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919055A - 新型地球仪 - Google Patents

新型地球仪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919055A
CN107919055A CN201710425176.5A CN201710425176A CN107919055A CN 107919055 A CN107919055 A CN 107919055A CN 201710425176 A CN201710425176 A CN 201710425176A CN 107919055 A CN107919055 A CN 10791905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arth
north
south
sun
revolu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425176.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绍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710425176.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7919055A/zh
Publication of CN10791905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91905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BEDUCATIONAL OR DEMONSTRATION APPLIANCES; APPLIANCES FOR TEACHING, OR COMMUNICATING WITH, THE BLIND, DEAF OR MUTE; MODELS; PLANETARIA; GLOBES; MAPS; DIAGRAMS
    • G09B27/00Planetaria; Globes
    • G09B27/08Globe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stronomy & Astrophysics (AREA)
  •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AREA)
  • Educational Technology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Instructional Devices (AREA)

Abstract

新型地球仪主要是教学仪器。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规定、力学、磁学、运动学、天文学、数学、地理学、几何学的知识和实验一并,充分的、多层次的、全面的、详实的、透彻的、从现象到本质的、毫无疑义的证明:现有地球仪无根据明示和所示:地球自转、公转的方向和有关方向及其回归线,都是错误的,其技术存在的关链缺陷是地轴不指向南北。本发明解决现有技术问题的方案为:新型地球仪旋转轴垂直于底坐下部的平面,它明示:地轴指向南北,不仅揭示出地球公转的一系列自然规律,打开人们理性认识地球公转和太阳系等天体之门,更有利于普及新的力学、磁学、核物理学、电学、电磁学、光学、天文学、数学、地理学、原子学、化学的基础知识和理论。

Description

新型地球仪
技术领域
新型地球仪主要是地理学的教学仪器。
背景技术
概括的说,根据运动学,以地球为参考系,太阳每天绕地球公转一周,每年绕地球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南北、北南分别位移46°52′属于地心说,只反映出地球与太阳之间的表面现象,其现象脱离了本质。透过现象可以看到本质,以太阳为参考系,并将太阳像地球一样划出南北纬线,地球每年绕太阳南北纬23°26′和零度纬线趋近于匀变纬度公转一周,南北、北南分别位移46°52′,每天自转一周。再根据地球自转的方向总是自西向东,就绘出了地球公转的解析示意图,如说明书附图图2——地球公转的解析示意图所示。其图证明:现有地球仪所示:地球自转、公转、地轴指向的方向、地球公转轨道面与地轴总保持66°34′交角的方向和位置、其回归线实质属于太阳南北位移的回归线,属于地心说,都是错误的。其图是新型地球仪的括写,括写部分就是新型地球仪的背景技术。具体的分为七部分予以详细的说明。
一、现有地球仪明示地球自转的方向不是自西向东是明显错误的: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规定,地轴的方向指向南北[因为地轴与地球表面相交的两点叫两极,北极是地球的最北点,南极是地球的最南点(摘自2012年5月出版的教科书),所以地轴的方向指向南北。地轴是旋转轴,直径大于零,并趋近于零,可以粗略的认为:地轴就是指向南北方向的线段],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但是,2012年5月出版的地理教科书中的图1.3地球仪明示:地轴的方向不指向南北,地球自转的方向不是自西向东。充分的证明:现有地球仪存在明显的错误(假如现有地球仪明示: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地轴的方向指向南北,根据地球公转的轨道面与地轴总保持66°34′的交角,那么地球的公转不仅自西向东旋转,还伴随着南北、北南周期位移,其回归线就是太阳的回归线,还证明:其地球仪违背客观事实明显传播地心说,存在明显的错误),导致教科书中图1.4地球仪上的对称点和线与图1.12经纬网上的对称点和对应线的交角θ=23°26′。致使教科书中图1.2地球的大小、图1.6纬线和纬度、图1.8南北半球的划分、图1.9经线和经度、图1.11东西半球的划分、图1.13台风“梅花”位置示意、图1.19地球上的五带,与图1.3地球仪、图1.14昼与夜、图1.18地球公转示意,所示的点与线产生了严重的分歧。但是,教科书确将对立的两者都认为是科学予以普及,其原因是:现有地球仪可以曲解四季变化的自然现象,确不能直接确定与人们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方位,而经纬网与其相反,产生了自然科学并不科学的现象,这是自然科学的发展处于局限时期的明显特征。根本的原因是:人们根本不知地球的公转,不仅是自西向东旋转,而且还伴随着南北、北南周期位移这一自然规律,导致现有地球仪明示:地球自转的方向不是自西向东、地轴的方向不指向南北、其回归线属于地心说、所示地球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地球公转的轨道面与地轴总保持66°34′交角的方位,都是错误的,教科书中有关所述也是错误的,阻碍着人们对地球公转的理性认识,使其长达几百年仍然处于初期阶段。
二、解析地理教科书中“地轴与地球公转轨道面的交角”的图示证明,其图、“地球公转示意图”和现有地球仪都存在明显而且严重的错误:在1994年3月第二次印刷的地理教科书中,对地球公转表述为:“地球一面自转,一面围绕太阳公转。地球公转的方向也是自西向东,……。地球公转的轨道面与地轴总保持66.5°的交角,……(图1.20)。”其图只是用了尚未确定方位的天文观测结果,无根据的明示或所示:地球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地球自转的方向与地球公转的方向总保持23°26′的交角,地球自转的方向不是自西向东,地轴的方向不指向南北,地球公转的轨道面与地轴总保持66°34′的交角,地球公转的轨道面与赤道面的交角θ=23°26′,即黄道角θ=23°26′。
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规定,地轴的方向指向南北,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并根据地球公转的轨道面与地轴总保持66°34′的交角,充分的证明:其图将是非完全颠倒,它明示:地轴的方向不指向南北、地球自转的方向不是自西向东、所示地球公转的轨道面实际与地轴总保持90°的交角、地球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地球公转的轨道面正视图是指向东西方向的线段、地球公转轨道面与地轴总保持66°34′交角和黄道角的方位,都是错误的。即:证明:其图明示或所示与地球、地球自转、公转有关的方向无一是处。
因为解析“地轴与地球公转轨道面的交角”′的图示,也是解析地球公转示意图,还是解析现有地球仪的示意图,所以说,解析地轴与地球公转轨道面的交角的图示、地球公转示意图、现有地球仪的示意图证明:现有地球仪,将是非完全颠倒,它明示:地轴的方向不指向南北,地球自转的方向不是自西向东;所示:地球公转的轨道面实际与地轴总保持90°的交角、地球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地球公转的轨道面正视图是指向东西方向的线段、地球公转轨道面与地轴总保持66°34′交角的方位,都是错误的。即:现有地球仪明示或所示:与地球、地球自转、公转有关的方向无一是处。其地球仪上的回归线,是“由于地轴与公转轨道面斜交成66.5°的夹角……,因此在一年之内阳光直射的地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带移动”(引自94年第二次印刷的教科书中“五带的划分”)之说,也是错误的。即: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规定,地轴的方向指向南北,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再根据地球公转的轨道面与地轴总保持66°34′的交角,就绘出与说明书附图图2——地球公转的解析示意图相同的图示,证明: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不仅自西向东旋转360°,而且还伴随着南北、北南分别位移46°52′,产生了太阳南北纬23°26′之间的光线,分别直射在与太阳纬度值相等的地球的纬线上。因为地球离太阳约为1.5亿千米,围绕太阳公转,太阳南、北纬23°26′的光线,对应的直射在地球北南纬23°26′的两个点,距离约为1亿千米(可阅有益效果第6部分),所以地球的南北纬23°26′缩映着太阳南北纬23°26′是地球南、北回归的界线,属于日心说,证明:“由于地轴与公转轨道面斜交成66.5°的夹角,……,因此在一年之内阳光直射地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带移动”的现象不存在。地球和现有地球仪的南北纬23°26′,即不是所谓的阳光直射点南北、北南位移的回归线,也不是地球的回归线。根据运动学和2012年5月出版的教科书中的“回归线和极圈”所述,其回归线属于太阳的回归线,属于地心说,是错误的。
解析现有地球仪的示意图证明:现有地球仪,将是非完全颠倒,违背了“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规定,只是用了尚未确定方位的天文观测结果,无根据的明示:地轴的方向不指向南北、地球自转的方向不是自西向东、其回归线属于地心说;所示:地球公转的轨道面实际与地轴总保持90°的交角、地球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地球公转轨道面的正视图是指向东西方向的线段、地球公转轨道面与地轴总保持66°34′交角的方位,都是错误的。其地球仪明示或所示:与地球、地球自转、公转的方向和有关的方向无一是处,并将地球公转的轨道面与地轴总保持66°34′的交角,这一天文观测的结果——人类文明的标志,变成阻碍人们对地球自转、公转理性认识的错误结论,导致人们忽略了地轴的方向指向南北,这一决定地球自转、公转方向最关键的自然规律。并导致其理性认识长达几百年仍然处于初期阶段。
三、解释“北纬40°地区(实际是部分地区)‘二分二至日’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变化”图,证明现有地球仪上的回归线,实际是太阳的回归线,属于地心说是错误的:在1994年3月,第二次印刷的地理教科书中,是以正午太阳的高低、昼夜长短,确定四季变化的。并以图“1.23北纬40°地区‘二分二至日’正午太阳的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扼要对四季的变化予以了说明:冬至日正午太阳的高度26°24′,昼长9小时;春分日、秋分日正午太阳的高度50°,昼长12小时;夏至日正午太阳的高度73°26′,昼长15小时。其图并有太阳自东向西运动的标识。现在地理图册中的图示,内涵也完全相同。
根据运动学,其图是以太阳光直射地球北纬40°的光线,为一个直角边垂直于地球南纬 50°+北纬40°=90°的弦为参考系,描述了太阳的运动和位移,其运动是:太阳每天围绕地球公转一周;其位移是:太阳每年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南北、北南分别位移46°52′。
夏至日正午太阳的高度,是相对南纬50°的高度为零度,太阳光直射北纬40°地区的高度为 90°,测量出了太阳的高度。即:太阳光直射北纬23°26′时,北纬40°地区,夏至日正午太阳的高度为:90°-16°34′=73°26′;太阳自北向南位移23°26′,其光直射赤道,北纬40°地区,正午太阳的高度是73°26′-23°26′=50°,为秋分日;太阳再自北向南位移23°26′,其光直射南纬23°26′,北纬40°地区,正午太阳的高度是50-23°26′=26°34′,为冬至日。如果太阳再自北向南位移26°34′,北纬40°地区,正午太阳的高度为零度,如果太阳自南向北位移26°34′,其光直射南纬23°26′,北纬40°地区,正午太阳的高度是26°34′,为冬至日;太阳又自南向北位移23°26′,其光直射赤道,北纬40°地区,正午太阳的高度是50°,为春分日;太阳再自南向北位移23°26′,其光直射北纬23°26′,北纬40°地区,正午太阳的高度是73°26′,为夏至日。如果太阳还自南向北位移16°34′,其光直射北纬40°,北纬40°部分地区,正午太阳的高度为90°。
解释“北纬40°地区二分二至日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图,证明:地球的南北纬23°26′,即南北回归线,实际是太阳南北回归的界线,太阳每年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南北、北南分别位移46°52′,地球表面产生了四季变化的自然规律,属于地心说,曲解了四季变化的自然规律。并证明:现有地球仪明示的回归线,实际是太阳的回归线,属于地心说,是错误的。
如果其图没有太阳运动的标识,有地球自转的标识,用日心说可以解释为:是地球每天自转一周,但是以地球为参考系时,就是太阳每天围绕地球公转一周;因为地球每年不仅自西向东围绕太阳旋转360°,而且还南北、北南分别位移46°52′,所以北纬40°地区,四季太阳的高度不完全相同,昼长短也不完全相同,就产生了四季变化的自然规律。
四、力学证明现有地球仪明示地球自转、所示地球公转的方向是错误的:“地轴与地球公转轨道面的交角”的图示明示:地球公转轨道面的正视图是指向东西方向的线段,与地球公转示意图、现有地球仪所示相同,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内的函数图象,与x轴重合。表明:地球就像有轨电车,在指向东西方向平直的铁轨上向前位移约半年,再向后位移约半年,以及地球倾斜着自转和旋转,太阳和地球不存在其力和能量,使地球如此运动,只能是人们的想象力,让地球如此运动,在太阳系内不存在如此的现象,根据万有引力定律,地球的自转是:地球内外两侧受到太阳的吸引力不同,产生了引力差,相对太阳引力的方向,约为赤道的近日点每秒向前位移S≈463米,外侧的远日点向后位移S≈463米,外侧向前运动的速度V≈463 米/秒,内侧近日点后趋近于近日点处,向前运动的速度v=0米/秒。在《牛顿第二定律改正词》一文中,根据合力测量仪(便于使用的合力测量仪已获国家专利,专利号:ZL02203930.9) 的测量:合力=质量×速度,地球内外两侧的速度、合力不同,外侧合力的方向持续不断的由指向地球公转的方向,变为指向偏内侧的方向,地球就像地面上滚动的皮球沿着轨道内侧旋转。相对地轴,地球做圆周运动,速度、合力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地球就沿着合力的方向自西向东自转。表明地球自转现象的本质是:相对太阳引力的方向,地球外侧的合力方向持续不断的由指向地球公转的方向,变为动能中内力(在新力学中也叫做合力)指向偏内侧的方向,使地球获得相对地轴,合力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呈现出: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地轴的方向指向南北的自然现象,证明:现有地球仪明示地球自转、所示地球公转的方向是错误的。即:现有地球仪明示:地球自转的方向不是自西向东、地轴的方向不指向南北、其回归线实际属于地心说、所示地球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地球公转轨道面的正视图是指向东西方向的线段、地球公转的轨道面与地轴总保持66°34′交角的方位,都是错误的。
力学从本质上揭示出:现有地球仪明示地球自转、所示地球公转的现象不存在。即:力学证明:现有地球仪明示地球自转、所示地球公转的方向和有关方向,都是错误的。
五、人们在北极圈上看到地球公转的方向不是自西向东:“在极昼期间的午夜前后,但见:太阳从西北天空斜斜落下,与正北点的地平面稍加接触,又朝东北天空斜斜升起……。这种景象在北极圈上只有夏至日这一天。”(引自94年3月第二次印刷的教科书)。这种景象是以北极圈为参考系的,与以太阳南纬23°26′的近地球点为参考系,是南北方向、运动与静止颠倒了。
以太阳南纬23°26′的近地球点为参考系,是地球从西南方向公转到正南点(太阳南纬 23°26′)的瞬时后,又向东南方向公转。根据运动学证明:人们在北极圈上看到:地球的公转不仅自西向东旋转,而且还伴随着南北、北南位移,其公转的方向不是自西向东。证明:现有地球仪所示地球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地球公转轨道面的正视图是指向东西方向的线段,都是错误的。
六、客观规律、实验、几何学证明,现有地球仪明示地轴的方向不指向南北,地球自转的方向不是自西向东等都是错误的:用地球仪做实验证明:地球仪的球体自西向东旋转,其旋转轴的方向指向南北。即实验证明:地球自西向东旋转,地轴的方向指向南北。
根据大量事实概括出的客观规律为:一切物体绕固定轴或旋转轴自西向东、自东向西转动或旋转,其轴的方向指向南北。即大量事实证明:地球自西向东旋转,地轴的方向指向南北。
∵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纬线的方向指示东西方向,∴赤道面的正视图都是指向东西方向的线段。∵赤道面的正视图与地轴的交角都等于90°,∴地轴垂直于赤道面,指向南北的方向。
客观规律、实验、几何学证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地轴的方向指向南北。则证明:地球公转的轨道面与地轴总保持66°34′的交角,是相对地轴指向南北而成立的,地球的公转不仅自西向东旋转,而且还伴随着南北、北南周期位移。还证明:现有地球仪明示:地轴的方向不指向南北、地球自转的方向不是自西向东、所示地球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地球公转的轨道面与地轴总保持66°34′交角的方位、其回归线属于地心说,都是错误的。
七、综述:根据运动学和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绘出了说明书附图图2——地球公转的解析示意图。根据运动学,人们在北极圈上看到:地球的公转,不仅自西向东旋转,还伴随着南北、北南位移,并根据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证明:天文观测的结果:地球公转的轨道面与地轴总保持66°34′的交角,相对地轴指向南北而成立。则,根据运动学、天文学描摹出与地球公转的解析示意图完全相同的示意图,证明:地球的公转就如其图所示。客观规律、实验、几何学证明:地轴的方向指向南北。根据运动学、客观规律、实验、几何学,也描摹出与地球公转的解析示意图完全相同的示意图,也证明:地球的公转就如其图所示。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规定和天文观测的结果,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地轴的方向指向南北,地球公转的轨道面与地轴总保持66°34′的交角,还描摹出与地球公转的解析示意图完全相同的示意图,还证明:地球的公转就如其图所示。通过四种不同的知识,绘出了相同的地球公转的解析示意图,充分的、多层次的、详实的、透彻的证明:地球的公转,就如其图所示。其图、力学、解析现有地球仪的示意图分别证明:地球公转示意图和现有地球仪明示:地轴的方向不指向南北、地球自转的方向不是自西向东、其回归线属于地心说;所示:地球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地球公转的轨道面正视图是指向东西方向的线段、地球公转的轨道面实际与地轴总保持90°的交角,都是错误的。解析“北纬40°地区二分二至日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变化”图,证明:现有地球仪上的回归线,实际是太阳的回归线,属于地心说,是错误的。
具体的说,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规定、运动学、天文学、数学、力学、地理学、几何学的知识和客观规律、实验一并,充分的、全面的、多层次的、详实的、透彻的、从现象到本质的、毫无疑义的证明:现有地球仪,只是用了尚未确定方位的天文观测结果,无根据的明示:地轴的方向不指向南北、地球自转的方向不是自西向东、其回归线属于地心说;所示:地球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地球公转轨道面的正视图是指向东西方向的线段、地球公转的轨道面实际与地轴总保持90°的交角、地球公转的轨道面与地轴总保持66°34 ′交角的方位,都是错误的。即:现有地球仪,明示或所示地球、地球自转、公转的方向和有关方向无一是处。并将地球公转的轨道面与地轴总保持66°34′的交角,这一天文观测的结果——人类文明的标志,变成阻碍人们对地球自转、公转理性认识的错误结论,否认了地轴的方向指向南北,这一决定地球自转、公转方向最关键的自然规律,导致人们对地球自转、 公转的理性认识长达几百年仍然处于初期阶段,证明:从科学的角度说:现有地球仪是不科 学的。
现有地球仪能沿用几百年的原因是:(一)它可以曲解四季变化的自然规律。(二)虽然它明示:地球自转的方向不是自西向东,地轴的方向不指向南北,但是应用它确定地球表面某一处位置时,首先必须默认: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地轴的方向指向南北后,才能应用,从科学的角度说,其做法是不科学的。
以上证明:从科学的角度说,现有地球仪是不科学的,存在明显而且严重的错误,主要原因是:它明示地轴的方向不指向南北。但是,从应用和历史背景的角度说,在几百年前发明的现有地球仪,是非常先进的思想,评价历史事物,绝不能脱离时代背景。它能够长期应用,是人们对地球自转、公转的理性认识,长期处于初期阶段的标志,也是相关的自然科学知识未被人们所知的结果。
为了打开人们理性认识地球自转、公转和太阳系等天体之门,弘扬日心说,荡尽地心说,为相关的教科书的修改提供基本的方案,普及新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和理论,推动人类的文明与进步,对现有地球仪予以改进。
发明内容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现有地球仪,明示或所示:地球自转、公转的方向和有关方向都是错误的,不能正确的解释因地球公转而产生的一系列自然规律,其技术中存在的关键缺陷是:地轴的方向不指向南北。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规定、客观规律、实验等证明:地轴的方向指向南北,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地球仪的旋转轴垂直于或趋近垂直于其底座下部的平面。地球仪就明示:地轴的方向指向南北,能正确解释因地球公转而产生的一系列自然规律。
二、技术方案: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球体与使球体能旋转的部件相接触,上下两个使球体能旋转的部件分别与支撑球体的部件固定及结合,支撑球体的部件固定在地球仪底座上面。地球仪底座与支撑球体的部件的结合部,在球体的旋转轴的下面,达到了其旋转轴垂直于或趋近垂直于地球仪底坐下部平面的目的。
三、有益效果:根据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新型地球仪所示: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明示:地轴的方向指向南北。其技术特征直接带来的有益效果、必然产生的有益效果为:透过现象看本质,揭示出:地球自转、公转的本质和因地球公转而产生的一系列自然规律,新型地球仪描述了地球自转、公转的方向,以及因地球公转而产生的一系列自然规律,分为(四)部分予以说明。
(一)透过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的现象看本质,揭示出天体自转定律:根据万有引力定律,地球的自转是:地球内外两侧受到太阳的吸引力不同,产生了引力差,相对太阳引力的方向,约为赤道的近日点每秒向前位移S≈463米,外侧的远日点向后位移S≈463米,外侧向前运动的速度v≈463米/秒,内侧近日点后趋近于近日点处,向前运动的速度v=0米 /秒。在《牛顿第二定律改正词》一文中,根据合力测量仪(便于使用的合力测量仪已获国家专利,专利号:ZL02203930.9)的测量:合力=质量×速度,地球内外两侧的速度、合力不同,外侧合力的方向持续不断的由指向地球公转的方向,变为指向偏内侧的方向,地球就像地面上滚动的皮球沿着轨道内侧旋转。相对地轴,地球做圆周运动,速度、合力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地球就沿着合力的方向自西向东自转。表明地球自转现象的本质是:相对太阳引力的方向,地球外侧的合力方向持续不断的由指向地球公转的方向,变为动能中内力(在新力学中也叫做合力)指向偏内侧的方向,使地球获得相对地轴,合力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呈现出: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地轴的方向指向南北的自然现象(由于冬至日地球的近日点在南纬 23°26′,远日点在北纬23°26′,夏至日与其相反。如果地球只受到太阳吸引力和旋转力的作用,地轴将向内外侧倾斜,不符合实验证明的,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地轴的方向指向南北。符合地轴的方向指向南北的条件是:地轴平行于太阳轴)。根据万有引力定律,太阳的内外两侧受到银河系中心的吸引力也不同,从地球的自转证明:太阳也自转。较大的球形天体都自转,根据科学上对于某种现象的概括,反映事物在一定条件下发生的必然结果叫定律,揭示出了天体自转定律,可以表述为:一切向球形的天体绕星系等转动,内外两侧受到的引力差较大,同时还伴随着自转,星系内因自转形成的磁场,同名磁极互相排斥,异名磁极互相吸引。其定律是天文学的基础理论。并证明:现有地球仪只是用了尚未确定方向和位置的天文观测结果,无根据的明示:地球自转的方向不是自西向东,是错误的。
(二)透过地轴指向南北的现象看本质,揭示出地球公转的现象和本质:分为16部分予以阐明。
1、实验证明地球的公转受到磁力的作用:分为(4)部分阐明。
(1)磁偏角的产生:九百多年来人们通过实践和实验已经证明:在地球上水平放置的磁针的指向跟子午线并不一致,其间有一交角叫做磁偏角。地球上的任意一条经线与磁针的指向都有交角。则,以赤道的磁场、空间的电子流等磁力一致为条件,沿赤道每隔1m水平放置一个磁针,平滑连接磁针在地轴两端附近的指点,证明:地磁南北极是与地轴同心的两个圆。可用地球仪做模拟实验,让直角尺两条直角边的内侧与地球仪球体相切,其中一个直角边约与地球仪球体的南极或北极相切,另一条直角边约与赤道相切,并与经线的夹角等于磁偏角,其直角边垂直于地轴附近的点是地磁的南极或北极,平滑连接纬线上的点,就是以地轴为圆心的一个圆。用同样的方法再划出另一个圆。如果磁偏角按θ=0.5°计算,地磁南北极与地轴的距离最少是s=40000km÷360÷2≈55km,即其圆的半径最小是r≈55km。为了便于说明问题,把圆形的地磁南北极分别叫做地磁南极圈和地磁北极圈,地磁场的磁力线都是从地磁北极圈出来,回到地磁南极圈,根据电磁场的现象,地磁场的磁力线应该与子午线重合,然而磁力线与子午线都有交角,加之地磁南北极是与地轴同心的极圈,其鲜明的特征表明:地磁南北极圈内,分别有一个与地轴同心的环绕形微观地磁场,对地磁南北极作功。如果地球引力似如电流,可以转变为直线电流磁场(实质是电子流汇集的磁场)式的环绕形微观地磁场,那么它就应该遵从安培定则。
以地球为参考系,地理南北极附近,自由落体的方向垂直于水平面指向地心,这是地球引力产生的效应。表明:地球的引力是从地心垂直于水平面向空间伸展。以地轴为参考系,
在地磁南北极圈内,地球引力伸展的方向平行于地轴。视笔杆为地轴,用右手握住笔杆,让大拇指所指的方向,跟地球引力伸展的方向一致,弯曲的四指所指的方向,就是微观地磁场磁力线的环绕方向。
根据安培定则的判定,在地磁南极圈内的微观地磁场,磁力线的环绕方向与地球转动的方向相同;在地磁北极圈内的微观地磁场,磁力线的环绕方向与地球转动的方向相反,即在地磁南北极圈内的微观地磁场,磁力线的环绕方向相反。根据同名磁极互相排斥,异名磁极互相吸引的原理,以子午线为参考系,地磁南极圈内的微观地磁场,排斥并吸引地磁南极圈向西转动,其极圈吸引来自地磁北极圈的磁力线方向为偏西;地磁北极圈内的微观地磁场,排斥并吸引地磁北极圈向东转动,其极圈吸引从地磁南极圈过地球回北极圈的磁力线,指向偏东方向,磁力线闭合循环不息,导致在地球上水平放置的磁针与子午线不重合,其间有一交角叫做磁偏角。证明:是地磁南北极圈内两个微观地磁场的磁力线环绕方向相反,作用在地磁南北极圈上而产生的磁偏角。即:地磁南北极圈内的微观地磁场的磁力,拧偏了地磁场的磁力线而产生的磁偏角。在地磁南北极圈内,地轴附近磁针的方向应该指东西,由于其磁场任何一点都有两极,磁场强度非常弱,已被人们所证实。为此“地磁场”之称主要是指宏观地磁场而言的。
(2)地磁场的生产:地球是一个巨大的磁体,周围的空间存在着磁场,这个磁场叫做地磁场。地球像是一个巨大的球体,并有很大的吸引力。以地球为参考系,在地球附近自由落体的运动方向垂直于水平面指向地心,是地球引力产生的效应,表明:地球的引力从地心垂直于水平面向空间伸展。
以地轴为参考系,自由落体以螺旋的形式,如同浮在水面上的物体向旋涡的中心运动一样向地心运动。具体地说,在赤道与南北极附近之间,自由落体与地轴的夹角在θ>0°和θ< 90°的范围内,沿着圆锥摆的摆面以螺旋的形式向地心运动。地球引力产生的效应表明:在赤道与南北极附近之间,地球引力与地轴的夹角在θ>0°和θ<90°的范围内,从地心沿着圆锥摆的摆面以螺旋的形式绕地球向空间伸展,它似如通电的螺线管中的电流绕螺线管流动一样,绕地球向空间伸展。螺线管中的电流,以螺旋的形式流动产生了磁场(实质是电子流以螺旋的形式流动产生了磁场),电能转变为磁能。如果地球的引力以螺旋的形式绕地球向空间伸展,能转变为似如通电螺线管式磁场的地磁场,那么地磁场的磁极性质跟地球引力伸展方向的关系,必然遵从通电螺线管磁场的磁极性质跟电流方向的关系,还可以用安培定则来判定。视地球为小皮球握在手中,让弯曲的四指所指的方向,跟地球引力伸展的方向一致(即:四指所指的方向为西),那么大拇指所指的那一端就是地磁北极。根据安培定则的判定,地磁北极在地理南极附近,地磁南极在地理北极附近,是人们早已公认的事实。证明:地球的引力以螺旋的形式绕地球向空间伸展,产生了地磁场。
(3)验证地磁场的产生:在太阳系中九大行星都近似球体,以太阳为参考系,根据万有引力定律,行星的内侧与外侧受到太阳的吸引力不同,存在着引力差,行星单位质量受到太阳吸引力最大之处是在最内侧的近日点,由于存在引力差,相对行星运动的方向,行星单位质量存在速度以及合力差,迫使它们都自转(似如在平坦地面上的车轮,在推力和摩擦力作用下转动),其公转轨道都是椭圆形。哈雷彗星不近似球体,虽然它内侧与外侧受到太阳的吸引力不同,存在着引力差,但是单位质量受到太阳的吸引力,最大之处近似一条线或是一个面,所以它不能自转,相对太阳不存在速度差以及合力差,其轨道是双曲线。太阳系中十大星体能否自转,与其轨道密切相关,能自转的行星和太阳都有同地磁场性质相同的磁场,并且自转的方向都是自西向东,所以九大行星绕太阳公转,除非同名磁极互相排斥,就是异名磁极互相吸引。例:按太阳的直径φ=150万千米,地球绕太阳公转到春分日和秋分日前后,分别约有151万千米的路程主要是太阳与地球的同名磁极互相排斥,其余的路程都是二者异名磁极互相吸引,迫使地球的轨道趋近于圆。与其相反,哈雷彗星不是球体不能自转,没有像地磁场形状的磁场,它在轨道的两侧公转受不到太阳磁极的排斥,就距离太阳较近,其余的路程也受不到异名磁极互相吸引,使其动能转化的势能较多,势能转化的动能也较多,所以它的轨道是双曲线。
太阳系内十大星体的形状不同轨道的形状也就不同,有力的证明:宏观地磁场,是因地球的引力以螺旋的形式绕地球向空间伸展而产生的。
根据万有引力定律和钢铁磁化前后的事实,可以推知:万有引力定律所述的引力来源于原子,宏观物体内的原子不停的振动,其磁力线的方向会不断的变化,加之原子之间的距离非常小,原子磁场的磁极都基本抵消了,原子没有磁极的磁引力,汇集成宏观物体向外辐射的引力。当物体绕旋转轴旋转时,没有磁极的磁引力就转变成有磁极的磁场,地磁场的产生就是其中的一例。则,原子核的质子、中子磁场也似如地磁场,是因为电子绕原子核做圆周运动,受磁力作用原子核也旋转,核的部分引力转变为核的磁场。
(4)综述:根据地磁场的重要特征和安培定则的判定,证明了地球的引力以螺旋的形式绕地球向空间伸展,产生了地磁场;地磁南北极圈内的地球引力,以直线的形式向空间伸展,产生了两个微观环绕形地磁场。两个微观地磁场的磁力线环绕方向相反,拧偏了宏观地磁场的磁力线,导致在地球上水平放置的磁针与子午线不重合,其间有一交角叫做磁偏角。可以推知:一切像球形的物体,因绕旋转轴旋转都产生了磁场,是由一个宏观磁场和两个微观环绕形磁场组合成的磁场,有别的磁场迫使其磁场不能形成的除外(选自《地磁场的产生》一文)。其表述可以叫做球形旋转物体的磁场定律,阐明了太阳有同地磁场形状相同的磁场。
太阳系内十大星体公转提供的永不间断的实验证明:太阳绕银河系中心公转的同时也自转,自转的方向也是自西向东,也有与地磁场形状相同的磁场;《地磁场的产生》一文的结论 [即第(4)部分的综述]是正确的;地球的公转受到磁力的作用。
2、地球公转的动能与太磁场势能互相转化能量不守恒是受到引力产生的托力作用:地球从冬至日公转到夏至日所需要的时间为181天,从夏至日公转到冬至日所需要的时间为184天,冬至日,地球位于公转的近日点,夏至日,地球位于公转的远日点,证明:地球从近日点到远日点动能转化的太磁场势能,与其从远日点到近日点太磁场势能转化的动能不守恒。地球在远日点和近日点跟太阳的连线、春分日日和秋分日这两天的初末太阳与地球的连线证明:开普勒第二定律所述的“太阳和行星的连线在相等的时间扫过相等的面积”不成立。其原因是太阳和地球都自转。
在《地磁场的产生》一文中阐明:“以地轴为参考系,……,在赤道与南北极附近之间,自由落体与地轴的夹角在θ>0°和θ<90°的范围内,沿着圆锥摆的摆面以螺旋的形式向地心运动。地球引力产生的效果表明:在赤道与南北极附近之间,地球的引力,与地轴的夹角在θ>0°和θ<90°的范围内,沿着圆锥摆的摆面以螺旋的形式绕地球向空间伸展。”其伸展的方向与地球自转的方向相反。由于太阳和地球都自转,太阳与地球互相吸引的引力是从有夹角的孤线到曲线直至直线持续不断的变换着。在地球这一端的地球表面曲线形引力的端点,主要作用在地球的后半部偏内侧较完整的经线上,曲线变直线时其引力的端点位于地球近日点较完整的一条经线上,其中心点是地球的近日点,并且持续不断的变换着,也就持续不断的产生了拉力和托力,可以使地球向前偏外的方向运动。
按南、北回归线之间地球的平均周长为l=3.5×104千米计算,其地球表面转动的速度 v=3.5×104千米÷86400≈0.405千米/秒。太阳与地球互相吸引的引力在地球这一端,由趋向于靠近地球表面的曲线变直线产生的拉力和向外的托力(以下简称为引力产生的拉力和托力),可使地球向前偏外的方向运动的速度v≈0.25千米/秒(由于引力产生的拉力和托力与地球自转的方向相反,假如没有其力的作用,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不足17小时)。其速度值是积分后的值,因为引力产生的拉力和托力是处于时间和速度趋近于零的状态下,持续不断拉动和托动地球向前偏外的方向运动的,所以相对太阳,地球做离心运动,其向前偏外运动的方向与地球公转的方向是同向。即:时间以秒为单位,引力产生的拉力和托力使地球在冬至日到夏至日,沿着地球公转的方向以平均速度v≈0.25千米/秒运动;夏至日到冬至日,地球做向心运动,方向是向前偏内,引力产生的托力与地球运动的方向相反,消耗了地球的动能,其力产生的效果使地球公转的速度平均减少值v≈0.25千米/秒。并使地球做向心运动的对称点跟对称轴的距离,比地球做离心运动的对称点跟对称轴的距离少0.1~0.3千米之内,在五~十五亿分之一的范围内。从应用数学的角度说,其误差在忽略不计的范围之内,其对称轴是在对称点的误差忽略不计条件下的对称轴。不是理论数学中的对称轴。
依照开普勒第二定律,从冬至日到夏至日为t=182.5天=1.5768×107秒,引力产生的拉力和托力使地球公转的路程增加值S≈0.25千米/秒×1.5768×107秒=3.942×106千米,实际地球公转的天数为t=182.5天-3.942×106÷30÷60÷60÷24=181天;从夏至日到冬至日,地球公转的天数为184天,证明:引力产生的拉力和托力改变了地球公转的速度,导致地球公转的机械能不守恒,开普勒第二定律不成立。并证明:在《牛顿第二定律改正词》一文中,补正后的机械能守恒定律,不仅适用于地球附近,而且适用于太阳系,是自然界普遍遵循的客观规律之一。
开普勒第二定律补正为:行星不受引力产生的拉力和托力作用,太阳和行星的连线,在相等的时间扫过相等的面积。
3、地轴平行于太阳轴指向南北:关于地轴平行于太阳轴指向南北,分两部分予以阐明。
(1)太磁磁极与地磁磁极互相排斥地轴平行于太阳轴:为了便于说明问题设:平分太阳南北指示东西方向的线圈为太阳的零度纬线。
零度纬线以南叫做南纬;以北叫做北纬。因为地球南北、北南分别位移46°52′(将在第12部分予以证明),在地球公转到春分日和秋分日这两天,太阳零度纬线的光线直射(因为地球与太阳的间距约为1.5亿千米,光速v=3×108千米/秒,太阳发出的光需要约为8分钟的时间才照射到地球上,以及太阳也自转,太阳照射到地球上的光是约8分钟前直射瞬时后发光点位移,所以将太阳光直射,说成太阳光线直射比较确切。)在地球零度纬线上的瞬时,太阳的太磁南极与地磁南极、太磁北极与地磁北极的推斥力大小相等,太阳与地球互相吸引的中心点为太阳的中心点和地球的中心点。相对太阳轴,地轴受到了平衡力的作用,相对地轴,太阳轴受到平衡力的作用,相对两者,两者一并受到平衡力的作用平行。引力产生的托力跟太磁与地磁的斥力一并推斥了地球远离太阳,为地球公转的轨道是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如果地球自北向南位移,太磁南极与地磁南极的斥力小于太磁北极与地磁北极的斥力。从以下可知:地球南北、北南每秒位移S≈6千米,太阳的半径按75万千米计算,两极斥力不同的时间为t=7.5×105÷6÷60÷60≈35(小时),并且在时间t=35小时-6400÷6÷60÷60 ≈34.5小时的时间内,不仅地磁北极与太磁北极的斥力逐渐增大,而且地磁南极与太磁北极互相吸引的引力也逐渐增大,地轴并未做90°的单摆运动,是连接太阳与地球互相吸引的中心点的线段,在地球这一端位于地球的北纬,并且逐渐向地磁南极位移,引力产生的拉力和托力,不但向外托地磁南极的力与地磁南极斥力之和,对太磁南极的斥力,等于地磁北极对太磁北极的斥力,并且克服掉太磁北极与地磁南极之间的引力使地轴平行于太阳轴,还使地球以速度v>0.25千米/秒沿着地球公转的方向运动。
简明扼要的说,地球分别公转到春分日、秋分日的某一瞬时前后四个时间段的规律是:太磁南极与地磁南极的斥力,小于太磁北极与地磁北极的斥力,连接太阳与地球互相吸引的中心点的线段,在地球表面的端点位于北纬的近日点;其斥力差逐渐增大,其端点的纬度相应的逐渐增高;其斥力差逐渐变小,其端点的纬度相应的逐渐变低;其斥力差等于零,其端点的纬度相应的等于零。其规律在那一端的太阳也相应遵循。其规律的本质是:用引力产生的托力弥补地轴某一端的斥力。使地轴两端受到的推斥力大小相等,保持相对太阳轴,地轴在不同方向受到不同方向的平衡力的作用,相对地轴,太阳轴在不同方向受到不同方向的平衡力的作用,相对两者,两者一并受到平衡力的作用平行。反之,太磁南极与地磁南极的斥力,大于太磁北极与地磁北极的斥力,连接太阳与地球互相吸引的中心点的线段,在地球表面的端点位于南纬的近日点,上述规律也成立。在那一端的太阳也相应遵循。
所以说,地球与太阳互相吸引的引力、其引力产生的拉力和托力、太磁和地磁的斥力及引力三者的大小、方向、作用点一并协调配合,不仅保持地轴平行于太阳轴,并且使地球相对太阳做离心运动的公转速度增量v>0.25千米/秒;做向心运动的公转速度减少量 v>0.25千米/秒。还为地球公转的轨道是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太磁磁极与地磁磁极互相吸引地轴平行于太阳轴:在《地磁场的产生》一文中,根据全球磁偏角的方向基本相同,通过几何学求证和安培定则的判定证明:地球因为自转产生的地磁场,南北两极是与地轴同心的极圈。则,太阳因为自转产生的太磁两极也同样是极圈。
在夏至日前后的两个时间段,太磁北极与地磁南极互相吸引,在冬至日前后的两个时间段,太磁南极与地磁北极互相吸引。约在春分日和秋分日前后,太磁极圈与地磁极圈是侧面吸引,引力较小,连接太阳和地球互相吸引的中心点的线段,在地球表面的端点距离地磁南极圈或北极圈较远。在夏至日和冬至日前后,太磁极圈与地磁极圈是偏正面吸引,引力较大,连接太阳和地球互相吸引的中心点的线段,在地球表面的端点距离地磁南极圈或北极圈较近,其规律是:如果太磁和地磁的引力逐渐变小,那么连接太阳和地球互相吸引的中心点的线段,在地球表面的端点与地磁南极圈或北极圈的间距相应的逐渐变远;如果太磁与地磁的引力逐渐变大,那么连接太阳和地球互相吸引的中心点的线段,在地球表面的端点与地磁南极圈或北极圈的间距相应的逐渐变近。其规律在那一端的太阳也相应的遵循。其规律的本质是:太磁吸引地球不远离太阳;引力产生的托力,托着地轴某一端不做向心运动,保持相对太阳轴,地轴在不同方向受到不同方向的平衡力的作用,相对地轴,太阳轴在不同方向受到不同方向的平衡力的作用,相对两者,两者一并受到平衡力的作用平行。引力产生的托力和太磁与地磁的引力一并使地球公转的轨道为圆。
太阳与地球互相吸引的引力、其引力产生的拉力和托力、太磁与地磁的引力,三者的大小、方向、作用点一并协调配合,不仅保持地轴平行于太阳轴,并且使地球相对太阳做离心运动的公转速度增量v>0.2千米/秒;做向心运动的公转速度减少量v>0.2千米/秒,还使地球公转的轨道为圆。
虽然上述阐明了地球公转的轨道为圆,但是由于地球绕太阳做圆周运动要消耗其动能,如果不补充能量,只能通过地球的太磁场势能转化动能,动能再转化太磁场势能,太磁场势能再转化动能来充实其能量,迫使地球公转的轨道不是圆,而是趋近于圆的椭圆。
以上阐明了地球公转的轨道是椭圆而不是圆和双曲线的原因所在,地球绕太阳公转,地轴平行于太阳轴。否则,地轴会做单摆或向心圆锥摆运动。在水星轴不平行于太阳轴时,水星轴做向心圆锥摆运动,使水星公转的近日点绕太阳转动,迫使水星的轨道绕太阳转动就是一例(可参阅《磁力吸引水星轨道转动》一文)。即:力学、磁学证明:地轴平行于太阳轴,地轴、太阳轴的方向指向南北。
4、几何学证明地轴平行于太阳轴其方向指向南北:虽然上述阐明了地轴平行于太阳轴,但是为了便于人们的确认,有必要通过几何学进一步证明。
设:地轴为平面直角坐标系的y轴。
∵地球零度纬线圈和赤道面的侧视图重合于x轴,地心为坐标原点,∴地球公转轨道面侧视图在第二、四象限内,与y轴的交角θ=66°34′,与x轴的交角θ=23°26′。∵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实质是围绕太阳的中心公转,∴分别在春分日、秋分日某一瞬时,太阳的中心重合于地心,是地球公转轨道面侧视图中的一个点。即:太阳中心和地心一并为坐标原点,太阳和地球零度纬线圈的侧视图重合于x轴。∵地球公转轨道面与赤道面、地球零度纬线圈及其侧视图总保持23°26′的交角;与地轴总保持66°34′的交角,∴太阳零度纬线圈及其侧视图总保持平行于地球零度纬线圈及其侧视图(∵太阳系内十大星体反复公转提供的永不间断的实验和机械能守恒定律证明:太阳也自转。∴太阳自转的方向不是自东向西就是自西向东。∵太阳与地球的引力是由曲线至直线互相吸引的,在它们表面吸引点持续不断的分别作用在两者较完整的经线上,地球自转的方向取决于太阳自转的方向,月球自转的方向取决于地球自转的方向。∴太阳、地球、月球自转的方向都是自西向东。)。∵太阳轴总保持垂直于太阳零度纬线圈及其侧视图,指向南北,∴地轴平行于太阳轴。
几何学证明:地轴平行于太阳轴,地轴、太阳轴的方向指向南北。
5、地球公转的轨道面与地轴总保持66°34′的交角相对地轴指向南北而成立:用地球仪做实验证明:地球仪的球体自西向东旋转,其旋转轴的方向指向南北。即实验证明:地球自西向东旋转,地轴的方向指向南北。
根据大量事实概括出的客观规律为:一切物体绕固定轴或旋转轴自西向东、自东向西转动或旋转,其轴的方向指向南北。即大量事实证明:地球自西向东旋转,地轴的方向指向南北。
∵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纬线的方向指示东西方向,∴赤道面的正视图都是指向东西方向的线段。∵赤道面的正视图与地轴的交角都等于90°,∴地轴垂直于赤道面,指向南北的方向。
客观规律、实验、几何学证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地轴的方向指向南北。则证明:地球公转的轨道面与地轴总保持66°34′的交角,是相对地轴指向南北而成立的,地球的公转不仅自西向东旋转,而且还伴随着南北、北南周期位移。还证明:现有地球仪明示:地轴的方向不指向南北、地球自转的方向不是自西向东、所示地球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地球公转的轨道面与地轴总保持66°34′交角的方位等,都是错误的。
6、地球公转的南北和北南平均每秒位移值:已知:秋分日至春分日179天,春分日至秋分日186天,也就是地球在椭圆轨道的大半周内公转186天,在小半周内公转179天。如果因为小半周的周长比大半周的周长缺少约1%,使地球在小半周内运动的时间少大约2天,那么,地球在大半周内公转速度增加约1%,地球公转的速度就是匀速,所以地球公转的轨道趋近于圆。因此,万有引力定律是按照行星绕太阳公转轨道是圆推导出来的。地球绕太阳公转的速度趋近于匀速,平均速度v=30千米/秒。按地球公转周期365天=3.1536×107秒计算,地球公转轨道面的周长l=9.4608×1011米,其轨道面对称轴l≈3.013×1011米。
设:地轴为y轴
则赤道面的侧视图为x轴,地心为坐标原点。地球公转轨道面侧视图在坐标平面内是函数y=-kx的图象,其比例系数是:x轴与地球公转轨道面的交角23°26′,跟y轴与地球公转轨道面的交角66°34′的比值,地球公转轨道面侧视图的函数的图象在第二、四象限内。
设:地球公转轨道面的侧视图在第二象限内。
其轨道面侧视图——轨道面的对称轴的一端交于坐标圆点,另一端交垂直于x轴的线段,就得到一个直角三角形。其直角三角形中的一个锐角∠1=23°26′,另一个锐角∠2=66°34′。
设:对边为地球南北位移S=9米。
则,斜边为地球公转轨道面的对称轴l=x米,邻边B=25米。根据勾方加股方等于弦方的勾股定理,x≈27米。
设:其三角形斜边地球公转轨道面对称轴l≈3.013×1011米。
可得与上述相似的三角形,∠1=23°26′,∠2=66°34′,对边为地球南北位移S。
根据相似三角形对应边成比例的性质:3.013×1011∶27=S∶9。
根据比例的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的积:S=3.013×1011×9÷27≈1亿(千米)。可得:地球自北向南、再自南向北平均每秒位移S≈6千米。
7、地球公转的南北和北南位移的动力源:由于太阳和地球都自转,从宏观的角度说,其引力是以螺旋的形式向外伸展的,太阳与地球的引力是持续不断由曲线至直线互相吸引的。
在《地磁场的产生》一文中得出一个重要的结论:“根据地磁场的重要特征和安培定则的判定,证明了地球的引力以螺旋的形式绕地球向空间伸展,产生了地磁场。”地面附近的磁场强度很大,地磁场势能很多(所谓的重力势能很多),所以自由落体的加速度α=9.8米/秒2。但是,2003年6月出版的高中教科书表述为:“在地球两极附近,地磁场的磁感应强度约为 5×10-5T,而实验室中的永久磁铁,两极附近的磁感应强度为0.5T,所以地磁场是非常弱的。”“地面附近地磁场的磁感应强度只有3×10-5T~7×10-5T。”可将其“磁感应强度”确切的称为“磁场强度”。并可做实验予以证明,约在北纬40°地区,水平放置的磁针指向了地磁南北极,在距离磁针5米之外任意移动永磁铁,却不能改变磁针指示的方向,实验证明:地磁场的强度很大;教科书表述的不正确;人们在地球表面测量地磁场强度,实际是测量了地磁南北极与地球表面磁场强度的差,因为地球自转,其引力每天绕地球转一周向外伸展,部分引力才转变成地磁场,并因为其引力是没有磁极的磁引力、电磁波的速度是光速,磁力线的伸展速度也必然是光速,地磁场的半径远在2亿千米以上,使地磁磁极和磁场的强度扩散,所以地球附近的磁场是匀强磁场,在匀强磁场中的永磁铁,不仅受到地磁南北极向偏下方向吸引,而且也受到它上部地磁场向上吸引,所以测量的地磁场强度,实际是测量出;偏下部地磁磁极的磁场强度与上部地磁场强度的差,其差值很小,证明:地球附近的磁场是匀强磁场。而螺线管的长度按0.15米、电子的磁力线环绕速度v=3×108米计算,电子磁力线每秒绕螺线管转4.5×1010周,螺线管的磁场强度是明显变化的强度,只有在与磁场中心距离相等的条件下,才约是匀强磁场,证明:电磁学测量磁场强度的方法不适用于测量球形天体因自传而产生的磁场强度,导致难以较准确测量出地磁场强度。不过根据自由落体产生的加速度,即不是重力也不是引力产生的加速度,是地磁场势能转化的动能,其势能的大小取决于地磁场的强度。根据自由落体是以初速度v=0米/秒、一秒末速度v≈9.8米/秒2,在匀强磁场中做匀变速运动,可减去地球吸引力产生的速度v≈0.5米/秒,可以认为:地球附近地磁场强度B≈9.3T,可使质量不同的自由落体产生相同的加速度 a≈9.8米/秒2
夏至日某一瞬时,连接太阳与地球互相吸引的中心点的线段,在地球表面的点,位于北纬 23°26′的近日点。由于地球自转,随着时间的变化,其点以螺旋的形式自北向南位移到地球南纬23°26′,时间为冬至日。其过程是太阳与地球互相吸引的引力持续不断的由曲线变直线的过程,也是地磁场的势能持续不断转化地球动能的过程,地磁场势能转化动能的方向,相对地球,是自上而下,指向地磁北极的方向,动能中的速度方向与其相反。其势能转化的动能,以及地球近日点附近的岩浆随近日点自上而下、自东向西位移,与自西向东位移的岩浆摩擦,岩浆的温度增加,原子核和电子旋转速度加快,岩浆受到太阳的吸引力变小时,地球获得自南向北运动的动能,岩浆的温度下降,原子等释放的能量也转变为动能,使地球相对太阳,每秒自南向北位移S≈6千米,能量没有积累是克服太阳引力做功消耗了。
冬至日某一瞬时,连接太阳与地球互相吸引的中心点的线段,在地球表面的点,位于南纬23°26′的近日点。由于地球自转,随着时间的变化,其点以螺旋的形式自南向北位移到地球北纬23°26′,时间为夏至日。其过程是太阳与地球互相吸引的引力持续不断的由曲线变直线的过程,也是地磁场势能持续不断转化地球动能的过程,地磁场势能转化动能的方向,相对地球是自下而上,指向地磁南极的方向,动能中的速度方向与其相反。其势能转化的动能,以及部分岩浆获得的动能、原子等释放的能量,使地球相对太阳,每秒自北向南位移S ≈6千米。
充分证明:地球公转的南北、北南周期位移的动力源是:地磁场势能转化为地球的动能,以及部分岩浆获得的动能、原子等释放的能量。
关于地磁场势能转化为动能,太阳光线直射点地磁场势能会不会减少的问题,在《地磁场的产生》一文中阐明:“根据万有引力定律和钢铁磁化前后的事实,可以推知:万有引力定律所述的引力来源于原子,宏观物体内的原子不停的振动,其磁力线的方向会不断的变化,加之原子之间的距离非常小,原子磁场(可参阅《原子论》一文)的磁极都基本抵消了,原子没有磁极的磁引力,汇集成宏观物休向外辐射的引力。当物体绕旋转轴转动时,没有磁极的磁引力就转变成有磁极的磁场,地磁场的产生就是其中的一例。”则原子核的磁场源于原子核的引力,证明:“万有引力”中的引力,是没有磁极的磁引力。根据地球附近电磁波的速度是光速的现象,实质反映出:地磁场的磁速是光速(可参阅《光是以波的形式辐射或传播能量的场》一文)。地球引力辐射的速度也是光速v=3×108千米,地磁场势能转换地球动能的平均速度v≈0.4千米/秒,其速度差为75万倍。所以地磁场的势能转化动能后的瞬时,地球的引力又转换出地磁场势能,地磁场势能转化地球的动能,使地磁场势能减少量可忽略不计。
以上证明:地球公转的南北、北南周期位移的动力,源于地磁场势能转化为地球的动能,以及部分岩浆获得的动能、原子等释放的能量。并证明:较大的球形天体绕太阳等自西向东旋转的同时伴随着它南北、北南周期位移的自然规律;自由落体势能转化动能的势能,是地磁场的势能,不是重力或引力势能。还证明:《地磁场的产生》一文,不仅完善了力学的基础理论,揭开了原子的神秘面纱,还打开了人类理性认识地球自转、公转和太阳系等天体之门,是完善、验证、探求自然科学基础理论的一盏明灯。
8、地球公转的轨道面与地轴总保持66°34′交角的形成:从计算地球南北、北南位移的过程中,已知:直角三角形斜边——地球公转轨道面的对称轴l≈3.013亿千米,三角形对边——地球南北、北南位移分别为S1≈1.004亿千米。从冬至日到夏至日181天,地球自北向南每秒位移S2≈1.004亿千米÷1.56384×107≈6.4千米;从夏至日到冬至日184天,地球自南向北每秒位移S3≈1.004亿千米÷1.58976×107≈6.3千米。
根据勾股定理可知:三角形的邻边——地球自西向东位移亿(千米)。从冬至日到夏至日,地球自西向东平均每秒位移S5≈2.823亿千米÷1.56384×107≈18千米,从夏至日到冬至日,地球自西向东平均每秒位移S6≈2.823亿千米÷1.58976×107≈17.8千米。则,从冬至日到夏至日地球自北向南每秒的位移值,与其自西向东平均每秒位移值的比值、从夏至日到冬至日地球自南向北每秒的位移值,与其自西向东平均每秒位移值的比值、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x轴跟地球公转轨道面侧视图交角,与y轴跟地球公转轨道面侧视图交角的比值都约等于k。即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地球公转轨道面的侧视图的比例系数∴地球公转轨道面侧视图的函数的图象在第二、四象限内,与y轴的交角θ=66°34′,与x轴的交角θ=23°26′。∵地轴的方向指向南北,平行于或重合于y轴,∴地球公转的轨道面与地轴总保持66°34′的交角。
表明地球公转的轨道面与地轴总保持66°34′交角的形成是:从冬至日到夏至日,地球自西向东平均每秒位移S≈18千米,自北向南每秒位移S≈6.4千米;从夏至日到冬至日,地球平均每秒自西向东位移S≈17.8千米,自南向北每秒位移S≈6.3千米,就形成了地球公转的轨道面与地轴总保持66°34′交角的自然规律。已知:地轴平行于太阳轴,其自然规律可以表述为:地球公转的轨道面与地轴和太阳轴总保持66°34′的交角。
9、地球公转角度与其南北和北南位移角度之间的关系:地球围绕太阳公转360°,是地球受到太阳引力作用改变了它做直线运动的结果。
如果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都是自西向东,太阳零度纬线的光线,总保持直射在地球零度纬线上,那么地球围绕太阳零度纬线公转360°。
由于太阳和地球都自转,其引力是持续不断由曲线至直线互相吸引的,其过程也是将地磁场的势能,持续不断转化为地球动能的过程,相对太阳,使地球南北、北南分别位移46°52′。相对太阳零度纬线,地球向偏南方向位移到太阳南纬23°26′,是地球公转轨道的南端;向偏北方向位移到太阳北纬23°26′,是地球公转轨道的北端,太阳南、北纬线的光线,总交换的直射在地球的南、北纬线上,两者纬度的值大小相等,地球围绕太阳南、北纬23°26′和零度纬线趋近于匀变的纬度公转360°。
表明地球公转的角度与其南北、北南周期位移角度之间的关系是:地球南北、北南分别位移的角度θ=46°52′,决定了地球围绕太阳南、北纬23°26′和零度纬线趋近于匀变的纬度公转360°。并证明:哈雷彗星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它围绕太阳零度纬线公转,其轨道面与地球公转轨道面的交角θ=23°26′。
10、地球公转的方向:地球离太阳约为1.5亿千米,以趋近于匀变的方向自太阳偏北(北纬23°26′)依次至太阳的偏西北、正西、偏西南、偏南(南纬23°26′)、偏东南、正东、偏东北、偏北围绕太阳周期公转。如说明书附图图3——(相对太阳零度纬线的正视图是线段)地球公转轨道面正视图的解析示意图所示。
致使“在极昼期间的午夜前后,但见:太阳从西北天空斜斜落下,与正北点的地平面稍加接触,又朝东北天空斜斜升起……。这种景象在北极圈上只有夏至日这一天。”(引自94 年3月第二次印刷的教科书)。这种景象是以北极圈为参考系的,与以太阳南纬23°26′的近地球点为参考系,是南北方向、运动与静止颠倒了。
以太阳南纬23°26′的近地球点为参考系,是地球从西南方向公转到偏南点(太阳南纬 23°26′)的瞬时后,又向东南方向公转。根据运动学证明:人们在北极圈上看到:地球的公转不仅自西向东旋转,而且还伴随着南北、北南位移,其公转的方向不是自西向东。
从运动学的角度扼要的说,相对太阳的北端,地球公转的方向这一自然规律是:地球在离太阳约为1.5亿千米逆时针围绕太阳南、北纬23°26′和零度纬线趋近于匀变纬度的方向。
从几何学的角度说,地球公转的方向与赤道面总保持23°26′的交角;与地轴总保持 66°34′的交角。形成了,地球公转的轨道面与地轴总保持66°34′的交角,产生的黄道角是θ=23°26′的交角。但是,在地球公转的远日点和近日点,是地球南北、北南位移的转换点,南北位移转换北南位移之间的瞬时,地球北南位移的动力要克服地球南北位移的动力,其瞬时地球南北方向的动力F=0,位移S=0,因此其瞬时地球公转的方向与其自转的方向是同向,所以从几何学的角度说,地球公转的方向与地轴和太阳轴总保持66°34′的交角,远日点和近日点除外。
以冥王星公转的轨道面垂直于地球公转的轨道面为准,则冥王星公转的方向与冥王星轴和太阳轴总保持23°26′的交角,远日点和近日点除外。形成了,冥王星公转的轨道面与冥王星轴和太阳轴总保持23°26′的交角。冥王星公转轨道面的侧视图、正视图与地球公转轨道面的侧视图、正视图的交角θ=90°。
11、地球公转的解析示意图圆满的形成:根据运动学,以地球为参考系,太阳每天绕地球公转一周,每年围绕地球,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南北、北南分别位移46°52′,属于地心说,只反映出地球与太阳之间的表面现象,其现象脱离了本质。透过现象可以看到本质,以太阳为参考系,地球围绕太阳南北纬23°26′公转,南北、北南分别位移46°52′,地球公转轨道面的测视图,在坐标平面内与y轴总保持66°34′的交角。并根据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绘出了地球公转的解析示意图。即说明书附图图2——地球公转的解析示意图。其图揭示出:较大球形天体运动的模式,图中的地球公转轨道面侧视图,是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内的函数图象,是唯一能够准确、简捷、明了的描述较大球型天体运动的途径,是天文学基本的基础知识。根据运动学证明:人们已经在北极圈上看到:地球的公转不仅自西向东旋转,还伴随着南北、北南位移,其公转的方向不是自西向东,天文观测得到的:地球公转的轨道面与地轴总保持66°34′的交角,相对地轴指向南北而成立。则,根据运动学、天文学描摹出与地球公转解析示意图完全相同的示意图,证明:其图是完全正确的。根据天文学,力学和磁学证明:地轴平行于太阳轴,又描摹出与地球公转解析示意图完全相同的示意图,又证明:其图是完全正确的。根据运动学、客观规律、实验、几何学也描摹出与地球公转的解析示意图完全相同的示意图,也证明:其图是完全正确的。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规定,地轴的方向指向南北、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并根据地球公转的轨道面与地轴总保持66°34′的交角,还描摹出与地球公转的解析示意图完全相同的示意图,还证明:其图是完全正确的。另外,四季变化、极昼极夜变化的自然规律和经纬网等图示,也从地理学的角度证明:地球公转的解析示意图所示是正确的。通过五种不同的知识,绘出了相同的地球公转的解析示意图,充分的、多层次的、全方位的、详实的、透彻的、从现象到本质的、毫无疑义的证明:地球的公转就如地球公转的解析示意图所示。即: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规定、力学、磁学、运动学、天文学、数学、几何学、地理学的知识和客观规律、实验一并,充分的、多层次的、全方位的、详实的、透彻的、从现象到本质的、毫无疑义的证明:地球的公转就如地球公转的解析示意图所示。
则,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规定、力学、磁学、运动学、天文学、数学、几何学、地理学的知识和客观规律、实验一并,充分的、多层次的、全方位的、详实的、透彻的、从现象到本质的、毫无疑义的证明:教科书中的地球公转示意图与现有地球仪,只是用了尚未确定方位的天文观测结果,无根据的明示:地球自转的方向不是自西向东、地轴的方向不指向南北、所示地球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地球公转的轨道面与地轴总保持66°34′交角的方位、其回归线属于太阳的回归线属于地心说,都是错误的。
12、回归线和赤道的产生:由于地轴平行于太阳轴,地球零度纬线圈平行于太阳零度纬线圈,地球公转的轨道面与太阳轴和地轴总保持66°34′的交角;与太阳和地球的零度纬线圈总保持23°26′的交角。
设:太阳轴为平面直角坐标系的y轴。
太阳零度纬线圈的侧视图重合于x轴,太阳的中心为坐标原点。地球公转轨道面的侧视图与y轴的交角θ=66°34′,与x轴的交角θ=23°26′。其侧视图的函数的图象,也是地球公转轨道面的对称轴。其对称轴在第二象限内的半轴交于太阳外侧的点是太阳北纬 23°26′,其半轴的端点是地球公转的近日点,时间为冬至日。因为太阳发出的光需要约8分钟的时间才照射到地球上,所以冬至日这一天某一瞬时前约8分钟,太阳北纬23°26′的光线直射后,因太阳自转其发光点位移,其光发出约8分钟后直射在地球南纬23°26′,地球以平均30千米/秒的速度自西向东旋转的同时伴随着自北向南位移。如说明书附图图2一地球公转的解析示意图所示。
在坐标平面内的地球公转的解析示意图表明:相对太阳,教科书中所谓的“南回归线”,是地球自南向北位移到最北端而回归的界线,证明:现有地球仪命名的南北回归线,是太阳光直射点的回归线之说是错误的。由于太阳和地球都是球体,光线是直线,根据“连接两个圆的一条射线是两个圆的对称轴,其中连接两个圆的线段端点,是两个圆的最近点”的数学定理证明:太阳光线的直射点是地球的近日点,发光点是太阳的近地球点,则是太阳的近地球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周期位移,其回归线属于太阳南北、北南位移的回归线,属于地心说。其定理直接证明:在教科书内的地球公转示意图中,只有“二分二至日”的某一瞬时,太阳光线直射在回归线上或之间,其余的时间都是斜射在回归线之间,其回归线是太阳光直射点的回归线之说是错误的。其回归线不适用于相对太阳地球南北位移的回归线,应将其名词调换,北回归线在地球南纬23°26′,标志着:地球自南向北位移到最北端,太阳北纬23 °26′的光线直射在地球南纬23°26′,地球由自南向北位移,开始自北向南回归,所以将地球南纬23°26′叫做北回归线。意即:地球南纬23°26′缩映着太阳北纬23°26′,是地球公转到最北端开始回归的界线。因此,将地球南纬23°26′叫做北回归线。
地球公转轨道面的对称轴,在第四象限内的半轴,交于太阳最外侧的点是南纬23°26′,其半轴的端点是地球公转的远日点,时间为夏至日。这一天的某一瞬时前约8分钟,太阳南纬 23°26′的光线直射后发光点位移,其光发出约8分钟后直射在地球北纬23°26′,地球由自北向南位移,开始自南向北回归,所以将地球北纬23°26′叫做南回归线。标志着:地球自北向南位移到最南端,太阳南纬23°26′的光线直射在地球北纬23°26′,地球由自北向南位移,开始自南向北回归,所以将地球北纬23°26′叫做南回归线。意即:地球北纬23°26′缩映着太阳南纬23°26′,是地球自南向北回归的界线。因此,将地球北纬23°26′叫做南回归线。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分别在春分日、秋分日的某一瞬时,太阳和地球零度纬线圈的侧视图重合于x轴。其瞬时前约8分钟,太阳零度纬线的光直射后发光点位移,其光发出约8分钟后,直射在地球零度纬线的两个近日点上,全球昼夜长短趋近于相等,地球上产生了赤道。
表明:相对太阳中心及其零度纬线和南纬10°,太阳的发光点和地球的受映点是同一个角边上的两个点,所以发光点的角度等于受映点的角度;太阳的发光点是北纬,光线直射到地球上确是南纬的原因是:由于地球位移到太阳南纬时,地球的近日点在北纬,所以太阳南纬的光线直射在地球的北纬,地球位移到太阳北纬时,地球的近日点在南纬,所以太阳北纬的光线直射在地球的南纬。
因为相对太阳,地球南北、北南位移分别为S≈1亿千米,太阳北纬23°26′的光线直射在地球南纬23°26′,与太阳南纬23°26′的光线直射在地球北纬23°26′,时间间隔约为半年,路程间隔约为1亿千米,所以地球上的南、北回归线和赤道的产生是:地球把太阳南北纬23°26′直射在它上的光线,对应的缩映在它北南纬23°26′而产生的;太阳零度纬线的光线,直射在地球零度纬线上,就产生了赤道。将23°26′S称为北回归线;23°26′ N称为南回归线;地球零度纬线称为赤道。
13、地球的公转产生了四季变化的自然规律:由于地球自转的同时还围绕太阳公转,其公转不仅自西向东旋转360°,还伴随着自南向北、自北向南分别位移46°52′,地面受到太阳光照射的角度、昼夜长短、获得阳光的热量多少不同,便产生了四季变化的自然规律。
在北半球,地球公转到太阳偏南的端点,太阳南纬23°26′的光线直射在地球北纬23°26′ (南回归线)时,为夏至日。在夏至日前后一段时间,大部分地带阳光斜射的角度小、昼长夜短、北极附近是极昼,地面获得阳光的热量多,形成了夏季。
地球公转到太阳偏北的端点,太阳北纬23°26′的光线直射在地球南纬23°26′(北回归线)时,为冬至日。在冬至日前后一段时间,大部分地带阳光斜射的角度大、昼短夜长、北极附近是极夜,地面获得阳光的热量少,形成了冬季。
地球公转到太阳的东西两侧,太阳零度纬线的光线直射在地球零度纬线时,分别为春分日和秋分日。在春分日和秋分日前后一段时间,大部分地带阳光照射的角度、昼夜长短、地面获得阳光的热量在冬夏两季之间,分别形成了春季和秋季。南半球的季节与北半球相反。
14、地球的公转产生了五带:地球是个很大的球体,它的公转不仅自西向东旋转360°,还伴随着南北、北南分别位移46°52′。在同一时间里,纬度不同的地带,受到太阳光照射的情况不同,一年之中,不同纬度的地带获得阳光的热量有多有少,冷热就有了差别。根据各地带获得阳光的热量多少,把地球表面划分为五个带: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和南寒带。
(1)热带:地球北纬23°26′缩映着太阳南纬23°26′是地球自南向北回归的界线,叫做南回归线。地球南纬23°26′缩映着太阳北纬23°26′是地球自北向南回归的界线,叫做北回归线。在一年之内,太阳光线直射在地球的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带,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带获得阳光的热量最多,气候终年炎热。这是地球上的热带。
(2)寒带:66°34′N的纬线叫做北极圈,66°34′S的纬线叫做南极圈。北极圈以北和南极圈以南的地带,每年有一段时间太阳总露不出地平线,是连续的长夜叫做极夜,地面获得阳光的热量非常少。尽管每年还有一段时间,太阳光总在地平线上照射叫做极昼,但是因为太阳光斜射得很厉害,地面获得阳光的热量仍然很少,因此气候终年寒冷。这是地球上的寒带。北极圈到北极的地带叫做北寒带;南极圈到南极的地带叫做南寒带。
(3)温带:南回归线和北极圈之间,北回归线和南极圈之间,一年内没有太阳光线直射的机会,也没有极昼、极夜的现象,地面获得阳光的热量比热带少,比寒带多,气候上的季节变化较为明显,是地球上的温带。南回归线到北极圈之间,叫做北温带;北回归线到南极圈之间,叫做南温带。
15、地球的公转产生了极昼极夜的自然现象:按照春分日和秋分日除南北极附近外,全球昼夜长短趋近于相等,是南北两极极夜和极昼的转换日。由于地球自转和南北、北南位移,每天以螺旋的形式围绕太阳公转,把太阳不同纬度直射的光线缩映在地球上。虽然缩映后的角度不变,但是缩映后的位移值确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属于缩影和扩影的常识。缩映后,地球每天南北位移的角度θ=46°52′÷182.5≈0.26°,每天南北位移S=12756千米×3.14÷ 365×0.26≈29千米,每秒位移S=29×103米÷24÷60÷60≈0.3米。如果地球纬线宽度为3 毫米,每次太阳光线直射在地球零度纬线的时间t=1%秒,是瞬时的,说这两天全球昼夜长短相等是不精确的说法(不过以北纬60°的昼夜长短差按18小时、所需要的天数为91天计算,每天昼夜长短的变化量t=18×60÷91≈12分钟。即:这1昼夜长短差在0-1%之内。粗略的说这两天全球昼夜长短相等也是对的)。
由于地球的岩浆受到地球自转产生的离心力的作用,南北两极至地心的地球半径比地球的平均半径分别缺少14千米,如果南北两极附近略有弧度,分别按10千米的弧长是弦计算,依照地球相对太阳光线直射点每天南北或北南位移0.26°,位移S≈29千米。位移10千米约为0.09°。春分日和秋分日这两天,太阳零度纬线的光线直射在地球零度纬线的瞬时,太阳光照射在地球南北方向的角度约为179.8°,这两天南北两极在其瞬时前后有8小时没有阳光照射。
设:春分日与秋分日,太阳零度纬线的光线直射在地球零度纬线的瞬时,分别出现在北京时间零点和1点。春分日北极的极昼为20小时,秋分日北极的极昼为21小时。
由于春分日至秋分日前一天的时间是186天,秋分日至春分日前一天的时间是179天,所以北极的极昼达到了186天,北极的极夜179.2天,为179天。
扼要的说,地球约在太阳零度纬线偏北围绕太阳公转,北极为极夜;约在太阳零度纬线偏南围绕太阳公转,北极为极昼。
约为春分日以后,地球以平均30千米/秒的速度,自西向东旋转的同时每秒自北向南位移约为6千米,北极圈内极昼、南极圈内极夜的面积逐渐扩大,直至夏至日这一天,太阳南纬23°26′的光线直射在地球北纬23°26′,北极圈内23°26′呈现出是极昼的自然现象,南极圈内呈现出是极夜的自然现象。
产生这一自然现象的原因是:除南北两极、西马拉雅山等特殊地理条件外,太阳光照射在地球上的角度θ=180°,太阳南纬23°26′的光线直射在地球北纬23°26′时,相对太阳光线直射点,太阳光分别向东、西、南、北斜射90°,向南斜射的90°包括赤道至北纬23° 26′、赤道至南纬66°34′。即:23°26′+66°34′=90°;太阳光向北斜射的90°,包括北纬23°26′至北纬90°、北纬90°至北纬66°34′。即:90°-23°26′+23°26′=90°。由于北纬66°34′至北纬90°是北极圈,所以夏至日这一天太阳南纬23°26′的光线直射在地球北纬23°26′时,北极圈内是极昼。则,南极圈内是极夜。
从夏至日开始,地球仍然以平均30千米/秒的速度,自西向东旋转的同时,每秒自南向北位移约为6千米,北极圈内极昼和南极圈内极夜的面积逐渐缩小,一直到秋分日这一天。太阳零度纬线的光线直射在地球零度纬线的瞬时,太阳光照射在地球南北方向的角度在179.6°至179.9°之间,其瞬时前后,南北两极全是极夜的时间约在4至16小时之间。约为秋分日后,北极由极昼转换为极夜,南极由极夜转换为极昼,地球还以平均30千米/秒的速度,自西向东旋转的同时,每秒自南向北位移约为6千米,北极圈内极夜和南极圈内极昼的面积逐渐扩大,一直到冬至日这一天,太阳北纬23°26′的光线直射在地球南纬23°26′时,北极圈内23°26′是极夜,南极圈内23°26′是极昼。
北极的极昼达到或为186天,北极的极夜达到或为179天。
16、关于地球公转的综述:透过地球运动的现象看本质,地球约以30千米/秒的速度运动,是地球受到内外力的合力的作用;它围绕太阳公转,是受到太阳的引力、太阳和地球的磁力(即向心力)的作用;地轴平行于太阳轴,是两者受到平衡力的作用,即两者受到太阳和地球的引力,引力产生的托力和磁力的作用;地球南北、北南位移的动力源是:地磁场势能转化为动能,以及部分岩浆获得的动能、原子等释放的能量,可参阅地球公转解析示意图见明了。通过五种不同的知识,绘出了相同的地球公转的解析示意图,从现象到本质证明:地球的公转,就如地球公转解析示意图所示。即: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规定、力学、磁学、运动学、天文学、数学、几何学、地理学的知识和客观规律、实验一并,充分的、多层次的、全方位的、详实的、透彻的、从现象到本质的、毫无疑义的证明:地球的公转,就如地球公转的解析示意图所示。其图是天文学的基础知识。其图所示:地球公转的理论是:相对太阳北端,地球距离太阳约为1.5亿千米,逆时针围绕太阳南北纬23°26′和零度纬线,趋近于匀变纬度的方向,不仅自西向东旋转360°,而且还伴随着南北、北南分别位移46° 52′,太阳南北纬23°26′是它回归的界线,其公转的轨道面,与地轴和太阳轴总保持66° 34′的交角。其图明示:地球自转的方向总是自西向东,地轴的方向总是指向南北,地轴平行于太阳轴,地球公转轨道面与地轴和太阳轴总保持66°34′的交角,与赤道面总保持23°26′的交角,产生了南北回归线、地球南北和北南周期位移、黄道角,因地球南北、北南周期位移,地球表面产生了四季变化,极昼极夜变化、地面温度变化的自然规律。
则,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规定、力学、磁学、运动学、天文学、数学、几何学、地理学的知识和客观规律、实验一并,充分的、多层次的、全方位的、详实的、透彻的、从现象到本质的、毫无疑义的证明:教科书中的地球公转示意图、现有地球仪,只是用了尚未确定方位的天文观测结果,无根据的明示:地球自转的方向不是自西向东、地轴的方向不指向南北、其回归线属于地心说;所示:地球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地球公转轨道面与地轴总保持66°34′交角的方位,都是错误的,曲解了地球公转的一系列自然规律。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规定、力学、磁学、运动学、天文学、数学、几何学、地理学的知识和客观规律、实验一并,充分的、多层次的、全方位的、详实的、透彻的、从现象到本质的、毫无疑义的证明:新型地球仪,明示和所示:地轴的方向总是指向南北,地球自转的方向总是自西向东,其南北纬23°26′,缩映着太阳的南北纬23°26′是地球南、北回归界线的知识,可以圆满的解释因地球公转而产生的一系列自然现象,新型地球仪,是地球公转的知识和理论、科技、应用完美结合的结晶。
(三)新型地球仪,描述了地球自转、公转的方向,以及因地球公转而产生的一系列自然规律:地球仪,不仅是地球的模型,而且也是描述地球自转、公转的方向,以及因地球公转而产生的一系列自然规律的仪器。因此,对现有地球仪违背了地球自转、公转的方向,以及因地球公转而产生的一系列自然规律,存在明显而且严重的错误,新型地球仪所示或明示出,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公转的重要自然规律,反映出地球公转的方向和一系列自然规律,将永远服务于人类予以阐明。
1、现有地球仪存在明显而且严重的错误:现有地球仪,与地理教科书中的地球公转示意图是一致的,其图中的地球公转轨道面正视图是指向东西方向的线段,在坐标平面内的函数图象,与x轴重合,表明:地球就像有轨电车,在指向东西方向平直的铁轨上向前位移约半年,再向后位移约半年。以及地球倾斜着自转和旋转,在太阳与地球之间不存在其力和能量使地球如此运动,只能是人们的想象力,让地球如此运动。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规定、力学、磁学、运动学、天文学、几何学、数学、地理学的知识和客观规律、实验一并,充分的、多层次的、全方位的、详实的、透彻的、从现象到本质的、毫无疑义的证明:现有地球仪只是用了尚未确定方位的天文观测结果,颠倒了是非,无根据的明示:地球自转的方向不是自西向东、地轴的方向不指向南北、其回归线属于地心说、所示地球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地球公转轨道面与地轴总保持66°34′交角的方位,都是错误的。其中明示:地球自转的方向不是自西向东,是明显错误的。虽然其地球仪明示:地球自转的方向不是自西向东,地轴的方向不指抽南北,但是应用其地球仪确定地球表面某一处的方位时,首先必须默认: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地轴的方向指向南北后,才能应用,致使其地球仪明示:纬线不指示东西方向,经线不指示南北方向,北极不在地球的北端,南极不在地球的南端,与其局部和全部的地图分歧,与人类为了满足生产生活基本需要的一些图示所示的方向分歧,其地球仪,并将地球公转的轨道面与地轴总保持66°34′交角这一人类文明的标志,变成阻碍人们对地球自转、公转和太阳系理性认识的错误结论,曲解了自然科学,违背了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地轴的方向指向南北、地球公转的轨道面与地轴总保持66°34′的交角、四季变化、极昼极夜变化、地面温度变化、南北回归线产生、地球南北和北南周期位移、地轴平行于太阳轴、地球公转方向的一系列自然规律。
在教科书中,将现有地球仪所示或明示:地球公转的方向与其自转的方向总保持23°26′的交角,说成地球公转的方向与自转的方向相同,地球公转的方向不是自西向东,也说成是自西向东,甚至将现有地球仪明示:地球自转的方向不是自西向东,还说成是自西向东。使人们对地球公转的理性认识长达几百年仍然处于初期阶段,充分的证明:现有地球仪存在明显而且严重的错误。是相关的自然科学知识未被人们所知的结果,也是人类对地球公转的理性认识长期处于初级阶段的标志。
2、新型地球仪所示或明示出,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公转的重要自然规律,反映出地球公转的一系列自然规律:关于新型地球仪所示或明示出,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公转的重要自然规律,反映出地球公转的方向和一系列自然规律分两部分予以阐明。
(1)新型地球仪所示或明示出,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公转的重要自然规律: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规定,并根据大量事实概括出的客观规律、实验和几何学证明:地球总保持自西向东自转,地轴的方向总保持指向南北。新型地球仪球体的旋转轴的方向指向南北。即新型地球仪明示:地球自转、公转地轴的方向指向南北这一地球公转的重要自然规律。
由于人类规定了地球自转的方向为自西向东。所以新型地球仪也所示: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这一地球公转的重要自然规律。
新型地球仪明示:南回归线在地球仪的北纬23°26′。意即:地球北纬23°26′缩映着太阳南纬23°26′,是地球由自北向南位移,开始自南向北回归的界线。因此,把地球北纬23°26′叫做南回归线。北回归线在地球仪的南纬23°26′。意即:地球南纬23°26′缩映着太阳北纬23°26′,是地球由自南向北位移,开始自北向南回归的界线。因此,把地球南纬23°26′叫做北回归线。新型地球仪所示或明示出地球的公转不仅自西向东旋转360°,而且还伴随着南北、北南分别位移46°52′,这一地球公转的重要自然规律。
以上阐明了新型地球仪所示或明示: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地球自转和公转地轴的方向指向南北、地球的公转不仅自西向东旋转360°,而且还伴随着南北和北南分别位移46°52′,这三个地球公转的重要自然规律。
(2)新型地球仪反映出地球公转的方向和一系列自然规律:由于新型地球仪明示:地球南北、北南分别位移46°52′,地面受到太阳光照射的情况也就不完全相同,反映出:四季变化的自然规律。
在北半球,地球公转到太阳北纬23°26′时,为冬至日,冬至日前后一段时间,大部分地带太阳光斜射的角度大,光照时间短,北极附近为极夜,地面获得阳光的热量少,为冬季;地球公转到太阳南纬23°26′时,为夏至日,夏至日前后一段时间,大部分地带阳光斜射的角度小,光照时间长,北极附近为极昼,地面获得阳光的热量多,为夏季;地球公转到太阳零度纬线时,分别为春分日和秋分日,春分日和秋分日前后一段时间,大部分地带太阳光斜射的角度、光照时间、地面获得阳光的热量在冬季和夏季之间,分别为春季和秋季。南半球与北半球的季节相反。
由于新型地球仪明示:地球南北、北南分别位移46°52′,并因为太阳光照射到地球表面的角度除特殊地理条件外θ=180°,相对太阳光线直射点向东、西、南、北斜射90°,便反映出:极昼极夜变化的自然规律。按南北两极附近约5至15千米的弧长是弦、春分日和秋分日的某一瞬时(除特殊地理条件外)全球昼夜长短趋近于相等,这两天就是极昼极夜的转换日。地球分别公转到春分日、秋分日的某一瞬时,太阳零度纬线的光线直射在赤道上,太阳光照射在地球南北方向的角度在179.6°至179.9°之间,其瞬时前后,南北两极约在4至16小时之间没有太阳光照射,为极夜。
约为春分日前、秋分日后这两天南极是极昼,北极是极夜。约为春分日后、秋分日前这两天,南极是极夜,北极是极昼。
极昼极夜变化的自然规律是:地球围绕太阳北纬30′至23°26′公转,其公转的角度越趋近于太阳北纬30′,南极附近的极昼、北极附近的极夜面积越小,越趋近于太阳北纬23°26′,南极附近的极昼、北极附近的极夜面积越大,其公转的角度是太阳北纬23°26′,北纬23°26′的光线直射在地球南纬23°26′,相对太阳光线直射点,阳光向北斜射的90°到了北极圈,向南斜射的90°包括南极圈,南极圈内是极昼,北极圈内是极夜;地球围绕太阳南纬30′至23°26′公转,其公转的角度越趋近于太阳南纬30′,北极附近的极昼、南极附近的极夜面积越小,越趋近于太阳南纬23°26′,北极附近的极昼、南极附近的极夜面积越大,其公转的角度是太阳南纬23°26′,南纬23°26′的光线直射在地球北纬23°26′,相对太阳光线直射点,阳光向南斜射的90°到了南极圈,向北斜射的90°包括北极圈,北极圈内是极昼,南极圈内是极夜。
由于新型地球仪明示:地球南北、北南分别位移46°52′,反映出:地球是围绕太阳南、北纬23°26′和零度纬线公转的自然规律。从运动学的角度说,相对太阳北端,地球公转方向这一自然规律是:地球离太阳约为1.5亿千米逆时针围绕太阳南、北纬23°26′和零度纬线趋近于匀变纬度的方向。
由于新型地球仪明示:地球南北、北南分别位移46°52′,反映出:南北回归线产生的自然规律。即:太阳南北纬23°26′是地球的回归线的自然规律。并反映出:地面温度变化的自然规律。限定了五带的划分为: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和南寒带。
由于新型地球仪所示或明示: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地轴的方向指向南北、地球南北和北南分别位移46°52′的知识,反映出:地球从公转轨道的近日点(时间为冬至日)到远日点(时间为夏至日),是围绕太阳北纬23°26′至太阳南纬23°26′,自西向东旋转180°的同时自北向南位移46°52′;从夏至日到冬至日,是地球围绕太阳南纬23°26′至太阳北纬23° 26′,自西向东旋转180°的同时自南向北位移46°52′。
设:太阳零度纬线侧视图为平面直角坐标系的x轴
太阳轴为y轴,太阳中心为坐标原点。地球公转轨道面的侧视图与x轴的交角θ=23°26′,与y轴和地轴的交角θ=66°34′,所以地轴平行于太阳轴,地球公转的轨道面与地轴和太阳轴总保持66°34′的交角。则,新型地球仪反映出:地球公转的轨道面与地轴和太阳轴总保持66°34′的交角、地轴平行于太阳轴这两个自然规律。
由于新型地球仪所示: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明示地轴的方向指向南北,并已经反映出了地球公转的轨道面与地轴总保持66°34′交角的自然规律,从几何学的角度反映出:地球公转的方向与地轴总保持66°34′的交角,远日点和近日点除外这一自然规律。
以上阐明了新型地球仪所示: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明示地轴的方向指向南北、地球南北和北南周期位移的重要自然规律,反映出:四季变化、极昼极夜变化、地球公转方向、南北回归线产生、地面温度变化、地球公转的轨道面与地轴和太阳轴总保持66°34′交角、地轴平行于太阳轴的自然规律。即:新型地球仪明示出地球公转的重要自然规律,反映出了地球公转的一系列自然规律。
(3)新型地球仪必将永远服务于人类:新型地球仪所示或明示出,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公转的重要自然规律,反映出了地球公转的方向和一系列的自然规律。其发明是物理学、数学、地理学和天文学的结晶,敝开了人类理性认识地球自转、公转和太阳系等天体之门。其地球仪不仅是地理学的教学仪器,也应该是天文学、物理学、数学的教学仪器或图示。其所示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明示地轴的方向指向南北,与人类为了满足生产生活基本需要,而规定的东、西、南、北完全吻合。它上顺天意,下得人心,早已、正在、必将永远服务于人类。充分的证明:新型地球仪的发明,标志着人类对地球公转的认识,已经从长达几百年的初期阶段飞跃到理论时期。
3、综述: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规定、力学、磁学、运动学、天文学、几何学、数学、地理学的知识和客观规律、实验一并,充分的、多层次的、全方位的、详实的、透彻的、从现象到本质的、毫无疑义的证明:现有地球仪,只是用了尚未确定方位的天文观测结果,无根据的明示:地球自转的方向不是自西向东、地轴的方向不指向南北、其回归线属于地心说、所示地球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地球公转轨道面与地轴总保持66°34′交角的方位,都是错误的。它不仅违背了地球自转、公转的一系列自然规律,并将地球公转的轨道面与地轴总保持约66.5°的交角,这一人类文明的标志变成错误的结论,阻碍着人们对地球自转、公转和太阳系的理性认识,使人们对地球公转的理性认识长达几百年仍然处于初期阶段,它不利于人们掌握物理学、地理学、天文学、数学中相关的科学知识,的确存在明显而且严重的错误,是相关的自然科学知识未被人们所知的结果。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规定、力学、磁学、运动学、天文学、几何学、数学、地理学的知识和客观规律、实验一并,充分的、多层次的、全方位的、详实的、透彻的、从现象到本质的、毫无疑义的证明:新型地球仪明示:地轴的方向指向南北、所示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缩映着太阳南北纬23 °26′是地球南北回归界线的知识,是正确的。根据新型地球仪明示和所示地球公转的重要特征、缩映着太阳的南北纬23°26′是地球南、北回归界线的知识,或设太阳轴为坐标平面的y轴可以解释因地球公转而产生的一系列自然现象,证明:新型地球仪是地球公转的知识和理论、科技、应用完美结合的结晶,打开了人们对地球自转、公转和太阳系等天体理性认识之门。
(四)有益效果的综述:根据万有引力定律,相对太阳,地球内外两侧受到太阳的吸引力不同,地球内外两侧的速度也不同,根据合力测量仪的测量,地球内外两侧的合力也不同,使地球沿着轨道内测旋转。相对地轴,地球做圆周运动,速度、合力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地球就沿着合力的方向自转。其现象的本质是:相对太阳吸引力的方向,地球合力的方向持续不断的由指向地球公转的方向,变为动能中内力指向偏内测的方向,使地球获得相对地轴,合力的方向总是自西向东,就呈现出: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地轴的方向指向南北的自然现象。地球的自转证明:太阳也自转,较大的球形天体都自转,揭示出天体自转定律表述为:一切像球形的天体绕星系等转动,内外两侧受到的引力差较大,同时还伴随着自转,星系内因自转形成的磁场,同名磁极互相排斥,异名磁极互相吸引。其定律是天文学的基础理论。
根据地磁场的重要特征、安培定则的判定、太阳系内十大星体提供永不间断的实验证明:地球的引力以螺旋的形式绕地球向空间伸展,产生了地磁场;地磁南北极圈内的地球引力,以直线的形式向空间伸展,产生了两个微观环绕形地磁场。两个微观地磁场的磁力线环绕方向相反,拧偏了宏观地磁场的磁力线,导致在地球上水平放置的磁针与子午线不重合,其间有一交角叫做磁偏角。可以推知:一切像球形的物体,因绕旋转轴旋转都产生了磁场,是由一个宏观磁场和两个微观环绕形磁场组合成的磁场,有别的磁场迫使其磁场不能形成的除外。其表述可以叫做球形旋转物体的磁场定律,阐明了太阳有同地磁场形状相同的磁场。应用其定律圆满的解释了放射现象,其现象明示一个非常重要的原理:在强磁场的作用下,同种磁场互相吸引,异种磁场互相排斥,中子、质子的磁场,如同地磁场形状的磁场,电子的磁场,是环绕形状的磁场。并根据合力测量仪的测量,使磁学、电学、电磁学、光学从感性认识阶段飞跃到理论时期,并建立了原子学,成为物理、化学、生物科学的基础知识和理论。
地球围绕太阳公转,动能与势能相互转化能量不守恒,是受到引力产生的拉力和托力作用,即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本质是:地球受到他与太阳互相吸引的引力、其引力产生的拉力和托力、太磁与地磁的斥力和引力的作用,使地球公转的轨道为椭圆,地轴平行于太阳轴指向南北,地球公转轨道面与地轴和太阳轴总保持66°34′的交角,地球不仅自西向东旋转360 °,还伴随着南北、北南分别位移46°52′,其动力源是:地磁场势能转化动能,以及部分岩浆获得的动能、原子等释放的能量。
通过五种不同的知识,在坐标系中绘出了相同的地球公转的解析示意图,从现象到本质证明:地球的公转,就如地球公转的解析示意图所示。即: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规定、力学、磁学、运动学、天文学、数学、几何学、地理学的知识和客观规律、实验一并,充分的、多层次的、全方位的、详实的、透彻的、从现象到本质的、毫无疑义的证明:地球的公转,就如地球公转的解析示意图所示。其图是天文学的基础知识。其图所示:地球公转的理论是:相对太阳北端,地球距离太阳约为1.5亿千米,逆时针围绕太阳南北纬23°26′和零度纬线,趋近于匀变纬度的方向,不仅自西向东旋转360°,而且还伴随着南北、北南分别位移46°52′,太阳南北纬23°26′是它回归的界线,其公转的轨道面,与地轴和太阳轴总保持66°34′的交角。其图明示:地球自转的方向总是自西向东,地轴的方向总是指向南北,地轴平行于太阳轴,地球公转轨道面与地轴和太阳轴总保持66°34′的交角,与赤道面总保持23°26′的交角,产生了南北回归线、地球南北和北南周期位移、黄道角,因地球南北、北南周期位移,地球表面产生了四季变化,极昼极夜变化、地面温度变化的自然规律。则,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规定、力学、磁学、运动学、天文学、几何学、数学、地理学的知识和客观规律、实验一并,充分的、多层次的、全方位的、详实的、透彻的、从现象到本质的、毫无疑义的证明:现有地球仪,只是用了尚未确定方位的天文观测结果,无根据的明示:地球自转的方向不是自西向东、地轴的方向不指向南北、其回归线属于地心说、所示地球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地球公转轨道面与地轴总保持66°34′交角的方位,都是错误的。它不仅违背了地球自转、公转的一系列自然规律,并将地球公转的轨道面与地轴总保持约66.5°的交角,这一人类文明的标志变成错误的结论,阻碍着人们对地球自转、公转和太阳系的理性认识,使人们对地球公转的理性认识长达几百年仍然处于初期阶段,它不利于人们掌握物理学、地理学、天文学、数学中相关的科学知识,的确存在明显而且严重的错误,是相关的自然科学知识未被人们所知的结果。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规定、力学、磁学、运动学、天文学、几何学、数学、地理学的知识和客观规律、实验一并,充分的、多层次的、全方位的、详实的、透彻的、从现象到本质的、毫无疑义的证明:新型地球仪明示:地轴的方向指向南北、所示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缩映着太阳南北纬23°26′是地球南北回归界线的知识,是正确的。根据新型地球仪明示和所示地球公转的重要特征、缩映着太阳的南北纬23°26′是地球南、北回归界线的知识,或设太阳轴为坐标平面的y轴可以解释因地球公转而产生的一系列自然现象,证明:新型地球仪是地球公转的知识和理论、科技、应用完美结合的结晶,打开了人们对地球自转、公转和太阳系等天体理性认识之门。有利于人们掌握物理学、地理学、天文学、数学中相关的科学知识,更有利于普及新的力学、磁学、核物理学、电学、电磁学、光学、天文学、数学、地理学、原子学、化学的基础知识和理论,还有利于推广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构建创新型国家。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新型地球仪进一步说明。
图1是新型地球仪的剖面图,球体内是气体,相对真空可以有剖面线,为了便于理解,也可以认定球体的内部是固体的。
图中:1、地球仪的球体,2、支撑球体的部件,3、地球仪底座,4、球体的旋转轴,5、使球体能旋转的A部件,6、使球体能旋转的B部件。
图2是地球公转的解析示意图。
图3是相对太阳零度纬线的正视图是指向东西方向的线段,地球公转轨道面正视图的解析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图1所示的实施例中,新型地球仪的球体(1)置于使球体能旋转的B部件(6)的上面,使球体能旋转的A部件(5)的下面,使球体能旋转的A部件(5)与支撑球体的部件(2) 的上端相结合,使球体能旋转的B部件(6)固定在支撑球体的部件(2)的下端上面,支撑球体的部件(2)固定在地球仪底座(3)的上面,其结合部在球体的旋转轴(4)的下面,球体的旋转轴(4)垂直于或趋近垂直于地球仪底座(3)下部的平面。

Claims (2)

1.新型地球仪,球体与使球体能旋转的部件相接触,使球体能旋转的两个部件,分别与支撑球体的部件固定及结合,支撑球体的部件固定在地球仪底座上面,其特征是:地球仪的旋转轴垂直于或趋近垂直于地球仪底座下部的平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地球仪,其特征是:支撑球体的部件与地球仪底座的结合部,在地球仪旋转轴的下面。
CN201710425176.5A 2017-05-25 2017-05-25 新型地球仪 Pending CN107919055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425176.5A CN107919055A (zh) 2017-05-25 2017-05-25 新型地球仪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425176.5A CN107919055A (zh) 2017-05-25 2017-05-25 新型地球仪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919055A true CN107919055A (zh) 2018-04-17

Family

ID=6189876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425176.5A Pending CN107919055A (zh) 2017-05-25 2017-05-25 新型地球仪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7919055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223401A (zh) * 2021-05-24 2021-08-06 田雪峰 一种太阳系八大行星动态模拟装置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040929A (ja) * 2000-07-19 2002-02-08 Takashi Shimizu フレネルレンズ付き転がり地球儀
CN1815525A (zh) * 2006-02-27 2006-08-09 钱嘉禾 日照地球现象仪
CN202352228U (zh) * 2011-12-01 2012-07-25 徐明荣 一种用于地理教学的地球仪
CN203118330U (zh) * 2012-12-28 2013-08-07 陈泽宇 地球仪
DE202013006349U1 (de) * 2013-06-26 2013-09-12 Tatjana Smirnov Der sphärische Safe
CN204270596U (zh) * 2014-11-20 2015-04-15 苏以松 一种地理教学演示仪
CN204695678U (zh) * 2015-04-06 2015-10-07 裴婷娜 一种新型地球仪
CN206021768U (zh) * 2016-07-11 2017-03-15 张志轩 一种物理课程辅助学习装置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040929A (ja) * 2000-07-19 2002-02-08 Takashi Shimizu フレネルレンズ付き転がり地球儀
CN1815525A (zh) * 2006-02-27 2006-08-09 钱嘉禾 日照地球现象仪
CN202352228U (zh) * 2011-12-01 2012-07-25 徐明荣 一种用于地理教学的地球仪
CN203118330U (zh) * 2012-12-28 2013-08-07 陈泽宇 地球仪
DE202013006349U1 (de) * 2013-06-26 2013-09-12 Tatjana Smirnov Der sphärische Safe
CN204270596U (zh) * 2014-11-20 2015-04-15 苏以松 一种地理教学演示仪
CN204695678U (zh) * 2015-04-06 2015-10-07 裴婷娜 一种新型地球仪
CN206021768U (zh) * 2016-07-11 2017-03-15 张志轩 一种物理课程辅助学习装置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郭义达 等: "《中学地理词典》", 30 April 1998 *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223401A (zh) * 2021-05-24 2021-08-06 田雪峰 一种太阳系八大行星动态模拟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289984B (zh) 光电浑天仪
Moulton An introduction to astronomy
CN107919055A (zh) 新型地球仪
CN102692208A (zh) 宇宙星体的测量方法
TWM410302U (en) Improved structure of sun trajectory tracking theodolite
CN104134396A (zh) 教学与科普天球仪
Todd A new astronomy
CN217085991U (zh) 天文地球仪
Olmsted An introduction to astronomy
CN2452075Y (zh) 节气星座时辰日影仪
CN102097030A (zh) 日心天球·三球仪
CN2674572Y (zh) 动态地球仪
Fitz Hand-book of the Terrestrial Globe, Or, Guide to Fitz's New Method of Mounting and Operating Globes: Designed for the Use of Families, Schools, and Academies
Raisz The Analemma
Reid Elements of astronomy
Thurston et al. Early Stargazers
Beet A text book of elementary astronomy
Dusmuratov et al. STUDYING THE MOVEMENT OF A HORIZONTAL MOVING BODY TAKING INTO ACCOUNT THE RESISTANCE OF THE ENVIRONMENT AND SOLVING RELATED PROBLEMS
Olmsted An Introduction to Astronomy: Designed as a Text Book for the Students of Yale College
CN102855808A (zh) 太阳年地球四季模型
Comstock A Text-book of Astronomy
Molesworth The military uses of astronomy
Suling et al. Measuring the Tropical Year in Chinese Astronomy
Serviss Astronomy in a nutshell: the chief facts and principles explained in popular language for the general reader and for schools
CN86200417U (zh) 季节变化演示仪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