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510564B - 一种基于锆钛酸铅材料的隧道开关 - Google Patents

一种基于锆钛酸铅材料的隧道开关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510564B
CN101510564B CN200910048448.XA CN200910048448A CN101510564B CN 101510564 B CN101510564 B CN 101510564B CN 200910048448 A CN200910048448 A CN 200910048448A CN 101510564 B CN101510564 B CN 10151056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ode
layer
titanato
tunnel switch
film lay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10048448.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510564A (zh
Inventor
江安全
马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dan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Fudan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dan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Fudan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0910048448.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1510564B/zh
Publication of CN10151056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51056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51056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510564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一种基于锆钛酸铅材料的隧道开关,包括:衬底;第一电极,所述第一电极设置于衬底表面;锆钛酸铅材料层,所述锆钛酸铅材料层设置于第一电极远离衬底的表面;介质薄膜层,所述介质薄膜层设置于锆钛酸铅材料层远离第一电极的表面,所述介质薄膜层的材料为高介电常数材料;以及第二电极,所述第二电极设置于介质薄膜层远离锆钛酸铅材料层的表面。本发明的优点在于,采用了高介电常数材料作为介质薄膜层,提高了隧道开关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更好的满足工业应用的需要。

Description

一种基于锆钛酸铅材料的隧道开关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半导体器件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锆钛酸铅材料的隧道开关。
【背景技术】
近来,超薄膜在多功能器件中的应用在工业上受到很大重视,例如高密度铁电随机存储器,可以减少存储单元的横向和纵向的尺寸而不会减小剩余极化强度。第一定律的计算以及实验观察表明,在薄膜厚度降到几个单位粒子后,在这些超薄膜中仍可以存在很强的铁电性。但是,包括金属电极的本征有限静电屏蔽或者是由于缺陷、应力、相污染以及外延压力等工艺问题,这些表面效应可以产生一个相当大的极化场使得一个记忆单元中的单个的畴变为180°/90斑纹型畴。引起这种变化的原因是平衡系统能量的减少,这也是超薄膜器件很难在实际中应用的原因。另外,存储器读写过程的脉冲宽度相对畴转变时间足够长,这可以保证操作的安全性,这里就提出了一个可靠性的问题,包括在超负荷场下电极附近的电荷注入引起的压印和疲劳。
因此,现有技术的缺点在于器件的稳定性和可靠性都不能满足工业应用的需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隧道开关,所述隧道开关只有在畴转变的时候才会打开,在极化反转后的场中会立即关闭以避免电极附近的电荷注入,或者是在保持时间以后关闭从而锁定在一个单畴模内,以提高器件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锆钛酸铅材料的隧道开关,包括:衬底;第一电极,所述第一电极设置于衬底表面;锆钛酸铅材料层,所述锆钛酸铅材料层设置于第一电极远离衬底的表面;介质薄膜层,所述介质薄膜层设置于锆钛酸铅材料层远离第一电极的表面,所述介质薄膜层的材料为高介电常数(High-k)材料;以及第二电极,所述第二电极设置于介质薄膜层远离锆钛酸铅材料层的表面。
所谓高介电常数材料是半导体材料领域内一种固定称谓。在传统的半导体工艺中通常采用二氧化硅作为介质材料,而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介质层的厚度不断降低,二氧化硅的介电常数已经不能满足要求,因此需要研发介电常数高于二氧化硅的材料作为介质层,以满足厚度降低的需求,这种介电常数高于二氧化硅的材料通常被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成为高介电常数材料。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所述介质薄膜层的介电常数大于7,优选自于氧化铝、氧化铪、氧化钛和氧化铌中的一种。所述介质层也可以是其他的具有高介电常数的介质材料。高k材料具有高介电常数,在低场下这些材料是绝缘体,当场强达到一定强度时,这些材料又可以变成导体使得电流注入到铁电材料中,实现铁电畴的反转。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所述介质薄膜层的厚度为3~6nm。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所述锆钛酸铅材料层的厚度为50~200nm。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进一步包括绝缘层,所述绝缘层设置于衬底与第一电极之间,所述绝缘层的材料为二氧化硅。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电极的材料为铱。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二电极的材料为铂。
本发明的优点在于,采用了高介电常数材料作为介质薄膜层,并叠加PZT材料,从而降低了器件的漏电电流,提高了隧道开关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更好的满足工业应用的需要。
【附图说明】
附图1A所示是本发明所述具体实施方式的隧道开关结构示意图。
附图1B至附图6是对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隧道开关各种性能的测试结果。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基于锆钛酸铅材料的隧道开关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说明。
附图1A所示是本具体实施方式的隧道开关结构示意图,包括:衬底100;绝缘层110,所述绝缘层110设置于衬底与第一电极120之间;第一电极120,所述第一电极120设置于衬底100表面;锆钛酸铅材料层130,所述锆钛酸铅材料层130设置于第一电极120远离衬底110的表面;介质薄膜层140,所述介质薄膜层140设置于锆钛酸铅材料层130远离第一电极120的表面;以及第二电极150,所述第二电极150设置于介质薄膜层140远离锆钛酸铅材料层130的表面。
本具体实施方式中,衬底100为单晶硅,绝缘层110为100nm厚的SiO2作为,第一电极120(或者叫做底电极)为70nm厚的金属铱,介质薄膜层140为非晶态的氧化铝(Al2O3),第二电极150(或者叫做顶电极)为金属铂。
上述结构中的第一电极120的材料为铱。锆钛酸铅材料层130(PZT)可以采用金属有机物化学气相淀积(MOCVD)方法生长,将具有上述结构的衬底置于8英寸大的液体输运MOCVD反应室中生长。长完PZT后,晶片被切为2×2cm2的小块。生长氧化铝可以采用原子层淀积(ALD)工艺。最后再采用真空溅射工艺生长金属铂。
所述介质薄膜层140的厚度为3~6nm;所述锆钛酸铅材料层130的厚度为50~200nm。
首先介绍本具体实施方式所述隧道开关在极化反转中隧道开关的打开情况。
附图1B是上述隧道开关的P-V滞回曲线。表示分别采用不同厚度的Al2O3层时曲线的变化,此图分别表示线性Al2O3和PZT层的压降。曲线是通过TF2000分析器采用FE模型在上电极上加三角波测得的。当d增加时剩余极化强度Pr以及矫顽场Vc会有意想不到的变大,曲线也更加不同,这与通常情况下窄并且翘起的回线恰好相反。这表明在畴转换的时候,Al2O3层不再是绝缘层了。附图1C是从P-V滞回曲线中萃取正负矫顽电压作出与d的关系图,用不同的表述技术得出的正负矫顽场(+/-Vc)与Al2O3的关系,其中实线是与数据最吻合的。这些点呈线性,如图中两条近似平行的实线所示。
一旦Al2O3层变得导电了,其阻抗可以通过转换电流直接估测出来。附图2A和附图2B表示的分别是d=0和d=60埃时的瞬时点畴转换电流,电压Vppl不断增加,脉冲宽度为2μs.转换电流Isw是由50Ω内置电阻以及内阻为50Ω的波形发生器相串联得到的。对于一个理想的铁电层,转换电流在最初电容充电之后应该有一个峰值,同时在t0时铁电层的压降会增加到Vfc,然后,由于电路中总阻抗RL限制了转换电流的的最大值,所以会出现一个稳定的电流。在电畴转换完毕之后,之前的充电的电容将储存这些电荷,一直到铁电层的压降完全消失。但是,这一段平稳的峰还是会翘起,因为界面层电容Ci遵循以下公式
I SW ( t ) = I SW 0 e - t - t 0 R L C i , ( t 0 < < t < < t sw ) - - - ( 1 )
初始电流为
I SW 0 = V appl - V c R L - - - ( 2 )
其中tsw是极化反转完成的时间。总阻抗应该包括电路寄生电阻Rp、薄膜与电极之间的接触电阻Rc,所以Rl=Ro+Rw+Rp+Rc.对于铁电-氧化物双层膜来说,Rc包括Al2O3层可导情况下的内阻。另外Ci也要考虑Al2O3层的影响,1/Ci-=1/CAl+1/Ci′其中CAl、Ci′分别是绝缘Al2O3层的电容和PZT在上下电极附近的界面电容。
附图2A和附图2B中一些列平行的点线是最符合公式(1)的瞬时转换电流。在t0时刻开始偏离瞬时电流(图中以圆圈表示),从这些点线中除了得到RlCi时间常数以外我们还可以得到Isw 0和Vappl的关系图。附图2C为Isw 0和Vappl的关系图,从而我们可以推得Rp,最后通过Rl推出Rc。附图2D和2E所示分别为Ci与Rc的同薄膜厚度的关系图。从图中可以看出,Rc并不是与薄膜厚度呈线性关系,在d=0是为6±1Ω而在d≥60是60±9Ω,成椭圆形增长。这些低的阻抗和高Ci值(>>CAl)表明在畴转换过程中氧化铝的高可导性。
接下来介绍本具体实施方式所述隧道开关的关闭及阈值场。
从双脉冲下电流响应的时间积分(持续时间为tr=5μs)可以得到分别在同向和反向脉冲电压下Vappl与转换的极化强度Psw和未转换的极化强度Pnsw之间的依赖关系,Psw与Pnsw之差为2Pr。附图3A是不同Al2O3厚度下2倍剩余极化及为反转极化与电压的关系。当d从0增加到60时,2Pr增加了56%,而Pnsw与Vappl成近似线性的关系,如图中实线所示。通过公式Ctot=SdPnsw/dVappl我们可以得到双层膜的总电容。如果Al2O3层在畴对准之后随着外电场仍然保持可导的话,Ctot应该与铁电层的电容Cf相等,与d独立。否则,应该遵循下面的公式
1 C tot = 1 C f + d e 0 e Al S - - - ( 3 )
其中εAl是Al2O3层的介电常数,ε0为真空介电常数。附图3B所示为以Al2O3厚度为参数,从Pnsw-d关系图的斜率萃取的总电容的倒数与在100khz下阻抗分析仪直接测量结果的比较。附图3B的结果与方程(3)符合的很好,这很好的表明了在畴转换之后氧化铝层的高绝缘性。从曲线的斜率可以得到,εAl=9.0与第一原理的计算相吻合,同时,在Vappl=0时阻抗分析仪直接测定Ctot得到确切的εAl=8.0,如图3B所示,尽管两条线在1/Ctot轴上有一些纵向偏离。从对εAl的估算中可以看出在PZT上面的Al2O3的电容要远小于图2D中的Ci,这说明隧道开关的打开。附图3C所示为畴转换过程中串联电阻和电容等效电路图,虚线框中为不同状态的隧道开关。但是当畴在外电场下有序排列后,氧化铝有保持一个好的绝缘性,相当于“off”状态(图中未示)。
无电极的绝缘Al2O3层与反向极化的铁电材料结合在一起可以达到很高的压降。当压降足够高达到阈值电压Vth,Al2O3层中就会相应的打开一个导电通道,于是我们有
Vc=Vth+Vfc (4)
从附图1C中Vc-d的关系可以得到,Vth与d成正比;由直线的斜率我们得到相应的阈值电场Eth=12±1MV/cm,其中Vfc为常量。图1B下半部分分别表示出了Al2O3和PZT串联层的电压降Val和Vf,初始条件d=60Vappl=VAl+Vf,假设铁电层为反向极化的线性电容。当Vf=Vfc时,畴转换导致隧道开关打开之前,在Vf恒定时,Val非常快的增加到Vth。在极化反转之后,隧道开关关闭,Val立即就会很迅速的降低,两层的电压又会变回原先的点线。
接下来介绍本具体实施方式所述隧道开关中,铁电薄膜厚度、转换电流、转换时间和温度与阈值场之间的关系。
附图4A、4B以及4C所示是分别是不同PZT薄膜厚度、不同测量频率以及不同温度下,PZT薄膜厚度与电压之间的关系示意图。附图4A是在1kHz下,不同厚度的PZT膜下从P-V滞回曲线中萃取的Al2O3厚度与矫顽场的关系,其中所有数据有实线表示。附图4B是对于300nm厚的PZT膜在不同频率下的Vc-d关系,小图中表示的是曲线的斜率。附图4C是对于150nm厚的PZT膜在1kHz时,在不同的温度下Vc-d的关系,小图为斜率。当PZT薄膜厚度从50变到500nm时,Vc-d直线的斜率几乎不变。由于Vfc与铁电膜厚度的关系,图形在电压轴上会有一点纵向的移动。如附图4B所示测量频率从1k减到10Hz时,在频率的对数座标下,图形斜率会减少约14%,如图内小图所示,这与典型铁电材料的Vfc-f关系相近。当f足够高转换时间为10-3-10-7s数量级时,斜率变化较小,如图1C。另外,斜率会随着温度的提高而降低,如图4C中所示,但是在298到393k时不会超过13%左右。
所以我们期望的到一个修正过的Isw-Eth以提高隧道开关的场灵敏度。实验中,在Vappl下脉冲宽度为0.01s时,当Ro从50变到1MΩ时,由公式(2)可以看出Isw可以减小4个数量级还多。在这种低速极化反转中的ISW 0-Vappl图也相应的做出来。在根据方程(2)对数据最优化后,在d≥20时,我们近似的的得到一个线性的Vc-d关系,Eth=10±1MV/cm。在大于10±1MV/cm时,Isw-Eth关系的修正值基本上按照如下规律ΔIsw/ΔEth~0.01B·cm/MV。在图4A中,在用短脉冲测量时上面的Vc-d关系在电压轴上有垂直移动,但是d减小时也会变小。这表明低估了Isw(Eth)平方关,因为还包含了压印的关系。大体上,在隧穿通道打开之前,Al2O3和PZT界面积累的热注入电荷是与压印物理学有关的。但是,只有在时间大于1μs是电荷注入的影响才会显得很重要,低于这一时间时,注入是十分微小的。基于这些考虑,在快速畴转换下的出的Eth更为准确一些。
接下来结合附图介绍本具体实施方式所述隧道开关的保持性能的改进。
当薄膜厚度减小到几个单胞时,金属电极的不完全的本征遮蔽长度只有零点几埃,但在薄膜中却是至关重要的。但是,当膜厚度大于5nm时,薄膜工艺中的界面效应的影响就更加显著了,比如,应力场与自发极化耦合,在表面附近极化梯度的终结,以及合成物和微观结构的多相性,它通过产生一个大的去极化场使得部分畴反向转换,这使得它在极化保持性能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附图5A所示的是对不同厚度的PZT膜,trel=1s时,通过双脉冲测量得到的2Pr与d的关系,小图为频率为1kHz时,50nm厚的PZT膜与不同厚度的Al2O3结合时的P-V滞回曲线。保持时间远大于附图3A中的5μs,这使得薄膜有缓慢极化弛豫过程这是由应变效应引起。在d≥30时2Pr比d=0时增加了125%。于是在d=20是Pr变大,p-v滞回曲线也变得更加方了,如图中所示,在用了氧化铝之后被负电压轴分割的曲线的开口明显减小。相对的,对于150nm厚的PZT膜2Pr不再随着d的变化而变化,如附图5A所示,因为极化场于铁电层的厚度成反比关系。这一结果与附图3A中的很是不同,不断的正负脉冲测量使得薄膜变得疲劳。然而,在附图5A中,为了减轻这一问题,测量只进行1-2个循环,在d=40时50nm厚的PZT的最终稳定极化强度比150nm厚的膜增加了118%。这种极化的增强是由薄膜上的晶格匹配应力效应引起的。
在极化反转后隧道开关关闭,从而避免了超负载场下的电荷注入。附图5B所示是双电极脉冲宽度为5μs,频率为10kHz及不同的电压下,对于150nm厚的PZT膜随着Al2O3层厚度的增加耐疲劳特性的改善。。当d=0时,在几个循环内薄膜就很容易疲劳。通过增加Al2O3层的厚度,这一状况可以明显改善,但是这样做也会导致疲劳电压的的增加。在每一个周期中畴壁的钉扎与反钉扎共存的模型与试验数据十分吻合,如图中实线所示,在这一模型中疲劳物理原理被认为是由于电极附近电荷注入所造成的。对于我们采用的膜,底电极为铱,有很好的抗疲劳特性,所以薄膜的主要疲劳损害是由商店极Pt的电荷注入引起的。一旦注入通道被氧化铝绝缘层阻塞,疲劳特性将会提高。
附图5C所示是在加访问脉冲前后隧道开关机畴状态的示意图,脉冲宽度大于tsw以保证极化完全。一开始,开关关闭,但是紧接在tsw期间,正电荷从上电极漂移过氧化铝补偿界面附近的边界电荷同时,先前的负的屏蔽电荷被抽出。之后,当极化反转完成后,开关关闭,使得在超负载场下电荷将不能在铁电层中注入的更深。最后,所有的正补偿电荷被界面态捕获,在Vappl后,畴的形式也被氧化铝绝缘层锁定。在tr之后,如果在一个薄膜的亚区域中(如附图5C)又有畴反向转换出现,就会在铁电层中产生一个反极化场Ed来阻止这一过程,其值为2Psd/ε0εAl,其中Ps为剩余极化强度。如果氧化铝层没有泄漏的话,在d=10时,与11v数量级的极化电压相比,这一电场是很大的。
接下来结合附图介绍本具体实施方式所述隧道开关的高场下电子隧穿。
由经典量子力学可知,电子有一定几率穿过势垒高度为φB(大于电子能量E)的一维矩形势垒,当VAl<φB时,对于直接隧穿,透射系数与成正比,其中q为元电荷,μ为费米能级,m*为有效质量,是简化的普朗克常量。由于VAl>φB势垒成三角形状翘起从而减少隧穿长度,这成指数的增加了隧穿电流(Fowler-Nordheim隧穿)。一般来说,场强为1MV/cm,比Eth低一个数量级。Eth越高φB也就越高。于是,在如此高的φB下,即使Eth减少很小一点,隧穿电流也会相差几个数量级。同时当温度升高时,由于电子能量变大增宽了能量分布函数,使得隧道电流也会增加,所以要得到相等的Isw就要减小Eth,这就解释了图4C中的Eth-T的关系。
附图6所示是极化反转后隧道开关在高场下打开。d=40及60时,对于PZT(150nm)/Al2O3双层膜分别在正负电压下非反转极化与电压的关系。小图为电压低于及高于Vth=-10V时的瞬时电流的坐标图,分别用双线和单线表示。当Val降低到Vth以下,Vappl>Vc时,畴阵列沿外电场排布如图1B,隧道电流会减少几个数量级,也就是说隧道开关关闭了。但是,如果图1B中的外电压足够高,|Vappl|>|Vc′|,隧道开关可以再次打开。我们之后的实验表明只有在Vappl<0是才会有这种现象,例如d=60时Vappl<-15V及d=40时Vappl<-10V。但是在Vappl>0时,隧穿电流很微弱,这很好的说明了隧穿的载流子是主要是电子而不是空穴。可以推测,这是由于空穴质量要比电子大,要达到相同的效率的话需要更大的电压。当隧道开关打开时,电路的RC时间增长了,于是在这一时刻可以用双线满足之前的瞬时电流的半对数坐标,如附图6中小图所示,同时Pnsw会突然变大,偏离了前面的Pnsw-Vappl线性关系。
通过以上的叙述可以看出,由于采用了非晶态氧化铝作为介质薄膜层,通过测试隧道开关的打开、关闭、保持性能,可以看出与PZT结合的Al2O3势垒层的隧道开关在12MV/cm时打开,使得畴转换得以进行;而在极化反转结束后开关关闭以防止畴的反向转换以及多余的电极附近的电荷注入,从而提高了隧道开关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更好的满足工业应用的需要。
以上试验结果是以氧化铝作为介质层所得到的结果,但实际应用应当不仅限于氧化铝,采用其他具有高介电常数的材料,例如氧化铪、氧化钛、氧化铌等也可以达到相同的效果。采用氧化铝作为介质层的优点是工艺成熟,因此制备过程简单且成本较低。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8)

1.一种基于锆钛酸铅材料的隧道开关,其特征在于,包括:
衬底;
第一电极,所述第一电极设置于衬底表面;
锆钛酸铅材料层,所述锆钛酸铅材料层设置于第一电极远离衬底的表面;
介质薄膜层,所述介质薄膜层设置于锆钛酸铅材料层远离第一电极的表面,所述介质薄膜层的材料为高介电常数材料,所述介质薄膜层的材料选自于氧化铝、氧化铪、氧化钛和氧化铌中的一种;以及
第二电极,所述第二电极设置于介质薄膜层远离锆钛酸铅材料层的表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锆钛酸铅材料的隧道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介质薄膜层的介电常数大于二氧化硅的介电常数。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锆钛酸铅材料的隧道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介质薄膜层的厚度为3~6n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锆钛酸铅材料的隧道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锆钛酸铅材料层的厚度为50~200n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锆钛酸铅材料的隧道开关,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绝缘层,所述绝缘层设置于衬底与第一电极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基于锆钛酸铅材料的隧道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层的材料为二氧化硅。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锆钛酸铅材料的隧道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极的材料为铱。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锆钛酸铅材料的隧道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电极的材料为铂。
CN200910048448.XA 2009-03-27 2009-03-27 一种基于锆钛酸铅材料的隧道开关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51056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910048448.XA CN101510564B (zh) 2009-03-27 2009-03-27 一种基于锆钛酸铅材料的隧道开关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910048448.XA CN101510564B (zh) 2009-03-27 2009-03-27 一种基于锆钛酸铅材料的隧道开关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510564A CN101510564A (zh) 2009-08-19
CN101510564B true CN101510564B (zh) 2014-08-06

Family

ID=4100288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10048448.X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510564B (zh) 2009-03-27 2009-03-27 一种基于锆钛酸铅材料的隧道开关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1510564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40301121A1 (en) * 2013-04-05 2014-10-09 Anam Nanotechnology, Inc. Tunneling Electric Contacts And Related Methods, Systems And Applications
CN113707712B (zh) * 2021-08-27 2022-09-23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高耐压硅基氮化镓功率半导体器件及其制作方法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8816A (zh) * 1993-12-23 1995-09-20 菲利浦电子有限公司 具有肖特基隧道势垒的带存储器的开关元件
CN1598981A (zh) * 2003-09-19 2005-03-23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具有至少3层高-k介电层的模拟电容器和制造它的方法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8816A (zh) * 1993-12-23 1995-09-20 菲利浦电子有限公司 具有肖特基隧道势垒的带存储器的开关元件
CN1598981A (zh) * 2003-09-19 2005-03-23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具有至少3层高-k介电层的模拟电容器和制造它的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510564A (zh) 2009-08-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Xu et al. Microscopic and macroscopic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charging effects in SiC/Si nanocrystals/SiC sandwiched structures
Carrano et al. Electrical and reliability properties of PZT thin films for ULSI DRAM applications
Zhao et al. Achieving an ultra-high capacitive energy density in ferroelectric films consisting of superfine columnar nanograins
Yap et al. Ferroelectric transistors with monolayer molybdenum disulfide and ultra-thin aluminum-doped hafnium oxide
Pan et al. Retention mechanism study of the ferroelectric field effect transistor
Hwang et al. Effect of insertion of dielectric layer on the performance of Hafnia ferroelectric devices
Xu et al. Robust breakdown reliability and improved endurance in Hf 0.5 Zr 0.5 O 2 ferroelectric using grain boundary interruption
Yang et al. Reliability considerations in scaled SONOS nonvolatile memory devices
Schroeder et al. Impact of field cycling on HfO 2 based non-volatile memory devices
CN101510564B (zh) 一种基于锆钛酸铅材料的隧道开关
Gao et al. Frequency dependence on polarization switching measurement in ferroelectric capacitors
Mo et al. All-inorganic transparent Hf0. 85Ce0. 15O2 ferroelectric thin films with high flexibility and stability
Podgorny et al. Dead layer thickness estimation at the ferroelectric film-metal interface in PZT
Delimova et al. Effect of seed layer with low lead content on electrical properties of PZT thin films
Li et al. Direct imaging of the relaxation of individual ferroelectric interfaces in a tensile‐strained film
Pintilie et al. Temperature induced change in the hysteretic behavior of the capacitance-voltage characteristics of Pt–ZnO–Pb (Zr0. 2Ti0. 8) O3–Pt heterostructures
Thiele et al. Multi-ferroic La0. 7Sr0. 3MnO3/Pb (Zr, Ti) O3 bilayers for electrical field-induced resistance modulations
Zhu et al. Fowler-Nordheim hole tunneling in metal-Er2O3-silicon structures
Hong et al. Comparison of the evolution of internal bias field of doped hafnia ferroelectric capacitors for the field-cycling reliability
Gueorguiev et al. Hysteresis in metal insulator semiconductor structures with high temperature annealed ZrO2/SiOx layers
Dueñas et al. Double swing quiescent-current: an experimental detection method of ferroelectricity in very leaky dielectric films
Barbot et al. Interplay between charge trapping and polarization switching in mfdm stacks evidenced by frequency-dependent measurements
Mohapatra et al. Toward accurate ferroelectric polarization estimation in nanoscopic systems
Gushchina et al. Spreading resistance microscopy of polycrystalline and single-crystal ferroelectric films
Li et al. In-Depth Investigation of Seed Layer Engineering in Ferroelectric Hf $ _ {\text {0.5}} $ Zr $ _ {\text {0.5}} $ OTEXPRESERVE2 Film: Wakeup-Free Achievement and Reliability Mechanism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806

Termination date: 20150327

EXPY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