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364158A - 矩阵式感应装置 - Google Patents

矩阵式感应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364158A
CN101364158A CNA2008101612546A CN200810161254A CN101364158A CN 101364158 A CN101364158 A CN 101364158A CN A2008101612546 A CNA2008101612546 A CN A2008101612546A CN 200810161254 A CN200810161254 A CN 200810161254A CN 101364158 A CN101364158 A CN 10136415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duction
induction zone
coupled
transistor
gate termin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810161254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364158B (zh
Inventor
陈武民
廖致霖
施鸿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U Optronic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AU Optronics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U Optronics Corp filed Critical AU Optronics Corp
Priority to CN200810161254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1364158B/zh
Publication of CN10136415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36415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36415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36415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一种具缩减感应线配置量架构的矩阵式感应装置,其包含多数条驱动线、多数条感应线以及矩阵式感应区。矩阵式感应区包含多数个感应区,每一个感应区包含第一晶体管、第二晶体管、及用以产生感应信号的感应单元。第一晶体管耦合于感应单元及对应感应线,第二晶体管耦合于第一晶体管、第一对应驱动线及第二对应驱动线。第一晶体管配合第二晶体管根据第一对应驱动线及第二对应驱动线的驱动信号以控制感应单元与对应感应线之间的信号连结。

Description

矩阵式感应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矩阵式感应装置,尤其涉及一种具缩减感应线配置量架构的矩阵式感应装置。
背景技术
液晶显示装置(Liquid Crystal Display,LCD)具有外型轻薄、省电以及无辐射等优点,因此已被广泛地应用于多媒体播放器、行动电话、个人数字助理(PDA)、计算机显示器、或平面电视等电子产品上。此外,利用液晶显示装置执行触碰输入的功能已渐成流行,即,触碰式液晶显示装置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一般而言,触碰式液晶显示装置的触碰面板以电阻式触碰面板及电容式触碰面板为主,电阻式触碰面板是以电压降定位触碰位置,电容式触碰面板通常包含感应电容,根据对应于触碰点的感应电容的电容变化,经信号处理而定位出触碰位置。
图1为应用于触碰式液晶显示装置的现有技术的矩阵式感应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矩阵式感应装置100包含驱动电路110、模拟多工单元(Analog Multiplex Unit)120、模拟至数字转换单元(Analog-to-digitalConverting Unit)130、微控制器单元(Micro-controller Unit)140、多数条驱动线115、多数条感应线125、以及矩阵式感应区190。矩阵式感应区190包含多数个感应区150,每一个感应区150包含感应单元151及读出晶体管153,读出晶体管153根据对应驱动线115所馈入的驱动信号以控制感应单元151的感应信号输出。如图1所示,每一行感应单元均要配置专属感应线125以输出感应信号,即,现有技术矩阵式感应装置100需要设置相当多的感应线125以输出感应信号,所以会增加线路布局复杂度,如此不利于液晶显示装置的高分辨率设计,也不利于生产成本的降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具缩减感应线配置量架构的矩阵式感应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感应装置需要设置相当多的感应线以输出感应信号,以增加线路布局复杂度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依据本发明的实施例,其揭露一种具缩减感应线配置量架构的矩阵式感应装置,其包含多数条驱动线、多数条感应线、以及矩阵式感应区。多数条驱动线用以接收多数个驱动信号。多数条感应线用以输出多数个感应信号。矩阵式感应区包含多数个感应区,每一个感应区包含感应单元、第一晶体管、及第二晶体管。感应单元用以产生对应感应信号。第一晶体管包含第一端、第二端与栅极端,其中第一端耦合于感应单元以接收对应感应信号,第二端耦合于对应感应线。第二晶体管包含第一端、第二端与栅极端,其中第一端耦合于第一晶体管的栅极端,栅极端耦合于第一驱动线以接收第一驱动信号,第二端耦合于第二驱动线以接收第二驱动信号。第一晶体管及第二晶体管根据第一驱动信号及第二驱动信号控制感应单元与对应感应线之间的信号连结。
采用本发明的矩阵式感应装置,每一条感应线耦合于二行感应区,因此可显著缩减感应线配置量,而坐标映射单元则用以配合感应线耦合架构将每一条感应线输出的感应信号映射至对应坐标位置以定位触碰位置。所以本发明具缩减感应线配置量架构的矩阵式感应装置特别适用于高分辨率面板设计,并可降低生产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应用于触碰式液晶显示装置的现有技术的矩阵式感应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矩阵式感应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用以驱动图2的矩阵式感应装置的相关驱动信号时序图,其中横轴为时间轴;
图4为图2的坐标映射单元执行坐标映射处理的示意图。
其中,附图标记:
100、200:矩阵式感应装置
110、210:驱动电路
115、215:驱动线
120、220:模拟多工单元
125、225:感应线
130、230:模拟至数字转换单元
140、240:微控制器单元
150、250:感应区
151、251:感应单元
153:读出晶体管
190、290:矩阵式感应区
245:坐标映射单元
253:第一晶体管
255:第二晶体管
410:第一列表
450:第二列表
DLn-DLn+3:驱动线
Pn_m-Pn+1_m+3:坐标位置
Q11-Q24:第一晶体管
Rn_m-Rn+3_m+3:感应区
SDn-SDn+3:驱动信号
SLi、SLi+1:感应线
SUn_m-SUn+3_m+3:感应单元
T1:第一时段
T2:第二时段
T3:第三时段
T4:第四时段
T11-T24:第二晶体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为让本发明更显而易懂,下文依本发明的矩阵式感应装置,特举实施例配合所附附图作详细说明,但所提供的实施例并非用以限制本发明所涵盖的范围。
图2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矩阵式感应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矩阵式感应装置200包含驱动电路210、模拟多工单元220、模拟至数字转换单元230、微控制器单元240、多数条驱动线215、多数条感应线225、以及矩阵式感应区290。矩阵式感应区290包含多数个感应区250,每一个感应区250包含感应单元251、第一晶体管253及第二晶体管255。微控制器单元240包含坐标映射单元245。在另一实施例中,坐标映射单元245并非整合于微控制器单元240内,而配置于微控制器单元240与模拟至数字转换单元230之间。
感应单元251包含感压(Pressure sensing)元件或感光(Light sensing)元件,感压元件为电容式(Capacitive)感压元件或压电(Piezoelectric)元件,感光元件为光二极管(Photo-diode)或光敏晶体管(Photo-transistor)。第一晶体管253及第二晶体管255为金氧半场效晶体管(Metal OxideSemiconductor Field Effect Transistor)或薄膜晶体管(Thin FilmTransistor)。
驱动电路210耦合于微控制器单元240以接收控制信号,驱动电路210另耦合于多数条驱动线215,用以根据控制信号产生多数个驱动信号分别馈入至多数条驱动线215。每一个感应单元251用以产生受触碰事件影响的感应信号,感应信号经由对应第一晶体管253而馈入至对应感应线225。模拟多工单元220耦合于多数条感应线225以接收多数个感应信号,模拟多工单元220另耦合于微控制器单元240以接收选择信号,用以根据选择信号从多数个感应信号选择对应感应信号输出为模拟多工信号。模拟至数字转换单元230耦合于模拟多工单元220与微控制器单元240之间,用以将模拟多工信号转换为数字多工信号。坐标映射单元245耦合于模拟至数字转换单元230,用以将数字多工信号映射至对应坐标信号。
如图2所示,为方便说明,矩阵式感应装置200显示四条驱动线DLn-DLn+3、二条感应线SLi-SLi+1及多数个感应区Rn_m-Rn+3_m+3。驱动线DLn-DLn+3用以传送由驱动电路210所输出的驱动信号SDn-SDn+3。感应线SLi耦合于第m行感应区Rn_m-Rn+3_m及第(m+1)行感应区Rn_m+1-Rn+3_m+1,感应线SLi+1耦合于第(m+2)行感应区Rn_m+2-Rn+3_m+2及第(m+3)行感应区Rn_m+3-Rn+3_m+3。感应区250的相关耦合关系举例说明如下。
第n列感应区的第m个感应区Rn_m包含感应单元SUn_m、第一晶体管Q11及第二晶体管T11。第一晶体管Q11包含第一端、第二端与栅极端,其中第一端耦合于感应单元SUn_m,第二端耦合于感应线SLi。第二晶体管T11包含第一端、第二端与栅极端,其中第一端耦合于第一晶体管Q11之栅极端,栅极端耦合于驱动线DLn,第二端耦合于驱动线DLn+1。第一晶体管Q11及第二晶体管T11根据驱动线DLn的驱动信号SDn与驱动线DLn+1的驱动信号SDn+1控制感应单元SUn_m与感应线SLi之间的信号连结。第n列感应区的第(m+1)个感应区Rn_m+1包含感应单元SUn_m+1、第一晶体管Q12及第二晶体管T12。第一晶体管Q12包含第一端、第二端与栅极端,其中第一端耦合于感应单元SUn_m+1,第二端耦合于感应线SLi。第二晶体管T12包含第一端、第二端与栅极端,其中第一端耦合于第一晶体管Q12的栅极端,栅极端耦合于驱动线DLn,第二端耦合于驱动线DLn+2。第一晶体管Q12及第二晶体管T12根据驱动线DLn的驱动信号SDn与驱动线DLn+2的驱动信号SDn+2控制感应单元SUn_m+1与感应线SLi之间的信号连结。
第n列感应区的第(m+2)个感应区Rn_m+2包含感应单元SUn_m+2、第一晶体管Q13及第二晶体管T13。第一晶体管Q13包含第一端、第二端与栅极端,其中第一端耦合于感应单元SUn_m+2,第二端耦合于感应线SLi+1。第二晶体管T13包含第一端、第二端与栅极端,其中第一端耦合于第一晶体管Q13的栅极端,栅极端耦合于驱动线DLn,第二端耦合于驱动线DLn+1。第一晶体管Q13及第二晶体管T13根据驱动线DLn的驱动信号SDn与驱动线DLn+1的驱动信号SDn+1控制感应单元SUn_m+2与感应线SLi+1之间的信号连结。第n列感应区的第(m+3)个感应区Rn_m+3包含感应单元SUn_m+3、第一晶体管Q14及第二晶体管T14。第一晶体管Q14包含第一端、第二端与栅极端,其中第一端耦合于感应单元SUn_m+3,第二端耦合于感应线SLi+1。第二晶体管T14包含第一端、第二端与栅极端,其中第一端耦合于第一晶体管Q14的栅极端,栅极端耦合于驱动线DLn,第二端耦合于驱动线DLn+2。第一晶体管Q14及第二晶体管T14根据驱动线DLn的驱动信号SDn与驱动线DLn+2的驱动信号SDn+2控制感应单元SUn_m+3与感应线SLi+1之间的信号连结。
第(n+1)列感应区的第m个感应区Rn+1_m包含感应单元SUn+1_m、第一晶体管Q21及第二晶体管T21。第一晶体管Q21包含第一端、第二端与栅极端,其中第一端耦合于感应单元SUn+1_m,第二端耦合于感应线SLi。第二晶体管T21包含第一端、第二端与栅极端,其中第一端耦合于第一晶体管Q21的栅极端,栅极端耦合于驱动线DLn+1,第二端耦合于驱动线DLn+2。第一晶体管Q21及第二晶体管T21根据驱动线DLn+1的驱动信号SDn+1与驱动线DLn+2的驱动信号SDn+2控制感应单元SUn+1_m与感应线SLi之间的信号连结。第(n+1)列感应区的第(m+1)个感应区Rn+1_m+1包含感应单元SUn+1_m+1、第一晶体管Q22及第二晶体管T22。第一晶体管Q22包含第一端、第二端与栅极端,其中第一端耦合于感应单元SUn+1_m+1,第二端耦合于感应线SLi。第二晶体管T22包含第一端、第二端与栅极端,其中第一端耦合于第一晶体管Q22的栅极端,栅极端耦合于驱动线DLn+1,第二端耦合于驱动线DLn+3。第一晶体管Q22及第二晶体管T22根据驱动线DLn+1的驱动信号SDn+1与驱动线DLn+3的驱动信号SDn+3控制感应单元SUn+1_m+1与感应线SLi之间的信号连结。
第(n+1)列感应区的第(m+2)个感应区Rn+1_m+2包含感应单元SUn+1_m+2、第一晶体管Q23及第二晶体管T23。第一晶体管Q23包含第一端、第二端与栅极端,其中第一端耦合于感应单元SUn+1_m+2,第二端耦合于感应线SLi+1。第二晶体管T23包含第一端、第二端与栅极端,其中第一端耦合于第一晶体管Q23的栅极端,栅极端耦合于驱动线DLn+1,第二端耦合于驱动线DLn+2。第一晶体管Q23及第二晶体管T23根据驱动线DLn+1的驱动信号SDn+1与驱动线DLn+2的驱动信号SDn+2控制感应单元SUn+1_m+2与感应线SLi+1之间的信号连结。第(n+1)列感应区的第(m+3)个感应区Rn+1_m+3包含感应单元SUn+1_m+3、第一晶体管Q24及第二晶体管T24。第一晶体管Q24包含第一端、第二端与栅极端,其中第一端耦合于感应单元SUn+1_m+3,第二端耦合于感应线SLi+1。第二晶体管T24包含第一端、第二端与栅极端,其中第一端耦合于第一晶体管Q24的栅极端,栅极端耦合于驱动线DLn+1,第二端耦合于驱动线DLn+3。第一晶体管Q24及第二晶体管T24根据驱动线DLn+1的驱动信号SDn+1与驱动线DLn+3的驱动信号SDn+3控制感应单元SUn+1_m+3与感应线SLi+1之间的信号连结。其余感应区250的耦合关系可根据上述类推。
由上述可知,第m行感应区及第(m+1)行感应区均耦合于感应线SLi以输出相关感应信号,第(m+2)行感应区及第(m+3)行感应区均耦合于感应线SLi+1以输出相关感应信号,即,在矩阵式感应装置200中,每一条感应线225均耦合于二行感应区,而非现有技术矩阵式感应装置100只耦合于一行感应区,所以可显著缩减感应线配置量以利于高分辨率面板设计,并可降低生产成本。
图3为用以驱动图2的矩阵式感应装置的相关驱动信号时序图,其中横轴为时间轴。在图3中,由上往下的信号分别为驱动信号SDn、驱动信号SDn+1、驱动信号SDn+2、以及驱动信号SDn+3。矩阵式感应装置200的驱动运作根据图3所示的相关驱动信号时序关系说明如下。
于第一时段T1,致能驱动信号SDn及驱动信号SDn+1,第二晶体管T11及第二晶体管T13根据被致能的驱动信号SDn而导通,此时,驱动信号SDn+1可经由导通的第二晶体管T11而馈入第一晶体管Q11的栅极端以导通第一晶体管Q11,同时,驱动信号SDn+1可经由导通的第二晶体管T13而馈入第一晶体管Q13的栅极端以导通第一晶体管Q13。所以,感应单元SUn_m输出的感应信号X11即可经由第一晶体管Q11及感应线SLi而传送至模拟多工单元220,感应单元SUn_m+2输出的感应信号X13则可经由第一晶体管Q13及感应线SLi+1而传送至模拟多工单元220。
请注意,虽然第二晶体管T12及第二晶体管T14于第一时段T1也被致能,但因驱动信号SDn+2于第一时段T1没有被致能,所以第一晶体管Q12及第一晶体管Q14于第一时段T1并没有导通,即感应单元SUn_m+1及感应单元SUn_m+3所输出的感应信号X12及感应信号X14无法分别传送至感应线SLi及感应线SLi+1。换句话说,感应线SLi及感应线SLi+1于第一时段T1只分别用以传送感应信号X11及感应信号X13。
于第二时段T2,致能驱动信号SDn及驱动信号SDn+2,第二晶体管T12及第二晶体管T14根据被致能的驱动信号SDn而导通,此时,驱动信号SDn+2可经由导通的第二晶体管T12而馈入第一晶体管Q12的栅极端以导通第一晶体管Q12,同时,驱动信号SDn+2可经由导通的第二晶体管T14而馈入第一晶体管Q14的栅极端以导通第一晶体管Q14。所以,感应单元SUn_m+1输出的感应信号X12即可经由第一晶体管Q12及感应线SLi而传送至模拟多工单元220,感应单元SUn_m+3输出的感应信号X14则可经由第一晶体管Q14及感应线SLi+1而传送至模拟多工单元220。
同理,虽然第二晶体管T11及第二晶体管T13于第二时段T2也被致能,但因驱动信号SDn+1于第二时段T2没有被致能,所以第一晶体管Q11及第一晶体管Q13于第二时段T2并没有导通,即感应单元SUn_m及感应单元SUn_m+2所输出的感应信号X11及感应信号X13无法分别传送至感应线SLi及感应线SLi+1。换句话说,感应线SLi及感应线SLi+1于第二时段T2只分别用以传送感应信号X12及感应信号X14。
于第三时段T3,致能驱动信号SDn+1及驱动信号SDn+2,第二晶体管T21及第二晶体管T23根据被致能的驱动信号SDn+1而导通,此时,驱动信号SDn+2可经由导通的第二晶体管T21而馈入第一晶体管Q21的栅极端以导通第一晶体管Q21,同时,驱动信号SDn+2可经由导通的第二晶体管T23而馈入第一晶体管Q23的栅极端以导通第一晶体管Q23。所以,感应单元SUn+1_m输出的感应信号X21即可经由第一晶体管Q21及感应线SLi而传送至模拟多工单元220,感应单元SUn+1_m+2输出的感应信号X23则可经由第一晶体管Q23及感应线SLi+1而传送至模拟多工单元220。
于第四时段T4,致能驱动信号SDn+1及驱动信号SDn+3,第二晶体管T22及第二晶体管T24根据被致能的驱动信号SDn+1而导通,此时,驱动信号SDn+3可经由导通的第二晶体管T22而馈入第一晶体管Q22的栅极端以导通第一晶体管Q22,同时,驱动信号SDn+3可经由导通的第二晶体管T24而馈入第一晶体管Q24的栅极端以导通第一晶体管Q24。所以,感应单元SUn+1_m+1输出的感应信号X22即可经由第一晶体管Q22及感应线SLi而传送至模拟多工单元220,感应单元SUn+1_m+3输出的感应信号X24则可经由第一晶体管Q24及感应线SLi+1而传送至模拟多工单元220。
图4为图2的坐标映射单元执行坐标映射处理的示意图。图4绘示第一列表410及第二列表450,用以说明各时段输出的感应信号如何映射到对应坐标位置。第一列表410显示矩阵式感应装置200的感应线SLi及SLi+1根据图3的驱动信号时序关系在第一时段T1至第四时段T4所输出的感应信号列表。如第一列表410所示,于第一时段T1,感应线SLi及SLi+1分别输出感应信号X11及X13;于第二时段T2,感应线SLi及SLi+1分别输出感应信号X12及X14;于第三时段T3,感应线SLi及SLi+1分别输出感应信号X21及X23;以及于第四时段T4,感应线SLi及SLi+1分别输出感应信号X22及X24。
第一时段T1至第四时段T4所输出的感应信号X11-X24经由坐标映射单元245的坐标映射处理后,分别映射至第二列表450的对应坐标位置。举例而言,于第一时段T1输出的感应信号X11及X13分别被映射至第二列表450的坐标位置Pn_m及Pn_m+2,于第二时段T2输出的感应信号X12及X14分别被映射至第二列表450的坐标位置Pn_m+1及Pn_m+3,于第三时段T3输出的感应信号X21及X23分别被映射至第二列表450的坐标位置Pn+1_m及Pn+1_m+2,于第四时段T4输出的感应信号X22及X24分别被映射至第二列表450的坐标位置Pn+1_m+1及Pn+1_m+3。请继续参考图4及图2,图4的第二列表450所显示的坐标位置Pn_m-Pn+1_m+3直接对应于图2所显示感应区Rn_m-Rn+1_m+3的相对位置,即,坐标映射单元245将每一时段输出的感应信号映射至对应坐标位置,用以定位触碰位置。
总之,在本发明矩阵式感应装置中,每一条感应线耦合于二行感应区,因此可显著缩减感应线配置量,而坐标映射单元则用以配合感应线耦合架构将每一条感应线输出的感应信号映射至对应坐标位置以定位触碰位置。所以本发明具缩减感应线配置量架构的矩阵式感应装置特别适用于高分辨率面板设计,并可降低生产成本。
当然,本发明还可有其它多种实施例,在不背离本发明精神及其实质的情况下,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当可根据本发明作出各种相应的改变和变形,但这些相应的改变和变形都应属于本发明所附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Claims (20)

1.一种矩阵式感应装置,其特征在于,包含:
多数条驱动线,用以接收多数个驱动信号;
多数条感应线,用以输出多数个感应信号;以及
一矩阵式感应区,其包含多数个感应区,每一个感应区包含:
一感应单元,用以产生该些感应信号的一对应感应信号;
一第一晶体管,包含一第一端、一第二端及一栅极端,其中该第一端耦合于该感应单元以接收该对应感应信号,该第二端耦合于该些感应线的一对应感应线;以及
一第二晶体管,包含一第一端、一第二端及一栅极端,其中该第一端耦合于该第一晶体管的栅极端,该栅极端耦合于该些驱动线的一第一驱动线以接收该些驱动信号的一第一驱动信号,该第二端耦合于该些驱动线的一第二驱动线以接收该些驱动信号的一第二驱动信号;
其中该第一晶体管及该第二晶体管根据该第一驱动信号及该第二驱动信号控制该感应单元与该对应感应线之间的信号连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矩阵式感应装置,其特征在于,另包含:
一驱动电路,耦合于该些驱动线,用以提供该些驱动信号;
一模拟多工单元,耦合于该些感应线,用以接收该些感应信号并输出一模拟多工信号;以及
一微控制器单元,耦合于该驱动电路及该模拟多工单元。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矩阵式感应装置,其特征在于,另包含:
一模拟至数字转换单元,耦合于该模拟多工单元,用以将该模拟多工信号转换为一数字多工信号。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矩阵式感应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微控制器单元包含:
一坐标映射单元,耦合于该模拟至数字转换单元,用以将该数字多工信号映射至一对应坐标信号。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矩阵式感应装置,其特征在于,另包含:
一坐标映射单元,耦合于该微控制器单元与该模拟至数字转换单元之间,用以将该数字多工信号映射至一对应坐标信号。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矩阵式感应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微控制器单元输出一控制信号至该驱动电路,该驱动电路根据该控制信号以提供该些驱动信号。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矩阵式感应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微控制器单元输出一选择信号至该模拟多工单元,该模拟多工单元根据该选择信号从该些感应信号选择一对应感应信号输出为该模拟多工信号。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矩阵式感应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感应单元包含一感压元件或一感光元件。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矩阵式感应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感压元件为一电容式感压元件或一压电元件。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矩阵式感应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感光元件为一光二极管或一光敏晶体管。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矩阵式感应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晶体管为一金氧半场效晶体管或一薄膜晶体管。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矩阵式感应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二晶体管为一金氧半场效晶体管或一薄膜晶体管。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矩阵式感应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矩阵式感应区的一第n列感应区包含:
一第m个感应区,包含:
一感应单元;
一第一晶体管,包含一第一端、一第二端及一栅极端,其中该第一端耦合于该第n列感应区的第m个感应区的感应单元,该第二端耦合于该些感应线的一第i条感应线;以及
一第二晶体管,包含一第一端、一第二端及一栅极端,其中该第一端耦合于该第n列感应区的第m个感应区的第一晶体管的栅极端,该栅极端耦合于该些驱动线的一第n条驱动线,该第二端耦合于该些驱动线的一第(n+1)条驱动线;以及
一第(m+1)个感应区,包含:
一感应单元;
一第一晶体管,包含一第一端、一第二端及一栅极端,其中该第一端耦合于该第n列感应区的第(m+1)个感应区的感应单元,该第二端耦合于该第i条感应线;以及
一第二晶体管,包含一第一端、一第二端及一栅极端,其中该第一端耦合于该第n列感应区的第(m+1)个感应区的第一晶体管的栅极端,该栅极端耦合于该第n条驱动线,该第二端耦合于该些驱动线的一第(n+2)条驱动线。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矩阵式感应装置,其特征在于,
该第n列感应区的第m个感应区的第一晶体管与第二晶体管根据该第n条驱动线的一对应驱动信号与该第(n+1)条驱动线的一对应驱动信号控制该第n列感应区的第m个感应区的感应单元与该第i条感应线之间的信号连结;以及
该第n列感应区的第(m+1)个感应区的第一晶体管与第二晶体管根据该第n条驱动线的对应驱动信号与该第(n+2)条驱动线的一对应驱动信号控制该第n列感应区的第(m+1)个感应区的感应单元与该第i条感应线之间的信号连结。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矩阵式感应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矩阵式感应区的第n列感应区另包含:
一第(m+2)个感应区,包含:
一感应单元;
一第一晶体管,包含一第一端、一第二端及一栅极端,其中该第一端耦合于该第n列感应区的第(m+2)个感应区的感应单元,该第二端耦合于该些感应线的一第(i+1)条感应线;以及
一第二晶体管,包含一第一端、一第二端及一栅极端,其中该第一端耦合于该第n列感应区的第(m+2)个感应区的第一晶体管的栅极端,该栅极端耦合于该第n条驱动线,该第二端耦合于该第(n+1)条驱动线;以及
一第(m+3)个感应区,包含:
一感应单元;
一第一晶体管,包含一第一端、一第二端及一栅极端,其中该第一端耦合于该第n列感应区的第(m+3)个感应区的感应单元,该第二端耦合于该第(i+1)条感应线;以及
一第二晶体管,包含一第一端、一第二端及一栅极端,其中该第一端耦合于该第n列感应区的第(m+3)个感应区的第一晶体管的栅极端,该栅极端耦合于该第n条驱动线,该第二端耦合于该第(n+2)条驱动线。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矩阵式感应装置,其特征在于,
该第n列感应区的第(m+2)个感应区的第一晶体管与第二晶体管根据该第n条驱动线的一对应驱动信号与该第(n+1)条驱动线的一对应驱动信号控制该第n列感应区的第(m+2)个感应区的感应单元与该第(i+1)条感应线之间的信号连结;以及
该第n列感应区的第(m+3)个感应区的第一晶体管与第二晶体管根据该第n条驱动线的对应驱动信号与该第(n+2)条驱动线的一对应驱动信号控制该第n列感应区的第(m+3)个感应区的感应单元与该第(i+1)条感应线之间的信号连结。
17.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矩阵式感应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矩阵式感应区的一第(n+1)列感应区包含:
一第m个感应区,包含:
一感应单元;
一第一晶体管,包含一第一端、一第二端及一栅极端,其中该第一端耦合于该第(n+1)列感应区的第m个感应区的感应单元,该第二端耦合于该第i条感应线;以及
一第二晶体管,包含一第一端、一第二端及一栅极端,其中该第一端耦合于该第(n+1)列感应区的第m个感应区的第一晶体管的栅极端,该栅极端耦合于该第(n+1)条驱动线,该第二端耦合于该第(n+2)条驱动线;以及
一第(m+1)个感应区,包含:
一感应单元;
一第一晶体管,包含一第一端、一第二端及一栅极端,其中该第一端耦合于该第(n+1)列感应区的第(m+1)个感应区的感应单元,该第二端耦合于该第i条感应线;以及
一第二晶体管,包含一第一端、一第二端及一栅极端,其中该第一端耦合于该第(n+1)列感应区的第(m+1)个感应区的第一晶体管的栅极端,该栅极端耦合于该第(n+1)条驱动线,该第二端耦合于该些驱动线的一第(n+3)条驱动线。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矩阵式感应装置,其特征在于,
该第(n+1)列感应区的第m个感应区的第一晶体管与第二晶体管根据该第(n+1)条驱动线的一对应驱动信号与该第(n+2)条驱动线的一对应驱动信号控制该第(n+1)列感应区的第m个感应区的感应单元与该第i条感应线之间的信号连结;以及
该第(n+1)列感应区的第(m+1)个感应区的第一晶体管与第二晶体管根据该第(n+1)条驱动线的对应驱动信号与该第(n+3)条驱动线的一对应驱动信号控制该第(n+1)列感应区的第(m+1)个感应区的感应单元与该第i条感应线之间的信号连结。
19.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矩阵式感应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矩阵式感应区的第(n+1)列感应区另包含:
一第(m+2)个感应区,包含:
一感应单元;
一第一晶体管,包含一第一端、一第二端及一栅极端,其中该第一端耦合于该第(n+1)列感应区的第(m+2)个感应区的感应单元,该第二端耦合于该第(i+1)条感应线;以及
一第二晶体管,包含一第一端、一第二端及一栅极端,其中该第一端耦合于该第(n+1)列感应区的第(m+2)个感应区的第一晶体管的栅极端,该栅极端耦合于该第(n+1)条驱动线,该第二端耦合于该第(n+2)条驱动线;以及
一第(m+3)个感应区,包含:
一感应单元;
一第一晶体管,包含一第一端、一第二端及一栅极端,其中该第一端耦合于该第(n+1)列感应区的第(m+3)个感应区的感应单元,该第二端耦合于该第(i+1)条感应线;以及
一第二晶体管,包含一第一端、一第二端及一栅极端,其中该第一端耦合于该第(n+1)列感应区的第(m+3)个感应区的第一晶体管的栅极端,该栅极端耦合于该第(n+1)条驱动线,该第二端耦合于该第(n+3)条驱动线。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矩阵式感应装置,其特征在于,
该第(n+1)列感应区的第(m+2)个感应区的第一晶体管与第二晶体管根据该第(n+1)条驱动线的一对应驱动信号与该第(n+2)条驱动线的一对应驱动信号控制该第(n+1)列感应区的第(m+2)个感应区的感应单元与该第(i+1)条感应线之间的信号连结;以及
该第(n+1)列感应区的第(m+3)个感应区的第一晶体管与第二晶体管根据该第(n+1)条驱动线的对应驱动信号与该第(n+3)条驱动线的一对应驱动信号控制该第(n+1)列感应区的第(m+3)个感应区的感应单元与该第(i+1)条感应线之间的信号连结。
CN2008101612546A 2008-09-24 2008-09-24 矩阵式感应装置 Active CN10136415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8101612546A CN101364158B (zh) 2008-09-24 2008-09-24 矩阵式感应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8101612546A CN101364158B (zh) 2008-09-24 2008-09-24 矩阵式感应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364158A true CN101364158A (zh) 2009-02-11
CN101364158B CN101364158B (zh) 2011-12-07

Family

ID=4039054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101612546A Active CN101364158B (zh) 2008-09-24 2008-09-24 矩阵式感应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1364158B (zh)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364158B (zh) 2011-12-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154528B2 (en) Matrix sensing apparatus
JP5345299B2 (ja) 表示装置及びこれの駆動方法
CN100410745C (zh) 多功能数字模块以及其显示系统、装置与制造方法
CN104766584B (zh) 具有正反向扫描功能的goa电路
CN103576354B (zh) 具光感应输入机制的液晶显示器
CN102213884B (zh) 具有光感应输入机制的液晶显示器
CN103680636A (zh) 移位寄存器单元、栅极驱动电路及显示装置
CN105118416A (zh) 一种goa电路、显示装置和goa电路的驱动方法
CN103218076A (zh) 一种内嵌式触摸屏及显示装置
CN103472966A (zh) 一种电容式内嵌触摸屏及显示装置
CN107066122A (zh) 有源触控笔、触摸感测系统及其驱动方法
CN105808029B (zh) 一种显示基板、触摸屏及显示装置
CN106371650A (zh) 内嵌式触控面板驱动方法
CN102591507B (zh) 触控感测装置
CN104793805A (zh) 一种触控电路、触控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01957695B (zh) 具光感测定位功能的显示面板
CN105446544A (zh) 触控驱动单元及其驱动方法、触控驱动电路及显示装置
CN104932747A (zh) 一种触控驱动单元、触控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05185333A (zh) 一种液晶显示装置的栅极驱动电路
CN105047155A (zh) 液晶显示装置及其goa扫描电路
US10185447B2 (en) Touch sensing device with noise effect reduction
CN203480490U (zh) 一种电容式内嵌触摸屏及显示装置
CN102778982B (zh) 一种主动式触控感测电路装置
KR101077032B1 (ko) 터치스크린 액정표시장치의 타이밍 조정방법
CN101762900B (zh) 具触碰感测功能的液晶显示装置与其触碰感测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