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399822B - 确定媒体流路径关系的方法及呼叫控制系统 - Google Patents

确定媒体流路径关系的方法及呼叫控制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399822B
CN101399822B CN200710161532.3A CN200710161532A CN101399822B CN 101399822 B CN101399822 B CN 101399822B CN 200710161532 A CN200710161532 A CN 200710161532A CN 101399822 B CN101399822 B CN 10139982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user
address
public network
call
private n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710161532.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399822A (zh
Inventor
张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XFusion Digital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0710161532.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1399822B/zh
Priority to PCT/CN2008/072517 priority patent/WO2009043289A1/zh
Publication of CN10139982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39982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39982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39982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1/00Network arrangements, protocols or services for addressing or naming
    • H04L61/09Mapping addresses
    • H04L61/25Mapping addresses of the same type
    • H04L61/2503Translation of Internet protocol [IP] addresses
    • H04L61/2514Translation of Internet protocol [IP] addresses between local and global IP address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5/00Network arrangements, protocols or services for supporting real-time applications in data packet communication
    • H04L65/10Architectures or entities
    • H04L65/102Gateways
    • H04L65/1033Signalling gateways
    • H04L65/1036Signalling gateways at the edg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5/00Network arrangements, protocols or services for supporting real-time applications in data packet communication
    • H04L65/10Architectures or entities
    • H04L65/1046Call controllers; Call serv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7/00Network arrangements or protocols for supporting network services or applications
    • H04L67/14Session managemen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5/00Network arrangements, protocols or services for supporting real-time applications in data packet communication
    • H04L65/10Architectures or entities
    • H04L65/1016IP multimedia subsystem [IM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ultimedia (AREA)
  • Data Exchanges In Wide-Area Network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确定媒体流路径关系的方法,通过对呼叫双方的用户设备能否直接通信进行判断,从与用户设备关联的私网地址和公网地址中选择用于确定路径关系的媒体传输地址。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相应的呼叫控制系统、会话控制功能实体和策略决策功能实体。本发明方案使得当呼叫双方的用户设备处于相同地址域时,能够确定私网内的直接路径来进行呼叫双方的媒体流承载;此时建立的媒体流路径无需经过边缘网关设备提供的公网地址进行中转,不仅减少了边缘网关设备的处理负荷,还减少了公网地址的使用,降低了由于公网地址有限而导致的呼叫失败的概率。

Description

确定媒体流路径关系的方法及呼叫控制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具体涉及确定媒体流路径关系的方法及相应的呼叫控制系统。 
背景技术
网络协议(IP:Internet Protocol)多媒体子系统(IMS:IP MultimediaSubsystem)是一种新颖的多媒体业务形式,它能够满足终端客户多样化多媒体业务的需求。目前,IMS被认为是下一代网络的核心技术,是解决移动与固网融合,引入语音、数据、视频三重融合等差异化业务的重要方式。 
IMS网络通常包括代理呼叫会话控制功能(P-CSCF:Proxy Call SessionControl Function)、策略决策功能(PDF:Policy Decision Function)、边缘网关功能(BGF:Border Gateway Function)等功能实体。一个IMS网络结构的简化示意图如图1所示,图1中用户设备(UE:User Equipment)UE 1和UE 2通过IMS网络进行通信,P-CSCF 1、PDF 1、BGF 1为UE 1侧的IMS功能实体,P-CSCF 2、PDF 2、BGF 2为UE 2侧的IMS功能实体。UE与P-CSCF之间、P-CSCF彼此之间采用呼叫控制信令进行交互(图1中以虚线表示),P-CSCF与PDF之间、PDF与BGF之间采用承载控制信令进行交互(图1中以双虚线表示),媒体流按照确定的媒体流路径通过BGF在UE之间传输(图1中以实线表示)。 
目前,当UE 1向UE 2发起呼叫时,确定媒体流路径关系的方法如图2所示,包括: 
1)UE 1向P-CSCF 1发起对UE 2的呼叫,该呼叫携带有UE 1的私网地址。 
2)P-CSCF 1获得与UE 1的私网地址绑定的私网地址1和公网地址1,通常P-CSCF 1使用承载控制信令通过PDF 1请求BGF 1分配与UE 1的私网地址绑定的私网地址1和公网地址1;通过将私网地址1和UE 1的私网地址绑定,确定BGF1到UE 1的路径关系;公网地址1则用于BGF 1代表UE 1对外进行媒体流传输。 
3)P-CSCF 1发送UE 1对UE 2的呼叫请求给UE 2归属的P-CSCF 2,该呼叫请求携带公网地址1。 
4)P-CSCF 2使用承载控制信令通过PDF 2请求BGF 2分配私网地址2和公网地址2,并将公网地址1与公网地址2绑定;通过绑定公网地址2与公网地址1,确定BGF 2到BGF 1的路径关系;私网地址2则用于BGF 2将公网地址2的媒体流在私网内传输。 
5)P-CSCF 2向UE 2发送携带私网地址2的呼叫请求,确定UE 2到BGF 2的路径关系。 
6)UE 2向P-CSCF 2返回携带UE 2的私网地址的呼叫响应。 
7)P-CSCF 2使用承载控制信令通过PDF 2请求BGF 2将UE 2的私网地址与私网地址2绑定,确定BGF 2到UE 2的路径关系。 
8)P-CSCF 2向P-CSCF 1返回携带公网地址2的呼叫响应。 
9)P-CSCF 1使用承载控制信令通过PDF 1请求BGF 1将公网地址2与公网地址1绑定,即,确定BGF 1到BGF 2的路径关系。 
10)P-CSCF 1向UE 1返回携带私网地址1的呼叫响应,即,确定UE 1到BGF1的路径关系。 
此时UE 1以自身的私网地址与BGF 1的私网地址1通信,BGF 1按照地址的绑定关系以公网地址1代表私网地址1与BGF 2的公网地址2通信,BGF 2按照地址的绑定关系以私网地址2代表公网地址2与UE 2的私网地址通信;所建立的媒体流路径如图3所示。 
本发明的发明人在对上述现有技术的研究和实践过程中发现,通过现有方法所确定的媒体流路径需要经过BGF提供的公网地址进行中转,而当呼叫双方的用户设备处于相同的地址域时,例如UE1与UE2在同一个私有网络下,这显然不是最佳的媒体流路径,将造成路径冗余,并且既增加了BGF的处理负荷又对公网地址造成浪费。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确定媒体流路径关系的方法以及相应的呼叫控制系统、策略决策功能实体和会话控制功能实体,用于有效避免路径冗余。 
一种确定媒体流路径关系的方法,包括:接收第一用户对第二用户的第一呼叫请求,所述第一呼叫请求携带有第一用户的私网地址;发送对第二用户的第二呼叫请求,所述第二呼叫请求携带有第一用户的私网地址和与该第一用户的私网地址绑定的第一公网地址;接收返回的与所述第二呼叫请求对应的第二呼叫响应,所述第二呼叫响应携带有与第一用户的媒体传输地址匹配的第二用户的媒体传输地址;第一用户的媒体传输地址为第一公网地址或第一用户的私网地址,所述第二用户的媒体传输地址为第二公网地址或第二用户的私网地址;根据所述第二呼叫响应携带的第二用户的媒体传输地址判断第一用户和第二用户为直接通信或为通过公网地址通信,返回与所述第一呼叫请求对应的第一呼叫响应,当第一用户和第二用户为直接通信,所述第一呼叫响应携带有所述第二用户的私网地址作为第一用户下一跳的目的地址信息,当第一用户和第二用户为通过公网地址通信,所述第一呼叫响应携带有与所述第一用户的私网地址绑定的第一私网地址作为第一用户下一跳的目的地址信息。 
一种确定媒体流路径关系的方法,包括:接收对第二用户的第二呼叫请求,所述第二呼叫请求携带有第一公网地址和第一用户的私网地址;根据所述第二呼叫请求获得第二用户的注册地址,根据所述第一用户的私网地址和第二用户的注册地址判断第一用户和第二用户为直接通信或为通过公网地址通信,当第一用户和第二用户为直接通信,确定第一用户的媒体传输地址为第一用户的私网地址,当第一用户和第二用户为通过公网地址通信,确定所述第一用户的媒体传输地址为第一公网地址;获得与所述第一用户的媒体传输地址匹配的第二用户的媒体传输地址,返回与所述第二呼叫请求对应的第二呼叫响应,所述第二呼叫响应携带有所述第二用户的媒体传输地址。 
一种确定媒体流路径关系的方法,包括:接收对第二用户的第二呼叫请求,所述第二呼叫请求携带有第一公网地址和第一用户的私网地址;根据所述第二呼叫请求获得第二用户的注册地址,并发送承载地址选择请求,所述承载地址选择请求携带有所述第一公网地址、第一用户的私网地址和第二用户的注册地址;接收返回的与所述承载地址选择请求对应的承载地址选择响应,所述承载地址选择响应携带有第一用户的媒体传输地址,所述第一用户的媒体传输地址为第一公网地址或第一用户的私网地址;获得与所述第一用户的媒体传输地址 匹配的第二用户的媒体传输地址,返回与所述第二呼叫请求对应的第二呼叫响应,所述第二呼叫响应携带有所述第二用户的媒体传输地址。 
一种确定媒体流路径关系的方法,包括:接收承载地址选择请求,所述承载地址选择请求携带有第一公网地址、第一用户的私网地址和第二用户的注册地址;根据所述第一用户的私网地址和第二用户的注册地址判断第一用户和第二用户为直接通信或为通过公网地址通信;当第一用户和第二用户为直接通信,确定第一用户的媒体传输地址为第一用户的私网地址,当第一用户和第二用户为通过公网地址通信,确定所述第一用户的媒体传输地址为第一公网地址;返回与所述承载地址选择请求对应的承载地址选择响应,所述承载地址选择响应携带有所述第一用户的媒体传输地址。 
一种确定媒体流路径关系的方法,包括:接收第一用户对第二用户的第一呼叫请求,所述第一呼叫请求携带有第一用户的私网地址;确定所述第二用户归属于本会话控制功能实体,获得第二用户的注册地址;发送承载方式判断请求,所述承载方式判断请求携带有所述第一用户的私网地址和第二用户的注册地址;接收返回的与所述承载方式判断请求对应的承载方式判断响应,所述承载方式判断响应携带有表示第一用户和第二用户能否直接通信的信息;根据所述承载方式判断响应中携带的表示第一用户和第二用户能否直接通信的信息,确定第一用户和第二用户能直接通信;获得第二用户的私网地址,返回与所述第一呼叫请求对应的第一呼叫响应,所述第一呼叫响应携带有所述第二用户的私网地址。 
一种会话控制功能实体,包括:呼叫接收单元,用于获得第一用户对第二用户的第一呼叫请求,所述第一呼叫请求携带有第一用户的私网地址; 
呼叫接续单元,用于发送对第二用户的第二呼叫请求,所述第二呼叫请求携带有第一用户的私网地址和与该第一用户的私网地址绑定的第一公网地址;响应获得单元,用于获得返回的与所述第二呼叫请求对应的第二呼叫响应,所述第二呼叫响应携带有与第一用户的媒体传输地址匹配的第二用户的媒体传输地址,所述第一用户的媒体传输地址为第一公网地址或第一用户的私网地址,所述第二用户的媒体传输地址为第二公网地址或第二用户的私网地址;响应处理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第二呼叫响应携带的第二用户的媒体传输地址,返回与所述第一呼叫请求对应的第一呼叫响应,所述第一呼叫响应携带有所述第 一用户下一跳的目的地址信息;所述响应处理单元包括:判断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第二用户的媒体传输地址判断第一用户和第二用户为直接通信或为通过公网地址通信;公网单元,用于在所述判断单元确定第一用户和第二用户为通过公网地址通信时,返回与所述第一呼叫请求对应的第一呼叫响应,所述第一呼叫响应携带有与所述第一用户的私网地址绑定的第一私网地址;私网单元,用于在所述判断单元确定第一用户和第二用户为直接通信时,返回与所述第一呼叫请求对应的第一呼叫响应,所述第一呼叫响应携带有所述第二用户的私网地址。 
一种呼叫控制系统,包括:会话获得单元,用于获得对第二用户的第二呼叫请求,所述第二呼叫请求携带有第一公网地址和第一用户的私网地址;并根据所述第二呼叫请求获得第二用户的注册地址;策略决策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第一用户的私网地址和所述第二用户的注册地址判断第一用户和第二用户为直接通信或为通过公网地址通信,当第一用户和第二用户为直接通信,确定第一用户的媒体传输地址为第一用户的私网地址,当第一用户和第二用户为通过公网地址通信,确定所述第一用户的媒体传输地址为第一公网地址;地址获得单元,用于获得与所述第一用户的媒体传输地址匹配的第二用户的媒体传输地址;会话响应单元,用于返回与所述第二呼叫请求对应的第二呼叫响应,所述第二呼叫响应携带有所述第二用户的媒体传输地址。 
一种会话控制功能实体,包括:接续获得单元,用于获得对第二用户的第二呼叫请求,所述第二呼叫请求携带有第一公网地址和第一用户的私网地址;地址协商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第二呼叫请求获得第二用户的注册地址,并发送承载地址选择请求,所述承载地址选择请求携带有所述第一公网地址、第一用户的私网地址和第二用户的注册地址;协商获得单元,用于获得返回的与所述承载地址选择请求对应的承载地址选择响应,所述承载地址选择响应携带有第一用户的媒体传输地址,所述第一用户的媒体传输地址为第一公网地址或第一用户的私网地址;地址匹配单元,用于获得与所述第一用户的媒体传输地址匹配的第二用户的媒体传输地址;接续响应单元,用于返回与所述第二呼叫请求对应的第二呼叫响应,所述第二呼叫响应携带有所述第二用户的媒体传输地址。 
一种策略决策功能实体,包括:选择获得单元,用于获得承载地址选择请求,所述承载地址选择请求携带有第一公网地址、第一用户的私网地址和第二 用户的注册地址;地址选择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第一用户的私网地址和第二用户的注册地址判断第一用户和第二用户为直接通信或为通过公网地址通信,当第一用户和第二用户为直接通信,确定第一用户的媒体传输地址为第一用户的私网地址,当第一用户和第二用户为通过公网地址通信,确定所述第一用户的媒体传输地址为第一公网地址;选择响应单元,用于返回与所述承载地址选择请求对应的承载地址选择响应,所述承载地址选择响应携带有所述第一用户的媒体传输地址。 
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通过对呼叫双方的用户设备能否直接通信进行判断,从与用户设备关联的私网地址和公网地址中选择用于确定路径关系的媒体传输地址,当呼叫双方的用户设备处于相同地址域时,通过确定私网内的直接路径来进行呼叫双方的媒体流承载;此时建立的媒体流路径无需经过边缘网关设备提供的公网地址进行中转,不仅减少了边缘网关设备的处理负荷,还减少了公网地址的使用,有效避免了冗余路径的产生,降低了由于公网地址有限而导致的呼叫失败的概率。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IMS网络结构的简化示意图; 
图2是现有确定媒体流路径关系的方法流程示意图; 
图3是按照现有方法确定的媒体流路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一确定媒体流路径关系的方法流程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二确定媒体流路径关系的方法流程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一的一个具体应用的方法流程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一的应用例的地址分配流程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实施例一的应用例的地址释放流程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实施例一的应用例中确定的一种媒体流路径示意图; 
图10是本发明实施例一的应用例的地址绑定流程示意图; 
图11是本发明实施例三会话控制功能实体的逻辑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发明实施例四呼叫控制系统的逻辑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本发明实施例五会话控制功能实体的逻辑结构示意图; 
图14是本发明实施例六策略决策功能实体的逻辑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确定媒体流路径关系的方法,对呼叫双方的用户设备能  否直接通信进行判断,从与用户设备关联的私网地址和公网地址中选择用于确定路径关系的媒体传输地址。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相应的呼叫控制系统、策略决策功能实体和会话控制功能实体。以下分别进行详细说明。 
实施例一、一种确定媒体流路径关系的方法。流程如图4所示,包括步骤: 
A1、第一呼叫控制系统接收第一用户对第二用户的第一呼叫请求,所述第一呼叫请求携带有第一用户的私网地址。 
用户的私网地址是其在所属地址域内使用的通讯地址,通常是其所在地址域内的网络通讯地址,例如192.168.0.1等;第一用户在对第二用户发起呼叫时,呼叫中所使用的第二用户的标识通常可以是便于识别和记忆的名称,例如UE2abc.com等,第一呼叫控制系统根据第二用户的标识可确定第二用户归属的第二呼叫控制系统。该步骤可参照现有方式执行。 
A2、第一呼叫控制系统发送对第二用户的第二呼叫请求给第二用户归属的第二呼叫控制系统,所述第二呼叫请求携带有第一用户的私网地址和与该第一用户的私网地址绑定的第一公网地址。 
本文中所称呼叫控制系统为网络侧对呼叫进行控制的设备的集合,可以由具备综合能力的单个实体来实现,也可以采用分层结构由多个实体组合而成,例如可包括会话控制功能实体和策略决策功能实体等。此步骤中与第一用户的私网地址绑定的第一公网地址的获得可参照现有方式执行。 
若第一呼叫控制系统采用包括第一会话控制功能实体和第一策略决策功能实体的分层结构,此步骤可具体执行为:第一会话控制功能实体接收到呼叫后,使用承载控制信令通过第一策略决策功能实体请求第一边缘网关设备分配与第一用户的私网地址绑定的第一公网地址。当然,第一边缘网关设备还会同时分配一同绑定的第一私网地址用作自身与第一用户在私网内的通讯地址。 
为便于后续识别第二呼叫控制系统返回的地址选择信息,第一呼叫控制系统可以在发送的第二呼叫请求中,按设定的位置顺序放置第一公网地址和第一用户的私网地址;例如,可将第一用户的私网地址放置在前,将第一公网地址放置在后。 
A3、第二呼叫控制系统根据所述第二呼叫请求获得第二用户的注册地址,  根据所述第一用户的私网地址和第二用户的注册地址判断第一用户和第二用户能否直接通信,按照判断结果确定第一用户的媒体传输地址,该第一用户的媒体传输地址为第一公网地址或第一用户的私网地址。 
若第二呼叫控制系统采用包括第二会话控制功能实体和第二策略决策功能实体的分层结构,此步骤可具体执行为: 
①第二会话控制功能实体接收所述第二呼叫请求,根据所述第二呼叫请求获得第二用户的注册地址,向第二策略决策功能实体发送承载地址选择请求,所述承载地址选择请求携带所述第一公网地址、第一用户的私网地址和第二用户的注册地址。 
第二会话控制功能实体可根据第二呼叫请求中使用的第二用户的标识获得第二用户的注册地址。 
②第二策略决策功能实体根据所述第一用户的私网地址和第二用户的注册地址判断第一用户和第二用户能否直接通信,按照判断结果确定第一用户的媒体传输地址,该第一用户的媒体传输地址为第一公网地址或第一用户的私网地址,返回携带有所述第一用户的媒体传输地址的承载地址选择响应给第二会话控制功能实体。 
在此步骤中,第二策略决策功能实体执行此次呼叫承载方式的选择,确定第一用户与第二用户是直接通信还是采用公网地址进行通信。通常可通过判断第一用户的私网地址和第二用户的注册地址是否属于同一个地址域来确定第一用户和第二用户能否直接通信,如果属于同一个地址域则可以直接通信,如果不属于同一个地址域则需要使用公网地址进行通信。 
第二策略决策功能实体在返回的承载地址选择响应中可以仅携带承载方式选择的结果,即第一用户的媒体传输地址,这种情况下,当所返回的是第一公网地址时,第二会话控制功能实体可按照现有方式使用承载地址请求再次通过第二策略决策功能实体请求第二边缘网关设备分配与第一公网地址绑定的第二公网地址。 
当然,第二策略决策功能实体也可以合并执行地址选择和地址分配的过程,即当第二策略决策功能实体判断第一用户和第二用户不能直接通信时,除  了选择第一公网地址作为第一用户的媒体传输地址,还执行获得与第一公网地址绑定的第二公网地址的操作,并在返回的承载地址选择响应中增加携带第二公网地址。这样第二会话控制功能实体只需要下发一次承载地址选择请求,在选择结果为第一公网地址时,无须再次下发承载地址请求。 
A4、第二呼叫控制系统获得与所述第一用户的媒体传输地址匹配的第二用户的媒体传输地址,返回携带有所述第二用户的媒体传输地址的第二呼叫响应给第一呼叫控制系统。 
根据上一步骤中选择的第一用户的媒体传输地址,第二呼叫控制系统可分为两种情形进行处理: 
①第一用户的媒体传输地址为第一公网地址,表示第一用户和第二用户需要使用公网地址进行通信,因此第二呼叫控制系统需要获得第二公网地址作为与第一用户的媒体传输地址匹配的第二用户的媒体传输地址。 
若第二呼叫控制系统采用包括第二会话控制功能实体和第二策略决策功能实体的分层结构,根据上一步骤中第二策略决策功能实体对承载地址选择请求的不同处理方式,第二会话控制功能实体可以使用承载控制信令继续获得第二公网地址;也可以直接从第二策略决策功能实体返回的承载地址选择响应中获得第二公网地址。此后,第二会话控制功能实体可采用现有方式执行媒体流路径关系的确定操作。 
②第一用户的媒体传输地址为第一用户的私网地址,表示第一用户和第二用户能够直接通信,因此第二呼叫控制系统需要获得第二用户的私网地址作为与第一用户的媒体传输地址匹配的第二用户的媒体传输地址。具体过程可包括: 
a、第二呼叫控制系统向第二用户发送携带第一用户的私网地址的第三呼叫请求; 
b、第二用户向第二呼叫控制系统返回携带第二用户的私网地址的第三呼叫响应。 
若第二呼叫控制系统采用包括第二会话控制功能实体和第二策略决策功能实体的分层结构,上述步骤a、b中的操作由第二会话控制功能实体执行。 
此外,若第一呼叫控制系统在发送的第二呼叫请求中按设定的位置顺序放置第一公网地址和第一用户的私网地址,则第二呼叫控制系统可按如下方式返回携带有第二用户的媒体传输地址的第二呼叫响应:将第二用户的媒体传输地址对应于其所匹配的第一用户的媒体传输地址在所述第二呼叫请求中的位置进行放置,将与所述第二呼叫请求中的另一条地址信息对应的位置设置为无效地址。例如,若第二呼叫请求中第一用户的私网地址放置在前,第一公网地址放置在后;则第二呼叫响应中也携带两条地址信息,若第一条地址信息有效,则为第二用户的私网地址,若第一条地址信息无效、第二条地址信息有效则为第二公网地址。无效地址可基于双方的约定设置,例如将全0地址视为无效地址。例如:第二呼叫请求中放置的地址为【1.1.1.1;2.2.2.2】,假设第一用户的私网地址在前,第一公网地址在后;第二呼叫响应为【0.0.0.0;3.3.3.3】;因为第二呼叫响应中前一个地址无效,所以判断返回的是与第一公网地址2.2.2.2匹配的第二公网地址3.3.3.3,进而判断后续需要按照现有路径关系确定过程继续执行。 
A5、第一呼叫控制系统根据所述第二呼叫响应中携带的第二用户的媒体传输地址,返回与所述第一呼叫请求对应的第一呼叫响应,所述第一呼叫响应携带有所述第一用户下一跳的目的地址信息。 
第一呼叫控制系统根据第二呼叫响应携带的第二用户的媒体传输地址来确定第一用户和第二用户能否直接通信。基于上一步骤中第二呼叫控制系统按位置顺序放置第二用户的媒体传输地址的方式,第一呼叫控制系统可根据第二呼叫响应中有效地址的位置判断第一用户和第二用户为直接通信或为通过公网地址通信。第一呼叫控制系统根据判断结果分为两种情形进行处理: 
①第二用户的媒体传输地址为第二公网地址,表示第一用户和第二用户需要使用公网地址进行通信,第一呼叫控制系统可采用现有方式执行路径关系的确定操作,即将所述第二呼叫响应中携带的第二公网地址与第一公网地址绑定,返回携带有与所述第一用户的私网地址绑定的第一私网地址的第一呼叫响应。 
②第二用户的媒体传输地址为第二用户的私网地址,表示第一用户和第二  用户能够直接通信,第一呼叫控制系统向第一用户返回携带有第二用户的私网地址的第一呼叫响应,即可直接通过第二用户的私网地址与第一用户的私网地址确定第一用户到第二用户的路径关系。 
此外,在第一呼叫控制系统确定第一用户和第二用户为直接通信之后,为了不浪费之前已分配的第一公网地址,第一呼叫控制系统还可以释放绑定到第一用户的私网地址的第一公网地址。若第一呼叫控制系统采用包括第一会话控制功能实体和第一策略决策功能实体的分层结构,此步骤可具体执行为:第一会话控制功能实体使用承载控制信令通过第一策略决策功能实体请求第一边缘网关设备释放绑定到第一用户的私网地址的第一公网地址;当然,第一边缘网关设备会同时释放一同绑定的第一私网地址。 
上述实施例中通过在被叫侧对呼叫双方的用户设备能否直接通信进行判断,从与主叫方用户设备关联的私网地址和公网地址中选择用于确定路径关系的媒体传输地址,当呼叫双方的用户设备处于相同地址域时,能够确定私网内的直接路径来进行呼叫双方的媒体流承载;此时建立的媒体流路径无需经过边缘网关设备提供的公网地址进行中转,不仅减少了边缘网关设备的处理负荷,还减少了公网地址的使用,降低了由于公网地址有限而导致的呼叫失败的概率。 
实施例二、一种确定媒体流路径关系的方法,流程如图5所示。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区别之处在于,实施例一采用在被叫侧对呼叫双方的用户设备能否直接通信进行判断的方式;本实施例则采用在主叫侧对呼叫双方的用户设备能否直接通信进行判断的方式,适用于主被叫用户归属相同呼叫控制系统的情形。当然,在主被叫用户归属相同呼叫控制系统时,采用实施例一方法同样是可行的,此时,第一呼叫控制系统与第二呼叫控制系统为同一系统。由于本实施例方案和实施例一方案分别在主叫和被叫侧执行,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可单独使用实施例一和本实施例方案,也可合并使用。本实施例方法具体包括步骤: 
B1、第一会话控制功能实体接收第一用户对第二用户的第一呼叫请求,所述第一呼叫请求携带第一用户的私网地址。 
B2、第一会话控制功能实体确定所述第二用户归属于本会话控制功能实体,获得第二用户的注册地址。 
B3、第一会话控制功能实体向第一策略决策功能实体发送承载方式判断请求,所述承载方式判断请求携带所述第一用户的私网地址和第二用户的注册地址。 
B4、第一策略决策功能实体根据所述第一用户的私网地址和第二用户的注册地址判断第一用户和第二用户能否直接通信,返回携带判断结果的承载方式判断响应给第一会话控制功能实体。 
与实施例一中的步骤A3的子步骤②类似,第一策略决策功能实体在返回的承载方式判断响应中可以仅携带对第一用户和第二用户能否直接通信的判断结果,即“是”或“否”。这种情况下,当所返回的结果为“否”时,第一会话控制功能实体可按照现有方式使用承载地址请求再次通过第一策略决策功能实体请求第一边缘网关设备分配与第一用户的私网地址绑定的第一公网地址。 
当然,第一策略决策功能实体也可以合并执行承载方式判断和地址分配的过程,即当第一策略决策功能实体判断第一用户和第二用户不能直接通信时,还执行获得与第一用户的私网地址绑定的第一公网地址的操作,以返回第一公网地址作为判断为“否”的结果。这样第一会话控制功能实体只需要下发一次承载方式判断请求,在判断结果为“否”时,无须再次下发承载地址请求。 
B5、第一会话控制功能实体根据所述承载方式判断响应,确定第一用户和第二用户能否直接通信;在确定为能时,执行步骤B6;在确定为否时,执行步骤B7。 
B6、第一会话控制功能实体获得第二用户的私网地址,向第一用户返回携带有第二用户的私网地址的第一呼叫响应,即通过第一用户的私网地址与第二用户的私网地址确定第一用户到第二用户的路径关系。 
此步骤可参照实施例一步骤A5中的情形②执行。此时,第一会话控制功能实体即为第二会话控制功能实体。 
B7、第一会话控制功能实体获得第二用户的私网地址以及第一用户和第  二用户的公网地址,通过第一用户和第二用户的公网地址确定第一用户到第二用户的路径关系,即,需要执行现有的地址交互过程。 
此步骤可参照现有确定媒体流路径关系的方法执行。 
上述实施例中通过在主叫侧对呼叫双方的用户设备能否直接通信进行判断,选择与主叫方用户设备关联的私网地址或公网地址作为确定路径关系的媒体传输地址,当呼叫双方的用户设备处于相同地址域时,能够确定私网内的直接路径来进行呼叫双方的媒体流承载;此时建立的媒体流路径无需经过边缘网关设备提供的公网地址进行中转,不仅减少了边缘网关设备的处理负荷,还减少了公网地址的使用,降低了由于公网地址有限而导致的呼叫失败的概率。 
为更好的理解上述实施例,下面以实施例一方法的一个具体应用为例来进行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应用场景为:第一用户UE 1向第二用户UE 2发起呼叫,IMS网络采用如图1所示的结构。流程如图6所示,包括步骤: 
1)UE 1向P-CSCF 1发起对UE 2的第一呼叫请求,该第一呼叫请求携带UE1的私网地址。 
2)P-CSCF 1获得用于本次呼叫的媒体流传送的私网地址1和公网地址1,并将UE 1的私网地址与私网地址1和公网地址1绑定。具体流程如图7所示,包括: 
2.1)P-CSCF 1向PDF 1发送携带UE 1的私网地址的承载地址请求; 
2.2)PDF 1向BGF 1发送携带UE 1的私网地址的承载地址请求; 
2.3)BGF 1分配私网地址1和公网地址1,并且同UE 1的私网地址进行绑定,然后向PDF 1返回携带私网地址1和公网地址1的承载地址响应; 
其中私网地址1用于在私有网络内UE 1与BGF 1进行媒体流传输,公网地址1用于BGF 1将UE 1的媒体流对外进行传输。通过绑定私网地址1和UE 1的私网地址,确定BGF 1到UE 1的路径关系;一同绑定的公网地址1为私网地址1对外的传输地址。 
2.4)PDF 1向P-CSCF 1返回携带私网地址1和公网地址1的承载地址响应。 
3)P-CSCF 1发送对UE 2的第二呼叫请求给UE 2归属的P-CSCF 2,该第二呼叫请求携带公网地址1和UE 1的私网地址。 
4)P-CSCF 2获得UE 2的注册地址,发送承载地址选择请求给PDF 2,该承载地址选择请求携带公网地址1、UE 1的私网地址和UE 2的注册地址。 
5)PDF 2判断UE 1和UE 2能否直接通信,即,判断UE 1的私网地址和UE2的注册地址是否属于同一个地址域,若是,则按照情形一步骤处理;若否,则按照情形二步骤处理。 
情形一: 
6)PDF 2确定UE 1和UE 2可以直接通信,向P-CSCF 2返回携带UE 1的私网地址的承载地址选择响应。 
7)P-CSCF 2确定UE 1和UE 2为直接通信,向UE 2发送携带UE 1的私网地址的第三呼叫请求,即确定UE 2到UE 1的路径关系。 
8)UE 2向P-CSCF 2返回携带UE 2的私网地址的第三呼叫响应。 
9)P-CSCF 2确定UE 1和UE 2为直接通信,向P-CSCF 1返回携带UE 2的私网地址的第二呼叫响应。 
10)P-CSCF 1确定UE 1和UE 2为直接通信,释放原来请求分配的私网地址1和公网地址1。具体流程如图8所示,包括: 
10.1)P-CSCF 1向PDF 1发送携带UE 1的私网地址的承载地址释放请求; 
10.2)PDF 1向BGF 1发送携带UE 1的私网地址的承载地址释放请求; 
10.3)BGF 1释放与UE 1的私网地址绑定的私网地址1和公网地址1,即释放BGF 1到UE 1的路径,然后向PDF 1返回承载地址释放响应; 
10.4)PDF 1向P-CSCF 1返回承载地址释放响应。 
11)P-CSCF 1向UE 1返回携带有UE 2的私网地址的第一呼叫响应,确定了UE 1下一跳目的地址信息,亦即确定UE 1到UE 2的路径关系。 
此时UE 1和UE 2即可通过双方的私网地址进行直接通信,所建立的媒体流路径如图9所示。 
情形二: 
12)PDF 2确定UE 1和UE 2需要通过公网地址通信,为UE 2侧分配用于媒体流传送的私网地址2和公网地址2,并将公网地址1与私网地址2和公网地址2绑定。具体过程与步骤2.2)和2.3)类似,不再赘述。 
13)PDF 2向P-CSCF 2返回承载地址选择响应,该承载地址选择响应携带公网地址1、私网地址2和公网地址2。 
14)P-CSCF 2确定UE 1和UE 2为通过公网地址通信,向UE 2发送携带有私网地址2的第三呼叫请求。 
15)UE 2向P-CSCF 2返回携带有UE 2的私网地址的第三呼叫响应。 
16)P-CSCF 2确定UE 1和UE 2为通过公网地址通信,将UE 2的私网地址与私网地址2绑定。具体流程如图10所示,包括: 
16.1)P-CSCF 2向PDF 2发送携带UE 2的私网地址和私网地址2的承载地址绑定请求; 
16.2)PDF 2向BGF 2发送携带UE 2的私网地址和私网地址2的承载地址绑定请求; 
16.3)BGF 2将UE 2的私网地址与私网地址2绑定,向PDF 2返回承载地址绑定响应,所述承载地址绑定响应表示绑定成功; 
16.4)PDF 2向P-CSCF 2返回承载地址绑定响应。 
17)P-CSCF 2确定UE 1和UE 2为通过公网地址通信,向P-CSCF 1返回携带有公网地址2的第二呼叫响应。 
18)P-CSCF 1确定UE 1和UE 2为通过公网地址通信,在BGF 1上将P-CSCF2返回的公网地址2与公网地址1绑定。具体流程与步骤16)相同,只是承载地址绑定请求所携带的是公网地址2与公网地址1。 
19)P-CSCF 1向UE 1返回携带有私网地址1的第一呼叫响应。 
此时UE 1与UE2之间的媒体流路径为:UE 1的私网地址、私网地址1、公网地址1、公网地址2、私网地址2、UE 2的私网地址;所建立的媒体流路径如图3所示,与现有方式确定的相同。 
下面对本发明实施例的会话控制功能实体、呼叫控制系统和策略决策功能实体进行详细说明。 
实施例三、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会话控制功能实体,用于在呼叫接续的过程中携带两种类型的地址给对端呼叫控制系统,根据对端呼叫控制系统对地址类型的选择进行呼叫接续,如图11所示,包括: 
呼叫接收单元11,用于获得第一用户对第二用户的第一呼叫请求,所述第一呼叫请求携带有第一用户的私网地址; 
呼叫接续单元12,用于发送对第二用户的第二呼叫请求,该第二呼叫请求携带有第一用户的私网地址和与该第一用户的私网地址绑定的第一公网地址; 
响应获得单元13,用于获得返回的与呼叫接续单元11生成的第二呼叫请求对应的第二呼叫响应,该第二呼叫响应携带有与第一用户的媒体传输地址匹配的第二用户的媒体传输地址,该第一用户的媒体传输地址为第一公网地址或第一用户的私网地址,该第二用户的媒体传输地址为第二公网地址或第二用户的私网地址; 
响应处理单元14,用于根据响应获得单元13获得的第二呼叫响应所携带的第二用户的媒体传输地址,生成与所述第一呼叫请求对应的第一呼叫响应,所述第一呼叫响应携带有所述第一用户下一跳的目的地址信息。 
响应处理单元14具体可包括: 
判断单元141,用于根据响应获得单元12获得的第二呼叫响应所携带的第二用户的媒体传输地址判断第一用户和第二用户为直接通信或为通过公网地址通信; 
公网单元142,用于在判断单元141确定第一用户和第二用户为通过公网地址通信时,返回与所述第一呼叫请求对应的第一呼叫响应,所述第一呼叫响应携带有与所述第一用户的私网地址绑定的第一私网地址; 
私网单元143,用于在判断单元141确定第一用户和第二用户为直接通信时,返回与所述第一呼叫请求对应的第一呼叫响应,所述第一呼叫响应携带有所述第二用户的私网地址。 
响应处理单元14还可进一步包括: 
绑定释放单元144,用于在判断单元141确定第一用户和第二用户为直接通信时,释放绑定到第一用户的私网地址的第一公网地址。 
本实施例会话控制功能实体可用于在实施例一所描述的确定媒体流路径关系的方法中执行第一呼叫控制系统的操作。 
实施例四、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呼叫控制系统,用于在呼叫接续的过  程中对对端呼叫控制系统发送的两种类型的地址进行选择,按照选择结果进行呼叫接续,如图12所示,包括: 
会话获得单元201,用于获得对第二用户的第二呼叫请求,所述第二呼叫请求携带第一公网地址和第一用户的私网地址;并根据所述第二呼叫请求获得第二用户的注册地址; 
策略决策单元202,用于根据会话获得单元201提供的第一用户的私网地址和第二用户的注册地址判断第一用户和第二用户能否直接通信,按照判断结果确定第一用户的媒体传输地址,该第一用户的媒体传输地址为第一公网地址或第一用户的私网地址; 
地址获得单元203,用于获得与策略决策单元202提供的第一用户的媒体传输地址匹配的第二用户的媒体传输地址; 
会话响应单元204,用于返回与会话获得单元201获得的第二呼叫请求对应的第二呼叫响应,该第二呼叫响应携带有地址获得单元203提供的第二用户的媒体传输地址。 
本实施例呼叫控制系统可用于作为第二呼叫控制系统执行实施例一所描述的确定媒体流路径关系的方法。 
实施例五、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会话控制功能实体,用于在呼叫接续的过程中请求PDF对接收到的对端呼叫控制系统发送的两种类型的地址进行选择,按照选择结果进行呼叫接续,如图13所示,包括: 
接续获得单元21,用于获得对第二用户的第二呼叫请求,该第二呼叫请求携带有第一公网地址和第一用户的私网地址; 
地址协商单元22,用于根据接续获得单元21获得的第二呼叫请求获得第二用户的注册地址,发送承载地址选择请求,该承载地址选择请求携带有所述第一公网地址、第一用户的私网地址和第二用户的注册地址; 
协商获得单元23,用于获得返回的与地址协商单元22生成的承载地址选择请求对应的承载地址选择响应,该承载地址选择响应携带有第一用户的媒体传输地址,该第一用户的媒体传输地址为第一公网地址或第一用户的私网地址; 
地址匹配单元24,用于获得与协商获得单元23收到的承载地址选择响应中  携带的第一用户的媒体传输地址匹配的第二用户的媒体传输地址; 
接续响应单元25,用于返回与接续获得单元21获得的第二呼叫请求对应的第二呼叫响应,该第二呼叫响应携带有地址匹配单元24获得的第二用户的媒体传输地址。 
地址匹配单元24具体可包括: 
判断子单元241,用于根据所述承载地址选择响应判断第一用户和第二用户能否直接通信; 
公网子单元242,用于在判断子单元241确定第一用户和第二用户不能直接通信时,获得第二公网地址作为第二用户的媒体传输地址; 
私网子单元243,用于在判断子单元241确定第一用户和第二用户能直接通信时,获得第二用户的私网地址作为第二用户的媒体传输地址。 
本实施例会话控制功能实体可用于作为第二会话控制功能实体执行实施例一所描述的确定媒体流路径关系的方法。 
实施例六、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策略决策功能实体,用于在呼叫接续的过程中根据P-CSCF的请求对用户之间需要采用的通讯方式进行选择,如图14所示,包括: 
选择获得单元31,用于获得承载地址选择请求,所述承载地址选择请求携带有第一公网地址、第一用户的私网地址和第二用户的注册地址; 
地址选择单元32,用于根据选择获得单元31收到的承载地址选择请求携带的第一用户的私网地址和第二用户的注册地址判断第一用户和第二用户能否直接通信,按照判断结果确定第一用户的媒体传输地址,该第一用户的媒体传输地址为第一公网地址或第一用户的私网地址; 
选择响应单元33,用于返回与选择获得单元31获得的承载地址选择请求对应的承载地址选择响应,该承载地址选择响应携带有地址选择单元32确定的第一用户的媒体传输地址。 
本实施例策略决策功能实体,还可进一步包括: 
绑定获得单元34,用于在地址选择单元32判断第一用户和第二用户不能直接通信时,获得与所述第一公网地址绑定的第二公网地址;此时,选择响应单  元33返回的承载地址选择响应还携带有该第二公网地址。 
本实施例策略决策功能实体可用于作为第二策略决策功能实体执行实施例一所描述的确定媒体流路径关系的方法。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上述实施例方法中的全部或部分步骤是可以通过程序来指令相关的硬件来完成,该程序可以存储于一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该程序在执行时,包括上述实施例方法中的全部或部分步骤,所述存储介质可以包括:ROM、RAM、磁盘或光盘等。 
通过上述实施例可以看出,本发明实施例通过对呼叫双方的用户设备能否直接通信进行判断,从与用户设备关联的私网地址和公网地址中选择用于确定路径关系的媒体传输地址,当呼叫双方的用户设备处于相同地址域时,能够确定私网内的直接路径来进行呼叫双方的媒体流承载;此时建立的媒体流路径无需经过边缘网关设备提供的公网地址进行中转,不仅减少了边缘网关设备的处理负荷,还减少了公网地址的使用,有效避免了冗余路径的产生,降低了由于公网地址有限而导致的呼叫失败的概率。 
以上对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确定媒体流路径关系的方法以及相应的呼叫控制系统、策略决策功能实体和会话控制功能实体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发明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发明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Claims (18)

1.一种确定媒体流路径关系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接收第一用户对第二用户的第一呼叫请求,所述第一呼叫请求携带有第一用户的私网地址;
发送对第二用户的第二呼叫请求,所述第二呼叫请求携带有第一用户的私网地址和与该第一用户的私网地址绑定的第一公网地址;
接收返回的与所述第二呼叫请求对应的第二呼叫响应,所述第二呼叫响应携带有与第一用户的媒体传输地址匹配的第二用户的媒体传输地址;第一用户的媒体传输地址为第一公网地址或第一用户的私网地址,所述第二用户的媒体传输地址为第二公网地址或第二用户的私网地址;
根据所述第二呼叫响应携带的第二用户的媒体传输地址判断第一用户和第二用户为直接通信或为通过公网地址通信,返回与所述第一呼叫请求对应的第一呼叫响应,当第一用户和第二用户为直接通信,所述第一呼叫响应携带有所述第二用户的私网地址作为第一用户下一跳的目的地址信息,当第一用户和第二用户为通过公网地址通信,所述第一呼叫响应携带有与所述第一用户的私网地址绑定的第一私网地址作为第一用户下一跳的目的地址信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确定媒体流路径关系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确定第一用户和第二用户为直接通信之后,还包括:
释放绑定到第一用户的私网地址的第一公网地址。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确定媒体流路径关系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发送第二呼叫请求的步骤中,是按设定的位置顺序在所述第二呼叫请求中放置第一公网地址和第一用户的私网地址;
所述返回的第二呼叫响应中,第二用户的媒体传输地址对应于其所匹配的第一用户的媒体传输地址在所述第二呼叫请求中的位置进行放置,与所述第二呼叫请求中的另一条地址信息对应的位置上为无效地址;
所述根据第二呼叫响应携带的第二用户的媒体传输地址判断第一用户和第二用户为直接通信或为通过公网地址通信的步骤包括:
根据第二呼叫响应中有效地址的位置判断第一用户和第二用户为直接通信或为通过公网地址通信。
4.一种确定媒体流路径关系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接收对第二用户的第二呼叫请求,所述第二呼叫请求携带有第一公网地址和第一用户的私网地址;
根据所述第二呼叫请求获得第二用户的注册地址,根据所述第一用户的私网地址和第二用户的注册地址判断第一用户和第二用户为直接通信或为通过公网地址通信,当第一用户和第二用户为直接通信,确定第一用户的媒体传输地址为第一用户的私网地址,当第一用户和第二用户为通过公网地址通信,确定所述第一用户的媒体传输地址为第一公网地址;
获得与所述第一用户的媒体传输地址匹配的第二用户的媒体传输地址,返回与所述第二呼叫请求对应的第二呼叫响应,所述第二呼叫响应携带有所述第二用户的媒体传输地址。
5.一种确定媒体流路径关系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接收对第二用户的第二呼叫请求,所述第二呼叫请求携带有第一公网地址和第一用户的私网地址;
根据所述第二呼叫请求获得第二用户的注册地址,并发送承载地址选择请求,所述承载地址选择请求携带有所述第一公网地址、第一用户的私网地址和第二用户的注册地址;
接收返回的与所述承载地址选择请求对应的承载地址选择响应,所述承载地址选择响应携带有第一用户的媒体传输地址,所述第一用户的媒体传输地址为第一公网地址或第一用户的私网地址;
获得与所述第一用户的媒体传输地址匹配的第二用户的媒体传输地址,返回与所述第二呼叫请求对应的第二呼叫响应,所述第二呼叫响应携带有所述第二用户的媒体传输地址。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确定媒体流路径关系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当所述承载地址选择响应中携带有所述第一公网地址时,所述承载地址选择响应中进一步携带有第二公网地址;
所述获得与第一用户的媒体传输地址匹配的第二用户的媒体传输地址的步骤具体为:根据所述承载地址选择响应中携带的所述第一公网地址,从所述承载地址选择响应中获得所述第二公网地址,所述第二用户的媒体传输地址为所述第二公网地址。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确定媒体流路径关系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当所述承载地址选择响应携带的第一用户的媒体传输地址为第一用户的私网地址;
所述获得与第一用户的媒体传输地址匹配的第二用户的媒体传输地址的步骤包括:
根据承载地址选择响应中携带的第一用户的媒体传输地址确定第一用户和第二用户为直接通信,发送携带有第一用户的私网地址的第三呼叫请求;接收返回的与所述第三呼叫请求对应的第三呼叫响应,所述第三呼叫响应中携带有第二用户的私网地址;
所述返回与第二呼叫请求对应的第二呼叫响应的步骤具体为:返回携带有第二用户的私网地址的第二呼叫响应。
8.根据权利要求5-7任意一项所述的确定媒体流路径关系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呼叫请求中,第一公网地址和第一用户的私网地址是按设定的位置顺序放置;
在所述返回第二呼叫响应的步骤中,是将第二用户的媒体传输地址对应于其所匹配的第一用户的媒体传输地址在所述第二呼叫请求中的位置进行放置,将与所述第二呼叫请求中的另一条地址信息对应的位置设置为无效地址。
9.一种确定媒体流路径关系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接收承载地址选择请求,所述承载地址选择请求携带有第一公网地址、第一用户的私网地址和第二用户的注册地址;
根据所述第一用户的私网地址和第二用户的注册地址判断第一用户和第二用户为直接通信或为通过公网地址通信;
当第一用户和第二用户为直接通信,确定第一用户的媒体传输地址为第一用户的私网地址,当第一用户和第二用户为通过公网地址通信,确定所述第一用户的媒体传输地址为第一公网地址;
返回与所述承载地址选择请求对应的承载地址选择响应,所述承载地址选择响应携带有所述第一用户的媒体传输地址。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确定媒体流路径关系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判断第一用户和第二用户不能直接通信时,还包括:
获得与所述第一公网地址绑定的第二公网地址;
所述返回的承载地址选择响应还携带有所述第二公网地址。
11.一种确定媒体流路径关系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接收第一用户对第二用户的第一呼叫请求,所述第一呼叫请求携带有第一用户的私网地址;
确定所述第二用户归属于本会话控制功能实体,获得第二用户的注册地址;
发送承载方式判断请求,所述承载方式判断请求携带有所述第一用户的私网地址和第二用户的注册地址;
接收返回的与所述承载方式判断请求对应的承载方式判断响应,所述承载方式判断响应携带有表示第一用户和第二用户能否直接通信的信息;
根据所述承载方式判断响应中携带的表示第一用户和第二用户能否直接通信的信息,确定第一用户和第二用户能直接通信;
获得第二用户的私网地址,返回与所述第一呼叫请求对应的第一呼叫响应,所述第一呼叫响应携带有所述第二用户的私网地址。
12.一种会话控制功能实体,其特征在于,包括:
呼叫接收单元,用于获得第一用户对第二用户的第一呼叫请求,所述第一呼叫请求携带有第一用户的私网地址;
呼叫接续单元,用于发送对第二用户的第二呼叫请求,所述第二呼叫请求携带有第一用户的私网地址和与该第一用户的私网地址绑定的第一公网地址;
响应获得单元,用于获得返回的与所述第二呼叫请求对应的第二呼叫响应,所述第二呼叫响应携带有与第一用户的媒体传输地址匹配的第二用户的媒体传输地址,所述第一用户的媒体传输地址为第一公网地址或第一用户的私网地址,所述第二用户的媒体传输地址为第二公网地址或第二用户的私网地址;
响应处理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第二呼叫响应携带的第二用户的媒体传输地址,返回与所述第一呼叫请求对应的第一呼叫响应,所述第一呼叫响应携带有所述第一用户下一跳的目的地址信息;
所述响应处理单元包括:
判断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第二用户的媒体传输地址判断第一用户和第二用户为直接通信或为通过公网地址通信;
公网单元,用于在所述判断单元确定第一用户和第二用户为通过公网地址通信时,返回与所述第一呼叫请求对应的第一呼叫响应,所述第一呼叫响应携带有与所述第一用户的私网地址绑定的第一私网地址;
私网单元,用于在所述判断单元确定第一用户和第二用户为直接通信时,返回与所述第一呼叫请求对应的第一呼叫响应,所述第一呼叫响应携带有所述第二用户的私网地址。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会话控制功能实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响应处理单元还包括:
绑定释放单元,用于在所述判断单元确定第一用户和第二用户为直接通信时,释放绑定到第一用户的私网地址的第一公网地址。
14.一种呼叫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会话获得单元,用于获得对第二用户的第二呼叫请求,所述第二呼叫请求携带有第一公网地址和第一用户的私网地址;并根据所述第二呼叫请求获得第二用户的注册地址;
策略决策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第一用户的私网地址和所述第二用户的注册地址判断第一用户和第二用户为直接通信或为通过公网地址通信,当第一用户和第二用户为直接通信,确定第一用户的媒体传输地址为第一用户的私网地址,当第一用户和第二用户为通过公网地址通信,确定所述第一用户的媒体传输地址为第一公网地址;
地址获得单元,用于获得与所述第一用户的媒体传输地址匹配的第二用户的媒体传输地址;
会话响应单元,用于返回与所述第二呼叫请求对应的第二呼叫响应,所述第二呼叫响应携带有所述第二用户的媒体传输地址。
15.一种会话控制功能实体,其特征在于,包括:
接续获得单元,用于获得对第二用户的第二呼叫请求,所述第二呼叫请求携带有第一公网地址和第一用户的私网地址;
地址协商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第二呼叫请求获得第二用户的注册地址,并发送承载地址选择请求,所述承载地址选择请求携带有所述第一公网地址、第一用户的私网地址和第二用户的注册地址;
协商获得单元,用于获得返回的与所述承载地址选择请求对应的承载地址选择响应,所述承载地址选择响应携带有第一用户的媒体传输地址,所述第一用户的媒体传输地址为第一公网地址或第一用户的私网地址;
地址匹配单元,用于获得与所述第一用户的媒体传输地址匹配的第二用户的媒体传输地址;
接续响应单元,用于返回与所述第二呼叫请求对应的第二呼叫响应,所述第二呼叫响应携带有所述第二用户的媒体传输地址。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会话控制功能实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地址匹配单元包括:
判断子单元,用于根据所述承载地址选择响应中携带的第一用户的媒体传输地址判断第一用户和第二用户能否直接通信;
公网子单元,用于在所述判断子单元确定第一用户和第二用户不能直接通信时,获得第二公网地址作为第二用户的媒体传输地址;
私网子单元,用于在所述判断子单元确定第一用户和第二用户能直接通信时,获得第二用户的私网地址作为第二用户的媒体传输地址。
17.一种策略决策功能实体,其特征在于,包括:
选择获得单元,用于获得承载地址选择请求,所述承载地址选择请求携带有第一公网地址、第一用户的私网地址和第二用户的注册地址;
地址选择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第一用户的私网地址和第二用户的注册地址判断第一用户和第二用户为直接通信或为通过公网地址通信,当第一用户和第二用户为直接通信,确定第一用户的媒体传输地址为第一用户的私网地址,当第一用户和第二用户为通过公网地址通信,确定所述第一用户的媒体传输地址为第一公网地址;
选择响应单元,用于返回与所述承载地址选择请求对应的承载地址选择响应,所述承载地址选择响应携带有所述第一用户的媒体传输地址。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策略决策功能实体,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绑定获得单元,用于在所述地址选择单元判断第一用户和第二用户不能直接通信时,获得与所述第一公网地址绑定的第二公网地址;
其中,所述选择响应单元返回的承载地址选择响应还携带有所述第二公网地址。
CN200710161532.3A 2007-09-29 2007-09-29 确定媒体流路径关系的方法及呼叫控制系统 Active CN101399822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710161532.3A CN101399822B (zh) 2007-09-29 2007-09-29 确定媒体流路径关系的方法及呼叫控制系统
PCT/CN2008/072517 WO2009043289A1 (fr) 2007-09-29 2008-09-25 Procédé pour déterminer la relation de trajet de flux multimédia et système de commande d'appel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710161532.3A CN101399822B (zh) 2007-09-29 2007-09-29 确定媒体流路径关系的方法及呼叫控制系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399822A CN101399822A (zh) 2009-04-01
CN101399822B true CN101399822B (zh) 2012-05-23

Family

ID=4051807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710161532.3A Active CN101399822B (zh) 2007-09-29 2007-09-29 确定媒体流路径关系的方法及呼叫控制系统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01399822B (zh)
WO (1) WO2009043289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497314A (zh) * 2011-12-09 2012-06-13 徐州医学院 一种层次型穿越内网的路由方法
CN104660564A (zh) * 2013-11-22 2015-05-27 乐视网信息技术(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建立节点之间连接关系的方法及服务器
CN106302857B (zh) * 2016-08-18 2020-01-31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Ip地址分配方法及服务器
CN113315877A (zh) * 2020-02-27 2021-08-27 成都鼎桥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专网终端的呼叫处理方法
CN112437395B (zh) * 2020-09-29 2023-11-24 海能达通信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呼叫的方法、基站及移动终端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338177A (zh) * 1999-01-12 2002-02-27 艾利森电话股份有限公司 利用因特网协议网络直接把呼叫传递到移动用户的通信网络和方法
CN1645838A (zh) * 2005-01-19 2005-07-27 哈尔滨工业大学 完整路由信息的自组网按需距离矢量多路由方法
CN1856157A (zh) * 2005-04-20 2006-11-0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域间互通的方法及其通信网络
CN1902889A (zh) * 2003-11-08 2007-01-24 马科尼英国知识产权有限公司 呼叫建立系统
CN1925450A (zh) * 2005-09-02 2007-03-07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防止媒体流迂回的通信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954654B2 (en) * 2001-07-31 2005-10-11 Lucent Technologies Inc. Provision of services in a communication system including an interworking mobile switching center
CN101047548A (zh) * 2006-03-31 2007-10-03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多个nat的私有网络内的通信
CN101179491A (zh) * 2007-11-24 2008-05-1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私用网络内部终端之间通信的方法、设备、装置及系统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338177A (zh) * 1999-01-12 2002-02-27 艾利森电话股份有限公司 利用因特网协议网络直接把呼叫传递到移动用户的通信网络和方法
CN1902889A (zh) * 2003-11-08 2007-01-24 马科尼英国知识产权有限公司 呼叫建立系统
CN1645838A (zh) * 2005-01-19 2005-07-27 哈尔滨工业大学 完整路由信息的自组网按需距离矢量多路由方法
CN1856157A (zh) * 2005-04-20 2006-11-0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域间互通的方法及其通信网络
CN1925450A (zh) * 2005-09-02 2007-03-07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防止媒体流迂回的通信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09043289A1 (fr) 2009-04-09
CN101399822A (zh) 2009-04-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248685B (zh) 用于建立多媒体通信会话的方法和设备
US9264467B2 (en) Method, user equipment, and system for opening an ad-hoc PoC session in a PoC system
CN101330748B (zh) 一种ip多媒体子系统集中业务会话控制路径的切换方法
CN101374256B (zh) 一种处理会话中媒体流连续性的方法、装置及系统
US7844293B2 (en) System for establishing and managing multimedia PoC session for performing multimedia call service, method thereof, and user equipment therefor
JP2008236183A (ja) 呼セッション制御サーバ割り当て方法および呼セッション制御サーバ割り当てシステム
US8203973B2 (en) Method and system for providing a PoC box service in a PoC system
CN101217798B (zh) 一种在ip多媒体子系统中控制本地转出的方法
CN101420432A (zh) 一种ims监听的实现方法、系统及装置
CN101399822B (zh) 确定媒体流路径关系的方法及呼叫控制系统
CN101326785B (zh) 无缝会话转移的设备和方法
CN102171983A (zh) 用于控制通信网络中的会话的方法和装置
CN102148739B (zh) 一种ims会话路由控制方法及系统
CN101496352A (zh) 网际协议多媒体子系统网络元件及其操作方法
CN101489266B (zh) 一种基于签约数据的ims用户级控制方法及系统
CN101296177A (zh) 在分组网络中实现过载控制的方法、系统和装置
CN101360057B (zh) 一种路由处理的方法、ims业务处理的方法及相关设备
CN101404674B (zh) 一种呼叫路由选择的方法、代理服务器和中继设备
CN101227720B (zh) 一种ip多媒体子系统的本地转出控制方法
CN101267324B (zh) Ip多媒体子系统业务提供方法和系统
CN102891830A (zh) 保障流媒体业务服务质量的方法及系统
JP4854035B2 (ja) Ims/mmdシステムにおける複数のポリシー制御サーバを用いた呼接続方法及びシステム
CN102377728B (zh) 一种ims多媒体会议中的组内文件分发方法
CN101453461B (zh) 感知ims用户非sip应用的方法、系统、单元及接入路由装置
CN102833715A (zh) 询问转接实现方法、应用服务器、业务终端和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1222

Address after: 450046 Floor 9, building 1, Zhengshang Boya Plaza, Longzihu wisdom Island, Zhengdong New Area, Zhengzhou City, Henan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Super fusion Digital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518129 Bantian HUAWEI headquarters office building, Longgang District, Guangdong, Shenzhen

Patentee before: HUAWEI TECHNOLOGIES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