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299305A - 一种测量重量自变的演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测量重量自变的演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299305A
CN101299305A CNA2008100984255A CN200810098425A CN101299305A CN 101299305 A CN101299305 A CN 101299305A CN A2008100984255 A CNA2008100984255 A CN A2008100984255A CN 200810098425 A CN200810098425 A CN 200810098425A CN 101299305 A CN101299305 A CN 10129930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round state
casing
state liquid
air
weigh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810098425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冯建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A200810098425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1299305A/zh
Publication of CN10129930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29930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Geophysics And Detection Of Objec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物理学教学器具技术,特别是一种测量重量自变的演示装置。由箱体、支撑架、吊臂、弹簧秤、吊钩、物品、空气组成。箱体为透明容器性立方体形的箱体,可用玻璃制作,呈密封状态,其内充满空气;其内中部位置固定支撑架,支撑架上方中部位置固定吊臂,吊臂下端固定弹簧秤;弹簧秤的吊钩吊着物品的吊环。还有第二实施例,由箱体、气球等等部分组成。适用于对地面重量的研究及其相关教学,包括小学乃至大学的相关课程的教学,等等。

Description

一种测量重量自变的演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物理学教学器具技术,特别是一种测量重量自变的演示装置。
背景技术:
经典物理学关于物体重量的教学器具仅仅适用于地面的相对固定区域,但是在严格意义上说,其度量衡所度量得出的值是非精确性的;例如,人们使用称重量的“秤”,实施对物品重量的度量情形就是如此。因为这是人们所公认的一个物理学原理:即在地面上物品的重量始终保持恒定;即在地球表面的任何一个方位处,一年四季,该物品的重量始终保持恒定。
但是,中国科考队在地球北极区域的考察表明,北极区域的重力加速度小于经典的重力加速度。因此,该事实说明了人们的经典认识存在一个“不大不小”的误区。另一方面,从中国专利:《地球磁旋力测定仪》里可知,地球具有磁旋力,而磁旋力的运动呈涡旋运动状态。地球的重力就是该磁旋力的磁吸力在地球表面上的表现形式。由于该磁旋力的运动是一类以地球核中心“主动性”高速自旋运动为中心的涡旋运动,而不是“刚体”圆球式的“被动性”惯性运动和完全对称性均匀的运动,就会导致其磁吸力强弱分布在地球表面各方位处表现出不均等的现象。所以,同一物品的重量在地球表面各方位处存在着微小的不同。以往,因未能感知而使人们忽略了该微小的不同。
不但这样,而且本文认为,在地球表面同一方位处的同一物品的重量,在每年的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里也会发生微小的变化。
这是因为,地球具有磁旋力,而磁旋力的运动呈现为涡旋运动状态而不是“刚体”圆球式的“被动性”惯性运动和完全对称性均匀的运动。地球磁旋力运动在作螺线状运动的同时还会作360度的自旋转运动,即作螺线状运动又作圆周性的运动;这是一种“二重性”运动。该“二重性”运动的证据是地球每隔约15-30天就会出现一次大范围的大风降温过程气象现象。即每次大风降温现象就是该力作螺线状运动造成的。其实,这是该螺线状运动表现出较强的对地球大气的“驱动力”即对大气的作向心性吸引所引发的。该力的运动方向呈曲线形而不是直线性,即呈现出涡旋性向心运动方向状态。
经典物理学对地球磁旋力没有记载,实际上已暴露出其一个重要方面的缺陷。
地球为何会有磁旋力?本文认为,它是由“宇宙基态液”(中国专利:《一种力的测定装置》和《能量液测定仪》)运动过程中所固有的一种特殊性的基本物质“宇宙基态液”的负压,并由该负压在“宇宙基态液”里产生一连串的“负压定向连续位移传递效应”所致。在此把该“效应”称为“基态液负压定向连续位移传递效应”。它是形成原子和粒子的根本原动力。
“宇宙基态液”是一种超微观的液体和流体,在作流体运动极度高速流动过程中出现湍流,进而产生其负压源,其负压源因“平衡趋势”运动而引发负压由内到外的位移效应,有螺线旋转定向性的和全方位向外辐射性的两类由内到外的连续位移效应。出现湍流的原因是两股方向相反的“基态液”特殊性流体互相摩擦或某一股在流动时其边缘受阻所致。该“负压”效应的源头是物质核中心即旋转中心。因此,该效应不可能完全是直线性的。虽然“基态液负压定向连续位移传递效应”呈现为螺线旋转的卷曲状,但是,在特定的并且足够短的时空内(如地球核心区)受阻时,不能满足瞬间消除该区域“负压”需求量的时候,就必然会因“平衡趋势”而出现向核中心区以外的区域作全方位扩散性位移的传递效应。这时称其为“基态液负压全方位连续传递位移效应”;而且其方向呈由球心到球体表面的辐射状,并且主要是直线性状态。由于这种原因,地球表面即地面各个方位处的“重力”被经典物理学认定为完全相同。而且在总体性的“平衡趋势”的作用下,磁旋力运动表现出既有螺线旋转卷曲状的运动状态又存在作直线性并且向外辐射性的运动状态。
从根本上说,在地球内部,“基态液负压定向连续位移传递效应”和“基态液负压全方位传递连续位移传递效应”均同时发生于各原子之间的原子外包壳区域里,并在此形成相应的“基态液负压响应通道”;同时它们不会直接作用于原子核。地球外部的“宇宙基态液”从该“基态液负压响应通道”进入地球内部的核中心即旋转中心,并且在那里形成超微观层次的超微小涡旋运动而聚积生成新的原子。
在“基态液负压全方位连续位移传递效应”的过程里,其各原子之间的“基态液负压响应通道”中不断出现“宇宙基态液”的流动和通过,即由外向核中心区作向心性而呈直线性穿越的流动和通过。该液的通过就必然与各原子外包壳之间产生摩擦,其摩擦力与原子密度成正比,即原子密度越大其摩擦力就会越大;原子密度越小则其摩擦力就会越小。其摩擦力构成了该液流通的阻力。该阻力进而产生“重力”现象。换言之和通俗地说,原子分布越疏松,此类阻力越小,该方位的地面物品重量就越小;原子分布越紧密,此类阻力就会越大,该方位表现出的地球重力也就会越大。人们所熟识的物品“重量”也就源于此类“效应”。然而,该“重力”属于非完整性的“重力”。准确地说,“基态液负压定向连续位移传递效应”与“基态液负压全方位连续位移传递效应”共同起作用而构成完整性的“重力”。“基态液负压定向连续位移传递效应”使“重力”的“重心”位于地球或球体的赤道上。
不过,另一方面,该“基态液负压响应通道”所流动通过的“宇宙基态液”,会同时受到其相邻原子吸引力的吸引而呈现为与“基态液负压全方位连续位移传递效应”的重力争夺该处的“宇宙基态液”从而使此类阻力增大。这就是各类物品的“重量”不同的根本原因。例如,某“重量”的物品如金砖,比重较大,就是因其原子分布密度大和其原子磁旋力大造成的;而木块较轻则是因它的原子分布密度小和其原子磁旋力小造成的。
从上述可见,“基态液负压全方位连续位移传递效应”是从“基态液负压定向连续位移传递效应”的衍生出来的,所以它们相互重叠并且会“同生共死”;这实际上就构成了该类“效应”的“二象性”。而“磁旋力”就是曲线状即螺线性的“基态液负压定向连续位移传递效应”的表现形式,在其螺线区的方位处的“磁旋力”,必然大于非螺线区方位处的该力强度。不但赤道区的该类力强度大于地球两极的该类力强度,而且,地球表面的每一次大范围的大风降温过程,就是该螺线区的方位处的磁旋力或“基态液负压定向连续传递效应”所引发的。或者说,该类大范围的大风降温过程的区域该类力强度大于大范围的大风降温区域的该类力强度。
然而,中国专利:“地球磁旋力测定仪”已指出了太阳磁旋力与各行星互相吸引过程中与它们的质量无关的事实,此处表明,该事实不服从上述原理。究其因为,可以这样分析:这时的行星由于与太阳相距太远而仅仅被太阳磁旋力当作一个点,无论天体的体积是大还是小均如此,还因相距太远时其区域里的“宇宙基态液”密度分布很小,该液无法从行星里各原子之间的“基态液负压响应通道”中流动通过,那样就无法形成上述的那类大的较强的“阻力”或“重力”,使太阳磁旋力的磁吸力在远处会变得非常弱小。所以。太阳对各行星乃至小行星和陨石的吸引力,与它们的质量无关。这还因各行星乃至小行星和陨石各自磁旋力的磁吸力争夺该区的低密度的“宇宙基态液”几乎不起作用而可忽略不计所致。
从磁旋力是一种曲线状即螺线性的“基态液负压定向连续位移传递效应”这一原理方面来分析,可作出这样的结论:与物质核中心即旋转中心越近的螺线区,“宇宙基态液”密度分布越大,并且其力的强度越大;与物质核中心即旋转中心越远的螺线区段,“宇宙基态液”密度分布越小,并且其力的强度越小。然而,其力的强度小和“宇宙基态液”密度分布小的螺线区段与其力的强度大和“宇宙基态液”密度分布大的螺线区不能发生直接而完全的互相融合作用或效应,呈现为各自独立状态。这也是造成“基态液负压定向连续传递传递效应”呈现为螺线性并且可以卷曲和按密度由高到低的密度顺序堆积地叠成螺纹卷形状的根本原因。由此可推理出另一种原理:其力的强度越大的“基态液负压定向连续位移传递效应”能够作用或影响于比其力的强度小的“基态液负压定向连续位移传递效应”;其力的强度较小的“基态液负压定向连续位移传递效应”不能作用或不能影响于比其力的强度大的“基态液负压定向连续位移传递效应”。简言之,其力的强度较大的螺线区能够影响其力的强度较小的螺线区而不能作逆向影响。这同时是导致在物质中所表现出“宇宙基态液”密度分布呈现为多层状或原子外包壳呈现为多层状的根本原因。这就是科学家能够得到原子光谱的真正原因。这导致了人们把其当成经典物理学的《量子力学》里的“量子化”特性“奠基石”而以此为基本出发点来建立《量子力学》。与此同时,其多层性结构实际构成了另一类“透镜”即“宇宙基态液透镜”。
由此还可推理出另一种更小的原理:在硬度方面,“宇宙基态液”密度分布大并且其力的强度越大的螺线区段,会大于“宇宙基态液”密度分布较小并且其力的强度较小的螺线区段。由上述可见,数学公式还难以描述该类“效应二重性”现象。
须指出,这类螺线性的“基态液负压定向连续位移效应”的螺线区段的截面不是线状或圆柱状,而是非线状或非圆柱状乃至非规则状;而且,与物质核中心即旋转中心越近的螺线区段的截面的面积越小,与物质核中心即旋转中心越远的螺线区段的截面的面积则越大。这也是,磁旋力运动呈现为涡旋运动状态的一个基本表现形式方面的原理。这类螺线性的“基态液负压定向连续位移效应”的磁旋力作涡旋运动的螺线截面的面积呈现为非圆形的偏扁性的椭圆形皮带状,就象皮带作螺线形卷曲状卷成一团那样。
还须说明,这类螺线性的“基态液负压定向连续位移效应”曲线状涡旋运动方式,很难用一个简明扼要的名词或定义来描述,因此只好形象地把它简称为“磁旋力”(参见中国专利:“地球磁旋力测定仪”),在其定义中包含了物质核中心即旋转中心不断作高速旋转的特性、吸引性(即磁吸力)的特性和旋转性(即旋转力)的特性这三大特性。即其定义为:物质的核中心或旋转中心的高速旋转,就会驱动该核中心或旋转中心周围的物质围绕该核中心或旋转中心旋转并被该中心吸引。旋转中心不断作高速旋转的特性表明该力的运动是一种相对“主动性”或“能动性”的力,而不是通常意义上的那种被动性的“惯性运动”或“惯性力”。经典理论的“惯性运动”在地球的表现形式是:力的运动方向是由东向西地移动的过程。从该逻辑出发,因赤道里的海水由西向东地移动的现象与那种“惯性运动”或“惯性力”恰恰相反,即逆向性,所以被定名或定义为“赤道逆流”。而与那种“惯性运动”或“惯性力”同向的海流即海水由东向西地移动的现象则被定名或定义为“赤道顺流”。经典“惯性力”理论体系可能认定,地球应该只能有“赤道顺流”而不应有“赤道逆流”。正因为地球的该类“负压定向连续位移效应”在起作用,才产生了“赤道逆流”,赤道区域的海水才会自西向东地不断“流动”。
也由此可见,磁旋力运动的该类螺线卷曲模式实际还构成了“时空弯曲”的基础。进一步证明了“没有磁旋力运动就没有‘时空弯曲’”这一结论的确切性。
此外,必定会有人提出这类问题:“宇宙基态液”从哪里来?其作为超微观即超基本粒子的一种特殊性物质,它的超微尺度为多少?这些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探索。因为现代仪器的探测水平还未能达到那种细小的超微尺度,所以不能直观地看到它。但本文在此猜测:“宇宙基态液”的粒子性超微尺度可能约为10-30米。
但是,磁旋力运动的物质核中心即旋转中心会不会还有更细小的更超微尺度层次的“基态液”;换句话说,“宇宙基态液”由更深层次的超细超级特异性能的“基态液”,即超“宇宙基态液”或是其液中之液组成?如果原子核的自旋速度等同于光速,那么,该“其液中之液”里的自旋速度就可能是光速的1015-30倍。光速是人类可测定的而该“其液中之液”里的自旋速度就不可能被测定。这可能构成“上帝”控制宇宙的乃至与人类通信息的前提条件。因那个前提条件会使“上帝”之“音”在宇宙里“无处不到”,宇宙尽为“上帝”所控制。而该前提条件则是人类永远不能感知和力所不能及的。这可能是“绝对真空”与“相对真空”之间的“宇宙基态液”里发生的“另外一类世界”的事件。
“绝对真空”是指一种完全空洞无物的真空或空间,是人为条件无法检测到的纯粹真空,相对于“相对真空”而言的一种真空。而“相对真空”则是包含着“宇宙基态液”但没有普通“三态”物质的一种真空。“绝对真空”与“相对真空”之间存在负压,其数量级可能达到无穷大。在该负压里,可能存在物质运动的超三维的或多维时空的模式。如果是多维时空的模式,那么,英国著名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的多维时空理论体系是否与该类关系原理有关?甚至,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也如此?人们需对此作出进一步相关的探索和研究及其结论。
在这种意义上说,认定光速是最快的速度不是恰当的,因在我们现代仪器所能检测到的速度之外绝对化地否定宇宙里存在比光速快得多的某种超高频电磁波乃至上述“‘其液中之液’的超基态波或超电磁波”的存在不是合适的、甚至可能是错误的。这有点象过去人们对原子的认识过程那样,当仪器检测水平达不到粒子层次时,人们怎么也不会认可基本粒子的存在。而现在,所能检测到所有电磁波速度的现代仪器对于宇宙未知波种类及其波速度的探测可能仍然是有限的。在此意义上,可以把组成“宇宙基态液”的更深层次的“液”简称为“超基态液”或“超X液”;其波为“超基态波”或“超X波”;其力为“超基态力”或“超X力”。
另外补充:①百慕大三角船只神秘失踪的恶性案件的原因是因两个方向相反的力即地球磁旋力与太阳磁旋力同时互相作用于该区域海水,产生海流旋涡所造成的;就象飓风是由地球磁旋力与太阳磁旋力互相作用于地球大气引发的那样。这与那个区域经常出现飓风现象密切相关。因为方向相反的地球磁旋力与太阳磁旋力同时互相作用于地球大气和海水。而且这也是导致美国经常发生龙卷风的原因。飓风、龙卷风和海流涡旋的旋转方向均为同一个方向,即俯视均为逆时针旋转方向。因此可作这样的结论:在北回归线纬度区域及其附近纬度区域范围内,任何人在近距离观看飓风、龙卷风和海流涡旋时,它们的旋转方向俯视均为逆时针旋转方向;而侧视则均为:它们的左侧是风或海水由远到近地向观看人移动过来,其右侧则是风或海水由近到远地远离观看人而去。并在此认定:美国龙卷风在一年四季中的出现具有周期性,其原因是:由于地球重力或磁旋力运动所存在的“纬度差”出现周期性变化的缘故;但同时与太阳和月亮的磁旋力运动相互作用的缘故。
②更正说明:中国专利:《一种基本粒子生成的新模型》里有一记载:“对“原子磁旋力波”的理解可以这样来看:冷或低温会使原子外包壳的“基态液”密度增大,从而使物质出现膨胀现象;而热或高温则会使原子外包壳的“基态液”密度减小,从而使物质出现收缩现象;---这就是:物质的“热胀冷缩”现象的原理。”其中的“密度增大,从而使物质出现膨胀现象;”里的“膨胀现象”,应改为“收缩现象”;而另一句话“密度减小,从而使物质出现收缩现象;”里的“收缩现象”应改为“膨胀现象”。特此更正。物质通常的“膨胀”,是物质密度减小所致,而“收缩”则是物质密度增大造成的。既然升高温度会使物质膨胀,那么,就会使物质密度减小;反之,低温会使物质密度增大。同理,原子的膨胀与收缩的关系也是如此:低温会使原子外包壳的‘基态液’密度变大,从而使物质出现收缩现象;而高温则会使原子外包壳的‘基态液’密度减小,从而使物质出现膨胀现象。
磁旋力是驱动基态液的唯一的作用力。在基态液聚积区域里,磁旋力强度大小与基态液密度大小呈正比关系:即磁旋力强度越大的区域则其基态液密度就越大,反之就小。因磁旋力大则驱动基态液运动的力度就大,使基态液密度聚积的量就大,反之就小。。这就是说,原子核密度大于原子外包壳,实因原子核内的磁旋力强度大于原子外包壳。反过来说,基态液密度大就表明对其起驱动和聚积作用的磁旋力强度大。根据该原理可知,重量与重力直接相关。重力就是地球磁旋力的“磁吸力”,在它与地球内外的气体、液体或固体物质相互作用时,重力就会直接作用于它们的各原子外包壳的基态液,该液的量越多就会受重力吸引强度越大,物质重量就会显示出越重的现象;反之就小。例如,氢气最轻,是因其原子核小和原子外包壳基态液的量小并且密度小,受重力吸引强度就小的缘故;而氧气和氮气因其原子核比氢大和原子外包壳基态液的量和密度比氢气大,故被重力所吸引强度就比氢气大。这是氧气和氮气重量比氢气大的原因;其它气体或固体物质重量的大或小也是这类原理所引发的结果。如金块比石头重等等现象,亦如此。
然而,作为地球磁旋力的“重力”对原子的作用区域应该是原子外包壳或偏向其外表面的区域。即地核中心的绝对真空与相对真空相互作用过程中,使地核中心产生基态液负压,在平衡趋势作用下形成涡旋状旋转性的地核中心,该负压并不断向其临近区域扩散,从而产生了将其周围环境中的基态液吸引并向该地核中心移动的效应,即上述的“二重性效应”。基态液向该地核中心移动的时候就须经过地壳地幔等区域的原子外表面,使各原子外包壳的外表面磨擦而呈现为被吸引并向该地核中心移动的效应。因此就形成了重力。
另外,磁旋力是基态液负压在平衡趋势作用下和过程中作该负压连续性传递的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能使物质移动的效应。因此,该效应是最基本最深层次的效应,可简称为“基态力效应”或“基态效应”。
原子和粒子的自旋的长寿性的原因是:“绝对真空”与“相对真空”之间相互作用所产生的负压,这里叫“超微观负压”。或“X负压”;它在““平衡趋势”运动的过程中因阻力或摩擦力,其强度微小地小到可以忽略不计的程度而出现自身维持的长久性。故具有长寿性。另一方面,还可能与某种“X力”的相互转化和传递直接相关。有点象“时空反演”那样,即该“负压”在“超相对真空”(即指“绝对真空”与“相对真空”之间的真空)里存在的一秒钟,相当于地面上物质如原子等等的寿命就可长达一万年。而这,又是人们几乎无法感知的现象。更无法测控的。
由于上述新式原理的客观存在性,不但地球赤道的地面上物品的重量与地球两极(即北极或南极洲)处的同一物品的重量存在差别(在此简称“经线差”);而且,同一处地面上同一物品的重量还存在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的差别(在此简称“节气差”或“纬线差”)。因此关于物体重量的认识,经典物理学还存在不完整性的缺陷和对重力的认识还存在含糊不深的缺点,在此已明显暴露无遗。由此可见,通常的度量衡“秤”,严格地说它们是不准确的。
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上述经典物理学关于物体重量的教学器具的缺点而提供一种测量重量自变的演示装置。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本发明原型实施例的结构为:由箱体、支撑架、吊臂、弹簧秤、吊钩、吊环、物品、空气组成。箱体为透明容器性立方体形的箱体,可用玻璃制作,呈密封状态,其内充满空气及其保持1个大气压;其内腔中部位置固定支撑架,支撑架上方中部位置固定吊臂的上端,吊臂下端固定弹簧秤;该弹簧秤应保证能够对0.0001-0.01千克的重量值的变化量的测量,其刻度盘有相应的刻度。弹簧秤的吊钩吊着物品的吊环;物品的体积为5-10立方米,其重量为50--100千克,呈固体,为金属或非金属,不接触箱体。弹簧秤4由现有相关技术制成。弹簧秤的弹簧可配合现有电子技术如传感器,制作出能够对0.0001-0.01千克的重量值的变化量甚至更微小变化量的测量的测量仪器。
第二实施例的结构是由箱体、空气、刻度板、气球、氢混合气体组成。箱体为透明容器性立方体形的箱体,或长方体形,可用玻璃制作,呈密封状态,其内充满空气及其保持1个大气压;刻度板固定于箱体外侧面,为透明状,其表面有刻度;气球内注有氢混合气体,其体积的最大直径小于箱体内腔的最小宽度,其比重在氢气与空气之间并保证它能够悬浮于空气中,而且保证它能够保持地位于箱体的中部;氢混合气体由氢气和空气组成。上述二个实施例结构由现有的相关制作技术制造而成。
本发明的优点是能测量到重量随时间的变化或大风降温时期与非大风降温时期所存在的差异,还能测量到重量在地球两极相对于赤道存在的差异。适用于地球力学和重量的研究,以及对地球周围宇宙空间暗环境的研究,及其相关教学,包括小学乃至大学的相关课程的教学。
现给出附图如下: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原实施例的示意简图。
图2,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示意简图。
下面结合上述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结构细节和工作情况。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原型实施例的结构为:由箱体1、支撑架2、吊臂3、弹簧秤4、吊钩5、吊环6、物品7、空气8组成。箱体1为透明容器性立方体形的箱体,可用玻璃制作,呈密封状态,其内充满空气8及其保持1个大气压;其内中部位置固定支撑架2,支撑架2上方中部位置固定吊臂3的上端,吊臂3下端固定弹簧秤4;该弹簧秤4应保证能够对0.0001-0.01千克的重量值的变化量的测量,其刻度盘有相应的刻度。弹簧秤4的吊钩5吊着物品7的吊环6;物品7与吊环6固定地连接。物品7的体积不小于10立方米,其重量为50--100千克,呈固体,为金属或非金属,不接触箱体1。弹簧秤4由现有相关技术制成;弹簧秤4的弹簧可配合现有电子技术如传感器,制作出能够对0.0001-0.01千克的重量值的变化量甚至更微小变化量的测量的测量仪器。
工作情况是:把由箱体1、支撑架2、吊臂3、弹簧秤4、吊钩5、吊环6、物品7、空气8组成的本装置固定地放置于某一地点。重力或地球磁旋力作用于物品7而拉动弹簧秤4的弹簧,使指针移动并固定地指向弹簧秤4上的刻度盘的某一刻度,并记录其数量值;然后静置于该地点。在天气预报的每月或每次的中国或全球大范围的大风降温时期,再观察弹簧秤4的刻度盘被指针所指的刻度数量值。这时,观察的人便会观察到新的重量数量值:即该值比原有的重量数量值大的现象。这证明:大范围大风降温时期的物品重量大于非大风降温时期相同物品的重量。
另一方面,在赤道区域上的某一地点,放置由箱体1、支撑架2、吊臂3、弹簧秤4、吊钩5、吊环6、物品7、空气8组成的本装置;重力或地球磁旋力作用于物品7而拉动弹簧秤4的弹簧,使指针移动并固定地指向弹簧秤4上的刻度盘的某一刻度,并记录其数量值。然后,把本装置移动到北极或南极洲,再观察弹簧秤4的刻度盘被指针所指的刻度数量值。这时,观察的人便会观察到新的重量数量值:即该值比原有的重量数量值小的现象。这证明:在赤道区域上的物品重量大于北极或南极洲相同物品的重量。
第二实施例的结构由箱体1、空气8、刻度板9、气球11、氢混合气体12组成。箱体1为透明容器性立方体形的箱体,或长方体形,可用玻璃制作,呈密封状态,其内充满空气8及其保持1个大气压;刻度板9固定于箱体1外侧面,为透明状,其表面有刻度10;气球11内注有氢混合气体12,其体积的最大直径小于箱体1的最小宽度,其比重在氢气与空气之间并保证它能够悬浮于空气8中,而且保证它能够保持地位于箱体1的中部;氢混合气体12由氢气和空气组成。本实施例的工作情况是:本装置固定地放置于某一地点,重力或地球磁旋力作用于气球11和氢混合气体12,气球11便会悬浮于空气8中并位于刻度板9的某一刻度10某一相应位置上,并记录其数量值;然后静置于该地点。在天气预报的每月或每次的中国或全球大范围的大风降温时期,再观察气球11悬浮于空气8中刻度板9的刻度10相应位置,并记录其数量值。这时,观察的人便会观察到或发现气球11移动到新的刻度数量值位置,即该值位于原有刻度数量值位置的下方,换言之,气球11被更大的重力吸引而出现下降现象。另一方面,在赤道区域上的某一地点,放置本装置,重力或地球磁旋力作用于气球11和氢混合气体12,气球11便会悬浮于空气8中并位于刻度板9的某一刻度10某一相应位置上,并记录其数量值。然后,把本装置移动到北极或南极洲,再观察气球11悬浮于空气8中刻度板9的刻度10相应位置,并记录其刻度数量值。这时,观察的人便会观察到或发现气球11新的刻度数量值位置,即该值位于原有刻度数量值位置的上方,换言之,气球11因重力变弱受吸引减弱而出现上升现象。
这需要对学生说明,上述原理和演示实验证实:赤道区域上的重力或地球磁旋力比北极和南极洲的大,这种差异就是“经线差”;中国或全球大范围的大风降温时期的重力或地球磁旋力比非大风降温时期大,这种差异就是“节气差”或“纬线差”。
另外还需要指出:在沿海陆地与西藏青藏高原的不同海拔也存在重力吸引强度的或重量的差别,此时这种差异就可称为“海拔差”。即沿海陆地处的重力吸引强度或物品重量大于青藏高原的重力吸引强度或相同物品的重量。

Claims (5)

1,用于地球力学和地面物品重量的研究和相关教学的一种测量重量自变的演示装置,其特征是,由箱体、支撑架、吊臂、弹簧秤、吊钩、吊环、物品、空气组成;箱体为透明容器性立方体形的箱体,可用玻璃制作,呈密封状态,其内充满1个大气压的空气;箱体内腔中部位置固定支撑架,支撑架上方中部位置固定吊臂的上端,吊臂下端固定弹簧秤;弹簧秤的吊钩吊着物品的吊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测量重量自变的演示装置,其特征是,物品的重量为10-100公斤。
3,用于地球力学和地面物品重量的研究和相关教学的一种测量重量自变的演示装置,其特征是,结构由箱体、空气、刻度板、气球、氢混合气体组成;箱体为透明容器性立方体形的箱体,或长方体形,可用玻璃制作,呈密封状态,其内充满1个大气压的空气;刻度板固定于箱体外侧面,为透明状,其表面有刻度;气球内注有氢混合气体。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测量重量自变的演示装置,其特征是,气球体积的最大直径小于箱体内腔的最小宽度。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测量重量自变的演示装置,其特征是,氢混合气体由氢气和空气组成。
CNA2008100984255A 2008-05-21 2008-05-21 一种测量重量自变的演示装置 Pending CN101299305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A2008100984255A CN101299305A (zh) 2008-05-21 2008-05-21 一种测量重量自变的演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A2008100984255A CN101299305A (zh) 2008-05-21 2008-05-21 一种测量重量自变的演示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299305A true CN101299305A (zh) 2008-11-05

Family

ID=4007911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A2008100984255A Pending CN101299305A (zh) 2008-05-21 2008-05-21 一种测量重量自变的演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1299305A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966438A (zh) * 2015-07-31 2015-10-07 湖南城市学院 一种落体法测重力加速度实验仪
CN105261263A (zh) * 2015-11-22 2016-01-20 湖南城市学院 自由落体运动实验仪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966438A (zh) * 2015-07-31 2015-10-07 湖南城市学院 一种落体法测重力加速度实验仪
CN105261263A (zh) * 2015-11-22 2016-01-20 湖南城市学院 自由落体运动实验仪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Baldwin et al. Lopsided galaxies
Vasavada et al. Jovian atmospheric dynamics: An update after Galileo and Cassini
Peebles Principles of physical cosmology
Chao et al. Space geodesy monitors mass transports in global geophysical fluids
CN105738963B (zh) 一种重力加速度测量装置
Moebs University Physics v1
CN101299305A (zh) 一种测量重量自变的演示装置
Moulton An introduction to astronomy
Gunnarsdóttir The Earth's Magnetic Field
CN101217004A (zh) 一种测量重量自变的演示装置
CN206340270U (zh) 一种用于教学演示的磁悬浮太阳系演示装置
Dehant et al. Network science, NetLander: a European mission to study the planet Mars
Tandon et al. Einstein's tea leaves and pressure systems in the atmosphere
Hill et al. Teaching" Symmetry" in the Introductory Physics Curriculum
Herbertson Outlines of physiography: An 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the earth
CN105891877A (zh) 一种刚性单向力偶垂直摆拾震器的地球整体颤振地震计
DeMeo A dynamic and substantive cosmological ether
CN204116616U (zh) 一种刚性单向力偶垂直摆拾震器的地球整体颤振地震计
CN201489726U (zh) 多功能晨昏仪
CN107919055A (zh) 新型地球仪
Suresh et al. Exoplanets and their structure, rheology and dynamics
Poher Enigmatic Gravity Effects Observed during Solar Eclipses. Their Analyse by Quantum Model of Inertia and Gravitation
Rahman et al. A study on tidal potential and tide generating force
Yu Speed: A Unified Field Theory In Physics: A Caveman Who Invented the Stone Wheel
Olatunji Course Material for Geophysics I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Open date: 2008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