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589263A - 背光单元和液晶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背光单元和液晶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589263A
CN101589263A CNA2007800503916A CN200780050391A CN101589263A CN 101589263 A CN101589263 A CN 101589263A CN A2007800503916 A CNA2007800503916 A CN A2007800503916A CN 200780050391 A CN200780050391 A CN 200780050391A CN 101589263 A CN101589263 A CN 10158926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iffuser plate
light unit
back light
proliferation part
support fram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780050391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镰田健太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rp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harp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rp Corp filed Critical Sharp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158926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58926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Liquid Crystal (AREA)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Abstract

一种背光单元(82),用边支架(SF)保持使来自荧光管(71)的光透过的扩散板(DL),边支架(SF)是金属制成的。

Description

背光单元和液晶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发出光的背光单元和利用来自这种背光单元的光的液晶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在液晶电视等的液晶显示装置中,安装有将光提供给液晶显示面板的背光单元。并且,在背光单元中,一般安装有发出光的荧光管等光源、接受来自光源的光并使其扩散而导入液晶显示面板的扩散部件。
在这种背光单元的情况下,由于光源的热的影响会产生若干问题。例如,如专利文献1那样,扩散部件由于光源产生的热的影响而温度上升,由此导致在设置在扩散部件上的液晶显示面板中产生温度上升的问题(参照专利文献1的[0006]段)。并且,由于该问题会对液晶显示装置的显示质量带来不良影响,因此不理想。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专利文献1的背光单元中,如图6所示,在不面对由直接支撑液晶显示面板的皿状部件111和扩散部件DL’封闭而成的封闭空间112(积存来自荧光管171的热的空间)的部位、即外部气体不易接触的部位上设有热良导体113、114。这样,由于面对封闭空间112的皿状部件111中所积存的热被散热,因此热就不容易传给液晶显示面板。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06-67179号公报(参照[0006]、[0020]段)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但是,除了液晶显示面板的温度上升以外,还有其它对液晶显示装置的显示质量带来不良影响的原因。那就是扩散部件DL’受到荧光管171的热的影响而产生挠曲。这是由于当扩散部件DL’产生挠曲时,通过该扩散部件DL’射出的光(背光)会产生光量不均匀等。但是,在专利文献1的液晶显示装置中,扩散部件DL’所带的热无法通过热良导体113、114被散热。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并且,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将扩散部件所带的热散热的背光单元和安装该背光单元的液晶显示装置。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发明是用支撑框架来保持使来自光源的光透过的扩散部件的背光单元,特别地,支撑框架是金属制成的。
金属是导热率较高的材料。因此,当该金属制成的支撑框架保持扩散部件时,由于光源而在扩散部件中带有的热通过支撑框架被吸收。于是,扩散部件不易由于热而产生挠曲。其结果是,通过扩散部件射出的光不会由于受到扩散部件挠曲的影响而产生劣化(光量不均匀)。
此外,对于构成支撑框架的金属没有特殊限制,例如,可以是铁或者铝等。总而言之,只要是适合吸收扩散部件所带的热的导热率较高的金属即可。
另外,优选支撑框架与扩散部件面接触。其原因是,如果是这种接触,那么两者(支撑框架和扩散部件)的接触面积增大,因此扩散部件所带的热被高效率地吸收。
另外,优选在支撑框架中设有夹持扩散部件的切口。这样,由于扩散部件嵌入切口中,因此扩散部件的表面和背面两面都与支撑框架接触。因此,支撑框架与扩散部件之间的接触面积增大,扩散部件所带的热被高效率地吸收。
此外,包括以上的背光单元和接受来自该背光单元的光的液晶显示面板的液晶显示装置也属于本发明。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背光单元,扩散板不易由于光源而带有热。因此,扩散板不易由于热而产生挠曲、不会由于该挠曲而导致背光劣化。
附图说明
图1是图5所示的背光单元的概要立体图。
图2是表示边支架的一例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图1以外的背光单元的另一例的立体图。
图4是表示图1和图3以外的背光单元的另一例的立体图。
图5是背光单元的立体图。
图6是以往的背光单元的截面图。
附图标记说明:
SF:边支架(支撑框架);BK1:第一块(支撑框架);1S:第一块的一面(支撑面);FB:支撑块(支撑框架);VG:切口;DL:扩散板(扩散部件);SS:透镜片;81:液晶显示面板单元;82:背光单元;83:外壳;89:液晶显示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下面,根据附图说明第一实施方式。此外,有时出于方便而在有的附图中省略部件编号,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参照其它附图。
图5表示液晶显示装置89的分解立体图。图1是以后面说明的边支架SF和扩散板DL等为主体所示的概要立体图。如图5所示,液晶显示装置89包括液晶显示面板单元81、背光单元82以及覆盖两个单元81、82的外侧边缘的外壳83。
液晶显示面板单元81包括液晶显示面板61和支撑该液晶显示面板61的外侧边缘的框状的机壳(面板机壳)62。
在液晶显示面板61中,用密封材料(未图示)将有源矩阵基板(AM基板)63和与该AM基板63相对的对置基板64贴合在一起,在它们之间的间隙中注入了液晶(未图示)。另外,液晶显示面板61包括夹着AM基板和对置基板64的光学片(例如偏光片、相位差片,未图示)。
并且,液晶显示面板61由面板机壳62支撑,并位于与背光单元82重叠的位置,通过接受来自该背光单元82的光(背光)而发挥显示面板的功能。
背光单元82包括:荧光管(光源)71、边支架(支撑框架)SF、反射片72、扩散板(扩散部件)DL、透镜片SS、背光机壳73以及支撑销台74。
荧光管(线状光源)71发出光,在背光单元82内排列有多个荧光管71(但是,为了方便,在附图中仅示出一部分数量)。此外,荧光管71在排列的方向(排列方向)上的长度小于荧光管71的长度方向的长度。因此,当用多个排列的荧光管71来规定面时,该面为矩形。因此,下面将荧光管71的配置称为矩形配置。另外,下面将荧光管71的排列方向称为第一方向D1,将荧光管71的线状方向(长度方向)称为第二方向D2。
如图1所示,边支架SF包括支撑多个荧光管71的一端的块BK(第一块BK1)和支撑这些荧光管71的另外一端的块BK(第一块BK1)。即,边支架SF通过支撑多个荧光管71的两端来保持这些荧光管71。
此外,成为边支架SF的第一块BK为板状,使其与背光机壳73的底部73a(具体地说,是位于背光机壳73的底部73a上的反射片72)方向相同的一面(支撑面1S)朝向扩散板DL。并且,用该支撑面1S保持扩散板DL。
反射片72位于被矩形配置的荧光管71覆盖的位置,由此反射从该荧光管71射出的放射状的光(以荧光管71为中心的放射状的光)的一部分。
扩散板DL由具有使光散射的功能或使光扩散的功能的甲基丙烯酸甲酯苯乙烯或聚碳酸酯等树脂形成,位于覆盖矩形配置的荧光管71的位置。因此,该扩散板DL接受来自荧光管71的光(出射光)和来自反射片72的光(反射光),由此使该光散射和扩散而遍布整个面内方向。此外,扩散板DL由于荧光管71散发的热的影响而带有热。
透镜片SS例如是在片的面内具有透镜形状、使光的放射特性偏转(聚光)的片,位于覆盖扩散板DL的位置。因此,该透镜片SS接受从扩散板传播的光,由此使该光聚光,提高每单位面积的发光亮度。
背光机壳73是能够容纳荧光管71、反射片72、扩散板DL以及透镜片SS等的机壳。但是不特别限定形状。
支撑销台74被设置为从背光机壳73的底部73a向上立起。并且,在该支撑销台74中,支撑销74a从设置在反射片72中的开孔中突出,进而从荧光管71、71之间突出。因此,支撑销台74使支撑销74a与位于覆盖荧光管71的位置的扩散板DL接触,由此来支撑该扩散板DL。此外,不特别限定支撑销74a的长度。
另外,在支撑销台74中,在支撑销74a的底端两边设有把持荧光管71的荧光管叉74b、74b。因此,支撑销台74用支撑销74a支撑扩散板DL,并且用荧光管叉74b可靠地固定荧光管71。
在此,对边支架SF进行详细说明。构成边支架SF的材料有多种,但是本发明中的边支架SF是用金属制成的。可以举出铁、铝等作为该金属的例子。
该金属比丙烯酸树脂、聚碳酸酯等树脂的导热率高。例如,在室温(20℃)的情况下,铁、铝等的导热率和丙烯酸树脂、聚碳酸酯等的导热率如下:
铁        :约84W/(m·k)
铝        :约236W/(m·k)
丙烯酸树脂:约0.2W/(m·k)
聚碳酸酯  :约0.17W/(m·k)
这样,由导热率比较高的金属构成的边支架SF与扩散板DL接触。于是,由荧光管71引起的扩散板DL的热被边支架SF吸收。因此,扩散板DL不易由于热而产生挠曲。而且,通过扩散板DL射出的光(背光)也不易由于扩散板DL的挠曲而产生光量不均匀。
此外,对边支架SF与扩散板DL的接触形式没有特殊限制,但是优选面接触。原因是,当边支架SF与扩散板DL面接触时,即两者的接触面积增大时,能够提高吸热性。
另外,为了尽可能增大边支架SF与扩散板DL的接触面积,如图2所示,也可以安装设有切口VG的边支架SF。当边支架SF具有这样的切口VG时,扩散板DL的表面和背面被夹入切口VG。也就是说,用具有切口VG的边支架SF来保持扩散板DL。
于是,扩散板DL的表面和背面两面都与导热率高的边支架SF面接触,由此扩散板DL所带的热被高效率地吸收(例如,与只有扩散板DL的背面与边支架SF面接触的情况相比,吸热效率更高)。
其它实施方式
此外,本发明不局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在不脱离本发明的要点的范围内,可以进行各种变更。
例如,不局限于只有扩散板DL的短边与边支架SF接触的背光单元,如图3所示,扩散板DL的长边也可以与用金属制成的部件(支撑块FB的支撑面2S)接触。也就是说,也可以是扩散板DL的长边和短边两者都由吸热部件(边支架SF、支撑块FB)支撑。这样,由于扩散板DL与吸热部件之间的接触面积进一步增大,因此能够实现效率更高的吸热。
另外,如图4所示,在边支架SF和支撑块FB中也可以存在切口VG,并用这些切口VG来夹持扩散板DL。这样,扩散板DL的长边和短边的表面、背面都大面积地接触吸热部件,可实现可靠的吸热。
此外,在前面说明的金属制成的吸热部件(边支架SF、支撑块FB)支撑扩散板DL的情况下,金属的吸热部件与树脂的扩散板DL接触。这种不同材质之间的接触与相同材质之间的接触(例如,树脂制的边支架与树脂制的扩散板DL之间的接触)相比,有不易产生接触声的优点。

Claims (5)

1.一种背光单元,用支撑框架保持使来自光源的光透过的扩散部件,其特征在于:
上述支撑框架是金属制成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单元,其特征在于:
上述支撑框架是铁或铝。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单元,其特征在于:
上述支撑框架与上述扩散部件面接触。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单元,其特征在于:
上述支撑框架中设有夹持上述扩散部件的切口。
5.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背光单元;以及
接受来自该背光单元的光的液晶显示面板。
CNA2007800503916A 2007-04-19 2007-11-21 背光单元和液晶显示装置 Pending CN101589263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7109998 2007-04-19
JP109998/2007 2007-04-19
JP147594/2007 2007-06-04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589263A true CN101589263A (zh) 2009-11-25

Family

ID=4137273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A2007800503916A Pending CN101589263A (zh) 2007-04-19 2007-11-21 背光单元和液晶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1589263A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376573A (zh) * 2012-04-26 2013-10-30 乐金显示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
CN103489379A (zh) * 2013-09-27 2014-01-01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376573A (zh) * 2012-04-26 2013-10-30 乐金显示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
CN103489379A (zh) * 2013-09-27 2014-01-01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
CN103489379B (zh) * 2013-09-27 2016-04-13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567291B (en) Direct type backlight module
JP4706206B2 (ja) 放熱装置及び表示装置
US7407318B2 (en) Spacer and backlight module using the same
CN101676767B (zh) 液晶显示装置以及使用了该液晶显示装置的影像显示装置
US8310627B2 (en) Display device and television receiver apparatus
JP4385891B2 (ja) 表示装置
KR20050074914A (ko) 표시 장치용 조명 장치
CN101943350A (zh) 背光模组
CN102588846B (zh) 一种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器
WO2013166747A1 (zh) 背光模组
TW200525111A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and planar light source device
CN106462001B (zh) 光源装置以及显示装置
KR101244982B1 (ko) 광학부재 홀더를 갖는 램프 가이드와 이를 구비한 백라이트유닛 및 액정표시소자
CN101583825A (zh) 背光单元和液晶显示装置
KR101308873B1 (ko) 액정표시장치
CN101589263A (zh) 背光单元和液晶显示装置
JP2001338508A (ja) 背面光源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表示装置
JP2006058485A (ja) 放熱装置及び表示装置
TWI282891B (en) Monolithically formed reflection device and backlight unit and LCD device with the reflection device
JP2005347272A (ja) 背面光源の製造方法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表示装置の製造方法
KR101212798B1 (ko) 도광판 및 그 제조 방법
JPWO2007132597A1 (ja) シート部材取付方法及びシート部材付き面光源枠体の製造方法
US7593071B2 (en) Backlight module
JP2009104946A (ja) 光源装置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CN115047675B (zh) 一种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09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