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523860A - 用于语音通信的双模装置 - Google Patents

用于语音通信的双模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523860A
CN101523860A CNA2007800383219A CN200780038321A CN101523860A CN 101523860 A CN101523860 A CN 101523860A CN A2007800383219 A CNA2007800383219 A CN A2007800383219A CN 200780038321 A CN200780038321 A CN 200780038321A CN 101523860 A CN101523860 A CN 10152386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se station
interface
user
call
contact pers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780038321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523860B (zh
Inventor
塔维拉·欣里库斯
加雷斯·奥洛克林
利兹·莱斯
马克斯·梅尔希奥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crosoft Technology Licensing LLC
Original Assignee
Skype Ltd Irelan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kype Ltd Ireland filed Critical Skype Ltd Ireland
Publication of CN10152386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52386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52386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52386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Facilities therefor
    • H04W4/16Communication-related supplementary services, e.g. call-transfer or call-hold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00Detai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3/00 - G06F13/00 and G06F21/00
    • G06F1/16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 G06F1/161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portable computers
    • G06F1/163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of portable computers not specific to the type of enclosures covered by groups G06F1/1615 - G06F1/1626
    • G06F1/1684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integrated I/O periphera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1/1635 - G06F1/1675
    • G06F1/169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integrated I/O periphera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1/1635 - G06F1/1675 the I/O peripheral being an integrated pointing device, e.g. trackball in the palm rest area, mini-joystick integrated between keyboard keys, touch pads or touch stripe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33Pointing devices displaced or positioned by the user, e.g. mice, trackballs, pens or joysti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6F3/0354Pointing devices displaced or positioned by the user, e.g. mice, trackballs, pens or joysti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with detection of 2D relative movements between the device, or an operating part thereof, and a plane or surface, e.g. 2D mice, trackballs, pens or pucks
    • G06F3/03547Touch pads, in which fingers can move on a surface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48Interaction techniques based on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s [GUI]
    • G06F3/0484Interaction techniques based on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s [GUI] for the control of specific functions or operations, e.g. selecting or manipulating an object, an image or a displayed text element, setting a parameter value or selecting a range
    • G06F3/0485Scrolling or panning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48Interaction techniques based on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s [GUI]
    • G06F3/0487Interaction techniques based on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s [GUI] using specific features provided by the input device, e.g. functions controlled by the rotation of a mouse with dual sensing arrangements, or of the nature of the input device, e.g. tap gestures based on pressure sensed by a digitiser
    • G06F3/0488Interaction techniques based on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s [GUI] using specific features provided by the input device, e.g. functions controlled by the rotation of a mouse with dual sensing arrangements, or of the nature of the input device, e.g. tap gestures based on pressure sensed by a digitiser using a touch-screen or digitiser, e.g. input of commands through traced gestures
    • G06F3/04883Interaction techniques based on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s [GUI] using specific features provided by the input device, e.g. functions controlled by the rotation of a mouse with dual sensing arrangements, or of the nature of the input device, e.g. tap gestures based on pressure sensed by a digitiser using a touch-screen or digitiser, e.g. input of commands through traced gestures for inputting data by handwriting, e.g. gesture or tex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2/00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12/54Store-and-forward switching systems 
    • H04L12/56Packet switching systems
    • H04L12/5691Access to open networks; Ingress point selection, e.g. ISP selection
    • H04L12/5692Selection among different network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5/00Network arrangements, protocols or services for supporting real-time applications in data packet communication
    • H04L65/10Architectures or entities
    • H04L65/102Gateways
    • H04L65/1023Media gateways
    • H04L65/1026Media gateways at the edg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5/00Network arrangements, protocols or services for supporting real-time applications in data packet communication
    • H04L65/10Architectures or entities
    • H04L65/102Gateways
    • H04L65/1033Signalling gateways
    • H04L65/1036Signalling gateways at the edg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5/00Network arrangements, protocols or services for supporting real-time applications in data packet communication
    • H04L65/1066Session management
    • H04L65/1069Session establishment or de-establishmen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5/00Network arrangements, protocols or services for supporting real-time applications in data packet communication
    • H04L65/1066Session management
    • H04L65/1101Session protoco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7/00Arrangements for interconnection between switching centres
    • H04M7/0024Services and arrangements where telephone services are combined with data services
    • H04M7/0057Services where the data services network provides a telephone service in addition or as an alternative, e.g. for backup purposes, to the telephone service provided by the telephone services network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10Connection setup
    • H04W76/12Setup of transport tunnel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203/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0 - G06F3/048
    • G06F2203/033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33
    • G06F2203/0339Touch strips, e.g. orthogonal touch strips to control cursor movement or scrolling; single touch strip to adjust parameter or to implement a row of soft key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3/00Automatic or semi-automatic exchanges
    • H04M3/42Systems providing special services or facilities to subscribers
    • H04M3/4228Systems providing special services or facilities to subscribers in networks
    • H04M3/42289Systems providing special services or facilities to subscribers in networks with carrierprovider selection by subscribe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8/0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e.g. terminals, base stations or access point devices
    • H04W88/08Access point devices
    • H04W88/10Access point devices adapted for operation in multiple networks, e.g. multi-mode access poin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92/00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92/16Interfaces between hierarchically similar devices
    • H04W92/18Interfaces between hierarchically similar devices between terminal devic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ultimedia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General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Services (AREA)
  • Telephone Function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在对等语音通信系统中使用的终端。终端包括基站及至少一手持话机,该手持话机被配置以与所述基站无线通信。基站包括至分组数据网络的第一接口以及至公共交换电话网络的第二接口。所述基站被配置以选择性地从所述第一接口建立分组数据呼叫以及从所述第二接口建立公共交换电话呼叫。

Description

用于语音通信的双模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语音通信尤其用于对等通信的双模装置。
背景技术
对等(“P2P”)通信系统允许个人计算机(“PC”)的用户通过电子计算机网络例如因特网加入到语音通信(“呼叫”)。这些系统对用户是有利的,因为其成本通常大大低于传统电话网络,例如固定线路或移动蜂窝式网络。尤其是在长途电话的情况下。虽然还可以选择其他协议,但是这些系统利用现有网络(例如因特网)上的语音电话(“VoIP”)提供这些服务。为了使用对等呼叫服务,用户必须在其个人计算机上安装及执行客户端软件。客户端软件提供VoIP连接以及如注册及鉴权的其他功能。可以使用现有技术例如WO2005/009019中所公开的来发起呼叫。
对等通信服务中的某些呼叫可以对用户免费,例如呼叫同一对等服务中的其他用户。因此与传统的固定服务或移动服务相比,P2P通信服务的用户具有明显的优势。然而,用户被这样的事实所迫,即为了利用P2P通信服务发出或接收呼叫,用户必须访问个人计算机。即使用户确实访问个人计算机,在发出呼叫之前用户必须接通个人计算机,并随后在能够发出呼叫之前等待个人计算机以引导程序。另外,如果用户希望接收呼入,用户必须使个人计算机接通,否则不能接收呼叫。这具有能耗远景方面低效率的缺点。
由于无绳电话及移动蜂窝式网络的普及,用户在使用常规的电话服务的同时习惯于机动性。然而,利用P2P通信服务,用户的位置被限制在运行P2P客户端软件的就近区域。
而且,目前P2P通信服务不能用于呼叫紧急电话号码(例如美国的911、英国的999、欧洲的112)。因此,由于用户必须能够联系到应急服务,所以P2P通信服务不能用作常规电话服务的替代品。
发明内容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案,提供一种在对等语音通信系统中使用的终端,包括:基站;及至少一手持话机,其被配置以与所述基站无线通信;其中所述基站包括至分组数据网络的第一接口以及至公共交换电话网络的第二接口,所述基站被配置以选择性地从所述第一接口建立分组数据呼叫以及从所述第二接口建立公共交换电话呼叫。
作为优选,分组数据呼叫包括网络电话(VoIP)包。
在一个实施例中,基站进一步包括切换装置,其被可操作以响应所述基站的选择将语音通信信号引导至所述第一接口或所述第二接口。作为优选,所述选择基于用户的优先以及正在建立的呼叫的特征。
作为优选,所述基站进一步包括微处理器,其被配置以执行嵌入式客户端软件,其中所述客户端软件被配置以建立所述分组数据呼叫、将语言信息编码为从所述第一接口传送用的分组数据,以及将所述第一接口接收到的分组数据解码为语言信息。
作为优选,所述至少一手持话机包括:显示器;及键盘,其包括能够根据按键的按压数量而输入数字或字母符号的多功能键,所述键盘被配置以将联系人信息输入到在所述显示器上显示的用户界面、在用户界面上选择联系人以及发起与联系人的语音呼叫。
作为优选,所述用户界面进一步显示联系人的存在信息,所述存在信息指示联系人的当前状态。
作为优选,所述至少一基站进一步包括用于存储联系人信息的存储装置,由此在终端激活时,联系人信息从连接至所述分组数据网络的联系人服务器被传送至所述基站并且被存储在所述存储装置中。
作为优选,所述用户界面进一步显示联系人查找界面,由此利用键盘将信息输入所述联系人查找界面并传送至所述基站,并且,作为响应,所述基站被配置以生成从所述第一接口传送至对等语音通信系统的联系人查找请求。
作为优选,响应所述联系人查找请求,所述终端接收联系人查找响应,所述联系人查找响应显示在所述用户界面上。
在一个实施例中,建立分组数据呼叫并在所述联系人查找响应中显示联系人。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在所述联系人响应中显示的联系人可被存储在手持话机中。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对等通信系统,包括:终端,其包括基站及至少一个被配置以与所述基站无线通信的手持话机,其中所述基站包括至分组数据网络的第一接口以及至公共交换电话网络的第二接口,所述基站被配置以选择性地从所述第一接口建立分组数据呼叫以及从所述第二接口建立公共交换电话呼叫;及网络元件,其连接至分组数据网络并且被配置以与所述终端通信,其中所述网络元件传递所述无线手持话机与所述网络之间的所述分组数据呼叫的包。
作为优选,所述分组数据呼叫包括网络电话(VoIP)包。
作为优选,对等语音通信系统进一步包括联系人服务器,其连接至网络为所述终端存储联系人信息,其中,在所述终端被激活时,联系人信息通过所述网络元件被传送至所述终端并且被存储在所述终端中。
根据本发明的又一方面,提供一种在对等语音通信系统中使用的终端,包括:基站:及至少一手持话机,其被配置以与所述基站无线通信;其中所述基站包括用于接合至分组数据网络的第一器件以及接合至公共交换电话网络的第二器件,所述基站被配置以选择性地从用于接合的所述第一器件建立分组数据呼叫以及从用于接合的所述第二器件建立公共交换电话呼叫。
作为优选,所述基站进一步包括切换器件,其被操作以响应所述基站的选择将语音通信信号引导至用于接口的所述第一器件或用于接口的所述第二器件。
附图说明
为更好的理解本发明并且示出本发明是如何实施的,将以实例的形式结合附图,其中:
图1示出包括PC及有线网络连接的P2P通信系统;
图2示出包括PC及无线网络连接的P2P通信系统;
图3示出包括双模终端的P2P通信系统;
图4A示出双模终端基站的功能元件;
图4B示出双模终端无线手持话机的功能元件;
图5示出双模终端无线手持话机的外部控制机构;
图6示出当向P2P通信服务的其他用户发起去话呼叫时的用户界面;
图7示出当向公共交换电话网络(PSTN)号码发起去话呼叫时的用户界面;
图8示出当接收到来自P2P通信服务的其他用户的外来呼叫时的用户界面;
图9示出当接收到来自PSTN的外来呼叫时用户的界面;
图10示出用于无线手持话机启动程序的用户界面屏幕流程;
图11示出用于登录无线手持话机的程序的用户界面屏幕流程;
图12示出用于从无线手持话机发起去话呼叫的用户界面屏幕流程;
图13示出用于连接呼叫的程序的用户界面屏幕流程;
图14示出当出现异常去话呼叫时所显示的屏幕;
图15示出用于无线手持话机接收外来呼叫的用户界面屏幕流程;
图16示出用于从联络表中选择及呼叫联系人的用户界面屏幕流程;
图17示出用于观看及使用外来呼叫历史中的信息的用户界面屏幕流程;
图18示出用于观看及使用去话呼叫历史中的信息的用户界面屏幕流程。
具体实施方式
首先参照图1,图1示出了已知的P2P通信系统100。图1示出P2P通信服务的用户的家庭101。用户操作在其上执行客户端软件104的电子计算机终端102,例如PC。手持话机106也连接至PC,手持话机106包括扬声器及话筒,以使用户能够以与传统固定电话线路电话通信相同的方式在语音呼叫中收听及说话。手持话机106不需要必须为传统电话手持话机的形式,而是可以为与话筒整体成型的头戴受话器或耳机的形式,或者是独立连接至PC102的分离的扩声器及话筒。
如上所述,电子计算机终端102运行由P2P通信服务的操作者提供的客户端104。客户端104是在计算机终端102中局部处理器上执行的软件程序。为发起呼叫,用户可以点击显示在客户端104中的列出的其他用户的联系人,或者可选的可以输入其他用户的用户名。然后客户端104向其他用户建立呼叫且可以利用VoIP发起呼叫。客户端执行VoIP包的编码和解码。
电子计算机终端102连接至调制解调器108,调制解调器108允许电子计算机终端发送数据至例如因特网110的网络及从该网络接收数据。在图1所示的示例中,电子计算机终端利用有线连接来连接至调制解调器108。有线连接可以为,例如以太网或USB。
来自电子计算机终端102的VoIP包通过调制解调器108传送至因特网110,并通过调制解调器114传送至其他用户的电子计算机终端112。在其他用户的电子计算机终端112上运行的客户端116(与客户端104相似)解码VoIP包以产生能够使其他用户利用手持话机118可以听到的音频信号。相反的,当其他用户向手持话机118讲话时,电子计算机终端112上执行的客户端116将音频信号编码为VoIP包,并且通过调制解调器114将其传送穿过因特网110至电子计算机终端102。电子计算机终端102上执行的客户端104对来自其他用户的VoIP包进行解码,并且产生用户的手持话机106能够听到的音频信号。
可选的,电子计算机终端102的用户可以向固定线路电话服务的用户发起语音呼叫。在这种情况下,用户将连接至公共交换电话网络(“PSTN”)的另一个用户的电话号码输入客户端104中。客户端将来自用户的音频信号编码为VoIP包,并且将其通过调制解调器108传送入因特网110。VoIP包被传送至连接在因特网110及PSTN 122之间的网关120,在这里VoIP包被转变为适合传送穿过PSTN 122的形式。PSTN 122将来自网关120的被转变的语音信息传递至其他用户的固定线路电话设备124。请注意,用户还可以通过移动式网络代替PSTN(图1未示出)向移动电话发起呼叫。
以上所描述的系统存在之前提到的问题,为使用户利用P2P通信服务发起或接收电话呼叫,电子计算机终端102必须存在并且被激活。如果电子计算机终端102没有被激活,则用户必须首先在发起呼叫之前将其接通。另外,如果有例如来自固定线路电话机124或者电子计算机终端112的外来呼叫,则为接收该呼叫电子计算机终端102必须通电。而且,由于电子计算机终端102和调制解调器108之间的连接以及电子计算机终端102和手持话机106之间的连接的有线特性,用户还受限于在使用P2P通信服务时的移动性的限制。另外,由于P2P通信服务不能用于紧急呼叫,所以用户还必须在房间101中具有直接连接至PSTN 122的常规的固定线路电话机126。用户的固定线路电话机126能够用于呼叫在PSTN 122中的其他固定线路电话机124,并且,如果P2P通信服务允许这样,可以用于呼叫P2P服务的用户的终端112。
图2示出可选的已知P2P通信系统200。除了电子计算机终端102通过无线连接来连接至因特网110之外,系统200与图1示出的系统100相同。电子计算机终端102具有带有天线202的无线局域网络(“WLAN”)模块,该天线能够将数据无线传送至WLAN的接入点(“AP”)204。AP 204与调制解调器206连接,依次地调制解调器206连接至因特网110。无线连接可以采用WLAN标准,例如IEEE 802.11标准族(也被称作WiFi)。AP 204及调制解调器206可以集成为单一装置(其可以被称作无线调制解调器或无线路由器),如虚线框208所示。可选的,AP 204及调制解调器206也可以为分离的装置。
除了来自电子计算机终端102的VoIP包被无线地发送至调制解调器206,以及相似地,电子计算机终端102无线地接收来自其他用户的VoIP包之外,图2中示出的系统200的操作与图1所示的及上述描述的相同。这提供给用户有限程度的移动性,尤其是如果电子计算机终端为手提式电脑或笔记本式计算机时。然而,移动的程度仍然大大低于传统无绳电话或移动蜂窝式电话可以达到的程度。而且,还必须仍存在固定线路电话机126以允许发起紧急呼叫。
现在参照图3,其中示出包括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双模终端的P2P通信系统300。双模终端包括与基站(“BS”)304通信的无线手持话机302,其可以发起VoIP呼叫穿过因特网而不需要电子计算机终端,并且还可以发起直接穿过PSTN的常规电话呼叫。
由于无线手持话机302足够小巧轻便可以手持,并且不需要PC,因此相比较无线手提式电脑或笔记本式计算机,无线手持话机302可以获得更大程度的移动性。
无线手持话机302利用短距离无线通信协议连接至基站304。在优选的实施例中,无线手持话机302利用欧洲数字无绳电话通信(digital Europeancordless telecommunication(“DECT”))标准连接至BS304。在可选的实施例中,利用例如个人手持电话系统(“PHS”)的不同的无绳电话标准,或者利用例如蓝牙、IEEE 802.11(“WiFi”)、超宽带(“UWB”)或其它适合的无线通信协议的可选无线标准,无线手持话机302连接至BS304。
BS304连接至允许BS304发送及接收来自例如因特网110的网络的数据的调制解调器108,并且还连接至PSTN 122以能够发起及接收常规电话呼叫。BS 304执行专用的嵌入式客户端软件,以执行与在图1及图2中电子计算机终端102上运行的客户端软件104相同的功能。因此,通过运行BS304上的嵌入式客户端软件,可以利用P2P通信服务发起VoIP呼叫而不需要电子计算机终端102的出现。嵌入式软件意味着软件被永久的装载入装置并且不能被用户删除。然而,用户升级或更新嵌入式软件仍是可能的。另外,仅仅相同软件的经鉴定版本可以被升级或更新,并且用户不能将其他类型的软件装载入装置。请注意,在一些实施例中,嵌入式软件可以被“默默地”升级而无需用户知道升级正在进行。
另外,还通过提供直接连接至PSTN 122,可以由无线手持话机302发起呼叫,通过BS 304直接至PSTN 122,因此允许发起紧急呼叫并且消除对第二固定线路电话机的需求。
如第二无线手持话机306所表示的多个无线手持话机可以与基站304通信,允许用户具有可在房间101中使用的多于一个的手持话机。由于手持话机指示两根线路(P2P VoIP服务或PSTN)中当前在使用哪一个(如果有的话),这为用户提供了进一步的优势。如果这些线路中的一条被一手持话机(例如手持话机302)的用户使用,那么第二手持话机(例如手持话机306)的第二用户可以使用另一条线路发起呼叫。因此,这提供了这样的优势,即可以利用多个无线手持话机在两条线路上同时向家庭发起两个分离的呼叫,然而这对于常规家用固定线路无绳电话是不可能的。
现在参照图4A及图4B,其示出基站304(图4A)及无线手持话机302(图4B)的主要功能元件。
图4A中的BS 304包括微处理器(“μP”)402(也被称作中央处理单元(“CPU”),其控制BS 304的操作并且执行嵌入式软件。射频(“RF”)模块也连接至微处理器,其执行在无线手持话机302与BS304之间使用的特定的无线电通信标准,例如DECT模块404。通过天线406传送及接收RF信号。
切换模块407连接至微处理器402。切换模块在微处理器402的控制下操作,以将语音呼叫经由调制解调器108指引至因特网(在P2P VoIP呼叫的情况下)或指引至PSTN 122(在PSTN呼叫的情况下)。用于连接至调制解调器108的接口连接至切换模块407(如图3中所示)。在优选的实施例中,此接口为执行以太网通信协议的以太网接口408。在可选的实施例中,还可以用其他接口与调制解调器108通信,例如通用串行总线(“USB”)。为将BS304连接至PSTN 122,PSTN接口410被连接至微处理器402。此接口允许BS 304以与常规固定线路电话机相同的方式连接至PSTN 122。如果PSTN或以太网接口断开连接,在这种情况下用另一条线路发起呼叫,则BS 304及无线手持话机302仍然能够操作。
连接至微处理器402的还有存储器412及可选的串行接口414。存储器412可以包括闪速存储器(Flash)及随机存取存储器(RAM)。串行接口414可以在一些装载及更新微处理器402上的软件的实施例中应用。在优选的实施例中,串行接口414为USB接口。在可选的实施例中,也可使用其他串行接口,例如IEEE 1394(火线(FireWire))标准。
图4B中示出的无线手持话机302包括微处理器416,其控制无线手持话机302的操作并且执行嵌入式软件。显示器418(例如液晶显示器(“LCD”))、扬声器420、话筒422及键盘424连接至微处理器416。扬声器420可以通过包括音频驱动器硬件(包括例如放大器)及数模转换器的接口426连接至微处理器416。接口426的功能可选地可以集成入微处理器中。话筒422通过包括音频接收硬件(例如放大器)及模数转换器的接口428连接至微处理器416。而且,此功能可以集成入微处理器416中。键盘424可以通过键盘编码器接口430连接至微处理器416。显示器418通过显示器驱动器接口432连接至微处理器。连接至微处理器的还有用于与基站无线通信的例如DECT模块434的RF模块,以及可以包括Flash及RAM的存储器436。
再次参照图4A,BS 304的微处理器402在小型专用装置中操作,并因此需要比PC中的CPU低的处理电源。例如,微处理器402通常可以具有200-400MHz的时钟速度。在可选的实施例中,微处理器402可以由能够执行一些语音处理功能(如下所述)的数字信号处理器(digital signal processor(“DSP”)补充。这允许微处理器402降低时钟速度,例如降到50-200MHz。
微处理器402执行嵌入式软件以允许无线手持话机302被用于发起VoIP呼叫(即不需要使用PC)。微处理器402执行操作系统(“OS”)438。虽然也可以采用其他的操作系统,但是在优选的实施例中,OS 438为Linux。OS 438允许在微处理器402上运行程序并且控制例如IP堆栈及文件系统支持的低层操作。
连接管理器440运行在微处理器402的OS 438上。连接管理器440为客户端软件的核心元件,并且处理与P2P通信网络的连接。这包括定位呼叫(placing of call)、管理在线状态及与其他用户的任何通信。连接管理器还处理穿过PSTN网络的呼叫。
连接管理器440判定是否应该通过因特网(如P2P VoIP呼叫)或通过PSTN(如PSTN呼叫)路由呼叫。此判定可以基于大量的因素。例如,用户可以关于P2P服务或PSTN连接是否用于呼叫特定类型的联系人设定优先。可选的,无线手持话机302可以提示用户选择使用哪种连接类型。另外,一些号码(例如紧急号码)仅可以通过一种类型的网络(例如PSTN)进行呼叫,并且连接管理器对此进行检测并自动路由此呼叫。通过连接管理器440将来自微处理器的信号发送至切换模块,其操作以将语音呼叫信号引导至所需呼叫类型的适当的接口,从而执行呼叫的路由。
语音引擎442在连接管理器440的控制下操作。语音引擎442包括译码编码器,用于在发起VoIP呼叫时对语音进行编码及解码。在优选的实施例中,编码译码器为G.729编码译码器。由于此编码器可以在小型专用装置上以比PC低的处理电源轻松运行,因此被采用。然而,在可选的实施例中,还可以采用任何适合的编码译码器,例如G.711、G.726及宽带AMR-WB。
除执行语音信息的编码及解码之外,语音引擎442还提供抖动缓冲器(jitter buffer)、回声消除设备(echo cancellation facilities)、语音激活检测器(voice activity detection)及舒适噪声生成器(comfort noisegeneration)。语音引擎进一步执行实时协议(“RTP”)包流的发送及接收、双音多频(“DTMF”)音调的生成以及输出放大(即音量)的设置。注意,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无线手持话机302中可存在一些语音引擎功能,例如本地回声消除。
因此,在BS 304中的嵌入式软件执行与PC上运行的VoIP客户端相同的功能,并且允许利用BS 304与无线手持话机302结合发起P2P呼叫及PSTN呼叫。同时,BS 304包括用于发起P2P呼叫及PSTN呼叫的嵌入式软件,无线手持话机包括如下所述的用于与用户相互作用并与BS 304通信的嵌入式软件。
通过运行在无线手持话机302的微处理器416上的操作系统448的用户接口(“UI”)446,无线手持话机302的用户可以与BS 304中的连接管理器440相互作用并且控制连接管理器440。无线手持话机302还执行电源管理软件449,其用于节约无线手持话机302的电池能耗,例如,当不使用手持话机时使屏幕变暗。
UI 446尤其适于在手持装置的小屏幕上显示,并且被设计为由小键盘操作(稍后描述其结构)。通过无线手持话机302的UI 446,用户可以如同使用PC 102及手持话机106一样的几乎相同程度功能使用P2P通信服务,以及发起PSTN呼叫,如同将要描述的。
P2P通信服务的新用户可以使用无线手持话机302创建账户并登录P2P通信系统。这涉及用户输入信息,例如使用无线手持话机302的键盘输入用户的名字,以及选择用户名和密码。
当用户已经登录到P2P通信服务时,用户可以访问他们在无线手持话机302的UI上的联系人列表。联系人列表由用户创建,是用户可以容易与其建立呼叫的人的列表。联系人列表可以包括P2P通信服务的用户的用户名及常规PSTN电话号码。为利用P2P服务(通过以太网接口408)以及由PSTN(通过PSTN接口410)发起的呼叫维持单一的联系人列表。在P2P通信服务的其他用户的联系人的情况下,这些联系人已经授权用户观察他们在联系人列表中的“存在”信息。存在信息是P2P通信服务的特定用户的在线状态的指示。例如,用户能够看到联系人是否在线、下线、忙碌或离开(其它存在状态也是有可能的)。在联系人列表中这些信息显示在联系人名字旁边。存在信息对于不是P2P通信服务用户的联系人是不可得的。联系人列表存储在基站304的存储器412中。在可选的实施例中,联系人列表还可以高速缓存在本地无线手持话机302的存储器436中。
通过例如利用键盘简单地选择合适的联系人,用户可以向联系人列表中的联系人发起呼叫(注意,可以利用例如从呼叫历史选取或者输入用户名的其他方式向联系人发起呼叫)。用户可以设置关于是否使用P2P服务或PSTN连接来呼叫特定类型联系人的优先。可选的,无线手持话机302可以提示用户选择应用哪种类型的连接。再次参照图3及图4,如果向P2P通信服务的其他用户发起呼叫,则无线手持话机302使用DECT连接BS 304,利用P2P通信服务传送请求以呼叫联系人列表中所列出的人。然后BS 304中的连接管理器440通过将来自调制解调器108的数据穿过因特网110(通过调制解调器114)传送至运行客户端116的目标电子计算机终端112而建立呼叫。
一旦呼叫建立,就可以在无线手持话机302的用户与手持话机118的用户之间进行语音呼叫。来自无线手持话机302的用户的语言信号在无线手持话机302的话筒422处被接收并通过接口428传送至微处理器416。然后处理该语言信号使得语言信号可以根据DECT协议被传送。然后利用无线手持话机302的DECT模块434将这些信号传送至基站304,随后由BS 304的DECT模块406接收这些信号。BS 304解码DECT信号以提取语言信号。语言信号由嵌入式语音引擎442编码为VoIP包,并且通过以太网接口408传送至调制解调器108并随后穿过因特网110(通过调制解调器114)至运行客户端116的目标电子计算机终端112。
发源于目标电子计算机的语言信号作为VoIP包在BS 304的以太网接口408处被接收,并且由语音引擎442解码。然后由微处理器402进行处理这些信号以利用DECT协议传送,并且由DECT模块404传送。DECT信号由无线手持话机302的DECT模块434接收,并且由微处理器416解码以产生音频语言信号。音频语言信号通过接口426被提供至无线手持话机的扬声器420。
相似的,无线手持话机302可以接收来自P2P通信服务的其他用户的外来呼叫。在这种情况下,呼叫是通过电子计算机终端112的客户端116建立的。呼叫在BS 304处被接收,该BS 304通过DECT寻找(page)无线手持话机302,并且该呼叫通过铃声、装置的振动或者两者的结合(基于用户的优选)提示用户。用户还在UI上显示呼叫方的身份,以及,在优选的实施例中,如果图片可用的话显示呼叫方的图片。BS 304及无线手持话机302的使用具有可以不需要现有的或被激活的PC而接受呼叫的优点。
无线手持话机的用户可以建立至PSTN电话用户的呼叫。至PSTN用户的呼叫既可以通过P2P通信服务发起,也可以直接通过PSTN发起。用户可以选择是使用P2P服务还是PSTN用于呼叫。可选的,用户可以设置关于默认哪种选择应该被应用的优先。无线手持话机还可以检测某种特殊的号码,并且总是通过P2P服务或PSTN进行呼叫这些号码。例如,检测到紧急号码(例如911、999或112)并且总用PSTN进行呼叫。
为呼叫PSTN号码,用户选择联系人列表中的PSTN号码(这可以关联仅有PSTN号码的联系人,或者既有PSTN又有P2P通信服务用户名的联系人)。可选的,用户可以手动将PSTN号码输入键盘(例如,如果号码没有与任何联系人关联)。
如果利用P2P服务呼叫PSTN号码,则无线手持话机302与BS304建立DECT连接,利用P2P服务将呼叫请求传送至联系人列表中所列出的人。BS 304中的连接管理器440通过将数据经由调制解调器206传送穿过因特网110至网关120发起呼叫,在网关120处数据被转换为适合穿过PSTN122传送的形式。PSTN 122将来自网关120的转换后的数据传递至其他用户的固定线路电话设备124。
如果直接利用PSTN呼叫PSTN号码,则无线手持话机302与BS304建立DECT连接,利用PSTN将呼叫请求传送至联系人列表中所列出的人。BS 304中的连接管理器440以常规的方式建立穿过PSTN至其他用户的固定线路电话设备124的呼叫。
注意,用户还可以通过移动网络(图3中未示出)代替PSTN以相似的方式呼叫移动号码。
无线手持话机302的用户还可以接收来自PSTN的外来呼叫。这些呼叫可以从BS 304的PSTN接口410或者通过以太网接口408从P2P服务直接呼入。与来自P2P通信系统的外来呼叫相似,呼叫在BS 304处被接收,该BS 304须找无线手持话机302,并且该呼叫通过铃声、装置的振动或者两者的结合(取决于用户的优选)被指示给用户。如果呼叫方身份信息可用,则可以显示在UI上。而且,基站304及无线手持话机302具有不需要现有的或被激活的PC而接收呼叫的优点。
由于P2P通信服务以对等原则操作,所以中央服务器(central servers)的数量维持在最少。实际上,P2P通信服务可以不需要使用中央服务器而几乎全部实现功能。然而,服务的功能性可以通过一些中央服务器的使用而改进。例如,可以使用中央联系人服务器(central contact server)(图3中的308)以允许用户联系人列表的同步。当现有的P2P通信服务用户登录新装置(例如无线手持话机302)时,此用户的联系人列表被从中央联系人服务器308中检索出。只要联系人列表被从中央联系人服务器308中检索出,联系人列表就高速缓存入基站304的存储器412中(并且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被高速缓存入无线手持话机302的存储器436中)。因此,不需要用户每次利用无线手持话机302登录时检索联系人列表。注意,在实际中,为冗余及可伸缩性的原因,可能存在多于一个的联系人服务器308。然而,为清晰起见图3中仅示出单一的服务器。
在优选的实施例中,并不是每一个联系人的所有信息都需要保存在联系人服务器308上。仅仅用户名、显示名字及授权状态需要存储在联系人服务器308上。其他信息例如联系人相关的图片(称作“虚拟形象”)从P2P通信网络中获得。在可选的实施例中,所有的信息可以集中存储在联系人服务器上。
使用中央联系人服务器308允许用户从多种装置登录P2P通信服务,并且维持单一的统一的联系人列表。例如,用户可以在工作中使用PC及在家中使用无线手持话机302,并且能在这些装置中的任意一个上得到相同的联系人列表。而且,用户还可以去到P2P通信服务的不同用户的家中或工作场所,并且使用不同用户的无线手持话机登录网络。然后即使用户并不是访问网络的装置的拥有者,用户也将访问自己的联系人列表。在任意的装置上访问自己的联系人列表是明显优于传统PSTN及移动电话的优点。
无线手持话机302的用户可以使用装置的UI及键盘查找P2P通信服务的其他用户的联系人详情。对话框被呈现给用户,在对话框中用户可以输入其希望查找的用户的详情(例如他们的全名或者用户名)。接着无线手持话机302与BS304通信并从网络检索此信息,然后将结果呈现至用户的UI中。实际上,这样允许无线手持话机302直接从装置访问P2P通信服务的所有用户的通讯录。这种类型的功能在PSTN及移动电话中不可得,并且为用户提供了实质的优点。
一旦使用上述的查找功能找到联系人,就可以直接从无线手持话机将其添加到联系人列表中。相似的,也可以直接从无线手持话机将PSTN号码添加到联系人列表中。用户还能够查看使用查找功能找到的P2P服务通信的用户或者在联系人列表中的用户的简介信息。简介信息包含联系人的详情,在优选的实施例中包括可以在无线手持话机302上查看的联系人的图片。
在无线手持话机302上执行的其他功能包括:电话转接至其他号码;支持DTMF音频;访问语音邮件(包括保留及检索消息、设置习惯问候以及还原标准问候语);区分未接呼叫、已接呼叫以及呼出呼叫的呼叫历史;参与电话会议;访问账户信息;以及发送及许可联系人的授权信息。也可以执行呼叫等待,使得正在进行中的呼叫可以保持不挂断从而使得用户可以应答其他的外来呼叫,并且用户可以在这些呼叫之间来回切换。这包括保持使用P2P服务发起的呼叫及切换至PSTN的外来呼叫的功能,反之亦然。
无线手持话机的UI还提供给用户不同事件的通知。这包括网络事件例如外来呼叫(通过UI的通知,也可如同以前所描述的铃声及振动)、未接呼叫的通知以及语音邮件消息的通知。另外,处理环境事件并通知用户,例如低电池电量警告及无线网络信号强度。
BS304上的所有软件(以及在一些实施例中的无线手持话机302)包括内核及驱动,所述软件可以通过以太网接口408利用PC及PC上执行的特殊应用程序进行更新。在可选的实施例中,BS 304包括可选的USB串行接口414,其可用于升级BS304上的软件,并且在一些实施例中,可用于升级无线手持话机302。而且,软件的某些方面可以直接通过因特网更新至装置,而不需要连接PC。
现在参照图5,其中示出无线手持话机302的外部控制的示例。无线手持话机302的前部包括显示器502(例如LCD),在其上为所显示的UI。显示器下方为键盘504。在优选的实施例中,在装置的顶部为电源按钮506并且在装置的侧面为音量升高及音量降低键508。
键盘504包括左软按键(left soft key(“LSK”))510,其用于调用各种直接显示在LSK 510上方的显示器502上的UI中的特殊行为。尤其是,LSK510用于例如“选项”及“选择”的“肯定”行为。右软按键(right soft key(“RSK”))512也表示其调用直接显示在RSK510上方的显示器502的UI中显示的行为。尤其是,RSK 512用于例如“后退”及“清除”的“否定”行为。
在两个软按键之间设置有导航板514。用户可以向上、下、左以及右移动导航板以通过选单系统导航以及移动用于文本输入的光标。用户可以压下导航板514的中心以调用选择。发送键514表示其用于发起呼叫。此按键通常为绿色。结束键516表示在主动呼叫期间结束呼叫,以及在外来呼叫期间拒绝呼叫。此按键通常为红色。结束键516还用于清除对话框中的内容,以及关闭对话并且伴着随后的按压使用户返回至UI的主空闲屏幕。在别处,UI中单一压下结束键516使用户返回至空闲屏幕。如果装置不包括电源键,则电源选单可以呈现在结束键516上。例如,按压结束键516<1.5秒钟将执行上述结束键的作用,按压1.5至4秒钟显示电源选单,以及按压>4秒钟关闭装置。
字母数字键区518设置于无线手持话机的前端面的底部。这与传统无绳电话建立的结构相似。然而,在优选的实施例中,键区的标记适于无线手持话机的功能。尤其是,由于P2P通信系统很大程度上按名字而不是号码进行操作,字母数字键区标记的字母比数字更突出,然而传统电话机正好相反。
字幕数字键区518用于文本输入,例如增加或查找联系人。还用于数字的输入,例如增加或拨打PSTN号码。尤其是,键盘的按键为多功能的,从而单一按键表示多个不同的字符。基于按键的按压数量而获得关于特定按键的不同字符。按键中的一些还可用于基于按键所应用的UI上下文的其他特征。例如,长按“1”按键可以用于访问语音邮件,“0”按键可以用于输入空格,“*”按键可以用于改变文本输入模式,以及“#”按键可以用于输入语言符号。
现在参照图6至图9,其中示出当使用无线手持话机执行不同的常用操作时用户界面的示例。首先参照图6,此图示出用户发起至P2P通信服务的其他用户的去话呼叫,例如,在图3中的无线手持话机302与电子计算机终端112之间。602中示出的UI屏幕示出无线手持话机的主空闲屏幕。此屏幕示出无线连接信号强度604、电池电量级别606、用户当前呈现的状态(由图标608指示)、当前时间610以及用户账户的信用保证金额612。在显示器的底部显示软按键LSK 510及RSK 512的标记。标记614示出如果LSK 510被选择,则呈现给用户“选单”屏幕。标记616示出如果RSK 512被选择,则呈现给用户“联系人”屏幕。
618中示出的UI屏幕示出当在屏幕602中选择RSK 512时显示给用户的联系人UI显示。屏幕618示出用户已存储在装置上的联系人列表(这些还可以如上所述从联系人服务器获取)。每个联系人都有名字,并且在此示例中联系人都为P2P通信服务的其他用户,如名字旁边的图标620指示。图标620将联系人的存在状态指示给用户。例如,图标可以指示联系人在线、离线、离开、忙碌(“请勿打扰”)或者任何其他适合的状态。LSK510将用户带入“选项”屏幕(稍后描述)以及RSK 512将用户退回到主空闲屏幕。
用户可以使用导航板514滚动名字列表。当用户选择名字中的一个时,无线手持话机发起至所选用户的P2P通信服务。
屏幕622示出当发起至所选联系人的呼叫时的UI显示。屏幕622示出正被呼叫的人的图片624、他们的名字626以及消息“连接中…”628。用户可以通过选择RSK 512或者通过使用结束键516在此阶段结束呼叫。屏幕630示出当呼叫已经连接并且联系人的终端正在响铃时的UI显示。除消息现在显示“振铃中…”632之外,显示与屏幕622相同的信息。
当被呼叫方接受并且呼叫被接通时,显示634中显示的屏幕。除现在消息读为“正在通话”636之外,该屏幕显示与屏幕630相同的信息。屏幕634仅是暂时性的显示,通常持续几秒钟,然后显示屏幕638。屏幕638显示进行中的通话的持续时间640及被呼叫方的名字642。LSK 510的标记为“选项”644,通过按压LSK 510呈现给用户用于处理进行中的通话的选项,例如保持通话或者使话筒静音。
通过按压结束键516或者可以按压标记“结束”646的RSK 512结束通话。当通话结束时屏幕648显示几秒钟。除持续期间被消息“通话结束”650代替外,屏幕648显示与屏幕638相同的信息。然后UI返回主空闲屏幕602。
现在参照图7,其中示出用户发起至PSTN号码的去话呼叫的UI显示,例如图3中的无线手持话机302与固定线路电话机124之间(基于如上述讨论的用户的优选,既可以利用P2P服务也可以直接通过PSTN)。最初的两个屏幕702及704与在图6中示出的602及618(以及以上描述的)相同。然而,在屏幕704中,当按压具有“选项”标记的LSK 510选择所期望的联系人时(而不是如同图6中所做的按压导航板514的中心)。然后显示给用户屏幕708,屏幕708示出用于所选联系人的几个选项。用户可以选择呼叫联系人(710)、发送语音邮件至联系人(712)、查看联系人的简介(714)、重新命名联系人(716)、从联系人列表中删除联系人(718)以及阻止联系人呼叫用户(720)。
在此示例中,用户选择选项以呼叫联系人(710),呈现屏幕722。屏幕722列出与用户已存储在装置中的联系人通信的不同方法。屏幕722示出可以利用P2P通信服务(“Skype call”724)、利用移动电话号码726、利用家庭PSTN号码728以及利用办公室PSTN号码730呼叫联系人。号码旁边的图标指示号码所属的类别(移动、家庭、办公室等等)。当然,一些联系人可以具有多些或少些的条目用于不同的方式联系此人。在图7中示出的实施例中,用户通过压下导航板514的中心或者按压LSK 510,选择呼叫联系人的移动号码726。
当至所选择号码的呼叫被连接时,显示给用户屏幕732,其示出正在被呼叫的号码734以及消息“连接中…”736。当被呼叫方的电话机响铃时,显示给用户屏幕738,除消息现在显示“响铃中…”740之外,屏幕738与之前屏幕相同。当呼叫被应答时,显示屏幕742。除消息读为“正在通话”744之外,其与之前屏幕相同。
屏幕742仅显示几秒钟,然后显示给用户屏幕746。该屏幕示出通话持续的时间748及联系人的名字750,并且显示到通话结束。当通话结束时屏幕752显示持续几秒钟。除持续时间被消息“通话结束”754替代之外,屏幕752显示与屏幕746相同。然后UI返回到主空闲屏幕702。
现在参照图8,其示出用户接收来自P2P通信服务的其他用户的外来呼叫,例如来自图3中电子计算机终端112,至无线手持话机302。当在无线手持话机302处接收到外来呼叫时,显示屏幕802(并且如前所述,装置响铃/振动)。屏幕802显示联系人的图片804、联系人的名字806以及消息“呼叫中”808。用户可以利用结束键516或显示标记“拒绝”810的RSK 512拒绝外来呼叫。
如果用户使用发送键514接受呼叫,则显示屏幕812。除现在消息读为“正在通话”814之外,此屏幕与之前屏幕相似。在显示屏幕816之前,仅显示屏幕812几秒钟。屏幕816示出呼叫方的名字818以及外来通话持续的时间820。当通话结束时,显示给用户屏幕822几秒钟。除持续时间被消息“通话结束”824取代之外,此屏幕与之前的屏幕相似。
现在参照图9,其示出过户接收来自PSTN的外来呼叫,例如来自图3中示出的固定线路电话机124,至无线手持话机302。当在无线手持话机302处接收外来呼叫时,显示屏幕902(并且如前所述,装置响铃/振动)。屏幕902显示呼叫方的电话号码904以及消息“呼叫中”906。用户可以利用结束键516或者显示有标记“拒绝”908的RSK512拒绝外来呼叫。
如果用户使用发送键514接受呼叫,则显示屏幕910。除现在消息读为“通话进行中”912之外,此屏幕与之前屏幕相似。在显示屏幕914之前,仅显示屏幕910几秒钟。屏幕914示出呼叫方的名字916以及外来通话持续的时间918。当通话结束时,显示给用户屏幕920几秒钟。除持续时间被消息“通话结束”922取代之外,此屏幕与之前的屏幕相似。
现在参照图10至图18,其示出UI屏幕流程的更多详情。图10示出无线手持话机启动程序用的UI屏幕流程(即,在装置上电之后)。图11示出利用P2P服务用户名及密码登录无线手持话机或者创建新账户的程序的详细UI屏幕流程。图12示出从无线手持话机发起去话呼叫的详细的UI屏幕流程。图12中重要的是标记1202的判定,此处手持话机判定呼叫PSTN号码使用的优选线路:P2P服务、直接PSTN连接或者由用户选择。
图13示出连接呼叫用的程序的详细的UI屏幕流程。1302示出了用于连接至P2P服务的用户的呼叫的程序。1304示出了利用P2P服务接通至PSTN号码的呼叫的程序。1306示出了从BS 304利用PSTN线路连接至PSTN号码的呼叫的程序。
图14示出当去话呼叫发生异常时显示的屏幕。1402示出当输入错误格式的PSTN号码时(例如由于数位的错误)产生的异常。1404示出当利用PSTN连接尝试去话呼叫,但PSTN连接正在使用(例如如果其他固定线路电话被连接并正在使用)时产生的异常。1406示出的情况为辨认出紧急号码,并且自动选择PSTN连接。
图15示出用于无线手持话机接收外来呼叫及呼叫等待选项的详细的UI屏幕流程。图16示出用于从联系人列表中选择及拨打联系人的详细的UI屏幕流程。图17示出用于查看及利用来自外来呼叫历史的信息的详细UI屏幕流程,并且图18示出用于查看及利用来自去话呼叫历史中的信息的详细UI屏幕流程。
上述双模终端包括基站304及无线手持话机302,因此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方案,即,激活P2P通信服务上的VoIP呼叫,不需要存在并接通PC,同时不需要用于紧急号码的固定线路电话。无线手持话机302还为用户在BS304的覆盖区域内提供移动性。然而,应该注意,与传统无绳PSTN电话相同,为了操作需要基站通电,并且因此在电源切断情况期间无绳电话是不工作的。因此,双模终端并没有设计为用于在电源故障期间发起紧急呼叫,并且在这样的情况中应将用于紧急呼叫的备用装置置于适合的位置。
另外,双模终端进一步提供优于传统PSTN及移动电话的优点。如无线手持话机的用户可以利用无线手持话机查找P2P通信服务的其他用户,有效地提供用户直接从手持话机访问全部目录。用户还可以登录并且利用不同用户的无线手持话机,并获得访问从网络中的联系人服务器上下载的其个人联系人名单。而且,多个无线手持话机可以在一个前提下与一个BS通信,并且两个P2P及PSTN线路可以用于不同手持话机同时呼叫。
虽然以优选的实施例特别地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但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可以不脱离附加权利要求所限定的本发明的范围而对本发明的形式及细节作出多种修改。

Claims (17)

1、一种在对等语音通信系统中使用的终端,包括:
基站;及
至少一手持话机,其被配置以与所述基站无线通信;
其中所述基站包括至分组数据网络的第一接口以及至公共交换电话网络的第二接口,所述基站被配置以选择性地从所述第一接口建立分组数据呼叫以及从所述第二接口建立公共交换电话呼叫。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终端,其中所述分组数据呼叫包括网络电话(VoIP)包。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终端,其中所述基站进一步包括切换器件,其被操作以响应所述基站的选择将语音通信信号引导至所述第一接口或所述第二接口。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终端,其中所述选择基于用户的优先以及正在建立的呼叫的特征。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终端,其中所述基站进一步包括微处理器,其被配置以执行嵌入式客户端软件,其中客户端软件被配置以建立所述分组数据呼叫、将语言信息编码为从所述第一接口传送用的分组数据以及将所述第一接口接收到的分组数据解码为语言信息。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终端,其中所述至少一手持话机包括:
显示器;及
键盘,其包括能够根据多个按键的按压而输入数字或字母符号的多功能键,所述键盘被配置以将联系人信息输入到在所述显示器上显示的用户界面、在用户界面上选择联系人以及发起与联系人的语音呼叫。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终端,其中所述用户界面进一步显示联系人的存在信息,所述存在信息指示联系人的当前状态。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终端,其中所述至少一基站进一步包括用于存储联系人信息的存储装置,由此在终端激活时,联系人信息从连接至所述分组数据网络的联系人服务器被传送至所述基站并且被存储在所述存储装置中。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终端,其中所述用户界面进一步显示联系人查找界面,由此利用键盘信息被输入所述联系人查找界面并被传送至所述基站,并且,作为响应,所述基站被配置以生成从所述第一接口传送至对等语音通信系统的联系人查找请求。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终端,其中,响应所述联系人查找请求,所述终端接收联系人查找响应,所述联系人查找响应显示在所述用户界面上。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终端,其中能够建立在所述联系人查找响应中显示联系人的分组数据呼叫。
12、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终端,其中在所述联系人查找响应中显示的联系人能够被存储在手持话机中。
13、一种对等语音通信系统,包括:
终端,其包括基站及至少一个被配置以与所述基站无线通信的手持话机,其中所述基站包括至分组数据网络的第一接口以及至公共交换电话网络的第二接口,所述基站被配置以选择性地从所述第一接口建立分组数据呼叫以及从所述第二接口建立公共交换电话呼叫;及
网络元件,其连接至分组数据网络并且被配置以与所述终端通信,其中所述网络元件传递所述无线手持话机与所述网络之间的所述分组数据呼叫的包。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对等语音通信系统,其中所述分组数据呼叫包括网络电话(VoIP)包。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对等语音通信系统,进一步包括联系人服务器,其连接至网络为所述终端存储联系人信息,其中,在所述终端激活时,联系人信息通过所述网络元件被传送至所述终端并且被存储在所述终端中。
16、一种在对等语音通信系统中使用的终端,包括:
基站:及
至少一手持话机,其被配置以与所述基站无线通信;
其中所述基站包括用于接合至分组数据网络的第一器件以及接合至公共交换电话网络的第二器件,所述基站被配置以选择性地从用于接合的所述第一器件建立分组数据呼叫以及从用于接合的所述第二器件建立公共交换电话呼叫。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终端,其中所述基站进一步包括切换器件,其被操作以响应所述基站的选择将语音通信信号引导至用于接合的所述第一器件或用于接合的所述第二器件。
CN2007800383219A 2006-08-31 2007-08-30 用于语音通信的双模装置 Active CN10152386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11/515,402 2006-08-31
US11/515,402 US7860071B2 (en) 2006-08-31 2006-08-31 Dual-mode device for voice communication
PCT/GB2007/003281 WO2008025987A1 (en) 2006-08-31 2007-08-30 Dual-mode device for voice communication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523860A true CN101523860A (zh) 2009-09-02
CN101523860B CN101523860B (zh) 2012-07-18

Family

ID=3877621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7800383219A Active CN101523860B (zh) 2006-08-31 2007-08-30 用于语音通信的双模装置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5) US7860071B2 (zh)
EP (1) EP2057815A1 (zh)
CN (1) CN101523860B (zh)
AU (1) AU2007291102B2 (zh)
BR (1) BRPI0715444A2 (zh)
WO (1) WO2008025987A1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244919A (zh) * 2010-05-13 2011-11-16 联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无线通信装置和交换服务协调操作方法
US8619738B2 (en) 2006-08-31 2013-12-31 Microsoft Corporation Dual-mode device for voice communication
CN103891256A (zh) * 2011-10-19 2014-06-25 集怡嘉通讯设备有限公司 用于建立通信连接的方法以及用于实施该方法的通信终端设备
CN105659203A (zh) * 2013-10-22 2016-06-08 诺基亚技术有限公司 用于提供针对至触摸屏显示器的间接触摸输入的接收的装置和方法
CN113068233A (zh) * 2020-05-08 2021-07-02 北京连山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链路智选传输技术的手机通话系统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301369B (en) * 2005-09-16 2008-09-21 Hon Hai Prec Ind Co Ltd A system and method for handing incoming call in dual mode phone
US7873743B2 (en) * 2005-12-05 2011-01-18 Sony Ericsson Mobile Communications Ab Electronic apparatus with router device for managing connections
US7912448B2 (en) * 2006-08-31 2011-03-22 Skype Limited Wireless device for voice communication
US9985817B2 (en) * 2006-11-14 2018-05-29 Tp Lab,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a universal phone number service
US9232076B2 (en) * 2007-01-08 2016-01-05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s and systems of providing status message calling
US20090296691A1 (en) * 2007-01-08 2009-12-03 Thomson Licensing Method for making telephone apparatus operative with multiple networks
WO2008086412A2 (en) 2007-01-09 2008-07-17 Iskoot, Inc. Method and system for transmitting audio data between computing devices
US9100501B2 (en) 2007-02-12 2015-08-04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s and systems for performing authentication and authorization in a user-device environment
WO2008151033A2 (en) * 2007-05-30 2008-12-11 Iskoot, Inc. Methods and systems for propagating information across a network
US8391848B2 (en) 2007-06-07 2013-03-05 Qualcomm Iskoot, Inc. Telecommunication call support for mobile devices with presence features
US8675643B2 (en) * 2007-06-29 2014-03-18 Brother Kogyc Kabushiki Kaisha IP telephone system and iP telephone terminal used therein
US20090061850A1 (en) * 2007-08-31 2009-03-05 Cct Tech Advanced Products Limited Cordless phone system with data retrieving capability using wireless technology
JP4399014B2 (ja) * 2008-04-24 2010-01-13 株式会社東芝 電話システムとその端末装置
US20100094938A1 (en) * 2008-10-10 2010-04-15 Nicolas Le Scouarnec Method of transmitting data between peerss by selecting a network according to at least one criterion and associated management device and communication equipment
KR20100040671A (ko) * 2008-10-10 2010-04-20 톰슨 라이센싱 적어도 하나의 기준에 따라 네트워크를 선택함으로써 피어들 사이에서 데이터를 송신하는 방법, 연관된 관리 디바이스, 및 통신 장비
TWI404401B (zh) * 2009-03-16 2013-08-01 Inventec Appliances Corp 多工通訊裝置以及多工通訊方法
US8509404B2 (en) * 2010-03-26 2013-08-13 Verizon Patent And Licensing Inc. Prepaid automatic dialer
GB201006726D0 (en) * 2010-04-22 2010-06-09 Skype Ltd Establishing a call between a first user and a second user
US9609587B2 (en) 2011-01-31 2017-03-28 Synchronoss Technologies,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host and OS agnostic management of connected devices through network controlled state alteration
US20120263169A1 (en) * 2011-04-15 2012-10-18 5V Technologies, Taiwan Ltd Method for applying internet telephone service by conventional telephone with internet telephony gateway
US9219822B2 (en) * 2011-09-09 2015-12-22 Blackberry Limited System and method for updating a contact list
WO2013122938A1 (en) * 2012-02-15 2013-08-22 Airtouch Communications, Inc. Voip cordless smart phone and method
US8903072B2 (en) * 2012-02-28 2014-12-02 Mitel Networks Corporation Call waiting network identification
US9894501B2 (en) * 2012-03-30 2018-02-13 Arris Enterprises Llc Handover of on-hold session between fixed packet network and cellular network
US20130346494A1 (en) * 2012-06-22 2013-12-26 Motorola Mobility, Inc. Cloud-based system and method for sharing media among closely located devices
US20140012974A1 (en) * 2012-07-09 2014-01-09 ALC, Spol. S.R.O. On-line system for monitoring user activities on an it device
CN103152655A (zh) * 2012-12-12 2013-06-12 南充市奥生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蜂窝式语音监控系统
US9355654B1 (en) 2012-12-21 2016-05-31 Western Digital Technologies, Inc. Spin torque oscillator for microwave assisted magnetic recording with increased damping
JP5438236B1 (ja) * 2013-06-06 2014-03-12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コードレス電話装置
US9154601B2 (en) 2013-07-15 2015-10-06 Microsoft Technology Licensing, Llc Intelligent user interfaces for multiple SIM cards
US9131364B2 (en) 2013-07-15 2015-09-08 Microsoft Technology Licensing, Llc Intelligent SIM selection supporting rich context of input factors
US9654645B1 (en) 2014-09-04 2017-05-16 Google Inc. Selection of networks for voice call transmission
US11044360B1 (en) 2015-12-17 2021-06-22 8X8, Inc. Dynamic direction of incoming calls
US10440155B2 (en) * 2016-01-11 2019-10-08 Cloud9 Technologies, LLC Private connection multi-media transition
US11830489B2 (en) 2021-06-30 2023-11-28 Bank Of America Corporation System and method for speech processing based on response content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0374337B1 (ko) * 2000-05-24 2003-03-04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통신시스템에 있어서 무선데이타 통신 방법 및 시스템
AU2002301409B2 (en) * 2001-10-13 2003-11-06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Internet protocol telephony exchange system and call control method thereof
US7782876B2 (en) * 2003-01-08 2010-08-24 Vtech Telecommunications Limited Wireless voice data gateway
US8090396B2 (en) * 2003-06-30 2012-01-03 Motorola Mobility, Inc. Push-to-talk feature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devices and methods
KR100747756B1 (ko) * 2003-07-16 2007-08-09 스카이프 리미티드 피투피 전화 시스템
US7492758B2 (en) * 2003-09-23 2009-02-17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Wireless telephone system including voice over IP and POTS
US7519362B2 (en) * 2004-09-13 2009-04-14 Laperch Richard C Personal wireless gateway and method for implementing the same
US20070121561A1 (en) * 2005-03-09 2007-05-31 Haim Yashar Wlan mobile phone and wireless network
JP2009512018A (ja) * 2005-10-06 2009-03-19 シー・サム,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ッド トランザクションサービス
WO2008091387A2 (en) 2006-08-07 2008-07-31 Chacha Search, Inc. Electronic previous search results log
US20080059627A1 (en) * 2006-08-29 2008-03-06 Hamalainen Jari P Unified contact database
US7912448B2 (en) 2006-08-31 2011-03-22 Skype Limited Wireless device for voice communication
US7860071B2 (en) 2006-08-31 2010-12-28 Skype Limited Dual-mode device for voice communication
US8306509B2 (en) 2007-08-31 2012-11-06 At&T Mobility Ii Llc Enhanced messaging with language translation feature
US20110099507A1 (en) 2009-10-28 2011-04-28 Google Inc. Displaying a collection of interactive elements that trigger actions directed to an item

Cited B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619738B2 (en) 2006-08-31 2013-12-31 Microsoft Corporation Dual-mode device for voice communication
CN102244919A (zh) * 2010-05-13 2011-11-16 联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无线通信装置和交换服务协调操作方法
US9565715B2 (en) 2010-05-13 2017-02-07 Mediatek Inc. Apparatuses and methods for coordinating operations between circuit switched (CS) and packet switched (PS) services with different subscriber identity cards, and machine-readable storage medium
US9949310B2 (en) 2010-05-13 2018-04-17 Mediatek Inc. Apparatuses and methods for coordinating operations between circuit switched (CS) and packet switched (PS) services with different subscriber identity cards, and machine-readable storage medium
CN103891256A (zh) * 2011-10-19 2014-06-25 集怡嘉通讯设备有限公司 用于建立通信连接的方法以及用于实施该方法的通信终端设备
CN103891256B (zh) * 2011-10-19 2017-02-15 集怡嘉通讯设备有限公司 用于建立通信连接的方法以及用于实施该方法的通信终端设备
CN105659203A (zh) * 2013-10-22 2016-06-08 诺基亚技术有限公司 用于提供针对至触摸屏显示器的间接触摸输入的接收的装置和方法
US11360652B2 (en) 2013-10-22 2022-06-14 Nokia Technologies Oy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providing for receipt of indirect touch input to a touch screen display
CN113068233A (zh) * 2020-05-08 2021-07-02 北京连山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链路智选传输技术的手机通话系统
CN113068233B (zh) * 2020-05-08 2021-09-28 北京连山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链路智选传输技术的手机通话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08025987A1 (en) 2008-03-06
US20080056208A1 (en) 2008-03-06
AU2007291102B2 (en) 2011-12-08
AU2007291102A1 (en) 2008-03-06
US20180103360A1 (en) 2018-04-12
US20110064028A1 (en) 2011-03-17
US8064423B2 (en) 2011-11-22
US8619738B2 (en) 2013-12-31
US7860071B2 (en) 2010-12-28
EP2057815A1 (en) 2009-05-13
US20140112207A1 (en) 2014-04-24
US20120129518A1 (en) 2012-05-24
US9807578B2 (en) 2017-10-31
CN101523860B (zh) 2012-07-18
BRPI0715444A2 (pt) 2014-05-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523860B (zh) 用于语音通信的双模装置
US8285336B2 (en) Wireless device for voice communication
CN1956479B (zh) 将移动电话用作ip软电话的手持送受话器的方法和系统
US20040072544A1 (en) Communication systems and methods
US20110090818A1 (en) Communication systems and method
US20040147278A1 (en) Electronic device with extendable keyboard
KR100496120B1 (ko) 인스턴트 메신저 기능을 갖는 인터넷 프로토콜 사설교환기 및 인터넷 단말기
WO2005112401A2 (en) Voice to text messaging system and method
US8634878B2 (en) User application initiated telephony
TWI332346B (en)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system for web-phone
US20070243898A1 (en) Multi-handset cordless voice over IP telephony system
CN101237633A (zh) 拨打网络电话手机、以其经计算机拨打电话的系统及方法
CN1838701B (zh) 用中继电话机使发话和目的电话机通话的方法及应用
CN104518950A (zh) 实现语音对讲的方法和系统以及语音对讲服务器
EP1672899B1 (en) A method for deciding the network over which a communication should be routed
JP4569655B2 (ja) 情報通信端末
JP2003008769A (ja) 情報提供装置及び情報要求装置並びに携帯端末
WO2007091264A1 (en) An apparatus for connecting telephony networks to a computer
JP2000270056A (ja) 移動体通信端末
JP2005086722A (ja) Ip電話装置
CA2531831A1 (en) Multi-handset cordless voice over ip telephony system
KR20050021703A (ko) 휴대용 단말기의 유선 통화 중계 시스템 및 그 방법
AU2002327772A1 (en) Electronic device with extendable keyboard
JP2007006301A (ja) 通信端末装置及びサーバ装置
KR20050076988A (ko) 통화 가능시간 알림 서비스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56 Change in the name or address of the patentee

Owner name: SKYPE LTD.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NAME: SKYPER LTD.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Dublin, Ireland

Patentee after: Scape Co., Ltd.

Address before: Dublin, Ireland

Patentee before: Skyper Ltd.

Address after: Dublin, Ireland

Patentee after: Scape Co., Ltd.

Address before: Dublin, Ireland

Patentee before: Skyper 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00513

Address after: Washington State

Patentee after: MICROSOFT TECHNOLOGY LICENSING, LLC

Address before: Ai Erlandubailin

Patentee before: Skype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