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473167B - 导光板、导光板组装体、利用它们的面状照明装置及液晶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导光板、导光板组装体、利用它们的面状照明装置及液晶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473167B
CN101473167B CN2007800224829A CN200780022482A CN101473167B CN 101473167 B CN101473167 B CN 101473167B CN 2007800224829 A CN2007800224829 A CN 2007800224829A CN 200780022482 A CN200780022482 A CN 200780022482A CN 101473167 B CN101473167 B CN 10147316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lgp
face
guide plate
emergence fa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780022482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473167A (zh
Inventor
奥村高充
远藤俊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film Corp
Original Assignee
Fujifilm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6167965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4791263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film Corp filed Critical Fujifilm Corp
Priority claimed from PCT/JP2007/061902 external-priority patent/WO2007145248A1/ja
Publication of CN10147316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47316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47316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47316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 Illuminated Signs And Luminous Advertising (AREA)
  • Light Guides In General And Applications Therefor (AREA)
  • 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Abstract

导光板具备光射出面和光入射端部,是与光射出面正交的厚度随着远离光入射端部而变厚的形状,具有分散在该导光板内部的散射粒子,导光板组装体具有棱镜片,该棱镜片在该导光板上进而平行排列多个棱镜,并且棱镜的顶角被配置成与光出射面对置。而且,面状照明装置具有导光板或导光板组装体,液晶显示装置具备面状照明装置。散射粒子使从所述光入射端部入射并在内部传播的光散射,满足下述公式(1)及(2),棱镜片的棱镜的顶角满足下述公式(3)或(4)。(Φ是散射截面积,NP是粒子密度,LG是导光板的沿着入射方向的长度,KC是修正系数,θ是对称棱镜的顶角,θ1及θ2是非对称棱镜的由垂线划分的两个顶角。)1.1≤ΦNPLGKC≤8.2…(1),0.005≤KC≤0.1…(2),55°≤θ≤80°…(3),0°≤θ1≤15°且30°≤θ2≤45°…(4)

Description

导光板、导光板组装体、利用它们的面状照明装置及液晶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将点状光源或线状光源等光源的光变换为面状光的导光板、使从光源射出的光漫射而从光射出面射出照明光的导光板组装体、使用它们的面状照明装置及液晶显示装置,具体而言,涉及用于均匀射出照明面积大的面状照明光的导光板、能够使光利用效率及正面亮度最大化的导光板组装体、使用它们的具有大的照明面积并提高面内均匀性、对屋内外进行照明的面状照明装置、或者作为液晶显示装置的液晶显示面板、广告面板广告塔、广告牌等的背光灯而使用的面状照明装置及大画面的液晶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在液晶显示装置或面状发光装置中,使用冷阴极管或热阴极管等荧光管作为光源。例如,在液晶电视或液晶显示器等液晶显示装置中,采用了从液晶显示面板的背面侧照射照明光、对液晶显示面板进行照明的面状照明装置,即背光灯单元(以下也称作BLU)。
目前,在液晶显示装置的光源部分即背光灯单元中,将液晶显示面板(光漫射板)配置到照明用光源的正上方的所谓被称作正下型的方式成为主流。该方式的BLU的光源中通常采用了冷阴极管或热阴极管等荧光管。例如,该方式中,在液晶显示面板的背面配置多个作为光源的荧光管,并使内部成为白色的反射面,确保了均匀的光量分布所需要的亮度。
但是,在正下型方式的BLU中,由于利用光漫射板等将来自荧光管的直接光变换为均匀的面光源,所以,存在着为了抑制亮度的不均匀性(亮度不均)而必须确保某一程度的厚度的问题,即薄型化存在界限。
另一方面,作为用于实现比这样的正下型方式的BLU更薄的BLU的方式,公知有一种利用被称作导光板的透明的树脂制平板,将光源的光变换为面状光的导光板方式(也称作侧光(side light)型或方式)。这样,利用了导光板的侧光方式的背光灯单元,由照明用的荧光管等光源、使该光源发出的光从其端面入射并在内部漫射反射然后从光射出面出射面状的光的导光板、和使从该导光板射出的光均匀化来照射液晶显示面板的棱镜片或漫射片等部件构成。在该方式中,从导光板的侧面(端面)使光入射,在导光板的内部进行导光,并从比侧面大的上面或下面射出面状的照明光。
在该方式即所谓侧光方式的BLU中,由于具有通过导光板对从其端面入射的光进行导光并使其出射的功能,所以,与正下型方式的背光灯单元相比,具有可以薄型化的特征。
另外,在以往的侧光型BLU中,由于需要使从其侧端面入射的光在与行进方向近似正交的方向散射,从光出射面射出,所以,采用了平板型或在光的行进方向厚度减少的尖端型(以下称作楔形)导光板、依次组合了该楔形导光板的串联型导光板、以在壁厚部之间组合了楔形导光板的桥型等所谓侧光型的导光板。
而且,提出了一种利用在透明树脂中混入用于使光散射的散射粒子的楔形导光板的、以往形式的侧光方式背光灯单元(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在该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面光源装置中,使从荧光灯放射出的光入射到在内部均匀分散了折射率不同的微小粒径的散射粒子的楔形形状的光散射导光体,利用导光体的倾斜的背面及配置在该背面上的反射体对入射后进入到导光体内的光进行反射,使其从导光体的光取出面出射,并且,通过散射粒子的散射作用将在导光体内行进的光从导光体的光取出面射出。
此外,近年来不断取代荧光管而利用发光二极管(LED)作为光源。其原因在于,LED不使用荧光管所必须的水银、具有发光效率可能比荧光管出色的特征及好处。而且,还提出了将LED用作光源的导光板技术、即面状照明装置(背光灯单元)的技术(参照专利文献2~4)。
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一种利用发光二极管(LED)作为点光源,在平板状导光板的端面配置了发光二极管的照明装置。而且,专利文献3中公开了一种在形成液晶面板的对置的一对透明基板的任意一方,配置了背光灯用光源的由LED等形成的发光元件的液晶显示装置。另外,专利文献4公开了一种在由多个块构成的各个导光板的端配置了白色LED的背光灯。
专利文献1:特开平08—271739号公报
专利文献2:特开平11—007014号公报
专利文献3:特开平08—248420号公报
专利文献4:特开平2001—092370号公报
不过,在利用荧光管的侧光方式的导光板、使用该导光板的面状照明装置(背光灯)的技术中,存在着以下的问题点。
第一、由于从导光板侧端面入射来自光源的光,所以,入射光量存在界限,难以得到高亮度的照明光。
第二、由于目前能够得到的荧光管其外径最小为2.0mm左右,所以难以使导光板的厚度比荧光管的外径薄,结果,很难使导光板进一步薄型化。因此,背光灯的薄型化存在界限。
并且,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利用导光板的面光源装置中,为了大型化需要使光到达比光源远的位置,但因此需要增厚导光板自身的厚度。即,存在着无法使面状照明装置薄型化、轻量化的问题。
而且,近年来一直热烈地进行着薄型、大画面的液晶显示装置的开发。为了制造薄型、大画面的液晶显示装置,需要使BLU等面状照明装置也薄型、大型化。但是,如上述专利文献2、3及4等那样,一般在利用LED作为光源的导光板、导光板方式的BLU等面状照明装置的技术中,除了利用荧光灯的导光板方式的BLU的问题之外,还因为以下的原因或问题而存在着难以薄型化及大型化的问题点。
第一、平板型或楔形形状等侧光方式的导光板的导光长度存在界限,无法充分达到出射面亮度与发光面亮度的面内均匀性。
第二、现有技术的侧光方式的导光板中,在从单方的侧端面或两侧端面入射光源光的情况下,由于LED的配置间距、发光密度(1m/m2)存在界限,所以,入射光量也存在界限。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了消除上述问题而提出,其第一目的在于,消除上述现有技术的问题,提供一种可实现薄型轻量化,能够射出均匀、没有亮度不均的照明光,且能够大型化,并可提高从导光板取出入射的光的效率(光利用效率),使光射出面的正面方向的明亮度(正面亮度)最大化,能够提高正面亮度的导光板组装体。
而且,本发明的第二目的在于,在上述第一目的基础上,提供一种可实现薄型轻量化,能够射出均匀、没有或几乎没有亮度不均的大面积面状的照明光,且能够大型化,并可提高光利用效率、具有高的正面亮度的面状照明装置。
并且,本发明的第三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以高的出射效率射出几乎没有亮度不均的面状光的轻量、薄型且大型的导光板。
另外,本发明的第四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射出几乎没有亮度不均的大面积的面状照明光的轻量、薄型且大型的面状照明装置。
本发明的第五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轻量、薄型且显示面积大的液晶显示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第一目的,本发明的第一方式提供一种导光板组装体,其具备:导光板,其具有射出面状光的光射出面、和设置在该光射出面的一端并与所述光射出面近似正交的光入射端部,在与所述光射出面正交的方向上具有厚度,成为所述厚度随着远离所述光入射端部而变厚的形状,具有分散在该导光板内部的散射粒子;和棱镜片,其平行排列有多个棱镜,被配置成所述棱镜的顶角与所述导光板的光出射面对置;所述散射粒子使从所述光入射端部入射并在内部传播的光散射,满足下述公式(1)及(2),在所述棱镜片的所述棱镜的夹着顶角的两条直线的长度相等的情况下,所述长度相等的两条直线所成的角度满足下述公式(3),另外,在所述棱镜的夹着顶角的两条直线的长度不同的情况下,所述长度不同的直线所成的角度满足下述公式(4),
1.1≤ФNPLGKC≤8.2              …(1)
0.005≤KC≤0.1                  …(2)
55°≤θ≤80°                   …(3)
0°≤θ1≤15°且30°≤θ2≤45°   …(4)
其中,上述公式(1)及(2)中,Ф表示所述散射粒子的散射截面积[m2],NP表示所述散射粒子的密度[个/m2],LG[m]表示所述导光板的从所述光入射端部到成为最大厚度的部分为止沿着入射方向的长度,KC表示修正系数,上述公式(3)中,θ表示长度相等的两条直线所成的角度,上述公式(4)中,θ1表示从所述棱镜的顶角的顶点到棱镜的底边的垂线与所述长度不同的直线中的一条直线所成的角度,θ2表示所述垂线与所述长度不同的直线中的另一条直线所成的角度。
这里,优选所述导光板的所述光射出面为矩形状,所述光入射端部是在所述矩形状的光射出面的对置的两条边处与所述光射出面近似正交的两个光入射面,所述导光板是在所述矩形状的光射出面的对置的两边的中央线上其厚度达到最大的形状。
或者,优选所述导光板的所述光射出面为矩形状,所述光入射端部是在所述矩形状的光射出面的四条边处分别与所述光射出面近似正交的四个光入射面,所述导光板是在所述矩形状的光射出面的四边的中心,其厚度达到最大的形状的四角锥形状。
而且,优选根据所述导光板所具有的散射粒子的浓度来决定所述棱镜片的所述棱镜的顶角。
并且,本发明第一方式的导光板组装体还具有在所述棱镜片的、与所述光射出面相反的面侧配置的漫射膜或漫射层,对于所述漫射膜或漫射层而言,作为其漫射条件,当具有强度Po的光线透过所述漫射膜或漫射层时的透过漫射光由下述公式(5)表示、来自所述导光板及所述漫射膜或漫射层的出射光强度分布为L(φ)[cd/m2]时,由下述公式(6)表示的取向评价参数S满足下述公式(7),
[数学式1]
P ( φ ) = P 0 exp [ - 1 2 · ( φ σ ) 2 ] · · · ( 5 )
[数学式2]
S ( σ ) = ∫ 0 π / 2 | d 2 ( L ( φ , σ ) ) d φ 2 | dφ · · · ( 6 )
0≤S≤20     ···(7)
其中,上述公式(5)及(6)中,φ表示漫射角度或出射角度,σ表示漫射角度标准偏差。
另外,优选所述漫射膜配置在所述棱镜片的平面上、或所述漫射层一体设置在所述棱镜片的平面上。
此外,优选本方式的导光板组装体还具有在所述漫射膜或所述漫射层的与所述棱镜片相反的面侧配置的偏光分离膜,或者具有一体设置在所述导光板的光出射面上的偏光分离层。
而且,为了解决上述第二课题,本发明的第二方式提供一种面状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本发明第一方式的导光板组装体、和与所述导光板组装体的所述导光板的所述光入射端部对置并配置为线状的光源。
其中,优选所述光源为LED或LD。
并且,为了解决上述第三课题,本发明的第三方式提供一种导光板,是用于将光源的光变换为面状光的透明的树脂制的导光板,具有:外形形状为矩形状的光射出面;与所述光射出面的四边分别连接,并与所述光射出面近似正交的四个光入射面;和所述光射出面的相反侧的面,即由随着从所述四个光入射面朝向中央按照远离所述光射出面的方式而倾斜的四个倾斜面构成的背面;在所述四个光入射面成为最小厚度,在所述四个光入射面的中央成为最大厚度。
另外,本发明的第三方式的导光板还在内部含有多个散射粒子,当设所述光射出面的一边的长度为La、与该一边正交的方向的边的长度为Lb、所述散射粒子的散射截面积为Ф、所述散射粒子的密度为NP、修正系数为KC、对置的两个所述光入射面间的光的入射方向的距离长的一方的一半长度为LG时,同时满足下述公式(1)、(2)及(8),
1.1≤ФNPLGKC≤8.2      …(1)
0.005≤KC≤0.1          …(2)
1≤La/Lb≤2             …(8)。
其中,优选所述四个倾斜面分别平坦地形成。
而且,优选所述背面的近似中央形成为曲面状。
并且,优选构成所述背面的所述四个倾斜面的连接部分由曲面形成。
另外,优选所述最大厚度Dmax与所述最小厚度Dmin之比满足下述公式(9),
1<(Dmax/Dmin)≤4              …(9)。
此外,为了实现上述第四目的,本发明的第四方式提供一种面状照明装置,用于产生面状的照明光,具备:上述第三方式的导光板、和与所述导光板的所述四个光入射面对置配置的四个光源。
其中,优选所述四个光源分别具备多个白色的发光二极管。
而且,优选所述发光二极管的发光密度在2.0[1m/mm2]以上。
并且,优选本发明第四方式的面状照明装置还在所述导光板的光射出面侧具备在透明的树脂制片的表面上规则配置了多个角锥形状的棱镜的棱镜片。
为了实现上述第五目的,本发明的第五方式提供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其具有:上述第二或第四方式的面状照明装置、配置在所述面状照明装置的光射出面侧的液晶显示面板、和用于驱动所述液晶显示面板的驱动单元。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第一方式的导光板组装体及第二方式的面状照明装置,通过使用与光射出面垂直的方向的光入射面的厚度薄、沿着光的行进方向变厚的导光板,和棱镜的顶角角度被规定、该棱镜与导光板对置的棱镜片,可以使从光入射面入射的光到达更远的位置,由此,能够在不降低光利用效率的情况下,即以高的光利用效率、高的正面亮度射出均匀、无亮度不均的照明光,并且,能够实现薄型化、轻量化、大型化。
另外,根据本发明,能够通过比以往的导光板组装体或面状照明装置少的部件构成,以低成本、比以往高的性能,得到具有上述效果的导光板组装体及面状照明装置。
本发明第三方式的导光板,通过具有:外形形状为矩形状的光射出面;与该光射出面的四边分别连接,并与光射出面近似正交的四个光入射面;和光射出面的相反侧的面,即由随着从四个光入射面朝向中央,按照远离光射出面的方式而倾斜的四个倾斜面构成的背面;能够轻量、薄型且大型地形成,通过从四个侧面入射光,可以高的出射效率出射几乎无亮度不均的面状光。
而且,由于本发明第四方式的面状照明装置,利用起到上述效果的上述构成的第三方式的导光板,从该导光板的四个光入射面入射光,所以,可以出射几乎没有亮度不均的面内均匀性高的大面积面状照明光,从而能实现轻量、薄型且大型的面状照明装置,可作为对屋内外进行照明的面状照明装置、或液晶显示装置的液晶显示屏、广告面板、广告塔、广告牌等的背光灯而使用的面状照明装置等而应用。
并且,由于本发明第五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具备起到可以射出没有或几乎没有亮度不均的大面积面状照明光这一效果的、上述构成的第二方式或第四方式的面状照明装置,所以,可实现轻量、薄型、图像显示面积大的液晶显示装置。
附图说明
图1(A)及(B)分别是具备利用本发明的导光板组装体的面状照明装置的液晶显示装置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概略立体图及概略剖视图。
图2(A)及(B)分别是图1所示的面状照明装置所使用的导光板和光源的概略俯视图及概略剖视图。
图3(A)是图1所示的面状照明装置中使用的LED阵列的构成的概略立体图,(B)是(A)所示的LED阵列的LED芯片的构成的概略俯视图,(C)是图1所示的面状照明装置中使用的多层LED阵列的构成的概略俯视图,(D)是(C)所示的多层LED阵列的散热器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概略侧视图。
图4是表示对导光板内的散射粒子的散射能进行表现的Ф·NP·LG·KC与光利用效率之间的关系的图表。
图5是表示分别对从散射粒子的粒子密度不同的各个导光板射出的光的照度进行测定的结果的图表。
图6是表示光利用效率及照度不均与粒子密度的关系的图表。
图7(A)及(B)分别是表示本发明所使用的棱镜片的棱镜的形状的一个例子的示意图。
图8是表示本发明所使用的导光板中含有的散射粒子的浓度与棱镜片的棱镜的顶角角度的关系的图表。
图9是表示本发明所使用的漫射膜的漫射角度与相对强度的关系的图表。
图10是表示对本发明所使用的漫射膜的漫射条件进行评价的取向评价参数S(σ)与漫射角度标准偏差σ的关系的图表。
图11是表示对本发明所使用的棱镜片与漫射膜的组合效果进行表现的出射光强度分布L(φ)和出射角度的关系的图表。
图12是本发明所使用的利用了3色LED的光源的概略构成图
图13是示意表示本发明所使用的多组RGB—LED的配置状态的图。
图14是本发明所使用的在倾斜面打印了漫射反射体的导光板的其他实施方式及光源的概略俯视图。
图15是本发明的面状照明装置的其他实施方式的概略构成剖视图。
图16是本发明的面状照明装置的另一实施方式的概略构成剖视图。
图17是本发明所涉及的利用了多个导光板的面状照明装置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概略立体图。
图18是本发明所涉及的具备面状照明装置的液晶显示装置的概略剖视图。
图19是本发明涉及的面状照明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20(A)是本发明涉及的导光板的后视图,(B)是(A)所示的导光板的B—B线向视图,(C)是(A)所示的导光板的C—C线向视图。
图21是金字塔形棱镜片的概略立体图。
图22是表示本发明所涉及的面状照明装置的照明光的亮度分布的模拟实验结果的图表。
图23是表示在由曲面形成了导光板的背面的顶点部分时,能从背光灯单元的光出射面得到的照明光的亮度分布的模拟实验结果的图表。
图24是表示适应于本发明的导光板的光射出面的大小、与为了得到目标照度而从导光板的侧面入射所必要的发光密度的关系的图表。
图中:2、50、60、72—背光灯单元,4—液晶显示面板,6—驱动单元,10、70—液晶显示装置,12、12a、12b、12c、12d、15—光源,13—偏光分离膜,14—漫射膜,16、74、76—棱镜片,16a、16b—棱镜,18、52、62—导光板,18a、62a—光射出面,18b、18c、52b、62b、62c、62d、62e—光入射面,18d、18e、52c、62f、62g、62h、62i—倾斜面,18f—中央棱线,18g、62k—背面,20、20a、20b、20c、20d—光混合部,22、54、64—反射片,24、29—LED阵列,25—LED芯片(白色LED),26—多层LED阵列,27—散热器,28、40—耦合透镜(coupling lens),30—RGB—LED,32—R—LED,34—G—LED,36—B—LED,42、44、46—球透镜,62j—交点,80—金字塔形棱镜片,82—透明板,84—金字塔形棱镜。
具体实施方式
根据附图所示的优选实施方式,下面对本发明的导光板、导光板组装体、使用它们的面状照明装置及液晶显示装置进行详细说明。
首先,参照图1(A)~图17,对本发明第一方式的导光板组装体、利用其的本发明第二方式的面状照明装置、及本发明第五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进行说明。
图1(A)是表示具备利用本发明的导光板组装体的一个实施方式的面状照明装置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概略立体图,图1(B)是图1(A)所示的液晶显示装置的概略剖视图。而图2(A)是局部表示本发明的面状照明装置(以下称为背光灯单元)所使用的导光板及光源的概略局部俯视图,图2(B)是图2(A)所局部表示的导光板及光源的概略局部剖视图。
如图1(A)及(B)所示,本发明的液晶显示装置10具有:背光灯单元2、配置在该背光灯单元2的光射出面侧的液晶显示面板4、和驱动液晶显示面板4的驱动单元6。
液晶显示面板4用于向预先在特定的方向上排列的液晶单元内的液晶分子局部施加电场,改变该液晶分子的排列,利用在液晶单元内产生的折射率的变化,在其表面上显示文字、图形、图像等。
液晶显示面板4例如可使用GH、PC、TN、STN、ECB、PDLC、IPS(In—Plane Switching)、VA(Vertical Aligned)方式的各种(MVA、PVA、EVA)、OCB、适应于强介电性液晶、反强介电性液晶等液晶显示模式的液晶显示面板。而且,液晶显示面板4的驱动方式也没有特别限定,可以利用单纯矩阵方式、有源矩阵方式等已知的驱动方式。
而且,驱动单元6对液晶显示面板4内的透明电极(未图示)施加电压,改变液晶分子的朝向,来控制透过液晶显示面板4的光的透过率,在液晶显示面板4的表面上显示文字、图形、图像等。
背光灯单元2是从液晶显示面板4的背面向液晶显示面板的整个面照射均匀的光的本发明的面状照明装置,具有与液晶显示面板4的图像显示面大致同一形状的光射出面。
本发明的背光灯单元2如图1(A)及(B)所示,具有:光源12a及12b、偏光分离膜13、漫射膜14、棱镜片16、作为导光部件的导光板18、光混合部(混合区域)20a及20b、和反射片22。这里,偏光分离膜13、漫射膜14、棱镜片16、导光板18及反射片22构成本发明的导光板单元。
下面,对构成背光灯单元2的各构成部件进行说明。
其中,如图1(A)及(B)所示,由于背光灯单元2相对于在导光板18厚度最厚的部分形成的中心面对称,所以,为了简化说明,根据需要仅对其一半进行说明。具体而言,由于导光板18、偏光分离膜13、漫射膜14及棱镜片16相对于导光板18的中心面对称,所以,根据需要仅图示近似一半的部分,针对这些部件的一半进行说明,由于光源12a和12b、光混合部20a和20b相对于导光板18的中心面对称配置,具有相同的构成,所以根据需要,仅说明其中的一方。
首先,以光源12a作为代表例对光源12a及12b进行说明。
光源12a具备LED(发光二极管)阵列24和耦合透镜28,如图2(A)所示,与密接配置在导光板18的最薄的侧端面(光入射面18b)的光混合部20a的侧端面对置配置。
对于LED阵列24而言,多个LED芯片25分离规定间隔在散热器27上配置成一列。
图3(A)表示LED阵列24的构成的概略立体图,图3(B)表示LED芯片25的构成的概略俯视图,图3(C)表示多层LED阵列26的构成的概略俯视图,图3(D)表示散热器25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概略侧视图。
LED芯片25是构成为利用荧光物质将LED发出的光变换为白色光的单色LED。例如,在利用GaN系蓝色LED作为单色LED的情况下,通过使用YAG(钇铝石榴石)系荧光物质,可得到白色光。
散热器27是与导光板18的最薄侧端面(光入射面18b)平行的板状部件,与导光板18的侧端面、即光入射面18b(光混合部20a的侧端面)对置配置。散热器27在成为与导光板18的光入射面18b(光混合部20a的侧端面)对置的面的侧面支承有多个LED芯片(白色LED)25。散热器27由铜、铝等热传导性良好的金属形成,吸收从LED芯片25产生的热、向外部扩散。
而且,散热器27优选如本实施方式这样,是和与导光板18对置的面垂直的方向上的长度,比与导光板18对置的面的短边方向上的长度长的形状。由此,可提高LED芯片25的冷却效率。
这里,优选增大散热器的表面积。例如图3(D)所示,可以由支承LED芯片25的基底(base)部27a、和与基底部27a连接的多个叶片27b构成。
通过设置多个叶片27b,可以增大表面积,且能够提高散热效果。由此,可提高LED芯片25的冷却效率。
而且,散热器不限定于空冷方式,也可以使用水冷方式。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了散热器作为LED芯片的支承部,但本发明不限定于此,在LED芯片不需要冷却的情况下,可使用不具备散热功能的板状部件作为支承部。
这里,如图3(B)所示,本实施方式的LED芯片25具有与排列方向正交的方向的长度比LED芯片25的排列方向的长度短的长方形形状,即后述的导光板18的厚度方向(与光射出面18a垂直的方向)成为短边的长方形形状。换言之,LED芯片25在将与导光板18的光射出面18a垂直的方向的长度设为a、将排列方向的长度设为b时,是b>a的形状。而如果将LED芯片25的配置间隔设为q,则q<b。这样,优选LED芯片25的与导光板18的光射出面18a垂直的方向的长度a、排列方向的长度b、LED芯片25的配置间隔q的关系,满足下述公式(10)。
q>b>a     …(10)
通过将LED芯片25设为长方形形状,可维持大光量的输出,并能实现薄型的光源。通过使光源薄型化,可使面状照明装置薄型化。
另外,由于可以使LED阵列24更加薄型,所以,优选LED芯片25成为以导光板18的厚度方向为短边的长方形形状,但本发明不限定于此,也可以使用正方形形状、圆形形状、多边形形状、椭圆形形状等各种形状的LED芯片。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将LED阵列形成为单层,但本发明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如图3(C)所示,将层叠了多个LED阵列24的构成的多层LED阵列26用作光源。通过在这样重叠了LED的情况下也将LED芯片形成为长方形形状、使LED阵列薄型,可以层叠更多的LED阵列。通过层叠多层LED阵列、即提高LED阵列(LED芯片)的填充率,可以输出更大的光量。而且,优选与LED阵列的LED芯片邻接的层的LED阵列的LED芯片也与上述同样,配置间隔满足上述公式(10)。即,对于LED阵列而言,优选使LED芯片与邻接的层的LED阵列的LED芯片隔开规定距离层叠。
如图1(A)、(B)及图2(A)、(B)所示,在LED阵列24的各LED芯片25的光射出侧配置有球透镜作为耦合透镜28。耦合透镜28与各LED芯片25对应配置。从各LED芯片25出射的光由耦合透镜28形成为平行光,入射到导光板18的光混合部20。
这里,利用了球透镜作为耦合透镜,但不限定于此,只要能够将LED发出的光形成为平行光即可,没有特别的限定。耦合透镜例如可以使用柱面透镜、双凸透镜、半圆柱体形的透镜、菲涅耳透镜等。
不过,在本发明中,如图示的例子所示,优选将从导光板18的光射出面18a射出的光束从导光板18的两个侧端面、即两个光入射面18及18c入射。与此同时,优选通过将分别构成光源12a及12b的多个LED芯片25形成为以某种程度的高密度配置成阵列状的LED阵列24,来将光源12模拟成薄型的面光源(线状光源)而发挥功能。
其中重要的是向导光板18的两个光入射面18及18c入射的、来自光源12a及12b的光的发光密度SL为[1m/mm2],在本发明中,优选将该发光密度SL设定为一定值以上,例如2.0[1m/mm2]以上。如果设从导光板18的光射出面18a射出的必要照度为E[lx]、导光板18的长边方向的长度为La[m]、与其垂直的方向的长度为Lb[m]、导光板的厚度为t[m]、导光板的光利用效率为p,则向导光板18的两个光入射面18及18c入射的光所必须的发光密度SL可以由下述公式(11)表示。
[数学式3]
S L = E &CenterDot; L a &CenterDot; L b p &CenterDot; 2 ( L a + L b ) &CenterDot; t &CenterDot; &CenterDot; &CenterDot; ( 11 )
在本发明中,通过使用发光密度SL满足上述公式(11)、LED芯片25的发光面积的实际尺寸小于导光板18的厚度的光源,与以往相比,可实现高亮度、薄型、大型的面状照明装置。
接着,对本发明的特征部分之一,即作为背光灯单元2的主要部件的导光板18进行说明。
导光板18如图1(A)、(B)及图2(A)、(B)所示,具有:近似矩形形状的平坦的光射出面18a;在该矩形状的光射出面18a的对置的两个端部、即对置的两条边与光射出面18a近似正交,被设置成相互对置的两个光入射面18b及18c;位于光射出面18a的相反侧,朝向光入射面18b和18c的中央相对于光射出面18a分别以规定角度倾斜的倾斜面18d及18e。
光射出面18a与从光源12a射出、经由光混合部20a入射到光入射面18b的光的光轴方向及从光源12b射出、经由光混合部20b入射到光入射面18c的光的光轴方向平行。其中,光入射面18b及18c是导光板18的两端最薄的侧端面,分别密接配置有光混合部20a及20b。光源12a及12b的各LED阵列24分别与光入射面18b及18c对置配置,使来自光源12a及12b的各LED阵列24的光分别通过光混合部20a及20b入射。
倾斜面18d及18e按照与光射出面18a正交的方向的厚度分别随着远离光入射面18b或18c而变厚的方式,分别相对光射出面18a倾斜,在光入射面18b与18c的中央相交,形成中央棱线18f,构成相对于光射出面18a的背面18g。
结果,导光板18是在光入射面18b及光入射面18c处最薄、从两者朝向它们中央的中央棱线18f变厚,在两者中央的中央棱线18f处为最厚(最大厚度)的形状。另外,倾斜面18d及18e相对光射出面18a的倾斜角度不限定于此。
这里,从光源12a射出、经由光混合部20a入射到光入射面18b的光及从光源12b射出、经由光混合部20b入射到光入射面18c的光的光轴方向(以下也简单称为光轴方向),是向光入射面18b及18c入射的光的中心轴,在本实施方式中,成为与光入射面18b及18c垂直的方向、即与光射出面18a平行的方向。
在图2所示的导光板18中,从光入射面18b及18c入射的光被导光板18的内部含有的散射体(后面将详细叙述)散射,在被直接或一边散射一边通过导光板18内部,分别被倾斜面18d及18e反射之后,从光射出面18a出射。此时,也会从倾斜面18d及18e漏出一部分的光,但漏出的光会被配置成覆盖导光板18的倾斜面18d及18e的反射片22(图1中表示)反射,再次入射到导光板18的内部。
另外,一般在导光板中,为了提高光利用效率,需要将因从光入射端入射的光穿过相反侧的端面而引起的光损失抑制为最低限度,使其几乎都从光出射面射出。因此,本发明中,在导光板的内部分散了散射体(散射粒子),如后所述,内部的散射效果与根据散射粒子的粒径、折射率、粒度分布、成为母材的材料的折射率由Mie理论决定的散射截面积(单位时间散射的能量)、粒子密度、入射后导光的距离相关联。在本发明中,通过恰当规定这些因素,可实现现有的导光板技术所无法实现的高的光利用效率。
而且,如果为了使光利用效率最大化而如此向导光板混入散射粒子,则在光出射面一定会出现亮度不均。其原因在于,因散射粒子的存在,会在导光板的光入射端附近出射很多的光。因此,本发明中为了抑制该亮度不均,在导光板的背面(光出射面的相反侧)设置锥度,在导光板内部增加了光线被全反射的概率。
因此,在本发明中如图1(B)所示,例如通过按照从导光板18的光入射面18b朝向入射光的行进方向(图中左方向)扩展(厚度增厚)的方式发生倾斜的倾斜面18d,抑制在导光板18的光入射面18b的附近、即入光端附近入射光向导光板18之外漏出,由此能够将入射光引导到导光板18的中央(中央棱线18f)附近。另外,如果超过导光板18的最厚的中央(中央棱线18f)部分,则通过按照从光入射面18b朝向入射光的行进方向(图中左方向)变窄(厚度变薄)的方式发生倾斜的倾斜面18e,使例如从导光板18的光入射面18b入射、通过了导光板18的最厚的中央(中央棱线18f)部分的光,容易从光出射面18a出射,由此也可以提高出射效率。
这样,在本发明中,通过使导光板18成为将与光出射面18a对置的面形成为倾斜面18d及18e,随着远离光入射面18b及18c,导光板18的厚度平缓增大,在中央棱线18f处为最大厚度的形状,由此,可以使从导光板18的最薄的光入射面18b及18c分别入射到导光板18的光到达更远处,至少到达中央棱线18f附近。即,当入射到导光板18的光在光出射面18a与倾斜面18d及18e之间全反射时,由于入射角度平缓变浅,光难以从光射出面18a向外部漏出,所以,能够使入射光到达更远处。由此,可使面状照明装置实现轻量化、薄型化、大型化。
另外,由于导光板18的背面的中央棱线18f的部分,由倾斜面18d及18e相交、形成尖的棱部分或角部分(交点部分),所以,根据情况在导光板18的光射出面18a处,会产生与中央棱线18f(顶点的部分)对应的暗线,有时被观察到。该情况下,将中央棱线18f磨圆,对截面的顶点赋予圆度(R),来防止暗线的产生或抑制暗线的发生,使其不能或难以被观察到。
而且,这里,对于导光板18而言,在设光入射面18b及18c中的导光板18的最小厚度为D1、光入射面18b与18c的中央棱线18f部分处的导光板18的最大厚度为D2、从光入射面18b或18c到中央棱线18f部分的导光板18的光入射方向的长度即沿着光入射方向的导光板18的整个长度的一半长度为L时,优选满足下述公式(12)的关系。
D1<D2
1/1000<(D2—D1)/L<1/10    …(12)
即,当倾斜面18d及18e相对上述导光板18的光射出面18a的倾斜角度都在锐角侧测定时,优选比5.73E—3度大、比5.71度小。
通过形成为满足上述公式(12)的形状,可以使导光板18更适合薄型化、轻量化、大型化,能够实现面状照明装置的薄型化、轻量化、大型化。
并且,本发明中,在导光板18内部具有后面详细叙述的散射粒子。在本发明中,通过使导光板18内含有散射粒子,适当进行光散射,可以破除全反射条件,具有使导光板自身中难以出射的光射出的功能,从而可使从光射出面射出的光更加均匀。
而且,除了散射粒子之外还在导光板18的光射出面侧附加透过率调整体,通过适当调整该透过率调整体的配置密度,也能与散射粒子同样,射出均匀的光。
在本发明中,导光板18如上所述,通过在透明树脂中混炼分散用于使光散射的散射粒子而形成。
作为导光板18所使用的透明树脂的材料,例如可举出如PE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P(聚丙烯)、PC(聚碳酸酯)、PMMA(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苄酯、丙烯酸树脂、MS树脂、或COP(环烯烃聚合物)那样的光学透明树脂。
作为在导光板18中混炼分散的散射粒子,可以使用球状有机硅树脂(TOSPEARL)、硅酮(silicone)、二氧化硅、氧化锆、电介质聚合物等。通过在导光板18的内部含有这样的散射粒子,可以从光出射面射出均匀、亮度不均少的照明光。
这样的导光板18可以利用挤压成形法或射出成形法制造。
而且,在本发明中,对于导光板18中混炼分散的散射粒子而言,在设导光板18中含有的散射粒子的散射截面积为Ф[m2],沿光入射的方向从导光板18的光入射面18b或18c到与光射出面18a正交的方向的厚度达到最大的中央棱线18f的位置的长度,本实施方式中沿着光入射的方向(与导光板18的光入射面18b及18c垂直的方向,以下也称为“光轴方向”)的导光板18的整个长度的一半长度为LG[m],导光板18中含有的散射粒子的密度(单位体积的粒子数)为NP[个/m2],修正系数为KC的情况下,满足Ф·NP·LG·KC的值为1.1以上且8.2以下,并且修正系数KC的值为0.005以上0.1以下的关系。由于本发明的导光板18含有满足这样的关系的散射粒子,所以,可从光出射面射出均匀、亮度不均少的照明光。
即,本发明中使用的散射粒子需要满足下述公式(1)及(2)地混合、分散到图示例的导光板18中。
1.1≤Ф·NP·LG·KC≤8.2          …(1)
0.005≤KC≤0.1   …(2)
其中,上述公式(1)及(2)中,Ф是散射粒子的散射截面积[m2],NP是散射粒子的密度[个/m2],LG是导光板18的沿着入射方向的长度的一半(从导光板18的最薄部分到最后部分的沿着入射方向的长度),KC表示修正系数。
下面,针对在本发明中导光板18中混炼分散的散射粒子应该满足的上述公式(1)及(2)进行说明。
一般来说,平行光束入射到各向同性媒介时的透过率T根据Lambert—Beer法则可由下述公式(13)表示。
T=I/Io=exp(—ρ·x)   …(13)
其中,x是距离,Io是入射光强度,I是出射光强度,ρ是衰减常数。
上述衰减常数ρ可利用散射粒子的散射截面积Ф和媒介中含有的单位体积的散射粒子数NP由下述公式(14)表示。
ρ=Ф·NP   …(14)
因此,如果将导光板的光轴方向的长度设为LG,则光的取出效率Eout可由下述公式(15)表示。这里,导光板的光轴方向的一半长度LG,成为从与导光板18的光入射面垂直的方向的导光板18的一个光入射面到导光板18的中心的长度(即,可以是入射到一个光入射面的光从光出射面射出的最远距离)。
其中,光的取出效率是在光轴方向到达距离导光板的光入射面长度为LG的位置的光相对于入射光的比率,例如在图2所示的导光板18的情况下,是到达导光板18的中心(成为导光板的光轴方向的一半长度的中央点的位置,即中央棱线18f的位置)的光相对于入射到端面的光的比率。
Eout∝exp(—Ф·NP·LG)   …(15)
其中,上述公式(15)是有限大空间中的,导入了用于修正与上述公式(13)的关系的修正系数KC。修正系数KC是在有限空间的光学媒介中传播光时根据经验求出的无量纲修正系数。由此,光的取出效率Eout可由下述公式(16)表示。
Eout=exp(—Ф·NP·LG·KC)   …(16)
根据上述公式(16),当Ф·NP·LG·KC的值为3.5时,光的取出效率Eout为3%,当Ф·NP·LG·KC的值为4.7时,光的取出效率Eout为1%。
根据该结果可知,如果Ф·NP·LG·KC的值增大,则光的取出效率Eout降低。由于光随着向导光板的光轴方向前进而散射,所以,可认为光的取出效率Eout降低。
因此可知,Ф·NP·LG·KC的值越大越优选作为导光板的性质。即,通过增大Ф·NP·LG·KC的值,可减少从与光的入射面对置的面射出的光,增多从光射出面射出的光。即,通过增大Ф·NP·LG·KC的值,可以提高从光射出面射出的光相对于入射到入射面的光的比率(以下也称作“光利用效率”)。具体而言,通过将Ф·NP·LG·KC的值设为1.1以上,可以使光利用效率为50%以上。
这里,如果增大Ф·NP·LG·KC的值,则从导光板18的光射出面18a出射的光的照度不均显著,但通过将Ф·NP·LG·KC的值设为8.2以下,可以将照度不均抑制为一定以下(容许范围内)。另外,可以近似同样地处理照度和亮度。因此,在本发明中,可以推测亮度和照度具有同样的倾向。
综上所述,优选本发明的导光板的Ф·NP·LG·KC的值如上述公式(1)那样,满足为1.1以上且8.2以下这一关系,更优选为2.0以上且7.0以下。而且,对于Ф·NP·LG·KC的值而言,更优选为3.0以上,最优选为4.7以上。
另外,优选修正系数KC如上述公式(2)那样,为0.005以上0.1以下。
下面,根据具体的实施例对本发明所采用的散射粒子分散导光板进行更具体的说明,说明上述公式(1)及(2)的限定理由。
首先,本发明的发明者利用图2(A)及(B)所示的散射粒子分散导光板18,对将散射粒子的散射截面积Ф、粒子密度NP、导光板的光轴方向的一半长度LG、修正系数KC设为各种值,针对Ф·NP·LG·KC的值不同的各导光板,通过计算机模拟实验来求出光利用效率,进而对照度不均进行了评价。这里,照度不均[%]被设为将从导光板的光射出面射出的光的最大照度设定为IMax、最小照度设定为IMin、平均照度设定为IAve时的[(IMax—IMin)/IAve]×100。
测定后的结果表示于下述表1。而且,表1的判定将光利用效率为50%以上且照度不均为150%以下的情况表示为○,将光利用效率小于50%或照度不均大于150%的情况表示为×。
并且,图4表示对Ф·NP·LG·KC的值与光利用效率(从光射出面射出的光相对于入射到光入射面的光的比率)的关系进行测定后的结果。
[表1]
 
φ[m2] NP[个/m3] LG[m] KC φNPLGKC 光利用效率[%] 照度不均[%] 判定
实施例1 2.0×10-12 2.2×1014 0.0 0.03 0.51 81.6 84
实施例2 2.0×10-12 4.3×1014 0.3 0.02 6.21 84.7 149
实施例3 2.0×10-12 8.6×1014 0.1 0.02 3.86 82.8 82
实施例4 1.1×10-10 1.5×1013 0.0 0.008 3.91 83.0 105
实施例5 1.1×10-10 2.0×1013 0.3 0.007 4.98 84.3 142
实施例6 1.1×10-10 3.5×1013 0.1 0.007 2.86 78.2 47
比较例1 2.0×10-12 2.2×1013 0.3 0.05 0.66 29.1 51 ×
比较例2 1.1×10-12 25×1012 0.3 0.01 0.99 43.4 59 ×
比较例3 4.8×10-10 8.6×1017 0.1 15.2 6.26 84.8 201 ×
比较例4 4.8×1C-10 1.7×1010 0.1 13.9 11.5 84.9 225 ×
如表1及图4所示,如果通过将Ф·NP·LG·KC设定为1.1以上,来增大光利用效率,则具体可使光利用效率为50%以上,通过设定为8.2以下,可使照度不均为150%以下。
而且可知,通过将KC设为0.005以上,可以提高光利用效率,通过设为0.1以下,可以减小从导光板射出的光的照度不均。
接着,制作导光板中混炼分散或混合分散的散射微粒子的粒子密度NP为多种值的导光板,对从各个导光板的光射出面的各位置射出的光的照度分布进行测定。这里,在本实施方式中,除了粒子密度NP之外将其他条件,具体而言,将散射截面积Ф、导光板的光轴方向的一半长度LG、修正系数KC、导光板的形状等设为相同的值。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Ф·NP·LG·KC与粒子密度NP成比例变化。
这样,将针对各种粒子密度的导光板,对从各自的光射出面射出的光的照度分布进行测定的结果表示于图5。图5将纵轴设为照度[lx]、将横轴设为距离导光板的一个光入射面的距离(导光长度)[mm]。
并且,计算出将从测定出的照度分布的导光板的侧壁射出的光的最大照度设为IMax、将最小照度设为IMin、平均照度设为IAve时的照度不均[(IMax—IMin)/IAve]×100[%]。
图6表示计算出的照度不均与粒子密度的关系。图6中,将纵轴设为照度不均[%],将横轴设为粒子密度[个/m3]。而且,在图6中一并表示了同样将横轴设为粒子密度、而将纵轴设为光利用效率[%]的光利用效率与粒子密度的关系。
如图5及图6所示,如果增高粒子密度、即增大Ф·NP·LG·KC,则光利用效率增高,但照度不均也增大。另外,如果降低粒子密度、即减小Ф·NP·LG·KC,则光利用效率降低,但照度不均减小。
这里,通过将Ф·NP·LG·KC设为1.1以上8.2以下,可以使光利用效率为50%以上、且照度不均为150%以下。通过将照度不均设为150%以下,可以使照度不均不显著。
综上所述,通过将Ф·NP·LG·KC设为1.1以上8.2以下,可以使光利用效率为一定以上、且还能够降低照度不均,通过将KC设为0.005以上,可提高光利用效率,通过设为0.1以下,可以减小从导光板射出的光的照度不均。
以上是使本发明所使用的散射粒子分散导光板满足上述关系式(1)及(2)的理由。
如图1(A)、(B)及图2(A)、(B)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背光灯单元2中,在导光板18的两端侧的光入射面18b及18c上分别密接设置有光混合部20a及20b。作为代表例,对光混合部20a进行说明,光混合部20a是在透明树脂中混入了使光散射的散射粒子的柱状光学部件,具有下述功能:对从以规定间隔排列为阵列状的白色LED芯片25经由耦合透镜28而入射的光进行混合,使入射到导光板18的光入射面18b的光在LED芯片25的排列方向上成为均匀的光。另外,当取代由白色LED芯片25构成的LED阵列24,而组合使用RGB等三原色的各单色LED元件时,光混合部20a还具有将来自三个单色LED的各单色光进行混合(mixing),形成白色光的功能。
光混合部20a的材料基本上可以使用与导光板18相同的材料,与导光板18同样,可以在内部含有用于使光散射的散射体(散射粒子)。光混合部20a的内部含有的散射体(散射粒子)的密度等可以与导光板18相同也可以不同。而且,由于光混合部20a如图2(A)及(B)所示,与LED阵列24靠近配置,所以,优选利用耐热性高的材料形成。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光混合部20a设置成与导光板18不同的部件,但本发明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将光混合部20a与导光板18形成一体,还可以由同一部件构成,也可以利用导光板18的光入射面18b侧的一部分作为光混合部20a。
接着,对本发明的特征部分的又一部分、即棱镜片16进行说明。
如图1(A)及(B)所示,棱镜片16是通过平行排列多个棱镜而形成的透明的膜状片,可提高从导光板18的光射出面18a出射的光的聚光性,改善亮度。在本发明中,棱镜片16如图示的例子那样,被配置成棱镜列、即各棱镜16a的顶点与导光板18的光射出面18a对置,即在图中朝下配置。而且,在本发明中,棱镜片16优选如图示的例子那样,被配置成其棱镜列延伸的方向与导光板18的光入射面18b及18c平行。
并且,在本发明中,棱镜片16通过将各棱镜列的棱镜的形状限定为规定形状,具体而言,通过规定与各棱镜的截面三角形的形状对应的顶角的角度范围,可以提高由从导光板18的光射出面18a出射的利用效率高的光形成的正面亮度。因此,可以提高背光灯单元2的光利用效率及正面亮度。
这里,图7(A)及(B)分别示意表示本发明中使用的棱镜片的棱镜的截面形状的一个实施方式。
首先,在本发明中如图7(A)所示,在对称棱镜片16的棱镜16a的截面形状为等腰三角形的情况下,即在棱镜16a的顶角θ由长度相等的两条直线(等边)构成的情况下,对称棱镜片16形成为棱镜16a的顶角θ满足下述公式(3)。
55°≤θ≤80°   …(3)
(式中,θ表示棱镜16a的形状为等腰三角形、由该等腰三角形的长度相等的两条直线(两边)所成的顶角。)
在本发明中,将对称棱镜片16的棱镜16a的等腰三角形的顶角θ限定为55°以上80°以下的理由在于,如果该顶角θ在满足上述公式(3)的范围内,则可以提高正面亮度。
另一方面,如图7(B)所示,在本发明中,当非对称棱镜片16的棱镜16b的顶角(θ12)由两条不同长度的直线(长度不同的两条边)构成时,非对称棱镜片16被形成为棱镜16b的顶角(θ12)满足下述公式(4)。
0°≤θ1≤15°且30°≤θ2≤45°   …(4)
(式中,θ1表示从棱镜16b的顶角(θ12)的顶点连结棱镜16b的底边的垂线与长度不同的两条直线中一条直线所成的角度,θ2表示该垂线与长度不同的两条直线中另一条直线所成的角度。)
另外,在图示的例子中,θ1表示从棱镜16b的顶角(θ12)的顶点连结棱镜16b的底边(棱镜片16的平面)的垂线、与构成顶角(θ12)的长度不同的直线中一条直线、即在图7(B)中与位于图中左侧的棱镜16b的斜边所成的角度,θ2表示上述垂线与夹着顶角(θ12)的长度不同的直线中另一条直线、即在图7(B)中与位于图中右侧的棱镜16b的斜边所成的角度。
在本发明中,将构成棱镜16b的三角形顶角(θ12)的θ1限定为0°以上15°以下、且将θ2限定为30°以上45°以下的理由在于,如果该角度θ1及θ2在满足上述公式(4)的范围内,则可以提高背光灯单元2的正面亮度。
而在现有技术中,棱镜片通常被配置成棱镜列的棱镜朝向光的射出方向凸出,例如使用了棱镜列的棱镜的顶点朝向光的射出方向、其顶角为90°(图中向上凸90°(例如3M公司制造的BEF))。
与此相对,本发明中为了同时实现薄型化及大型化,通过两端侧的光入射面薄、中央部分厚的倒楔形状、且内部分散有散射粒子的导光板,基于背面的倾斜面引起的反射和内部的散射来取出光,所以,从光出射面取出的光的方向依赖于全反射条件,如果将法线方向定义为0度,则来自光出射面的出射光的出射角度为75°以上非常大的角度(以在行进方向躺下的状态出射)。因此,在上述现有技术所采用的上凸棱镜的棱镜片中,难以通过“折射”将来自导光板的出射光变换为正面方向。
为此,在本发明中,为了将来自导光板的出射角度大的出射光通过“全反射”变换为正面方向,需要利用被配置成棱镜列的棱镜朝向光的射出方向凹陷(图中下凸)的棱镜片。
而且,在本发明中,将光的出射方向高效变换为正面方向的棱镜片的棱镜条件,首先需要满足上述公式(3)或(4)的棱镜角度条件。即,在本发明中,当组合内部散射粒子分散倒楔形状导光板而使用的棱镜片是对称(等角三角形棱镜)棱镜片的情况下,需要满足上述公式(3)的棱镜角度条件,在是非对称的棱镜片的情况下,需要满足上述公式(4)的棱镜角度条件。
在本发明中,如上所述,利用内部散射粒子分散倒楔形状导光板18,使光的利用效率提高,通过与其组合,利用由棱镜16a或16b的形状规定了顶角角度的对称或非对称棱镜片16,由以往所使用的上凸棱镜片使出射光的方向性为正面方向,提高聚光性,增强正面亮度,由此可同时提高光的利用效率及正面亮度。这样,在本发明中,可以同时实现利用以往的导光板的技术中无法达到的光的利用效率及正面亮度。
并且,在本发明中,优选与满足上述公式(1)及(2)的导光板的内部散射条件(具体为导光板系统内的浊度条件)对应,来适当选择使正面亮度最大化的棱镜片16的棱镜角度。即,优选棱镜片16的棱镜16a或16b的顶角θ或θ1及θ2根据导光板18中分散的散射粒子的浓度来决定。
图8表示本发明中采用的导光板所含有的散射粒子的浓度、与棱镜片的棱镜的顶角角度的关系的一个例子。
其中,图8是表示导光板18所含有的散射粒子的浓度、与对称棱镜片16的棱镜16a的形状为等腰三角形时的棱镜16a的顶角θ的关系的图表,表示为了实现高的光利用效率,针对导光板18中含有的散射粒子的浓度,存在使出射光的正面亮度最大化的对称棱镜片16的棱镜16a的顶角θ。
因此,针对本发明所使用的导光板18的内部含有、分散的散射粒子的浓度,根据图8所示的图表,通过利用具有可以使正面亮度最大化的顶角θ的棱镜16a的对称棱镜片16,对高的光利用效率可实现最大化的正面亮度。
另外,通过针对各种导光板及各种棱镜片的组合,预先求出图8所示的导光板内的散射粒子的浓度与棱镜片的棱镜的顶角的关系,可以相对实现高的光利用效率的导光板内的散射粒子的浓度,求出实现最大化的正面亮度的将正面亮度最大化的对称棱镜片16的棱镜16a的顶角,因此,能够同时实现高的光利用效率及高的正面亮度。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优选使用满足上述公式(3)及(4)的多个三角棱镜列配置在透明树脂片上的棱镜片16,但除了棱镜片16之外,还可以进一步利用其他的棱镜片,例如在正交的方向形成有棱镜列的棱镜片,或者,可以取代上述的棱镜片16,而使用将规则排列有与棱镜类似的光学元件,例如双凸透镜、凹透镜、凸透镜、金字塔形等具有透镜效果的光学元件等的片,按照这些光学元件与导光板18的光射出面18a对置的方式配置,即在图中朝下配置。
接着,对漫射膜14进行说明。
漫射膜14用于控制从棱镜片16出射的光的取向分布,维持高的正面亮度,实现高的面内均匀性,如图1(A)及(B)所示,相对棱镜片16配置在与导光板18相反一侧,即相对于导光板18配置在比棱镜片16靠向偏光分离板13侧、即液晶面板4一侧。
这里,对于棱镜片16而言,由于没有形成棱镜列的背面、即图中上侧的面呈平面状,所以,漫射膜14与棱镜片16的平面状的背面、即图中上侧的平面对置配置。
另外,在本发明中,优选使用满足以下所示的漫射条件的漫射膜作为漫射膜14。在本发明中,通过使用满足这样的漫射条件的漫射膜,可以控制出射光的取向方向,维持高的正面亮度,实现高的面内均匀性。
首先,当具有强度Po的光线透过了漫射膜14时,漫射角度为φ的透过漫射光的强度P(φ)可以由下述公式(5)表示。其中,对于下述公式(5)而言,以漫射角度标准偏差σ为参数的透过漫射光的相对强度P(φ)/P。可以如图9那样表示。
[数学式4]
P ( &phi; ) = P 0 exp [ - 1 2 &CenterDot; ( &phi; &sigma; ) 2 ] &CenterDot; &CenterDot; &CenterDot; ( 5 )
(上述公式(5)中,φ表示漫射角度或出射角度,σ表示漫射角度标准偏差。)
此时,本发明所使用的漫射膜14的漫射条件,以与上述内部散射粒子分散倒楔形状导光板18组合时的出射光的取向分布随着从正面变为宽角度,其强度平缓减少为优选条件。因此,出射光的强度在某一角度具有极小或极大的取向分布成为不优选的条件。
因此,在将满足上述公式(5)的漫射膜14与上述的内部散射粒子分散倒楔形状导光板18组合时的出射光的强度分布设为L(φ)[cd/m2]时,漫射条件可以利用取向评价参数S(σ)由下述公式(6)表示,对于本发明的漫射膜14所要求的漫射条件,取向评价参数S(σ)优选满足下述公式(7)。
[数学式5]
S ( &sigma; ) = &Integral; 0 &pi; / 2 | d 2 ( L ( &phi; , &sigma; ) ) d &phi; 2 | d&phi; &CenterDot; &CenterDot; &CenterDot; ( 6 )
0≤S≤20  …(7)
(上述公式(6)中,φ表示漫射角度或出射角度,σ表示漫射角度标准偏差。)
这里,出射光的强度分布L(φ)是来自利用了将上述内部散射粒子分散倒楔形状导光板18、下凸棱镜片16及漫射膜14单元化后的导光板组装体的面状照明单元的出射亮度分布,例如是由亮度计评价的来自面状照明单元的出射亮度分布。具体而言,出射光的强度分布L(φ)可以由在角度分布为—90°~90°中按一定角度,例如按1°、5°、10°利用亮度计,例如トプコン公司制造的BM—7fast等市场销售的色彩亮度计进行测定的离散数值数据来确定。因此,在利用上述公式(6)求取取向评价参数S(σ)时,只要利用根据角度分布对使用了漫射角度标准偏差σ为规定值(漫射度)的漫射膜的情况下的来自面状照明单元的出射亮度分布进行测定而得到的数值,进行数值计算即可,或者,根据测定亮度值来对表示出射光的强度分布L(φ)的函数式进行近似,利用得到的函数式运算上述公式(6)。
即,在本发明中,对从面状照明单元出射的亮度分布进行评价,根据作为其结果而求出的取向评价参数S(σ)是否满足上述公式(7),能够随着从正面变为宽角度而平缓减少出射光的强度,即,可判断是否能够实现出射感觉不到明暗的光的导光板组装体及利用其的面状照明装置。
这里,如果利用图表对上述公式(6)所示的取向评价参数S(σ)和漫射角度标准偏差σ的关系进行表示,这可以如图10那样表示。图10表示使漫射膜的漫射条件变化时的取向评价参数S(σ),通过改变漫射膜的漫射条件,能够控制取向评价参数S(σ),由此,可以优选采用基于漫射膜的出射光的取向分布。
图11表示利用棱镜片16及漫射膜14时的出射光的取向分布的一个例子。例如在图11所示的例子中,如果仅利用棱镜片16,在视野角30度附近亮度即出射光的强度降低而产生暗线时,则作为面状照明装置的功能不是优选的功能,但在这样的情况下,通过作为漫射条件,使用漫射角度标准偏差σ为10的漫射膜,可以改善取向分布。
通过使用这样的漫射膜14,可以随着从正面变为宽角度而平缓减少出射光的强度分布,即可以出射感觉不到明暗的出射光。
另外,本发明的发明者利用图1(A)及(B)所示的背光灯单元2的光源12a及12b、导光板18、光混合部20a及20b,将棱镜片的构成作为比较例11,变更为通常所使用的上凸顶角θ为90°的对称棱镜片(3M公司制造的BEF),作为实施例11,变更为本发明的下凸顶角θ为60°的对称棱镜片16,并且作为实施例12,变更为本发明的下凸顶角(θ12)为(10°+30°)的非对称棱镜片16,对得到的光利用效率及正面亮度进行了比较。
其结果表示于表2。其中,表示了光利用效率以比较例11的数值进行标准化后的结果。
这里,各例中使用的导光板18相同,统一了形状及内部的散射条件。散射粒子采用了硅酮树脂微粒子。
[表2]
 
光利用效率 正面亮度 综合判定
实施例11 1.02 9480cd/m2
实施例12 1.12 9620cd/m2
比较例11 1.00 7720cd/m2 ×
根据表2的结果可知,实施例11及12相对比较例11,在没有降低光利用效率的情况下,提高了正面亮度。即,如果将实施例11及12中使用的棱镜片16与比较例11所使用的棱镜片进行比较,则能够不使光利用效率降低地提高正面亮度。尤其是实施例12中使用的棱镜片16与比较例11中使用的棱镜片相比,不仅可提高光利用效率,而且还使正面亮度飞越性提高。
另外,漫射膜14通过对膜状部件赋予光漫射性而形成。膜状部件例如可以由PE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P(聚丙烯)、PC(聚碳酸酯)、PMMA(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苄酯、MS树脂、或COP(环烯烃聚合物)那样的光学透明树脂材料形成。
漫射膜14的制造方法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以通过对膜状部件的表面实施基于微细凹凸加工或研磨的表面粗化来赋予漫射性;将二氧化硅、二氧化钛或氧化锌等颜料、或者树脂、玻璃或氧化锆等的珠类等用于使光漫射的材料与粘合剂一同涂敷到表面;或在上述透明树脂中混炼使光散射的上述颜料或者珠类而形成。另外,也可以利用反射率高、光的吸收低的材料,例如Ag、Al那样的金属来形成。
在本发明中,还可以使用垫形或涂敷形的漫射膜作为漫射膜14。
漫射膜14可以直接载置到棱镜片16的平面状背面,也可以与其离开规定距离配置。结果,漫射膜14被配置成与导光板18的光射出面18a分开一定距离地在其之间夹设棱镜片16,该距离可以根据来自导光板18的光射出面18a的光量分布进行适当变更。
这样,通过将漫射膜14配置成与导光板18的光射出面18a分开规定距离地在其之间夹设棱镜片16,可以使从导光板18的光射出面18a射出的光,在光射出面18a与棱镜片16及漫射膜14之间进一步被混合(mixing)。由此,能够使透过漫射膜14对液晶显示面板4进行照明的光的亮度更加均匀。
另外,作为使棱镜片16及漫射膜14与导光板18的光射出面18a分离规定间隔的方法,例如可以采用在漫射膜14及棱镜片16与导光板18之间、或棱镜片16与漫射膜14之间设置隔离物的方法等。
而且,在本发明中,由于棱镜片16的棱镜列与导光板18的光射出面18a对置,所以,棱镜片16的背面是平面,因此,可以在该棱镜片16的平面状背面直接形成具有与漫射膜14同样的漫射功能的漫射层、即具有满足上述公式(5)、(6)及(7)的漫射条件的漫射层,并使漫射层与棱镜片16一体化。该漫射层可以由透明树脂片形成棱镜片16的基底,通过利用上述的方法对透明树脂片的平面状背面赋予漫射性即可。
这样,通过利用一体化形成了棱镜片16及漫射层的棱镜及漫射复合片(膜),可以控制出射光的取向分布,在维持高的正面亮度及高的面内均匀性的状态下,削减部件个数,从而能够实现成本降低。
接着,对偏光分离膜13进行说明。
偏光分离膜13可以使从漫射膜14的光射出面出射的光中规定的偏光成分例如p偏光成分选择性透过,使此之外的偏光成分例如s偏光成分几乎全部反射。偏光分离膜13如图1(A)及(B)所示,被配置在漫射膜14的光射出面,因此配置在漫射膜14与液晶面板4之间即相对于漫射膜14配置在导光板18(棱镜片16)的相反侧。这里,由于偏光分离膜13使被自身反射的光再次入射到导光板18中,能够再次利用,所以,可提高光的利用效率,进一步提高亮度。该偏光分离膜13例如可通过使在透明树脂中混炼、分散针状粒子而得到的板材延伸,使针状粒子在规定的方向取向而得到。作为偏光分离膜13,可以使用公知的偏光分离膜。
另外,在图示的例子中,将偏光分离膜13配置在漫射膜14的光射出侧,但本发明不限定于此,也可以配置在导光板18的光射出面18a的正上方,还可以在导光板18的光射出面18a上直接形成具有同样偏光分离功能的偏光分离层。其中,当在导光板18的光射出面18a上直接形成偏光分离层并进行一体化时,优选在制造导光板18时将偏光分离层压接或熔融接合到其光射出面18a来实现一体化。由此,不会在导光板18的光射出面18a与偏光分离层之间存在空气,可以使它们相互密接。
此外,当在导光板18的光射出面18a上一体化形成偏光分离层时,还朝向其外侧、即朝向液晶面板4侧配置棱镜片16及漫射膜14、或在背面形成了漫射层的棱镜片16。
这样,通过利用在导光板18的光射出面18a上一体化形成了偏光分离层的带偏光分离层的导光板18,可以削减部件个数、降低成本。
接着,对背光灯单元2的反射片22进行说明。
反射片22如图1(A)及(B)所示,用于反射从导光板18的倾斜面18b及18c漏出的光,使其再次入射到导光板18中,可提高光的利用效率。反射片22形成为分别覆盖导光板18的倾斜面18b及18c的相反侧的面。
反射片22只要能够反射从导光板18的倾斜面18b和光入射面18c的相反侧的面漏出的光即可,可以形成为片状、板状等任意的形状,且可由任意的材料形成,例如可以由通过在PET或PP(聚丙烯)等中混炼填充剂之后进行延伸来形成空隙而提高了反射率的树脂片、在透明或白色树脂片表面通过铝蒸镀等形成了镜面的片、铝等金属箔或担承了金属箔的树脂片、或表面具有充足的反射性的金属薄板,形成为反射片或反射板。
本发明的导光板单元及面状照明装置(背光灯单元)基本构成如上。
以上,对本实施方式的背光灯单元2及液晶显示装置10的导光板18、棱镜片16、漫射膜14、偏光分离膜13、光源12a及12b等各构成要素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本发明不限定于此。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光源12a及12b,使用了将利用荧光物质把LED发出的光变换为白色光的白色LED芯片25排列为阵列状的LED阵列24,但也可以替代LED芯片25,而使用将红色(R)、绿色(G)及蓝色(B)等线性无关的三种颜色即三原色的各单色LED作为一个元件的白色LED元件或单芯片化的白色LED芯片,还可以替代LED阵列24,通过排列多个将线性无关的三种颜色的各单色LED元件组合并靠近配置而成为白色的一组LED,来作为LED阵列。
例如,可以通过使用RGB三颜色的LED元件(以下简单称作LED),由耦合透镜将各LED发出的光进行混合(mixing),而得到白色光。
下面,对利用了三色LED的光源的一个例子进行说明。图12是利用了三色LED的光源的概略构成图。
光源15是替代图1中的光源12a及12b而使用的部件,如图12所示,具备LED阵列29和耦合透镜40。
LED阵列29通过排列利用RGB三种发光二极管、即R—LED32、G—LED34及B—LED35形成的多组RGB—LED30而构成。图12示意表示了多组RGB—LED30的配置状态。如图12所示,在一组RGB—LED30中,R—LED32、G—LED34及B—LED35被组合成正三角形状,在LED阵列29中,按照成为交替反向的正三角形状组合的方式被规则配置。
而且,如图13所示,RGB—LED30按照从R—LED32、G—LED34及B—LED36分别出射的光在规定位置交叉的方式,调整了三种LED(R—LED32、G—LED34及B—LED36)的光轴朝向。通过这样调整三种LED,可以混色这些LED的光,成为白色光。
利用三原色LED(R—LED32、G—LED34及B—LED36)构成的RGB—LED30或上述的LED芯片(白色LED)25,与以往的作为背光灯用光源而使用的冷阴极管(CCFL)相比,由于色再现区域宽、色纯度高,所以,在将该RGB—LED30或LED芯片25用作背光灯用光源的情况下,能够比以往提高色再现性、显示鲜艳颜色的图像。
如图12及图13所示,作为耦合透镜40,在RGB—LED30的各RGB—LED32、34、36的光射出侧配置有三个球透镜42、44及46。球透镜42、44及46与各RGB—LED32、34、36对应配置。即,针对一组RGB—LED30,组合使用了三个球透镜42、44及46。从R—LED32、G—LED34及B—LED36分别出射的光由球透镜42、44及46转换成为平行光。然后,在规定的位置相交,在被混合、成为白色光之后,入射到导光板18的光混合部20a及20b中。组合使用了三个球透镜42、44及46的耦合透镜是具有三个轴的透镜,可以将RGB—LED30的各LED32、34、36的光汇聚到一点,混合成为白色光。
而且,也可以不按照分别与导光板18的光入射面18b及18c对置的方式配置LED阵列,而利用导光管将LED阵列的各LED或各LED芯片发出的光导向导光板。导光管可以利用光纤、或由透明树脂构成的导光路径等构成。
在利用LED阵列作为光源、将该LED阵列配置到导光板18的侧面附近时,导光板18有可能因构成LED阵列的各LED的散热而变形或熔融。因此,通过将LED阵列配置到远离导光板18的侧面的位置,利用导光管将LED发出的光导向导光板18,可以防止导光板18因LED的散热而引起的变形及熔融。
另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使用了利用LED芯片25等的LED阵列24和由多组RGB—LED30构成的LED阵列29等,但本发明不限定于此,只要满足上述公式(8)的条件,则可以替代LED或LED阵列,而完全同样地使用LD或LD阵列等。
除此之外,还能够使用荧光管、冷阴极管、热阴极管、外部电极管等各种光源作为光源12,但在本发明中优选使用LED或LD。
而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导光板,使用了由分散有散射粒子的透明的树脂制成、具有矩形状的光出射面,两端侧薄、其中央部分最厚并在两侧倾斜的倒楔形导光板18,但本发明不限定于此,只要满足上述公式(1)及(2)的条件即可,可以实施各种加工,也可以使其可塑化而具有挠性,还可以使形状不同。
例如图14所示,可在导光板18的倾斜面18d及18e以规定图案,具体而言,是以导光板18的光入射面18b及18e侧的密度低、随着从光入射面18b及18c朝向中央棱线18f密度逐渐增高的图案,例如通过打印形成多个漫射反射体48。通过以规定图案在导光板18的倾斜面18d及18e形成这样的漫射反射体48,可抑制导光板18的光射出面18a中的亮线的产生与不均。另外,也可以取代将漫射反射体48打印到导光板18的倾斜面18d及18e,而在导光板18的倾斜面18d及18e与反射片22之间配置以规定图案形成了漫射反射体48的薄片。此外,漫射反射体48的形状可以为矩形、多边形、圆形、椭圆形等任意形状。
其中,作为漫射反射体例如可以是与粘合剂一同涂敷了使光散射的氧化硅、氧化钛或氧化锌等颜料,或树脂、玻璃或者氧化锆等的珠类等使光散射的材料的物体;或对表面实施了基于微细凹凸加工或研磨的表面粗化图案。另外,也可以使用反射率高、光的吸收低的材料,例如Ag、Al那样的金属。而且,作为漫射反射体,也可以使用网版印刷、凹版印刷等中所采用的一般的白墨水。作为一个例子,可以使用将氧化钛、氧化锌、硫酸锌、硫酸钡等分散到丙烯酸类粘合剂、聚酯类粘合剂、氯化乙烯类粘合剂等的墨水;向氧化钛中混合氧化硅、赋予了漫射性的墨水。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随着远离光入射面,漫射反射体由疏变密,但本发明不限定于此,也可以根据亮线的强度、扩展、必要的出射光的亮度分布等进行适当选择,例如,即使以均匀的密度配置于倾斜面的整个面,也可以随着远离光入射面而从密到疏地配置。另外,可以替代通过打印形成这样的漫射反射体,而对漫射反射体的配置位置所对应的部分进行磨擦,作为砂擦面。
另外,在图14的导光板中,将漫射反射体配置在倾斜面,但本发明不限定于此,也可以根据需要配置到光入射面以外的任意的面。例如,可以配置到光射出面,也可以配置到倾斜面和光入射面的相反侧的面。
而且,可以在制造导光板18的所述透明树脂中混入可塑剂,使导光板18自身具有挠性。
这样,通过以混入了透明树脂和可塑剂的材料制造导光板,可以使导光板18具有挠性,即形成具有柔软性的导光板18,能够使导光板18变形为各种形状。尤其通过使导光板18进一步薄型化,可以使导光板18进一步具有挠性。因此,能够将导光板18的表面形成为各种曲面。
由此,可以组合这样的挠性导光板18和挠性液晶,形成挠性LCD显示器、挠性电视机(TV)。而且,例如在将挠性的导光板18、或利用了该导光板18的面状照明装置用作光照度(illumination)关系的显示板时,能够安装到具有曲率的壁上,从而可将导光板18利用到更多种类、更宽使用范围的光照度或POP(POP广告)等中。
这里,作为可塑剂,可以使用邻苯二甲酸酯,具体可列举:邻苯二甲酸二甲酯(DMP)、邻苯二甲酸二乙酯(DEP)、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邻苯二甲酸二辛酯(DOP(DEHP))、邻苯二甲酸正辛酯(DnOP)、邻苯二甲酸二异壬酯(DINP)、邻苯二甲酸二壬酯(DNP)、邻苯二甲酸二异癸酯(DIDP)、邻苯二甲酸混基酯(C6~C11)(610P、711P等)、邻苯二甲酸丁苄酯(BBP)。另外,除了邻苯二甲酸酯之外,还可以举出:己二酸二辛酯(DOA)、己二酸二异壬酯(DINA)、己二酸二正烷基(C6、8、10)(610A)、己二酸二烷基(C7、9)(79A)、壬二酸二辛酯(DOZ)、癸二酸二正丁酯DBS、葵二酸(2—2基己)酯(DOS)、磷酸三甲酚酯(TCP)、柠檬酸酯(ATBC)、环氧大豆油(ESBO)、偏苯三酸三辛酯(TOTM)、聚酯系、氯化石蜡等。
并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导光板,使用了在与矩形状的光出射面18a对置的两侧端(两边部)具有厚度最薄的光入射面18b及18c,在成为厚度最厚的两者的中央部分形成中央棱线18f,向在其两侧具备倾斜面18d及18e的两侧倾斜的倒楔形导光板(两侧倾斜导光板)18,但本发明不限定于此,也可以替代两侧倾斜导光板18,而使用仅在矩形状的光出射面的一侧端(一边部)具有厚度最薄的一个光入射面,从光入射面朝向与之对置的另一端面变厚,在另一端面处最厚,从而在光入射面与另一端面之间具备一个倾斜面的单侧倾斜导光板;还可以使用在矩形状的光出射面的四侧端(四边部)具有厚度最薄的4个光入射面,从这4个光入射面朝向中央变厚,在中央点(中心)处最厚,从而在四个光入射面与中央点之间具备4个倾斜面的角锥状导光板。
图15表示利用本发明其他实施方式的单侧倾斜导光板的背光灯单元。
其中,由于图15所示的背光灯单元50与图1(A)及(B)所示的背光灯单元2除了导光板及反射片的形状不同、光源及光混合部仅在一面配置之外,具有同样的构成,所以,对同样的构成要素赋予同样的参照标记并省略其详细的说明,对同一构成要素赋予同一参照标记并省略其说明。
如图15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背光灯单元50具有:光源12、偏光分离膜13、漫射膜14、棱镜片16、导光板52、光混合部20和反射片54。
光源12可以使用与光源12a及12b相同的部件,光混合部20可使用与光混合部20a及20b相同的部件。
导光板52如图15所示,具有:近似矩形形状的平坦的光射出面52a;被设置成在该矩形状的光射出面52a的一个端部、即一边与光射出面52a近似正交的一个光入射面52b;和位于光射出面52a的相反侧,以规定的角度相对光射出面52a倾斜的倾斜面52c。对于导光板52而言,随着远离光入射面52b,厚度逐渐增厚,光入射面52c最薄,光入射面52c相反侧的侧端面52d最厚。另外,在该导光板52中,倾斜面52c相对光射出面52a的倾斜角度当然也没有特别限定。光源12的各LED阵列24被配置成分别与光入射面52b对置,来自光源12的各LED阵列24的光分别经由光混合部20而入射。
反射片54被配置成覆盖导光板52的倾斜面52c及另一端面52d。
这样,在图15所示的导光板52中,从光入射面52a入射的光被导光板52的内部含有的上述散射粒子散射,直接或一边散射一边通过导光板52的内部,在分别被倾斜面52c反射之后,从光射出面52a出射。此时,也存在从倾斜面52c及另一端面52d漏出一部分光的情况,但漏出的光会被反射片54反射,再次入射到导光板52的内部。
另外,由于导光板52及反射片54只有在其构造与形状上与上述的导光板18及反射片22不同,所以,其功能与材料等除了构造和形状以外的构成只要采用相同的方式即可。
因此,图15所示的导光板52及背光灯单元50也具有与图1及图2所示的导光板18及背光灯单元2同样的功能,发挥同样的效果。
图16表示本发明第二方式的面状照明装置的其他实施方式、即利用角锥状导光板的背光灯单元。这里,图16所示的背光灯单元将在后面详细叙述,可以将本发明第三方式的导光板的一个实施方式、即角锥状导光板应用到本发明第二方式的面状照明装置。
另外,由于图16所示的背光灯单元60与图1(A)及(B)所示的背光灯单元2除了导光板及反射片的形状不同、光源及光混合部配置在矩形状的光出射面的4侧端(4边部)之外,具有同样的构成,所以,对同样的构成要素赋予同样的参照标记并省略其详细的说明,对同一构成要素赋予同一参照标记并省略其说明。
如图16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背光灯单元60具有:光源12(12a、12b、12c及12d)、偏光分离膜13、漫射膜14、棱镜片16、导光板62、光混合部20a、20b、20c及20d和反射片64。
光源12a、12b、12c及12d可使用与图1所示的光源12a及12b相同的部件,光混合部20a、20b、20c及20d可使用与光混合部20a及20b相同的部件。
导光板62如图16所示,具有近似矩形形状的平坦的光射出面62a;在该矩形状的光射出面62a的相互对置的两组两个端部、即四个侧端部,也就是四边部与光射出面62a近似正交,被配置成相互对置的两组两个光入射面、即4个光入射面62b、62c、62d及62e;和位于光射出面62a的相反侧,从4个光入射面62b、62c、62d及62e朝向其中心(中央点),以规定的角度相对光射出面62a倾斜的倾斜面62f、62g、62h及62i。
因此,倾斜面62f、62g、62h及62i分别以近似等腰三角形状,按照与光射出面62a正交的方向的导光板62的厚度随着分别远离光入射面62b、62c、62d及62e,朝向其中心变厚的方式,分别相对光射出面62a倾斜,在导光板62的中心(中央点)相交,形成中央点62j。结果,成为在4个光入射面62b、62c、62d及62e处最薄,朝向中央点62j变厚,在中央点62j处为最厚(最大厚度)的四角锥形状。即,4个倾斜面62f、62g、62h及62i相对于近似矩形形状的平坦的光射出面62a,构成四角锥形状的背面62k。另外,在该导光板62中,倾斜面62f、62g、62h及62i相对光射出面62a的各自倾斜角度当然也没有特别限定。
光源12的各LED阵列24被配置成分别与4个光入射面62b、62c、62d及62e对置,来自光源12a、12b、12c及12d的各LED阵列24的光分别经由光混合部20a、20b、20c及20d入射。
此外,对于导光板62的背面的中央点62j而言,由于4个倾斜面62f、62g、62h及62i相交,形成尖的顶点部分(交点部分),所以,根据情况会在导光板18的光射出面18a上产生与中央点62j(顶点部分)对应的暗点,从而被观察到。在该情况下,将中央点62j磨圆,使截面的顶点带有圆度(R),可防止暗线的产生或抑制暗线的发生,从而不会被注意到或难以发现。并且,由于从4个倾斜面62f、62g、62h及62i中的两个相交,4个光入射面62b、62c、62d及62e中的两个相交的4条交线的端点,到中央点62j,形成了4条尖的棱线,所以,为了防止在该棱线部分产生暗线,优选同样将冷线部分磨圆。
反射片64是被配置成对形成四角锥形状的导光板62的四角锥面的倾斜面62f、62g、62h及62i进行覆盖的、四角锥面形状的反射片。
这样,在图16所示的导光板62中,从光入射面62a入射的光被导光板62的内部含有的上述散射粒子散射,直接或一边散射一边通过导光板62内部,在分别被倾斜面62f、62g、62h及62i反射之后,从光射出面62a出射。此时,也有从倾斜面62f、62g、62h及62i漏出一部分光的情况,但漏出的光会被反射片64反射,再次入射到导光板62的内部。
另外,由于导光板62及反射片64只有在其构造与形状上和上述的导光板18及反射片22不同,所以,其功能与材料等除了构造和形状以外的构成只要采用相同的方式即可。
因此,图16所示的导光板62及背光灯单元60也具有与图1及图2所示的导光板18及背光灯单元2同样的功能,发挥同样的效果。
而且,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将导光板形成为与光射出面对置的面相对光射出面为倾斜的倾斜面的形状,但本发明不限定于此,如果是与光入射面对置的面中的导光板的厚度比光入射面中的导光板的厚度厚的形状,则可以是任意的形状。例如,可以使与导光板的光射出面对置的面为曲面形状。另外,在将倾斜面设为曲面的情况下,即使在光射出面侧形成为凸的形状,也可以在光射出面形作为凹的形状。
并且,作为本发明的背光灯单元中可以使用的导光板的其他例子,可举出具有使图1、图15及图16所示的导光板18、52及62上下颠倒的构造,其光射出面至少由一个平坦的倾斜面构成,其相反侧的面由平坦面构成的导光板。该导光板的倾斜面按照随着远离光入射面,厚度逐渐变薄的方式,相对平坦面倾斜。在该构造的导光板中,从光入射面入射的光从倾斜面出射。
进而,作为本发明能够使用的导光板的另一个例子,可以由多个倾斜面构成导光板的光射出面及背面这两面。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都对导光板为一枚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在一个照明装置中使用多个导光板。
图17表示利用了多个导光板的面状照明装置的一个例子。另外,在图17中为了明确表示导光板的配置,仅表示了导光板18、18’、18”和光源12a。
图17所示的导光板18、18’、18”可以使用与图1所示的导光板18相同的导光板,该多个导光板被配置在各导光板的各自的光射出面成为同一平面且各自的光入射面成为同一平面的位置。具体而言,导光板18和与之邻接的导光板18’被配置在导光板18的光射出面18a和邻接的导光板18’的光射出面18a’成为同一平面、且导光板18的光入射面18b与邻接的导光板18’的光射出面18b’成为同一平面的位置。另外,优选导光板18与邻接的导光板18’密接。而且,导光板18’和导光板18”也同样,被配置在各自的光射出面18’a和光射出面18”a成为同一平面、且光入射面18b’与光入射面18’b成为同一平面的位置。
光源12a除了阵列的排列方向的长度不同之外,可以使用与图1所示的光源12a相同的光源,配置在与导光板18、18’、18”的各光入射面对置的位置。由此,从公共的光源12a出射的光会入射到导光板18、18’、18”的各光入射面。
通过这样并列配置多个导光板来形成一个光射出面,可以实现更大面积的面状照明装置。由此,能够作为更大型的液晶显示装置的面状照明装置而使用。
另外,虽然图17中没有图示,但与光源同样,优选分别利用本发明所使用的上述的一枚偏光分离膜、一枚漫射膜、一枚棱镜片覆盖由多个导光板形成的一个面的光射出面。当然,也可以取代偏光分离膜及漫射膜,而分别在导光板的光射出面上形成偏光分离层,在棱镜片背面的平面上形成漫射层。
而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导光板的矩形形状的一个面作为光射出面,但也可以将光射出面作为第一光射出面,将第一光射出面的相反侧的背面作为第二光射出面,以两个面作为光射出面、从两面射出光。在利用该导光板的情况下,除了第一光射出面侧之外,在第二光射出面侧也从光射出面侧按顺序配置棱镜片、漫射膜及偏光分离膜。该情况下,也可以替代偏光分离膜及漫射膜,而分别利用偏光分离层及漫射层。
并且,上述实施方式中,在光源与导光板的光入射面之间夹设有光混合部,但本发明不限定于此,也可以使导光板的光入射面与光源的LED阵列的LED芯片靠近对置,由与导光板的其他部分(所谓母材)不同的材料的低折射率部件,构成可入射来自LED芯片的光的导光板的光入射面侧的一部分。
这样,通过在包含光入射面的一部分设置折射率比母材的折射率低的低折射率部件,使从光源射出的光入射到低折射率部件中,可以降低从光源射出、入射到光入射面的光的菲涅耳损耗,能够提高入射效率。
另外,低折射率部件具有使入射的光成为平行光且对其进行混合的功能、即具有耦合透镜及混合部的功能。利用这样的导光板的背光灯单元通过设置低折射率部件,可以在不设置耦合透镜及混合部的情况下,使从光源射出的光到达更远的位置,且射出均匀、无亮度不均的照明光。
这里,优选导光板的光射出面由低折射率部件形成近似整个面。通过使光射出面的近似整个面成为低折射率部件,可以使从光源射出、入射到导光板的光入射到低折射率部件中,能够进一步提高入射效率。
此外,低折射率部件的形状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以是相对于导光板的光入射面的相反侧的面、即相对于导光板内部凸出的半圆柱体形状,截面形状为正方向的角柱形状、角锥台形状,截面形状为半圆形、双曲线形、抛物线的形状等各种形状。
这样,即使低折射率部件成为上述那样的形状,也可以提高入射效率。
接着,参照图18~图24,对本发明第三方式的导光板、利用该导光板的本发明第四方式的面状照明装置、及具备该面状照明装置的本发明第五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进行说明。
图18是表示具备本发明所涉及的面状照明装置的液晶显示装置的概略分解侧视图。而图19是本发明所涉及的面状照明装置(背光灯单元)的概略构造的分解立体图。
其中,图18及图19所示的液晶显示装置70与图1(A)及(B)所示的液晶显示装置10在背光灯单元的构成上不同,由于图18及图19所示的液晶显示装置70的背光灯单元72与图1(A)及(B)所示的液晶显示装置10的背光灯单元2相比,除了导光板及反射片的形状、棱镜片的构成不同,而且,光源及光混合部配置在矩形状的光出射面的4侧端(4边部)之外,具有同样的构成,所以,对同样的构成要素赋予同样的参照标记,并省略其详细说明,对同一构成要素赋予同一参照标记并省略其说明。
首先,如图18及图19所示,液晶显示装置70基本上具有:背光灯单元72、配置在背光灯单元72的光出射面侧的液晶显示面板4、和用于对它们进行驱动的驱动单元6(没有图示与背光灯单元72的连接部)。
本发明的背光灯单元72如图18及图19所示,具有光源12a~12d、偏光分离膜13、漫射膜14、两枚棱镜片74及76、导光板62和反射片64。下面,针对构成背光灯单元2的这些光学部件进行说明。
首先,说明光源12a、12b、12c及12d,不言而喻,这些光源可以使用与图1(A)、(B)及图16所示的背光灯单元2及60所使用的光源12a、12b、12c及12d同样的光源。
如图18及图19所示,与导光板62的成为光入射面的4个侧面分别对置地配置有四个光源12a~12d。各光源12由多个LED芯片(以下也简单称为白色LED)25构成,各自的白色LED25被配置成与导光板62的4个光入射面(侧面)62b、62c、62d及62e对置。各光源12的多个白色LED25以一定的间隔配置,包围着导光板62的4个光入射面(侧面)62b~62e。从光源12a~12d出射的光分别从4个光入射面62b~62e入射到导光板62的内部。
与导光板62的各光入射面对置配置的各个白色LED25、和与其光入射面的相反侧的光入射面对置配置的各个白色LED25,可以通过导光板62配置在同轴上,也可以相互错开配置。
在本发明中,优选通过将构成光源12a~12d的多个LED(LD)以某种程度高密度配置,而使各光源12模拟为薄型的面光源(线状光源)发挥功能。其中重要的是入射到导光板62的4个光入射面(侧面)62b~62e的光的发光密度SL[lm/mm2],在本发明中,优选将该发光密度SL设定为2.0[lm/mm2]以上。当设从导光板的光射出面射出的光的必要照度为E[lx]、导光板的长边方向的长度为La[m]、与之垂直的方向的长度为Lb[m]、导光板的厚度为t[m]、导光板的光利用效率为p时,入射到导光板的4个光入射面的光所需要的发光密度SL也可以与上述本发明的第二方式中使用的入射到导光板的2个光入射面的光所需要的发光密度SL同样,由下述公式(11)表示。
[数学式6]
S L = E &CenterDot; L a &CenterDot; L b p &CenterDot; 2 ( L a + L b ) &CenterDot; t &CenterDot; &CenterDot; &CenterDot; ( 11 )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也使用发光密度SL满足上述公式、发光面积的实际尺寸小于导光板的厚度那样的光源,可以实现与以往相比亮度高、薄型、大型的面状照明装置。
在图示的例子中,作为光源12,成为以一定间隔配置了多个LED芯片(白色LED)25的构成,本方式不限定于此,也可以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取代光源12,而使用由图12所示的多个RGB—LED30所构成的LED阵列29和配置在LED阵列29的各LED中的耦合透镜40构成的光源15。如图12及图13所示,通过构成各RGB—LED30的R—LED32、G—LED34及B—LED36被规则地配置多组,且在各LED32、34及36的光射出侧分别安装球透镜42、44及46而构成光源15。
在本实施方式中,也可以使这样构成的光源15与导光板62的各光入射面62b~62e对置配置。
接着,参照图19及图20(A)~(C)对背光灯单元72的导光板62进行说明。图20(A)是本发明的导光板62的概略后视图,图20(B)是图20(A)所示的导光板的B—B线向视图,图20(C)是C—C线向视图。
导光板62如图19、20(A)~(C)所示,具有:近似矩形形状的平坦的光射出面62a、四角锥形状的背面62k、和与光射出面62a垂直的4个矩形状的侧面。在本发明的导光板62中,这4个侧面成为光入射面62b、62c、62d及62e,从4个光入射面62b~62e分别入射各光源12a~12d的光。导光板62的光入射面62b~62e平坦地形成,如上所述,光源12a~12d与各个光入射面62b~62e对置配置。
在图示的例子中,导光板62的光入射面(侧面)62b~62e分别平坦地形成,但也可以形成为凸形状、还可以形成为凹形状。而且,导光板62的光入射面62b~62e可以形成为相对光射出面62a倾斜。该情况下,可以调整光源的配置,以使来自光源的光向侧面垂直入射。
对于导光板62而言,中央最厚,从中央朝向4个光入射面(侧面)62b~62e厚度逐渐减少,在导光板62的端部处厚度最薄。
导光板62的厚度没有特别限定,如果中央部过厚,则会导致导光板整体变厚,从该原因出发,优选最大厚度与最小厚度之比小于4。
另外,优选最大厚度与最小厚度之比为1.5~2.5,最优选为2左右。其原因在于,利用了目前所使用的LED的线光源的厚度最小,约为1~2mm左右,与之相对,现有技术中使用的平板导光板约为5~8mm。与以往相比,由于本发明是使光利用效率最大化、实现薄型化的最佳条件,所以,是能将导光板的最大厚度设为2~4mm的优选条件。
导光板62的背面62k具有以中央为顶点的四角锥形状,由4个三角形状的平坦倾斜面62f、62g、62h及62i形成。各个倾斜面62f~62i相对光射出面62a以规定的角度倾斜。在图示的例子中,平坦地形成了各个倾斜面62f~62i,但本发明不限定于此,也能以凸状或凹状的曲面形成各个倾斜面62f~62i。
另外,可以由与光射出面62a平行的平坦面形成导光板62的背面62k的中央部分,也可以形成为曲面。这样,通过由与光射出面62a平行的平坦面或曲面形成导光板62的背面62k的中央部分,可以降低在光射出面62a的中央部分发生暗部,能够得到亮度不均被进一步降低的照明光。
而且,在导光板62的背面62k中,可以由曲面构成邻接的倾斜面的连接部分的全部或一部分。这样,通过由曲面构成导光板62的背面62k邻接的倾斜面的连接部分,在光射出面62a的与倾斜面的连接部分对应的部分可降低暗线的产生,能够得到亮度不均被进一步降低的照明光。
另外,在本发明中,可以在构成导光板62的背面62k的各个倾斜面62f~62i上形成多个棱镜列。而且,还可以取代这样的棱镜列,而规则地形成与棱镜类似的光学元件等。例如,可以将双凸透镜、凹透镜、凸透镜、金字塔形透镜等具有透镜效果的光学元件,形成在导光板的背面的各个倾斜面。
在图19及图20(A)~(C)所示的导光板62中,从4个侧面62b~62e入射的光被散射粒子(后面详细叙述)散射、从光射出面62a出射。此时,在导光板62的内部通过的光的一部分有时会从背面62k漏出,但漏出的光会被配置成覆盖导光板62的背面的反射片64反射,再次入射到导光板62的内部。
导光板62与上述的导光板18同样,通过在透明树脂中混炼分散用于使光散射的散射粒子而形成。导光板62可与上述的导光板18同样,例如通过射出成形法、压力成形法制造,但由于压力成形法使得挤压成形截面不均匀,所以优选通过射出成形法来制造。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当设导光板62的长边方向的长度为La、与其垂直的方向(短边方向)的长度为Lb、导光板62中含有的散射粒子的散射截面积为Ф、对置的2个光入射面(62b、62c)间的光的入射方向的距离长的一方的一半长度(即,在本实施方式中为La/2)为LG、导光板62中含有的散射粒子的密度(单位体积的粒子数)为NP、修正系数为KC时,优选按照同时满足下述公式(1)、(2)及(8)的方式,调整导光板的尺寸、内部含有的散射粒子的粒子数及粒子尺寸的至少一个。
1.1≤ФNPLGKC≤8.2    …(1)
0.005≤KC≤0.1       …(2)
1≤La/Lb≤2          …(8)
在本方式中,通过按照同时满足上述公式(1)、(2)及(8)的方式构成导光板,可以提高光利用效率,同时实现亮度的面内均匀性。下面,对其理由进行说明,由于在上述的本发明第一方式中已经针对上述公式(1)及(2)进行了说明,所以,省略其详细的说明,主要说明不同点。
不过,为了提高导光板62的利用效率,只要将从侧面的光入射面62b(62d)入射的光脱离相反侧侧面的光入射面62c(62e)而引起的光损失抑制为最低限度,使几乎所有的入射光都从光射出面62a出射即可。导光板62的内部的散射效果如上所述,因根据导光板62的内部含有的散射粒子的粒径、散射粒子的折射率、散射粒子的粒度分布、及导光板62的成为母材的材料的折射率由Mile理论决定的散射截面积(单位时间散射的能量)、散射粒子的粒子密度和入射后导光的距离而相关联。
在本发明的背光灯单元中,如图19及图20(A)~(C)所示,光从导光板62的4个侧面的光入射面62b~62e入射。这里,在导光板62的光射出面62a不是正方形而是长方形的情况下,当从导光板62的4个侧面的光入射面62b~62e入射光时,从与长边方向平行的侧面的光入射面62d及62e入射的光到自光射出面62a的近似中央射出为止的导光长度(光路长度)、和从与长边方向垂直的侧面的光入射面62b及62c入射的光到自光射出面62a的近似中央射出为止的导光长度不同。因此,在将导光板62的长度设为La[m]、与长边方向垂直的方向(短边方向)的长度为Lb[m]时,如果它们的比(La/Lb)过大,则会引起以下的问题。
首先,如果为了使从与导光板62的长边方向平行的2个侧面的光入射面62d及62e入射的几乎所有入射光,从光射出面62a出射,将Lb代入到上述公式中的LG,根据上述公式(1)调整导光板62中含有的散射粒子的粒子密度及散射截面积,则从与长边方向垂直的2个侧面的光入射面62b及62c入射的几乎所有光散射到达导光板62的近似中央,有可能减少到达导光板62的中央部的光,发生亮度不均。
与之相对,如果为了使从与导光板62的长边方向垂直的2个侧面的光入射面62b及62c入射的几乎所有入射光,从光射出面62a出射,将La代入到上述公式中的LG,根据上述公式(1)及(2)调整导光板62中含有的散射粒子的粒子密度及散射截面积,则相对从与长边方向平行的2个侧面的光入射面62d及62e分别入射的光,通过导光板62的中央部、从相反侧的侧面的光入射面出射的光的比例增加,有可能降低光利用效率。
鉴于此,在本发明中,按照同时满足上述公式(1)、(2)及(8)的方式,即按照Ф·NP·LG·KC的值为1.1以上8.2以下、且导光板的长边方向的长度La和与之垂直的方向的长度Lb之比La/Lb为1以上2以下的方式,构成导光板。由此,可提高导光板的光利用效率,得到亮度的面内均匀性高的照明光。
以上是将本发明所使用的散射粒子分散导光板设定为满足上述关系式(1)、(2)及(8)的理由。
另外,如果在现有的平板状导光板中,按照光利用效率最大的方式根据上述公式混入散射粒子,则在光射出面会出现亮度不均。其原因在于,因散射粒子的存在,会导致大量的入射光从入光面(光入射面)、即侧面附近的光射出面出射。鉴于此,本发明的导光板将与光射出面相反侧的背面形成为四角锥形状,按照导光板的中央厚的方式相对光射出面使背面倾斜。由此,从导光板的侧面的光入射面入射的光线中,被倾斜的背面全反射的光线的量增加,增加了朝向导光板的中央的光线。而且,由于通过使导光板的背面倾斜,可以抑制向导光板的内部入射的光从入射光的侧面的光入射面附近的光射出面或背面向导光板的外部漏出,所以,能够将入射光引导到导光板的中央附近。并且,由于从导光板的侧面的光入射面入射、通过了中央部的光线被倾斜的背面反射、容易从光射出面出射,所以,也提高了出射效率。
以往的侧光型导光板以平板状或楔形(进行导光的距离越增加,导光板的厚度越逐渐减少)的形状形成,在该导光板的一个侧面的光入射面或相互对置的两方侧面的光入射面配置光源,从一个侧面的光入射面或两方侧面的光入射面入射光。与之相对,本发明的导光板由于具有相对于中心点对称的形状(四角锥形),所以,可以从所有4个侧面的光入射面入射光。因此,在所使用的光源(LED)的发光密度与以往相同的情况下,与以往相比,可以向本发明的导光板的内部入射4倍或2倍的光。因此,与以往的侧光型导光板相比,本发明的导光板可以实现高亮度。
并且,在以同一发光密度配置光源的情况下,由于可以在维持与以往相同的出射亮度的同时,使导光板的厚度为1/4倍或1/2倍,所以,和以往相比能实现薄型化。
进而,在以与以往的导光板相同的厚度构成本发明的导光板,利用与以往相同的发光密度的光源构成了背光灯单元的情况下,即使向光源投入的电力小于以往,也能够维持与以往相同的出射亮度。因此,如果利用本发明的导光板,则在增加了光源(LED)的数量的情况下,当以相同的驱动电力进行驱动时,由于导光板的光利用效率与以往相比能够实现高的节省电力化,所以,通过降低一个LED的驱动电力,能够实现更低的消耗电力,结果,整体上可以削减向电源投入的电力,能够实现低消耗电力化。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可以利用与上述导光板18同样的透明树脂材料来制造导光板62,但同样也可以在上述的透明树脂中混入可塑剂来制造导光板。
在本实施方式的背光灯单元72中,可以如图16所示的背光灯单元60那样,将用于使入射的光发生混合的光混合部设置成与导光板62的4个侧面(光入射面62b~62e)密接。光混合部可以构成为向透明的树脂混入使光漫射的粒子的柱状光学部件,具有使从各LED出射的光混合,向导光板的内部入射的功能。
在本实施方式中,也可以使用与上述背光灯单元2及60相同的偏光分离膜13及漫射膜14。另外,这里将偏光分离膜13和漫射膜14构成为独立的部件,但也可以使偏光分离膜13与漫射膜14成为一体。
而且,在图示的例子中,将偏光分离膜13配置在漫射膜14的光射出侧,但本发明不限定于此,也可以配置到导光板62的光射出面62a的正上面。
接着,对棱镜片74及76进行说明。
如图18及图19所示,在导光板62与漫射膜14之间设置有两枚棱镜片。棱镜片是通过在透明片的表面上相互平行地配置多个细长的棱镜而形成的光学部件,可以提高从导光板62的光射出面出射的光的聚光性、改善亮度。图示例子的棱镜片74和棱镜片76被配置成各自的棱镜列延伸的方向相互正交。而且,棱镜片74及76被配置成各自的棱镜的顶角不与导光板62的光出射面62a对置。这两枚棱镜片74及76的配置顺序没有特别限定。
并且,这里使用了在透明的树脂片上配置了多个三角棱镜的两枚棱镜片74及76,但也可以取代两枚棱镜片74及76,而使用规则地配置了与棱镜类似的光学元件的片。另外,也可以替代棱镜片而使用规则地设置了具有棱镜效果的元件、例如双凸透镜、凹透镜、凸透镜、金字塔形透镜等光学元件的片。
在本实施方式中,利用两枚棱镜片74及76构成了背光灯单元72,但也可以只使用任意一枚棱镜片构成背光灯单元72。另外,还可以取代两枚棱镜片74及76,而利用图21所示的在透明的树脂制的片82的表面上规则配置有多个金字塔形棱镜84的金字塔形棱镜片80,构成背光灯单元。通过使用这样的金字塔形棱镜片80,对于从4个侧面入射光的、本发明的从导光板的光射出面射出的照明光,能够得到最佳的聚光效果,且可以削减背光灯单元的部件个数。
下面,对背光灯单元72的反射片64进行说明。
反射片64用于对从导光板62的背面62k漏出的光进行反射,使其再次入射到导光板62中,可提高光的利用效率。反射片64以与导光板62的背面62k对应的形状,形成为分别覆盖构成背面62k的各倾斜面62f~62i。在图18中,由于导光板62的背面62k形成为四角锥形状,所以,反射片64也同样形成为四角锥形状。另外,如前所述,在由曲面形成导光板62的背面62k的各倾斜面62f~62i的情况下,反射片64也同样由曲面形成。而且,在由曲面形成导光板62的背面62k的各倾斜面62f~62i的连接部分时,反射片64的与各倾斜面的连接部分对应的部分也由曲面形成。此外,图18及图19所示的反射片64可以使用与图16所示的反射片64同样的反射片。
接着,对漫射膜14进行说明。
漫射膜14如图18及图19所示,被配置在偏光分离膜13与棱镜片74之间。此外,图18及图19所示的漫射膜14可以使用与图16所示的漫射膜14同样的漫射膜。
在图18及图19中,将漫射膜14配置在偏光分离膜13与棱镜片74之间,但漫射膜14的配置位置没有特别限定,也可以配置在导光板62与棱镜片76之间。
在这样将漫射膜14配置到导光板62与棱镜片76之间时,漫射膜14可以不与导光板62的光射出面密接而离开规定的距离配置,该距离能够根据来自导光板62的光射出面的光量分布而适当变更。
通过如此使漫射膜14与导光板62的光射出面离开规定的间隔,从导光板62的光射出面射出的光在光射出面与漫射膜14之间能够进一步混合。由此,可以使透过漫射膜14、对液晶显示面板4进行照明的光的亮度进一步均匀化。
作为使漫射膜14与导光板62的光射出面离开规定距离的方法,例如可以使用在漫射膜14与导光板62之间设置隔离物的方法等。
接着,通过模拟实验求出具有图18及图19所示的构造的背光灯单元的照明光的亮度分布。将该结果作为本发明的实施例21表示于图22。而且,在图22中,为了与本发明的实施例21进行比较,还表示了通过模拟实验求出了除了利用平板状的导光板、在该导光板的对置的2个侧面配置了光源之外具有与图18同样构造的背光灯单元(设为比较例21)的照明光的亮度分布的结果;和通过模拟实验求出了除了利用平板状的导光板之外具有与图18同样的构造的背光灯单元(设为比较例22)的照明光的亮度分布的结果。在图22中,横轴表示从背光灯单元的短边方向的一个端部到另一个端部的距离,纵轴表示了背光灯单元的光射出面的亮度。
图22所示的图表是利用22英寸(约56cm)大小的导光板时的模拟实验结果。由图22的图表可知,本发明的实施例21的背光灯单元可以达到比较例21的从导光板的2个侧面入射光的类型的背光灯单元的约2倍亮度。而且,本发明的实施例21的背光灯单元与利用平板状导光板、从4个侧面入射光的比较例22的背光灯单元相比,可抑制亮度不均。
另外,通过模拟实验求出了由曲面形成图18及图19所示的背光灯单元72的导光板62的顶点部分时的、照明光的亮度分布。将其结果在图23中以分布A表示。在图23所示的图表中,与图22所示的图表同样,横轴表示从背光灯单元的短边方向的一个端部到另一个端部的距离,纵轴表示背光灯单元的光射出面的亮度。而且,在图23中还表示了没有以曲面形成导光板的背面的顶点部分的、本发明的背光灯单元的照明光的亮度分布(分布B)。由该图表可知,通过以曲面形状形成图18及图19所示的形状的导光板的背面的顶点部分,可以改善背光灯单元的光射出面的中心部处的亮度不均。
接着,图24将对本发明的导光板的光射出面的大小;与利用该导光板构成背光灯单元时,为了得到目标的照度而从导光板的侧面入射所需要的发光密度的关系进行表示的图表作为本发明的实施例31。而且,为了比较,还表示了利用平板状的导光板,使光从该导光板相互对置的2个侧面入射的背光灯单元(设为比较例31)的图表。这里,将导光板的长边方向的长度La和与其垂直的方向的长度Lb之比La/Lb设为1.78,将导光板的光利用效率p设为0.8,将目标照度E设为25000[lx],将导光板的厚度t设为1.0[mm],根据上述公式计算出发光密度的计算条件。
由图24可知,当使用发光密度为0.5[lm/mm2]的LED(1.0[lm]左右的通用芯片型LED)作为光源时,相对于比较例31的背光灯单元的最大尺寸为2英寸(约5厘米),本发明实施例31的背光灯单元的最大尺寸为4英寸(约10厘米)。而使用发光密度为2.5[lm/mm2]的LED(5.0[lm]左右的高亮度型芯片式LED)作为光源时,相对于比较例31的背光灯单元的最大尺寸为10英寸(约25厘米),本发明实施例31的背光灯单元的最大尺寸为20英寸(约50厘米)。这样,即使在使用相同发光密度的光源时,根据本发明,也能实现照明面积比以往大的背光灯单元。
并且,如果使用发光密度为10.0[lm/mm2]的LED(20.0[lm]左右的超高亮度型芯片式LED)作为光源,则可以实现轻量、抑制了亮度不均的最大尺寸为80英寸(约203厘米)的超大型背光灯单元。
以上对本发明涉及的背光灯单元及其构成部件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本发明中,在背光灯单元的导光板的光射出面侧配置的光学部件的配置顺序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以在导光板的光射出面上按顺序配置一枚棱镜片、漫射膜、偏光分离膜,构成背光灯单元,也可以在导光板的光射出面上按顺序配置漫射膜、两枚棱镜片、偏光分离膜;或在导光板的光射出面上按顺序配置上述的金字塔形棱镜片、漫射膜、偏光分离膜,构成背光灯单元。另外,当如上所述在导光板的光射出面上一体形成了偏光分离膜时,可以在该偏光分离膜上配置两枚棱镜片、或一枚金字塔形棱镜片构成背光灯单元。
以上举出了各种实施方式及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导光板、导光板组装体、面状照明装置及液晶显示装置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本发明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及实施例,在不脱离本发明主旨的范围中当然可以进行各种改良与变更。
例如,本发明的面状照明装置可以作为对屋内外进行照明的面状照明装置、或广告面板、广告塔、广告牌等的背光灯而使用。
工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的导光板可以出射均匀、照明面积大的面状照明光。因此,可以作为对屋内外进行照明的面状照明装置、或液晶显示装置的液晶显示屏、广告面板、广告塔、广告牌等的背光灯而使用的面状照明装置等中应用的导光板而使用。
而且,本发明的导光板组装体可以使光利用效率及正面亮度最大化。因此,可以作为对屋内外进行照明的面状照明装置、或液晶显示装置的液晶显示屏、广告面板、广告塔、广告牌等的背光灯而使用的面状照明装置等中应用的导光板组装体而使用。
另外,本发明的面状照明装置可以作为对屋内外进行照明的面状照明装置、或液晶显示装置的薄型、轻量、大画面的液晶显示屏、广告面板、广告塔、广告牌等的背光灯而使用的面状照明装置等而应用。
此外,本发明的液晶显示装置可以作为薄型、轻量、大画面的液晶显示装置等而使用。

Claims (11)

1.一种导光板组装体,具备:
导光板,其具有射出面状光的光射出面、和设置在该光射出面的一端并与所述光射出面近似正交的光入射端部,在与所述光射出面正交的方向上具有厚度,成为所述厚度随着远离所述光入射端部而变厚的形状,具有分散在该导光板内部的散射粒子;和
棱镜片,其平行排列有多个棱镜,被配置成所述棱镜的顶角与所述导光板的光出射面对置;
所述散射粒子使从所述光入射端部入射并在内部传播的光散射,满足下述公式(1)及(2),
在所述棱镜片的所述棱镜的夹着顶角的两条直线的长度相等的情况下,所述长度相等的两条直线所成的角度满足下述公式(3),
另外,在所述棱镜的夹着顶角的两条直线的长度不同的情况下,所述长度不同的直线所成的角度满足下述公式(4),
1.1≤ΦNPLGKC≤8.2              …(1)
0.005≤KC≤0.1                  …(2)
55°≤θ≤80°                  …(3)
0°≤θ1≤15°且30°≤θ2≤45° …(4)
其中,上述公式(1)及(2)中,Φ表示所述散射粒子的散射截面积,单位为m2,NP表示所述散射粒子的密度,单位为个/m2,LG表示所述导光板的从所述光入射端部到成为最大厚度的部分为止沿着入射方向的长度,单位为m,KC表示修正系数,上述公式(3)中,θ表示长度相等的两条直线所成的角度,上述公式(4)中,θ1表示从所述棱镜的顶角的顶点到棱镜的底边的垂线与所述长度不同的直线中的一条直线所成的角度,θ2表示所述垂线与所述长度不同的直线中的另一条直线所成的角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光板组装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光板的所述光射出面为矩形状,
所述光入射端部是在所述矩形状的光射出面的对置的两条边处与所述光射出面近似正交的两个光入射面,
所述导光板是在所述矩形状的光射出面的对置的两边的中央线上其厚度达到最大的形状。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光板组装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光板的所述光射出面为矩形状,
所述光入射端部是在所述矩形状的光射出面的四条边处分别与所述光射出面近似正交的四个光入射面,
所述导光板是在所述矩形状的光射出面的四边的中心其厚度达到最大的形状的四角锥形状。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光板组装体,其特征在于,
根据所述导光板所具有的散射粒子的浓度来决定所述棱镜片的所述棱镜的顶角。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导光板组装体,其特征在于,
还具有在所述棱镜片的、与所述光射出面相反的面侧配置的漫射膜或漫射层,
对于所述漫射膜或漫射层而言,作为其漫射条件,当具有强度P。的光线透过所述漫射膜或漫射层时的透过漫射光由下述公式(5)表示、来自所述导光板及所述漫射膜或漫射层的出射光强度分布为L(φ)且该出射光强度分布的单位为cd/m2时,由下述公式(6)表示的取向评价参数S满足下述公式(7),
P ( &phi; ) = P 0 exp [ - 1 2 &CenterDot; ( &phi; &sigma; ) 2 ] . . . ( 5 )
S ( &sigma; ) = &Integral; 0 &pi; / 2 | d 2 ( L ( &phi; , &sigma; ) ) d &phi; 2 | d&phi; . . . ( 6 )
0≤S≤20    …(7)
其中,上述公式(5)及(6)中,φ表示漫射角度或出射角度,σ表示漫射角度标准偏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导光板组装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漫射膜配置在所述棱镜片的平面上。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导光板组装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漫射层一体设置在所述棱镜片的平面上。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导光板组装体,其特征在于,
还具有在所述漫射膜或所述漫射层的与所述棱镜片相反的面侧配置的偏光分离膜。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光板组装体,其特征在于,
还具有一体设置在所述导光板的光出射面上的偏光分离层。
10.一种面状照明装置,具有:
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导光板组装体;和
与所述导光板组装体的所述导光板的所述光入射端部对置并配置为线状的光源。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面状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光源为LED或LD。
CN2007800224829A 2006-06-16 2007-06-13 导光板、导光板组装体、利用它们的面状照明装置及液晶显示装置 Active CN10147316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167965/2006 2006-06-16
JP2006167926A JP4813982B2 (ja) 2006-06-16 2006-06-16 導光板組立体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る面状照明装置
JP167926/2006 2006-06-16
JP2006167965A JP4791263B2 (ja) 2006-06-16 2006-06-16 導光板、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る面状照明装置、ならびに液晶表示装置
PCT/JP2007/061902 WO2007145248A1 (ja) 2006-06-16 2007-06-13 導光板、導光板組立体、およびこれらを用いる面状照明装置、ならびに液晶表示装置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0381688A Division CN102116892A (zh) 2006-06-16 2007-06-13 导光板、利用该导光板的面状照明装置及液晶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473167A CN101473167A (zh) 2009-07-01
CN101473167B true CN101473167B (zh) 2011-04-06

Family

ID=3893457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7800224829A Active CN101473167B (zh) 2006-06-16 2007-06-13 导光板、导光板组装体、利用它们的面状照明装置及液晶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4813982B2 (zh)
CN (1) CN101473167B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256089B2 (en) 2012-06-15 2016-02-09 Microsoft Technology Licensing, Llc Object-detecting backlight unit
US9268373B2 (en) 2012-03-02 2016-02-23 Microsoft Technology Licensing, Llc Flexible hinge spine
US9304949B2 (en) 2012-03-02 2016-04-05 Microsoft Technology Licensing, Llc Sensing user input at display area edge
US9354748B2 (en) 2012-02-13 2016-05-31 Microsoft Technology Licensing, Llc Optical stylus interaction
CN107924655A (zh) * 2015-10-07 2018-04-17 欧姆龙株式会社 光器件和光系统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9265634A (ja) * 2008-03-31 2009-11-12 Fujifilm Corp 液晶表示装置
CN101939586B (zh) * 2008-04-18 2013-11-13 夏普株式会社 照明装置和液晶显示装置
US8891038B2 (en) * 2009-04-15 2014-11-18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Lightguide with optical film containing voids and blacklight for display system
US8794799B2 (en) 2009-10-30 2014-08-05 Dai Nippon Printing Co., Ltd. Optical sheet, surface light source device and transmission-type display device
KR101005107B1 (ko) * 2009-11-09 2010-12-30 (주)디비전 Led 조명 디스플레이 장치
KR200450532Y1 (ko) 2010-05-14 2010-10-08 오완호 다분할 광고판장착식 발광장치
JP5442865B2 (ja) * 2010-06-28 2014-03-12 パナソニック液晶ディスプレイ株式会社 液晶表示装置およびテレビ受像機
CN203404631U (zh) * 2010-10-15 2014-01-22 夏普株式会社 背光源单元
US9201185B2 (en) 2011-02-04 2015-12-01 Microsoft Technology Licensing, Llc Directional backlighting for display panels
US9870066B2 (en) 2012-03-02 2018-01-16 Microsoft Technology Licensing, Llc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an input device
US20130300590A1 (en) 2012-05-14 2013-11-14 Paul Henry Dietz Audio Feedback
TWI529675B (zh) * 2012-06-22 2016-04-11 友達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一種透明顯示模組及其應用
KR20140011702A (ko) 2012-07-18 2014-01-29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백라이트 어셈블리
US9395575B2 (en) * 2012-12-11 2016-07-19 Intel Corporation Display for electronic device
WO2014112435A1 (ja) * 2013-01-18 2014-07-24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照明装置及び表示装置
WO2014139183A1 (en) * 2013-03-15 2014-09-18 Cree Hong Kong Limited Modular lensed troffer fixture
TWI490568B (zh) * 2013-03-22 2015-07-01 E Ink Holdings Inc 顯示裝置及其前光模組
WO2014171394A1 (ja) * 2013-04-15 2014-10-23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照明装置、照明機器および表示装置
CN103791288A (zh) * 2014-01-14 2014-05-14 北京牡丹视源电子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激光灯条、由激光灯条构成的背光模组及显示器
TW201626067A (zh) * 2015-01-13 2016-07-16 王仁宏 具有光學功能膜之顯示模組及其製程方法
TWI570387B (zh) 2015-11-09 2017-02-11 財團法人工業技術研究院 影像測距系統、光源模組及影像感測模組
EP3379321B1 (en) 2015-11-30 2020-11-04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Image display device and headup display equipped with image display device
JP2018206149A (ja) * 2017-06-06 2018-12-27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入力装置
KR102391395B1 (ko) * 2017-11-24 2022-04-26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광학렌즈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백라이트 유닛과 액정표시장치
KR102284255B1 (ko) * 2019-01-24 2021-08-03 주식회사 엘엠에스 미니 led 또는 마이크로 led 백라이트 유닛용 광학 필름
CN112325245A (zh) * 2020-10-23 2021-02-05 广州明道文化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集成光源混色设备及具有其的调焦染色灯
CN113238316A (zh) * 2021-05-20 2021-08-10 北京京东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导光板、背光模组及其制备方法、显示面板
CN114236909B (zh) * 2021-12-22 2024-01-09 深圳创维新世界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背光模组、显示元件以及空中悬浮显示系统
CN115373181B (zh) * 2022-09-16 2023-06-20 深圳市佑明光电有限公司 一种ld背光照明模组结构
CN115639635B (zh) * 2022-11-08 2024-06-14 中蓝光电科技(上海)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微纳结构的光学薄膜及匀光膜组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734324A (zh) * 2004-08-02 2006-02-15 凛宜股份有限公司 具类三角棱镜结构的导光板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271739A (ja) * 1995-04-03 1996-10-18 Yasuhiro Koike 液晶ディスプレイ
JPH1184379A (ja) * 1997-09-08 1999-03-26 Bridgestone Corp バックライト
JP3955505B2 (ja) * 2002-07-08 2007-08-08 日本ライツ株式会社 導光板
JP2004186124A (ja) * 2002-11-29 2004-07-02 Naoyuki Murakami 境界面を利用した平面照明器具
JP4153441B2 (ja) * 2004-01-28 2008-09-24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シート状導光体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通信システム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734324A (zh) * 2004-08-02 2006-02-15 凛宜股份有限公司 具类三角棱镜结构的导光板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JP特开2004-186124A 2004.07.02
JP特开2004-38108A 2004.02.05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354748B2 (en) 2012-02-13 2016-05-31 Microsoft Technology Licensing, Llc Optical stylus interaction
US9268373B2 (en) 2012-03-02 2016-02-23 Microsoft Technology Licensing, Llc Flexible hinge spine
US9304949B2 (en) 2012-03-02 2016-04-05 Microsoft Technology Licensing, Llc Sensing user input at display area edge
US9256089B2 (en) 2012-06-15 2016-02-09 Microsoft Technology Licensing, Llc Object-detecting backlight unit
CN107924655A (zh) * 2015-10-07 2018-04-17 欧姆龙株式会社 光器件和光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4813982B2 (ja) 2011-11-09
JP2007335323A (ja) 2007-12-27
CN101473167A (zh) 2009-07-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473167B (zh) 导光板、导光板组装体、利用它们的面状照明装置及液晶显示装置
CN102116892A (zh) 导光板、利用该导光板的面状照明装置及液晶显示装置
CN101371074B (zh) 面状照明装置
CN100504464C (zh) 面光源装置
CN110476012B (zh) 双视区背光体、双模式显示器和方法
CN100354657C (zh) 光源装置及光偏转元件
CN110140008B (zh) 采用荧光多束元件的多视图背光照明
CN100445824C (zh) 光偏转元件及使用该元件的光源装置
US7826703B2 (en) Planar illuminating device
JP5579381B2 (ja) 液晶ディスプレイのためのバックライトシステム
CN102308232B (zh) 光学部件、照明装置及显示装置
JP5276306B2 (ja) バックライト照明の均一性を改善するためのシステム
CN105745558A (zh) 棱镜片、面光源装置、映像源单元及液晶显示设备
US20090147537A1 (en) Light Guide Member, Planar Lighting Device Using the Same, and Rod-Type Lighting Device
CN100590349C (zh) 面状照明装置
WO2011151942A1 (ja) 導光板、面光源装置および表示装置
CN1816719B (zh) 光源装置以及光偏转元件
CN101600902B (zh) 面状照明装置
CN101495801A (zh) 面状照明装置
CN102597819A (zh) 点光源用光扩散板及直下型点光源背光灯装置
CN101495799A (zh) 单位导光板、导光板组件、面状照明装置和液晶显示装置
CN101093317A (zh) 集成光学板、具有其的背光组件和液晶显示装置
CN101128696A (zh) 导光板、使用该导光板的面状照明装置与液晶显示装置
CN100426011C (zh) 光偏转元件及光源装置
JP5533310B2 (ja) 導光板、面光源装置および表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