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313600A - 一种中转系统及带宽分配和调度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中转系统及带宽分配和调度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313600A
CN101313600A CNA2007800002024A CN200780000202A CN101313600A CN 101313600 A CN101313600 A CN 101313600A CN A2007800002024 A CNA2007800002024 A CN A2007800002024A CN 200780000202 A CN200780000202 A CN 200780000202A CN 101313600 A CN101313600 A CN 10131360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bscriber station
bandwidth
terminal
base station
mobile subscrib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780000202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郑若滨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A200780000202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1313600A/zh
Publication of CN10131360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31360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8/00Network traffic management;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28/16Central resource management; Negotiation of resources or communication parameters, e.g. negotiating bandwidth or QoS [Quality of Service]
    • H04W28/18Negotiating wireless communication parameters
    • H04W28/20Negotiating bandwidth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24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for communication between two or more posts
    • H04B7/26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for communication between two or more posts at least one of which is mobile
    • H04B7/2603Arrangements for wireless physical layer control
    • H04B7/2606Arrangements for base station coverage control, e.g. by using relays in tunne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1Arrangements for dividing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3Two-dimensional division
    • H04L5/0005Time-frequency
    • H04L5/0007Time-frequency the frequencies being orthogonal, e.g. OFDM(A), DM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2Distributed allocation, i.e. involving a plurality of allocating devices, each making partial alloc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7Inter-user or inter-terminal allocation
    • H04L5/0039Frequency-contiguous, i.e. with no allocation of frequencies for one user or terminal between the frequencies allocated to anothe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58Allocation criteria
    • H04L5/0064Rate requirement of the data, e.g. scalable bandwidth, data priorit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91Signaling for the administration of the divided path
    • H04L5/0092Indication of how the channel is divided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12Wireless traffic schedul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4/00Network topologies
    • H04W84/02Hierarchically pre-organised networks, e.g. paging networks, cellular networks, WLAN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 or WLL [Wireless Local Loop]
    • H04W84/04Large scale networks; Deep hierarchical networks
    • H04W84/042Public Land Mobile systems, e.g. cellular systems
    • H04W84/047Public Land Mobile systems, e.g. cellular systems using dedicated repeater st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101/00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group H04L61/00
    • H04L2101/60Types of network addresses
    • H04L2101/677Multiple interfaces, e.g. multihomed nod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0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8/0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e.g. terminals, base stations or access point devices
    • H04W88/08Access point devices
    • H04W88/085Access point devices with remote componen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一种中转系统及带宽分配和调度方法,该方法包括:在基站物理层帧结构的下行子帧的控制报文中增加新的信息单元,所述信息单元用于指示用户站/移动用户站相应连接的各个突发的位置和使用方法;基站接收并根据用户站/移动用户站发起且经过中转站中转的带宽请求生成具有所述新的信息单元的控制报文,并发送至用户站/移动用户站,进行带宽分配和调度。本发明解决了中转系统的带宽请求、带宽分配和业务调度的处理方法,解决多跳中转的问题,简化了BWA中转网络的复杂度,降低了RS的复杂度。

Description

一种中转系统及带宽分配和调度方法 本申请要求于 2006 年 03 月 02 日提交中国专利局、 申请号为 200610058618.9、 发明名称为"一种中转系统及带宽分配和调度方法" 的 中国专利申请的优先权 , 其全部内容通过引用结合在本申请中。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无线通信技术领域,特别涉及宽带无线接入技术,具体的 讲是一种中转系统及带宽分配和调度方法。 背景技术
在现有的宽带无线接入标准中,数据以帧的格式在物理信道传输,每 帧包括下行子帧 (DL subframe)和上行子帧 (UL subframe),现有的宽带无线 接入标准支持多种物理层规范,如单载波 (SC),正交频分复用(OFDM), 正 交频分复用接入 (OFDMA)以及支持时分双工 (TDD)和频分双工 (FDD)模 式。 在 TDD模式下, 下行子帧先行传输, 随后是上行子帧, TTG和 RTG 会插在上下行子帧交替的时候, 以留出一段时间让 BS完成收发交替。 在 FDD模式下, 上行子帧和下行子帧在不同的频率上同时传输, 可以支持 全双工 SS, 也支持半双工 ss。
TDD系统和 FDD系统中,一个下行子帧中只有一个下行物理层协议 数据单元 (DL PHY PDU)。 一个上行子帧包含按以下顺序排列的时隙: 初 始竟争时隙(Contention slot for initial ranging) , 带宽请求竟争时隙 (Contention slot for BW requests)和一个或多个上行物理层协议数据单元 (UL PHYPDU)。 每个 UL PHYPDU来自不同的用户站 (SS)。
下行子帧中的 DL PHYPDU由:前导码 (preamble).帧控制头部 (FCH) 和一些数据突发 (burst)组成; 其中, 前导码用于物理同步; FCH用于规定 紧跟在 FCH后的一个或多个突发的属性和长度, FCH 中的下行帧前缀 (DLFP, DL— Frame— Prefix), 用于指定紧随在 FCH后的一个或多个下行突 法 (Burst)的 profile及其长度; 下行映射报文 (DL - MAP), 上行映射报文 (UL - MAP). 下行链路信道描述 (DCD)、 上行链路信道描述 (UCD)以及其 它描述帧内容的报文都在紧跟着 FCH的第一个突发 (DL Burst # 1)的开 头发送。 如果 DL-MAP在当前帧发送, 则 DL-MAP将跟在 FCH后面的 第一个 MAC PDU; 如果 UL-MAP也在当前帧发送, 则 UL-MAP紧跟在 DL-MAP或者在 DL-MAP不发送的情况下紧跟在 DLFP后面; 如果 DCD 和 UCD消息在帧中发送, DCD和 UCD将紧跟在 DL-MAP和 UL-MAP 后面。 DL— MAP和 UL— MAP规定了上行子帧和下行子帧中的详细控制信 息, SS根据 DL-MAP和 UL-MAP的规定接收和发送数据 /管理信令。 下 行子帧其它 burst的位置和使用方法 (profile)由 DL-MAP中的 MAP- IE指 定,上行子帧的各个 burst的位置和 profile由 UL-MAP中的 MAP-IE指定。
如图 1所示的 TDD下的 OFDM (或 SC)帧结构中,下行子帧先行传输, 随后是上行子帧。 图 2所示为 FDD下的 OFDM (或 SC)帧结构, 上行子帧 和下行子帧在不同的频率上同时发送,对应半双工 FDD下的 SS,在上行 子帧发送时就不会同时发送下行子帧。 图 3 为 TDD 下的 OFDMA或 SOFDMA)帧结构 ;OFDMA中的 PHY burst被分配了一组相邻的子信道和 一组 OFDMA符号 (symbol)。一个 burst在上行可以分配给一个 SS (或一组 SS), 一个 burst在下行可以由 BS (基站)作为一个发送单元发给 SS。 上行 SS的初始接入、 周期性 Ranging, 带宽请求等都通过 Ranging subchannel 进行; FDD下的 OFDMA (或 SOFDMA)帧结构, 上行子帧和下行子帧在 不同的频率上发送。
现有的宽带无线接入标准相应地定义了物理层 (PHY)和数据链路层 (MAC)。数据链路层又分为服务特定汇聚子层 (SSCS或简写为 CS)、 MAC 公共部分子层 (MAC CPS)、 加密子层 (SS), 其中 MAC CPS层实现带宽分 配和调度管理。
带宽分配是指 BS给下属的 SS/MSS提供上行发送机会或者请求带宽 机会的过程,确定调度业务类型和对应的 QoS参数以后, BS的调度器 (QoS Scheduling)就可以了解上行业务的吞吐量和延迟需求,并在合适的时候分 配发送带宽请求的机会或者分配请求带宽的机会。
BS给 SS/MSS提供发送带宽请求机会的过程称为 Polling (轮询)。 轮 询分为: 单播轮询和组播轮询。 单播轮询是指对单个 SS/MSS进行轮询, 即对于一组 SS MSS 中的每一个 SS/MSS 分别轮询; 而组播 /广播轮询 (broadcast/multicast Polling)是指对一组的 SS/MSS进行轮询,是争用时段, 在传送报文时可能发生碰撞, 要考虑随机退避。
对于上行链路, 由于支持多点 (SS/MSS)向一点 (BS)发送数据, 因而可 能会发生碰撞, 特别是发送长数据时, 为了避免过多的碰撞, BS的上行 通道发送机会的基本机制是: SS/MSS发送对连接的 BW Request (带宽请 求)请求资源; BS进行上行带宽分配, 在 UL-MAP报文中说明给相应连 接的各个突发 (burst)的位置和使用方法 (profile); SS/MSS相应连接在指定 的 burst的位置发送报文。
对于下行链路, 支持一点 (BS) 向多点 (SS/MSS)发送数据, 为了能在 时频空间内区分用户, BS的下行通道发送的基本机制是: BS进行下行调 度,在 DL-MAP报文中说明给相应连接的各个突发 (burst)的位置和使用方 法 (profile); SS/MSS相应连接在指定的 burst的位置接收报文。
业务调度就是指 MAC层根据连接 QoS要求的不同, 控制连接 CID 上的数据传输, 包括发送的先后顺序, 发送频率和数据大小。 一条连接 CID就是一个有 QoS要求的业务流。每条连接 CID都对应一组 QoS参数, 如表 1所示
表 1: 不同业务的 QoS参数
由于现有的宽带无线接入标准的重要特性之一就是对多类型业务的 支持,可根据所支持多类型业务的数据特性将业务分成四种类另1 h主动分 配业务 (UGS, Unsolicited Grant Service), 实时轮询业务 (RTPS, Real-time Polling Service)、非实时轮询业务 (N TPS, Non-real-time Polling Service, )、 尽力而为业务 (BE, Best Effort Service),并提供四种相应地业务调度方式: 主动分配、 实时轮询、 非实时轮询和尽力而为。 业务调度方式的不同主要 体现在带宽请求发送方式的不同,除了主动分配业务,其它三种业务的上 行带宽分配都要经历带宽请求 /分配的过程。
现有技术提出了 WiMAX中转站 (RS)的概念, 由 SS/MSS, RS 以及 BS组成 BWA中转系统; 通过 RS在 BS (基站)与 SS/MSS (用户站 /移动用 户站)间执行中转, 扩大 BS的覆盖范围, 但是 IEEE802.16只定义了 SS 和 BS两种网元, 因此现有的 BS与 SS间的带宽分配和带宽调度方法不 适用于解决 BWA中转系统中, SS/MSS的带宽请求以及 BS和 RS带宽分 配和调度, BWA中转系统中的 SS也无法按照 BS下发的原有的 DL-MAP 报文和 UL-MAP报文的规定接收和发送数据 /管理信令。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中转系统及带宽分配和调度方法,用于处理中 转系统的带宽请求以及带宽分配和调度。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中转系统的带宽分配和调度方法, 该方法包 括:
在基站物理层帧结构的下行子帧的控制报文中增加新的信息单元,所 述信息单元用于指示通过中转站中转的用户站 /移动用户站相应连接的各 个突发的位置和使用方法;
基站接收用户站 /移动用户站发起且经过中转站中转的带宽请求; 基站根据所述带宽请求生成具有所述新的信息单元的控制报文,并发送至 用户站 /移动用户站, 进行带宽分配和调度。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中转系统, 包括基站和中转站;
所述基站具有带宽分配单元和基站调度管理单元;
所述带宽分配单元根据接收到的用户站 /移动用户站发出的带宽请 求,对基站上行带宽和下行带宽、中转站的上行带宽和下行带宽进行分配, 生成具有新增信息单元的控制报文,发送给用户站 /移动用户站和中转站; 所述基站调度管理单元, 对基站上行带宽和下行带宽进行调度; 中转站, 具有带宽请求中转单元和中转站调度管理单元;
所述带宽请求中转单元, 用于将用户站 /移动用户站带宽请求单元发 起的带宽请求中转到基站;
所述中转站调度管理单元 ,根据接收到的基站的物理层帧结构的下行 子帧的控制报文中的新增信息单元进行中转站上行带宽和下行带宽的调 度。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在基站物理层帧结构的下行子帧的控 制报文中增加新的信息单元,所述信息单元用于指示通过中转站中转的用 户站 /移动用户站相应连接的各个突发的位置和使用方法; 基站根据用户 站 /移动用户站发起且经过中转站中转的带宽请求生成具有所述新的信息 单元的控制报文, 并发送至用户站 /移动用户站, 从而进行带宽分配和调 度。 这样解决了中转系统的带宽请求、 带宽分配和业务调度的处理方法。 本发明实施例通过带宽请求中转, 解决多跳中转的问题, 简化了 BWA中 转网络的复杂度, P争低了 RS的复杂度。 附图说明
图 1为现有技术的 TDD下的 OFDM (或 SC)帧结构;
图 2为现有技术的 FDD下的 OFDM (或 SC)帧结构;
图 3为现有技术的 TDD下的 OFDMA (或 SOFDMA)帧结构;
图 4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扩展 MAP-IE的 TDD中转系统中 BS的 OFDM (或 SC)帧结构;
图 5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扩展 MAP-IE的 FDD中转系统中 BS的 OFDM (或 SC)帧结构;
图 6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扩屑 JVtAP- IE的 TDD中转系统中 BS的 OFDMA 帧结构;
图 7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单跳 BWA中转系统带宽分配和调度管理参考 模型;
图 8A- 8B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多跳 BWA中转系统带宽分配和调度管理 参考模;
图 9为本发明实施例的中转带宽请求的流程图; 图 10 为本发明实施例的 OFDM物理层带宽请求第一阶段流程图; 图 11 为本发明实施例的 OFDMA物理层带宽请求第一阶段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本发明说明书附图, 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过程: 在基站 (BS)物理层帧结构的下行子帧的 DL-MAP报文和 UL-MAP报 文中增加信息单元 Relay-IE, 增加的信息单元 Relay-IE为 DL-MAP报文和 UL-MAP报文中扩展的 MAP-IE。
如图 4所示的本发明实施例的 TDD中转系统中 BS的 OFDM (或 SC)帧 结构; 图 5所示的本发明实施例的 FDD中转系统中 BS的 OFDM (或 SC)帧结 构;图 6所示的本发明实施例的 TDD中转系统中 BS的 OFDMA帧结构; FDD 中转系统中 B S的 OFDMA (或 S OFDMA)帧结构与图 6雷同, 只是 FDD中转 系统中 BS的 OFDMA (或 SOFDMA)帧结构中的上行子帧和下行子帧在不 同的频率上同时发送。
Relay-IE用于定义属于 RS的 SS/MSS相应连接的各个突发 (burst)的位 置和使用方法 (profile); MAP-IE用于定义属于 BS的 SS/MSS相应连接的各 个突发 (burst)的位置和使用方法 (profile:)。 属于 RS的 SS/MSS是指, 除部分 控制信令通信外, 大部分和 BS的通信, 必须通过中转站中转的 SS/MSS; 属于 BS的 SS/MSS是指, 可以和 BS直接通信, 无须中转站中转的
SS/MSS (图 7, 图 8A, 图 8B中未标示)。 其中, Relay-IE的 DL-MAP报文和 UL-MAP报文的具体格式和内容定义, 遵循现有标准对 DL-MAP报文和 UL-MAP4艮文的具体格式和内容定义。
在如图 7所示的本发明实施例的单跳 B WA (例如, WiMAX)中转系统的 带宽分配和调度管理参考模型, 带宽分配仅在锚点基站 (Anchor BS)实现。 RS为 SS/MSS的接入锚点基站, RS也可以向锚点基站发起带宽请求。
RS->BS的连接为 CID3, MSS/SS->RS间的连接为 CID2。
图 7中, SS/MSS通过 RS发起带宽请求, SS/MSS为属于 RS的 SS/MSS, SS/MSS的带宽请求单元 (BW Request)发起带宽请求通过连接 CID2发送 到 RS。 RS的带宽请求中转单元 (BW Request Relay)执行带宽请求中转, 将带宽请求通过连接 CID3中转到 BS。 BS的带宽分配单元 (BW Allocation) 分别对 BS和 RS的上行和下行带宽进行分配, 生成 BS的 DL-MAP报文和 UL-MAP报文, BS将 BS的 DL-MAP报文和 UL-MAP报文直接下发至 SS/MSS, 执行带宽授予 (BW Grant), 其中 BS的 DL-MAP报文和 UL-MAP 报文中的 Relay-IE中说明属于 RS的 SS/MSS相应连接的各个突发 (burst)的 位置和使用方法 (profile); SS MSS通过接》|tBS的 DL-MAP报文和 UL-MAP 报文中的 Relay-IE获得带宽分配的结果。 根据 BS的 DL-MAP报文中的 Relay-IE, SS/MSS相应连接在指定的 burst位置接收 RS向 SS/MSS发送的报 文;根据 BS的 UL-MAP报文中的 Relay-IE, SS/MSS相应连接在指定的 burst 位置向 RS发送报文。
对于属于 BS的 SS MSS (图 7中未示)的带宽授予是通过 BS下发的
DL-MAP报文和 UL-MAP报文中的 MAP-IE说明属于 BS的 SS/MSS相应连 接的各个 Burst的位置和使用方法。
在图 7中, BS在进行 BS的上行带宽和下行带宽分配后, 还将 BS的 DL-MAP报文和 UL-MAP报文通过连接 CID3发送到 RS , RS根据接收的 BS 的 PL-MAP报文和 UL-MAP中的 Relay-IE, 被动地进行 RS的上行带宽和下 行带宽的调度管理。 为避免 BS下发的 BS的 DL-MAP报文和 UL-MAP不能 到达属于 RS的 SS/MSS, RS执行带宽授予的中转,对 BS的 DL-MAP报文和 UL-MAP报文进行备份。 RS将接收 Relay-IE直接拷贝到 RS的 DL-MAP报文 和 UL-MA 报文中, 或者 RS将接收的 Relay-IE转换为 RS的 DL-MAP和 UL-MAP报文中的 MAP-IE , 通过 RS与 SS/MSS间的连接 CID2发送到 在多跳 BWA中转系统中, SS/MSS通过至少一个下级 RS将带宽请求中 转到 RS , 多跳 B WA中转系统的带宽授予中转可以通过系统中的部分 RS 或全部 RS进行。 图 8A所示为多跳 BWA中转系统带宽分配和调度管理参考 模型中, 当通过部分 RS进行中转带宽授予时, 由上级 RS执行带宽授予中 转,上级 RS将接收 Relay-IE直接拷贝到上级 RS的 DL-MAP报文和 UL-MAP 报文中, 或者上级 RS将接收的 Relay-IE转换为上级 RS的 DL-MAP和 UL-MAP报文中的 MAP-IE , 通过上级 RS与 SS/MSS间的连接发送到 SS/MSS。 当中转系统中的全部 RS进行带宽授予中转时,上级 RS将接收的 来自 BS的带宽授予报文 DL-MAP和 UL-MAP中的 Relay-IE直接拷贝到上级 RS的 DL-MAP报文和 UL-MAP报文后, 将上级 RS的 DL-MAP报文和 UL-MAP报文下发到下级 RS, 由下级 RS原样转发到 SS/MSS; 或者由上级 RS将接收的来自 BS的带宽授予报文 DL-MAP和 UL-MAP中的 Relay-IE转 换为上级 RS的 DL-MAP和 UL-MAP报文中的 MAP-IE下发到下级 RS, 由下 级 RS原样转发到 SS MSS。
图 8B所示本发明实施例的的多跳 BWA中转系统带宽分配和调度管理 参考模型中, 带宽授予报文必须通过上级 RS和下级 RS中转到 SS/MSS。 图 8A、 图 8B的带宽授予报文中转的方法与图 7中的带宽授予中转方法一致。
对于 SC而言, 上行链路带宽分配(UL-MAP ) 以微时隙 (minislot)为 单位; 对于 OFDM或者 OFDMA而言, 上行链路带宽分配 (UL- MAP ) 以 符号和子信道为单位。
图 9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 BWA中转系统中带宽请求中转的流程图。如 图 9所示, 在图 7或图 8A,8B的带宽分配和调度管理参考模型下, 本发明实 施例的带宽分配与请求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 1、 SS/MSS发起带宽请求。
带宽请求是 SS/MSS通知 BS所需上行带宽的一种机制。 SS/MSS通过 使用 B S的 UL-MAP中指定的用于中转站广播、 多播或者单播带宽请求的 Relay-IE或 RS的 UL-MAP中指定的用于中转站广播、 多播或者单播带宽请 求的 MAP-IE发起带宽请求。 BS的 UL-MAP中指定的用于中转站广播、 多 播或者单播带宽请求的 Relay-IE或 RS的 UL-MAP中指定的用于中转站广 播、 多播或者单播带宽请求的 MAP-IE, 均用于描述 RS上行链路请求上行 数据传输带宽的时间间隔和 /或子信道号, 其中 Relay-IE为 BS的 DL-MAP 报文和 UL-MAP报文中新增的信息单元 (IE), 属于扩展的 MAP-IE; 而 IE 的特点由 CID的类型决定, 如果是广播或多播 CID, 则需要所有的 SS/MSS 参与竟争请求; 如果是单播 CID, 则表示针对每一个特定连接申请带宽。
SS/MSS通过以下三种方式发送带宽请求消息:
1、 SS/MSS在争用时段, 发送带宽请求。
由于争用时段通常是指广播 /多播轮询, 发送的带宽请求报文可能发 生碰撞的, 根据 802.15标准定义的 SS/MS在发送申请 (或者初始测距请求) 时,随机选择退避窗口, SS/MSS后退一段时间发送带宽请求。即, SS/MSS 如果超时未收到 BS分配给 SS/MS的带宽授予, 则 SS MSS重新随机退避发 送带宽请求。
由于不同的物理层方式在争用时段发送 Request (申请)的机制有所不 同, OFDM和 OFDMA物理层除了支持在争用时段发送带宽请求 (BW Request)的方式外 , OFDM和 OFDMA物理层还分别支持其它的带宽请求 发送方式。 将在后续内容中参照附图 10和附图 11 , 对本发明实施例中 OFDM和 OFDMA物理层支持的带宽请求发送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2、 SS/MSS利用 BS分配的单播轮询 (Unicast Polling), 发送带宽请求。 对于实时轮询 (rt-Polling)或者非实施轮询 (nrt-Polling)业务流, BS会为其分 配单播的 Polling时段, SS/MS在该时段内发送申请, 则不会发生碰撞。
单播轮询的具体实现方法是 BS为 SS/MS的基本 CID(Basic CID)分配 足够发送 BW Request的带宽, 通常是在 UL-MAP分配一个指向 SS/MS的 Basic CID的 Data Grant IE。 组播轮询, 实际就是定义带宽请求竟争信息单 元 (Bandwidth Request Contention IE)。如果 BS单独轮询每个 SS的资源开销 太大的话, 就采用组播 Polling的方式, 运行一组 SS/MS在争用的组播 Polling时段发送 BW Request。 可以定义专门的组播或者广播 CID。
对于当前有 UGS业务流的 SS/MS, 可以通过 PM位通知 BS, 该 SS/MS 需要一个单播 Polling, 用于非 UGS的连接。 轮询以 SS/MSS为单位, 但带 宽倚求以连接为单位。
3、 SS/MSS利用发送数据的机会, 发送附带申请 (Piggyback), 即利用 数据报文的一部分发送带宽请求。
Request具有以下两种属性之一:
1、 增量的 (Increment): BS收到增量的 Request, 则在当前对该 CID的 带宽需求理解的基础上叠加该 Request申请的带宽。
2、 总量的 (Aggregate): BS收到总量的 Request, 则替代当前对该 CID 带宽需求的理解。
采用方式 1和 2发送带宽请求时,带宽请求报文可以采用单独的带宽请 求头;采用方式 3发送带宽请求时,带宽请求^ =艮文则表示为一种捎带信息, 捎带方式为可选。
步骤 2、 RS执行带宽请求中转 (BW Request Relay), 可以经多个 RS (多 跳 RS)对带宽请求进行中转。
RS执行带宽请求 (BW Request)中转处理需要对带宽请求报文进行
CID的转换。 RS中维护一张 CID重映射表, 如表 2所示。 在图 7中, RS->BS 的连接为 CID3(出 CID = 0x8b) , MSS/SS->RS间的连接为 CID2(入 CID = 0x3 f), RS执行带宽请求中转处理需要将带宽请求报文中的 CID由"入 CID = 0x3f,转换为 "出 CID = 0x8b"。 即 RS执行报文中转时, RS根据 CID重映 射表, 对接收到的报文进行 "入 CID"与"出 CID"间的转换。 表 2为 CID重映 射表
步骤 3、 锚点 BS做带宽分配和授予。
BS进行 BS和 RS的上行和下行带宽分配后, 带宽授予由基站直接下发 到 SS/MSS。 通过在 BS下发的 DL-MAP报文和 UL-MAP报文的 MAP-IE中 说明给属于 BS的 SS/MSS相应连接的各个 burst的位置和使用方法, 在 BS 下发的 DL-MAP和 UL-MAP报文的 Relay-IE中说明给属于 RS的 SS/MSS相 应连接的各个 burst的位置和使用方法。
虽然 SS/MSS可能为单独的 CID发送带宽请求, 但是 BS分配的带宽授 予总是标识为基本 CID(Basic CID), 也就是说, 带宽请求是基于 CID发送 的, 但是带宽分配授予总是基于 SS/MSS。
步骤 4: 在图 7, 图 8A, 图 8B所示的单跳 /多跳 BWA中转系统中, 允许 RS中转 BW Grant的情况下, RS做 DL-MAP和 UL-MAP的 BW Grant的中转, 则 RS对 BS下发的 DL-MAP报文和 UL-MAP报文执行带宽授予中转, 即 RS 将接收 Relay-IE直接拷贝到 RS的 DL-MAP报文和 UL-MAP报文中,或者 RS RS与 SS MSS间的连接 CID2发送到 SS MSS。
步骤 5: SSMSS通过接收的 BS下行子帧中的 DL-MAP和 UL-MAP报文 的 Relay-IE或 RS中转的 DL-MAP和 JL-MAP报文的 MAP-IE , SS/MSS获得 锚点 BS带宽分配和授予的结果, SS/MSS根据 BS下行子帧中的 DL-MAP报 文中 Relay-IE或 RS中转的 DL-MAP报文中的 MAP-IE, SS/MSS相应连接在 指定的 burst的位置发送报文给 RS; SS/MSS根据 BS下行子帧中的 UL-MAP 报文中 Relay-IE或 RS中转的 UL-MAP报文中的 MAP-IE, SS/MSS相应连接 在指定的 burst的位置发送报文至 RS。
如前所述,不同的物理层方式在争用时段发送带宽请求的机制有所不 同, 以下将对 OFDM物理层和 OFDMA物理层支持的带宽请求机制进行详 细说明:
OFDM物理层支持两种基于竟争的带宽请求机制。 一种是 SS/MSS在 OFDM物理层的 REQ Region-Full期间发送 BW Request报文, 请求带宽, 参照发送带宽请求的方式一的内容。
OFDM物理层支持的另外一种带宽请求机制是, SS MSS在 OFDM的
REQ Region-Focused期间进行 REQ Region-Focused带宽请求机制。 OFDM 物理层 REQ Region-Focused带宽请求分为两个阶段, 图 10所示为 OFDM物 理层 REQ Region-Focused带宽请求第一阶段流程图。 其中, 第一个阶段包 括以下步骤:
步驟 1-1: 需要发送带宽请求的 SS MSS首先在 REQ Region- Focused期 间,随机选择一个 RS上行发送机会 (即竟争信道 Contention Channel)发送竟 争码 (Contention Code).
步骤 1-2 : RS随机选择一个锚点 BS上行发送机会(即竟争信道 Contention Channel), 将 SS/MSS的带宽请求竟争码的按原样转发到 BS, SS/MSS的带宽请求竟争码也可以通过多跳 RS按原样转发到 BS。
步骤 1-3: 当 BS收到 SS/MSS的竟争码后, 锚点 BS为 SS/MSS分配 BS 和 RS的上行带宽, 用于 SS MSS发送带宽请求, 将分配的 BS和 RS的上行 带宽
RS和 MSC 与普通方式不同点在于, 上行带宽分配不用 BASIC CID指示。 通过 broadcast CID和 OFDM Focused— Contention— IE共同指示上行带宽分配。 OFDM Focused_Contention— IE中包含 SS/MSS使用的竟争信道、 竟争码、 发送机会。 SS/MSS可以根据自己刚才使用的竟争信道 /发送机会和竟争码 的参数得知 BS是否为自己分配了上行机会。
步驟 1_4: 当单跳或多跳 BWA中转系统允许 RS中转 BW Grant, RS做 DL-MAP和 UL-MAP的 BW Grant的中转。
步驟 1-5: SS/MSS接收到 BS的下行子帧中的 UL-MAP报文的 Relay-IE 或接收到通过 RS中转的 RS的下行子帧中的 UL-MAP报文后, SS/MSS即可 判断自己是否有发送带宽请求 BW Request报文的机会。
OFDM物理层 REQ Region-Focused带宽请求的第二个阶段与图 9中带 宽请求和分配的过程相同。
OFDMA物理层除支持发送带宽请求 (BW Request)请求带宽(带宽请 求发送方式一)夕卜,还支持一种称为基于竟争的 CDMA带宽请求机制。
OFDMA物理层定义测距 (Ranging) 子信道和一組特殊的伪随机测距
(Ranging)码。 伪随机测距码又分为初始测距 (Initial Ranging) ^ 周期测距 (Periodic Ranging)和带宽请求 (Bandwidth Request)三种。 OFDMA物理层带 宽请求机制分为两个阶段。 如图 11所示为 OFDMA物理层带宽请求机制第 一阶段流程图, OFDMA物理层带宽请求机制第一阶段包括以下步骤:步驟 2-1: 当 SS/MSS需要请求带宽时, SS/MSS从带宽请求 (Bandwidth Request) 伪随机测距码中随机选择一个码, 并在 RS的 Ranging子信道中发送给 RS。
步骤 2-2: RS通过 BS的测距子信道将 SS/MSS的带宽请求伪随机测距 码按原样进行转发给 BS (单跳 ), 或由 RS将 SS/MSS的带宽请求伪随机测距 码原样转发至其它 RS后再转发给 BS (多跳 RS转发)。
步骤 2-3: 当 BS收到伪随机测距码后, 锚点 BS为 SS/MSS分配 BS和 RS 的上行带宽,用于 SS/MSS发送带宽请求, 通过带 Relay-IE的 DL-MAP报文 和 UL-MAP报文发送给 RS发送给 RS和 MS。
为 SS/MSS分配的 BS和 RS的上行带宽通过在 UL-MAP中分配一个带 有发送区域、 测距码信息的 CDMA— Allocation— IE来完成。 步骤 2-4: 多跳情况或单跳下允许 RS中转 BW Grant的情况下, RS做 DL-MAP和 UL-MAP的 BW Grant的中转。
步驟 2-5: SS/MSS接收到 BS的下行子帧中的 UL-MAP报文的 Relay-IE 或经中转的 RS的下行子帧中的 UL-MAP报文后, SS/MSS根据
CDMA— Allocation— IE中携带的信息确定是否该上行发送机会是否属于自 己。如果属于自己, SS/MSS可以用该上行发送机会发送带宽请求和数据。
OFDMA物理层带宽请求的第二个阶段与图 9中带宽请求和分配的过 程相同。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中转系统及带宽分配和调度方法,解决了中 转系统的带宽请求、带宽分配和业务调度的处理方法。本发明实施例通过 带宽请求中转, 解决多跳中转的问题, 简化了 BWA中转网络的复杂度, 降 4氐了 RS的复杂度。
以上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实施过程,并非用于限定本发明的保 护范围。

Claims (1)

  1. 权 利 要 求
    1、 一种中转系统的带宽分配和调度方法, 其特征在于, 包括: 在基站物理层帧结构的下行子帧的控制报文中增加新的信息单元,所 述信息单元用于指示通过中转站中转的用户站 /移动用户站相应连接的各 个突发的位置和使用方法;
    基站接收用户站 /移动用户站发起且经过中转站中转的带宽请求; 基站根据所述带宽请求生成具有所述新的信息单元的控制报文,并发 送至用户站 /移动用户站, 进行带宽分配和调度。
    2、根据权利要求 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基站根据所述带宽请求 进行带宽分配和调度, 包括:
    基站才艮据用户站 /移动用户站的带宽请求分别对基站的上行带宽和下 行带宽以及中转站的上行带宽和下行带宽进行带宽分配,并对基站的上行 带宽和下行带宽进行调度。
    3、根据权利要求 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当基站通过中转站将所 述控制报文转发到用户站 /移动用户站时,
    中转站接收到基站发送的具有所述新的信息单元的控制报文后,根据 控制报文中的所述新增加的信息单元进行中转站上行带宽和下行带宽的 调度。
    4、 根据权利要求 3所述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
    中转站将接收的控制报文中增加的信息单元复制到中转站的控制报 文中, 将中转站的控制报文发送至用户站 /移动用户站; 或者
    中转站将接收的基站控制报文中的增加的信息单元转换为中转站控 制报文中的映射信息单元; 并发送至用户站 /移动用户站。
    5、 根据权利要求 1所述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在用户站 /移动用户站 发起带宽请求之前, 用户站 /移动用户站向基站请求带宽的步驟包括: 用户站 /移动用户站选择一个中转站竟争信道发送竟争码;
    中转站选择一个基站竟争信道, 将用户站 /移动用户站的带宽请求竟 争码转发给基站;
    基站根据接收的用户站 /移动用户站的竟争码为用户站 /移动用户站 分配基站上行带宽和中转站上行带宽, 用于用户站 /移动用户站发送带宽 请求。
    6、 根据权利要求 1所述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在用户站 /移动用户站 发起带宽请求之前, 用户站 /移动用户站向基站请求带宽的步骤还包括: 用户站 /移动用户站在带宽请求伪随机测距码中随机选择一个码, 在 中转站的测距子信道中发送给中转站;
    中转站通过基站的测距子信道将用户站 /移动用户站带宽请求伪随机 测距码中转给基站;
    基站接收到用户站 /移动用户站的伪随机测距码后, 基站为用户站 /移 动用户站分配基站和中转站的上行带宽用于发送带宽请求;
    基站通过发送具有增加的新的信息单元的控制报文,将分配给用户站 /移动用户站的基站上行带宽和中转站上行带宽发送给到用户站 /移动用 户站和中转站。
    7、 根据权利要求 1所述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用户站 /移动用户站通 过至少一个下級中转站将带宽请求中转到中转站;
    中转站将具有复制的增加的新的信息单元的中转站的控制报文下发 到下级中转站;
    由下级中转站将中转站的控制报文原样转发到用户站 /移动用户站; 或者,
    中转站将接收的基站控制报文中的增加的新的信息单元转换为中转 站控制报文中的映射信息单元,中转站将转换后的中转站控制报文发送到 下级中转站, 下级中转站将接收的中转站控制报文原样转发到用户站 /移 动用户站。
    8、根据权利要求 1所述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基站物理层帧结构 的下行子帧的控制报文为:下行映射信息单元报文和上行映射信息单元报 文。
    9、根据权利要求 1、 3、 4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增 加的信息单元是下行映射信息单元报文和上行映射信息单元报文中的扩 展映射信息单元。 10、 根据权利要求 1所述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用户站 /移动用户站发 起带宽请求的步骤包括:
    用户站 /移动用户站使用基站的上行映射信息单元 文中指定的用于 中转站广播、多播或者单播的带宽请求的增加的新的信息单元发起带宽请 求; 或者
    用户站 /移动用户站通过使用中转站的上行映射信息单元报文中指定 的用于中转站广播、多播或者单播的带宽请求的映射信息单元发起带宽请 求; 其中,
    基站的上行映射信息单元报文中指定的用于中转站广播、多播或者单 播的带宽请求的增加的信息单元与中转站的上行映射信息单元报文中指 定的用于中转站广播、 多播或者单播的带宽请求的映射信息单元。
    11、 一种中转系统, 其特征在于, 包括基站和中转站; 其中, 所述基站具有带宽分配单元和基站调度管理单元;
    所述带宽分配单元根据接收到的用户站 /移动用户站发出的带宽请 求,对基站上行带宽和下行带宽、中转站的上行带宽和下行带宽进行分配, 生成具有新增信息单元的控制报文,发送给用户站 /移动用户站和中转站; 所述基站调度管理单元, 对基站上行带宽和下行带宽进行调度; 中转站, 具有带宽请求中转单元和中转站调度管理单元;
    所述带宽请求中转单元, 用于将用户站 /移动用户站带宽请求单元发 起的带宽请求中转到基站;
    所述中转站调度管理单元 ,根据接收到的基站的物理层帧结构的下行 子帧的控制报文中的新增信息单元进行中转站上行带宽和下行带宽的调 度。
    12、根据权利要求 11所述的中转系统, 其特征在于, 中转站还包含有 带宽授予中转单元,带宽授予中转单元将接收的增加的信息单元复制到中 转站的控制报文,将复制了增加的信息单元的中转站的控制报文发送至用 户站 /移动用户站; 或者
    带宽授予中转单元将接收的增加的信息单元转换为中转站的控制报 文中的映射信息单元, 将中转站转换后的控制报文发送至用户站 /移动用 户站。
    13、才艮据权利要求 12所述的中转系统, 其特征在于, 中转系统中还包 括至少一个下级中转站, 所述至少一个下级中转站具有带宽请求中转单 元, 该带宽请求中转单元将用户站 /移动用户站发起的带宽请求中转至中 转站。
    14、才艮据权利要求 13所述的中转系统, 其特征在于, 下级中转站中还 设置有带宽授予中转单元,所述带宽授予中转单元将中转站下发给下级中 转站的中转站控制报文转发至用户站 /移动用户站。
    15、才艮据权利要求 13或 14所述的中转系统, 其特征在于,基站物理层 帧结构的下行子帧的控制报文为下行映射信息单元报文或上行映射信息 单元报文。
    16、才艮据权利要求 15所述的中转系统, 其特征在于, 所述新增信息单 元是下行映射信息单元报文和上行映射信息单元报文中的扩展映射信息 单元, 所述扩展映射信息单元用于指示通过中转站中转的用户站 /移动用 户站相应连接的各个突发的位置和使用方法。
CNA2007800002024A 2006-03-02 2007-03-02 一种中转系统及带宽分配和调度方法 Pending CN101313600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A2007800002024A CN101313600A (zh) 2006-03-02 2007-03-02 一种中转系统及带宽分配和调度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610058618.9 2006-03-02
CN200610058618A CN100579024C (zh) 2006-03-02 2006-03-02 一种中转系统及带宽分配和调度方法
CNA2007800002024A CN101313600A (zh) 2006-03-02 2007-03-02 一种中转系统及带宽分配和调度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313600A true CN101313600A (zh) 2008-11-26

Family

ID=38458671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610058618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579024C (zh) 2006-03-02 2006-03-02 一种中转系统及带宽分配和调度方法
CNA2007800002024A Pending CN101313600A (zh) 2006-03-02 2007-03-02 一种中转系统及带宽分配和调度方法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610058618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579024C (zh) 2006-03-02 2006-03-02 一种中转系统及带宽分配和调度方法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080316954A1 (zh)
EP (1) EP1995980B1 (zh)
KR (2) KR20110010136A (zh)
CN (2) CN100579024C (zh)
WO (1) WO2007098704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961754B2 (en) * 2005-07-26 2011-06-14 Electronic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Research Institute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multimedia data transmission and reception in cable network using broadband and physical layer frame structure
CN1941666B (zh) * 2005-09-30 2014-07-3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基于中转站实现带宽分配和调度管理的方法和系统
KR101015681B1 (ko) * 2007-07-16 2011-02-22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통신 시스템에서 대역폭 할당 방법 및 장치
CN101447912B (zh) * 2007-11-27 2012-02-2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报文调度方法和装置
US8509162B2 (en) 2008-02-13 2013-08-13 Qualcomm Incorporated System and method for scheduling over multiple hops
US8223739B2 (en) * 2008-10-29 2012-07-17 Intel Corpor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of dynamic bandwidth management
US8750883B2 (en) * 2008-11-12 2014-06-10 Industrial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Communication network method and apparatus including macro base station and femto base station
KR101611295B1 (ko) * 2009-02-18 2016-04-11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제어 정보와 제어 정보 시그널링 수신 방법 및 이를 이용하는 단말 장치
JP2012520621A (ja) * 2009-03-13 2012-09-06 リサーチ イン モーション リミテッド 中継受信同調化システムおよびその方法
US20100265934A1 (en) * 2009-04-17 2010-10-21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s and systems using fast initial synchronization for wimax mobile stations
KR101335971B1 (ko) 2009-04-21 2013-12-04 알까뗄 루슨트 무선 중계 방법 및 디바이스
US9125179B2 (en) * 2009-06-10 2015-09-01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frame in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 (WLAN) system
TW201106745A (en) * 2009-08-06 2011-02-16 Inst Information Industry Method for assigning wireless network transmission resource
US20110205980A1 (en) * 2009-08-10 2011-08-25 Qualcomm Incorporated Multi-node resource request pipelining
JP5338590B2 (ja) * 2009-09-17 2013-11-13 富士通株式会社 無線端末および通信方法
JP5365442B2 (ja) * 2009-09-17 2013-12-11 富士通株式会社 中継局
WO2012118448A1 (en) * 2011-03-03 2012-09-07 Agency For Science, Technology And Research Communication devices and methods for performing communication
KR20140042846A (ko) * 2011-07-07 2014-04-07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레인징 채널 할당 방법 및 이를 위한 기지국
GB2493782B (en) 2011-08-19 2016-07-27 Nvidia Corp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system and method
GB2493781B (en) * 2011-08-19 2016-07-27 Nvidia Corp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system and method
US9066287B2 (en) * 2012-01-24 2015-06-23 Qualcomm Incorporated Systems and methods of relay selection and setup
US9794796B2 (en) 2012-06-13 2017-10-17 Qualcomm, Incorporatio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simplified store and forward relays
CN104521267B (zh) * 2012-08-13 2018-10-09 索尼公司 通信控制装置及通信控制方法
US9510271B2 (en) 2012-08-30 2016-11-29 Qualcomm Incorporated Systems, apparatus, and methods for address format detection
RU2617439C2 (ru) * 2013-03-11 2017-04-25 Хуавей Текнолоджиз Ко., Лтд. Структура пилот-сигнала восходящей линии связи в системе связи с ортогональным мультиплексированием с частотным разделением точка-многоточка
EP3902322A1 (en) * 2013-03-28 2021-10-27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Bandwidth alloc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user equipment, and base station
WO2015079656A1 (ja) * 2013-11-26 2015-06-04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
US20160309469A1 (en) * 2013-12-12 2016-10-20 Huawei Device Co., Ltd.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WO2017028300A1 (en) * 2015-08-20 2017-02-23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Optimization on ul resource allocation in prose relay
CN111405674B (zh) * 2016-12-09 2023-05-26 上海朗帛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ue和基站中的方法和设备
US10616897B1 (en) 2017-02-23 2020-04-07 Sprint Communications Company L.P. Wireless access point to control wireless user data exchanges through wireless relays
CN108738113A (zh) * 2017-04-21 2018-11-02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信息传输方法、终端及基站
CN109714794B (zh) * 2017-10-26 2022-06-03 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研究院 一种业务模型选取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594246B1 (en) * 1998-07-10 2003-07-15 Malibu Networks, Inc. IP-flow identification in a wireless point to multi-point transmission system
US6862622B2 (en) * 1998-07-10 2005-03-01 Van Drebbel Mariner Llc 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internet protocol (TCP/IP) packet-centric wireless point to multi-point (PTMP) transmission system architecture
US6590885B1 (en) * 1998-07-10 2003-07-08 Malibu Networks, Inc. IP-flow characterization in a wireless point to multi-point (PTMP) transmission system
US6452915B1 (en) * 1998-07-10 2002-09-17 Malibu Networks, Inc. IP-flow classification in a wireless point to multi-point (PTMP) transmission system
US6628629B1 (en) * 1998-07-10 2003-09-30 Malibu Networks Reservation based prioritization method for wireless transmission of latency and jitter sensitive IP-flows in a wireless point to multi-point transmission system
US6925068B1 (en) * 1999-05-21 2005-08-02 Wi-Lan,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allocating bandwidth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00484052C (zh) * 1999-07-09 2009-04-29 马利布网络有限公司 无线点对多点通信系统及在其中分配共享无线带宽的方法
US7113497B2 (en) * 2002-05-08 2006-09-26 Lenovo (Singapore) Pte. Ltd. Bandwidth management in a wireless network
US8018893B2 (en) * 2003-09-03 2011-09-13 Motorola Mobility,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relay facilitated communications
US8554232B2 (en) * 2005-08-17 2013-10-08 Apple Inc. Method and system for a wireless multi-hop relay network
US7675888B2 (en) * 2005-09-14 2010-03-09 Texas Instruments Incorporated 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 access (OFDMA) ranging
CN1941666B (zh) * 2005-09-30 2014-07-3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基于中转站实现带宽分配和调度管理的方法和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07098704A1 (fr) 2007-09-07
KR101078673B1 (ko) 2011-11-01
EP1995980A4 (en) 2009-11-18
US20080316954A1 (en) 2008-12-25
EP1995980A1 (en) 2008-11-26
EP1995980B1 (en) 2013-01-23
CN101030883A (zh) 2007-09-05
KR20080106299A (ko) 2008-12-04
CN100579024C (zh) 2010-01-06
KR20110010136A (ko) 2011-01-3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313600A (zh) 一种中转系统及带宽分配和调度方法
CN1941666B (zh) 基于中转站实现带宽分配和调度管理的方法和系统
WO2019201165A1 (zh) 实现边链路资源配置的方法、装置及系统
EP1773091B1 (en) Method of configuring channel and allocating resources in a multi-hop relay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KR101059363B1 (ko) 무선 통신 시스템
TWI352550B (e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s, methods, and data
US20080205323A1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resource allocation considering buffering in relay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KR100611809B1 (ko) 반이중 전송을 위한 스케쥴링 방법 및 장치
CN100387066C (zh) 一种上行业务资源调度的方法
JPWO2008126302A1 (ja) 無線リソース割り当て方法及び無線局
CN101809928A (zh) 用于频分双工系统中半双工和全双工用户站操作的方法
CN100471088C (zh) 具有扩展的服务覆盖的无线接入系统和方法
CN101547512B (zh) 一种分层异构分布式基站和方法
CN101800998B (zh) OFDMA系统中Relay参与调度的动态资源分配方法
CN114630442B (zh) 资源配置消息传输方法及系统
CN101790224A (zh) 基站向中继站下发控制信息及传输控制信息的方法及系统
CN100372387C (zh) 一种上行码分资源的分配方法
WO2011037375A2 (ko) 중계국을 포함하는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무선 자원 할당 방법 및 장치
JP2008078890A (ja) 通信システム、その基地局及び通信方法
Kaneko et al. Proposed relay method with P-MP structure of IEEE 802.16-2004
JP5717094B2 (ja) セルラーワイヤレスネットワークにおける移動局間直接通信
KR100966521B1 (ko) 다중 홉 중계 방식의 광대역 무선 접속 통신시스템에서중계 서비스를 제공하기 위한 장치 및 방법
Madhuri et al. Service Prioritized Opportunistic Scheduling Algorithm for WiMAX Mobile Multi-hop Relay Network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