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403846A - 摄影装置和摄影装置的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摄影装置和摄影装置的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403846A
CN101403846A CNA2008101663529A CN200810166352A CN101403846A CN 101403846 A CN101403846 A CN 101403846A CN A2008101663529 A CNA2008101663529 A CN A2008101663529A CN 200810166352 A CN200810166352 A CN 200810166352A CN 101403846 A CN101403846 A CN 10140384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contrast
focusing
camera
release butt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810166352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403846B (zh
Inventor
国重惠二
宫崎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ozhixin Digital Technology Co.,Ltd.
Original Assignee
Olympus Imaging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7252356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09088679A/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7252355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09086037A/ja
Application filed by Olympus Imaging Corp filed Critical Olympus Imaging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140384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40384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40384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40384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tudio Devices (AREA)
  • Automatic Focus Adjustment (AREA)
  • Focus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摄影装置具有:摄像元件(221),其利用摄像面接收经由摄影镜头(101)入射的被摄体光束,在该摄像面上对被摄体像进行光电转换并输出图像数据;液晶监视器(26),其使用由摄像元件(221)取得的图像数据来进行实时取景显示动作;第1对比度AF部(#201~#233),其根据由摄像元件(221)取得的图像数据求出被摄体像的对比度信息,根据该对比度信息将摄影镜头(101)引导到第1对焦容许范围内;以及控制部,其进行控制,以便在实时取景显示动作开始时,以第1时间间隔执行基于第1对比度AF部的焦点调节动作。

Description

摄影装置和摄影装置的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有实时取景(Live View)显示功能的摄影装置和摄影装置的控制方法,详细地说,涉及具有将由摄像元件所取得的图像显示在显示装置上的所谓实时取景显示功能(也称为电子取景器功能)、并能利用该实时取景显示中的图像信号进行摄影镜头的焦点调节的摄影装置和摄影装置的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在现有的数字相机中,通过光学式取景器进行被摄体像的观察。然而最近,在市场上销售一种具有实时取景显示功能的数字相机,该数字相机没有光学式取景器,或者与光学式取景器一起利用液晶监视器等显示装置来显示由摄像元件所取得的图像以用于观察被摄体像。
这种具有实时取景显示功能的数字相机由于直接显示由摄像元件所取得的被摄体图像,因而容易观察且便利。然而,在数字单反相机中,为了进行实时取景显示,使配置在摄影光路内的可动反射镜暂时退避到光路外,因而在实时取景显示中,不能使用基于现有的相位差方式的AF(Auto focus,自动对焦)机构,该现有的相位差方式是使用由设在可动反射镜上的副反射镜所反射的被摄体光束来检测摄影镜头的散焦量。
例如,在日本特开2006-163094号公报(2006年6月22日公开,称为现有技术)中公开了一种将对比度AF和相位差方式AF并用的数字单反相机,上述对比度AF是根据来自摄像元件的图像信号检测对比度信息来进行AF的方式。该数字单反相机在进行实时取景显示时,响应于快门释放按钮的半按下动作,通过对比度AF进行一次摄影镜头的对焦。
在现有技术中提出的数字单反相机中,在实时取景显示中,可通过对比度AF进行自动焦点调节。另外,在AF模式中,单独AF模式和连续AF模式是公知的,单独AF模式是在快门释放按钮的半按下状态等摄影准备动作时等仅进行一次焦点检测动作,连续AF模式是在即将进行摄影动作前连续地重复进行焦点调节动作。在实时取景显示模式中,在设定了单独AF模式的情况下,根据快门释放按钮的半按下操作开始自动焦点调节,而在设定了连续AF模式的情况下,如果与单独AF模式一样根据快门释放按钮的半按下操作而开始自动焦点调节,则将频繁地进行自动焦点调节动作,导致看不清楚被摄体像。如果为了避免该情况,而扩大对焦幅度,则具有快门释放时的焦点没精确地对准的问题。并且,由于响应于快门释放按钮的半按下操作来开始自动焦点调节,因而延时延长。
并且,在实时取景显示模式中选择了连续AF模式的情况下,如果在快门释放按钮的半按下前后以相同精度进行焦点调节,则在实时取景显示状态下进行摄影时,产生延时,并且难以进行高精度的焦点调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在从实时取景显示状态进行摄影的情况下,可进行延时少且精度高的焦点调节的摄影装置和摄影装置的控制方法。
本发明的摄影装置具有:摄像部,其利用摄像面接收经由摄影镜头入射的被摄体光束,在该摄像面上对被摄体像进行光电转换并输出图像数据;显示部,其使用由上述摄像部所取得的图像数据来进行实时取景显示动作;第1对比度AF部,其根据由上述摄像部所取得的图像数据求出上述被摄体像的对比度信息,根据该对比度信息将上述摄影镜头引导到第1对焦容许范围内;以及控制部,其进行控制,以便在上述实时取景显示动作开始时以第1时间间隔执行利用上述第1对比度AF部的焦点调节动作。
并且,本发明的摄影装置的控制方法具有以下步骤:拍摄被摄体;对所拍摄的被摄体进行实时取景显示;以及当上述实时取景显示动作开始时,以第1时间间隔,根据上述被摄体像的对比度信息将摄影镜头引导到第1对焦容许范围内。
附图说明
图1是从背面观察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中的数字单反相机的外观立体图。
图2是示出应用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中的数字单反相机的整体结构的框图。
图3是示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中的相机主体侧的电源接通复位动作的流程图。
图4是示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中的实时取景显示动作的流程图。
图5是示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中的实时取景显示动作的流程图。
图6是示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中的实时取景显示动作的流程图。
图7是示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中的摄影动作A的动作的流程图。
图8是示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中的摄影动作B的动作的流程图。
图9是示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中的相位差AF控制动作的流程图。
图10是示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中的对比度AF控制动作的流程图。
图11是示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中的更换镜头侧的电源接通复位动作的流程图。
图12是示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中的AF模式设定的菜单显示画面的图。
图13是示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中的对焦完成显示的图。
图14是示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中的对比度信息和对焦镜头的驱动关系的图。
图15是示出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中的实时取景显示动作的流程图。
图16是示出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中的实时取景显示动作的流程图。
图17是示出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中的实时取景显示动作的流程图。
图18是示出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中的对比度AF控制动作的流程图。
图19是示出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中的实时取景显示动作的流程图。
图20是示出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中的对比度AF控制动作的流程图。
图21A和图21B是示出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中的对比度信息和对焦镜头的驱动关系的图,图21A是示出高速对比度AF的情况的图,图21B是示出高精度对比度AF的情况的图。
图22A和图22B是说明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中的摄像元件和液晶监视器的容许弥散圆直径的图,图22A示出摄像元件的容许弥散圆直径,图22B示出液晶监视器的容许弥散圆直径。
图23是示出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中的容许弥散圆直径和散焦量的关系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附图使用应用了本发明的数字单反相机来说明优选实施方式。图1是从背面观察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数字单反相机的外观立体图。
在相机主体200的上表面设置有快门释放按钮21、摄影模式旋钮22、信息设定旋钮24、以及闪光灯50等。快门释放按钮21具有当摄影者半按下时接通的第1释放开关和当全按下时接通的第2释放开关。通过该第1释放开关(以下称为1R)的接通(摄影准备操作),相机进行焦点检测、摄影镜头的对焦、被摄体亮度的测光等摄影准备动作,通过第2释放开关(以下称为2R)的接通(摄影操作),根据摄像元件221(参照图2)的输出来执行取入被摄体像的图像数据的摄影动作。
摄影模式旋钮22是构成为可旋转的操作部件,通过使设置在摄影模式旋钮22上的表示摄影模式的图形显示或记号与标记一致,可选择全自动摄影模式(AUTO)、程序摄影模式(P)、光圈优先摄影模式(A)、快门优先摄影模式(S)、手动摄影模式(M)、肖像摄影模式、风景摄影模式、微距摄影模式、运动摄影模式、夜景摄影模式等各摄影模式。
信息设定旋钮24是构成为可旋转的操作部件,可在信息显示画面等上通过信息设定旋钮24的旋转操作来选择期望的设定值和模式等。闪光灯50是弹出式的辅助照明装置,通过操作未作图示的操作按钮,可使闪光灯50弹出并对被摄体进行照射。
在相机主体200的背面配置有液晶监视器26、连拍/单拍按钮27、AF锁定按钮28、向上用十字按钮30U、向下用十字按钮30D、向右用十字按钮30R、向左用十字按钮30L(在将这些各十字按钮30U、30D、30R、30L总称时,称为十字按钮30)、OK按钮31、实时取景显示按钮33、放大按钮34、菜单按钮37、以及再现按钮38。液晶监视器26是用于进行实时取景显示、并且再现显示已拍摄的被摄体像并显示摄影信息和菜单的显示装置。显示装置只要能进行这些显示即可,不限于液晶显示器。
连拍/单拍按钮27是连拍模式和单拍模式的模式切换用的操作部件,连拍模式是在快门释放按钮21被全按下的期间连续拍摄的模式,单拍模式是在快门释放按钮21被全按下时拍摄1张的模式。AF锁定按钮28是用于固定被摄体的对焦的操作部件。由此,在将焦点对准摄影对象的被摄体并在该状态下操作AF锁定按钮28,使对焦固定后,即使变更构图,也能进行将焦点对准摄影对象的摄影。
十字按钮30是用于指示光标在液晶监视器26上向X方向和Y方向的二维方向移动的操作部件,并且在再现显示记录在记录介质277(参照图2)内的被摄体像时,也用于被摄体像的选择指示。另外,除了设置向上、向下、向左、向右用的4个按钮以外,还能替换成触摸开关。OK按钮31是用于确定使用十字按钮30和控制旋钮24等所选择的各种项目的操作部件。
实时取景显示按钮33是用于从信息显示等的显示画面切换到实时取景显示、并且从实时取景显示切换到信息显示等的显示画面的操作按钮。另外,实时取景显示是根据被摄体像记录用的摄像元件221的输出在液晶监视器26上显示被摄体像以用于观察的模式,信息显示是在液晶监视器26上显示数字相机的摄影信息的模式。放大按钮34是用于在液晶监视器26上放大显示被摄体像的一部分的操作部件,通过操作所述十字按钮30,可变更放大位置。
菜单按钮37是用于切换到用于设定该数字相机的AF模式等各种模式的菜单模式的操作部件,当通过操作该菜单按钮37而选择了菜单模式时,在液晶监视器26上显示菜单画面。菜单画面为多层级的结构,借助十字按钮30选择各种项目,通过操作OK按钮31来决定选择。
再现按钮38是用于在摄影后指示将所记录的被摄体图像显示在液晶监视器26上的操作按钮。当进行了再现显示指示时,将以JPEG等压缩模式存储在后述的SDRAM 267和记录介质277内的被摄体的图像数据解压缩而进行显示。
在相机主体200的侧面可自由开闭地安装有记录介质收纳盖40。当打开该记录介质收纳盖40时,在其内部设置有用于装填记录介质277的槽,记录介质277可装填进或从相机主体200取出。
下面,使用图2说明数字单反相机的以电气系统为主的整体结构。本实施方式的数字单反相机由更换镜头100和相机主体200构成。在本实施方式中,更换镜头100和相机主体200分体构成,并通过通信接点300电连接,然而也能将更换镜头100和相机主体200构成为一体。另外,在图2中省略了内置式的闪光灯50的电路框图。
在更换镜头100的内部配置有焦点调节和焦距调节用的摄影光学系统101以及用于调节开口量的光圈103。进行连接以使摄影光学系统101由光学系统驱动机构107驱动,光圈103由光圈驱动机构109驱动。由光学系统位置检测机构105来检测由光学系统驱动机构107驱动的摄影光学系统101的焦距和焦点位置。
光学系统驱动机构107、光圈驱动机构109以及光学系统位置检测机构105分别与镜头CPU 111连接,该镜头CPU 111经由通信接点300与相机主体200连接。镜头CPU 111进行更换镜头100内的控制,通过控制光学系统驱动机构107来进行对焦和变焦驱动,并通过控制光圈驱动机构109来进行光圈值控制。并且,镜头CPU 111将由光学系统位置检测机构105所检测出的焦距和焦点位置信息发送到相机主体200。
在相机主体200内设置有可动反射镜201,该可动反射镜201可在为了将被摄体像反射到观察光学系统而相对于镜头光轴倾斜45度的位置(下降位置、被摄体像观察位置)和为了将被摄体像引导到摄像元件221而弹起的位置(上升位置、退避位置)之间转动。
在该可动反射镜201的上方配置有用于使被摄体像成像的对焦屏205,在该对焦屏205的上方配置有用于使被摄体像左右反转的五棱镜207。
在该五棱镜207的射出侧(图2的右侧)配置有被摄体像观察用的目镜(未作图示),在其侧边而且不会妨碍被摄体像的观察的位置上,配置有测光传感器211。该测光传感器211与测光处理电路241连接,测光传感器211的输出被该测光处理电路241进行放大处理和模拟-数字转换等处理。
上述可动反射镜201的中央附近由半透半反镜构成,在该可动反射镜201的背面设置有副反射镜203,该副反射镜203用于将在半透半反镜部透过的被摄体光反射到相机主体200的下部。该副反射镜203可相对于可动反射镜201转动,当可动反射镜201弹起时(图2中的虚线位置),副反射镜203转动到覆盖半透半反镜部的位置,当可动反射镜201位于被摄体像观察位置(下降位置)时,副反射镜203如图所示位于相对于可动反射镜201打开的位置。
该可动反射镜201由可动反射镜驱动机构239驱动。并且,在副反射镜203的下方配置有相位差AF传感器243,该相位差AF传感器243的输出与相位差AF处理电路245连接。相位差AF传感器243由为了测定通过摄影光学系统101成像的被摄体像的散焦量而将摄影光学系统101的周边光束分离为2个光束的公知的相位差AF光学系统和1对传感器构成。并且,相位差AF传感器243可针对摄影画面内的多个点分别进行焦点检测。
在可动反射镜201的后方配置有曝光时间控制用的焦面式的快门213,该快门213由快门驱动机构237进行驱动控制。在快门213的后方配置有摄像元件221,该摄像元件221将通过摄影光学系统101成像的被摄体像光电转换成电信号。另外,作为摄像元件211,当然可以使用CCD(Charge Coupled Device,电荷耦合器件)或CMOS(Complementary MetalOxide Semiconductor,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等二维摄像元件。
摄像元件221与摄像元件驱动电路223连接,通过该摄像元件驱动电路223从摄像元件221进行图像信号的读出等。摄像元件驱动电路223与预处理电路225连接,预处理电路225进行实时取景显示用的像素疏化处理、放大显示用的切出处理等图像处理用的预处理。
在所述快门213和摄像元件221之间配置有防尘过滤器215、压电元件216以及红外截止滤波器/低通滤波器217。在防尘过滤器215的周围固定有压电元件216,该压电元件216通过防尘过滤器驱动电路235而以超声波方式振动。附着在防尘过滤器215上的尘埃通过压电元件216上产生的振动波而被去除。
红外截止滤波器/低通滤波器217是用于从被摄体光束中去除红外光分量和高频分量的光学滤波器。防尘过滤器215、压电元件216、红外截止滤波器/低通滤波器217以及摄像元件221气密地构成为一体,以使尘埃等不会侵入。该一体化的摄像元件221等可通过移动机构233而沿着摄像元件221的摄像面上的X轴方向和Y轴方向分别移动。
抖动传感器227是检测因施加给相机主体200的抖动等而引起的振动的传感器,抖动传感器227的输出与抖动校正电路229连接。抖动校正电路229生成用于去除抖动等振动的抖动校正信号,抖动校正电路229的输出与移动机构驱动电路231连接。移动机构驱动电路231输入抖动校正信号,并根据该信号而驱动移动机构233。通过该移动机构233使摄像元件221等移动以消除施加给相机主体200的抖动等振动,来进行防抖。
预处理电路225与ASIC(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特定用途集成电路)250内的数据总线252连接。在该数据总线252上连接有顺序控制器(以下称为“主体CPU”)251、图像处理电路257、压缩解压缩电路259、视频信号输出电路261、SDRAM控制电路265、输入输出电路271、通信电路273、记录介质控制电路275、闪存控制电路279、以及开关检测电路283。
与数据总线252连接的主体CPU 251控制该数字单反相机的动作。在所述的预处理电路225和主体CPU 251之间并联连接有对比度AF电路253和AE电路255。对比度AF电路253根据从预处理电路225所输出的图像信号提取高频分量,并将基于该高频分量的对比度信息输出到主体CPU 251。AE电路255根据从预处理电路225所输出的图像信号,将与被摄体亮度对应的测光信息输出到主体CPU 251。
与数据总线252连接的图像处理电路257进行数字图像数据的数字放大(数字增益调整处理)、颜色校正、伽马(γ)校正、对比度校正、实时取景显示用图像生成等各种图像处理。并且,压缩解压缩电路259是用于将存储在SDRAM 267内的图像数据以JPEG或TIFF等压缩方式进行压缩的电路。另外,图像压缩不限于JPEG和TIFF,也可以应用其他压缩方式。
视频信号输出电路261经由液晶监视器驱动电路263与液晶监视器26连接。视频信号输出电路261是用于将存储在SDRAM 267和记录介质277内的图像数据转换成用于显示在液晶监视器26上的视频信号的电路。如图1所示,液晶监视器26配置在相机主体200的背面,然而只要是摄影者能进行观察的位置即可,不限于背面,并且不限于液晶显示器,也可以是其他显示装置。
SDRAM 267经由SDRAM控制电路265与数据总线261连接,该SDRAM 267是用于暂时存储由图像处理电路257进行了图像处理后的图像数据或者由压缩解压缩电路259压缩后的图像数据的缓存。
与上述的摄像元件驱动电路223、预处理电路225、抖动校正电路229、移动机构驱动电路231、防尘过滤器驱动电路235、快门驱动机构237、可动反射镜驱动机构239、测光处理电路241以及相位差AF处理电路245连接的输入输出电路271经由数据总线252控制与主体CPU 251等各电路之间的数据输入输出。
经由通信接点300与镜头CPU 111连接的通信电路273与数据总线252连接,并与主体CPU 251等之间进行数据交换和控制命令的通信。与数据总线252连接的记录介质控制电路275与记录介质277连接,并控制向该记录介质277内的图像数据等的记录和图像数据等的读出。
记录介质277构成为可装填xD Picture Card(注册商标)、CompactFlash(注册商标)、SD Memory Card(注册商标)或Memory Stick(注册商标)等可改写的记录介质中的任一种,并可相对于相机主体200自由拆装。此外,也可以构成为可经由通信接点而连接硬盘。
闪存控制电路279与闪存(Flash Memory)281连接,该闪存281存储有用于控制数字单反相机的动作的程序,主体CPU 251根据存储在该闪存281内的程序进行数字单反相机的控制。另外,闪存281是可电改写的非易失性存储器。
包含检测快门门释放按钮21的第1行程(半按下)的1R开关、检测第2行程(全按下)的2R开关、以及通过实时取景显示按钮33的操作而接通的实时取景显示开关的各种开关285经由开关检测电路283与数据总线252连接。
并且,作为各种开关285,包含与放大按钮34连动的放大开关、电源开关、与菜单按钮37连动的菜单开关、与AF锁定按钮28连动的AF锁定开关、与连拍/单拍按钮27连动的连拍/单拍开关、以及与其他操作部件连动的其他各种开关等。
下面,使用图3至图11所示的流程图来说明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中的数字相机的动作。图3是基于相机主体200侧的主体CPU 251的电源接通复位动作。当相机主体200内装填了电池时,该流程开始,最初判定相机主体200的电源开关是否接通(#1)。
当步骤#1中的判定结果是电源开关断开的情况下,成为低耗电状态即休眠状态(#3)。在该休眠状态下,只有在电源开关接通的情况下才进行中断处理,在步骤#5以后进行电源开关接通用的处理。在电源开关接通前,停止电源开关中断处理以外的动作,防止电源电池的消耗。
在步骤#1中,在电源开关接通的情况下,或者脱离了步骤#3中的休眠状态的情况下,开始电源供给(#5)。然后,进行防尘过滤器215中的尘埃去除动作(#7)。这是从防尘过滤器驱动电路235向固定在防尘过滤器215上的压电元件216施加驱动电压,利用超声波振动波去除尘埃等的动作。
然后,如果存在利用摄影模式旋钮22等设定的程序摄影模式等摄影模式、ISO感光度、手动设定的快门速度和光圈值等信息,则读入这些摄影条件和镜头信息(#9)。镜头信息的读入是从镜头CPU 111经由通信电路273进行更换镜头100的光圈打开、焦距信息、镜头识别编号等镜头特性信息的读入。
接下来,进行测光/曝光量运算(#11)。在该步骤中,通过测光传感器211对被摄体亮度进行测光,运算曝光量,使用该曝光量按照摄影模式/摄影条件进行快门速度和光圈值等的曝光控制值的运算。之后,将摄影信息显示在液晶监视器26上(#13)。摄影信息是在步骤#9中所读入的摄影模式/摄影条件等和在步骤#11中所运算的快门速度和光圈值的曝光控制值等。
然后,判定实时取景显示开关是否接通(#15)。如上所述,在摄影者借助实时取景显示观察被摄体像的情况下,操作实时取景显示按钮33。在判定结果是实时取景显示开关接通的情况下,执行实时取景显示动作的子程序(#31)。关于该实时取景显示动作,使用图4至图6在后面描述。
在步骤#15中的判定结果是实时取景显示开关未接通的情况下,判定再现开关是否接通(#17)。再现模式是在操作了再现按钮38时,读出记录在记录介质277内的静态图像数据并将其显示在液晶监视器26上的模式。当判定结果是再现开关接通的情况下,执行再现动作(#33)。
在步骤#17中的判定结果是再现开关未接通的情况下,判定菜单开关是否接通(#19)。在该步骤中,判定是否操作了菜单按钮37并设定了菜单模式。在判定结果是菜单开关接通的情况下,在液晶监视器26上进行菜单显示,并进行菜单设定动作(#35)。通过菜单设定动作,可进行AF模式、白平衡、ISO感光度设定、驱动模式设定等各种设定动作。
作为AF模式,设置有单独自动对焦(single AF)(S-AF)模式和连续自动对焦(continuous AF)(C-AF)模式。AF模式的设定是这样来设定的,即:如图12所示,从菜单画面中选择AF模式的设定显示画面,在该画面上通过操作十字按钮30来选择任一AF模式,并操作OK按钮31。另外,作为AF模式,单独AF模式被设定为默认值。
在步骤#19中的判定结果是菜单开关未接通的情况下,判定是否半按下了快门释放按钮21(摄影准备操作),即1R开关是否接通(#21)。在判定结果是1R开关接通的情况下,执行进行摄影准备和静态图像摄影的摄影动作A的子程序(#37)。该子程序的详情使用图7在后面叙述。
在步骤#21中的判定结果是1R开关未接通的情况下,进行对焦显示的熄灭(#22)。如后所述,当通过对比度AF达到对焦状态、并且焦点对准了被摄体时,如图13所示,显示对焦显示311(图10的#235)。如果未进行该对焦显示,则使该对焦显示熄灭。接下来,与步骤#1一样,判定电源开关是否接通(#23)。在判定结果是电源开关接通的情况下,回到步骤#9,重复所述动作。另一方面,在电源开关未接通的情况下,停止电源供给(#25),回到步骤#3,成为所述的休眠状态。
下面,使用图4至图6说明步骤#31的实时取景显示动作。当进入了该子程序时,首先,关闭摄影信息显示(#41)。在步骤#13中,摄影信息显示在液晶监视器26上,而在该步骤中,为了在液晶监视器26上进行实时取景显示,停止该摄影信息的显示。接下来,与步骤#11一样,进行测光/曝光量运算(#43)。
然后,使可动反射镜201从摄影光学系统101的光轴退避(#45),打开快门213(#47)。通过这些动作,基于摄影光学系统101而形成的被摄体像成像在摄像元件221上。接下来,进行实时取景条件初始设定(#49)。在该步骤中,为了进行摄像元件221驱动时的电子快门速度和感光度的条件设定,使用在步骤#43中所求出的测光/曝光量的运算结果,进行用于在液晶监视器26上显示适当的亮度(明亮度)的像的运算和设定。
然后,指示开始实时取景显示(#51)。即,对摄像元件221和图像处理电路257等进行指示,将由摄像元件221所取得的图像数据以动态图像形式显示在液晶监视器26上。摄影者可根据该实时取景显示决定摄影构图。另外,在实时取景显示中进行电子快门速度和ISO感光度等的控制,以使液晶监视器26的画面亮度成为一定的亮度。
当开始了实时取景显示时,接着判定是否半按下了快门释放按钮21,即1R开关是否接通(#53)。在判定结果是1R开关未接通的情况下,与步骤#22一样,在正进行对焦显示的情况下关闭对焦显示(#54)。
接下来,判定是否设定了连续AF模式作为AF模式(#55)。在判定结果为不是连续AF模式的情况下,即在设定了单独AF模式的情况下,跳到步骤#77。另一方面,在设定了连续AF模式的情况下,进行对比度AF控制(#61)。
在该对比度AF控制中,根据来自对比度AF电路253的对比度信息进行控制,以使摄影光学系统101成为对焦状态。该对比度AF控制的详情使用图10在后面描述。另外,在设定了连续AF模式的情况下,当进入了实时取景显示模式时,在未半按下快门释放按钮21的状态下,重复执行步骤#61,由此连续地执行对比度AF控制。
然后,判定与实时取景显示按钮33连动的实时取景显示开关是否接通(#77)。当实时取景显示按钮33被操作一次时,成为实时取景显示模式,当被再次操作时,实时取景显示模式被解除。在步骤#77中的判定结果是接通的情况下,在步骤#85以后结束实时取景显示模式。
在步骤#77中的判定结果是实时取景显示开关未接通的情况下,判定与再现按钮38连动的再现开关是否接通(#79)。由于在液晶监视器26上进行记录在记录介质277内的图像数据的再现显示,因而有必要结束实时取景显示模式。在步骤#79中的判定结果是接通的情况下,在步骤#85以后结束实时取景显示模式。
在步骤#79中的判定结果是再现开关未接通的情况下,判定与菜单按钮37连动的菜单开关是否接通(#81)。由于在液晶监视器26上进行菜单显示,因而有必要结束实时取景显示模式。在步骤#81中的判定结果是接通的情况下,在步骤#85以后结束实时取景显示模式。
在步骤#81中的判定结果是菜单开关未接通的情况下,判定电源开关是否接通(#83)。在判定结果是电源开关断开的情况下,为了进行电源断开处理,首先在步骤#85以后结束实时取景显示。在步骤#83中的判定结果是接通的情况下,回到步骤#53,重复所述动作。
为了结束实时取景显示,当转移到步骤#85时,首先进行对焦显示的熄灭(#85)。如上所述,当焦点对准被摄体时,如图13所示,由于显示对焦显示311,因而如果正在进行该对焦显示,则使该对焦显示熄灭。接下来,对预处理电路225和图像处理电路257等进行实时取景显示的停止指示(#87)。之后,对快门213指示快门关闭动作(#89),使可动反射镜201进行复原动作(移动到下降位置)(#91),回到原来的程序。
在步骤#53(图4)中的判定结果是1R开关接通的情况下,判定是否是对焦显示中(#102)。当通过对比度AF达到了对焦状态、并且焦点对准了被摄体时,由于要进行对焦显示(图10的#235),因而判定是否正进行该显示。在判定结果是对焦显示中的情况下,跳到步骤#107。
另一方面,在步骤#102中的判定结果为不是对焦显示中的情况下,进行对比度AF控制(#105)。这里,与步骤#61一样,根据来自对比度AF电路253的对比度信息进行控制,以使摄影光学系统101成为对焦状态。另外,在对焦显示中的情况下,不进行步骤#105中的对比度AF控制是因为,在达到对焦状态后,如果再次通过对比度AF来驱动摄影光学系统101,则操作感不好。
当对比度AF控制结束时,接下来进行AE信息的读入(#106)。由于可动反射镜201位于下降位置,因而步骤#43中的测光可使用测光传感器211进行测光,然而在该步骤中,可动反射镜201位于退避位置(上升位置),因而不能使用测光传感器211进行测光。因此,根据AE电路255的输出取得AE信息。
在设定了连续AF模式或单独AF模式的情况下,当半按下了快门释放按钮21时,由于在此以前没有进行对焦显示(在连续AF的情况下,参照后述步骤#234、#235),因而仅执行一次步骤#105中的对比度AF控制。当在该程序中达到了对焦状态并进行了对焦显示时,回到图6的程序,以后根据步骤#102中的判定,不执行步骤#105的对比度AF控制。因此,当进行了快门释放按钮21的半按下操作时,即使设定了连续AF模式和单独AF模式中的任一种模式,也进行对焦(AF)锁定。
同样,在设定了连续AF模式或单独AF模式的情况下,当半按下了快门释放按钮21时,仅执行一次步骤#106中的从AE电路255读入基于图像数据的AE信息以及测光/曝光量运算的动作。当在该程序中达到了对焦状态并进行了对焦显示时,回到图6的程序,以后根据步骤#102中的判定,不执行步骤#106的AE信息的读入等。因此,当进行了快门释放按钮21的半按下操作时,即使设定了连续AF模式和单独AF模式中的任一种模式,也进行AE锁定。另外,根据在该AE锁定时所读入的AE信息进行评价测光。
然后,判定是否全按下了快门释放按钮21(摄影操作),即2R开关是否接通(#107)。当判定结果是未接通时(即断开的情况下),回到步骤#53,执行所述动作。另一方面,当接通时,在步骤#109以后执行摄影动作。
当进入了摄影动作时,首先,停止实时取景显示(#109)。接下来,关闭快门213(#111)。在实时取景显示中,打开快门213,根据摄像元件221的输出将被摄体像显示在液晶监视器26上,然而为了进入摄影动作,暂时关闭快门213。之后,与步骤#22一样,使对焦显示熄灭(#113)。
接下来,执行进行基于被摄体像的静态图像的图像数据的取得和记录的摄影动作B(#125)。关于该摄影动作B,使用图8在后面叙述。当摄影动作B结束时,回到步骤#43,再次开始实时取景显示,执行所述动作。
下面,使用图7说明步骤#37中的摄影动作A的子程序。该摄影动作A是在通常的光学取景器观察状态(即,非实时取景显示)中半按下了快门释放按钮21时所执行的子程序。当进入了摄影动作A的子程序时,首先,关闭摄影信息显示(#131)。接下来,执行相位差AF控制的子程序(#133)。即,根据相位差AF传感器243的输出求出散焦方向和散焦量,进行摄影光学系统101的对焦。该子程序的详情使用图9在后面说明。
当相位差AF结束时,与步骤#11一样进行测光/曝光量运算,求出快门速度和光圈值等曝光控制值(#135)。接下来,判定是否全按下了快门按钮21,即判断2R开关是否接通(#137)。
在步骤#137中的判定结果是2R开关未接通的情况下,判定1R开关是否接通(#157)。在判定结果是1R开关未接通的情况下,结束摄影动作A,回到原来的程序。另一方面,在判定结果是1R开关接通的情况下,回到步骤#137,成为交替检测1R开关和2R开关的状态的待机状态。
当步骤#137中的判定结果是2R开关接通时,转移到用于进行摄影的步骤。首先,进行可动反射镜201的退避动作(移动到上升位置)(#139)。由此,基于摄影光学系统101的被摄体光束被引导到摄像元件221上而进行成像。接下来,对镜头CPU 111指示光圈缩小动作(#141),并且还同时指示光圈缩小量(#143)。
这样,由于做好了进入摄像动作的准备,因而开始曝光动作(#145)。在曝光中,开始快门213的前帘的移动,并开始摄像元件221的电荷蓄积。当经过了与在步骤#135中求出的快门速度或者由摄影者手动设定的快门速度对应的时间时,开始快门213的后帘的移动,并结束摄像元件221的电荷蓄积。
当曝光动作结束时,将光圈打开指示输出到镜头CPU 111(#147)。接下来,进行使可动反射镜201向下降位置复原的动作(#149),从摄像元件221中读出图像信号(#151)。所读出的图像信号的图像处理由图像处理电路257等进行(#153),将处理后的图像数据记录在记录介质277内(#155)。当图像记录结束时,回到原来的程序。
下面,使用图8说明步骤#125(图6)中的摄影动作B的子程序。该摄影动作B是在实时取景显示状态中全按下了快门释放按钮21时所执行的子程序。当进入了摄影动作B的子程序时,根据AE电路255的输出进行曝光量运算(#161)。
接下来,与步骤#141、#143一样,进行光圈缩小指示并进行光圈缩小量的指示(#163、#165)。然后,与步骤#145一样,进行曝光动作(#167),由此,根据摄像元件221的输出取得被摄体像的图像数据。之后,与步骤#147、#151、#153、#155一样,指示光圈打开(#169),读出图像信号(#171),进行图像处理(#173),记录在记录介质277内。当图像记录结束时,回到原来的程序。
下面,使用图9说明步骤#133(图7)中的相位差AF控制的子程序。该相位差AF控制使用摄影光学系统101的周边2个光束,采用公知的相位差方式求出摄影光学系统101的散焦方向和散焦量。
当进入了相位差AF控制的子程序时,首先,进行所有点焦点检测(#181)。即,针对可由相位差AF传感器243和相位差AF处理电路245检测的所有点,检测散焦方向和散焦量。接下来,从所检测出的所有点中选择最近距离的点(#183)。一般,最多的情况是主要被摄体是最近的被摄体,因而进行这种选择。
然后,根据所选择的最近点的散焦量判定是否进入了对焦范围内(#185)。是否在对焦范围内的判定基准是:根据散焦量是否进入了基于容许弥散圆的对焦判定值内来进行判定。当判定结果是在对焦范围内时,回到原来的程序。另外,该容许弥散圆直径是根据摄像元件221的摄像分辨率,换句话说根据摄像元件221的像素尺寸来设定的。
另一方面,在判定结果是不在对焦范围内的情况下,根据所选择的焦点检测点的散焦方向和散焦量,运算通过光学系统驱动机构107驱动摄影光学系统101的驱动方向和驱动量(#187)。然后,对镜头CPU111指示光学系统驱动机构107的镜头驱动控制(#189),并指示此时的镜头驱动量和驱动方向(#191)。
当主体CPU 251向镜头CPU 111输出了镜头驱动控制的指示时,等待从镜头CPU 111输入表示镜头驱动完成的信号(#193)。当镜头驱动完成时,针对在步骤#183中所选择的焦点检测点进行焦点检测(#195)。当焦点检测结束时,回到步骤#185,在进入对焦范围前重复所述步骤。
下面,使用图10说明步骤#61(图4)和步骤#105(图6)中的对比度AF控制的子程序。在该对比度AF控制中,进行摄影光学系统101的驱动,以使基于摄像元件221的输出的对比度AF电路253中的对比度信息成为最大。该对比度AF控制可在这样的情况下使用,即:可动反射镜201位于退避位置(上升位置),不能进行基于相位差AF传感器243的输出的相位差AF控制。
当进入了对比度AF控制的子程序时,首先,对寄存器DC设定1(#201)。该寄存器DC是用于决定镜头驱动的驱动方向的寄存器。接下来,设定镜头送出方向作为镜头驱动方向(#203)。然后,设定第1规定值作为镜头驱动量(#204)。该第1规定值在图14中相当于摄影光学系统101内的对焦镜头的送出量LD1。
然后,从对比度AF电路253中取得对比度信息(#207)。之后,判定对比度信息是否降低(#208)。即,将上次取得的对比度信息与本次取得的对比度信息进行比较。另外,在设定为连续AF模式并重复执行步骤#208的情况下,在最初处理该步骤时,由于未存储上次的对比度信息,因而实际上不进行这里的比较,而进到步骤#209。
在步骤#208中的判定结果是对比度信息未降低的情况下,回到原来的程序,不进行通过对比度AF控制的焦点调节。另一方面,在对比度信息降低的情况下,进到步骤#209以后,进行摄影光学系统101的驱动。这是因为,在对比度信息未降低的情况下,当进行了对比度AF控制时,摄影光学系统101被过度地驱动,被摄体像变得看不清楚。因此,只有在对比度信息降低的情况下,才进行通过对比度AF控制的镜头驱动。另外,可以仅在对比度信息降低了规定量以上的情况下进行镜头驱动。
在步骤#208中的判定结果是对比度信息降低的情况下,对镜头CPU111指示镜头驱动控制(#209),并发送在步骤#203中所设定的镜头驱动方向和在步骤#204中所设定的镜头驱动量(#211)。当发送了这些信号时,镜头CPU 111通过光学系统驱动机构107驱动摄影光学系统101。当基于所设定的驱动方向和驱动量的驱动控制结束时,镜头CPU 111将镜头驱动完成信号发送到主体CPU 251。
主体CPU 251等待接收镜头驱动完成信号(#213),当接收到镜头驱动完成信号时,从对比度AF电路253中取得最新的对比度信息(#215)。接下来,判定对比度是否比上次提高(#217)。在判定结果是本次的对比度提高的情况下,对寄存器DC加上1(#219),回到步骤#209,重复所述步骤。
在步骤#217的判定结果是对比度比上次下降的情况下,判定寄存器DC的值是否是1(#221)。在判定结果是寄存器DC是1的情况下,使镜头驱动方向与上次相反(#223),回到步骤#209,重复所述步骤。
即,在第一次驱动镜头时,由于应驱动的方向不明,因而暂且向送出方向驱动镜头。当驱动的结果是对比度提高时,驱动方向正确(接近对焦位置),另一方面,当对比度下降时,驱动方向是反方向(远离对焦位置),因而反转。因此,当寄存器DC是1时,判断为是第一次驱动,进到步骤#223,使驱动方向反转,另一方面,当寄存器DC不是1时,判定为对比度越过了峰值位置,进到步骤#225。
在步骤#221中的判定结果是寄存器DC不是1的情况下,向对比度提高的方向驱动了镜头,然而由于这里是对比度降低,因而判断为已通过了对比度的峰值位置,使驱动方向成为与上次相反的方向(#225)。然后,设定第2规定值作为镜头驱动量(#226)。
作为镜头驱动量的第2规定值(相当于对焦镜头的送出量LD2)如图14所示相当于对焦镜头的送出量LD1的一半。由于越过了对比度的峰值位置,因而假定为峰值位于上次和本次的中间,设定为第1规定值的一半。接下来,对镜头CPU 111指示镜头驱动控制(#229),发送在步骤#225、#226中所设定的镜头驱动方向和驱动量(#231)。
镜头CPU 111在接收到镜头驱动控制指示等时,对光学系统驱动机构107开始驱动控制,当驱动了基于第2规定值的驱动量时,向主体CPU251发送镜头驱动完成信号。主体CPU 251等待接收镜头驱动完成信号(#233),当接收到该完成信号时,判定是否半按下了快门释放按钮21,即1R开关是否接通(#234)。
在步骤#234中的判定结果是1R开关未接通的情况下,跳到步骤#241,另一方面,在1R开关接通的情况下,进行对焦显示(#235)。该对焦显示是在液晶监视器26的显示面上如图13所示显示为对焦显示311。这里,在未半按下快门释放按钮21的情况下不显示对焦显示311是因为,当设定了连续AF模式时,连续地进行焦点调节,此时,如果对焦显示根据对焦状态而闪烁则会变得看不清楚。
接下来,对镜头CPU 111指示镜头位置信息请求(#241)。镜头CPU111从光学系统位置检测机构105中取得镜头位置信息,并将其发送到主体CPU 251。主体CPU 215取得该所发送的镜头位置信息(#243)。之后,回到原来的程序。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通过了对比度的峰值位置的情况下,使驱动量为一半来向反方向驱动(#225、#226),然而不限于此,例如可以通过3点插值法等插值运算,来移动到对比度的峰值位置。
下面,使用图14说明本实施方式中的对比度AF的对焦精度和对焦镜头的送出量。与摄像元件221的容许弥散圆直径φimg相当的摄像用容许散焦量Δfimg根据下式求出:
Δfimg=φimg/F
这里,F:镜头的光圈值(FNo.)
F=D/f(D:孔径,f:焦距)
因此,对焦显示(#235)中的对焦精度将驱动量作为第1规定值,只要该第1规定值如图14所示采用β*Δfimg,就能获得摄像元件221的容许弥散圆直径φimg程度的对焦精度。这里,β是经验值。
下面,使用图11说明更换镜头100的镜头CPU 111中的动作。首先,判定是否从主体CPU 251进行了镜头信息请求指示(#301)。在判定结果是进行了请求指示的情况下,发送镜头信息(#311)。这里的镜头信息是光圈打开值、最小光圈值、镜头的颜色平衡信息、像差信息、AF用的信息等镜头固有信息,是存储在镜头CPU 111内或者未作图示的EEPROM等可电改写的存储器内的信息。
在步骤#301中的判定结果为不是镜头信息请求指示的情况下,判定是否是镜头位置信息请求(#303)。在判定结果是位置信息请求的情况下,将镜头位置信息发送到主体CPU 251(#313)。由于镜头位置信息由光学系统位置检测机构105检测,因而发送该信息。
在步骤#303中的判定结果为不是位置信息请求指示的情况下,判定是否是光圈缩小指示(#305)。在判定结果为是光圈缩小指示的情况下,接下来接收从主体CPU 251发送来的光圈缩小量(#315)。当接收到光圈缩小量时,进行通过光圈驱动机构109进行的光圈103的光圈缩小驱动的控制(#317)。
在步骤#305中的判定结果为不是光圈缩小指示的情况下,判定是否是光圈打开指示(#307)。在判定结果为是光圈打开指示的情况下,进行通过光圈驱动机构109进行的光圈103的光圈打开驱动的控制(#319)。
在步骤#307中的判定结果为不是光圈打开指示的情况下,判定是否是镜头驱动控制指示(#309)。在判定结果为是镜头驱动控制指示的情况下,接下来接收发送来的镜头驱动量和驱动方向(#321)。当接收到镜头驱动量和驱动方向时,镜头CPU 111控制光学系统驱动机构107来进行摄影光学系统101的驱动控制(#323)。然后,当驱动了规定的驱动量时,将镜头驱动完成信号发送到主体CPU 251(#325)。
如上所述,在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中,在设定了连续AF模式的情况下,在实时取景显示动作开始(#51)的同时,重复执行利用对比度AF单元进行的焦点调节动作(#61)。由于从快门释放按钮的半按下操作之前就开始了自动焦点调节,因而可使对焦精度成为高精度,可避免焦点没对准。并且,可缩短快门延时。而且,当开始实时取景显示时,开始自动焦点调节,因而可观察到焦点对准的被摄体像。
并且,在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中,响应于快门释放按钮21的半按下操作(#53),执行对焦(AF)锁定和AE锁定(#105、#106)。因此,可防止在快门释放按钮21的半按下后频繁地进行自动焦点调节而导致不易看见被摄体像。并且,由于进行AE锁定和AF锁定,因而可缩短延时。
而且,在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中,响应于快门释放按钮21的半按下操作,根据在AE锁定时获得的图像数据执行评价测光(#106)。因此,在进行了AE锁定后,即使变更构图,也能维持快门释放按钮21半按下时的焦点,可针对此时的被摄体获得适当的曝光。
下面,使用图15至图18说明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在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中,当开始实时取景显示动作时(参照图4),在选择了连续AF的情况下,通过对比度AF控制进行自动焦点调节(参照步骤#61),当进行了快门释放按钮21的半按下操作时(参照步骤#53),在达到对焦状态前通过对比度AF控制进行自动焦点调节(参照步骤#102、#105)。在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中,当开始实时取景显示动作时(参照图15),在选择了连续AF的情况下,以第1时间间隔(步骤#57)通过对比度AF控制进行自动焦点调节(#61),当进行了快门释放按钮21的半按下操作时(步骤#53),以比第1时间间隔短的第2时间间隔进行对比度AF控制(步骤#101、#105)。
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结构与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大致相同,由于仅将图4~图6、图10所示的流程图替换成图15~图18所示的流程图,因而以不同点为中心进行说明。
当进入了图15所示的实时取景显示动作的流程时,与第1实施方式一样,根据步骤#41中的摄影信息显示进行步骤#51中的实时取景显示开始的指示。由于该一系列步骤中的处理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因而省略详细说明。当进行了实时取景显示开始的指示时,接下来起动用于控制执行对比度AF控制的时间间隔的定时器(#52)。
然后,判定是否半按下了快门释放按钮21,即1R开关是否接通(#53)。在判定结果是1R开关未接通的情况下,与步骤#22一样,在进行对焦显示的情况下使对焦显示熄灭(#54)。
接下来,判定是否设定了连续AF模式作为AF模式(#55)。在判定结果为不是连续AF模式的情况下,即在设定了单独AF模式的情况下,跳到步骤#77。另一方面,在设定了连续AF模式的情况下,判定控制对比度AF控制的间隔的定时器是否到时间(#57)。
该定时器在步骤#52或后面的步骤#59中起动,决定对比度AF控制的时间间隔(所示的第1时间间隔)。在判定结果是尚未经过规定时间的情况下,跳到步骤#77,另一方面,当经过了规定时间时,使定时器复位,并再次使其起动(#59)。之后,进行对比度AF控制(#61)。
在该对比度AF控制中,根据来自对比度AF电路253的对比度信息进行控制以使摄影光学系统101成为对焦状态。该对比度AF控制的详情使用图18在后面描述。另外,在设定了连续AF模式的情况下,当进入了实时取景显示模式时,在未半按下快门释放按钮21的状态下,重复通过步骤#59,所以按由定时器决定的规定时间间隔(第1时间间隔)重复执行对比度AF控制。
当步骤#61中的对比度AF控制结束时,或者在步骤#55中判定为未设定连续AF、或者在步骤#57判定为定时器尚未到时的情况下,进到步骤#77(图16)。该步骤#77以后的处理与图5中所说明的流程相同,因而省略详细说明。
在步骤#53(图15)中的判定结果是1R开关接通的情况下,与步骤#55一样,判定是否设定了连续AF作为AF模式(图17,#101)。在判定结果为设定了连续AF模式的情况下,与步骤#22(图3)一样,进行对焦显示311的熄灭(#103)。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设定了连续AF模式的情况下,不显示对焦显示311(图13)。这是因为,在连续AF模式时,连续地进行焦点调节,此时,如果对焦显示根据对焦状态而闪烁,变得看不清楚。
在步骤#101中的判定结果为不是连续AF模式的情况下,即是单独AF模式的情况下,判定是否是对焦显示中(#102)。如上所述,当通过对比度AF而使摄影光学系统101成为对焦状态时,进行对焦显示311。在单独AF模式中达到了对焦状态后,在步骤#105中,无需再次进行对比度AF控制,因而在步骤#102中的判定结果是对焦显示中,即达到了对焦状态的情况下,跳到步骤#107,并跳过步骤#105和#106。
当对比度AF控制结束时,接下来进行AE信息的读入(#106)。由于可动反射镜201位于下降位置,因而步骤#43中的测光可使用测光传感器211进行测光,然而在该步骤中,可动反射镜201位于退避位置(上升位置),不能使用测光传感器211进行测光。因此,根据AE电路255的输出取得AE信息。
当设定了连续AF模式并开始了实时取景显示时(#51),只要没有半按下快门释放按钮21(#53→否),则当每次由定时器对规定时间的经过进行了计时时(#57),就进行对比度AF控制(#61)。然而,当半按下了快门释放按钮21时(#53→是),按照步骤#101→#103→#105→#106→#107否→#53的顺序来处理。在该循环中不进行定时器的计时动作,因而与快门释放按钮21半按下前相比较,连续进行对比度AF控制,连续执行焦点调节动作。
并且,当半按下了快门释放按钮21时,在对比度AF控制后,也读入AE信息,根据该读入的AE信息进行评价测光。这样,每次进行了对比度AF控制,也更新测光值/曝光量运算值。另外,在快门释放按钮21半按下以后,不进行定时器的计时动作,然而当然也可以使用定时时间比步骤#52、#59中的定时器短的定时器来控制对比度AF控制的执行动作的定时。
并且,在设定了单独AF模式的情况下,当半按下了快门释放按钮21时,由于在此以前没有进行对焦显示,因而仅执行一次步骤#105中的对比度AF控制。当在该程序中达到了对焦状态并进行了对焦显示时,之后根据步骤#102中的判定,不执行步骤#105的对比度AF控制。因此,当进行了快门释放按钮21的半按下操作时,进行对焦(AF)锁定。
同样,在设定了单独AF模式的情况下,当半按下了快门释放按钮21时,仅执行一次步骤#106中的从AE电路255读入基于图像数据的AE信息的读入以及测光/曝光量运算。当在该程序中达到了对焦状态并进行了对焦显示时,之后根据步骤#102中的判定,不执行步骤#106的AE信息读入。因此,当进行了快门释放按钮21的半按下操作时,进行AE锁定。另外,根据在该AE锁定时所读入的AE信息进行评价测光。
然后,判定是否全按下了快门释放按钮21,即2R开关是否接通(#107)。由于该步骤以后的处理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因而省略详细说明。
下面,使用图18说明步骤#61(图15)和步骤#105(图17)中的对比度AF控制的子程序。由于该对比度AF控制的子程序中的步骤#201-#233与第1实施方式中的图10的对比度AF控制的子程序相同,因而省略详细说明。
在步骤#231中,向镜头CPU 111发送镜头驱动量和驱动方向,镜头CPU 111在接收到镜头驱动控制指示等时,对光学系统驱动机构107开始驱动控制,当驱动了基于第2规定值的驱动量时,向主体CPU 251发送镜头驱动完成信号。主体CPU 251等待接收镜头驱动完成信号(#233),当接收到完成信号时,判定是否设定了连续AF模式(#234A)。
在步骤#234A中的判定结果是连续AF模式的情况下,跳到步骤#241,另一方面,在不是连续AF模式的情况下,进行对焦显示(#235)。该对焦显示是在液晶监视器26的显示面上如图13所示显示为对焦显示311。这里,在连续AF模式的情况下不显示对焦显示311是因为,与步骤#103中的对焦显示的熄灭一样,在连续AF模式时,连续地进行焦点调节,此时,如果对焦显示根据对焦状态而闪烁,则会变得看不清楚。
接下来,对镜头CPU 111指示镜头位置信息请求(#241)。镜头CPU111从光学系统位置检测机构105中取得镜头位置信息,并将其发送到主体CPU 251。主体CPU 215取得该发送的镜头位置信息(#243)。之后,回到原来的程序。
如上所述,在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中,在菜单设定动作(#35)中,当设定了连续AF模式时,在开始了实时取景显示动作时(#51),在不进行快门释放按钮21的半按下操作的状态下(#53→否),每当经过由定时器所计时的规定时间(第1时间间隔)时(#57→是),就执行通过对比度AF控制进行的焦点调节动作(#61),当进行了快门释放按钮21的半按下操作时(#53→是),以比规定时间短的间隔(第2时间间隔)连续执行通过对比度AF进行的焦点调节动作(#105)。该第2时间间隔可以由定时器来计时,然而在本实施方式中,不特别进行计时动作而连续地执行焦点调节动作。
因此,在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中,当设定了连续AF模式时,在半按下快门释放按钮21之前,以由定时器决定的规定时间间隔进行对比度AF控制,不那么频繁地进行焦点调节动作,可防止实时取景显示变得不好看。并且,在快门释放按钮21半按下后,焦点调节动作的间隔变为短的时间,可缩短延时。
下面,使用图19至图23说明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在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中,当开始实时取景显示动作时(参照图4),在选择了连续AF的情况下,通过对比度AF控制进行自动焦点调节(参照步骤#61),当进行了快门释放按钮21的半按下操作时(参照步骤#53),在达到对焦状态之前通过对比度AF控制进行自动焦点调节(参照步骤#102、#105)。在该情况下,在快门释放按钮21的半按下操作前后不变更焦点检测精度。而在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中,在快门释放按钮21的半按下操作前后变更焦点检测精度。即,在快门释放按钮21的半按下操作前,镜头驱动量是第1或第2规定值(步骤#204、#226),另一方面,在快门释放按钮21的半按下操作后,镜头驱动量为第3或第4规定值(步骤#206、#228)。
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的结构与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大致相同,由于仅将图6、图10所示的流程图替换成图19、图20所示的流程图,因而以不同点为中心进行说明。
当进入了图4所示的实时取景显示动作的子程序时,如在第1实施方式中所叙述的那样,执行步骤#41-#51,开始实时取景显示。接下来,判定是否进行了快门释放按钮21的半按下操作(#53),在未进行半按下操作的情况下,使对焦显示311熄灭(#54),之后判定是否设定了连续AF(#55)。
在步骤#55中的判定结果是未设定连续AF控制的情况下,进到图5的步骤#77,然而在设定了连续AF控制的情况下,进行对比度AF控制(#61)。关于该对比度AF控制的子程序,使用图20在后面描述,然而由于是快门释放按钮21的半按下操作之前,因而以第1和第2驱动量进行自动焦点调节。
在步骤#53(图4)中的判定结果是1R开关接通的情况下,进到图19所示的流程。该流程的步骤#101~#107被追加了步骤#101和步骤#103,这一点与第2实施方式相同,并且除了该流程的步骤#109~#125被追加了步骤#112和步骤#123这一点以外,其他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因此,对于重复步骤,简单进行说明,以不同点为中心进行说明。
当进入了图19的流程时,判定是否设定了连续AF模式作为AF模式(图19,#101)。在判定结果是设定了连续AF模式的情况下,进行对焦显示311的熄灭(#103)。在本实施方式中,与第2实施方式一样,在设定了连续AF模式的情况下,不显示对焦显示311。
在步骤#101中的判定结果为不是连续AF模式的情况下,即是单独AF模式的情况下,判定是否是对焦显示中(#102)。如上所述,当通过对比度AF而使摄影光学系统10成为对焦状态时,进行对焦显示311。在单独AF模式中达到了对焦状态后,在步骤#105中,无需再次进行对比度AF控制,因而在步骤#102中的判定结果是对焦显示中,即达到了对焦状态的情况下,跳到步骤#107,并跳过步骤#105和#106。
在步骤#102中的判定结果为不是对焦显示中的情况下,或者是连续AF模式而且对焦显示熄灭动作结束时,进行对比度AF控制(#105)。因此,在设定了单独AF模式的情况下,当半按下了快门释放按钮21,即1R开关接通时,通过对比度AF控制进行一次自动焦点调节,在达到对焦状态后,跳过步骤#105中的对比度AF控制。
并且,在设定了连续AF模式的情况下,在半按下快门释放按钮21之前,即1R开关断开的情况下,重复执行步骤#53→步骤#59→步骤#83→步骤#53,在步骤#59中重复执行对比度AF控制。并且,当1R开关接通时,重复执行步骤#53→步骤#101→步骤#103→步骤#105→步骤#107→步骤#53,在步骤#105中重复执行对比度AF控制。
另外,步骤#105中的对比度AF控制使用图20在后面描述,然而由于是快门释放按钮21的半按下操作之后,因而以第3和第4驱动量进行自动焦点调节,与前述的步骤#61中的对比度AF控制相比,可进行高精度的焦点调节。
当步骤#105中的对比度AF控制结束时,进行AE信息的读入(#106)。
在设定了连续AF模式的情况下,以“是”从步骤#101分支,可每次在该步骤#106中读入AE信息。在设定了单独AF模式的情况下(#101→否),只有在步骤#102中判定为不是对焦显示中的情况下,才能在步骤#106中进行AE信息的读入。即,在设定了单独AF模式的情况下,在半按下了快门释放按钮21时(1R开关接通),仅进行一次AE信息的读入。
然后,判定是否全按下了快门释放按钮21,即2R开关是否接通(#107)。在判定结果为未接通的情况(即断开的情况)下,回到步骤#53,重复所述动作。另一方面,在接通的情况下,在步骤#109以后执行摄影动作。
当进入了摄影动作时,首先,停止实时取景显示(#109)。接下来,关闭快门213(#111)。在实时取景显示中,打开快门213,根据摄像元件221的输出将被摄体像显示在液晶监视器26上,然而为了进入摄影动作,暂时关闭快门213。
然后,判定是否是对焦显示中(#112)。在判定结果是对焦显示中的情况下,在摄影动作前,使对焦显示熄灭(#123)。在判定结果为不是对焦显示中的情况下,或者当步骤#123的对焦显示的熄灭动作结束时,执行进行基于被摄体像的静态图像的图像数据的取得和记录的摄影动作B(#125)。当摄影动作B结束时,回到步骤#43,再次开始实时取景显示,重复所述动作。
下面,使用图20说明步骤#59(图4)和步骤#105(图19)中的对比度AF控制的子程序。在该对比度AF控制的流程中,针对进行与图10所示的流程相同处理的步骤,附上相同的步骤编号,省略详细说明。在对比度AF控制中,进行摄影光学系统101的驱动,以使基于摄像元件221的输出的对比度AF电路253中的对比度信息为最大。
在该对比度AF控制中,有这样的两种模式,即:以高速然而对焦精度粗的第1对焦精度进行AF控制的高速对比度AF(第1对比度AF),以及以低速然而对焦精度高的第2对焦精度进行AF控制的高精度对比度AF(第2对比度AF)。
当进入了对比度AF控制的子程序时开始第1对比度AF,首先,对寄存器DC设定1(#201)。该寄存器DC是用于决定镜头驱动的驱动方向的寄存器。接下来,设定镜头送出方向作为镜头驱动方向(#203)。然后,设定第1规定值作为镜头驱动量(#204)。该第1规定值在图21A中相当于对焦镜头的送出量LD1,并且是与和图23中的液晶监视器面上的容许弥散圆直径φLCD对应的散焦量ΔfLCD相关联的量。
然后,判定是否半按下了快门释放按钮21,即1R开关是否接通(#205)。在判定结果是1R开关断开的情况下,跳到步骤#207,在1R开关接通的情况下,设定第3规定值作为驱动量(#206),切换到第2对比度AF模式。该第3规定值在图21B中相当于对焦镜头的送出量LD3,并且是与和图23中的摄像元件211的摄像面上的容许弥散圆直径φimg对应的散焦量Δfimg相关联的量。
这里,至于根据1R开关的状态而改变驱动量,只要在1R开关接通前,即在半按下快门释放按钮21前,在液晶监视器26显示时达到足以观察被摄体像的对焦精度即可。然而,在半按下快门释放按钮21并达到摄影准备状态后,继续全按下快门释放按钮21进行摄影动作的可能性高,因而在摄像元件221的摄像面上需要足够的对焦精度。因此,当半按下了快门释放按钮21时,将驱动量从第1规定值变更为第3规定值(第1对比度AF→第2对比度AF),可确保高精度的对焦精度。
然后,从对比度AF电路253中取得对比度信息(#207)。在该步骤#207至步骤#221中,与图10所示的第1实施方式的流程一样,根据所设定的驱动量(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步骤#204或步骤#206中设定)进行摄影光学系统101的焦点调节。当在步骤#221中检测出越过了对比度的峰值位置时,将驱动方向设定为与上次相反的方向(#225)。
当把驱动方向设定为反方向时,接着设定第2规定值作为镜头驱动量(#226)。作为镜头驱动量的第2规定值(相当于对焦镜头的送出量LD2)如图21A所示相当于对焦镜头的送出量LD1的一半。由于越过了对比度的峰值位置,因而假定峰值位置位于上次和本次的中间,设定为第1规定值的一半。
接下来,判定1R开关是否接通(#227)。在判定结果是1R开关断开的情况下,跳到步骤#229,另一方面,在1R开关接通的情况下,设定第4规定值作为驱动量(#228),切换到第2对比度AF模式。作为镜头驱动量的第4规定值(相当于对焦镜头的送出量LD4)如图21B所示相当于对焦镜头的送出量LD3的一半。由于越过了对比度的峰值位置,因而假定峰值位置位于上次和本次的中间,设定为第3规定值的一半。
与步骤#205的情况一样,在半按下快门释放按钮21之前,确保在液晶监视器26的显示时足以观察被摄体像的对焦精度,另一方面,在半按下快门释放按钮21而成为了摄影准备状态的情况下,将驱动量从第2规定值变更为第4规定值(第1对比度AF→第2对比度AF),以便在摄像元件221的摄像面上确保充分的对焦精度,从而可确保高精度的对焦精度。
然后,对镜头CPU 111指示镜头驱动控制(#229),并发送在步骤#225中所设定的镜头驱动方向、以及在步骤#226或步骤#228中所设定的镜头驱动量和驱动方向(#231)。
镜头CPU 111在接收到镜头驱动控制指示等时,对光学系统驱动机构107开始驱动控制,当驱动了基于第2规定值的驱动量时,向主体CPU251发送镜头驱动完成信号。主体CPU 251等待接收镜头驱动完成信号(#233),当接收到完成信号时,判定是否设定了连续AF模式(#234A)。
在步骤#234A中的判定结果是连续AF模式的情况下,跳到步骤#241,另一方面,在不是连续AF模式的情况下,进行对焦显示(#235)。该对焦显示是在液晶监视器26的显示面上如图13所示显示为对焦显示311。这里,在连续AF模式的情况下不显示对焦显示311是因为,与步骤#103中的对焦显示的熄灭一样,在连续AF模式时,连续地进行焦点调节,此时,若对焦显示根据对焦状态而闪烁,则变得看不清楚。
另外,在单独AF模式的情况下,显示对焦显示311。该状态是即使不适合于摄影、但若在液晶监视器26上确认被摄体像则焦点模糊也不显著的水平的对焦状态,其对焦容许范围是根据液晶监视器26的显示分辨率,即基于液晶监视器26的显示点尺寸的容许弥散圆直径来设定的。因此,可达到在液晶监视器26上足以观察被摄体像的对焦精度。
接下来,对镜头CPU 111指示镜头位置信息请求(#241)。镜头CPU111从光学系统位置检测机构105中取得镜头位置信息,并将其发送到主体CPU 251。主体CPU 251取得该发送的镜头位置信息(#243)。之后,回到原来的程序。
下面,使用图21A至图23说明本实施方式中的对比度AF的对焦精度。如图22A所示,作为摄像元件221的摄像面的像素,使用横向3648像素,纵向2738像素。另一方面,假定液晶监视器26的液晶监视器面如图22B所示由横向640像素和纵向320像素构成,则与摄像元件221相比较,容许弥散圆直径大体是1/7左右,即使考虑LPF系数,也大体是1/4左右,因而液晶监视器26的容许弥散圆直径φLCD为:
φLCD = ( 3648 / 640 ) * φimg / α
Figure A20081016635200362
然后,与液晶监视器26的容许弥散圆直径φLCD相当的液晶监视器用容许散焦量ΔfLCD为:
ΔfLCD=φLCD/F
这里,F:镜头的光圈值(FNo.)
F=D/f(D:孔径,f:焦距)
因此,在处于第1对比度AF模式的情况下的对焦显示(#235)中的对焦精度将驱动量作设第1规定值,只要该第1规定值如图21A所示采用β*ΔfLCD,就能获得液晶监视器26的容许弥散圆直径φLCD程度的对焦精度。这里,
Figure A20081016635200363
(β是经验值)。
另一方面,如图22A所示,摄像元件221的摄像面(受光面)由横向3648像素和纵向2838像素构成。该摄像元件221的容许弥散圆直径φimg为:
φimg=α*X
这里,α:LPF系数(=1.5~2)
X:像素尺寸
LPF系数是基于红外截止滤波器/低通滤波器217的影响的系数,因而摄像元件221的容许弥散圆直径φimg是通过将摄像元件的像素尺寸乘以考虑了低通滤波器的系数而得到的。
然后,与摄像元件221的容许弥散圆直径φimg相当的摄像用容许散焦量Δfimg为:
Δfimg=φimg/F
这里,F:镜头的光圈值(FNo.)
F=D/f(D:孔径,f:焦距)
因此,在处于第2对比度AF模式的情况下的对焦显示(#235)中的对焦精度将驱动量设为第2规定值,只要该第2规定值如图21B所示采用γ*Δfimg,就能获得摄像元件221的容许弥散圆直径φimg程度的对焦精度。这里,
Figure A20081016635200371
(γ是经验值)。另外,各自说明的像素数等是例示,只要决定与这里的摄像装置的设计值对应的容许弥散圆直径、散焦量、驱动量即可。另外,相位差AF中的对焦容许范围也是根据Δfimg来决定的。
如上所述,在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中,在设定了连续AF模式的情况下,当开始实时取景显示时(#51),重复执行对比度AF控制(参照图4#61)。即使进行快门释放按钮21的半按下操作,也通过连续AF模式重复执行对比度AF控制(参照图19#105),然而此时,切换了对焦精度(图20#205、#206)。这样,在快门释放按钮21半按下的前后,通过切换对焦精度,在实时取景显示状态下进行摄影时,可进行延时少且高精度的焦点调节。
并且,在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中,具有:将摄影光学系统101引导到第1对焦容许范围内的第1对比度AF模式,以及将摄影光学系统101引导到比第1对焦容许范围窄的第2对焦容许范围内的第2对比度AF模式,在快门释放按钮21半按下的前后的对焦精度的切换是通过从第1对比度AF模式切换到第2对比度AF模式来进行的。因此,在快门释放按钮21半按下之前,达到在液晶监视器26上足以进行实时取景显示的对焦精度,并且在快门释放按钮21半按下之后,在使用摄像元件221进行摄影时,可确保足够的对焦精度。并且,在快门释放按钮21半按下之前,可大体达到足够的对焦,然后在快门释放按钮21半按下后,可在第2对比度AF模式下迅速地达到高精度的对焦,可进行延时少且高精度的焦点调节。
以上,对本发明的各实施方式作了说明,在各实施方式中,针对是否达到对焦状态,判定是否进行了对焦显示(#235),然而当然,即使不进行对焦显示,也可以采用设定标志并判定该标志等的方法,来判定是否达到对焦状态。并且,在各实施方式中,在菜单模式下设定单独AF或连续AF的AF模式,然而不限于此,当然可以设置专用的操作部件,或者可与摄影模式等一起设定。
并且,在本发明的各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应用于作为数字相机的单反型数字相机的例子,然而相机可以是所谓小型相机,也可以是便携电话和PDA(便携信息终端: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个人数字助理)等的内置型的相机。无论哪种情况下,只要是能进行实时取景显示、并能通过对比度AF控制进行焦点调节的相机等电子摄像装置,就能应用本发明。
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各实施方式,可在实施阶段中在不脱离本发明主旨的范围内将构成要素变形来进行具体化。并且,通过将上述各实施方式中所公开的多个构成要素适当组合,可形成各种发明。例如,可以删除实施方式所示的全部构成要素中的若干构成要素。而且,可以将不同实施方式中的构成要素适当组合。

Claims (22)

1.一种摄影装置,该摄影装置具有:
摄像部,其利用摄像面接收经由摄影镜头入射的被摄体光束,在该摄像面上对被摄体像进行光电转换并输出图像数据;
显示部,其使用由上述摄像部所获取的图像数据来进行实时取景显示动作;
第1对比度AF部,其根据由上述摄像部所获取的图像数据求出上述被摄体像的对比度信息,根据该对比度信息将上述摄影镜头引导到第1对焦容许范围内;以及
控制部,其进行控制,以便在上述实时取景显示动作开始时以第1时间间隔执行基于上述第1对比度AF部的焦点调节动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影装置,该摄影装置还具有AE信息部,该AE信息部根据从上述摄像部所输出的上述图像数据,获取曝光控制用的亮度信息,
每次进行基于上述第1对比度AF部的焦点调节动作时都获取上述亮度信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影装置,该摄影装置还具有快门释放按钮,该快门释放按钮具有半按下操作和全按下操作的2阶段的操作方式,
上述控制部进行控制,以便在进行了上述快门释放按钮的半按下操作时,以比上述第1时间间隔短的第2时间间隔来执行基于上述第1对比度AF部的焦点调节动作。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摄影装置,上述第2时间间隔是连续的。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摄影装置,该摄影装置还具有AF信息部,该AF信息部根据从上述摄像部所输出的上述图像数据,获取曝光控制用的亮度信息,
每次进行基于上述第1对比度AF部的焦点调节动作时都获取上述亮度信息。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影装置,该摄影装置还具有快门释放按钮,该快门释放按钮具有半按下操作和全按下操作的2阶段的操作方式,
上述控制部进行控制,以便在进行了上述快门释放按钮的半按下操作时执行对焦锁定。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摄影装置,上述控制部进行控制,以便在上述实时取景显示执行中进行了上述快门释放按钮的半按下操作时执行上述对焦锁定,并执行AE锁定。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影装置,该摄影装置还具有:
快门释放按钮,其具有半按下操作和全按下操作的2阶段的操作方式;以及
第2对比度AF部,其将上述摄影镜头引导到比上述第1对焦容许范围窄的第2对焦容许范围内,
上述控制部进行控制,以便在上述实时取景显示执行中进行了上述快门释放按钮的半按下操作时,执行基于上述第2对比度AF部的焦点调节动作。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影装置,该摄影装置还具有:
快门释放按钮,其具有半按下操作和全按下操作的2阶段的操作方式;以及
摄影模式设定部,其可设定单独AF模式和连续AF模式中的任一种模式,
在上述实时取景显示动作执行中,若在由上述摄影模式设定部设定了单独AF模式的状态下进行了上述快门释放按钮的半按下操作,则上述控制部进行控制以便执行基于上述第1对比度AF部的焦点调节动作,若由上述摄影模式设定部设定了连续AF模式,则上述控制部进行控制以便以第1时间间隔执行基于上述第1对比度AF部的焦点调节动作。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摄影装置,该摄影装置还具有AE信息部,该AE信息部根据从上述摄像部输出的上述图像数据,获取曝光控制用的亮度信息,
当在由上述摄影模式设定部设定了单独AF模式的状态下进行了上述快门释放按钮的半按下操作时,仅进行一次基于上述第1对比度AF部的焦点调节动作和基于上述AE信息部的上述亮度信息获取动作。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影装置,该摄影装置还具有对焦显示部,当上述摄影镜头被引导到上述第1对焦容许范围内时,该对焦显示部进行对焦显示,
每次执行基于上述第1对比度AF部的焦点调节动作来进行对焦时都禁止基于上述对焦显示部的对焦显示。
12.一种摄影装置的控制方法,该摄影装置对被摄体进行摄影,该控制方法具有以下步骤:
拍摄被摄体;
对所拍摄的被摄体进行实时取景显示;以及
当上述实时取景显示动作开始时,以第1时间间隔,根据上述被摄体像的对比度信息将摄影镜头引导到第1对焦容许范围内。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摄影装置的控制方法,每次将上述摄影镜头引导到第1对焦容许范围内时都获取被摄体像的亮度信息。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摄影装置的控制方法,当进行了快门释放按钮的半按下操作时,以比上述第1时间间隔短的第2时间间隔,根据上述被摄体像的对比度信息将摄影镜头引导到上述第1对焦范围内。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摄影装置的控制方法,上述第2时间间隔是连续的。
1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摄影装置的控制方法,每次将上述摄影镜头引导到第1对焦容许范围内时都获取被摄体像的亮度信息。
17.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摄影装置的控制方法,进行控制以便在进行了快门释放按钮的半按下操作时执行对焦锁定。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摄影装置的控制方法,进行控制以便在进行了快门释放按钮的半按下操作时执行上述对焦锁定,并执行AE锁定。
19.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摄影装置的控制方法,在进行了快门释放按钮的半按下操作时,根据上述被摄体像的对比度信息将上述摄影镜头引导到比上述第1对焦容许范围窄的第2对焦容许范围内。
20.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摄影装置的控制方法,当在设定了单独AF模式的状态下进行了上述快门释放按钮的半按下操作时,根据上述被摄体像的对比度信息将上述摄影镜头引导到上述第1对焦容许范围内,
在设定了连续AF模式的情况下,以第1时间间隔,根据上述被摄体像的对比度信息将上述摄影镜头引导到第1对焦容许范围内。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摄影装置的控制方法,当在设定了单独AF模式的状态下进行了快门释放按钮的半按下操作时,仅进行一次焦点调节动作和亮度信息获取动作。
22.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摄影装置的控制方法,每次将摄影镜头引导到第1对焦容许范围内时都禁止对焦显示。
CN2008101663529A 2007-09-27 2008-09-26 摄影装置和摄影装置的控制方法 Active CN10140384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9)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7-252356 2007-09-27
JP2007252355 2007-09-27
JP2007252356 2007-09-27
JP2007252356A JP2009088679A (ja) 2007-09-27 2007-09-27 撮影装置および撮影装置の制御方法
JP2007252354A JP2009086036A (ja) 2007-09-27 2007-09-27 撮影装置および撮影装置の制御方法
JP2007-252355 2007-09-27
JP2007-252354 2007-09-27
JP2007252355A JP2009086037A (ja) 2007-09-27 2007-09-27 撮影装置および撮影装置の制御方法
JP2007252354 2007-09-27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403846A true CN101403846A (zh) 2009-04-08
CN101403846B CN101403846B (zh) 2010-12-22

Family

ID=4053789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101663529A Active CN101403846B (zh) 2007-09-27 2008-09-26 摄影装置和摄影装置的控制方法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09086036A (zh)
CN (1) CN101403846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243815A (zh) * 2014-08-25 2014-12-24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一种对焦方法及电子设备
CN105827994A (zh) * 2016-04-12 2016-08-03 乐视控股(北京)有限公司 一种解决对焦区曝光过度的系统及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539015B2 (ja) * 2013-12-05 2019-07-0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534761A (ja) * 1991-08-02 1993-02-12 Minolta Camera Co Ltd 交換レンズ及び該交換レンズを備えるカメラシステム
JP2000330009A (ja) * 1999-05-20 2000-11-30 Sharp Corp デジタルカメラのオートフォーカス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たデジタルカメラ
JP4106485B2 (ja) * 2002-03-29 2008-06-25 株式会社ニコン カメラ
JP2004205647A (ja) * 2002-12-24 2004-07-22 Minolta Co Ltd デジタルカメラ
JP2006319596A (ja) * 2005-05-12 2006-11-24 Fuji Photo Film Co Ltd 撮像装置および撮像方法
JP4680021B2 (ja) * 2005-09-30 2011-05-11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撮影装置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243815A (zh) * 2014-08-25 2014-12-24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一种对焦方法及电子设备
CN104243815B (zh) * 2014-08-25 2017-09-29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一种对焦方法及电子设备
CN105827994A (zh) * 2016-04-12 2016-08-03 乐视控股(北京)有限公司 一种解决对焦区曝光过度的系统及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09086036A (ja) 2009-04-23
CN101403846B (zh) 2010-12-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893808B (zh) 摄影装置的控制方法
CN101360190B (zh) 摄影装置和摄影装置的控制方法
CN101373253B (zh) 摄影装置和摄影装置的控制方法
CN100594711C (zh) 数字照相机以及数字照相机的控制方法
US8670064B2 (en) Image capturing apparatus and control method therefor
CN101388966B (zh) 带放大显示功能的照相机和照相机的控制方法
CN101557470B (zh) 摄像装置
CN101442611A (zh) 摄像装置以及摄像装置的控制方法
CN101373254B (zh) 摄影装置及摄影装置的控制方法
CN101359085B (zh) 数字单反相机和数字单反相机的控制方法
CN101373255B (zh) 摄影装置和摄影装置的控制方法
JP2011217311A (ja) 撮像装置および撮像装置の制御方法
CN101403846B (zh) 摄影装置和摄影装置的控制方法
CN107800956B (zh) 摄像设备、控制方法和存储介质
JP5027029B2 (ja) 拡大表示機能付きカメラおよびカメラの制御方法
JP2009036987A (ja) 撮影装置および撮影装置の制御方法
JP2009048123A (ja) 撮影装置および撮影装置の制御方法
JP2009037084A (ja) 撮影装置および撮影装置の制御方法
JP2009048126A (ja) 撮影装置および撮影装置の制御方法
KR101510106B1 (ko) 디지털 영상 처리장치 및 그 제어방법
JP2007074395A (ja) カメラ
JP2009036988A (ja) 撮影装置および撮影装置の制御方法
JP2009048122A (ja) 撮影装置および撮影装置の制御方法
JP2010087956A (ja) 撮像装置および撮像装置の制御方法
JP2010103923A (ja) 撮像装置および撮像装置の制御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51124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Japan

Patentee after: Olympus Corporation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Patentee before: Olympus Imaging Corp.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1222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Patentee after: Aozhixin Digital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Patentee before: OLYMPUS Corp.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