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232305B - 以太网信号传输的适配方法和装置 - Google Patents

以太网信号传输的适配方法和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232305B
CN101232305B CN200710004087XA CN200710004087A CN101232305B CN 101232305 B CN101232305 B CN 101232305B CN 200710004087X A CN200710004087X A CN 200710004087XA CN 200710004087 A CN200710004087 A CN 200710004087A CN 101232305 B CN101232305 B CN 10123230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ignal
transmission
ethernet
conllinear
twist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710004087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232305A (zh
Inventor
于洋
李渭洲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Ziguang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angzhou H3C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angzhou H3C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angzhou H3C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0710004087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1232305B/zh
Priority to PCT/CN2007/002154 priority patent/WO2008086671A1/zh
Publication of CN10123230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232305A/zh
Priority to US12/501,347 priority patent/US20090274170A1/en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23230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23230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发明为一种以太网信号传输的适配方法,该方法在同轴电缆网络和双绞线以太网物理层芯片之间传输信号时,包括放大信号幅度的步骤。本发明的优点在于可以最大限度的利用基于双绞线以太网物理层芯片在现有CATV同轴网络上实现传输,并且在现有CATV同轴网络上实现适应同轴网络衰减特性的传输。

Description

以太网信号传输的适配方法和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以太网信号传输的适配方法和装置,尤其涉及双绞线以太网物理层芯片与同轴电缆以太网信号传输的适配方法和装置。
背景技术
融合是当今信息通信产业的发展潮流。由于技术、历史原因及业务特点,在世界范围,按照电信、广播电视和互联网三大业务来划分的以电话网络为代表的电信网络、以CATV网络(Community Access Television或Cable Television,有线电视网络)为代表的广播电视网络和以互联网为代表的计算机网络都是独立设计、分离建设和运营的。分离建网,建设成本高、运行维护成本高、不利于资源利用、难以向用户提供真正的综合业务,这是业界早已形成的共识。1994年,国际电联的《世界电信发展报告》中曾指出,电信、广电与计算机三个行业及其网络将走向融合并汇聚成一个统一的信息行业。目前,随着流媒体等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应用以及IPTV、网络电视、手机电视等业务的出现,在信息通信产业又掀起了一股网络融合的大潮,其中以CATV网为代表的广播电视网络和以互联网为代表的计算机网络的融合成为主要的发展方向。
目前全球企事业用户的90%以上都采用以太网接入计算机网络,因此以太网已成为企事业用户的主导计算机网络接入方式;而对于家庭用户,以CATV网络为代表的广播电视网络更为普及,因此尽量利用现有资源实现网络融合成为重要的课题。当前主流的以太网是基于双绞线传输的,而中国现有的有线电视网络信号,是通过光纤传输方式传送到电视网络的靠近用户的光接收节点处(一般一个光节点覆盖周边的300~500个用户),在光节点将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然后通过室外同轴电缆系统将信号传送到各个居民楼而传输的。因此,通过CATV网络传输计算机网络信号到各个用户的关键是同轴电缆系统接入以太网的问题。
以下分别说明基于双绞线的以太网和CATV网络的传输特性以及CATV网络的现有传输技术和装置,从而揭示在CATV网络上传输以太网所需解决的技术问题。
一、以太网物理层和媒介访问控制层的传输特性。
以太网的物理层
基于双绞线的以太网传输在物理层上具有以下四点传输特性:
第一,基于双绞线传输的以太网采用的是基带传输方式,因此占用的频谱资源比较宽,例如,10Mbps的以太网占用的频谱范围是从0Hz到20MHz,而100Mbps和1000Mbps的以太网占用的频谱范围则是根据不同的以太网设备从0Hz到几百MHz;
第二,图1是在300米双绞线的情况下,不同参数的电缆(比如Cat3类线、Cat 5类线等)对不同传输频率(从0Hz到20MHz)的信号的衰减情况的示意图。从图中可以看出,在Cat 5类线情况下,对4MHz的传输信号,衰减是15dB,而对20MHz的传输信号,衰减则要达到32dB左右。因此,由图1可知,双绞线的传输特点是对于不同频谱的信号,在传输距离相同的情况下,信号的衰减幅度不同。
鉴于双绞线的这种特性,为了补偿以太网基带传输中不同频率的物理层传输信号在相同的媒介上的传输衰减不同,现在的以太网芯片都需要在芯片中实现发送端的预加重和接收端的均衡技术。所述发送端的预加重和接收端的均衡技术的主要功能就是在发送端,对不同频率的发送信号部分进行不同的信号放大处理,以补偿传输双绞线上的不同频率下的不同传输衰减;而在接收端进行均衡,则对接收信号中的不同频率部分进行补偿处理,以补偿其衰减。
第三,在基于双绞线的以太网信号传输中,为了减少和抑制外界的干扰,发送和接收的信号均以差分方式传输;
所谓的差分信号是指一根线以正电平方式传输信号,另外一根线以负电平方式传输同一信号,当线路中出现干扰信号时,其对两根线的影响是相同的,因而在接收端还原差分信号时就可以抵消掉该干扰信号(可以理解为差分的两路信号执行减运算);
第四,基于双绞线传输的10/100Mbps以太网物理层芯片的发送和接收是异线的,即发送和接收分别通过不同的导线传输。
以太网媒介访问控制层
现有以太网的媒介访问控制层是CSMA/CD(Carrier Sense MultipleAccess with Collision Detection,载波侦听多路访问/冲突检测)方式的,这种方式的基本原理是:CSMA/CD是一种分布式媒介访问控制协议,网中的各个节点都能独立地决定数据帧的发送与接收。每个站在发送数据帧之前,首先要进行载波侦听,只有媒介空闲时,才允许发送帧。此时,如果两个以上的站同时侦听到媒介空闲并发送帧,则会产生冲突现象,这使发送的帧都成为无效帧,发送随即宣告失败。每个站必须有能力随时检测冲突是否发生,一旦发生冲突,则应停止发送,以免媒介带宽因传送无效帧而被白白浪费,然后随机延时一段时间后,再重新争用媒介,重发送帧。
根据上述原理,CSMA/CD方式要求共享媒介上的每一个节点都能够接收到其它节点发送的信号,如果检测到其它节点在占用共享媒介发送信号,那么自己就退后发送,等到下次合适的时机再发送。
二、广电系统现有的CATV同轴网络的现有传输技术和装置及基于现有传输技术和装置的传输特性。
广电系统的CATV同轴网络的现有传输技术和装置
在中国的现有CATV同轴网络中,电视节目由光纤传输方式传送到电视网络的靠近用户的光节点(一般一个光节点覆盖周边的300~500个用户),在光节点将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通过室外同轴电缆系统将信号传输到各个居民楼。
以下以居民楼为例说明CATV的现有传输技术和装置及其传输特性。假设在每一个居民楼内设置一个楼放大器,对电视信号进行放大,以弥补传输过程中的信号衰减。一个6层居民楼有6个单元,每一个单元有12户,则经过楼放大器放大的电视信号,首先通过一个6分配器,将电视信号平均分配到6个单元,然后在每个单元内,每层楼设置一个二分支器将电视信号分到每层楼的两户。
为了保证电视信号到每户的信号幅度一致(因为各家的电视机接收信号的幅度要一致),所以各层的分支器衰减幅度不同,以抵消经过分支器和同轴电缆后传输到远端用户与传输到近端用户相比产生的衰减幅度的差别。例如,信号传输一般是从一楼到六楼,处于信号传输近端的一楼,不需要经过后面的分支器和传输电缆,因此一楼分支器的衰减幅度较大,比如通常为18dB的衰减;而二楼分支器的衰减幅度稍小,为16dB,以此类推。其目的在于电视信号在通过同一个树状网络传输到12家的传输过程中,虽然传输距离和传输路径不同,但是同一电视信号到各家的衰减幅度相同,因此,居民楼中各户的电视机接收到的电视信号具有相同的信号幅度。
图2是现有技术中某二分支器接口示意图。如图2所示,所述分支器有一个IN端口、一个OUT端口和两个TAP端口。信号从IN端口输入,经过分支输出到OUT端口和TAP端口,但是三个端口的输出衰减幅度各不相同,其中OUT端口的衰减幅度最小,两个TAP端口衰减幅度相同,但是大于OUT端口的衰减幅度。
在实际使用中,电视信号输入到一楼的二分支器的IN端口,从两个TAP端口输出到一楼的两户,然后信号再通过OUT端口输出到二楼分支器的IN端口,从二楼分支器的两个TAP端口再输出到二楼的左右两户,再从二楼分支器的OUT端口输出到三楼的分支器,以此类推。
分支器参数中,IN端口和OUT端口之间的信号衰减,称为插入损耗;IN端口和TAP端口之间的信号衰减,称为分支损耗;OUT端口和TAP端口之间的信号衰减,称为反向隔离损耗;两个TAP端口之间的信号衰减,称为相互隔离损耗。
表1是现有技术中作为样品的二分支器的产品参数表,性能下边的第一行数字代表不同分支衰减幅度的分支器(分别为8dB~20dB)。如表1所示,不同的分支器的分支衰减不同,因此不同的楼层可以使用分支衰减不同的分支器产品。
Figure G07104087X20070129D000041
Figure G07104087X20070129D000051
表1现有技术中某二分支器的产品参数表
以分支衰减为8dB的二分支器举例。从上表可见,从信号从IN端口传输到OUT端口的衰减幅度最小,在5~65MHz时为3.5dB;从IN端口到两个TAP端口的衰减幅度次之,为8dB;TAP端口之间的信号衰减幅度,即两个用户之间的信号损耗较大,在5~65MHz时为25dB。
仍以上述楼宇CATV网络拓扑为例,如果一个6层居民楼有6个单元,每一个单元有12户的话。那么经过放大后的电视信号,首先经过一个6分配器,将电视信号平均分配到6个单元,在每一个单元内,每层楼设置一个二分支器,将电视信号分到每层楼的两户,则所述楼宇CATV网络的信号衰减幅度大约为31dB,其大致计算为一个6分配器(9dB)、5个不同楼层的分支器和一个6楼的2分配器(18dB)和大约50米(楼道35米加室内15米)的同轴闭路线(10dB,按照高频1000MHz的衰减计算),信号衰减幅度理论计算是9dB+18d+10dB=37dB,但是实际工程中一般信号衰减幅度小于31dB,因此换而言之,如果楼放大器的输出为100dBμV,则用户端电视机的接收幅度为69dBμV。
CATV同轴网络的传输特性
利用CATV同轴网络承载以太网信号传输时,CATV同轴网络具有以下四点传输特性:
第一,将CATV同轴网络与计算机网络的融合的一个重要部分就是在CATV同轴网络上承载以太网,而在CATV同轴网络的以太网传输中的一个特点是频率分布。在中国现有的广播电视标准中,CATV同轴网络的频带分布是从5MHz~1GHz,其中65MHz到1GHz是作为电视节目频道使用的,而5MHz~65MHz是作为双向数据通道使用。
按照上面的频道分布,在基带传输的以太网和电视节目共用同轴电缆系统传输的时候,由于基带以太网不应干扰电视的节目传输,因此基带以太网只能是占用65MHz以下的频率资源。但是在65MHz以下的频率资源中,按照目前以太网的传输速率,只能进行10Mbps的以太网传输(其占用20MHz),而不能进行100Mbps的以太网传输(其占用125MHz),因为如果进行100Mbps的以太网传输,则会占用65MHz以上的频带上,而导致干扰电视节目的传输;
第二,广电系统的CATV同轴网络的另一个特点是传输衰减。CATV同轴网络是一个有衰减的同轴网络,但是其衰减特性不同于最早的无衰减总线型拓扑网络,也不同于现在的基于双绞线的以太网。图3为广电系统CATV同轴网络的分支器信号传输衰减示意图,其中横轴为频率,纵轴为衰减幅度,如图3所示,广电系统的CATV同轴网络的衰减幅度在不同的传输频率上几乎是呈直线分布的,也就是说CATV同轴网络的衰减在不同传输频率上的衰减基本相同,因此广电系统的CATV同轴网络的传输衰减与以太网的传输衰减方式截然不同。
基于现有的传输技术和装置,广电系统的CATV网络的另外一个特性是不同节点之间通信的衰减幅度不同。如上述的广电系统的CATV同轴网络的现有传输技术和装置,从楼放大器到各个用户家中的衰减幅度大约在30dB左右,而各个用户之间的衰减,则至少在25dB以上,最大可以到达60dB左右。同一个分支器的两个分支用户的衰减(相当于分支器的相互隔离度参数),大约在25dB到30dB之间。不同分支器的不同分支之间的衰减,相当于是一个反向隔离度参数再加上一个分支损耗参数,大约在40dB到60dB之间。因此,如果需要做到分支节点(代表用户)之间互通的话,需要克服的衰减就需要在25dB到60dB之间。
第三,较之于双绞线传输差分信号,同轴电缆系统只能传输单端信号;
第四,较之于部分双绞线发送和接收信号异线,同轴网络发送和传输信号是通过同一同轴电缆系统传输的。
根据上述对以太网物理层和媒介访问控制层的传输特性以及广电系统现有的CATV同轴网络的现有传输技术和装置及其传输特性的分析,在现有的CATV同轴网络上传输以太网网络信号所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
第一,现有网络设备大部分采用双绞线以太网物理层芯片,如果为了在现有的CATV同轴网络上传输以太网网络信号而更换现有设备,则成本过高,周期过长,而且丧失设备应用的灵活性;
第二,现有的双绞线以太网物理层芯片,是针对基于双绞线的以太网传输特性设计的,其发送端的预加重和接收端的均衡技术不适应CATV同轴网络的传输特性。而以太网在同轴网络在媒介访问控制层的传输可为WIFI MAC或EPON MAC方式或CSMA/CD MAC方式。WIFI MAC或EPON MAC方式节点之间有主从节点之分,从节点之间是不需要互通的,因此只要求主从节点之间在物理层上是相通的,而不要求从节点之间在物理层上是相通的。因此这两种MAC方式需要相同的通过衰减同轴网络的能力,并且接收端的信号幅度基本相同;而CSMA/CD MAC方式则需要同轴网络的各个节点之间互通,而在同轴网络情况下,根据现有传输技术和装置,各个节点之间的互通需要克服25dB到60dB之间的衰减,接收信号的动态变化范围很大;
第三,现有双绞线以太网物理层芯片只能进行差分信号的发送和接收,不能进行单端信号的发送和接收,但是同轴网络只能传输单端信号,不能传输差分信号,而且某些双绞线发送和传输异线,而同轴网络的发送和传输必须共线。
综上所述,现有技术的主要问题为由于双绞线以太网芯片和同轴CATV网络的传输特性不同的障碍,双绞线以太网物理层芯片无法直接接收同轴电缆系统传输的以太网信号。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基于双绞线以太网物理层芯片实现同轴以太网物理层传输的适配方法和装置,其目的在于利用双绞线以太网芯片在现有CATV同轴网络上实现以太网信号传输。
为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以太网信号传输的适配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在同轴电缆网络和双绞线以太网物理层芯片之间传输信号时,包括放大信号幅度的步骤。
根据本发明的以太网信号传输的适配方法,其中,在放大所述同轴电缆输入的信号之前,还包括检测所述同轴电缆输入的信号衰减幅度,并根据所述检测的结果放大所述同轴电缆输入的信号的步骤。
根据本发明的以太网信号传输的适配方法,其中,还包括对所述双绞线以太网物理层芯片发送和接收信号进行异线/共线转换。
根据本发明的以太网信号传输的适配方法,其中,采用2/4线转换的方式进行异线/共线转换。
根据本发明的以太网信号传输的适配方法,其中,信号输入同轴电缆前或输出同轴电缆后首先对该信号进行所述异线/共线转换。
根据本发明的以太网信号传输的适配方法,其中,还包括对信号进行差分/单端转换。
为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一种以太网信号传输的适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连接于同轴电缆网络和双绞线以太网物理层芯片之间的信号放大模块,连接于所述同轴电缆网络和所述信号放大模块之间的信号衰减幅度检测模块,其中,所述信号衰减幅度检测模块检测同轴电缆输入信号的衰减幅度,并将检测结果输入所述信号放大模块,所述信号放大模块根据检测结果放大所述同轴电缆输入的信号。
根据本发明的以太网信号传输的适配装置,其中,还包括串接于所述信号放大模块和所述双绞线以太网物理层芯片之间的异线/共线转换模块,所述异线/共线转换模块对信号进行异线/共线转换。
根据本发明的以太网信号传输的适配装置,其中,还包括与信号放大模块串接的差分/单端转换模块,所述差分/单端转换模块对信号进行差分/单端转换。
根据本发明的以太网信号传输的适配装置,其中,所述异线/共线转换模块直接与同轴电缆串联。
根据本发明的以太网信号传输的适配装置,其中,还包括与其他模块串接的负载匹配电路。
本发明的优点在于可以最大限度的利用基于双绞线以太网物理层芯片在现有CATV同轴网络上实现传输,并且在现有CATV同轴网络上实现点对多点的适应同轴网络衰减特性的传输,同时实现现有双绞线以太网物理层芯片和同轴网络之间的差分信号和单端信号之间的转换,并且发送接收共线,而且,支持以太网通过CSMA/CD MAC方式在广电系统的CATV同轴网络应用环境下传输网络信号。
附图说明
图1是不同参数的双绞线电缆在传输不同频率的信号时的衰减情况示意图;
图2是现有技术中某二分支器接口示意图;
图3是广电系统CATV同轴网络的某分支器在传输不同频率的信号时的衰减情况示意图;以及
图4是根据本发明的利用基于双绞线以太网物理层芯片实现同轴以太网物理层传输的适配装置模块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根据适应CATV同轴网络的传输特性的方法,通过在以太网基于双绞线以太网物理层芯片外围添加改造电路,充分利用现有以太网基于双绞线以太网物理层芯片,实现在CATV同轴网络传输以太网的目的。以下参照图4,详细介绍本具体实施例的实现方法和利用该方法的装置,其中,图4是根据本发明的利用基于双绞线以太网物理层芯片实现同轴以太网物理层传输的适配装置模块图。
(1)基于双绞线以太网物理层芯片的同轴以太网物理层传输的适配方法。
鉴于现有基于双绞线的以太网物理层芯片只针对双绞线传输的信号进行发送端的预加重和接收端的均衡,但是这种技术并不适应同轴电缆系统的传输特性,因此需要对现有双绞线以太网的发送和接收部分进行改造,所述改造方法包括放大信号幅度的步骤。
本具体实施例以上述6个单元的6层居民楼网络拓扑为例详细说明该放大信号幅度的步骤。假设所述CATV同轴网络由一个6分配器和6个分支器(分别为STZ218、STZ216、STZ214、STZ212、STZ210、STZ208)组成。
所述CATV同轴网络的衰减幅度,可以通过各个组成部分的参数计算得到:一个6分配器(9dB),5个不同楼层的分支器和一个6楼的2分配器(18dB),以及大约50米(室外35米加室内15米)的同轴电缆线(2dB,按照高频5~65MHz的衰减计算),大约理论计算是29dB。
根据现有CATV同轴网络的传输技术和装置的参数,可以计算出接收信号动态变化范围,同一分支器的两个分支接口之间的衰减幅度为最小情况,而不同分支器的不同分支接口之间的衰减幅度为最大情况;从所述两类情况中得出其分别的最大数值,即为接收信号的动态变化范围,比如计算出来的接收信号动态变化范围为29dB~60dB。
由于CATV同轴网络造成的信号衰减,因此需要通过信号放大处理加大信号幅度。在以太网采用EPON MAC方式或WIFI MAC方式的情况下,只需要根节点与各分支节点相互联通,并不需要分支节点之间相互联通,同时根节点与各分支节点之间的衰减幅度上下行双向基本一致,所以,该衰减幅度如上述计算得到的网络衰减幅度为29dB。因此在所述情况下,发送和接收信号,都只需要通过信号放大处理将信号幅度加大29dB即可。
而在以太网采用CSMA/CD MAC方式情况下,由于需要做到分支节点之间也是相通的,而分支节点之间的衰减幅度是动态变化的,如上述计算表明的29dB~60dB,而且远大于根节点与各分支节点之间的衰减幅度,因此需要执行具有针对性的步骤,即检测接收信号衰减幅度,并根据该衰减幅度放大信号幅度。以下详细解释该步骤:
根据CATV同轴网络的传输特性,采用CSMA/CD MAC方式的以太网为了保证所有网络节点都可以接收到信号,在发送端应该按照最大的衰减幅度对网络信号进行放大,因此,按照上述计算,在发送端按照60dB的衰减幅度对网络信号进行放大;而在接收端,则首先对接收信号的幅度进行检测,根据检测接收信号的幅度计算出信号衰减幅度,因而相应决定对接收信号的放大幅度,并根据该放大幅度对接收信号进行接收放大,因此,该针对性步骤在放大信号幅度之前进行。
另外,由于现有基于双绞线的以太网物理层芯片发送和接收差分信号,不发送和接收单端信号,但同轴网络传输单端信号,不传输差分信号,因此需要针对此项传输特性做差分/单端信号转换处理。
转换差分/单端信号。在发送方向,将基于双绞线的以太网发送的差分信号变为单端信号,其中,将差分信号转换为单端信号的过程可以采用选取双绞线的两路发送信号Tx+(Transmit,发送)或Tx-之中任意一个作为发送信号;在接收方向,将基于同轴电缆的网络的单端信号变为差分信号,所述转换过程可由现有技术的差分/单端信号转换电路完成。
转换共线/异线信号。由于部分基于双绞线的以太网物理层芯片是接收和发送异线的,而在基于同轴电缆的以太网情况下,接收和发送是使用同一同轴电缆传输的,因此如果在基于双绞线的以太网物理层芯片接收和发送异线的情况下,则该装置需要转换共线/异线信号。
该转换过程可通过2/4线转换将发送信号线和接收信号线直接进行互连或其他现有技术的转换方法完成。
其中,放大信号,转换差分/单端信号以及转换共线/异线信号之间的顺序无须固定,但是在首先对同轴电缆输入的信号进行共线/异线转换的情况下,接收和发送通道的处理最为简单。
(2)基于双绞线以太网物理层芯片的同轴以太网物理层传输的适配装置。
根据基于双绞线以太网物理层芯片的同轴以太网物理层传输的方法,如图4所示,基于双绞线以太网物理层芯片的同轴以太网物理层传输的装置包括放大处理模块、差分/单端转换模块和异线/共线转换模块,其中,异线/共线转换模块、差分/单端转换模块和放大处理模块串接于基于双绞线以太网物理层芯片和同轴电缆之间,各个模块的串接顺序无须固定,但同轴电缆首先与异线/共线转换模块串接可使接收和发送通道的处理最为简单。
放大处理模块,在以太网采用EPON MAC方式或WIFI MAC方式的情况下,根据上述计算得到的网络衰减幅度,将发送和接收信号的信号幅度都加大29dB;而在以太网采用CSMA/CD MAC方式情况下,根据分支节点之间的衰减幅度的动态变化,如上述计算表明的29dB~60dB,在以太网发送端按照最大的衰减幅度对网络信号进行放大,按照上述计算,在发送端按照60dB的衰减幅度对网络信号进行放大;而在接收端,则在放大处理模块之前增加接收信号检测模块,所述接收信号检测模块首先对接收信号的衰减幅度进行检测,根据衰减幅度的检测结果相应决定对接收信号的放大幅度,然后放大处理模块根据该放大幅度对接收信号进行接收放大。
所述差分/单端转换模块在发送方向,将基于双绞线的以太网发送的差分信号变为单端信号,其中,将差分信号转换为单端信号的过程可以采用选取双绞线的两路发送信号Tx+(Transmit,发送)或Tx-之中任意一个作为发送信号;在接收方向,将基于同轴电缆的网络的单端信号变为差分信号。
设置异线/共线转换模块是由于部分基于双绞线的以太网物理层芯片是接收和发送异线的,而在基于同轴电缆的以太网情况下,接收和发送是使用同一同轴电缆传输的,因此在基于双绞线的以太网物理层芯片接收和发送异线的情况下,则该装置需要设置异线/共线转换模块,该异线/共线转换模块将基于双绞线以太网物理层的接收和发送作共线处理。该异线/共线转换模块是通过2/4线转换将发送信号线和接收信号线直接进行互连,其中,可以在接收方向和发送方向分别加导通二极管,使得接收信号和发送信号只能沿着确定的方向传输。
同时,由于双绞线是100欧姆的差分平行负载,而同轴电缆是单端75欧姆的负载,所以适配装置中还需要在与双绞线以太网芯片接口处添加负载匹配电路,使双绞线和同轴电缆的负载匹配。
需要声明的是,上述发明内容及具体实施方式意在证明本发明所提供技术方案的实际应用,不应解释为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定。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理内,当可作各种修改、等同替换、或改进。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以所附权利要求书为准。

Claims (7)

1.一种以太网信号传输的适配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在同轴电缆网络和双绞线以太网物理层芯片之间传输信号时,包括放大信号幅度的步骤以及对信号进行差分/单端转换的步骤;
在所述放大信号幅度步骤中的放大所述同轴电缆输入的信号之前,还包括检测所述同轴电缆输入的信号衰减幅度的步骤,并在所述放大信号幅度步骤中根据所述检测的结果放大所述同轴电缆输入的信号。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以太网信号传输的适配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对所述双绞线以太网物理层芯片发送和接收信号进行异线/共线转换,其中所述异线/共线转换具体为对所述发送信号进行异线至共线的转换,对所述接收信号进行共线至异线的转换。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以太网信号传输的适配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2/4线转换的方式进行异线/共线转换。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以太网信号传输的适配方法,其特征在于,信号输入同轴电缆前或输出同轴电缆后首先对该信号进行所述异线/共线转换。
5.一种以太网信号传输的适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连接于同轴电缆网络和双绞线以太网物理层芯片之间的信号放大模块,连接于所述同轴电缆网络和所述信号放大模块之间的信号衰减幅度检测模块,其中,所述信号衰减幅度检测模块检测同轴电缆输入信号的衰减幅度,并将检测结果输入所述信号放大模块,所述信号放大模块根据检测结果放大所述同轴电缆输入的信号;所述装置还包括与信号放大模块串接的差分/单端转换模块,所述差分/单端转换模块对信号进行差分/单端转换。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以太网信号传输的适配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串接于所述信号放大模块和所述双绞线以太网物理层芯片之间的异线/共线转换模块,所述异线/共线转换模块对信号进行异线/共线转换,其中所述异线/共线转换模块用于对所述双绞线以太网物理层芯片的发送信号进行异线至共线的转换,对所述双绞线以太网物理层芯片的接收信号进行共线至异线的转换。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以太网信号传输的适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异线/共线转换模块直接与同轴电缆串联。
CN200710004087XA 2007-01-15 2007-01-23 以太网信号传输的适配方法和装置 Active CN10123230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710004087XA CN101232305B (zh) 2007-01-23 2007-01-23 以太网信号传输的适配方法和装置
PCT/CN2007/002154 WO2008086671A1 (fr) 2007-01-15 2007-07-13 Procédé et appareil d'adaptation pour transmission de signal ethernet
US12/501,347 US20090274170A1 (en) 2007-01-15 2009-07-10 Adaptation Apparatus and Adaptation Method for Ethernet Signal Transmission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710004087XA CN101232305B (zh) 2007-01-23 2007-01-23 以太网信号传输的适配方法和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232305A CN101232305A (zh) 2008-07-30
CN101232305B true CN101232305B (zh) 2012-07-25

Family

ID=3989852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710004087XA Active CN101232305B (zh) 2007-01-15 2007-01-23 以太网信号传输的适配方法和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1232305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459612A (zh) * 2008-12-24 2009-06-17 杭州华三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数据传输方法和中继装置
CN101447948A (zh) * 2008-12-29 2009-06-03 杭州华三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和一种以太网终端
JP5659799B2 (ja) * 2011-01-06 2015-01-28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送受信装置及び信号伝送装置
CN105657193A (zh) * 2014-11-14 2016-06-08 周美杉 一种基于侧音消除技术的2线以太网通信接口电路
CN105207847B (zh) * 2015-09-23 2018-10-12 上海斐讯数据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以太网测试系统
CN105515611A (zh) * 2015-12-21 2016-04-20 南京亚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apf通信系统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373606A (zh) * 2001-03-06 2002-10-09 北京融通天网网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有线电视同轴电缆的双向数据网络传输系统
CN2518264Y (zh) * 2000-08-25 2002-10-23 北京盈频数码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有线电视-以太网综合网络集线箱
CN1395413A (zh) * 2001-07-09 2003-02-05 北京艺盛网联科技有限公司 同轴长距离以太网接入方法及其设备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518264Y (zh) * 2000-08-25 2002-10-23 北京盈频数码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有线电视-以太网综合网络集线箱
CN1373606A (zh) * 2001-03-06 2002-10-09 北京融通天网网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有线电视同轴电缆的双向数据网络传输系统
CN1395413A (zh) * 2001-07-09 2003-02-05 北京艺盛网联科技有限公司 同轴长距离以太网接入方法及其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232305A (zh) 2008-07-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019892B2 (en) Access system and method for transmitting Ethernet signal and mobile communication signal
CN101232305B (zh) 以太网信号传输的适配方法和装置
US7668195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data over a shared access carrier network
US20040187156A1 (en) Transporting home networking frame-based communication signals over coaxial cables
US20050220004A1 (en) Repeater for power line communication system
US7408949B2 (en) Hybrid telephone, non-telephone network
JP2015509299A (ja) 10Gbpsの同軸ケーブルネットワーキングシステム
CN101227295B (zh) 基于同轴电缆网上的以太网收发装置及以太网传输方法
CN103686473A (zh) Epoc物理层链接和自动协商
CN101808344A (zh) 以太网无源电网络
CN101174976B (zh) 点对多点的同轴电缆以太网传输方法、系统及传输装置
CN202004923U (zh) 三网融合多业务光电一体化网元
CN101388818A (zh) 数据接入方法和数据接入系统
CN201928398U (zh) 一种广电网双向改造用的FEoC接入系统
US20100043032A1 (en) Electronic Device for Supporting Multimedia Over Coax Alliance Standard
US20090274170A1 (en) Adaptation Apparatus and Adaptation Method for Ethernet Signal Transmission
CN200941630Y (zh) 一种hfc网络高频宽带接入系统
CN101227294B (zh) 基于同轴电缆网上的以太网收发装置及以太网传输方法
CN101883192B (zh) 数据传输方法和中继装置
CN203457169U (zh) 野外型插卡式三合一智能综合光节点设备
CN101459834A (zh) 智能化住宅小区通信hfc系统
CN201270511Y (zh) 长距离电力线网桥
CN101459612A (zh) 数据传输方法和中继装置
WO2008052452A1 (fr) Procédé de configuration, système et dispositif émetteur-récepteur pour transmission de données ethernet
CN202488615U (zh) 抗干扰的多路输出高隔离用户终端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310052 Binjiang District Changhe Road, Zhejiang, China, No. 466, No.

Patentee after: NEW H3C TECHNOLOGIES Co.,Ltd.

Address before: 310053 Hangzhou hi tech Industrial Development Zone, Zhejiang provinc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dustrial Park, No. 310 and No. six road, HUAWEI, Hangzhou production base

Patentee before: HANGZHOU H3C TECHNOLOGIES Co.,Ltd.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31013

Address after: 24th Floor, Block B, Zhizhen Building, No. 7 Zhichun Road, Haidian District, Beijing, 100088

Patentee after: Beijing Ziguang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Group Co.,Ltd.

Address before: 310052 Changhe Road, Binjiang District, Hangzhou, Zhejiang Province, No. 466

Patentee before: NEW H3C TECHNOLOGIES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