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332856B - 自行车控制装置 - Google Patents

自行车控制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332856B
CN101332856B CN200810004486.0A CN200810004486A CN101332856B CN 101332856 B CN101332856 B CN 101332856B CN 200810004486 A CN200810004486 A CN 200810004486A CN 101332856 B CN101332856 B CN 10133285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ariable speed
speed operation
operation bar
variable
control uni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810004486.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332856A (zh
Inventor
三木良晃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imano Inc
Original Assignee
Shimano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imano Inc filed Critical Shimano Inc
Publication of CN10133285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33285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33285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33285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MRIDER PROPULSION OF WHEELED VEHICLES OR SLEDGES; POWERED PROPULSION OF SLEDGES OR SINGLE-TRACK CYCLES; TRANSMISSION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CH VEHICLES
    • B62M25/00Actuators for gearing speed-change mechanis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 B62M25/02Actuators for gearing speed-change mechanis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with mechanical transmitting systems, e.g. cables, levers
    • B62M25/04Actuators for gearing speed-change mechanis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with mechanical transmitting systems, e.g. cables, levers hand actuated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23/00Rider-operated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control operations, e.g. levers, grips
    • B62K23/02Rider-operated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control operations, e.g. levers, grips hand actuated
    • B62K23/06Lev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LBRAK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 B62L3/00Brake-actuating mechanisms; Arrangements thereof
    • B62L3/02Brake-actuating mechanisms; Arrangements thereof for control by a hand lever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74/00Machine element or mechanism
    • Y10T74/20Control lever and linkage systems
    • Y10T74/20012Multiple controlled elements
    • Y10T74/20018Transmission control
    • Y10T74/20037Occupant propelled vehicle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74/00Machine element or mechanism
    • Y10T74/20Control lever and linkage systems
    • Y10T74/20012Multiple controlled elements
    • Y10T74/20018Transmission control
    • Y10T74/20037Occupant propelled vehicle
    • Y10T74/20043Transmission controlled by flexible cable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74/00Machine element or mechanism
    • Y10T74/20Control lever and linkage systems
    • Y10T74/20207Multiple controlling elements for single controlled element
    • Y10T74/20256Steering and controls assemblies
    • Y10T74/20268Reciprocating control elements
    • Y10T74/2028Handle bar type
    • Y10T74/20287Flexible control element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74/00Machine element or mechanism
    • Y10T74/20Control lever and linkage systems
    • Y10T74/20207Multiple controlling elements for single controlled element
    • Y10T74/20372Manual controlling elements
    • Y10T74/20384Levers
    • Y10T74/2039Pair of lever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74/00Machine element or mechanism
    • Y10T74/20Control lever and linkage systems
    • Y10T74/20396Hand operated
    • Y10T74/20402Flexible transmitter [e.g., Bowden cable]
    • Y10T74/2042Flexible transmitter [e.g., Bowden cable] and hand operator
    • Y10T74/20438Single rotatable lever [e.g., for bicycle brake or derailleu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Devices For Change-Speed Gearing (AREA)
  • Gear-Shifting Mechanisms (AREA)
  • Steering Devices For Bicycles And Motorcycles (AREA)
  • Mechanical Control Devices (AREA)

Abstract

一种自行车控制装置,主要设有基座元件、变速控制单元和第一变速操作杆。所述基座元件包括一对侧壁。所述变速控制单元安装到所述基座元件上。所述变速控制单元具有限定了变速单元操作轴线的主枢转轴。所述第一变速操作杆可操作地联接到所述变速控制单元上,以便在所述第一变速操作杆在杆枢转点绕着第一变速操作轴线枢转时操作所述变速控制单元。所述变速控制单元的所述主枢转轴布置得比所述第一变速操作杆的所述杆枢转点更加靠近所述侧壁中的一个。

Description

自行车控制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总地涉及用于操作自行车部件的自行车控制装置。更具体地,本发明涉及具有其枢转轴线与变速控制单元的变速单元操作轴线错开的变速操作元件的自行车控制(部件致动)装置。
背景技术
自行车成为越来越流行的娱乐形式和交通工具。此外,自行车已经成为业余爱好者和职业运动员越来越流行的竞技运动。无论自行车是用于娱乐、交通还是竞技,自行车厂都不断地改进自行车的各种部件,尤其是用于执行变速或刹车操作的自行车控制装置。
通常,自行车变速操作器通过缆线机械地操作拨链器,而自行车刹车杆通过缆线机械地操作刹车装置。无论哪种情况,操作力通常都由骑车者的一个手指来操作控制杆,随后通过固定在控制杆一端的缆线将操作力传递到自行车变速机构的驱动部件。当前,存在许多不同类型的用于执行变速或刹车操作的控制装置。
有时,自行车变速操作器和自行车刹车杆组合为单个集成单元,而其它时候它们分离为单个的单元。在具有下弯式车把的公路车的情形下,自行车变速操作器和自行车刹车杆常常组合为单个的集成控制装置。在某些情形下,刹车功能和变速功能由单个双功能杆执行。Nagano(转让予Shimano公司)的美国专利No.5,400,675公开了一种该类型控制装置的实例。更典型地,除了刹车杆之外,还设有一个或两个变速杆。Romano(转让予Campagnolo)的美国专利No.5,257,683中公开了一种该类型控制装置的实例。尽管这些类型的控制装置执行顺利,但是需要提供一种比较易于制造并且比较易于骑车者操作的自行车控制(部件致动)装置。
考虑到上述情况,对于本发明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显然存在提供一种改进的自行车部件致动装置的需求。本发明致力于本领域中的该需求及其它需求,这些从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是显而易见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其枢转轴线与变速控制单元的变速单元操作轴线错开的变速操作元件的控制(部件致动)装置。
上述目的主要通过提供一种主要包括基座元件、变速控制单元和第一变速操作杆的自行车控制装置来实现。所述基座元件包括一对横向侧壁。所述变速控制单元安装到所述基座元件上。所述变速控制单元具有限定了变速单元操作轴线的主枢转轴。所述第一变速操作杆可操作地联接到所述变速控制单元上,以便在所述第一变速操作杆在杆枢转点绕着第一变速操作轴线枢转时操作所述变速控制单元。所述变速控制单元的所述主枢转轴布置得比所述第一变速操作杆的所述杆枢转点更加靠近所述侧壁中的一个。
结合附图,根据下面公开了本发明优选实施例的描述,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能够清楚本发明的这些及其它目的、特征、方面和优点。
附图说明
现在参考形成原始公开一部分的附图。
图1为配备有联接到下弯式车把的根据本发明优选实施例的自行车控制(刹车/变速)装置的自行车侧面正视图;
图2为具有根据本发明所示实施例的自行车控制(刹车/变速)装置的下弯式车把的放大局部透视图;
图3为左自行车控制(刹车/变速)装置的内侧正视图,其中第一和第二变速操作杆处于不工作位置;
图4为左自行车控制(刹车/变速)装置的外侧正视图,其中第一和第二变速操作杆处于不工作位置;
图5为左自行车控制(刹车/变速)装置的内侧正视图,其中第一和第二变速操作杆处于不工作位置,并且剖开了第一变速操作杆的一部分,以示出第一变速操作杆与控制杆之间的滑动连接;
图6为与图5类似的具有第一和第二变速操作杆的左自行车控制(刹车/变速)装置的内侧正视图,但第一变速操作杆运动至刹车位置,使得第二变速操作杆与第一变速操作杆一起运动;
图7为左自行车控制(刹车/变速)装置的内侧透视图,其中第一变速操作杆运动至变速位置,使得第二变速操作杆与第一变速操作杆一起运动;
图8为左自行车控制(刹车/变速)装置的内侧透视图,其中第二变速操作杆运动至变速位置,而第一变速操作杆保持静止;
图9为左自行车控制(刹车/变速)装置的正面端视图,其中以虚线示出了基座元件;
图10为左自行车控制(刹车/变速)装置放大局部外侧透视图,其中移除了基座元件,以示出第一和第二变速操作杆相对于变速控制单元的基本关系;
图11为变速控制单元、控制元件和第二变速操作杆的选定部分的分解透视图;
图12为变速控制单元选定部分的放大局部透视图,其中控制元件和第二变速操作杆的上端可操作地联接到变速控制单元上;
图13为变速控制单元及控制元件和第二变速操作杆的上端的选定部分的放大局部正视图,其中示意性地示出了基座元件的侧壁,变速控制单元的收线元件处于完全释放位置;
图14为变速控制单元及控制元件和第二变速操作杆的上端的选定部分的放大局部正视图,其中示意性地示出了基座元件的侧壁,变速控制单元的收线元件处于完全拉满位置;
图15为变速控制单元选定部分的简化正视图,其中变速控制单元的收线元件处于完全拉满位置;
图16为变速控制单元选定部分的简化正视图,其中变速控制单元的收线元件处于完全拉满位置,并且第二变速操作杆开始从不工作位置朝着变速位置枢转,使得释放爪接合释放板;
图17为变速控制单元选定部分的简化正视图,其中变速控制单元的收线元件处于完全拉满位置,并且第二变速操作杆从图16的位置朝着变速位置进一步枢转,使得释放板与第二变速操作杆一起运动;
图18为变速控制单元选定部分的简化正视图,其中变速控制单元的收线元件处于完全拉满位置,并且第二变速操作杆从图17的位置朝着变速位置进一步枢转,使得定位爪和绕线爪都脱离与定位板的接合,以允许定位板和收线元件朝着线释放位置旋转;
图19为变速控制单元选定部分的简化正视图,其中变速控制单元的收线元件释放以便运动至完全释放位置;
图20为变速控制单元选定部分的简化正视图,其中变速控制单元的收线元件运动至完全释放位置,而第二变速操作杆仍处于变速位置;
图21为变速控制单元选定部分的简化正视图,其中变速控制单元的收线元件处于完全释放位置,第二变速操作杆和释放板运动回不工作位置;
图22为变速控制单元选定部分的简化正视图,其中变速控制单元的收线元件处于完全释放位置,控制元件、第二变速操作杆和释放板处于不工作位置;
图23为变速控制单元选定部分的简化正视图,其中变速控制单元的收线元件处于完全释放位置,而控制元件开始从不工作位置朝着变速位置运动;
图24为变速控制单元选定部分的简化正视图,其中变速控制单元的收线元件处于完全释放位置,而控制元件从不工作位置运动向低速档调整位置(low trim position);
图25为变速控制单元选定部分的简化正视图,其中变速控制单元的收线元件处于低速档调整位置,而控制元件从不工作位置朝着变速位置运动,使得定位爪和绕线爪都脱离与定位板的接合,以允许定位板和收线元件朝着线拉动位置旋转;
图26为变速控制单元选定部分的简化正视图,其中控制元件从图25的位置朝着变速位置进一步运动,使得定位爪和绕线爪都运动回与定位板的接合,以使定位板和收线元件保持完全拉满位置;以及
图27为变速控制单元选定部分的简化正视图,其中变速控制单元的收线元件处于完全拉满位置,并且控制元件和第二变速操作杆运动回不工作位置。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参考附图对本发明所选的实施例进行描述。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从本发明应当理解,下面本发明实施例的描述仅仅是示意性质的,而不是限制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的本发明。
首先参考图1和2,示出了自行车10,其具有安装在自行车把16上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自行车控制装置12和14。自行车控制装置12为由骑车者右手操作的右手侧控制装置,而自行车控制装置14为由骑车者左手操作的左手侧控制装置。在所示实施例中,自行车控制装置12通过变速控制缆线20可操作地联接到后拨链器18上,通过刹车控制缆线24可操作地联接到后刹车装置22上。自行车控制装置14通过变速控制缆线28可操作地联接到前拨链器26上,通过刹车控制缆线32可操作地联接到前刹车装置30上。可选择地,可转换自行车控制装置12和14,使得骑车者可使用相反的手来操作后拨链器18和前拨链器26和/或使用相反的手来操作后刹车装置22和前刹车装置30。在所示实施例中,除了右手侧自行车控制装置的变速单元(未示出)修改为增加了可变速的齿轮数目之外,左手侧自行车控制装置14基本上与右手侧自行车控制装置12相同。在任意情况下,除了左右手侧自行车控制装置14和12彼此成镜像对称,并且变速位置数目不同之外,它们的操作基本上相同。因此,这里只描述和示出左手侧自行车控制装置14。优选地,缆线20、24、28和32都为具有覆盖内线的外皮的传统自行车控制缆线。
现在参考图3至11,左手侧自行车控制装置14主要包括基座元件36、变速控制单元38(图9至11)、控制(线拉动)元件40、第一变速操作杆41和第二变速操作杆42。第一变速操作杆41为除变速操作以外还可执行刹车操作的双功能操作杆。因此,自行车控制装置14构造和布置成既执行刹车操作又执行变速操作的、安装在自行车把16上的单个整体单元。在所示实施例中,第一变速操作杆41构造和布置成执行线拉动操作和刹车操作,而第二变速操作杆42构造和布置成执行线释放操作。当第一和第二变速操作杆41和42处于不工作位置时,第二变速操作杆42位于第一变速操作杆41的后面。当第一和第二变速操作杆41和42处于不工作位置时,第一和第二变速操作杆41和42位于第一变速操作杆41的非变速运动平面或路线BP内。
如图3和4中所清楚示出的,基座元件36包括主体,该主体具有带车把安装结构43的第一端部分36a和布置在第一端部分36a远处的第二端部分36b。第一和第二变速控制杆41和42位于主体的第二端部分36b上。基座元件36通过车把安装结构43固定地安装到车把16上,其中车把安装结构43限定了具有中心车把安装轴线B的车把接收区域A。车把安装结构43优选为传统的管箍或类似的结构。
如图3至8和12中所示,基座元件36的主体还包括内横向侧壁36c和外横向侧壁36d。变速控制单元38通常安装到基座元件36的横向侧壁36c与36d之间。内横向侧壁36c具有形状适于下述变速控制单元38的变速单元轴或主枢转轴44的突出部分。如图5和6中所示,基座部分36的内横向侧壁36c设有用于安装和接近基座元件36的变速控制单元38的可拆板36e。该可拆板36e形成内横向侧壁36c的突出部分的一部分。通过具有布置在内横向侧壁36c附近的变速控制单元38的变速单元轴44,该变速控制单元38可形成有用于拉动和释放变速控制缆线28的内线的大杠杆臂LA(图13)。这样,第一变速杆41可运动一小段距离(行程),同时还将变速控制缆线28的内线拉动必要的量以使得产生变速。
在所示实施例中,如图9至11中所示,变速控制单元38为包括收线元件51的缆线操作式装置。收线元件51可枢转地安装在变速单元轴44上,该变速单元轴44限定了变速单元操作轴线OA。收线单元51连接到变速控制缆线28的内线上,以分别响应于第一和第二变速操作杆41和42的操作来拉动和释放变速控制缆线28的内线。
第一变速操作杆41通过控制元件40可操作地联接到换档控制单元38上,以绕着变速控制单元38的变速单元轴44沿第一操作方向D1或线拉动方向操作变速控制单元(主要为收线元件51)。第二变速操作杆42可操作地联接到变速控制单元38上,以绕着变速控制单元38的变速单元轴44沿第二操作方向D2或线释放方向操作变速控制单元38(主要为收线元件51)。
第一变速操作杆41优选包括安装部分41a和操作部分41b,操作部分41b由枢转销41c可绕着第一变速操作轴线SA枢转地安装到安装部分41a上。第一变速操作杆41的安装部分41a还由枢转销45绕着非变速枢转轴线或刹车杆枢转轴线BA相对于基座元件36可动地联接,以执行刹车操作。因此,第一变速操作杆41的操作部分41b可动地(即,相对于基座元件36)联接到安装部分41a上,以沿着第一变速操作平面或路线P1运动,并且相对于基座元件36可动地联接,以沿着与第一变速操作平面或路线P1不重合的非变速(刹车)运动平面或路线BP运动。操作部分41b由偏向作用元件41d绕着枢转销41c偏向作用至相对于第一变速操作平面或路线P1的不工作位置。如图9中所示,球槽式定位机构41e连接到安装部分41a上,以将第一操作杆41的操作部分41b保持在不工作位置。并且,如图9中所示,第一变速操作杆41包括用于以传统方式将刹车控制缆线32连接到其上的缆线连接结构41f。
第一变速操作杆41通过控制元件40可操作地联接到变速控制单元38上,以沿下述第一操作方向D1操作变速控制单元38的收线元件51。第一变速操作杆41与控制元件40可滑动地接合,使得当第一变速操作杆4 1沿着非变速(刹车).运动路线BP以滑动接触方式运动时,使控制元件40运动。因此,当沿着第一变速操作平面或路线P1操作第一变速操作杆41时,控制元件40沿着平面或路线Pc运动。当沿着非变速(刹车)运动路线BP操作第一变速操作杆41时,控制元件40沿着非变速(刹车)路线BP或者大致平行于非变速(刹车)运动平面或路线BP的平面或路线来运动。
在所示实施例中,第一变速操作杆41的第一变速操作轴线SA和变速控制单元38的变速单元操作轴线OA沿着基座元件36的主体的横向方向彼此错开。优选地,变速控制单元38的变速单元轴44布置成比由第一变速操作轴线SA限定的第一变速操作杆41的杆枢转点PT更加靠近内横向侧壁36c。特别地,第一变速操作杆41的杆枢转点PT布置成比变速控制单元38的变速单元轴44更加靠近横向侧壁36c与36d之间的中点或平面MP。实际上,如图5至8中所示,在所示实施例中,变速单元轴44的头部部分突出内横向侧壁36c。该布置允许变速控制单元38的变速单元操作轴线OA布置得非常靠近基座元件36的内横向侧壁36c。此外,由于变速单元轴44的头部突出内横向侧壁36c,所以可容易地制造基座元件36,并且可将变速单元轴44方便地安装在基座元件36的内横向侧壁36c上。
第二变速操作杆42可操作地联接到变速控制单元38上,以沿着第二变速操作平面或路线P2运动,从而沿着与由第一变速操作杆41操作引起的第一操作方向D1相反的(第二)操作方向D2操作变速控制单元38的收线元件51。当执行变速操作时,第二变速操作杆42和控制元件40绕着重合的枢转轴线(即,变速单元操作轴线OA)枢转,如下所述。
因此,第一和第二变速操作杆41和42相对于基座元件36分别联接成沿着第一和第二变速操作平面P1和P2运动,这两个平面P1和P2与第一变速操作杆41的非变速(刹车)运动路线BP(非变速运动平面)相交。第一变速操作杆41的非变速(刹车)运动路线BP(非变速运动平面)垂直于第一和第二变速操作杆41和42的第一和第二变速操作平面或路线P1和P2。
现在参考图4至8,现在参考构造成通过车把安装结构43固定安装到车把16的基座元件36来总地描述第一和第二变速操作杆41和42的运动。在该所示实施例中,第一和第二变速操作杆41和42相对于彼此构造和布置成沿非变速(刹车)运动路线BP对齐,以沿非变速(刹车)运动路线BP运动。特别地,第二变速操作杆42位于第一变速操作杆41的后面。控制元件40接触第一变速操作杆41的后侧面,位于第一与第二变速操作杆41与42之间。第一和第二变速操作杆41和42构造和布置成分别从不工作位置相对于基座元件36沿第一旋转方向枢转和第二旋转方向枢转,其中第一和第二旋转方向为朝着自行车10的中心纵向平面的方向。
如图4和7中所示,在该所示实施例中,第一和第二变速操作杆41和42相对于彼此构造和布置成,当操作第一变速操作杆41以绕着变速控制单元38的变速单元轴44沿第一操作方向D1运动变速控制单元38的收线元件51时,第二变速操作杆42被第一变速操作杆41运动。换句话说,当需要线拉动操作时,骑车者沿着第一变速操作平面或路线P1,在基座元件36的中心平面的横向方向将第一变速操作杆41从第一(不工作)位置(图4)推向第二(变速)位置(图7),以操作变速控制单元38。第一变速操作杆41的该运动通过控制元件40沿第一操作方向D1操作了变速控制单元38的收线元件51,这是所示实施例中的线拉动操作。如上所述,当第一变速操作杆41从第一(不工作)位置移到第二(变速)位置以操作变速控制单元38时,第二变速操作杆42与第一变速操作杆41一起运动。
如图5和6中所示,在所示实施例中,第一变速操作杆41绕着第一(不工作)位置(图5)与第二(刹车)位置(图6)之间的枢转销45沿着非变速(刹车)运动路线BP枢转。第一变速操作杆41从不工作位置至刹车位置的运动导致第一和第二变速操作杆41和42还沿着非变速(刹车)运动平面BP枢转,如图6中所示。
如图4和8中所示,在该所示实施例中,第一和第二变速操作杆41和42相对于彼此构造和布置成,当操作第二变速操作杆42以绕着变速控制单元38的变速单元轴44沿第二操作方向D2运动变速控制单元38的收线元件51时,第一变速操作杆41保持静止。换句话说,当需要线释放操作时,骑车者沿着第二变速操作平面或路线P2,在基座元件36的中心平面的横向方向将第二变速操作杆42从第一(不工作)位置推向第二(变速)位置,以操作变速控制单元38。第二变速操作杆42的该运动沿第二操作方向D2操作了变速控制单元38的收线元件51,这是所示实施例中的线释放操作。如上所述,当第二变速操作杆42从第一(不工作)位置运动向第二(变速)位置以操作变速控制单元38时,第二变速操作杆42独立于第一变速操作杆41而运动。
因此,第二变速操作杆42为与第一变速操作杆41另外的操作元件,第二变速操作杆42可独立于第一变速操作杆41而运动。
现在参考图9至11,现在更加详细地描述变速控制单元38。变速控制单元38通过变速单元轴44安装到基座元件36上。变速控制单元38主要通过第一和第二变速操作杆41和42来拉动或释放变速控制缆线28的内线来操作,如上所述。变速控制单元38还通过变速单元轴44安装到基座单元36上,如上所述。
除了上述收线元件51之外,变速控制单元38还包括线拉动爪52、定位板或元件53、定位爪54、释放板或元件55和释放爪56。收线元件51、定位板53和释放板55都可旋转地安装在变速单元轴44上。换句话说,变速单元轴44形成变速控制单元38的主枢转或操作轴线OA,收线元件51、定位板53、释放板55、第二变速操作杆42和控制元件40绕着变速控制单元38的主枢转或操作轴线OA可枢转地安装。收线元件51和定位板53固定在一起作为集成单元,以便一起旋转。释放板55可独立于收线元件51和定位板53地旋转。线拉动爪52可枢转地安装在控制元件40上,以便当第一变速操作杆41沿着第一变速操作平面P1运动时与第一变速操作杆41一起运动。释放爪56可枢转地安装在第二变速操作杆42上,以便当第二变速操作杆沿着第二变速操作平面P2运动时与第二变速操作杆42一起运动。
优选地,在收线元件51与基座元件36之间可操作地联接有复位弹簧或偏向作用元件58,以绕着变速单元轴44沿线释放方向D2推动收线元件51和定位板53。在所示实施例中,复位弹簧或偏向作用元件58为一端接触收线元件51、另一端接触基座元件36的压缩弹簧,如图10和11中所示。收线元件51还至少部分地被由例如前拨链器26的拉力引起的缆线张力作用。
优选地,在第二变速操作杆42与连接到基座元件36的安装元件60之间可操作地联接有复位弹簧或偏向作用元件59。在所示实施例中,复位弹簧或偏向作用元件59为一端固定到第二变速操作杆42、另一端固定到安装元件60的拉伸弹簧。复位弹簧或偏向作用元件59向第二变速操作杆42施加作用力,以将第二变速操作杆42偏向作用至不工作位置。由于第二变速操作杆42紧靠着被定位机构41e保持在不工作位置的控制元件40,所以第二变速操作杆42保持在不工作位置中。
如上所述,第一变速操作杆41相对于收线元件51构造和布置成,当操作第一变速操作杆41时,第一变速操作杆41执行收线元件51的线拉动操作。第二变速操作杆42相对于收线元件51构造和布置成,当操作第二变速操作杆42时,第二变速操作杆42执行收线元件51的线释放操作。
收线元件51为扇形元件,其相对于基座元件36绕着变速控制单元38的枢转或操作轴线OA可枢转地安装。收线元件51固定到定位板53上,使得收线元件51和定位板53相对于基座元件36一起运动。收线元件51具有可枢转地安装在变速单元轴44上的近端部分51a及用于拉动和释放缆线28的内线的远端部分51b。优选地,收线元件51的近端部分51a比收线元件51的远端部分51b窄。但是,在不脱离本发明的情况下,收线元件51也可采用其它形状。
收线元件51的远端部分51b具有带内线连接结构或点51c和线接收槽51d的周缘。线连接结构或点51c构造成捕获控制缆线28的内线的大头28a。因此,收线元件51在远端部分51b的周缘上拉动和释放控制缆线28的内线。远端部分51b的周缘形成了内线操作点OP,该操作点OP确定了变速控制单元38的枢转或操作轴线OA与控制缆线28的内线之间的有效杠杆臂LA,从而响应于收线元件51的枢转运动有选择地拉动和释放缆线28的内线。内线操作点OP位于线拉动爪52、定位板53、定位爪54、释放板55和释放爪56相对于变速控制单元38的枢转或操作轴线OA的径向外侧。在该实施例中,收线元件51的内线操作点OP由收线元件51在收线元件51远端部分51b的周缘上的线接收槽52d的内线接触表面形成。
参考图13,这里使用的术语“操作点”指的是收线元件52上确定在响应于收内线元件51的枢转运动的整个变速操作期间,用来控制内线有效运动量的有效杠杆臂LA的单个点或区域。换句话说,例如,“操作点”可为在变速期间有效杠杆臂保持不变或变化的单个连接点或内线接触表面。当然,从本公开还可理解,“操作点”可通过内线连接点与内线接触表面的组合形成,使得变速操作期间有效杠杆臂保持不变或变化。
线拉动爪52可枢转地安装在控制(线拉动)元件40上,控制元件再可枢转地安装到变速单元轴44上。线拉动爪52还可枢转地布置成当第一变速操作杆41从不工作位置移到变速位置时接合定位板53。线拉动爪52还可枢转地布置成当第二变速操作杆42从不工作位置移到变速位置时,响应于释放板55的运动有选择地从定位板53分离。线拉动爪52通常被偏向作用元件61作用向与定位板53接合。在该所示实施例中,偏向作用元件61为安装在枢转销62上的扭簧,枢转销62再将线拉动爪52连接到控制(线拉动)元件40上。
定位板53固定地联接到收线元件51上以一起旋转。定位板53相对于基座元件36绕着变速单元轴44的主枢转或操作轴线OA可枢转地安装。特别地,定位板53为扇形元件,其在变速单元轴44的主枢转或操作轴线OA具有狭窄的近端和宽的远端。定位板53的宽远端包括跟线拉动爪52有选择性地接合的多个(三个)绕线齿或贴靠部53a、以及跟定位爪54有选择性接合的多个(两个)定位齿或贴靠部53b。当第一变速操作杆41从第一(不工作)位置移到第二(变速)位置以操作变速控制单元38时,线拉动爪52接合定位板53的绕线贴靠部53a中的一个,以沿着线拉动方向转动收线元件51。
定位爪54可枢转地安装在枢转销63上,该枢转销63由基座元件36的主体固定地支撑。定位爪54通常被偏向作用元件64作用向与定位板53的定位贴靠部53b接合。在该所示实施例中,偏向作用元件64为安装在枢转销63上的扭簧,枢转销63再将定位爪54连接到基座元件36上。因此,定位爪54绕着枢转销63的定位爪枢转轴线可旋转地安装,以可操作地接合定位板53的贴靠部53b。换句话说,定位贴靠部53b跟定位爪54有选择性地接合,以将定位板53和收线元件51保持在多个预定位置中的一个内。当第一变速操作杆41从第一(不工作)移到第二(变速)位置以操作变速控制单元38时,定位爪54响应于定位板53的运动,暂时运动离开与定位板53的定位贴靠部53b的保持接合。
在该所示实施例中,内线操作点OP位于定位板53的定位贴靠部53b和枢转销63的定位爪枢转轴线相对于变速控制单元38的枢转或操作轴线OA的径向外侧。同样,内线连接结构51c位于定位贴靠部53b和枢转销63的定位爪枢转轴线相对于变速控制单元38的枢转或操作轴线OA的径向外侧。
由于复位弹簧或偏向作用元件58的作用力和由例如前拨链器26的拉力引起的缆线张力,释放板55与定位爪54协作释放收线元件51,使得收线元件线释放方向D2旋转。释放板55相对于基座元件36绕着变速单元轴44的主枢转或操作轴线OA可枢转地安装。释放板55和定位爪54相对于彼此构造和布置成,响应于释放板55的运动,由释放板55将定位爪54从将定位板53保持在变速位置的保持位置移到释放定位板53的释放位置。并且,释放板55和线拉动爪52相对于彼此构造和布置成,响应于第二变速操作杆42对释放板55的运动,相对于定位板53运动线拉动爪52。
释放板55为扇形元件,其在变速单元轴44的主枢转或操作轴线OA具有狭窄的近端和宽的远端。特别地,释放板55的宽远端包括驱动贴靠部55a和多个(两个)释放齿或贴靠部55b。驱动贴靠部55a响应于第二变速操作杆42从不工作位置朝着变速位置的初始运动有选择地接合释放爪。当释放板55旋转时,释放贴靠部55b有选择地接合线拉动爪52和定位爪54,以分别将其运动(转动)离开与绕线贴靠部53a和定位贴靠部53b的接合。基本上,当操作第一变速操作杆41时,释放板55保持静止,当操作第二变速操作杆42时,释放板55运动。在变速单元轴44上设有将释放板55沿第二操作方向D2作用向不工作位置的偏向作用元件65。在该所示实施例中,偏向作用元件65为螺旋部分安装在变速单元轴44上、第一端接合释放板55并且第二端接合基座元件36的一部分的扭簧。
释放爪56通过枢转销66可运动(可枢转)地安装在第二变速操作杆42上,其中枢转销66固定到第二变速操作杆42上,以将释放爪56连接到第二变速操作杆42上。特别地,释放爪56可沿远离变速单元轴44的主枢转或操作轴线OA的方向从不工作位置运动到释放操作位置。通常,释放爪56停止在控制(线拉动)元件40的贴靠部40a上,使得当操作第一变速操作杆41时,释放爪56并不接合驱动贴靠部55a。但是,当操作第二变速操作杆42时,释放爪56运动离开控制(线拉动)元件40的贴靠部40a,并运动向与释放板55的驱动贴靠部55a接合。形式为扭簧的偏向作用元件(未示出)沿绕枢转销66的逆时针方向作用释放爪56,其中偏向作用元件设有安装在枢转销66上的螺旋部分、与释放爪56接合的第一端以及与第二变速操作杆42接合的第二端。当第二变速操作杆42从第一(不工作)位置运动向第二(变速)位置以操作变速控制单元38时,释放板55旋转,使得当释放板55沿第一操作方向D1旋转时,释放贴靠部55b有选择地接合线拉动爪52和定位爪54,以释放定位板53。这样,释放板55释放收线元件51,从而由于复位弹簧或偏向作用元件58的作用力以及响应于第二变速操作杆42的运动的缆线张力,收线元件51沿线释放方向D2旋转。
控制(线拉动)元件40可枢转地安装到变速单元轴44上,以沿着上述操作平面或路线Pc运动。操作平面Pc与第一变速操作杆41的非变速(刹车)运动平面或路线BP相交,并且平行于第二变速操作平面P2。当第一和第二变速操作杆41和42处于不工作位置时,控制(线拉动)元件40位于第一变速操作杆41的后面,并且控制(线拉动)元件40位于第二变速操作杆42的前面。
优选地,如图11中所示,控制(线拉动)元件40主要包括可操作地安装到变速控制单元38的第一杆部分71和与第一杆部分71间隔开的第二杆部分72。第一杆部分71可操作地安装到变速控制单元38上。特别地,控制元件40的第一杆部分71可绕着变速单元轴44的主枢转或操作轴线OA枢转地连接到变速控制单元38上,以便当沿着第一变速操作平面或路线P1操作第一变速操作杆41时,操作变速控制单元38。第二杆部分72与第一杆部分71间隔开,并接触第一变速操作杆41的后表面。这样,第一变速操作杆41与控制元件40的第二杆部分72可滑动地接合,使得当第一变速操作杆41沿着非变速运动路线BP以滑动接触方式运动时,运动了控制元件40的第二杆部分72。在第一变速操作杆41沿着第一变速操作平面或路线P1运动期间,控制(线拉动)元件40相对于基座元件36运动,从而通过线拉动爪52运动定位板以执行线拉动操作。
铰链销73将第一和第二杆部分71和72可枢转地互连。在铰链销73上安装有偏向作用元件74,以便将第二杆部分72相对于第一杆部分71向前作用向不工作位置。第一杆部分71与第二杆部分72之间的中间铰链允许第二杆部分72相对于第一杆部分71向后枢转,例如,当将第一变速操作杆41从不工作(非刹车)位置向刹车位置操作时,如图5和6中所示。换句话说,控制元件40包括中间铰链,使得当沿非变速运动路线BP操作第一变速操作杆41时,控制元件40的第二杆部分72沿非操作方向枢转。
控制元件40的第一杆部分71具有用于在操作第一变速操作杆41时运动第二变速操作杆42的贴靠部71a(侧表面)。当需要线拉动操作时,骑车者沿第一变速操作平面或路线P1,在第一变速操作杆41的非变速(刹车)运动平面或路线BP的横向方向将第一变速操作杆41从第一(不工作)位置推向第二(变速)位置。第一变速操作杆41的该运动使得控制元件40与其一起运动,以操作变速控制单元38。
第二变速操作杆42可枢转地安装到变速单元轴44上,以沿着第二变速操作平面或路线P2运动。第二变速操作平面P2与第一变速操作杆41的非变速(刹车)运动平面或路线BP相交。当执行变速操作时,第二变速操作杆42和控制元件40绕着变速单元轴44的重合的枢转轴线枢转。当第一和第二变速操作杆41和42处于不工作位置时,第二变速操作杆42位于第一变速操作杆41后面。第二变速操作杆42可操作地布置成,通过操作第二变速操作杆42引起的释放板55的运动,绕着变速单元轴44的主枢转或操作轴线OA沿第二操作方向D2转动定位板53。
特别地,如图11中所示,第二变速操作杆42主要包括可操作地联接到变速控制单元38的第一杆部分81和与第一杆部分81间隔开的第二杆部分82。铰链销83将第一和第二杆部分81和82可枢转地互连在一起。在铰链销83上安装有偏向作用元件84,以便将第二杆部分82相对于第一杆部分81向前作用向不工作位置。该第一杆部分81与第二杆部分82之间的铰链允许第二杆部分82相对于第一杆部分81向后枢转,例如,当将第一变速操作杆41从不工作(非刹车)位置向刹车位置操作时,如图5和6中所示。换句话说,第二变速操作杆42包括铰链,使得当沿非变速运动路线BP操作第一变速操作杆41时,第二变速操作杆42的第二杆部分82沿非操作方向枢转。
第二变速操作杆42的第一杆部分81具有接触控制元件40的贴靠部71a的贴靠部81a(凸缘),使得当操作第一变速操作杆41时,第二变速操作杆42与第一变速操作杆41一起运动。因此,贴靠部71a和81a相对于彼此构造和布置成由第一变速操作杆41运动第二变速操作杆。第二变速操作杆42的第二杆部分82具有位于铰链相对端、用于绕着变速控制单元38的变速单元轴44运动第二变速操作杆42的手指接触部分82a。当需要线释放操作时,骑车者沿第二变速操作平面或路线P2,沿着第一变速操作杆41的非变速(刹车)运动平面或路线BP的横向方向将第二变速操作杆42的手指接触部分82a从第一(不工作)位置推向第二(变速)位置,以操作变速控制单元38。
图16至21示出了内线释放操作,而图22至27示出了内线拉动操作。在所示实施例中,图16的线拉满位置为将前拨链器26保持在低速档位置的变速控制单元38的低速档位置,而图22的线全释放位置为将前拨链器26保持在高速档位置的变速控制单元38的高速档位置。图24示出了将前拨链器26保持在低速档调整位置的变速控制单元38的低速档调整位置。
如图16中所示,变速控制单元38的收线元件51处于拉满位置,第二变速操作杆42开始从不工作位置朝着变速位置枢转,使得释放爪56接合释放板55的驱动贴靠部55a。如图17中所示,通过将第二变速操作杆42从图16的位置进一步朝着变速位置枢转,一旦释放爪56接合释放板55的驱动贴靠部55a,那么释放板55现在与第二变速操作杆42一起运动。如图18和19中所示,通过将第二变速操作杆42从图17的位置进一步朝着变速位置枢转,绕线爪52和定位爪54都运动(转动)离开与定位板53的接合,以允许定位板53和收线元件51朝着线释放位置旋转。如图20中所示,随着绕线爪52和定位爪54都通过释放贴靠部55b从定位板53分离,收线元件51和定位板53都运动至完全释放位置,而第二变速操作杆42仍处于变速位置。如图21和22中所示,当释放第二变速操作杆42时,第二变速操作杆42和释放板55运动回其不工作位置。
当线拉动操作时,第一变速操作杆41从不工作位置移到变速位置,从而运动了可枢转地安装到变速单元轴44上的控制(线拉动)元件40。控制(线拉动)元件40的该枢转至变速位置的运动使得第二变速操作杆42与第一变速操作杆41一起枢转,如图7中所示。为清楚起见,图22至27中未示出第一变速操作杆41。并且,在图22至27中只以虚线示出控制(线拉动)元件40和第二变速操作杆42的运动。在内线拉动操作期间,第一变速操作杆41将控制(线拉动)元件40从图22的完全释放位置运动,使得如图23中所示,通过第一变速操作杆41的局部运动达到任一低速档调整位置,或者如图27中所示,通过第一变速操作杆41的完全或后继运动通过低速档调整位置至高速档位置,达到高速档位置。如图23中所示,当控制元件40开始从不工作位置朝着变速位置运动时,绕线爪52接合定位板53的绕线贴靠部53a中的一个,以沿着线拉动方向转动定位板53和收线元件51。并且在定位板53的该运动期间,定位爪54枢转至接合定位贴靠部53b的低速档调整贴靠部。如果希望低速档调整位置,那么现在可释放第一变速操作杆41以达到图24中的位置,或者希望高速档位置,进一步运动以达到图27中的位置。当然,还可从低速档调整位置达到高速档位置,如图24至27所示。
在上述实施例中,变速控制单元38显示为缆线操作式变速控制单元,其仅仅是可与自行车控制装置14一起使用的变速控制单元的一个实例。换句话说,自行车控制装置14的变速控制单元不限于缆线式操作系统,而是其它类型的变速控制单元也可与这里描述和示出的自行车控制装置14一起使用。例如,变速控制单元38可由电动变速控制单元、或气动变速控制单元或液压变速控制单元替代。当为电动变速控制单元时,设置至少一对电气开关,用以响应于第一和第二变速操作杆41和42的选择性运动来执行加档(加速)和减档(减速)操作。当为气动变速控制单元或液压变速控制单元时,设置阀系统,用以响应于第一和第二变速操作杆41和42的选择性运动来执行加档(加速)和减档(减速)操作。
术语的一般说明
在理解本发明的范围时,这里用来描述装置的部件、部分或零件的术语“构造”包括构造成或设计成实现所需功能的硬件和/或软件。在理解本发明的范围时,这里使用的术语“包括”及其派生词表示的是确定具有相关的特征、元件、部件、组群、集成和/或步骤,但是并不排斥具有其它不相关的特征、元件、部件、组群、集成和/或步骤。前述说明还可应用于具有类似含义的词,例如术语“包含”、“具有”及其派生词。同样,当单独使用术语“零件”、“片断”、“部分”、“构件”或“元件”时,其具有单个零件或多个零件的双重含义。如这里描述本发明所使用的,下列方向性术语“向前、向后、上方、向下、垂直、水平、下方和横向”以及任何其它类似的方向性术语指的是配备有本发明的自行车的那些方向。因此,用来描述本发明的这些术语可解释为关于配备有本发明的自行车在正常行驶位置。最后,程度的术语,例如这里使用的“基本上”、“大约”和“大致”意味使得最终结果并不显著变化的修正项目的合理偏离量。
尽管只选择了所选实施例来示出本发明,但是本发明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会在不脱离由所附权利要求限定的本发明范围的情况下做出各种变化和修改。另外,前面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描述仅仅是示意性的,而不是限制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的本发明的目的。

Claims (10)

1.一种自行车控制装置,包括:
基座元件,该基座元件包括一对横向侧壁;
变速控制单元,该变速控制单元安装到所述基座元件上,所述变速控制单元具有限定了变速单元操作轴线的主枢转轴;以及
第一变速操作杆,该第一变速操作杆可操作地联接到所述变速控制单元上,以便在所述第一变速操作杆在杆枢转点绕着第一变速操作轴线枢转时操作所述变速控制单元,
所述变速控制单元的所述主枢转轴布置得比所述第一变速操作杆的所述杆枢转点更加靠近所述横向侧壁中的一个,
其中所述第一变速操作杆的所述杆枢转点布置得比所述变速控制单元的所述主枢转轴更加靠近所述横向侧壁之间的中点。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行车控制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变速操作杆通过控制元件可操作地联接到所述变速控制单元上,其中所述控制元件可操作地联接在所述第一变速操作杆与所述变速控制单元之间。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自行车控制装置,还包括
第二变速操作杆,该第二变速操作杆可操作地联接到所述变速控制单元上,以便沿与由所述第一变速操作杆操作引起的变速方向相反的变速方向操作所述变速控制单元。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行车控制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变速操作杆相对于所述基座元件绕着非变速枢转轴线可枢转地联接,以沿着非变速运动平面运动。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自行车控制装置,其中
在所述第一和第二变速操作杆处于不工作位置时,所述第一与第二变速操作杆在所述第一变速操作杆的所述非变速运动平面内对齐。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自行车控制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变速操作杆包括缆线连接结构。
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自行车控制装置,其中
所述基座元件包括主体,该主体具有在所述主体第一端部分限定中心车把安装轴线的车把安装结构,其中所述第一变速操作杆沿着所述非变速运动平面朝着所述车把安装结构枢转。
8.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自行车控制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与第二变速操作杆相对于所述基座元件联接成分别沿着第一和第二变速平面运动,其中所述第一和第二变速平面与所述第一变速操作杆的非变速运动平面相交。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自行车控制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变速操作杆的所述非变速运动平面垂直于所述第一和第二变速操作杆的所述第一和第二变速平面取向。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行车控制装置,其中
所述变速控制单元包括收线元件。
CN200810004486.0A 2007-06-25 2008-01-30 自行车控制装置 Active CN10133285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11/767859 2007-06-25
US11/767,859 2007-06-25
US11/767,859 US8297146B2 (en) 2007-06-25 2007-06-25 Bicycle control device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332856A CN101332856A (zh) 2008-12-31
CN101332856B true CN101332856B (zh) 2012-11-14

Family

ID=3981164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10004486.0A Active CN101332856B (zh) 2007-06-25 2008-01-30 自行车控制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8297146B2 (zh)
EP (1) EP2008928B1 (zh)
CN (1) CN101332856B (zh)
TW (1) TWI355352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549955B2 (en) * 2007-06-01 2013-10-08 Shimano Inc. Bicycle control device
US9434443B2 (en) * 2008-08-18 2016-09-06 Shimano Inc. Cable operating mechanism
JP2011159111A (ja) * 2010-02-01 2011-08-18 Shimano Inc 自転車用ブレーキ及び変速操作装置
US8869648B2 (en) * 2010-06-28 2014-10-28 Shimano Inc. Bicycle brake and shift operating device
US8485060B2 (en) * 2011-05-26 2013-07-16 Shimano Inc. Bicycle shift operating device
US8714322B2 (en) 2012-01-16 2014-05-06 Sram, Llc Hydraulic brake mechanism
US8881619B2 (en) * 2012-12-21 2014-11-11 Shimano (Singapore) Pte. Ltd. Bicycle control device
TWI634040B (zh) * 2014-08-25 2018-09-01 島野股份有限公司 手把端部式自行車液壓操作裝置
US10550858B2 (en) 2014-08-25 2020-02-04 Shimano Inc. Bicycle control device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878395A (en) * 1987-04-29 1989-11-07 Campagnolo S.P.A. Device for operating the gear change of a bicycle
US5682794A (en) * 1996-06-05 1997-11-04 Shimano, Inc. Bicycle shifting control unit
CN1883999A (zh) * 2005-06-24 2006-12-27 坎培诺洛有限公司 用于自行车变速器及制动器的集成控制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144958Y2 (zh) 1981-06-15 1986-12-17
GB2169065B (en) * 1984-12-28 1987-12-23 Sturmey Archer Ltd Indexing mechanisms and controls embodying the same
EP0352732B1 (en) * 1988-07-29 1995-02-15 Shimano Inc. Handlebar-mounted gear change lever
US5400675A (en) 1988-11-29 1995-03-28 Shimano, Inc. Bicycle control device
JPH0313297U (zh) 1989-06-26 1991-02-12
JPH0328093A (ja) 1989-06-26 1991-02-06 Maeda Kogyo Kk 自転車用変速操作レバー装置
IT1245445B (it) 1991-03-11 1994-09-20 Campagnolo Srl Gruppo di comando del cambio e del freno per una bicicletta
US5191807A (en) * 1991-12-03 1993-03-09 Hsu Yi Hsung Indexed gear-shift mechanism
JP3283289B2 (ja) 1992-04-16 2002-05-20 株式会社シマノ 自転車用ブレーキ操作装置
US5355745A (en) * 1992-08-12 1994-10-18 Chuan Fei Industrial Limited Company Bicycle speed controller
US6155132A (en) 1999-01-28 2000-12-05 Shimano Inc. Shifting unit for a bicycle
TW532361U (en) 2002-08-08 2003-05-11 Ad Ii Engineering Inc Derailleur operating apparatus for bicycle
US7152497B2 (en) 2003-01-27 2006-12-26 Shimano,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hifting a bicycle transmission by multiple steps
US7194928B2 (en) 2003-05-30 2007-03-27 Shimano Inc. Bicycle shift operating device
US7779718B2 (en) * 2005-03-03 2010-08-24 Sram, Llc Bicycle shifter
EP2042420B1 (en) * 2005-06-27 2011-08-17 CAMPAGNOLO S.r.l. Control device for a bicycle derailleur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878395A (en) * 1987-04-29 1989-11-07 Campagnolo S.P.A. Device for operating the gear change of a bicycle
US5682794A (en) * 1996-06-05 1997-11-04 Shimano, Inc. Bicycle shifting control unit
CN1883999A (zh) * 2005-06-24 2006-12-27 坎培诺洛有限公司 用于自行车变速器及制动器的集成控制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332856A (zh) 2008-12-31
EP2008928A3 (en) 2009-02-11
EP2008928A2 (en) 2008-12-31
EP2008928B1 (en) 2011-10-12
TW200900321A (en) 2009-01-01
TWI355352B (en) 2012-01-01
US8297146B2 (en) 2012-10-30
US20080314184A1 (en) 2008-12-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332856B (zh) 自行车控制装置
CN101314382B (zh) 自行车控制装置
CN101332858B (zh) 自行车控制装置
CN101332855B (zh) 自行车控制装置
CN101332857B (zh) 自行车控制装置
EP2058219B1 (en) Bicycle control device
US7665384B2 (en) Bicycle control device
EP1997723B1 (en) Bicycle control device
EP2065298B1 (en) Bicycle control device
JP4885385B2 (ja) 送風機のスイッチ
JPH07329822A (ja) 走行作業機の旋回操作機構
JP2001037306A (ja) 移植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