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311819A - 图像拾取设备 - Google Patents

图像拾取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311819A
CN101311819A CNA2008100981986A CN200810098198A CN101311819A CN 101311819 A CN101311819 A CN 101311819A CN A2008100981986 A CNA2008100981986 A CN A2008100981986A CN 200810098198 A CN200810098198 A CN 200810098198A CN 101311819 A CN101311819 A CN 10131181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mage pick
light
image
lens
equipm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810098198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吉川功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ony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ony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ony Corp filed Critical Sony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131181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31181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1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for generating image signals from different wavelengths
    • H04N23/13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for generating image signals from different wavelengths with multiple sensors
    • H04N23/16Optical arrangements associated therewith, e.g. for beam-splitting or for colour correc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45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for generating image signals from two or more image sensors being of different type or operating in different modes, e.g. with a CMOS sensor for moving images in combination with a charge-coupled device [CCD] for still imag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98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for achieving an enlarged field of view, e.g. panoramic image captur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95Computational photography systems, e.g. light-field imaging systems
    • H04N23/951Computational photography systems, e.g. light-field imaging systems by using two or more images to influence resolution, frame rate or aspect ratio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209/00Details of colour television systems
    • H04N2209/04Picture signal generators
    • H04N2209/041Picture signal generators using solid-state devices
    • H04N2209/048Picture signal generators using solid-state devices having several pick-up senso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Computing System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tudio Devices (AREA)
  • Cameras In General (AREA)
  • Stereoscopic And Panoramic Photography (AREA)
  • Lenses (AREA)
  • Color Television Image Signal Generato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图像拾取设备,包括:多个图像拾取单元,其被构造来分别拾取多个从宽范围中的对象所划分出的对象片断的各自图像;以及处理单元,其被构造来将由所述多个图像拾取单元拾取的所述图像合成为一个图像。

Description

图像拾取设备
有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本发明包含与2007年5月25日在日本专利局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JP2007-139235有关的主题,其全部内容通过引用包含于此。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图像拾取设备,其用于拾取诸如全天空(全方向)范围的宽范围内的图像。
背景技术
如本领域公知的,已经开发了各种摄像机系统,所述摄像机系统具有布置在一个壳体中的多个视频摄像机,用于同时拾取全方向或全景范围内或者广角或者宽角度范围内的图像。
为了解决这样的摄像机系统的视差问题,已经提出了用于消除视差而无需反射镜的光学系统(参见例如日本专利早期公开No.2003-162018)。
没有反射镜的光学系统的优点在于,因为不需要用于安装反射镜的体积,所以整个摄像机系统的尺寸很小,并且光学系统的尺寸很小,并且仅仅因为没有反射镜,所以可以与具有普通镜头的光学系统相同的方式容易地处置。
根据上述光学系统,多个视频摄像机被布置成使得其NP(non-parallax,无视差)点基本彼此对齐。NP点被定义为选自多个通过摄像机的光学系统的孔径光阑的中心的主光线中处于高斯区域中的主光线的物空间中的直分量的延长线与光学系统的光轴相交的点。
发明内容
目前,单CCD摄像机已经被用于摄像机系统(不管是单色系统还是彩色系统),因为图像拾取元件周围的体积被限制以保持摄像机的NP点彼此基本对齐。结果,由摄像机系统拾取的图像的色彩再现性和分辨率较差。
下面参考附图中的图8描述图像拾取元件周围的有限体积。图8以示意性剖视图示出了在多个被组合在一起以同时拾取宽范围中(例如在全方向或者全景范围或者广角范围或宽范围中)的图像的摄像机中的一个摄像机100。
在图8的摄像机100中,已经通过了在最靠近对象的透镜(前透镜)101的边缘处的各个点111,112的主光线105,106通过透镜组102(在途图中省略了处于透镜101和透镜组102之间的中间部件),并且到达图像拾取元件103的光检测表面上的端点。
为了拾取宽范围中的图像,摄像机100的NP点104被与其它摄像机的NP点对齐,并且摄像机100的外周表面100A与其它摄像机中的相邻摄像机的外周表面100B保持接触。
因为相邻的摄像机100的外周表面100A,100B彼此保持接触,所以需要布置在图像拾取元件103附近的电路板、线缆等不得不被布置在图8中的阴影线所示的空间S中。
空间S由外周表面100A,100B和图像拾取元件103附近垂直于光轴107的平面所包围。
考虑到图像拾取元件103、电路板、线缆等被布置在空间S中这一事实,摄像机100应该理想地是(并且目前事实上是)单CCD摄像机。
监视摄像机等高度需要拾取处于低亮度环境中的对象的图像。在单CCD彩色摄像机中,不通过色彩过滤器的颜色的光不能被图像拾取元件检测。因此,用于拾取全方向或全景范围或广角度或宽范围中的图像的单CCD彩色摄像机不具有用于拾取低亮度环境中的对象的图像的监视摄像机应用中所需要的足够灵敏度水平。
理想的是,提供一种图像拾取设备,其具有优异的色彩再现性和分辨率,能够减小色差,并且能够获取宽范围中的图像。
根据本发明的图像拾取设备包括:多个图像拾取单元,用于分别拾取多个从宽范围中的对象所划分出的对象片断的各自图像;以及处理单元,用于将由所述多个图像拾取单元拾取的所述图像合成为一个图像,所述图像拾取单元中的每一个包括多个透镜和用于检测已经通过所述透镜的光线的多个图像拾取元件,其中,在所述图像拾取单元中的每一个中,无视差点被定义为选自多个通过与所述透镜相关的孔径光阑的中心的主光线中处于高斯区域中的主光线的物空间中的直分量的延长线与所述图像拾取单元的光轴相交的点;所述无视差点被设置在所述图像拾取元件的后方,并且所述多个图像拾取单元的所述无视差点位于围绕所述无视差点中的一个半径为约20毫米的区域中;以及所述图像拾取单元中的每一个包括分离单元,所述分离单元用于将已经通过所述透镜的光线分成具有不同波长的多组光线,所述多组光线将分别由所述多个图像拾取元件检测。
利用上述结构,图像拾取单元的NP点被布置在图像拾取元件后方,因此图像拾取单元中的每一个的包括多个透镜的光学系统不会阻挡其它图像拾取单元的光学路径。图像拾取单元的NP点位于围绕NP点中的一个半径为约20毫米的区域中,所以图像拾取单元之间的任何视差被几何减小到零。
因为多个图像拾取单元分别拾取多个从宽范围中的对象所划分出的对象片断的各自图像,所以图像拾取设备可以以无视差方式拾取宽范围中的对象的图像。
图像拾取设备具有分离单元,所述分离单元用于将已经通过所述透镜的光线分成具有不同波长的多组光线,所述多组光线将分别由所述多个图像拾取元件检测。因此,用于检测各种颜色的光的像素数量大于单CCD图像拾取设备上的像素数量,所以图像拾取设备的色彩再现性和分辨率更好。图像拾取设备还能够比单CCD图像拾取设备以更好的灵敏度更有效地检测入射光线,其中,所述单CCD图像拾取设备不能够检测没有通过色彩过滤器的光线。
色彩再现性和分辨率更好的图像拾取设备因此能够拾取高清晰度的图像。
上述图像拾取设备可以以无视差的方式拾取宽范围中的高质量图像。
图像拾取设备因此能够拾取诸如全方向范围的宽范围内的高清晰度、高质量图像。
而且,因为较之单CCD图像拾取设备,本发明的图像拾取设备可以更高效地检测入射光线,获得更高灵敏度,所以本发明的图像拾取设备提供低亮度环境下的优异可视性,用于拾取宽范围中的高清晰度、高质量图像。
结合以示例方式示出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的附图,根据下面的描述,本发明的上述和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将变得清楚。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图像拾取设备的示意性垂直剖视图;
图2是图1所示的图像拾取设备的中心部分的放大垂直剖视图;
图3是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图像拾取设备的示意性水平剖视图;
图4是图3所示的图像拾取设备的中心部分的放大水平剖视图;
图5是从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图像拾取设备的对象侧观察时的平面图;
图6是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的图像拾取设备的示意性垂直剖视图;
图7是图6所示的图像拾取设备的中心部分的放大垂直剖视图;以及
图8是在多个被组合在一起以同时拾取宽范围中的图像的摄像机中的一个摄像机的示意性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考图1-5描述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图像拾取设备。图1是图像拾取设备的示意性垂直剖视图,图2是图像拾取设备的中心部分的放大垂直剖视图,图3是图像拾取设备的示意性水平剖视图,图4是图3所示的图像拾取设备的中心部分的放大水平剖视图,以及图5是从图像拾取设备的对象侧观察时的平面图。
由标号10总体表示的图像拾取设备包括四个摄像机11,12,13,14,每一个在其靠近对象的一端包括透镜(前透镜)1。图像拾取设备10从由摄像机11,12,13,14分别拾取的图像产生一个合成图像。
摄像机11,12,13,14中的每一个包括四角锥形式的中空壳体,其具有基本方形的横截面,并且其中容纳前透镜1、包括四个透镜的透镜组2、孔径光阑(没有示出)以及图像拾取元件。孔径光阑被布置在透镜组2的前方、之中或者后方。对于细节可以参考日本专利早期公开No.2004-80088以及日本专利早期公开No.2004-191593。
最靠近对象的前透镜1的前方(图1的左侧)的空间将被称作物体空间。
在通过孔径光阑的中心的光线(主光线)中,位置靠近光学系统的光轴7(处于高斯区域中)的物空间中的主光线的延长线与光轴7的相交点被定义为NP点5。
透镜1、透镜组2、孔径光阑等构成了光学系统,使得摄像机11,12,13,14的NP点5处于每一个具有四角锥形式的壳体的顶点。每一个具有四角锥形式的壳体具有延伸成为由连接前透镜1的边缘和NP点5的一组线段所构成的平面的侧表面。
摄像机11,12,13,14的NP点5被设置在透镜组2和图像拾取元件的后方。为了将NP点定位在透镜组2和图像拾取元件的后方,由透镜1、透镜组2、孔径光阑等构成的光学系统可以例如是远距摄像型的。
摄像机11,12,13,14的NP点5被设置在透镜组2和图像拾取元件的后方,因此摄像机11,12,13,14中的每一个的光学系统不会阻挡其它摄像机的光路。
因为摄像机11,12,13,14中的每一个的前透镜1被布置在具有基本方形的横截面的壳体中,所以前透镜1也具有与壳体的横截面形状互补的基本方形横截面。具有如此形状的前透镜1可以通过如下方式来制造:沿不通过其中心线的平面切割具有圆形横截面的球透镜,使得经切割的透镜具有基本方形横截面形状。
图1-4示出了沿两个垂直或者水平布置的摄像机的光轴的平面中的横截面。具体地,图3是沿图1的线A-A的平面中的剖视图,以及图1是沿图3的线B-B的平面中的剖视图。这些平面由图5中的点划线A和B表示。
如图1所示,沿垂直方向V布置的两个摄像机11,13的NP点5彼此基本对齐。
如图3所示,沿水平方向H布置的两个摄像机11,12的NP点5彼此基本对齐。
虽然没有示出,但是摄像机12,14的NP点5和摄像机13,14的NP点5也彼此基本对齐。
因此,图5所示的摄像机11,12,13,14的NP点5彼此基本对齐。
因为四个摄像机11,12,13,14彼此组合,使得其NP点5彼此基本对齐,所以摄像机11,12,13,14的底表面稍微倾斜到图5的纸面之外,并且它们在图5中不是严格的方形形状。但是,因为如图1和3所示,摄像机11,12,13,14的长度是前透镜1的尺寸的大约5倍并且摄像机11,12,13,14的底表面倾斜小的角度,所以在图5中,这些底表面被示为方形形状。
图像拾取设备10还包括布置在摄像机11,12,13,14中的每一个的透镜组2和图像拾取元件之间的分光棱镜组件3,作为用于将入射光线分成不同波长范围(红光、绿光和蓝光)的分离单元。由分光棱镜组件3分离的光线分别由图像拾取元件4R,4G,4B来检测。
如沿图3中的水平方向H所示,两个摄像机11,12的NP点5彼此基本对齐,并且摄像机11,12的四角锥形式的壳体分别具有彼此保持接触的侧表面11D,12C。因此,位于任意距离处的对象的由两个摄像机11,12拾取的图像可以通过对图像数据进行简单的图像处理过程而被彼此结合,不会在它们之间留下过分显眼的边界。
在图3中,摄像机11的壳体的侧表面11D和摄像机12的壳体的侧表面12C由连接NP点5和物体空间(更接近对象的空间)中的主光线25与前透镜1的第一表面(面对对象的透镜表面)1A相交的点25A之间线段的表示。
摄像机11的壳体具有相反的侧表面11C,其由连接NP点5和物体空间中的主光线24与前透镜1的第一表面1A相交的点24A之间线段的表示。
摄像机12的壳体具有相反的侧表面12D,其由连接NP点5和物体空间中的主光线26与前透镜1的第一表面1A相交的点26A之间线段的表示。
来自对象的主光线24通过摄像机11的前透镜1,所述前透镜1将主光线24折射为主光线35。主光线35通过包括四个透镜的透镜组2,然后通过分光棱镜组件3,到达处于水平方向H的端点42的图像拾取元件4G的光检测表面。
类似地,来自对象的主光线25通过摄像机11的前透镜1,所述前透镜1将主光线25折射为主光线36。主光线36通过透镜组2,然后通过分光棱镜组件3,到达处于水平方向H的端点41的图像拾取元件4G的光检测表面。
主光线25也通过摄像机12的前透镜1,所述前透镜1将主光线25折射为主光线37。主光线37通过透镜组2,然后通过分光棱镜组件3,到达处于水平方向H的端点42的图像拾取元件4G的光检测表面。端点42与端点41在光轴7两侧在角度上相距180度。
来自对象的主光线26通过摄像机12的前透镜1,所述前透镜1将主光线26折射为主光线38。主光线38通过透镜组2,然后通过分光棱镜组件3,到达处于水平方向H的端点41的图像拾取元件4G的光检测表面。
因此,摄像机11,12的光学系统被布置成到达图像拾取元件4G的端点41,42的主光线35,36,37,38通过前透镜1的边缘上的点24A,25A,26A。因为摄像机11,12使得其各自的图像拾取范围彼此接合而不存在任何损失,所以由摄像机11,12的图像拾取元件4G拾取的图像可以彼此合成在一起。
因此,在物体空间中的主光线24,26之间所定义的沿水平方向H的视角中,两个摄像机11,12可以以无盲角的方式拾取图像。
在图3中,摄像机11,12中的每一个的透镜组2具有最接近成像平面的透镜表面,所述成像平面沿与光轴7垂直的平面39与光轴7相交。
平面39和所述摄像机11的壳体的侧表面11C,12C,以及平面39和摄像机12的壳体的侧表面11D和12D一起分别限定了空间S1,S2,所述摄像机11,12的分光棱镜组件3、图像拾取元件4G以及摄像机电路(没有示出)被容纳的所述空间S1,S2中。这样,摄像机11,12的NP点5被彼此基本对齐。
壳体的侧表面11C,11D,12C,12D由通过沿垂直于图3的纸面方向移动连接NP点5和前透镜1的边缘上的点24A,25A,26A的线段所描述的平面来表示,其中,主光线24,25,26分别被施加到所述点24A,25A,26A。
图1是沿垂直方向观察时,即当图3所示的图像拾取设备10被旋转90度时所观察的图像拾取设备10的示意性剖视图。
如图1和2所示,分光棱镜组件3包括三个棱镜3A,3B,3C。用于根据波长分离可见入射光的光学膜被布置在棱镜3A,3B,3C中的每一个和与之相邻一个棱镜的边界表面之间。这些光学膜将可见入射光分成红光、绿光和蓝光。光学膜通过涂层或者任何其它膜生长工艺结合到或者生长在棱镜3A,3B,3C的边界表面上。
用于检测蓝光的图像拾取元件4B被安装在最靠近透镜组2的第一棱镜3A上。用于检测红光的图像拾取元件4R被安装在紧邻第一棱镜3A布置的第二棱镜3B上。用于检测绿光的图像拾取元件4G被安装在最远离透镜组2布置的第三棱镜3C上。
如图1中的沿垂直方向V的示意性垂直剖视图所示,类似于图3中的水平方向H的视图,两个摄像机11,13的NP点5彼此基本对齐,并且摄像机11,13的四角锥形式的壳体分别具有彼此保持接触的侧表面11B,13A。因此,位于任意距离处的对象的由两个摄像机11,13拾取的图像可以通过对图像数据进行简单的图像处理过程而被彼此结合,不会在它们之间留下过分显眼的边界。
在图1中,摄像机11的壳体的侧表面11B和摄像机13的壳体的侧表面13A由连接NP点5和物体空间(更接近对象的空间)中的主光线22与前透镜1的第一表面(面对对象的透镜表面)1A相交的点22A之间线段的表示。
摄像机11的壳体具有相反的侧表面11A,其由连接NP点5和物体空间中的主光线21与前透镜1的第一表面1A相交的点21A之间线段的表示。
摄像机13的壳体具有相反的侧表面13B,其由连接NP点5和物体空间中的主光线23与前透镜1的第一表面1A相交的点23A之间线段的表示。
来自对象的主光线21通过摄像机11的前透镜1,所述前透镜1将主光线21折射为主光线31。主光线31通过包括透镜组2,然后通过分光棱镜组件3。在波长范围从400nm到700nm的可见光中,红色分量(红光)到达图像拾取元件4R的光检测表面,绿色分量(绿光)到达沿垂直方向V的端点44处的图像拾取元件4G的检测表面,并且蓝色分量(蓝光)到达图像拾取元件4B的光检测表面。
类似地,来自对象的主光线22通过摄像机11的前透镜1,所述前透镜1将主光线22折射为主光线32。主光线32通过透镜组2,然后通过分光棱镜组件3。红色分量到达图像拾取元件4R的光检测表面,绿色分量到达沿垂直方向V的端点43处的图像拾取元件4G的检测表面,并且蓝色分量到达图像拾取元件4B的光检测表面。端点43与端点44在光轴7两侧在角度上相距180度。
主光线22也通过摄像机13的前透镜1,所述前透镜1将主光线22折射为主光线33。主光线33通过透镜组2,然后通过分光棱镜组件3。红色分量到达图像拾取元件4R的光检测表面,绿色分量到达沿垂直方向V的端点44处的图像拾取元件4G的检测表面,并且蓝色分量到达图像拾取元件4B的光检测表面。
主光线23通过摄像机13的前透镜1,所述前透镜1将主光线23折射为主光线34。主光线34通过透镜组2,然后通过分光棱镜组件3。红色分量到达图像拾取元件4R的光检测表面,绿色分量到达沿垂直方向V的端点43处的图像拾取元件4G的检测表面,并且蓝色分量到达图像拾取元件4B的光检测表面。
因此,摄像机11,13的光学系统被布置成到达图像拾取元件4G的端点43,44的主光线31,32,33,34通过前透镜1的边缘上的点21A,22A,23A。这些主光线31,32,33,34由分光棱镜组件3分离,并且通过图像拾取元件4R,4B的端点。
因为摄像机11,13使得其各自的图像拾取范围彼此接合而不存在任何损失,所以由摄像机11,13的图像拾取元件4R,4G,4B拾取的图像可以彼此合成在一起。
因此,在物体空间中的主光线21,23之间所定义的沿垂直方向B的视角中,两个摄像机11,13可以以无盲角的方式拾取图像。
图1所示的平面39表示与图3中标号39表示的相同的平面。
平面39和所述摄像机11的壳体的侧表面11A,13A,以及平面39和摄像机13的壳体的侧表面11B和13B一起分别限定了空间S1,S3,所述摄像机11,13的分光棱镜组件3、图像拾取元件4R,4G,4B以及摄像机电路(没有示出)被容纳的所述空间S1,S3中。这样,摄像机11,13的NP点沿垂直方向V彼此基本对齐。
壳体的侧表面11A,11B,13A,13B由通过沿垂直于图1的纸面方向移动连接NP点5和前透镜1的边缘上的点21A,22A,23A的线段所描述的平面来表示,其中,主光线21,22,23分别被施加到所述点21A,22A,23A。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例的图像拾取设备10具有:分光棱镜组件3(3A,3B,3C),其用于将通过了前透镜1和透镜组2的光线分成具有不同波长的三组光线(红光、绿光和蓝光);以及三个图像拾取元件4R,4G,4B,其用于检测经分离的各组光线。因为用于检测各种颜色的光的像素数量大于单CCD图像拾取设备上的像素数量,所以图像拾取设备10的色彩再现性和分辨率更好。图像拾取设备10还能够比单CCD图像拾取设备以更好的灵敏度更有效地检测入射光线,其中,所述单CCD图像拾取设备不能够检测没有通过色彩过滤器的光线。
色彩再现性和分辨率更好的图像拾取设备10因此能够拾取高清晰度的图像。更灵敏的图像拾取设备10提供了用于拾取低亮度水平下的图像的足够灵敏度水平。
根据本实施例,因为四个摄像机11,12,13,14的NP点5彼此基本对齐,所以相邻两个摄像机之间的任何视差几何被减到零。
因此,图像拾取设备10可以以无视差的方式拾取宽范围中的高质量图像。
图像拾取设备10因此能够拾取诸如全方向范围的宽范围内的高清晰度、高质量图像。
而且,图像拾取设备10提供低亮度环境下的优异可视性,用于拾取宽范围中的高清晰度、高质量图像。
此外,根据本实施例,摄像机11,12,13,14中的每一个的作为分离单元的分光棱镜组件3和图像拾取元件4R,4G,4B被容纳在空间S1,S2,S3中,其中所述空间S1,S2,S3是在垂直于所述光轴7通过透镜组2的最靠近图像拾取元件的透镜的透镜表面与所述光轴7的相交点延伸的平面39,与连接无视差点5和主光线(诸如主光线31,32,33,34,35,36,37,38)和前透镜1的对象侧的透镜表面1A之间的一组相交点构成的线段的平面(摄像机11的四角锥形式的壳体的侧表面11A,11B,11C和11D)之间所限定的空间。
换句话说,作为分离单元的分光棱镜组件3和图像拾取元件4R,4G,4B被容纳在空间S1,S2,S3中,所述空间S1,S2,S3是通过从在NP点5和被施加到图像拾取元件4G的光检测表面上的端点41,42,43,44的主光线(主光线31,32,33,34,35,36,37,38)通过前透镜1的点(21A,22A,23A,24A,25A,26A)之间定义的空间去除从前透镜1延伸到透镜组2的最靠近图像拾取元件的透镜的空间之后,留下的空间。
因为分光棱镜组件3和图像拾取元件4R,4G,4B被容纳在空间S1,S2,S3中,所以电路板、线缆等也可以被容纳在空间S1,S2,S3中,允许相邻的摄像机被结合在一起,以保持NP点5彼此基本对齐。
图像拾取设备10因此可以以紧凑的设计被构造。
根据本实施例,摄像机11,12,13,14中的每一个的壳体为具有基本方形底面的四角锥形式,并且前透镜1具有基本方形横截面形状。因此,摄像机11,12,13,14可以使得其外周表面没有间隙地彼此接合。因为摄像机11,12,13,14的外周表面可以没有间隙地彼此接合,所以相邻的摄像机的图像拾取范围自前透镜1的更靠近对象的透镜表面1A彼此交叠,在图像拾取设备10前方不留下任何死角。因为图像拾取元件的图像拾取范围通常是矩形或方形形状的,所以光学系统(透镜1,透镜组2,孔径光阑等)可以被布置成使得通过了具有基本方形横截面形状的前透镜1的边缘的主光线到达处于图像拾取元件的图像拾取范围的边缘处的像素。这样,足够量的光到达可以是方形或者矩形形状的图像拾取范围的角部的像素,从而有效地利用图像拾取元件的图像拾取范围。
如果每一个摄像机的壳体和前透镜的底表面是矩形形状的,则图像拾取设备具有与上述的基本相同的优点。
如果摄像机是圆锥形的,则因为在相邻摄像机的前透镜之间产生间隙,则产生死角,所述死角没有被包括在处于一直到交叠图像拾取范围的区域中的任一一个摄像机的图像拾取范围中。因为到达各个图像拾取范围的图像是圆形或者椭圆形状的,所以没有光到达处于可能是方形或者矩形形状的图像拾取范围的角部处的像素,从而减小了利用图像拾取元件的效率。
如上所述,监视摄像机等高度需要拾取处于低亮度环境中的对象的图像。
因为色彩过滤器吸收光并且各种颜色被单独分配到多个像素,所以用于拾取全方向范围或广角度或宽范围中的图像的单CCD摄像机具有低的光检测灵敏度水平。因此,这些摄像机难以拾取低亮度对象的图像。
可以设想应用本发明的原理来用棱镜分离入射光线,并且利用用于检测可见光的图像拾取元件和用于检测红外辐射的图像拾取元件检测经分离的入射光线。这样的布置将在下面讨论。
下面将参考图6和7描述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的图像拾取设备。图6是图像拾取设备的示意性垂直剖视图,图7是图6所示的图像拾取设备的中心部分的放大垂直剖视图。
根据本实施例的图像拾取设备采用四个透镜和四个摄像机来拾取宽范围中的高清晰度图像,如同根据图1-5所示的实施例的图像拾取设备。
如在水平横截面中观察到的根据本实施例的图像拾取设备的结构细节与根据前一实施例的图像拾取设备10的那些相同,因此没有进行图示并且下面将不进行详细描述。
在根据前一实施例的图像拾取设备10中,其波长范围从400nm到700nm的可见光被施加到分光棱镜组件3(棱镜3A,3B,3C),所述分光棱镜组件3将光分成蓝光、绿光和红光,这些光到达分别对应于各个波长的图像拾取元件并由其检测。
根据本实施例的图像拾取设备50在每一个摄像机中包含包括四个棱镜3A,3B,3D,3E的分光棱镜组件3,棱镜3D,3E被布置来代替根据前一实施例的图像拾取设备10的第三棱镜3C。用于根据波长分离可见入射光的光学膜被布置在棱镜3A,3B,3D,3E中的每一个和与之相邻一个棱镜的边界表面之间。
用于检测蓝光的图像拾取元件4B被安装在最靠近透镜组2的第一棱镜3A上。用于检测红光的图像拾取元件4R被安装在紧邻第一棱镜3A布置的第二棱镜3B上。用于检测红外辐射的图像拾取元件4IR被安装在紧邻第二棱镜3B布置的第三棱镜3D上。用于检测绿光的图像拾取元件4G被安装在最远离透镜组2布置的第四棱镜3E上。
因为图像拾取元件4IR被安装在第三棱镜3D上,所以布置在第三棱镜3D和第四棱镜3E的边界表面之间的光学膜包括用于反射红外辐射并通过绿光的光学膜。
在通过了透镜组的光中,波长范围从约400nm-约1000nm的可见光和红外辐射被施加到分光棱镜组件3,并且由此被分离。
波长范围从约700nm-1000nm的红外辐射到达图像拾取元件4IR的光检测表面。在波长范围从400nm到700nm的可见光中,蓝色分量到达图像拾取元件4B的光检测表面,绿色分量到达图像拾取元件4G的检测表面,红色分量到达图像拾取元件4R的光检测表面。
图像拾取元件4IR,4R,4G,4B被布置成使得清晰的图像通过各个波长的光被聚焦在其各自的光检测表面上。当由图像拾取元件4IR,4R,4G,4B产生的四个图像被合成为一个图像时,合成图像保持对焦。
图像拾取设备50的其它结构细节与根据前一实施例的图像拾取设备10的相同,并且下面将不进行详细描述。
根据本实施例的图像拾取设备50的构造,因为四个摄像机11,12,13,14的NP点5彼此基本对齐,所以如前一实施例的图像拾取设备10一样,相邻两个摄像机之间的任何视差几何被减到零。
因此,图像拾取设备50可以以无视差的方式拾取宽范围中的高质量图像。
分光棱镜组件3(3A,3B,3D,3E)将通过了前透镜1和透镜组2的光线分成具有不同波长的四组光线(红外辐射、红光、绿光和蓝光),并且四个图像拾取元件4IR,4R,4G,4B检测各组光线。因此,较之比单CCD图像拾取设备,图像拾取设备50的色彩再现性和分辨率更好,并且灵敏度更好。
具体地,因为从通过了前透镜1和透镜组2的红外辐射被分离和被图像拾取元件4IR检测,可以由红外辐射产生图像。因此,较之根据前一实施例的图像拾取设备10,图像拾取设备50提供更好的在低亮度环境中的可视性。
因此,图像拾取设备50提供了优异的在低亮度环境中的可视性,用于拾取宽范围中的高清晰度、高质量图像。
用于检测红外辐射的图像拾取元件4IR的结构可以与用于检测可见光的其它图像拾取元件4R,4G,4B的不同。例如,图像拾取元件4IR可以包括光电二极管,作为深度形成的固态图像拾取元件,用于提高检测红外辐射的效率,或者可以被专门地设计用于检测更长波长的红外辐射。
由图像拾取元件4IR检测的波长范围不限于从约700nm到1000nm的范围,而是可以是诸如更宽或者更窄范围的另一范围。根据由图像拾取元件4IR检测的波长范围,可以构建图像拾取元件4IR本身和用于分离红外辐射的光学膜。
图1-5所示的图像拾取设备10可以被修改,使得结合有第二棱镜3B的图像拾取元件能够检测红光和红外辐射两者。在此情况下,第二棱镜3B和第三棱镜3C之间的光学膜应该不仅能够反射红外辐射,而且能够反射近红外辐射。
分光棱镜组件可以包括两个棱镜,用于将波长范围从400nm-约1000nm的可见光分成波长范围从约400nm-约700nm的可见光和波长范围从约700nm-约1000nm的近红外辐射,并且两个图像拾取元件可以用于检测已经被分离成各个波长范围的可见光和近红外辐射。
在上述实施例中的每一个中,图像拾取设备10,50的摄像机11,12,13,14中的每一个具有四角锥形式的壳体,该壳体具有基本方形形状的底表面。但是,壳体的底表面可以是具有不同的垂直和水平长度的矩形。例如,壳体的底表面可以是与电视机的显示屏的高宽比(3∶4或9∶16)匹配的矩形形状。
在上述实施例中的每一个中,用于根据波长将光线分成多组光线的分离单元包括分光棱镜组件3,所述分光棱镜组件3包括多个棱镜,所述棱镜之间布置有光学膜。
但是,根据本发明的分离单元可以是任何其它不同的结构。例如,用于分离光线的光学膜可以被布置在玻璃板的表面上,如投影仪等上所使用的那些。分离单元应该被构造成与各个图像拾取单元(摄像机等)相比不是太大。
但是,根据上述实施例的包括结合在一起的棱镜的分光棱镜组件3较之玻璃板更有利,因为其允许光学系统容易地被调节以获得更高的精度。
在上述实施例中的每一个中,分光棱镜组件3和图像拾取元件4R,4G,4B被容纳在空间S1,S2,S3中,其中所述空间S1,S2,S3是在垂直于所述光轴7通过透镜组2的最靠近图像拾取元件的透镜的透镜表面与所述光轴7的相交点延伸的平面,与摄像机壳体的外周表面之间所限定的空间。这样的布置使得可以简化图像拾取设备的结构,并且减小图像拾取设备的尺寸。
但是,根据本发明的图像拾取设备不必将分离单元和图像拾取元件容纳在上述空间中。例如,可以将图像拾取元件安装在壳体的与相邻图像拾取单元(摄像机等)被安装在其上的表面相对的外周表面上(例如图5所示的表面11A,11C上)(参见例如日本专利早期公开No.2006-30664,其是基于本申请人的一个较早申请的),或者也可以将分离单元布置成延伸超出壳体的外周表面。如果图像拾取设备以此方式被构造,则图像拾取单元的壳体具有从四角锥突出的部分。这样构造的图像拾取设备具有较好的色彩再现性和分辨率,并且能够利用被结合在一起多个图像拾取单元以无视差的方式拾取宽范围中的图像。
在上述实施例中的每一个中,四个摄像机11,12,13,14的NP点5被彼此基本对齐。根据本发明,四个摄像机11,12,13,14的NP点5可以被布置在围绕NP点5中的一个半径为约20mm的区域中。在NP点5位于这样的区域的情况下,有图像拾取单元中的每一个的图像拾取元件产生的图像可以以无视差的范围被合成在一起。
虽然详细地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某些优选实施例,但是应该理解,可以在其中进行各种变化和修改,而不偏离所附权利要求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图像拾取设备,包括:
多个图像拾取装置,用于分别拾取从宽范围中的对象所划分出的多个对象片断各自的图像;以及
处理装置,用于将由所述多个图像拾取装置拾取的所述图像合成为单一图像,
所述图像拾取装置中的每一个包括透镜和用于检测已经通过所述透镜的光线的图像拾取元件,
其中,在所述图像拾取装置中的每一个中,无视差点被定义为选自多个通过与所述透镜相关的孔径光阑的中心的主光线中处于高斯区域中的主光线的物空间中的直分量的延长线与所述图像拾取装置的光轴相交的点;
所述无视差点被设置在所述图像拾取元件的后方,并且所述多个图像拾取装置的所述无视差点位于围绕所述无视差点中的一个半径为约20毫米的区域中;并且
所述图像拾取装置中的每一个包括分离装置,所述分离装置用于将已经通过所述透镜的光线分成具有不同波长的多组光线,所述多组光线将分别由所述多个图像拾取元件检测。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拾取设备,其中,所述分离装置被容纳在如下的空间中,所述空间是在通过所述透镜中的最靠近所述图像拾取元件的一个透镜的透镜表面与所述光轴的相交点并垂直于所述光轴的平面,与连接所述无视差点和所选定的主光线和所述透镜中最靠近对象的另一个透镜的透镜表面之间的一组相交点构成的线段的平面之间所限定的空间。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图像拾取设备,其中,其中每一个检测多组光线的所述多个图像拾取元件被容纳在所述空间中。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拾取设备,其中,所述分离装置将波长范围从约400nm到约700nm的光线分成对应于蓝、绿、红的三个波长范围中的光线,并且所述多个图像拾取元件包括用于分别检测所述三个波长范围中的经分离光线的三个图像拾取元件。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拾取设备,其中,所述分离装置将波长范围从约400nm到约1000nm的光线分成波长范围从约400nm到约700nm的可见光和波长范围从约700nm到约1000nm的近红外辐射,并且所述多个图像拾取元件包括用于分别检测所述可见光和所述近红外辐射的两个图像拾取元件。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拾取设备,其中,所述分离装置将波长范围从约400nm到约1000nm的光线分成对应于蓝、绿以及红的三个波长范围中的光线,并且所述多个图像拾取元件包括用于分别检测所述三个波长范围中的经分离光线的三个图像拾取元件。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拾取设备,其中,所述分离装置将波长范围从约400nm到约1000nm的光线分成对应于蓝、绿、红以及近红外辐射的四个波长范围中的光线,并且所述多个图像拾取元件包括用于分别检测所述四个波长范围中的经分离光线的四个图像拾取元件。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拾取设备,其中,所述分离装置布置在所述透镜和所述图像拾取元件之间。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拾取设备,其中,在所述图像拾取元件中的每一个中,所述透镜中最靠近对象的一个透镜具有方形或者三角形横截面形状,并且所述图像拾取装置中的每一个包括其中容纳所述透镜的具有四角锥形式的壳体。
10.一种图像拾取设备,包括:
多个图像拾取单元,其被构造来分别拾取从宽范围中的对象所划分出的多个对象片断的各自图像;以及
处理单元,其被构造来将由所述多个图像拾取单元拾取的所述图像合成为单一图像,
所述图像拾取单元中的每一个包括多个透镜和用于检测已经通过所述透镜的光线的多个图像拾取元件,
其中,在所述图像拾取单元中的每一个中,无视差点被定义为选自多个通过与所述透镜相关的孔径光阑的中心的主光线中处于高斯区域中的主光线的物空间中的直分量的延长线与所述图像拾取单元的光轴相交的点;
所述无视差点被设置在所述图像拾取元件的后方,并且所述多个图像拾取单元的所述无视差点位于围绕所述无视差点中的一个半径为约20毫米的区域中;并且
所述图像拾取单元中的每一个包括分离单元,所述分离单元用于将已经通过所述透镜的光线分成具有不同波长的多组光线,所述多组光线将分别由所述多个图像拾取元件检测。
CNA2008100981986A 2007-05-25 2008-05-26 图像拾取设备 Pending CN101311819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7139235A JP2008294819A (ja) 2007-05-25 2007-05-25 撮像装置
JP2007139235 2007-05-25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311819A true CN101311819A (zh) 2008-11-26

Family

ID=4008766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A2008100981986A Pending CN101311819A (zh) 2007-05-25 2008-05-26 图像拾取设备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080297612A1 (zh)
JP (1) JP2008294819A (zh)
CN (1) CN101311819A (zh)
TW (1) TW200917819A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469111A (zh) * 2014-12-02 2015-03-25 柳州市瑞蚨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摄像头装置
TWI627487B (zh) * 2014-05-16 2018-06-21 宏達國際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手持式電子裝置、圖像擷取裝置及其圖像擷取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A2734223A1 (en) * 2010-03-17 2011-09-17 Teknisult Enterprises Ltd. Vehicle-mounted video surveillance system
US9485495B2 (en) 2010-08-09 2016-11-01 Qualcomm Incorporated Autofocus for stereo images
US9438889B2 (en) 2011-09-21 2016-09-06 Qualcomm Incorporated System and method for improving methods of manufacturing stereoscopic image sensors
JP6019611B2 (ja) * 2012-02-23 2016-11-02 株式会社ニコン 撮像装置
US9398264B2 (en) 2012-10-19 2016-07-19 Qualcomm Incorporated Multi-camera system using folded optics
US10178373B2 (en) 2013-08-16 2019-01-08 Qualcomm Incorporated Stereo yaw correction using autofocus feedback
US9374516B2 (en) 2014-04-04 2016-06-21 Qualcomm Incorporated Auto-focus in low-profile folded optics multi-camera system
US9383550B2 (en) 2014-04-04 2016-07-05 Qualcomm Incorporated Auto-focus in low-profile folded optics multi-camera system
US10013764B2 (en) 2014-06-19 2018-07-03 Qualcomm Incorporated Local adaptive histogram equalization
US9294672B2 (en) 2014-06-20 2016-03-22 Qualcomm Incorporated Multi-camera system using folded optics free from parallax and tilt artifacts
US9549107B2 (en) 2014-06-20 2017-01-17 Qualcomm Incorporated Autofocus for folded optic array cameras
US9386222B2 (en) 2014-06-20 2016-07-05 Qualcomm Incorporated Multi-camera system using folded optics free from parallax artifacts
US9819863B2 (en) 2014-06-20 2017-11-14 Qualcomm Incorporated Wide field of view array camera for hemispheric and spherical imaging
US9541740B2 (en) 2014-06-20 2017-01-10 Qualcomm Incorporated Folded optic array camera using refractive prisms
US9832381B2 (en) 2014-10-31 2017-11-28 Qualcomm Incorporated Optical image stabilization for thin cameras
CN104994288B (zh) * 2015-06-30 2018-03-27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拍照方法及用户终端
WO2020263867A1 (en) * 2019-06-24 2020-12-30 Circle Optics, Inc. Multi-camera panoramic image capture devices with a faceted dome
US20210026117A1 (en) * 2019-07-22 2021-01-28 Apple Inc. Camera Including Two Light Folding Elements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1427191A4 (en) * 2001-08-17 2006-08-16 Sony Corp PICTURE SETUP
JP2006237737A (ja) * 2005-02-22 2006-09-07 Sanyo Electric Co Ltd カラーフィルタアレイ及び固体撮像素子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627487B (zh) * 2014-05-16 2018-06-21 宏達國際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手持式電子裝置、圖像擷取裝置及其圖像擷取方法
CN104469111A (zh) * 2014-12-02 2015-03-25 柳州市瑞蚨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摄像头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08294819A (ja) 2008-12-04
US20080297612A1 (en) 2008-12-04
TW200917819A (en) 2009-04-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311819A (zh) 图像拾取设备
US8451252B2 (en) Image sensor for touch screen and image sensing apparatus
US9936109B2 (en) Method and system for fusing images
EP3440499B1 (en) Vehicle comprising a rear view display device with an imaging system
US20030081952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omnidirectional three dimensional imaging
CN100501569C (zh) 全方向立体摄像机及其控制方法
CN105120177B (zh) 全景图像采集装置
WO2001068540A3 (en) Imaging apparatus
JPH04228336A (ja) 乗物の前方の通路を捕捉する画像処理系用のカメラ
CN108513097A (zh) 一种多目摄像装置和监控系统
JPS63209288A (ja) 撮像装置
CN101546111A (zh) 单相机双目宽基线折反射全景立体成像方法及其装置
CN104967769B (zh) 一种车底扫描系统和方法
CN108181782A (zh) 无盲点的折返式全景成像仪
CN108141519A (zh) 摄像机模块
JPS62117479A (ja) 撮像用光学装置
CN211018954U (zh) 一种分视场成像模组及终端设备
CN105892022A (zh) 图像采集装置及全景相机
CN207336913U (zh) 全景成像系统和电子设备
US20100289881A1 (en) Camera for multiple perspective image capturing
CN116953898A (zh) 一种光学成像模组、光学成像系统及终端设备
KR100923233B1 (ko) 가시범위가 향상된 전방위 수퍼파노라마 감시장치
JP2007057386A (ja) カメラ1台を用いたインライン3次元計測装置及び計測方法
JPH09214992A (ja) 撮像装置
CN210294702U (zh) 一种分光成像装置及电子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Open date: 2008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