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340261B - 多描述编码和多描述解码的方法、装置及系统 - Google Patents

多描述编码和多描述解码的方法、装置及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340261B
CN101340261B CN2007101284087A CN200710128408A CN101340261B CN 101340261 B CN101340261 B CN 101340261B CN 2007101284087 A CN2007101284087 A CN 2007101284087A CN 200710128408 A CN200710128408 A CN 200710128408A CN 101340261 B CN101340261 B CN 10134026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escribe
describing
description
inverse
sign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710128408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340261A (zh
Inventor
詹五洲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0710128408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1340261B/zh
Priority to PCT/CN2008/071533 priority patent/WO2009006829A1/zh
Priority to PL08773094T priority patent/PL2146436T3/pl
Priority to EP08773094.1A priority patent/EP2146436B1/en
Publication of CN10134026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340261A/zh
Priority to US12/633,908 priority patent/US8279947B2/en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34026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34026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MCODING; DECODING; CODE CONVERSION IN GENERAL
    • H03M7/00Conversion of a code where information is represented by a given sequence or number of digits to a code where the same, similar or subset of information is represented by a different sequence or number of digits
    • H03M7/30Compression; Expansion; Suppression of unnecessary data, e.g. redundancy reduction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MCODING; DECODING; CODE CONVERSION IN GENERAL
    • H03M13/00Coding, decoding or code conversion, for error detection or error correction; Coding theory basic assumptions; Coding bounds; Error probability evaluation methods; Channel models; Simulation or testing of codes
    • H03M13/37Decoding methods or techniques, not specific to the particular type of coding provided for in groups H03M13/03 - H03M13/35
    • H03M13/373Decoding methods or techniques, not specific to the particular type of coding provided for in groups H03M13/03 - H03M13/35 with erasure correction and erasure determination, e.g. for packet loss recovery or setting of erasures for the decoding of Reed-Solomon codes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MCODING; DECODING; CODE CONVERSION IN GENERAL
    • H03M13/00Coding, decoding or code conversion, for error detection or error correction; Coding theory basic assumptions; Coding bounds; Error probability evaluation methods; Channel models; Simulation or testing of codes
    • H03M13/63Joint error correction and other techniques
    • H03M13/6312Error control coding in combination with data compress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9/00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coding, decoding, compressing or decompressing digital video signals
    • H04N19/10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coding, decoding, compressing or decompressing digital video signals using adaptive coding
    • H04N19/102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coding, decoding, compressing or decompressing digital video signals using adaptive cod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element, parameter or selection affected or controlled by the adaptive coding
    • H04N19/124Quantis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9/00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coding, decoding, compressing or decompressing digital video signals
    • H04N19/30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coding, decoding, compressing or decompressing digital video signals using hierarchical techniques, e.g. scalability
    • H04N19/39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coding, decoding, compressing or decompressing digital video signals using hierarchical techniques, e.g. scalability involving multiple description coding [MDC], i.e. with separate layers being structured as independently decodable descriptions of input picture data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通信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多描述编码和多描述解码的方法、装置及系统,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编码端接收信号,对所述信号用第一多描述方法进行处理,生成至少两个第一描述,对所述第一描述中的至少一个用第二多描述方法进行处理,生成至少两个第二描述,对所述第二描述进行编码;输出多描述比特流;解码端进行编码端的反变换过程,输出重构信号。通过本发明,能够降低多描述解码的复杂度,并且使音质损伤分布在不同的方面,从而提高用户听觉感受。

Description

多描述编码和多描述解码的方法、装置及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多描述编码和多描述解码的方法、装置及系统。
背景技术
多描述编码(MDC,Multiple Description Coding)是一种在不可靠网络中传输信息的信源编码技术,可以在不增加迟延的情况下,通过生成至少一个传输比特流,并在各比特流中引入多余度的方法,提供一种抗丢包的信源编码算法。多描述编码采用多描述来表征信源信息,每一个描述提供了对原始信源信息的近似,多个描述相互提炼可以产生一个对原始信源信息的最佳逼近。
多描述编码有多种方法,例如奇偶选择、对偶变换、标量量化等。多描述奇偶选择编码方法是把编码参数,例如该参数为时域或频域,按照其索引值或自然顺序奇偶分开,分别进行编码,奇偶分开的两个描述完全不相关,这样,在两个描述之间引入的冗余度为零,总的编码速率也不会因此而增加;多描述对偶变换方法是通过变换矩阵将参数,例如该参数为时域或频域,映射成两个描述,对偶变换矩阵的选择控制了在两个描述之间引入的相关性,变换矩阵所引入的相关性越大,编码所需要的总比特数就越多,相应编码速率就越高,因此当一个描述丢掉时,通过另一个描述所恢复的信号质量也就越好;多描述标量量化方法,是通过使用两个量化精度较小的标量量化器来实现对参数,例如时域或频域的多描述标量量化,这两个量化器的精度越高,在两个描述之间引入的相关性就越大。
在因特网上,网络高峰期,丢包会高达60%。其中连续丢一个包、两个包三个包的情况占丢包总数的大部分,所占的比例也和网络拥塞状况有关,拥塞越严重,连续丢包越多。在网络状况较差的情况下,丢一个包占丢包总数的60%左右,连续丢2个包占25%左右,连续三个包占8%左右。在互联网的多媒体应用中,例如实时视音频通讯、点播等,为了保证较好的图像和语音的质量,视频和音频编码器应具有抗连续丢3个包的能力。但是,通常二描述只能抗1个丢包,三描述只能抗连续2个丢包,为了能够抗连续3个丢包,需要实现四描述编码方法。
现有技术中,四描述编码方法是基于单一类型多描述方法的,例如,描述M1、M2、M3、M4的量化精度相同,但相互之间间隔了四分之一的量化间隔,多描述解码器如果收到四个描述,采用多描述解码方法将四个描述合并之后,可以获得提高四倍的量化精度;但是如果丢掉其中的1个或者几个描述,量化精度将有所降低。4描述编码共有15中丢包情况,包括:4个描述全部收到时有1种情况、丢掉其中的1个描述时有4种情况、丢掉其中的两个描述时有6种情况、丢掉其中的三个描述时有4种情况,因此需要对15种情况分别进行解码。
在对现有技术的研究和实践过程中,发明人发现现有技术存在以下问题:解码器的设计比较复杂,并且当丢掉半数以上的描述时,量化精度损失一半以上,用接收到的描述解码会引入较大的量化误差。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多描述编码和多描述解码的方法、装置及系统,能够在丢包时将音质损伤分布在不同方面,提高用户感受。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多描述变换的方法,包括:
接收信号,对所述信号用第一多描述方法进行处理,生成至少两个第一描述;
对所述第一描述中的至少一个用第二多描述方法进行处理,生成至少两个第二描述;
对所述第二描述进行熵编码;
输出多描述比特流;
所述第一多描述方法为:多描述奇偶分离或者多描述对偶变换,所述第二多描述方法为:多描述标量量化;
所述第一多描述方法为:多描述标量量化,所述第二多描述方法为:多描述奇偶分离或者多描述对偶变换。
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多描述解码的方法,包括:
接收多描述比特流,对所述多描述比特流进行熵解码;
对解码后输出的描述采用第二多描述反变换方法进行处理;
对经过第二多描述反变换方法处理后的结果采用第一多描述反变换方法进行处理;
输出重构信号;
所述第一多描述方法为:多描述奇偶分离或者多描述对偶变换,所述第二多描述方法为:多描述标量量化;
所述第一多描述方法为:多描述标量量化,所述第二多描述方法为:多描述奇偶分离或者多描述对偶变换。
本发明一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多描述编码的装置,包括:
第一多描述处理单元,用于对接收的信号用第一多描述方法进行处理,生成至少两个第一描述;
第二多描述处理单元,用于对所述第一描述中的至少一个用第二多描述方法进行处理,生成至少两个第二描述;
编码单元,用于对所述第二描述进行熵编码,输出多描述比特流;
所述第一多描述方法为:多描述奇偶分离或者多描述对偶变换,所述第二多描述方法为:多描述标量量化;
所述第一多描述方法为:多描述标量量化,所述第二多描述方法为:多描述奇偶分离或者多描述对偶变换。
本发明另一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多描述解码的装置,包括:
解码单元,用于接收多描述比特流,对所述多描述比特流进行熵解码;
第二多描述反变换处理单元,用于对解码后输出的描述采用第二多描述反变换方法进行处理;
第一多描述反变换处理单元,用于对经过第二多描述反变换方法处理后的结果采用第一多描述方法进行处理,输出重构信号;
所述第一多描述方法为:多描述奇偶分离或者多描述对偶变换,所述第二多描述方法为:多描述标量量化;
所述第一多描述方法为:多描述标量量化,所述第二多描述方法为:多描述奇偶分离或者多描述对偶变换。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多描述编解码的系统,包括:编码器,用于对接收的信号用第一多描述方法进行处理,生成至少两个第一描述,对所述第一描述中的至少一个用第二多描述方法进行处理,生成至少两个第二描述,对所述第二描述进行熵编码,输出多描述比特流。
传输网络,用于对所述多描述比特流进行传输;
解码器,用于接收所述多描述比特流,对所述多描述比特流进行熵解码,对解码后输出的描述采用第二多描述反变换方法进行处理,对经过第二多描述反变换方法处理后的结果采用第一多描述反变换方法进行处理,输出重构信号;
所述第一多描述方法为:多描述奇偶分离或者多描述对偶变换,所述第二多描述方法为:多描述标量量化;
所述第一多描述方法为:多描述标量量化,所述第二多描述方法为:多描述奇偶分离或者多描述对偶变换。
以上技术方案可以看出,由于本发明实施例在编码端对接收的信号采用了两种多描述方法进行处理,在解码端与接收端相对应采用了两种多描述反变换方法进行处理,由此可见,编码端和解码端的处理过程是相对应的,从而降低了多描述解码的复杂度;并且由于不同的多描述算法在丢包时从不同的方面带来音质损伤,从而使得在丢包时音质损伤分布在不同的方面,提高了用户的感受。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流程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流程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装置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装置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一、实施例二提供的系统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多描述编码和多描述解码的方法、装置及系统,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参照附图并举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详细说明。
参见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流程图:
101:接收信号,对所述信号用第一多描述方法进行处理,生成至少两个第一描述;
102:对所述第一描述中的至少一个用第二多描述方法进行处理,生成至少两个第二描述;
103:对所述第二描述进行编码;
104:输出多描述比特流。
其中,所述信号为:音频信号;或者,视频信号;或者,转换到频域的频域参数信号。
其中,对所述第二描述进行的编码为熵编码。
下面对本发明实施例一进行举例说明:
例一、对第一多描述方法为:多描述奇偶分离或者多描述对偶变换,第二多描述方法为:多描述标量量化的情况进行举例说明:
信号S经多描述编码器编码后,该编码器首先对信号S进行2描述的奇偶分离或对偶变换,输出描述MI、MII,然后分别对描述MI、MII进行2描述的标量量化,分别输出描述M1、描述M2和描述M3、描述M4,再用熵编码器分别对描述M1、描述M2、描述M3、描述M4进行熵编码,例如用huffman编码,输出描述M1比特流、描述M2比特流、描述M3比特流、描述M4比特流。
下面对奇偶分离、对偶变换和标量量化的计算过程进行详细描述:
(一)、奇偶分离的计算过程如下:
在编码端,2描述奇偶分离,如果信号用S(k)表示:
S(k),k=1,2,3,......N。其中,N为信号的个数。
如果信号的两个多描述算法信号分别用两个描述MI(k1)和MII(k2)表示:
描述1:MI(k1),k1=1,2,3,......N/2;
描述2:MII(k2),k2=1,2,3,......N/2。
那么奇偶多描述变换算法及结果如下:
当k为奇数,即k=1,3,5,......N-1时,MI(k1)=R(k)。其中,k1=(k+1)/2;
当k为偶数,即k=2,4,6,......N时,MII(k2)=R(k)。其中,k2=k/2。
(二)、对偶变换的计算过程如下:
在编码端,对于二描述对偶变换算法,如果剩余残差信号用S(k)表示:S(k),k=1,2,3,......N。其中,N为信号的个数。
两个多描述信号分别用MI(k1)和MII(k2)表示,则:
描述1:MI(k1),k1=1,2,3,......N/2;
描述2:MII(k2),k2=1,2,3,......N/2。
具体算法如下:
(1):编码器初始化循环变量k=1和其它对偶变换的参数。
(2):编码器把信号分对,使其对偶变换的输入变量A和B对应:
A=S(k);
B=S(k+1)。
(3):编码器对A和B进行多描述对偶变换,得到输出两个输出变量:
Figure GDA0000153134710000072
编码器再把这两个输出变量分别和两个描述信号对应:
Figure GDA0000153134710000073
其中k1=(k+1)/2,
Figure GDA0000153134710000074
其中k2=(k+1)/2。
(4):令k=k+2,如果k<N-1,转到步骤2;否则,结束对偶变换。在(3)中,将A和B信号变换
Figure GDA0000153134710000075
Figure GDA0000153134710000076
变量的方法如下:
定义:
输入矩阵: A B ;
对偶变换矩阵: T = a b c d ;
对偶变换输出矩阵: C D = A A B .
其中,a,b,c,d为变换矩阵的系数,决定着在两个描述之间的引入的冗余度;A,B为输入信号;C,D为输出信号。
整型变换的具体算法如下:
A ‾ = [ A Q ] , B ‾ = [ B Q ] ; W = B ‾ + [ 1 + c d A ‾ ] ;
D ‾ = [ dW ] - A ‾ ; C ‾ = W - [ 1 - b d D ‾ ] .
其中,Q为量化步长,W为中间变量,符号‘[]’表示取整操作。
Figure GDA00001531347100000715
分别为A和B量化后的整型变量,
Figure GDA00001531347100000717
Figure GDA00001531347100000718
分别为两个整型输出变量。
(三)、标量量化的计算过程如下:
对于2描述标量量化,输入到标量量化器的信号是奇偶分离或对偶变换输出的描述MI(k),k=1,2,3,......N。其中,N为剩余残差信号的个数。
标量量化器输出两个描述信号:
描述1的信号:M1(k1),k1=1,2,3,.......N;
描述2的信号:M2(k2),k2=1,2,3,......N。
具体算法如下:
步骤1,初始化循环变量k,令k=1。
步骤2,求索引值,可以直接对输入的MI取整作为索引值,也可以做初步的精细量化,将量化结果作为索引值,或者采用其他方式求得的索引值,在求得索引值之后,在表中查找匹配的索引对(M1(k1),M2(k2)。这个索引对为需要编码的两个描述信号,其中k1=k2=k。
参见表1,为一种二描述标量量化表,在步骤2中若求得的索引值为-16,则匹配的索引对为(-6,-5),若索引值为18,则匹配的索引对为(6,6)。
步骤3,令k=k+1,如果k<N,转到步骤2;否则,转到步骤4。
步骤4,结束2描述标量量化。
表1
Figure GDA0000153134710000081
Figure GDA0000153134710000091
例二、对第一多描述方法为:多描述标量量化,第二多描述方法为:多描述奇偶分离或者多描述对偶变换的情况进行举例说明:
信号S经多描述编码器编码后,该编码器首先对信号S进行2描述的标量量化,输出描述MI、MII,然后分别对描述MI、MII进行2描述的奇偶分离或对偶变换,分别输出描述M1、描述M2和描述M3、描述M4,再用熵编码器分别对描述M1、描述M2、描述M3、描述M4进行熵编码,例如用huffman编码,输出描述M1比特流、描述M2比特流、描述M3比特流、描述M4比特流。
其中,奇偶分离、对偶变换和标量量化的计算过程与例一中相同,不再赘述。
参见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流程图:
201:接收多描述比特流,对所述多描述比特流进行解码;
202:对解码后输出的描述采用第二多描述反变换方法进行处理;
203:对经过第二多描述反变换方法处理后的结果采用第一多描述反变换方法进行处理;
204:输出重构信号。
其中,所述信号包括:音频信号;或者,视频信号;或者,转换到频域的频域参数信号。
其中,对所述多描述比特流进行解码为熵解码。
下面对本发明实施例二进行举例说明:
例一、对第一多描述反变换方法为:多描述奇偶合成或者多描述对偶反变换,第二多描述反变换方法为多描述标量逆量化的情况进行举例说明:
描述M1比特流、描述M2比特流、描述M3比特流、描述M4比特流通过传输网络传输至多描述解码器,多描述解码器首先将描述M1、M2、M3、M4的比特流输送到熵解码器进行熵解码,分别输出描述M1、M2、M3、M4,然后对描述M1、M2和描述M3、M4进行2描述的标量逆量化,分别输出描述MI和MII,再对描述MI、MII进行2描述奇偶合成或对偶反变换,并输出重构信号S’。
下面对所述奇偶合成、对偶反变换和标量逆量化的计算过程进行描述:
(a)、标量逆量化的计算过程如下:
在解码器端,描述M1、M2都丢失时,2描述标量逆量化器不输出描述MI,在全部收到或者收到其中之一时输出描述MI,但在丢掉描述M1、M2之一时,2描述标量逆量化器输出的描述MI有一定的幅值损伤。描述M3、M4的逆量化处理情况类似。在描述MI和MII都没有输出时,例如描述M1、M2、M3、M4都丢失的情况,将没有重构信号S’输出。MI和MII都输出或者之一没有输出时,通过2描述的奇偶合成或者对偶反变换,输出重构信号S’,但在MI没有输出,例如描述M1、M2丢失,或MII没有输出,例如对应描述M3、M4丢失时,在频率分辨率上或者丢失时间分辨率有损失。总的来看,采用这种混合多描述的方法,在丢掉多个包时,可以将损失引入到不同的方面,即幅值损伤或分辨率损失,从而提高主观听觉感受。
(b)、奇偶合成的计算过程如下:
在解码端,对于2描述奇偶合成,如果接收到两个描述MI和描述MII,则合成算法如下:
当k为奇数,即k=1,3,5,......N-1时,使S’(k)=MI(k1),其中k1=(k+1)/2;
当k为偶数,即k=2,4,6,......N时,使S’(k)=MII(k2),其中k2=k/2。
如果只接收到一个描述MI,则合成算法如下:
当k为奇数,即k=1,3,5,......N-1时,使S’(k)=MI(k1),其中k1=(k+1)/2,
当k为偶数,即k=2,4,6,......N时,使S’R(k)=0,其中k2=k/2。
如果只接收到一个描述MII,则合成算法如下:
当k为奇数,即k=1,3,5,......N-1时,使S’(k)=0,其中k1=(k+1)/2,
当k为偶数,即k=2,4,6,......N时,使S’(k)=MII(k2),其中k2=k/2。
(c)、对偶反变换的计算过程如下:
在解码端,解码器将根据接收到的描述的个数,使用不同的解码算法,具体算法如下:
步骤1,解码器初始化循环变量k=1和其它对偶变换的参数;
步骤2,根据接收到多描述数分别处理:
(1)如果接收到了两个描述:MI和MII,那么,使得两个描述和变换矩阵
的两个输入相对应:
Figure GDA0000153134710000111
其中k1=(k+1)/2,
Figure GDA0000153134710000112
其中k2=(k+1)/2。
Figure GDA0000153134710000113
Figure GDA0000153134710000114
进行对偶反变换,求出
Figure GDA0000153134710000115
Figure GDA0000153134710000116
并把得到的两个输出值赋给相应的重构信号:
S , ( k ) = A ^ ,
S , ( k + 1 ) = B ^ .
其中,“对偶反变换(中心)解码器0”的算法如下:
W = C ‾ + [ 1 + b d D ‾ ] ; A ‾ = [ dW ] - D ‾ ;
B ‾ = W - [ 1 + c d A ‾ ] ; A ^ = A ‾ Q , B ^ = B ‾ Q .
其中,Q为量化步长;W为中间变量;
Figure GDA00001531347100001114
Figure GDA00001531347100001115
分别为
Figure GDA00001531347100001117
逆量化后的值;‘[]’符号表示取整操作。
(2)如果只接收到了MI,那么,使得这个描述和变换矩阵的一个输入相对应:
Figure GDA0000153134710000121
其中k1=(k+1)/2,
进行对偶反变换,求出
Figure GDA0000153134710000123
并把得到的两个输出值赋给相应的重构信号:
S , ( k ) = A ^ ,
S , ( k + 1 ) = B ^ .
其中,对偶反变换的算法如下:
首先对丢失的信号
Figure GDA0000153134710000127
进行预测:
C ~ = C ‾ Q ; D ^ = σ c * σ d σ c 2 + σ q 2 * C ~ * cos φ .
再对
Figure GDA00001531347100001210
Figure GDA00001531347100001211
进行反变换: A ^ B ^ = T - 1 C ~ D ^
其中,σc、σd和σq分别为变量C、D和量化误差的标准差;
Figure GDA00001531347100001213
经过解码器逆量化后的值;
Figure GDA00001531347100001215
为解码器对
Figure GDA00001531347100001216
预测恢复出来的值;矩阵T-1为矩阵T的逆矩阵;
Figure GDA00001531347100001217
Figure GDA00001531347100001218
为解码器重构出来的值;cosφ为变量C、D之间的相关系数。
(3)如果只接收到了MII,那么,使得这个描述和变换矩阵的一个输入相对应:
Figure GDA00001531347100001219
其中k2=(k+1)/2。
Figure GDA00001531347100001220
进行对偶反变换,求出
Figure GDA00001531347100001221
Figure GDA00001531347100001222
并把得到的两个输出值赋给相应的重构信号:
S , ( k ) = A ^ ,
S , ( k + 1 ) = B ^ .
具体算法如下:
解码器首先对丢失的信号
Figure GDA00001531347100001225
进行预测:
D ~ = D ‾ Q ; C ^ = σ c * σ d σ d 2 + σ q 2 * D ~ * cos φ
再对
Figure GDA00001531347100001228
Figure GDA00001531347100001229
进行反变换: A ^ B ^ = T - 1 C ^ D ~
其中,σc、σd和σq分别为变量C、D和量化误差的标准差;
Figure GDA0000153134710000131
Figure GDA0000153134710000132
经过解码器逆量化后的值;
Figure GDA0000153134710000133
为解码器经过对
Figure GDA0000153134710000134
预测恢复出来的值;矩阵T-1为矩阵T的逆矩阵;
Figure GDA0000153134710000135
Figure GDA0000153134710000136
为解码器重构出来值;cosφ是变量C、D之间的相关系数,C、D通过输入信号A、B直接和矩阵T相乘获得: C D = T A B ,
Figure GDA0000153134710000138
通过量化后的A、B经过整型变换获得。
步骤3,令k=k+2,如果k<N-1,转到步骤2;否则,转到步骤4。
步骤4,结束。
至此,多描述解码器重构出信号。
其中,在解码端,解码器将根据接收到的描述的个数,使用不同的解码算法。具体算法如下:
步骤1,初始化循环变量k,令k=1。
步骤2,根据接收到比特流的情况分别处理:
(1):如果接收到了两个描述:M1(k1)和M2(k2),则根据表1可以查到对应的MI值;
(2):如果只接收到了描述M1(k1):则根据表1查到对应的行,并把该行绝对值最小的值作为MI的值;
(3):如果只接收到了描述M2(k2):则表1查到对应的列,并把该行绝对值最小的值作为残差MI的值。
其中,k1=k2=k。
步骤3,令k=k+1,如果k<N,转到步骤2;否则,转到步骤4。
步骤4,结束。
至此,多描述解码器重构出残差信号,即重构信号。
例二、对第一多描述反变换方法为:多描述标量逆量化,第二多描述反变换方法为:多描述奇偶合成或者多描述对偶反变换的情况进行举例说明:
描述M1比特流、描述M2比特流、描述M3比特流、描述M4比特流通过传输网络传输至多描述解码器,多描述解码器首先将描述M1、M2、M3、M4的比特流输送到熵解码器进行熵解码,分别输出描述M1、M2、M3、M4,然后对描述M1、M2和描述M3、M4进行2描述的奇偶合成或对偶反变换,分别输出描述MI和MII,再对描述MI、MII进行2描述的标量逆量化,输出重构信号S’。
其中,奇偶合成、对偶反变换和标量逆量化的计算过程与例一中的计算过程相同,不再赘述。
以上对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流程图进行了描述,下面对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装置示意图和系统示意图进行描述:
参见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装置示意图,包括:
第一多描述处理单元301,用于对接收的信号用第一多描述方法进行处理,生成至少两个第一描述;
第二多描述处理单元302,用于对所述第一描述中的至少一个用第二多描述方法进行处理,生成至少两个第二描述;
编码单元303,用于对所述第二描述进行编码,输出多描述比特流。
其中,第一多描述处理单元301为多描述奇偶分离单元或者多描述对偶变换单元时,第二多描述处理单元302为多描述标量量化单元。
其中,第一多描述处理单元301为多描述标量量化单元时,第二多描述处理单元302为多描述奇偶分离单元或者多描述对偶变换单元。
参见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装置示意图,包括;
解码单元401,用于接收多描述比特流,对所述多描述比特流进行解码;
第二多描述反变换处理单元402,用于对解码后输出的描述采用第二多描述反变换方法进行处理;
第一多描述反变换处理单元403,用于对经过第二多描述反变换方法处理后的结果采用第一多描述反变换方法进行处理,输出重构信号。
其中,第一多描述反变换处理单元403为多描述奇偶合成单元或者多描述对偶反变换单元时,第二多描述反变换处理单元402为多描述标量逆量化单元。
其中,第一多描述反变换处理单元403为多描述标量逆量化单元时,第二多描述反变换处理单元402为多描述奇偶合成单元或者多描述对偶反变换单元。
参见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一、实施例二提供的系统示意图,包括:
编码器501,用于对接收的信号用第一多描述方法进行处理,生成至少两个第一描述,对所述第一描述中的至少一个用第二多描述方法进行处理,生成至少两个第二描述,对所述第二描述进行编码,输出多描述比特流。
传输网络502,用于对所述多描述比特流进行传输;
解码器503,用于接收所述多描述比特流,对所述多描述比特流进行解码,对解码后输出的描述采用第二多描述反变换方法进行处理,对经过第二多描述反变换方法处理后的结果采用第一多描述反变换方法进行处理,输出重构信号。
其中,编码器501包括:
第一多描述处理单元301,用于对接收的信号用第一多描述方法进行处理,生成至少两个第一描述;
第二多描述处理单元302,用于对所述第一描述中的至少一个用第二多描述方法进行处理,生成至少两个第二描述;
编码单元303,用于对所述第二描述进行编码,输出多描述比特流。
其中,解码器503包括:
解码单元401,用于接收多描述比特流,对所述多描述比特流进行解码;
第二多描述反变换处理单元402,用于对解码后输出的描述采用第二多描述反变换方法进行处理;
第一多描述反变换处理单元403,用于对经过第二多描述反变换方法处理后的结果采用第一多描述反变换方法进行处理,输出重构信号。
其中,传输网络502为:IP网路;或者,无线网络。
以上实施例可以看出,由于本发明实施例在编码端对接收的信号采用了两种多描述方法进行处理,在解码端与接收端相对应采用了两种多描述反变换方法进行处理,由此可见,编码端和解码端的处理过程是相对应的,从而降低了多描述解码的复杂度;并且由于不同的多描述算法在丢包时从不同的方面带来音质损伤,从而使得在丢包时音质损伤分布在不同的方面,提高了用户的感受。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实施例方法中的全部或部分步骤是可以通过程序来指令相关的硬件完成,所述的程序可以存储于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
上述提到的存储介质可以是只读存储器,磁盘或光盘等。
以上对本发明所提供的一种多描述编码和多描述解码的方法、装置及系统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发明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发明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Claims (8)

1.一种多描述编码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接收信号,对所述信号用第一多描述方法进行处理,生成至少两个第一描述;
对所述第一描述中的至少一个用第二多描述方法进行处理,生成至少两个第二描述;
对所述第二描述进行熵编码;
输出多描述比特流;
所述第一多描述方法为:多描述奇偶分离或者多描述对偶变换,所述第二多描述方法为:多描述标量量化;
所述第一多描述方法为:多描述标量量化,所述第二多描述方法为:多描述奇偶分离或者多描述对偶变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信号包括:
音频信号;或者,视频信号;或者,转换到频域的频域参数信号。
3.一种多描述解码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接收多描述比特流,对所述多描述比特流进行熵解码;
对解码后输出的描述采用第二多描述反变换方法进行处理;
对经过第二多描述反变换方法处理后的结果采用第一多描述反变换方法进行处理;
输出重构信号;
所述第一多描述反变换方法为:多描述奇偶合成或者多描述对偶反变换,所述第二多描述反变换方法为:多描述标量逆量化;
所述第一多描述反变换方法为:多描述标量逆量化,所述第二多描述反变换方法为:多描述奇偶合成或者多描述对偶反变换。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信号包括:
音频信号;或者,视频信号;或者,转换到频域的频域参数信号。
5.一种多描述编码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多描述处理单元,用于对接收的信号用第一多描述方法进行处理,生成至少两个第一描述;
第二多描述处理单元,用于对所述第一描述中的至少一个用第二多描述方法进行处理,生成至少两个第二描述;
编码单元,用于对所述第二描述进行熵编码,输出多描述比特流;
所述第一多描述处理单元为:多描述奇偶分离单元或者多描述对偶变换单元,所述第二多描述处理单元为:多描述标量量化单元;
所述第一多描述处理单元为:多描述标量量化单元,所述第二多描述处理单元为:多描述奇偶分离单元或者多描述对偶变换单元。
6.一种多描述解码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解码单元,用于接收多描述比特流,对所述多描述比特流进行熵解码;
第二多描述反变换处理单元,用于对解码后输出的描述采用第二多描述反变换方法进行处理;
第一多描述反变换处理单元,用于对经过第二多描述反变换方法处理后的结果采用第一多描述方法进行处理,输出重构信号;
所述第一多描述反变换处理单元为:多描述奇偶合成单元或者多描述对偶反变换单元,所述第二多描述反变换处理单元为:多描述标量逆量化单元;
所述第一多描述反变换处理单元为:多描述标量逆量化单元,所述第二多描述反变换处理单元为:多描述奇偶合成单元或者多描述对偶反变换单元。
7.一种多描述编解码的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编码器,用于对接收的信号用第一多描述方法进行处理,生成至少两个第一描述,对所述第一描述中的至少一个用第二多描述方法进行处理,生成至少两个第二描述,对所述第二描述进行熵编码,输出多描述比特流。
传输网络,用于对所述多描述比特流进行传输;
解码器,用于接收所述多描述比特流,对所述多描述比特流进行熵解码,对解码后输出的描述采用第二多描述反变换方法进行处理,对经过第二多描述反变换方法处理后的结果采用第一多描述反变换方法进行处理,输出重构信号;
所述第一多描述反变换处理单元为:多描述奇偶合成单元或者多描述对偶反变换单元,所述第二多描述反变换处理单元为:多描述标量逆量化单元;
所述第一多描述反变换处理单元为:多描述标量逆量化单元,所述第二多描述反变换处理单元为:多描述奇偶合成单元或者多描述对偶反变换单元。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传输网络为:IP网络;或者,无线网络。
CN2007101284087A 2007-07-05 2007-07-05 多描述编码和多描述解码的方法、装置及系统 Active CN10134026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7101284087A CN101340261B (zh) 2007-07-05 2007-07-05 多描述编码和多描述解码的方法、装置及系统
PCT/CN2008/071533 WO2009006829A1 (en) 2007-07-05 2008-07-03 The method, apparatus and system for multiple-description coding and decoding
PL08773094T PL2146436T3 (pl) 2007-07-05 2008-07-03 Sposób, urządzenie i system do kodowania i dekodowania wieloopisowego
EP08773094.1A EP2146436B1 (en) 2007-07-05 2008-07-03 The method, apparatus and system for multiple-description coding and decoding
US12/633,908 US8279947B2 (en) 2007-07-05 2009-12-09 Method, apparatus and system for multiple-description coding and decoding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7101284087A CN101340261B (zh) 2007-07-05 2007-07-05 多描述编码和多描述解码的方法、装置及系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340261A CN101340261A (zh) 2009-01-07
CN101340261B true CN101340261B (zh) 2012-08-22

Family

ID=4021423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7101284087A Active CN101340261B (zh) 2007-07-05 2007-07-05 多描述编码和多描述解码的方法、装置及系统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8279947B2 (zh)
EP (1) EP2146436B1 (zh)
CN (1) CN101340261B (zh)
PL (1) PL2146436T3 (zh)
WO (1) WO2009006829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833953B (zh) * 2009-03-12 2012-04-04 华为终端有限公司 降低多描述编解码冗余度的方法和装置
CN101989425B (zh) * 2009-07-30 2012-05-23 华为终端有限公司 多描述音频编解码的方法、装置及系统
CN101753271B (zh) * 2009-12-29 2013-05-08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多描述编码的分布式媒体流分发系统及方法
US9203427B2 (en) 2011-02-10 2015-12-01 Alcatel Lucent System and method for mitigating the cliff effect for content delivery over a heterogeneous network
CN102572427B (zh) * 2011-12-24 2015-02-04 辽宁师范大学 基于压缩感知的多描述图像编码和解码方法
CN102523448A (zh) * 2011-12-27 2012-06-27 北京交通大学 一种基于旋转的多描述视频编解码方法、装置及系统
CN102630012B (zh) * 2012-03-30 2014-09-03 北京交通大学 基于多描述视频编码、解码方法、装置及系统
CN106961607B (zh) * 2017-03-28 2019-05-28 山东师范大学 基于jnd的时间域重叠变换多描述编码、解码的方法及系统
CN107027028B (zh) * 2017-03-28 2019-05-28 山东师范大学 基于jnd的随机偏移量化多描述编码、解码的方法及系统
US10628165B2 (en) * 2017-08-17 2020-04-21 Agora Lab, Inc. Gain control for multiple description coding
CN107566831B (zh) * 2017-09-18 2020-11-20 山东师范大学 基于随机偏移量化多描述编码的自适应编解码方法及系统
CN108600750A (zh) * 2018-04-10 2018-09-28 山东师范大学 基于ksvd的多描述编码、解码方法及系统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253185B1 (en) * 1998-02-25 2001-06-26 Lucent Technologies Inc. Multiple description transform coding of audio using optimal transforms of arbitrary dimension
US6460153B1 (en) * 1999-03-26 2002-10-01 Microsoft Corp.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unequal error protection in multiple-description coding using overcomplete expansions
US20030138047A1 (en) * 1999-07-28 2003-07-24 Michael Orchar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accomplishing multiple description coding for video
EP1615441A1 (en) * 2004-07-06 2006-01-11 STMicroelectronics S.r.l. Multiple description coding combined with channel encoding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345125B2 (en) * 1998-02-25 2002-02-05 Lucent Technologies Inc. Multiple description transform coding using optimal transforms of arbitrary dimension
US6823018B1 (en) 1999-07-28 2004-11-23 At&T Corp. Multiple description coding communication system
KR100916312B1 (ko) * 2002-09-27 2009-09-11 주식회사 케이티 적응적 가중 오류 정정 부호화 및 다중 표현열 부호화를사용한 비디오 전송 장치 및 그 방법
KR101051903B1 (ko) 2002-11-15 2011-07-26 퀄컴 인코포레이티드 다중 디스크립션 인코딩용 장치 및 방법
US7222285B2 (en) 2004-03-17 2007-05-22 Microsoft Corporation Layered multiple description coding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253185B1 (en) * 1998-02-25 2001-06-26 Lucent Technologies Inc. Multiple description transform coding of audio using optimal transforms of arbitrary dimension
US6460153B1 (en) * 1999-03-26 2002-10-01 Microsoft Corp.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unequal error protection in multiple-description coding using overcomplete expansions
US20030138047A1 (en) * 1999-07-28 2003-07-24 Michael Orchar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accomplishing multiple description coding for video
EP1615441A1 (en) * 2004-07-06 2006-01-11 STMicroelectronics S.r.l. Multiple description coding combined with channel encoding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146436A1 (en) 2010-01-20
EP2146436B1 (en) 2013-12-04
US20100091901A1 (en) 2010-04-15
US8279947B2 (en) 2012-10-02
PL2146436T3 (pl) 2014-04-30
WO2009006829A1 (en) 2009-01-15
CN101340261A (zh) 2009-01-07
EP2146436A4 (en) 2010-05-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340261B (zh) 多描述编码和多描述解码的方法、装置及系统
CN101160726B (zh) 参数压缩单元和解码器以及相应的方法
Dhawan A review of image compression and comparison of its algorithms
Man et al. A family of efficient and channel error resilient wavelet/subband image coders
JP2527874B2 (ja) 局所的デ―タ損失に対する頑強性を圧縮化画像デ―タに付与するための装置
CN101115051B (zh) 音频信号处理方法、系统以及音频信号收发装置
AU2004321469B2 (en) Context-based encoding and decoding of signals
JP2005531258A (ja) スケーラブルで頑強なビデオ圧縮
US20050163217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ding and decoding video bitstream
JPH07504546A (ja) 画像データを符号化するための方法
JP3466080B2 (ja) デジタルデータの符号化/復号化方法及び装置
CN102572426B (zh) 一种数据处理的方法和装置
CN107666472A (zh) 混合的数字‑模拟编解码
KR100338801B1 (ko) 디지털데이터의부호화/복호화방법및장치
CN107566831B (zh) 基于随机偏移量化多描述编码的自适应编解码方法及系统
Marinkovic et al. Joint source-channel coding based on cosine-modulated filter banks for erasure-resilient signal transmission
CN101420607A (zh) 基于框架的多描述编解码方法、系统和装置
El-said et al. Securing multimedia transmission using optimized multiple Huffman tables technique
Gadgil et al. Multiple description coding
EP1016231B1 (en) Fast synthesis sub-band filtering method for digital signal decoding
Rao et al.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SVD and Progressive SPIHT techniques for Compression of MRI and CT Images
Yang et al. Multi-view images coding based on multiterminal source coding
Chiang et al. Robust video transmission over mixed IP-wireless channels using motion-compensated oversampled filterbanks
Razzak et al. Multiple description image transmission for diversity systems over unreliable communication networks
Muzaffar et al. Simplified EZW image coder with residual data transmission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