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513019A - 通信网络中的定位器解析 - Google Patents

通信网络中的定位器解析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513019A
CN101513019A CNA2007800329479A CN200780032947A CN101513019A CN 101513019 A CN101513019 A CN 101513019A CN A2007800329479 A CNA2007800329479 A CN A2007800329479A CN 200780032947 A CN200780032947 A CN 200780032947A CN 101513019 A CN101513019 A CN 10151301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ttachment register
network
attachment
register
loca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780032947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513019B (zh
Inventor
A·E·埃里克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AB
Original Assignee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AB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AB filed Critical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AB
Publication of CN10151301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51301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51301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51301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5/00Routing or path finding of packets in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5/74Address processing for routing
    • H04L45/741Routing in networks with a plurality of addressing schemes, e.g. with both IPv4 and IPv6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2/00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12/66Arrangements for connecting between networks having differing types of switching systems, e.g. gateway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1/00Network arrangements, protocols or services for addressing or naming
    • H04L61/45Network directories; Name-to-address mapping
    • H04L61/4505Network directories; Name-to-address mapping using standardised directories; using standardised directory access protocols
    • H04L61/4511Network directories; Name-to-address mapping using standardised directories; using standardised directory access protocols using domain name system [D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1/00Network arrangements, protocols or services for addressing or naming
    • H04L61/45Network directories; Name-to-address mapping
    • H04L61/4535Network directories; Name-to-address mapping using an address exchange platform which sets up a session between two nodes, e.g. rendezvous servers, session initiation protocols [SIP] registrars or H.323 gatekeep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0Communication routing or communication path finding
    • H04W40/34Modification of an existing rout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7/00Network arrangements or protocols for supporting network services or applications
    • H04L67/50Network services
    • H04L67/54Presence management, e.g. monitoring or registration for receipt of user log-on information, or the connection status of the us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00Network data management
    • H04W8/02Processing of mobility data, e.g. registration information at HLR [Home Location Register] or VLR [Visitor Location Register]; Transfer of mobility data, e.g. between HLR, VLR or external network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0/00Wireless network protocols or protocol adaptations to wireless operation
    • H04W80/04Network layer protocols, e.g. mobile IP [Internet Protocol]

Abstract

为互连通信网的互联网络中的对象提供了一组全局可达附着寄存器。“对象”可以是网络、主机或终端,或本身不具有网络接口的被动对象。每个附着寄存器都对应于互联网络中的对象。附着寄存器并不与其相应的对象位于一处。信息被存储在附着寄存器中,所述信息用于在附着寄存器之间建立一条或多条逻辑链路。所述信息被用于执行一个或多个网络通信功能,并且特别用于通过识别源自与目的对象相对应的目的附着寄存器、沿附着寄存器之间的逻辑链路的逻辑通路,来确定定位器。其他非限制性示例功能包括:位置登记和更新、名称至全局定位器的解析、路由、多归属、动态ISP选择以及切换。

Description

通信网络中的定位器解析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数据网中的分组通信,并且更具体涉及通信网络中的定位器(locator)解析(resolution)和路由问题,例如名称-地址解析和名称-地址登记。
背景技术
名称-地址管理通常包括诸如名称-地址解析和名称-地址登记等之类的问题。名称-地址解析是通过其将网络资源(如网络节点)的“名称”解析或翻译为可路由网络地址(即网络拓扑中的位置)的过程。名称-地址登记是通过其在网络中对资源名称和为资源分配的网络地址进行登记的对应登记过程。资源名称通常是用户已知的,并且通常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保持不变。
公共交换电话网(PSTN)或因特网的传统网络体系结构解决了连接(可被视为“盒(box)”的)终端或主机以便支持诸如电话或WWW等之类的特定应用的问题。为此,传统的命名和寻址方案利用以主机或网络为中心的标识,如用于电话的E.164号码,或用于因特网的网际协议(IP)地址和统一资源定位器(URL)。然而,终端用户通常所感兴趣的是获取位于盒后或盒内部的目的对象,如人或文件,而不是与盒本身进行通信。当目的对象移至新盒时,必须更新这些对象的盒或网络相关标识。例如,日常经验表明,由于某一半静态的号码簿(directory)没有追踪到即刻离某人最近的电话,所以不能用登记在上述号码簿中的电话号码联系到此人。或者,由于目标数据对象已经移动至另一位置,所以web(网络)链接断开。为了解决这类问题,已开发了与盒无关的寻址方案,如电话号码映射(ENUM)、会话发起协议(SIP)名称和统一资源标识符(URI)。利用存在或移动性机制,于是能够将目的对象的与盒无关的名称映射至目的对象当前所处的盒的地址。同样,使用库存系统来追踪特定对象到特定位置。
此外,十分常见的情形是,移动对象在其他移动对象内或与其他移动对象相关联地移动。举例而言,某人可能与移动电话相关联地移动,而该移动电话可以与个域网相关联,该个域网可与车辆网络相关联。举例而言,考虑正在具有因特网连通性的列车上使用具有无线局域网(WLAN)功能的膝上型计算机的人。为了与此人取得联系,必须使用三个单独的移动性相关的功能:1)将此人与膝上型计算机绑定的存在功能,2)将膝上型计算机与列车上的特定IP地址绑定的移动性功能,和3)列车的移动性功能。
另一示例是一件商品,此商品放置在集装箱中,而该集装箱随船舶移动。对于这种情况,将使用单独的库存系统,这与在前述示例所描述的个人和主机移动性的功能有很少共同之处。
域名系统(DNS)在诸如因特网之类的网络中的分布式数据库中存储并提供与域名相关的信息。DNS将域名与多种类型的信息相关联,但最重要的是,DNS为给定域名提供IP地址。DNS使得有可能将易于记忆的域名(如ericsson.com)与难于记忆的IP地址相关联。DNS适于很少改变其位置的资源,但不适于移动性。RFC 2136描述了“域名系统中的动态更新”,以期更好地支持DNS的快速更新,但仍远远未能适于保持与诸如移动电话及其用户等之类的漫游资源的联系。
最初为因特网和其他固定网络创建路由协议时,并未预料到主机会四处移动。因此,通常以主机到网络的附着(attachment)点(如IP地址)来为主机命名。这样的路由协议的示例包括:RIP、IS-IS、OSPF、BGP和PNNI。这些路由协议是沿用已久的技术,但对于移动性的支持有限,并且当网络拓扑迅速改变时存在收敛问题。
传统上,应用(application)如此使用IP地址以使得不允许IP地址在正在进行的会话期间发生改变。为了使主机在不改变其IP地址(至少从应用的角度看)的情况下移动,已经开发了IP网络中的移动性解决方案,如Manet(自组织(ad hoc)网络)、网络移动性(NEMO)和移动IP。但是由于这些解决方案使旨在用于固定网络的技术适应新的移动性需求,因此是相当复杂的解决方案。此外,存在大量的针对多种类别的对象(如图书或商品)的库存系统。每个系统和机制对于其特定类别的对象都是最优化的。举例而言,移动IP对于IP盒的移动性是最优化的,SIP支持个人移动性,库存系统处理商品的移动性,等等。由于在该领域中采用多种多样的技术,因此很难实现不同类别的移动对象所使用的系统和机制之间的协同。
主机标识协议(HIP)提供了一种分离端点标识符和IP地址的定位器功能的方法。它引入了基于公开密钥的新的主机标识(HI)名称空间。公开密钥通常是自发产生的。HIP分离可用于提供不同定位器域上的端到端连接。甚至正在研发中的路由协议还设法满足单独主机(节点)的移动性,但没有完全解决与移动网络(mobile network MN)相关的问题。移动网络包括一组多个移动主机或作为整体一起移动的其他对象。移动网络的示例包括位于任意类型的移动交通工具(vehicle)(如列车、飞机、公交车、船舶、地铁等)的网络,但不限于交通工具。所需要的就是该组移动对象、主机和路由器基本同时、基本一起运动。此外,携带路由器的通信卫星是动态附着于(attach to)地面站、其他通信卫星和主机或移动电话的移动网络的另一示例。与移动网络相关联的特定移动性问题是每当移动网络改变位置时都需要以信号通知并处理的可能大量的登记或其他位置更新。这样的移动可能引起“更新风暴”。
举例而言,考虑公众陆地移动网(PLMN)类型的系统,如GSM和3G蜂窝网络。移动主机名称解析是通过归属位置寄存器(HLR)和访问位置寄存器(VLR)来处理的。当移动主机被呼叫时,如果具有电话号码(MS-ISDN)的移动主机已向VLR登记了它的当前位置区,则通过VLR和HLR将MS-ISDN解析为使呼叫被路由至移动主机的对应的E.164地址。本地机制被用于将呼叫路由至移动主机当前所处的位置区中的特定小区。
对于蜂窝系统中的名称解析,HLR和VLR具有总体良好的性能和安全支持。但是,它们与E.164地址结构密切联系,以至于没有为其他和/或任意名称和地址空间提供开放式体系结构。此外,这种向集中式位置寄存器(如HLR/VLR)登记主机的方法对于移动网络而言无法起到良好的作用。当具有许多子网络或主机的大型移动网络漫游并且需要针对其每个子网络和/或主机的登记更新信令时,这个问题尤为突出——这是上述“更新风暴”的一个很好的例子。
在动态DNS中,当这样的移动网络漫游时,移动网络中的每个主机必须令其DNS记录更新。对于这种情况,移动IP需要:具有移动网络中的主机的全部本地代理都被更新。RFC 3963描述了IETF网络移动性(NEMO)基本支持协议,该协议使移动网络能够附着于因特网中的不同点。该协议是移动IPv6的扩展,并且当网络移动时该协议允许移动网络中每个节点的会话连续性。它还使得在移动网络中的每个节点四处移动时能够与之取得联系。但是NEMO的分布式解决方案遭受所谓“弹球路由(pinball routing)”,其中所有互联网络业务必须在具有处于指向目的主机的路径内的相关联移动节点或网络的每个移动性代理之间进行路由。因此,每发生一次无线跳跃(radio hop),隧道开销就随之积累,并且当若干移动性代理位于不同大陆(即正交(x-ogonal)路由而不是三角路由)时,存在潜在的时延(latency)问题。
因此,没有一个现有系统被设计用于解决其中移动对象与其他移动对象相关联地移动的嵌套移动性问题。上述NEMO解决方案被设计用于解决网络和主机的嵌套移动性,而不是针对一般移动对象。用于处理数字对象的现有系统,如用于命名和访问数字对象的处理系统(handlesystem)(RFC 3650)无法解决以可缩放(scalable)方式更新移动对象定位器的问题。
发明内容
根据本发明的一方面,提供了一组用于在互连(interconnected)通信网的互联网络(internetwork)中使用的全局可达(globally reachable)附着寄存器。每个附着寄存器对应于所述互联网络中的对象。在附着寄存器中存储用于在附着寄存器之间建立一条或多条逻辑链路的信息。附着寄存器之间的每条逻辑链路都对应于互联网络中相邻对象之间的通信链路。通过识别源自与目的对象相对应的目的附着寄存器、沿附着寄存器之间的逻辑链路的逻辑通路,来确定互联网络中目的对象的定位器。
为了此处的目的,术语“定位器”是一般性术语,其涵盖允许在通信网络拓扑内定位通信网络中的通信节点的任意类型的通信网络地址或标识符。其示例包括:目的对象的名称解析以及源对象和目的对象之间的优选网络路径。物理位置和物理路径也是适用的。如果某些或全部附着寄存器包括用于标识其对应对象、和/或其对应对象相对于相邻对象的相对物理位置的信息,则能够实现该要求。
术语“对象”意在涵盖互连网的任意特征。除了本身不具有网络接口的被动对象之外,还包括:网络本身(包括诸如PAN和VAN等之类的网络)、主机和终端。这样的被动对象可以包括:人类、数据文件、诸如书等之类的信息物理容器、传感器、交通工具、商品、或能够利用诸如RFID标签、PIN码、或条形码等之类的可读介质向网络节点登记的任何物理对象。
优选地,向每个对象的对应附着寄存器登记与相邻对象的通信链路。被动对象(即没有网络接口)不能直接这么做,但其可以与一个或多个作为代理的主动对象(如主机)相关联。因此,代理可以代表与其相关联的被动对象向附着寄存器登记通信链路。
沿附着寄存器之间的逻辑链路的逻辑通路的确定可以根据要包含在定位器构造中的优选对象的预定义策略来进行。举例而言,这使用户能够控制使用多个应用程序中的哪个来接收数据。
在一个实施例中,定位器的构造可以包括:向目的附着寄存器发送定位器构造器请求。在目的附着寄存器处,向位置构造器请求添加目的对象的名称。接着,将定位器构造器请求转发至与比该目的对象更接近于根网络的相邻对象相对应的另一附着寄存器。然后重复该过程,直至该定位器构造器请求返回到发送者,并且包含了与该定位器构造器请求所经过的附着寄存器相对应的全部对象的名称。
会话发起请求还可以与定位器构造请求一起被包括。这实现了会话发起和定位器构造的集成,从而减少了所需的总信令。
在一示例实现方式中,附着寄存器并非与它们的相应对象位于一处,并且互连网、主机、和其他对象可以被配置为分层网络拓扑。优选地,附着寄存器位于分层拓扑最高层的网络中。逻辑链路包括:与网络或主机的名称的关联、以及与该网络或主机的相邻网络相关联的指针。逻辑链路可以被建立为登记操作的一部分。指针指向以下中的一项或多项:相邻网络的名称、与相邻网络相对应的附着寄存器的全局定位器、以及相邻网络名称与到相邻网络的附着点的局部定位器的组合。与分层结构中最高层网络最接近的网络的逻辑链路包括:与最接近网络的名称的关联、以及指向与最接近网络到最高层网络的附着点相关联的最高层网络定位器的指针。
在一个示例非限制性应用中,对象中的至少一些是移动的。这可能意味着:至少某些网络是移动网络,并且至少某些主机是移动主机。被动对象也可以是移动的。附着寄存器不存储每个移动对象的当前位置的全局定位器。
当对象(移动或固定)从旧相邻对象处的第一附着点改变至新相邻对象处的第二附着点时,简单地更新与该对象相对应的附着寄存器,以将源自与该第一相邻对象相对应的附着寄存器的逻辑链路改变至源自与该第二相邻对象相对应的附着寄存器的逻辑链路。不需要更新与受该改变的网络位置影响的其他主机和网络相关联的附着寄存器。
逻辑链路信息的一个重要用途是名称-定位器解析。可以查询一个或多个全局可达附着寄存器,以获得或修改所述一个或多个附着寄存器中的逻辑链路信息。每个对象都具有名称,并且都能够使用对应的网络定位器来寻址。逻辑链路信息可用于将对象名称解析到附着于网络之一的主机的全局网络定位器。通讯主机(correspondent host)查询与对象相关联的、以及与沿对象和最高层网络之间的路径的位于互联网络中的网络相关联的附着寄存器序列,以产生项目的列表,所述项目包括:主机名称、沿路径所经过的网络的名称、以及到最高层网络的附着点的定位器。通讯主机使用该项目列表来产生对象的全局网络定位器。
传统路由提供具有诸如IPv4或E.164地址等之类的定位器的源和目的盒之间的网络路径。本发明是一种网络机制,其提供能够向网络节点登记的任意一组对象之间的网络路径。能够以可缩放方式针对大量嵌套移动对象(即通过其他移动对象而达到的移动对象)处理移动性更新信令。
有利地,基于附着寄存器的技术防止位于或接近网络拓扑高层的漫游事件需要网络拓扑中或网络拓扑附近的其他对象更新它们的位置登记。只有改变了其本地附着点的对象需要更新其附着寄存器中的位置登记。由于名称登记是以分布式方式实现的,因此每个主机和网络仅需要向其专用附着寄存器登记。并不需要处理所有移动性或其他位置登记的集中式位置寄存器(如蜂窝网络中的HLR或VLR)。有意义的是,在移动网络环境中,由于当位于网络拓扑中高层的移动网络移动至新附着点时,网络拓扑中所有低层主机和网络无需更新它们的移动性登记,因此避免了“更新风暴”。在名称-定位器解析过程中获得的全局定位器能够用于沿从源到目的地的最合适路径来路由分组,从而避免NEMO解决方案的所谓弹球路由问题。通常,利用源定位器或缺省路径找到通往根网络的路径,以首先将分组从源转发至根网络。在下一步骤中,利用目的定位器将分组从根网络转发至目的地。如果源和目的地彼此间跳数较少,则在不经由根网络转发的情况下就可能找到从源到目的地的直接路径。无论使用哪种替换方案,都可以避免弹球路由问题。
附图简述
图1是网络和主机的非限制性示例互联网络的功能框图,其中使用一组全局可达附着寄存器来执行一个或多个网络通信功能;
图2是图示出与基于附着寄存器的技术相关的非限制性示例过程的流程图;
图3图示出使用全局可达和逻辑上相连的(logically linked)附着寄存器的移动性登记的非限制性示例;
图4图示出使用全局可达和逻辑上相连的附着寄存器的迭代(iterative)名称解析过程的非限制性示例;
图5图示出使用全局可达和逻辑上相连的附着寄存器的递归(recursive)名称解析过程的非限制性示例;
图6图示出以IPv6地址体系结构编码的定位器的非限制性示例;
图7A图示出典型的位置更新;
图7B图示出使用全局可达和逻辑上相连的附着寄存器的大大简化的位置更新;
图8是图示出如何能将附着寄存器扩展为包括不具有直接网络接口的对象的框图;
图9图示出任意对象与其附着寄存器之间的逻辑关联;
图10图示出基于用户存在信息的策略路由的框图;
图11是图示出基于用户偏好的策略路由的框图;以及
图12是图示出结合的会话发起和定位器构造所需的信令的框图。
详细描述
为了说明而非限制的目的,以下说明陈述了具体细节,如特定的实施例、过程、技术等。但所属领域技术人员将意识到还可以采用没有这些具体细节的其他实施例。举例而言,虽然为了便于以下说明,采用了应用于以树形网络拓扑配置的移动通信网络的非限制性示例应用,但该技术适用于任何通信网络应用。在某些情况下,省去对公知方法、接口、电路和设备的详细说明以便不会因不必要的细节而使得说明晦涩难懂。此外,在某些附图中示出了单独的模块。所属领域技术人员将意识到,这些模块的功能可以通过如下方式来实现:利用单独的硬件电路、结合适当编程的数字微处理器或通用计算机来使用软件程序和数据、利用特定用途集成电路(ASIC)、和/或利用一个或多个数字信号处理器(DSP)。
该技术提供了一种网络名称和位置管理体系结构和方法,其促进和/或最小化在多种区域中的网络管理信令,其某些非限制性示例包括:位置登记和更新、名称至全局定位器的解析、路由、多归属、动态ISP选择、切换和库存控制。一种非限制性示例应用是(如在背景中所定义的)移动网络,其中,每个移动网络被耦合至多个通信主机,且每个主机对应于某种通信节点。非限制性示例主机包括:蜂窝电话、膝上型计算机和PDA。移动网络的非限制性示例包括:个域网(PAN)和车域网(vehiculararea network VAN)。个域网(PAN)是用于在与接近某人的诸如电话、膝上型计算机、PDA、MP3播放器等之类的电子设备当中的通信的网络。这些设备可以属于也可以不属于所讨论的人。PAN能够被用于个人设备本身当中的通信(个人内部的(intrapersonal)通信),或用于连接至高层网络和因特网。PAN可以是有线或无线的,如采用蓝牙技术的微微网(piconet)。车域网(VAN)用于互连交通工具内的网络和主机,如互连列车内的PAN和主机。VAN还能够与诸如因特网等之类的固定网络连接。在一个(非限制性)实施例中,可以假设移动网络和主机以“树形”结构互连,其中,树根是附着于根网络的网络。树枝互连相邻的网络,并且连接至这样的网络的每个主机被视为树叶。然而,还可以设想出其他的配置,并且还允许任意的边拓扑(edge topology)。在这样的拓扑中,父子(parent-child)关系可以通过将逻辑生成树叠加在任意边拓扑上的路由协议来确定。该生成树可以描述通往根网络的最短路径。
以下说明首先描述了如何能够关于移动网络中的主机实施全局定位器概念。应当理解的是,该概念能够被扩展为包括与主机相关联的对象,并且将在随后对其加以说明。
图1是网络12、16、18、20和主机22的非限制性示例互联网络10的功能框图,其中,使用一组全局可达附着寄存器14来执行一个或多个网络通信功能。显而易见,全局可达附着寄存器14能够被视为各种分布式数据库。每个附着寄存器可以具有单独的位置,或者附着寄存器可以分布于不同的运营商,其中,每个运营商可以选择以集中式方式定位其附着寄存器。附着寄存器优选地但未必位于互联网络配置中的最高层网络12中。每个附着寄存器不与其相应的网络或主机位于一处。可替换地,数据库可以被存储在根网络中。在该示例中,与主机D一样,处于从最高层网络12到主机D的路径中的每个网络A、B和C都具有对应的附着寄存器ARA、ARB和ARC。网络A的附着寄存器存储着网络A至最高层网络12的附着点的定位器。不是互联网络中的每个网络或主机都一定需要附着寄存器。
在附着寄存器中存储着用于在附着寄存器之间建立一条或多条逻辑链路的信息。在该示例中,箭头指示附着寄存器ARD中存储着链接或指向附着寄存器ARC的信息。类似地,附着寄存器ARC中存储着链接或指向附着寄存器ARB的信息,并且附着寄存器ARB中存储着链接或指向附着寄存器ARA的信息。这些附着寄存器中的信息创建了通往主机D的路径,从而使得能够容易地构造到主机D的全局定位器。如上所述,这些附着寄存器中的信息还能够被用于执行其他网络通信功能。某些逻辑链路与通往相邻网络的通信链路相关联,并且包括该通信链路的性能参数的说明,所述性能参数包括带宽、分组延迟、或分组丢失率中的一个或多个。此外,网络的附着寄存器能够存储用于该网络上的边对边通信的性能参数。
图2是图示出与基于附着寄存器的技术相关的非限制性示例过程的流程图。为互连通信网和主机提供一组全局可达附着寄存器(步骤S1)。全局可达装置能够充分位于网络中,以使得任意主机或节点能够与任一附着寄存器进行通信。至少某些网络和主机均具有对应的附着寄存器。在附着寄存器中存储着用于在附着寄存器之间建立一条或多条逻辑链路的信息(步骤S2)。特定一些附着寄存器中的逻辑链路信息用于执行一个或多个网络通信功能(步骤S3)。非限制性示例功能包括:位置登记和更新、名称至全局定位器的解析、路由、多归属、动态ISP选择、切换和物理位置确定。
图3图示出具有树形分层结构的示例非限制性互联网络,其中,所述网络恰好是移动网络,并且主机是移动的。该树形拓扑中的最高层网络被称为根网络。为了将主机或移动网络的名称解析为全局定位器,以使得能够将信息引向该主机或移动网络,需要执行登记过程。图中示出了移动网络A-C和主机D的附着寄存器。将主机或移动网络所附于的下一最高层网络(此处称为父网络)的名称存储在移动网络的对应附着寄存器中。如果父网络是根网络,那么将到根网络的附着点的全局网络定位器存储在该网络的附着寄存器中。
图3图示出可被存储在移动网络A-C和主机D的附着寄存器中的示例登记表项。指向附着寄存器的对角线指示:附着寄存器能被主机D和移动网络中的附着管理器在全局范围内达到。在可选实施例中,某些或全部登记信息可以被存储在父网络的附着管理器(AM)中。因此,举例而言,主机D可以向附着寄存器ARD登记,也可以向与移动网络MNC相对应的主机D的父节点中的附着管理器AMC登记。每个附着寄存器中的登记包括:其名称(如ARD)、和指向父网络的附着寄存器(如ARC)的指针。该指针可以通过名称和/或与父网络相对应的附着寄存器的全局定位器指向父网络。举例而言,父网络MNC的附着寄存器ARC的全局定位器可以被存储在附着寄存器ARD中。可选地,附着寄存器中的登记可以包括到父网络的附着点的局部定位器。举例而言,ARD可以包括:主机D连接至MNC中的附着点的登记,所述附着点通过使用局部定位器来寻址,该局部定位器仅在MNC环境中是唯一的。当附着于MNC时,主机D能够从该网络获知该局部定位器,然后在附着寄存器ARD中对其进行登记。
采用类似的方式,移动网络MNC通过存储其所附着于的移动父网络的名称MNB和/或附着寄存器ARB的全局定位器,向其附着寄存器ARC登记。可选地,到父网络的附着点的局部定位器也被存储。移动网络MNC还可以可选地通过在附着管理器AMB处存储类似的信息,向位于移动父网络MNB中的附着管理器AMB登记。这种登记过程是由树中具有对应附着寄存器的每个移动网络和主机来执行的。但是该登记不像典型登记那样麻烦。有利地,在附着寄存器中以及可选地在附着管理器中仅存储与最接近的父(或子)网络相关的局部信息。无需在最接近的父网络上传播该登记。当必须更新位置登记时,将带来巨大的好处。正如以下将进一步解释的那样,主机或网络的移动性登记更新仅需要更新对应附着寄存器(和附着管理器)中的信息。
现在描述基于附着寄存器和先前登记的网络和主机的名称解析。一个示例名称解析过程是结合图4所描述的迭代名称解析,该名称解析过程延续了图3的与主机节点D有关的非限制性示例。主机F想要与主机D取得联系。在步骤1中,通过向DNS服务器或其他名称解析服务器查询主机D的附着寄存器ARD,来解析主机D的定位器。DNS能够被修改为包括附着寄存器的定位器的记录。在步骤2中,DNS返回主机D的附着寄存器ARD的“定位器(ARD)”。在步骤3中,主机F利用解析出的定位器,查询附着寄存器ARD,在步骤4中,附着寄存器ARD返回主机D所附着于的父网络MNC的名称。如果在附着寄存器ARD中还可选地存储了移动网络C的附着寄存器ARC的全局定位器,则还返回该全局定位器。
在步骤5和6中,解析MNC所附着于的网络MNB的名称。主机F在步骤5中查询附着寄存器ARC,在步骤6中,附着寄存器ARC返回移动网络MNC所附着于的移动父网络MNB的名称。如果在附着寄存器ARC中还可选地存储了移动网络B的附着寄存器ARB的全局定位器,则还返回该全局定位器。在步骤6-9中,主机F继续以相同的方式进行名称解析,直至在步骤10中找到位于树根的移动或其他网络及其到根网络的附着点。在该情况中,移动网络A在根附着点4处附着于根网络。能够利用全局定位器“定位器(MNA)”来寻址该根附着点4。在这一点,已经完全解析出名称主机D,并且在步骤11中使用以下全局定位器“定位器(MNA)/MNB/MNC/主机D”在主机F和主机D间建立通信承载。
该串应被理解为表示从树根到主机D的路径的任何分层定位器格式的符号表示。举例而言,可以将每个定位器、网络以及主机名称映射为二进制数。接着,能够由这些二进制数的级联来表示全局定位器。然后,能够将这种表示映射为标准化地址格式,如IP地址。该定位器的语义内容可以被认为是:
主机D@MNC@MNB@MNA@U
其中,U是MNA到根网络的附着点。
因此,图4图示出以迭代方式实现的名称解析,其中,主机F根据从先前附着寄存器获得的指针来查询每个附着寄存器,并且主机F根据从查询获得的网络名称或局部定位器的序列来形成全局定位器。名称解析过程可以替换地以现在要结合图5描述的递归方式来执行。在步骤1中,通过向DNS服务器或其他名称解析服务器查询主机D的附着寄存器ARD,来解析主机D的定位器。DNS能够被修改为包括附着寄存器的定位器的记录。在步骤2中,DNS返回主机D的附着寄存器ARD的“定位器(ARD)”。在步骤3中,主机F利用解析出的定位器,查询附着寄存器ARD。在步骤4中,附着寄存器ARD从此处接管,并查询主机的父网络MNC的附着寄存器ARC。类似地,附着寄存器ARC在步骤5中查询其父网络MNB的附着寄存器ARB,并且附着寄存器ARB在步骤6中查询其父网络MNA的附着寄存器ARA。这将从主机到根网络的路径记录为D→C→B→A→U。在步骤7-10中,将所记录的路径或路由返回至附着寄存器ARD,并发送至通讯主机F。接着,能够在步骤11中使用以下全局定位器“定位器(MNA)/MNB/MNC/主机D(U/A/B/C/D)在主机F和主机D之间建立通信承载。可替换地,附着寄存器ARA可以将结果直接返回给主机F。迭代和递归方法的混合也是可行的,例如,ARD代表主机F执行迭代名称解析过程。在迭代和递归名称解析过程这二者中,转发代理都可以代替主机F来发起该过程。
此处继续说明图3的示例,目的主机D的全局定位器是通过如下方式形成的:将树的根网络的全局定位器(例如图3中的定位器(MNA))与在起始于位于树叶处的目的主机并且结束于根网络的名称解析过程中解析出的网络名称(如MNB/MNC/主机D)进行级联。仅父网络的名称需要被存储在附着寄存器中,或仅父网络的附着寄存器的全局定位器需要被存储在附着寄存器中,或这二者都能够被存储。实际上,存储父网络的附着寄存器的全局定位器能够加速名称解析过程。举例而言,附着寄存器ARB存储其父网络的名称MNA及其父网络的附着寄存器全局定位器“定位器(ARA)”这二者。于是能够从子网络附着寄存器直接获得父网络附着寄存器的全局定位器,而不是根据父网络名称、通过例如DNS来解析它。
可替换地,能够在形成目的主机的全局定位器时使用在附着寄存器中可选地存储的局部定位器。在该情况下,主机D的全局定位器将是“全局定位器(MNA)/LLAB/LLBC/LLCD”。此处,LLAB表示MNB所附着于的MNA的网络接口的局部定位器。该局部定位器被存储在ARB中。以类似的方式解释局部定位器LLBC和LLCD,其中,第一索引表示作为局部定位器的环境的父网络,第二索引表示附着于由局部定位器所表示的附着点的网络或主机。这些局部定位器分别被存储在附着寄存器ARC和ARD中。由于局部定位器提供了关于从每个移动网络向哪个附着点转发消息的信息,所以在附着寄存器中登记的局部定位器足以沿网络树向下转发分组。当使用局部定位器时,在转发过程中不需要就所附着的子网络的名称来参考附着管理器。作为替换方案,子网络能够从父网络的附着管理器(AM)确定其父网络的局部定位器,而不是在附着寄存器中存储局部定位器。
在又一替换方案中,主机能够在不依赖于名称解析过程情况下与其在根网络中的附着寄存器以及其父网络中的附着管理器进行通信。在指向根网络的方向上建立缺省路径。由主机D沿该路径向其附着寄存器发送的分组能够被用于记录该分组在缺省路径上所经过的每个移动网络的名称。然后,该网络名称信息能够被用于对在反向上发送的分组进行路由。
能够将用于形成目的主机的全局定位器的网络名称或局部定位器的有序列表编码为二进制串,如IP地址。这样,每个移动网络都将具有类似于IP子网的分层IP地址。局部定位器替换方案特别适合于这种方法。图6示出了一个非限制性示例,其中全局定位器被映射为IPv6全局路由前缀(48位)以及16位的子网标识符。这两个字段一起与被映射为IPv6接口ID(64位)的全局根网络定位器相对应。每个移动网络(A、B和C)都可以具有与其叶端口数量相对应的固定数量的地址位(i、j和k),并且每个叶端口都可以具有二进制端口号。于是通过将树到根网络的附着点的二进制编码的全局定位器与沿通往所寻址移动网络或主机的路径上的每个移动网络的二进制编码的局部定位器进行级联,来形成移动网络或主机的全局定位器。全局地址以外的结尾比特表示潜在的但非附着的移动网络。当到达目的地时,忽略这些比特(标记为XXX)。移动网络中的路由器根据传统的最长前缀匹配来转发分组。举例而言,图4中的移动网络B将前缀4/3/2存储在其路由表中,并向移动网络C转发具有该前缀的分组。前缀4/3/2是通过级联局部定位器来构造的,并且能够通过为每个数字分配特定数量的比特对其进行二进制编码。举例而言,如果为每个数字分配4个比特,那么4/3/2将被编码为010000110010。举例而言,能够使用传统的最长前缀匹配在树中路由分组。
图7A示出传统的位置登记更新情形。移动网络c、d、e、f、g和j在分层树形拓扑中互连,其中,移动网络c和d分别附着于根网络的点a和b,所述根网络包括存储每个主机H的主机地址的位置寄存器。能够使用全局定位器在根网络中寻址附着点a和b。树中的任意主机还能够通过缺省路径到达附着点a和b。每个移动网络M和每个主机H都具有全局唯一名称。为了向主机发送数据分组,必须将主机名称解析为全局定位器。目的主机的该全局定位器是通过将位于树根的附着点的全局定位器与根网络和目的主机之间的网络的有序列表进行级联而形成的。为了到达主机hk,必须在位置寄存器LR中存储映射至主机名称的全局定位器a/c/f/j/hk。当移动网络f从c漫游至d,新全局定位器b/d/f/j/hk映射至主机名称时,所有的带阴影线的主机以及移动网络j必须更新位置寄存器。这可能导致必须被最终路由至位置寄存器LR的更新信令消息的泛滥。举例而言,如果列车承载着1000个主机,那么每当列车附着于新的父网络时,就必须执行1000次登记更新。
新的名称解析方案避免了上述泛滥问题以及其他问题,所述新的名称解析方案使用位于例如根网络中的附着寄存器(AR)。正如以下结合图7B所描述的那样,每个主机和移动网络仅登记其相对于分层网络拓扑中其父网络的位置。这样一来,如果上述示例中承载着1000个主机的列车改变了其附着点,那么列车只需要登记其新位置。1000个主机不必执行任何登记更新。
考虑诸如归属位置寄存器(HLR)或(移动IP中的)归属代理等传统的位置寄存器,所述传统的位置寄存器存储主机或移动网络当前位置的完整全局定位器。相比之下,附着寄存器不存储绝对定位器。取而代之,附着寄存器仅存储主机或移动网络当前所附着于的网络的名称。任意主机或移动网络都能够通过全局地址达到每个附着寄存器。当需要主机的定位器时,通过查询附着寄存器序列来解析主机名称,直至找到附着于根网络的网络为止。一旦解析出该根附着网络及其全局定位器,就可以通过将根网络的定位器与从根网络至位于树叶的目的主机所经过的网络的名称的有序列表进行级联,来构造主机的当前可路由定位器。所经过的网络的名称是由在名称解析过程中所查询的附着寄存器返回的。因此,目的主机的绝对定位器是通过如下方式来形成的:将根网络的绝对定位器与用于对从树的根网络至位于树叶的目的主机所经过的网络的序列进行描述的网络名称序列(或可替换地与上述局部定位器序列)进行级联。
图7B示出了将该技术应用于图1所示的分层网络。同样,移动网络f漫游,将其附着点从移动网络c改变至移动网络d。在图7A所示的传统方法中,附着于移动网络f和j的所有主机必须在位置寄存器中为它们的名称登记新的主机地址,与此情况不同,在图7B中只有带阴影线的移动网络f必须将其附着寄存器ARf从ARc更新为ARd。PCT申请号PCT/SE2007/050083中描述了其他应用和示例(包括应用于基于GSM或3G的蜂窝系统、多归属应用、动态ISP选择、域间联网),PCT申请PCT/SE2007/050083被合并于此作为参考,并且此处不对其进行复制。
如前所述,本发明不限于主机位置,但还可以用于能够利用其自身的网络接口或通过相邻对象的网络接口向网络中的AR登记的任意对象。所述系统解决了设计一种用于与任何可追踪对象取得联系的公共网络机制的问题。此处,“与...取得连接”是指通过执行以下功能与对象建立通信会话,或确定对象的物理位置:
-将目的对象的名称解析为其当前的网络地址;
-确定源和目的地间的最优网络路径;
-(可能)确定物理位置和通往目的地的最优物理路径。
为了实现可追踪,对象必须具有全局唯一名称,并且能够向网络节点登记。对象的非限制性示例包括:人类、主机或终端(例如移动电话或膝上型计算机)、网络(例如PAN或VAN)、数据文件、信息的物理容器(例如书籍)、传感器、交通工具、一件商品、通信会话(例如电话呼叫)、应用实例、物理位置(例如会议室或旅馆房间)、以及能够利用例如RFID标签、PIN码、或条形码向网络节点登记的任何物理对象。
图8图示出该机制如何能够扩展至互联网络80中的任意对象。互联网络80包括:根网络810、移动网络812、814、主机816、818以及对象820。两个边缘路由器822、824提供对根网络810的访问。根网络包含附着寄存器832-844,附着寄存器832-844具有通往移动网络、主机、对象、和边缘路由器的链路。
在图8中,实线表示相邻对象之间的动态绑定,以及附着寄存器之间的对应动态绑定。虚线表示定位器构造路径,短划线表示数据路径。应当注意的是,从根网络810到对象E 820存在若干可用路径。图8示出了经由边缘路由器ER2 824、网络B 814、和主机C 816的路径。虚线表示定位器构造路径。在通讯主机(CH)846希望与对象E 820取得联系的情况下,遵循明确定义的事件序列。
图中未示出查找对象名称的初始步骤。假定对象名称包括能够由名称解析系统(如DNS)解析为半静态全局定位器的子串,所述半静态全局定位器用于定位对象的附着寄存器。在该示例中,DNS用在第一步骤中,但可以使用其他类型的名称解析机制,包括分布式散列表。名称定位中的其余步骤如下:
1.通讯主机846使用DNS将对象E 820的名称解析为其附着寄存器(ARE)840的全局定位器。在本例中,假设为这种与对象的附着寄存器相关联的半静态信息定义了DNS资源记录。
2.通讯主机846使用在先前步骤中获取的ARE 840的全局定位器向该附着寄存器发出全局定位器构造请求。
3.ARE 840将对象E的名称添加至全局定位器构造请求,并将其转发至附着寄存器,该附着寄存器表示位于指向根网络的路径上的对象,其由策略路由协议来决定,在本例中,其是主机C的附着寄存器836(ARC)。
4.ARC 836将主机C的名称添加至全局定位器构造请求,并将其转发至附着寄存器,该附着寄存器表示位于指向根网络的最佳路径上的对象,在本例中,其是移动网络B的附着寄存器834(ARB)。
5.ARB 834将移动网络B的名称添加至全局定位器构造请求,并将其转发至附着寄存器,该附着寄存器表示位于指向根网络的最佳路径上的对象,在本例中,其是边缘路由器2的附着寄存器844(ARER2)。
6.ARER2 844将边缘路由器2的名称添加至全局定位器构造请求,并将其转发至通讯主机846。
7.根据所获取的全局定位器构造请求中的对象名称,对象E的全局定位器被构造如下:
对象E@主机C@网络B@ER 2。
通讯主机使用该全局定位器发起与对象E的通信会话。
通讯主机和对象E之间的通信会话不需要任何经由移动性代理的间接处理,这减小了端到端延迟。在最简单的情况下,通信会话可以由读取条形码或RFID标签构成。
对于电话业务,对象E可能是目的端用户,在这种情况下,电话呼叫被路由至被该终端用户登记为其优选主机(电话业务的最佳相邻主机)的主机(例如移动电话或膝上型计算机)。
上述名称解析机制不依赖于完整全局定位器的登记。取而代之,根据附着寄存器中的信息按照需要来构造全局定位器。因此,能够避免在名称解析系统中针对具有受大型移动网络的移动或重新归属事件影响的全局定位器的所有对象更新全局定位器登记的可缩放性问题。只有改变了其到相邻对象的附着的对象才必须更新其附着寄存器。
为了减少全局定位器的构造时间,能够以与DNS所采用的相似的方式高速缓存定位器构造过程的结果。举例而言,边缘路由器的附着寄存器844可以将目的主机820的定位器构造结果不仅转发给通讯主机846,还转发给目的主机的附着寄存器840。该结果能够由该寄存器高速缓存,并被返回给请求构造目的主机820的定位器的任意通讯主机。
因此,如上所述,每个主机、移动网络和边缘路由器都向与其相关联的附着寄存器登记其相邻主机、移动网络和边缘路由器。此外,能够利用例如条形码、RFID标签、或PIN码与主机进行通信的任意对象可以将主机用作代理,以向与对象相关联的附着寄存器进行登记。此外,在主机中存储的数据对象(例如数据文件)还能够在根网络中具有相关联的附着寄存器。于是当向数据对象的附着寄存器登记数据对象的相邻对象时,主机充当数据对象的代理。
任意对象通常本身不具有互联网络接口,因而可能无法发起向附着寄存器的登记。因此,充当对象的代理的主机必须发起登记。同样,由于任意对象的处理能力有限,任意对象不具有记录其所有相邻对象的能力。因此,默认地,充当对象的代理的主机也是该主机登记的唯一相邻对象,即,代理通常只将其本身登记为对象的相邻对象。一个对象可以具有若干代理。代理主机还向其自身的附着寄存器执行常规的登记过程,其中,代理主机登记其相邻对象,包括该代理主机为其充当代理的相邻对象。图9图示出图8所示的对象E的登记过程。
在图9中,示出了对象818、820与它们的相应附着寄存器838、840之间的逻辑关联910、920。该登记过程如下:
1.对对象E进行附着登记。
2.将对象E登记为主机D的相邻对象。
3.将主机D登记为对象E的相邻对象。
应当注意的是,附着寄存器ARE中的登记是由主机D执行的。
因此,使用目的对象与沿通往边缘路由器的路径上的对象的序列之间的相邻关系的序列以及边缘路由器的全局定位器,来构造主机的全局定位器。该信息足以构造目的对象的全局定位器,例如主机的全局IP地址。
采用类似的方式,能够根据目的对象与沿通往能够为其确定全局位置的对象的路径上的对象的序列之间的相对位置的序列,来构造目的对象的全局(地理)位置。举例而言,回到图8的示例,假定对象E 820在空间上接近于主机D 818。此事实能够被定义为对象E和主机D的空间关系(E接近于D的空间关系)。当将对象E登记为主机D的相邻对象时,在附着寄存器中登记该空间关系。主机D进而可以附着于交通工具网络(vehicular network)B 814,交通工具网络B 814具有例如利用汽车导航系统的GPS功能为其登记的全局位置。主机和交通工具网络间的空间关系也是接近的,并且当将主机登记与交通工具网络相邻时,在附着寄存器中登记该空间关系。交通工具网络还在其附着寄存器中登记通过GPS确定的交通工具网络的全局位置X。
在图8所示的步骤1-6中,能够根据附着寄存器中的位置信息,与全局定位器的构造并行地构造目的对象E 820的全局位置。在步骤6中,除了向通讯主机846返回全局定位器外,还返回全局位置。在本例中,用于描述目的对象的全局位置的语义表示是:目的对象E接近于主机D,主机D接近于交通工具网络B的绝对位置。这可以被缩写为:目的对象E接近于全局位置X。
在另一示例中,目的对象可以接近于固定主机,举例而言,固定主机具有向它分配的房间ID和邮政地址。该全局位置Y被登记在主机的附着寄存器中。图8中的步骤6会返回:目的对象E接近于全局位置Y。
应当注意的是,当通讯主机在图8中的步骤2中请求同时构造目的主机的全局定位器和全局位置时,两个请求中每一个可能引起位于目的对象的附着寄存器和边缘路由器的附着寄存器之间的单独的构造路径。这通过以下事实来说明:上述全局构造器涉及主机C 816的使用,而全局位置的确定使用了主机D 818。举例而言,当目的对象全局位置的确定需要:构造路径经过具有为其相关联对象登记的全局位置的附着寄存器时,可能会出现这种情况。另一方面,全局定位器的构造可以基于传输QoS准则。因此,为特定全局定位器或全局位置请求确定适当构造路径是关于附着寄存器间策略路由的问题。
可以参考图10来理解策略路由。考虑Bob 102希望联系Alice 104的情况。Alice 104使用由4台主机114-120所支持的4个应用106-112,Alice 104能够使用这4台主机114-120经由5个移动网络124-132的各种组合而连接至根网络122。移动网络包括:家居网络(residentialnetwork)124、公司网络126、3G网络128、PAN 130、和VAN 132。Alice 104使用主机114-120中的任一主机,以确保将她的存在信息被登记在她的附着寄存器(未示出)中。举例而言,Alice的优选通信应用程序可以是电子邮件,在图中表示为“App3”110,其由主机2、3和4(116-120)予以支持。如果Alice当前在空间上接近于主机4,则该存在信息可以按抽象的相邻关系来表示。
此外,一组主机支持特定应用的事实被表示为该应用的附着寄存器以及该应用的相邻关系。因此,Alice的优选应用、与主机的地理接近度、以及该主机对优选应用的支持被抽象为可用于路由目的的相邻关系。举例而言,目前能够分别利用Alice 104的附着寄存器中的相邻信息、Alice的应用106-112以及Alice的主机114-120,借助于Alice偏好的应用和主机,来路由134源自Bob 102、使用应用110和对于Alice而言最方便的主机120与Alice 104进行通信的会话发起。因此,根据Alice的存在、Bob的存在、主机移动性、和用户移动性、以及Alice的偏好来执行路由。可替换地,Bob能够在会话发起消息中指定他偏好的应用,并且策略路由机制将通过该应用,并经由与接近于Alice的主机来进行路由。
Alice和Bob之间的路由可以基于用于网络实体以及应用和终端用户的一个通用类型的附着寄存器。此外,在这些附着寄存器中存储的相邻关系以及运行于相同寄存器之间的策略路由协议是通用类型的,其中不同类型的对象间仅参数不同。
图11示出了策略路由的另一示例,该示例示出了所涉及的互联网络的某些部分,其中Bob142获取信息对象,如书籍的内容。书名144具有附着寄存器,该附着寄存器描述与书籍146-152的各种表现形式或实例(例如书籍的物理146、148或电子150、152副本)的抽象相邻关系。书籍的每个实例都具有附着寄存器,该附着寄存器描述了与各种提供者(如书店154、图书馆156、电子商店158、电子图书馆160)的抽象相邻关系。如果所述实例是物理副本,则提供者的附着寄存器就描述与为了能达到提供者的代理而经由的应用和主机的相邻关系,如书店的电话号码。如果所述实例是电子副本,则提供者的附着寄存器就描述与能够从其下载该书籍的主机(服务器)的相邻关系。
Bob的偏好能够按优选类型的表示形式(物理的或电子的)、物理位置、优选提供者等来表示。策略路由协议对这些偏好进行处理,以找出匹配Bob偏好的书籍的表示形式。举例而言,Bob可以表示借阅电子书的偏好。定位器构造和路由将起始于书名144的附着寄存器。而后,能够应用策略路由原理来找到路径164,路径164起始于该附着寄存器经由书籍的电子实例152以及电子图书馆160到达根网络162的边缘路由器的附着寄存器。附着寄存器之间的该路径164被用于构造电子图书馆中书籍的电子实例的期望全局定位器,当Bob下载此书时会使用该全局定位器。
可替换地,如果Bob偏爱去商店154购买书籍的物理副本146,则能够应用策略路由原理来找到路径166,路径166起始于书名144的附着寄存器经由物理副本146和商店154的附着寄存器到达边缘路由器,从而找到全局定位器。如上所述,还可以同时获取确定物理副本146地理位置的路径168。
现在回到图10,考虑Bob 102和Alice 104之间的会话发起。能够在通讯主机获取了目的对象的全局定位器后,开始该过程。对于诸如电话业务等之类的交互应用,能够使用传统的会话发起协议,如SIP(RFC3261)。然而,还可以通过将会话发起过程与定位器构造过程相结合,来减少信令消息总数,并且改进安全性。图12示出了该结合。
图12是图8所示的互联网络80的表示,虚线示出了结合的会话发起和定位器构造过程。与图8相比,数据路径未发生改变,并再次被示为短划线。
以下步骤描述了该结合过程:
1.与图8的示例中一样,通讯主机846使用DNS将对象E 820的名称解析为其附着寄存器(ARE)840的全局定位器。在本例中,再次假设为这种与对象的附着寄存器相关联的半静态信息定义了DNS资源记录。
2.通讯主机846使用在先前步骤中获取的附着寄存器ARE 840的全局定位器向ARE 840发送会话发起请求。
3.ARE 840根据通讯主机846以及通讯主机846作为其代理的对象(未示出)的证书(credential),对会话发起请求执行策略和安全控制。如果策略控制成功,那么如图8一样,ARE 840将对象E的名称添加至全局定位器构造请求,并将其转发至附着寄存器,该附着寄存器表示位于指向根网络的最佳路径上的对象,在本例中,是主机C的附着寄存器836(ARC)。
4.与图8的示例中一样,ARC 836将主机C的名称添加至全局定位器构造请求,并将其转发至附着寄存器,该附着寄存器表示位于指向根网络的最佳路径上的对象,在本例中,是移动网络B的附着寄存器834(ARB)。
5.与图8的示例中一样,ARB 834将移动网络B的名称添加至全局定位器构造请求,并将其转发至附着寄存器,该附着寄存器表示位于指向根网络的最佳路径上的对象,在本例中,该附着寄存器是边缘路由器2的附着寄存器844(ARER2)。
6.ARER2将边缘路由器2的名称添加至全局定位器构造请求,并将其转发至ARE 840。
7.ARE 840根据所获取的全局定位器构造请求中的对象名称,将对象E的全局定位器构造如下:
对象E@主机C@网络B@ER 2。
根据该定位器得到主机C的全局定位器:
主机C@网络B@ER 2。
ARE此时将会话发起请求发送至已通过策略路由协议选定的主机的附着寄存器,即发送至主机C的附着寄存器836。将主机C的全局定位器与会话发起请求一起传递。
8.ARC 836利用主机C的全局定位器向主机C 816发送警报消息。
9.主机C 816向对象E 820(即主机C作为其代理的对象)发出警报。在本例中,这是终端用户Alice。
10.Alice(对象E)820通过例如信令“摘机”接受警报。
11.主机C 816向ARC 836发送警报确认。
12.ARC 836向ARE 840发送会话发起确认。
13.ARE 840向通讯主机846发送会话发起确认和对象E的全局定位器。
14.通讯主机846使用全局定位器向对象E 820发送用户数据。
定位器构造与会话发起的结合考虑到在全局定位器被返回通讯主机846前进行策略和安全控制。
应当意识到,上述信令序列存在多种变型。举例而言,在步骤7中,ARE 840可以直接向主机C 816发出警报。
然而,通常只有ARC希望被授权足够亲密的信任关系,以向主机C发出警报。
如前所述,如果例如边缘路由器的附着寄存器844将目的主机816的定位器构造结果转发至目的主机的附着寄存器840,那么可以高速缓存定位器构造过程的结果,以使得该结果能够被该寄存器高速缓存,并被返回给任何向目的主机816请求构造定位器的通讯主机。由于因其他目的在图12的步骤6中将定位器构造过程的结果返回给目的主机的附着寄存器,所以高速缓存适用于刚刚描述的会话发起过程。于是无需任何额外信令就能够执行对结果的高速缓存。
基于附着寄存器的网络管理有许多优点。引入了针对可向网络登记的全部对象的公共名称解析和全局定位器框架。这样的对象包括:常规的网络实体,例如移动网络、主机、移动电话和膝上型计算机。然而,相对于现有技术的显著优点在于:能够通过网络终端而识别的所有类型的对象(如带有条形码、PIN码、数据文件ID、或RFID标签的对象)都能够与网络实体一样被包含在相同的框架内。该公共名称解析和全局定位器框架实现了由于多种单独对象登记框架而造成的当前无法实行的协同。
上述名称登记和解析方案减少了由移动对象之间的移动性所导致的移动性登记信令。在传统移动性方案中,将主机的全局定位器存储在位置寄存器或移动性代理中。只要改变了全局定位器,就必须更新这样的实体。相比之下,本拓扑只需要更新直接参与移动性事件的对象的附着寄存器。因此,具有多个附着的子网络和主机的大型移动网络的漫游将不需要针对每个附着对象的漫游信令。然而,如果沿会话路径存在移动性事件,则需要更新具有正在进行的会话的终端对象。
该方案考虑到对象登记责任的分发。每个对象都可以具有专用附着寄存器。因此,并不需要用于处理对象登记的集中式业务角色。每个对象都可以拥有并管理其自身的附着寄存器。可替换地,也能够支持具有集中式解决方案的业务模型。举例而言,运营商可以拥有并管理其客户的对象的全部附着寄存器。
本发明考虑到使用就构造目的对象的全局定位器而言的相同的机制来确定目的对象的全局地理位置。甚至能够同时确定全局定位器和位置。
虽然详细描述和说明了各种实施例,但权利要求不限于任何特定的实施例或示例。上述说明不应被理解为暗示任何特定的元件、步骤、范围、或功能是必需的,以致必须被包含于权利要求的范围内。所申请专利的客体的范围仅由权利要求来限定。法律保护的程度由得到认可的权利要求及其等价物中记载的词语来限定。

Claims (37)

1.一种用于在互连通信网的互联网络中使用的方法,包括:
提供一组全局可达附着寄存器,每个附着寄存器对应于互联网络中的对象;
在附着寄存器中存储用于在附着寄存器之间建立一条或多条逻辑链路的信息,附着寄存器之间的每条逻辑链路对应于互联网络中相邻对象之间的通信链路;以及
通过识别源自与目的对象相对应的目的附着寄存器、沿附着寄存器之间的逻辑链路的逻辑通路,来确定互联网络中目的对象的定位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对于每个对象,向该对象的对应附着寄存器登记通往相邻对象的通信链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中,缺少网络接口的互联网络中的被动对象与代理主动对象相关联,并且其中所述代理主动对象代表与其相关联的被动对象向附着寄存器登记通信链路。
4.根据前述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方法,其中,互联网络中的对象包括以下中的一项或多项:网络、主机、终端、被动对象、人类、数据文件、传感器、交通工具、商品、物理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方法,其中,被动对象使用可读介质向网络节点进行登记,所述可读介质包括RFID标签、PIN码或条形码之一。
6.根据前述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方法,其中,当一个对象从第一相邻对象处的第一附着点改变至第二相邻对象处的第二附着点时,所述方法还包括:
更新与所述一个对象相对应的附着寄存器,以将源自与所述第一相邻对象相对应的附着寄存器的逻辑链路改变至源自与所述第二相邻对象相对应的附着寄存器的逻辑链路。
7.根据前述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定位器是在所述目的对象的名称解析中构造的。
8.根据前述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定位器标识源对象和目的对象之间的优选网络路径。
9.根据前述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定位器标识目的对象的物理位置。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定位器标识通往目的对象的优选物理路径。
11.根据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方法,其中,某些或全部附着寄存器包括:标识其对应对象的物理位置或其对应对象相对于相邻对象的相对物理位置的信息。
12.根据前述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方法,其中,沿附着寄存器之间的逻辑链路的逻辑通路的确定是根据要被包含在定位器构造中的优选对象的预定义策略来进行的。
13.根据前述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方法,其中,确定定位器的步骤包括:
向目的附着寄存器发送定位器构造器请求;
在目的附着寄存器处,向位置构造器请求添加目的对象的名称;
将所述定位器构造器请求转发至与比所述目的对象更接近于根网络的相邻对象相对应的另一附着寄存器;以及
重复该过程,直至所述定位器构造器请求返回到发送者,并且包含了与所述定位器构造器请求所经过的附着寄存器相对应的全部对象的名称为止。
14.根据前述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方法,其中,确定定位器的步骤包括:执行与目的对象的会话发起。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方法,其中,在发送所述定位器构造器请求的同时,向所述目的附着寄存器发送会话发起请求。
16.根据前述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对象中的至少一些对象是移动的。
17.一种用于在互连通信网中使用的方法,所述互连通信网包含多个对象,所述对象中的至少一些对象均具有对应的全局可达附着寄存器,其中,在特定的一些附着寄存器之间存在逻辑链路,所述方法包括:
查询所述全局可达附着寄存器中的一个或多个,以获得或修改一个或多个全局可达附着寄存器中的逻辑链路信息,以及
使用所述逻辑链路信息执行一个或多个网络通信功能。
18.一种用于在具有多个对象的互连通信网中使用的方法,包括:
提供一组全局可达附着寄存器,其中所述对象中的至少一些对象均具有对应附着寄存器,以及
在附着寄存器中存储用于在附着寄存器之间建立一条或多条逻辑链路的信息,
其中,特定的一些附着寄存器之间的逻辑链路能够用于执行一个或多个网络通信功能。
19.根据权利要求17或18所述的方法,其中,具有对应附着寄存器的所述对象中的至少一些对象是没有网络接口的被动对象。
20.一种用于在通信网络的互联网络中使用的设备,包括:
一组全局可达附着寄存器,每个附着寄存器对应于互联网络中的对象,以及
电子电路,用于在附着寄存器中存储用于在附着寄存器之间建立一条或多条逻辑链路的信息,附着寄存器之间的每条逻辑链路对应于互联网络中的相邻对象之间的通信链路;
其中,特定的一些附着寄存器之间的逻辑链路能够用于执行一个或多个网络通信功能。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设备,其中,所述设备被安排成:通过识别源自与目的对象相对应的目的附着寄存器、沿附着寄存器之间的逻辑链路的逻辑通路,来确定目的对象的定位器。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设备,其中,缺少网络接口的互联网络中的被动对象与代理主动对象相关联,并且其中所述代理主动对象被安排成:代表与其相关联的被动对象向附着寄存器登记通信链路。
23.根据权利要求21或22所述的设备,其中,互联网络中的对象包括以下中的一项或多项:网络、主机、终端、被动对象。
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设备,其中,被动对象被安排成:使用可读介质向网络节点进行登记。
25.根据权利要求20至24中任一项所述的设备,其中,所述定位器是在所述目的对象的名称解析中构造的。
26.根据权利要求20至25中任一项所述的设备,其中,所述定位器标识源对象和目的对象之间的优选网络路径。
27.根据权利要求20至26中任一项所述的设备,其中,所述定位器标识目的对象的物理位置、或通往目的对象的优选物理路径。
28.根据权利要求20至27中任一项所述的设备,其中,某些或全部附着寄存器包括:标识其对应对象的物理位置或其对应对象相对于相邻对象的相对物理位置的信息。
29.根据权利要求20至28中任一项所述的设备,被安排成使得:在确定沿附着寄存器之间的逻辑链路的逻辑通路中,考虑要被包含在定位器构造中的优选对象的预定义策略。
30.根据权利要求20至29中任一项所述的设备,被安排成:在进行定位器确定的同时执行会话发起。
31.根据权利要求20至30中任一项所述的设备,其中,所述对象中的至少一些对象是移动的。
32.根据权利要求20至31中任一项所述的设备,其中,当一个对象从第一相邻对象处的第一附着点改变至第二相邻对象处的第二附着点时,所述电子电路被配置成:更新与所述一个对象相对应的附着寄存器,以将源自与所述第一相邻对象相对应的附着寄存器的逻辑链路改变至源自与所述第二相邻对象相对应的附着寄存器的逻辑链路。
33.一种用于在通信网络的互联网络中使用的设备,所述通信网络包含多个对象,所述对象中的至少一些对象均具有对应的全局可达附着寄存器,其中,在特定的一些附着寄存器之间存在逻辑链路,所述设备包括电子电路,所述电子电路被配置成:
查询所述全局可达附着寄存器中的一个或多个,以获得或修改一个或多个全局可达附着寄存器中的逻辑链路信息,以及
使用所述逻辑链路信息来执行一个或多个网络通信功能。
34.根据权利要求33所述的设备,其中,所述设备包括通讯主机。
35.根据权利要求33或34所述的设备,其中,所述设备包括所述附着寄存器之一。
36.一种用于在具有多个对象的互连通信网中使用的设备,包括:
一组全局可达附着寄存器,每个附着寄存器对应于来自所述多个对象的对象;以及
电子电路,被安排成:在附着寄存器中存储用于在附着寄存器之间建立一条或多条逻辑链路的信息,
其中,特定的一些附着寄存器之间的逻辑链路能够用于执行一个或多个网络通信功能。
37.根据权利要求33至36中任一项所述的设备,其中,具有对应附着寄存器的所述对象中的至少一些对象是没有网络接口的被动对象。
CN200780032947.9A 2006-09-05 2007-09-03 通信网络中的定位器解析 Active CN10151301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11/515,381 US9264355B2 (en) 2006-09-05 2006-09-05 Name-address management and routing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US11/515,381 2006-09-05
PCT/SE2007/050083 WO2008030170A1 (en) 2006-09-05 2007-02-09 Name-address management and routing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SEPCT/SE2007/050083 2007-02-09
PCT/EP2007/059188 WO2008028890A1 (en) 2006-09-05 2007-09-03 Locator resolution in communications networks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513019A true CN101513019A (zh) 2009-08-19
CN101513019B CN101513019B (zh) 2014-01-29

Family

ID=39151389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780032928.6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513018B (zh) 2006-09-05 2007-02-09 通信网络中的名称-地址管理和路由
CN200780032947.9A Active CN101513019B (zh) 2006-09-05 2007-09-03 通信网络中的定位器解析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780032928.6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513018B (zh) 2006-09-05 2007-02-09 通信网络中的名称-地址管理和路由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4) US9264355B2 (zh)
EP (3) EP2060094B1 (zh)
JP (1) JP5279711B2 (zh)
CN (2) CN101513018B (zh)
WO (2) WO2008030170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7145552A1 (en) * 2006-06-15 2007-12-21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Name-address management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US9264355B2 (en) 2006-09-05 2016-02-16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Name-address management and routing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US8005935B2 (en) * 2007-04-05 2011-08-23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Methods and computer program products for managing application performance on a network
GB2449118A (en) * 2007-05-11 2008-11-12 Ericsson Telefon Ab L M Host Identity Protocol Rendezvous Servers which store information about nodes connected to other servers and forward address requests
US8028090B2 (en) 2008-11-17 2011-09-27 Amazon Technologies, Inc. Request routing utilizing client location information
US7991910B2 (en) 2008-11-17 2011-08-02 Amazon Technologies, Inc. Updating routing information based on client location
CN101803344A (zh) * 2007-09-20 2010-08-11 爱立信电话股份有限公司 通信网络中的定位符编码
CN101803299B (zh) * 2007-09-20 2014-01-29 爱立信电话股份有限公司 通信网络中的策略路由
US7970820B1 (en) 2008-03-31 2011-06-28 Amazon Technologies, Inc. Locality based content distribution
US7962597B2 (en) 2008-03-31 2011-06-14 Amazon Technologies, Inc. Request routing based on class
US8601090B1 (en) 2008-03-31 2013-12-03 Amazon Technologies, Inc. Network resource identification
US8447831B1 (en) 2008-03-31 2013-05-21 Amazon Technologies, Inc. Incentive driven content delivery
US8321568B2 (en) 2008-03-31 2012-11-27 Amazon Technologies, Inc. Content management
US8533293B1 (en) 2008-03-31 2013-09-10 Amazon Technologies, Inc. Client side cache management
US8606996B2 (en) 2008-03-31 2013-12-10 Amazon Technologies, Inc. Cache optimization
US9407681B1 (en) 2010-09-28 2016-08-02 Amazon Technologies, Inc. Latency measurement in resource requests
US9912740B2 (en) 2008-06-30 2018-03-06 Amazon Technologies, Inc. Latency measurement in resource requests
CN101340372B (zh) * 2008-08-21 2012-09-19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号码自动路由方法、更新方法、撤销方法、路由器及设备
US8073940B1 (en) 2008-11-17 2011-12-06 Amazon Technologies, Inc. Managing content delivery network service providers
US8732309B1 (en) 2008-11-17 2014-05-20 Amazon Technologies, Inc. Request routing utilizing cost information
US8122098B1 (en) 2008-11-17 2012-02-21 Amazon Technologies, Inc. Managing content delivery network service providers by a content broker
US8756341B1 (en) 2009-03-27 2014-06-17 Amazon Technologies, Inc. Request routing utilizing popularity information
US8412823B1 (en) 2009-03-27 2013-04-02 Amazon Technologies, Inc. Managing tracking information entries in resource cache components
US8688837B1 (en) 2009-03-27 2014-04-01 Amazon Technologies, Inc. Dynamically translating resource identifiers for request routing using popularity information
US8521851B1 (en) 2009-03-27 2013-08-27 Amazon Technologies, Inc. DNS query processing using resource identifiers specifying an application broker
US8782236B1 (en) 2009-06-16 2014-07-15 Amazon Technologies, Inc. Managing resources using resource expiration data
US8397073B1 (en) 2009-09-04 2013-03-12 Amazon Technologies, Inc. Managing secure content in a content delivery network
US8433771B1 (en) 2009-10-02 2013-04-30 Amazon Technologies, Inc. Distribution network with forward resource propagation
US9495338B1 (en) 2010-01-28 2016-11-15 Amazon Technologies, Inc. Content distribution network
US9712484B1 (en) 2010-09-28 2017-07-18 Amazon Technologies, Inc. Managing request routing information utilizing client identifiers
US10097398B1 (en) 2010-09-28 2018-10-09 Amazon Technologies, Inc. Point of presence management in request routing
US9003035B1 (en) 2010-09-28 2015-04-07 Amazon Technologies, Inc. Point of presence management in request routing
US8577992B1 (en) 2010-09-28 2013-11-05 Amazon Technologies, Inc. Request routing management based on network components
US8468247B1 (en) 2010-09-28 2013-06-18 Amazon Technologies, Inc. Point of presence management in request routing
US8819283B2 (en) * 2010-09-28 2014-08-26 Amazon Technologies, Inc. Request routing in a networked environment
US10958501B1 (en) 2010-09-28 2021-03-23 Amazon Technologies, Inc. Request routing information based on client IP groupings
US8452874B2 (en) 2010-11-22 2013-05-28 Amazon Technologies, Inc. Request routing processing
US10467042B1 (en) 2011-04-27 2019-11-05 Amazon Technologies, Inc. Optimized deployment based upon customer locality
EP2702514B1 (en) * 2011-05-12 2017-02-22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Method and system for longest prefix matching of variable-sized hierarchical names by treelets
FR2981235B1 (fr) * 2011-10-10 2013-10-25 Cassidian Procede d'attachement entre au moins un reseau mobile et un reseau distant
US10021179B1 (en) 2012-02-21 2018-07-10 Amazon Technologies, Inc. Local resource delivery network
US10623408B1 (en) 2012-04-02 2020-04-14 Amazon Technologies, Inc. Context sensitive object management
US9154551B1 (en) 2012-06-11 2015-10-06 Amazon Technologies, Inc. Processing DNS queries to identify pre-processing information
US9323577B2 (en) 2012-09-20 2016-04-26 Amazon Technologies, Inc. Automated profiling of resource usage
US10205698B1 (en) 2012-12-19 2019-02-12 Amazon Technologies, Inc. Source-dependent address resolution
US9819548B2 (en) * 2013-01-25 2017-11-14 Cisco Technology, Inc. Shared information distribution in a computer network
US9270601B2 (en) 2013-04-01 2016-02-23 Broadcom Corporation Path resolution for hierarchical load distribution
US9667530B2 (en) 2013-05-06 2017-05-30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Privacy preserving query method and system for use in federated coalition networks
US9294391B1 (en) 2013-06-04 2016-03-22 Amazon Technologies, Inc. Managing network computing components utilizing request routing
US10097503B2 (en) 2013-09-27 2018-10-09 Fastly, Inc. Content node network address selection for content delivery
GB2519119A (en) * 2013-10-10 2015-04-15 Ibm Linear network coding in a dynamic distributed federated database
US10044609B2 (en) * 2014-02-04 2018-08-07 Fastly, Inc. Communication path selection for content delivery
US9887914B2 (en) * 2014-02-04 2018-02-06 Fastly, Inc. Communication path selection for content delivery
US20160150459A1 (en) * 2014-11-19 2016-05-26 Qualcomm Incorporated Techniques to support heterogeneous network data path discovery
US10091096B1 (en) 2014-12-18 2018-10-02 Amazon Technologies, Inc. Routing mode and point-of-presence selection service
US10033627B1 (en) 2014-12-18 2018-07-24 Amazon Technologies, Inc. Routing mode and point-of-presence selection service
US10097448B1 (en) 2014-12-18 2018-10-09 Amazon Technologies, Inc. Routing mode and point-of-presence selection service
US10225326B1 (en) 2015-03-23 2019-03-05 Amazon Technologies, Inc. Point of presence based data uploading
US9819567B1 (en) 2015-03-30 2017-11-14 Amazon Technologies, Inc. Traffic surge management for points of presence
US9887932B1 (en) 2015-03-30 2018-02-06 Amazon Technologies, Inc. Traffic surge management for points of presence
US9887931B1 (en) 2015-03-30 2018-02-06 Amazon Technologies, Inc. Traffic surge management for points of presence
US9832141B1 (en) 2015-05-13 2017-11-28 Amazon Technologies, Inc. Routing based request correlation
US10616179B1 (en) 2015-06-25 2020-04-07 Amazon Technologies, Inc. Selective routing of domain name system (DNS) requests
US9985837B2 (en) * 2015-07-23 2018-05-29 Cisco Technology, Inc. Refresh of the binding tables between data-link-layer and network-layer addresses on mobility in a data center environment
US10097566B1 (en) 2015-07-31 2018-10-09 Amazon Technologies, Inc. Identifying targets of network attacks
US9794281B1 (en) 2015-09-24 2017-10-17 Amazon Technologies, Inc. Identifying sources of network attacks
US9742795B1 (en) 2015-09-24 2017-08-22 Amazon Technologies, Inc. Mitigating network attacks
US9774619B1 (en) 2015-09-24 2017-09-26 Amazon Technologies, Inc. Mitigating network attacks
US10270878B1 (en) 2015-11-10 2019-04-23 Amazon Technologies, Inc. Routing for origin-facing points of presence
US10257307B1 (en) 2015-12-11 2019-04-09 Amazon Technologies, Inc. Reserved cache space in content delivery networks
US10049051B1 (en) 2015-12-11 2018-08-14 Amazon Technologies, Inc. Reserved cache space in content delivery networks
US10348639B2 (en) 2015-12-18 2019-07-09 Amazon Technologies, Inc. Use of virtual endpoints to improve data transmission rates
US10075551B1 (en) 2016-06-06 2018-09-11 Amazon Technologies, Inc. Request management for hierarchical cache
US10110694B1 (en) 2016-06-29 2018-10-23 Amazon Technologies, Inc. Adaptive transfer rate for retrieving content from a server
US9992086B1 (en) 2016-08-23 2018-06-05 Amazon Technologies, Inc. External health checking of virtual private cloud network environments
US10033691B1 (en) 2016-08-24 2018-07-24 Amazon Technologies, Inc. Adaptive resolution of domain name requests in virtual private cloud network environments
US10505961B2 (en) 2016-10-05 2019-12-10 Amazon Technologies, Inc. Digitally signed network address
EP3313114B1 (en) * 2016-10-18 2021-06-09 Nokia Solutions and Networks Oy Detection and mitigation of signalling anomalies in wireless network
US10372499B1 (en) 2016-12-27 2019-08-06 Amazon Technologies, Inc. Efficient region selection system for executing request-driven code
US10831549B1 (en) 2016-12-27 2020-11-10 Amazon Technologies, Inc. Multi-region request-driven code execution system
US10938884B1 (en) 2017-01-30 2021-03-02 Amazon Technologies, Inc. Origin server cloaking using virtual private cloud network environments
US10503613B1 (en) 2017-04-21 2019-12-10 Amazon Technologies, Inc. Efficient serving of resources during server unavailability
US11075987B1 (en) 2017-06-12 2021-07-27 Amazon Technologies, Inc. Load estimating content delivery network
US10447648B2 (en) 2017-06-19 2019-10-15 Amazon Technologies, Inc. Assignment of a POP to a DNS resolver based on volume of communications over a link between client devices and the POP
US10742593B1 (en) 2017-09-25 2020-08-11 Amazon Technologies, Inc. Hybrid content request routing system
WO2019135973A1 (en) * 2018-01-03 2019-07-11 Convida Wireless, Llc Framework for integration of passive objects in the iot/m2m service layer
US10592578B1 (en) 2018-03-07 2020-03-17 Amazon Technologies, Inc. Predictive content push-enabled content delivery network
WO2020023909A1 (en) 2018-07-27 2020-01-30 GoTenna, Inc. Vine™: zero-control routing using data packet inspection for wireless mesh networks
US10862852B1 (en) 2018-11-16 2020-12-08 Amazon Technologies, Inc. Resolution of domain name requests in heterogeneous network environments
US11025747B1 (en) 2018-12-12 2021-06-01 Amazon Technologies, Inc. Content request pattern-based routing system
US20200359458A1 (en) * 2019-08-15 2020-11-12 Gang Xiong Scrambling sequence generation and pusch occasion mapping for 2-part rach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719802A (zh) * 2004-07-07 2006-01-11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移动网络控制方式及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2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144622A (en) * 1988-02-15 1992-09-01 Hitachi, Ltd. Network system
US5625816A (en) * 1994-04-05 1997-04-29 Advanced Micro Devices, Inc. Method and system for generating product performance history
US5937343A (en) * 1994-09-13 1999-08-10 At&T Corp. Method and system for updating replicated databases in a telecommunication network system
DE19534819B4 (de) * 1995-09-20 2004-07-08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m Konfigurieren einer Datenbank
GB2315962B (en) * 1996-07-31 2001-07-04 Internat Mobile Satellite Orga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data
US7136645B2 (en) * 1998-10-09 2006-11-14 Netmotion Wireles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roviding mobile and other intermittent connectivity in a computing environment
US6629132B1 (en) * 1998-12-23 2003-09-30 Novell, Inc. Predicate indexing of data stored in a computer with application to indexing cached data
US6973057B1 (en) * 1999-01-29 2005-12-06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Public mobile data communications network
US7305485B2 (en) * 2000-12-15 2007-12-04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Method and system for network management with per-endpoint adaptive data communication based on application life cycle
GB0113680D0 (en) 2001-06-05 2001-07-25 Nokia Corp Improvements in and relating to distributed network
JP2003134552A (ja) * 2001-10-23 2003-05-09 Ntt Docomo Inc 位置情報管理方法、中継装置、位置情報管理装置および移動通信システム
US7076508B2 (en) * 2002-08-12 2006-07-11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Method, system, and program for merging log entries from multiple recovery log files
US7203175B2 (en) 2002-08-15 2007-04-10 Cisco Technology, Inc. Arrangement for router attachments between roaming mobile routers in a mobile network
US7292569B1 (en) * 2003-02-26 2007-11-06 Cisco Technology, Inc. Distributed router forwarding architecture employing global translation indices
US7333461B2 (en) * 2003-06-05 2008-02-19 Cisco Technology, Inc. Arrangement in a router of a mobile network for generating a local router prefix for anonymous route connections
JP4476292B2 (ja) * 2003-09-02 2010-06-09 ファーウェイチーシュヨウシェンゴンス リアルタイムサービスデータ伝送路の選択方法
EP1515505A1 (en) 2003-09-12 2005-03-16 Siemens Aktiengesellschaft Reachability maintainance of a moving network based on temporary name identifiers
US7428221B2 (en) * 2004-06-01 2008-09-23 Cisco Technology, Inc. Arrangement for providing network prefix information from attached mobile routers to a clusterhead in a tree-based ad hoc mobile network
US7860025B2 (en) * 2005-06-28 2010-12-28 Cisco Technology, Inc. Directed acyclic graph discovery and network prefix information distribution relative to a clusterhead in an ad hoc mobile network
US7948918B2 (en) * 2005-10-11 2011-05-24 Toshiba America Research, Inc. Network discovery utilizing cellular broadcasts/multicasts
US20070153707A1 (en) * 2006-01-04 2007-07-05 Pascal Thubert Ad hoc network formation and management based on aggregation of ad hoc nodes according to an aggregation hierarchy
US7792026B2 (en) * 2006-02-17 2010-09-07 Alcatel-Lucent Usa Inc. Method of calculating a time period to wait for missing data packets
WO2007145552A1 (en) 2006-06-15 2007-12-21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Name-address management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US9264355B2 (en) 2006-09-05 2016-02-16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Name-address management and routing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719802A (zh) * 2004-07-07 2006-01-11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移动网络控制方式及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40233426A1 (en) 2014-08-21
CN101513019B (zh) 2014-01-29
US8923302B2 (en) 2014-12-30
WO2008030170A1 (en) 2008-03-13
EP2060094A4 (en) 2013-06-26
JP2010503248A (ja) 2010-01-28
US20120224587A1 (en) 2012-09-06
US8170030B2 (en) 2012-05-01
US20100166003A1 (en) 2010-07-01
JP5279711B2 (ja) 2013-09-04
EP2613502B1 (en) 2017-07-26
EP2060094B1 (en) 2016-06-15
EP2060092A1 (en) 2009-05-20
EP2060094A1 (en) 2009-05-20
EP2613502A1 (en) 2013-07-10
US9264355B2 (en) 2016-02-16
EP2060092B1 (en) 2014-04-09
US20080056207A1 (en) 2008-03-06
WO2008028890A1 (en) 2008-03-13
CN101513018A (zh) 2009-08-19
CN101513018B (zh) 2015-02-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513019B (zh) 通信网络中的定位器解析
CN1745558B (zh) 在移动路由器和对端节点之间建立双向隧道的布置
US7298743B2 (en) Mobile router support for IPv6
JP5108103B2 (ja) 通信ネットワークにおけるポリシールーティング
KR20100073842A (ko) 위치자/식별자 분리 기반의 네트워크이동성 지원 시스템 및그 방법
CN102318381A (zh) 移动网络中基于安全网络的路由优化的方法
CN103179546A (zh) 通信系统、移动通信终端以及位置管理装置
Novaczki et al. Micromobility support in HIP: survey and extension of host identity protocol
Seth et al. An architecture for tetherless communication
JP4425757B2 (ja) モバイルネットワークシステム
Eriksson et al. Scalable object-to-object communication over a dynamic global network
KR20020000887A (ko) 다중 트리 계층적 통신 시스템 및 방법
Bernardos-Cano et al. Nemo: Network mobility in ipv6
König-Ries et al. On building an infrastructure for mobile and wireless systems: report on the nsf workshop on an infrastructure for mobile and wireless systems, oct. 15, 2001
JP2005348218A (ja) モバイルノード装置およびホームエージェント装置
JP2005079824A (ja) 移動端末の位置管理方法及びモバイルルータ
König-Ries et al. Research direction for developing an infrastructure for mobile & wireless systems: Consensus report of the NSF Workshop held on October 15, 2001 in Scottsdale, Arizona
König-Ries et al. ON BUILDING AN INFRASTRUCTURE FOR MOBILE AND WIRELESS SYSTEM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