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335144B - 按键机构及应用其的电子装置 - Google Patents

按键机构及应用其的电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335144B
CN101335144B CN2007101274719A CN200710127471A CN101335144B CN 101335144 B CN101335144 B CN 101335144B CN 2007101274719 A CN2007101274719 A CN 2007101274719A CN 200710127471 A CN200710127471 A CN 200710127471A CN 101335144 B CN101335144 B CN 10133514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support
outstanding
sidepiece
coupl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710127471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335144A (zh
Inventor
张木财
陈富明
康兆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sustek Computer Inc
Original Assignee
Asustek Computer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sustek Computer Inc filed Critical Asustek Computer Inc
Priority to CN200710127471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1335144B/zh
Publication of CN10133514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33514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33514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33514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asings For Electric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一种按键机构及应用其的电子装置。按键机构设置于一电子装置。按键机构包括一底座、一第一支架、一第二支架及一按键。第一支架斜向地配置于底座上。第二支架以与第一支架交错的方式配置于底座上。按键配置于第一支架及第二支架上。按键具有一主体及四个第二钩体。第二钩体以朝向底座的方式突出于主体。对应于底座的一第一侧的第二钩体各具有一L形部及一第一侧部。L形部的一端连接于主体。第一侧部自L形部的另一端朝向主体延伸。第一侧部与L形部形成一容置空间。第二支架的第四突出柱容纳于对应的容置空间内。

Description

按键机构及应用其的电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有关于一种按键机构及应用其的电子装置,且特别是有关于一种具有钩体的按键机构及应用其的电子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发展,电子装置的使用是相当的普遍。一般而言,电子装置大多具有按键机构,以让使用者输入各项数据。
请参照图1A,其所示为传统的按键机构的侧视图。按键机构100包括一底座110、一活动支撑架125及一按键140。活动支撑架125配置于底座110上。按键140具有至少一侧向钩体151及至少一夹持钩体153。夹持钩体153具有一开口155,且开口155朝向底座110的方向。按键140与底座110的结合,是透过活动支撑架125与侧向钩体151卡合,且活动支撑架125更经由开口155与夹持钩体153卡合而达成。
请参照图1B,其所示为图1A的按键脱离活动支撑架时的示意图。当外力震荡或使用者无意间扳动按键140时,按键140上的夹持钩体153可能由开口155处脱离活动支撑架125。如此一来,不但造成使用者的不便,且当按键140脱离夹持钩体153时,亦可能使得夹持钩体153的结构受到破坏。
发明内容
本发明有关于一种按键机构及应用其的电子装置,其的按键不会因不均匀的外力施加而脱落。再者,即使此外力由不同方向施加于按键上,按键仍可稳固地设置于按键机构。如此一来,不但增加按键机构及应用其的电子装置的使用期限,更避免使用者找寻更替的按键的困扰。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出一种按键机构。按键机构设置于一电子装置。按键机构包括一底座、一第一支架、一第二支架及一按键。底座具有一第一侧、一第二侧及四第一钩体。第一侧与第二侧相对。第一钩体分别两两设置于第一侧及第二侧。第一支架斜向地配置于底座上。第一支架具有一第一架体、二第一突出柱及二第二突出柱。第一突出柱及第二突出柱分别突出于第一架体的相对的两侧边。此些第一突出柱分别与位于第一侧的此些第一钩体卡合。第二支架以与第一支架交错的方式配置于底座上。第二支架具有一第二架体、二第三突出柱及二第四突出柱。第三突出柱及第四突出柱分别突出于第二架体的相对的两侧边。第三突出柱分别与位于第二侧的第一钩体卡合。按键配置于第一支架及第二支架上。按键具有一主体及四第二钩体。第二钩体以朝向底座的方式突出于主体。此些第二突出柱分别与对应于第二侧的此些第二钩体卡合。对应于第一侧的第二钩体各具有一L形部及一第一侧部。L形部的一端连接于主体。第一侧部自L形部的另一端朝向主体延伸。第一侧部与L形部形成一容置空间。此些第四突出柱分别容纳于对应的容置空间内。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提出一种电子装置。电子装置包括一按键机构及一壳体。按键机构配置于壳体上。按键机构包括一底座、一第一支架、一第二支架及一按键。底座具有一第一侧、一第二侧及四第一钩体。第一侧与第二侧相对。第一钩体分别两两设置于第一侧及第二侧。第一支架斜向地配置于底座上。第一支架具有一第一架体、二第一突出柱及二第二突出柱。第一突出柱及第二突出柱分别突出于第一架体的相对的两侧边。此些第一突出柱分别与位于第一侧的此些第一钩体卡合。第二支架以与第一支架交错的方式配置于底座上。第二支架具有一第二架体、二第三突出柱及二第四突出柱。第三突出柱及第四突出柱分别突出于第二架体的相对的两侧边。第三突出柱分别与位于第二侧的第一钩体卡合。按键配置于第一支架及第二支架上。按键具有一主体及四第二钩体。第二钩体以朝向底座的方式突出于主体。此些第二突出柱分别与对应于第二侧的此些第二钩体卡合。对应于第一侧的第二钩体各具有一L形部及一第一侧部。L形部的一端连接于主体。第一侧部自L形部的另一端朝向主体延伸。第一侧部与L形部形成一容置空间。此些第四突出柱分别容纳于对应的容置空间内。
为让本发明的上述内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所附图式,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A所示为传统的按键机构的侧视图。
图1B所示为图1A的按键脱离活动支撑架时的示意图。
图2所示为根据本发明一第一实施例的电子装置的示意图。
图3A所示为根据本发明一第一实施例中按键机构的分解图。
图3B所示为图3A的按键机构组合后的立体图。
图4A所示为图3B的按键机构的侧视图。
图4B所示为图4A的第二侧板沿着第一方向的相反方向延伸的示意图。
图5A~5C所示为按键配置时的流程示意图。
图6所示为根据本发明一第二实施例的按键机构的分解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例
请参照图2,其所示为根据本发明一第一实施例的电子装置的示意图。本实施例的电子装置200以一笔记型计算机举例说明。电子装置200包括具有多数个按键机构400的键盘及一壳体300。按键机构400配置于壳体300上。
请参照图3A,其所示为根据本发明一第一实施例中按键机构的分解图。按键机构400包括一底座410、一第一支架420、一第二支架430及一按键440。底座410具有一第一侧411、一第二侧412及四个第一钩体413,415,417,419。其中,第一侧411相对于第二侧412,且第一钩体413,415设置位置靠近于第一侧411,而第一钩体417,419设置位置靠近第二侧412。
如图3A所示,第一支架420与第二支架430是呈斜向交错地配置,且于本实施例中,第一支架420与第二支架430例如是利用二活动栓421a分别插入对应的滑槽431a以相互枢接。如此一来,第一支架420及第二支架430可对应地运动。其中,第一支架420具有一第一架体421、二第一突出柱423,425与二第二突出柱427,429。第一突出柱423,425与第二突出柱427,429分别突出于第一架体421的相对的两侧边。而第二支架430具有一第二架体431、二第三突出柱437,439与二第四突出柱433,435。第三突出柱437,439与第四突出柱433,435分别突出于第二架体431的相对的两侧边。
第一支架420、第二支架430与底座410结合时,第一支架420的第一突出柱分别与位于第一侧411的第一钩体卡合。也就是说,第一突出柱423与第一钩体413卡合,第一突出柱425与第一钩体415卡合。而第二支架430的第三突出柱分别与位于第二侧412的第一钩体卡合。也就是说,第三突出柱437与第一钩体417卡合,第三突出柱439与第一钩体419卡合。
而按键440具有一主体441及四第二钩体443,445,447,449,且第二钩体443,445,447,449以朝向底座410的方式突出于主体441的内面。其中,对应于底座410第一侧411的第二钩体443,445各具有一L形部及一第一侧部。以第二钩体443的L形部443a为例,L形部443a的一端连接于主体441,且第一侧部443b自L形部443a的另一端朝向主体441延伸而形成一容置空间443c。于本实施例中,第二钩体445同样具有L形部445a、第一侧部445b及由L形部445a与第一侧部445b所形成的容置空间445c。
当按键440欲扣合于第一支架420及第二支架430上时,第二支架430的二第四突出柱分别容纳于所对应按键440的二第二钩体的容置空间内。也就是说,第二支架430的第四突出柱433容纳于按键440上第二钩体443的容置空间443c内,且第二支架430的第四突出柱435容纳于按键440上第二钩体445的容置空间445c内。
此外,第一支架420的二第二突出柱分别与所对应的按键440的二第二钩体卡合。也就是说,第一支架420的第二突出柱427与按键440的第二钩体447卡合,而第一支架420的第二突出柱429与按键440的第二钩体449卡合。底座410、第一支架420、第二支架430及按键440结合后的立体图所示为如图3B。
于本实施例中,对应于第一侧的第二钩体各具有L形部及第一侧部,以分别形成容置空间。第二支架的第四突出柱容纳于对应的容置空间内,以与对应于第一侧的第二钩体卡合。相较于图1A所示为的按键,本实施例的按键可较为稳固地配置于第一支架及第二支架上,以避免外力震荡或使用者无意间扳动而造成按键的脱落。再者,由于本实施例的第二钩体的设计,按键不会因不均匀的外力施加而脱落。且即使此外力由不同方向施加于按键上,按键仍可稳固地设置于按键机构。如此一来,不但增加按键机构的使用期限,更避免使用者找寻更替的按键的困扰。
请参照图4A,其所示为图3B的按键机构的侧视图。由于第二钩体445(如图3A所示)与第二钩体443为相同的结构,且第二钩体449(如图3A所示)与第二钩体447为相同的结构,因此此处以第二钩体443,447举例说明。
如图4A所示,对应于第二侧412的第二钩体447亦为L形。虽然于本实施例中,第二钩体447不具有第一侧部,但第二钩体447可选择性地也具有第一侧部,以增加按键440配置于第一支架420及第二支架430的稳固性。
于本实施例中,以第二钩体443为例,第二钩体443的L形部443a具有一第一侧板443a1及一第二侧板443a2。第一侧板443a1的一端连接于主体441。第一侧板443a1的另一端与该第二侧板443a2连接。第二侧板443a2朝向一第一方向D1延伸。然而,本实施例的第二侧板443a2的设置亦可选择性地沿着第一方向D1的相反方向延伸。请参阅图4B,其所示为图4A的第二侧板沿着第一方向的相反方向延伸的示意图。按键机构400’的第二侧板443a2’可根据例如是制造的需求而沿着第一方向D1的相反方向延伸。
如图4A所示,第二钩体443对应于底座410的第一侧411。第二钩体443的第一侧部443b具有一斜面443b1,斜面443b1背向容置空间443c。至于第一侧部443b的顶端与主体441之间具有一缺口460。于本实施例中,缺口460的宽度W1小于第四突出柱433的截面宽度W2,且容置空间443c的截面面积略大于第四突出柱433的截面面积。
请参照第5A~5C图,其所示为按键配置时的流程示意图。如图5A所示,当按键440欲配置于第一支架420及第二支架430上时,按键440相对第一支架420及第二支架430略微左移,以使第四突出柱433靠近缺口460。第四突出柱433可沿着第一侧部443b的斜面443b1朝向容置空间443c滑动,以更靠近缺口460。
接着,如图5B所示,当第四突出柱433通过缺口460时,由于缺口460的宽度W1(如图4A所示)小于第四突出柱433的截面宽度W2(如图4A所示),因此第四突出柱433于缺口460处推挤第一侧部443b。于本实施例中,第一侧部443b及L形部443a因其结构与材料(例如可为塑料)具有弹性,因此当第四突出柱433推挤第一侧部443b时,按键440的第一侧部443b及L形部443a适度的变形,以使截面宽度较大的第四突出柱433可以通过缺口460。
最后,如图5C所示,第四突出柱433容置于容置空间443c中。如同前述,由于缺口460的宽度W1小于第四突出柱433的截面宽度W2,因此第四突出柱433不易再经由缺口460脱离第二钩体443。此外,由于当使用者按压或释放按键440时,第四突出柱433会微幅地于容置空间443c中移动或转动,因此容置空间443c的截面面积略大于第四突出柱433的截面面积的设计可降低第四突出柱433与第二钩体443之间的摩擦力。
于本实施例中,对应于第一侧的第二钩体各具有L形部及第一侧部。第一侧部与主体之间具有缺口,以使第四突出柱经由缺口容置于容置空间内。再者,由于缺口及第四突出柱的尺寸的设计,第四突出柱容纳于容置空间后不易再经由缺口脱离。如此一来,按键即可稳固地设置按键于第一支架及第二支架上。
第二实施例
请参照图6,其所示为根据本发明一第二实施例的按键机构的分解图。本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的差异在于第一钩体及第二钩体的设计。与第一实施例的按键机构400(如图3A所示)相较,本实施例的按键机构500的第一钩体及第二钩体除了分别具有L形部的外,各第一钩体也具有一第二侧部,对应于第二侧的各第二钩体亦具有第一侧部。第一钩体513,515,517,519皆为相同的结构且第二钩体543,545,547,549皆为相同的结构。由于第二钩体543,545,547,549与第一实施例的第二钩体为相同的结构,因此于此并不赘述。
以第一钩体513为例,底座510的第一钩体513具有L形部513a及第二侧部513b,且本实施例的第二侧部513b自L形部513a朝底座510的方向延伸。由于本实施例的第一钩体皆具有第二侧部且第二钩体皆具有第一侧部,因此可更稳固地卡合第一支架520及第二支架530。
本发明上述实施例所揭露的按键机构及应用其的电子装置,其利用第二钩体的L形部及第一侧部的设计,以使按键可稳固地设置于第一支架及第二支架上。如此一来,即使不均匀的外力施加于按键上,按键仍可稳固地设置于按键机构。也就是说,按键将不易因外力震荡或使用者无意间的扳动而脱离。如此不但增加按键机构的使用期限,更避免使用者找寻更替的按键的困扰。
综上所述,虽然本发明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各种的更动与润饰。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当视权利要求书所界定者为准。

Claims (16)

1.一种按键机构,设置在一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按键机构包括:
一底座,具有一第一侧、一第二侧及四个第一钩体,上述第一侧与上述第二侧相对,上述这些第一钩体分别两两设置于上述第一侧及上述第二侧;
一第一支架,斜向地配置于上述底座上,上述第一支架具有一第一架体、二第一突出柱及二第二突出柱,上述这些第一突出柱及上述这些第二突出柱分别突出于上述第一架体的相对的两侧边,上述这些第一突出柱分别与位于上述第一侧的上述这些第一钩体卡合;
一第二支架,以与上述第一支架交错的方式配置于上述底座上,上述第二支架具有一第二架体、二第三突出柱及二第四突出柱,上述这些第三突出柱及上述这些第四突出柱分别突出于上述第二架体的相对的两侧边,上述这些第三突出柱分别与位于上述第二侧的上述这些第一钩体卡合;以及
一按键,配置于上述第一支架及上述第二支架上,上述按键具有一主体及四个第二钩体,上述这些第二钩体以朝向上述底座的方式突出于上述主体,上述这些第二突出柱分别与对应于上述第二侧的上述这些第二钩体卡合,对应于上述第一侧的上述这些第二钩体各具有一L形部及一第一侧部,上述L形部的一端连接于上述主体,上述第一侧部自上述L形部的另一端朝向上述主体延伸,上述第一侧部与上述L形部形成一容置空间,上述这些第四突出柱分别容纳于对应的容置空间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一侧部的顶端与上述主体之间具有一缺口,上述缺口的宽度小于各上述这些第四突出柱的截面宽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一侧部具有一斜面,上述斜面背向上述容置空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上述L形部具有一第一侧板及一第二侧板,上述第一侧板的一端连接于上述主体,上述第一侧板的另一端与上述第二侧板连接,上述第二侧板可选择性地朝向一第一方向或沿着上述第一方向的相反方向延伸。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一侧部与上述L形部具有弹性。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上述容置空间的截面面积略大于各上述这些第四突出柱的截面面积。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对应于上述第二侧的各上述这些第二钩体具有上述L形部,且各上述这些第二钩体选择性地具有上述第一侧部。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各上述这些第一钩体具有上述L形部,且各上述这些第一钩体选择性地具有一第二侧部,上述第二侧部自上述L形部朝上述底座的方向延伸。
9.一种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按键机构,包括:
一底座,具有一第一侧、一第二侧及四个第一钩体,上述第一侧与上述第二侧相对,上述这些第一钩体分别两两设置于上述第一侧及上述第二侧;
一第一支架,斜向地配置于上述底座上,上述第一支架具有一第一架体、二第一突出柱及二第二突出柱,上述这些第一突出柱及上述这些第二突出柱分别突出于上述第一架体的相对的两侧边,上述这些第一突出柱分别与位于上述第一侧的上述这些第一钩体卡合;
一第二支架,以与上述第一支架交错的方式配置于上述底座上,上述第二支架具有一第二架体、二第三突出柱及二第四突出柱,上述这些第三突出柱及上述这些第四突出柱分别突出于上述第二架体的相对的两侧边,上述这些第三突出柱分别与位于上述第二侧的上述这些第一钩体卡合;以及
一按键,配置于上述第一支架及上述第二支架上,上述按键具有一主体及四个第二钩体,上述这些第二钩体以朝向上述底座的方式突出于上述主体,上述这些第二突出柱分别与对应于上述第二侧的上述这些第二钩体卡合,对应于上述第一侧的上述这些第二钩体各具有一L形部及一第一侧部,上述L形部的一端连接于上述主体,上述第一侧部自上述L形部的另一端朝向上述主体延伸,上述第一侧部与上述L形部形成一容置空间,上述这些第四突出柱分别容纳于对应的容置空间内;以及
一壳体,上述按键机构配置于上述壳体上。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一侧部的顶端与上述主体之间具有一缺口,上述缺口的宽度小于各上述这些第四突出柱的截面宽度。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一侧部具有一斜面,上述斜面背向上述容置空间。
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L形部具有一第一侧板及一第二侧板,上述第一侧板的一端连接于上述主体,上述第一侧板的另一端与上述第二侧板连接,上述第二侧板可选择性地朝向一第一方向或沿着上述第一方向的相反方向延伸。
13.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一侧部与上述L形部具有弹性。
14.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容置空间的截面面积略大于各上述这些第四突出柱的截面面积。
15.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对应于上述第二侧的各上述这些第二钩体具有上述L形部,且各上述这些第二钩体选择性地具有上述第一侧部。
16.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各上述这些第一钩体具有上述L形部,且各上述这些第一钩体选择性地具有一第二侧部,上述第二侧部自上述L形部朝上述底座的方向延伸。
CN2007101274719A 2007-06-27 2007-06-27 按键机构及应用其的电子装置 Active CN10133514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7101274719A CN101335144B (zh) 2007-06-27 2007-06-27 按键机构及应用其的电子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7101274719A CN101335144B (zh) 2007-06-27 2007-06-27 按键机构及应用其的电子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335144A CN101335144A (zh) 2008-12-31
CN101335144B true CN101335144B (zh) 2011-10-26

Family

ID=4019765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7101274719A Active CN101335144B (zh) 2007-06-27 2007-06-27 按键机构及应用其的电子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1335144B (zh)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190320Y (zh) * 1994-04-13 1995-02-22 陈宝金 架桥式计算机按键开关
US6733196B2 (en) * 2001-12-14 2004-05-11 Lite-On Technology Corporation Stroke-limited key structure and keyboard including the structure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190320Y (zh) * 1994-04-13 1995-02-22 陈宝金 架桥式计算机按键开关
US6733196B2 (en) * 2001-12-14 2004-05-11 Lite-On Technology Corporation Stroke-limited key structure and keyboard including the structur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335144A (zh) 2008-12-3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747007B2 (en) Protective cover for portable communication device
US7925310B2 (en) Communication device with stickup structure
US9047049B2 (en) Docking station, electronic system and operating method of releasing connection between two devices
AU2020412168A1 (en) Electronic device
US10671179B2 (en) Rollable and flexible input device
WO2010096215A1 (en) Carrying cases having sound enhancing capability, for portable communication devices
US20080084994A1 (en) Assembling Structure of Back Cover for Mobile Phone
KR102104731B1 (ko) 권축식 가요성 입력 장치
US8062782B2 (en) Battery latching device for portable electronic device
CN105933480A (zh) 柔性手机及柔性壳体
CN106504926B (zh) 按键及电子设备
CN101335144B (zh) 按键机构及应用其的电子装置
US20130148279A1 (en) Display apparatus
US7110253B2 (en) Fixing seat for interface card
US20040229666A1 (en) Case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 terminal
KR101338880B1 (ko) 힌지에 의해 개폐되는 휴대용 전자기기 케이스
CN102110791A (zh) 电池卡扣结构及具该电池卡扣结构的便携式电子装置
CN105607701B (zh) 用于便携式终端的键盘及其多档定位结构
JP2006173847A (ja) 液晶テレビおよび表示装置
US20140170893A1 (en) Electric connector assembly
US8255016B2 (en) Flip-type portable electronic device
CN102411974B (zh) 硬盘固定架组合
KR100922260B1 (ko) 경사 각도 조절 가능한 단말기
CN202282278U (zh) 按键固定结构以及便携式移动终端
CN101861062A (zh) 便携式电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