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588615B - 移动sip软切换方法 - Google Patents

移动sip软切换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588615B
CN101588615B CN2009100171038A CN200910017103A CN101588615B CN 101588615 B CN101588615 B CN 101588615B CN 2009100171038 A CN2009100171038 A CN 2009100171038A CN 200910017103 A CN200910017103 A CN 200910017103A CN 101588615 B CN101588615 B CN 10158861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ps
address
message
sip
territor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10017103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588615A (zh
Inventor
曹叶文
康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dong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Shandong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dong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Shandong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0910017103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1588615B/zh
Publication of CN10158861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58861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58861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588615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新型移动SIP软切换方法。它定义了SIP协议中的一个新的消息头:Bicast,大大减少了主机移动切换时间和丢包率,并在此基础上引入了层次化实体——边界代理服务器(Boundary Proxy Server)对协议进行了层次化的性能优化,实现了HBSIP(HierarchicalBicasting based Session Initial Protocol)。协议分析表明,该发明提出的HBSIP适合应用于下一代移动互联网中的实时多媒体通信。

Description

移动SIP软切换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新型移动SIP软切换方法,属于移动互联网技术技术领域,可应用于下一代移动通信系统中。
背景技术
目前,随着各种无线网络的出现和对移动通信业务需求的日益增长,通信终端对移动切换的速率及可靠性要求也日趋提高。显然,移动切换性能的优劣直接影响着移动多媒体实时应用的服务质量。因此,研究满足低延迟、低丢包率等切换要求的无缝切换技术已成为当今各种移动性管理解决方案的重要部分。
在现有的移动性管理方案中,移动IP协议[1,D.B.Johnson,C.E.Perkins,and J.Arkko,“Mobility support in IPv6,”IEFT RFC 3775,June 2004]和SIP协议[2,J.Rosenberg et al.,“SIP:Session Initiation Protocol,”IETF RFC3261,2002.]开始了因特网工程任务组(IETF)的标准化工作。目前,世界各组织对移动IP的研究进行得较多[3,K.El Malki and H.Soliman,“SimultaneousBindings for Mobile IPv6 Fast Handovers,”draft-elmalki-mobileip-bicasting-v6-06,July 2005.][4,H.Soliman,C.Castelluccia and K.El Malki,“Hierarchical Mobile IPv6 Mobility Management(HMIPv6),”IEFT RFC 4140,August 2005],但由于商业运营等因素,移动IP业务并没有得到大规模的应用。另一方面,SIP作为实时多媒体会话的控制协议,已得到了现有无线移动网络,如多媒体子系统(IMS)的广泛采用[5,Shun Ren Yang and Wen Tsuen Chen,“SIP Multicast-BasedMobile Quality-of-Service Support over Heterogeneous IP Multimedia Subsystems,”IEEETransactions on Mobile Computing,Vol:7,lssue:11,Nov.2008,pp:1297-1310.]。值得注意的是,SIP作为高层应用的协议,它能够有效的屏蔽底层接入技术的异构性。因此,在下一代移动IP及异构无线网络中,SIP作为多媒体会话的控制协议将会得到广泛的应用与研究[6,Salsano.Set.al,“SIP-based mobility management in next generation networks,”IEEE WirelessCommunications,Vol:15,lssue:2,April 2008,PP:92-99.][9,H.lzumikawa and R.Lillie,“SIP-basedBicasting for Seamless Handover between Heterogeneous Networks,”draft-izumikawa-sipping-sipbicast-01,February 2008.]。
然而,最初提出的SIP协议并没有考虑终端移动性的问题。文献[7,H.Schulzrinne and E.Wedlung,“Application-Layer Mobility Using SIP,”Mobile Comp.and Commun.Rev.,Vol:4,lssue:3,July 2000.]首先提出了SIP协议对终端移动性的支持,但存在时延过大、丢包过多等问题。为了减小移动主机(MH)移动时的切换时延,文献[8,Vali,D.et al,“A SIP-based method forintra-domain handoffs,”Vehicular Technology Conference(VTC),2003,Vol:3,Oct.2003,pp:2068-2072.]中提出了分层注册机制,它通过引入分层实体将注册消息限制在一定的区域内。这不仅减小了主机发生切换时通信对端信令交互的时间,也避免了周期性的注册消息向区域外的网络中扩散。但是,该方案的切换过程会导致过多的丢包问题,不能满足未来通信中无缝切换的要求。文献[9,H.lzumikawa and R.Lillie,“SIP-based Bicasting for Seamless Handover betweenHeterogeneous Networks,”draft-izumikawa-sipping-sipbicast-01,February 2008.]提出了用双播数据的方法实现无缝切换。当MH移动到网络边界时,通信对端收到预先的通话请求,同时向新、旧接入路由器发送数据,以此解决切换过程存在的高丢包率问题。值得注意的是,该方案采用的是扩展SIP下的会话描述协议SDP[2,J.Rosenberg et al.,“SIP:Session initiationProtocol,”IETF RFC 3261,2002.]实现数据的双播传输。而在现有的SIP协议框架下,SIP对会话的发起、修改等对会话起控制作用的功能更多的是由定义的SIP消息体及其扩展来实现的[10,R.Mahy and D.Petrie,“The Session Inititation Protocol(SIP)′Join”Header,”IETF RFC 3911,October2004.]。
发明内容
SIP是由IETF提出的一种基于文本的应用层信令控制协议,其功能主要是控制会话的建立、修改和终止。SIP利用消息请求/响应机制,通过协议自身定义的基本方法及多种扩展方法实现对会话的控制。在SIP中,为了给用户提供方便的移动性,移动主机MH在网络中的唯一地址记录(AOR)是由统一资源标识(SIP URI)决定的。MH移动到外地区域后,将获取在此区域内的转交地址(COA)。MH将自己的AOR和获取的COA进行地址绑定并向家乡位置寄存器注册,以此实现了移动主机的发现机制,使终端的移动性成为可能。SIP中一个重要的方法是通过Invite消息实现会话的控制功能。一个Invite消息是由定义的消息头及其扩展头部组成的,SIP中通用的消息头部有From,TO,Contact等。本发明提出的Bicast消息头是扩展的消息头部,主要用于会话切换时的双播控制。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新型移动SIP软切换方法,在现有的SIP协议中将定义一个新的双播消息头Bicast,其格式为:Bicast:add/del;ip address,该双播消息头中的add为添加地址选项或del为删除地址选项来维护自己的转发绑定列表,以此实现数据包的转发;该双播消息头用在SIP协议的会话请求Invite消息中,用来通知通信对端CN将要添加新的地址或者删除过期的转交地址。该双播消息头用于切换过程中。
另外,引入分层实体——边界代理服务器(BPS)。分层实体首先是一个SIP代理服务器。由于SIP协议中信令和数据流是分开传输的,为使SIP信令和数据包的转发集成在一个实体上,SIP代理服务器还需要整合路由器的功能,并部署在网络的边界。边界代理服务器由边界路由器、SIP位置寄存器(HR)、SIP B2BUA等功能实体组成。其中SIP B2BUA为SIP端到端用户代理服务器,其实质上是一个SIP代理服务器,它可以修改SIP会话的内容,如Contact消息头中的内容等。SIP位置寄存器用来保存域内主机的位置更新信息。
至此,一个移动主机在会话过程中发生切换的具体步骤如下:
步骤1、移动主机MH想与通信对端CN建立起会话,便向CN发送通信请求消息Invite。该Invite消息中包含了将来CN要联系的地址,即MH在现有网络中的转交地址,添加到通用消息头Contact中。
步骤2、由于BPS部署在了网络的边界,该Invite消息在传输到CN过程中会被BPS截取,此时BPS修改Invite消息中的Contact头,将该头中的地址改为BPS自身的地址。这样,将来与CN要联系将不再是MH,而变成了BPS的地址。从CN的角度来看,与之通信的地址始终是BPS。分层实体的引入很好的屏蔽了MH在同一个BPS管理域内的移动。
步骤3、CN在收到Invite通信请求消息后,回送一个会话成功消息给联系地址BPS,并建立起CN到BPS的数据传播。
步骤4、BPS将此会话成功消息继续发送到MH,建立起BPS到MH的数据传播。
步骤5、会话过程建立完成后,如果会话过程中MH没有移动到新的子网,则保持通信直到会话结束;如果此时MH移动到新的子网,将发生MH的切换管理。
步骤6、MH在移动到新的子网过程中,将收到带有新子网分配给MH的转交地址以及新子网的BPS地址。此时,MH将比较新接收的BPS地址与原来自己联系的BPS地址是否相同。若不同,则判断MH发生了域间的切换,域间切换的措施就是一个会话重新建立的过程,同步骤1-4;若相同,则判断MH发生了域内切换,过程见下。
步骤7、由于MH发生了域内切换,为了实现域内的软切换,MH向BPS发送Invite通信请求消息时,将本发明提出的Bicast消息头添加到Invite消息中。该Bicast消息头中包含了MH新得到的转交地址。
步骤8、BPS收到带有Bicast消息头的通信请求消息后,便提取出Bicast消息头中的新转交地址,和与之联系的Contact消息头中的旧有转交地址。此时,BPS将同时发送数据到新旧接入路由器,完成BPS到MH的双播数据传输,实现了软切换。
步骤9、在MH完成切换后,将通过新的转交地址发送请求消息到BPS,要求拆除旧有的通信链路。最终完成会话全过程。
本发明的突出优点是,通过SIP消息头的扩展,实现了移动SIP的软切换机制,从而大大减少了切换时延和切换丢包率。在此基础上引入的分层结构,也将使得MH在域内进行切换时带来的性能上的大幅度提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提出的SIP代理服务器分层实体;
图2为本发明的综合应用场景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提出的HBSIP作为整体网络框架处理切换的流程图;
图4为本发明提出的HBSIP进行域内切换的信令交互图;
图5为用于网络分析的场景拓扑图;
图6为协议信令消耗比较图;
图7为HBSIP整体框架信令消耗比较图;
图8为协议数据消耗比较图;
图9为协议丢包数比较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详细的解释。
图1给出了SIP代理服务器的功能实体。SIP的分层实体首先是一个SIP代理服务器。由于SIP协议中信令和数据流是分开传输的,为使SIP信令和数据包的转发集成在一个实体上,SIP代理服务器还需要整合路由器的功能,并部署在网络的边界。分层实体的逻辑功能块如图3。边界代理服务器由边界路由器、SIP位置寄存器(HR)、SIP B2BUA等功能实体组成。其中SIP B2BUA为SIP端到端用户代理服务器,其实质上是一个SIP代理服务器,它可以修改SIP会话的内容。SIP位置寄存器用来保存域内主机的位置更新信息。
图2给出了一个简单的会话场景。场景中给出了两个不同的BPS管理域,根据管理域的相同与否,MH移动带来的切换可分为域内切换和域间切换。首先看域内切换,当MH在边界代理服务器BPS1管理的区域内移动时,MH从AR1的子网移动到AR2的子网边界,在网络决定切换的情况下网络会触发AR1发送代理路由通告消息给MH,该消息中包含了将要移动到的AR2子网的地址选项,同时也包含了BPS1的地址选项。MH收到此消息后,向BPS1发送带有Bicast消息头的会话请求消息,由此BPS1建立起了到AR1、AR2的双播数据传输。
当MH从AR2移动到AR3时,由于AR2和AR3处于不同的BPS管理区域,所以MH发生了区域间的切换。此时MH在切换过程中需要向CN发送会话请求,域间切换过程实质上与会话建立过程是一样的。
图3给出了HBSIP作为整体网络框架处理切换的过程。
1、移动主机MH想与通信对端CN建立起会话,便向CN发送通信请求消息Invite。该Invite消息中包含了将来CN要联系的地址,即MH在现有网络中的转交地址,添加到通用消息头Contact中。
2、由于BPS部署在了网络的边界,该Invite消息在传输到CN过程中会被BPS截取,此时BPS修改Invite消息中的Contact头,将该头中的地址改为BPS自身的地址。这样,将来与CN要联系将不再是MH,而变成了BPS的地址。
3、CN在收到Invite通信请求消息后,回送一个会话成功消息给联系地址BPS,并建立起CN到BPS的数据传播。
4、BPS将此会话成功消息继续发送到MH,建立起BPS到MH的数据传播。
5、会话过程建立完成后,如果会话过程中MH没有移动到新的子网,则保持通信直到会话结束;如果此时MH移动到新的子网,将发生MH的切换管理。
6、MH在移动到新的子网过程中,将收到带有新子网分配给MH的转交地址以及新子网的BPS地址。此时,MH将比较新接收的BPS地址与原来自己联系的BPS地址是否相同。若不同,则判断MH发生了域间的切换,域间切换的措施就是一个会话重新建立的过程,同步骤1-4;若相同,则判断MH发生了域内切换,过程见下。
7、由于MH发生了域内切换,为了实现域内的软切换,MH向BPS发送Invite通信请求消息时,将本发明提出的Bicast消息头添加到Invite消息中。该Bicast消息头中包含了MH新得到的转交地址。
8、BPS收到带有Bicast消息头的通信请求消息后,便提取出Bicast消息头中的新转交地址,和与之联系的Contact消息头中的旧有转交地址。此时,BPS将同时发送数据到新旧接入路由器,完成BPS到MH的双播数据传输,实现了软切换。
9、在MH完成切换后,将通过新的转交地址发送请求消息到BPS,要求拆除旧有的通信链路。最终完成会话全过程。
图4描述了HBSIP处理域内切换时的信令交互图。
1、会话建立过程。接入路由器会分配给MH使用的转交地址COA1,MH将COA1添加到SIP协议的消息头Contact中,用于将来CN要联系的地址。MH要通过BPS向通信对端CN发出通信请求。BPS由于集成了SIP B2BUA的功能,它可以修改SIP请求消息中的Contact消息头的内容。当BPS收到MH发往CN的请求消息后,修改此消息中的Contact内容,将与CN联系的地址改为BPS自己的IP地址。当CN收到此Invite消息后,通过BPS中绑定消息向MH发送数据,完成会话的建立。
2、会话切换过程。当发生越界切换时,MH利用预测机制得到新接入路由器(NAR)分配给的COA2,并添加到双播消息头Bicast中,并发出通信请求消息。此消息仍然通过旧接入路由器(PAR)用来联系BPS。BPS收到该请求消息后,将双播消息头Bicast中的地址COA2取出并绑定到MH的AOR。此时AOR同时绑定了COA1和COA2两个转交地址,因此BPS将双播数据到PAR和NAR。当完成链路层切换后,MH将拆除先前通过PAR建立起来的链路。MN将双播消息头Bicast中的参数设为del,并将旧有转交地址COA1添加到参数del中,然后向BPS发送消息通知其停止再发送数据到PAR。BPS收到该消息后删除COA1与AOR的绑定,拆除了旧有转发链路。至此,切换过程完成。
3、位置更新过程。当MH与BPS会话建立起来后,MH向位置寄存器注册自己现在的转交地址COA2,完成位置更新。
图5给出了用于协议分析的网络场景图。当所比较的协议中不涉及分层结构时,BPS可以看作是简单的边界路由器。每一个BPS管理的区域内,设有4个子网,图中为表示方便仅列出了2个。网络中各实体之间的距离(跳数)a=1,b=5,c=d=f=g=10。网络中涉及的其他阐述见表1。在无线传输网络中,网络的服务质量QoS可以定义为通信负载、切换时延和丢包率等。这些参数对分析移动性管理协议非常有用,本发明利用了[11,Qi Wang andMosa Ali,“Mobility management architectures based on joint mobile IP and SIP protocols,”IEEEWireless Commun,Vol:13,Issue:6,Dec.2006,pp:68-76.][12,Makaya.C and Pierre.S,“AnAnalytical Framework for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IPv6-Based mobility ManagementProtocols,”IEEE Transactions o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Vol:7,Issue:3,March 2008,pp:972-983.]提出的协议分析框架来评价提出的BSIP和HBSIP协议。
表1网络场景参数
  参数   符号   典型值   参数   符号   典型值
  有线链路带宽   Bw   100Mbps   无线链路带宽   Bwl   10Mbps
  有线链路时延   dw   2ms   无线链路时延   Dwl   10ms
  数据包长度   Lpkt   1200bytes   SIP信令包长度   Lsip   600bytes
  包到达率   λp   10pkts/s   实体之间的距离   H   1~10(跳数)
  DAD时延   TDAD   600ms   二层时延   TL2   50ms
  路由发现时延   TMD   100ms   域内子网个数   M   4
协议分析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信令传输消耗CS
移动SIP会话过程中信令的交互主要用于会话建立(SS)、会话切换(HO)以及注册位置信息(LU)等功能(与下面的功能不一致?)。它们各自产生的消耗可分别记为CSS、CHO、CLU。定义通过第i条消息完成会话功能F(包括SS,HO和LU)所产生的消耗CF i为:
C F i = L i · H A - B i - - - ( 1 )
其中,下标F表示要完成的会话功能(包括SS,HO和LU),上标i表示完成功能F所需要交互的第i条消息,Li为该消息的长度,HA-B i为消息i在节点A与节点B之间传递的跳数。则单位时间内每个MH移动带来的移动性管理消耗CS可表示为[11,Qi Wang and Mosa Ali,“Mobility management architectures based on joint mobile IP and SIP protocols,”IEEE WirelessCommun,Vol:13,Issue:6,Dec.2006,pp:68-76.],
C S = λ s × Σ i C SS i + P act × λ m × Σ i C HO i + [ ( 1 - P act ) × λ m + λ r ] × Σ i C LU i , - - - ( 2 )
式中,参数及其典型值见表1。其中  和 
Figure G2009100171038D00055
是完成各自功能产生的信令消耗和。总的消耗CS为完成会话建立 会话切换 
Figure G2009100171038D00057
位置注册 
Figure G2009100171038D00058
功能产生的信令消耗的加权和。参照协议信令流程图4,可以分别得到SIP、BSIP、HBSIP产生的信令消耗,记为CS-SIP、CS-BSIP、CS-BHSIP
如果将HBSIP作为一种整体框架来处理切换,设λd为平均跨域切换率,表示单位时间内平均跨域切换的次数。而 λ d = λ m / M [ 12 ] , M为一个域内的子网个数,则在λm次切换中,用来进行域内切换的为次数为(λmd)次。另一方面,用HBSIP作为域间切换与BSIP进行切换是等价的,HBSIP和BSIP的信令消耗分别为CS-HBSIP、CS-BSIP,于是可以得到HBSIP作为整体框架处理切换的信令消耗C′S
C S ′ = ( λ m - λ m / M ) × C S - HBSIP + λ m / M × C S - BSIP . - - - ( 3 )
另外在分析信令消耗时,λsm通常作为比较增量,称为呼入移动比CMR。
表2信令消耗参数及典型值
  参数   参数含义 典型值
  λm   用户平均跨子网移动率,即单位时间内用户发生子网切换   的平均次数。 4
  λs   平均会话到达率,即单位时间内会话发生的次数。 2
  μ-1   平均会话保持时间(小时)。 0.05
  Pact   MH发生子网切换时正在通话的概率。 λs·(λs+μ)-1
  λr   单位时间内平均注册更新率。 2
2.数据包传输消耗CPD
由于双播机制会带来额外的数据传输,将额外的传输数据消耗记为CPD。双播数据过程中的数据消耗CPD为:
CPD=Δt×λp×HA-B×Lpkt,(4)
其中,Δt为双播数据的时间,它指的是从切换开始到切换完成之间的一段时间,双播时间的变化受子网间交迭范围大小和MH移动速率快慢的影响。λp为数据包的到达率,表示单位时间内到达网络节点的数据包数目。由于SIP协议中并没有采用双播机制,可以认为SIP协议中的数据包传输消耗为0。BSIP、HBSIP的数据包消耗可以根据式(4)得到。
3.时延分析
考虑SIP切换过程中影响时延的几个主要过程:包括链路切换时延(TL2)、移动检测时延(TMD)、地址分配及检测时延(TDAD)、移动切换信令交互时延(Tsignal)。所以,总的切换时延为:
Dhandoff=TL2+TMD+TDAD+Tsignal,(5)
其中,
T signal = L sip B wl + d wl + ( H A - B - 1 ) × ( L sip B w + d w ) , - - - ( 6 )
式中涉及到的参数见表1。
4.包丢失分析
数据包丢失(Ploss)指的是由于切换时延或服务中断不能正常接收数据而导致的数据丢失,也就是说,数据包丢失正比于切换时延。它可以定义为
Ploss=Dhandoff×λp,(7)
式中Dhandoff为切换时延,λp为数据包的到达率。
图6-9就是利用上述分析模型进行分析得到的结果。
图6给出了协议的信令消耗随CMR增长的变化趋势。图中假设了λs是固定不变的,根据CMR的定义,该结果表示的实际是信令消耗随单位时间内MH切换次数的减少而减少的趋势。BSIP由于采用了双播机制,在切换过程中的信令交互较SIP中要复杂,而在会话切换和位置更新的信令消耗是两者相同的,所以表现出了BSIP比SIP的信令消耗要略大。而HBSIP采用了层次管理化管理模型,它将切换消息和位置更新消息都限制在了域内,避免了协议交互在长路径上的消耗,表现出了最小的信令消耗。
图7反映了HBSIP作为一种整体框架用来处理切换带来的信令消耗,其中HBSIP1为整体框架,HBSIP2仅作为处理域内切换。HBSIP1产生的消耗一部分是域内切换HBSIP2产生的消耗,一部分是域间切换BSIP产生的消耗。图中表现出的整体切换HBSIP1曲线可以看作是HBSIP2和BSIP二者曲线的折衷。
图8表示了双播数据消耗随时间增长的变化趋势。由于HBSIP引入了分层结构,仅在BPS和MH之间进行数据的双播传输,所以其数据消耗要小于BSIP中CN与MH之间的数据消耗。综上,改进的HBSIP协议无论在协议消耗还是在数据包消耗上都要优于BSIP。
图9表示了丢包数随包到达率λp增大的变化趋势。由于SIP协议中切换的过大时延导致了过多的包丢失率。而BSIP和HBSIP切换时延较小,其丢包率保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上,能够满足无缝切换的要求。

Claims (4)

1.一种移动SIP软切换方法,其特征是,它的步骤为:
步骤1、移动主机MH向通信对端CN发送通信请求消息Invite,该Invite消息中包含了将来CN要联系的地址,即MH在现有网络中的转交地址,添加到通用消息头Contact中;
步骤2、在网络边界部署分层实体的代理服务器BPS,Invite消息在传输到CN途中被BPS截取,此时BPS修改Invite消息中的Contact头,将该头中的地址改为BPS自身的地址;这样,将来与CN要联系将不再是MH,而变成了BPS的地址;
步骤3、CN在收到Invite通信请求消息后,回送一个会话成功消息给联系地址BPS,并建立起CN到BPS的数据传播;
步骤4、BPS将此会话成功消息继续发送到MH,建立起BPS到MH的数据传播;
步骤5、会话过程建立完成后,如果会话过程中MH没有移动到新的子网,则保持通信直到会话结束;如果此时MH移动到新的子网,将转入步骤6发生MH的切换管理;
步骤6、MH在移动到新的子网过程中,将收到带有新子网分配给MH的转交地址以及新子网的BPS地址;此时,MH将比较新接收的BPS地址与原来自己联系的BPS地址是否相同;若不同,则判断MH发生了域间的切换,则返回步骤1,重新建立会话过程;若相同,则判断MH发生了域内切换,转入步骤7;
步骤7、由于MH发生了域内切换,为了实现域内的软切换,MH向BPS发送Invite通信请求消息时,将双播消息头Bicast消息头添加到Invite消息中,该双播消息头Bicast消息头中包含了MH新得到的转交地址;
步骤8、BPS收到带有Bicast消息头的通信请求消息后,便提取出Bicast消息头中的新转交地址,和与之联系的Contact消息头中的旧有转交地址;此时,BPS将同时发送数据到新旧接入路由器,完成BPS到MH的双播数据传输,实现了软切换;
步骤9、在MH完成切换后,将通过新的转交地址发送请求消息到BPS,要求拆除旧有的通信链路,最终完成会话全过程。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SIP软切换方法,其特征是,所述步骤7中的双播消息头Bicast为:在现有的SIP协议中将其Require消息头定义为双播消息头Bicast,其格式为:Bicast:add/del;ip address,该双播消息头中的add为添加地址选项或del为删除地址选项来维护自己的转发绑定列表,以此实现数据包的转发;该双播消息头用在SIP协议的会话请求Invite消息中,用来通知通信对端CN将要添加新的地址或者删除过期的转交地址。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SIP软切换方法,其特征是,所述域内切换是指在同一个BPS内,MH发生子网切换属于域内切换;
所述域间切换是指:MH发生切换时更换了自己的代理服务器,那么判定MH发生了域间的切换;
当MH在域内进行切换时,对通信对端来说,通信对端察觉不到;因为与通信对端进行联系的是MH的代理服务器BPS,只要MH在此域内进行移动,BPS即可屏蔽其移动性。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SIP软切换方法,其特征是,所述代理服务器BPS为SIP分层实体的边界代理服务器,它包括边界路由器、SIP位置寄存器HR、SIP B2BUA,其中SIP B2BUA为SIP端到端用户代理服务器,它能修改SIP会话的内容;SIP位置寄存器HR用来保存域内主机的位置更新信息。
CN2009100171038A 2009-07-09 2009-07-09 移动sip软切换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58861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9100171038A CN101588615B (zh) 2009-07-09 2009-07-09 移动sip软切换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9100171038A CN101588615B (zh) 2009-07-09 2009-07-09 移动sip软切换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588615A CN101588615A (zh) 2009-11-25
CN101588615B true CN101588615B (zh) 2011-06-08

Family

ID=4137261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100171038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588615B (zh) 2009-07-09 2009-07-09 移动sip软切换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1588615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155511B (zh) * 2010-10-15 2015-11-25 诺基亚通信公司 用位于nat网关之后的b2bua的连接控制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588615A (zh) 2009-11-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559899C (zh) 移动IPv6本地代理无缝切换方法
JP4715521B2 (ja) 通信システム,及び呼制御サーバ
CN101296511B (zh) 一种基于会话边缘控制设备sbc的无线异构网垂直切换控制方法
CN104301445A (zh) 一种移动互联网数据传输方法和系统
Sanmateu et al. Seamless mobility across IP networks using Mobile IP
Pack et al. Mobility management in mobile hotspots with heterogeneous multihop wireless links
CN103023860A (zh) 一种保持ims多媒体流式会话连续性的方法及相关网元
Daoud et al. UFA: Ultra Flat Architecture for high bitrate services in mobile networks
CN101588615B (zh) 移动sip软切换方法
Zhang et al. A SIP-based seamless-handoff (S-SIP) scheme for heterogeneous mobile networks
CN102938919B (zh) 可选择的分布式移动性管理的路由优化方法
Edward et al. Performance analysis of a context aware cross layer scheme for fast handoff in IMS based integrated WiFi–WiMax networks
CN101835226B (zh) 移动通信网与无线局域网之间快速垂直切换系统及方法
Yousaf et al. On end-to-end mobility management in 4G heterogeneous wireless networks
El-Mohsen et al. SIP-based handoff scheme in next generation wireless networks
Park et al. Simple mobility management protocol for global seamless handover
CA2780461C (en) System, method and devices for enabling efficient hybrid route optimization between two mobile endpoints
CN102378396B (zh) 一种实现会话锚定的方法和系统
Al Mosawi et al. A novel micro mobility solution based on media independent handover and SIP
Kim et al. Seamless handover scheme based on sip in wireless lan
CN109067761B (zh) 一种基于sip的无线网络移动性管理方法
Song et al. On PMIPv6-SIP inter-networking architecture for cost-effective mobility management support
Tang et al. Cross-layer handover scheme for multimedia communications in next generation wireless networks
Kou et al. A novel scheme of vertical handover for ip multimedia subsystem
Qiang et al. HBSIP: A SIP-based mobility management for seamless handover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10608

Termination date: 2013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