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459953A - 无线终端设备及其与基地台建立通信连接的方法 - Google Patents

无线终端设备及其与基地台建立通信连接的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459953A
CN101459953A CNA2007102030849A CN200710203084A CN101459953A CN 101459953 A CN101459953 A CN 101459953A CN A2007102030849 A CNA2007102030849 A CN A2007102030849A CN 200710203084 A CN200710203084 A CN 200710203084A CN 101459953 A CN101459953 A CN 10145995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se station
signal intensity
wireless terminal
received signal
base station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710203084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459953B (zh
Inventor
吕启明
李东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anning Fulian Fugui Precision Industrial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gfujin Precision Industry Shenzhen Co Ltd
Hon Hai Precision Industr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gfujin Precision Industry Shenzhen Co Ltd, Hon Hai Precision Industry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gfujin Precision Industry Shenzhe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0710203084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1459953B/zh
Priority to US12/331,371 priority patent/US8060036B2/en
Publication of CN10145995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45995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45995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45995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8/00Access restriction; Network selection; Access point selection
    • H04W48/20Selecting an access poin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Security & Cryptography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一种无线终端设备,包括侦测模块、收发模块、分析模块、执行模块及连接模块。侦测模块用于产生侦测请求信号。收发模块用于接收多个基地台所发送的信号。分析模块用于通过分析信号来获取多个基地台的接收信号强度指示及工作负载。执行模块用于根据分析结果产生多个基地台的多个指针,并决定其中一个指针作为最佳指针。连接模块用于建立与最佳指针对应的基地台与无线终端设备之间的无线通信连接。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无线终端设备与基地台建立通信连接的方法。所述的无线终端设备及其与基地台建立通信连接的方法,无须与基地台一一尝试建立连接,从而减少建立连接的时间,同时可防止所有无线终端设备都连接在同一个基地台上,从而减轻基地台的负载量。

Description

无线终端设备及其与基地台建立通信连接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无线终端设备,尤其涉及一种建立与基地台连接的无线终端设备及其建立通信连接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基地台的普遍应用,无线终端设备可通过与基地台建立连接来实现上网。通常每一个基地台可与一定数量的无线终端设备进行连接,如果当基地台的负载量超标时,就会导致基地台与无线终端设备的连接时常中断,从而会中断数据的传送。
在现有技术作法当中,无线终端设备通常选择最强的接收信号强度指示(ReceiveSignal Strength Indication,RSSI)对应的基地台进行连接,但并不会考虑所述最强的RSSI对应的基地台的负载量。若所有的无线终端设备都与所述RSSI对应的基地台进行建立连接,这种情况下,就会导致所述基地台的负载量加重,并且还有可能导致基地台中断数据的传送。同时,无线终端设备在与基地台建立连接过程中,无线终端设备必须与基地台一一尝试建立连接,从而在建立连接上浪费时间。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无线终端设备,用于建立与基地台的通信连接。
此外,还需提供一种无线终端设备与基地台建立通信连接的方法,用于所述无线终端设备与多个基地台的其中一个之间建立通信连接。
一种无线终端设备,用于与多个基地台的其中一个之间建立通信连接,所述无线终端设备包括侦测模块、收发模块、分析模块、执行模块及连接模块。侦测模块用于产生侦测请求信号。收发模块用于发送所述侦测模块发送的所述侦测请求信号至所述多个基地台,并接收所述多个基地台所发送的信号,其中所述信号包括所述多个基地台的多个通信帧与多个信标封包。分析模块用于接收所述信号,并通过分析所述信号来获取所述无线终端设备对应所述多个基地台的接收信号强度指示及所述多个基地台的工作负载。执行模块用于根据分析结果产生所述多个基地台的多个指针,处理所述多个指针以决定其中一个指针作为一个最佳指针,其中所述每一个基地台对应一个指针。连接模块用于建立与所述最佳指针相对应的基地台与所述无线终端设备之间的无线通信连接。
一种无线终端设备与基地台建立通信连接的方法,用于所述无线终端设备与多个基地台的其中一个之间建立通信连接,所述建立通信连接的方法包括:发送侦测请求信号至所述多个基地台;接收所述多个基地台所发送的信号,其中所述信号包括所述多个基地台的多个通信帧与多个信标封包;通过分析所述信号来获取所述无线终端设备对应所述多个基地台的接收信号强度指示及所述多个基地台的工作负载;根据分析结果产生所述多个基地台的多个指针,其中所述每一个基地台对应一个指针;处理所述多个指针以决定其中一个指针作为一个最佳指针;及建立所述最佳指针相对应的基地台与所述无线终端设备之间的无线通信连接。
所述的无线终端设备及其与基地台建立通信连接的方法,使无线终端设备在与基地台建立连接之前,对信道中的所有基地台进行考虑,以选择最佳的基地台,从而无须无线终端设备与基地台一一尝试建立连接,并且可减少无线终端设备与基地台建立连接的时间,同时可防止所有无线终端设备都连接在同一基地台上,从而减轻基地台的负载量。
附图说明
图1所示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中无线终端设备的应用环境图。
图2所示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中无线终端设备的模块图。
图3所示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中建立通信连接的方法的流程图。
图4所示为本发明另一实施方式中建立通信连接的方法的图3的步骤S210的具体流程图。
图5所示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中校正后的接收信号强度指示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所示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中的无线终端设备10的应用环境图。在本实施方式中,多个无线终端设备10与第一基地台21、第二基地台22、…、第N基地台2N一同处于无线网络中,其中,第一基地台21、第二基地台22、…、第N基地台2N可处于同一信道中,亦可处于不同的信道中,在本实施方式中,无线网络包括13个信道,无线终端设备10为可携式计算机。
在第一基地台21、第二基地台22、…、第N基地台2N周围分布着多个无线终端设备10,即第一基地台21可与多个无线终端设备10同时无线通信相连,第二基地台22、…、第N基地台2N与第一基地台21情况类似。在本实施方式中,每一无线终端设备10一次仅能与第一基地台21、第二基地台22、…、第N基地台2N其中的一个无线通信相连。在本实施方式中,若一个未建立通信连接之无线终端设备10需与第一基地台21、第二基地台22、…、第N基地台2N其中的一个建立无线通信相连,则无线终端设备10通过发送侦测请求信号(probe request)至第一基地台21、第二基地台22、…、第N基地台2N,以获取多个通信帧(frame)与第一基地台21、第二基地台22、…、第N基地台2N的侦测应答信号(probe response)及信标封包(beacon packet),及根据分析得出的接收信号强度指示(Receive Signal StrengthIndicator,RSSI)来建立无线通信连接。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多个通信帧包括第一基地台21、第二基地台22、…、第N基地台2N之间的通信帧及第一基地台21、第二基地台22、…、第N基地台2N与无线终端设备10之间的通信帧。第一基地台21、第二基地台22、…、第N基地台2N接收到侦测请求信号后,就回送侦测应答信号及信标封包给无线终端设备10。在本实施方式中,每一信标封包对应于一个基地台,且无线终端设备10可以测量所述基地台的信号强度及所处信道的位置讯息。
图2所示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中的无线终端设备10的模块图。在本实施方式中,无线终端设备10包括收发模块11、侦测模块12、分析模块13、一数据库14、执行模块16及连接模块17。
侦测模块12用于需侦测一个信道时,初始化所述信道以准备侦测所述信道,并产生侦测请求信号且发送至收发模块11。在本实施方式中,信道总数为13,侦测模块12按次序侦测信道,每次仅侦测一个信道。
收发模块11与侦测模块12通信相连,用于接收侦测模块12发送的侦测请求信号,并发送侦测请求信号至初始化后的信道中的基地台20,以在规定时间内接收所述初始化后的信道中的多个通信帧及基地台20发送的多个侦测应答信号与多个信标封包,并转发至分析模块13。在本实施方式中,规定时间为30秒,信道总数为13,收发模块11每接收一次侦测请求信号,就依次发送到相应次序的初始化后的信道中。
基地台20包括第一基地台21、第二基地台22、…、第N基地台2N,其中,第一基地台21、第二基地台22、…、第N基地台2N可处于同一信道中,亦可处于不同的信道中。
分析模块13与收发模块11通信相连,用于接收收发模块11转发的多个信标封包及多个通信帧,并分析多个信标封包及多个通信帧。在本实施方式中,分析模块13通过分析所述多个信标封包来获取所述无线终端设备10对应所述多个基地台20的接收信号强度指示及所述多个基地台20所处的位置,及通过分析所述多个通信帧来获取所述多个基地台20的工作负载。在本实施方式中,每一信标封包对应于一个基地台,且无线终端设备10可以测量所述基地台的信号强度及所处信道的位置讯息,分析模块13通过分析信标封包的信号强度来获取对应基地台的接收信号强度指示,且通过分析信标封包的地址字段来得知对应基地台所处信道的位置,及将对应的基地台的接收信号强度指示及所处信道的位置储存于数据库14。
在本实施方式中,分析模块13通过分析通信帧的地址字段来获知基地台20连接无线终端设备10的数量作为对应基地台的工作负载的指针,即第一基地台21、第二基地台22、…、第N基地台2N分别连接无线终端设备10的数量。在本实施方式中,分析模块13通过查询通信帧的侦控制字段(frame control field)中的“To DS”(To Destination Station)字段的值及“From DS”(From Destination Station)字段的值,来获取基地台20的地址及通信帧的源地址与目的地址,从而获取基地台20连接无线终端设备10的数量。侦控制字段包括“ToDS”、“From DS”、“Address 1”、“Address 2”、“Address 3”及“Address 4”字段,其对应关系如下列表1所示:
表1
 
To DS From DS Address 1 Address 2 Address 3 Address 4
0 0 DA SA BSSID N/A
0 1 DA BSSID SA N/A
1 0 BSSID SA DA N/A
1 1 RA TA DA SA
表1为“To DS”字段及“From DS”字段与通信帧的地址字段的对应关系,Address 1、Address 2、Address 3及Address 4分别为通信帧中的地址字段。DA(DestinationAddress)标识通信帧的接收者的MAC,SA(Source Address)标识通信帧的发送者的MAC,BSSID(Basic Service Set ID)标识AP的MAC,RA(Receiver Address)标识中继的接收者的MAC及TA(Transmitter Address)标识将侦传送到WM(Wireless Medium)的MAC。在本实施方式中,当“To DS”字段及“From DS”字段的值分别为0与0时,分析模块13读取Address 1字段、Address 2字段及Address 3字段的值;当“To DS”字段及“From DS”字段的值分别为0与1时,分析模块13读取Address 1字段及Address 2字段的值;当“To DS”字段及“From DS”字段的值分别为1与0时,分析模块13读取Address 1字段及Address 2字段的值;当“To DS”字段及“From DS”字段的值分别为1与1时,分析模块13不读取。
在本实施方式中,当分析模块13分析通信帧中的BSSID值相同时,而与BSSID值相对应的DA值不同或SA值不同,则DA值不同的个数及SA值不同的个数总和为所述BSSID值对应的基地台20连接的无线终端设备10的数量,其中DA值不同的个数及SA值不同的个数总和不包括DA值与SA值相同的个数。
在本实施方式中,分析模块13还用于将分析后的基地台20连接无线终端设备10的数量储存至数据库14。
数据库14与分析模块13通信相连,用于储存分析模块13发送的分析结果。在本实施方式中,分析结果包括基地台20的接收信号强度指示、基地台20所处信道的位置及基地台20连接无线终端设备10的数量。在本实施方式中,基地台20的接收信号强度指示、基地台20所处信道的位置及基地台20连接无线终端设备10的数量形成一一对应关系,即每一基地台与所述基地台的接收信号强度指示、所处信道的位置及连接数量形成一一对应关系。
分析模块13还用于判断是否侦测完所有信道。在本实施方式中,分析模块13通过分析基地台20所处信道的位置来判断是否侦测完所有信道。若没有侦测完所有信道,则发送侦测指令至侦测模块12,使侦测模块12响应所述侦测指令以执行所述的侦测。若侦测完所有信道,则发送执行指令至执行模块16。
侦测模块12还与分析模块13通信相连,还用于接收分析模块13发送的侦测指令,继续初始化需侦测的信道,产生侦测请求信号并发送至收发模块11,以响应所述侦测指令。
执行模块16与数据库14及分析模块13通信相连。执行模块16根据分析模块13的分析结果产生所述多个基地台20的多个指针(index)。其中所述每一个基地台20对应一个指针。执行模块16用于当接收分析模块13发送的执行命令时,则从数据库14读取分析结果,并进行整理及运算,以获取最佳指针。在本实施方式中,执行模块16以整理及运算后的接收信号强度指示作为指针。执行模块16包括过滤子模块160及运算子模块161。
过滤子模块160与数据库14通信相连,用于从数据库14读取基地台20的接收信号强度指示、基地台20所处信道的位置及基地台20连接无线终端设备10的数量,并过滤掉低于等级值的接收信号强度指示的分析结果。在本实施方式中,接收信号强度指示可分为“较差”(Poor)、“差”(Fair)、“好”(good)及“非常好”(Excellent)四种等级,所述等级值为“好”的等级。举例来说,手机屏幕中的信号指示,四格为满格信号指示,“较差”为一格信号指示,“差”为二格信号指示,“好”为三格信号指示,“非常好”为四格信号指示。
在本实施方式中,过滤子模块160还用于判断所述基地台20的接收信号强度指示是否全部低于等级值。在本实施方式中,过滤子模块160通过判断过滤后的基地台20的数量是否为0来判断基地台20的接收信号强度指示是否全部低于等级值。若判断过滤后的基地台20的数量为0,即所有基地台20的接收信号强度指示全部低于等级值,则过滤子模块160选择基地台20的接收信号强度指示中值最大的一个接收信号强度指示作为最佳指针,并发送所述最佳指针的分析结果至连接模块17,以建立连接。若判断过滤后的基地台20的数量不为0,即有一部分基地台20的接收信号强度指示高于等级值。则过滤子模块160将过滤后的分析结果发送至运算子模块162。
运算子模块161与过滤子模块160通信相连,用于接收过滤子模块160发送的过滤后的分析结果,并校正过滤后的基地台20的接收信号强度指示作为基地台20所对应的指针。在本实施方式中,运算子模块161通过运算公式对过滤后的基地台20的接收信号强度指示进行校正,即对第一基地台21、第二基地台22、…、第N基地台2N的接收信号强度指示进行校正。在本实施方式中,运算公式如下:
RSSI 1 = RSSI / ( k &times; log ) n ) ) ( n &GreaterEqual; 10 ) RSSI ( 1 &le; n < 10 )
其中,RSSI’代表校正后的接收信号强度指示,RSSI为校正前的接收信号强度指示,n代表每一基地台连接无线终端设备10的数量,即第一基地台21、第二基地台22、…、第N基地台2N分别连接的无线终端设备10的数量,k的值随着基地台20的数量变化而变化,基地台20的数量越多,k的值也就越大,当基地台20的数量不变的时,k为常数,如k为1或2。以第一基地台21为例说明,当n的值小于10,即第一基地台21连接的无线终端设备10的数量小于10台,则无须对第一基地台21的接收信号强度指示进行校正;若n的值大于或等于10,即第一基地台21连接的无线终端设备10的数量超过10台,则利用对应公式将第一基地台21的接收信号强度指示进行校正。依次对第二基地台22、…、第N基地台2N的接收信号强度指示进行校正。此处不再叙述。
在本实施方式中,运算子模块161还用于判断各基地台所对应的校正后的接收信号强度指示的最大值是否相同。若运算子模块161判断各基地台所对应的校正后的接收信号强度指示的最大值相同,运算子模块161选择校正前值最大的接收信号强度指示作为最佳指针,并发送所述最佳指针所对应的分析结果至连接模块17,以进行连接。若运算子模块161判断各基地台所对应的校正后的接收信号强度指示的最大值不相同,运算子模块161选择校正后值最大的接收信号强度指示作为最佳指针,并发送所述最佳指针所对应的分析结果至连接模块17。
连接模块17与过滤子模块160通信相连,用于接收过滤子模块160发送的最佳指针所对应的分析结果,并建立所述最佳指针所相对应的基地台与所述无线终端设备10之间的无线通信连接。
在本实施方式中,连接模块17还与运算子模块161通信相连,用于接收运算子模块161发送的最佳指针所对应的分析结果,并建立所述最佳指针相对应的基地台与所述无线终端设备10之间的无线通信连接。
图3所示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中建立通信连接的方法的流程图。在本实施方式中,多个无线终端设备10与第一基地台21、第二基地台22、…、第N基地台2N一同处于无线网络中,其中,第一基地台21、第二基地台22、…、第N基地台2N可处于同一信道中,亦可处于不同的信道中,在本实施方式中,无线网络包括13个信道。在第一基地台21、第二基地台22、…、第N基地台2N周围分布着多个无线终端设备10,即第一基地台21可与多个无线终端设备10同时无线通信相连,第二基地台22、…、第N基地台2N与第一基地台21情况类似。在本实施方式中,每一无线终端设备10一次仅与第一基地台21、第二基地台22、…、第N基地台2N其中的一基地台无线通信相连。
在步骤S200中,侦测模块12初始化所需侦测的信道以准备侦测所述信道。在本实施方式中,以第一个信道为例,侦测模块12对第一个信道进行初始化。依次进行类推。
在步骤S202中,侦测模块12产生侦测请求信号并发送至收发模块11,并经由收发模块11发送至初始化后的信道。在本实施方式中,收发模块11每接收一次侦测请求信号,就依次发送到相应次序的初始化后的信道中的基地台20。
在步骤S204中,收发模块11在规定时间内接收所述初始化后的信道中的信号,并转发至分析模块13,其中所述信号包括基地台20发送的多个通信帧及多个侦测应答信号与多个信标封包。在本实施方式中,规定时间为30秒,所述多个通信帧包括第一基地台21、第二基地台22、…、第N基地台2N之间的通信帧及第一基地台21、第二基地台22、…、第N基地台2N与无线终端设备10之间的通信帧。
在步骤S206中,分析模块13分析所接收的信标封包及通信帧,并将分析结果储存至数据库14。在本实施方式中,每一信标封包对应于一个基地台,且信标封包包括所述基地台的信号强度及所处信道的位置讯息,分析模块13通过分析信标封包的信号强度来获取对应基地台的接收信号强度指示,且通过分析信标封包的地址字段来得知基地台20所处信道的位置,及将基地台20的接收信号强度指示及所处信道的位置储存于数据库14。
在本实施方式中,分析模块13通过分析通信帧的地址字段来获知基地台20连接无线终端设备10的数量作为对应基地台的工作负载的指针,即第一基地台21、第二基地台22、…、第N基地台2N分别连接无线终端设备10的数量。在本实施方式中,分析模块13通过查询通信帧的侦控制字段(frame controlfield)中的“To DS”(To Destination Station)字段的值及“From DS”(From Destination Station)字段的值,来获取基地台20的地址及通信帧的源地址与目的地址,从而获取基地台20连接无线终端设备10的数量。侦控制字段包括“To DS”、“From DS”、“Address 1”、“Address 2”、“Address 3”及“Address 4”字段,其对应关系如下列表2所示:
表2
 
To DS From DS Address 1 Address 2 Address 3 Address 4
 
0 0 DA SA BSSID N/A
0 1 DA BSSID SA N/A
1 0 BSSID SA DA N/A
1 1 RA TA DA SA
上表为“To DS”字段及“From DS”字段与通信帧的地址字段的对应关系,Address 1、Address 2、Address 3及Address 4分别为通信帧中的地址字段。DA(DestinationAddress)标识通信帧的接收者的MAC,SA(Source Address)标识通信帧的发送者的MAC,BSSID(Basic Service Set ID)标识AP的MAC,RA(Receiver Address)标识中继的接收者的MAC及TA(Transmitter Address)标识将侦传送到WM(Wireless Medium)的MAC。在本实施方式中,当“To DS”字段及“From DS”字段的值分别为0与0时,分析模块13读取Address 1字段、Address 2字段及Address 3字段的值;当“To DS”字段及“From DS”字段的值分别为0与1时,分析模块13读取Address 1字段及Address 2字段的值;当“To DS”字段及“From DS”字段的值分别为1与0时,分析模块13读取Address 1字段及Address 2字段的值;当“To DS”字段及“From DS”字段的值分别为1与1时,分析模块13不读取。
在本实施方式中,当分析模块13分析通信帧中的BSSID值相同时,而与BSSID值相对应的DA值不同或SA值不同,则DA值不同的个数及SA值不同的个数总和为所述BSSID值对应的基地台20连接的无线终端设备10的数量,其中DA值不同的个数及SA值不同的个数总和不包括DA值与SA值相同的个数。同时,分析模块13将分析后的基地台20连接无线终端设备10的数量储存至数据库14,作为基地台20的工作负载的指示。
在步骤S208中,分析模块13判断是否侦测完所有信道。在本实施方式中,分析模块13通过分析基地台20所处信道的位置来判断是否侦测完所有信道。若没有侦测完所有信道,则发送侦测指令至侦测模块12,使侦测模块12响应所述侦测指令以执行所述的侦测,并进入步骤S200。
若侦测完所有信道,则发送执行指令至执行模块16,在步骤S210中,执行模块16从数据库14读取分析结果,并进行整理及运算,以获取最佳指针。在本实施方式中,分析结果包括基地台20的接收信号强度指示、基地台20所处信道的位置及基地台20连接无线终端设备10的数量。在本实施方式中,执行模块16以整理及运算后的接收信号强度指示作为指针。
图4所示为本发明另一实施方式中建立通信连接的方法的图3的步骤S210的具体流程图。
在步骤S300中,过滤子模块160从数据库14读取基地台20的接收信号强度指示、基地台20所处信道的位置及基地台20连接无线终端设备10的数量,并过滤掉低于等级值的接收信号强度指示的分析结果。在本实施方式中,接收信号强度指示可分为“较差”(Poor)、“差”(Fair)、“好”(good)及“非常好”(Excellent)四种等级,所述等级值为“好”的等级。举例来说,手机屏幕中的信号指示,四格为满格信号指示,“较差”为一格信号指示,“差”为二格信号指示,“好”为三格信号指示,“非常好”为四格信号指示。
在步骤S302中,过滤子模块160判断所述基地台20的接收信号强度指示是否全部低于等级值。在本实施方式中,过滤子模块160通过判断过滤后的基地台20的数量是否为0来判断基地台20的接收信号强度指示是否全部低于等级值。
若判断过滤后的基地台20的数量为0,即所有基地台20的接收信号强度指示全部低于等级值,则进入步骤S314,过滤子模块160选择基地台20的接收信号强度指示中值最大的一个接收信号强度指示作为最佳指针,并发送所述最佳指针的分析结果至连接模块17,以建立连接。
若判断过滤后的基地台20的数量不为0,即有一部分基地台20的接收信号强度指示高于等级值,则进入步骤S304,过滤子模块160将过滤后的分析结果发送至运算子模块162。
在步骤S306中,运算子模块161校正过滤后的基地台20的接收信号强度指示。在本实施方式中,运算子模块161通过运算公式对过滤后之基地台20的接收信号强度指示进行校正,即对第一基地台21、第二基地台22、…、第N基地台2N的接收信号强度指示进行校正。在本实施方式中,运算公式如下:
RSSI 1 = RSSI / ( k &times; log ( n ) ) ( n &GreaterEqual; 10 ) RSSI ( 1 &le; n < 10 )
其中,RSSI’代表校正后的接收信号强度指示,即指针,RSSI为校正前的接收信号强度指示,n代表每一基地台连接无线终端设备10的数量,即第一基地台21、第二基地台22、…、第N基地台2N分别连接的无线终端设备10的数量,k的值随着基地台20的数量变化而变化,基地台20的数量越多,k的值也就越大,当基地台20的数量不变的时,k为常数,如k为1或2。以第一基地台21为例说明,当n的值小于10,即第一基地台21连接的无线终端设备数小于10台,则无须对第一基地台21的接收信号强度指示进行校正;若n的值大于或等于10,即第一基地台21连接的无线终端设备10的数量超过10台,则利用对应公式将第一基地台21的接收信号强度指示进行校正。依次对第二基地台22、…、第N基地台2N的接收信号强度指示进行校正。此处不再叙述。
在步骤S308中,运算子模块161判断各基地台20所对应的校正后的接收信号强度指示的最大值是否相同。
若运算子模块161判断各基地台20所对应的校正后的接收信号强度指示的最大值相同,则进入步骤S310,运算子模块161选择校正前值最大的接收信号强度指示作为最佳指针,并发送所述最佳指针的分析结果至连接模块17,以建立连接。
若运算子模块161判断各基地台20所对应的校正后的接收信号强度指示的最大值不相同,则进入步骤S312,运算子模块161选择校正后值最大的接收信号强度指示作为最佳指针,并发送最佳指针的分析结果至连接模块17,以建立连接。
在步骤S316中,连接模块17与所述最佳指针相对应的基地台建立无线通信连接。
图5所示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中校正后的接收信号强度指示的示意图。在本实施方式中,k的值分别为1及2,对应的校正后的接收信号强度指示对图中所示。当n的值越大时,校正后的接收信号强度指示越小,反之越大。
所述的无线终端设备10及其建立通信连接方法,使无线终端设备10在与基地台20建立连接之前,对信道中的所有基地台20进行考虑,以选择最佳的基地台20,从而无须无线终端设备10与基地台20一一尝试建立连接,并且可减少无线终端设备10与基地台20建立连接的时间,同时可防止所有无线终端设备10都连接在同一基地台20上,从而减轻基地台20的负载量。

Claims (19)

  1. 【权利要求1】一种无线终端设备,用于与多个基地台的其中一个之间建立通信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无线终端设备包括:
    侦测模块,用于产生侦测请求信号;
    收发模块,用于发送所述侦测模块发送的所述侦测请求信号至所述多个基地台,并接收所述多个基地台所发送的信号,其中所述信号包括所述多个基地台的多个通信帧与多个信标封包;
    分析模块,用于通过分析所述信号来获取所述无线终端设备对应所述多个基地台的接收信号强度指示及所述多个基地台的工作负载;
    执行模块,用于根据分析结果产生所述多个基地台的多个指针,并处理所述多个指针以决定其中一个指针作为最佳指针,其中所述每一个基地台对应一个指针;及
    连接模块,用于建立与所述最佳指针相对应的基地台与所述无线终端设备之间的无线通信连接。
  2. 【权利要求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析结果指出所述多个基地台的多个接收信号强度指示、所述多个基地台所处信道的位置及所述多个基地台连接无线终端设备的数量。
  3. 【权利要求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无线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析模块通过分析所述多个信标封包的信号强度来获取对应所述多个基地台的接收信号强度指示,且通过分析所述多个信标封包的一个地址字段来得知所述多个信标封包对应的基地台所处信道的位置。
  4. 【权利要求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无线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析模块还用于通过分析所述多个通信帧的地址字段来获知连接所述多个基地台的无线终端设备的数量,以作为对应的基地台的工作负载的指针。
  5. 【权利要求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无线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析模块通过分析所述多个基地台所处信道的位置来判断所述侦测模块是否侦测完多个信道中的所有信道。
  6. 【权利要求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无线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若所述分析模块判断没有侦测完所有信道,则发送侦测指令至所述侦测模块,所述侦测模块还用于接收所述分析模块发送的所述侦测指令,继续产生所述侦测请求信号并发送至所述收发模块。
  7. 【权利要求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无线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若所述分析模块判断所述侦测模块侦测完所有信道,则发送执行指令至所述执行模块。
  8. 【权利要求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执行模块包括:
    过滤子模块,用于过滤掉低于等级值的所述多个基地台的接收信号强度指示,及判断所述多个基地台的所述多个接收信号强度指示是否全部低于所述等级值;及
    运算子模块,用于当所述多个基地台的所述多个接收信号强度指示不全低于所述等级值时,校正过滤后的所述多个基地台的所述多个接收信号强度指示。
  9. 【权利要求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无线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当所述过滤子模块判断所述多个基地台的所述多个接收信号强度指示全部低于等级值,所述过滤子模块选择所述基地台的所述多个接收信号强度指示中值最大的一个接收信号强度指示作为所述最佳指针。
  10. 【权利要求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无线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运算子模块还用于判断校正后的所述多个接收信号强度指示的最大值是否相同。
  11. 【权利要求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无线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当所述运算子模块判断校正后的所述多个接收信号强度指示的最大值相同时,所述运算子模块选择校正前的接收信号强度指示中值最大的接收信号强度指示作为所述最佳指针。
  12. 【权利要求12】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无线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当所述运算子模块判断校正后的所述多个接收信号强度指示的最大值不相同时,所述运算子模块选择校正后的接收信号强度指示中值最大的所述接收信号强度指示作为所述最佳指针。
  13. 【权利要求13】一种无线终端设备与基地台建立通信连接的方法,用于所述无线终端设备与多个基地台的其中一个之间建立通信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建立通信连接的方法包括:
    发送侦测请求信号至所述多个基地台;
    接收所述多个基地台所发送的信号,其中所述信号包括所述多个基地台的多个通信帧与多个信标封包;
    通过分析所述信号来获取所述无线终端设备对应所述多个基地台的接收信号强度指示及所述多个基地台的工作负载;
    根据分析结果以产生所述多个基地台的多个指针,其中所述每一个基地台对应一个指针;
    处理所述多个指针以决定其中一个指针作为最佳指针;及
    建立所述最佳指针相对应的基地台与所述无线终端设备之间的无线通信连接。
  14. 【权利要求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建立通信连接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析结果包括所述多个基地台的多个接收信号强度指示、所述多个基地台所处信道的位置及所述多个基地台连接无线终端设备的数量。
  15. 【权利要求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建立通信连接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更包括以下步骤:
    分析所述多个信标封包的信号强度来获取对应所述多个基地台的接收信号强度指示;
    分析所述多个信标封包的地址字段来得知对应所述多个基地台所处信道的位置;
    分析所述多个通信帧的地址字段来获知对应所述多个基地台连接无线终端设备的数量,以作为对应的基地台的工作负载的指示;
    判断是否侦测完所有信道,并将分析后的所述分析结果储存至数据库。
  16. 【权利要求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建立通信连接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更包括通过分析所述多个基地台所处信道的位置来判断是否侦测完所有信道。
  17. 【权利要求17】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建立通信连接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更包括以下步骤:
    从数据库读取所述分析结果,并过滤掉低于等级值的所述多个基地台的所述多个接收信号强度指示;
    判断所述多个基地台的所述多个接收信号强度指示是否全部低于所述等级值;
    若所述多个接收信号强度指示全部低于所述等级值,则将所述多个基地台的所述多个接收信号强度指示中值最大的一个接收信号强度指示作为所述最佳指针;及
    发送所述最佳接收信号强度指示的相对应的所述分析结果至连接模块。
  18. 【权利要求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建立通信连接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更包括以下步骤:
    若所述多个接收信号强度指示不全部低于等级值,则
    校正过滤后的所述多个基地台的所述多个接收信号强度指示;
    判断校正后的所述多个接收信号强度指示的最大值是否相同;
    若判断相同,则选择校正前值最大的接收信号强度指示作为所述最佳指针;及
    发送所述最佳指针的对应之所述分析结果至所述连接模块。
  19. 【权利要求19】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建立通信连接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更包括以下步骤:
    若判断不相同,则选择校正后值最大的所述接收信号强度指示作为所述最佳指针;及
    发送所述最佳指针的相对应的所述分析结果至所述连接模块。
CN2007102030849A 2007-12-14 2007-12-14 无线终端设备及其与基地台建立通信连接的方法 Active CN10145995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7102030849A CN101459953B (zh) 2007-12-14 2007-12-14 无线终端设备及其与基地台建立通信连接的方法
US12/331,371 US8060036B2 (en) 2007-12-14 2008-12-09 Wireless terminal device and method of establishing communication connection with an access point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7102030849A CN101459953B (zh) 2007-12-14 2007-12-14 无线终端设备及其与基地台建立通信连接的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459953A true CN101459953A (zh) 2009-06-17
CN101459953B CN101459953B (zh) 2011-02-02

Family

ID=4075312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7102030849A Active CN101459953B (zh) 2007-12-14 2007-12-14 无线终端设备及其与基地台建立通信连接的方法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US (1) US8060036B2 (zh)
CN (1) CN101459953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3060172A1 (zh) * 2011-10-24 2013-05-02 国民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发起终端、响应终端、通信系统及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078192B2 (en) * 2009-10-30 2015-07-07 Aruba Networks, Inc. Balancing clients across bands in a single access point
US8838106B2 (en) * 2010-02-23 2014-09-16 Apple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ell reselection
US20110280258A1 (en) * 2010-05-17 2011-11-17 Appsware Wireless, Llc System and method for dynamic configuration of session layer retry logic based on signal quality
CN103067050B (zh) * 2011-10-24 2015-09-16 国民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通信系统及方法
CN103077409B (zh) * 2011-10-25 2016-05-11 国民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数据交换系统及数据交换方法、存储设备
US20130148556A1 (en) * 2011-12-07 2013-06-13 Qualcomm Atheros,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Access Point Power Save
KR20170013417A (ko) * 2012-03-02 2017-02-06 인터디지탈 패튼 홀딩스, 인크 비콘 정보를 제공하는 방법 및 시스템
US9788269B2 (en) * 2015-03-20 2017-10-10 Qualcomm Incorporated Selection of an access point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network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FI105960B (fi) * 1996-12-04 2000-10-31 Nokia Networks Oy Solukkoradiojärjestelmä
WO2000057663A1 (en) * 1999-03-24 2000-09-28 Qualcomm Incorporated Reservation multiple access
US6832090B2 (en) * 2001-09-10 2004-12-14 Qualcomm Incorporated System and method for identification of transmitters with limited information
US20050070293A1 (en) * 2003-09-24 2005-03-31 Kyocera Corporation Communication terminal and base station selection method
US7388929B2 (en) * 2004-07-29 2008-06-17 Interdigital Technology Corpor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roviding service availability information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US20060088081A1 (en) * 2004-10-22 2006-04-27 Time Domain Corporation Transmit-rake apparatus in communication systems and associated methods
US7653386B2 (en) * 2006-05-05 2010-01-26 Broadcom Corporation Access point multi-level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supporting periodic high power level transmissions
KR101353058B1 (ko) * 2007-02-12 2014-01-17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Mimo를 이용한 무선 랜 핸드오프 제어 방법 및 그 장치
KR101450774B1 (ko) * 2007-02-21 2014-10-14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무선랜에서의 자기 스캔을 통한 중복 ssid 검출 방법및 그 시스템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3060172A1 (zh) * 2011-10-24 2013-05-02 国民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发起终端、响应终端、通信系统及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459953B (zh) 2011-02-02
US20090154416A1 (en) 2009-06-18
US8060036B2 (en) 2011-11-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459953B (zh) 无线终端设备及其与基地台建立通信连接的方法
CN101543110B (zh) 用于测试接收机性能的系统、移动通信单元和方法
EP1677554B1 (en) Mobile communication terminal test system capable of visually recognizing communication condition and response signal
US20080146151A1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bluetooth connection in portable terminal
WO2005046267A8 (en) Selecting an access point according to a measure of received signal quality
CN1069607A (zh) 使用无线链路的数字通信网络
EP0891048A3 (en) Radio base station receiving data transmission system for uplink site diversity in a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WO2005062809B1 (en) Piconet spanning tree network
DE602004017056D1 (de) Zur auswahl eines zugangsnetzwerks ausgelegtes verfahren, system und mobilkommunikationsstation
WO2003069925A1 (e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wireless communication device an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computer program
CN107231202B (zh) 一种LoRa工作模式的切换方法、装置及系统
CN1870797B (zh) 移动通信终端
CN101325530B (zh) 一种二级网络及其通信方法
RU2005125201A (ru) Выбор точки доступа в системе беспроводной связи
KR100316745B1 (ko) 멀티미디어 서비스를 제공하는 코드분할다중접속 이동통신시스템의 무선링크 성능분석장치 및 방법
CN103907393B (zh) 一种建立无线链接的方法、装置及系统
JP2000004469A (ja)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と基地装置及び無線伝送路最適化の方法
CN104427601A (zh) 一种调整双通道室分系统中的通道功率方法和装置
CN102238558A (zh) 一种网络优化的方法和网络硬仿真系统
CN102761380A (zh) 链路损耗值的确定方法及射频拉远单元
EP1463353A2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testing handovers in a mobile communication network and for displaying the results
CN101668228A (zh) 接口测试装置及方法
CN102638884B (zh) 微蜂窝型基站及其信号频率校准方法
CN103685044A (zh) 移动路由器
RU2006109468A (ru) Способ и устройство для смягчения влияния мобильности в системе передачи пакетных данных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80402

Address after: The Guangxi Zhuang Autonomous Region Nanning hi tech Zone headquarters Road No. 18, China ASEAN enterprise headquarters base three 5# workshop

Patentee after: NANNING FUGUI PRECISION INDUSTRIAL CO., LTD.

Address before: 518109 Guangdong city of Shenzhen province Baoan District Longhua Town Industrial Zone tabulaeformis tenth East Ring Road No. 2 two

Co-patentee before: Hon Hai Precision Industry Co., Ltd.

Patentee before: Hongfujin Precise Industry (Shenzhen) Co., 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