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153907A - 人工智能的导航方法 - Google Patents
人工智能的导航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1153907A CN101153907A CNA200610122377XA CN200610122377A CN101153907A CN 101153907 A CN101153907 A CN 101153907A CN A200610122377X A CNA200610122377X A CN A200610122377XA CN 200610122377 A CN200610122377 A CN 200610122377A CN 101153907 A CN101153907 A CN 101153907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record data
- user
-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 database
- transmitted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Navigation (AREA)
Abstract
一种人工智能的导航方法,适用于一全球定位系统接收机,该方法包括下列步骤:记录该全球定位系统接收机所经过的路径而产生一记录数据;判断一储存程序是否被执行;当该储存程序被执行时,则储存该记录数据至该全球定位接收机的一数据库内。然后记录全球定位系统接收机所经过的路径而产生记录数据。该方法可以适用于具有规划路径功能的全球定位系统接收机,并且具有人工智能的学习功能,而可以自动学习使用者所规划的路径,以满足使用者的要求。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有关于一种人工智能的导航方法,且特别是有关于一种用于具有路径规画功能的全球定位系统接收机的人工智能的导航方法。
【背景技术】
全球卫星定位系统是由美国政府所发展,整个系统约分成下列三个部份:
1.太空卫星部份:由24颗绕极卫星所组成,分成六个轨道,运行于约20200公里的高空,绕行地球一周约12小时。每个卫星均持续着发射载有关卫星轨道数据及时间的无线电波,提供地球上的各种接收机来应用。
2.地面管制部份:这是为了追踪及控制上述卫星运转,所设置的地面管制站,主要工作为负责修正与维护每个卫星能保持正常运转的各项参数数据,以确保每个卫星都能提供正确的信息给使用者接收机来接收。
3.使用者接收机:追踪所有的全球定位系统卫星,并实时地计算出接收机所在位置的坐标、移动速度及时间。
一般民间所能拥有及应用的,就是第三部份,也就是所谓的全球定位系统接收机。其计算原理是在每个导航卫星在运行时,任一时刻都有一个坐标值来代表其位置所在(已知值)。接收机所在的位置坐标为未知值,而太空卫星的信息在传送过程中所需耗费的时间,可经由比对卫星时钟与接收机内的时钟计算之,将此时间差值乘以电波传送速度(一般定为光速),就可计算出太空卫星与使用者接收机间的距离,如此就可依三角向量关系来使用者目前位置进行定位。
为了使全球定位系统接收机更迎合市场的要求,并使其更具竞争力。以目前的市场来说,一般的全球定位系统接收机不但具有导航的功能,更具有路径规画的功能。也就是说,使用者只要输入起始位置和终点位置,全球定位系统接收机就可以自动规划出较佳的路径供使用者参考。然而,面对多变化的交通法规以及道路的变动。习知路径规画的技术有时无法满足使用者的要求,更甚者,若是照系统所规划的路径行走,反而会更不方便。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就是在提供一种人工智能的导航方法,可以其适用于具有规画路径功能的全球定位系统接收机,并且具有人工智能的学习功能,而可以自动学习使用者所规划的路径,以满足使用者的要求。
本发明提供的人工智能的导航方法,适用于全球定位系统接收机,其步骤包括先启动一学习功能记录全球定位系统接收机所经过的路径,并且产生一记录数据。接着,判断是否进行一储存程序,以储存记录数据或是系统记录文件。若是储存程序被执行时时,则记录数据会储存至全球定位系统接收机的数据库内。
另外,本发明还包括判断一路径规画模式是否被启动。当路径规画模式启动时,会先提供一输入接口给使用者进行输入。接着,判断使用者所输入的一起点位置的坐标,并且判断使用者所输入的一终点位置的坐标。然后寻找数据库内是否有对应上述起点和终点位置的记录数据。当数据库内有对应的记录数据时,则依据对应的记录数据来规划起点到终点的位置。若是数据库内没有相关的数据时,则依据使用者所设定的起点位置和终点位置,并且依据数据库内所储存的算法,而计算出起点位置和终点位置之间的最佳路径。
在较佳的情况下,本发明还包括判断是否要进行一传输模式,以将系统所储存的记录数据分享给另一使用者。当使用者决定要进行传输模式时,则将系统所储存的记录数据分享给另一使用者。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上述进行传输模式的步骤,包括先启动红外线,接着系统会判断是否锁定一待传输端。当锁定到待传输端时,则与待传输端建立一传输通道。然后从传输信道传送记录数据给待传输端。此时系统会检查是否收到从待传输端所发出的接收确认信号。当还未收到接收确认信号时,则继续将记录数据待传输端。
综上所述,当使用者启动学习功能时,本发明会自动记录使用者所经过的路径,并且可以将其存成一记录数据。当使用者再次需要行经相同的路段时,则本发明就可以依据对应的记录数据来规划符合使用者的路径。
为对本发明的目的、构造特征及其功能有进一步的了解,兹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到图3绘示了全球定位系统的定位的示意图。
图4绘示了依照本发明的一较佳实施例的一种人工智能的导航方法的步骤流程图。
图5绘示了依照本发明的一较佳实施例的一种依据使用者的输入来规划路径的步骤流程图。
图6绘示了依照本发明的一较佳实施例的一种分享记录数据的步骤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最早促成卫星导航技术发展的单位是美国与苏联,40年前美苏开始发射人造卫星,并运用其对经纬度坐标定位与导航功能,做为敌前侦测与军事通讯等用途。在卫星导航技术发展同时,美国国防部开始发展一项规划24颗导航卫星的“全球卫星定位系统”计划。
24颗导航卫星平均分布在地球的6个轨道面,每一个轨道面上各有4颗卫星绕行地球运转,让地面使用者不论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至少有4颗以上的全球定位系统卫星出现在我们上空中供使用者使用。每颗卫星都对地表发射涵盖本身载轨道面的坐标、运行时间的无线电信号,地面的接收单位可依据这些数据做为定位、导航、地标等精密测量。而为使熟习此技艺者能确实明了本发明的精神,以下先就全球定位系统的定位的技术作一简单的说明。
图1到图3绘示了全球定位系统的定位的示意图。请先参照图1,每一个例如101的导航卫星周围都可以定义出一个球面,而此球面的半径R,相当于使用者所使用的全球定位系统接收机到导航卫星(101)之间的距离。导航卫星101可以不断地传送轨道运行资料和由所载原子钟产生的精确时间数据。而全球定位系统接收机上有一个专门接收无线电信号的接收器,并且同时也有自己的时钟。当全球定位系统接收器收到一个卫星传来的信号时,它可以经由内部微处理器换算成所在的位置数据,也就是说可以知道这个卫星离我们多远以及它的方向在那里。然而,这个位置有可能地球表面一个大圆弧上的某一点。
请参照图2,当接收到两个卫星(例如101和103)所发射的信号时,接收器算出来的位置只是两个球状信号交会形成的一个圆形范围,而这个圆形范围到达地球表面时会有两个交会点,因此仍只能找到粗劣的位置。而如图3所示,第三个卫星(例如105)所发射的信号会在三个球状信号中产生两个交会点,其中一个交点会到达地球表面,另外一点则在太空中卫星的另一侧。当然全球定位系统接收机会假定你不可能在太空的那一点上,因此使用者只要利用全球定位系统接受机接收到3个卫星信号,就可以定出使用者所在的位置的坐标。一般的全球定位系统接受机都会接收到4个以上卫星信号,来定出使用者所在的位置及高度。而当全球定位系统连续收到5到6颗卫星信号以上时,就可以得到更精确的定位数据。
图4绘示了依照本发明的一较佳实施例的一种人工智能的导航方法的步骤流程图。请参照图4,本发明所提供的导航方法,可以适用于全球定位系统接收机。当使用者需要利用全球定位系统接收机进行导航时,本发明会如步骤S201所述,判断使用者是否需要利用全球定位系统接收机来规划路径。若是使用者不想利用全球定位系统接收机来规划路径时(就是步骤S201所标示的“否”),则结束本发明所提供的流程。相对地,当使用者需要利用全球定位系统接收机来规划路径时(就是步骤S201所标示的“是”),则全球定位系统接收机的系统就会如步骤S203所述,依据使用者的输入来自动规划路径。
接着,本发明会判断使用者是否启动本发明所提供的学习功能,也就是步骤S207所述的内容。当学习功能没有被启动(就是步骤S207所标示的“否”),可能代表了使用者同意系统所规划的路径,因此本发明就会进行步骤S209,就是依据系统所规划的路径而产生记录数据。而若是学习功能被启动(就是步骤S207所标示的“是”),则可能表示使用者不满意系统所规划的路径。因此全球定位系统接收机系统就会如步骤S211所述,记录全球定位系统接收机所行经的路径,也就是使用者所行经的路径,并且同样会产生记录数据。
接下来,本发明可以如步骤S213所述,询问使用者是否需要进行一储存程序,以将上述的记录数据进行储存。若是使用者不想进行此储存程序(就是步骤S213所标示的“否”),则就会结束整个流程。反之(就是步骤S213所标示的“是”),则系统就会如步骤S215所述,储存上述的记录数据至全球定位系统接收机的一数据库内,以便当使用者下次还要再行经同样的路段时,系统就会依据所储存的记录数据来规划路径。
图5绘示了依照本发明的一较佳实施例的一种图4的步骤S203的详细步骤流程图。请参照图5,一般来说,当使用者需要系统来规划路径时,则系统会如步骤S300所述,提供一输入接口给使用者进行输入。然后如步骤S301所述,判断使用者所输入的起点位置的坐标,接着再如步骤S303所述,判断使用者所输入的终点位置的坐标。此时,系统会进行步骤S307,就是寻找数据库内是否有对应上述起点位置和终点位置的记录数据。若是发现数据库有对应的记录数据(就是步骤S307所标示的“是”),代表使用者曾经从起点行至终点,则系统就会如步骤S309所述,依据对应的数据来规划路径。而若是系统没有发现有对应的数据(就是步骤S307所标示的“否”),则系统就会如步骤S311所述,从数据库内所储存的算法来规划起点到终点之间的最佳路径。
一般来说,系统利用算法来规划路径的优先级,会以例如高速公路或高架桥优先规划,或是以最短距离优先规划。也就是说,当系统发现起点和终点之间,有高速公路可以到达,则就会以高速公路的路径当作优先规划的路径。
请再参照图4,在另一选择实施例中,使用者也可以如步骤S217所述,决定是否启动一传输模式,以将记录数据分享给另一使用者。若是使用者不需要启动传输模式(就是步骤S217所标示的“否”),则结束整个流程。而若是使用者要启动传输模式,以将所储存的记录数据分享给另一使用者(就是步骤S217所标示的“是”),则系统就如步骤S219所述,将所储存的记录数据传送给另一使用者。
图6绘示了依照本发明的一较佳实施例的一种图4的步骤S219的详细步骤流程图。请参照图6,当使用者如图4的步骤S219所示,启动传输模式时,则系统会如步骤S401所述,先启动例如红外线的传输信号。接着,如步骤S403所述,判断是否锁定一待传输端。若是系统没有锁定任何的待传输端(就是步骤S403所标示的“否”),则结束整个流程。而当系统锁定一待传输端时(就是步骤S403所标示的“是”),则系统就会如步骤S405所述,与待传输端之间建立一传输通道。
接着,系统会将记录数据借由上述的传输通道传送给待传输端,就是步骤S407所述。然后系统会如步骤S409所述,判断待传输端是否发送一接收确认信号。当没有接收到待传输端所发出的接收确认信号(就是步骤S403所标示的“否”),代表记录数据可能还没有全部传送完毕,因此系统会持续将接收数据传送给待传输端。相对地,当系统接收到待传输端所发出的接收确认信号时(就是步骤S403所标示的“是”),则代表记录数据已经全部传送完毕,此时就可以结束整个步骤。
综上所述,本发明至少有以下优点:
1.由于本发明可以记录使用者所行经的路径,并据此来规划使用者可以行经的路径。因此本发明更能满足使用者实际上的需要。
2.由于本发明可以将记录数据分享给别的使用者,因此也增加了便利性。
Claims (5)
1.一种人工智能的导航方法,适用于一全球定位系统接收机,其特征在于,包括下列步骤:
记录该全球定位系统接收机所经过的路径而产生一记录数据;
判断一储存程序是否被执行;
当该储存程序被执行时,则储存该记录数据至该全球定位接收机的一数据库内。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人工智能的导航方法,其特征在于,更包括下列步骤:
判断一传输模式是否被启动;以及
当该传输模式启动时,则将所储存的记录数据分享传输至一待传输端。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人工智能的导航方法,其特征在于,进行该分享动作的步骤,更包括下列步骤:
启动红外线;
锁定该待传输端,并与该待传输端建立一传输通道;
从该传输信道传送该记录数据给该传输端;
接收自该待传输端发出的一接收确认信号;
停止将该记录数据传送给该待传输端。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人工智能的导航方法,其特征在于,更包括:
判断一路径规划模式是否启动;
当该路径规划模式启动时,依据该数据库内的记录数据来规划路径。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人工智能的导航方法,其特征在于,其中依据该记录数据来规划路径的步骤,更包括下列步骤:
提供一输入接口给一使用者进行输入;
判断该使用者所输入的一起点位置的坐标;
判断该使用者所输入的一终点位置的坐标;
寻找该数据库内是否有对应该起点位置和该终点位置的记录数据;
当该数据库内有对应的记录数据时,则依据对应的记录数据规划路径;
当该数据库内没有对应的记录数据时,则依据该起点位置和该终点位置,并依据该数据库内所储存的算法而计算出该起点位置和该终点位置之间的最佳路径。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A200610122377XA CN101153907A (zh) | 2006-09-25 | 2006-09-25 | 人工智能的导航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A200610122377XA CN101153907A (zh) | 2006-09-25 | 2006-09-25 | 人工智能的导航方法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153907A true CN101153907A (zh) | 2008-04-02 |
Family
ID=3925566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A200610122377XA Pending CN101153907A (zh) | 2006-09-25 | 2006-09-25 | 人工智能的导航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1153907A (zh) |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542859A (zh) * | 2013-10-22 | 2014-01-29 | 深圳市凯立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路径规划方法及定位导航设备 |
CN109121125A (zh) * | 2018-07-25 | 2019-01-01 |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基于邻近感知网络nan的ai助理交互方法及相关产品 |
CN109581281A (zh) * | 2018-11-08 | 2019-04-05 | 宁波大学 | 基于到达时间差和到达频率差的移动目标定位方法 |
US11274932B2 (en) | 2017-06-14 | 2022-03-15 |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 Navigation method, navigation device, and storage medium |
-
2006
- 2006-09-25 CN CNA200610122377XA patent/CN101153907A/zh active Pending
Cited By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542859A (zh) * | 2013-10-22 | 2014-01-29 | 深圳市凯立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路径规划方法及定位导航设备 |
US11274932B2 (en) | 2017-06-14 | 2022-03-15 |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 Navigation method, navigation device, and storage medium |
CN109121125A (zh) * | 2018-07-25 | 2019-01-01 |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基于邻近感知网络nan的ai助理交互方法及相关产品 |
CN109121125B (zh) * | 2018-07-25 | 2021-03-09 |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基于邻近感知网络nan的ai助理交互方法及相关产品 |
CN109581281A (zh) * | 2018-11-08 | 2019-04-05 | 宁波大学 | 基于到达时间差和到达频率差的移动目标定位方法 |
CN109581281B (zh) * | 2018-11-08 | 2020-07-14 | 宁波大学 | 基于到达时间差和到达频率差的移动目标定位方法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Morales et al. | Tightly coupled inertial navigation system with signals of opportunity aiding | |
CN103162699A (zh) | 用于建立室内和室外链接的路径的方法和系统 | |
US11353596B2 (en) | Position and motion informed navigation system | |
US20100010696A1 (en) | Enhancing mobile multiple-acc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
CN101153907A (zh) | 人工智能的导航方法 | |
US8908472B2 (en) | Heads-up navigation for seismic data acquisition | |
Anzalone et al. | Use of navigation beacons to support lunar vehicle operations | |
WO2011010299A1 (en) | Satellite based positioning system | |
CN112800532B (zh) | 一种网格化发射弹道规划方法 | |
CN1864077B (zh) | 地理和空间定位系统和方法 | |
US6782320B1 (en) | Method and system of single-antenna determination of position, time, and attitude of a moving object by satellite navigation | |
Park et al. | Development of a GPS/INS system for precision GPS guided bombs | |
Simon et al. | Real-time navigation using the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 |
Lowrie | Autonomous navigation systems technology assessment | |
Collinson | Navigation systems | |
Kepper | MEMS IMU Navigation with Model Based Dead-Reckoning and One-Way-Travel-Time Acoustic Range Measurements for Autonomous Underwater Vehicles | |
TWI280405B (en) | Method for navigating with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 |
Pohlman | Estimation and control of a multi-vehicle testbed using gps doppler sensing | |
Greenspan | 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s | |
EP4386451A1 (en) | Method to determine a position of an object based on a gnss raw data set | |
Chabot | Integrated navigation architecture analysis for moon and mars exploration | |
Andrejević et al. | HYBRID GPS/SINS SYSTEM-AN OVERVIEW | |
Arnold et al. | GPS/INS INTEGRATION FOR RANGE INSTRUMENTATION | |
Marquis III | Integration of differential GPS and inertial navigation using a complementary Kalman filter | |
Hillstrom |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s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2 | Rejection of a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its publication | ||
RJ01 |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0804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