一和第二灰尘腔体部肋743和744从灰尘腔711向外突出,且分别紧密连接至第一和第二套件前体肋723和724。在第一和第二灰尘腔体部肋743和744中分别形成有第一和第二套件轮轴孔714A和714B,从而套件轮轴752A能穿过其中,所述第一和第二套件轮轴孔714A和714B与所述第一和第二套件前体肋723和724的第一和第二轮轴孔723A和724A相组合。在第一和第二灰尘腔体部肋743和744中的任何一个中,形成有与套件后体713的套件电力马达轴孔713A相组合的套件电力马达轴孔714E,从而套件电力马达754的轴754A能插入其中。
灰尘腔711的下部可形成为漏斗结构,从而可容易地通过灰尘出口742排出收集在灰尘腔711中的杂质。即,灰尘腔711的底部表面能向下倾斜。
如上所述,因为用于灰尘腔711的灰尘腔体部714设置在套件壳体710内,从而吸力较少地被套件风机705泄漏,从而在灰尘腔711内充分维持了吸力。此外,套件壳体710内的灰尘腔711的外部不会被灰尘腔711内收集的杂质污染。
套件壳体710的组件可如下组装,即,通过使用不相互分开的诸如螺栓或螺钉的紧固构件B。
在套件前体712的上部形成有向着套件后体713突出从而紧固构件B可紧固到其上的第一紧固孔726A。套件前体712的第一紧固孔726A定位在套件前体712的前边缘或后边缘处,不与灰尘腔体部714相干涉。在套件前体712的下部形成有向着灰尘腔体部714突出从而紧固构件B可紧固到其上的第二紧固孔726B。
与套件前体712的第一紧固孔726A重叠从而紧固构件B能紧固到其上的第一紧固孔736形成在套件后体713的与套件前体712的第一紧固凸部726相对应的部分内。与套件前体712的第二紧固孔726B重叠从而紧固构件B能紧固到其上的第二紧固孔737形成在套件后体713的与套件前体712的第二紧固凸部727相对应的部分内。第三紧固孔738形成在套件后体713内,从而套件后体713能通过紧固构件B紧固到灰尘腔体部714。
与套件后体713的第二紧固孔737重叠的第一紧固孔745A形成在灰尘腔体部714的上部,从而灰尘腔体部714能紧固到套件后体713。与套件前体712的第二紧固孔726B重叠从而紧固构件B能紧固到其上的第二紧固孔745B形成在灰尘腔体部714的下部中。
如上所述,为了容易地遮盖套件壳体710的组件的相互组合位置,如下设置套件壳体止动件。
该套件壳体止动件包括:从套件前体712突出的套件前体肋;以及灰尘腔体部钩件746,灰尘腔体部钩件746从灰尘腔体部714突出,以装配到套件前体肋中,并钩在套件前体肋上。如上所述,由于第一套件前体肋723和第二套件前体肋724形成在套件前体712处,从而第一套件前体肋723和第二套件前体肋724能共同使用套件前体肋。灰尘腔体部钩件746能成对设置在第一灰尘腔体部肋743和第二灰尘腔体部肋744中的每一个中,从而第一套件前体肋723和第二套件前体肋724能装配到其上。
套件壳体止动件包括:从套件前体712突出的第一止动件凸部部分727;以及设置在灰尘腔体部714处使得所述第一止动件凸部部分727能插入其中的第二止动件凸部部分746。第二止动件凸部部分746的上部敞开,从而第一止动件凸部部分727能容易地插入其中。套件前体712的第二紧固孔726B可形成在第一止动件凸部部分727中,而且灰尘腔体部714的第二紧固孔745B可形成在第二止动件凸部部分746中。因此,套件前体712的第二紧固孔726B以及灰尘腔体部714的第二紧固孔745B容易直接与第一止动件凸部部分727和第二止动件凸部部分746重叠,从而使得紧固过程变得容易。
套件壳体止动件包括止动件装配凹槽747,止动件装配凹槽747形成在灰尘腔体部714中,使得套件前体712能装配到其上。止动件装配凹槽747可直接定位在第二止动件凸部部分746的上方,以容易地装配在套件前体712周围。
套件壳体止动件包括套件支撑肋726,套件支撑肋726从套件前体712突出且紧密地连接到套件后体713上。套件支撑肋726定位在灰尘腔线肋725的上部处,不与灰尘腔体部714相干涉。在套件前体712处可设置一个或多个套件支撑肋726。套件支撑肋726起到了维持套件前体712和套件后体713之间的间隔的作用。因此,套件前体712和套件后体713不会相对垂下或相互挤压。而且还能加强套件壳体710。
同时,可通过在左滤清器套件701上安装在电力作用下旋转的轮、或使用滑轮方式、螺钉紧固方式、或牵引方式,来实现套件运动单元750。此外,在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内,可以以多种方式改变套件运动单元750。在本实施例中,假定套件运动单元750是通过使用在电力作用下旋转的轮而实现的。
因此,套件运动单元750可包括:可旋转地安装在套件壳体710处的套件轮752;以及套件电力马达754,套件电力马达754置于套件壳体752中,用于向套件轮752提供旋转力。
可设置多个套件轮752,从而牢固地支承左滤清器套件701,并平衡和稳定左滤清器套件752的上下运动。即,例如,套件轮752能分别形成在套件壳体710的前部和后部处,从而在左吸入过滤器203周围彼此间隔开。
两个套件轮752放置在套件壳体710的灰尘腔711外部,从而不会被收集在灰尘腔711内的杂质污染。具体而言,两个套件轮752可放置在套件前体712的第一槽721和第二槽722内,从而与左吸入面板200或左吸入过滤器203相接触地旋转。在本实施例中,假定两个套件轮752与左吸入面板200,具体而言与左过滤器面板206接触。此外,两个套件轮752放置在套件前体712的第一槽721和第二槽722的上部,以不与以下将说明的搅拌器760相干涉。
所述两个套件轮752能彼此分离并独立地旋转,或者相互连接并配合。在本实施例中,为了简化结构,假定所述两个套件轮752通过套件轮轴752A彼此相互连接。
所述两个套件轮752中的至少一个可具有与左过滤器面板203的滤清器套件齿条756啮合的齿轮类型,即小齿轮类型。在本实施例中,假定所述两个套件轮752具有小齿轮类型,而且所述两个滤清器套件齿条756设置成与所述两个套件轮752相对应。滤清器套件齿条756沿着作为左滤清器套件701运动方向的上下方向(箭头Z)布置。因此,左滤清器套件701能沿着上下方向(箭头Z)平滑运动。此外,能引导左滤清器套件701的这一运动。
可设置单个或多个套件电力马达754。在本实施例中,因为所述两个套件轮752通过套件轮轴752A而相互连接,从而设置一个套件电力马达754,以简化整个结构。
套件电力马达754能安装在套件壳体710的内部或外部。在本实施例中,假定套件电力马达754置于套件壳体710中。因此,套件壳体710起到了用于套件电力马达754的防护膜的作用,因此降低了套件电力马达754的驱动噪音,防止了由于湿气或灰尘损坏套件电力马达754,牢固地固定了套件电力马达754,并防止了由于外力而分离或损坏套件电力马达754。
套件电力马达754通过诸如螺栓或螺钉的紧固构件B而固定到套件壳体710,具体地固定到套件后体713。
套件轮752能直接或者通过套件动力传递单元间接地连接到套件电力马达754。在本实施例中,因为以下将说明的搅拌器760也使用电力,从而假定套件轮752和套件电力马达754通过套件动力传递单元间接地连接,以进行共用。
套件动力传递单元可形成为齿轮类型、带-滑轮类型、或其他各种传动类型。在本实施例中,假定套件动力传递单元形成为齿轮类型。即,套件动力传递单元包括套件驱动齿轮758,套件驱动齿轮758固定到套件电力马达754的轴上,并与所述两个套件轮752中的任何一个啮合。套件轮752能执行套件动力传递单元的功能,这简化了结构。本发明不限于这一实施例。例如,套件动力传递单元可具有分别与所述两个套件轮752啮合的两个套件驱动齿轮758。
同时,左滤清器套件701还可包括搅拌器760,搅拌器760放置在灰尘腔711内,以通过灰尘吸入孔720与左吸入过滤器203摩擦接触。搅拌器760可以可旋转地放置在灰尘腔711中,从而平稳地与左吸入过滤器203摩擦接触。即,搅拌器760包括:可旋转地安装在灰尘腔711内的搅拌器轴762;以及固定至该搅拌器轴762以与左吸入过滤器203摩擦接触的搅拌器刷毛764。因为左滤清器套件701仅仅沿着上下方向(箭头Z)运动,从而搅拌器760的向前向后的方向(箭头X)的长度几乎等于或长于左吸入过滤器203的向前向后的方向长度。
此外,能通过电力强制使搅拌器760旋转。即,在套件电力马达754的旋转力的作用下旋转的套件从动齿轮766固定到搅拌器轴762。套件从动齿轮766与所述两个套件轮752中的至少一个啮合,并且通过套件轮752而提供有套件电力马达754的旋转力。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套件从动齿轮766可提供有专门动力源、而不是搅拌器760的套件电力马达754的旋转力,或者可直接与套件驱动齿轮758啮合。即,在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内,可以以多种方式改变套件从动齿轮766。
如上所述,由于搅拌器760和左吸入过滤器203的摩擦接触,从而能容易地从左吸入过滤器203分离杂质,并将杂质吸入到灰尘腔711中。而且,因为通过电力使搅拌器760旋转,从而能更加容易地从左吸入过滤器203分离杂质。
同时,左滤清器套件701还可包括搅拌器清洁齿768,所述搅拌器清洁齿768放置在套件壳体710内,以与搅拌器760、具体地与搅拌器刷毛764接触,以去除粘附到搅拌器760上的杂质。
搅拌器清洁齿768能与套件壳体710分开地独立模制并固定到套件壳体710上,或者可与套件壳体710一体模制。可沿着向前向后的方向(箭头X)设置多个搅拌器清洁齿768,来从整个搅拌器760去除杂质。可沿着向前向后的方向(箭头X)以规则的间隔或不规则的间隔来布置所述多个搅拌器清洁齿768。搅拌器清洁齿768可定位在搅拌器760的上部或下部。在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内,考虑到由于套件风机705引起的吸力损失、留在左吸入过滤器203上的杂质、或者搅拌器刷毛764的弯曲,搅拌器清洁齿768中的每个都可形成为三角形剖面、四边形剖面、弧形剖面或其他各种几何形状。
如上所述,在设置搅拌器清洁齿768时,能省掉搅拌器760的清洁过程,以提高便利性。此外,搅拌器760也始终能正常工作。
另一方面,滤清器套件运动引导件770还可安装成对左滤清器套件701的运动进行引导,并维持左滤清器套件701以靠近左吸入过滤器203。
滤清器套件运动引导件770包括:从套件壳体710、具体地从套件后体713突出的滤清器套件运动引导凸起772;以及放置在左吸入面板200或左吸入过滤器203处的滤清器套件运动导轨774,所述滤清器套件运动引导凸起772插入到该滤清器套件运动导轨774中并在其上运动。
滤清器套件运动引导凸起772可分别突出到套件壳体710的前部或后部,以用于牢固地支承套件壳体710。两个滤清器套件运动引导凸起772能分别设置在套件壳体710的前表面和后表面处,以在上下方向(箭头Z)上彼此间隔开,用于沿着上下方向(箭头Z)牢固支承套件壳体710。滤清器套件运动引导凸起772中的每个均可形成为诸如半球形的圆形,以提高与滤清器套件运动导轨774组装的容易性,并使摩擦最小。
滤清器套件运动导轨774能从左吸入面板200或从左吸入过滤器203突出,或者在左吸入面板200或左吸入过滤器203处形成为凹槽结构。
如上所述,因为设置了滤清器套件运动引导件770,从而即使左滤清器套件701沿上下方向(箭头Z)运动来降低套件风机705的吸力损失,左滤清器套件701也能靠近左吸入过滤器203,且较少地振动。
同时,还可设置滤清器套件位置检测单元,来检测左滤清器套件701的位置。
该滤清器套件位置检测单元可通过开关方式或红外线或光电传感器方式来形成,并可设置一个或多个。在本实施例中,假定该滤清器套件位置检测单元通过光电传感器方式形成。还假定该滤清器套件位置检测单元对左滤清器套件701是否到达最上面位置和最下面位置进行检测。
即,该滤清器套件位置检测单元可包括:分别位于左吸入面板200上部和下部的第一位置检测单元782和784;以及放置在左滤清器套件701中以与第一位置检测单元782和784相对应的第二位置检测单元786。
第一位置检测单元782和784从左吸入面板200向外突出,而不与左滤清器套件701相干涉。尤其是,在本实施例中,因为下面板150靠近左吸入面板200的前部,从而第一位置检测单元782和784向着左吸入面板200的后部突出。因此,第一位置检测单元782和784固定到左过滤器面板206。
第一位置检测单元782和784分别包括一对彼此间隔开的传感器782A和784A,从而第二位置检测单元786能进入到所述对的传感器之间。
第一位置检测单元782和784通过左光电传感器电缆781连接到套件控制盒709,以分别接收电力和与套件控制盒709通信。由于第一位置检测单元782定位在左吸入面板200的上部,从而连接至第一位置检测单元782的左光电传感器电缆781能布线在左吸入面板200的电缆引导件260中。
右滤清器套件在结构上与左滤清器套件701类似或相同,从而省略对它的详细描述。
左灰尘软管703的一端连接至左滤清器套件701,而其另一端连接至与套件风机705连通的旋风分离器706。左灰尘软管703可形成为柔性结构,以弹性地延伸或收缩。左灰尘软管703能直接连接到左滤清器套件701。如在本实施例中的那样,左灰尘软管703能通过灰尘软管连接器790而间接地连接到左滤清器套件701。
灰尘软管连接器790可装配联接到左灰尘软管703,并且可卸下地联接到左滤清器套件701、具体地联接到灰尘腔体部714。因此,灰尘软管连接器790可包括:灰尘软管连接器紧固部分792,灰尘软管连接器紧固部分792通过弯曲连接至灰尘腔711或与灰尘腔711分开、具体地连接至灰尘腔体部714或与灰尘腔体部714分开;以及灰尘软管连接器延伸部分794,灰尘软管连接器延伸部分794从该灰尘软管连接器紧固部分792延伸至左滤清器套件701的外部,并联接到左灰尘软管703。
灰尘软管连接器紧固部分792包括:与灰尘腔体部714的灰尘出口742连通的环形灰尘软管连接器紧固部分凸缘792A;第一灰尘软管连接器肋792B,该第一灰尘软管连接器肋792B从灰尘软管连接器紧固部分凸缘792A突出,通过灰尘腔体部714的灰尘出口742的延伸部分742B而插入到灰尘腔711,并通过弯曲在灰尘腔711内部钩在灰尘腔体部714上;以及第二灰尘软管连接器肋792C,该第二灰尘软管连接器肋792C从灰尘软管连接器紧固部分凸缘792A突出,并在灰尘腔711外部钩在灰尘腔体部714上。
灰尘软管连接器紧固部分凸缘792A可长于灰尘腔体部714的灰尘出口742的基部742A,从而在灰尘腔711外部与灰尘腔体部714接触。
第一灰尘软管连接器肋792B可形成为钩结构。第一灰尘软管连接器肋792B分别设置成与灰尘腔体部714的灰尘出口742的延伸部分742B对应。
第二灰尘软管连接器肋792C与灰尘腔体部714面接触。可设置单个或多个第二灰尘软管连接器肋792C。在本实施例中,假定在灰尘腔体部714的灰尘出口742周围,设置两个彼此相对的第二灰尘软管连接器肋792C。
第一灰尘软管连接器肋792B和第二灰尘软管连接器肋792C可沿着灰尘软管连接器紧固部分792的周向方向彼此间隔开,从而牢固地组合灰尘软管连接器790和灰尘腔体部714。
另一方面,在灰尘软管连接器790连接至灰尘腔711时,灰尘软管连接器790的旋转角范围可由灰尘软管连接器旋转限制止动件(未示出)限制,从而灰尘软管连接器790不能与灰尘腔711分离。
灰尘软管连接器旋转限制止动件包括:设置在左滤清器套件701和灰尘软管连接器790中任何一个处的第一灰尘软管旋转限制肋;以及一对第二灰尘软管旋转限制肋,所述一对第二灰尘软管旋转限制肋设置在其中的另一个处,并在第一灰尘软管旋转限制肋附近彼此分隔开。在本实施例中,假定第一灰尘软管旋转限制肋设置在灰尘软管连接器790处,而第二灰尘软管旋转限制肋设置在左滤清器套件701处,具体地设置在灰尘腔体部714处。
从结构上而言,灰尘软管连接器790的第二灰尘软管连接器肋792C能执行第一灰尘软管旋转限制肋的功能。因此,可省略第一灰尘软管旋转限制肋。因为起到了第一灰尘软管旋转限制肋的作用的第二灰尘软管连接器肋792C定位在灰尘腔711外部,从而将第二灰尘软管旋转限制肋设置在灰尘腔体部714处,以定位在灰尘腔711外部。
左灰尘软管703能通过外盖800而被束缚和布管/布线,且在连接到左滤清器套件701的电缆中,左套件电力马达电缆753定位在左吸入面板200中。
外盖800可由塑料材料制成,以稳固地保护左灰尘软管703和左套件电力马达电缆753。
外盖800能构成为弯曲的,从而提高布局设计的容易性。即,外盖800包括在外盖800的纵向方向(箭头L)上布置的槽图案802和804,用于降低在外盖800的弯曲状态下的应力集中,并提高外盖800的弯曲自由度。尤其是,可沿着外盖800的周向方向(箭头C)设置多个外盖800的槽图案802和804,但不限制外盖800的弯曲方向。这里,外盖800的所述多个图案802和804中的至少一些在外盖800的纵向方向上彼此间隔开。因此,外盖800能弯曲,而不会降低刚度,也不会由于所述多个槽图案802和804之间的干涉而限制设计。在本实施例中,假定外盖800的所述多个槽图案802和804包括:定位在外盖800的周向方向一侧的第一槽图案802;以及定位在外盖800的周向方向另一侧并在外盖800的纵向方向上与第一槽图案802间隔开的第二槽图案804。
在本实施例中,限定外盖800的第一槽图案802的所述多个第一槽802A能形成为相同的形状。与本实施例不同的是,所述多个第一槽802A可形成为两种或更多的形状。外盖800的所述多个第一槽802A可布置成规则或不规则的图案。外盖800的所述多个第一槽802A可在外盖800的纵向方向上以规则或不规则的间隔彼此间隔开。
外盖800的第二槽图案804沿着外盖800的周向方向形成在没有形成外盖800的第一槽图案802的区域内。即,如在本实施例中的那样,限定外盖800的第二槽图案804的所述多个第二槽804A的两端804B和804C能对应于在外盖800的周向方向上的外盖800的第一槽802A的两个端部802B和802C。与本实施例不同的是,外盖800的第一和第二槽802A和804A可在外盖800的周向方向上部分地相互重叠。第一槽图案802形成在沿着外盖800周向方向的某些区域中,而第二槽图案804形成在沿着外盖800周向方向的其他区域中。因此,在外盖800弯曲时,应力不会沿着外盖800的周向方向过多集中。而且,外盖800能容易地弯曲。
在本实施例中,外盖800的多个第二槽804A能形成为相同的形状。与本实施例不同的是,所述多个第二槽804A可形成为两种或更多种形状。外盖800的所述多个第二槽804A布置成规则图案或不规则图案。外盖800的所述多个第二槽804A可在外盖800的纵向方向上以规则或不规则的间距相互间隔开。
外盖800的所述多个第二槽804A与外盖800的所述多个第一槽802A相交替地沿着外盖800的纵向方向布置。因此,在外盖800弯曲时,应力可以沿着外盖800的周向方向均匀施加。
外盖800具有通过沿周向方向切割外盖800一侧而形成的切割部分806。因为外盖800由于该切割部分806而能扩展,从而外盖800能容易地与左灰尘软管703和左套件电力马达电缆753相组合,并能柔软地弯曲。外盖800能沿着其周向方向在切割部分806周围部分地重叠。因此,外盖800没有敞开以牢固地束缚左灰尘软管703和左套件电力马达电缆753。外盖800的切割部分806可设置成沿着外盖800的周向方向分开外盖800的第一槽图案802和第二槽图案804中的任何一个。在本实施例中,假定外盖800的切割部分806分开第二槽图案804。因为外盖800的第二槽图案804被外盖800的切割部分806分开,从而外盖800能更加柔软地弯曲。
右灰尘软管704在结构上与左灰尘软管703类似或相同,从而省略对它的详细描述。
可设置一个套件风机705,以由左滤清器套件701和右滤清器套件(未示出)共用,或者设置两个套件风机705,以分别与左滤清器套件701和右滤清器套件(未示出)相对应。在本实施例中,为了简化结构,假定由左滤清器套件701和右滤清器套件(未示出)共用套件风机705。
在套件风机705中,用于吸入空气的吸入孔705A与旋风分离器706连通,而排出孔705B将在套件风机705作用下的强力流排到主体2中。套件风机过滤器(未示出)可放置在套件风机705的吸入孔705A处,从而从在旋风分离器706中分离的空气中过滤掉细微的灰尘。因为从套件风机705排出的空气是经过旋风分离器706过滤了的空气,从而空气能被排出到主体2中。套件风机705能通过管而连接到旋风分离器706。此外,如在本实施例中的那样,套件风机705能放置在旋风分离器706的上部,并与旋风分离器706组合。因为套件风机705紧靠旋风分离器706放置,从而能降低流动损失,能简化整个结构,并有效利用空间。
可设置一个旋风分离器706,以由左滤清器套件701和右滤清器套件(未示出)共用,或者可设置两个旋风分离器706,以分别与左滤清器套件701和右滤清器套件(未示出)相对应。在本实施例中,为了简化结构,假定由左滤清器套件701和右滤清器套件(未示出)共用旋风分离器706。
因此,旋风分离器706包括连接到左滤清器套件701和右滤清器套件(未示出)以及套件风机705上的壳体810,该壳体810具有用于以离心的方式分离空气和杂质的离心空间811。即,壳体810形成为圆柱形,以使得在离心空间811中的离心变得容易。壳体810具有左灰尘软管703和右灰尘软管704分别联接到其上的左灰尘吸入孔810A和右灰尘吸入孔810B,从而壳体810能连接到左滤清器套件701和右滤清器套件(未示出)上。旋风分离器706的左灰尘吸入孔810A和右灰尘吸入孔810B定位在壳体810的上部,以使得在离心空间811中的离心变得容易。旋风分离器706的左灰尘吸入孔810A和右灰尘吸入孔810B沿着离心方向设置在离心空间811内,以使得在离心空间811中的离心变得容易。旋风分离器706的左灰尘吸入孔810A和右灰尘吸入孔810B布置成在壳体810的周围彼此面对,而不相互干涉。旋风分离器706的左灰尘吸入孔810A和右灰尘吸入孔810B从壳体810向外突出,并具有大致圆形管的形状,从而可容易地联接至左灰尘软管703和右灰尘软管704。
壳体810具有灰尘排出孔810C,灰尘排出孔810C用于将在离心空间811内以离心的方式分离的杂质排出至灰尘盒708。旋风分离器706的灰尘排出孔810C可定位在壳体810的下部,以容易地排出通过离心而下落到离心空间811下部的杂质。旋风分离器706的灰尘排出孔810C从旋风分离器706向外突出,并具有大致矩形管的形状,以容易地联接到灰尘盒708。壳体810具有用于将在离心空间811内分离的空气排出到套件风机705的空气出口810D。旋风分离器706的空气出口810D定位在壳体810的上部,以仅仅排出在离心空间811中分离的空气。而且,旋风分离器706的空气出口810D定位在壳体810的顶表面的中心处,以不与在离心空间811中分离的杂质相干涉。
壳体810包括上壳体812和下壳体814,该上壳体812的底表面开口从而可分离,而该下壳体814与该上壳体812的下部相组合。上壳体812和下壳体814能在旋风分离器706的灰尘排出孔810C周围沿着上下方向(箭头Z)分离。即,在壳体810中,上壳体812形成在壳体810的顶端和旋风分离器706的灰尘排出孔810C的顶表面之间,而下壳体814形成在另一部分中。上壳体812和下壳体814能通过诸如螺栓或螺钉的紧固构件B而相互紧固。即,上壳体812具有第一上壳体凸部812A,紧固构件B沿着上下方向(箭头Z)紧固至该第一上壳体凸部812A,而下壳体814具有第一下壳体凸部814A,第一下壳体凸部814A沿着上下方向(箭头Z)与第一上壳体凸部812A重叠,从而紧固构件B能紧固到其上。第一上壳体凸部812A和第一下壳体凸部814A定位在壳体810的外部,以不与离心空间811相干涉。上壳体812具有第二上壳体凸部812B,第二上壳体凸部812B与套件风机705的套件风机凸部705D重叠,从而上壳体812能通过诸如螺栓或螺钉的紧固构件B而共同紧固到套件风机705。下壳体814具有第二下壳体凸部814B,从而旋风分离器706能通过诸如螺栓或螺钉的紧固构件B而被紧固到基部10。上壳体812可包括与下壳体814的一部分面接触的上壳体肋812C,以紧紧地密封上壳体812和下壳体814。上壳体肋812C能插入下壳体814,从而被隐藏。
为了容易进行离心,旋风分离器706可包括定位在离心空间811中心处的芯部816。芯部816形成为大致圆柱形,以防止流动阻力。由于设置了芯部816,从而杂质能沿着离心空间811的边缘掉下,而空气能在离心空间811中上升,并排出至套件风机705。芯部816包括:定位在上壳体812内的上芯部817,以及在上下方向(箭头Z)上与上芯部812间隔开并与下壳体814组合的下芯部818。上芯部817沿着上下方向(箭头Z)从壳体810的顶表面突出到比旋风分离器706的左灰尘吸入孔810A和右灰尘吸入孔810B更低的位置处。在上芯部817中形成有与旋风分离器706的空气出口810D连通的空气路径817A,用于排出通过旋风分离器706的空气出口810D以离心方式分离的空气。即,上芯部817可形成为中空管的形状。由于设置了上芯部817,从而吸入旋风分离器706的左灰尘吸入孔810A和右灰尘吸入孔810B的杂质以及排出到壳体810的空气出口810D的空气不混合,而是以离心方式分离。下芯部818沿着上下方向(箭头Z)从壳体810的底表面突出。下芯部818形成为圆柱形,且其顶表面敞开。在下芯部818中设置有用于多重分隔下芯部818的下芯部肋818A。因此,下芯部818起到了防止离心分离的杂质和空气相混合的作用,而下芯部肋818A用于防止离心分离的杂质进入下芯部818并与与离心分离的空气一起泄漏到套件风机705。
旋风分离器706和旋风分离器孔819组合,并且旋风分离器孔819具有旋风分离器孔路径819A,该旋风分离器孔819联接到旋风分离器706的空气出口810D,而该旋风分离器孔路径819A向着旋风分离器706的外部、即从旋风分离器706向着套件风机705变宽。旋风分离器孔819起到了适当维持套件风机705的吸力的作用。此外,旋风分离器706能容易地制造。套件风机705一侧上的旋风分离器孔路径819A的尺寸819D大致等于套件风机705的吸入孔705A的尺寸,而在旋风分离器706一侧上的尺寸小于在套件风机705一侧上的尺寸819D。因为上芯部817的空气路径817A的尺寸大致与套件风机705一侧上的旋风分离器孔路径819A的尺寸819D相等,从而旋风分离器孔819可与上芯部705组合,以维持套件风机705的吸力。为了简化制造过程,旋风分离器孔819能与上芯部817一体模制。旋风分离器孔819放置在旋风分离器706的上部,并在套件风机706的下部支承着套件风机706。旋风分离器孔819没有紧固到旋风分离器706或套件风机705上,但是介于旋风分离器706和套件风机705之间。另一方面,旋风分离器孔819可通过旋风分离器孔肋810E而牢固地与旋风分离器706组合,该旋风分离器孔肋810E从旋风分离器706突出,以环绕旋风分离器孔819。在旋风分离器孔819和旋风分离器706的旋风分离器孔肋810E之间能设置第一旋风分离器孔密封件810F。旋风分离器孔819能通过从套件风机705突出以环绕旋风分离器孔819的套件风机凸部705D而牢固地与套件风机705组合。在旋风分离器孔819和套件风机705的套件风机凸部705D之间能设置第二旋风分离器孔密封件705E。
左吸入过滤器203和右吸入过滤器303定位在主体2中的下部,且在其内存在剩余空间。因此,旋风分离器706能放置在主体2中的下部处,并安装在主体2上、具体地安装在基部10上。
可设置旋风分离器止动件,来容易地将旋风分离器706定位在主体2、具体地基部10的正确的旋风分离器安装位置中。该旋风分离器止动件可包括设置在基部10处以环绕旋风分离器706的旋风分离器止动件肋820,从而限定基部10的正确的旋风分离器安装位置。旋风分离器止动件肋820能环绕旋风分离器706的整个外周。如在本实施例中的那样,旋风分离器止动件肋820可环绕旋风分离器706的外周的一部分。因此,旋风分离器止动件肋820能容易地紧密连接到旋风分离器706上,且旋风分离器706能容易地连接和分开。此外,旋风分离器止动件肋820能大致沿着向前向后的方向(箭头X)引导旋风分离器706的连接和分开。旋风分离器止动件包括旋风分离器止动件钩824,该旋风分离器止动件钩824设置在旋风分离器706中,以插入到主体2、具体是指基部10的旋风分离器止动件钩槽822中。由于旋风分离器止动件旨在限定旋风分离器706的正确安装位置,从而旋风分离器止动件钩槽822可在旋风分离器706的连接/分开方向上、即大致在向前向后的方向(箭头X)上长于旋风分离器止动件钩824,使得旋风分离器止动件钩824能容易地插入其中。为了实现简单而紧凑的结构,旋风分离器止动件钩槽822可定位在旋风分离器止动件肋820的内部。同时,如图19所示,能沿着圆柱方向在连接到灰尘吸入孔810B的灰尘软管703处形成出口719,用于将空气流平稳地引导至分离器。
灰尘盒708包括:灰尘盒基部830;用于打开和关闭灰尘盒基部830的灰尘盒盖832;以及灰尘盒锁定单元834,灰尘盒锁定单元834设置成在灰尘盒盖832覆盖灰尘盒基部830的状态下被锁定。
灰尘盒基部830具有用于收集在旋风分离器706中分离的杂质的预定灰尘收集空间830A。灰尘盒基部830具有连接至旋风分离器706的旋风分离器连接开口部分830B。旋风分离器连接开口部分830B定位在灰尘盒708的后表面上,从而灰尘盒708能沿着向前向后的方向(箭头X)连接至旋风分离器706或从旋风分离器706分开。旋风分离器连接开口部分830B可突出到灰尘盒708的外部,从而灰尘盒708能容易地连接至旋风分离器706或从旋风分离器706分开。旋风分离器连接开口部分830B定位在灰尘盒708的上部,以防止灰尘盒708内的杂质回流到旋风分离器706。灰尘盒基部830具有由灰尘盒盖832打开和关闭的灰尘排出打开部分,用于将在灰尘收集空间830A中收集的杂质排出到灰尘盒708。通过打开灰尘盒基部830的整个顶表面,形成灰尘排出打开部分。
如在本实施例中的那样,灰尘盒盖832能与灰尘盒基部830完全分离。此外,灰尘盒盖832可铰接到灰尘盒基部830的一侧、可滑动地连接至灰尘盒基部830或从灰尘盒基部830分开、或设置成通过弹跳方式而打开和关闭灰尘盒基部830。灰尘盒盖832能通过多种方式加以改变。
灰尘盒锁定单元834可采用如本实施例中的锁和锁方式、钩方式、键方式、或插销与撞针组合的方式。灰尘盒锁定单元834能以多种方式改变。
在本实施例中,灰尘盒锁定单元834包括:设置在灰尘盒基部830和灰尘盒盖832中的任何一个处的锁定肋835;以及设置在另一个处的锁定片836,该锁定片836弹性地连接至灰尘盒基部830和灰尘盒盖832中的设有锁定肋835的一个上,并具有锁定肋835插入其中的锁定肋插入部分836A。在本实施例中,假定锁定肋835设置在灰尘盒基部830处,且锁定片836设置在灰尘盒盖832处。
锁定肋835设置在灰尘盒基部830的外部,以容易地与锁定片836组合。锁定肋835放置在灰尘盒基部830的左表面或右表面上,以不与旋风分离器706或以下将描述的灰尘盒手柄838相干涉。锁定肋835从灰尘盒基部830大致垂直突出,以与锁定片836牢固地组合。
锁定片836设置在灰尘盒盖832的外部,以容易地与锁定肋835组合。锁定片836相对于锁定肋插入部分836A的中心弯曲,从而弹性地连接至灰尘盒基部830。即,锁定片836包括:锁定片连接部分836B,锁定片连接部分836B从灰尘盒盖832突出,且相对于上下方向(箭头Z)向内向着灰尘盒708倾斜;以及锁定片延伸部分836C,锁定片延伸部分836C从锁定片连接部分836B的底端延伸,并向着灰尘盒708的外部弯曲,以维持锁定片连接部分836B的连接力。锁定片连接部分836B可形成为直线形或波浪形。它可以在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内以各种方式进行改变。
因此,在灰尘盒盖832覆盖灰尘盒基部830的状态下,在锁定肋835被装配到锁定片836中时,灰尘盒盖832能牢固地锁定,以不与灰尘盒基部830分离。相反地,如图21中的虚线所示,当通过在灰尘盒盖832的锁定状态下使锁定片836向着灰尘盒708的外部弹性变形而使锁定肋835与锁定片836分离时,能容易地解锁灰尘盒盖832。
灰尘盒锁定单元834可设置在灰尘盒708的左表面和右表面中的每个表面处,从而牢固地锁定灰尘盒盖832。
灰尘盒708具有用于容易地连接或分开的灰尘盒手柄838。灰尘盒手柄838定位在灰尘盒708的前部,从而灰尘盒708能在前面板500打开的状态下沿着向前向后的方向(箭头X)连接到主体2上或从主体2分开。而且,灰尘盒手柄838设置在灰尘盒基部830中,而不是在灰尘盒盖832处,从而能通过灰尘盒手柄838牢固地持握灰尘盒708。
在灰尘盒708进入主体2时,可通过灰尘盒引导件840引导灰尘盒708。
如上所述,因为旋风分离器706安装在基部10上,从而灰尘盒引导件840沿着基部10引导灰尘盒708进入主体2,以使得灰尘盒708能直接连接到旋风分离器706。
因此,灰尘盒引导件840包括设置在主体2、具体地在基部10处的灰尘盒引导凹槽842,使得可沿着连接至旋风分离器706/从旋风分离器706分开的方向插入灰尘盒708或分离灰尘盒708。灰尘盒引导凹槽842大致沿着向前向后的方向(箭头X)打开,使得灰尘盒708能在前面板500打开的状态下从主体2的前部进入主体2。由于旋风分离器706的灰尘排出孔810C定位在旋风分离器706的下部,且旋风分离器连接开口部分830B定位在灰尘盒708的上部,从而灰尘盒引导凹槽842形成为具有预定的深度,使得在旋风分离器706和灰尘盒708连接时,旋风分离器706的灰尘排出孔810C与灰尘盒708的旋风分离器连接开口部分830B能定位在相同的水平线上,并彼此直接连接。
如上所述,因为灰尘盒引导件840包括灰尘盒引导凹槽842,从而能实现简单而紧凑的结构。在灰尘盒708定位在主体2中时,能牢固地支承灰尘盒708。此外,灰尘盒708和旋风分离器706的连接位置能容易地相互重叠。
灰尘盒引导件840包括灰尘盒固定器肋844,该灰尘盒固定器肋844从主体2、具体地从基部10突出,从而定位在灰尘盒引导件840、具体地定位在灰尘盒引导凹槽842中,并且支承灰尘盒708。灰尘盒固定器肋844可包括一个或多个组合,且可沿着向前向后的方向(箭头X)和左右方向(箭头Y)放置。这里,如果设置多个灰尘盒固定器肋844,则优选的是它们设置成具有合适的高度,以水平支承灰尘盒708。在本实施例中,为了牢固地支承灰尘盒708,灰尘盒固定器肋844具有:沿着灰尘盒708的进入方向、即向前向后的方向(箭头X)放置的垂直部分844A;以及沿着与灰尘盒708的进入方向相垂直的左右方向(箭头Y)放置的水平部分844B。
在灰尘盒708沿着灰尘盒引导件840运动时,灰尘盒固定器肋844降低了灰尘盒708和灰尘盒引导件840之间的摩擦,从而光滑地移动灰尘盒708。
同时,在灰尘盒708由灰尘盒固定器肋844支承时,灰尘盒708从灰尘盒引导凹槽842的底部浮起。因此,灰尘盒遮蔽肋845可设置成遮蔽灰尘盒708和灰尘盒引导凹槽842之间的空间。灰尘盒遮蔽肋845从灰尘盒引导凹槽842的底部突出一预定高度,以遮住灰尘盒引导凹槽842的前端处的灰尘盒固定器肋844。
灰尘盒引导件840包括:设置在灰尘盒708和主体2、具体是指基部10中的任一个处的灰尘盒引导肋846;以及设置在另一个处的灰尘盒导轨848,从而灰尘盒引导肋846能插入灰尘盒导轨848。在本实施例中,假定灰尘盒引导肋846设置在灰尘盒708处,而灰尘盒导轨848设置在主体2、具体地基部10处。
灰尘盒引导肋846从灰尘盒708突出,从而在基部10的上部与基部10的顶面面接触。
灰尘盒导轨848可以以凹槽形设置在灰尘盒引导凹槽842中。如在本实施例中的那样,灰尘盒导轨848可以以钩形从基部10的顶表面突出。
因此,灰尘盒引导件840使得灰尘盒708能容易地连接到旋风分离器706或从旋风分离器706分开。此外,在灰尘盒708定位在主体2内时,灰尘盒引导件840使得灰尘盒708被牢固地安装并固定在主体2中。
在灰尘盒708通过灰尘盒连接/分开单元850而定位在主体2中时,灰尘盒708能固定到主体2的正确安装位置或从主体2分离。
灰尘盒连接/分开单元850包括设置在灰尘盒708和主体2、具体地基部10中的任何一个处的灰尘盒钩852,并且灰尘盒钩852钩扣到另一个上。在本实施例中,假定灰尘盒钩852设置在灰尘盒708处,从而能手动解除灰尘盒钩852的钩扣。灰尘盒钩852钩在灰尘盒固定器肋844的水平部分844B上。因此,无需在基部10处设置专门的孔或肋来用于灰尘盒钩852的钩扣,从而实现了简单而紧凑的结构。
为了牢固地钩扣灰尘盒钩852,灰尘盒连接/分开单元850还可包括灰尘盒钩弹性构件854,该灰尘盒钩弹性构件854通过灰尘盒钩铰接销852A铰接,以使灰尘盒708内的灰尘盒钩852在上下方向(箭头Z)上旋转,并特别在钩扣方向上支承灰尘盒钩852。灰尘盒钩弹性构件854可以是卷簧、板簧、螺旋弹簧、橡胶或海绵。此外,能通过多种方式改变灰尘盒钩弹性构件854。在本实施例中,假定灰尘盒钩弹性构件854为卷簧。灰尘盒钩弹性构件854能与灰尘盒钩铰接销852A组合。如果采用以下将说明的灰尘盒钩杆856,则在考虑到安装方便性和结构简化的情况下,可将灰尘盒钩弹性构件854放置在灰尘盒手柄838和灰尘盒钩杆856之间。
为了容易地解除灰尘盒钩852的钩扣,灰尘盒连接/分开单元850包括灰尘盒钩杆856,灰尘盒钩杆856从灰尘盒钩852延伸,以手动旋转灰尘盒钩852,并联接到灰尘盒钩弹性构件854上。灰尘盒钩杆856延伸为从灰尘盒钩852突出,用于容易地控制灰尘盒钩852。灰尘盒钩杆856能放置在灰尘盒手柄838和灰尘盒基部830之间,以与灰尘盒708模块化。
因此,由于设置了灰尘盒连接/分开单元850,从而灰尘盒钩852能由灰尘盒钩弹性构件854牢固地钩扣,并通过灰尘盒钩杆856的操作而柔和地解除钩扣,而不与基部10相干涉。
另一方面,灰尘盒708和旋风分离器706能通过灰尘连接器860而相互连通。
灰尘连接器860的一侧联接到旋风分离器706和灰尘盒708的任何一个上,而其另一侧通过弹性力紧密地连接至其中的另一个上。在本实施例中,因为灰尘盒708运动而连接至旋风分离器706或从旋风分离器706分开,从而假定灰尘连接器860联接到旋风分离器706,从而固定至旋风分离器706且紧密连接至灰尘盒708。
灰尘连接器860包括:联接到旋风分离器706的灰尘连接器基部862;以及灰尘连接器唇缘864,灰尘连接器唇缘864从灰尘连接器基部862延伸到灰尘盒708,并通过弹性力紧密连接至灰尘盒708。
灰尘连接器基部862设有灰尘路径862A,使得旋风分离器706和灰尘盒708能相互连通。灰尘连接器基部862具有旋风分离器706能装配到其中的灰尘连接器装配凹槽862B。灰尘连接器装配凹槽862B可形成为环形,以装配在旋风分离器706的灰尘排出孔810C的整个外周周围。为了被牢固地联接至旋风分离器706,灰尘连接器860包括旋风分离器706的灰尘连接器凸起810G能装配到其中的灰尘连接器装配孔862C,该灰尘连接器装配孔862C连接至灰尘连接器装配凹槽862B的一侧。
灰尘连接器唇缘864沿着远离灰尘连接器基部862的方向从灰尘连接器860向外延伸,以在旋风分离器706和灰尘盒708的连接/分开方向上弹性变形。
灰尘连接器860由诸如PP或橡胶的弹性材料制成,以容易连接到旋风分离器706或从旋风分离器706分开,并且使得灰尘连接器唇缘864具有足够的弹性力。
灰尘连接器860起到了容易连接并牢固密封灰尘盒708和旋风分离器706、而且容易从旋风分离器706分开灰尘盒708的作用。在灰尘盒708连接至旋风分离器706时,灰尘盒708仅仅紧密地连接到灰尘连接器860。因此,在从旋风分离器706分开灰尘盒708时,部件完全不会变形,也不会损坏。
为了防止主控制盒65的过载,套件控制盒709单独构造并电连接至主控制盒65用于通信,以控制过滤器清洁单元700。
套件控制盒709接触连接到左滤清器套件701的左套件电力马达电缆753和连接到右滤清器套件(未示出)的右套件电力马达电缆753’、连接到左套件光电传感器782的左光电传感器电缆781和连接到右套件光电传感器784(未示出)的右光电传感器电缆781’、以及套件风机705的电缆。因此,套件控制盒709放置在左滤清器套件701和右滤清器套件(未示出)、左套件光电传感器782和右套件光电传感器784(未示出)、以及套件风机705附近,并放置在基部10上,从而为了空间效率而定位在主体2的剩余空间中。
套件控制盒709可通过诸如螺栓或螺钉的紧固构件B而固定地紧固至基部10。即,套件控制盒709具有套件控制盒凸部(未示出),紧固构件B紧固在该套件控制盒凸部上。可在套件控制盒凸部中形成凹槽,使得从基部10突出的套件控制盒紧固凸部709A’可插入其中。
在套件控制盒709安装在基部10上时,能通过基部10的套件控制盒止动件709’而容易地将套件控制盒709定位在主体2内、具体地基部10内的正确安装位置。在套件控制盒709定位在主体2、具体地基部10内的正确安装位置的情况下,套件控制盒止动件709’可设置为肋结构,以紧密地连接到套件控制盒709的至少一部分上。
套件控制盒709设置成与遥控器通信,以用于无线地控制空调器或设置在空调器的显示器600处的滤清器开关、具体是指控制单元(未示出),从而根据遥控器或滤清器开关的操作而控制过滤器清洁单元700。这里,套件控制盒709可与遥控器或滤清器开关直接通信,或通过主控制盒65与它们间接通信。
图22为示出了外盖的另一示例的示意图。外盖800整体上呈软管形。为了接收灰尘软管703以及套件电力马达电缆753,外盖800包括:用于接收灰尘软管703的软管接收部910;以及用于接收套件电力马达电缆753的电缆接收部920。优选的是,在软管接收部910处沿着灰尘软管703设置开口部分930,以使灰尘软管703平滑地运动,且在电缆接收部920处设置孔940。因为设置了开口部分930和孔940,从而灰尘软管703和套件电力马达电缆753能随着滤清器套件的运动而平稳运动。此外,孔940起到了防止外盖800裂开的作用。优选的是,软管接收部910靠近滤清器套件的部件910A形成为比其距离滤清器套件相对远的部件910B短,从而使运动较多的部分具有活动性,而运动较少的部分具有稳定性。在功能方面,软管接收部分910、开口部分930以及孔940起到了用于接纳外盖800变形的变形接纳单元的作用,且电缆接收部920用作运动引导单元,用于通过对开口部分930的开口方向的限制而引导灰尘软管703和套件电力马达电缆753的运动方向。同时,变形接纳单元可以是具有波纹的波纹管。
现在将描述根据本发明的空调器的运行。
当在空调器的运行请求下驱动空气调节风机70时,主体2的室外空气通过主体2的左空气吸入孔201和右空气吸入孔301而被吸入到主体2中。吸入到主体2中的空气通过左吸入过滤器203和右吸入过滤器303以及中央过滤器81、82和83而被净化,然后被吸入到空气调节风机70。引入到空气调节风机70的空气被送到空气调节风机70的上部,并通过热交换器60进行热交换。通过热交换器60进行了热交换的空气从主体2经由主体2的侧空气排出孔105和106以及上空气排出孔110而向外排出。
现在将描述根据本发明的空调器的过滤器清洁单元的运行。
在请求运行过滤器清洁单元700时,就从套件控制盒709向套件风机705和套件电力马达754供电。
然后,通过套件风机705产生从左滤清器套件701和右滤清器套件(未示出)至套件风机705的强大吸力。因此,左吸入过滤器203和右吸入过滤器303的杂质从左吸入过滤器203和右吸入过滤器303分离,并由于套件风机705的吸力而被吸入左滤清器套件701的灰尘腔室711以及右滤清器套件(未示出)的灰尘腔室(未示出)。如以下将说明的那样,通过搅拌器760从左吸入过滤器203和右吸入过滤器303扫除左吸入过滤器203和右吸入过滤器303的杂质,从而从左吸入过滤器203和右吸入过滤器303完全分离杂质。吸入左滤清器套件701的灰尘腔室711以及右滤清器套件(未示出)的灰尘腔室(未示出)的杂质与空气一起通过左灰尘软管703和右灰尘软管704被送至旋风分离器706的离心空间811。被送至旋风分离器706的离心空间811的杂质通过旋流原理而与空气以离心方式分离,并且下落到旋风分离器706的离心空间811的下部,并通过灰尘连接器860而收集在灰尘盒708内。这里,通过旋风分离器孔819将在旋风分离器706的离心空间811内与杂质离心分离了的纯净空气送至套件风机705,并通过套件风机705的排出孔705B而排到主体2中。
由于向套件电力马达754供电,从而左滤清器套件701和右滤清器套件(未示出)在套件电力马达754的动力作用下沿着左吸入过滤器203和右吸入过滤器303在上下方向(箭头Z)上运动。更加详细而言,在套件电力马达754产生动力时,套件驱动齿轮758就旋转,从而使套件轮752旋转。因此,左滤清器套件701和右滤清器套件(未示出)由于套件轮752与滤清器套件齿条756的齿轮啮合而在动力的作用下沿着上下方向(箭头Z)运动。这里,左滤清器套件701和右滤清器套件(未示出)通过滤清器套件运动引导件770而紧密地连接至左吸入过滤器203和右吸入过滤器303,并仅仅在上下方向(箭头Z)上运动。此外,由于左滤清器套件701和右滤清器套件(未示出)在上下方向(箭头Z)上运动,从而覆盖左灰尘软管703和右灰尘软管704以及左套件电力马达电缆753和右套件电力马达电缆753’的外盖800拉长为直线形状,或沿着灰尘软管引导件270弯曲。即,通过左灰尘软管703和右灰尘软管803以及左套件电力马达753和右套件电力马达753’,在左滤清器套件701和右滤清器套件(未示出)向上运动时,外盖800插入灰尘软管引导件270并拉长,而在左滤清器套件701和右滤清器套件(未示出)向下运动时,外盖800从灰尘软管引导件270部分地抽出,并弯曲。
而且,因为套件轮752旋转从而使套件从动齿轮766旋转,从而左滤清器套件701和右滤清器套件(未示出)的搅拌器760旋转,从而与左吸入过滤器203和右吸入过滤器303摩擦接触。因此,左吸入过滤器203和右吸入过滤器303的杂质能被扫除,以有效地与左吸入过滤器203和右吸入过滤器303分离。
可如下设置过滤器清洁单元700的运行状况。
过滤器清洁单元700可在空气调节单元的运行期间运行。在空气调节单元的运行期间过滤器清洁单元700运行的情况下,过滤器清洁单元700可获取从左吸入过滤器203和右吸入过滤器303落下的杂质,并阻断由空气调节风机70送出的空气流。因此,过滤器清洁单元700可仅在空气调节单元的非运行状况下运行。即使停止空气调节单元的运行,过滤器清洁单元700也可在从空气调节单元的空气调节风机70停止开始的预定时间之后运行,以不受空气调节风机70的剩余动力的影响。
过滤器清洁单元700可在每次空气调节单元运行之前或之后运行、根据空调器的空气调节运行的次数而周期性地运行、根据遥控器或滤清器开关的信号而运行、或者根据左吸入过滤器203和右吸入过滤器303所检测的污染程度而运行。
过滤器清洁单元700的运行方法可如下设置。
在左滤清器套件701和右滤清器套件(未示出)沿着左吸入过滤器203和右吸入过滤器303向上或向下运动时,能驱动套件风机705。此外,在左滤清器套件701和右滤清器套件(未示出)沿着左吸入过滤器203和右吸入过滤器303上下运动时,能驱动套件风机705。
左滤清器套件701和右滤清器套件(未示出)可同时或交替运行。
左滤清器套件701和右滤清器套件(未示出)可向上或向下运动一次、或者往复运动一次或多次。
在左套件光电传感器782和右套件光电传感器784(未示出)位置检测到左滤清器套件701和右滤清器套件(未示出)时,它们就停止在当前运动方向上的运动,或者改变运动方向。
在左滤清器套件701和右滤清器套件(未示出)被左套件光电传感器782和右套件光电传感器784(未示出)位置检测到之后,如果它们在预定时间内没有被左套件光电传感器782和右套件光电传感器784(未示出)位置检测到,则它们就被认为被左套件光电传感器782和右套件光电传感器784(未示出)位置检测到。因此,左滤清器套件701和右滤清器套件(未示出)能改变运动方向或停止运行。
根据运行开始请求,左滤清器套件701和右滤清器套件(未示出)可在当前位置、或者在诸如运动路径的最上面或最下面部分的特定位置处开始运行。
根据运行结束请求,左滤清器套件701和右滤清器套件(未示出)可在当前位置、或者在诸如运动路径的最上面或最下面部分的特定位置处停止。
能通过时间、左滤清器套件701和右滤清器套件(未示出)的上下运动的次数、或者遥控器或滤清器开关的运行,来确定过滤器清洁单元700的运行开始和结束。
同时,在前面板500打开且下面板150从主体2分开的状态下,通过过滤器清洁单元700的运行而收集杂质的灰尘盒708能从主体2分开、被倒空并重新安装在主体2上。
尽管已经描述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但是应理解的是,本发明不应该限于这些优选实施例,而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在其后所要求保护的本发明精神和范围内可进行多种变化和改型。
现在将描述本发明的各种可要求保护的方面。以下描述成为本发明详细描述的一部分。以下描述必须被认为是就各个观点所理解的本发明技术思想,或者是用于根据本发明的空调器的最少技术,而不作为本发明的限制边界。
申请中的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在该结构中,通过利用吸力而从所述过滤器震掉灰尘,并且从用于产生吸力的空气流分离灰尘,能提出将具有在内部自动清洁过滤器的功能的空调器作为基本形式。灰尘能通过分离器而收集在灰尘盒中,并容易被去除。从灰尘分离的空气流能直接或通过热交换器排出到空调器的外部空间中,即室内空间中。
申请中的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器。
申请中的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器。在该结构中,由所述分离器分离的灰尘能自然地运动到所述灰尘盒。
申请中的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器。
申请中的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调器。在该结构中,能通过有限空间在所述空调器中获得用于灰尘盒的空间。
申请中的权利要求6所述的空调器。
申请中的权利要求7所述的空调器。
申请中的权利要求8所述的空调器。
申请中的权利要求9所述的空调器。
申请中的权利要求10所述的空调器。所述门可以是前面板,或者所述门可另外设置在前面板中。
申请中的权利要求11所述的空调器。
申请中的权利要求12所述的空调器。
申请中的权利要求13所述的空调器。
申请中的权利要求14所述的空调器。
申请中的权利要求15至17所述的空调器。在该结构中,所述灰尘盒能容易地连接至所述分离器或从分离器分开。

Claims (8)

1.一种空调器,该空调器包括:
热交换器,该热交换器用于与空气进行热交换;
空气吸入孔,该空气吸入孔用于吸入空气;
过滤器,该过滤器用于从通过所述空气吸入孔的空气中过滤掉灰尘;
清洁单元,该清洁单元能够沿着所述过滤器运动,用于通过利用吸力而从所述过滤器去除灰尘;
分离器,用于分离利用吸力去除的灰尘,并包括位于该分离器侧部的第一开口部分;以及
灰尘盒,该灰尘盒可卸下地连接至所述分离器,并包括第二开口部分,第二开口部分位于该灰尘盒的侧部,从而与所述第一开口部分相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中,所述第一开口部分定位在所述分离器的下部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器,其中,所述第二开口部分定位在所述灰尘盒的上部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还包括引导凹槽,所述灰尘盒安装在该引导凹槽处。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器,包括用于将第一开口部分连接到第二开口部分的连接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调器,其中,所述连接器包括与第一开口部分牢固接合的连接器基部。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调器,其中,所述连接器包括连接器唇缘,所述灰尘盒在加压作用下紧密地连接至所述连接器唇缘。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调器,其中,所述连接器由弹性材料制成。
CN2009101505430A 2006-12-08 2007-08-15 空调器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59836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1020060124647A KR101384152B1 (ko) 2006-12-08 2006-12-08 공기조화기
KR10-2006-0124647 2006-12-08
KR1020060124647 2006-12-08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7101426092A Division CN101109565B (zh) 2006-12-08 2007-08-15 空调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598369A CN101598369A (zh) 2009-12-09
CN101598369B true CN101598369B (zh) 2012-06-13

Family

ID=39041743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7101426092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109565B (zh) 2006-12-08 2007-08-15 空调器
CN2009101505430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598369B (zh) 2006-12-08 2007-08-15 空调器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7101426092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109565B (zh) 2006-12-08 2007-08-15 空调器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KR (1) KR101384152B1 (zh)
CN (2) CN101109565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737872A (zh) * 2008-11-18 2010-06-16 Lg电子株式会社 空调机
KR101936632B1 (ko) 2012-07-05 2019-01-09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공기조화기
JP6506989B2 (ja) * 2015-03-03 2019-04-24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空気清浄機構
CN104990141A (zh) * 2015-06-26 2015-10-21 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 一种空调风扇装置及其清洗空调内机方法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3023A (zh) * 1993-04-03 1994-10-05 英塔克出口公司 静电粉末涂覆
CN2366745Y (zh) * 1998-12-24 2000-03-01 董德海 一种家用分体式空调机
CN2490490Y (zh) * 2001-06-06 2002-05-08 泰州春兰空调器厂 新型静电除尘空调器
CN2532906Y (zh) * 2002-01-18 2003-01-29 王金沧 集尘机的集尘构造
JP2004347227A (ja) * 2003-05-22 2004-12-09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空気調和機のフィルター装置
EP0916904B1 (en) * 1997-11-13 2005-06-22 Mitsubishi Denki Kabushiki Kaisha Air conditioner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206797B2 (ja) * 2003-03-28 2009-01-14 株式会社富士通ゼネラル 空気調和機
EP1922515B1 (en) * 2005-08-12 2011-10-19 Toshiba Carrier Corporation Indoor unit of air-conditioner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3023A (zh) * 1993-04-03 1994-10-05 英塔克出口公司 静电粉末涂覆
EP0916904B1 (en) * 1997-11-13 2005-06-22 Mitsubishi Denki Kabushiki Kaisha Air conditioner
CN2366745Y (zh) * 1998-12-24 2000-03-01 董德海 一种家用分体式空调机
CN2490490Y (zh) * 2001-06-06 2002-05-08 泰州春兰空调器厂 新型静电除尘空调器
CN2532906Y (zh) * 2002-01-18 2003-01-29 王金沧 集尘机的集尘构造
JP2004347227A (ja) * 2003-05-22 2004-12-09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空気調和機のフィルター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109565B (zh) 2010-06-02
KR20080052893A (ko) 2008-06-12
CN101598369A (zh) 2009-12-09
KR101384152B1 (ko) 2014-04-11
CN101109565A (zh) 2008-01-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109567B (zh) 空调器
CN101109562B (zh) 空调器
CN101598369B (zh) 空调器
CN101109564B (zh) 空调器
KR100908885B1 (ko) 공기조화기
CN101109563B (zh) 空调器
CN101109566A (zh) 空调器
CN101126540B (zh) 空调器及运行空调器的方法
CN101109569A (zh) 空调器
CN101109568B (zh) 空调器
KR101395889B1 (ko) 공기조화기
KR101384150B1 (ko) 공기조화기
KR100829228B1 (ko) 공기조화기
KR100825429B1 (ko) 공기조화기
KR100829227B1 (ko) 공기조화기
KR101318357B1 (ko) 공기조화기
KR20080053250A (ko) 공기조화기
KR20080052895A (ko) 공기조화기
KR20080052889A (ko) 공기조화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20613

Termination date: 20200815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