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377432B - 计量装置 - Google Patents

计量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377432B
CN101377432B CN2008102139437A CN200810213943A CN101377432B CN 101377432 B CN101377432 B CN 101377432B CN 2008102139437 A CN2008102139437 A CN 2008102139437A CN 200810213943 A CN200810213943 A CN 200810213943A CN 101377432 B CN101377432 B CN 10137743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hing
measured
movable part
measuring apparatus
storage spa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810213943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377432A (zh
Inventor
久保川宝
有本嘉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shida Engineering K K
Ishida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Ishida Engineering K K
Ishida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shida Engineering K K, Ishida Co Ltd filed Critical Ishida Engineering K K
Publication of CN10137743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37743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37743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377432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Weight Measurement For Supplying Or Discharging Of Specified Amounts Of Material (AREA)
  • Filling Or Emptying Of Bunkers, Hoppers, And Tank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将被计量物以整齐排列的状态贮存于供给部的计量装置。计量装置(1)包括计量斗(2)和供给部(3)。计量斗(2用于测量棒状被计量物的重量。供给部(3)可贮存被投放的被计量物,并将贮存的被计量物提供给计量斗(2)。当向供给部(3)投放被计量物时,供给部(3)可扩大或缩小贮存空间。具体说来,供给部(3)具有固定部件(31)及可动部(34)。固定部件(31)上开设有从上投入被计量物的投入口(31a),和向下排出被计量物的排出口(31b)。可动部(34),在固定部件(31)内可沿方向(93、94)移动,其中,所述方向(93、94)为与贮存于供给部(3)的被计量物宽度及上下方向均垂直的方向。

Description

计量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计量装置,尤其涉及一种可整齐排列被计量物的计量装置。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为计量预定重量的细面条等棒状被计量物,使用计量装置。这种计量装置包括测量被计量物重量的计量斗、以及向计量斗提供被计量物的供给部。
其中,供给部,可贮存被计量物,在向计量斗提供被计量物之前,预先贮存有被计量物。随后,供给部仅将贮存的被计量物提供给计量斗。根据该构成,可防止向计量斗提供过量的被计量物。这种技术,已披露在下述专利文献1中。另外,专利文献2还披露了本发明的相关技术。
专利文献1:特开平9-72775号公报
专利文献2:特公昭53-43421号公报
然而,在现有技术中,即使在投放之前整齐地排列被计量物,向供给部投放时会弄乱被计量物的排列。一旦弄乱被计量物的排列,即使用被计量物填满供给部,也会出现贮存的被计量物的量无法达到预定量的问题。这起因于贮存于供给部的被计量物的密度低。
通过扩大贮存被计量物的空间,即使贮存的被计量物的密度低,也可在供给部贮存预定量的被计量物。但是,会造成供给部的大型化,并不是人们所望的。
此外,一旦弄乱被计量物的排列,且被计量物之间产生交差,被计量物在滞留于其上的被计量物重力作用下,会发生折断。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缺陷,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将被计量物以整齐排列的状态贮存于供给部的计量装置。
本发明第一方面提出的计量装置,其包括:计量斗和供给部。计量斗,用于测量棒状被计量物的重量。供给部,可贮存被投放至自身的被计量物,并将贮存的被计量物提供给计量斗。而且,当向供给部投放被计量物时,供给部可扩大或缩小贮存被计量物的空间(以下,简称「贮存空间」)。
根据本发明提出的计量装置,开始投放被计量物时,通过缩小贮存空间,可防止开始投放时弄乱被计量物的排列。被计量物填满缩小状态的贮存空间后,通过移动可动部扩大贮存空间,可将被计量物以整齐排列的状态填满扩张状态的整个贮存空间。因此,可以高密度的状态向供给部贮存被计量物。而且,可防止被计量物发生折断。
本发明第二方面提出的计量装置,在缩小贮存空间的状态下开始向供给部投放被计量物,且伴随着向贮存空间贮存的被计量物的增多,供给部扩大贮存空间。
根据本发明提出的计量装置,可将被计量物以整齐排列的状态填满扩张的整个贮存空间。
本发明第三方面提出的计量装置,当贮存空间内的贮存量达到预定值时,供给部停止扩大贮存空间。
根据本发明提出的计量装置,可向供给部贮存预定容量的被计量物。因此,可调节向计量斗提供的被计量物的量。
本发明第四方面提出的计量装置,供给部具有固定部件及可动部。固定部件上,开设有自上投入被计量物的投入口,以及向下排出被计量物的排出口。可动部,在固定部件内可上下移动,并在位于固定部件内时,利用可动部与固定部件之间的空间在可动部的上侧形成贮存空间。
根据本发明第四方面提出的计量装置,利用可动部的上移可缩小贮存空间,利用可动部的下移可扩大贮存空间。因此,利用可动部自上而下的移动,可向贮存空间内引导整齐排列状态的被计量物。
本发明第五方面提出的计量装置,可动部可向固定部件的下方移动。
根据本发明提出的计量装置,利用可动部向固定部件下方的移动,可打开排出口。因此,可将贮存的被计量物导向计量斗。而且,排出口的开闭是通过可动部来进行,因此不需在排出口配设闸门等其他部件,可简化计量装置的结构。
本发明第六方面提出的计量装置,供给部具有固定部件及可动部。固定部件上开设有自上投入被计量物的投入口,以及向下排出被计量物的排出口。可动部,在固定部件内可沿与贮存于供给部的被计量物宽度及上下方向均垂直的方向移动。
根据本发明提出的计量装置,通过可动部向与上下方向垂直的方向移动,在该方向上可扩大或缩小贮存空间。而且,由于可动部移动的方向还与投放的被计量物的宽度方向相垂直,当伴随着被计量物的贮存扩大贮存空间时,可将被计量物以整齐排列的状态导向贮存空间。
本发明第七方面提出的计量装置,可动部,具有与被计量物相接触的接触面。该接触面的至少一部分,相对于沿上下方向的面呈倾斜状态,且自固定部件的排出口附近至投入口附近扩张。
根据本发明的计量装置,可将被计量物以整齐排列的状态导向贮存空间。
本发明第八方面提出的计量装置,供给部具有可开闭投入口的第一闸门及可开闭排出口的第二闸门。而且,第二闸门可上下移动。
根据本发明提出的计量装置,在第二闸门关闭的状态下,通过移动可动部扩大贮存空间,可向贮存空间贮存被计量物。而且,贮存被计量物之后,通过关闭第一闸门,可仅将贮存于供给部的被计量物提供给计量斗。此外,由于第二闸门可上下移动,因此可改变贮存空间的容量。
根据本发明提出的计量装置,开始投放被计量物时,通过缩小贮存空间,可防止开始投放时弄乱被计量物的排列。在缩小状态的贮存空间内填满被计量物后,通过移动可动部扩大贮存空间,可将被计量物以整齐排列的状态填满扩张状态的整个贮存空间。因此,可以高密度的状态向供给部贮存被计量物。而且,可防止被计量物发生折断。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涉及的计量装置概念示意图;
图2为可相互垂直的闸门及可动部的概念示意图;
图3为计量装置变形例1的概念示意图;
图4为计量装置变形例2的概念示意图;
图5为计量装置变形例3的概念示意图;
图6为计量装置的动作顺序示意图;
图7为计量装置的动作顺序示意图;
图8为计量装置的动作顺序示意图;
图9为计量装置的动作顺序示意图;
图10为计量装置的动作顺序示意图;
图11为计量装置的动作顺序示意图;
图12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涉及的计量装置概念示意图;
图13为计量装置的动作顺序示意图;
图14为计量装置的动作顺序示意图;
图15为计量装置的动作顺序示意图;
图16为计量装置的动作顺序示意图;
图17为计量装置的动作顺序示意图;
图18为实施例涉及计量系统的概念示意图。
其中,符号标记:
1,11                                     计量装置
2,12                                     计量斗
3,13                                     供给部
3a,13a                                   贮存空间
31,131                                   部件
32,33                                    闸门
34,134                                   可动部
34a,34b                                  面
31a,131a                                 投入口
31b,131b                                 排出口
90                                        上下方向
91                                        长度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1.第一实施例
1-1.计量装置的结构
<计量装置的概要>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涉及的计量装置1的概念示意图。其中,计量装置1,为用于计量细面条等棒状被计量物的装置,其包括计量斗2以及供给部3。另外,在下文中对于垂直方向的上侧和下侧,分别简称为「上侧」、「下侧」。
<计量斗>
计量斗2,由料斗21、开闭机构22以及计量器23构成,用于测量由供给部3提供的被计量物的重量。
料斗21上开设有用于投入被计量物的投入口2a,以及用于排出被计量物的排出口2b。投入口2a位于上侧,而排出口2b则位于下侧。
开闭机构22,其可自由开闭排出口2b。具体说来,用计量斗2测量被计量物的重量时,关闭排出口2b。测量完被计量物之后,打开排出口2b,排出被计量物。另外,开闭机构22,可采用气缸、滚珠丝杠、电磁驱动器等结构。
计量器23,为用于测量被计量物重量的测量仪器,例如可采用利用金属挠度进行重量测量的称重传感器。
<供给部>
供给部3,其可贮存被计量物,并将贮存的被计量物提供给计量斗2。而且,向供给部3投放被计量物时,可扩大或缩小贮存被计量物的空间(贮存空间)3a。
具体说来,供给部3,包括固定部件31、闸门32、33以及可动部部34(图1)。固定部件31,其向上下方向延伸,其上侧设有投放被计量物的投入口31a,其下侧设有排出被计量物的排出口31b。另外,由配设在供给部3投入口31a侧的投入部4控制自投入口31a投放被计量物。
闸门32,可自由开闭地安装在投入口31a上。闸门33,则可自由开闭地安装在排出口31b上。闸门32、33的开闭,分别由开闭机构321、331控制。开闭机构321、331,如图1所示,可采用气缸结构。当然,开闭机构321、331,还可采用滚珠丝杠、电磁驱动器等其它结构。
可动部34,与固定部件31及闸门32、33一同形成贮存空间3a。可动部34,可向与上下方向90相垂直的方向93、94移动,通过自身的移动可扩大或缩小贮存空间3a。
具体来说,可动部34包括,相对于上下方向90垂直延伸的轴341,且该轴位于固定部件31的外侧。可动部34,能以轴341为轴心自由转动。另外,可动部34的转动,例如由滚珠丝杠、电磁驱动器等驱动部控制。
可动部34通过向方向93移动轴341的周围,增加固定部件31内空间中可动部所占的比例,缩小贮存空间3a。另外,在图1中实线表示可动部34向方向93移动后的状态。
另一方面,可动部34通过向方向94移动,降低固定部件31内空间中可动部34所占的比例,扩大贮存空间3a。另外,在图1中虚线表示可动部34向方向94移动后的状态。
可动部34的下端34c,位于闸门33的下侧。因此,可动部34与闸门33需成可相互垂直的形状。利用图2进行具体说明。
图2为可相互垂直的闸门33及可动部34示意图。闸门33具有多个平行排列的棒状部件331、及固定部件332。棒状部件331的任意一个延伸方向331a,均与上下方向90垂直垂直。而且,这些棒状部件331,排列在与上下方向90及延伸方向331a均垂直垂直的方向331上,且被固定在固定部件332上。
可动部34具有平行排列的多个棒状部件341。这些每一棒状部件341,以可移动的状态,在方向331b上从闸门33的上方插在相邻的棒状部件331之间。因此,棒状部件341,可沿棒状部件331的延伸方向331a移动。
因此,可动部34,与闸门33相垂直的同时,可向方向93、94移动。
1-2.有关计量装置结构的变形例
<变形例1>
图1所示可动部34与闸门33需设置成可相互垂直的形状,因此,如图2所示其形状较为复杂。这起因于可动部34的下端34c位于闸门33的下侧位置。
因此,如图3所示,通过将可动部34的下端34c配置在闸门33的上侧,可简化闸门33及可动部34的形状。例如,对于闸门33,可采用板状部件替代棒状部件331。此外,对于可动部34,也可采用板状部件替代棒状部件341。
但是,由于可动部34位于闸门33的上侧,使可动部34向方向93移动的状态下,可动部34与闸门33之间会形成无法积存被计量物的空间3b(图3)。
一旦形成空间3b,当可动部34向方向94移动时,贮存空间3a内的被计量物流向空间3b,会弄乱(被计量物的)整齐排列。因此,可动部34的下端,如图1所示,最好位于闸门33的下侧。
<变形例2>
作为可动部34的变形例,图4为可动部34A的概念示意图。本变形例中,可动部34A,可沿着与上下方向90垂直的方向971、972自由平移。
具体来说,通过可动部34A向上下方向90的垂直方向971移动,增加固定部件31内空间中可动部34A所占的比例,缩小贮存空间3a。另外,在图4中实线表示可动部34A向971移动后的状态。
另一方面,通过可动部34A向与方向971相反的方向972移动,降低固定部件31内空间中可动部34A所占的比例,扩大贮存空间3a。另外,在图4中虚线表示可动部34A向方向972移动后的状态。
依据排列部34A,与旋转的可动部34相比,简化了排列部34B的结构。另外,可动部34A的移动,例如由滚珠丝杠或电磁驱动器等驱动部控制。
虽然图4所示,与上述变形例1相同的(图3)可动部34A的下端34Ac位于闸门33上侧位置的情况,但可动部34A的下端34Ac也可位于闸门33的下侧。此时,可动部34A与闸门33的结构,有必要与图2所示的结构相同。
<变形例3>
图5为有关闸门33变形例的示意图。本变形例中,闸门33可上下移动。具体来说,闸门33在投入口34a与排出口31b之间可上下移动。
根据这种闸门33,可将闸门33配置在投入口31a与排出口31b之间所期望的位置上。因此,可以改变贮存空间3a的容量,进而可调节提供给计量斗2的被计量物的量。
另外,通过移动闸门33改变贮存空间3a的容积,是开始向供给部3贮存被计量物之前进行。
1-3.计量装置的动作
对于计量装置1的动作,特别是供给部3的动作,结合图6~图11进行说明。另外,图6~图11为图1所示计量装置1动作的顺序示意图,被计量物的状态均由阴影线表示。
<第一阶段>
向供给部3投放被计量物之前,闸门32、33均被关闭,贮存空间3a处于空置状态(图6)。此时,被计量物以整齐排列的状态停留在投入部4。
而且,在关闭闸门32的状态下,开始打开闸门31。这样,从投入口31a开始向固定部件31内投放被计量物,开始向贮存空间3a贮存被计量物(图7)。
此时,贮存空间3a被可动部34缩小。即,在贮存空间3a缩小的状态下,开始向供给部3投放被计量物。因此,投入部4中整齐排列的计量物,容易原封不动地以整齐排列的状态贮存于贮存空间3a。
从将被计量物以整齐排列的状态贮存于贮存空间3a的观点来看,可动部34最好具有下面的形状。
即,可动部34通过平行排列的多个棒状部件341,形成一个与这些棒状部件的表面341c相切的假想面34b(图2)。由于图2所示的棒状部件341的截面形状均呈圆形,棒状部件341的表面341c分别与假想面的表面34b相切于直线341b。另外,假想面34b可理解为可动部34具有的面34a。
而且,使贮存空间3a缩小的状态下的假想面34b,相对于沿上下方向90的面呈倾斜状态(图2),自固定部件31的排出口31b附近向投入口31a附近扩张(图1)。
根据可动部34的上述形状,自投入口31a投放的被计量物,与倾斜的假想面34b相接触。因此,可向贮存空间3a内引导整齐排列状态的被计量物。所以,开始投放后不久,也可在贮存空间3a贮存整齐排列状态的被计量物。
从投入部4向供给部3投放被计量物是如下进行。即,向供给部3投放被计量物,以使棒状被计量物的长度方向91,与在面34b中最倾斜的方向及上下方向90均垂直。
结合图2进行具体说明。图2所示,在面34b中最倾斜的方向与棒状部件341的延伸方向341a几乎一致。因此,投放被计量物以使被计量物的宽度方向91相对于棒状部件341的延伸方向341a大致垂直即可。另外,图2中,用符号A表示被计量物。
根据该构成,可防止投放被计量物时弄乱整齐的排列,容易将被计量物以整齐排列的状态贮存于贮存空间3a。
另外,通过如上所述地投放被计量物,可动部34移动的方向93、94与贮存于贮存空间内3a的被计量物的宽度方向91相垂直。另外,图2中,方向93、94与宽度方向91几乎垂直垂直。
<第二阶段>
当被计量物填满缩小状态的贮存空间3a后,使可动部34向方向94移动,扩大贮存空间3a的同时,向贮存空间3a贮存被计量物(图8及图9)。即,伴随着向贮存空间3a贮存的被计量物的增多,扩大贮存空间3a。
此时,可动部34的移动方向94,与如上所述的贮存于贮存空间3a的被计量物的宽度方向91相垂直。图2中,方向94与宽度方向91垂直垂直。因此,扩大贮存空间3a时,可将被计量物以整齐排列的状态导向贮存空间3a。
被计量物贮存至贮存空间3a后(图9),关闭闸门32,并停止投放被计量物(图10)。之后,闸门32处于关闭的状态下,打开闸门33,将被计量物由排出口31b排出(图11)。被排出的被计量物,提供给计量斗2。
如上所述的第一阶段及第二阶段的动作,开始投放被计量物时,通过缩小贮存空间3a,可防止开始投放时弄乱被计量物的排列。被计量物填满缩小状态的贮存空间3a后,通过移动可动部34扩大贮存空间3a,可将被计量物以整齐排列的状态填满扩张状态的整个贮存空间3a。因此,可以高密度的状态向供给部3贮存被计量物。而且,可防止被计量物发生折断。
还有,通过如上所述的闸门32、33的开闭动作,只有被贮存到贮存空间3a的被计量物才被提供至计量斗2。因此,可避免被计量物过量提供给计量斗2。
1-4.有关计量装置动作的变形例
「1-2.有关计量装置结构的变形例」的「变形例3」中,通过移动闸门33调节贮存空间3a的容积,但也可通过调节可动部34、34A的动作(移动)调解贮存空间3a的容积。
具体来说,通过移动可动部34、34A扩大贮存空间3a的场合,当贮存空间3a的容量达到预定值时,停止可动部34、34A的移动并停止扩大贮存空间3a。
这样,可向供给部3贮存预定容量的被计量物。因此,可调节提供给计量斗2的被计量物的量。另外,本变形例中,向供给部3贮存被计量物的同时,调整贮存空间3a容量的点上,与上述移动闸门33的方式(变形例3)不同。即,上述移动闸门33的方式中,则预先调整贮存空间3a的容量。
2.第二实施例
2-1.计量装置的结构
<计量装置的概要>
图12为本发明实施例涉及的计量装置11的概念示意图。其中,计量装置11,为用于计量通心粉等棒状被计量物的装置,其包括计量斗12以及供给部13。另外,计量斗12与第一实施例中说明的计量斗2具有相同的机构,省略其说明。
<供给部>
供给部13,其可贮存被计量物,并将贮存的被计量物提供给计量斗12。而且,向供给部13投放被计量物时,供给部13可扩大或缩小贮存空间13a。
具体说来,供给部13,包括固定部件131、闸门132以及可动部部134(图12)。固定部件131,向上下方向延伸,其上侧设有投放被计量物的投入口131a,其下侧设有排出被计量物的排出口131b。另外,由配设在供给部13投入口131a侧的投入部14控制自投入口131a投放被计量物。
闸门132,可自由开闭地安装在投入口131a上。闸门132的开闭,由开闭机构1321控制。开闭机构1321,如图1所示,可采用气缸结构。当然,开闭机构1321,还可采用滚珠丝杠、电磁驱动器等其它结构。
可动部134,可在固定部件131内上下移动。在固定部件131内的位置中,可动部134与固定部件131及闸门132一同,在其自身上侧形成贮存空间13a。而且,通过可动部134在固定部件131内的移动,可扩大或缩小贮存空间13a。
具体来说,可动部134,具有相对于上下方向90垂直延伸的轴1341,且该轴位于固定部件131的外侧。可动部134,可以轴1341为轴心自由转动。另外,可动部134的旋转,例如由滚珠丝杠、电磁驱动器等驱动部控制。
通过可动部134在轴1341的周围向方向951移动,可动部134在固定部件131内向上移动,缩小贮存空间3a。另外,在图12中实线表示此时的可动部134的状态。
另一方面,通过可动部134向方向952移动,可动部134在固定部件131内向下移动,扩大贮存空间3a。另外,在图12中点虚线表示此时的可动部134的状态。
可动部134,还可向固定部件131的下方移动。具体来说,当可动部134位于固定部件131内时,可动部134关闭贮存空间13a的排出131b侧。而且,通过可动部134向固定部件131的下方移动,打开贮存空间13a的排出口131b侧。另外,图12中虚线表示可动部134向固定部件131下方移动的状态。
即,可动部134可开闭固定部件131的排出131b。因此,在排出口131b上不需配设闸门等其他部件,可简化计量装置11的结构。
2-2.计量装置的动作
对于计量装置11的动作,特别是供给部13的动作,结合图13~图17进行说明。另外,图13~图17为图12所示计量装置11的动作顺序示意图,阴影线表示被计量物的状态。
<第一阶段>
向供给部13投放被计量物之前,闸门132均被关闭,贮存空间13a处于空置状态(图13)。此时,被计量物以整齐排列的状态停留在投入部14。
而且,在可动部134向上移动的状态、也就是说使贮存空间13a缩小的状态下,打开闸门31。这样,从投入口131a向贮存空间13a投放被计量物,被计量物填满贮存空间13a(图14)。此时,由于贮存空间13a被缩小,因此,在投入部14中整齐排列的计量物,原封不动地以整齐排列的状态贮存于贮存空间13a。
<第二阶段>
被计量物填满处于缩小状态的贮存空间3a后,使可动部134向下移动,扩大贮存空间13a的同时,向贮存空间13a贮存被计量物(图15)。即,伴随着向贮存空间13a贮存的被计量物的增多,扩大贮存空间13a。
而且,使可动部134停止在固定部件131内的排出口131b附近的位置上(图15)。停止可动部134之后,关闭闸门132,并停止投放被计量物(图16)。
<第三阶段>
关闭闸门132之后,在闸门132处于关闭的状态下,使可动部134向固定部件131下方移动(图17)。根据该构成,打开排出口131b。因此,贮存于贮存空间13a的被计量物由排出口131b排出,并被提供给计量斗12。
根据如上所述的第一阶段~第三阶段的动作,开始投放被计量物时,通过缩小贮存空间13a,可防止开始投放时弄乱被计量物的排列。被计量物填满缩小状态的贮存空间13a后,通过移动可动部134扩大贮存空间13a,可将被计量物以整齐排列的状态填满扩张状态的整个贮存空间13a。因此,可以高密度的状态向供给部13贮存被计量物。而且,可防止被计量物发生折断。
2-3.有关计量装置动作的变形例
「2-2.计量装置的动作」中,使可动部134停止在固定部件131内的排出口131b附近的位置上(图15),但也可如下所述的调整可动部134的动作(移动)。
即,通过移动可动部134扩大贮存空间13a的场合,当贮存空间13a的容量达到预定值时,停止可动部134的移动并停止扩大贮存空间13a。
这样,通过调整使可动部134停止的位置,可向供给部13贮存预定容量的被计量物。因此,可调节提供给计量斗12的被计量物的量。
【实施例】
图18为具有计量装置1的计量系统100概念示意图。其中,计量系统100,用于每次均按预定量称取棒状被计量物,其包括:两个计量装置1、还有两个中间量计量装置101、微量投放装置104、传输带102、计时料斗103。
传输带102具有多个分割板1021。分割板1021分别立设在传输带102上,且在传输带102旋转的方向上并排着。根据该构成,传输带102上的空间,被分割成多个空间1022。
经计量装置1称量的被计量物,自计量斗2投放至传输带102的空间1022。此时,经两个计量装置1称量的被计量物,分别被投放到不同空间1022。另外,经计量装置1称量的被计量物的重量均小于预定量。
两个中间量计量装置101,与每一计量装置1相对应,分别称取小于等于经与自身相对应的计量装置1称取的重量与预定量之差的重量。
具体来说,中间量称取用装置101具有转子1011及计量斗1012。转子1011上开设有沟槽,所述沟槽容纳被计量物。而且,通过转子1011的旋转,将被计量物导向计量斗1012。向计量斗1012投放的被计量物的量,通过控制转子1011的旋转角来调解。或者,通过扩大或缩小开设于转子1011上的沟槽的容量,也可调节投放量。计量斗1012,测量投放的被计量物的重量。
经中间量计量装置101称量的被计量物,自计量斗1012被投放至空间1022,其中所述空间1022为,经与该中间量计量装置101相对应的计量装置1称量的被计量物投放的空间。
当经计量装置1及中间量计量装置101称量的被计量物的重量之和小于预定量时,微量投放装置104将向空间1022投放不足于预定量的部分,其中,所述计量装置及中间量计量装置相互相对应地安装着。另外,不足的部分,如下计算。即,从经计量装置1及中间量计量装置101称量的被计量物的重量之和与预定量之差,考虑一根被计量物的平均重量,以根为单位进行计算。
具体来说,微量投放装置104具有料斗1041。微量投放装置104,将不足部分的被计量物贮存在料斗1041之后,从料斗1041向空间1022投放被计量物。
根据该构成,一个空间内1022容纳预定量的被计量物。之后,预定量的被计量物通过传输带102导向计时料斗103。而且,计算包装机的动作与时间的同时,向包装机提供计时料斗103内的被计量物。
依据计量系统100,通过中间量计量装置101及微量投放装置104可补充经计量装置1称量的被计量物重量的不足部分,可高精度且快速地量取预定量的被计量物。

Claims (9)

1.一种计量装置,包括:
计量斗,用于测量棒状被计量物的重量;以及
供给部,能够贮存被投放来的所述被计量物,并将贮存的所述被计量物提供给所述计量斗,其中:
所述供给部具有可动部,当向所述供给部投放被计量物时,通过所述可动部的移动,能够扩大或缩小贮存所述被计量物的贮存空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计量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缩小所述贮存空间的状态下,开始向所述供给部投放所述被计量物,
伴随着所述空间内贮存的所述被计量物的增多,扩大所述贮存空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计量装置,其特征在于:
当所述空间内的贮存量达到预定值时,所述供给部停止扩大所述贮存空间。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何一项所述的计量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供给部具有固定部件及所述可动部,其中,
所述固定部件上开设有自上投入被计量物的投入口,以及向下排出被计量物的排出口;
所述可动部能够在所述固定部件内上下移动,并当所述可动部位于所述固定部件内时,利用所述可动部与所述固定部件在所述可动部的上侧形成所述贮存空间。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计量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可动部能够向所述固定部件的下方移动。
6.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何一项所述的计量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供给部包括固定部件及所述可动部,其中,
所述固定部件上开设有自上投入被计量物的投入口,以及向下排出被计量物的排出口;
所述可动部,能够在所述固定部件内沿第一方向移动,其中,所述第一方向为与贮存于供给部的被计量物的宽度及上下方向均垂直的方向。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计量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可动部,具有与所述被计量物相接触的接触面,
所述接触面的至少一部分相对于沿上下方向的面呈倾斜状态,且自所述固定部件的所述排出口扩张至所述投入口。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计量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供给部具有能够开闭所述投入口的第一闸门及能够开闭所述排出口的第二闸门,其中,
所述第二闸门能够上下移动。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计量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供给部具有能够开闭所述投入口的第一闸门及能够开闭所述排出口的第二闸门,其中,
所述第二闸门能够上下移动。
CN2008102139437A 2007-08-28 2008-08-28 计量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37743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7-221460 2007-08-28
JP2007221460A JP4900822B2 (ja) 2007-08-28 2007-08-28 計量装置
JP2007221460 2007-08-28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377432A CN101377432A (zh) 2009-03-04
CN101377432B true CN101377432B (zh) 2010-09-29

Family

ID=4042108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102139437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377432B (zh) 2007-08-28 2008-08-28 计量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4900822B2 (zh)
CN (1) CN101377432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421619B2 (ja) 2009-03-06 2014-02-19 レオン自動機株式会社 食品生地の折り畳み積載方法及び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340545B2 (zh) * 1974-12-19 1978-10-27
JPS5274171A (en) * 1975-12-16 1977-06-21 Buratsukubaan Beyafuu Baanaado Vacuum filtration stud for clarifiers
JPS6244632A (ja) * 1985-08-23 1987-02-26 Ishida Scales Mfg Co Ltd 長尺物計量装置
ES2122078T3 (es) * 1994-05-04 1998-12-16 Pavan S P A Procedimiento para pesar pastas largas y maquina para la realizacion del procedimiento.
JPH08292085A (ja) * 1995-04-20 1996-11-05 The Ikeda:Kk 麺計量機
JPH0972775A (ja) * 1995-09-07 1997-03-18 Asahi Sangyo:Kk 細径棒体の計量装置およびその補正供給機構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377432A (zh) 2009-03-04
JP4900822B2 (ja) 2012-03-21
JP2009053106A (ja) 2009-03-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528302B1 (en) Ice bagging device
CN102211671A (zh) 装填包装机的被包装物填充装置及填充方法
CA2670009C (en) Ice storage and bagging system
CN101625252B (zh) 填料接收容器的方法和装置
PL393103A1 (pl) Urządzenie do napełniania wnęki, stacja napełniająca oraz sposób napełniania wnęki
KR101395901B1 (ko) 정량 계량 및 정렬장치
EP1817233A2 (en) Automated flowable dunnage dispensing system and method
US7461566B2 (en) Method of segregation testing a mixture of particulate solids
CN102923329A (zh) 被包装物充填装置及方法
CN101377432B (zh) 计量装置
CN106218928A (zh) 一种转盘式物料自动计量包装装置
JP4713617B2 (ja) 重量式充填装置
ES2733019T3 (es) Un sistema de llenado para el llenado de sustancias en recipientes
CA2287955C (en) Product-discharging device for a product supply system
CN101344420B (zh) 计量装置
KR101807674B1 (ko) 원료 자동 계량 시스템 및 그의 제어방법
JP4576136B2 (ja) 多段シャッター式計量ダンパー装置及びこれを用いた材料供給装置
CN110712777B (zh) 一种双物料混合计量充填装置
KR101179698B1 (ko) 정량 디스펜서용 분배장치
RU2369846C1 (ru) Способ порционного взвешивания сыпучих продуктов и устройство для его осуществления
CN110937170A (zh) 计量装置以及制备物料包的设备
CN219008183U (zh) 一种分袋机
JP4190833B2 (ja) 重量式充填装置
US704429A (en) Automatic weighing-machine.
JPS6221524Y2 (zh)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53 Correction of patent for invention or patent application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Inventor after: Kubokawa Sane

Inventor after: Arimoto Kunihiro

Inventor before: Hisayasu Rinbo

Inventor before: Arimoto Kunihiro

COR Change of bibliographic data

Free format text: CORRECT: INVENTOR; FROM: HISAYASU RINBO ARIMOTO KUNIHIRO TO: KUBOKAWA SANE ARIMOTO KUNIHIRO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00929

Termination date: 20140828

EXPY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