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257574B - 摄像装置、图像显示系统、摄像装置的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摄像装置、图像显示系统、摄像装置的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257574B
CN101257574B CN200810080967XA CN200810080967A CN101257574B CN 101257574 B CN101257574 B CN 101257574B CN 200810080967X A CN200810080967X A CN 200810080967XA CN 200810080967 A CN200810080967 A CN 200810080967A CN 101257574 B CN101257574 B CN 10125757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wave band
luminous intensity
wave
irradi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810080967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257574A (zh
Inventor
芥川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ssan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issan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ssan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Nissan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25757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25757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25757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257574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70Circuitry for compensating brightness variation in the scene
    • H04N23/74Circuitry for compensating brightness variation in the scene by influencing the scene brightness using illuminating mea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5/00Special procedure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Apparatus therefor
    • G03B15/02Illuminating scene
    • G03B15/03Combinations of cameras with lighting apparatus; Flash units
    • G03B15/05Combinations of cameras with electronic flash apparatus; Electronic flash uni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1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for generating image signals from different wavelengths
    • H04N23/11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for generating image signals from different wavelengths for generating image signals from visible and infrared light wavelength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56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provided with illuminating mea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5/00Details of television systems
    • H04N5/30Transforming light or analogous information into electric information
    • H04N5/33Transforming infrared radiation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215/00Special procedure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Apparatus therefor
    • G03B2215/05Combinations of cameras with electronic flash uni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Studio Devices (AREA)
  • Stroboscope Apparatus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摄像装置、图像显示系统、以及摄像方法。该摄像装置包括对被摄体照射多个波段的光的照射单元,在该照射单元照射多个波段的光时和所述照射单元不照射光时这两种情况下,利用摄像单元对被摄体进行摄像。而且,根据摄像单元所拍摄的两种情况的图像,由波段运算单元求出多个波段当中外来光强度弱的波段,提高由所述照射单元照射的多个波段的光当中利用所述波段运算单元求出的波段的光的发光强度,并使其从所述照射单元照射。

Description

摄像装置、图像显示系统、摄像装置的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进行红外线摄像的摄像装置、图像显示系统、摄像装置的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以往知道有通过向被摄体照射红外线并获取被摄体所反射的反射光,来对被摄体进行摄像的摄像装置。。
该摄像装置构成为求出未照射红外线时所得到的图像和照射红外线时所得到的图像两者之差分。未照射红外线时外来光照射到被摄体后反射,所以摄像装置所得到的光仅是外来光成分。而照射红外线时,外来光和红外线照射到被摄体后反射,所以摄像装置所得到的光包含外来光和红外线成分。未照射红外线时的图像和照射红外线时的图像两者之差分为消除外来光成分只提取红外线成分的图像。由此,利用现有的摄像装置便能够获得外来光影响降低的图像(参照例如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公开平2-304680号公报
发明内容
但现有的摄像装置,由于照射规定波长成分的红外线光,所以在隧道出入口等规定波长成分的光强度高的外来光环境下外来光的降低幅度变小,所以即便是求出两者之差分也会难以输出鲜明的图像。
本发明正是要解决上述问题,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根据外来光的状态拍摄鲜明图像的摄像装置。
本发明的摄像装置,包括对被摄体照射多个波段的光的照射单元,在该照射单元照射多个波段的光时和所述照射单元不照射光时这两种情况下,利用摄像单元对被摄体进行摄像。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摄像装置根据摄像单元所拍摄的两种情况的图像,由波段运算单元求出多个波段当中外来光强度弱的波段,提高由所述照射单元照射的多个波段的光当中利用所述波段运算单元求出的波段的光的发光强度,并使其从所述照射单元照射。
按照本发明的摄像装置,求出多个波段当中外来光强度弱的波段,对于所求出的波段的光提高其发光强度,所以能够照射外来光强度较弱的波段换言之即不易受外来光影响的波段的光,并能够根据外来光的状态拍摄鲜明的图像。
附图说明
图1为包含本发明实施方式的摄像装置在内的图像显示系统的构成图。
图2为图1所示的照射部的详细构成图,图2(a)示出总体构成,图2(b)示出部分构成。
图3图示的为特定波长λ的照射光的强度Ps(λ)。
图4图示的为各种波长的外来光的强度Pe(λ)和各种波段的照射光的强度Ps(λ)。
图5图示的为各种波长的外来光的强度为Pe(λ)和各种波段的照射光的强度αn×Ps(λ),示出根据外来光的强度而改变发光强度后的状态。
图6为示出电流控制部处理的概要内容的第1图。
图7为示出电流控制部处理的概要内容的第2图。
图8图示的为本实施方式的图像显示系统1的动作概要,图8(a)示出运算部计算出的外来光强度,图8(b)随时间变化示出发光强度确定部所确定的发光强度,图8(c)~图8(f)逐个示出发光强度确定部所确定的发光强度。
图9为示出本实施方式的图像显示系统其中一例动作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图1为包含应用本发明的摄像装置10在内的图像显示系统1的构成图。如图1所示,图像显示系统1由摄像装置10和显示部(显示单元)30所形成。图像显示系统1使显示部30显示摄像装置10所拍摄的包含被摄体O的图像。另外,本例中说明的是使显示部30显示摄像装置10所拍摄图像的情形,但使显示部30显示图像并非本发明所必需的要素。具体来说,摄像装置1 0所拍摄的图像也可以用于利用图像处理来检测被摄体O位置的处理等。
摄像装置10包括照射部(照射单元)11、分光器12、滤光器13、摄像机(摄像单元)14、存储部15、波段运算部(波段运算单元)16、照射控制部(照射控制单元)17、电源18、照射控制部19、以及加法运算部20。
照射部11由例如发光二极管等所形成,向规定的照射范围照射多个波段的光。图2为图1所示的照射部11的详细构成图,图2(a)示出总体构成,图2(b)示出部分构成。
如图2所示,照射部11由发光部11a、透镜11b、以及框体11c所形成。发光部11a如图2(b)所示为将与各个发光元件(LED)相当的发光区域配置成纵10×横10规模的矩阵形状的LED单元。各个发光区域(LED)构成为可分别照射规定的多个波段的光。
图像显示系统1装载于车辆上的情况下,各发光元件可照射波长700~1000nm(近红外波段)范围中的3个波段的光。各发光元件在例如近红外波段将其中心波长设定为λ1、λ2、λ3,能够以各自的中心波长为中心照射波长宽度为Δλ的光。另外,发光元件的构成为通过照射控制部19的控制以分时方式输出中心波长为λ1的照射光、中心波长为λ2的照射光、或中心波长为λ3的照射光。各发光元件所照射的光通过固定于框体11c的透镜11b输入分光器12。
分光器12如图1所示内部具有半透明反射镜12a,利用半透明反射镜12a的反射,使照射部11所发出的光反射。该半透明反射镜12a的光反射方向朝向被摄体O侧。另外,分光器12入射来自被摄体O的反射光(包含来自摄像装置10的照射光的反射光和外来光的反射光两者)。反射光通过半透明反射镜12a,输入滤光器13。
滤光器13为可选择透过波长的滤光片。透过波长可随照射控制部19的控制来相应改变。本实施方式中,滤光器13较好是控制为只使照射部11所照射的波段的光透过。因为这样,所以能够只输入所需光。
摄像机14输入来自被摄体O的反射光,并通过光电变换来取得包含被摄体O的图像的摄像图像数据。另外,上述照射部1 1可通过分时控制在进行光照射的状态和不进行光照射的状态两者间切换。因此,摄像机14在照射部11照射包括多个波段的光时,对包括外来光由被摄体O反射的光和照射光由被摄体O反射的光在内的反射光感光以取得摄像图像数据(照射时摄像图像数据),在照射部不照射包括多个波段的光时,对只包括外来光由被摄体O反射的光的反射光感光以取得摄像图像数据(非照射时摄像图像数据)。
存储部15存储由摄像机14所取得的照射时摄像图像数据。另外,存储部15也可以构成为只存储在照射部11不照射光时的非照射时摄像图像数据,或者存储照射时摄像图像数据和非照射时摄像图像数据这两者。
波段运算部16根据照射时摄像图像数据和非照射时摄像图像数据这两者的图像,求出多个波段当中外来光强度最弱的波段。该波段运算部16由差分运算部16a、累加部16b、以及运算部16c所形成。
差分运算部16a分别对于多个波段求出照射时摄像图像数据和非照射时摄像图像数据两者之差分。具体来说的话,差分运算部16a求出照射中心波长为λ1的照射光时所得到的第1照射时摄像图像数据、和不照射照射光时所得到的非照射时摄像图像数据两者之差分值(第1差分值)。此外,差分运算部16a还求出照射中心波长为λ2的照射光时所得到的第2照射时摄像图像数据和非照射时摄像图像数据两者之差分值(第2差分值)、以及照射中心波长为λ3的照射光时所得到的第3照射时摄像图像数据和非照射时摄像图像数据两者之差分值(第3差分值)。
累加部16b逐个累加差分运算部16a所求出的第1~第3差分值。累加部16b的内部构成在逻辑上或物理上分成第1差分值的存储区16b_1、第2差分值的存储区16b_2、第3差分值的存储区16b_3。累加部16b具有能够m次累加各差分值的容量。具体来说的话,累加部16b具有图像存储器,该图像存储器存储按照时间序列赋予编号1~m的m个差分值(差分图像)。累加部16b每当求出新的差分值时,就使上述编号递增“1”,并存储于图像存储器中。编号到达规定值m的阶段中,接下来一旦求出新的差分值,编号就返回为“1”。另外,累加部16b向运算部16c输出累加了m个差分值的累加值(差分合计值)。
运算部16c根据累加部16b所累加的第1~第3差分值的差分合计值,求出多个波段当中外来光强度最弱的波段。现说明运算部16c的运算方法的概念。首先,令特定波长λ的光经过被摄体O的反射率为R(λ),特定波长λ的外来光其强度为Pe(λ),特定波长λ的照射光其强度为Ps(λ),并将包括分光器12、滤光器13、以及摄像机14在内的光学部件或摄像时的波长特性合在一起令作α(λ),照射时摄像图像的信号值lon和非照射时摄像图像的信号值loff如下式所示。
lon=log(α(λ)×R(λ)×(Pe(λ)+Ps(λ)))...(1)
loff=log(α(λ)×R(λ)×Pe(λ))...(2)
因而,差分值ls根据式(1)和式(2)得到下式。
ls(λ)=lon(λ)-loff(λ)
=log(1+Ps(λ)/Pe(λ))...(3)
这里,照射部11照射以λ1~λ3为中心波长的光。因此,第1差分值ls(λ1)为log(1+Ps(λ1)/Pe(λ1)),第2差分值ls(λ2)为log(1+Ps(λ2)/Pe(λ2)),第3差分值ls(λ3)为log(1+Ps(λ3)/Pe(λ3))。
另外,以λ1~λ3为中心波长的照射光为相同发光强度的情况下,照射光强度的Ps(λ1)、Ps(λ2)、以及Ps(λ3)为相同值。因此,差分值ls较小的情况下,外来光的强度Pe(λ)变大,而差分值ls较大的情况下,外来光的强度Pe(λ)变小。于是,可以将多个波段的差分值ls当中差分值ls最大的波段指定为外来光强度最弱的波段。
再参照图3和图4进行说明。图3图示的为特定波长λ的照射光的强度Ps(λ),图4图示的为各种波长的外来光的强度Pe(λ)和各种波段的照射光的强度Ps(λ)。
如图3所示,照射部11以中心波长λn(n=1、2、3)照射波长宽度Δλ的光。这种情况下,照射到被摄体O上的光的强度具有对于如图4所示这种波长的分布。使该图4与式(3)对应的话,式(3)中表示log内分母的Pe(λ1)、Pe(λ2)、以及Pe(λ3)便成为图4中向右斜下的斜线部分,而式(3)中处于log内分子的Ps(λ1)、Ps(λ2)、以及Ps(λ3)则成为图4中向右斜上的斜线部分。
从图4可知,Ps(λ1)/Pe(λ1)、Ps(λ2)/Pe(λ2)、以及Ps(λ3)/Pe(λ3)当中成为最大值的是Ps(λ2)/Pe(λ2),差分值ls(λ2)其数值大于差分值ls(λ1)和差分值ls(λ3)。这样,以λ2为中心波长的波段的差分值ls较大,运算部16c可以指定外来光强度最弱的波段。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波段运算部16由累加部16b累加各差分值。从式(3)可知,ls(λ)不会成为负值。所以,波段运算部16可通过在累加部16b中累加差分值来增大各波段间的差值。因而,波段运算部16可以更为正确地指定外来光强度最弱的波段。
照射控制部17在多个波段的光当中对于波段运算部16所求出的波段的光提高其发光强度,由照射部11照射多个波段的光。电源18将驱动电流提供给摄像装置10。来自电源18的驱动电流由照射控制部17控制提供给照射部11的各发光元件。照射控制部17包括发光强度确定部17a、发光强度存储部17b、以及电流控制部17c。
发光强度确定部17a确定由照射部11照射多个波段的光时的发光强度。该发光强度确定部17a按照“0”~“3”分4个层级确定发光强度。“0”为关闭(Off),“1”为低发光强度,“2”为中发光强度,“3”为高发光强度。而且,发光强度确定部17a将波段运算部16所确定的波段的光的发光强度确定得较高。举例来说,将外来光强度最弱的波段确定为是λ1的情况下,发光强度确定部17a将λ1的发光强度确定为“3”,而将λ2和λ3的发光强度确定为“1”。
发光强度存储部17b存储照射部11所照射的各波长光的发光强度。一旦由发光强度确定部17a确定发光强度,发光强度存储部17b便对每一次确定输入一次发光强度信息加以存储。
电流控制部17c根据发光强度确定部17a确定的发光强度控制照射部11。电流控制部17c将发光强度确定部17a所确定的波段的光的发光强度提高并由照射部11照射。这时,电流控制部17c即便使得发光强度确定部17a所确定的波段的光强度为最大,仍将照射部11所发出光的发光强度保持固定不变。由此,即便是只提高部分波段的发光强度时,也只是该发光强度有所提高并不消耗多余的电力。
图5图示的为各种波长的外来光的强度为Pe(λ)和各种波段的照射光的强度αn×Ps(λ),示出根据外来光的强度而改变照射部11所照射光的发光强度的状态。
利用发光强度确定部17a确定为对于以λ2为中心的波段提高其发光强度、而对于以λ1和λ3为中心的波段则降低其发光强度的情况下,前述图4中所示的照射强度-波长特性如图5所示。具体来说,对以λ2为中心的波段其光照射强度乘以α2成为α2×Ps(λ2)/Pe(λ2),该值大于Ps(λ2)/Pe(λ2),第2差分值ls(λ2)变大。由此可进行高效的摄像。另外,αn(n=1、2、3)为表示关于中心波长λn的照射光的发光强度变化的数值,成立α1+α2+α3=1。因此,α2一旦变大,α1和α3则变小,α1×Ps(λ1)/Pe(λ1)小于Ps(λ1)/Pe(λ1)。对于λ3也一样。尤其因成立α1+α2+α3=1,所以发光强度的总和P可用下面的式(4)表示,始终为一固定值。
P=α1×Ps(λ1)+α2×Ps(λ2)+α3×Ps(λ3)    ...(4)
由此,不会使整体的发光功率增加,能够在抑制发热量的基础上,进行与外来光强度相应的有效摄像。另外,如图5所示,电流控制部17c在对于波段运算部16未求出的波段的光降低其发光强度时,将发光强度降低但并不减为“0”。
具体来说,电流控制部1 7c如图6和图7所示控制照射部11的照射。图6为示出电流控制部17c处理的概要内容的第1图。如图6所示,电流控制部17c输入发光强度确定部17a所确定的发光强度信息V(λ),对该信息进行D/A变换,变换为电压。然后,电流控制部17c通过以经过D/A变换的电压控制晶体管等向发光元件提供与发光强度信息V(λ)相应的电流(λ)。这时,电流控制部17c便向发光元件提供来自电源18的电流。
图7为示出电流控制部17c处理的概要内容的第2图。如图7所示,电流控制部17c按照射部11所照射的波长单位通过分时控制向照射部11提供电流(λ)。具体来说,时刻0至时刻T1,电流控制部17c不提供电流。由此,摄像机14取得照射部11不照射时的非照射时摄像图像数据。然后,在时刻T1至T2,电流控制部17c提供电流(λ1)。由此,摄像机14取得照射部11照射中心波长为λ1的波段的光时的照射时摄像图像数据。
接着,在时刻T2至时刻T3,设电流控制部17c不提供电流,摄像机14取得照射部11不照射时的非照射时摄像图像数据。此后,在时刻T3至时刻T4,电流控制部17c提供电流(λ2),摄像机14取得照射部11照射中心波长为λ2的波段的光时的照射时摄像图像数据。接着,在时刻T4至时刻T5,设电流控制部17c不提供电流,摄像机14取得照射部11不照射时的非照射时摄像图像数据。此后,在时刻T5至时刻T6,电流控制部17c提供电流(λ3),摄像机14取得照射部11照射中心波长为λ3的波段的光时的照射时摄像图像数据。以后,电流控制部17c同样以分时方式提供电流(λ)。
再次参照图1。照射控制部19为对摄像装置10整体进行控制的部分,使各部分取得同步。加法运算部20通过将累加部16b所累加的第1差分值(λ1)、第2差分值(λ2)、以及第3差分值(λ3)相加来形成差分图像,并向显示部30输出。显示部30是从摄像装置1 0输入差分图像的数据进行图像显示的部分,该差分图像的数据表示的是照射多个波段的光时的图像和不照射时的图像两者之差分。
另外,上述运算部16c根据差分值求出外来光强度最弱的波段,但除此以外,较好是根据发光强度存储部17b所存储的信息求出外来光强度最弱的波段。上述式(3)等在不考虑αn的情况下进行了说明,但由电流控制部17c提高部分波段的发光强度的情况下,如由图5所知的那样,对于该波段差分值ls的数值会变大。因此,即便是单纯比较第1至第3差分值,在指定外来光强度最弱的波段的时候,也往往造成妨碍。因而,运算部16c除了第1至第3差分值以外还根据照射部11的各波段光的发光强度(即αn)求出外来光强度最弱的波段。通过这样设法更为正确地求出外来光强度最弱的波段。
此外,式(3)的说明中,不求外来光强度而是根据差分值的大小判断外来光强度的强弱,但并不限于此,运算部16c也可以设法计算出外来光强度来求出多个波段当中外来光强度最弱的波段。下面说明外来光强度的计算方法。首先,累加部16b其m次的累加值lm可用下面式(5)表示。
lm=m×log(1+αn×Ps(λn)/Pe(λn))    ...(5)
各个波段的外来光强度Pe(λ)可变换式(5)来用式(6)~式(8)表示。
Pe(λ1)=α1×Ps(λ1)/(10(lm/m)-1)    ...(6)
Pe(λ2)=α2×Ps(λ2)/(10(lm/m)-1)    ...(7)
Pe(λ3)=α3×Ps(λ3)/(10(lm/m)-1)    ...(8)
上述式中,α1至α3、Ps(λ)、lm、以及m为已知值,所以可利用上述式(6)至式(8)求出各个波段的外来光强度。
下面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图像显示系统1的动作概要。图8图示的为本实施方式的图像显示系统1的动作概要,图8(a)示出运算部16c计算出的外来光强度,图8(b)随时间变化示出发光强度确定部17a所确定的发光强度,图8(c)~图8(f)逐个示出发光强度确定部17a所确定的发光强度。
首先在时刻0使图像显示系统1的电源接通。该时刻未计算出外来光强度,所以如图8(b)和图8(f)所示中心波长为λ1~λ3的照射光的强度相同(均为中发光强度“2”)。此后,在时刻T11,使外来光λ2的强度为最低。这时,发光强度确定部17a如图8(b)和图8(d)所示使中心波长为λ2的照射光强度提高(高发光强度“3”),使其它波长λ1、λ3的照射光强度减弱(低发光强度“1”)。此后,直至时刻T12,照射部11按上述强度以分时方式进行照射光的照射。
然后,在时刻T12令外来光λ3的强度为最低。这时,发光强度确定部17a如图8(b)和图8(e)所示使波长成分λ3的光强提高(高发光强度“3”),使其它波长成分λ1、λ2的光强减弱(低发光强度“1”)。此后,直至时刻T13,照射部11按上述强度以分时方式进行照射光的照射。
然后,在时刻T13令外来光的波长成分λ2的光强为最低。这时,发光强度确定部17a如图8(b)和图8(d)所示使波长成分λ2的光强提高(高发光强度“3”),使其它波长成分λ1、λ3的光强减弱(低发光强度“1”)。此后,直至时刻T14,照射部11按上述强度以分时方式进行照射光的照射。
然后,在时刻T14令外来光的波长成分λ1的强度为最低。这时,发光强度确定部17a如图8(b)和图8(c)所示使波长成分λ1的光强提高(高发光强度“3”),使其它波长成分λ2、λ3的光强减弱(低发光强度“1”)。此后,直至时刻T15,照射部11按上述强度以分时方式进行照射光的照射。
然后,在时刻T15令外来光的波长成分λ3的强度为最低。这时,发光强度确定部17a如图8(b)和图8(e)所示使波长成分λ3的光强提高(高发光强度“3”),使其它波长成分λ1、λ2的光强减弱(低发光强度“1”)。以后图像显示系统1便反复执行上述处理。
下面参照流程图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图像显示系统1其中一例动作。图9为示出本实施方式的图像显示系统其中一例动作的流程图。如图9所示,首先摄像装置10将表示波段的数n设为“1”(步骤S1)。
然后,照射控制部17按所确定的强度使照射部11照射中心波长为λn的波段的光(步骤S2)。接着,摄像机14对包括被摄体O在内的区域进行摄像(步骤S3)。通过这样,摄像装置1 0取得照射中心波长为λn的波段的光时的图像。此后,存储部1 5存储摄像机14所拍摄的摄像图像(步骤S4)。
接下来,照射控制部17中止照射部11的照射(步骤S5)。此后,摄像机14对包括被摄体O在内的区域进行摄像(步骤S6)。通过这样,摄像装置10取得非照射时摄像图像数据。此后,差分运算部16a计算中心波长λn的差分值(步骤S7)。
然后,累加部16b累加中心波长λn的差分值(步骤S8)。此后,摄像装置10使表示波段的数n递增(步骤S9)。此后,摄像装置10判断表示波段的数n是否为“3”(步骤S10)。判断表示波段的数n不是“3”的情况下(步骤S10中否定情形),处理转移至步骤S2。
另一方面,判断表示波段的数n是“3”的情况下(步骤S10中肯定情形),运算部16c从发光强度存储部17b当中读取步骤S2中照射的照射光的发光强度信息(步骤S11)。
此后,运算部16c计算各波段的外来光强度(步骤S12)。此后,发光强度确定部17a根据步骤S12计算出的外来光强度,确定各波段照射光的发光强度(步骤S13)。
然后,发光强度存储部17b存储步骤S13中所确定的发光强度的信息(步骤S14)。接着图9所示的处理结束。另外,图9所示的处理可反复执行直到图像显示系统1的电源断开为止。
通过这样进行,按照本实施方式的摄像装置10、图像显示系统1、以及摄像方法,根据照射多个波段的光时和不照射时这两者情况的图像,求出多个波段当中外来光强度最弱的波段,对于所求得的波段的光提高其发光强度。因此,可以从照射部11照射外来光强度较弱的波段、换言之即不易受外来光影响的波段的光,可以进行与外来光的强度相应的有效摄像。
另外,分别对多个波段求出照射各波段的光时的图像和不照射时的图像两者之差分,求出各个波段的差分值当中差分值最大的波段作为外来光强度最弱的波段。这里,存在外来光的强度越大差分值越小的倾向。因此,可通过如上所述进行来求出外来光强度最弱的波段。
此外,将各个差分值划分为各个波段累加多次,从累加值当中求出外来光强度最弱的波段。这里,由于不存在差分值变为负值的情形,所以通过累加得到的累加值不断变大。通过这样,可以更为显著地表示差分,能够更为正确地求出外来光强度最弱的波段。
而且,各波段发光强度其总和一定,因而不会使总体的发光功率增加,可以在抑制发热量的基础上进行与外来光强度相应的有效摄像。
另外,对于波段运算单元未求出的波段的光使其发光强度减弱但并不减为“0”。这里,对于特定波段的光使其强度为“0”的话,无法求出针对该波段的差分值,会对以后的照射光波段的计算带来妨碍。但通过上述处理,可在不妨碍以后的照射光波段的计算的情况下继续进行与外来光强度相应的有效摄像。
上面根据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可以在不背离本发明构思的范围内加以变更。
举例来说,上述实施方式的图像显示系统1中,最好是使摄像机14的光轴和照射部11所照射的光的光轴两者一致,只改变光到达被摄体O的发光元件的发光强度。可以通过使光轴一致,来使得发光元件的×y位置和摄像图像的×y位置两者一致,确定光到达被摄体O的发光元件。而且,通过只改变光到达被摄体O的发光元件的发光强度,可在不改变其它发光元件的发光强度的情况下对被摄体O进行有效摄像。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图像显示系统1中,照射光为近红外光,但并不限于近红外光。举例来说,也可以构成为照射太阳光当中强度小的波段的照射光。通过这样可在白天时间段进行有效的摄像。另外,同样也可以构成为照射汞灯或荧光灯光当中强度小的波段的照射光。通过这样可在晚间时间段进行有效的摄像。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图像显示系统1是以分时方式照射各波段光的,但并不限于此,也可以设法同时照射各波段光,并使得滤光器13只让特定波段的光透过进行摄像。通过这样也能获得与以分时方式照射各波段光情形同样的效果。

Claims (5)

1.一种摄像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对被摄体照射多个波段的光的照射单元;
在所述照射单元照射多个波段的光时和所述照射单元不照射光时这两种情况下对被摄体进行摄像的摄像单元;
根据所述摄像单元所拍摄的两种情况的图像,分别对于所述多个波段,求出照射所述多个波段的光时的各个波段的摄像图像、和在所述照射单元不照射光时的非摄像图像的差分值,并且求出各个波段的差分值当中差分值最大的波段作为外来光强度最弱的波段的波段运算单元;以及
使所述照射单元照射的多个波段的光当中利用所述波段运算单元求出的波段的光的发光强度提高、同时减弱其它波段的光的发光强度但不减为0,以使所述波段运算单元求出的波段的光的发光强度高于其它波段的光的发光强度,并从照射单元照射的照射控制单元。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波段运算单元进一步将各个差分值分别划分为所述多个波段来累加多次,并根据累加所得到的累加值求出外来光强度最弱的波段。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摄像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照射控制单元使得所述照射单元的多个波段的发光强度的总和一定,提高所述波段运算单元所求出的波段的光的发光强度,同时减弱所述波段运算单元未求出的波段的光的发光强度,且从所述照射单元照射多个波段的光。
4.一种图像显示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摄像装置,其包括:对被摄体照射多个波段的光的照射单元;在所述照射单元照射多个波段的光时和所述照射单元不照射光时这两种情况下对被摄体进行摄像的摄像单元;根据所述摄像单元所拍摄的两种情况的图像,分别对于所述多个波段,求出照射所述多个波段的光时的各个波段的摄像图像、和在所述照射单元不照射光时的非摄像图像的差分值,并且求出各个波段的差分值当中差分值最大的波段作为外来光强度最弱的波段的波段运算单元;以及使得所述照射单元照射的多个波段的光当中利用所述波段运算单元求出的波段的光的发光强度提高、同时减弱其它波段的光的发光强度但不减为0,以使所述波段运算单元求出的波段的光的发光强度高于其它波段的光的发光强度,并从所述照射单元照射的照射控制单元;以及
显示单元,从所述摄像装置输入差分图像数据来进行图像显示,所述差分图像数据表示的是针对照射的多个波段的光,累加每个波段的光的图像和不照射光的图像之间的差分所得到的累加的图像数据。
5.一种摄像装置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在对被摄体照射多个波段的光的状态下对被摄体进行摄像的第1摄像步骤;
在不照射多个波段的光的状态下对被摄体进行摄像的第2摄像步骤;
根据所述第1摄像步骤得到的图像和所述第2摄像步骤得到的图像求出所述多个波段当中外来光强度最弱的波段的波段运算步骤;以及
提高所述多个波段的光当中在所述波段运算步骤所求出的波段的光的发光强度、同时减弱其它波段的光的发光强度但不减为0,以使所述波段运算步骤求出的波段的光的发光强度高于其它波段的光的发光强度,在下一次的照射步骤中照射多个波段的光的照射控制步骤。
CN200810080967XA 2007-03-02 2008-02-27 摄像装置、图像显示系统、摄像装置的控制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25757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7052948A JP4407707B2 (ja) 2007-03-02 2007-03-02 撮像装置、画像表示システム、撮像装置の制御方法
JP2007052948 2007-03-02
JP2007-052948 2007-03-02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257574A CN101257574A (zh) 2008-09-03
CN101257574B true CN101257574B (zh) 2012-05-09

Family

ID=3943104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10080967X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257574B (zh) 2007-03-02 2008-02-27 摄像装置、图像显示系统、摄像装置的控制方法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7659511B2 (zh)
EP (1) EP1965586B1 (zh)
JP (1) JP4407707B2 (zh)
CN (1) CN101257574B (zh)
DE (1) DE602008003990D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1199798A (ja) * 2010-03-24 2011-10-06 Sony Corp 物理情報取得装置、固体撮像装置、物理情報取得方法
JP6011778B2 (ja) * 2012-05-22 2016-10-19 株式会社富士通ゼネラル 暗視撮像装置および赤外線照射装置および暗視撮像システム
JP2017212512A (ja) * 2016-05-24 2017-11-30 三星ダイヤモンド工業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および画像管理システム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602281A (en) * 1983-09-05 1986-07-22 Olympus Optical Co., Ltd. Automatic means for controlling dosage of illuminating light for picking-up image by endoscope assembly
CN1726514A (zh) * 2002-12-18 2006-01-25 斯耐普昂技术有限公司 梯度计算相机板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3335509C2 (de) * 1983-09-30 1986-05-07 Karl Schaeff GmbH & Co, 7183 Langenburg Gesteinsbrecher-Räumwerkzeug-Kombination für eine Arbeitsmaschine
GB2223844A (en) * 1988-10-12 1990-04-18 Graviner Ltd Flame detector
JPH02304680A (ja) 1989-05-19 1990-12-18 Toshiba Corp 画像処理装置
US5677532A (en) * 1996-04-22 1997-10-14 Duncan Technologies, Inc. Spectral imag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US6648506B2 (en) * 2001-09-07 2003-11-18 Board Of Trustees Of 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 Fluorescence emission ratio imaging thermography for use in heat transfer analysis
US7319805B2 (en) 2003-10-06 2008-01-15 Ford Motor Company Active night vision image intensity balancing system
WO2005100961A2 (en) * 2004-04-19 2005-10-27 Phoseon Technology, Inc. Imaging semiconductor strucutures using solid state illumination
KR20060075327A (ko) * 2004-12-28 2006-07-04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적외선 파장 가변형 active nightvision 시스템 및 그 방법
JP4670544B2 (ja) 2005-08-16 2011-04-13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燃料電池システム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602281A (en) * 1983-09-05 1986-07-22 Olympus Optical Co., Ltd. Automatic means for controlling dosage of illuminating light for picking-up image by endoscope assembly
CN1726514A (zh) * 2002-12-18 2006-01-25 斯耐普昂技术有限公司 梯度计算相机板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1965586A3 (en) 2008-12-17
JP2008219381A (ja) 2008-09-18
CN101257574A (zh) 2008-09-03
US7659511B2 (en) 2010-02-09
US20080251725A1 (en) 2008-10-16
JP4407707B2 (ja) 2010-02-03
EP1965586A2 (en) 2008-09-03
EP1965586B1 (en) 2010-12-22
DE602008003990D1 (de) 2011-02-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150227025A1 (en) Flash device, and imaging method
JP5365407B2 (ja) 画像取得装置及び画像取得方法
US7539403B2 (en) Image-taking apparatus
CN101355654B (zh) 图像捕获设备和图像捕获控制方法
CN101257574B (zh) 摄像装置、图像显示系统、摄像装置的控制方法
CN102668543A (zh) 信息处理装置、信息处理方法、程序以及电子装置
JP2013255655A (ja) 撮像装置、顕微鏡装置、内視鏡装置
CN101815223A (zh) 调整图像的白平衡的方法以及应用所述方法的设备
CN106210532B (zh) 一种拍照处理方法及终端设备
KR20180021509A (ko) 거리 정보를 획득하는 방법 및 디바이스
JP2007068178A (ja) パルスを使用してフラッシュ光を生成する撮像装置及び方法
US10313608B2 (en) Imaging device, method for controlling imaging device, and control program
JP2010252054A5 (ja) ファイル管理装置およびその制御方法
US9781359B2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processing image
US20170184722A1 (en) Method and device for acquiring distance information
EP1655956A3 (en) Camera apparatus
US20020171754A1 (en) Digital camera with multi-illuminating source
CN106303270B (zh) 摄像系统、照明设备和焦点检测方法
CN103139472B (zh) 数字拍摄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JP7239626B2 (ja) 顕微鏡用の照明システム、顕微鏡用のシステム、方法および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ならびに顕微鏡システム
JP2007318644A5 (zh)
CN104781717A (zh) 对显微镜设备异步排序的同时利用卷帘式快门照相机采集图像的系统和方法
JP5505693B2 (ja) 検出装置、検出方法、プログラム、及び電子機器
US20150131099A1 (en) Light irradiation device, particle analysis device, and light irradiation method
CN103685964A (zh) 一种控制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2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