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201148A - 面光源装置及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面光源装置及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201148A
CN101201148A CNA2007103061384A CN200710306138A CN101201148A CN 101201148 A CN101201148 A CN 101201148A CN A2007103061384 A CNA2007103061384 A CN A2007103061384A CN 200710306138 A CN200710306138 A CN 200710306138A CN 101201148 A CN101201148 A CN 10120114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light
outgoing
lgp
light sour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710306138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高田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Enpla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Enplas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Enplas Corp filed Critical Enplas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120114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20114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000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 G02B6/001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 light guides being planar or of plate-like form
    • G02B6/0066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 light guides being planar or of plate-like form characterised by the light source being coupled to the light guide
    • G02B6/0068Arrangements of plural sources, e.g. multi-colour light sourc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000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 G02B6/001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 light guides being planar or of plate-like form
    • G02B6/0075Arrangements of multiple light guides
    • G02B6/0076Stacked arrangements of multiple light guides of the same or different cross-sectional area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000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 G02B6/001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 light guides being planar or of plate-like form
    • G02B6/0033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out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guide
    • G02B6/0035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out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guide provided on the surface of the light guide or in the bulk of it
    • G02B6/00362-D arrangement of prisms, protrusions, indentations or roughened surfac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000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 G02B6/001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 light guides being planar or of plate-like form
    • G02B6/0033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out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guide
    • G02B6/0035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out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guide provided on the surface of the light guide or in the bulk of it
    • G02B6/004Scattering dots or dot-like elements, e.g. microbeads, scattering particles, nanoparticles
    • G02B6/0043Scattering dots or dot-like elements, e.g. microbeads, scattering particles, nanoparticles provided on the surface of the light guide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000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 G02B6/001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 light guides being planar or of plate-like form
    • G02B6/0081Mechanical or electrical aspects of the light guide and light source in the lighting device peculiar to the adaptation to planar light guides, e.g. concerning packaging
    • G02B6/0086Positioning aspects
    • G02B6/009Positioning aspects of the light source in the package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 Illuminated Signs And Luminous Advertising (AREA)
  • Light Guides In General And Applications Therefor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Abstract

重合的第一导光板的入射面和第二导光板的入射面位于互相相反的侧面。各个导光板从入射面开始到末端侧面的方向,顺次设置出射抑制领域、出射渐增领域和出射促进领域。出射渐增领域的出射光量从出射抑制领域到出射促进领域平滑渐增。第二导光板的出射促进领域与第一导光板的出射抑制领域重叠,第一导光板的出射促进领域与第二导光板的出射抑制领域重叠。两个导光板的出射渐增领域也重叠。位于第一导光板和第二导光板的各端部的LED的光被光阑装置限制,在出射抑制领域多种颜色的LED光混合,变成白色光。这样,防止出射光部分出现色差或带颜色,能够提供均匀白色光照明的面光源装置和利用该面光源装置的显示装置。

Description

面光源装置及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面光源装置及使用该面光源装置的显示装置。本发明可以用于汽车导航装置、视频相机、数字照相机、电子记事本、手机、便携式电子终端装置、个人电脑、液晶电视等装置的显示装置。而且,本发明可以用于这些显示装置中从里面照射被照明部件(液晶显示面板等)的面光源装置、从里面照射广告板等的面光源装置。
本发明特别适用于典型的采用多个彩色LED作为一次光源提供白色照明光的面光源装置、以及具有该种面光源装置的显示装置(用于汽车导航装置、视频相机等)。
背景技术
以前,在汽车导航装置等各种装置中,广泛使用显示装置,该显示装置由液晶显示面板和从后面照明该液晶显示面板的面光源装置构成。一般地,面光源装置具有薄的导光板和沿着导光板的一侧(入射面)设置的棒状荧光灯(一次光源)。荧光灯发出的光(称为一次光)从入射面进入导光板内,成为内部传播光。在内部传播过程中,慢慢地从沿着与入射面大致垂直方向的出射面出射。
可是,如果采用荧光灯作为一次光源,一般会产生如下(1)-(3)个问题:
(1)由于荧光灯含有水银,挥发时对环境产生不良影响。
(2)电力消耗大。
(3)需要包括变换器的驱动电路。
因此,如同下面的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内容一样,提出了使用所谓“白色LD ”代替荧光灯的方案,并在实际中使用了。白色LED,是输出白色光的发光装置,由于青色LED的实用性而可以采用。如果使用白色LED作为面光源装置的一次光源,可以解决上述问题(1)~(3)。
一方面,近年来,出现了如同等离子体显示器这样色彩再现性优良的显示装置。因此,对于利用面光源装置从背面照射液晶显示面板等被照射部件类型的显示装置,要求显示质量高,特别是要求彩色显示性能(色彩再现性)高。
但是,“白色LED”,是合成青色LED和荧光发光体的光,产生近似白色光的发光光源。为了方便,在本说明书中把使用这种方法产生白色光的方法称为“白色LED方法”。
一方面,已知有如下方法获得白色光,即分别设置R(红色)、G(绿色)和B(青色)的LED元件各一个以上,把它们输出的光混合获得白色光。为了方便,本说明书中把这种产生白色光的方法称为“LED光混色法”。已知LED光混色法比白色LED法的色彩再现性更好。
图15和图16示出采用LED光混色法的面光源装置(面发光装置)的简要结构的例子。在下面的对比文件2中公开了该结构。
参照图15和图16,面发光装置102具有2个导光板103、104、第一LED组和第二LED组。导光板103和104具有相同形状,2个导光板上下重叠设置。各个LED组由R、G、B三个LED105构成。第一LED组对着上侧导光板103的右侧面设置,第二LED组对着下侧导光板104的左侧面设置。
第一组LED105发出的光主要在导光板103内混色,从出色面107出射。第二组LED105发出的光主要在导光板104内混色,从出色面106出射,经过导光板103,从出射面107出射。这样,第一组和第二组的LED105发出的光全部从导光板103的出射面107出射,成为照明光。
专利文献1:平10-242513号专利公开公报
专利文献2:2006-100102号专利公开公报
而且,已知其他的现有技术还有图17公开的装置。参照图17,沿着上侧和下侧导光板103(104)的入射面108设置有多组LED组。这样能够供给导光板103(104)充分的光量。
可是,这些现有技术存在未解决的问题。利用图17所示的例子简单地说明这些问题,如下面所述。
现在,观察多数LED105中设置在两端的LER105发出的光。这些光大约一半是用斜线部分表示的光。所述斜线部分表示的光的大部分入射到导光板103(104)后,沿着下面的路径之一传播。
(a)被侧面110内反射(光路转折)后,从上侧导光板103的出射面107出射。
(b)从导光板103(104)的侧面110出射之后,通过图中未示出的框架等反射(光路转折)。然后,再次入射到导光板103(104)的内部。然后,以与两侧LED105发出的光重叠状态从上侧导光板103的出射面107出射。
下面,为了探讨全部一次光,如图17所示,把构成LED组的所有LED105根据设置位置分配(I)-(V)序号。因此,设想这些LED105(I)-(V)发出的光以大致相同的入射效率入射到导光板103内的情况。
这样,到达出射面上的测定点B的光,除了LED105(III)发出的垂直光之外,还有LED105(I)、(II)、(IV)和(V)发出的斜向出射光。因此,在测定点B出射的光多种颜色光成分混色,容易变成白光。
与此相反,LED105(IV)、(V)发出的光难以到达测定点A。因此,到达测定点A的全部光成分中,LED105(I)发出的光成分占据相当大的比例。同样,到达测定点C的全部光成分中LED105(V)发出的光成分占据的比例高。
因为上述原因,出射面107的中央部分的大部分面积能够防止色差或带颜色,但是并列排列的一组LED105中两端的LED105的光颜色被加强。所述加强的LED 105发出的光颜色从上侧导光板103的出射面107出射的出射光产生部分色差或带色。这样的色差或带颜色特别是容易在矩形面照明光的侧面110附近显著产生。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对于上述类型的面光源装置,防止由于点状光源组中两端部的点状光源使照明输出光(面光源装置的输出光)产生部分色差。而且,对于通过各点状光源发出的光混合产生并输出白光的情况下,本发明防止上述相同原因产生的部分带颜色(局部输出非白色光)。
而且,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利用面光源装置,该面光源装置防止照明输出光的上述色差或带颜色,提供显示性能优良的显示装置。
首先,本发明适用于面光源装置,该面光源装置具有:第一导光板;第二导光板;第一点光源组,该点光源组包括至少3个发光颜色互不相同的点光源;第二点光源组,该点光源组包括至少3个发光颜色互不相同的点光源。
上述第一导光板具有:由一个侧面提供的第一入射面,位于该第一入射面的对面的第一末端面、由一个主面提供的第一出射面、位于该第一出射面对面的第一里面;而且
上述第二导光板具有:由一个侧面提供的第二入射面,位于该第二入射面的对面的第二末端面、由一个主面提供的第二出射面、位于该第二出射面对面的第二里面;上述第一导光板和上述第二导光板在上述第一出射面和上述第二里面与低折射率层相对,该低折射率层的折射率比上述第一导光板和第二导光板的折射率低,而且,上述第一入射面和上述第二入射面相互重合,使上述第一导光板和上述第二导光板位于互不相同的侧面。
属于上述第一点光源组的光源沿着上述第一入射面以所定间隔设置的情况,属于上述第二点光源组的点光源沿着上述第二入射面以所定间隔设置。
根据本发明的基本特征,上述第一导光板中,从上述第一入射面到上述第一末端的方向,顺次形成第一出射抑制领域、第一出射渐增领域和第一出射促进领域,而且
上述第二导光板内中,从上述第二入射面到上述第二末端的方向,顺次形成第二出射抑制领域、第二出射渐增领域和第二出射促进领域。
而且,上述第二出射抑制领域与上述第一出射促进领域相对,沿着上述第一导光板和第二导光板的厚度方向重叠。
上述第二出射促进领域与上述第一出射抑制领域相对,沿着上述厚度方向重叠。上述第二出射渐增领域与上述第一出射渐增领域相对,沿着上述厚度方向重叠。
上述第一出射渐增领域的出射促进能力从上述第一出射抑制领域开始到上述第一出射促进领域平缓渐增。
而且,上述第二出射渐增领域的出射促进能力从上述第二出射抑制领域开始到上述第二出射促进领域平缓渐增。
因此,属于上述第一点光源组的点光源中,位于两端的各个点光源和上述第一入射面之间,设置有限制从这些点光源入射到上述第一入射面的光量的第一光阑装置,同时属于上述第二点光源组的点状光源中,位于两端的各个点光源和上述第二入射面之间,设置有限制从这些点光源入射到上述第二入射面的光量的第二光阑装置。
其中,属于上述第一点光源组的至少3个点光源发出的色光通过光混和产生白色光,属于上述第二点光源组的至少3个点光源发出的色光通过光混和产生白色光。
而且,本发明可以适用于面光源装置和具有利用该面光源装置发出的光照明的显示面板的显示装置。根据本发明的特征,面光源装置可以采用上述任何一种面光源装置。
根据本发明,第一导光板和第二导光板具有如下作用。
(1)通过各个出射抑制领域,能够抑制在内部传播光充分混色之前产生出射光。
(2)通过各个出射渐增领域,能够随着内部传播光混色程度提高而渐渐促进光出射。
(3)通过各个出射促进领域,在内部传播光混色程度提高之后,能够积极促进光出射。
(4)沿着第一导光板和第二导光板的厚度方向,“出射抑制领域和出射促进领域”或者“出射渐增领域和出射渐增领域”重合,随着距离各个导光板的入射面的距离辉度变化小(均匀辉度)。
而且,各个点光源组的两端部的点光源供给的光量通过光阑装置限制,能够防止由于该两端部的点光源发出的光使照明输出光产生色差或带颜色。
因此,显示装置使用获得如上所述优良照明输出光的面光源装置作为照明装置,显示性能提高。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截面图,沿着图2中的A-A线的截面;
图2是本发明的实施例中的面光源装置的平面图中,从图1所示的显示装置中除去液晶显示面板的状态;
图3是模拟示出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显示装置中省略框架等的截面图;
图4(a)是图2所示的显示装置中,省略一部分结构同时剖掉一部分,模拟示出第一导光板和LED单元安装在框架上的平面图。
图4(b)是图4(a)从B方向看的图;
图5(a)是图4(a)沿着C-C线剖开的截面图;
图5(b)是图5(a)中从F1方向看的图;
图6(a)是图4(a)沿着D-D线剖开的截面图;
图6(b)是图5(a)中从F2方向看的截面图;
图7是6(a)中沿着E方向看弹簧装置的主视图;
图8是示出LED发出的光的传播状态的导光板的部分平面图;
图9是与根据本发明的面光源装置的主要部分截面形状对应的出射光辉度曲线图;
图10是模拟示出面光源装置的平面图,示出靠近出射光有色差或带颜色问题的点光源单元的出射光色度测量点的图;
图11是本实施例的面光源装置和现有技术例子的面光源装置(参照专利文献2)对于图10所示的色度测量点每个X色度值(CIE 1931 XYZ表色系色度坐标X的色度值)的比较图;
图12是本实施例的面光源装置和现有技术例子的面光源装置(参照专利文献2)对于图10的色度测量点每个Y色度值(CIE 1931 XYZ表色系色度坐标Y的色度值)的比较图;
图13(a)是图1所示实施例的变形例2中省略导光板和点光源,示出框架的局部透视图;
图13(b)是图13(a)所示导光板和点光源单元安装在框架中的状态,沿着G1-G1线剖开的截面图(安装状态图);
图13(c)是图13(a)所示导光板和点光源单元安装在框架中的状态,沿着G2-G2线剖开的截面图(安装状态图);
图13(d)是图13(a)所示导光板和点光源单元安装在框架中的状态,沿着G3-G3线剖开的截面图(安装状态图);
图14是示出图1所示实施例的变形例3中,与图1所示实施例的LED单元不同的LED单元的安装状态。
图15是根据现有技术的面光源装置的模拟截面图;
图16是根据现有技术的面光源装置的模拟平面图;
图17是根据现有技术的面光源装置的不合理发光状态的图。
符号说明
1显示装置
2面光源装置
3液晶显示面板(被照明部件)
4第一导光板
5第二导光板
6入射面(一侧侧面)
7点光源单元
14(14a、14b、14c)LED(点光源)
15末端侧面(另一侧侧面)
20出射抑制领域
21出射促进领域
22出射渐增领域
31a孔径(光阑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
(面光源装置及具有该面光源装置的显示装置的简要结构)
图1-图3示出根据实施例的显示装置1和具有该显示装置1的面光源装置2。图2是面光源装置2的平面图。图1中描述了沿着图2中的A-A线的截面构造中加上液晶显示面板3的结构。而且,图3是显示装置1的截面构造中省略一部分的模拟结构。
液晶显示面板(被照明部件的一个例子)3被面光源装置2从背面照明。面光源装置2具有2个导光板,即第一导光板4和第二导光板5。两个导光板4和5重叠。图1中,第二导光板5位于第一导光板4的上侧(本实施例中,在液晶显示面板3附近一侧,一般地,在面光源装置2的照明光输出一侧)。
第一导光板4的一个侧端面(辅助面)提供入射面6(第一入射面)。第一导光板4的另一个侧端面(辅助面)提供末端面(第一末端面)15。一方面,第二导光板5的一个侧端面(辅助面)提供入射面(第二入射面)6。第二导光板5的另一个侧端面(辅助面)提供末端面(第二末端面)15。
这里需要注意,第一导光板4的入射面(第一入射面)6、第二导光板5的入射面(第二入射面)6位于互相相反的侧面(图1中,第一导光板4的左端和第二导光板的右端)。
图1中,第一导光板4的上面(一个主面)提供出射面(第一出射面)17,下面(另一个主面)提供里面(第一里面)8)。当然,里面(第一里面)8位于出射面(第一出射面)17的相反侧。
同样,在图1中,第2导光板5的上面(一个的主面)提供出射面(第二出射面)11,下面(另一个主面)提供里面(第二里面)18。当然,里面(第一里面)8位于出射面(第一出射面)11的相反侧。
而且,在第一导光板4的出射面17和第二导光板5的里面18之间存在薄的低折射率层。其中,“低折射率层”是折射率比两导光板4和5的折射率还低的层,典型的是空气层。
而且,沿着第一导光板4的里面8设置有反射板10,沿着第二导光板5的出射面11设置有第一光控制元件12和第二光控制元件13。
第一导光板4和第二导光板5的入射面6的附近分别设置点光源单元7。如图4(a)所示,各个点光源单元7具有LED(点光源)14(14a、14b、14c)。LED14a的发光颜色是R(红色),LED14 b的发光颜色是G(绿色),LED14 c的发光颜色是B(青色)。众所周知,这三原色R、G、B光混合获得白色光。各个点光源单元7中,LED14a、14b、14c沿着入射面6的长度方向(图2及图4(a)和(b)的X方向)排成一列。而且,向第一导光板4的入射面6供给一次光的点光源组(LED 14a、14b、14c)称为第一点光源组,向第二导光板4的入射面6供给一次光的点光源组(LED 14a、14b、14c)称为第二点光源组。
而且,本实施例中,各个点光源组如图4(a)所示,LED(14a、14b、14c)组件设置成两组,是一个例子。一般,点光源组设置成一组以上。而且,各个点光源组中,发光色混合采用R、G、B是典型方式,但是也可以使用其他混合方式。属于一个点光源组的点光源数目典型的是3个,也可以是2、4或者5个以上。例如,在设置3个点光源单元情况下,一个单元由一个R、一个G、两个B光源构成,一个单元由一个R、两个G、一个B光源构成,一个单元由两个R、一个G、一个B光源构成也可以。此外,发光颜色及点光源个数可以进行各种变化。
(第一导光板和第二导光板)
第一导光板4和第二导光板5由聚甲基丙烯酸酯(PMMA)、聚碳酸酯(PC)、环烯系树脂材料等透光材料制成。各个导光板4和5的平面形状如图1至4(a)和图4(b)所示,是大致矩形(四边形)。各个导光板4和5的入射面6上设置多个用于定位的突起16。如果去掉这些定位突起16,第一导光板4和第二导光板5具有实质上相同形状和相同大小的矩形平面形状。而且,各个导光板4和5的厚度从各个入射面6到末端面(另一个侧面)15之间是相等的。
第一导光板4上形成出射抑制领域(第一出射抑制领域)20、出射促进领域(第一出射促进领域)21、与这些领域相连的出射渐增领域(第一出射渐增领域)22。同样,第二导光板5上形成出射抑制领域(第二出射抑制领域)20、出射促进领域(第二出射促进领域)21、与这些领域相连的出射渐增领域(第二出射渐增领域)22。每个导光板4和5的出射抑制领域20形成在入射面6附近,出射促进领域21远离入射面6形成。因此,出射渐增领域22是在两个领域20和21之间延伸的领域。
更具体地说,第一导光板4和第二导光板5从各个入射面6到末端面15所定尺寸(L1)范围内,里面8、18形成平滑面。这样,在该范围内,出射面17、11出射的光被有力抑制,换句话说,该范围提供出射抑制领域20。
这里的所定尺寸L1根据R、G、B各种颜色的LED14(14a、14b、14c)发出的光充分混合产生实质上白光的需要,设定为从入射面6开始的距离。因此,L1最好比混色开始距离L1’大(L1>L1’)。这里,混色开始距离L1’是根据R、G、B各种颜色的LED14(14a、14b、14c)发出的光实质开始混合所需要的从入射面6开始的距离。各个导光板4和5中,从入射面6开始的距离如果超过所述L1’,则进行光混合,产生白光的程度提高。
混色开始距离L1’例如可以如下方式确定。
各个LED14a、14b、14c发出的光从入射面6进入导光板4和5,分别变成内部传播光。如今,各个内部传播光与出射面11平行的平面内的扩展角大小为θ。而且,同一颜色的LED之间的间隔分别为Pa、Pb、Pc。Pa是14a-14a之间的距离,Pb是14b-14b之间的距离,Pc是14c-14c之间的距离。这样,混色开始距离L1’用如下式子定义(参照图8)。
L1’=P/(2·tanθ)
其中,P是Pa、Pb、Pc中最大的值。
即P=max[Pa,Pb,Pc]
如果Pa=Pb=Pc
L1’=Pa/(2·tanθ)=Pb/(2·tanθ)=Pc/(2·tanθ)
因此,如果采取措施使入射面6或者其附近的扩展角变大,L1’的取值比不采取这种措施情况下L1’的取值小。
但是,由于L1’是同一色光从入射面到开始混合的距离,如上所述,最好L1>L1’。
而且,所定尺寸L1的值最好考虑第一导光板4和第二导光板5的厚度、LED14a~14c的发光特性,调整为适当的距离。
如今,如图8所示,第一导光板4和第二导光板5的入射面6的长度方向(X方向)尺寸是L2。这样,第一导光板4和第二导光板5的光出射抑制领域20是(L1)×(L2)的面积领域。
因此,(L1’)×(L2)的面积领域可以称为光混合前领域。
下面,说明出射促进领域21。首先,第一导光板4的出射促进领域21(第一出射促进领域)形成为与第二导光板5的出射抑制领域20(第二出射抑制领域)重叠。一方面,第二导光板5的出射促进领域21(第二出射促进领域)形成为与第一导光板4的出射抑制领域20(第一出射抑制领域)重叠。
换句话说,各导光板4和5中,从末端面15开始的所定尺寸L1的范围分别形成出射促进领域21。与各出射促进领域21对应的里面8、18上的区域,形成促进从出射面17和11出射的出射促进装置。可以采用的出射促进装置有例如无光泽表面、多个微小棱镜突起排列、喷沙加工面、三角锥或圆锥等微小突起或微小凹陷部等的粗面、可以进行光乱反射的丝网印面等。一般地,可以采用能够促进从出射面11、17出射光的任何装置。
而且,各个导光板4和5在出射抑制领域20和出射促进领域21之间形成有出射渐增领域22。因此,上述所定距离L1,满足2L1<从出射面6开始到末端面15的距离(导光板4和5的全长)。
第一导光板4的出射渐增领域22(第一出射渐增领域)与第二导光板5的出射渐增领域22(第二出射渐增领域)沿着第一导光板4和第二导光板5的厚度方向重叠。而且,在下面的说明中,第一导光板4和第二导光板5的厚度方向简单地称为厚度方向。
各个出射渐增领域22是连接各个出射抑制领域20和出射促进领域21的连接领域。各个导光板4和5中,出射渐增领域22的出射促进能力随着与入射面6的距离增大而逐渐增大。
而且,各个导光板4和5在出射渐增领域22和出射抑制领域20的分界面的入射促进能力连续变化。同样,各个导光板4和5在出射渐增领域22和出射促进领域21的分界面,入射促进能力连续变化。
各个出射渐增领域22的出射促进能力具有如上所述梯度,上述出射促进装置的形成密度最好随着与入射面6的距离而平滑变化(增大)。
而且,出射促进领域21与出射渐增领域22的出射促进装置只要不使面光源装置2上的可视性与出射光亮度产生不适感,可以使用不同的装置。
下面,说明定位突起16。
各个导光板4和5如图4(a)所示,在入射面6上相邻的LED14之间的部分以适当间距形成多个四角棒状定位突起16。这些定位突起16嵌入框架23上形成的导光板定位孔24中。这样,第一导光板4和第二导光板5不仅能够在X方向定位,而且在Z方向(上下方向)定位。结果,两个导光板4和5在Z方向的偏移被阻止或者被限制为极小量。所述极小偏移量实质上等于定位突起16与导光板定位孔24之间的嵌合间隙量。
(第一光控制部件和第二光控制部件)
本实施例中,第一光控制部件12使用光扩散板,第二光控制部件13使用棱镜板。这些光学元件的结构、构成材料以及基本功能是众所周知的,只简单说明。
第一光控制部件(光扩散板)12是透光树脂构成的板,至少一个面是粗糙面。从第二导光板5的出射面11出射的光(这里是白光)被第一光控制部件12扩散,入射到第二光控制部件13。通过这样的光扩散作用,防止明显看见各个导光板4和5上形成的出射促进领域21。而且,第一光控制部件12的形状和尺寸与出射面11的形状和尺寸大致相同。
然后,在本实施例中作为第二光控制部件13设置的棱镜板在外侧面(对应液晶显示面板3的面)上形成多个棱镜状突起25(参照图3)。各个棱镜状突起25的延伸方向与各个导光板5和6的入射面6大致平行。第二光控制部件13通过众所周知的光传播方向修正功能,使通过第一光控制部件12扩散的光的前进方向在正面方向会聚,朝向液晶显示面板3。这样,提高液晶显示面板3显示的亮度。
(框架和光阑装置)
如图1、图2和图4(a)、(b)~6(a)、(b)所示,显示装置1具有上方开口大的箱形形状框架23。框架23由树脂材料(例如PC)形成,具有底板26。底板26上重叠安装各个部件(反射板10、第一导光板4、第二导光板5、第一光控制部件12以及第二光控制部件13)。
从底板26上直立的侧壁27~30限制内部安装的各个部件沿着X-V平面(与底板面平行的面)偏移(移动)。
而且,框架23具有与各个导光板4和5的入射面6相对的侧壁27、29,这些侧壁27和29上形成有LED14发出的光通过的孔径31。下面,通过第一导光板4和框架23之间的关系,重点说明这些孔径31的作用。
如上所述,LED组14沿着各个入射面6的长度方向(图4(a)、(b)中的X方向)排列。与此相对应,形成多个孔径31。这些孔径31可以分为与两端的点光源(14a、14c)对应的孔径和其他的孔径。为了方便,前者用附图标记30(31a)表示,后者用附图标记30(31b)表示。各个孔径30(31a)的纵向长度设定为比各个孔径30(31b)的纵向长度小。其中,纵向长度是指厚度方向的开口尺寸。即,如图5(b)所示,各个孔径30(31a)上设计有所定长度的上边缘32和下边缘33,开口变窄。这样,与各个孔径30(31a)对应的LED(两端的LED)发出的光与其他LED(与各个孔径30(31b)对应的LED)发出的光比较,在厚度方向上的扩散角度被限制,入射到各个入射面6上的光量减少(被限制)。意思就是孔径30(30a)可以称为“光阑装置(入射光量限制装置)”。
由于这些光阑装置与两端的LED对应设置,这些两端的LED发出的光产生的反射光强度被减弱。即,这些两端的LED发出的光与其他LED发出的光比较,在第一导光板4内传播后,容易入射到与入射面6垂直的侧面34和35。这些入射光成为内部反射光和透射光。变成透射光的部分被框架23的内面反射后,再次成为内部传播光。
沿着这样过程传播的光路,当然经过出射促进领域21,此时促进从出射面11出射的光。所述出射特别容易在侧面34和35附近发生。可是,从这里出射的光不容易与其他LED发出的光充分混合,成为发生颜色不均匀和带颜色的原因。因此,侧面34和35附近容易发生颜色不均匀或者带颜色。
上述光阑装置,即孔径30(30a)具有抑制这种现象的作用。即,从两端的LED发出的能够入射到各个入射面6的光量减少(被限制)。结果,防止发生颜色不均匀或者带颜色。
而且,提供光阑装置的孔径30(30a)的横向尺寸(图4(a)和(b)中的X方向尺寸)可以调整。各个孔径30(30a)的开口面积Sa比各个孔径30(30b)的开口面积Sb小。因此,最适当的开口比Sa/Sb最好考虑LED的发光特性、框架23的光反射率等诸因素确定。
而且,框架23的两端以外的孔径31(31b)与第一导光板4的关系如下所述。
即,如图1和如图5(a)所示,第一导光板4的入射面6沿着厚度方向(Z方向)的上端缘和下端缘被框架23覆盖,(两端以外的)LED 14发出的光经过上端缘边缘36和下端缘的边缘37,被阻止入射到第一导光板4的内部。
其中,边缘36和37被框架23覆盖的尺寸考虑第一导光板4的定位突起16在框架23的导光板定位孔24内晃动的尺寸确定。
这样,安装在框架23内的第一导光板4即使在上下方向(±Z方向)偏移,LED14发出的光经过第一导光板4的入射面6的上端缘边缘36或者下端缘的边缘37,不入射到第一导光板4内部。
而且,本实施例中,第一导光板4的入射面6的定位突起16和框架23的导光板定位孔24嵌合,厚度方向(Z方向)和入射面6的长度方向(X方向)上被定位,限制偏移。因此,在振动和冲击环境下使用,LED14发出的光经过第一导光板4的入射面6的上端缘边缘36和下端缘边缘37,防止入射到第一导光板4内部。众所周知,这些经过边缘入射到导光板的光是导致局部异常发光的原因。如上所述,本实施例中能够防止这样的异常原因。
如上所述,框架23与第一导光板4、各个孔径31等之间的关系,框架23与第二导光板5、各个孔径31等之间的关系相同。因此省略重复说明。
这里,补充说明本实施例中使用的框架23。
框架23使用黑色树脂材料形成。这样,LED14发出的光中,从导光板4和5的入射面6以外的地方入射到导光板4和5光被吸收。而且,所述光吸收作用兼有辅助光阑装置的作用。
但是,根据LED14发光特性等,可以采用黑色材料以外的具有遮光效果的彩色材料。
(LED单元安装到框架上的状态)
如图1、图5(a)和6(a)所示,点光源单元7具有嵌入框架23的单元安装凹部40内的LED单元41。LED单元41通过热传导板38,利用弹簧装置42,与热传导性板38一起按压在第一导光板4或第二导光板5一侧。
这样,LED单元41不能从框架23的单元安装凹部40脱落,能够确实保持在框架23的所定位置。而且,被弹簧装置42按压的LED单元41把框架23的孔径31的薄壁上形成的上缘附近43a、43b和下缘附近44a、44b按压在第一导光板4或者第二导光板5的入射面6上。
图7是从图6(a)的E方向看弹簧装置42的主视图。如图7所示,弹簧装置42由板状弹性部件通过板金加工形成。弹簧装置42把多个LED14组以所定的弹力均匀按压在保持一体的点光源单元7的多个位置(本实施例中对应LED单元41的多个位置)。
弹簧装置42包含按压点光源单元7的弹性接触片45。弹性接触片45是在弹簧装置42的板状侧壁切开部分翘起呈舌状形成的。
而且,本实施例中,也可以省略热传导板38。这种情况下,LED单元41嵌入单元安装凹部40内,用弹性接触片45直接按压点光源单元7也可以。
本实施例的作用和效果
图9是示出面光源装置2中对应面光源装置2的截面构造,在下述发光条件1下出射光亮度曲线(实线A=第一模式)、下述发光条件2下出射光亮度曲线(实线B=第二模式)、下述发光条件3下出射光亮度曲线(实线C=第三模式)。
发光条件1:只有属于第一导光板4的入射面6附近的点光源单元7的各LED14(14a~14c)发光;
发光条件2:只有属于第二导光板5的入射面6附近的点光源单元7的各LED14(14a~14c)发光;
发光条件3:两个点光源单元的各个LED14(14a~14c)发光。
从图9可以理解如下内容:
(a)在第一发光模式中,在第一导光板4的出射抑制领域(第一出射抑制领域)20几乎不产生出射光;
(b)在第二发光模式中,在第二导光板5的出射抑制领域(第二出射抑制领域)20几乎不产生出射光;
(c)在第一发光模式中,在第一导光板4的出射促进领域(第一出射促进领域)21,发生大致一定的出射光。仔细看,可以看出朝向末端面15亮度非常缓慢地降低;
(d)在第二发光模式中,在第二导光板5的出射促进领域(第二出射促进领域)21,发生大致一定的出射光。仔细看,可以看出朝向末端面15亮度非常缓慢地降低。
(e)在第一发光模式中,在第一导光板4的出射渐增领域(第一出射渐增领域)22,朝向末端面15亮度提高。
(f)在第二发光模式中,在第二导光板5的出射渐增领域(第二出射渐增领域)22,朝向末端面15亮度提高。
(g)在第三发光模式中,全部发生大致一定的出射光。仔细看,从中央部分到第一导光板4的末端面15和第二导光板5的末端面15,亮度非常缓慢地降低。
从上面所述可以看出,通过本实施例的面光源装置2可以获得高度亮度均匀性。
下面,说明根据本实施例的面光源装置2的照明输出光的色彩均匀性。
图10是模拟示出面光源装置2的平面图。在该图中,示出靠近点光源单元(8英寸面光源装置2情况下距离入射面6大约20mm)的出射光色度测量点(1~13)。而且,在图11中,示出本实施例的面光源装置2和现有例子的面光源装置102(参照图17)对于图10所示的色度测量点(1~13)中每个x色度值进行比较的图。
而且,在图12中,示出本实施例的面光源装置2和现有例子的面光源装置102(参照图17)对于图10所示的色度测量点(1~13)中每个y色度值进行比较的图。
这里要注意,现有例子的面光源装置102中,没有调整从两端部的LED 14出射的光入射到导光板的光阑装置。
而且,“x色度值”是根据规格CIE 1931的XYZ表色系色度坐标的x色度值。同样,“y色度值”是根据规格CIE 1931的XYZ表色系色度坐标的y色度值。
如同这些图所示,本实施例的面光源装置2(图11~图12中所记载的本发明的变化曲线),以中央测定点7为中心大致左右对称。而且,中央的测定点7和两端部的测定点1、13的x和y色度值的偏差也很小。
一方面,根据现有例子的面光源装置102(图11~12中所记载的以前例子的变化曲线)中,不是以中央测定点7为中心左右对称。而且,y色度值的偏差也很大。
因此,根据本实施例,与现有例子比较,能够获得色度均匀性高的照明输出光。特别是,具有能够抑制第一导光板4的侧面34和第二导光板5的侧面35附近的色差或带颜色的显著优点。而且,利用该优点,在进行彩色显示时能够容易地提高显示质量。
而且,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可以进行如下所述的各种变形。
(变形例1)
代替提供限制框架23的孔径31(31a)的开口面积的光阑装置,可以采用其他手段。例子如下所述。
(i)可以使框架23的孔径31(31a)的开口面积完全相同,两端部的LED 14的发光面粘贴图中未示出的遮光元件(遮光膜或者遮光条等),两端部的LED 14的发光面只有所定面积被遮光元件遮当。即,使用遮光元件作为遮光装置也可以。
(ii)与两端部的LED 14相对的第一导光板4和第二导光板5的入射面6上粘贴遮光元件也可以。
(iii)可以使框架23的孔径31的开口面积完全相同,在两端部的LED 14和第一导光板4及第二导光板5之间设置隔离片(图中未示出),该隔离片具有开口面积比框架23的孔径31开口面积小的光阑孔。所述隔离片是光阑装置的一个例子。
(iv)代替隔离片,设置调整光透过率的板(例如扩散板),作为光阑装置也可以。
(v)可以使框架23的孔径31的开口面积完全相同,在两端部的LED 14的发光面涂敷遮光墨水,作为光阑装置也可以。
(vi)可以使框架23的孔径31的开口面积完全相同,与两端部的LED 14对应的入射面6上部分面积涂敷遮光墨水,作为光阑装置也可以。
(变形例2)
图13(a)~(d)示出上述实施例的变形例2。在该变形例中,采用金属板形成的框架53代替树脂制成的框架23。如图13所示,框架53在对着点光源单元7的LED单元41的部分形成孔径54。因此,各个孔径54之间形成有爪55、56,所述爪55、56把LED单元41之间的点光源单元7保持在各个孔径54之间。
与点光源单元7的上部配合的第一爪55和与点光源单元7的下部配合的第二爪56形成为相互交错的锯齿形。而且,框架53以爪55和56形成的槽作为导光板定位槽57,第一导光板4和第二导光板5的定位突起58与所述导光板定位槽57配合。
而且,框架53利用孔径54的上端缘附近60和下端缘附近61遮光,使LED 14发出的光不入射到导光板4和5的入射面6的上端缘边缘36和下端缘边缘37。
在本变形例中,最好框架53用反射性良好的金属形成,或者想办法提高安装第一导光板4和第二导光板5的框架内面的光反射性。这种情况下,光利用率提高了,能够以更高亮度进行均匀的面状白光照明。
(变形例3)
图4示出与上述实施例的LED单元41不同的LED单元62的安装状态。
根据该变形例的LED单元62与上述实施例中发光面平坦的LED单元41不同,发光面是半球形。这样的LED单元62不能把位于框架23的孔径31周边的薄壁部分63和64按压在第一导光板4和第二导光板5一侧。因此,LED单元62把第一导光板4和第二导光板5按压在框架23的孔径31一侧。或者,考虑第一导光板4和第二导光板5与框架23之间的间隙,确定孔径31的开口面积。
从第一导光板4和第二导光板5的入射面6的上端缘边缘36和下端缘边缘37开始,LED 65的光不能入射。使用本实施例的LED单元62的面光源装置2可以获得与上述实施例相同的效果。
(其他变形例)
此外,也可以进行如下变形。
(i)第二光控制元件13也可以设置朝下的棱镜片(在与第二光控制元件12对应的面上形成棱镜状突起的棱镜片)。而且,所述朝下的棱镜片上面也可以设置作为第三光抑制元件的棱镜片,该棱镜片的棱镜状突起的延伸方向与入射面6的长度方向垂直。
一般,棱镜片的数量、棱镜状突起的延伸方向、棱镜状突起的形状可以根据设计确定。
(ii)作为第一光控制元件12使用的光扩散板数量没有特别限制。而且,棱镜片(第二光控制元件13)的外侧最好设置光扩散片。
(iii)一般,出射面11上设置的光控制元件的种类和数量没有特别限制。例如,出射面11上设置的光控制元件中可以含有偏光分光片。而且,众所周知,偏光分光片是只让需要的偏光成分出射而使用的光学元件。
(iv)代替形成在里面8和18上,出射促进装置可以形成在出射面17、11上,或者除了里面8和18上之外,还形成在出射面17、11上。
(v)在上述实施例中,作为例子示出了点光源单元7,即R、G、B各种颜色的LED 14a、14b、14c设置多个的状态。但是,这并不限定本发明的范围。例如,也可以适当使用R、G、B以外颜色的LED。
(vi)本发明中各个点光源组可以使用发光颜色有一定偏差的白色光源(输出大致白色光的光源)。
(vi)可以省略反射板10。特别是,在安装面光源装置2的框架23的底部里面具有反射性的情况下,省略反射板10没有问题。
(vii)导光板4和5的定位突起16最好是圆柱状。一般,导光板定位孔24最好是定位突起16能够与之嵌合的圆孔。
(viii)导光板4和导光板5的厚度最好是从各个入射面6开始向各个末端面15变化。
(ix)用面光源装置2照明的元件(被照明元件)也可以是液晶显示面板3以外的图像显示元件(例如画有图像的透光板)。
(x)在本说明书和附图中,所谓“上”和“下”的表述是为了方便说明,对应于图1中的Z方向。例如,应该注意,如果面光源装置2倾斜设置,则Z方向也倾斜。

Claims (3)

1.一种面光源装置,具有:第一导光板;第二导光板;第一点光源组,该点光源组包括至少3个发光颜色互不相同的点光源;第二点光源组,该点光源组包括至少3个发光颜色互不相同的点光源;
上述第一导光板具有:由一个侧面提供的第一入射面,位于该第一入射面的对面的第一末端面、由一个主面提供的第一出射面、位于该第一出射面对面的第一里面;而且
上述第二导光板具有:由一个侧面提供的第二入射面,位于该第二入射面的对面的第二末端面、由一个主面提供的第二出射面、位于该第二出射面对面的第二里面;
上述第一导光板和上述第二导光板在上述第一出射面和上述第二里面与低折射率层相对,该低折射率层的折射率比上述第一导光板和第二导光板的折射率低,而且,上述第一入射面和上述第二入射面相互重合,使上述第一导光板和上述第二导光板位于互不相同的侧面;
属于上述第一点光源组的光源沿着上述第一入射面以所定间隔设置,而且属于上述第二点光源组的点光源沿着上述第二入射面以所定间隔设置;
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导光板中,从上述第一入射面到上述第一末端的方向,顺次形成第一出射抑制领域、第一出射渐增领域和第一出射促进领域,而且
上述第二导光板内中,从上述第二入射面到上述第二末端的方向,顺次形成第二出射抑制领域、第二出射渐增领域和第二出射促进领域;
上述第二出射抑制领域与上述第一出射促进领域相对,沿着上述第一导光板和第二导光板的厚度方向重叠;
上述第二出射促进领域与上述第一出射抑制领域相对,沿着上述厚度方向重叠;
上述第二出射渐增领域与上述第一出射渐增领域相对,沿着上述厚度方向重叠;
上述第一出射渐增领域的出射促进能力从上述第一出射抑制领域开始到上述第一出射促进领域平缓渐增;
上述第二出射渐增领域的出射促进能力从上述第二出射抑制领域开始到上述第二出射促进领域平缓渐增;
而且,属于上述第一点光源组的点光源中,位于两端的各个点光源和上述第一入射面之间,设置有限制从这些点光源入射到上述第一入射面的光量的第一光阑装置;
同时
属于上述第二点光源组的点光源中,位于两端的各个点光源和上述第二入射面之间,设置有限制从这些点光源入射到上述第二入射面的光量的第二光阑装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面光源装置,其特征在于:属于上述第一点光源组的至少3个点光源发出的色光通过光混和产生白色光,属于上述第二点光源组的至少3个点光源发出的色光通过光混和产生白色光。
3.一种显示装置,具有: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面光源装置,和利用该面光源装置发出的光照明的显示面板。
CNA2007103061384A 2006-11-08 2007-11-07 面光源装置及显示装置 Pending CN101201148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6302401A JP2008117730A (ja) 2006-11-08 2006-11-08 面光源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表示装置
JP2006302401 2006-11-08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201148A true CN101201148A (zh) 2008-06-18

Family

ID=3950348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A2007103061384A Pending CN101201148A (zh) 2006-11-08 2007-11-07 面光源装置及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080204631A1 (zh)
JP (1) JP2008117730A (zh)
KR (1) KR20080042023A (zh)
CN (1) CN101201148A (zh)
TW (1) TW200834186A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728771A (zh) * 2012-10-10 2014-04-16 株式会社日本显示器 液晶显示装置
CN108897166A (zh) * 2018-07-19 2018-11-27 东莞市豪顺精密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实现hdr分区的侧入式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1493706B1 (ko) * 2008-12-24 2015-02-16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액정표시장치용 백라이트 유닛
KR101780420B1 (ko) * 2011-03-24 2017-09-22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백라이트 유닛 및 이를 구비하는 입체 영상 표시 장치
US9322980B2 (en) * 2011-10-06 2016-04-26 Sharp Kabushiki Kaisha Illumination device, display device, and television receiving device
TWI476482B (zh) * 2012-02-06 2015-03-11 Innocom Tech Shenzhen Co Ltd 液晶顯示器
JP2013165009A (ja) * 2012-02-13 2013-08-22 Sharp Corp バックライト装置、表示装置、及びテレビ受信装置
US20130257705A1 (en) * 2012-03-27 2013-10-03 Yajun Yu Backlight Module and LCD Device
KR102293599B1 (ko) * 2014-12-23 2021-08-26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전자제품
KR20170013516A (ko) * 2015-07-28 2017-02-07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디스플레이 장치
EP3366976A4 (en) * 2015-10-19 2019-06-26 Sony Corporation LIGHT EMITTING DEVICE, DISPLAY DEVICE, AND LIGHTING DEVICE
JP7254659B2 (ja) * 2019-08-06 2023-04-10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ディスプレイ 照明装置及び表示装置
WO2021077328A1 (zh) * 2019-10-23 2021-04-29 瑞仪(广州)光电子器件有限公司 背光模块及显示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514709B (en) * 2000-05-04 2002-12-21 Koninkl Philips Electronics Nv Illumination system and display device
JP4042687B2 (ja) * 2003-12-15 2008-02-06 ソニー株式会社 照明装置及びバックライト装置
JP4305850B2 (ja) * 2004-05-24 2009-07-29 株式会社 日立ディスプレイズ バックライト装置及び表示装置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728771A (zh) * 2012-10-10 2014-04-16 株式会社日本显示器 液晶显示装置
US9250471B2 (en) 2012-10-10 2016-02-02 Japan Display Inc.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CN103728771B (zh) * 2012-10-10 2016-09-07 株式会社日本显示器 液晶显示装置
CN108897166A (zh) * 2018-07-19 2018-11-27 东莞市豪顺精密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实现hdr分区的侧入式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装置
CN108897166B (zh) * 2018-07-19 2021-06-04 东莞市豪顺精密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实现hdr分区的侧入式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08117730A (ja) 2008-05-22
US20080204631A1 (en) 2008-08-28
TW200834186A (en) 2008-08-16
KR20080042023A (ko) 2008-05-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201148A (zh) 面光源装置及显示装置
CN101183194A (zh) 面光源装置以及显示装置
CN100526954C (zh) 发光单元和使用这种发光单元的液晶显示设备
US6805468B2 (en) Surface light source device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using it
EP1397610B1 (en) Compact illumination system and display device
US6566689B2 (en) Illumination system and display device
CN101950097A (zh) 显示设备及平面照明设备
CN102597605B (zh) 面状光源装置及使用它的显示装置
US20110228532A1 (en) Illumination system for luminaires and display device
JPWO2007086456A1 (ja) 面光源装置及び表示装置
CN101688647A (zh) 照明装置和液晶显示装置
CN103133949A (zh) 直接型背光装置和使用该装置的液晶显示器
US20090097240A1 (en) Spread illuminating apparatus
CN104781603A (zh) 光源装置
CN106019709A (zh) 一种液晶模组及液晶显示屏
CN102563457A (zh) 背光装置以及使用了该背光装置的影像显示装置
CN101321988A (zh) 面光源装置以及显示装置
US20070189009A1 (en) Back light module and light mixing apparatus thereof
EP1478954B1 (en) Compact lighting system and display device
US7014347B2 (en) Illumination device for a color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N113504669A (zh) 混合式背光模组和显示设备
CN1987607A (zh) 液晶显示装置
CN1996122A (zh) 背光模块
CN201795430U (zh) 一种led背光模组的直下式导光板
JP2009075606A (ja) 面発光表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Open date: 2008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