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552694A - 一种网络拓扑加载方法、装置及网络管理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网络拓扑加载方法、装置及网络管理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552694A
CN101552694A CNA2009100592639A CN200910059263A CN101552694A CN 101552694 A CN101552694 A CN 101552694A CN A2009100592639 A CNA2009100592639 A CN A2009100592639A CN 200910059263 A CN200910059263 A CN 200910059263A CN 101552694 A CN101552694 A CN 10155269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opology
subnet
layer
network
load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910059263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552694B (zh
Inventor
马俊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engdu Huawei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Symantec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Symantec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Symantec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0910059263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1552694B/zh
Publication of CN10155269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55269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55269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55269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ata Exchanges In Wide-Area Network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一种网络拓扑加载方法,包括:按照预先设定的规则对实际网络进行分组,得到多个层数至少为一层的子网,子网的各层设置有对应的优先级,所述子网的各层包括至少一个对象;根据所述子网的各层的优先级,对所述子网的各层进行拓扑加载。相应的,本发明实施例还公开了一种网络拓扑加载装置和网络管理系统,通过以上技术方案对实际网络,异步地一层一层地按照优先级由高到底进行拓扑加载,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对整个网络进行拓扑加载。

Description

一种网络拓扑加载方法、装置及网络管理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网络管理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网络拓扑加载方法、装置和网络管理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网络规模的扩大及其复杂度的增加,网络管理系统对网络环境的作用越来越大。网络管理系统必须快速准确的掌握整个网络的拓扑结构,从而帮助网络管理员对网络实施优化和更有效的管理。随着信息技术、通信技术以及网络的发展,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各种各样的网络和网络管理系统。越来越多的网络需要被管理,网络中也有越来越多的对象需要进行管理,拓扑技术则是网络管理系统中直观地展示这些对象以及对象之间关系的重要技术。拓扑技术则是通过网络协议(如SNMP(Simple Network Management Protocol,简单网络管理协议),SLP(Service Location Protocol,服务定位协议))发现管理对象,取得发现管理对象的数据建立模型,用以确定管理对象的各种属性以及管理对象之间的联系,再用图形化的方式展示给用户。
目前网络管理系统对于网络中的对象进行拓扑加载时,是将所有的网络对象依次发现、建模,等所有的网络对象均发现、建模后,再给用户提供整体的拓扑展示。如图1所示,网络管理系统对网络中的对象如设备1先进行发现、建模,然后对设备1下一级的子对象进行发现、建模;依次的,再对设备2进行发现、建模,然后对设备2下以一级的子对象进行发现、建模,直至将设备N及其下面的子对象进行发现、建模后,再将整体的拓扑结果展示给用户。
在对于网络中有大量的设备或者设备下面有很多级的子对象时,由于现有技术提供的拓扑加载方法,等所有的网络对象均发现、建模后提供整体的拓扑展示,并不能及时的为用户提供网络的拓扑结果,将使用户超时等待。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网络拓扑加载方法、装置及网络管理系统,通过对实际网络进行分组,得到多个层数至少为一层的子网,根据子网的各层的优先级对子网的各层进行拓扑加载,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对整个网络进行拓扑加载。
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提供一种网络拓扑加载方法,包括:
按照预先设定的规则对实际网络进行分组,得到多个层数至少为一层的子网,子网的各层设置有对应的优先级,所述子网的各层包括至少一个对象;
根据所述子网的各层的优先级,对所述子网的各层进行拓扑加载。
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提供一种网络拓扑加载装置,包括:
分组模块,用于按照预先设定的规则对实际网络进行分组,得到多个层数至少为一层的子网,子网的各层设置有对应的优先级,所述子网的各层包括至少一个对象;
拓扑加载模块,用于根据所述子网的各层的优先级,对所述子网的各层进行拓扑加载。
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提供一种网络拓扑加载装置,包括:
网络拓扑加载装置,用于按照预先设定的规则对实际网络进行分组,得到多个层数至少为一层的子网,子网的各层设置有对应的优先级,所述子网的各层包括至少一个对象;根据所述子网的各层的优先级,对所述子网的各层进行拓扑加载;
显示装置,用于显示所述网络拓扑加载装置对所述子网的各层进行拓扑加载的结果。
本发明实施例通过以上技术方案,对实际网络进行分组,得到多个层数至少为一层的子网,根据子网的各层的优先级对子网的各层进行拓扑加载,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对整个网络进行拓扑加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现有技术提供的网络拓扑加载方法示意图;
图2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对实际网络进行分组的示意图;
图3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网络拓扑加载方法示意图;
图4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网络拓扑加载装置结构图;
图5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分组模块结构图;
图6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扑加载模块结构图
图7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网络管理系统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
如图3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网络拓扑加载方法,包括:
S110,按照预先设定的规则对实际网络进行分组,得到多个层数至少为一层的子网,子网的各层设置有对应的优先级,每个子网的各层包括至少一个对象;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按照上述规则对实际网络进行分组后,得到多个并行的子网,每个子网的层数至少为一层,每层的优先级按照从上层到下层的顺序设置。例如,子网的第一层具有最高的拓扑加载优先级,第二层次之,依次类推。
实际网络中通常包含许多设备,例如,交换机,服务器,存储设备,安全设备等。在不违反业务的情况下,可以尽可能的对实际网络中的设备进行分组,得到多个层数至少为一层的子网。不违反业务指的是,在不改变实际网路情况或者网络结构的前提下对实际网网络进行分组。
对实际网络进行分组,在一个实施例中可以根据设备的功能,将功能相同或者相似的设备划分为一个子网,如可以将实际网络中所有的交换机组成的组作为一个子网;还可以将所有的服务器组成的组作为一个子网,还可以将所有的存储设备组成的组作为一个子网等。实际网络经过这样的分组后,就可以得到多个子网络,每个子网络下面包含有功能相同或者相似的设备。
可以理解的是,对实际网络进行分组,在另一个实施例中也可以根据各个设备之间的业务往来,将相互之间互通业务的设备划分为一个子网。例如,几台交换机和一些存储设备以及一些服务器都参与某些数据的存储过程,那么就将这些设备划分为一个子网,或者将参与P2P业务的设备作为一个子网。
可以理解的是,对实际网络进行分组,在另一个实施例中还可以根剧各个设备的生产厂家进行分组,将每个厂家生产的设备作为一个子网。
可以理解的是,在另一个实施例中,也可以根据实际网络中各个IP段,对实际网络进行分组,例如将IP段在一个范围内的设备划分为一个子网,将IP段在另一个范围内的设备划分为另一个子网。
可以理解的是,在另一个实施例中,还可以按照预先设定的层次模型对所述实际网络进行分组。例如按照网络中星形拓扑模型、总线拓扑模型或者环形拓扑模型等层次模型对网络进行分组。
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对实际网络的分组还可以有多种规则,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设置。
可以理解的是,按照以上规则对实际网络进行分组时,可以结合进行。例如可以先根据网络的IP段,将实际网络划分为几个子网,然后在各个子网内按照上述某些规则对各个子网进行各层的划分。例如,将参与P2P业务的设备作为子网的第一层,将参与存储的设备作为子网的第二层等。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按照上述规则对实际网络进行分组后,得到多个并行的子网,每个子网的层数至少为一层,每层的优先级按照从上层到下层的顺序设置。例如,参与P2P业务的设备的子网的第一层具有最高优先级,第二层次之,依次类推。
当然在另一个实施例中,也可以先将功能相同或者相似的设备化分成一个子网,然后在这个子网内,再按照各个设备的IP段,对不同IP段的设备进行划分,将子网分成多个层。
本发明所有实施例中,为方便描述,对这些经过分组得到的多个并行的子网,以及每个子网中的各个层,以及各个层中包含的设备,统称为对象。
S130,根据所述子网的各层的优先级,对所述子网的各层进行拓扑加载;
拓扑加载技术可以理解为,通过网络协议(如SNMP,SLP)发现网络中的对象,取得发现的对象的数据建立模型,确定对象的各种属性以及对象之间的联系,再用图形化的方式展示给用户。
在S110中已经将实际网络进行分组,得到多个并行的子网,每个子网的层数至少为一层。在拓扑加载的时候可以根据每个子网中的这些层的优先级,按照优先级由高到低的顺序对各个子网的层进行拓扑加载。
当然可以理解的是,为了后续方便拓扑结果的即时显示,还可以包括步骤S150,给加载过的对象增加加载标识,该加载标识用于标记对象已经被拓扑加载过。
在一个实施例中,网络拓扑加载方法中的优先级从高到低的思想可以是从上层到下层;在另一个实施例中,网络拓扑加载方法中的优先级从高到低的思想也可以是从用户点击关注的对象到其他对象;当然可以理解的是,在另一个实施例中也可以把这两种网络拓扑加载方法的优先级思想结合起来。具体来说:
从上级到下级:表示加载的顺序应该遵从网络拓扑逻辑树的顺序。即从树的根节点对象到枝节点对象再到叶子节点对象。设定的最上一级对象加载完成后即可以加入到网络拓扑中给与显示,同时系统继续按照优先级依次加载下一级对象。一般来说优先级从上到下(即从高到低)的拓扑加载顺序,也就是说,按照子网中从上层到下层的顺序,对各层进行拓扑加载。加载顺序为,子网的的一层->第二层->第三层...->第N层。
从用户关注的对象到其他对象:表示如果用户点击或打开某一个对象,如果此对象还没有被加载,其拥有最高的加载优先权,则优先地对用户点击的对象进行拓扑加载,即最高优先级地对用户点击的对象进行拓扑加载。如果此对象还包括下级对象,那么在此对象加载中依然遵循从上到下的优先级思想进行拓扑加载。
具体的来说,如果用户点击或打开一个子网的某一层,如果这一层还没有被加载,则这一层拥有最高的加载优先权,即最该优先级的对这一层进行拓扑加载。如果这一层还包括下一级的层,那么在在对此层的加载中依,然遵循从上层到下层的优先级细想进行拓扑加载。
按照子网中的各层的优先级,将实际网络进行分组后得到的多个子网都拓扑加载完成,即表示整个网络拓扑加载完成。
本发明实施例通过以上技术方案,通过对实际网络进行分组,得到多个并行的多层子网,优先级高的层可以以最快的方式展示给客户,然后一层一层地按照优先级由高到底对每个子网各个层进行拓扑加载,从而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对整个网络进行拓扑加载。
具体的,以图2提供的实际网络分组示意图,结合图3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网络拓扑加载方案进行详细描述:
S110,按照预先设定的规则对实际网络进行分组,得到多个层数至少为一层的子网,子网的各层设置有对应的优先级,每个子网的各层包括至少一个对象;
分组的具体规则在图3提供的实施例中已经详细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如图2所示,经过分组,可以将实际网络按照一定的规则,划分为子网1和子网2;当然在另一个实施例中也可以按照其它的规则,划分为子网1、子网2、子网3...子网N,对于本发明实施例中方案的描述,并无实质性区别。
子网1又包括两个组,组1和组2,即子网1的第一层包括两个对象,分别为组1和组2。当然可以理解的是,在其它实施例中可以包括更多的组。组1包括设备1、设备3和设备5,即设备1、设备3和设备5作为子网1的第二层;组2包括,设备2、设备4和设备6,即设备2、设备4和设备6同样作为子网1的第二层。
需要注意的是,为了方便描述,将子网1的最上层称为根层,此处的根层在图中可以理解为子网1的第一层的上一层,即子网1的整体轮廓。
子网2也包括两个组,组3和组4,即子网2的第一层包括两个对象,分别为组3和组4。。组3包括设备7、设备9和设备11,即设备7、设备9和设备1作为子网2的第二层;组4包括设备8、设备10和设备12,即设备8、设备10和设备12作为子网2的第二层。
需要注意的是,为了方便描述,将子网2的最上层称为根层,此处的根层在图2中可以理解为子网2的第一层的上一层,即子网2的整体轮廓。
S130~S150,根据所述子网的各层的优先级,对所述子网的各层进行拓扑加载,对拓扑加载过的对象增加加载标识;
以图2提供的分组网络示意图为例,对图2中各个对象的优先级由高到低描为:子网1-子网2->组1-组4->设备1-设备12,即对各个子网中的层,按照从上层到下层的优先级顺序进行拓扑加载。
在本实施例中,先进行子网1的拓扑加载。当然可以理解的是,在另一个实施例中系统也可以先进行子网2的拓扑加载,这对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并不造成实质影响。下面以图2中为例,对图2中各个对象的加载顺序进行说明:
1、先进行子网1的根层的拓扑加载。对子网1的根层完成拓扑加载后,系统将子网1的根层的拓扑结果显示给用户,即将子网1的整体拓扑结构显示给用户,并给子网1的根层增加一个加载标识,该加载标识用于标识子网1的根层已经经过拓扑加载。子网1的根层拓扑加载完成后,系统对子网2的根层进行拓扑加载。对子网2的根层进行完拓扑加载后,系统将子网2的的根层拓扑结果显示给用户,即将子网1的整体拓扑结构显示给用户,并给子网2增加一个加载标识。
2、对子网1的第一层进行拓扑加载,也就是对子网1中的各个组,即组1和组2分别进行拓扑加载。可以先对组1进行拓扑加载,也可以先对组2进行拓扑加载。拓扑加载完毕后将子网1的第一层拓扑结果显示给用户,也就是将组1和组2的拓扑结果显示给用户,给组1和组2分别增加一个加载标识。当子网1中的各个组完成拓扑加载后,对子网2的第一层进行拓扑加载,也就是对子网2中的各个组,即组3和组4进行拓扑加载,组3和组4完成拓扑加载后,将子网2的第一层拓扑结果显示给用户,也就是将组3和组4的拓扑结果显示给用户,给组3和组4分别增加一个加载标识。
3、对子网1的第二层进行拓扑加载,也就是对组1和组2包含的各个设备进行拓扑加载,每个设备加载完毕后将拓扑显示给用户,并对每个设备增加一个加载标识。当组1和组2中包含的设备拓扑加载完毕后,对子网2的第二层进行拓扑加载,也就是对组3和组4中包含的设备进行拓扑加载,每个设备加载完毕后将拓扑显示给用户,并对每个设备增加一个加载标识。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上述过程中拓扑加载的结果是即时显示给用户的,如果用户对一个对象进行关注,则这个对象具有最高的拓扑加载优先级,则优先地对用户点击的对象进行拓扑加载,即最高优先级地对用户点击的对象进行拓扑加载。为形象说明,仍以图2为例说明如下:
在一个实施例中,将子网1的根层的拓扑加载完毕后,子网1的根层的拓扑会显示给用户,这时接下来本应该进行子网2的根层的拓扑加载,并在加载完后将子网2的根层的拓扑显示给用户。由于用户通过系统已经看到显示的子网1的根层的拓扑,进一步,用户可能会想知道子网1的根层的下一层拓扑,这时用户会点击子网1的根层的拓扑,这样子网1的第一层,即组1和组2的拓扑具有最高的拓扑加载优先级。
这样系统就会对子网1的第一层进行拓扑加载,即优先地对子网1的组1和组2进行拓扑加载,并在加载完毕后显示给用户,然后再进行子网2的的根层拓扑加载。当然如果组1和组2已经加载过,此时系统只需要将第一层的拓扑显示给用户,不用再进行第一层的拓扑加载。系统判断组1和组2是否加载过,可以通过查看组1和组2是否增加有拓扑标识来确定,有则加载过,无则没有加载过。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如果用户看到组1和组2的拓扑后还想知道组1或者组2的下一级拓扑,用户就会继续点击组1或者组2的拓扑,这时系统就会优先地对组1或组2中的设备进行拓扑加载,即优先地对子网1的第二层进行拓扑加载,并在加载完毕后显示给用户,然后再进行子网2的拓扑加载。当然如果组1和组2中的设备已经加载过,此时系统只需要将拓扑显示给用户,不用再进行拓扑加载。系统判断组1和组2中的设备是否加载过,可以通过查看组1和组2中的设备是否增加有拓扑标识来确定,有则加载过,无则没有加载过。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将子网1的拓扑加载完毕后,子网1的拓扑会显示给用户,这时接下来本应该进行子网2的拓扑加载,并在加载完后将子网2的拓扑显示给用户。由于用户通过系统已经看到显示的子网1的拓扑,用户想看到子网1中具体设备的拓扑,比如说想知道设备1的拓扑。用户点击子网1的拓扑,系统按照从上而下的原则,先加载组1的拓扑,并在加载完后呈现给用户。由于用户想看到子网1中具体设备的拓扑,所以用户继续点击组1的拓扑,系统加载组1中各个设备的拓扑,并在加载完后呈现给用户。
需要说明的是,如果网络中的所有对象的拓扑都已经记载完毕,系统也只是将网络最上面一层的拓扑显示给用户,如子网1和子网2。如果用户想查看子网1和子网2下更深层次的网络拓扑,可以点击子网1或者子网2的拓扑,这时系统就会将子网1或者子网2下一层的拓扑显示给用户,如组1-组4;如果用户继续想知道组1-组4中的任意一个组的下一层的拓扑,则继续点击这个组的拓扑,这时系统会将这个组的下一层的拓扑显示出来。
当然可以理解的是,在另一个实施例中系统也可以先进行子网2的拓扑加载,这对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并不造成实质影响。
当然可以理解的是,还可以把实际的网络分为更多的子网,每个子网下面可以划分为更多的组,每个组下面也可以划分为更多的小组,即每个子网分为更多的层。这时的拓扑加载过程仍然按照图3描述的方案进行。
本发明实施例通过以上技术方案,通过对实际网络尽可能地分组,使得越上层的虚拟对象的数量越少,越快速响应拓扑发现展示。从上到下的原则使得最系统最上层的对象的拓扑以较快的方式展示给客户,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响应网络拓扑发现。通过对客户所关注的未加载的对象设以最高加载优先级,可以实现针对具体对象进行优先加载,在加载对象内部也按照从上而下的原则,这样可以保证在客户所关注的对象也是以较短的时间响应得到。
如图4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网络拓扑加载装置,包括:
分组模块210,用于按照预先设定的规则对实际网络进行分组,得到多个层数至少为一层的子网,子网的各层设置有对应的优先级,所述子网的各层包括至少一个对象;
实际网络中通常包含许多设备,例如,交换机,服务器,存储设备,安全设备等。在不违反业务的情况下,可以尽可能的对实际网络中的设备进行虚拟划分,增加子网,组等对象,从而得到多个对象网络。不违反业务指的是,在不改变实际网路情况或者网络结构的前提下对实际网网络进行分组。具体的分组规则,在图3提供的实施例中已经详细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拓扑加载模块220,用于根据分组模块210得到的子网的各层的优先级,对子网的各层进行拓扑加载;
分组模块210中已经将实际网络分组得到多个并行的子网,在拓扑加载的时候可以根据这些子网中各层的优先级,按照优先级高的到优先级低的顺序对子网的各层进行拓扑加载。
在一个实施例中,拓扑加载模块220可以根据从上层到下层对子网的各层进行拓扑加载;在另一个实施例中,拓扑加载模块220也可以根据用户点击关注的对象到其他对象进行拓扑加载;当然可以理解的是,在另一个实施例中拓扑加载模块220也可以把这两种网络拓扑加载策略的优先级思想结合起来。具体的根据对象的优先级进行拓扑加载的步骤,在图3提供的实施例中已经详细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当然可以理解的是,为了后续方便拓扑结果的即时显示,还可以包括:
标识模块230,用于给拓扑加载模块220拓扑加载过的对象增加加载标识。
拓扑加载模块220对每个对象进行拓扑加载后,标识模块230会给每个进行完拓扑加载的对象增加加载标识,用于表明该对象已经进行过拓扑加载。
后续若用户对某个对象感兴趣,想查看这个对象的拓扑时,拓扑加载模块220就可以根据这个对象是否增加有加载标识,来判断是否需要再次对这个对象进行拓扑加载。需要说明的是,在另一个实施例中,网络拓扑加载装置也可以不包括标识模块230。
本发明实施例通过以上技术方案,通过对实际网络进行分组,得到多个并行的多层子网,优先级高的层可以以最快的方式展示给客户,然后一层一层地按照优先级由高到底对每个子网各个层进行拓扑加载,从而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对整个网络进行拓扑加载。
如图5所示,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分组模块210可以包括:
划分单元211,用于按照预先设定的规则对实际网络进行分组,得到多个并行的子网,每个子网的层数至少为一层,每个子网的各层包括至少一个对象;
优先级设置单元212,用于按照从上层到下层的顺序,对每个子网的各层设置由高到低的优先级。
如图6所示,在另一个实施例中,拓扑加载模块220还可以包括:
第一加载单元221,用于按照由上层到下层的优先级顺序,对所述子网的各层进行拓扑加载;
第二加载单元222,用于在所述第一加载单元进行拓扑加载时,若用户点击关注的对象,则优先地对用户点击的对象进行拓扑加载。
仍以图2为例进行说明,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加载单元221按照子网1根层->子网2根层->组1->组2->组3->组4->设备1->...->设备12的顺序对网络中的这些对象进行拓扑加载。第一加载单元221对某个对象拓扑加载完毕后,标识模块230给这个对象增加加载标识,用于表明该对象已经进行过拓扑加载。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加载单元221将子网1的根层的拓扑加载完毕后,接下来本应该进行子网2根层的的拓扑加载。进一步,用户可能会想知道子网1根层的下一级拓扑,这时用户会点击子网1根层的的拓扑,这时第二加载单元222就会对子网1的第一层进行拓扑加载,即对子网1的组1和组2进行拓扑加载,然后第一加载单元221再进行子网2的根层的拓扑加载。当然可以理解的是,如果第二加载单元222通过加载标识得知子网1的组1和组2已经被拓扑加载过,那么用户会点击子网1的拓扑时,第二加载单元222直接将组1和组2的拓扑呈现给用户,不再对其进行拓扑加载。
更为具体的根据从上层到下层,以及根据用户点击关注的对象到其它对象进行拓扑加载的过程,在图3所示的实施例中已经详细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本发明实施例通过以上技术方案,通过对实际网络尽可能地分组,使得越上层的虚拟对象的数量越少,越快速响应拓扑发现展示。从上到下的原则使得最系统最上层的对象的拓扑以较快的方式展示给客户,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响应网络拓扑发现。通过对客户所关注的未加载的对象设以最高加载优先级,可以实现针对具体对象进行优先加载,在加载对象内部也按照从上而下的原则,这样可以保证在客户所关注的对象也是以较短的时间响应得到。
如图7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网络管理系统,包括网络拓扑加载装置20和显示装置30,具体的:
网络拓扑加载装置20,用于按照预先设定的规则对实际网络进行分组,得到多个层数至少为一层的子网,每个子网的各层设置有对应的优先级,每个子网的各层包括至少一个对象;根据每个子网的各层的优先级,对每个子网的各层进行拓扑加载;
网络拓扑加载装置20的具体结构在一个实施例中可如图4所示,在另一个实施例中还可以包括如图5和图6所示的单元。网络拓扑加载装置20的具体功能在图4和图5和图6所示的实施例中已经详细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显示装置30,用于显示网络拓扑加载装置20对每个子网的各层的拓扑加载结果。显示装置30在一个实施例中可以为微型计算机,在另一个实施例中也可以为服务器或者其它显示设备。
本发明实施例通过以上技术方案,通过对实际网络尽可能地分组,使得越上层的虚拟对象的数量越少,越快速响应拓扑发现展示。从上到下的原则使得最系统最上层的对象的拓扑以较快的方式展示给客户,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响应网络拓扑发现。通过对客户所关注的未加载的对象设以最高加载优先级,可以实现针对具体对象进行优先加载,在加载对象内部也按照从上而下的原则,这样可以保证在客户所关注的对象也是以较短的时间响应得到。
通过以上的实施方式的描述,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本发明实施例可借助软件加必需的通用硬件平台的方式来实现,当然也可以通过硬件,或者二者的结合来实施。基于这样的理解,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软件模块或计算机软件产品可以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发明各个实施例所述的方法。存储介质可以是随机存储器(RAM)、内存、只读存储器(ROM)、电可编程ROM、电可擦除可编程ROM、寄存器、硬盘、可移动磁盘、CD-ROM、或技术领域内所公知的任意其它形式的存储介质。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几个实施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依据申请文件公开的可以对本发明进行各种改动或变型而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10)

1、一种网络拓扑加载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按照预先设定的规则对实际网络进行分组,得到多个层数至少为一层的子网,子网的各层设置有对应的优先级,所述子网的各层包括至少一个对象;
根据所述子网的各层的优先级,对所述子网的各层进行拓扑加载。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网络拓扑加载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按照预先设定的规则对实际网络进行分组,包括:
按照预先设定的层次模型对所述实际网络进行分组;
或者,按照所述实际网络中设备的功能对所述实际网络进行分组;
或者,按照所述实际网络中各个设备之间的业务往来对所述实际网络进行分组;
或者,按照所述实际网络中各个设备的生产厂家对所述实际网络进行分组;
或者,按照所述实际网络中不同的IP段对实际网络进行分组。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网络拓扑加载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子网的各层的优先级,对所述子网的各层进行拓扑加载,包括:
按照由上层到下层的优先级顺序,对所述子网的各层进行拓扑加载。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网络拓扑加载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子网的各层的优先级,对所述子网的各层进行拓扑加载,还包括:
根据所述子网的各层的优先级,对所述子网的各层进行拓扑加载时,若用户点击关注的对象,则优先地对用户点击的对象进行拓扑加载。
5、一种网络拓扑加载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分组模块,用于按照预先设定的规则对实际网络进行分组,得到多个层数至少为一层的子网,子网的各层设置有对应的优先级,所述子网的各层包括至少一个对象;
拓扑加载模块,用于根据所述子网的各层的优先级,对所述子网的各层进行拓扑加载。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网络拓扑加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分组模块包括:
划分单元,用于按照预先设定的规则对实际网络进行分组,得到多个并行的子网,所述子网的层数至少为一层,所述子网的各层包括至少一个对象;
优先级设置单元,用于按照从上层到下层的顺序,对所述子网的各层设置由高到低的优先级。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网络拓扑加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拓扑加载模块包括;
第一加载单元,用于按照由上层到下层的优先级顺序,对所述子网的各层进行拓扑加载;
第二加载单元,用于在所述第一加载单元进行拓扑加载时,若用户点击关注的对象,则优先地对用户点击的对象进行拓扑加载。
8、一种网络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网络拓扑加载装置,用于按照预先设定的规则对实际网络进行分组,得到多个层数至少为一层的子网,子网的各层设置有对应的优先级,所述子网的各层包括至少一个对象;根据所述子网的各层的优先级,对所述子网的各层进行拓扑加载;
显示装置,用于显示所述网络拓扑加载装置对所述子网的各层进行拓扑加载的结果。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网络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网络拓扑装置具体用于,按照预先设定的规则对实际网络进行分组,得到多个并行的子网,所述子网的层数至少为一层,所述子网的各层包括至少一个对象;按照从上层到下层的顺序,对所述子网的各层设置由高到低的优先级;根据所述子网的各层的优先级,对所述子网的各层进行拓扑加载。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网络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网络拓扑装置还用于,当用户点击关注的对象时,则优先地对用户点击的对象进行拓扑加载。
CN2009100592639A 2009-05-12 2009-05-12 一种网络拓扑加载方法、装置及网络管理系统 Active CN10155269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9100592639A CN101552694B (zh) 2009-05-12 2009-05-12 一种网络拓扑加载方法、装置及网络管理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9100592639A CN101552694B (zh) 2009-05-12 2009-05-12 一种网络拓扑加载方法、装置及网络管理系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552694A true CN101552694A (zh) 2009-10-07
CN101552694B CN101552694B (zh) 2011-07-20

Family

ID=4115670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100592639A Active CN101552694B (zh) 2009-05-12 2009-05-12 一种网络拓扑加载方法、装置及网络管理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1552694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937394A (zh) * 2010-09-14 2011-01-05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拓扑适配的方法及装置
CN106341469A (zh) * 2016-08-31 2017-01-18 东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树节点数据的加载方法和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069343B2 (en) * 2001-09-06 2006-06-27 Avaya Technologycorp. Topology discovery by partitioning multiple discovery techniques
CN1153417C (zh) * 2002-10-25 2004-06-09 清华大学 基于穿通-末端网络模型的路由协议测试方法及系统
CN1756189B (zh) * 2004-09-30 2010-04-14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基于snmp的ip网络拓扑发现方法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937394A (zh) * 2010-09-14 2011-01-05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拓扑适配的方法及装置
CN106341469A (zh) * 2016-08-31 2017-01-18 东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树节点数据的加载方法和装置
CN106341469B (zh) * 2016-08-31 2020-03-17 东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树节点数据的加载方法和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552694B (zh) 2011-07-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616703B2 (en) Scalable visualization of health data for network devices
CN106897351B (zh) 有向无环图型区块链的生成方法及系统
US20200364608A1 (en) Communicating in a federated learning environment
CN106301829A (zh) 一种网络业务扩容的方法和装置
CN108566296B (zh) 网络设备分层方法、网络管理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US9280370B2 (en) System structure management device, system structure management method, and program
CN105138281B (zh) 一种物理磁盘的共享方法及装置
CN103634147A (zh) 一种网络拓扑管理方法及设备
US11700182B2 (en) Automatic classification of network devices in a network
CN102663162A (zh) 一种电网拓扑模型的构建方法及装置
CN103746933A (zh) 一种节点分配方法和控制中心
CN112270085B (zh) 一种3d网络靶场的动态设计方法
CN106856438A (zh) 一种网络业务实例化的方法、装置及nfv系统
CN110048896A (zh) 一种集群数据获取方法、装置及设备
CN103441935A (zh) 自动识别服务器与接入交换机的邻接关系的方法及装置
CN110708369A (zh) 设备节点的文件部署方法、装置、调度服务器及存储介质
CN103207813B (zh) 管理资源的方法和装置
CN101552694B (zh) 一种网络拓扑加载方法、装置及网络管理系统
CN110417741A (zh) 一种过滤安全组的方法和装置
KR102168958B1 (ko) 스토리지 거리를 예측하기 위한 방법 및 장치
US7908353B2 (en) Managing overlapping address spaces
CN103051478A (zh) 一种大容量电信网管系统及其设置和应用方法
US10439897B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enabling customized control to applications and users using smart tags
CN116016028B (zh) 基于IPVlan为Pod创建多个网络接口的方法、系统、介质及设备
CN110674080A (zh) 一种基于NiFi的大数据量非结构文件采集方法及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56 Change in the name or address of the patentee

Owner name: HUAWEI DIGITAL TECHNOLOGY (CHENGDU) CO., LTD.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NAME: CHENGDU HUAWEI SYMANTEC TECHNOLOGIES CO., LTD.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611731 Chengdu high tech Zone, Sichuan, West Park, Qingshui River

Patentee after: HUAWEI DIGITAL TECHNOLOGIES (CHENG DU) Co.,Ltd.

Address before: 611731 Chengdu high tech Zone, Sichuan, West Park, Qingshui River

Patentee before: CHENGDU HUAWEI SYMANTEC TECHNOLOGIES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20921

Address after: No. 1899 Xiyuan Avenue, high tech Zone (West District), Chengdu, Sichuan 610041

Patentee after: Chengdu Huawei Technologies Co.,Ltd.

Address before: 611731 Qingshui River District, Chengdu hi tech Zone, Sichuan, China

Patentee before: HUAWEI DIGITAL TECHNOLOGIES (CHENG DU)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