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322339B - 用于广播对应于相邻基站的负载信息的方法和设备 - Google Patents

用于广播对应于相邻基站的负载信息的方法和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322339B
CN101322339B CN2006800456817A CN200680045681A CN101322339B CN 101322339 B CN101322339 B CN 101322339B CN 2006800456817 A CN2006800456817 A CN 2006800456817A CN 200680045681 A CN200680045681 A CN 200680045681A CN 101322339 B CN101322339 B CN 10132233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se station
load factor
uplink
factor information
inform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680045681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322339A (zh
Inventor
普拉尚斯·汉德
阿纳布·达斯
厉隽怿
桑迪普·拉恩冈
拉吉夫·拉罗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ualcomm Inc
Original Assignee
Qualcomm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US11/251,069 external-priority patent/US8514692B2/en
Priority claimed from US11/302,729 external-priority patent/US20060092881A1/en
Priority claimed from US11/487,017 external-priority patent/US8503938B2/en
Priority claimed from US11/486,714 external-priority patent/US9191840B2/en
Application filed by Qualcomm Inc filed Critical Qualcomm Inc
Priority claimed from PCT/US2006/040542 external-priority patent/WO2007047669A1/en
Publication of CN10132233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32233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32233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32233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发明描述多种方法和设备,其中在第一基站处接收关于相邻基站处的负载状况的负载信息,且接着所述第一基站将其传达(例如,广播)到所述第一基站所在小区内的移动装置。由于所述相邻基站的负载信息正经由所述第一基站的可靠通信信道传达到当前连接到所述第一基站的移动装置,因此可预期所述移动装置不仅能够可靠地恢复对应于所述第一基站的负载因数信息,而且能够可靠地恢复对应于所述相邻基站的负载因数信息。通过利用所述负载因数信息,所述移动装置可产生改进的上行链路干扰报告。所述第一基站从其小区中的无线终端接收所述干扰报告,从而有助于有效的资源分配和干扰控制。

Description

用于广播对应于相邻基站的负载信息的方法和设备
在35U.S.C.§119下主张优先权
本申请案是2005年10月14日申请的第11/251,069号美国专利申请案的部分接续申请案、2005年12月14日申请的第11/302,729号美国专利申请案的部分接续申请案、2006年7月14日申请的第11/486,714号美国专利申请案的部分接续申请案和2006年7月14日申请的第11/487,017号美国申请案的部分接续申请案,所述申请案每一者均明确地以引用的方式并入本文中。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无线通信系统,且更明确地说,涉及用于在无线通信系统中传达、收集、测量、报告和/或使用可用于干扰控制目的和/或负载管理的信息的方法和设备。
背景技术
在无线多址通信系统中,无线终端争夺系统资源以便在上行链路信道上与共用接收器通信。此情形的实例是蜂窝式无线系统中的上行链路信道,其中无线终端向基站接收器进行传输。当无线终端在上行链路信道上进行传输时,其通常对整个系统(例如,相邻的基站接收器)造成干扰。由于无线终端是分散的,因此控制由其传输所产生的干扰是一个挑战性问题。
许多蜂窝式无线系统采取简单策略来控制上行链路干扰。举例来说,CDMA语音系统(例如,IS-95)以使得无线终端的信号在基站接收器处以大致相同功率接收的方式来对无线终端进行功率控制。例如1xRTT和1xEV-DO等现有技术CDMA系统允许无线终端以不同速率进行传输,且在基站处以不同功率接收。然而,以分散式方式控制干扰降低了总体干扰水平,而不会精确控制系统中那些作为最差干扰源的无线终端。
现有干扰控制方法可能是适用的,但干扰继续限制无线系统的上行链路能力,且新的和/或改进的干扰控制方法将是适用的。
如果可向基站提供可用于确定当传输发生时将在相邻小区和/或扇区中产生的信号干扰量和/或用于确定无线终端由于信号干扰而可能遭受的干扰量的信息,那么这将是适用的。如果可用于干扰确定用途的信息可由一个或一个以上无线终端供应到基站,那么这将是尤其合乎需要的。
负载影响无线通信系统中的干扰考虑。如果在一些实施方案但未必所有实施方案中,此信息可由无线终端和/或基站得到,那么这将是有益的。如果无线终端和/或基站将利用此负载信息来确定干扰水平,那么这也将是有益的。因此,需要用于传达和/或使用用于干扰控制用途的负载干扰信息的新方法和/或设备。
当前与一个基站附接点连接并与其同步的无线终端可能能够可靠地接收正从与其具有当前连接的基站广播的详细特征信息;然而,无线终端可能难以恢复来自其它基站(例如,邻近基站)的信息。如果无线终端可预期能够恢复关于其附近基站的负载信息,那么此信息可用于良好受控的干扰报告中。如果方法和设备有助于将负载信息从当前附近的多个基站可靠地传递到此无线终端,那么这将是有益的。
一些通信系统可使用集中控制方法(例如,使用核心节点)来管理干扰和/或负载平衡;然而,此方法遭受信令和处理延迟,且可能限制可合理地传达到核心节点的信息量。因此,在一些系统中使用的核心节点方法可能往往是缓慢的且不能够快速适应产生资源有效分配的变化状况。
鉴于以上论述,应了解需要改进可用于控制干扰的信息的传达和/或新的且改进的干扰管理技术。
发明内容
各种实施例针对于用于传达、收集、测量、报告和/或使用可用于干扰控制目的和/或负载管理的信息的方法和设备。在基站处接收关于相邻基站处的负载状况的负载信息且接着使用所述信息和/或将其传达到接收基站所在小区内的移动节点的情况下,对方法和设备进行描述。因此,基站可传达关于特定基站处的负载以及相邻基站(例如,物理上邻近的基站)处的负载的信息。如果移动节点能够可靠地接收不仅对应于其所附接的基站的负载因数信息而且能够可靠地接收来自通信系统中其当前附近的其它基站的负载因数信息,使得在产生干扰报告和/或做出各种决策时将此负载考虑在内,那么这是有益的。因此,可使用关于邻近基站负载的信息来改进干扰控制。举例来说,在各种实施例中,移动节点根据从其自身基站和从其它基站(例如,邻近基站)接收的已知信号(例如,信标和/或导频信道信号)而产生上行链路干扰报告,例如信标比率报告。在一些实施例中,干扰报告还利用基站负载信息(当可用时)来计算较准确的报告。通过改进无线终端将能够成功地恢复并使用邻近基站负载信息来产生干扰报告的可能性,产生较严格受控的干扰报告。因此,通过基站接收此些报告的干扰和/或负载管理可较为有效。
根据各种实施例,基站(例如)经由回程网络将其负载因数信息传达到邻近基站。基站从邻近基站接收所传达的负载信息,并广播其自身负载因数以及对应于邻近基站的负载因数。因此,使来自通信系统的局部附近的多个基站的负载因数信息可易于由移动节点得到,从而有助于改进干扰控制。这克服了移动节点直接从与其具有通信链路的基站不同的基站接收此负载信息的困难。应理解,无线通信系统中的移动节点当前可与第一基站连接并同步。此移动节点可通常能够可靠地从所述特定基站接收广播信息。然而,此移动节点可能能够或不能够可靠地恢复来自邻近基站的广播信息。举例来说,无线终端可能能够检测并测量高功率信标信号,但可能不能够恢复来自邻近基站的其它控制信息广播信号。根据各种实施例,通过使基站传输关于相邻基站负载的信息,移动装置必须直接空中从相邻基站接收此信息的问题得到解决。
在包括多个基站的无线通信系统中操作第一基站的示范性方法(其中每一基站包括至少一个基站附接点)包括:接收指示对应于第二基站的第二基站附接点的负载的第二基站负载因数信息;和广播所述第二基站负载因数信息中的至少一些。用于包括多个基站的多址无线通信系统中的示范性第一基站(其中所述多个基站中的每一者包括至少一个基站附接点)包括:第一接收器,其用于接收指示对应于第二基站的第二基站附接点的负载的第二基站负载因数信息;和发射器模块,其用于广播所述接收的第二基站负载因数信息中的至少一些。
尽管已经在以上发明内容中论述了各种实施例,但应理解未必所有实施例均包括相同特征,且上文描述的某些特征并非是必要的,但可能在一些实施例中是需要的。本发明的众多额外特征、实施例和益处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中进行论述。
附图说明
图1为根据各种实施例实施的示范性无线通信系统的图。
图2为说明根据各种实施例的经由回程网络从基站或向基站传达包括负载因数信息的示范性信令的图。
图3为说明根据各种实施例从图1的系统的基站传输示范性广播信令的图。
图4为说明根据各种实施例的示范性无线终端与其附近的各个基站关于示范性上行链路干扰报告的交互的图。
图5为根据各种实施例的示范性无线通信系统的图,其说明经由回程在邻近基站之间交换基站负载因数信息。
图6为根据各种实施例的示范性无线通信系统的图,其说明在邻近基站之间交换基站负载因数信息,其中连接到所述两个基站的示范性无线终端提供通信路径。
图7为根据各种实施例的示范性基站的图。
图8为根据各种实施例的示范性无线终端的图。
图9为说明示范性上行链路负载因数信息的表格的图。
图10为说明示范性上行链路干扰报告格式的表格的图。
图11为根据各种实施例的操作基站的示范性方法的流程图的图。
图12(包含图12A与图12B的组合)为根据各种实施例的操作基站的示范性方法的流程图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是示范性无线通信系统的图,例如多址正交频分多路复用(OFDM)无线通信系统。示范性通信系统100包括多个基站(BS 1 101、BS 2 102、BS 3 103、BS 4 104、BS 5 105、BS 6 106、BS 7 107、BS 8 108、BS 9 109、BS 10 110、BS 11 111、BS 12 112、BS 13 113、BS 14 114、...、BS N 115)。每一基站具有相应的无线覆盖区,例如围绕所述基站的蜂窝式覆盖区。邻近基站的蜂窝式覆盖区可能且通常确实交迭。系统100的基站可以是单扇区基站、多扇区基站或一些单扇区基站与一些多扇区基站的组合。基站的每一扇区对应于至少一个载波和一个下行链路/上行链路音调区块对。此外,基站的每一扇区可能且有时确实对应于多个载波和/或多组下行链路/上行链路音调区块对。正由基站扇区使用的每一下行链路/上行链路音调区块对对应于基站附接点。
系统100的基站(101、102、103、104、105、106、107、108、109、110、111、112、113、114、115)经由回程网络而耦合在一起。示范性系统100还包括耦合到基站的多个网络节点,例如路由器(116、117、118、119)。在系统100中,网络节点116分别经由网络链路(123、122、126、124、125、127、121)耦合到(BS 1 101、BS 2 102、BS 4 104、BS 5 105、BS 7 107、网络节点117、网络节点118)。网络节点117分别经由网络链路(138、137)耦合到(BS 10 110、BS 11 111)。网络节点118分别经由网络链路(128、129、130、131、132)耦合到(BS 3 103、BS 6 106、BS 8 108、BS 9 109、网络节点119)。网络节点119分别经由网络链路(133、139、134、135)耦合到(BS 12 112、BS 13 113、BS 14114、BS N 115)。网络节点118还经由网络链路122耦合到其它网络节点和/或因特网。网络链路(121、122、123、124、125、126、127、128、129、130、131、132、133、134、135、137、138、139)可以是(例如)光纤链路、有线链路和/或无线链路。
无线通信系统100还包括多个无线终端(WT 1 140、...、WT N 141),例如移动节点,其可在整个通信系统中移动且使用其当前所在区域内的基站附接点。在此实例中,WT 1 140经展示为经由无线链路142耦合到BS 5 105,且WT N 141经展示为经由无线链路143耦合到BS 11 111。应了解,一般来说,每一基站通常具有多个无线终端与其连接并使用其附接点。任何给定附接点上的当前负载将通常随时间根据许多因数而改变,所述因数包括使用所述附接点的无线终端的数目和/或数据/信息量,例如待传达的通信量。
虽然在图1的系统中展示两个示范性无线终端,但应了解系统100通常包括同时操作并竞争空中链路资源(例如上行链路业务信道区段)的更大数目的无线终端。特定基站处的负载随时间根据当前使用所述基站进行网络附接的无线终端的数目、此些无线终端的类型、正由此些无线终端使用的应用程序和/或此些无线终端的当前空中链路需要而变化。举例来说,由于大量同时用户(每一者在每个单位时间使用少量上行链路空中链路业务信道区段,例如在进行中的大量同时VoIP呼叫)的缘故,一个基站可能受到沉重负载。另一基站可能通过少量同时使用但每一用户在每个单位时间需要大量空中链路资源(例如,少量无线终端在每个单位时间需要大量上行链路空中链路资源来发送数字化高分辨率图像流信号)而受到沉重负载。例如由于位置和/或日时以及很少量的同时用户的缘故,又一基站可能受到轻度负载。
图2为说明根据各种实施例经由回程网络传达示范性信令的图200。根据各种实施例,所述系统中的至少一些基站交换负载信息(例如,上行链路负载因数信息)以有助于改进的干扰管理和空中链路资源的较佳分配。在图1的示范性系统100中,每一基站(例如)在持续进行的基础上将其自身确定的上行链路负载因数传达到系统100中的每一邻近基站。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行链路负载因数可根据调度(例如,循环调度)在基站之间传达。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行链路负载因数可响应于请求或命令而在基站之间传达,例如从另一基站或向另一基站传达。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行链路负载因数可响应于条件发生(例如,所确定的负载因数改变或所确定的负载因数超过极限)而在基站之间传达。在一些实施例中,当基站确定高负载水平时,所述基站可将其负载因数发送(例如)到选定的邻近基站。
基站1 101经由信号201传输其上行链路负载因数且经由信号202接收对应于基站2、4和5的上行链路负载因数,其中所述信号201和202经由网络链路123传达。基站2 102经由信号203传输其上行链路负载因数并经由信号204接收对应于基站1、3、5和6的上行链路负载因数,其中所述信号203和204经由网络链路122传达。基站3 103经由信号205传输其上行链路负载因数并经由信号206接收对应于基站2和6的上行链路负载因数,其中所述信号205和206经由网络链路128传达。基站4 104经由信号207传输其上行链路负载因数并经由信号208接收对应于基站1、5和7的上行链路负载因数,其中所述信号207和208经由网络链路126传达。基站5 105经由信号209传输其上行链路负载因数并经由信号210接收对应于基站1、2、4、6、7和8的上行链路负载因数,其中所述信号209和210经由网络链路124传达。基站6 106经由信号211传输其上行链路负载因数并经由信号212接收对应于基站2、3、5、8和9的上行链路负载因数,其中所述信号211和212经由网络链路129传达。基站7 107经由信号213传输其上行链路负载因数并经由信号214接收对应于基站4、5、8、10和11的上行链路负载因数,其中信号213和214经由网络链路125传达。基站8 108经由信号215传输其上行链路负载因数并经由信号216接收对应于基站5、6、7、9、11和12的上行链路负载因数,其中所述信号215和216经由网络链路130传达。基站9 109经由信号217传输其上行链路负载因数并经由信号218接收对应于基站6、8和12的上行链路负载因数,其中所述信号217和218经由网络链路131传达。基站10 110经由信号219传输其上行链路负载因数并经由信号220接收对应于基站7、11和13的上行链路负载因数,其中所述信号219和220经由网络链路138传达。基站11 111经由信号221传输其上行链路负载因数并经由信号222接收对应于基站7、8、10、12、13和14的上行链路负载因数,其中所述信号221和222经由网络链路137传达。基站12 112经由信号223传输其上行链路负载因数并经由信号224接收对应于基站8、9、11、14和N的上行链路负载因数,其中所述信号223和224经由网络链路133传达。基站13 113经由信号225传输其上行链路负载因数并经由信号226接收对应于基站10、11和14的上行链路负载因数,其中所述信号225和226经由网络链路139传达。基站14 114经由信号227传输其上行链路负载因数并经由信号228接收对应于基站11、12、13和N的上行链路负载因数,其中所述信号227和228经由网络链路134传达。基站N 115经由信号229传输其上行链路负载因数并经由信号230接收对应于基站12和14的上行链路负载因数,其中所述信号229和230经由网络链路135传达。请注意,给定基站和其邻近基站中的一者可通过或不通过单一网络路由器来连接。举例来说,在图1中,基站2和3用两个不同网络路由器连接,但所述两个基站邻近且如图2所示在其之间交换负载信息。
应了解,经由回程输送负载因数的信号可包括一个或一个以上负载因数。举例来说,信号202可包括针对BS 2负载因数、BS 4负载因数和基站5负载因数中的每一者的独立信号,例如独立消息。或者,信号202可在单一消息中包括BS 2、4和5的负载因数。
图3为说明(例如)根据循环调度从图1的系统100的基站中的每一者传输示范性广播信令的图300。所述基站的操作不需要且通常没有相对于彼此计时同步。举例来说,如图1所示当前连接到BS 5 105的WT 1 140可能没有相对于其它邻近基站(例如基站2102和基站6 106)计时同步。在图3的实例中,每一基站传输包括信标信号、导频信道信号和上行链路负载因数信号的广播信号。信标信号的特征有助于容易检测,即使通过可能不与传输信标信号的基站精确同步和/或正相对于传输信标信号的基站经历不良信道条件的无线终端进行检测。举例来说,信标信号在一些实施例中是相对较高功率的信号,其能量集中于一个或几个音调上,且信标信号的宽度大于典型OFDM符号信号,例如信标信号为两个OFDM符号宽,具有初始符号部分和扩展部分。在此实施例中,导频信号以低于信标信号的每音调功率进行传输,比信标信号更频繁地传输,且遵循预定的音调跳跃图案。上行链路负载因数广播信号作为广播信息信号的一部分传达。传达上载负载因数信息的单一广播信号可传达一个或一个以上上行链路负载因数。与基站的下行链路信令计时同步且具有良好信道条件的无线终端(例如,当前连接到基站附接点且经历良好信道条件的无线终端)应能够恢复上行链路负载因数广播信号。然而,使用邻近基站附接点的无线终端可能能够或不能够成功地恢复来自其当前并未连接的基站的广播上行链路负载因数信号,即使其可能能够恢复并评估信标信号和/或导频信道信号。
根据各种实施例的特征,基站广播其自身的上行链路负载因数和对应于其它基站(例如,邻近基站)的上行链路负载因数。因此,无线终端不需要必须依靠试图恢复来自其当前并未连接的基站的上行链路负载因数。因此,无线终端可较可能接收对应于其当前位置中的各个基站的当前上行链路负载因数信息,且可使用此信息来产生较适用的上行链路干扰报告,例如较精确的信标比率报告。举例来说,如果无线终端能够接收对应于其当前网络附接点的负载因数,但不能够接收对应于邻近基站的负载因数,那么无线终端可能必须在计算信标比率报告时使用未恢复上行链路负载的默认值。可能通常选择默认因数以采取保守方法,因此所述干扰报告可能潜在地高于实际上将产生的干扰。然而,如果无线终端能够获得干扰报告所需要的负载因数中的每一者,那么可产生较佳且较受控的干扰报告,并将其传达到基站以用于由所述基站进行较佳干扰管理和空中链路资源的较有效分配。
基站1 101广播信标信号302、导频信号301和输送对应于基站1、2、4和5的上行链路负载因数的信号303。基站2 102广播信标信号305、导频信号304和输送对应于基站1、2、3、5和6的上行链路负载因数的信号306。基站3 103广播信标信号308、导频信号307和输送对应于基站2、3和6的上行链路负载因数的信号309。基站4 104广播信标信号311、导频信号310和输送对应于基站1、4、5和7的上行链路负载因数的信号312。基站5105广播信标信号314、导频信号313和输送对应于基站1、2、4、5、6、7和8的上行链路负载因数的信号315。基站6 106广播信标信号317、导频信号316和输送对应于基站2、3、5、6、8和9的上行链路负载因数的信号317。基站7 107广播信标信号320、导频信号319和输送对应于基站4、5、7、8、10和11的上行链路负载因数的信号321。基站8 108广播信标信号323、导频信号322和输送对应于基站5、6、7、8、9、11和12的上行链路负载因数的信号324。基站9 109广播信标信号326、导频信号325和输送对应于基站6、8、9和12的上行链路负载因数的信号327。基站10 110广播信标信号329、导频信号328和输送对应于基站7、10、11和13的上行链路负载因数的信号330。基站11 111广播信标信号332、导频信号331和输送对应于基站7、8、10、11、12、13和14的上行链路负载因数的信号333。基站12 112广播信标信号335、导频信号334和输送对应于基站8、9、11、14和N的上行链路负载因数的信号336。基站13 113广播信标信号338、导频信号337和输送对应于基站10、11、13和14的上行链路负载因数的信号339。基站14 114广播信标信号331、导频信号330和输送对应于基站11、12、13、14和N的上行链路负载因数的信号332。基站N 115广播信标信号344、导频信号343和输送对应于基站12、14和N的上行链路负载因数的信号345。
图4为说明示范性无线终端1 140与其附近的各个基站交互的图400。无线终端1 140当前连接到基站5 105,将所述基站5 105用作网络附接点。无线终端1 140当前相对于基站5 105为开启状态的活动用户,相对于基站5 105计时同步,已由基站5 105分配开启状态识别符,且已经被分配上行链路专用控制信道区段,在所述上行链路专用控制信道区段上将控制信息报告传达到基站5 105。待传达到基站5 105的控制信道报告包括上行链路干扰报告,例如信标比率报告。各种干扰报告(例如,信标比率报告)将从当前附接点接收的信号的功率水平与从一个或一个以上其它基站(例如,邻近基站)接收的信号的功率水平进行比较,且所述报告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上行链路负载因数值(例如,增益调整值)以将基站的负载水平考虑在内。
无线终端1 104分别从基站(BS1 101、BS2 102、BS4 104、BS5 105、BS6 106、BS8108)接收信标信号(302、305、311、314、317和323)。归因于信标信号的性质,无线终端能够获得基站(101、102、104、105、106和108)中的每一者的所接收功率测量水平确定,即使无线终端并不与基站1、2、4、6和8精确同步。无线终端140还接收并评估来自基站5 105的导频信道信号313。此外,无线终端140从来自基站105的广播信息信号312接收对应于基站(1、2、4、5、6、7和8)的上行链路负载因数信息。
无线终端使用所接收的信息来产生上行链路干扰报告,例如各种类型的信标比率报告,其经由上行链路信号传达到基站5 105。基站5 105使用所接收的上行链路干扰报告来管理总体干扰,做出调度决策,确定最大上行链路数据速率,确定上行链路功率控制信息,且/或做出越区切换决策。此外,由基站5 105所确定的上行链路负载因数信息和/或由基站5经由回程网络所接收的上行链路负载因数信息在一些实施例中由基站105直接用作输入来做出各种调度、控制和/或越区切换决策。
一种类型的示范性信标比率报告在一些实施例中为特定信标比率报告,其将当前附接点基站与另一基站(例如,选定邻近基站)进行比较。举例来说,基站5 105可传输将BS 5 105与BS 6 106进行比较的特定信标比率报告。在此类状况下,无线终端140使用所接收的信标信号315测量信息与所接收的导频信道信号313测量信息中的至少一者、所接收的信标信号317测量信息以及在信号312中所接收的对应于基站5与基站6的上行链路负载因数信息来确定上行链路干扰报告。
另一类型的示范性信标比率报告在一些实施例中为通用信标比率报告,其将当前附接点基站与所检测的其它基站广播信号的复合物进行比较。举例来说,基站5 105可传输将BS 5 105与来自BS 1 101、BS 2 102、BS 4 104、BS 5 105、BS 6 106和BS 8 108的信息的复合物进行比较的通用信标比率报告。在此类状况下,无线终端1 140使用所接收的信标信号314测量信息与所接收的导频信道信号313测量信息中的至少一者、所接收的信标信号302测量信息、所接收的信标信号305测量信息、所接收的信标信号311测量信息、所接收的信标信号317测量信息、所接收的信标信号323测量信息以及在信号312中接收的对应于基站1、2、4、5、6、8的上行链路负载因数信息来确定上行链路干扰报告。
图5为示范性无线通信系统500(例如,OFDM通信系统)的图,其说明基站负载因数信息(例如,上行链路负载因数信息)经由回程网络在基站之间的通信,并说明广播自身负载因数信息和对应于其它基站(例如,邻近基站)的负载因数信息的示范性基站。示范性系统500包括经由回程网络耦合在一起并耦合到其它网络节点的多个基站(BS1 501、BS 2 502、BS 3 503、BS 4 504、BS 5 505、BS 6 506、BS 7 507、BS 8 508、BS 9509、BS 10 510、BS 11 511、BS 12 512、BS 13 513、BS 14 514和BS N 515),如图5所示。图例524指示图5中的实线526表示回程网络基础结构,例如网络链路。
系统500包括多个无线终端(无线终端1 516、...、无线终端N 518)。无线终端可分布在整个系统500中,其中基站负载(例如,基站附接点上行链路负载)在整个系统上有所变化。对于给定基站,基站确定其自身基站附接点负载。
无线终端1 516当前经由无线链路520连接到BS 5 505,而无线终端518当前经由无线链路522耦合到基站11 511。基站5505经由回程网络分别经由信号(528、534、530、536、532、538)将其负载因数传输到其邻近基站(BS 1 501、BS 2 502、BS 4 504、BS 6506、BS 7 507、BS 8 508)。基站5 505经由回程网络分别经由信号(540、544、542、546、550、548)从(BS 1 501、BS 2 502、BS 4 504、BS 6 506、BS 7 507、BS 8 508)接收对应于(BS 1 501、BS 2 502、BS 4 504、BS 6 506、BS 7 507、BS 8 508)的负载因数信息。基站5 505传输广播信标信号599、广播导频信道信号598和对应于基站5、6、7、8、1、2和4且经由广播信号597的广播负载因数信息。因此,连接到BS 5的无线终端(例如,WT 1 516)可经由所接收的广播信号597恢复对应于所关心邻近基站的负载因数信息。举例来说,无线终端1 516可恢复并使用各种上行链路干扰报告(例如,传达到基站5的信标比率报告)中的对应于基站5 505、基站2 502和基站6 506的上行链路负载因数信息。请注意,当基站经历高水平负载时,基站可将其负载信息发送到其邻近基站,但在其它时间可发送或不发送此信息。此外,基站可将邻近基站负载因数的广播限制为那些正经历高水平负载的邻近基站的负载因数,例如以与不管负载因数所指示的基站负载量如何均传输负载因数的实施方案相比减少广播信道中的额外开销量。或者,基站可以比轻度负载的邻近基站高的速率(例如,频率)来传输对应于高度负载的邻近基站的负载因数信息。在此类实施方案中,如果终端并未从其所附接的基站接收一个特定邻近基站的负载因数,那么所述终端可假定邻近基站为轻度负载,且因此当所述终端计算干扰报告(例如,信标比率报告)时,使用所述邻近基站的负载因数的第一默认值。第一默认值可经设定以表示邻近基站为轻度负载。应指出,在没有广播相邻基站的负载信息的通信系统中,如果无线终端不能恢复来自邻近基站的负载信息,那么无线终端不能使用接收对应于其未附接的基站的负载因数信息失败来作为未接收针对其的负载因数信息的基站为轻度负载的指示。在一些此类实施方案中,无线终端在计算信标比率报告时针对未接收到的上行链路负载因数使用与在针对沉重负载的邻近基站而非其它基站广播负载因数信息的系统中所使用的默认值不同的默认值(例如,第二默认值)。此第二默认因数可能通常经选择以采取保守方法,例如假定邻近基站并非为轻度负载,因为接收基站负载因数信息失败在此情况下不能被理解为轻度负载的指示符。因此,对应于针对沉重负载的邻近基站的负载因数信息是否由基站正常传输的第一和第二负载因素默认值将有所不同。
图6为根据各种实施例的示范性无线通信系统600的图,其说明基站负载因数信息在邻近基站之间的交换,其中连接到所述两个基站的示范性无线终端提供用于传送基站负载因数信息的无线通信路径。示范性无线通信系统600(例如,OFDM通信系统)包括多个基站,其中包括例如经由网络链路616、618和/或其它网络节点和/或链路而一起耦合到其它网络节点的基站1 602和基站2 604。
示范性通信系统600包括多个无线终端(例如,移动节点),其可在整个系统中移动且附接到某一基站,无线终端位于所述基站的覆盖区(例如,小区)中。在示范性通信系统600中,所述无线终端中的至少一些支持与两个基站附接点的同时连接。示范性无线终端P 614是一个此类无线终端,其经展示为经由第一无线链路630耦合到BS 1 601且经由第二无线链路632耦合到BS 2 604。请注意,为了描述起见,在此图中无线终端P614与所述两个基站同时连接。然而,还可能的是,无线终端P 614在不同的时间瞬间与所述两个基站连接。举例来说,无线终端P 614可首先与基站1连接且接着撤销所述连接并越区切换到基站2。在无线终端P 614与基站2连接之后,无线终端P 614可告知基站2基站1的负载信息。额外无线终端(WT 1 606、...、WT N 608)分别经由无线链路(620、..、622)耦合到BS 1 602。额外无线终端(WT 1′610、...、WT N′612)分别经由无线链路(624、...、626)耦合到BS 2 604。
BS 1 602确定其自身负载因数且在传输到WT P 614的消息634中传达所述值,WT P614又产生消息638并将其传输到BS 2 604。BS 2 604确定其自身负载因数并在传输到WT P 614的消息640中传达所述值,WT P 614又产生消息636并将其传输到BS 1 604。或者,WT P可例如响应于来自基站1的命令、来自基站2的请求或预定调度或者响应于所检测的状况(例如基站1负载因数的改变或BS 2正在广播关于BS 1负载的失效信息的辨识)而从基站1广播信号646恢复BS 1负载因数并在信号638中将所述值传输到基站2604。类似地,WT P可例如响应于来自基站2的命令、来自基站1的请求或预定调度或者响应于所检测的状况(例如基站2负载因数的改变或BS 1正在广播关于BS 2负载的失效信息的辨识)而从基站2广播信号652恢复BS 2负载因数并在信号636中将所述值传输到基站1 602。
基站1602传输广播信标信号642、广播导频信道信号644和广播负载因数信号646(例如,对应于基站1和基站2的上行链路负载因数)。基站2 604传输广播信标信号650、广播导频信道信号648和广播负载因数信号652(例如,对应于基站1和基站2的上行链路负载因数)。
当前连接到BS 1 602而并非连接到BS 2 604的WT(例如,WT 1606)接收并测量来自BS 2 604的高功率可容易检测的信标信号650、来自BS 1 602的信标信号642和来自BS 1 602的导频信道信号644。WT 1 606使用从广播信号646恢复的对应于BS 1和BS 2的上行链路负载因数信息、所接收的信标650的强度的测量以及所接收的信标642和导频644的强度中的至少一者来确定干扰报告(例如,信标比率报告)。所确定的干扰报告接着使用无线链路620经由专用控制信道区段信号传达到BS 602。
当前连接到BS 2 604而并非连接到BS 1 602的WT(例如,WT 1′610)接收并测量来自BS 1 602的高功率可容易检测的信标信号642、来自BS 2 604的信标信号650和来自BS 2 604的导频信道信号648。WT 1′610使用从广播信号652恢复的对应于BS 1和BS 2的上行链路负载因数信息、所接收的信标642的强度的测量以及所接收的信标650和导频648的强度中的至少一者来确定干扰报告(例如,信标比率报告)。所确定的干扰报告接着使用无线链路624经由专用控制信道区段信号传达到BS 2 604。
图7为根据各种实施例实施的示范性基站700的图。示范性基站700可以是图1的系统100、图5的系统500或图6的系统600的基站中的任一者。基站700可用于包括多个基站的多址无线通信系统,所述多个基站中的每一者包括至少一个基站附接点。在一些实施例中,基站700包括多个扇区。在一些实施例中,基站700使用多个不同载波。举例来说,给定扇区/载波组合可对应于基站附接点。示范性基站700包括经由总线712(在其上各种元件互相交换数据和信息)耦合在一起的接收器模块702、发射器模块704、处理器706、I/O接口模块708和存储器710。
接收器模块702(例如,OFDM接收器)耦合到接收天线714,基站经由所述接收天线714接收来自无线终端的上行链路信号。上行链路信号包括接入信号、计时控制信号、功率控制信号、业务信道信号和专用控制信道信号。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行链路信号包括对应于其它基站的基站负载因数信息,例如其中所述无线终端充当中继器传输所述信息。举例来说,在一些实施例中,基站700从移动通信装置接收对应于物理上邻近基站的附接点的基站负载因数信息,所述移动通信装置在与邻近基站的无线通信链路上已接收到邻近基站负载因数信息。举例来说,移动通信装置可同时维持两个无线通信链路且可充当两个邻近基站之间的中继器。专用控制信道信号包括干扰报告,例如使用上载因数信息的信标比率报告。举例来说,考虑到第一和第二无线终端正使用相同基站700附接点,无线接收器模块702从第一无线终端接收第一上行链路干扰报告且从第二无线终端接收第二上行链路干扰报告。
发射器模块704(例如,OFDM发射器)耦合到发射天线716,基站700经由所述发射天线716将下行链路信号传输到无线终端。下行链路信号包括各种广播信号,例如用于识别和/或测量通信信道的信标信号和/或导频信道信号。下行链路信号还包括广播信道信号,其中包括对应于基站700和对应于其它基站(例如,邻近基站)的上行链路负载因数信息。由发射器模块704传输的广播信号中的一些包括对应于其它基站的所接收的基站负载因数信息。下行链路信号还包括控制信号和业务信道区段信号。
I/O接口模块708将基站耦合到其它网络节点(例如,其它基站)和/或因特网。因此,I/O接口模块708有助于经由回程网络在基站700与其它基站(例如,邻近基站)之间交换负载因数信息。I/O接口模块708包括网络接口接收器718和网络接口发射器720。基站700经由基站700与接收器718所耦合的另一基站之间的回程链路经由网络接口接收器718接收物理上邻近的基站负载因数信息。基站700经由网络接口发射器720将对应于其自身附接点的所确定的上行链路负载因数信息传输到(例如)其它邻近基站。基站700经由网络接口接收器718接收对应于其它基站(例如,邻近基站)的附接点的上行链路负载因数信息。I/O接口模块708还允许使用基站700附接点的无线终端参加与使用不同基站的附接点的另一无线终端的通信通话。
存储器710包括例行程序722和数据/信息724。处理器706(例如,CPU)执行例行程序722且使用存储器710中的数据/信息724来控制基站700的操作并实施方法步骤。例行程序722包括通信例行程序726和基站控制例行程序728。通信例行程序726实施由基站700所使用的各种通信协议。基站控制例行程序728包括信标模块730、导频模块732、上行链路负载因数确定模块734、资源分配模块736、干扰报告恢复模块738、负载因数恢复模块740和负载因数广播信号产生模块742。
信标模块730使用包括信标信号信息756的数据/信息724来控制待广播的信标信号的产生和传输。导频信号模块732使用包括导频信号信息754的数据/信息724来控制待广播的导频信道信号的产生和传输。上行链路负载因数确定模块734确定指示基站700的一个或一个以上附接点的上行链路负载的上行链路负载因数。举例来说,上行链路负载因数确定模块734确定所确定的基站负载因数748。
资源分配模块736根据所接收的上行链路干扰报告信息(例如,所接收的第一和第二上行链路干扰报告)来分配上行链路资源。在一些实施例中,所接收的上行链路干扰报告随对应于基站700的基站附接点和另一基站(例如,邻近基站)的基站附接点的所传输负载因数信息而变。在一些实施例中,来自第一无线终端的第一干扰报告随广播信号(例如来自基站700的信标或导频信道信号)的由第一无线终端测量的所接收功率水平、对应于基站700的附接点的第一上行链路负载因数、广播信号(例如来自另一基站(例如,邻近基站)的信标或导频信道信号)的由第一无线终端进行的所接收功率水平测量和对应于所述另一基站的附接点的第二上行链路负载因数而变。
干扰报告恢复模块738恢复从无线终端使用基站700附接点传达的上行链路干扰报告(例如,信标比率报告)。所接收的WT 1干扰报告信息750和所接收的无线终端N干扰报告信息752表示从干扰报告恢复模块738输出的信息且由资源分配模块736用作输入。
负载因数恢复模块740恢复通过网络接口接收器718和/或无线接收器模块702经由消息所传达的对应于其它基站(例如,邻近基站)的负载因数。所接收的基站2负载因数744和所接收的基站N负载因数N 746表示来自负载因数恢复模块740的输出。
负载因数广播信号产生模块742控制经由发射器704的信号产生和广播,所述发射器704输送一个或一个以上负载因数(例如,一个或一个以上基站2负载因数744、基站N负载因数746和所确定的基站负载因数748)。在一些实施例中,在基站700包括多个扇区且/或使用多个载波的情况下,负载因数广播信号产生模块针对给定附接点相关负载因数信息选择性地进行广播且同时制止传输其它所存储的负载因数信息。举例来说,由于使用不同载波和/或邻近基站扇区的覆盖方向,使用扇区的特定基站附接点的无线终端可能与对应于一些其它附接点的上行链路负载因数信息无关。
数据/信息724包括对应于其它基站的多个基站附接点的所接收负载因数(所接收的基站2负载因数744、...、所接收的基站N负载因数746)、对应于BS 700附接点的所确定基站负载因数748、多个干扰报告信息(所接收的WT 1干扰报告信息750、...、WT N接收的干扰报告信息752)、导频信号信息754、信标信号信息756、负载因数广播调度信息758和系统基站信息760。系统基站信息760包括对应于多个邻近基站的信息(邻近基站2信息762、...、邻近基站n信息764)。数据/信息724还包括多组WT分配的资源信息(WT 1分配的资源信息766、...、WT N分配的资源信息768)。WT 1分配的资源信息766包括基站指派的识别信息770、上行链路专用控制信道信息772、上行链路业务信道区段信息774和越区切换信息776。WT N分配的资源信息768包括基站指派的识别信息778、上行链路专用控制信道信息780、上行链路业务信道区段信息782和越区切换信息784。
所接收的基站2负载因数744和所接收的基站N负载因数746是负载因数恢复模块740的输出,而所确定的基站负载因数748是确定模块734的输出。对于示范性实施例,描述示范性上行链路负载因数和用以表示所述负载因数信息的相应值的信息包括在图9的表格900中。
所接收的WT 1干扰报告信息750和所接收的WT N干扰报告信息752(例如,信标比率报告信息)是干扰报告恢复模块738的输出。对于示范性实施例,描述信标比率报告的示范性格式的信息在图10的表格1000中说明。
导频信号信息754包括识别循环下行链路信道结构(在其上将广播导频信号)中的空中链路资源(例如,OFDM音调符号)的信息以及对应于所述导频音调信号的功率水平信息。信标信号信息756包括识别哪些空中链路资源(例如,OFDM音调符号)将用于输送信标信号以及与信标信号相关联的功率水平的信息。在一些实施例中,信标信号以高于其它类型的下行链路信号的每音调功率水平来广播,其是窄带信号(例如,占据一个或几个具有高能量集中的音调),且具有超过OFDM符号传输时间周期的持续时间,因此有助于由可相对于信标信号的发射器同步或不同步的无线终端容易检测。
负载因数广播调度信息758包括识别基站700何时应广播对应于其自身附接点和其它基站(例如,邻近基站)的附接点的特定上行链路负载因数的信息。负载因数广播调度信息758由负载因数广播信号产生模块742使用。在一些实施例中,利用基站700和无线终端已知的预定负载因数广播调度,因此消除在广播信令中包括至少一些基站附接点识别信息的需要且因此减小信令额外开销。
邻近基站2信息762包括基站2识别信息、识别哪些载波由基站2使用的信息、在上行链路干扰相关方面使基站2的特定附接点与基站700的特定附接点相关联的信息和对应于基站2附接点的特定所接收的BS 2上行链路负载因数是否应广播到使用特定基站700附接点的无线终端。
WT 1分配的资源信息766包括由资源分配模块736所确定的信息。基站指派的识别信息770包括(例如)基站700临时指派的开启状态识别符。上行链路专用控制信道信息772包括识别哪些专用控制信道区段已经被分配到WT 1用于传达上行链路控制信息报告的信息,例如根据预定映射信息,所述报告中的至少一些是上行链路干扰报告。上行链路业务信道信息774包括识别(例如)预定上行链路信道结构中的哪些上行链路业务信道区段已经被分配到WT 1的信息。越区切换信息776包括(例如)响应于上行链路负载考虑由资源分配模块734引导到WT 1的越区切换起始信令信息。
图8为根据各种实施例的示范性无线终端800(例如,移动节点)的图。示范性无线终端800包括经由总线812(在其上各种元件可相互交换数据信息)耦合在一起的第一接收器模块802、第一发射器模块804、处理器806、I/O装置808和存储器810。在一些实施例中,例如在支持与至少两个不同基站附接点的同时无线通信链结的一些实施例中,无线终端800还包括耦合到总线812的第二接收器模块818和第二发射器模块820。
第一接收器模块802(例如,OFDM接收器)耦合到接收天线814,无线终端800经由所述接收天线814接收来自基站的下行链路信号。下行链路信号包括广播信标信号、广播导频信道信号和广播上行链路负载因数信号,所述广播上行链路负载因数信号输送对应于广播所述信号的基站的附接点的上行链路负载因数信息和对应于其它基站(例如,邻近传输正被接收的广播负载因数信号的基站的基站)的附接点的上行链路负载因数信息。下行链路信号还包括资源分配信号,例如输送基站指派的无线终端识别符的信号、输送业务信道区段指派的信号和输送专用控制信道指派信息的信号。在一些实施例中,下行链路信号包括引导到WT 800的传达基站附接点负载信息的消息,使得WT 800可将所述信息中继到WT 800还连接的另一邻近基站。在一些实施例中,下行链路信号包括传送负载因数信息的请求和传送负载因数信息的命令中的至少一者。
第一发射器模块804(例如,OFDM发射器)耦合到发射天线816,无线终端800经由所述发射天线816将上行链路信号传输到基站。在一些实施例中,接收器模块802与发射器模块804使用同一天线,例如结合双工模块。上行链路信号包括专用控制信道报告(其包括干扰报告,例如使用分配到无线终端的专用控制信道区段的信标比率报告)、上行链路业务信道区段信号、接入信号、功率控制信号、计时控制信号和越区切换信号。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行链路信号还包括输送对应于基站附接点的上行链路负载因数信息的消息,例如使用无线终端作为两个基站之间的中继器。
第二接收器模块818(例如,OFDM接收器)耦合到接收天线822,无线终端800经由所述接收天线822接收来自基站的下行链路信号。下行链路信号包括广播信标信号、广播导频信道信号和广播上行链路负载因数信号,所述广播上行链路负载因数信号输送对应于广播所述信号的基站的附接点的上行链路负载因数信息和对应于其它基站(例如,邻近传输正被接收的广播负载因数信号的基站的基站)的附接点的上行链路负载因数信息。下行链路信号还包括资源分配信号,例如输送基站指派的无线终端识别符的信号、输送业务信道区段指派的信号和输送专用控制信道指派信息的信号。在一些实施例中,下行链路信号包括引导到WT 800的传达基站附接点负载信息的消息,使得WT 800可将所述信息中继到WT 800还连接的另一邻近基站。在一些实施例中,下行链路信号包括传送负载因数信息的请求和传送负载因数信息的命令中的至少一者。
第二发射器模块820(例如,OFDM发射器)耦合到发射天线824,无线终端800经由所述发射天线824将上行链路信号传输到基站。在一些实施例中,接收器模块818与发射器模块824使用同一天线,例如结合双工模块。上行链路信号包括专用控制信道报告(其包括干扰报告,例如使用分配到无线终端的专用控制信道区段的信标比率报告)、上行链路业务信道区段信号、接入信号、功率控制信号、计时控制信号和越区切换信号。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行链路信号还包括输送对应于基站附接点的上行链路负载因数信息的消息,例如使用无线终端作为两个基站之间的中继器。在一些实施例中存在包括两个接收器/发射器对(802/804、818/820)有助于支持与两个不同基站附接点的同时无线连接,这有助于在邻近基站之间传送基站附接点上行链路负载因数信息,其中使用无线终端800作为中继器。
I/O装置808(例如,小键盘、键盘、麦克风、开关、显示器、扬声器等)允许WT 800的用户输入数据/信息、存取输出数据/信息并控制无线终端的至少一些功能。
存储器810包括例行程序826和数据/信息828。处理器806(例如,CPU)执行例行程序826并使用存储器800中的数据/信息828来控制无线终端800的操作并实施方法步骤。例行程序826包括通信例行程序830和基站控制例行程序832。通信例行程序830实施由无线终端800所使用的各种通信协议。基站控制例行程序832包括信标信号测量模块834、导频信号测量模块836、负载因数恢复模块838和干扰报告产生模块840。在一些实施例中,例如在支持与两个不同基站附接点的两个同时无线通信链结的一些实施例中,无线终端包括负载因数中继模块842。
信标信号测量模块834测量从基站附接点广播的信标信号的所接收信号强度。导频信号测量模块836测量从基站附接点广播的导频信道信号的所接收信号强度。
负载因数恢复模块838从广播基站信号恢复对应于基站附接点的负载因数。举例来说,基站广播对应于其自身基站附接点和其广播信道中的邻近基站的附接点的负载因数,且无线终端800经由第一接收器模块802接收信号并使用负载因数恢复模块838恢复负载因数信息。
干扰报告产生模块840(例如,信标比率报告产生模块)使用从信标信号模块834和/或导频信号测量模块836以及负载因数恢复模块838所获得的信息来产生干扰报告,例如特定或通用信标比率报告。负载因数恢复中继模块842控制所接收的上行链路负载因数信息在邻近基站之间经由无线通信信道的中继。举例来说,无线终端可同时使用接收器/发射器对(802/804)连接到第一基站的基站附接点并使用接收器/发射器对(818/820)连接到邻近所述第一基站的第二基站的基站附接点,且所接收的对应于所述第一基站的上行链路负载因数信息可经由消息信令到所述第二基站,其中所述消息在模块842的控制下产生并信令。因此,经由模块842,可利用碰巧当前连接到两个邻近基站的无线终端800随机地在所述邻近基站之间传达负载因数信息,而无需使用回程来传送负载因数信息。
数据/信息828包括多个已接收并恢复的上行链路负载因数(所接收的基站1负载因数844、...、所接收的基站N负载因数846)、对应于基站的所测量导频信号信息(对应于BS 1的所测量导频信号信息848、...、对应于基站N的所测量导频信号信息849)、所测量的信标信号信息(对应于基站1的所测量信标信号信息850、对应于基站N的所测量信标信号信息851)、所产生的干扰报告信息852、系统基站信息864和所分配的资源信息854。在一些实施例中,数据/信息828还包括基站负载因数中继消息信息870。
所接收的基站负载因数(所接收的基站1负载因数844、...、所接收的基站N负载因数846)是负载因数恢复模块838的输出。应理解,各个基站可以且有时确实具有例如对应于基站处的多个不同附接点的多个上行链路负载因数,且无线终端有时恢复、存储和/或传输对应于同一基站的不同基站附接点的多个负载因数。
所测量的导频信号信息(BS 1导频信号信息848、BS N导频信号信息849)是模块836的输出,而所测量的信标信号信息(BS 1信标信号信息850、BS N信标信号信息851)是信标信号测量模块834的输出。所测量的导频信号信息(BS N)849经展示为虚线框以指示其可在一些实施例中不存在。举例来说,支持与两个不同基站附接点的两个同时连接的实施例(例如,包括第二接收器模块818/第二发射器模块820的实施例)可同时恢复导频信道信号的来自两个基站的测量。然而,一些其它实施例(例如,使用单一接收器模块802的一些实施例)可支持对应于当前附接点的单组导频信号测量848且可利用信标信号测量来评估来自其它基站的信号强度。
所产生的干扰报告信息852(例如,使用导频和/或信标信号测量以及上行链路负载因数信息的通用或特定信标比率报告)是干扰报告产生模块840的输出。系统基站信息864包括对应于多个基站的信息(基站1信息866、...、基站n信息868)。基站1信息866包括对应于基站1的不同附接点的信息,其中包括下行链路计时与频率结构信息、上行链路计时与频率结构信息、载波信息、音调区块信息、调度信息,其包括识别基站何时广播上行链路负载因数的信息以及识别哪些邻近基站附接点对基站1的附接点中的每一者有意义的信息。
所分配的资源信息854包括:基站指派的识别信息856,例如基站指派的无线终端开启状态识别符;上行链路专用控制信道信息858,例如识别分配到无线终端以传输包括上行链路干扰报告的上行链路控制报告的专用控制信道区段的信息;上行链路业务信道信息860,例如识别指派到无线终端的上行链路业务信道区段的信息;以及越区切换信息862。
基站负载因数中继消息信息870包括由负载因数中继模块产生的信号,例如在经由无线终端800从一个基站向邻近基站传递上行链路负载因数中使用的信号。
图9为示范性上行链路负载因数信息的表格900的图。第一列952表示例如使用3个信息位的8个不同值,其可在对应于基站扇区的附接点的下行链路广播信道消息中传达到无线终端和/或在消息中在基站之间(例如,在邻近基站之间)传达,所述值用于表示基站附接点的上行链路负载因数。第二列954以dB为单位表达对应于基站附接点的上行链路负载因数bi,且表示可根据此示范性格式传达的不同水平的上行链路负载。所传达的负载因数值bi用于无线终端来产生干扰报告,例如用来产生信标比率报告。通信值(0、1、2、3、4、5、6、7)分别对应于以dB为单位的负载因数(0、-1、-2、-3、-4、-6、-9、-无穷)。因此,以实数值表达的示范性负载因数可表现为在1到0范围内的八个可能值。
图10为示范性4位上行链路干扰报告(例如,示范性4位下行链路信标比率报告(DLBNR4))的格式的表格1000的图。第一列1002识别可由所述报告表示的16个交替位模式。第二列1004识别与每一潜在位模式相关联的解译,例如所报告的调整功率计算水平,例如无线终端测量的从两个或两个以上基站附接点所接收的下行链路信标信道信号的比率,所述比率已使用对应于所述附接点的上行链路负载因数进行增益调整。在表格1000的实例中,报告值的范围介于-3dB与26dB之间。
一个示范性特定信标比率报告使用所测量的信标信号,其中每一信标以相同功率水平=(PB0*b0)/(PB1*b1)进行传输,其中PB0为无线终端所测量的从无线终端当前所连接的服务基站接收的信标信号的功率,PB1为无线终端所测量的从邻近基站接收的信标的功率,b0为当前服务基站的上行链路负载因数,且b1为邻近基站的上行链路负载因数。
一个示范性通用信标比率报告使用所测量的信标信号,其中每一信标以相同功率水平=(PB0*b0)/((PB1*b1)+(PB2*b2))传输,其中PB0为无线终端所测量的从无线终端所连接的服务基站接收的信标信号的功率,PB1为无线终端所测量的从第一邻近基站附接点接收的信标的功率,PB2为无线终端所测量的从第二邻近基站附接点所接收的信标的功率,b0为当前服务基站的上行链路负载因数,b1为第一邻近基站附接点的上行链路负载因数,且b2为第二邻近基站附接点的上行链路负载因数。此示范性类型的信标比率报告可延伸用于N个邻近基站附接点,(PB0*b0)/((PB1*b1)+(PB2*b2)+,...,+(PBN*bn)),其中PBN为在第N个邻近基站附接点上测量的所接收功率,且bn为第N个邻近基站附接点的上行链路负载因数。
另一示范性通用信标比率报告使用所测量的信标信号,其中每一信标以相同功率水平=(PB0*b0)/max((PB1*b1),(PB2*b2))传输,其中PB0为无线终端所测量的从所述无线终端所连接的服务基站接收的信标信号的功率,PB1为无线终端所测量的从第一邻近基站附接点接收的信标的功率,PB2为无线终端所测量的从第二邻近基站附接点接收的信标的功率,b0为当前服务基站的上行链路负载因数,b1为第一邻近基站附接点的上行链路负载因数,且b2为第二邻近基站附接点的上行链路负载因数。此示范性类型的信标比率报告可延伸用于N个邻近基站附接点,(PB0*b0)/max((PB1*b1),(PB2*b2),...,(PBN*bn)),其中PBN为在第N个邻近基站附接点上所测量的所接收功率,且bn为第N个邻近基站附接点的上行链路负载因数。
在一些实施例中,不同基站附接点以不同功率水平传输其信标信号,且在信标比率报告中利用额外的增益调整因数。在一些实施例中,在信标比率报告中利用导频与信标信号的混合物,且使用额外的增益调整因数来均衡缩放比例。在一些实施例中,不同基站附接点以不同功率水平传输导频且使用额外的增益调整因数来均衡缩放比例。
应理解,如果无线终端不能够接收邻近基站负载因数信息,那么无线终端可能必须使用计算报告所需要的未恢复邻近基站负载因数的默认值。在此情形中,无线终端可能使用造成干扰水平过高估计的邻近基站的未恢复负载因数的保守默认值。当基站考虑所述干扰报告并分配资源时,这将具有导致浪费空中链路资源的趋势。因此,通过经由当前连接传达邻近基站负载因数,无线终端将能够成功地恢复邻近基站的负载因数的可能性得以显著改进。这可导致较准确且较佳控制的干扰报告。通过向基站提供较一致且准确的干扰报告,基站可较有效地分配资源和管理干扰。
图11为在包括多个基站的多址无线通信系统中操作第一基站的示范性方法的流程图1100的图。所述无线通信系统中的每一基站包括至少一个基站附接点。第一基站可以是单扇区基站或多扇区基站。举例来说,在一个示范性实施例中,单扇区基站的附接点对应于小区、下行链路载波、下行链路音调区块、相应的上行链路载波和相应的上行链路音调区块组合;而多扇区基站的附接点对应于小区、扇区、下行链路载波、下行链路音调区块、相应的上行链路载波与相应的上行链路音调区块组合。
操作始于步骤1102,其中将第一基站通电并初始化。操作从开始步骤1102前进到步骤1104。在步骤1104中,第一基站广播第一广播信号,例如信标或导频信道信号。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基站广播信标信号与导频信道信号两者。在一些实施例中,根据循环下行链路信道结构来广播第一广播信号。操作从步骤1104前进到步骤1106。在步骤1106中,第一基站确定指示第一基站附接点的上行链路负载的第一上行链路负载因数,所述第一基站附接点对应于所述第一基站。接着,在步骤1108中,第一基站使用下行链路广播信道来传输所述第一上行链路负载因数。操作从步骤1108前进到步骤1110。
在步骤1110中,第一基站接收指示对应于第二基站的第二基站附接点的负载的第二基站负载因数信息。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基站在物理上邻近所述第一基站,且接收所述第二基站负载因数信息包括在第一与第二基站之间的回程链路上接收所述第二基站负载因数信息。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基站在物理上邻近所述第一基站,且接收所述第二基站负载因数信息包括从移动通信装置接收所述第二基站负载因数信息,所述移动通信装置在无线通信链路上接收所述第二基站负载因数信息。举例来说,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移动通信装置是支持多个同时无线通信链路的移动无线终端。
接着,在步骤1112中,第一基站广播所述接收的第二基站负载因数信息中的至少一些。举例来说,第一基站广播对应于所述第二基站附接点的第二上行链路负载因数,所述第二上行链路负载因数包括在所述至少一些第二基站负载因数信息中。在一些实施例中,传输所述第二基站负载因数信息中的至少一些使用正交频分多路复用信号。操作从步骤1112前进到步骤1114或步骤1118。在一些实施例中,针对一些基站执行步骤1114和步骤1116,而针对其它基站并不执行所述步骤。举例来说,如果第一基站在无线通信系统中具有使用相同上行链路频谱且潜在地彼此干扰的多个邻近基站,那么在一些实施例中,步骤1114和步骤1116由第一基站执行。
在步骤1114中,第一基站例如经由回程网络接收指示第三基站附接点的上行链路负载的第三上行链路负载因数信息,所述第三基站附接点对应于第三基站和所述第二基站中的一者,所述第三基站邻近所述第一基站。在一些实施例中,其中第三附接点对应于所述第二基站,所述第二和第三基站附接点对应于第二基站的不同扇区(例如,邻近扇区)。接着,在步骤1116中,第一基站使用下行链路广播通信信道传输所述第三上行链路负载因数。操作从步骤1116前进到步骤1118。
在步骤1118中,第一基站从第一无线终端接收第一上行链路干扰报告,例如信标比率报告,且在步骤1120中,第一基站从第二无线终端接收第二上行链路干扰报告(例如,信标比率报告)。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和第二上行链路干扰报告随所传输的第一和第二负载因数而变。在各种实施例中,第一上行链路干扰报告随第一广播信号的由第一无线终端测量的所接收功率水平、第一上行链路负载因数、来自第二基站的第二广播信号的由第一无线终端进行的所接收功率水平测量以及第二上行链路负载因数而变。在一些此类实施例中,来自第一基站的第一广播信号是信标和导频信道信号中的一者,且来自第二基站的第二广播信号是信标和导频信道信号中的一者。
在一些实施例中,对于一些基站的至少一些第一和第二干扰报告,第一和第二上行链路干扰报告已经由所述第一和第二无线终端根据所述第一、第二和第三上行链路负载因数来确定。举例来说,第一基站可具有共享相同频谱的至少两个邻近基站,且第一和第二干扰报告可以是使用来自所述三个基站的功率测量信息和负载因数信息的通用类型报告。或者,第一和第二干扰报告可以是特定类型的干扰报告,其比较来自两个基站(例如,所述第一基站和一个其它选定邻近基站)的所接收功率测量且使用来自所述第一基站和所述一个其它选定邻近基站的负载因数信息。
接着,在步骤1122中,第一基站根据所述接收的第一和第二上行链路干扰报告来确定上行链路资源分配。在一些实施例中,根据所接收的第一和第二上行链路干扰报告来确定上行链路资源分配包括调度业务信道区段。在一些实施例中,根据所述接收的第一和第二上行链路干扰报告来确定上行链路资源分配包括起始第一无线终端从第一附接点到第二附接点的越区切换。在一些实施例中,根据所述接收的第一和第二上行链路干扰报告来确定上行链路资源分配包括改变专用控制信道分配。在一些实施例中,根据所述接收的第一和第二上行链路干扰报告来确定上行链路资源分配包括初始化所述第一无线终端的改变以使用第一基站的不同附接点,例如使用不同载波和/或扇区来附接到第一基站。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基站根据下行链路传输循环调度来传输上行链路负载因数;第一基站将上行链路区段分配到第一无线终端以根据循环上行链路调度来传输上行链路干扰报告;且来自第一无线终端的上行链路干扰报告经调度以由第一基站以高于对应于附接点的上行链路负载因数经调度以进行传输的频率来接收。上行链路干扰报告在一些实施例中是上行链路专用控制信道内的所分配预定位置,且上行链路负载因数信息是下行链路广播信道结构内的所分配预定位置。
图12(包含图12A与图12B的组合)为在包括多个基站的多址无线通信系统(例如,包括上行链路音调跳跃的OFDM扩频多址无线通信系统)中操作基站的示范性方法的流程图1200的图。操作始于步骤1202,其中将基站通电并初始化。操作从开始步骤1202前进到步骤1204、步骤1206、步骤1208、连接节点A 1212、连接节点B 1214和连接节点C 1216。
在步骤1204中,基站接收对应于其它基站(例如,邻近基站)的基站附接点的负载因数信息。所述接收在一些实施例中经由回程网络链路和/或经由到达移动装置的无线链路通过网络接口接收器进行。步骤1204的操作在持续进行的基础上执行。从步骤1204获得对应于其它基站的附接点信息(BS 2附接点1负载因数信息1218、...、BS N附接点M负载因数信息1220)并将其转发到步骤1208。
在步骤1206中,基站确定对应于基站的基站附接点的负载因数信息(BS 1附接点1负载因数信息1222、...、基站1附接点n负载因数信息1224)。所确定的负载因数信息(1222、1224)提供作为步骤1208的输入。步骤1206由基站在持续进行的基础上执行,例如根据开启状态用户的数目的改变、请求在上行链路业务信道区段中传达的积压帧量的改变和与无线终端相关联的上行链路业务信道数据速率信息的改变来重新调整对应于附接点的负载因数。
在步骤1208中,基站产生包括基站负载因数信息的广播消息,所述传输的广播消息中的至少一些包括对应于其它基站(例如,邻近基站)的负载因数信息。步骤1208在持续进行的基础上执行。来自步骤1208的输出包括多个包括负载因数信息的广播消息(包括负载因数信息1226的广播消息1、...、包括负载因数信息1228的广播消息m)。操作从步骤1208前进到步骤1210。在步骤1210中,基站在空中链路上传输所产生的包括负载因数信息的广播消息,所述传输的消息中的至少一些包括对应于其它基站(例如,邻近基站)的负载因数信息。步骤1210在持续进行的基础上执行,例如根据在循环下行链路信道结构中的广播信道内为负载因数信息保留的预定位置。
对于基站的每一基站附接点,操作从连接节点A 1212前进到步骤1230。在步骤1230中,基站从当前使用基站附接点的无线终端接收上行链路干扰报告(例如,信标比率报告),所述上行链路干扰报告中的一些已经使用对应于其它基站(例如,邻近基站)的负载因数信息而产生,负载因数信息先前已经由基站广播。步骤1230在持续进行的基础上执行。举例来说,在包括专用控制信道的循环上行链路信道结构内的预定位置处,专用控制信道区段携载来自使用基站附接点的当前开启状态无线终端的干扰报告。所恢复的干扰报告(WT 1上行链路干扰报告1238、...、WT N上行链路干扰报告1240)是来自步骤1230的输出且在步骤1232中用作输入。
对于基站的每一基站附接点,操作从连接节点B 1214前进到步骤1232。在步骤1232中,基站根据所述接收的上行链路干扰报告来调度空中链路资源,例如上行链路业务信道区段。步骤1232在持续进行的基础上执行。
从连接节点C 1216,操作前进到步骤1234。在步骤1234中,基站产生包括对应于基站的基站负载因数信息的消息。基站1附接点负载因数信息(BS附接点1负载因数信息1222、...、BS附接点n负载因数信息1224)是步骤1234的输入,而所产生的BS 1负载消息1242是步骤1234的输出。消息1242包括对应于基站的一个或一个以上附接点的负载因数信息。举例来说,基站可为仅具有一个附接点的单扇区基站,且消息1224包括对应于所述单一附接点的负载因数信息。或者,基站可包括对应于多个扇区和/或载波的多个附接点。通过多个附接点,在一些实施例中,消息1242输送对应于单一附接点的负载因数信息。通过多个附接点,在一些实施例中,消息1242输送对应于所述基站的一组附接点所对应的负载因数信息。对应于消息1242的所述组附接点可以是对应于所述基站的完整组负载因数信息的子组。举例来说,一些基站附接点负载因数信息可与邻近基站相关,而其它基站附接点负载因数信息可不相关,例如随所利用的覆盖区和/或频谱而变。步骤1234在持续进行的基础上执行。操作从步骤1234前进到步骤1236。
在步骤1236中,基站将所产生的消息1242传输到另一网络节点(例如,邻近基站)。举例来说,所述传输可经由回程网络进行。在一些此类实施例中,包括负载因数信息的消息源自基站且目的地是邻近基站。或者,在一些实施例中,包括负载因数信息的所传输的消息被引导到中心节点,所述中心节点收集来自系统中多个基站的负载因数信息,且接着将所述相关负载因数信息转发到各个基站,例如随拓扑结构而变。或者,在一些实施例中,基站利用当前连接到其自身和邻近基站的无线终端来将负载因数信息转发到邻近基站。步骤1236在持续进行的基础上执行。
在一些实施例中,负载因数信息根据循环计时结构在邻近基站之间交换。在一些实施例中,负载因数信息由基站响应于来自邻近基站的请求而传达。在一些实施例中,负载因数信息由基站响应于预定条件被满足来传达,例如基站响应于达到高水平负载而传达负载因数信息。在一些实施例中,响应于所检测到的基站处的负载改变而传达负载因数信息。
尽管在OFDM系统的上下文中进行描述,但各种实施例的方法和设备可应用于较宽范围的通信系统,其中包括许多非OFDM和/或非蜂窝式系统。
在各种实施例中,本文所描述的节点使用一个或一个以上模块来实施以执行对应于一种或一种以上方法的步骤,例如信号处理、信标产生、信标检测、信标测量、连接比较、连接实施。在一些实施例中,使用模块来实施各种特征。此类模块可使用软件、硬件或软件与硬件的组合来实施。上述方法或方法步骤中的许多者可使用包括在机器可读媒体(例如存储器装置,例如RAM、软盘等)中的机器可执行指令(例如软件)来实施,以控制机器(例如,具有或不具有额外硬件的通用计算机),以例如在一个或一个以上节点中实施上述方法的全部或部分。因此,各种实施例针对于包括机器可执行指令以致使机器(例如,处理器和相关联硬件)执行上述方法的一个或一个以上步骤的机器可读媒体。
鉴于以上描述,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将容易了解上文描述的方法和设备的众多额外变化。应认为此类变化属于范围内。各种实施例的方法和设备可以且在各种实施例中与CDMA、正交频分多路复用(OFDM)和/或可用于提供接入节点与移动节点之间的无线通信链路的各种其它类型的通信技术一起使用。在一些实施例中,接入节点被实施为使用OFDM和/或CDMA建立与移动节点的通信链路的基站。在各种实施例中,所述移动节点被实施为笔记本计算机、个人数据助理(PDA)或其它包括接收器/发射器电路以及逻辑和/或例行程序的便携式装置以用于实施各种实施例的方法。

Claims (32)

1.一种在包括多个基站的多址无线通信系统中操作第一基站的方法,所述多个基站中的每一者包括至少一个基站附接点,所述方法包含:
根据预定调度或响应于以下内容之一接收从移动通信设备发送的第二基站负载因数信息:i)从所述第一基站到所述移动通信设备的用于请求所述第二基站负载因数信息的消息;ii)来自第二基站的用于请求传输所述负载因数信息的信号;iii)所述移动通信设备检测到的第二基站负载因数信息中的变化;或者iv)移动通信设备检测到第一基站正在广播关于第二基站负载因数的失效信息,所述第二基站负载因数信息指示对应于第二基站的第二基站附接点的负载;和
广播至少一些所述接收的第二基站负载因数信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还包括:
在接收第二基站负载因数信息之前,从第一基站向所述移动通信设备发送用于请求所述第二基站负载因数信息的所述消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接收到的第二基站负载因数信息由移动通信设备响应于所述移动通信设备检测到的第二基站负载因数信息中的变化而发送。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接收到的第二基站负载因数信息由移动通信设备响应于来自第二基站的用于请求传输所述负载因数信息的信号而发送。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接收到的第二基站负载因数信息由移动通信设备响应于检测到第一基站正在广播关于第二基站负载因数的失效信息而发送。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进一步包含:
确定指示第一基站附接点的上行链路负载的第一上行链路负载因数,所述第一基站附接点对应于所述第一基站;和
除至少一些第二基站负载因数信息之外,还使用下行链路广播通信信道传输所述第一上行链路负载因数,其中所述至少一些第二基站负载因数信息包括对应于所述第二基站附接点的第二上行链路负载因数;
从第一无线终端接收第一上行链路干扰报告;
从第二无线终端接收第二上行链路干扰报告;
根据所接收的第一和第二上行链路干扰报告来确定上行链路资源分配。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一和第二上行链路干扰报告随所述传输的第一和第二上行链路负载因数而变,所述方法进一步包含,
在接收所述第一上行链路干扰报告之前,广播第一广播信号;且
其中所述第一上行链路干扰报告随经所述第一无线终端测量的所述第一广播信号的所接收功率水平、所述第一上行链路负载因数、所述第一无线终端对来自所述第二基站的第二广播信号进行的所接收功率水平测量和所述第二上行链路负载因数而变。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中来自所述第一基站的所述第一广播信号是信标和导频信道信号中的一者,且其中来自所述第二基站的所述第二广播信号是信标和导频信道信号中的一者。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中根据所述接收的第一和第二上行链路干扰报告来确定上行链路资源分配包括调度业务信道区段。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中根据所述接收的第一和第二上行链路干扰报告来确定上行链路资源分配包括起始所述第一无线终端从所述第一附接点到所述第二附接点的越区切换。
11.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进一步包含
经由回程链路接收指示第三基站附接点的上行链路负载的第三上行链路负载因数,所述第三基站附接点对应于第三基站,所述第三基站邻近所述第一基站;和
使用下行链路广播通信信道传输所述第三上行链路负载因数,其中已经根据所述传输的第一、第二和第三上行链路负载因数确定了所述第一和第二上行链路干扰报告。
12.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进一步包含
经由回程网络接收指示第三基站附接点的上行链路负载的第三上行链路负载因数,所述第三基站附接点对应于所述第二基站,所述第二和第三基站附接点对应于所述第二基站的不同扇区;和
使用下行链路广播通信信道传输所述第三上行链路负载因数,其中已经根据所述传输的第一、第二和第三上行链路负载因数确定了所述第一和第二上行链路干扰报告。
13.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一基站根据下行链路传输循环调度来传输上行链路负载因数,其中所述第一基站将多个上行链路区段分配给所述第一无线终端以根据循环上行链路调度来传输上行链路干扰报告,且其中来自所述第一无线终端的上行链路干扰报告经调度为以比对应于附接点的上行链路负载因数经调度以进行传输的频率高的频率来接收。
14.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一和第二干扰报告是信标比率报告。
15.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中广播至少一些所述接收的第二基站负载因数信息包括:
使用正交频分多路复用信号来传输所述至少一些第二基站负载因数信息。
16.一种在包括多个基站的多址无线通信系统中使用的第一基站,所述多个基站中的每一者包括至少一个基站附接点,所述第一基站包含:
第一接收器,其用于根据预定调度或响应于以下内容之一接收从移动通信设备发送的第二基站负载因数信息:i)从所述第一基站到所述移动通信设备的用于请求所述第二基站负载因数信息的消息;ii)来自第二基站的用于请求传输所述负载因数信息的信号;iii)所述移动通信设备检测到的第二基站负载因数信息中的变化;或者iv)移动通信设备检测到第一基站正在广播关于第二基站负载因数的失效信息,所述第二基站负载因数信息指示对应于第二基站的第二基站附接点的负载;和发射器模块,其用于广播至少一些所述接收的第二基站负载因数信息。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第一基站,
其中所述发射器模块用于在接收第二基站负载因数信息之前,向所述移动通信设备发送用于请求所述第二基站负载因数信息的所述消息。
18.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第一基站,
其中所接收到的第二基站负载因数信息由移动通信设备响应于所述移动通信设备检测到的第二基站负载因数信息中的变化而发送。
19.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第一基站,其中所接收到的第二基站负载因数信息由移动通信设备响应于来自第二基站的用于请求传输所述负载因数信息的信号而发送。
20.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第一基站,其中所接收到的第二基站负载因数信息由移动通信设备响应于检测到所述第一基站正在广播关于第二基站负载因数的失效信息而发送。
21.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第一基站,其进一步包含:
上行链路负载因数确定模块,其用于确定指示第一基站附接点的上行链路负载的第一上行链路负载因数,所述第一基站附接点对应于所述第一基站;和
无线接收器,其用于从第一无线终端接收第一上行链路干扰报告且用于从第二无线终端接收第二上行链路干扰报告;和
资源分配模块,其用于根据所接收的第一和第二上行链路干扰报告来分配上行链路资源。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第一基站,其进一步包含:
存储器,其用于存储所接收的负载因数信息以及第一和第二上行链路干扰报告,第一和第二上行链路干扰报告随所传输的第一和第二上行链路负载因数而变;
信标模块和导频模块中的至少一者,以用于控制将作为第一广播信号广播的信标和导频信道信号中的至少一者的产生;且
其中所述第一上行链路干扰报告随所述第一无线终端测量的所述第一广播信号的所接收功率水平、所述第一上行链路负载因数、所述第一无线终端对来自所述第二基站的第二广播信号进行的所接收功率水平测量以及所述第二上行链路负载因数而变。
23.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第一基站,其中所述第一和第二基站包括多个扇区,且其中所述第二基站附接点对应于所述第二基站的一个扇区的一个载波。
24.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第一基站,其中所述发射器模块包括正交频分多路复用发射器。
25.一种在包括多个基站的多址无线通信系统中使用的第一基站,所述多个基站中的每一者包括至少一个基站附接点,所述第一基站包含:
第一接收器装置,其用于根据预定调度或响应于以下内容之一接收从移动通信设备发送的第二基站负载因数信息:i)从所述第一基站到所述移动通信设备的用于请求所述第二基站负载因数信息的消息;ii)来自第二基站的用于请求传输所述负载因数信息的信号;iii)所述移动通信设备检测到的第二基站负载因数信息中的变化;或者iv)移动通信设备检测到第一基站正在广播关于第二基站负载因数的失效信息,所述第二基站负载因数信息指示对应于第二基站的第二基站附接点的负载;和
发射器装置,其用于广播至少一些所述接收的第二基站负载因数信息。
26.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第一基站,
其中所述发射器装置用于在接收第二基站负载因数信息之前,向所述移动通信设备发送用于请求所述第二基站负载因数信息的所述消息。
27.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第一基站,
其中所接收到的第二基站负载因数信息由移动通信设备响应于所述移动通信设备检测到的第二基站负载因数信息中的变化而发送。
28.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第一基站,其中所接收到的第二基站负载因数信息由移动通信设备响应于来自第二基站的用于请求传输所述负载因数信息的信号而发送。
29.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第一基站,其中所接收到的第二基站负载因数信息由移动通信设备响应于检测到所述第一基站正在广播关于第二基站负载因数的失效信息而发送。
30.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第一基站,其进一步包含:
上行链路负载因数确定装置,其用于确定指示第一基站附接点的上行链路负载的第一上行链路负载因数,所述第一基站附接点对应于所述第一基站;和
无线接收器装置,其用于从第一无线终端接收第一上行链路干扰报告且用于从第二无线终端接收第二上行链路干扰报告;和
资源分配装置,其用于根据所接收的第一和第二上行链路干扰报告来分配上行链路资源。
31.根据权利要求30所述的第一基站,还包括:
存储器装置,其用于存储所接收的负载因数信息以及第一和第二上行链路干扰报告,第一和第二上行链路干扰报告随所传输的第一和第二上行链路负载因数而变。
32.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第一基站,其中所述发射器装置包括正交频分多路复用发射器。
CN2006800456817A 2005-10-14 2006-10-16 用于广播对应于相邻基站的负载信息的方法和设备 Active CN10132233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9)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11/251,069 2005-10-14
US11/251,069 US8514692B2 (en) 2003-02-24 2005-10-14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determining, communicating and using information which can be used for interference control purposes
US11/302,729 US20060092881A1 (en) 2004-10-14 2005-12-14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determining, communicating and using information which can be used for interference control purposes
US11/302,729 2005-12-14
US11/486,714 2006-07-14
US11/487,017 2006-07-14
US11/487,017 US8503938B2 (en) 2004-10-14 2006-07-14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determining, communicating and using information including loading factors which can be used for interference control purposes
US11/486,714 US9191840B2 (en) 2005-10-14 2006-07-14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determining, communicating and using information which can be used for interference control
PCT/US2006/040542 WO2007047669A1 (en) 2005-10-14 2006-10-16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broadcasting loading information corresponding to neighboring base stations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322339A CN101322339A (zh) 2008-12-10
CN101322339B true CN101322339B (zh) 2012-07-04

Family

ID=40181292

Family Applications (4)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6800455710A Active CN101322338B (zh) 2005-10-14 2006-10-13 用于确定、传送及使用包含用于干扰控制的负载因数的方法及设备
CNA200680045446XA Pending CN101322337A (zh) 2005-10-14 2006-10-13 用于确定、传送及使用包含用于干扰控制的负载因数的方法及设备
CN2006800456817A Active CN101322339B (zh) 2005-10-14 2006-10-16 用于广播对应于相邻基站的负载信息的方法和设备
CN200680045781XA Active CN101322326B (zh) 2005-10-14 2006-10-16 用于控制基站传输功率的方法和设备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6800455710A Active CN101322338B (zh) 2005-10-14 2006-10-13 用于确定、传送及使用包含用于干扰控制的负载因数的方法及设备
CNA200680045446XA Pending CN101322337A (zh) 2005-10-14 2006-10-13 用于确定、传送及使用包含用于干扰控制的负载因数的方法及设备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680045781XA Active CN101322326B (zh) 2005-10-14 2006-10-16 用于控制基站传输功率的方法和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4) CN101322338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795471B (zh) * 2009-02-03 2013-01-09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Icic参数传输方法及资源分配方法、装置和系统
EP2246991B1 (en) * 2009-04-27 2013-11-06 Alcatel Lucent Uplink communication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
GB2470891B (en) * 2009-06-05 2013-11-27 Picochip Designs Ltd A method and device in a communication network
CN101932022A (zh) 2009-06-19 2010-12-2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调整小区无线配置参数的方法、基站及系统
US20120282889A1 (en) * 2010-01-12 2012-11-08 Sumitomo Electric Industries, Ltd Base station device
CN102083145A (zh) * 2010-04-29 2011-06-01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节能方法及设备
CN102244879B (zh) * 2010-05-12 2015-12-09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一种在网元间实现节能控制的方法及装置
CN102083149B (zh) * 2010-09-20 2013-06-05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一种调整节能参数值的方法、系统和设备
US9725359B2 (en) 2011-03-16 2017-08-08 Apple Inc. Electronic device having selectively strengthened glass
CN103068011B (zh) * 2011-10-19 2016-08-2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多频网络中功率降额的方法和装置
CN104205969A (zh) * 2012-05-08 2014-12-10 富士通株式会社 参考信号的测量方法、基站及用户设备
EP3206441B1 (en) * 2014-10-31 2020-01-08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ower estim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US10912093B2 (en) * 2018-10-04 2021-02-02 Sony Corporation Spatial loading announcement in MMW WLAN networks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341336A (zh) * 1999-03-15 2002-03-20 摩托罗拉公司 蜂窝通信系统中通信资源的时间共享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393276B1 (en) * 2000-01-12 2002-05-21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Mobile station assisted forward link open loop power and rate control in a CDMA system
CN1146169C (zh) * 2000-11-28 2004-04-1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码分多址通信系统中同频小区间负载平衡方法及控制系统
US7162250B2 (en) * 2003-05-16 2007-01-09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load sharing in wireless access networks based on dynamic transmission power adjustment of access points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341336A (zh) * 1999-03-15 2002-03-20 摩托罗拉公司 蜂窝通信系统中通信资源的时间共享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322339A (zh) 2008-12-10
CN101322326B (zh) 2012-09-19
CN101322338A (zh) 2008-12-10
CN101322338B (zh) 2012-02-29
CN101322326A (zh) 2008-12-10
CN101322337A (zh) 2008-12-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322339B (zh) 用于广播对应于相邻基站的负载信息的方法和设备
EP1943759B1 (en)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broadcasting loading information corresponding to neighboring base stations
US10560955B2 (en) Apparatus and methods for moving relay interference mitigation in mobile e.g. cellular communication networks
CN101610518B (zh) 基于中继的无线网络的资源管理和干扰抑制技术
US7515568B2 (en) Neighborhood wireless protocol with switchable ad hoc and wide area network coverage
US8233398B2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transmitting frame information in multi-hop relay broadband wireless acc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RU2494555C2 (ru) Передача информации о состоянии нагрузки узла в самоорганизующейся сети
US7113495B2 (en)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in relay transmission type radio network
CN101904199B (zh) 上行链路载波切换和基于路径损耗的上行链路载波切换的触发方法
US8340591B2 (en) Scheduling methods and systems for multi-hop relay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CN101686545B (zh) 多跳无线通信系统及该系统中的中继方法和中继站
KR100856045B1 (ko) 다중 홉 전달방법, 장치 및 그 방법에서 사용되는매체접근제어 데이터 자료구조
US20060285505A1 (en) Rout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in a multi-hop relay cellular network
CN101160742B (zh) 高速率分组数据空分多址(sdma)
US20100291935A1 (en) Multi-stream wireless relay
CN103096375B (zh) 天线系统及其中接收功率的报告方法
US20080165741A1 (en) Methods for interference measurement and prediction
US8199713B2 (en) Fractional frequency reuse in a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01257338B (zh) 利用分布式天线进行信号传输的方法和装置
US20060281493A1 (e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system
KR20080063820A (ko) 이웃하는 기지국들에 상응하는 부하 정보를브로드캐스팅하기 위한 방법들 및 장치
GB2377130A (en) Handover criteria for mobile transceivers
US20240056924A1 (en) Method and apparauts for handling transmission-reception points in communication system
JP2009512360A (ja) 近隣の基地局に対応する負荷情報をブロードキャストする方法および装置
CN117322066A (zh) Iab节点中的ul功率控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