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529267A - 用于mri的分开的梯度线圈 - Google Patents

用于mri的分开的梯度线圈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529267A
CN101529267A CNA2007800404041A CN200780040404A CN101529267A CN 101529267 A CN101529267 A CN 101529267A CN A2007800404041 A CNA2007800404041 A CN A2007800404041A CN 200780040404 A CN200780040404 A CN 200780040404A CN 101529267 A CN101529267 A CN 10152926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radient coil
coil
coiler part
magnetic resonance
gradi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780040404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C·L·G·哈姆
G·N·皮仁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oninklijke Philips NV
Original Assignee
Koninklijke Philips Electronics NV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oninklijke Philips Electronics NV filed Critical Koninklijke Philips Electronics NV
Publication of CN10152926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52926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RMEASURING ELECTRIC VARIABLES; MEASURING MAGNETIC VARIABLES
    • G01R33/00Arrangements or instruments for measuring magnetic variables
    • G01R33/20Arrangements or instruments for measuring magnetic variables involving magnetic resonance
    • G01R33/28Details of apparatus provided for in groups G01R33/44 - G01R33/64
    • G01R33/38Systems for generation, homogenisation or stabilisation of the main or gradient magnetic field
    • G01R33/385Systems for generation, homogenisation or stabilisation of the main or gradient magnetic field using gradient magnetic field coil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RMEASURING ELECTRIC VARIABLES; MEASURING MAGNETIC VARIABLES
    • G01R33/00Arrangements or instruments for measuring magnetic variables
    • G01R33/20Arrangements or instruments for measuring magnetic variables involving magnetic resonance
    • G01R33/28Details of apparatus provided for in groups G01R33/44 - G01R33/64
    • G01R33/38Systems for generation, homogenisation or stabilisation of the main or gradient magnetic field
    • G01R33/3806Open magnet assemblies for improved access to the sample, e.g. C-type or U-type magnet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RMEASURING ELECTRIC VARIABLES; MEASURING MAGNETIC VARIABLES
    • G01R33/00Arrangements or instruments for measuring magnetic variables
    • G01R33/20Arrangements or instruments for measuring magnetic variables involving magnetic resonance
    • G01R33/28Details of apparatus provided for in groups G01R33/44 - G01R33/64
    • G01R33/38Systems for generation, homogenisation or stabilisation of the main or gradient magnetic field
    • G01R33/385Systems for generation, homogenisation or stabilisation of the main or gradient magnetic field using gradient magnetic field coils
    • G01R33/3856Means for cooling the gradient coils or thermal shielding of the gradient coil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MR系统,其包括并不有损患者舒适性的改进的梯度线圈。该MR系统为孔型或间隙型系统并且包括:布置为产生主磁场的主磁体(102、502);具有平行于主磁场方向的中心轴(114)(在孔型MR系统中)或垂直于主磁场方向的中心平面(514)(在间隙型MR系统中)的检查区域(118、518);以及用于产生横越检查区域的磁场梯度的梯度线圈,其中所述梯度线圈包括位于距中心轴(114)(在孔型MR系统中)或中心平面(514)(在间隙型MR系统中)不同距离处的第一线圈部分(108a、508a)和第二线圈部分(108b、508b)。

Description

用于MRI的分开的梯度线圈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磁共振(MR)系统,并且尤其涉及用于MR系统的磁场梯度线圈。
背景技术
美国专利申请US5623208A讨论了用于在MR系统中产生期望的磁场梯度的z轴磁场梯度线圈结构。该线圈结构包括缠绕在圆柱形筒管上的柔性绝缘基底,通过蚀刻技术在该绝缘基底上形成线圈模式。
发明内容
提高梯度线圈操作效率的一种方式是减小筒管直径;然而,这也可能降低患者舒适性。因此,期望具有一种MR系统,其包括当患者处于MR系统内时不会有损患者舒适性的更有效的梯度线圈。
因此,本文公开了一种包括更有效但不会有损患者舒适性的梯度线圈的MR系统。
在一个实施例中,MR系统是孔型MR系统,其包括:主磁体,该主磁体包括一孔,将该主磁体布置为沿该孔产生主磁场;包括在该孔中的检查区域,该检查区域具有平行于主磁场方向的中心轴;以及用于产生横越检查区域的磁场梯度的主梯度线圈,其中所述主梯度线圈包括位于距中心轴不同距离处的第一线圈部分和第二线圈部分。
在另一实施例中,MR系统是间隙型MR系统,其包括:主磁体,该主磁体包括由间隙分离的多个极面,将该主磁体布置为在间隙中产生主磁场;包括在间隙中的检查区域,该检查区域具有垂直于主磁场方向的中心平面;以及用于产生横越检查区域的磁场梯度的主梯度线圈,其中所述主梯度线圈包括位于距中心平面不同距离处的第一线圈部分和第二线圈部分。
在典型MR系统中,三个梯度轴(通常表示为x、y和z)在可能被称作梯度坐标系原点的点处交叉。在多数MR系统设计中,梯度坐标系原点被配置为与MR系统的原点重合并且也形成MR系统的中心轴的原点。可将孔型系统的中心轴定义为穿过梯度坐标系原点且平行于主磁场方向的轴,而在间隙型MR系统中,中心轴是穿过梯度坐标系原点但与主磁场方向正交的线。将间隙型MR系统中的中心平面定义为包含间隙型系统的中心轴且与主磁场方向垂直的平面。
在MR系统的一些设计中,梯度线圈具有对于梯度坐标系原点附近的梯度线圈部分的低电流密度,而具有对于沿中心轴更远离该原点的梯度线圈部分的较高电流密度。具有较高电流密度的区域对于梯度线圈所存储的的场能具有更多贡献,这导致梯度线圈的降低的效率。梯度线圈距中心轴的距离对于所存储的场能具有强烈影响,其中较小距离导致减少的存储场能,并因而提高操作效率。因此,有可能通过将梯度线圈的一部分向内(即,朝孔型系统中的中心轴或朝间隙型系统的中心平面)移动来减少梯度线圈的该部分所存储的场能,并因而提高其效率。
可替代地,有可能增加孔的尺寸(在孔型系统中)或极面之间的间隙(在间隙型系统中),而对梯度线圈的效率具有最小的损害。如本文所公开的,这可以通过增加孔的直径(在孔型系统中)或通过将极面移动得更分开(在间隙型系统中),同时朝中心轴(在孔型系统中)或中心平面(在间隙型系统中)移动梯度线圈的一部分而实现。优选地,移动得更接近中心轴或中心平面的那部分梯度线圈将位于检查区域之外。以此方式,可以实现更有效的梯度线圈而不会有损患者舒适性。
附图说明
通过参考附图,下文将在下面的实施例的基础上以示例的方式详细描述这些和其他方面,其中:
图1a示出根据本文所公开的设计的梯度线圈的第一实施例,包括屏蔽线圈;
图1b示出根据本文所公开的设计的梯度线圈的第二实施例,没有屏蔽线圈;
图2示出根据本文所公开的设计的梯度线圈的第三实施例,其中孔型MR系统口部处的喇叭口(flare)增加;
图3示出根据本文所公开的设计的梯度线圈的第四实施例,其中射频(RF)线圈的一部分与梯度线圈已向内(即,朝中心轴)移动的那部分的一部分交叠;
图4示出根据本文所公开的设计的梯度线圈的第五实施例,其中梯度线圈的一部分只在检查区域的一侧向内移动;
图5示出根据本文所公开的设计的梯度线圈的第六实施例,其中该设计实现在间隙型MR系统中;以及
图6示出包括根据本文所公开的设计的梯度线圈的磁共振系统。
各附图中使用的相应参考数字表示图中相应的元件。
具体实施方式
图1a示出圆柱形磁体102(也称作孔型磁体),其装有包括三个梯度线圈的梯度线圈系统,所述三个梯度线圈具体是x轴梯度线圈104、y轴梯度线圈106和z轴梯度线圈108a、108b以分别沿着圆柱形磁体的x轴、y轴和z轴产生磁场梯度。该梯度系统还包括三个屏蔽线圈,对于x、y和z轴梯度线圈各有一个。这些屏蔽线圈在图1a中示出为x轴屏蔽线圈120、y轴屏蔽线圈122和z轴屏蔽线圈124。圆柱形磁体102包括管道状空间或孔103,该管道状空间或孔103包括布置为容纳用于检查的受检者(例如人类患者,图6中的605)的检查区域118。线114表示圆柱形磁体的主纵轴,也称作中心轴。在当前实施例中,中心轴与磁体和梯度系统的z轴重合。中心轴114上的点116指示孔103的几何中心,并且被指定为中心轴的原点或零坐标。点116还表示检查区域118的几何中心。z轴梯度线圈被示出为包括两个不同的部分,即设置在距中心轴114不同距离处的第一部分108a和第二部分108b。由于第一部分108a和第二部分108b距中心轴的距离的差异,在梯度线圈中形成了凹部126。使用RF屏110使定位在原点116周围的RF线圈112与梯度线圈电屏蔽。RF屏110通常附至梯度线圈系统。患者罩140形成MR系统的最内表面,该表面形成MR系统的孔的外周表面。
图1b示出与图1a类似的设置,只是x轴梯度线圈104、y轴梯度线圈106和z轴梯度线圈108a、108b是未屏蔽的梯度线圈,即它们没有相应的屏蔽线圈。
在图1a和图1b示出的实施例中,z轴梯度线圈的第二部分108b被示出为距中心轴114最远。其他梯度线圈,即y轴梯度线圈106和x轴梯度线圈104被定位为更接近中心轴114。x轴和y轴梯度线圈的位置可互换。
继续参考图1a和图1b,z轴梯度线圈的第一部分108a相比第二部分108b被定位为在径向方向上更接近中心轴114。尽管在所示出的具体实施例中,突然发生梯度线圈的横截面直径的变化(即以阶梯或一系列阶梯的形式),例如,如果在锥形线圈架上缠绕梯度线圈,那么横截面直径可能具有更渐进的变化。实际上,第一部分108a和第二部分108b距中心轴的距离差可在1cm、1.5cm或2cm的范围内。本发明在该距离差为其他值的情况下也将工作。
相比于z轴梯度线圈的第一部分108a与第二部分108b被定位在距中心轴114相同径向距离处的MR系统,本文提出的设计展示出z轴梯度线圈的提高的性能。该提高取决于x轴、y轴和z轴梯度线圈的厚度以及从z轴梯度线圈到RF屏110的距离。在某些情况下,通过采用本文所公开的设计可以实现梯度线圈效率的大约25-35%量级的性能提高。可替代地,为了保持z轴梯度线圈108a、108b的相同水平的性能,对z轴梯度线圈使用较低功率的驱动电路(未示出)可能就足够了,该情况下,有可能系统成本降低。可替代地,为了保持z轴梯度线圈108a、108b的相同水平的性能,其直径可在z轴梯度线圈的整个长度上一致增加,这将导致孔直径约1.5cm或2cm的相应增加,这进而可导致增加的患者舒适性。
因此,本文提出的设计通过改变线圈模式距中心轴114的径向距离而使得在梯度线圈的中心产生额外空间而不会严重有损梯度线圈的品质,尤其是其效率。如此产生的额外空间可用于合并MR系统的其他特性。例如,在组合的正电子发射断层摄影(PET)-MR扫描器的情况下,可将圆形PET探测器阵列放置在梯度线圈的凹部126中而并不负面影响孔直径。可替代地,可将环型X射线探测器放置在凹部126中以给出组合的计算机断层摄影(CT)-MR扫描器。还可将探测其他形式的辐射的其他探测器装置放置在凹部中。作为另一示例,可将可用于补偿梯度线圈的场品质(例如,为得到更均匀的梯度场)的附加的匀场线圈或场补偿线圈放置在梯度线圈中,邻近第二部分108b且在其内部(即更接近中心轴114)。
应当注意,尽管只示出将z轴梯度线圈108a、108b分成位于距中心轴114不同距离处的两个部分,但是也可用类似方式改变x轴和/或y轴梯度线圈104、106。此外,在其他实施例中,可同时对多于一个的梯度线圈进行类似的改变。
此外,如本文所公开的梯度线圈的两个部分可被定位在一个或多个其他梯度线圈的相对侧。例如,在图1a和图1b示出的实施例中,z轴梯度线圈被示出为将该z轴梯度线圈的第一部分108a定位在x轴和y轴梯度线圈104、106的内部(即,径向更接近中心轴114),而将该z轴梯度线圈的第二部分108b定位在x轴和y轴梯度线圈104、106的外部(即,径向更远离中心轴114)。在替代的实施例中,可将z轴梯度线圈的第一和第二部分108a、108b定位在其他梯度线圈中只一个(例如x轴梯度线圈104或y轴梯度线圈106)的每一侧。可替代地,也可能将z轴梯度线圈的第一和第二部分108a、108b都定位在其他两个梯度线圈的相同侧。例如,相比于x轴和y轴梯度线圈104、106,可将z轴梯度线圈108a、108b的第一和第二部分都定位为径向更接近中心轴114,同时仍然保持这两个部分108a、108b之间横截面直径的差异。
图2示出本文所公开的针对未屏蔽的梯度线圈系统实现的z轴梯度线圈的实施例,其中相比于z轴梯度线圈的第二线圈部分108d,朝中心轴114向内径向移动z轴梯度线圈的第一线圈部分108c。
如此选择z轴梯度线圈的第一线圈部分108c,即只有延伸超过RF线圈112末端的那部分z轴梯度线圈被定位为更接近中心轴114。此外,在这一具体实施例中,第一部分108c并不一直延伸至孔或管道状空间103的末端;相反,第一部分108c比孔103末端短特定量(例如10cm或20cm)而停止。这种设计的优点在于可以保持或者甚至是增加孔103末端处的“喇叭口”,这进一步提高患者舒适性。可由将原点116连接到在孔103末端处的孔103外周的线来限定孔103的喇叭口。这在图2中以一对线202和204示出。线202指示当z轴梯度线圈的第一部分108c一直延伸至孔103末端时的孔103的喇叭口,而线204示出如上面所讨论的当z轴梯度线圈的第一部分108c比孔103末端短特定量而停止时的喇叭口。
图3示出本文所公开的梯度线圈设计的可能的实施例,其中朝中心轴114径向移动了的那部分z轴梯度线圈延伸超过RF线圈112的末端。具体地,z轴梯度线圈的第一部分108e被示出为径向向内移动且延伸超过RF线圈112的末端,而z轴梯度线圈的第二部分108f被示出为在其原始位置。
应当注意,在图1a、图1b和图2所示出的具体实施例中,z轴梯度线圈只在落在RF线圈112末端之外的那些z轴梯度线圈区域中被移动得更接近中心轴114,即在z轴梯度线圈的第一部分108a、108c和RF线圈112之间没有交叠。然而,如图3所示,确实有可能具有z轴梯度线圈的第一部分108e与RF线圈(例如,鸟笼型RF线圈的环,或平面闭环线圈的末端)的这种交叠。换言之,由于RF屏110附至梯度线圈,确实允许RF屏110与RF线圈112的交叠,并且该交叠甚至可能帮助降低来自RF线圈112的比吸收率(SAR)。然而,这种交叠对RF线圈112的性能具有负面效应,并且因此,可能优选在RF线圈112和z轴梯度线圈的第一部分108e之间没有很多交叠。
参考图1a、图1b和图2,典型的RF线圈,例如通常具有典型MR系统中的鸟笼设计的“体线圈”具有约50cm的长度,并且以其几何中心处于原点116而定位;因此,只针对在每一侧距原点116超过约25cm的区域将z轴梯度线圈定位在较小半径处(在图1a、图1b和图2中)。在这些实施例中,x轴和y轴梯度线圈104、106保持在其原始直径处。
返回参考图3,如果圆柱型磁体102的长度减小,孔103延中心轴114的长度也将相应地减小。这可能导致z轴梯度线圈的第一部分108e的两段(即,在第二部分108f的两侧上)更接近在一起,从而减少了它们之间的凹部或间隙302。如果凹部302变得比RF线圈112的长度更短,那么可能导致z轴梯度线圈的更长部分处于较小的半径上。换言之,z轴梯度线圈的第一部分108e将沿中心轴114比z轴梯度线圈的第二部分108f更长,这可能提高z轴梯度线圈的性能。然而,由于凹部302更小,z轴梯度线圈的第一部分108e的一部分将与RF体线圈112的末端(例如更接近鸟笼RF线圈的末端环的那部分)交叠。应当注意,减小凹部302的尺寸导致检查区域118中的B1均匀性的稍微降低,这将引入较高机会在最终图像中出现后折叠(back-folding)或混叠伪影。
图4示出本文所公开的梯度线圈的实施例,其中z轴梯度线圈的第一部分108g沿中心轴114相对于原点116对称。z轴梯度线圈的第二部分108h从孔103的一个末端延伸至该梯度线圈的第一部分108g开始的点,但处于距中心轴114不同的径向距离处。
如果RF线圈112(例如头线圈)在成像前滑动到孔103中,那么梯度线圈设计的这一特殊实施例相比于一些其他实施例具有能够接受更大RF线圈112的优点。同样,孔的两个末端处的喇叭口可以不同,这在一些情况下可能是有利的。例如,如果受检者(例如图6示出的人类患者605)从具有梯度线圈第二部分108h的末端滑动到孔103中,那么该孔103的特殊末端处的较大喇叭口可以有助于降低患者不舒适度。
图5示出实现在间隙型或开放式磁体系统时本文所公开的梯度线圈设计的实施例。由间隙503将开放式磁体的两个极件502分离。将物理上分为两半但电连接以形成一个线圈的梯度线圈安装在极件上,其中每一半安装在不同的极件上。对于所有的三个梯度线圈重复这一模式。在所示出的特定实施例中,y轴梯度线圈506被示出为夹在一侧为x轴梯度线圈504而另一侧为z轴梯度线圈的第一部分508a之间。z轴梯度线圈的第二部分508b安装在x轴梯度线圈504的与y轴梯度线圈506相对的一侧上的极件502上。z轴梯度线圈的锥形或侧面部分508s是z轴屏蔽线圈。类似地,x轴梯度线圈的侧面部分504s和y轴梯度线圈的侧面部分506s分别形成x轴和y轴屏蔽线圈。线522表示磁性极件的主轴并且也表示沿其施加主磁场的轴,通常将该轴称作MR系统的z轴。箭头524表示这一特殊实施例中的主磁场B0的方向。线514表示与主磁场B0的方向垂直的平面,即磁性极件的主轴522形成该平面的法线。这一平面被指定为中心平面514。点516指示间隙503的几何中心,并且被指定为中心平面的原点或零坐标。点516也表示被包括在间隙503中的检查区域518的几何中心。该检查区域518被配置为在平行于中心平面514的平面中容纳进行检查的受检者(图6中的605)。z轴梯度线圈被示出为包括设置在距中心平面514不同距离处的第一部分508a和第二部分508b。使用RF屏510将定位在中心平面514的原点516周围的RF线圈512与梯度线圈电屏蔽。患者罩520保护受检者不与RF和梯度线圈直接接触。
如图5所示,开放式或间隙型MR系统通常具有安装在两个相对的极件上的两半梯度线圈以产生预期的磁场梯度。极件间的距离确定可用于接纳受检者(例如人或动物患者)的空间。因此,为了使患者舒适性最大化,需要极件之间的大的间隙,这导致两半梯度线圈之间的大的分离。两半梯度线圈之间的大的距离增加了所存储的场能,这进而降低了梯度线圈的效率。梯度线圈的低效率需要来自梯度放大器的更多功率,从而导致更高的操作成本。因此,需要使两半梯度线圈之间的距离最小化。
另外,如图5所示,z轴梯度线圈的第一部分508a相比于第二部分508b具有更大的直径,并因此对所存储的场能具有更多贡献。如早前所解释的,降低所存储的场能的一种方式是减小上下两半梯度线圈之间的距离。因此可以在较小的z位置(即更接近中心平面514)处放置具有更大直径的z轴梯度线圈部分(在这一情况下为第一部分508a)。通常,在开放式MR系统中不使用这一空间,并且因此该空间可以非常有效地装有z轴梯度线圈的第一部分508a。由于第一线圈部分508a距中心平面514的距离减小,可以在检查区域中更有效地产生用于成像的所需梯度场。此外,由于第一线圈部分508a和z轴屏蔽线圈508s之间的距离增加,在屏蔽线圈508s中需要更少的缠绕,这使得z轴梯度线圈在操作中更加有效。
通过在z轴梯度线圈的构建中使用空心导体并且使冷却流体循环通过该空心导体,获得直接冷却的z轴梯度线圈。该冷却流体可为水或液氮或其他液态冷却剂。可替代地,该冷却流体可为空气或其他以气态形式的冷却剂。可替代地,该冷却流体可为多种液体或多种气体或这两者的组合。对于“直接冷却的”z轴梯度线圈,其意指通过循环在空心线圈自身中的冷却流体移除由z轴梯度线圈产生的热。相反,由不具有循环冷却流体的其他梯度线圈(例如,x轴和y轴梯度线圈)产生的热必须要通过首先将该热传递至直接冷却的z轴梯度线圈而移除。在如不同附图中所示出的z轴梯度线圈的情况下,如果其他梯度线圈夹在z轴梯度线圈的两层508a、508b之间,也可以获得其他梯度线圈的有效冷却。此外,由于患者罩520与z轴梯度线圈的第二部分508b邻近,患者罩也保持冷却,从而进一步增强患者舒适性。
应当注意,尽管梯度线圈被示出为分成相等的两半,也可能具有不对称的设计。例如,可想到将梯度线圈缠绕的较大部分安装在检查区域的一侧上(相比于在另一侧上的梯度线圈缠绕)。也可能在只安装在检查区域一侧上的梯度线圈中实现所公开的梯度线圈设计。还可想到代替z轴梯度线圈的两个部分108a、108b或508a、508b,梯度线圈可分成额外的部分。有可能在屏蔽的梯度线圈或未屏蔽的梯度线圈、圆盘型梯度线圈等中实现该设计。所提出的梯度线圈设计可应用于任何的梯度线圈(即x、y或z轴梯度线圈),或应用于它们的任何组合。
图6示出利用本文所公开的梯度线圈设计的MR系统的可能的实施例。该MR系统包括一组主线圈601、多个与梯度驱动单元606相连接的梯度线圈602,以及与RF线圈驱动单元607相连接的RF线圈603。可通过一个或多个发射/接收(T/R)转换开关613进一步控制RF线圈603的功能,该RF线圈603可以以体线圈的形式集成到磁体中,和/或可以是分离的线圈。由供电单元612向多个梯度线圈602和RF线圈603供电。使用输送系统604(例如患者台)将受检者605(例如患者)定位在MR成像系统中。控制单元608控制RF线圈603和梯度线圈602。控制单元608进一步控制重建单元609的操作。控制单元608还控制显示单元610(例如监视器屏或投影仪)、数据存储单元615以及用户输入接口单元611(例如键盘、鼠标、轨迹球等)。
主线圈601产生稳定且一致的静态磁场,例如场强为1.0T、1.5T或3T。所公开的方法也可施加其他场强。以这样的方式布置主线圈601,即它们通常封闭出可向其中引入受检者605的管道形检查空间(也称作该系统的孔)。另一普遍的构造包括其间具有空气间隙的相对的极面,通过使用输送系统604可将受检者605引入该空气间隙内。为了能够实现MR成像,通过多个梯度线圈602响应于由梯度驱动单元606供给的电流而产生叠加在静态磁场上的时间上可变的磁场。所述多个梯度线圈602包括能够分别在MR系统的x、y和z轴上产生磁场梯度的x、y和z轴梯度线圈。所述x、y和z轴梯度线圈中的一个或多个可以采用如本文所公开的梯度线圈设计。适合电子梯度放大电路的供电单元612将电流供给多个梯度线圈602,其结果是产生梯度脉冲(也称作梯度脉冲波形)。控制单元608控制流过梯度线圈以产生适当的梯度波形的电流的特性,特别是它们的强度、持续时间和方向。RF线圈603在受检者605中产生RF激发脉冲并且接收由受检者605响应于RF激发脉冲而产生的MR信号。RF线圈驱动单元607向RF线圈603供给电流以发射RF激发脉冲,并且放大由RF线圈603接收的MR信号。控制单元608通过T/R转换开关613控制RF线圈603或RF线圈组的发射和接收功能。T/R转换开关613设有电子电路,该电子电路在发射和接收模式之间转换RF线圈603,并且保护RF线圈603和其他相关电子线路不发生击穿或其他过载等。由控制单元608控制所发射的RF激发脉冲的特性,特别是它们的强度和持续时间。
应当注意,尽管在这一实施例中以一个单元示出发射和接收线圈,但是也可能具有分别用于发射和接收的分离的线圈。还可能具有多个RF线圈603以用于发射或接收或这两者。RF线圈603可以以体线圈的形式集成到磁体中,或者可以是分离的表面线圈。它们可以具有不同的几何结构,例如,鸟笼构造或简单的闭环构造等。
控制单元608优选为以包括处理器(例如微处理器)的计算机的形式。控制单元608通过T/R转换开关613控制RF脉冲激发的施加以及包括回波、自由感应衰减等的MR信号的接收。用户输入接口装置611如键盘、鼠标、触感屏、轨迹球等使得操作者能够与MR系统相交互。RF线圈603接收的MR信号包含关于被成像的受检者605的感兴趣区域中的局部自旋密度的实际信息。通过重建单元609重建所接收的信号,并且将所述信号作为MR图像或MR频谱显示在显示单元610上。可替代地,有可能在存储单元615中存储来自重建单元609的信号,同时等待进一步处理。有利地,将重建单元609构建成数字图像处理单元,对该数字图像处理单元进行编程以得到从RF线圈603接收的MR信号。
应当注意,上面提及的实施例说明了本发明而非限制本发明,并且本领域技术人员将能够设计许多替代实施例而不背离所附权利要求的范围。在权利要求中,置于括号中的任何参考标记不应被解释为限制所述权利要求。词语“包括”不排除存在除了权利要求中所列出的元件或步骤以外的元件或步骤。元件前的词语“一”或“一个”不排除存在多个这种元件。在列举了若干装置的系统权利要求中,这些装置中的若干项可以由计算机可读软件或硬件的一项和相同项体现。在相互不同的从属权利要求中陈述某些措施的事实并不表示这些措施的组合不能用于获得优势。

Claims (10)

1、一种磁共振系统,包括:
主磁体(102),其包括孔(103),将所述主磁体布置为沿所述孔产生主磁场;
检查区域(118),其被包括在所述孔中且具有平行于所述主磁场的方向的中心轴(114);以及
主梯度线圈,其用于产生横越所述检查区域的磁场梯度,其中,所述主梯度线圈包括位于距所述中心轴不同距离处的第一线圈部分(108a)和第二线圈部分(108b)。
2、一种磁共振系统,包括:
主磁体(502),其包括由间隙(503)分离的多个极件,将所述主磁体布置为在所述间隙中产生主磁场;
检查区域(518),其被包括在所述间隙中且具有垂直于所述主磁场的方向的中心平面(514);和
主梯度线圈,其用于产生横越所述检查区域的磁梯度场,其中,所述主梯度线圈包括位于距所述中心平面不同距离处的第一线圈部分(508a)和第二线圈部分(508b)。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磁共振系统,其中,所述第一线圈部分和所述第二线圈部分距所述中心轴的距离的差异形成凹部,并且其中,射频线圈(112)位于所述凹部中。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磁共振系统,其中,所述第一线圈部分和所述第二线圈部分距所述中心平面的距离的差异形成凹部,并且其中,射频线圈(512)位于所述凹部中。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磁共振系统,其中,所述第一线圈部分和所述第二线圈部分距所述中心轴的距离的差异形成凹部,并且其中,配置为探测电磁辐射的探测器装置位于所述凹部中。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磁共振系统,其中,所述第一线圈部分和所述第二线圈部分距所述中心平面的距离的差异形成凹部,并且其中,配置为探测电磁辐射的探测器装置位于所述凹部中。
7、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磁共振系统,包括一个或多个额外的梯度线圈(104、106、504、506),其中,将所述主梯度线圈的所述第一线圈部分和所述第二线圈部分设置在所述额外的梯度线圈中的至少一个的相对侧上。
8、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磁共振系统,其中,所述第一线圈部分和/或所述第二线圈部分由配置为承载冷却流体的空心导电材料制成。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磁共振系统,包括邻近所述检查区域的罩(140、520),其中,将所述第一线圈部分和/或所述第二线圈部分进一步布置为冷却在至少所述检查区域附近的所述罩。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磁共振系统,其中,将所述主梯度线圈的所述第一线圈部分(108a)和所述第二线圈部分(108b)布置为使所述磁共振系统的所述孔的喇叭口最大化。
CNA2007800404041A 2006-11-03 2007-11-02 用于mri的分开的梯度线圈 Pending CN101529267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EP06123450 2006-11-03
EP06123450.6 2006-11-03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529267A true CN101529267A (zh) 2009-09-09

Family

ID=3911131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A2007800404041A Pending CN101529267A (zh) 2006-11-03 2007-11-02 用于mri的分开的梯度线圈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100007347A1 (zh)
EP (1) EP2089734A1 (zh)
JP (1) JP2010508880A (zh)
CN (1) CN101529267A (zh)
WO (1) WO2008053451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459583A (zh) * 2013-09-16 2015-03-25 西门子(深圳)磁共振有限公司 一种磁共振装置的局部线圈的定位方法、装置和系统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654474B2 (ja) 2008-12-04 2015-01-14 コーニンクレッカ フィリップス エヌ ヴェ サテライト傾斜コイルを持つ磁気共鳴撮像システム
WO2010095063A1 (en) 2009-02-17 2010-08-26 Koninklijke Philips Electronics N.V. Big bore pet/mr system
US10330758B2 (en) * 2013-12-02 2019-06-25 Koninklijke Philips N.V.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using zero echo time puse sequences
JP6499209B2 (ja) 2014-06-23 2019-04-10 コーニンクレッカ フィリップス エヌ ヴェKoninklijke Philips N.V. 一体型光子検出器リングを有する磁気共鳴イメージングシステム
EP3690468B8 (de) * 2019-01-29 2024-02-21 Siemens Healthineers AG Magnetresonanzeinrichtung und verfahren zur aufnahme von magnetresonanzdaten mit einer gradientenspule welche zur erzeugung eines radialen gradientenfelds ausgebildet ist

Family Cites Families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820988A (en) * 1987-10-07 1989-04-11 The Regents Of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Magnetic gradient coil set for nuclear magnetic resonace system having substantially different coil-patient spacings
US5406204A (en) * 1992-03-27 1995-04-11 Picker International, Inc. Integrated MRI gradient coil and RF screen
DE4230145C2 (de) * 1992-09-09 1996-09-05 Bruker Analytische Messtechnik NMR-Meßeinrichtung
US5623208A (en) * 1993-04-14 1997-04-22 Jeol Ltd. Z-axis magnetic field gradient coil structure for magnetic resonance system
US5646532A (en) * 1993-09-20 1997-07-08 Bruker Medizintechnik Gmbh Partial body tomograph
US5497089A (en) * 1994-03-15 1996-03-05 Picker International, Inc. Wide aperture gradient set
DE4422782C2 (de) * 1994-06-29 1998-02-19 Siemens Ag Aktiv geschirmte transversale Gradientenspule für Kernspintomographiegeräte
US6320382B1 (en) * 1999-12-23 2001-11-20 Varian, Inc. Etched z-axis gradient coils for magnetic resonance
DE10202986A1 (de) * 2002-01-26 2003-07-31 Philips Intellectual Property Spulensystem für eine MR-Apparatur sowie MR-Apparatur mit einem solchen Spulensystem
US6630829B1 (en) * 2002-04-22 2003-10-07 Ge Medical Systems Global Technology Co., Llc Gradient coil set capable of producing a variable field of view
US20050035764A1 (en) * 2003-08-14 2005-02-17 Anthony Mantone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directly cooling hollow conductor wound transverse gradient coil boards
CN1875288A (zh) * 2003-10-29 2006-12-06 皇家飞利浦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磁共振成像的可变视野梯度线圈系统
JP2005160842A (ja) * 2003-12-04 2005-06-23 Hitachi Medical Corp 磁気共鳴イメージング装置
EP1820445A4 (en) * 2004-11-29 2010-06-23 Hitachi Medical Corp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DEVICE
DE102005058651B4 (de) * 2005-01-26 2012-02-16 Siemens Ag Magnetresonanzgerät und integrierte Gradienten- und Hochfrequenzspuleneinheit
US7339376B2 (en) * 2006-04-09 2008-03-04 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MRI/MRS gradient coil with integrated cooling circuits
WO2007119726A1 (ja) * 2006-04-14 2007-10-25 Hitachi Medical Corporation 磁気共鳴イメージング装置及び傾斜磁場コイル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459583A (zh) * 2013-09-16 2015-03-25 西门子(深圳)磁共振有限公司 一种磁共振装置的局部线圈的定位方法、装置和系统
CN104459583B (zh) * 2013-09-16 2017-11-17 西门子(深圳)磁共振有限公司 一种磁共振装置的局部线圈的定位方法、装置和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08053451A1 (en) 2008-05-08
EP2089734A1 (en) 2009-08-19
US20100007347A1 (en) 2010-01-14
JP2010508880A (ja) 2010-03-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409170B1 (en) A tesseral shim coil for a magnetic resonance system
US8421462B2 (en) Sinusoidally resonant radio frequency volume coils for high field magnetic resonance applications
US9983279B2 (en) Radio frequency (RF) birdcage coil with separately controlled ring members and rungs for use in a magnetic resonance (MR) imaging system
EP0187691B1 (en) Improvements relating to magnets
JP6402112B2 (ja) 磁気共鳴イメージングのためのzセグメント化されたラジオ周波数アンテナ装置
CN101529267A (zh) 用于mri的分开的梯度线圈
US20100164494A1 (en) Transmit profile control in mri
US7295012B1 (en)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MRI shim elements
US20170003367A1 (e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system and method
US20030071621A1 (en) Rf coil for reduced electric filed exposure for use in very high fiel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US6822448B2 (en) RF coil for very high fiel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CN107621615B (zh) 嵌入式梯度及射频集成线圈及带有该集成线圈的磁共振设备
US20030155917A1 (en) Magnetic resonance apparatus including an rf magnetic flux guiding structure for improving the signal-to-noise ratio
JP2001327478A (ja) Mri用傾斜磁場コイル
US6822451B2 (en) Non-coupling magnetic sheilding coil
US10330754B2 (en) Stator-less electric motor for a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system and methods thereof
JP6255012B2 (ja) Mriシステムで使用されるtem共振器システム
EP2203757A2 (en) Birdcage coil with improved homogeneity and reduced sar
JP2019180851A (ja) アレイコイル及び磁気共鳴撮像装置
WO2008100546A1 (en) Transmit profile control in mri
US10317485B2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one or more subjects
US5864235A (en)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tomography apparatus with a combined radio-frequency antenna and gradient coil structur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09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