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453850B - 隔振搭接装置 - Google Patents

隔振搭接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453850B
CN101453850B CN2007101997084A CN200710199708A CN101453850B CN 101453850 B CN101453850 B CN 101453850B CN 2007101997084 A CN2007101997084 A CN 2007101997084A CN 200710199708 A CN200710199708 A CN 200710199708A CN 101453850 B CN101453850 B CN 10145385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onding apparatus
vibration
vibration absorption
absorption bonding
lap joi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710199708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453850A (zh
Inventor
蔡协良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vente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Invente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ventec Corp filed Critical Inventec Corp
Priority to CN200710199708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1453850B/zh
Publication of CN10145385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45385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45385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453850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Vibration Prevention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隔振搭接装置,用以固定一第一结构于一第二结构上,第一结构具有一破孔,而第二结构具有一固定杆。此隔振搭接装置包括一搭接套以及一隔振体。搭接套具有一下板部、一垂直壁、一上板部以及二侧板部,下板部具有与固定杆的杆身侧向地紧扣的一凹口,垂直壁连接于下板部与上板部之间,而二侧板部与上板部相连并形成一容置槽。隔振体配置于容置槽中,隔振体具有一中空部,该中空部与容置开孔内侧的一凸出部相接合,其中搭接套与固定杆容置于容置开孔中,且第一结构与第二结构之间通过隔振体相隔一间距。

Description

隔振搭接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有关于一种搭接结构,且特别是有关于一种隔振搭接结构。
背景技术
一般信息电器或消费性电子产品为使内部空间利用效率提高,常用螺丝或免螺丝锁附的搭接结构来固定一电子元件于电路板上。以螺丝固定的作法所遇到的问题是,在电子产品生产过程中的例行性电路板组装、除错手续,或是在后续的维修服务上的拆解、组合以及更换损坏元件的情况下,往往需要不断地拆卸或锁附螺丝,如此反复动作太过繁琐,严重影响生产或维修作业的效率。
免螺丝锁附的搭接结构则克服了以螺丝固定的缺点。常见以固定杆以及葫芦孔来作为主要结构(机壳)与副结构(机壳内部的电子元件)的搭接结构。请参考图1的搭接结构,固定杆110固定在主要结构100上,而副结构120以葫芦孔130的较小开口部位与固定杆110接合而固定于主要结构100上。
然而,对于会产生振动的副结构(例如散热风扇)而言,风扇的转速提高将使振动变为剧烈,但传统利用固定杆110与葫芦孔130的接合方式无法在主要结构100与副结构120之间产生振动隔离的空间,因而有必要进一步改良,以加强振动隔离的效果。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隔振搭接装置,可在不改变主要结构的设计下,将主要结构与副结构搭接起来且具有振动隔离的效果。
本发明提供一种隔振搭接装置,不仅可以隔离振动,更可确保结构有足够的强度。
本发明提出一种隔振搭接装置,用以固定一第一结构于一第二结构上,该第一结构具有一容置开孔,而该第二结构具有一固定杆。该隔振搭接装置包括一搭接套以及一隔振体。搭接套具有一下板部、一垂直壁、一上板部以及二侧板部,该下板部具有与该固定杆的杆身侧向地紧扣的一凹口,该垂直壁垂直连接于该下板部与该上板部之间,而该二侧板部与该上板部相连并且该二侧板部由该上板部向下弯折而形成一容置槽。隔振体配置于该容置槽中,该隔振体具有一中空部,该中空部与该容置开孔内侧的一凸出部相接合,其中该搭接套与该固定杆容置于该容置开孔中,且该第一结构与该第二结构之间通过该隔振体相隔一间距。
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搭接套为一体弯折成形的金属件。
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隔振体为中空长方体的橡胶品或多孔性的材质。
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下板部由垂直壁的一侧向外延伸。
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上述二侧板部的底边分别向内弯折而成为一折边。
本发明因采用隔振搭接装置,可将主要结构与副结构搭接起来且具有振动隔离的效果。因此,主要结构不会随副结构的振动而振动。
为让本发明的上述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是传统一种搭接结构的示意图。
图2A及图2B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隔振搭接装置的上视及底视示意图。
图3为利用图2的隔振搭接装置的第一结构以及第二结构的局部结构的示意图。
图4A及图4B分别绘示隔振搭接装置、第一结构以及第二结构的组装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2A及图2B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隔振搭接装置的上视及底视示意图,而图3为利用图2的隔振搭接装置的第一结构以及第二结构的局部结构的示意图。隔振搭接装置200包括一搭接套210以及一隔振体220,用以固定第一结构230于第二结构240上。搭接套210具有一下板部212、一垂直壁214、一上板部216以及二侧板部218。下板部212具有一凹口212a,而垂直壁214连接于下板部212与上板部216之间。二侧板部218与上板部216相连并形成一容置槽,用以容纳隔振体220。
请参考图3的实施例,第一结构230为副结构或上结构,而第二结构240为主要结构或下结构,反之,若第一结构为主要结构或下结构,则第二结构为副结构或上结构。第一结构230具有一容置开孔232,而第二结构240具有一固定杆242。容置开孔232于其内侧具有水平延伸的凸出部234,而固定杆242则具有径向尺寸较小的杆身244,以铆接或焊接的方式固定于第二结构240上。
接着,图4A及图4B分别绘示隔振搭接装置、第一结构以及第二结构的组装示意图。下板部212以其凹口212a与第二结构240上的固定杆242的杆身244侧向地紧扣。凹口212a的开口尺寸相当于杆身244的径向尺寸。此外,第一结构230的容置开孔232可容置搭接套210与固定杆242。第一结构230以其凸出部234与隔振体220的中空部222相接合。如此,第一结构230与第二结构240之间通过隔振体220相隔一间距,以隔离振动。
在本实施例中,搭接套210可为一体弯折成形的金属件,而下板部212由垂直壁214的一侧相反于上板部216向外延伸出去,可让应力向外分散。二侧板部218由上板部216向下弯折成ㄇ形的容置槽,并可再向内弯折二侧板部218的底边而成为一折边218a。如此,确保搭接套210具有足够的强度。
此外,隔振体220可为中空长方体的橡胶品或其他吸震的多孔性材质,例如泡绵,用以达到隔振的效果。隔振体220的中空部222将第一结构230的凸起部234完整地包覆,可让来自左右、上下及前后方向产生的振动或冲击降低,同时,第一结构230仅与隔振体220的中空部222接触,并未与第二结构240接触,因此第二结构240不会随第一结构230的振动而振动。
由上述的说明可知,本发明利用创新的隔振搭接结构,用以固定第一结构于第二结构上,更可达到隔振的效果。第一结构可为风扇结构或其他电子元件,而第二结构可为伺服器的机壳或电子产品的外壳。本发明的隔振搭接结构在不改变主要结构的设计及需求空间最小的情况下,能将副结构固定于主要结构上,且主要结构与副结构之间仅相隔极小的间隙,对于小尺寸高度的伺服器或携带式电子产品而言,内部空间的剩余高度尚有1~2mm可被利用,因而对内部空间的影响小。
综上所述,本发明的隔振搭接结构具有免螺丝锁附的搭接结构的优点,不需反复地拆卸或锁附螺丝,且可以确保结构有足够的强度,及加快生产或维修作业的效率。此外,在不改变主要结构的设计及需求空间最小的前提下,可将主要结构与副结构搭接起来且具有振动隔离的效果。
虽然本发明已以较佳实施例揭示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些许更动与润饰,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当以权利要求所界定的为准。

Claims (7)

1.一种隔振搭接装置,用以固定一第一结构于一第二结构上,该第一结构具有一容置开孔,而该第二结构具有一固定杆,该隔振搭接装置包括:
一搭接套,具有一下板部、一垂直壁、一上板部以及二侧板部,该下板部具有与该固定杆的杆身侧向地紧扣的一凹口,该垂直壁垂直连接于该下板部与该上板部之间,而该二侧板部与该上板部相连并且该二侧板部由该上板部向下弯折而形成一容置槽;以及
一隔振体,配置于该容置槽中,该隔振体具有一中空部,该中空部与该容置开孔内侧的一凸出部相接合,
其中该搭接套与该固定杆容置于该容置开孔中,且该第一结构与该第二结构之间通过该隔振体相隔一间距。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隔振搭接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搭接套为一体弯折成形的金属件。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隔振搭接装置,其特征在于,该隔振体为中空长方体的橡胶品。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隔振搭接装置,其特征在于,该隔振体为多孔性的材质。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隔振搭接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结构为风扇结构,而该第二结构为机壳。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隔振搭接装置,其特征在于,该下板部由该垂直壁的一侧向外延伸。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隔振搭接装置,其特征在于,该二侧板部的底边分别向内弯折而成为一折边。
CN2007101997084A 2007-12-06 2007-12-06 隔振搭接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45385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7101997084A CN101453850B (zh) 2007-12-06 2007-12-06 隔振搭接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7101997084A CN101453850B (zh) 2007-12-06 2007-12-06 隔振搭接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453850A CN101453850A (zh) 2009-06-10
CN101453850B true CN101453850B (zh) 2011-06-22

Family

ID=4073578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7101997084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453850B (zh) 2007-12-06 2007-12-06 隔振搭接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1453850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569127B2 (ja) * 2016-02-02 2019-09-04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金属板と合成樹脂材との固定構造、及びこれを有する配線部材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501019B2 (en) * 1996-09-26 2002-12-31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Isolation apparatus for electronic equipment
CN200953693Y (zh) * 2006-04-28 2007-09-26 佛山市顺德区顺达电脑厂有限公司 振动隔离结构及扬声器组合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501019B2 (en) * 1996-09-26 2002-12-31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Isolation apparatus for electronic equipment
CN200953693Y (zh) * 2006-04-28 2007-09-26 佛山市顺德区顺达电脑厂有限公司 振动隔离结构及扬声器组合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453850A (zh) 2009-06-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596594B2 (en) Vibration Motor
US7711111B2 (en) Assembling structure of back cover for mobile phone
US10971983B2 (en) Linear vibration motor
CN102758993A (zh) 底座及使用该底座的电子设备
JP5775749B2 (ja) 異なる規格のテスターに同時に適応可能なプローブカード構造
CN1734528B (zh) 平板显示装置、支座以及扬声器装置
US8246373B2 (en) Mounting apparatus for expansion card
CN101752975A (zh) 音圈马达
CN101453850B (zh) 隔振搭接装置
CN111540647B (zh) 一种防震型电磁继电器
US20080149321A1 (en) Thermal module mounted on carrier by using magnetic force
CN202840086U (zh) Usb插座组件
CN103985206A (zh) 一种手动按压门铃
CN102573342A (zh) 电子装置
US20120292099A1 (en) Electronic device casing and disassembling method thereof
CN203596993U (zh) 电控盒
CN209459153U (zh) 一种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205105289U (zh) 移动终端的侧键组件以及具有其的移动终端
JP5539476B2 (ja) 車載用電子機器の筐体構造
CN202009321U (zh) 振动电机
CN103867419A (zh) 一种制冷压缩机机芯的支撑结构
CN206625909U (zh) 一种通用箱盖及通用箱
CN219957741U (zh) 触控检测装置
CN104994023A (zh) 路由器及其外壳
CN211047725U (zh) 一种散热效果好的电流采样控制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10622

Termination date: 20151206

EXPY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