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468546B - 加热元件 - Google Patents

加热元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468546B
CN101468546B CN2007101604009A CN200710160400A CN101468546B CN 101468546 B CN101468546 B CN 101468546B CN 2007101604009 A CN2007101604009 A CN 2007101604009A CN 200710160400 A CN200710160400 A CN 200710160400A CN 101468546 B CN101468546 B CN 10146854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k
output
element heater
heating
heating elem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710160400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468546A (zh
Inventor
余荣侯
戴贤忠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crojet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croje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crojet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croje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0710160400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1468546B/zh
Publication of CN10146854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46854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46854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468546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article Formation And Scattering Control In Inkjet Print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为一种加热元件,适用于一喷墨头结构,其包括多个加热板,多个加热板间分离并列设置并通过导电层彼此串联而电性连接,以形成喷墨区域,且相对两终端的加热板分别与输入端及输出端电性连接。

Description

加热元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加热元件,尤指一种应用于喷墨打印机的加热元件。
背景技术
现有的喷墨打印机一般利用热气泡式喷墨头进行喷墨动作,而热气泡式喷墨头设有加热板,利用加热板加热墨水,使墨水气化而喷出至喷墨媒体上。
请参阅图1,其为已知热气泡式喷墨头的加热元件示意图。如图所示,加热元件1具有单一加热板11,加热板11由电阻层所构成,且两相对侧与导电层12相连接,使电压由其中一导电层12输入而加热电阻层,使加热板11升温而气化墨水(未图示)以进行喷墨。为了得到最佳的温度分布效果并产生较高效率的微热气泡,加热板11通常为正方形结构,换言之,加热板11为正方形的电阻层。然而,此种加热元件1若要达到可喷墨的工作电功率,其电流需求极大,喷墨打印机电源便无法负荷过多的加热元件1同时驱动,当单位时间内作动的加热元件1数量有限时,所能喷墨的喷点亦有限,喷墨频率自然会受到影响。
而由于电阻层的电阻值与其材料的电阻系数及电阻长度成正比,并与电流通过电阻层的截面积成反比,是以若要增加加热板11的电阻值,可选择使用电阻系数较高的材质为电阻层来制成加热板11,或调整加热板11的长宽比及厚度,以藉此达到增加电阻值的目的。然而由于加热元件1所设置的空间有限,且加热元件1的设计需考虑微热气泡的产生模式,因此加热板11并不能无限制地加长,又为了避免加热元件1烧毁,加热板11的宽度亦不宜太小,由此可知,通过调整加热板11的长宽比及厚度来提升电阻值实有所难度。
此外,若要利用提高加热板11的电阻系数来提升电阻值,不但需使用不同的电阻层作为加热板11,且需费时寻找合适的材料,相对增加了制作难度;再者,其所制成的加热板11稳定性亦不易控制,使喷墨头(未图示)的加热元件1的喷墨稳定性连带地受到影响。
有鉴于此,如何发展一种加热元件来改善上述已知技术的缺失,实为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案的主要目的为提供一种加热元件,其通过导电层将多个分离且并列设置的加热板彼此串联而电性连接,且相对两终端的加热板分别与输入端及输出端电性连接,藉此增加加热元件的电阻值,以避免已知通过改变加热元件的材质或体积比例来提升电阻值的种种不便,并解决打印机电源因无法负荷过多的加热元件同时驱动而影响喷墨频率的问题。
为达上述目的,本案的一较广义实施样态为提供一种加热元件,适用于喷墨头结构,其包括多个加热板,多个加热板间分离并列设置并通过导电层彼此串联而电性连接,以形成喷墨区域,且相对两终端的加热板分别与输入端及输出端电性连接。
根据本案的构想,其中两相邻的加热板间以间隙区隔。
根据本案的构想,其中喷墨区域基本上为正四边形,且多个加热板基本上为面积相同的矩形;而喷墨区域基本上亦可为正八边形,且与输入端及输出端电性连接的相对两终端的加热板的面积基本上小于其余的加热板的面积,以避免加热元件的热点偏移。
根据本案的构想,其中当加热板数量为奇数时,输入端及输出端位于喷墨区域的两相对侧;而当加热板数量为偶数时,输入端及输出端位于喷墨区域的同侧。
根据本案的构想,其中加热元件的电路包括串联的多个电阻,其一端与输入端相连,用以接收电源讯号,另一端则通过输出端与开关元件接连,利用开关元件控制加热元件电路的导通。
为达上述目的,本案的另一较广实施态样为提供一种加热元件,适用于一喷墨头结构,其包括:多个加热板,多个加热板间分离并列设置并通过导电层彼此串联而电性连接;第一输入端及第一输出端,其分别与多个加热板的相对两终端连接,且第一输入端及第一输出端之间所包括的加热板定义出第一喷墨区域;以及第二输入端及第二输出端,其搭接于导电层上,且第二输入端及第二输出端之间所包括的加热板定义出第二喷墨区域。
根据本案的构想,其中当加热板数量为奇数时,第一输入、输出端位于第一喷墨区域的两相对侧,而第二输入、输出端亦位于第二喷墨区域的两相对侧;而当加热板数量为偶数时,第一输入、输出端位于第一喷墨区域的同侧,而第二输入、输出端位于第二喷墨区域的同侧,且第一输入端、第一输出端及第二输入端、第二输出端相互对应。
根据本案的构想,其中加热元件的电路包括串联的多个电阻,其一端与第一输入端相连,用以接收第一电源讯号,另一端则通过第一输出端与第一开关元件连接,而部分的多个电阻其一端与第二输入端连接,用以接收第二电源讯号,另一端则通过第二输出端与第二开关元件相连,利用第一、第二开关元件控制加热元件电路的导通路径。
根据本案的构想,其中第一输入端与第一输出端之间所串联的该电阻数量大于第二输入端与第二输出端之间的该电阻数量。
根据本案的构想,其中第一喷墨区域基本上大于第二喷墨区域。
附图说明
图1:其为已知热气泡式喷墨头的加热元件示意图。
图2(a):其为本案第一较佳实施例的加热元件示意图。
图2(b):其为本案图2(a)的电路图。
图3:其为本案第二较佳实施例的加热元件示意图。
图4:其为本案第三较佳实施例的加热元件示意图。
图5:其为本案第四较佳实施例的加热元件示意图。
图6(a):其为本案第五较佳实施例的加热元件示意图。
图6(b):其为图6(a)的电路图。
图7(a):其为本案第六较佳实施例的加热元件示意图。
图7(b):其为图7(a)的电路图。
主要图示符号说明:
  1、2、3、4、5   加热元件
  11、211-213、211’、213’、311-314、311’、314’、411-414、511-513   加热板
  12、24、34、44、54   导电层
  20、30、40、50   间隙
  22、32、Ain   输入端
  23、33、Aout   输出端
  25、25’、35、35’   喷墨区域
  42、52、Ain   第一输入端
  43、53、Aout   第一输出端
  45、55   第一喷墨区域
  45’、55’   第二喷墨区域
  46、56、Bin   第二输入端
  47、57、Bout   第二输出端
  461、462、471、472、561、562、571、572   接点
  R1、R2、R3、R4   电阻
  P   电源讯号
  D   数据控制信号
  M   开关元件
  G   接地端
  P1   第一电源讯号
  P2   第二电源讯号
  D1   第一数据控制信号
  D2   第二数据控制信号
  M1   第一开关元件
  M2   第二开关元件
具体实施方式
体现本案特征与优点的一些典型实施例将在后段的说明中详细叙述。应理解的是本案能够在不同的态样上具有各种的变化,其皆不脱离本案的范围,且其中的说明及图示在本质上当作说明之用,而非用以限制本案。
本案的加热元件主要应用于打印装置的喷墨头结构,例如喷墨打印机的喷墨头结构(未图示),但不以此为限。请参阅图2(a),其本案第一较佳实施例的加热元件示意图。如图所示,加热元件2主要包括多个加热板211-213、输入端22、输出端23以及串联两相邻加热板211-212、212-213的导电层24。于本实施例中,加热元件2由三个加热板211-213构成为佳,但不以此为限,且两相邻的加热板211、212及加热板212、213之间以间隙20相互区隔,使加热板211-213呈分离并列地设置,而本实施例中的每个加热板211、212、213的长度X、宽度Y1及厚度(未图示)基本上相等,亦即加热板211-213可为面积相同且体积相等的矩形电阻层,至于间隙20与多个加热板211-213的总宽度Y大约等于加热板211-213的长度X,换言的,多个加热板211-213与其间的间隙20所共同定义出的喷墨区域25大约为一面积为X×Y的正四边形喷墨区域25。
此外,位于中间的加热板212其两端分别通过导电层24与加热板211及213电性连接,而加热板211相对于与导电层24连接的另一端则与输入端22相连,至于加热板213相对于与导电层24连接的另一端则与输出端23相连,而输入端22及输出端23可为与导电层24相同的导电材质,换言之,加热元件2相对两终端的加热板211、213分别与输入端22、输出端23电性连接,且三个加热板211-213之间亦通过导电层24彼此串联而电性连接。
请参阅图2(b)并配合图2(a),其中图2(b)为图2(a)的电路图,加热元件2的电路包括串联的多个电阻R1、R2、R3,其分别对应于图2(a)中的加热板211、212、213,而输入端Ain及输出端Aout则分别对应于图2(a)中的输入端22及输出端23。如图2(b)所示,位于串联的电阻R1-R3一终端的电阻R1与输入端Ain相连并接收电源讯号P,例如:驱动电压,至于串联的电阻R1-R3另一终端的电阻R3则可直接接地,或者该电阻R3通过输出端Aout与开关元件M的漏极端(drain)相连,且开关元件M又通过栅极端(gate)接收一数据控制信号D,并以源极端(source)与接地端G相连,以利用开关元件M接收数据控制信号D而控制加热元件2电路的导通。于一些实施例中开关元件M可为晶体管,例如:NMOS元件,但不以此为限。
当加热元件2欲加热墨水(未图示)而进行喷墨打印时,喷墨打印机将传送一数据控制信号D以控制开关元件M导通,同时电源讯号P将由加热元件2的输入端Ain输入,如此一来,加热元件2的加热板211、212及213的温度便可升高,进而将墨水加热以产生微热气泡,使墨水微热气泡由喷墨区域25喷出至喷墨媒体(未图示)上以完成喷墨打印的动作。
相较于图1所示的已知加热元件1,本实施例的加热元件2的电阻值约可增加10倍,依照欧姆定律,其所需的电流则可降低为已知加热元件1所需电流的1/10,然而为了防止喷墨时的电功率密度(power density)下降,可适度提高电源讯号P的强度,例如:提高驱动电压,以使本实施例的加热元件2可正常且稳定地进行喷墨打印,且无需如已知技术般必须以大量电流方可达到能够作动的喷墨电功率。
请参阅图3,其为本案第二较佳实施例的加热元件示意图。如图所示,加热元件2同样包括多个加热板211’、212、213’、输入端22、输出端23以及串联两相邻加热板211’-212、212-213’的导电层24,且加热元件2的多个加热板数目亦以三个为佳,而本实施例中加热板211’、212、213’的配置及其与输入端22、输出端23及导电层24彼此间的关系与图2(a)所示的第一较佳实施例相同,是以不再赘述。于本实施例中,三个加热板211’、212、213’的宽度Y1及厚度基本上相等,唯分别与输入端22和输出端23相连的两加热板211’、213’朝外的一侧边长度小于位在中间的加热板212的长度X,亦即加热板212仍为矩形电阻层,但加热板211’及213’基本上则为两相对应的梯形电阻层,此时与输入端22、输出端23电性连接的两加热板211’、213’其面积基本上小于加热板212的面积,而加热板211’、212、213’与间隙20所共同定义的喷墨区域25’则大致呈正八边形。
由于位在中间的加热板212占加热元件2大部分的电阻值,且相对大于两终端的加热板211’及213’的电阻值,故应可理解,当加热元件2进行加热时,其最高温区便可集中在喷墨区域25’的中央范围,以避免三个加热板211’、212、213’因延迟加热所可能造成的热点(hot spot)偏移状况,并控制墨水微热气泡使其较容易由加热元件2的中心生长并喷出至喷墨媒体上。
而本案的加热元件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态样,请参阅图4,其本案第三较佳实施例的加热元件示意图。如图所示,加热元件3可包括多个加热板311-314、输入端32、输出端33以及导电层34,于本实施例中,加热元件3具有四个由矩形电阻层所构成的加热板311、312、313、314,且加热板311-314彼此之间以间隙30相互区隔,且与间隙30所共同定义出的喷墨区域35面积亦为X×Y,大致呈正四边形,至于加热板311-314彼此之间的排列设置、加热板311-314与输入端32、输出端33和导电层34的连接关系以及其电路配置皆与图2(a)及图2(b)所示的第一较佳实施例相似,是以于此不再赘述。
而本实施例的加热元件3的电阻值相较于图1所示的已知加热元件1则可大幅增加约20倍,同理,经由适当地提高电源讯号P的强度,便可使本实施例由四个加热板311-314通过导电层34串联而成的加热元件3正常而稳定地执行喷墨动作。
当然,图4所示的加热元件3亦可比照图3的变化态样,调整与输入端32及输出端33连接的加热板311’、314’的面积(如图5所示),使其相对小于位在中央的加热板312、313的面积,构成大致上为正八边形的喷墨区域35’,以避免喷墨时发生热点偏移的状况。
由图2(a)至图5的说明应能理解,本案亦可延伸设计出利用大于四个加热板所串联而成的加热元件,然而为了防止加热板因宽度过小而于加热时烧毁,同时避免墨水微热气泡依附生长及消散的位置不稳定的问题,于本案一些实施例中,加热板211-213、311-314的宽度Y1以5μm为佳,而长度X最长可为宽度Y1的10倍,但并不以此为限。
由于加热元件在适当的脉冲驱动下,所生成的墨水微热气泡体积大小与其所依附的加热元件的加热板面积有关,故依此特性,本案亦设计出不同实施态样的加热元件。请参阅图6(a),其为本案第五较佳实施例的加热元件示意图,如图所示,本实施例的加热元件4包括四个加热板411-414、第一输入端42、第一输出端43、导电层44、间隙40,其中加热板411、414分别与第一输入端42及第一输出端43电性连接,而加热板411-414之间则利用间隙40区隔并通过导电层44串联而电性连接,且彼此之间的配置方式皆与图5所示的加热元件3相同,故不再赘述。
唯于本实施例中,串联加热板411及412的导电层44上更搭接了一第二输入端46,亦即利用接点461、462与导电层44搭接,而串联加热板413、414的导电层44则搭接有一第二输出端47,亦即利用接点471、472与导电层44搭接,构成两组不同的第一喷墨区域45及第二喷墨区域45’,藉此产生不同体积的墨水微热气泡。以下将配合电路图说明本实施例生成不同体积的墨水微热气泡的方式。
请参阅图6(b)并配合图6(a),其中图6(b)为图6(a)的电路图,加热元件4的电路包括串联的多个电阻R1、R2、R3、R4,其分别对应图6(a)的加热板411、412、413、414,而第一输入端Ain、第一输出端Aout、第二输入端Bin及第二输出端Bout则分别对应于图6(a)中的第一输入端42、第一输出端43、第二输入端46以及第二输出端47。如图6(b)所示,电阻R1的一端与第一输入端Ain相连,以接收第一电源讯号P1,至于电阻R4则通过第一输出端Aout与第一开关元件M1的漏极端连接,而第一开关元件M1又通过源极端与接地端G相连;此外,串联的电阻的一部分,亦即串联电阻R1-R4中段的电阻R2-R3,其一端与第二输入端Bin相连接,以接收第二电源讯号P2,相对的另一端则通过第二输出端Bout与第二开关元件M2的漏极端连接,同样地,第二开关元件M2以源极端与接地端G相连,以构成如图6(b)所示的电路,并利用第一、第二开关元件M1、M2来控制加热元件4电路的导通路径。而于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电源讯号P1及第二电源讯号P2可为驱动电压,而第一开关元件M1及第二开关元件M2可为晶体管,例如:NMOS元件,但皆不以此为限。
请再参阅图6(b)并配合图6(a),当喷墨打印机欲进行喷墨打印时,将依所需求的墨水气泡的体积来决定发出第一数据控制信号D1或第二数据控制信号D2至加热元件4,当喷墨打印机发出第一数据控制信号D1并传送至第一开关元件M1的栅极端时,第一开关元件M1会受到第一数据控制信号D1的控制而导通,此时,第一电源讯号P1便会由加热元件4的第一输入端Ain输入以加热串联的四个电阻R1-R4,此时加热元件4的四个加热板411-414便会升温,以生成体积较大的墨水微热气泡,且由加热板411-414及三个间隙40所构成的第一喷墨区域45大致成正八边形(如图6(a)所示)。
当喷墨打印机选择传送第二数据控制信号D2至第二开关元件M2的栅极端时,将控制第二开关元件M2并使其导通,此时第二电源讯号P2便会由加热元件4的第二输入端Bin输入以加热电阻R2、R3,而由于第二输入端Bin及第二输出端Bout之间仅具有两个电阻R2、R3,其数量少于第一输入端Ain及第一输出端Aout之间的四个电阻R1-R4,因此产生的墨水微热气泡体积亦相对较小。而由图6(a)可理解,当第二开关元件M2导通时,加热元件4仅有中间的两个加热板412及413升温,而由加热板412、413及两者间的一个间隙40所构成的第二喷墨区域45’大至呈矩形,且其面积小于第一喷墨区域45但约略大于第一喷墨区域45的1/2,是以若选择Bin→Bout的电路导通路径时,加热元件4所产生的墨水微热气泡大小仅稍大于选择Ain→Aout电路路径导通时所生成的墨水微热气泡的一半。
而本实施例中Bin→Bout电路路径所经过的导电层不同于Ain→Aout电路路径的导电层(如图6(b)所示),然而于一些实施例中,两电路路径的导电层亦可相同,但却较容易造成绕线干涉或影响布局面积。此外,于一些实施例中,使用NMOS元件作为第一开关元件M1及第二开关元件M2便可轻易地独立且分别驱动两条电路路径,然而亦可简化电路而不使用开关元件,但此时两条电路路径的地线便须分开,以免造成两电路并联,且第一电源讯号P1及第二电源讯号P2同时间仅为一High讯号。当然,本案除上述Ain→Aout、Bin→Bout两种电路导通路径外,亦可利用输入端与输出端的搭配变化出不同实施态样,例如:发出第一数据控制信号D1至第一开关元件M1,并由第二输入端Bin输入第二电源讯号P2,此时便可使电路路径改变为Bin→Aout,使墨水气泡的体积能有更多种类的变化。
请参阅图7(a),其本案第六较佳实施例的加热元件示意图,如图所示,加热元件5的加热板511-513、第一输入端52、第一输出端53以及导电层54的配置与图3所示的第二较佳实施例相似,唯本实施例亦配置有搭接于导电层54上的第二输入端56及第二输出端57,亦即利用接点561、562、571、572与导电层54搭接,此外,三个加热板511、512、513的宽度亦有所差异。于本实施例中,与第一输入端52相连接的加热板511及与第一输出端53相连接的加热板513其宽度Y1基本上较位在中央的加热板512的宽度Y2为小,而当第一数据控制信号D1控制第一开关元件M1导通时(如图7(b)所示),第一电源讯号P1将会由加热元件5的第一输入端Ain输入,以加热R1、R2及R3三个电阻,换言之,加热元件5的三个加热板511-513皆会升温以气化墨水,此时第一喷墨区域55包含所有加热板511-513以及两个间隙50,且生成的墨水微热气泡体积最大。
而当第二数据控制信号D2传送至第二开关元件M2并使第二开关元件M2导通时,第二电源讯号P2将会由第二输入端Bin输入以加热位于中央的电阻R2,是以可理解,此时加热元件5仅有单一的加热板512执行墨水的加热动作,换言的,第二喷墨区域55’即为加热板512,因此生成的墨水微热气泡便小于以Ain→Aout电路路径所生成者,而由于位在中央的加热板512其宽度Y2相对于加热板511、513的宽度Y1为大,因此所生成的墨水微热气泡体积亦不至于太小。
由上述数个实施例可知,当加热元件2的加热板数目为奇数时(如图2(a)及图3所示),输入端22及输出端23位于喷墨区域25、25’的两相对侧,且当加热元件5设有两组输入/输出端时,其第一输入端52及第一输出端53亦分别位于加热元件5的第一喷墨区域55的两相对侧,而第二输入端56及第二输出端57亦位于第二喷墨区域55’的两相对侧(如图7(a)所示)。当加热元件3的加热板数目为偶数时(如图4及图5所示),输入端32及输出端33则位于喷墨区域35、35’的同侧,且当加热元件4设有两组输入/输出端时,其第一输入端42、第一输出端43位于第一喷墨区域45的同一侧边,而第二输入端46、第二输出端47则位于第二喷墨区域45’的同一侧边,且第一输入端42、第一输出端43及第二输入端46、第二输出端47相互对应。
由以上说明应可理解,本案除可藉由长度、宽度及厚度基本上皆相同的多个加热板配置大约呈正四边形喷墨区域的加热元件(如图2(a)及图4所示)外,亦可利用不同形状的加热板配置大约呈正八边形的喷墨区域(如图3、图5、图6(a)以及图7(a)所示),或进一步利用不同宽度的加热板来变化出不同态样的加热元件(如图7(a)所示)。
此外,本案的加热元件亦可配置两组输入/输出端,以利用不同的数据控制信号导通不同的电路路径,使电源讯号经由其中一组输入/输出端使全部或部分的加热板升温,是以便可藉此选择升温的加热板数目,调整墨水微热气泡的体积大小。
综上所述,本案应用于喷墨打印机的热气泡式喷墨头的加热元件利用多个加热板通过导电层串联,以大幅增加加热元件的电阻值,因此在有效驱动喷墨的功率范围内便能以较小的工作电流驱动喷墨头的加热元件进行喷墨,换言之,当提供相同的打印机电源时,本案便可较已知技术驱动更多的加热元件以提高喷墨频率并提升单位时间所能喷墨的喷点。
此外,本案加热元件的加热板可仍沿用已知的材质制成,是以便无需费时寻找高电阻系数的材质,且亦不至于因加热板材质的改变而影响喷墨头的稳定性。再者,通过本案于加热元件上配置两组输入/输出端来控制全部或部分的加热板进行升温,便可利用单一加热元件变化出不同尺寸的墨水微热气泡,由此可知,本案的加热元件不仅可改善已知加热元件的种种缺失,亦可使喷墨头的加热元件的应用更臻完备。是以,本案极具产业的价值且确已符合发明专利的要件,依法提出申请。
纵使本发明已由上述的实施例详细叙述而可由熟悉本技艺的人士任施匠思而为诸般修饰,然皆不脱如附权利要求书所欲保护者。

Claims (12)

1.一种加热元件,适用于一喷墨头结构,其包括多个加热板,该多个加热板间分离并列设置并通过一导电层彼此串联而电性连接,以形成一喷墨区域,且相对两终端的该加热板分别与一输入端及一输出端电性连接,其中该喷墨区域基本上为正八边形,且与该输入端及该输出端电性连接的相对两终端的该加热板的面积基本上小于其余的该加热板的面积,以避免该加热元件的热点偏移。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元件,其中两相邻的该加热板间以一间隙区隔。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元件,其中当该加热板数量为奇数时,该输入端及该输出端位于该喷墨区域的两相对侧。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元件,其中当该加热板数量为偶数时,该输入端及该输出端位于该喷墨区域的同侧。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元件,其中该加热元件的电路包括串联的多个电阻,其一端与该输入端相连,用以接收一电源讯号,另一端则通过该输出端与一开关元件接连,利用该开关元件控制该加热元件电路的导通。
6.一种加热元件,适用于一喷墨头结构,其包括:
多个加热板,该多个加热板间分离并列设置并通过一导电层彼此串联而电性连接;
一第一输入端及一第一输出端,其分别与该多个加热板的相对两终端连接,且该第一输入端及该第一输出端之间所包括的该加热板定义出一第一喷墨区域;以及
一第二输入端及一第二输出端,其搭接于该导电层上,且该第二输入端及该第二输出端之间所包括的该加热板定义出一第二喷墨区域,
其中,该第一喷墨区域基本上为正八边形,且与该第一输入端及该第一输出端电性连接的相对两终端的该加热板的面积基本上小于其余的该加热板的面积,以避免该加热元件的热点偏移。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加热元件,其中两相邻的该加热板间以一间隙区隔。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加热元件,其中当该加热板数量为奇数时,该第一输入端及该第一输出端位于该第一喷墨区域的两相对侧,而该第二输入端及该第二输出端亦位于该第二喷墨区域的两相对侧。
9.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加热元件,其中当该加热板数量为偶数时,该第一输入端及该第一输出端位于该第一喷墨区域的同侧,而该第二输入端及该第二输出端位于该第二喷墨区域的同侧,且该第一输入端、该第一输出端及该第二输入端、该第二输出端相互对应。
10.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加热元件,其中该加热元件的电路包括串联的多个电阻,其一端与该第一输入端相连,用以接收一第一电源讯号,另一端则通过该第一输出端与一第一开关元件连接,而部分的该多个电阻其一端与该第二输入端连接,用以接收一第二电源讯号,另一端则通过该第二输出端与一第二开关元件相连,利用该第一开关元件及该第二开关元件控制该加热元件电路的导通路径。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加热元件,其中该第一输入端与该第一输出端之间所串联的该电阻数量大于该第二输入端与该第二输出端之间的该电阻数量。
12.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加热元件,其中该第一喷墨区域基本上大于该第二喷墨区域。
CN2007101604009A 2007-12-24 2007-12-24 加热元件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46854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7101604009A CN101468546B (zh) 2007-12-24 2007-12-24 加热元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7101604009A CN101468546B (zh) 2007-12-24 2007-12-24 加热元件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468546A CN101468546A (zh) 2009-07-01
CN101468546B true CN101468546B (zh) 2011-11-16

Family

ID=4082645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7101604009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468546B (zh) 2007-12-24 2007-12-24 加热元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1468546B (zh)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717326A (zh) * 2002-10-08 2006-01-04 索尼株式会社 液体喷出头和液体喷出装置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717326A (zh) * 2002-10-08 2006-01-04 索尼株式会社 液体喷出头和液体喷出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468546A (zh) 2009-07-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438799B2 (ja) Ledアセンブリ及びモジュール
US20110134192A1 (en) Ink jet print head substrate and ink jet print head
US8876242B2 (en) Liquid ejection head
CN101228032A (zh) 热喷墨打印喷嘴的点火电路
US9039126B2 (en) Liquid ejection head substrate and liquid ejection head
PL1718466T3 (pl) Urządzenie do wyrzucania płynu z obwodem sprzężenia zwrotnego
CN101468546B (zh) 加热元件
CN102371776B (zh) 适用于立体成型机构的喷印模块
US6911627B2 (en) Heating element device, heating element mounted structure, temperature control circuit, temperature control apparatus, and module
KR101093481B1 (ko) 유체 방출 장치 식별
US8353571B2 (en) Liquid eject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liquid ejecting apparatus
CN109203699B (zh) 液体喷出头基板和液体喷出头
CN206030784U (zh) 一种新发热体结构热敏打印头
US9699896B2 (en) Substrate and electronic device
US20170341382A1 (en) Print element substrate and printing device
TWI325371B (en) Heating element
US9168741B2 (en) Substrate for liquid ejecting head, liquid ejecting head, and recording apparatus
KR0166591B1 (ko) 써멀헤드
US6170936B1 (en) Substrate heater circuit topology for inkjet printhead
CN1326697C (zh) 驱动加热器组的电路及具有该电路的流体喷射头
KR101380603B1 (ko) 인덕터
US6454397B1 (en) Ink-jet head and control method thereof
CN219697915U (zh) 低等效电感的厚膜加热板
US20120091121A1 (en) Heater stack for inkjet printheads
JP2019188727A (ja) 記録装置及び導通判断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11116

Termination date: 2021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