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556122B - 散热装置及其传热元件 - Google Patents

散热装置及其传热元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556122B
CN101556122B CN2008100886642A CN200810088664A CN101556122B CN 101556122 B CN101556122 B CN 101556122B CN 2008100886642 A CN2008100886642 A CN 2008100886642A CN 200810088664 A CN200810088664 A CN 200810088664A CN 101556122 B CN101556122 B CN 10155612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transfer
transfer element
element according
ring
working flui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810088664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556122A (zh
Inventor
林祺逢
游明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elta Electronics Inc
Delta Optoelectronics Inc
Original Assignee
Delta Optoelectronics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elta Optoelectronics Inc filed Critical Delta Optoelectronics Inc
Priority to CN200810088664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1556122B/zh
Publication of CN10155612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55612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55612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55612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一种散热装置,包括多个散热鳍片以及一传热元件,传热元件与散热鳍片连接。传热元件包括一本体以及一内环,本体形成一密闭容置空间,一毛细结构设置于该本体的内表面上,内环则是设置于密闭容置空间内,并与该本体或毛细结构的上下部抵接,而内环还包括至少一开口。

Description

散热装置及其传热元件
技术领域
本发明关于一种散热装置及其传热元件,尤其指一种具有高结构强度的传热元件应用于散热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发展,电子元件单位面积上的晶体管数量越来越多,造成其使用时发热量的增加。而由于热管是一种简单却极有效的散热装置,因此已被广泛地应用于各种电子散热产品的需要上。其工作原理是借由工作介质流体气、液两相间相变化的潜热来传递能量。在蒸发段(vaporization section),工作流体借蒸发潜热自热源带走大量热能,其蒸汽充满原已抽真空的管内空间并在冷凝段(condensation section)凝结成液体并释放热能,而工作流体靠内部毛细结构(wick)提供的毛细力流回至蒸发段进行相变化的循环,持续而有效地将热能从热源传输至远处散出。
请参照图1,针对现今电子器材导热效能的需求,直立式热柱10需要更大面积的底座11做为热的传导面,并符合“轻、薄”的产品条件,但由于传导面积扩大,在底座11为同样厚度的条件下,底座11与热源F结合时的结构强度变弱,易产生变形D,若是要将底座11的厚度增厚,则又会降低热传导的效率。
因此,如何提供一种具有足够结构强度以防止底座变形已成为重要课题。
发明内容
因此,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具有内环支撑的传热元件,以提供足够结构强度以避免传热元件变形。
根据本发明的目的,提出一种散热装置,包括多个散热鳍片与一传热元件。传热元件包括一本体,一毛细结构以及一内环,本体内部为一密闭容置空间,毛细结构则设置于本体的内表面,而内环则设置于密闭容置空间内,并分别与本体或毛细结构的上下部抵接,其内环还包括至少一开口。
透过上述内环的设置,本体与热源接触所施加的扣接力量,可透过与本体上下部顶抵的内环做支撑,避免本体与热源的接触面变形,如此便可将底部的厚度变薄,进一步提高传热效能。
为让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一较佳实施例,并配合所附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为传统的传热元件的剖面示意图。
图2为依照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一种传热元件的立体示意图。
图3为图2的A-A剖面图。
图4为应用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热管的一种散热装置。
图5为依照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一种传热元件的立体示意图。
图6为图5的B-B剖面立体分解透视示意图。
图7为图5的B-B剖面立体示意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10:直立式热管     11、212:底座
20、40:传热元件   21:本体
211:外环          213、413:注入管
214:环形凹陷管    22:内环
221:开口          23、43:毛细结构
24:开放端         30:散热装置
31:散热鳍片       41:本体
411:上本体        412:下本体
D:变形            F:热源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参照相关附图,说明依本发明的散热装置及其传热元件的实施例。
第一实施例
请同时参照图2与图3,一种传热元件20包括一本体21,本体21内部形成一密闭容置空间,一毛细结构23则是设置在本体21的内表面上成一连续结构或是分离的结构,而一具有开口221的内环22则设置于该密闭容置空间内,并与该本体21与毛细结构23的上下部位抵接,本体21还包括一外环211及一底座212,底座212上的毛细结构23更具有一环形凹陷231,以供内环22组装时及形成成品后定位之用,不至于偏移失去结构支撑效果。
而本体21内壁的毛细结构23为沟槽状、柱状、网状或以金属粉粒成型的多孔质结构,而制作方法可为烧结、粘着、填充及沉积所组成的族群其中之一或其结合的方法所形成,除毛细结构23外,密闭容置空间内更经由本体21的一注入管213充填一为无机化合物、纯水、醇类、酮类、液态金属、冷媒、有机化合物或其混合物的一的工作流体(图未显示),当底座212与热源接触时,工作流体会吸收热量因而蒸发,由于热源集中在底座212中心处,经蒸发的工作流体往上移动并透过内环22的开口221而溢散至内环22与外环211之间的空间,使气相的工作流体可以与外环211接触后冷却,冷却成液相的工作流体再利用毛细结构23回流至底座212,如此反复运作达到降低热源温度的效果。
另外,外环211以及内环22是以挤型制程、抽拉制程或是经由冲压成片再行卷绕而一体成型,并选自铝、铜、钛、钼、银、不锈钢或碳钢等高热传导材料制成,而外环与内环的截面形状为椭圆形、半圆弧、矩形、等边多边形或不等边多边形。
请同时参照图4,为本发明的一种散热装置30及其传热元件的结构,上述的传热元件20更与多个散热鳍片31组合,以达到增加散热的效果。
第二实施例
与第一实施例不同的是,第二实施例的本体41由一上本体411及一下本体412组合而成。一毛细结构43则是设置在本体41的内表面上,而一具有开口421的内环42则设置于该密闭容置空间内,并与该本体41的上本体411与下本体412表面的毛细结构抵接,而,当下本体412与热源接触时,工作流体会因而蒸发,由于热源集中在下本体412中心处,经吸收热能蒸发的工作流体可透过内环42的开口421自由溢散至上本体411,使气相的工作流体可以与上本体411接触后冷却,冷却成液相的工作流体再利用毛细结构43回流至下本体412,如此反复运作达到降低热源温度的效果。
承上所述,本发明的传热元件20、40由于提供一内环22、42的设置,当底座212或下本体412与热源接触时所施加的外部扣接力量可透过与底座212或下本体412顶抵的内环22、42做支撑,避免底座212或是下本体412变形而使散热的效果变差。
以上所述仅为举例性,而非为限制性。任何未脱离本发明的精神与范畴,而对其进行的等效修改或变更,均应包括于本发明的范围中。

Claims (18)

1.一种传热元件,包括:
一本体,其内部为一密闭容置空间;
一毛细结构,设置于该本体的内表面上;以及
一内环设置于该密闭容置空间内,并与该本体上下部或该本体上下部上的该毛细结构抵接,该内环还包括至少一开口,该内环用以增加该毛细结构的面积。
2.一种散热装置,包括:
多个散热鳍片;以及
一传热元件,与该些散热鳍片连接,该传热元件,包括一本体以及一内环,该本体形成一密闭容置空间,一毛细结构设置于该本体的内表面上,该内环设置于该密闭容置空间内,并与该本体上下部或该本体上下部的毛细结构抵接,该内环还包括至少一开口,该内环用以增加该毛细结构的面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传热元件,其中该毛细结构是以烧结、粘着、填充及沉积所组成的族群其中之一或其结合的方法所形成。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传热元件,其中该毛细结构为金属弹簧状、沟槽状、柱状、网状或以金属粉粒成型的多孔质结构。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传热元件,其中该密闭容置空间内还充填一工作流体,该工作流体为无机化合物、有机化合物或其混合物之一,该本体还包括一注入管,以提供该工作流体注入之用。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传热元件,其中该本体为包括一上本体及一下本体结合而成的一平板状结构。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传热元件,其中该本体为一柱状结构。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传热元件,其中该本体包括一底座以及一外环结合而成,该外环是以挤型制程或抽拉制程而一体成型,该外环与该底座为一体成形或互为二分离的构件。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传热元件,其中该底座上还包括一环状凹陷以容置该内环的下缘,该环状凹陷的形状与该内环的下缘形状对应设置。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传热元件,其中该外环或内环的材质包括一高热传导材料,该高热传导材料选自铝、铜、钛、钼、银、不锈钢、碳钢或其它合金之一。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传热元件,其中该内环是以挤型制程、抽拉制程或冲压后卷绕而成的一体成形结构。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传热元件,其中该内环的截面形状为椭圆形、半圆弧、矩形、等边多边形或不等边多边形。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传热元件,其中该内环还用以增加该传热元件的结构强度。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传热元件,其中该传热元件与多个散热鳍片相连并与一风扇并用。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传热元件,其中该密闭容置空间内还充填一工作流体,该工作流体为纯水、醇类、酮类、液态金属或其混合物之一,该本体还包括一注入管,以提供该工作流体注入之用。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传热元件,其中该密闭容置空间内还充填一工作流体,该工作流体为冷媒,该本体还包括一注入管,以提供该工作流体注入之用。
1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传热元件,其中该下体上还包括一环状凹陷以容置该内环的下缘,该环状凹陷的形状与该内环的下缘形状对应设置。
1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传热元件,其中该上本体或下本体的材质包括一高热传导材料,该高热传导材料选自铝、铜、钛、钼、银、不锈钢、碳钢或其它合金之一。
CN2008100886642A 2008-04-10 2008-04-10 散热装置及其传热元件 Active CN101556122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8100886642A CN101556122B (zh) 2008-04-10 2008-04-10 散热装置及其传热元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8100886642A CN101556122B (zh) 2008-04-10 2008-04-10 散热装置及其传热元件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556122A CN101556122A (zh) 2009-10-14
CN101556122B true CN101556122B (zh) 2011-05-04

Family

ID=4117432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100886642A Active CN101556122B (zh) 2008-04-10 2008-04-10 散热装置及其传热元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1556122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568289B2 (ja) * 2009-11-30 2014-08-06 新光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放熱部品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5806116A (zh) * 2014-12-31 2016-07-27 深圳市万景华科技有限公司 平底热管及其制造方法
CN105403087A (zh) * 2015-12-25 2016-03-16 江苏宏力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热柱结构
CN106641751A (zh) * 2016-11-24 2017-05-10 浩雄电气有限公司 一种高效散热的相变led灯导热柱及其散热结构
CN112739153B (zh) * 2020-12-09 2023-06-23 合肥应为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空间合成功率放大器及其散热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556122A (zh) 2009-10-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346475C (zh) 平板传热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US20100188818A1 (en) Heat dissipating devic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CN101556122B (zh) 散热装置及其传热元件
US8561674B2 (en) Heat dissipation module and heat pipe thereof
US10145619B2 (en) Heat pipe
TWI426859B (zh) 散熱模組、均溫元件及均溫元件之製造方法
CN101014235A (zh) 一种均温传热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US20080078531A1 (en) Heat pip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US20120305223A1 (en) Thin heat pipe structur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US9802240B2 (en) Thin heat pipe structur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CN101162134A (zh) 热管及其制造方法
CN1913137B (zh) 散热模组
US20130042477A1 (en) Method for fabricating a heat pipe, and instrument of the method
US9062920B2 (en) Heat pipe with sealed vesicle
US11092383B2 (en) Heat dissipation device
CN103249276A (zh) 散热装置、散热组件和电子设备
US8893384B2 (en) Heat pipe manufacturing method
CN202142519U (zh) 薄型热板结构
CN1635328A (zh) 散热模块的结构及其制成方法
US9476652B2 (en) Thin heat pipe structure having enlarged condensing section
CN109974332B (zh) 一种水冷型半导体制冷装置
CN202329326U (zh) 薄型热管结构
US20150122460A1 (en) Heat pipe structure
TWI611157B (zh) 熱管模組及應用其之散熱裝置
US9421648B2 (en)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heat pipe structur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