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305535A - 通信方法和通信装置 - Google Patents

通信方法和通信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305535A
CN101305535A CNA2006800421339A CN200680042133A CN101305535A CN 101305535 A CN101305535 A CN 101305535A CN A2006800421339 A CNA2006800421339 A CN A2006800421339A CN 200680042133 A CN200680042133 A CN 200680042133A CN 101305535 A CN101305535 A CN 10130553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ireless resource
resource block
situation
mentioned
communica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680042133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矢野安宏
松本涉
福井范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130553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30553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Detection And Prevention Of Errors In Transmission (AREA)

Abstract

关于本发明的通信方法是一种在采用多路载波调制解调方式的无线通信系统中对发送数据列使用列次数不均匀且按列次数从高到低的顺序对列进行配置的奇偶校验矩阵进行LDPC编码的情况下的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包含:根据对作为无线发送单位的无线资源块可分配的数据位数,将代码字分割为多个数据列的代码字分割步骤;以及将上述分割后的数据列中的列次数更高的数据列分配给品质更良好的无线资源块的资源分配步骤。

Description

通信方法和通信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进行宽带传送的无线通信系统中,将频带分割为多个块来进行无线资源分配处理的通信装置,特别是涉及利用LDPC(low density parity check(低密度奇偶校验))编码的特征进行无线资源分配处理时的通信方法。
背景技术
例如在采用OFDM(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Multiplexing(正交频分复用))方式的以往的无线通信系统中,构成该系统的基站按照下述非专利文献1进行数据发送。具体地说,例如在对本站的服务区域中存在的终端发送数据的情况下,在基站中首先对作为输入数据的L2PDU(Layer-2Protocol Data Unit:层-2协议数据单元)附加用于错误检测的CRC(CRC Redundancy Check:循环冗余校验)位(CRC Attachment:CRC附加),接着,对于附加CRC后的数据进行纠错编码(turbo代码等已知的编码处理)(信道编码(Channel coding))。接着,在基站中选择下一次的发送是初次发送数据的发送或再次发送数据的发送(包含适应编码率的HARQ功能(HARQ functionality including adaptive coding rate)),进而进行物理信道分割(Physical channel segmentation)、即将由系统可使用的频率区域分割为由调度器所指示的无线资源块数,决定在上述中已选择的数据的发送中使用的无线资源块。然后,对每个无线资源块进行适应调制处理(Adaptive modulation),发送其结果。
此外,在以往的无线通信系统中,上述基站的服务区域中存在的各终端(UE:User Equipment(用户设备))测定接收品质(C/I:Carrier to noise power ratio(载波-噪声功率比)),对基站通知该测定结果。因而,在上述基站内的调度器中在上述物理信道分割中例如在对特定的终端使用2个无线资源块进行数据发送的情况下,将上述特定的终端分配给接收品质(C/I)良好的2个无线资源块,将其它的终端分配给剩下的无线资源块。
非专利文献1:“Text Proposal on Adaptive Modulation andChannel Coding Rate Control for Frequency Domain Scheduling inEvolved UTRA Downlink”3GPP TSG-RAN WG1#43,R1-051307,November 7-11,2005
发明内容
但是,在上述以往的技术中未公开以下技术,即在由基站进行的无线资源分配处理中,将编码后的数据(代码字)根据该数据的可靠性按每个时间和每个频率分配给接收品质不同的多个无线资源块的技术,从系统中的性能提高和系统容量的提高这样的观点来看,还存在进一步改善的余地。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的问题而进行的,其目的在于得到可实现进一步的系统性能的提高和系统容量的提高的通信方法和通信装置。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以达到目的,与本发明有关的通信方法是一种在进行宽频带传送的无线通信系统中对发送数据列使用列次数不均匀且按列次数从高到低的顺序对列进行配置的奇偶校验矩阵进行LDPC编码的情况下的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包含:根据对作为无线发送单位的无线资源块可分配的数据位数,将代码字分割为多个数据列的代码字分割步骤;以及将上述分割后的数据列中的列次数更高的数据列分配给品质更良好的无线资源块的资源分配步骤。
此外,与本发明有关的通信方法是一种在采用多路载波调制解调方式的无线通信系统中对发送数据列使用可变换为列次数不均匀且按列次数从高到低顺序对列进行配置的奇偶校验矩阵的通信线路编码以进行同编码的情况下的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包含:根据对作为无线发送单位的无线资源块可分配的数据位数,将代码字分割为多个数据列的代码字分割步骤;以及将上述分割后的数据列中的所包含的代码字次数更高的数据列分配给品质更良好的无线资源块的资源分配步骤。
按照本发明,由于使用线路品质更良好的无线资源块来发送可靠性更高的数据列,故与现有技术相比,起到可进一步提高系统性能和系统容量这样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作为本发明的通信装置的一个例子来动作的基站的结构的图。
图2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数据发送处理的流程图。
图3-1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无线资源分配处理的图。
图3-2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无线资源分配处理的图。
图4是表示在图3-2的(f)中表示的无线资源分配的详细处理的图。
图5是表示构成无线通信系统的基站和终端的动作的流程图。
图6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无线资源分配处理的图。
图7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数据发送处理的流程图。
图8是表示实施方式3的无线资源分配处理的图。
图9是表示实施方式3的数据发送处理的流程图。
图10是表示实施方式4的无线资源分配处理的图。
图11是表示实施方式4的数据发送处理的流程图。
图12-1是表示“reference-signal(导频信号)”的结构的图。
图12-2是表示符号配置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12-3是表示符号配置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12-4是表示符号配置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12-5是表示符号配置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12-6是表示符号配置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13是表示实施方式5的数据发送处理的流程图。
图14是表示实施方式5的数据发送处理的流程图。
图15是表示作为本发明的通信装置的一个例子来动作的基站的结构的图。
图16是表示实施方式6的数据发送处理的流程图。
图17是表示实施方式6的数据发送处理的流程图。
图18是表示实施方式6的数据发送处理的流程图。
图19是表示实施方式6的数据发送处理的流程图。
图20是表示实施方式7的编码器结构的图。
符号说明
1,1a调度器部(Radio resource scheduler)
2,2a数字调制部
3,3a-1,3a-m CRC位附加部(CRC bit generation/attachment)
4,4a-1,4a-m通信线路编码部(Channel coding/encoder)
5,5a-1,5a-m HARQ处理部(HARQ processor)
6,6a-1,6a-m数据列分割部(Data bit stream splitter)
7,7a-1,7a-m适应调制部(adaptive modulator(s))
11,12递归系统卷积(RSC:Recursive SystematicConvolutional)编码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附图详细地说明本发明的通信方法和通信装置的实施方式。另外,本发明不由该实施方式来限定。
实施方式1.
图1是表示作为本发明的通信装置的一个例子动作的基站的结构的图。在本实施方式中,设想作为多路载波调制解调方式的一个例子,采用OFDM(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正交频分复用))方式的无线通信系统。
在图1中,将基站设为包含执行下行线路的无线资源分配处理的调度器部(Radio resouree scheduler(无线资源调度器))1和按照调度器部1的指示发送数据的数字调制部2的结构,进而,数字调制部2由CRC位附加部(CRC bits generation/attachment(CRC位产生/附加))3、通信线路编码部(Channel coding/encoder)4、HARQ处理部(HARQ processor)5、数据列分割部(Data bit stream splitter)6和适应调制部(Adaptive modulator(s))7构成。
接着,说明上述基站的动作概要。首先,在基站中,调度器部1为了对各终端分配下行发送的无线资源,而从各终端或高位层接受无线资源需要信息(Radio resource demands)、由无线资源需要而设想的通信品质(QoS:Quality of Service(服务的品质))、自上行链路报告的下行线路品质信息(Measured tx channel qualities:所测定的发送信道品质(CQIs:Channel Quality Indicators:信道品质指示器))、关于下行发送接收的送达确认信息(Ack/Ncks)等各信息。
然后,在调度器部1中,根据上述各信息决定对各无线资源需要进行发送的有无、传送信息位数、通信线路编码的编码率、HARQ信息、在该传送中使用的无线资源块数、在各无线资源块中使用的适应调制方式等,以便能高效地进行下行传送。按照该调度器部1的决定内容,可进行下行发送。再有,关于上述无线资源块,在后面叙述。
在此,说明下行发送的具体的步骤。图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基站进行的数据发送处理的流程图。另外,对数字调制部2输入作为上述无线资源需要信息的一部分从高位层发送来的发送数据单位即L2PDU(Layer-2Protocol Data Unit,层2协议数据单元)、从调度器部1接受的通信线路编码的编码率(Coding rate)、HARQ信息和传送信息位数(HARQ method,number of tx data bits)、无线资源块数(Number of radio resource blocks)、对各无线资源块分配的数据位数及其合计(Total and split tx data bits)以及关于对各无线资源块适用的调制方式的信息(Modulation scheme(s))。此外,关于上述调制方式的信息,假定附加无线资源块的线路品质信息来发送,例如,在使用了多个无线资源块进行发送的情况下,从线路品质好的块起按顺序被提供。
首先,在基站中,CRC位附加部3根据作为输入数据的L2PDU的数据位数来附加用于错误检测的CRC位(步骤S1:CRC附加(CRCAttachment))。接着,在通信线路编码部4中根据所提供的编码率进行纠错编码(步骤S2:信道编码(Channel coding))。在此,使用列次数(column-degree/列权重)不均匀的奇偶校验矩阵,构成Irregular-LDPC代码。再有,根据奇偶校验矩阵的列次数,LDPC编码后的位列(代码字)例如从权重大(列次数高)的位起按顺序输出。
接着,在HARQ处理部5中,根据所提供的HARQ信息和传送信息位数,选择上述编码后的位列的发送部分(初次发送数据、再次发送数据),输出已选择的位列(步骤S3:HARQ functionalityincluding adaptive coding rate(包含适应编码率的HARQ功能))。此时,通信线路编码部4输出的位列的顺序不变。
接着,在数据列分割部6中,根据所提供的无线资源块数、对各无线资源块分配的数据位数和奇偶校验矩阵的列次数(Columndegree),将从HARQ处理部5接受了的位列(代码字)分割为规定数。此外,关于该分割处理的细节,在后面叙述(参照图4)。然后,分别按权重从大到小的顺序输出分割后的各位列(步骤S4:Column-degree based physical channel segmentation(基于物理信道分割的列次数))。
最后,在适应调制部7中,根据所提供的关于调制方式的信息,分别对上述分割后的位列实施规定的调制处理。然后,按照对关于上述调制方式的信息所附加了的无线资源块的线路品质(Channelquality),将上述调制后的各符号分配给例如权重越大线路品质就越好的无线资源块(步骤S5:Adaptive modulation(适应调制))。将适应调制部7的输出发送给未图示的无线频率发送部(RF tx part),在此,进行基于各无线资源块的频带的无线发送。
接着,按照附图详细地说明本实施方式的通信方法。图3(相当于图3-1,图3-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无线资源分配处理的图。首先,图3-1的(a)表示了采用OFDM方式作为调制解调方式的情况的系统区域。在本实施方式中,设想例如带宽:20MHz~1.25MHz和N条(f1~fN)的子载波,对每个子载波进行规定的调制处理(QPSK,16QAM,64QAM等)。此外,图3-1的(b)表示了将图3-1的(a)中表示的系统区域分割为M个无线资源块(chunk(大块))的情况的状态。能够用规定条数的子载波和规定的符号数来确定该无线资源块。
接着,图3-2的(c)表示了上述无线资源块数(=M)为“8”的情况的频率与时间的关系。在此,表示了时间(TTI:TransmissionTime Interval(传送时间间隔)单位的无线资源块,#1~#8是无线资源块的编号,t1、t2、t3、t4、...是时间编号。此外,作为一个例子假定无线资源块用7OFDM符号构成。
此外,图3-2的(d)表示了上述基站的服务区域内存在的终端(UE)A测定的线路品质(C/I:Carrier to noise ratio(载噪比),表示了因频率选择性衰落在每个频率中线路品质发生变动的状况。此外,图3-2的(e)表示了终端A对基站发送的每个无线资源块的线路品质(C/I)。
此外,图3-2的(f)表示了终端A使用2个无线资源块进行数据发送的情况。在本实施方式中,调度器部1对线路品质(C/I)良好的2个无线资源块#2和#4分配了终端A。再有,可对剩下的无线资源块分配其它的终端B、C、...(未图示)。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对上述2个无线资源块#2和#4进行资源分配的情况下,例如,用数据列分割部6将分割为2个的数据列中包含较多的列次数高(权重大)的位的数据列分配给线路品质最高的无线资源块#2(Column-degree higher),将包含较多的列次数低(权重小)的位的数据列分配给线路品质其次好的无线资源块#4(Colu mn-degreelower)。
图4是表示在图3-2的(f)中表示的无线资源分配的详细处理的图。而且,在图4中,通信线路编码部4以下述为前提,即生成列次数不均匀的奇偶校验矩阵H和生成矩阵G(G满足GHT=0(T是转置矩阵)),并根据该生成矩阵G和从CRC位附加部3接受的数据列D利用「C=D×G」的运算生成代码字C。此外,关于上述奇偶校验矩阵H和生成矩阵G,可使存储器具有预先生成的值。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4中所示,生成对列按次数从高到低的顺序配置的奇偶校验矩阵H,使用具有这样特征的奇偶校验矩阵H生成代码字C。然后,在数据列分割部6中,例如在根据来自调度器部1的指示将所接受的数据列(代码字)分割为2个的情况下,如图4中所示那样将上述代码字C分割为包含较多的与奇偶校验矩阵H中的列次数高的列对应的位的数据列(次数高的数据列)和包含较多的与列次数低的列对应的位的数据列(次数低的数据列)。另外,如果比较包含较多的与上述列次数高的列对应的位的数据列和包含较多的与上述列次数低的列对应的位的数据列,则已知前者的可靠性高。而且,将上述列次数高的数据列、即可靠性高的数据列分配给线路品质最高(Column-degree higher)的无线资源块,将另一方的数据列分配给线路品质其次好(Column-degree lower)的无线资源块。
另外,关于图4中表示的奇偶校验矩阵H的次数分配,为了说明的方便,记载了次数为3的列和次数为2的列为各半的情况,但不限于此,如果次数分配是不均匀的且按列次数从高到低顺序来配置,则可以是任意的奇偶校验矩阵。此外,关于基于数据列分割部6的分割数,为了说明的方便,设为2,但不限于此,根据来自调度器部1的指示(对各无线资源块分配的数据位数),可以是3、4、...。在分割数是3、4、...的情况下,将包含越多的与列次数高的列对应的位的数据列分配线路品质越好的无线资源块。
接着,根据附图说明上述本实施方式的包含基站的无线通信系统的动作。图5是表示构成无线通信系统的基站(NodeB(节点B))和终端(UE)的动作的流程图。
首先,在基站中对属于本站的终端发送用于测定下行线路的接收品质(下行线路品质)的已知信号(「pilot」或「First reference symbol」:「导频」或「第1参照符号」)(步骤S11:Transmission of pilot/Firstreference symbol(s):导频/第1参照符号的传送)。然后,在接收了已知信号的各终端中,使用上述已知信号测定线路品质(步骤S12:Measurement of the downlink channel quality:下行信道品质的测定),将该测定结果通知基站(步骤S13:Report the measured downlinkchannel quality via uplink:通过上行报告所测定的下行信道品质)。在基站中一边接收来自终端的下行线路品质(步骤S15:Collect themeasured downlink channel quality reports from active UE(s):从工作的终端收集所测定的下行信道品质报告),一边从高位层等收集下行发送的无线资源需要(步骤S14:Collect the Radio resource demandson downlink:收集对下行的无线资源需要)。
接着,在基站中根据在上述的处理中收集了的下行发送的无线资源需要和下行线路品质,对各终端进行下行发送的无线资源分配(步骤S16:Radio resource allocation for each UE on downlinktransmission:在下行发送中对每个终端的无线资源分配),进而,决定各终端用的编码率或编码率等的发送参数(步骤S17:Decision ofmodulation scheme and channel coding rate for each UE:对每个终端决定调制方式和信道编码率)。在该状态下,在基站中执行上述图2~图4中表示的处理,进行各无线资源块的基于频带的无线发送(步骤S18、S19),在各终端中接收下行发送信号(步骤S20:Reception ofthe transmitted symbols on downlink:接收所发送的下行的符号)。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以使用列次数是不均匀且按列次数从高到低顺序配置的列的奇偶校验矩阵进行LDPC编码为前提的情况下,例如,将代码字分割为多个数据列,将分割后的数据列中包含最多的与奇偶校验矩阵中的最大列次数的列对应的位的数据列分配给线路品质更良好的无线资源块。即,使用线路品质更良好的无线资源块来发送可靠性更高的数据列。由此,由于可进行与现有技术相比纠错能力高的传送、即更高效的传送,故可进一步提高系统性能和系统容量。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个例子,说明了进行下行传送的情况的处理,但关于基于上述代码字的可靠性的无线资源分配处理,可同样地适用于上行传送。
实施方式2.
接着,说明实施方式2的通信方法。例如,在上述的实施方式1中,假定在各无线资源块中执行同一适应调制处理(Adaptivemodulation),但在实施方式2中,对每个无线资源块单独地执行适应调制处理(Adaptive modulation)。另外,关于实现实施方式2的通信方法的基站的结构,与上述的实施方式1的图1是同样的。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与上述的实施方式1不同的处理。
在此,按照附图详细地说明实施方式2的通信方法。图6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无线资源分配处理的图。详细地说,图6的(a)表示了在基站的服务区域内存在的终端(UE)A测定的线路品质(C/I),表示了因频率选择性衰落在每个频率中线路品质发生变动的状况。此外,图6的(b)表示了终端A对基站发送的每个无线资源块的线路品质(C/I)。在本实施方式中,预先限定了基站对终端A可分配的无线资源块(在图6中,限定为#5~#8)。而且,终端如图6的(b)中表示的那样,对基站通知与无线资源块#5~#8对应的线路品质。
此外,图6的(c)表示了终端A使用2个无线资源块进行数据发送的情况。在本实施方式中,调度器部1从对终端A可分配的无线资源块#5~#8中分配了线路品质良好的2个无线资源块#5和#7。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对上述2个无线资源块#5和#7进行资源分配的情况下,例如将用数据列分割部6分割为2个的数据列中包含较多的列次数高(权重大)的位的数据列分配给线路品质更良好的无线资源块#5(Column-degree higher),将包含较多的列次数低(权重小)的位的数据列分配给线路品质其次好的无线资源块#7。
接着,说明实施方式2的下行发送的具体步骤。图7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由基站进行的数据发送处理的流程图。另外,关于步骤S1~S3的处理,与上述的实施方式1是相同的。
在数据列分割部6中,例如根据来自调度器部1的指示,在将所接受的数据列(代码字)分割为2个的情况下,如图4中所示,将上述代码字C分割为包含较多的与奇偶校验矩阵H中的列次数高的列对应的位的数据列(次数高的数据列)和包含较多的与列次数低的列对应的位的数据列(次数低的数据列)。然后,将上述列次数高的数据列、即可靠性高的数据列分配给所限定的无线资源块中的线路品质更良好的无线资源块,将另一方的数据列分配给所限定的无线资源块中的线路品质其次好的无线资源块(步骤S4a)。
在适应调制部7中,根据所提供的关于调制方式的信息,对每个无线资源块实施适应调制处理(步骤S5a)。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对每个无线资源块实施适应调制处理,故对各无线资源块可分配的数据位数有时不一定相等。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数据列分割部6用对所指定的无线资源块可分配的数据位数来分割代码字。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与上述的实施方式1同样,使用线路品质更良好的无线资源块来发送可靠性更高的数据列。由此,可得到与实施方式1同样的效果。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进一步假定预先限定了对各终端可分配的无线资源块。由此,可减轻终端和基站的处理。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对终端A可分配的无线资源块定为#5~#8,但不限于此,可分配的无线资源块只要是系统区域的一部分,就可指定任意一个。
实施方式3.
接着,说明实施方式3的通信方法。例如,在上述的实施方式1和2中,根据从终端发送来的下行线路品质进行了无线资源分配,但在实施方式3中,不使用上述下行线路品质地进行无线资源分配。另外,关于实现实施方式3的通信方法的基站的结构,与上述的实施方式1的图1是同样的。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与上述的实施方式1和2不同的处理。
在此,按照附图详细地说明实施方式3的通信方法。图8是表示实施方式3的无线资源分配处理的图。详细地说,图8的(a)表示了系统区域和可分配的无线资源块。在此,对终端A可分配系统区域全部的无线资源块#1~#8。
此外,图8的(b)表示了本实施方式的无线资源分配处理的具体例子。例如,在宽频带系统中,通常在系统区域的中央附近采取载波同步。因而,由于在系统区域的中央附近确立了载波同步(频率误差小),故错误(Effect of frequency control error:频率控制错误的效果)少(Smaller:较小)。另一方面,越在系统区域的端部进行,由于频率误差增大,故错误变得越多(Larger:越大)。即,在宽频带系统中,可以说,越接近于系统区域的中央,在实际运用时的传送品质越好。
此外,图8的(c1)、(c2)表示了终端A使用2个无线资源块进行数据发送的情况。在本实施方式中,调度器部1从对终端A可分配的无线资源块#1~#8中至少分配一个系统区域的中央附近的无线资源块。具体地说,例如,在如(c1)那样对2个无线资源块#4和#8进行资源分配的情况下,将用数据列分割部6分割为2个的数据列中包含较多的列次数高(权重大)的位的数据列分配给系统区域的中央附近的无线资源块#4(Column-degree higher),将包含较多的列次数低(权重小)的位的数据列分配给无线资源块#8(Column-degree lower)。此外,在如(c2)那样对2个无线资源块#2和#3进行资源分配的情况下,将用数据列分割部6分割为2个的数据列中包含较多的列次数高(权重大)的位的数据列分配给接近于系统区域的中央的无线资源块#3(Column-degree higher),将包含较多的列次数低(权重小)的位的数据列分配给无线资源块#2(Column-degree lower)。
接着,说明实施方式3的下行发送的具体步骤。图9是表示实施方式3的由基站进行的数据发送处理的流程图。另外,关于步骤S1~S3、S5的处理,与上述的实施方式1是相同的。
在数据列分割部6中,例如根据来自调度器部1的指示,在将所接受到的数据列(代码字)分割为2个的情况下,如图4中所示,将上述代码字C分割为包含较多的与奇偶校验矩阵H中的列次数高的列对应的位的数据列(次数高的数据列)和包含较多的与列次数低的列对应的位的数据列(次数低的数据列)。然后,将上述列次数高的数据列、即可靠性高的数据列分配给系统区域的中央附近的无线资源块,将另一方的数据列分配给其次接近于系统区域的中央的无线资源块(步骤S4b)。其后,适应调制部7根据所提供的关于调制方式的信息,与实施方式1同样,实施适应调制处理(步骤S5)。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与上述的实施方式1同样,使用品质更良好的无线资源块来发送可靠性更高的数据列。由此,可得到与实施方式1同样的效果。另外,与从终端发送来的下行线路品质无关地来进行无线资源分配处理。由此,可减轻终端和基站的处理。
实施方式4.
接着,说明实施方式4的通信方法。在实施方式4中,将上述的实施方式2的处理、即预先限定对终端可分配的无线资源块的处理应用于上述的实施方式3。另外,关于实现实施方式4的通信方法的基站的结构,与上述的实施方式1的图1是相同的。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与上述的实施方式1~3不同的处理。
在此,按照附图详细地说明实施方式4的通信方法。图10是表示实施方式4的无线资源分配处理的图。详细地说,图10的(a)表示了系统区域和可分配的无线资源块。在此,系统区域右半部分的无线资源块#5~#8可分配给终端A。此外,图10的(b)表示了本实施方式的无线资源分配处理的具体例子。在此,由于关于系统区域的中央附近(#5)可采取载波同步(频率误差小),故错误(Effect offrequency control error:频率控制错误的效果)少(Smaller:较小)。另一方面,越在系统区域的端部进行(#5→#8),由于频率误差增大,故错误越多(Larger:越大)。
此外,图10的(c1)、(c2)表示了终端A使用2个无线资源块进行数据发送的情况。在本实施方式中,调度器部1从对终端A可分配的无线资源块#5~#8中至少分配一个系统区域的中央附近的无线资源块。具体地说,例如,在如(c1)那样对2个无线资源块#5和#8进行资源分配的情况下,将用数据列分割部6分割为2个的数据列中包含较多的列次数高(权重大)的位的数据列分配给系统区域的中央附近的无线资源块#5(Column-degree higher),将包含较多的列次数低(权重小)的位的数据列分配给无线资源块#8(Column-degree lower)。此外,在如(c2)那样对2个无线资源块#6和#7进行资源分配的情况下,将用数据列分割部6分割为2个的数据列中包含较多的列次数高(权重大)的位的数据列分配给接近于系统区域的中央的无线资源块#6(Column-degree higher),将包含较多的列次数低(权重小)的位的数据列分配给无线资源块#7(Column-degree lower)。
接着,说明实施方式4的下行发送的具体步骤。图11是表示实施方式4的由基站进行的数据发送处理的流程图。另外,关于步骤S1~S3、S5a的处理,与上述的实施方式1是同样的。
在数据列分割部6中,例如根据来自调度器部1的指示,在将所接受的数据列(代码字)分割为2个的情况下,如图4中所示,将上述代码字C分割为包含较多的与奇偶校验局阵H中的列次数高的列对应的位的数据列(次数高的数据列)和包含较多的与列次数低的列对应的位的数据列(次数低的数据列)。然后,将上述列次数高的数据列、即可靠性高的数据列分配给所限定的无线资源块中的系统区域的中央附近的无线资源块,将另一方的数据列分配给所限定的无线资源块中的其次接近于中央的无线资源块(步骤S4c)。其后,适应调制部7根据所提供的关于调制方式的信息,与实施方式2同样,实施适应调制处理(步骤S5a)。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与上述的实施方式1同样,使用品质更良好的无线资源块来发送可靠性更高的数据列。由此,可得到与实施方式1同样的效果。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预先限定对各终端可分配的无线资源块,进而,与从终端发送来的下行线路品质无关地来进行无线资源分配处理。由此,可减轻终端和基站的处理。
实施方式5.
接着,说明实施方式5的通信方法。在上述的实施方式1~4中,记载了将代码字分割为多个数据列,使用线路品质更良好的无线资源块来发送可靠性更高的数据列的处理,但在实施方式5中,确定怎样配置在实施方式1~4的处理中得到的每个无线资源块的数据列。再有,关于实现实施方式4的通信方法的基站的结构,与上述的实施方式1的图1是同样的,此外,将作为对象的无线资源块的数目定为大于等于1的整数。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与上述的实施方式1~4不同的处理。
例如,图12-1是表示在文献「“Text Proposal for 7.1.1.2.2(Downlink reference-signal structure)”3GPP TSG-RAN WG1#43,R1-051599,November 7-11,2005」中公开“reference-signal(导频信号)”的结构的图,详细地说,表示了在系统区域(在此,设想无线资源块#1~#8)的无线资源块#2中发送了“reference-signal”的例子。在此,1个无线资源块由f1~f8的8个子载波、t1~t8的8个符号构成。另外,图示的D表示“数据符号(Data symbol)”,R1表示“第1参照符号(First reference symbol)”,R2表示“第2参照符号(Secondreference symbol)”。此外,R1和R2是用于测定信道品质的符号,其周边一般来说品质良好。
以上述图12-1为前提,在本实施方式中,根据列次数如以下那样规定无线资源块内的符号配置。
例如,在未使用R2的情况下,如图12-2中所示,在品质良好的R1的周边配置列次数高的符号(For higher column-degreesymbols)。而且,除此以外配置列次数低的符号(For lowercolumn-degree symbols)。
此外,在除R1外还使用了R2的情况下,如图12-3中所示,在品质良好的R1、R2的周边配置列次数高的符号(For highercolumn-degree symbols),除此以外配置列次数低的符号(For lowercolumn-degree symbols)。
接着,说明与上述图12-2和图12-3不同的符号配置。
例如,在特定的通信装置(终端、基站)使用1个无线资源块间歇地进行发送处理的情况下,该无线资源块中的两端附近的子载波容易受邻接的无线资源块的邻接的子载波的干涉的影响。此外,即使在时间方向上也间歇地进行发送处理的情况下,产生放大电源的ON(导通)、OFF(关断),关于在t1、t2、t7、t8时,存在动作不稳定的可能性,此外,也容易受到因前后的无线资源块发送时的时间偏移等产生的影响。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例如,如图12-4中所示,在无线资源块的中央周边(品质良好)配置列次数高的符号(For highercolumn-degree symbols),在左右上下的端部周边(品质差)配置列次数低的符号(For lower column-degree symbols)。
而且,设想特定的通信装置使用在频率方面邻接的无线资源块(在不受到干涉的状况下)间歇地进行发送处理的情况,例如,也可采用图12-5那样的符号配置。具体地说,在无线资源块中的时间方向的中央周边(品质良好)配置列次数高的符号(For highercolumn-degree symbols),在上下的端部周边(品质差)配置列次数低的符号(For lower column-degree symbols)。
此外,设想特定的通信装置(终端、基站)使用1个无线资源块进行连续发送的情况,可采用图12-6那样的符号配置。具体地说,在无线资源块中的频率方向的中央周边(品质良好)配置列次数高的符号(For higher column-degree symbols),在左右的端部周边(品质差)配置列次数低的符号(For lower column-degree symbols)。
此外,也可一边根据无线资源块的使用状况转换上述图12-4、图12-5、图12-6所示的符号配置,一边分开使用。
接着,说明实施方式5的下行发送的具体步骤。图13和图14是表示实施方式5的由基站进行的数据发送处理的流程图,详细地说,图13表示了与上述的实施方式1的图2对应的发送处理,图14表示了与上述的实施方式2的图7对应的发送处理。
例如,在本实施方式中,对于利用步骤S4的处理分割了的各数据列应用上述图12-2~图12-6中的某一个的符号配置(步骤S31)。再有,上述步骤S31的处理即使对于上述的实施方式3的图9和实施方式4的图11同样也可适用。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除了实施方式1~4中表示的将代码字分割为多个数据列并使用线路品质更良好的无线资源块来发送可靠性更高的数据列的处理外,进而对各无线资源块应用与代码字数据列的可靠性的程度对应的图12-2~图12-6的某一个的符号配置。由此,可进一步提高系统性能和系统容量。
实施方式6.
接着,说明实施方式6的通信方法。在上述的实施方式1~5中,记载了数据为一个体系的情况,但在实施方式6中,说明数据为多个体系的情况。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与上述的实施方式1~5不同的处理。
图15是表示作为与本发明有关的通信装置的一个例子进行动作的基站的结构的图。在图15中,将基站作成包含执行下行线路的无线资源分配处理的调度器部(Radio resource scheduler:无线资源调度器)1a和按照调度器部1a的指示发送m体系的数据(m是满足「1≤m≤M」的整数)的数字调制部2a的结构,进而,数字调制部2a由CRC位附加部(CRC bits generation/attachment:CRC位产生/附加)3a-1~3a-m、通信线路编码部(Channel coding/encoder:信道编码/编码器)4a-1~4a-m、HARQ处理部(HARQ processor)5a-1~5a-m、数据列分割部(Data bit stream splitter)6a-1~6a-m和适应调制部(Adaptive modulator(s))7a-1~7a-m构成。再有,上述数字调制部2a构成为按照数据的体系单位(声音、数据、控制信息等)单独地具备图1中表示的数字调制部2。
接着,说明实施方式6的下行发送的具体步骤。图16、图17、图18、图19分别是表示实施方式6的由基站进行的数据发送处理的流程图,详细地说,图16、图17表示了与上述的实施方式1的图2对应的发送处理,图18、图19表示了与上述的实施方式2的图7对应的发送处理。
例如,在图16、图17、图18、图19中,对每个数据的体系分别执行与实施方式1或实施方式2同样的处理(步骤S1~S5或步骤S1~S5a)。
而且,如图16、图18中所示,在各体系中存在优劣的情况下,即,在所要求的QoS(Quality of Service:服务的品质)不同的情况下,对线路品质更良好的无线资源块按顺序分配优先度更高的数据体系来发送。
此外,如图17、图19中所示,例如数据体系#1和数据体系#2分别使用2个无线资源且QoS为同等的情况下,对线路品质更良好的无线资源块分配各自的体系中的列次数高的位列来发送。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假定在每个数据体系中具备实施方式1~5中的任意一个所记载的数字调制部2。由此,即使是发送多个体系的数据的情况下,也能得到与上述的各实施方式同样的效果。
实施方式7.
接着,说明实施方式7的通信方法。在上述的实施方式1~6中,记载了使用列次数不均匀的奇偶校验矩阵(以后仅称为校验矩阵)的LDPC代码作为所使用的通信线路编码的情况,在实施方式7中,代替它,说明使用可变换为列次数是不均匀、且按列次数从高到低的顺序配置了列的校验矩阵的通信线路编码的情况。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与上述的实施方式1~6不同的部分、即编码的部分。
图20是表示作为第3代便携电话规格之一的3GPP(3rd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第3代合作伙伴计划)规格的Release-6中使用的turbo代码的编码器的结构的图。该turbo代码由2个递归系统卷积(RSC:Recursive Systematic Convolutional)编码器11、12和交织器(Interleaver)13构成。
首先,将信息体系u设为下述(1)式,将图中的2个RSC编码器(encoder)11和12的输出体系分别设为下述(2)式、(3)式。
u=(u0,u1,u2,…)
ui∈{0,1}            …(1)
[数学式1]
v ( 0 ) = ( v 0 ( 0 ) , v 1 ( 0 ) , v 2 ( 0 ) , · · · )
                    …(2)
v i ( 0 ) ∈ { 0,1 }
[数学式2]
v ( 1 ) = ( v 0 ( 1 ) , v 1 ( 1 ) , v 2 ( 1 ) , · · · )
                 …(3)
v i ( 1 ) ∈ { 0,1 }
生成体系可由RSC编码器的存储器数m(在图20中,指的是D,m=3)+1来表现。例如,RSC编码器11的2个生成体系可用下述(4)式和(5)式来表示。另外,RSC编码器12也设为相同的结构。
[数学式3]
g ( 0 ) = ( g 0 ( 0 ) , g 1 ( 0 ) , · · · , g m ( 0 ) )
                  …(4)
g i ( 0 ) ∈ { 0,1 }
[数学式4]
g ( 1 ) = ( g 0 ( 1 ) , g 1 ( 1 ) , · · · , g m ( 1 ) )
                 …(5)
g i ( 1 ) ∈ { 0,1 }
因而,在图20的RSC编码器11中,成为下述的(6)式和(7)式。
g(0)=(1,1,0,1)…(6)
g(1)=(1,0,1,1)…(7)
此外,如果将上述生成体系表现为生成多项式,则成为下述的(8)式和(9)式。
g(0)(D)=1+D+D3…(8)
g(1)(D)=1+D2+D3…(9)
另外,D表示延迟元件。
因而,如果用使用了上述生成多项式的生成矩阵来表现图20的RSC编码器11(RSC编码器12也一样),则成为下述(10)式。
[数学式5]
G ( D ) = ( 1 1 + D + D 3 1 + D 2 + D 3 ) · · · ( 10 )
此外,如果将多项式表现的校验矩阵设为H(D),则与G(D)对应的校验矩阵H(D)有必要满足下述(11)式的条件。
G(D)HT(D)=0…(11)
另外,HT(D)表示矩阵H(D)的转置矩阵。因而,成为下述的(12)式。
[数学式6]
H ( D ) = ( 1 + D + D 3 1 + D 2 + D 3 1 ) · · · ( 12 )
此外,在上述(12)式中表示的矩阵可乘1+D2+D3而如下述的(13)式那样来变换。
H′(D)=(1+D+D31+D2+D3)…(13)
此外,如果将上述(13)式中表示的H′(D)变换为二维{0,1}的矩阵,则可如下述的(14)式那样来表示。
[数学式7]
H ′ = 1 1 1 0 1 1 0 1 1 0 1 1 1 1 0 1 1 0 1 1 1 1 0 1 1 0 1 1 1 1 0 1 1 0 1 1 1 1 0 1 1 0 1 1 1 1 0 1 1 0 1 1 0 1 1 1 · · · ( 14 )
与RSC编码器11对应的代码字c1,如果将k设为信息长度,则可如下述的(15)式那样来表示。
[数学式8]
c 1 = ( u 0 v 0 ( 0 ) , u 1 v 1 ( 0 ) , · · · , u k v k ( 0 ) ) · · · ( 15 )
此外,如果对上述H′进列置换,则成为下述(16)式。
[数学式9]
H ′ ′ = 1 1 1 1 0 1 0 1 1 1 0 1 1 0 1 1 1 1 0 1 1 0 1 1 1 1 0 1 1 0 1 1 1 1 0 1 1 0 1 1 1 1 0 1 1 0 1 1 1 0 1 0 1 1 1 1 · · · ( 16 )
因而,对应的代码字c1′成为下述(17)式,成为与通常的LDPC代码的系统代码为同等的系列。
[数学式10]
c ′ 1 = ( u 0 , u 1 , · · · , u k , v 0 ( 0 ) , v 1 ( 0 ) , · · · , v k ( 0 ) ) · · · ( 17 )
进而,即使在RSC编码器12中,也经交织器13进行编码,即、由于对信息部分进行了交织用与上述同样的操作生成了奇偶性,故在本实施方式中求出的不均匀的奇偶校验矩阵Hfull′′可如下述的(18)式那样来变换。
[数学式11]
                                            …(18)
在此,如在上述中表示的那样,可变换为列次数6和列次数3的不均匀的奇偶校验矩阵。
此外,与其对应的代码字成为下述的(19)式,可将编码率1/3的turbo代码置换为奇偶校验矩阵Hfull′′。
[数学式12]
c ′ full = ( u 0 , u 1 , · · · , u k , v 0 ( 0 ) , v 1 ( 0 ) , · · · , v k ( 0 ) , v 0 ( 1 ) , v 1 ( 1 ) , · · · , v k ( 1 ) ) · · · ( 19 )
这样,可知在上述(18)式中表示的奇偶校验矩阵与图4同样,列次数的分布是不均匀的。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与上述的实施方式1~实施方式6同样,使用该校验矩阵生成代码字,将该代码字分割为多个数据列,将分割后的数据列中的包含与奇偶校验矩阵中的最大列次数的列对应的位最多的数据列分配给线路品质更良好的无线资源块。即,使用线路品质更良好的无线资源块来发送可靠性更高的数据列。由此,与现有技术相比,可进…步提高系统性能和系统容量。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个例子,说明了在3GPP中使用的turbo代码的情况,但上述变换处理可适用于大部分的纠错代码、通信线路编码法。即,如果变换后的奇偶校验矩阵中的列次数是不均匀的,则同样地可应用本实施方式中记载的通信方法。
产业上可利用性
如上所述,与本发明有关的通信方法对于采用多路载波调制解调方式的无线通信系统是有用的,特别是适合于利用LDPC代码的特征进行无线资源分配处理的通信装置。

Claims (48)

1.一种通信方法,是在无线通信系统中对发送数据列使用列次数不均匀且按列次数从高到低的顺序对列进行配置的奇偶校验矩阵进行LDPC(low density parity check)编码的情况下的通信方法,该通信方法的特征在于,包含:
根据对作为无线发送单位的无线资源块可分配的数据位数,将代码字分割为多个数据列的代码字分割步骤;以及
将上述分割后的数据列中的列次数更高的数据列分配给品质更良好的无线资源块的资源分配步骤。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
将上述品质定为用成为通信对象的装置所测定的线路品质。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
将上述品质更良好的无线资源块定为作为系统可使用的频率区域中的中央附近的无线资源块。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各无线资源块中配置数据符号的情况下,在配置有用于测定品质的已知信号的位置的周边配置列次数更高的数据符号。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各无线资源块中配置数据符号的情况下,在无线资源块的中央周边配置列次数更高的符号。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各无线资源块中配置数据符号的情况下,在无线资源块中的时间方向的中央周边配置列次数高的符号。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各无线资源块中配置数据符号的情况下,在无线资源块中的频率方向的中央周边配置列次数高的符号。
8.如权利要求1~7中的任一项所述的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发送多个体系的发送数据系列的情况下,按每个体系单独地执行上述代码字分割步骤和上述资源分配步骤。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各体系的QoS不同的情况下,对品质更良好的无线资源块分配优先度更高的发送数据系列。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各体系的QoS为同等的情况下,对品质更良好的无线资源块分配各自的体系中的列次数高的数据列。
11.一种通信方法,是在无线通信系统中对发送数据列使用列次数不均匀且按列次数从高到低的顺序对列进行配置的奇偶校验矩阵进行LDPC(low density parity check)编码的情况下的通信方法,该通信方法的特征在于:
在无线资源块中配置数据符号的情况下,在配置有用于测定品质的已知信号的位置的周边配置列次数更高的数据符号。
12.一种通信方法,是在无线通信系统中对发送数据列使用列次数不均匀且按列次数从高到低的顺序对列进行配置的奇偶校验矩阵进行LDPC(low density parity check)编码的情况下的通信方法,该通信方法的特征在于:
在无线资源块中配置数据符号的情况下,在无线资源块中的中央周边配置列次数更高的符号。
13.一种通信方法,是在无线通信系统中对发送数据列使用列次数不均匀且按列次数从高到低的顺序对列进行配置的奇偶校验矩阵进行LDPC(low density parity check)编码的情况下的通信方法,该通信方法的特征在于:
在无线资源块中配置数据符号的情况下,在无线资源块中的时间方向的中央周边配置列次数高的符号。
14.一种通信方法,是在无线通信系统中对发送数据列使用列次数不均匀且按列次数从高到低的顺序对列进行配置的奇偶校验矩阵进行LDPC(low density parity check)编码的情况下的通信方法,该通信方法的特征在于:
在无线资源块中配置数据符号的情况下,在无线资源块中的频率方向的中央周边配置列次数高的符号。
15.一种通信装置,是在无线通信系统中对发送数据列使用列次数不均匀且按列次数从高到低的顺序对列进行配置的奇偶校验矩阵进行LDPC(low density parity check)编码的情况下的通信装置,该通信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
调度器单元,执行无线资源分配处理;以及
无线资源分配单元,根据对从上述调度器单元得到的作为无线发送单位的无线资源块可分配的数据位数,将代码字分割为多个数据列,进而将分割后的数据列中的列次数更高的数据列分配给品质更良好的无线资源块。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
将上述品质定为用成为通信对象的装置所测定的线路品质。
17.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
将上述品质更良好的无线资源块定为作为系统可使用的频率区域中的中央附近的无线资源块。
18.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无线资源分配单元在各无线资源块中配置数据符号的情况下,在配置有用于测定品质的已知信号的位置的周边配置列次数更高的数据符号。
19.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无线资源分配单元在各无线资源块中配置数据符号的情况下,在无线资源块的中央周边配置列次数更高的符号。
20.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无线资源分配单元在各无线资源块中配置数据符号的情况下,在无线资源块中的时间方向的中央周边配置列次数高的符号。
21.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无线资源分配单元在各无线资源块中配置数据符号的情况下,在无线资源块中的频率方向的中央周边配置列次数高的符号。
22.如权利要求15~21中的任一项所述的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
与多个体系的发送数据系列对应地具备多个上述无线资源分配单元,
按每个体系单独地执行上述无线资源分配单元的处理。
23.如权利要求22所述的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各体系的QoS不同的情况下,对品质更良好的无线资源块分配优先度更高的发送数据系列。
24.如权利要求22所述的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各体系的QoS为同等的情况下,对品质更良好的无线资源块分配各自的体系中的列次数高的数据列。
25.一种通信装置,是在无线通信系统中对发送数据列使用列次数不均匀且按列次数从高到低的顺序对列进行配置的奇偶校验矩阵进行LDPC(low density parity check)编码的通信装置,该通信装置的特征在于:
在无线资源块中配置数据符号的情况下,在配置有用于测定品质的已知信号的位置的周边配置列次数更高的数据符号。
26.一种通信装置,是在无线通信系统中对发送数据列使用列次数不均匀且按列次数从高到低的顺序对列进行配置的奇偶校验矩阵进行LDPC(low density parity check)编码的通信装置,该通信装置的特征在于:
在无线资源块中配置数据符号的情况下,在无线资源块中的中央周边配置列次数更高的符号。
27.一种通信装置,是在无线通信系统中对发送数据列使用列次数不均匀且按列次数从高到低的顺序对列进行配置的奇偶校验矩阵进行LDPC(low density parity check)编码的通信装置,该通信装置的特征在于:
在无线资源块中配置数据符号的情况下,在无线资源块中的时间方向的中央周边配置列次数高的符号。
28.一种通信装置,是在无线通信系统中对发送数据列使用列次数不均匀且按列次数从高到低的顺序对列进行配置的奇校校验矩阵进行LDPC(low density parity check)编码的通信装置,该通信装置的特征在于:
在各无线资源块中配置数据符号的情况下,在无线资源块中的频率方向的中央周边配置列次数高的符号。
29.一种通信方法,是在采用多路载波调制解调方式的无线通信系统中对发送数据列使用可变换为列次数不均匀且按列次数从高到低的顺序对列进行配置的奇偶校验矩阵的通信线路编码来进行编码的情况下的通信方法,该通信方法的特征在于,包含:
根据对作为无线发送单位的无线资源块可分配的数据位数,将代码字分割为多个数据列的代码字分割步骤;以及
将上述分割后的数据列中的列次数更高的数据列分配给品质更良好的无线资源块的资源分配步骤。
30.如权利要求29所述的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
将上述品质定为用成为通信对象的装置所测定的线路品质。
31.如权利要求29所述的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
将上述品质更良好的无线资源块定为作为系统可使用的频率区域中的中央附近的无线资源块。
32.如权利要求29所述的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各无线资源块中配置数据符号的情况下,在配置有用于测定品质的已知信号的位置的周边配置列次数更高的数据符号。
33.如权利要求29所述的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各无线资源块中配置数据符号的情况下,在无线资源块的中央周边配置列次数更高的符号。
34.如权利要求29所述的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各无线资源块中配置数据符号的情况下,在无线资源块中的时间方向的中央周边配置列次数高的符号。
35.如权利要求29所述的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各无线资源块中配置数据符号的情况下,在无线资源块中的频率方向的中央周边配置列次数高的符号。
36.如权利要求29~3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发送多个体系的发送数据系列的情况下,按每个体系单独地执行上述代码字分割步骤和上述资源分配步骤。
37.如权利要求36所述的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各体系的QoS不同的情况下,对品质更良好的无线资源块分配优先度更高的发送数据系列。
38.如权利要求36所述的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各体系的QoS为同等的情况下,对品质更良好的无线资源块分配各自的体系中的列次数高的数据列。
39.一种通信装置,是在采用多路载波调制解调方式的无线通信系统中对发送数据列使用可变换为列次数不均匀且按列次数从高到低的顺序对列进行配置的奇偶校验矩阵的通信线路编码来进行编码的情况下的通信装置,该通信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
调度器单元,执行无线资源分配处理;以及
无线资源分配单元,根据对从上述调度器单元得到的作为无线发送单位的无线资源块可分配的数据位数,将代码字分割为多个数据列,进而将分割后的数据列中的列次数更高的数据列分配给品质更良好的无线资源块。
40.如权利要求39所述的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
将上述品质定为用成为通信对象的装置所测定的通信线路品质。
41.如权利要求39所述的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
将上述品质更良好的无线资源块定为作为系统可使用的频率区域中的中央附近的无线资源块。
42.如权利要求39所述的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无线资源分配单元在各无线资源块中配置数据符号的情况下,在配置有用于测定品质的已知信号的位置的周边配置列次数更高的数据符号。
43.如权利要求39所述的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无线资源分配单元在各无线资源块中配置数据符号的情况下,在无线资源块的中央周边配置列次数更高的符号。
44.如权利要求39所述的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无线资源分配单元在各无线资源块中配置数据符号的情况下,在无线资源块中的时间方向的中央周边配置列次数高的符号。
45.如权利要求39所述的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无线资源分配单元在各无线资源块中配置数据符号的情况下,在无线资源块中的频率方向的中央周边配置列次数高的符号。
46.如权利要求39~4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
与多个体系的发送数据系列对应地具备多个上述无线资源分配单元,
按每个体系单独地执行上述无线资源分配单元的处理。
47.如权利要求46所述的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各体系的QoS不同的情况下,对品质更良好的无线资源块分配优先度更高的发送数据系列。
48.如权利要求46所述的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各体系的QoS为同等的情况下,对品质更良好的无线资源块分配各自的体系中的列次数高的数据列。
CNA2006800421339A 2005-12-09 2006-12-08 通信方法和通信装置 Pending CN101305535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356702/2005 2005-12-09
JP2005356702 2005-12-09
JP169340/2006 2006-06-19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305535A true CN101305535A (zh) 2008-11-12

Family

ID=4011439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A2006800421339A Pending CN101305535A (zh) 2005-12-09 2006-12-08 通信方法和通信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1305535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395723B1 (en)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encoding and transmitting and for receiving signalling information in a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01142774B (zh) Mimo通信系统中的递增冗余传输的方法及装置
JP4824612B2 (ja) 通信システム、ユーザ装置及び送信方法
CN102017558B (zh) 无线通信系统中编码控制信息的方法及用于发送和接收控制信息的方法和装置
EP3123684B1 (en) Transmitter devices and method thereof
CN101208866B (zh) 发送装置
CN101409600B (zh) 用于在通信系统中编码数据的方法和装置
CN101572588B (zh) 使用比特排列方法的传输装置
CN101208865B (zh) 发送装置
US20170294990A1 (en)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device
EP1959598A1 (en)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EP2597808B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uplink control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and determining a number of coded symbols
KR101608573B1 (ko) 무선 송수신기 디바이스, 통신 시스템, 및 그 디바이스 및 시스템에서 이용되는 채널 코딩 프로세싱 방법
KR20070108041A (ko) Ldpc 부호를 이용한 데이터 재전송 방법
CN102224689A (zh) 用于支持多小区高速下行链路分组数据接入的无线通信系统的信道质量指示符传输功率控制方法和装置
KR20230098536A (ko) 통신 또는 방송 시스템에서 채널 부호화/복호화 방법및 장치
CN101983486A (zh) 发送装置、接收装置、通信系统、发送方法和接收方法
KR102549344B1 (ko) 통신 또는 방송 시스템에서 채널 부호화/복호화 방법 및 장치
KR20110000646A (ko) 가변 레이트 블럭 코드를 사용한 블럭 인코딩
CN101674532B (zh) 子区块产生方法及其装置以及相关点对多点传输装置
KR102509968B1 (ko) 통신 또는 방송 시스템에서 harq 적용시 전송 방법 및 장치
CN101305535A (zh) 通信方法和通信装置
EP2075972A1 (en) Transmitter
KR101587340B1 (ko)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제어 정보를 부호화하는 방법과 그 제어 정보를 송수신하는 방법 및 장치
JP5094991B2 (ja) ユーザ装置、送信方法及び移動通信システ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Open date: 2008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