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326759A - 对等网络客户端快速接入方法及装置 - Google Patents

对等网络客户端快速接入方法及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326759A
CN101326759A CN200680046266.3A CN200680046266A CN101326759A CN 101326759 A CN101326759 A CN 101326759A CN 200680046266 A CN200680046266 A CN 200680046266A CN 101326759 A CN101326759 A CN 10132675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roup
login
control data
data collection
pe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680046266.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326759B (zh
Inventor
张永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ublication of CN10132675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32675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32675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326759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7/00Network arrangements or protocols for supporting network services or applications
    • H04L67/01Protocols
    • H04L67/10Protocols in which an application is distributed across nodes in the network
    • H04L67/104Peer-to-peer [P2P] network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7/00Network arrangements or protocols for supporting network services or applications
    • H04L67/01Protocols
    • H04L67/10Protocols in which an application is distributed across nodes in the network
    • H04L67/104Peer-to-peer [P2P] networks
    • H04L67/1044Group management mechanism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7/00Network arrangements or protocols for supporting network services or applications
    • H04L67/01Protocols
    • H04L67/10Protocols in which an application is distributed across nodes in the network
    • H04L67/104Peer-to-peer [P2P] networks
    • H04L67/1044Group management mechanisms 
    • H04L67/1046Joining mechanism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7/00Network arrangements or protocols for supporting network services or applications
    • H04L67/50Network services
    • H04L67/60Scheduling or organising the servicing of application requests, e.g. requests for application data transmissions using the analysis and optimisation of the required network resources
    • H04L67/62Establishing a time schedule for servicing the reques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3/00Network architectures or network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for network security
    • H04L63/10Network architectures or network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for network security for controlling access to devices or network resources
    • H04L63/104Grouping of entiti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7/00Network arrangements or protocols for supporting network services or applications
    • H04L67/01Protocols
    • H04L67/10Protocols in which an application is distributed across nodes in the network
    • H04L67/104Peer-to-peer [P2P] networks
    • H04L67/1044Group management mechanisms 
    • H04L67/1048Departure or maintenance mechanisms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对等网络客户端快速接入方法及装置,将已登录的客户端分成一个或多个常态群,将请求登录的客户端划分为一个或多个登录群;有选择地即时为登录群的成员传送所需的内容、或内容的变形或内容相关的信息;当某个登录群稳定后,选择出该登录群所要加入的常态群;将该登录群中各成员加入所选的常态群。本发明减少了客户端登录时频繁的登录通知,改为成组通知,从而减少网络抖动,同时用户接入时可以立即接收内容或内容的相关变形(片断、摘要),不需要等待即可看到内容的播放。

Description

对等网络客户端快速接入方法及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计算机网络, 尤其涉及一种对等网络客户端快速接入方法 及装置。
【背景技术】
在对等网络传输中, 会不断地有客户端登陆, 当有客户端登陆时就会 有登陆通知, 频繁的登陆通知会使网络传输频繁抖动, 影响用户的使用。 解决的方法之一是让登陆用户排队等待, 在等待期间, 一般情况下是没有 一些内容相关的传输。
再者, 现有的对等网络传输中, 当客户端登陆请求传输内容后, 因需 要在客户端建有一定的缓冲区, 以将接收的一些内容包存在缓冲区, 所以 在一段时间内用户是看不 ¾内容播放的。 在这段时间里, 也许可以采用一 些方法让用户快速收到内容或内容相关的信息。
最后, 为了满足对等网络传输, 节点会保存一些相关节点的信息, 如 通讯的必要数据, 这些信息一般会保存在信息表里, 对于新加入的用户, 有可能需要预先传输如此的信息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的问题, 提供一种对等网络 客户端快速接入方法及装置, 减少客户端的登陆通知, 从而减少网络抖动, 并使用户在登陆请^ ^专输后即可看到内容的播放。
为实现上述目的,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对等网络客户端快速接入方法, 包括以下步骤:
Al、 将已登录的客户端分成一个或多个常态群;
Bl、 将请求登录的客户端划分为一个或多个登录群;
Cl、 有选择地即时为登录群的成员传送所需的内容、 或内容的变形或 内容相关的信息;
Dl、 当某个登录群稳定后, 选择出该登录群所要加入的常态群;
El、 将该登录群中各成员加入所选的常态群, 从而参与正常的对等网 络传输。
在本文里, 群是一组节点。 确认本 步骤 CI的内容传输与常态群的内容传输功效有所不同, 常态群的内容 传输用较少的网络带宽支持大量用户, 而且注重质量服务; 步骤 C1的内容 传输即使采用对等网络传输也没有支持大量用户, 而且为了支持快速响应, 没有或者只有很少的质量服务;
其中步骤 B1中, 将一个请求登录的客户端加入到一个属性与其相同的 登录群, 如果没有属性相同的登录群, 则创建一个属性相同的登录群并将 该客户端加入到新建的群, 如果创建失败, 寻找转变为其他属性或者作失 败处理。
步骤 D1中判断某个登录群是否稳定包括以下步骤:
Dll、 检测登录群的成员数量; ,
D12、 判断某个登录群的成员数量是否大于或等于预先设定值, 如果是 则认为该登录群已稳定; 如果不是则执行步骤 D13;
D13、检测登录群等待加入常态群的时间是否大于或等于预先设定的第 一设定时间, 如果是则认为该登录群已稳定; 如果不是则继续等待。
其中, 步骤 D1中在选定登录群所要加入的常态群时包括以下步骤- 选择具有相同属性的常态群;
存在所述的常态群时, 判断常态群的成员数量是否小于一个预先设定 值, 如果是, 则选择成员数量较小的常态群作为登录群加入的常态群, 使 系统均衡化; 如果没有成员数量小于预先设定值的常态群, 则增加一个属 性相同的群作为登录群加入的常态群;
如果没有相同属性的常态群, 则创建一个同属性的常态群作为登录群 加入的常态群。
同时尽量减少有传输活动的常态群的数量, 以减少对网络带宽的需求, 具体的实施是: 需减少且可以减少群数时, 合并两个或多个常态群。
为方便对客户端的管理, 还包括以下步骤: 为每个常态群建立记录群 内各成员属性的常态控制数据集,常态控制数据集至少包括各成员相互通 信用的必要数据和反映该控制数据集变化的标记; 为每个登录群也建立记 录群内各成员属性的登录控制数据集, 登录控制数据集至少包括各成员相 互通信用的必要数据和反映该控制数据集变化的标记。
在本文里, 控制数据集可以是一组用户相关信息组成的表, 包括各客 户端有关通讯及状态数据, 还可以带有控制策略相关的数据。
在步骤 B1之后, 登录群不断接收新成员, 反映在控制数据集上, 即将 新加入的成员记录在控制数据集 。
在步骤 E1中, 将所选的常态群的常态控制数据集传输给该登录群。 在步骤 E1之后还包括以下步骤:
Fl、 更新所选常态群的常态控制数据集;
Hl、 将更新后的常态控制数据集传输到该常态群的所有成员。
为了更新控制数据集, 还包括控制数据集维持步骤:
A2、 服务器监控参与内容传输的客户端的连接、 断开请求和通信状态, 变化反映在控制数据集, 对变更后的控制数据集进行标记;
B2、 通过以下步骤将更新后的控制数据集传输到各客户端 -
B21、 依赖于已有的控制数据集, 服务器将控制数据集的变化部分或控 制数据集变形的变化部分分块, 将块分别传输给群的部分或全部成员; 所 述成员将从服务器接收到的块再次传输给群的其它成员;
B22、 如果成员没有以往控制数据集时, 由服务器传输整体的控制数据 集或控制数据集的变形给该成员。
在步骤 C1中, 服务器在向登录群传输内容、 或内容的变形或内容相关 的信息时可以采用 P2P传输, 包括以下步骤: 将所需传送的内容、 或内容 的变形或内容相关的信息分块, 分别传输给登录群的部分或全部成员; 从 服务器接收到的块所述成员再次将块传输给群内的其它成员。
所述内容的变形是基于一特定的格式形式进行的。
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是: 在步骤 D1中, 当登录群稳定后整体转为过渡 群。
所述过渡群在给群的成员传输完所选定的常态群的控制数据集后, 或 者经过第二设定时间后整体加入所选的常态群。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对等网络客户端快速接入装置, 包括: 登录处理模块, 用于为请求登录的客户端建立一个或多个登录群; 传输模块, 用于将所需的内容、 或内容的变形或内容相关的信息传送到客 户端; 登录群检测模块, 用于检测登录群的稳定状况, 并在某个登录群稳 定后输出登录群稳定的通知; 选择模块, 用于在接收到登录群稳定通知后 选定该登录群所要加入的常态群; 常态群处理模块, 用于为已登录的客户 端建立一个或多个常态群; 并将稳定后的登录群中各成员加入到选定的常 态群。
为实现上述目的, 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具有计算机可执行程序的计算 机可读介质, 所述程序通过计算机执行可完成如下功能:
将已登录的客户端分成一个或多个常态群;
将请求登录的客户端划分为一个或多个登录群;
有选择地即时为登录群的成员传送所需的内容、 或内容的变形或内容 相关的信息;
当某个登录群稳定后, 选择出该登录群所要加入的常态群;
将该登录群中各成员加入所选的常态群。
为实现上述目的, 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用于服务器计算机的可执行程 序, 所述程序通过计算机执行可完成如下功能:
将已登录的客户端分成一个或多个常态群;
将请求登录的客户端划分为一个或多个登录群;
有选择地即时为登录群的成员传送所需的内容、 或内容的变形或内容 相关的信息; ·
当某个登录群稳定后, 选择出该登录群所要加入的常态群;
将该登录群中各成员加入所选的常态群。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 )减少了客户端登录时频繁的登录通知, 改为 成组通知, 从而减少网络抖动。 2)预先整体传输控制数据集, 以方便随后 只传输变化部分的控制数据集更新。 3)用户接入时可以立即接收内容或内 容的相关变形 (片断、 摘要), 不需要等待即可看到内容的播放。
本发明的特征及优点将通过实施例结合附图进行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图 1是本发明一种实施例的结构方框图;
图 2是本发明一种实施例的流程图;
图 3是本发明一种实施例中对于登录群处理的详细流程图;
图 4是本发明一种实施例中对于常态群处理的详细流程图;
图 5是本发明一种实施例的登录群加入常态群的示意图之一; 图 6是本发明另一种实施例的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 1所示, 位于服务器上的常态群处理模块为已接入 (即已登录) 的客户端建立一个或多个常态群, 登录处理模块为请求登录的客户端建立 一个或多个登录群; 登录群检测模块检测登录群的稳定状况, 并在某个登 录群稳定后输出登录群稳定的通知; 选择模块在接收到登录群稳定通知后 选定该登录群所要加入的常态群; 常态群处理模块控制将该登录群中各成 员加入选定的常态群; 传输模块有选择地即时为登录群的成员传送所需的 内容、 或内容的变形或内容相关的信息, 并为常态群的成员传送所需的内 容。
还可以进一步包括控制数据集建立及维持模块和控制数据集传输模 块, 控制数据集建立及维持模块为每个常态群建立记录群内各客户端属性 的控制数据集, 为每个登录群建立记录群内各客户端属性的控制数据集, 控制数据集也至少包括各客户端相互通信用的必要数据和反映控制数据集 变化的标记; 各个控制数据集通过控制数据集传输模块传送到相应的群。
其流程如图 2所示, 包括以下步骤:
在步骤 201, 为已接入的客户端建立一个或多个常态群, 并为每个常态 群建立记录群内各成员属性的控制数据集,控制数据集至少包括各客户端 相互通信用的必要数据和反映该控制数据集变化的标记, 然后执行步骤 202;
在步骤 202,为请求登录的客户端建立一个或多个登录群,登录群可以 有一个或多个,在某一时间没有用户登录时可能是空群,然后执行步骤 203; 在步骤 203, 为每个登录群建立记录群内各成员属性的控制数据集,控 制数据集至少包括各成员相互通信用的必要数据和反映该控制数据集变化 的标记, 然后执行步骤 204;
在步骤 204, 登录群不断接收新成员, 当有新的客户端请求登录时, 将 该请求登录的客户端加入到一个属性与其相同的登录群, 如果没有属性相 同的登录群, 则创建一个属性相同的登录群并将该客户端加入到新建的群。 将新登录的客户端加入到登录群后需要更新控制数据集, 可以选择地服务 器将更新后的控制数据集传送到该登录群, 在这个过程中, 服务器可以有 选择地即时为登录群的成员传送所需的内容、 或内容的变形或内容相关的 信息; 传送时可以采用 P2P传输, 包括以下步骤: 将所需传送的内容、 或 内容的变形或内容相关的信息分块, 分别传输给登录群的部分或全部成员; 从服务器接收到的块所述成员再次将块传输给群内的其它成员。 在服务器 向登录群传送数据时还不断执行步骤 205;
在步骤 205, 判断登录群是否稳定,判断某个登录群是否稳定包括以下 步骤:
1 ) 捡测登录群的成员数量; 2)判断某个登录群的成员数量是否大于或等于预先设定值, 如果是则 认为该登录群已稳定; 如果不是则执行步骤 3);
3)、 检测登录群等待加入常态群的时间是否大于或等于预先设定的第 一设定时间, 如果是则认为该登录群已稳定; 当某个登录群稳定后, 则执 行步骤 206, 如果没有达到稳定的登录群则继续执行步骤 204;
在步骤 206, 选择出该登录群将要加入的常态群, 在选定登录群所要加 入的常态群时依据以下规则: 尽量减少有传输活动的常态群的数量, 以减 少对网络带宽的需求; 在有传输活动的常态群中选较少成员的常态群, 使 系统均衡化。 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1 ) 选择具有相同属性的常态群加入, 如果有相同属性的常态群存在, 则执行步骤 2), 如果没有则执行步骤 3);
2) 判断相同属性的常态群的成员数量是否小于或等于一个预先设定 值, 如果是, 则选择成员数量较少的常态群加入, 如果没有成员数量小于 或等于预先设定值的常态群, 则执行步骤 3);
3) 创建一个具有相同属性的常态群。 然后执行步骤 207;
在步骤 207, 将该常态群的控制数据集传输给该登录群的成员, 该登录 群中接收到控制数据集的成员根据本群的控制数据集传送给其所在群内的 其他需要控制数据集的成员, 从而使该登录群中的所有成员都拥有将加入 的常态群的控制数据集, 然后执行步骤 208;
在步骤 208, 使该登录群中各成员加入所选的常态群。
在登录群中各成员加入所选的常态群后, 服务器更新该常态群的控制 数据集, 并将更新后的控制数据集传送到该常态群, 最终使该常态群的所 有成员都拥有更新后的控制数据集。
另外将已登录的客户端分成一个或多个常态群也可以设计在将请求登 录的客户端划分为一个或多个登录群的后面。
如图 3所示是对于登录群处理的流程图, 包括以下步骤:
在步骤 301, 根据用户的登录和退出, 监控登录群中成员的数量, 然后 执行步骤 302;
在步骤 3.02,判断登录群中成员的数量是否大于或等于预先设定值,如 果不是, 则执行步骤 303, 如果是则执行步骤 311 ;
在步骤 303,判断登录群等待加入常态群的时间(也就是该登录群建立 的时间) 是否大于或等于第一设定时间 tl, 如果是则执行步骤 311, 如果 不是则执行步骤 304、 306、 308;
在步骤 304,根据系统或内容或客户端的设置,判断是否允许传输内容, 如果是, 则执行步骤 305, 如果不是则执行步骤 310;
在步骤 305, 服务器向登录群传输内容;
在步骤 306,根据系统或内容或客户端的设置,判断是否允许传输内容 变形, 如果是, 则执行步骤 307, 如果不是则执行步骤 310;
在步骤 307, 服务器向登录群传输内容变形;
在步骤 308,根据系统或内容或客户端的设置,判断是否允许传输内容 相关信息, 如果是, 则执行步骤 309, 如果不是则执行步骤 310;
在步骤 309, 服务器向登录群传输内容相关信息;
在步骤 310, 服务器向登录群传输内容或内容变形或相关信息; 在步骤 311, 结束该登录群的处理, 然后执行步骤 312和 313;
在步骤 312, 重新开始一个新的登录群, 然后再执行步骤 301 ;
在步骤 313, 选择待加入的常态群, 然后执行步骤 314;
在步骤 314中, 传输所选的常态群的控制数据集到登录群各成员, 传 输方式可以利用各种 P2P传输, 例如先将控制数据集分块, 传输给登录群 的部分或全部成员, 控制接收到控制数据集的成员根据其群内的控制数据 集再传输给其他没有收到的群内成员。
如图 4所示是对于常态群处理的流程图, 包括以下步骤:
在步骤 401,对加入或退出该常态群的客户端进行监控, 当有变化时执 行步骤 402; >
在步骤 402, 更新改常态群的控制数据集, 然后执行步骤 403;
在步骤 403,将控制数据集或其变化部分分块,通过内容块分配策略和 传送策略, 在步骤 404,控制将控制数据集或其变化部分传输到该常态群的 所有成员, 使控制数据集得以更新。
另外步骤 403还可以用于对内容进行分块, 通过内容块分配策略和传 送策略, 在步骤 405, 控制 P2P内容传输。
在登录群稳定后还可以如图 5所示那样整体转为过渡群, 即登录群 1 在登录群稳定后, 例如在经过第一设定时间 tl后, 先整体迁移为过渡群 2, 过渡群是登录群稳定后到加入常态群之前的一种形态, 也可以被认为最后 阶段的登录群, 具体作用之一是将待加入常态群的控制数据集传输给过渡 群所有成员。 过渡群在给群的成员传输完所选定的常态群的控制数据集后, 或者经过第二设定时间 t2后整体加入所选的常态群 3。 如果没有常态群, 则过渡群直接转为常态群。 登录群通过过渡群加入常态群和各种状态下的 传输的结构图如图 6所示, 上面 602为服务器端的示意图, 下面 612为客 户端的示意图。 在服务器端, 登录处理模块将登录的用户加入到合适的登 录群或建立一个新的登录群, 登录群检测模块检测登录群的稳定状况, 并 在某个登录群稳定后输出登录群稳定的通知, 以上为登录期; 选择模块在 接收到登录群稳定通知后选定该登录群所要加入的常态群; 控制数据集传 输模块将选定的常态群的控制数据集传送给该登录群的所有成员, 这个时 段也称为过渡群时段, 常态群处理模块将该登录群中各成员加入选定的常 态群, 进入常态群时期; 传输模块分为登录期相关内容或信息传输模块和 常态群时期传输模块。 在客户端, 登录期相关内容或信息传输模块有选择 地即时为登录群的成员传送所需的内容、 或内容的变形或内容相关的信息, 常态群时期传输模块为常态群的成员传送所需的内容, 控制数据集更新模 块对控制数据集进行更新, P2P内容发送模块根据更新后的控制数据集和常 态群时期传输模块所传送的内容或将已有的内容分块传送给其他客户端。
在传输过程中, 控制数据集通过以下步骤得到维持:
1 ) 服务器监控参与内容传输的客户端的连接、 断开请求和通信状态, 变化反映在控制数据集, 对变更后的控制数据集进行标记;
2) 将更新后的控制数据集传输到各客户端。
更新后的控制数据集通过以下优选步骤使客户端的控制数据集得到更 新:
1 )依赖于已有的控制数据集, 服务器将控制数据集的变化部分或控制 数据集变形的变化部分分块, 将块分别传输给群的部分或全部成员; 所述 成员将从服务器接收到的块再次传输给群的其它成员。
2)如果成员没有以往控制数据集时, 由服务器传输整体的控制数据集 或控制数据集的变形给该成员。
上述模块或流程可以编制成程序, 该程序可被安装在计算机中, 包括 服务器计算机。
上述模块或流程编制成的程序可以被存储在外部可读性存储介质中, 这种存储介质可以是软盘、 CD-R0M、 硬盘、 磁带记录介质、 IC卡的半导体 存储器或其它的光学记录介质 (例如 DVD或 PD) 或磁记录介质。 提供网络 连接的服务器系统也可以被用作记录程序的可读介质。 介质还包括电、 光、 声或其它形式的传播信号 (例如, 载波、 红外信号、 数字信号等)。

Claims (16)

  1. 权 利 要 求
    1. 一种对等网络客户端快速接入方法, 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Al、 为已登录的客户端建立一个或多个常态群;
    Bl、 为请求登录的客户端建立一个或多个登录群;
    Cl、 有选择地即时为登录群的成员传送所需的内容、 或内容的变形或 内容相关的信息;
    Dl、 当某个登录群稳定后, 选择出该登录群所要加入的常态群;
    El、 将该登录群中各成员加入所选的常态群。
  2. 2. 如权利要求 1所述的对等网络客户端快速接入方法, 其特征在于: 在步 骤 B1中, 将一个请求登录的客户端加入到一个属性与其相同的登录群, 如 果没有属性相同的登录群, 则创建一个属性相同的登录群并将该客户端加 入到新建的群。
  3. 3. 如权利要求 1或 2所述的对等网络客户端快速接入方法, 其特征在于: 步骤 D1中判断某个登录群是否稳定包括以下步骤:
    Dll、 检测登录群的成员数量; ' D12、 判断某个登录群的成员数量是否大于或等于预先设定值, 如果是 则认为该登录群已稳定; 如果不是则执行步骤 D13;
    D13、检测登录群等待加入常态群的时间是否大于或等于预先设定的第 一设定时间, 如果是则认为该登录群已稳定; 如果不是则继续等待。
  4. 4. 如权利要求 3所述的对等网络客户端快速接入方法, 其特征在于: 步骤 D1中在选定登录群所要加入的常态群时包括以下步骤:
    选择具有相同属性的常态群;
    存在所述的常态群时, 判断常态群的成员数量是否小于一个预先设定 值, 如果是, 则选择成员数量较小的常态群作为登录群加入的常态群; 如 果没有成员数量小于预先设定值的常态群, 则增加一个属性相同的群作为 登录群加入的常态群;
    如果没有相同属性的常态群, 则创建一个具有相同属性的常态群作为 登录群加入的常态群。
  5. 5. 如权利要求 4所述的对等网络客户端快速接入方法, 其特征在于包括以 下步骤: 为每个常态群建立记录群内各成员属性的控制数据集,为每个登录 群也建立记录群内各成员属性的控制数据集, 控制数据集至少包括各成员 相互通信用的必要数据和反映该控制数据集变化的标记。
  6. 6. 如权利要求 5所述的对等网络客户端快速接入方法, 其特征在于: 在步 骤 B1之后, 登录群不断接收新成员, 反映在控制数据集上。
  7. 7. 如权利要求 6所述的对等网络客户端快速接入方法, 其特征在于: 在步 骤 E1中, 将所选的常态群的控制数据集传输给该登录群。
  8. 8. 如权利要求 7所述的对等网络客户端快速接入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 E1 之后还包括以下步骤:
    Fl、 更新所选常态群的控制数据集;
    Hl、 将更新后的常态群的控制数据集传输到该常态群的所有成员。
  9. 9. 如权利要求 5所述的对等网络客户端快速接入方法, 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控制数据集维持步骤:
    A2、 服务器监控参与内容传输的客户端的连接、 断开请求和通信状态, 变化反映在控制数据集, 对变更后的控制数据集进行标记;
    B2、 通过以下步骤将更新后的控制数据集传输到各客户端 -
    B21、依赖于已有的控制数据集, 服务器将控制数据集的变化部分或控 制数据集变形的变化部分分块, 将块分别传输给群的部分或全部成员; 所 述成员将从服务器接收到的块再次传输给群的其它成员;
    B22、如果成员没有以往控制数据集时, 由服务器传输整体的控制数据 集或控制数据集的变形给该成员。
  10. 10.如权利要求 5所述的对等网络客户端快速接入方法, 其特征在于: ·在步 骤 C1中, 服务器向登录群传送数据时采用 P2P传输, 包括以下步骤: 将所 需传送的内容、 或内容的变形或内容相关的信息分块, 分别传输给登录群 的部分或全部成员; 从服务器接收到块的所述成员再次将块传输给群内的 其它成员。
  11. 11.如权利要求 7所述的对等网络客户端快速接入方法, 其特征在于: 在步 骤 D1中, 当登录群稳定后整体转为过渡群。
  12. 12.如权利要求 11所述的对等网络客户端快速接入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 述过渡群在给群的成员传输完所选定的常态群的控制数据集后, 或者经过 第二设定时间后, 整体加入所选的常态群。
  13. 13.一种对等网络客户端快速接入装置, 其特征在于包括:
    登录处理模块, 用于为请求登录的客户端建立一个或多个登录群; 传输模块, 用于将所需的内容、 或内容的变形或内容相关的信息传送 到客户端;
    登录群检测模块, 用于检测登录群的稳定状况, 并在某个登录群稳定 后输出登录群稳定的通知;
    选择模块, 用于在接收到登录群稳定通知后选定该登录群所要加入的 常态群;
    常态群处理模块, 用于为已登录的客户端建立一个或多个常态群; 并 将稳定后的登录群中各成员加入到选定的常态群。
  14. 14.如权利要求 12所述的对等网络客户端快速接入装置, 其特征在于: 还 包括控制数据集建立及维持模块和控制数据集传输模块, 所述控制数据集 建立及维持模块¾每个常态群建立记录群内各客户端属性的控制数据集, 为每个登录群建立记录群内各客户端属性的控制数据集, 控制数据集也至 少包括各客户端相互通信用的必要数据和反映控制数据集变化的标记; 各 个控制数据集通过控制数据集传输模块传送到相应的群。
  15. 15.—种具有计算机可执行程序的计算机可读介质, 其特征在于: 所述程序 通过计算机执行可完成如权利要求 1所述的步骤。
  16. 16.—种用于服务器计算机的可执行程序, 其特征在于: 所述程序通过计算 机执行可完成如权利要求 1所述的步骤。
CN200680046266.3A 2006-04-20 2006-04-20 对等网络客户端快速接入方法及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32675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CN2006/000749 WO2007121608A1 (fr) 2006-04-20 2006-04-20 Procédé et dispositif d'accès rapide côté client dans un réseau poste à poste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326759A true CN101326759A (zh) 2008-12-17
CN101326759B CN101326759B (zh) 2010-09-15

Family

ID=3862451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680046266.3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326759B (zh) 2006-04-20 2006-04-20 对等网络客户端快速接入方法及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8082343B2 (zh)
CN (1) CN101326759B (zh)
WO (1) WO2007121608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249638B2 (en) * 2008-03-31 2012-08-21 Hong Kong Applie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Company Limited Device and method for participating in a peer-to-peer network
CN106060007B (zh) * 2016-05-10 2019-10-11 上海斐讯数据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用户登录信息防抖动处理方法和系统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1429513A1 (en) * 2002-12-09 2004-06-16 Koninklijke Philips Electronics N.V.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earching data in a peer to peer network
CN1482566A (zh) * 2003-01-22 2004-03-17 余育新 分布式工作流管理平台
US7437440B2 (en) * 2003-01-27 2008-10-14 Microsoft Corporation Peer-to-peer networking framework 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s
CN1521652A (zh) * 2003-02-12 2004-08-18 欧阳炳宇 利用计算机网络支持商业活动的方法
US7304994B2 (en) * 2003-04-09 2007-12-04 Nec Laboratories America, Inc. Peer-to-peer system and method with prefix-based distributed hash table
CN1543183B (zh) * 2003-05-01 2010-04-21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在线选择宽带接入业务的方法
DE602004007064T2 (de) * 2003-05-23 2008-02-21 Thomson Licensing Verfahren zur Zuteilung von einem Identifikator zu einer Gruppe von gleichrangigen Knoten in einem gleichrangigen Netz
US7558875B2 (en) * 2003-09-15 2009-07-07 Microsoft Corporation Measurement-based construction of locality-aware overlay networks
US7664109B2 (en) * 2004-09-03 2010-02-16 Microsoft Corporation System and method for distributed streaming of scalable media
US7461130B1 (en) * 2004-11-24 2008-12-02 Sun Microsystem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elf-organizing node groups on a network
US7739390B2 (en) * 2005-03-23 2010-06-15 Cisco Technology,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achieving optimal transfer times in a peer-to-peer network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090070465A1 (en) 2009-03-12
CN101326759B (zh) 2010-09-15
WO2007121608A1 (fr) 2007-11-01
US8082343B2 (en) 2011-12-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407627C (zh) 一种实现端到端文件共享的系统及方法
CN100588172C (zh) 一种实现网络预订存储的系统和方法
CN103581276B (zh) 集群管理装置、系统、业务客户端及相应方法
US8250171B2 (en) Content delivery apparatus, content delivery method, and content delivery program
US20090305778A1 (en) Installed game software sharing via peer-to-peer network
CN102968442A (zh) 网络地图瓦片服务聚合的方法和系统
JP2014504484A (ja) ロードバランサーコンポーネント間の状態の同期
CN102025630A (zh) 负载均衡方法及负载均衡系统
CN103051551A (zh) 一种分布式系统及其自动维护方法
JP2012095098A (ja) データ通信方法及び情報処理装置
CN102045400B (zh) 一种文件内容同步方法和系统
US8086629B2 (en) Content delivery apparatus, content delivery method, and content delivery program
CN109495383B (zh) 一种数据处理方法、装置、通信系统及网络设备
CN102209023A (zh) 一种建立FCoE通信连接的方法、装置、名字服务器和系统
CN108363641A (zh) 一种主备机数据传递方法、控制节点以及数据库系统
KR20100060304A (ko) 네트워크 구조를 고려한 분산형 컨텐트 전달 시스템 및 그 방법
US9544371B1 (en) Method to discover multiple paths to disk devices cluster wide
EP2763354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reventing duplicate saving of resource between universal plug and play devices providing content directory service
CN101326759A (zh) 对等网络客户端快速接入方法及装置
CN109413142B (zh) 一种Linux下的iSCSI虚拟代理实现方法
CN109788075B (zh) 专网网络系统、数据的获取方法及边缘服务器
CN106657333B (zh) 一种基于云服务模式的集中式目录数据交换系统及方法
CN106856415B (zh) 基于most光纤网络的掉线重连方法
KR20060117149A (ko) P2p기술을 이용한 파일 배포 방법 및 시스템
JP2008521083A (ja) コンフィギュレーションを提供する方法、サーバ、ソフトウェア、装置及び信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00915

Termination date: 20170420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