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540213A - 一种燃料组件转运机 - Google Patents

一种燃料组件转运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540213A
CN101540213A CN200910130940A CN200910130940A CN101540213A CN 101540213 A CN101540213 A CN 101540213A CN 200910130940 A CN200910130940 A CN 200910130940A CN 200910130940 A CN200910130940 A CN 200910130940A CN 101540213 A CN101540213 A CN 10154021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r
fuel assembly
tooth bar
handgrip
guidepos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1013094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540213B (zh
Inventor
谷继品
王长玲
王明政
吕云彪
孙林志
吴方
杨孔雳
孙刚
靳峰雷
李海
于团结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Institute of Atomic of Energy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Institute of Atomic of Energ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Institute of Atomic of Energy filed Critical China Institute of Atomic of Energy
Priority to CN200910130940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1540213B/zh
Publication of CN10154021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54021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54021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54021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30/00Energy generation of nuclear origin
    • Y02E30/30Nuclear fission reactors

Landscapes

  • Transmission Devices (AREA)
  • Monitoring And Testing Of Nuclear Reacto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燃料组件转运机,包括驱动机构、中间减速器(3)、旋转柱(4)、连接框架(5)、传动轴、导向柱(8)、齿条(30)、抓手等,其特征在于,驱动机构通过中间加速器(3)与旋转柱(4)连接,旋转柱(4)通过连接框架(5)、传动轴与导向柱(8)连成一体,导向柱(8)内设有齿条(30)和抓手。该装置能够自锁,定位精度高、可靠性好、易于维护、可适用于远距离操作。

Description

一种燃料组件转运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反应堆工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燃料组件转运机。
背景技术
在反应堆中,有许多对新、乏燃料的操作过程,多数操作环境都具有强的放射性,而且有的组件离操作平台较远,一般燃料抓具的长度不能满足距离的要求。目前所知的一些抓具,结构复杂而且需要引入配重来平衡才能完成抓取的操作。
发明内容
本发明克服了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了一种能够自锁的、可靠性好、远距离操作的燃料组件转运机。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燃料组件转运机,包括驱动机构、中间减速器、旋转柱、连接框架、传动轴、导向柱、齿条、抓手等,关键在于,驱动机构通过中间加速器与旋转柱连接,旋转柱通过连接框架、传动轴与导向柱连成一体,导向柱内设有齿条和抓手。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该装置通过传动轴与齿条、抓手的配合,抓手、齿条和导向柱的传动各自独立,在不需要引入配重的情况下即可完成抓取操作,定位精度高,操作安全可靠。
附图说明
图1装置的总体结构示意图
图2传动原理图
图3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如图3所示A向局部剖视图
图5图3所示的后面视图
图6链轮传动的简图
图7抓手的剖视图
图8如图7所示的G1-G1剖视图
图9如图7所示的G2-G2剖视图
图10如图7所示的G3-G3剖视图
图11如图7所示的L-L剖视图
图12如图1所示的G4-G4剖视图
图13三个抓爪并在一起的状态图
1导向柱驱动机构、2a抓手驱动机构、2b齿条驱动机构、3中间减速器、4旋转柱、5连接框架、6齿条水平传动轴、7抓手水平传动轴、8导向柱、9接管、10反应堆主容器、11燃料组件、12a联轴器、12b联轴器、12c联轴器、12d联轴器、13伞齿轮、14伞齿轮、15轨道、16滚轮、17支撑架、18齿轮、19齿轮、20链轮、21蜗杆、22蜗轮、23抓手驱动轴、24联轴器、25轴支撑、26蜗杆、27传动箱体、28蜗轮、29齿轮、30齿条、31吊装头、32吊装头、33箱体、34伞齿轮、35伞齿轮、36齿条驱动轴、37吊装头、38限位键、39法兰、40撞块、41传感器、42弹簧、43缓冲弹簧、44轴、45链节、46管、47螺母、48杆、49销轴、50杆、51塞子、52鞍座、53爪、54小弹簧、55杆弹簧、56弹簧、57弹簧、58叉形件、59抓爪、60长槽、61长圆孔、62长孔、63信号杆、64短杆、65管、66销轴、67挡圈、68销、69滚轮、70滚轮、71齿轮、72齿轮、73齿轮、74齿轮、75齿轮、76齿轮、77伞齿轮、78伞齿轮、79伞齿轮、80伞齿轮、81轴承、82轴承、83短轴、84箱体、85连轴器、86短轴、87信号杆、88磁体、89管、90轴、91销轴、92外锥面、93内锥面、94销、95销、96短管、97销、98过渡件、99连接件、100销、101锥面、102锥面、103联轴器、104联轴器、105联轴器、106斜面、107地面、108密封的房间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本装置安装在一个严格密封的房间108内,驱动机构优选为三个独立的驱动机构,分别为导向柱驱动机构1、抓手驱动机构2a、齿条驱动机构2b,传动轴为齿条水平传动轴6、抓手水平传动轴7。该转运机主要由导向柱驱动机构1、抓手、齿条驱动机构2a、2b、中间减速器3、旋转柱4、连接框架5、齿条水平传动轴6、抓手水平传动轴7、导向柱8、齿条30、抓爪59等组成。抓手驱动机构2a用于驱动抓手,齿条驱动机构2b用于驱动齿条30。图7中位于齿条30内部的和撞块40相连接的位于撞块40以下的所有的组成部分构成本装置的抓手,即位于齿条30内部的管46及管46内的缓冲弹簧43,杆48的上端穿入管46的下部,杆48的下端通过螺纹连接到过渡件98上,销轴49将过渡件98和连接件99连接在一起,连接件99下部连接有杆50,杆50中部的凸起被限制在塞子51和鞍座52之间,爪53通过销轴66连接到塞子51上,杆弹簧55的上部固定在杆50下部的孔中,杆弹簧55的下部穿入叉形件58上部的孔中,抓爪59固定在叉形件58上。
如图1所示,导向柱驱动机构1、抓手驱动结构2a、齿条驱动结构2b安装在中间减速器3上,导向柱8和旋转柱4通过连接框架5连成一体,齿条30水平传动轴6和抓手水平传动轴7用于传递转动以分别驱动齿条30和抓爪59上下运动。所述的该装置安装在一个密封的房间内,房间的下面是反应堆主容器10,从反应堆主容器10上伸出接管9,燃料组件11是所述的本装置需要抓取和释放的载荷,燃料组件11在反应堆主容器10内,所述的该装置的齿条30和抓爪59要从导向柱8中伸出,通过接管10至反应堆主容器10内,将燃料组件11取走,或者将燃料组件11通过接管9放入反应堆主容器10内。
如图2所示,所述的该装置的传动原理在此表示出来。本装置的传动链有三条,分述如下:
导向柱8的传动::导向柱驱动机构1通过联轴器103将运动传递给齿轮71,齿轮71将运动传递给齿轮72,齿轮72是和旋转柱连接成一体的,于是齿轮72转动就带动旋转柱4在轴承81和轴承82的支撑下转动,此转动运动通过连接框架5传递给导向柱8,最终使导向柱8转动。导向柱驱动机构1是自锁的,即传动链反相传动是不能完成的,这样可以保证导向柱8的定位精度。
抓手的传动链:位于图2中间的抓手驱动机构2a、用于驱动抓爪59上下运动。抓手驱动机构2a的运动通过联轴器104传递给齿轮73,然后传递给齿轮74,再传递给伞齿轮79,再传递给伞齿轮80,经过连轴器12c、抓手水平传动轴7、联轴器12d将运动传递给伞齿轮13,再传递给伞齿轮14、齿轮19、齿轮18和抓手驱动轴23,然后运动传递给蜗蜗杆21,蜗杆21驱动蜗轮22,蜗轮22和链轮20在同一根轴上,于是最终将驱动链轮20转动,再通过链节45的运动实现带动抓手上下的运动。蜗杆21和蜗轮22之间的传动是自锁的,即蜗杆21可以带动蜗轮22,蜗轮22不能带动蜗杆21。这保证抓手不会从齿条30中间的孔向下滑动,确保抓手的定位精度和安全性。
齿条30的传动链:位于图2右侧的齿条驱动机构2b用于驱动齿条30的上下运动,齿条驱动机构2b通过联轴器105将运动先后传递给齿轮76、齿轮75、伞齿轮77、伞齿轮78、联轴器12a、齿条水平传动轴6、联轴器12b、伞齿轮34、伞齿轮35、齿条驱动轴36、蜗杆27、蜗轮28,蜗轮28和齿轮29在同一根轴上,蜗轮28的转动的同时齿轮29也转动,齿轮29转动带动齿条30上下运动。蜗杆27和蜗轮28之间的传动是自锁的,即蜗杆27可以带动蜗轮28,蜗轮28不能带动蜗杆27。这保证持齿条30不会从导向柱8上向下滑动,确保齿条30的定位精度和安全性。
如图3、图4所示,为观察的方便,箱体33的一部分被隐去。支撑架17固定在箱体33上,链轮20、蜗杆21和蜗轮22在箱体33内部,蜗杆21套在抓手驱动轴23上,抓手驱动轴23上有长键槽,蜗杆21套在抓手驱动轴23上,在高度方向上蜗杆21连同箱体33一起可以沿抓手驱动轴23上下运动,同时蜗杆21通过键连接到抓手驱动轴23的长键槽上,抓手驱动轴23转动可以带动蜗杆21转动。齿条30固定在箱体33下部。支撑架17固定在箱体33的顶部,滚轮16固定在支撑架17上,滚轮16可以绕其轴转动,滚轮6有两个,相对布置在支撑架17的两侧。轨道15有两个,对称布置在导向柱8的内壁上,轨道中间有长槽。两个滚轮16分别嵌入对称布置的轨道15的长槽内。
抓手驱动轴23的下端插入到联轴器24内,抓手驱动轴23的下端是可以从连轴器24内拔出的。连轴器24和短轴83连接成一体,短轴83固定在轴支撑25上,短轴83只可以在轴支撑25内转动,不可以脱出轴支撑25。轴支撑25固定在导向柱8上并与之连成一体。抓手驱动轴23的上部连接到齿轮18上,并与其连成一体,齿轮18连接到吊装头31上,齿轮18可以相对吊装头31转动,不能从其上脱出。吊装头31固定在导向柱8的顶部,并与之连成一体,吊装头31和导向柱8的固定方式采用可拆开的固定方式。如此,抓手驱动轴23的上部位置和下部位置都在导向柱8上进行了定位,在吊装头31固定在导向柱8顶部的固定没有拆开的情况下,抓手驱动轴23在导向柱8内转动时,抓手驱动轴23在其轴向不能蹿动。
驱动齿条30的蜗杆26、蜗轮28和齿轮29布置在传动箱体27内,传动箱体27通过紧固件固定在导向柱8的底部,并与之连成一体。齿条30从传动箱体27内穿过。
吊装头31和吊装头32端部用于方便吊装而设置。
如图5所示,齿条驱动轴36上端由箱体84定位,齿条驱动轴36下端连接到连轴器85上,联轴器85固定在短轴86上并与之成一体,短轴28和蜗杆26也是一体的。
如图6、图7所示,链轮20在箱体33内,箱体33的内部空间恰好容纳链轮20及其上的链节45,吊装头37单纯为方便吊装箱体33而临时设置,在该装置组装时应被拆除。限位键38限制住撞块40继续向上运动,即限位键38用于撞块40的上行程限制。法兰39将齿条30固定在箱体33上,并使齿条30和箱体33成为一体。
传感器41用于探测信号杆87的位置,信号杆87的上端部设置磁体88,该磁体88用于触发传感器41。弹簧42用于辅助信号杆87复位。传感器41固定在齿条30上。
缓冲弹簧43在管46内,管46的上端通过螺纹连接撞块40上,管46的下端通过螺纹连接到螺母47上,螺母47用于限定杆48在齿条30中的径向位置。杆48的上端穿入管46的下部,杆48的下端通过螺纹连接到过渡件98上,销97用于杆48和过渡件98之间连接的防松。销轴49将过渡件98和连接件99连接在一起,滚轮69装在销轴49上,用于限定该处在水平方向的位置。杆50通过螺纹连接到连接件99上,销100用于此处连接的防松。
塞子51通过螺纹和鞍座52连接。杆50中部的凸起被限制在塞子51和鞍座52之间,杆50中部凸起的上表面为外球面,该球面和塞子51下部的内球面对应,两个球面是配合的,塞子51的中间孔是锥孔,杆50可以相对塞子51沿相互配合的球面在塞子51的锥孔的范围内转动。鞍座52的内部凸起为外球面,杆50的凸起的下表面为内球面,这两个球面是配合的,杆50可以相对鞍座52沿相互配合的球面在塞子51的锥孔的范围内转动。
爪53通过销轴66连接到塞子51上,爪53有三个沿圆周方向均布。小弹簧54套在轴90上,并同时嵌入爪53上的孔内,轴90的下部为球面,该球面在小弹簧54的作用下紧压在塞子51上,起到辅助爪53复位的作用。抓爪59通过销轴68固定在叉形件58上,抓爪59有三个,沿圆周均布,三个抓爪59固定在叉形件上后,在重力的作用下自然下垂,形成图13所示的圆柱形,且其下部形成一个外锥面92。在图7所示的状态下,三个抓爪59所形成的外锥面92座在管89下部的内锥面93上,这两个锥面是配合的。这样抓爪59就被管89限制住了。
销轴91穿过叉形件58上部水平方向的孔,并用销94将销轴91固定在叉形件58上,与之成一体。滚轮70安装在销轴91上。杆50最下部的凸起面是一个球面,该球面在叉形件58和销轴91连接处的孔内,叉形件58可以相对杆50上下运动,同时叉形件58可以沿杆50最下部的球面旋转而使叉形件58和杆50中心线成一定角度。
杆弹簧55的上部插入杆50下部的孔中,销95穿过杆弹簧55和杆50将杆弹簧55固定在杆50上。杆弹簧55的下部穿入叉形件58上部的孔中,并可以在该孔中滑动。弹簧56套在杆弹簧55上。所述的连接关系在图11示出。杆弹簧55用于恢复叉形件58和杆50的同心。弹簧56用于叉形件58的复位,同时弹簧56用于将抓爪59紧压在管89上。
弹簧57穿在信号杆63上,信号杆63穿过叉形件58中间的孔,通过挡圈67,见图9,固定在短杆64上,短杆64固定在管65下部的孔上,管65通过紧固件和短管96连接成一体。
当燃料组件11被抓爪59抓住时,燃料组件11的头部将信号杆63顶起一段距离,同时短杆64、管65和短管96也被信号杆63顶起。如果抓爪59位于齿条30内的上部位置,信号杆87就被顶起一定高度,同时磁体88也被顶起一定高度,传感器41就能探测到磁体88的位移,并据此判断出抓爪59抓住燃料组件11与否。
如图8所示,该图表示了位置G1-G1处的剖面。爪53通过销轴66固定在塞子51上。
如图9所示,该图表示G2-G2位置处的剖面。信号杆63通过挡圈67固定在短杆64上。
如图10所示,该图表示G3-G3位置处的剖面。抓爪59通过销68固定在叉形件58上。
如图11所示,该图表示L-L位置处的剖面。该图表示出杆48、过渡件98、杆弹簧55等的连接关系。
如图12所示,该图表示G4-G4位置处的剖面。该图表示出螺母47、管46、_滚轮69和齿条30之间的连接关系。
如图13所示,该图表示三个抓爪59座在管89上且三个抓爪59闭合时的状态。
该装置的工作过程有三个:1)抓取燃料组件。2)导向柱从一个工作位置旋转到另一个工作位置。3)释放燃料组件。导向柱8的旋转过程已在导向柱8的转到中描述,本部分不再描述。该装置的初始状态:该装置的导向柱8对准一个工作位置,齿条30在导向柱8的上部位置,抓手在齿条30的上部位置。
抓取燃料组件的过程如下:
a)抓手从上部位置运动到下部位置
如图6、图7所示,抓手在从上部位置运动到下部位置的过程中,链轮20驱动链节45在齿条30内向下运动,链节45通过管46将向下了力传递给弹簧43,弹簧43将力传递给杆48,杆48向下推杆50,杆50和鞍座52的球面接触,于是整个抓手向下运动。
抓手是沿着齿条30内部的长槽60向下运动的,长槽60终止于长圆孔61。抓手向下运动直至滚轮70运动到长槽60的末端,滚轮70就不能再向下运动,即滚轮70就挂在长圆孔61的下表面上,同时销轴91也不能相下运动,叉形件58也不能向下运动,抓爪59也不能向下运动了。此时链节45在齿条30内继续向下运动,鞍座52就相对叉形件58向下运动,鞍座52下表面和叉形件58上表面之间的距离就减小,随着该距离的减小,其一爪53被向外逐渐挤出并进入齿条30下部的三个长孔62,其二、管89相对于抓爪59向下运动,管89下部的内锥面91和三个抓爪59的外锥面92之间在高度方向就产生间隙,由于存在此间隙,抓爪59向外张开的空间就产生了,抓爪59就处于松脱的状态。最终鞍座52下表面和叉形件58上表面之间的距离变为零。爪53从长孔62中挤出,抓爪59处于松脱的状态。
b)齿条30从上部位置移动到下部位置
齿轮29驱动齿条30从初始位置向下运动,同时抓手跟随齿条30向下运动,直至最下面的锥面101和燃料组件11上的锥面102接触,缓冲弹簧43降低了管89对燃料组件11的冲击。燃料组件11的头部完全进入三个抓爪59中。在此过程中,燃料组件8的头部将信号杆63顶起,同时短管96相对塞子51向上运动,在短管96下表面和塞子上表面离开一定的距离。
齿条30再向下运动一小段距离,管46向下运动,杆48不动,于是就压缩缓冲弹簧43,齿条30向下的这一小段距离的作用:其一方面保证管89紧压在燃料组件上,其二保证在燃料组件11的高度有偏差的情况下依然能被抓住。此时,齿条30到达其下部位置,管89的锥面101和燃料组件11的锥面102紧帖在一起。
在燃料组件11进入管89的过程中管89下部的锥面101有导向的作用,同时管89的下部可以在水平方向上有一定的活动范围,即管80的下部可以偏离齿条30的中心这保证在燃料组件11的水平位置有偏差的情况下,依然能抓住燃料组件11。
c)爪手从下部位置移动到上部位置
齿条30到达下部位置后,抓手开始从下部位置向上部位置移动。在抓手向上运动的过程中,首先管46向上运动,被压缩的缓冲弹簧43被释放,然后,管46向上带动杆48和杆50,杆50带动鞍座52向上运动,随着鞍座52向上运动,爪53被位于齿条30上长孔62上部的斜面106限制住,而逐渐进入齿条30内部,鞍座52的下表面和叉形件58的上表面之间的间隙逐渐恢复,管89下部的内锥面93和三个抓爪59下部的外锥面92贴合,抓爪59处抓紧的状态。此时燃料组件11已被抓手抓住,爪53被齿条30的壁挡住,确保抓爪59不松脱。抓手再向上运动至上部位置的过程中,抓爪59始终是关闭的,且由于爪53被齿条30的壁挡住,确保了抓爪59不松脱。
在抓手到达上部位置后,信号杆87被顶起一定的距离,传感器41探测磁体88的位置,据此可以判断抓手是否抓住了燃料组件11。
d)齿条30从下部位置运动到上部位置
抓手到达上部位置后,齿条30开始从下部位置向上运动直至运动到上部位置。在齿条30向上运动的过程中,抓手跟随齿条30一起向上运动。齿条30运动到上部位置后,燃料组件11就完全在导向柱8内部了。旋转导向柱8对准下一个工作位置就可以进行燃料组件的释放了。
释放燃料组件的过程如下所述,各个机构的运动已在“抓取燃料组件的过程”中有描述。
a)齿条30从上部位置运动到下部位置。
b)抓手从上部位置运动到下部位置。
此过程将燃料组件11放置到规定的工作位置,在抓手道达下部位置后,抓爪59处于松脱的状态。
c)齿条30回上部位置。
由于抓爪59处于松脱的状态,在齿条30从下部位置运动到上部位置的过程中,抓爪59不能再抓住燃料组件11,燃料组件11就被放置在导向柱8对准的该工作位置。
d)抓手回上部位置。
抓手回到上部位置后,由于燃料组件11已经被放下,信号杆63不再被燃料组件11的头部顶起,信号杆87在抓手到达上部位置后处于图7所示的状态,传感器41探测磁体88的位置,据此判断燃料组件11是否被放下。

Claims (6)

1.一种燃料组件转运机,包括驱动机构、中间减速器(3)、旋转柱(4)、连接框架(5)、传动轴、导向柱(8)、齿条(30)、抓手等,其特征在于,驱动机构通过中间加速器(3)与旋转柱(4)连接,旋转柱(4)通过连接框架(5)、传动轴与导向柱(8)连成一体,导向柱(8)内设有齿条(30)和抓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燃料组件转运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抓手的结构为位于齿条(30)内部的管(46)及管(46)内的缓冲弹簧(43),杆(48)的上端穿入管(46)的下部,杆(48)的下端通过螺纹连接到过渡件(98)上,销轴(49)将过渡件(98)和连接件(99)连接在一起,连接件(99)下部连接有杆(50),杆(50)中部的凸起被限制在塞子(51)和鞍座(52)之间,爪(53)通过销轴(66)连接到塞子(51)上,杆弹簧(55)的上部固定在杆(50)下部的孔中,杆弹簧(55)的下部穿入叉形件(58)上部的孔中,抓爪(59)固定在叉形件(58)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燃料组件转运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杆(50)中部凸起的上表面为外球面,塞子(51)的下部为内球面,塞子(51)的中间孔是锥孔。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燃料组件转运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杆(50)中部凸起的下表面为内球面,鞍座(52)的内部凸起为外球面。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燃料组件转运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爪(53)为三个沿圆周方向均布,爪(53)上的轴(90)套有小弹簧(54),小弹簧(54)嵌入爪(53)上的孔内,轴(90)的下部为球面。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一种燃料组件转运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齿条(30)上安装传感器(41),齿条(30)上连接有端部设置有磁体(88)的信号杆(87)。
CN2009101309401A 2009-04-21 2009-04-21 一种燃料组件转运机 Active CN10154021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9101309401A CN101540213B (zh) 2009-04-21 2009-04-21 一种燃料组件转运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9101309401A CN101540213B (zh) 2009-04-21 2009-04-21 一种燃料组件转运机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540213A true CN101540213A (zh) 2009-09-23
CN101540213B CN101540213B (zh) 2012-02-15

Family

ID=4112334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101309401A Active CN101540213B (zh) 2009-04-21 2009-04-21 一种燃料组件转运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1540213B (zh)

Cited B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142287A (zh) * 2010-12-23 2011-08-03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 一种燃料组件水下翻转机构
CN104766640A (zh) * 2015-03-05 2015-07-08 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 一种核燃料快速转运装置
CN104979030A (zh) * 2015-05-14 2015-10-14 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 一种核燃料组件转运装置
CN109585041A (zh) * 2018-12-29 2019-04-05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 一种反应堆功率调节与停堆用控制棒驱动机构
CN109830311A (zh) * 2019-03-26 2019-05-31 四川华都核设备制造有限公司 用于安全棒驱动机构的主轴传动链
CN109859863A (zh) * 2019-03-26 2019-06-07 四川华都核设备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安全棒驱动机构
CN110634583A (zh) * 2019-09-25 2019-12-31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单根乏燃料棒转运容器及其使用方法
CN113321144A (zh) * 2021-06-09 2021-08-31 魏小龙 一种化工压力容器安装施工吊运设备及吊运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473645A (en) * 1993-05-21 1995-12-05 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Fuel support and control rod storage rack
CN100430189C (zh) * 2006-11-29 2008-11-05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 重力式自动抓具
CN201383352Y (zh) * 2009-04-21 2010-01-13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 一种燃料组件转运机

Cited By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142287A (zh) * 2010-12-23 2011-08-03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 一种燃料组件水下翻转机构
CN102142287B (zh) * 2010-12-23 2013-01-09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 一种燃料组件水下翻转机构
CN104766640A (zh) * 2015-03-05 2015-07-08 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 一种核燃料快速转运装置
CN104766640B (zh) * 2015-03-05 2017-10-24 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 一种核燃料快速转运装置
CN104979030A (zh) * 2015-05-14 2015-10-14 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 一种核燃料组件转运装置
CN104979030B (zh) * 2015-05-14 2018-03-30 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 一种核燃料组件转运装置
CN109585041A (zh) * 2018-12-29 2019-04-05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 一种反应堆功率调节与停堆用控制棒驱动机构
CN109585041B (zh) * 2018-12-29 2024-05-10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 一种反应堆功率调节与停堆用控制棒驱动机构
CN109830311A (zh) * 2019-03-26 2019-05-31 四川华都核设备制造有限公司 用于安全棒驱动机构的主轴传动链
CN109859863A (zh) * 2019-03-26 2019-06-07 四川华都核设备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安全棒驱动机构
CN110634583A (zh) * 2019-09-25 2019-12-31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单根乏燃料棒转运容器及其使用方法
CN110634583B (zh) * 2019-09-25 2022-02-22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单根乏燃料棒转运容器及其使用方法
CN113321144A (zh) * 2021-06-09 2021-08-31 魏小龙 一种化工压力容器安装施工吊运设备及吊运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540213B (zh) 2012-02-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540213B (zh) 一种燃料组件转运机
CN101429847B (zh) 一种油田修井操作机
CN108269626B (zh) 核反应堆蒸汽发生器竖直接管内壁的超声检查系统
CN201383352Y (zh) 一种燃料组件转运机
KR20050091740A (ko) 반송 시스템
CN105946686A (zh) 一种升降自卸车
CN105966486B (zh) 一种杆件攀爬机器人越障机构
CN104227412B (zh) 用于安装变速箱阀体的装置
CN104192567A (zh) 气缸套毛坯转运装置
CN108756978A (zh) 一种锚杆
CN107990083A (zh) 一种带有转向装置的管道检测机器人
CN104405304B (zh) 一种井口无人操作的修井作业系统及方法
CN106320973B (zh) 海洋深水钻机用转盘
CN107598473A (zh) 一种用于大型法兰体工件焊接的对中定位和固定装置
CN203427031U (zh) 自动搬运机
CN203345599U (zh) 一种医用手套输送链
CN101740148A (zh) 核电站辐照样品抓具
CN206088889U (zh) 电动垂直升降机构
CN102530537B (zh) 球床高温堆新燃料筒式装料机构
CN201357955Y (zh) 卧式开盒机构
CN206633014U (zh) 一种高稳定型过渡机械手的传动结构
CN105922017B (zh) 一种用于烟管加工的多工序自动化加工设备
CN201649936U (zh) 重力复位地铰链
CN106966322A (zh) 一种高精度升降平台及其传动方法
CN201162520Y (zh) 一种螺旋与传动机构组合的手动锁紧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53 Correction of patent of invention or patent application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Inventor after: Gu Jipin

Inventor after: Jin Fenglei

Inventor after: Li Hai

Inventor after: Yu Tuanjie

Inventor after: Xu Mi

Inventor after: Wang Changling

Inventor after: Wang Mingzheng

Inventor after: Lv Yunbiao

Inventor after: Sun Linzhi

Inventor after: Wu Fang

Inventor after: Yang Kongli

Inventor after: Sun Gang

Inventor before: Gu Jipin

Inventor before: Li Hai

Inventor before: Yu Tuanjie

Inventor before: Wang Changling

Inventor before: Wang Mingzheng

Inventor before: Lv Yunbiao

Inventor before: Sun Linzhi

Inventor before: Wu Fang

Inventor before: Yang Kongli

Inventor before: Sun Gang

Inventor before: Jin Fenglei

COR Change of bibliographic data

Free format text: CORRECT: INVENTOR; FROM: GU JIPIN WANG ZHANGLING WANG MINGZHENG LV YUNBIAO SUN LINZHI WU FANG YANG KONGLI SUN GANG JIN FENGLEI LI HAI YU TUANJIE TO: GU JIPIN XU XU WANG ZHANGLING WANG MINGZHENG LV YUNBIAO SUN LINZHI WU FANG YANG KONGLI SUN GANG JIN FENGLEI LI HAI YU TUANJIE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