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472279B - 数据交换的方法、设备及系统 - Google Patents

数据交换的方法、设备及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472279B
CN101472279B CN2007103041639A CN200710304163A CN101472279B CN 101472279 B CN101472279 B CN 101472279B CN 2007103041639 A CN2007103041639 A CN 2007103041639A CN 200710304163 A CN200710304163 A CN 200710304163A CN 101472279 B CN101472279 B CN 10147227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ata
subscriber equipment
polishing
equipment
transferr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710304163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472279A (zh
Inventor
黄卿
封令隽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Mobile Communications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Mobile Communications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Mobile Communications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ina Mobile Communications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0710304163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1472279B/zh
Publication of CN10147227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47227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47227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47227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数据交换方法,该方法包括:中转设备接收第一用户设备提供的第一数据、第二用户设备提供的第二数据;中转设备根据第一数据、第二数据,生成第三数据;中转设备向第一用户设备、第二用户设备广播第三数据及第三数据的生成方式;第一用户设备根据第三数据的生成方式,利用第一数据对第三数据进行处理,恢复出第二数据;第二用户设备根据第三数据的生成方式,利用第二数据对第三数据进行处理,恢复出第一数据。本发明同时公开一种网络设备、用户设备和通信系统。采用本发明可以提高无线资源的利用率,降低中转设备的功耗。

Description

数据交换的方法、设备及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数据交换的方法、设备及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终端(PC、手机等)通过无线通信技术来实现相互之间的通信。在全无线网络环境下,如果通信双方都处在彼此通信范围之内且彼此信任,则可直接进行通信;如图1所示,如果通信双方不在彼此通信范围之内,或即使在彼此通信范围之内但彼此不信任,则需要通过中转设备进行数据的转发或认证。
如图2所示,通信双方通过中转设备进行数据交换的处理流程如下:
步骤21-a、中转设备接收到用户设备B发给用户设备A的数据。
步骤21-b、中转设备接收到用户设备A发给用户设备B的数据。
步骤22-a、中转设备对用户设备B发给用户设备A的数据不作任何改动,转发给用户设备A。
步骤22-b、中转设备对用户设备A发给用户设备B的数据不作任何改动,转发给用户设备B。
发明人在实现本发明的过程中,发现上述现有技术存在如下不足之处:
在目前的数据交换流程中,中转设备分别将用户设备A发给用户设备B的数据、用户设备B发给用户设备A的数据分两次下发到接收方,这样处理占用的无线资源较多;并且,由于无线设备发送数据所消耗的功率是其进行一般数据处理所消耗功率的几十倍甚至上百倍,因此现有技术的数据交换方式还导致中转设备发送数据的功耗较大。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数据交换方法,用以提高无线资源的利用率,降低中转设备的功耗,该方法包括:
中转设备接收第一用户设备提供的第一数据、第二用户设备提供的第二数据;
中转设备根据第一数据、第二数据,生成第三数据;
中转设备向第一用户设备、第二用户设备广播第三数据及第三数据的生成方式;
第一用户设备根据第三数据的生成方式,利用第一数据对第三数据进行处理,恢复出第二数据;第二用户设备根据第三数据的生成方式,利用第二数据对第三数据进行处理,恢复出第一数据。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网络设备,用以提高无线资源的利用率,降低中转设备的功耗,该设备包括:
第一接收模块,用于接收第一用户设备提供的第一数据、第二用户设备提供的第二数据;
生成模块,用于根据第一数据、第二数据,生成第三数据;
第一发送模块,用于向第一用户设备、第二用户设备广播第三数据及第三数据的生成方式。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用户设备,用以提高无线资源的利用率,降低中转设备的功耗,该设备包括:
第二发送模块,用于向中转设备提供第一数据;
第二接收模块,用于接收中转设备广播的第三数据及第三数据的生成方式,所述第三数据由中转设备根据第一数据、第二用户设备提供的第二数据生成;
处理模块,用于根据第三数据的生成方式,利用第一数据对第三数据进行处理,恢复出第二数据。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通信系统,用以提高无线资源的利用率,降低中转设备的功耗,该系统包括第一用户设备、第二用户设备、中转设备,其中:
中转设备,用于接收第一用户设备提供的第一数据、第二用户设备提供的第二数据;根据第一数据、第二数据,生成第三数据;向第一用户设备、第二用户设备广播第三数据及第三数据的生成方式;
第一用户设备,用于提供第一数据;根据第三数据的生成方式,利用第一数据对第三数据进行处理,恢复出第二数据;
第二用户设备,用于提供第二数据;根据第三数据的生成方式,利用第二数据对第三数据进行处理,恢复出第一数据。
本发明实施例中,中转设备根据第一用户设备提供的第一数据、第二用户设备提供的第二数据,生成第三数据;中转设备向第一用户设备、第二用户设备广播第三数据及第三数据的生成方式;第一用户设备根据第三数据的生成方式,利用第一数据对第三数据进行处理,恢复出第二数据;第二用户设备根据第三数据的生成方式,利用第二数据对第三数据进行处理,恢复出第一数据,在保证数据成功传输的同时,与现有技术中中转设备分两次发送第一数据、第二数据的技术方案相比,可以减少中转设备传输数据包的次数,进而减少对无线资源的使用,提高无线资源的利用率;并且,由于无线设备发送数据所消耗的功率是其进行一般数据处理所消耗功率的几十倍甚至上百倍,因此还大大降低了中转设备的功耗。
附图说明
图1为背景技术中中转数据的示意图;
图2为背景技术中通信双方通过中转设备进行数据交换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中进行数据交换的处理流程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用户设备A、B进行数据交换的处理流程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中中转设备发送的数据包格式与传统的数据包格式的比较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网络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用户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中通信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根据无线通信原理,数据传输采用广播方式,当中转设备通过数据包P将用户设备A发给用户设备B的数据传输到用户设备B时,实际上用户设备A也能收到数据包P,只是由于数据包P的接收方不是用户设备A,所以用户设备A丢弃数据包P。同理,当中转设备通过数据包Q将用户设备B发给用户设备A的数据传输到用户设备A时,实际上用户设备B也能收到数据包Q,只是由于数据包Q的接收方不是用户设备B,所以用户设备B丢弃数据包Q。
基于上述原理,本发明实施例中,中转设备将数据包P与Q整合在一起,作为一个数据包W一次下发给用户设备A、B,用户设备A、B通过数据包W恢复出各自需要的数据包P、Q。
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3所示,本发明实施例中,进行数据交换的处理流程如下:
步骤31、中转设备接收第一用户设备提供的第一数据、第二用户设备提供的第二数据。
步骤32、中转设备根据第一数据、第二数据,生成第三数据。
步骤33、中转设备向第一用户设备、第二用户设备广播第三数据及第三数据的生成方式。
步骤34、第一用户设备根据第三数据的生成方式,利用第一数据对第三数据进行处理,恢复出第二数据;第二用户设备根据第三数据的生成方式,利用第二数据对第三数据进行处理,恢复出第一数据。
其中,第一数据、第二数据可以是二进制数据,也可以是多进制数据。在第一数据、第二数据为多进制数据时,可以转化为二进制数据以方便处理。
一个实施例中,中转设备根据第一数据、第二数据生成第三数据时,可以对第一数据、第二数据进行同或或异或处理,将处理的结果数据作为第三数据。中转设备在向第一用户设备、第二用户设备广播第三数据时,一并广播的第三数据的生成方式指示第三数据由第一数据、第二数据经同或或异或处理生成。
若第三数据由第一数据、第二数据经同或处理生成,则第一用户设备对第一数据、第三数据进行同或处理,恢复出第二数据;第二用户设备对第二数据、第三数据进行同或处理,恢复出第一数据。
若第三数据由第一数据、第二数据经异或处理生成,则第一用户设备对第一数据、第三数据进行异或处理,恢复出第二数据;第二用户设备对第二数据、第三数据进行异或处理,恢复出第一数据。
一个实施例中,第一数据、第二数据可能不等长,此时中转设备需要将二者补齐至等长后,再进行同或或异或处理。其中,补齐方式可以是右侧补0、左侧补0、右侧补1、左侧补1其中之一。
中转设备向第一用户设备、第二用户设备广播第三数据时,还广播第一数据、第二数据的补齐方式、补齐长度;若第一数据与第三数据不等长,则第一用户设备按所述补齐方式、补齐长度将第一数据补齐至与第三数据等长后进行同或或异或处理,恢复出第二数据;若第二数据与第三数据不等长,则第二用户设备按所述补齐方式、补齐长度将第二数据补齐至与第三数据等长后进行同或或异或处理,恢复出第一数据。
若第二数据与第三数据不等长,则第一用户设备在恢复出第二数据后,参考所述补齐方式、补齐长度对第二数据进行对应的去补齐处理;若第一数据与第三数据不等长,则第二用户设备在恢复出第一数据后,参考所述补齐方式、补齐长度对第一数据进行对应的去补齐处理。其中,去补齐处理与补齐方式对应,可以是右侧去0、左侧去0、右侧去1、左侧去1其中之一。
一个具体实例中,设第一用户设备为用户设备A,第二用户设备为用户设备B,第一数据为数据Y,第二数据为数据X,第三数据为数据Z,如图4所示,此实例中用户设备A、B进行数据交换的处理流程如下:
步骤41-a、中转设备接收到用户设备B发给用户设备A的数据X。
步骤41-b、中转设备接收到用户设备A发给用户设备B的数据Y。
步骤42、中转设备对数据X与Y进行“异或”或者“同或”处理,形成数据Z。
若数据X、Y为不等长的二进制数据,假设数据X的长度大于数据Y的长度,则可通过对数据Y进行补齐处理,如右侧补0、左侧补0、右侧补1、左侧补1等方式其中之一,使得数据Y与数据X等长;进行补齐处理以后,数据Z应与X等长。
步骤43、中转设备将数据Z通过一个数据包以广播方式同时传输到用户设备A、B。
步骤44、用户设备A将数据Z与其发送的数据Y进行“异或”或者“同或”处理,恢复出其需要的数据X;用户设备B将数据Z与其发送的数据X进行“异或”或者“同或”处理,恢复出其需要的数据Y。
由于数据Z的长度大于数据Y的长度,用户设备A需通过补齐处理使数据Y与数据Z等长后,再将数据Z与其发送的数据Y进行“异或”或者“同或”处理。这里用户设备A所使用的补齐方式应与步骤42中的方式保持一致,即如果步骤42中中转设备使用了右侧补0的补齐方式,那么此处用户设备A也应使用右侧补0的补齐方式。
另外,由于数据Z的长度大于数据Y的长度,用户设备B在进行数据恢复操作后,还要将恢复的数据Y进行“去补齐”处理,与补齐方式相对应,可采用右侧去0、左侧去0、右侧去1、左侧去1等方式其中之一进行去补齐处理。
这里用户设备B所使用的去补齐方式应与步骤42中的补齐方式相对应。
其中,中转设备在传输数据Z的数据包中应将数据Z的生成方式(由数据X、Y经同或或异或处理而成)、补齐方式、补齐长度告知接收方用户设备。
一个实施例中,中转设备向第一用户设备、第二用户设备广播第三数据时,还广播第一数据、第二数据的标识信息;第一用户设备根据第一数据的标识信息查找第一数据,利用查找到的第一数据对第三数据进行处理;第二用户设备根据第二数据的标识信息查找第二数据,利用查找到的第二数据对第三数据进行处理。
如图5所示,一个实施例中,本发明实施例中中转设备发送的数据包格式与传统的数据包格式的不同之处在于:
补齐方式:表示中转设备所采用的补齐方式,例如可以是右侧去0、左侧去0、右侧去1、左侧去1其中之一;
补齐长度:表示补齐的位数;
生成方式:由第一数据、第二数据生成第三数据的方式,例如可以是同或或异或。
此外,新的数据包格式有两个接收方地址,即为数据交换的双方。
新的数据包格式还包括两个消息ID(第一数据、第二数据的标识信息),用于让接收方知道用哪一个发送的数据来和接收到的数据进行“异或”或者“同或”操作。比如,用户设备B发送数据X的包消息ID是123,中转设备把该消息ID(123)放在传输数据Z的消息包中;当用户设备B收到数据Z的包,根据接收方地址获知本设备应接收该包,再根据消息ID(123)获知要使用发送的数据X与数据Z进行相应恢复操作,以获得需要的数据Y。当然,在发送数据X后,在利用数据X进行“异或”或者“同或”操作恢复数据之前,用户设备B应保存有数据X与发送X消息ID的对应关系。
下面通过一个具体实例来进一步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方法。
用户设备B在一次数据交换过程中发给用户设备A的数据为0101,即数据X=0101;用户设备A在该次数据交换过程中发给用户设备B的数据为10110011,即数据Y=10110011。假设中间设备采用的补齐方式为右侧补0。
中转设备收到数据X、Y后,发现数据X的长度小于数据Y的长度,因此,对数据X进行长度补齐,补齐后X为01010000;然后,中转设备对数据X、Y进行“异或”或者“同或”操作,得到数据Z:
如“异或”:Z=X
Figure 2007103041639_0
Y=01010000
Figure 2007103041639_1
10110011=11100011
如“同或”:Z=X⊙Y=01010000⊙10110011=00011100
中转设备将数据Z通过扩展的数据包格式同时发送给用户设备A、B。根据数据包中的“生成模式”、“补齐长度(4位)”以及“补齐方式(右侧补0)”字段,用户设备A、B可获知相关信息并进行处理。
用户设备B的操作:
首先补齐其发送的数据X,X=01010000;然后进行相关操作:
如“异或”:Y=X
Figure 2007103041639_2
Z=01010000
Figure 2007103041639_3
11100011=10110011
如“同或”:Y=X⊙Z=01010000⊙00011100=10110011
这样,用户设备B可正确恢复出用户设备A发给其的数据Y。
用户设备A的操作:
由于数据X与数据Z长度相同,不必补齐,直接操作:
如“异或”:X=Y
Figure 2007103041639_4
Z=1011001111100011=01010000
如“同或”:X=Y⊙Z=10110011⊙00011100=01010000
这样,用户设备A可得到数据X=01010000;最后,用户设备A还要进行去补齐操作,去掉右侧4位后,X=0101,正是用户设备B发给用户设备A的数据。
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网络设备,其结构如图6所示,包括:第一接收模块61,用于接收第一用户设备提供的第一数据、第二用户设备提供的第二数据;生成模块62,用于根据第一数据、第二数据,生成第三数据;第一发送模块63,用于向第一用户设备、第二用户设备广播第三数据及第三数据的生成方式。
一个实施例中,第一数据、第二数据为二进制数据时,生成模块62包括:生成单元621,用于对第一数据、第二数据进行同或或异或处理,生成第三数据。
若第一数据与第二数据不等长,生成模块62还包括:第一补齐单元622,用于将第一数据、第二数据补齐至等长;此时生成单元621用于对补齐后的第一数据、第二数据进行相应处理,生成第三数据;第一发送模块63包括:补齐信息发送单元631,用于在向第一用户设备、第二用户设备广播第三数据时,广播第一数据、第二数据的补齐方式、补齐长度。
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发送模块63包括:标识信息发送单元632,用于在向第一用户设备、第二用户设备广播第三数据时,广播第一数据、第二数据的标识信息。
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用户设备,其结构如图7所示,包括:第二发送模块71,用于向中转设备提供第一数据;第二接收模块72,用于接收中转设备广播的第三数据及第三数据的生成方式,第三数据由中转设备根据第一数据、第二用户设备提供的第二数据生成;处理模块73,用于根据第三数据的生成方式,利用第一数据对第三数据进行处理,恢复出第二数据。
一个实施例中,处理模块73包括:处理单元731,用于对第一数据、第三数据进行同或或异或处理,恢复出第二数据。
若第一数据与第二数据不等长,第二接收模块72包括:补齐信息接收单元721,用于在接收中转设备广播的第三数据时,接收中转设备广播的第一数据、第二数据的补齐方式、补齐长度;若第一数据与第三数据不等长,处理模块73还包括:第二补齐单元732,用于按补齐方式、补齐长度将第一数据补齐至与第三数据等长;处理单元731还可以用于对补齐后的第一数据与第三数据进行相应处理,恢复出第二数据。
若第二数据与第三数据不等长,处理模块73还包括:去补齐单元733,用于在恢复出第二数据后,参考补齐方式、补齐长度对第二数据进行对应的去补齐处理。
一个实施例中,第二接收模块72包括:标识信息接收单元722,用于在接收中转设备广播的第三数据时,接收第一数据的标识信息;图7所示的用户设备还包括:查找模块74,用于根据第一数据的标识信息查找第一数据;此时处理模块73用于利用查找到的第一数据对第三数据进行处理。
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发明还提供一种通信系统,其结构如图8所示,包括第一用户设备81、第二用户设备82、中转设备83,其中中转设备83,用于接收第一用户设备81提供的第一数据、第二用户设备82提供的第二数据;根据第一数据、第二数据,生成第三数据;向第一用户设备81、第二用户设备82广播第三数据及第三数据的生成方式;第一用户设备81,用于提供第一数据;根据第三数据的生成方式,利用第一数据对第三数据进行处理,恢复出第二数据;第二用户设备82,用于提供第二数据;根据第三数据的生成方式,利用第二数据对第三数据进行处理,恢复出第一数据。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上述实施例方法中的全部或部分步骤是可以通过程序来指令相关的硬件完成,该程序可以存储于一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本发明实施例中,中转设备根据第一用户设备提供的第一数据、第二用户设备提供的第二数据,生成第三数据;中转设备向第一用户设备、第二用户设备广播第三数据及第三数据的生成方式;第一用户设备根据第三数据的生成方式,利用第一数据对第三数据进行处理,恢复出第二数据;第二用户设备根据第三数据的生成方式,利用第二数据对第三数据进行处理,恢复出第一数据,在保证数据成功传输的同时,与现有技术中中转设备分两次发送第一数据、第二数据的技术方案相比,可以减少中转设备传输数据包的次数,进而减少对无线资源的使用,提高无线资源的利用率;并且,由于无线设备发送数据所消耗的功率是其进行一般数据处理所消耗功率的几十倍甚至上百倍,因此还大大降低了中转设备的功耗。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发明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对本发明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发明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发明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Claims (19)

1.一种数据交换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
中转设备接收第一用户设备提供的第一数据、第二用户设备提供的第二数据;
中转设备根据第一数据、第二数据,生成第三数据;
中转设备向第一用户设备、第二用户设备广播第三数据及第三数据的生成方式;
第一用户设备根据第三数据的生成方式,利用第一数据对第三数据进行处理,恢复出第二数据;第二用户设备根据第三数据的生成方式,利用第二数据对第三数据进行处理,恢复出第一数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数据、第二数据为二进制数据。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转设备根据第一数据、第二数据,生成第三数据是指:所述中转设备对第一数据、第二数据进行同或处理,生成第三数据;
所述第一用户设备根据第三数据的生成方式,利用第一数据对第三数据进行处理,恢复出第二数据是指:所述第一用户设备对第一数据、第三数据进行同或处理,恢复出第二数据;
所述第二用户设备根据第三数据的生成方式,利用第二数据对第三数据进行处理,恢复出第一数据是指:所述第二用户设备对第二数据、第三数据进行同或处理,恢复出第一数据。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转设备根据第一数据、第二数据,生成第三数据是指:所述中转设备对第一数据、第二数据进行异或处理,生成第三数据;
所述第一用户设备根据第三数据的生成方式,利用第一数据对第三数据进行处理,恢复出第二数据是指:所述第一用户设备对第一数据、第三数据进行异或处理,恢复出第二数据;
所述第二用户设备根据第三数据的生成方式,利用第二数据对第三数据进行处理,恢复出第一数据是指:所述第二用户设备对第二数据、第三数据进行异或处理,恢复出第一数据。
5.如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若第一数据与第二数据不等长,则所述中转设备将二者补齐至等长后进行相应处理,生成第三数据;
所述中转设备向第一用户设备、第二用户设备广播第三数据时,还广播第一数据、第二数据的补齐方式、补齐长度;
若第一数据与第三数据不等长,则第一用户设备按所述补齐方式、补齐长度将第一数据补齐至与第三数据等长后进行相应处理,恢复出第二数据;
若第二数据与第三数据不等长,则第二用户设备按所述补齐方式、补齐长度将第二数据补齐至与第三数据等长后进行相应处理,恢复出第一数据。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补齐方式为右侧补0、左侧补0、右侧补1、左侧补1其中之一。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若第二数据与第三数据不等长,则第一用户设备在恢复出第二数据后,参考所述补齐方式、补齐长度对第二数据进行对应的去补齐处理;
若第一数据与第三数据不等长,则第二用户设备在恢复出第一数据后,参考所述补齐方式、补齐长度对第一数据进行对应的去补齐处理。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去补齐处理为右侧去0、左侧去0、右侧去1、左侧去1其中之一。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中转设备向第一用户设备、第二用户设备广播第三数据时,还广播第一数据、第二数据的标识信息;
第一用户设备根据第一数据的标识信息查找第一数据,利用查找到的第一数据对第三数据进行处理;第二用户设备根据第二数据的标识信息查找第二数据,利用查找到的第二数据对第三数据进行处理。
10.一种网络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接收模块,用于接收第一用户设备提供的第一数据、第二用户设备提供的第二数据;
生成模块,用于根据第一数据、第二数据,生成第三数据;
第一发送模块,用于向第一用户设备、第二用户设备广播第三数据及第三数据的生成方式。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网络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数据、第二数据为二进制数据;所述生成模块包括:生成单元,用于对第一数据、第二数据进行同或或异或处理,生成第三数据。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网络设备,其特征在于,若所述第一数据与第二数据不等长,所述生成模块还包括:
第一补齐单元,用于将第一数据、第二数据补齐至等长;
所述生成单元进一步用于对补齐后的第一数据、第二数据进行相应处理,生成第三数据;
所述第一发送模块包括:补齐信息发送单元,用于在向第一用户设备、第二用户设备广播第三数据时,广播第一数据、第二数据的补齐方式、补齐长度。
13.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网络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发送模块包括:
标识信息发送单元,用于在向第一用户设备、第二用户设备广播第三数据时,广播第一数据、第二数据的标识信息。
14.一种用户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二发送模块,用于向中转设备提供第一数据;
第二接收模块,用于接收中转设备广播的第三数据及第三数据的生成方式,所述第三数据由中转设备根据第一数据、第二用户设备提供的第二数据生成;
处理模块,用于根据第三数据的生成方式,利用第一数据对第三数据进行处理,恢复出第二数据。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用户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模块包括:
处理单元,用于对第一数据、第三数据进行同或或异或处理,恢复出第二数据。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用户设备,其特征在于,若第一数据与第二数据不等长,所述第二接收模块包括:补齐信息接收单元,用于在接收中转设备广播的第三数据时,接收中转设备广播的第一数据、第二数据的补齐方式、补齐长度;
若第一数据与第三数据不等长,所述处理模块还包括:
第二补齐单元,用于按所述补齐方式、补齐长度将第一数据补齐至与第三数据等长;
所述处理单元进一步用于对补齐后的第一数据与第三数据进行相应处理,恢复出第二数据。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用户设备,其特征在于,若第二数据与第三数据不等长,所述处理模块还包括:
去补齐单元,用于在恢复出第二数据后,参考所述补齐方式、补齐长度对第二数据进行对应的去补齐处理。
18.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用户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接收模块包括:标识信息接收单元,用于在接收中转设备广播的第三数据时,接收第一数据的标识信息;
所述设备还包括:
查找模块,用于根据第一数据的标识信息查找第一数据;
所述处理模块进一步用于利用查找到的第一数据对第三数据进行处理。
19.一种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用户设备、第二用户设备、中转设备,其中:
中转设备,用于接收第一用户设备提供的第一数据、第二用户设备提供的第二数据;根据第一数据、第二数据,生成第三数据;向第一用户设备、第二用户设备广播第三数据及第三数据的生成方式;
第一用户设备,用于提供第一数据;根据第三数据的生成方式,利用第一数据对第三数据进行处理,恢复出第二数据;
第二用户设备,用于提供第二数据;根据第三数据的生成方式,利用第二数据对第三数据进行处理,恢复出第一数据。
CN2007103041639A 2007-12-25 2007-12-25 数据交换的方法、设备及系统 Active CN10147227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7103041639A CN101472279B (zh) 2007-12-25 2007-12-25 数据交换的方法、设备及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7103041639A CN101472279B (zh) 2007-12-25 2007-12-25 数据交换的方法、设备及系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472279A CN101472279A (zh) 2009-07-01
CN101472279B true CN101472279B (zh) 2010-11-10

Family

ID=4082933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7103041639A Active CN101472279B (zh) 2007-12-25 2007-12-25 数据交换的方法、设备及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1472279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5100581A1 (zh) * 2013-12-31 2015-07-0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通信方法及设备
CN107391552A (zh) * 2017-06-06 2017-11-24 北京元心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处理方法及装置
CN110875890B (zh) * 2018-09-04 2022-02-1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信息传输方法、装置及系统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474563A (zh) * 2002-08-06 2004-02-11 ��Ϊ�������޹�˾ 网络通信中组播报文的转发方法
CN1913495A (zh) * 2006-08-28 2007-02-14 杭州华为三康技术有限公司 数据转发方法和装置
WO2007076678A1 (fr) * 2005-12-31 2007-07-12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ocede de transfert de donnees et appareil de commutation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474563A (zh) * 2002-08-06 2004-02-11 ��Ϊ�������޹�˾ 网络通信中组播报文的转发方法
WO2007076678A1 (fr) * 2005-12-31 2007-07-12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ocede de transfert de donnees et appareil de commutation
CN1913495A (zh) * 2006-08-28 2007-02-14 杭州华为三康技术有限公司 数据转发方法和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472279A (zh) 2009-07-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077621B (zh) 对等体发现协助方法和装置
CN1951052B (zh) 用于增强um rlc数据处理的装置和方法
CN104519036B (zh) 一种发送业务请求消息的方法及装置
CN102761905B (zh) 消息处理方法、设备及系统
CN105813053A (zh) 多速率对等体发现方法和装置
CN100474801C (zh) 一种正交频分复用系统中的空闲模式控制方法
CN101795146B (zh) 用于频谱监测的多频段认知网络节点
CN102340869A (zh) 传输有用数据消息的用户设备
CN101472279B (zh) 数据交换的方法、设备及系统
CN107948073A (zh) 基于ndn架构的无线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及系统
CN103401692A (zh) 广播方法及通信设备
CN101374113A (zh) 一种基于组索引的组播跨板转发控制方法
CN104641590A (zh) 用户感兴趣数据的发现和安全传输
JP2006509474A5 (zh)
CN102369682B (zh) 广播方法及通信设备
CN110225557A (zh) 一种基于物联网的通信方法及装置
CN102104997A (zh) 实现北向接口的方法、北向接口装置及网元管理系统
CN103079231A (zh) 在ap中基于无线局域网的组播转单播的装置和方法
CN102752086B (zh) 数据通信装置和数据通信方法
CN107948939A (zh) 无线ndn数据处理方法、装置及系统
CN100512557C (zh) 信息传输系统
CN101262638A (zh) 一种接收多媒体广播和组播业务的方法
CN103067118A (zh) 一种实现数据传输的方法及装置
CN102164114B (zh) 媒体接入控制层协议数据单元的处理方法以及机器终端
CN102215240B (zh) 流媒体信令发送方法及设备、以及点对点流媒体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