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409432A - 一种利用平时电站形成战时网状电源的设计施工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利用平时电站形成战时网状电源的设计施工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1409432A CN101409432A CNA2008100295958A CN200810029595A CN101409432A CN 101409432 A CN101409432 A CN 101409432A CN A2008100295958 A CNA2008100295958 A CN A2008100295958A CN 200810029595 A CN200810029595 A CN 200810029595A CN 101409432 A CN101409432 A CN 101409432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ower station
- power
- ordinary times
- wartime
- air defens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0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abstract description 12
- 230000007123 defense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80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3
- 230000001681 protec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8
- 230000005611 electricity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5
- 230000006855 networking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
- 238000012544 monito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230000032258 transpor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8000009826 distribution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8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9000000779 smok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09423 venti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08901 benefi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5
- 244000309464 bull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6243 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3860 storag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1816 coo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4200 deflag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9428 plumb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10001335 Galvanized ste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521 absorp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950 defici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8397 galvanized ste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6872 improv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423 maintenan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32696 parturi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007 visu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UPLPHRJJTCUQAY-WIRWPRASSA-N 2,3-thioepoxy madol Chemical compound C([C@@H]1CC2)[C@@H]3S[C@@H]3C[C@]1(C)[C@@H]1[C@@H]2[C@@H]2CC[C@](C)(O)[C@@]2(C)CC1 UPLPHRJJTCUQAY-WIRWPRAS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295 complement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37 corre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797 corro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260 corro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161 develop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283 diesel fu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6185 dispers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613 environment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349 favourabl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6541 health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1503 joint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726 management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020 moisturiz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192 parti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035 prolong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6395 saturated elastom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83 surviv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466 transform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131 transform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Landscapes
- Ventilation (AREA)
- Photovoltaic Devices (AREA)
Abstract
一种利用平时电站形成战时网状电源的设计施工方法,其特征是在附有防空地下室和平时电站的民用建筑物内,利用平时电站作为战时主电源;在所述的每栋建筑物的防空地下室主体内均设有电站配电控制室;将所述的每栋建筑物内的平时电站与防空地下室主体内的电站配电控制室之间通过强、弱电电缆相连;在以每栋建筑物内的电站配电控制室为圆心的低压供电半径范围内,将该栋建筑物周围的同类建筑物内的电站配电控制室均与该栋建筑物内的电站配电控制室之间通过强、弱电电缆相连,从而形成战时网状电源。本发明利用各种民用建筑物内的平时柴油发电机组作为战时主电源,构成战时供电网络,为防空地下室提供较可靠的网状电源保障。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建筑工程领域中的防空地下室,特别是涉及利用各种民用建筑物内的平时电站形成战时网状电源的设计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防空法》第二十二条规定:城市新建民用建筑,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修建战时可用于防空的地下室。而国家有关部门规定:城市新建10层以上,或基础埋置深度达3米以上的9层以下的民用建筑,应修建相应于首层建筑面积的防空地下室,人防法的颁布使城市中每一栋高层建筑物几乎都有防空地下室,因此,防空地下室是城市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在全国范围内,省级、地区级和县级城市均有防空地下室。
根据现行的《人民防空地下室设计规范》GB50038-2005(以下简称人防规范)的规定:
1、平时是和平时期的简称,指国家或地区既无战争又无明显战争威胁的时期;
2、战时是战争时期的简称,指国家或地区自开始转入战争状态直至战争结束的时期;
3、防空地下室是指具有预定战时防空功能的地下室;
4、主体是指防空地下室中能满足战时防护及其主要功能要求的部分;
5、区域电站是指独立设置或设置在某个防空地下室内,能供给多个防空地下室电源而设置的柴油电站;
6、内部电站是指设置在防空地下室内部的柴油电站,按其设置的机组情况,可分为固定电站和移动电站;
7、固定电站是指发电机组固定设置,且具有独立的通风、排烟、贮油等系统的柴油电站;
8、移动电站是指具有运输条件,发电机组可方便设置就位,且具有专用通风、排烟系统的柴油电站。
战时电源是保证防空地下室正常使用的决定要素之一,由于防空地下室是一个封闭体,无法自然采光,没有电源则无法照明,无法保证给排水、通风等设备的正常工作,因此,如果没有电源,战时掩蔽人员将无法在防空地下室内生存。防空地下室的战时电源一般有三种:第一是地面电力系统电源,即市政电源;第二是蓄电池组;第三是战时柴油电站。第一种电源,即地面电力系统电源,它来自于大型发电厂或水电站,通过各级变电枢纽输送至每一栋建筑物。根据战争历史的经验,城市电厂、电力枢纽、水厂、通信枢纽等民用公开且不具备防护能力的主要设施,通常在战争开始时是遭受空中致命打击的首要目标,因此,战时地面电力系统电源极不可靠,随时会造成局部或区域的大面积范围停电。第二种电源,即蓄电池组电源,它布置于人防主体内,所以具有防护功能,但它供电时间较短,且功率较小,根据人防规范,其连续供电时间标准仅大于3个小时,一般只用于一级负荷,无法对大量的二级负荷供电,局限性较大;第三种电源,即战时柴油电站电源,它则是最可靠的电源,供电功率较大且时限较长,是人防的战时主电源,战时柴油电站是防空地下室的心脏设备,人防规范规定,战时电站储油时间应为7~10天。
在附有防空地下室的民用高层建筑物内,由于消防和电梯等原因,一般都在平时电站内设置平时使用的柴油发电机组,其功率常常在300~630KW之间,机组大都为一台且固定设置,平时电站一般与平时高低压变配电房、水泵房、水池和空调冷水机房等组成一个平时使用的设备区,平时使用的设备区常常布置于地下室内,人防规范要求该设备区宜设置在防空地下室以外的普通地下室内。而城市中量大面广的防空地下室,战时功能一般为二等人员掩蔽所,每个防护单元建筑面积按人防规范要求在2000平方米以内划分,参照国标《防空地下室电气设计》07FD01,每个这类防护单元的战时负荷一般在30KW以内。因此,一般来说,在民用建筑物内,即使是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防护单元的防空地下室,平时电站的功率也要远远大于战时负荷。
平时电站一般没有被作为战时主电源利用起来,也不具备防护能力。人防规范对人防固定的战时区域电站设置有较高的要求,如密闭观察窗、控制室、密闭隔墙、防毒通道、柴油发电机组台数不少于2台、单台机组容量大于120KW及机组的排烟口应在室外单独设置等;而对人防战时移动电站则有单台机组容量不宜大于120KW的要求,以上的规定为平时电站的战时利用设置了较高的门槛,导致绝大多数平时电站没被利用,目前的实际情况正如人防规范第7.2.7条的条文解释所描述的:“当平时使用所需的柴油发电机组功率很大,与防空地下室所需用电量较小不相匹配时,或者当设置在防护区内因防护、通风、冷却、排烟等技术要求难以符合人防要求时,或者经技术、经济比较不合理时,则柴油发电机组仍可按平时要求设置”,该条文解释从三个方面为平时电站不被战时利用提供了有利的支持。
关于战时主电源的来源,人防规范的要求及目前的做法均如下面所述的:第一,对于总建筑面积大于5000平方米的防空地下室,则设置人防固定的战时区域电站或移动电站,战时区域电站或移动电站内的战时专用的柴油发电机组平时没有安装,也不需要储备,而是根据人防甲、乙两个不同类别,分别在15天或30天的转换时限内完成安装和调试;第二,对总建筑面积小于5000平方米的防空地下室,则没有设置内部电站,而是战时主电源来自规划中的、现在还没有实施的区域电站,而这种区域电站的机组状况与第一点相同,即战时专用的柴油发电机组平时没有安装。人防规范是面向全国的,全国范围内的战时区域电站的机组平时一般没有安装到位、也不需要储备的状况是相同的,因此,存在着在战争状态下全国范围内战时主电源能否实施的巨大难题。另外,即使战时专用的柴油发电机组在平时施工时一次性安装到位也将面临困难,原因正如人防规范第7.7.8条条文解释的:“平时城市一般又不会发生停电,设置的战时专用的柴油电站不需要经常运行,长期置于地下,维护管理不好,机组容易锈蚀损坏,不但没有经济效益,还要增加维护保养支出,为了协调这一矛盾,除中心医院、急救医院需将战时专用的柴油电站平时安装到位外,其余类型工程的柴油电站均允许平战转换。”
在全国范围内,已建成的防空地下室分散而且数量很大,并且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每年新建成的数量一直在剧增,导致在战时15天或30天的转换时限内将所有柴油发电机组安装并调试完毕是极其困难的。具体原因如下:
(1).战时专用的柴油发电机组功率小,到战时选择可替代的旧机组也少,人防区域电站中与机组配套的防护通风、冷却、排烟及贮油也小导致正在使用的大功率旧机组替代不了战时机组,因此,主要依靠制造新机组解决供应问题。防空地下室战时需要柴油发电机组的数量是巨大的,短期内需要巨大的制造能力。
(2).柴油发电机组是一种重要的军需物资,战时军队也需要大量的柴油发电机组,也将在民用生产企业中制造,并且军需物资首先要得到保障,另外,全国其他的民用战备单位如卫生、交通、治安、通信、消防以及重要的生产企业等同时也需要大量的柴油发电机组,也要占用制造能力。
我国地域辽阔,战时柴油发电机组由各地统计,层层上报,再由国家统一指挥调配及安排运输,级级向下对接,准确地将省级、地区级和县级城市防空地下室的柴油发电机组安装到位,这一看似简单的过程却包含着巨大且复杂的信息流,其中人为和突变的因素影响很大,需要占用较长的时间是不争事实,目前确实无法预计及控制占用时间的长短。
(3).柴油发电机组重量很大,装卸要使用起重设备,从制造厂到防空地下室所在城市的运输将占用一定的时间,不难想象,战争前期的运输线将十分饱和,还有从城市的交通枢纽到具体地点的防空地下室也同样需要装卸和运输时间。
(4).对于每个具体的防空地下室,城市的平战结合的地下室汽车库现在基本上是为小型汽车服务,层高较低,那么运送柴油发电机组的轻型汽车由于层高限制是进不了地下汽车库的,所以,柴油发电机组还要卸下来,用人工运输到防空地下室内的安装位置,如果防空地下室在地下负三层,人工运输路程是有一定距离的,则给运输带来更多困难。
(5),柴油发电机组的安装和调试需要熟练的专业技术人员,在全国范围内,并且在很短的期限内,难以同时提供如此大量的专业技术人员。如果柴油发电机组安装完毕后,调试时发现有故障,不管是马上维修还是重新再配置一台机组,时间将无法保证。
(6),柴油发电机组安装完毕后,与机组直接接口的通风、给排水及电气设施的安装和调试也需要占用转换时限内的时间。
另外,战争前期的状况是复杂、多变和不可预见的,有足够的理由质疑目前这种全国范围内战前30天或15天将柴油发电机组安装并调试完毕的、已经生效的做法。
现在的战时区域电站和移动电站还存在以下缺陷:
(1).战时区域电站和移动电站是在满负荷状况下单方向对防空地下室供电,在低压供电的500米左右半径范围内,战时没有形成互为备用的网状供电,安全性能较低。
(2).对于机组的视觉监控,战时区域电站是肉眼通过密闭观察窗进行,而移动电站则没有密闭观察窗,无远程视觉监控。
(3).战时电站与战时配电控制室之间的强电、弱电联系均没有备用回路。
(4).两栋建筑物下的防空地下室乃至整个城市的防空地下室之间没有形成信息沟通系统,仅在防空地下室内部设置了战时与外部连接的通信设施,导致信息沟通不够方便。
综上所述,战时主电源是防空地下室正常使用的决定性要素之一,在全国范围内的附有防空地下室的民用建筑中,平时使用的柴油发电机组及其附属设施这些优良的战备资源由于种种原因战时不能被利用,显然是一种极大的浪费。即使利用平时电站,平时使用的柴油发电机组及其附属设施等也要满足人防规范中所规定的相关硬性要求。由于防空地下室的战时主电源来自于平时没有安装柴油发电机组的战时区域电站或移动电站,战时区域电站或移动电站内的柴油发电机组安装和调试根据防空地下室不同的甲、乙类别,分别要求在战时30天或15天的转换时限内完成,战时在全国范围内安装和调试柴油发电机组及其附属设施,必然占用大量的战争资源,包括经济资源,而且这种方式在战争状态下能否实现备受极大的质疑;但如果在防空地下室内预先就设置好战时专用的柴油电站,由于其不经常运行,不但没有经济效益,还要增加维护保养支出。所以,对于目前作为战时主电源的防空地下室专用的柴油发电机组,平时安装或者不安装,都是两难的选择,而目前的战时区域电站和移动电站又存在前述的诸多缺陷。因此,如何有效协调和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成为本领域技术人员面临的一大难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利用平时电站形成战时网状电源的设计施工方法,利用各种民用建筑物内的平时柴油发电机组作为战时主电源,在低压供电半径范围内,互为供电及备用,构成战时供电网络,为防空地下室提供较可靠的网状电源保障。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可以通过以下的技术措施来实现,一种利用平时电站形成战时网状电源的设计施工方法,其特征是在附有防空地下室和平时电站的民用建筑物内,利用平时电站作为战时主电源;在所述的每栋建筑物的防空地下室主体内均设有电站配电控制室;将所述的每栋建筑物内的平时电站与防空地下室主体内的电站配电控制室之间通过强、弱电电缆相连;在以每栋建筑物内的电站配电控制室为圆心的低压供电半径范围内,将该栋建筑物周围的同类建筑物内的电站配电控制室均与该栋建筑物内的电站配电控制室之间通过强、弱电电缆相连,从而形成战时网状电源。
当战时某一栋建筑物内的平时电站正常启动供电的情况下,可以将该栋建筑物的平时电站内的柴油发电机组功率远远大于该建筑物的防空地下室所需用电量的部分输送出去,即将多余电量输送到以该栋建筑物的电站配电控制室为圆心的低压供电半径范围内的其它建筑物的防空地下室中;而当该栋建筑物内的平时电站不启动的情况下,该栋建筑物内的电站配电控制室可以引接来自以该电站配电控制室为圆心的低压供电半径范围内的其它建筑物的平时电站电源。因此,在强电方面,本发明使各建筑物的防空地下室之间互为供电,互为备用,构成可靠性极高的战时供电网络。在电站进行低压供电的过程中,由于电压降要控制在一定的标准值内,故产生“低压供电半径范围”,根据人防规范第7.2.13条的条文解释,低压供电半径范围一般采取500米左右,而对于各建筑物之间的弱电联系来说,则不受“低压供电半径范围”的限制,所以在弱电方面,本发明可以使各个建筑物的防空地下室之间保持信息沟通,并为供电网络提供支持。同时,通过每两个建筑物的防空地下室之间的弱电连接,即任意两个建筑物的防空地下室之间都可以实现弱电联系,最终形成一个以城市所有防空地下室为基础的信息联网。
本发明可以作以下改进,在所述的每栋建筑物中,用于连接平时电站与防空地下室主体内的电站配电控制室的强电电缆和弱电电缆均采用一用一备的双回路,并且,所述的强电电缆的一用一备的双回路采用不同的路径进行敷设,以避免正在使用的强电电缆和备用的强电电缆同时被破坏,即较大限度地保证了当一路发生故障时,另外一路可自动或者手动投入使用,从而提高电站配电控制室与平时电站联系的可靠性及安全性。同理,所述的弱电电缆的一用一备的双回路也可以采用不同的路径进行敷设,以保证平时电站与电站配电控制室之间信息通畅。
本发明所述的每栋建筑物的防空地下室主体内设有的电站配电控制室内还设有用于对该栋建筑物内的平时电站进行监控的远程可视系统,监控准确、方便,可有助于及时处理突发情况。
本发明所述的设计施工方法,利用平时电站作为战时主电源的前提是具备两个建筑条件,即民用建筑内同时附有防空地下室和平时电站,并且,必须在新建民用建筑物的过程中强制增加平时电站的防护功能,使平时电站满足一定的防护等级。本发明所述的平时电站是指以防空地下室主体中抗力最高级别为标准而增加了防护功能的平时电站,在本发明中,平时电站的防护等级等于该电站所在民用建筑物的防空地下室中各防护单元的抗力最高级别,一般为五级或者六级,以保证战时使平时电站原有的柴油发电机组和通风、给排水、电气附属设施能继续运行,从而使平时电站成为防空地下室的战时主电源,即使是平时电站设置在与防空地下室主体相隔较远的平时设备区内,也必须如此。
以下对本发明的利用平时电站形成战时网状电源的设计施工方法中的电气连接关系作进一步的说明,本发明共包括两种不同的强电、弱电连接方式,分述如下:
第一种是在同一栋民用建筑物中,将防空地下室主体内的电站配电控制室和达到防护等级的平时电站之间通过强、弱电电缆进行连接;强电方面:用强电电缆将所述平时电站的柴油发电机组电源引接至电站配电控制室,作为战时主电源,并由电站配电控制室再将输送来的战时主电源进行分配,然后引接至防空地下室主体内的各个防护单元,当平时电站的柴油发电机组启动后,则电源接通;弱电方面:电站配电控制室使用弱电电缆连接到平时电站,远程控制平时电站内各种设备的启动和停止,并且,平时电站还可以向电站配电控制室反馈电站内设备的运行情况。所述的电站配电控制室还通过其内部设有的远程可视系统对平时电站内的所有点位进行全方位的监控,如平时电站内可以设有与所述的远程可视系统相配套使用的摄像装置。本发明采用的远程可视系统替代了原来通过人肉眼观察的密闭观察窗,为电站与防空地下室主体分离创造了条件。
第二种是在以每栋建筑物内的电站配电控制室为圆心的低压供电半径范围内,将该栋建筑物周围的同类建筑物内的电站配电控制室均与该栋建筑物内的电站配电控制室之间通过强、弱电电缆进行连接。强电方面:针对民用建筑物内平时电站的柴油发电机组的功率一般远远大于该建筑物内防空地下室自身所需用电量的事实,将低压供电半径范围内的既有防空地下室又有平时电站的民用建筑之间实行强电联网,互为供电,互为备用,在以每栋建筑物内的电站配电控制室为圆心的低压供电半径范围内,将该栋建筑物与其周围的每一栋同类建筑物内的电站配电控制室之间分别通过两条强电电缆连接,所述的两条强电电缆分别用于引接和输出多出部分的电量,即对于每一个建筑物来说,既可以将自身电站多余的电量输出,又可以引接来自其它建筑物的电站多余的电量。因此,对于某个民用建筑物防空地下室的电站配电控制室,以它为圆心的低压供电半径范围内,所设计布置的其它防空地下室的数量,分别等于该防空地下室的电站配电控制室所能引接和输出电源的数量,输出多出部分电量的方式既能有效利用自身多余的资源,又能增加各自的备用电源数量,还能成倍数地延长战时主电源的工作时间。弱电方面:在以每栋建筑物内的电站配电控制室为圆心的低压供电半径范围内,将该栋建筑物与其周围的每一栋同类建筑物内的电站配电控制室之间分别通过一条弱电电缆连接,形成每两个防空地下室主体之间的信息联系。弱电电缆解决了建筑物之间的信息沟通,从而保障了它们之间强电的联系,当某栋建筑物与其周围的同类建筑物的电站配电控制室之间的距离均大于低压供电半径时,强电则无法连接,则直接增设两条弱电电缆使该建筑物与距离其较近的两个同类建筑物防空地下室的电站配电控制室相连,两条弱电电缆可以互为备用,从而保证同类建筑物的防空地下室之间都有弱电电缆连接,来弥补这种特殊情况下的弱电联系,避免产生弱电连接盲区,最终形成一个以城市中所有防空地下室为基础的信息联网,即任意两个防空地下室主体之间都可以通过弱电联系而实现信息沟通。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点是:
(1)本发明可以带来巨大的战备效益,提高资源利用率。
本发明以简明、经济、实用、可靠的方式一缆子系统地解决了目前战时主电源涉及的专用柴油发电机组平时是否安装这一两难的困境,使防空地下室的心脏设备——柴油发电机组的设置落到实处,多个战时主电源构成的供电网络有效地保证了防空地下室的正常使用,增加了供电的安全性,提高了城市居民战时的生存概率。
本发明大大缩短了电站的平战转换时限,并且延长了电站的工作时间。由于平时电站的机组已安装运行,战时仅需要在3天时限内进行简单的转换安装调试,时间比原来的15天或30天缩短了很多;通过在低压供电半径范围内的各建筑物之间相互供电,既提供可靠的电源又成倍数地延长了战时主电源的供应时间,巧妙地解决了平时柴油发电机组功率过大的问题;本发明将杜绝现有技术中的到战时新机组安装后,才发现它无法正常运行的致命事件。
本发明使防空地下室利用平时电站完好的机组和附属设施,提高了资源利用率,战时将不占用柴油发电新机组这种优良的战备资源,最大限度地地保障了其他部门战时对新机组的需求。
防空地下室量大面广,在城市建设中遍布全国各大中小城市,本发明使用的条件门槛很低,适用于全国范围内的绝大多数防空地下室,并且针对战时电源这一要素,因此具有非凡的意义。
(2)有效节约资源,减少目前的投入,经济效益突出。
本发明利用平时电站作为战时主电源,并没有改变平时电站原来的布置地点,也没有增加平时电站中柴油发电机组的数量和电站的附属设备,因此,不会影响电站平时的使用功能。使平时电站这种优良的战备资源充分发挥其能效。本发明利用增加了防护功能的平时电站,替代目前单独为防空地下室设置的战时区域电站和移动电站,有效节约了二者占用的资源,减少了二者在附属设备上的投入,在全国范围内节约的数量来看,实现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3)本发明利用现有技术中成熟的远程可视系统解决电站配电控制室对电站的监控,为电站与防空地下室主体分离创造了有利条件。本发明没有改变原来平时电站的布置地点,也没有改变现有的平时设备区高低压电力设备集中布局的节约模式,因此,本发明是易于被各方面所接受的。
本发明的施工方法中,电站配电控制室与电站之间的强弱电联系,均采用一用一备的双回路,自动或者手动切换,且以不同的路径敷设,替代原来的单一回路,增加了可靠性。
(4)本发明通过不同建筑物的防空地下室之间的弱电电缆的连接,解决了信息沟通,从而保障了它们之间强电的联系,另外,通过每两个防空地下室之间弱电电缆连接,最终带来以一个城市所有防空地下室为基础的信息联网,当战时现有的地面信息系统如程控电话、移动电话和互联网被破坏后,还能在地下网状弱电电缆的支持下,保障在城市大范围内以每个防空地下室为单元的信息共享,每个防空地下室有多少条向外连接的弱电电缆,就有多少倍与其它防空地下室进行信息沟通的能力。本发明增加了战时城市抗空中打击的能力,适应复杂、多变的现代战争。本发明适应现代科技的发展趋势,将推进城市防空地下室的信息化。
(5)本发明从防空地下室本原的电源需求出发,将已有的电站资源极致地发挥出来,本发明修正了现有的战时电源系统,可数倍地提高战时电源系统的可靠性,构思创新却简单易懂,易于推广。
综上所述,本发明针对全国范围内防空地下室的心脏设备,颠覆了现有空洞的战时主电源配置系统,以极小的甚至是负数的经济代价换来未来战争时期大量人员的生命,因此,本发明具有巨大的实用价值和重要的历史意义。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在同一栋建筑物中,电站配电控制室与平时电站之间的强、弱电连接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在同一栋建筑物中的强电电气原理图;
图3是本发明的以某栋建筑物的电站配电控制室为圆心的低压供电半径范围内的强、弱电联系原理图;
图4是本发明的各建筑物在超出低压供电半径范围形成的信息沟通网络示意图;
图5是当某栋建筑物与其周围的同类建筑物的电站配电控制室之间的距离均大于低压供电半径时的弱电电缆直接连接的示意图;
图6是未改造前的平时电站示意图;
图7是将平时电站改造为抗力级别为5级或6级的人防战时电站后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仅仅局限于以下的具体实施方式,其他人作出的非本质的改进,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图7所示,一种利用各种民用建筑物内的平时电站形成战时网状电源的设计施工方法,具体如下:
(一)前提条件:利用平时电站作为战时主电源的前提是具备两个建筑条件,民用建筑物1内附有防空地下室以及平时电站3,参见图1。
(二)确定平时电站3的防护等级:在新建民用建筑物的过程中强制增加平时电站3的防护功能,即本发明的平时电站3是指以防空地下室主体2中抗力最高级别为标准而增加了防护功能的平时电站,电站的防护等级等于该电站所在民用建筑物内防空地下室各防护单元的抗力最高级别,一般为5级或者6级,以保证战时使平时电站原有的柴油发电机组和通风、给排水、电气附属设施能继续运行,从而使平时电站3成为防空地下室的战时主电源,即使是平时电站3设置在与防空地下室主体2相隔较远的平时设备区4内,也必须如此。
(三)使平时电站3满足防空地下室各专业的要求(参见图6、图7):平时电站3与战时电站的主要区别在抗力防护方面,而电站的柴油发电机组31、机房的室内外工况、储油间32以及相关设施并没有发生改变。平时电站3的排烟由于平时环保要求,一般通过高层建筑物核心筒内的钢筋混凝土排烟竖井33,排到建筑物的最顶部,在抗力级别为5级以及5级以下的人防荷载作用下,上部建筑物为钢筋混凝土承重结构,是不会倒塌的,所以该排烟竖井33在战时也是可以使用的。
1.建筑专业:平时电站3要满足防空地下室埋置深度的要求,该要求与防空地下室主体2的相同。电站设置能够通至室外的机组运输出入口18,并设置防护密闭门34,该出入口也可同时作为人员出入口:电站内还增设以下消波设施:进风竖井38和排风竖井39处分别增设进风扩散室36和排风扩散室37,进风竖井38与进风扩散室36之间的进风口、排风竖井39与排风扩散室37之间的排风口处均设有防爆波活门35,进风扩散室36和排风扩散室37的出入口均设有防护密闭门34。
2、结构专业:使平时电站的四周墙体、顶、底板、进、排风扩散室36、37以及电站的进、排风竖井38、39的结构都满足人防防护的要求。
3、通风专业:根据人防规范第5.2.3条规定,电站机房按人员间接操作,取夏季室内温度不大于40摄氏度;通风设施不变;由于人防消波设施的设置造成通风阻力增加,因此,进、排风机选择时要适当增加全压。
4、给排水专业:机房内的贮油间32的贮油时间按机组连续工作7~10天计算,由于平时使用的柴油发电机组功率很大,消耗的柴油容量也大,因此贮油容器321建议用油池,并且数量不少于2个;风冷方式的电站一般在机房内用机组补水储水罐17贮存容积为2立方米的贮水;在电站的结构底板上设有防爆地漏等排水设施。
5、电气专业:机房内各种电气设备不变,电站各种设施的配电箱(柜)16均要求设置在机房内,便于平战转换;战时在电站室内四周布置可视监控摄像装置6,全方位监控机组及其附属设施的工作状况。
(四)在同一栋建筑物内的平时电站3与防空地下室主体2内的电站配电控制室5之间的电气联系:
1、电站配电控制室5在防空地下室主体2内的布置地点要求及功能:在每栋建筑物的防空地下室主体2内均设有电站配电控制室5;电站配电控制室5应布置在防空地下室主体2内的抗力等级最高的防护单元21清洁区内,并且尽量靠近平时电站3的地点,功能上满足人防规范中对固定电站隔室操作的规定。电站配电控制室5内还设有用于对该栋建筑物内的平时电站进行监控的远程可视系统,平时电站3内设有的可视监控摄像装置6与该远程可视系统配套使用。
2、一用一备回路:将防空地下室主体2内的电站配电控制室5和达到防护等级的平时电站3之间通过强、弱电电缆7、8进行连接;强电电缆7和弱电电缆8均采用一用一备的双回路,并且,强电电缆7和弱电电缆8的一用一备的双回路均采用不同的路径进行敷设,当一路发生故障时,另外一路可自动或者手动投入使用,从而提高电站配电控制室5与平时电站3联系的可靠性及安全性。
强电方面:用强电电缆7将平时电站3的柴油发电机组31电源引接至电站配电控制室5,作为战时主电源,并由电站配电控制室5再将输送来的战时主电源进行分配,然后引接至防空地下室主体2内的各个防护单元,当平时电站3的柴油发电机组31启动后,则电源接通;弱电方面:电站配电控制室5使用弱电电缆8连接到平时电站3,远程控制平时电站3内各种设备的启动和停止,并且,平时电站3还可以向电站配电控制室5反馈电站内设备的运行情况;电站配电控制室5还通过其内部设有的远程可视系统对平时电站3内的所有点位进行全方位的监控。
3、敷设方式:按照人防规范第7.4.9条的要求,战时内部电源配电回路的电缆穿过其它防护单元或非防护区时,在穿过的其它防护单元或非人防区内,应采取与受电端防护单元等级相一致的防护措施。对于抗力等级为五、六级的防空地下室,采用电缆穿热镀锌钢管明敷的方式满足要求。
(五)在以每栋建筑物内的电站配电控制室5为圆心的低压供电500米左右半径范围内,该栋建筑物周围的同类建筑物内的电站配电控制室5与该栋建筑物内的电站配电控制室5之间的电气联系:
1、设防爆波电缆井:在建筑物地下室四周均设强电、弱电防爆波电缆井各一个,以解决该建筑物周围四个方向上可能发生的强电、弱电联系。
2、强电联系的方法:在以每栋建筑物内的电站配电控制室为圆心的低压供电半径范围内,将该栋建筑物内的电站配电控制室5与低压供电半径范围内的该栋建筑物周围的每一栋同类建筑物内的电站配电控制室5之间分别通过强电电缆进行连接,从而将低压供电半径范围内的既有防空地下室又有平时电站的民用建筑之间实行强电联网,互为供电,互为备用。对于每栋民用建筑物而言,强电联系通过两类回路形成该范围内的网络相互供电,一类是引接回路,另一类是输出回路,即每栋建筑物与低压供电半径范围内的该栋建筑物周围的每一栋同类建筑物的电站配电控制室5之间分别设有两条强电电缆——强电输出回路电缆7a和强电引接回路电缆7b,两条强电电缆分别用于输出和引接多出部分的电量,即对于每一个建筑物来说,既可以将自身电站多余的电量输出,又可以引接来自其它建筑物的电站多余的电量。因此,对于每个民用建筑物防空地下室的电站配电控制室5,以它为圆心的低压供电半径范围内,所设计布置的其它防空地下室的数量,等于该防空地下室的电站配电控制室5所能引接和输出电源的数量,即在每个建筑物周围的低压供电范围内的同类民用建筑物的数量等于引接或输出回路的数量。每栋建筑物的防空地下室输出多出部分电量的方式既能有效利用自身多余的资源,又能增加各自的备用电源数量,还能成倍数地延长战时主电源的工作时间。
例如,参见图3,以某栋民用建筑物的电站配电控制室5为圆心的低压供电半径范围内,其周围共有四栋其它同类民用建筑物,那么,该栋建筑物的电站配电控制室5与其他建筑物的电站配电控制室5的电气联系共设有四个引接回路和四个输出回路,即该栋民用建筑物防空地下室的电站配电控制室5共设有四个强电输出回路电缆7a、四个强电引接回路电缆7b,分别与周围的四栋同类民用建筑物防空地下室的电站配电控制室5相连接。在建筑物的新建过程中,通过多预留回路,是解决未来范围内可能出现更多建筑物的有效途径。根据人防规范第6.5.10条规定,这五栋民用建筑物内的平时电站的供油时间各为7~10天,当通过上述方式连接后,对于该民用建筑物而言,除了自身建筑物内的电站电源外,还增加了四个备用电源,电站电源供电时间最大将增加了4倍,可达35~50天。
在每栋同类建筑物防空地下室主体2的电站配电控制室5内,受电端既可以连接到市政电源11或该同类建筑物自身的平时电站3电源,受电端还可以通过强电引接回路电缆7b引接周围同类建筑物的电站电源;而该同类建筑物自身的平时电站3向外供电时,除了可以供给自身防空地下室主体2的一路用电外,多余电量还可以通过各强电输出回路电缆7a向低压供电范围内的其他同类建筑物供电。
电源的数量很多,而最终的受电端只有一个,因此使用手动多投开关10来解决多电源供电,在手动多投开关10的多头端一侧,设置有其他建筑物向该栋建筑物电站配电控制室5输出的数量不等的引接电源,还设置有该建筑物自身市政电源11及自身平时电站3电源,而手动多投开关10的另一侧,最终的受电端则为该建筑物防空地下室自身各防护单元的用电,即手动多投开关10的另一侧与该建筑物防空地下室主体2使用的电源电缆9相连。手动多投开关10的操作次序如下:首先使用市政电源11,操作手动多投开关10的多头端一侧与市政电源11接合,则该栋建筑物的防空地下室引接市政电源11;其次,使用来自其它建筑物的输出电源,也就是当市政电源11失电后,在手动多投开关10多头端的一侧,与从其它建筑物输出的任一带电电源接合,即该栋建筑物的防空地下室引接来自其它建筑物的电源;最后,使用该栋建筑物自身的平时电站3电源,当市政电源11及引接来自其它建筑物的电源均失电后,则启动该栋建筑物内平时电站3内的柴油发电机组31,除了满足自身防空地下室的用电量外,还将多余的电量向低压供电半径范围内的其它防空地下室输出,同时将手动多投开关10的多头端一侧与该栋建筑物内的平时电站3电源接合。
3、弱电的联系方法:
在以每栋建筑物内的电站配电控制室5为圆心的低压供电半径R范围内,将该栋建筑物与其周围的每一栋同类建筑物内的电站配电控制室5之间分别通过一条弱电电缆8连接,形成每两个防空地下室主体2之间的信息联系。
在每栋建筑物内的防空地下室主体2的电站配电控制室5内,用语音以及数据传送解决该栋同类建筑物与周围其它同类建筑物防空地下室之间的信息沟通,应对战时变化的外部环境,解决两者之间的输入输出强电联系。当某栋建筑物与其周围的同类建筑物的电站配电控制室5之间的距离均大于低压供电半径R时,则直接增设两条弱电电缆8使该建筑物与距离其较近的两个同类建筑物防空地下室的电站配电控制室5相连,从而保证同类建筑物的防空地下室之间都有弱电电缆8连接,避免产生弱电连接盲区,完善信息联网,从而通过每两个同类建筑物防空地下室之间的弱电电缆连接,最终形成一个以城市中所有防空地下室为基础的信息联网。在本实施例中,以每两栋建筑物之间的弱电联系线路为基础,将每栋建筑物的防空地下室按地址编码,达到以每个防空地下室为基本单元的信息共享,使一个城市所有防空地下室形成信息联网,类似于现在的程控电话,每栋民用建筑物的防空地下室相当一个用户单元,有一个独立的电话号码,战时它可以通过拨号与城市中任何一个防空地下室取得联系,与平时电话不同的是用户均在防空地下室主体2内,线路均在地下敷设。
4、线路的敷设方式:采用电缆穿热镀锌钢管埋地敷设。
Claims (8)
1.一种利用平时电站形成战时网状电源的设计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在附有防空地下室和平时电站(3)的民用建筑物内,利用平时电站(3)作为战时主电源;在所述的每栋建筑物的防空地下室主体(2)内均设有电站配电控制室(5);将所述的每栋建筑物内的平时电站(3)与防空地下室主体(2)内的电站配电控制室(5)之间通过强、弱电电缆相连;在以每栋建筑物内的电站配电控制室(5)为圆心的低压供电半径范围内,将该栋建筑物周围的同类建筑物内的电站配电控制室(5)均与该栋建筑物内的电站配电控制室(5)之间通过强、弱电电缆相连,从而形成战时网状电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利用平时电站形成战时网状电源的设计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每栋建筑物中,用于连接平时电站(3)与防空地下室主体(2)内的电站配电控制室(5)的强电电缆(7)和弱电电缆(8)均采用一用一备的双回路;并且,所述的强电电缆(7)的一用一备的双回路采用不同的路径进行敷设,以避免正在使用的强电电缆和备用的强电电缆同时被破坏;同理,所述的弱电电缆(8)的一用一备的双回路也采用不同的路径进行敷设,以保证平时电站(3)与电站配电控制室(5)之间信息通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利用平时电站形成战时网状电源的设计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每栋建筑物的防空地下室主体(2)内设有的电站配电控制室(5)内还设有用于对该栋建筑物内的平时电站(3)进行监控的远程可视系统。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利用平时电站形成战时网状电源的设计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平时电站(3)是指以防空地下室主体(2)中抗力最高级别为标准而增加了防护功能的平时电站,平时电站(3)的防护等级等于该电站所在民用建筑物的防空地下室中各防护单元的抗力最高级别。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或4所述的一种利用平时电站形成战时网状电源的设计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同一栋民用建筑物中,将防空地下室主体(2)内的电站配电控制室(5)和达到防护等级的平时电站(3)之间通过强、弱电电缆进行连接;强电方面:用强电电缆(7)将所述平时电站(3)的柴油发电机组(31)电源引接至电站配电控制室(5),作为战时主电源,并由电站配电控制室(5)再将输送来的战时主电源进行分配,然后引接至防空地下室主体内的各个防护单元;弱电方面:电站配电控制室(5)使用弱电电缆(8)连接到平时电站(3),远程控制平时电站(3)内各种设备的启动和停止,并且,平时电站(3)还向电站配电控制室(5)反馈电站内设备的运行情况。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利用平时电站形成战时网状电源的设计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电站配电控制室(5)通过其内部设有的远程可视系统对平时电站(3)内的所有点位进行全方位的监控,所述的平时电站(3)内设有与所述的远程可视系统相配套使用的摄像装置。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或4所述的一种利用平时电站形成战时网状电源的设计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在以每栋建筑物内的电站配电控制室(5)为圆心的低压供电半径范围内,强电方面:将该栋建筑物与其周围的每一栋同类建筑物内的电站配电控制室(5)之间分别通过两条强电电缆连接,所述的两条强电电缆分别用于引接和输出多出部分的电量,即每一个建筑物既可以将自身电站多余的电量输出,又可以引接来自其它建筑物的电站多余的电量;弱电方面:在以每栋建筑物内的电站配电控制室(5)为圆心的低压供电半径范围内,将该栋建筑物与其周围的每一栋同类建筑物内的电站配电控制室(5)之间分别通过一条弱电电缆(8)连接,形成每两个防空地下室主体(2)之间的信息联系。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利用平时电站形成战时网状电源的设计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当某栋建筑物与其周围的同类建筑物的电站配电控制室(5)之间的距离均大于低压供电半径时,则直接增设两条弱电电缆(8)使该建筑物与距离其较近的两个同类建筑物防空地下室的电站配电控制室(5)相连,从而保证同类建筑物的防空地下室之间都有弱电电缆(8)连接,避免产生弱电连接盲区,最终形成一个以城市中所有防空地下室为基础的信息联网。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08100295958A CN101409432B (zh) | 2008-07-21 | 2008-07-21 | 一种利用平时电站形成战时网状电源的设计施工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08100295958A CN101409432B (zh) | 2008-07-21 | 2008-07-21 | 一种利用平时电站形成战时网状电源的设计施工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409432A true CN101409432A (zh) | 2009-04-15 |
CN101409432B CN101409432B (zh) | 2011-08-03 |
Family
ID=4057228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08100295958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409432B (zh) | 2008-07-21 | 2008-07-21 | 一种利用平时电站形成战时网状电源的设计施工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1409432B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8964015A (zh) * | 2018-05-31 | 2018-12-07 | 海宁市金能电力实业有限公司 | 一种用电工程高供低计设计的方法 |
CN109594835A (zh) * | 2018-12-26 | 2019-04-09 | 苏州市天地民防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一种人防地下室兼顾平时和战时通风的口部优化结构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7808057B (zh) * | 2017-11-07 | 2019-01-08 | 广东天盾人防工程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将楼梯与人防结合形成抗震防空区的设计施工方法 |
-
2008
- 2008-07-21 CN CN2008100295958A patent/CN101409432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8964015A (zh) * | 2018-05-31 | 2018-12-07 | 海宁市金能电力实业有限公司 | 一种用电工程高供低计设计的方法 |
CN109594835A (zh) * | 2018-12-26 | 2019-04-09 | 苏州市天地民防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一种人防地下室兼顾平时和战时通风的口部优化结构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409432B (zh) | 2011-08-03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7059919B (zh) | 一种地下综合管廊 | |
CN107938705A (zh) | 设置有通风口和逃生口节点结构的双层综合管廊 | |
CN106351254A (zh) | 多层式城市地下综合管廊 | |
CN108683117A (zh) | 一种330kV全户内变电站设备布置结构 | |
CN106013215A (zh) | 三层类矩形城市地下综合体 | |
CN101409432B (zh) | 一种利用平时电站形成战时网状电源的设计施工方法 | |
CN2537782Y (zh) | 环保节能民用住宅楼 | |
CN201543150U (zh) | 一种高层工业建筑消防给水系统的配置结构 | |
CN203373815U (zh) | 利用太阳能热水系统为消防水箱间防冻保温的系统 | |
CN204898782U (zh) | 供室外消防取水的消防水池和水箱组合式系统 | |
CN208489586U (zh) | 一种330kV全户内变电站设备布置结构 | |
CN107278095A (zh) | 抗震集装箱数据中心 | |
CN217559999U (zh) | 一种飞机地面空调供冷系统 | |
CN206571204U (zh) | 一种撬装式液化石油气瓶装供应站 | |
CN107142958B (zh) | 双盾构型综合管廊节点井 | |
CN215260300U (zh) | 一种用于地下封闭空间的一体化装配式通风装置 | |
CN203113425U (zh) | 区域地源热泵系统源侧水·中水公共供水管网系统 | |
CN205377435U (zh) | 光储充电与边坡防护一体化隧道供电系统 | |
CN215136249U (zh) | 一种地下变电站消防系统 | |
CN205212247U (zh) | 一种集成式电源系统 | |
CN202333485U (zh) | 变电站交流低压配电集中屏 | |
CN108396999B (zh) | 一种铁塔钢桩地下通信机房 | |
CN111622355A (zh) | 离网式模块化结构建筑 | |
CN203660284U (zh) | 一种特高压可控高抗低压侧设备的布置结构 | |
CN102995931B (zh) | 一种风光互补一体化基站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41 |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 ||
TR01 |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60624 Address after: 510080, room 1, 903 Tianhe Road, Yuexiu District, Guangdong, Guangzhou, China Patentee after: GUANGDONG TIANDUN RENFANG ENGINEERING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10, 204, building 88, Guangdong Agricultural Reclamation Bureau, No. 510612, Guangdong reclamation Road, Guangzhou, Guangdong, Tianhe District Patentee before: Yao Jun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10803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