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123570B - 多个运营商以太网之间的数据转发方法和系统 - Google Patents

多个运营商以太网之间的数据转发方法和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123570B
CN101123570B CN2006100620461A CN200610062046A CN101123570B CN 101123570 B CN101123570 B CN 101123570B CN 2006100620461 A CN2006100620461 A CN 2006100620461A CN 200610062046 A CN200610062046 A CN 200610062046A CN 101123570 B CN101123570 B CN 10112357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thernet
address
operator
packet
mac hea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610062046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123570A (zh
Inventor
�龙昊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0610062046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1123570B/zh
Priority to EP07800907.3A priority patent/EP2051450B1/en
Priority to PCT/CN2007/070424 priority patent/WO2008019614A1/zh
Publication of CN10112357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123570A/zh
Priority to US12/367,378 priority patent/US7808997B2/en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12357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12357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2/00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12/28Data switching networks characterised by path configuration, e.g. LAN [Local Area Networks] or WAN [Wide Area Networks]
    • H04L12/46Interconnection of networks
    • H04L12/4604LAN interconnection over a backbone network, e.g. Internet, Frame Rela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2/00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12/54Store-and-forward switching systems 
    • H04L12/56Packet switching systems
    • H04L12/5691Access to open networks; Ingress point selection, e.g. ISP selection
    • H04L12/5692Selection among different network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5/00Routing or path finding of packets in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5/02Topology update or discovery
    • H04L45/04Interdomain routing, e.g. hierarchical rout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5/00Routing or path finding of packets in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5/66Layer 2 routing, e.g. in Ethernet based MAN's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多个运营商以太网之间的数据转发方法和系统,方法包括:第一运营商以太网的入边缘节点对所述数据包封装外层MAC头后转发;第一运营商以太网的出边缘节点收到已封装外层MAC头的数据包后,用所述第一运营商以太网的网络地址替换该数据包外层MAC头的源地址,向第二运营商以太网转发;第二运营商以太网的入边缘节点用所述第二运营商以太网入边缘节点的地址和出边缘节点的地址分别替换数据包外层MAC头的源地址和目的地址后转发;第二运营商以太网的出边缘节点解封装所述数据包的外层MAC头,转发给第二客户网络。采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数据包传输路径上的中间节点通过自学习机制建立数据转发表和确定域间路径,从而简化了域间路径的配置。

Description

多个运营商以太网之间的数据转发方法和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以太网技术领域,特别涉及多个运营商以太网之间的数据转发方法和系统。
背景技术
以太网技术因其具有低成本、标准成熟,技术灵活等优点不仅在企业局域网环境中得到了大量应用,而且电信运营商对于构建运营商级的以太网表现出越来越浓厚的兴趣。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以太网技术具有成本低、统计复用功能等优势。但是由于传统以太网技术上的限制,如可扩展性、互通性等问题,使以太网应用扩展到城域网的时候存在一系列问题。
为了解决以太网的可扩展性问题,有人了提出一种称为MAC-in-MAC的技术方案,该方案的具体内容是:当客户数据包到达PEB(Provider EdgeBridge运营商网络边沿网桥),PEB再对数据包封装一个外层MAC头,外层MAC头的源地址为当前PEB的MAC地址、目的地址为目的PEB的MAC地址。为了封装外层MAC头,PEB需要根据接收到的数据包的外层MAC头的源地址进行地址学习,得到客户目的地址和目的PB的地址之间的映射关系。MAC-in-MAC技术方案能使运营商网络的内部网桥屏蔽客户网络的MAC地址。
IEEE基于MAC-in-MAC方案制定了一个新的标准802.1ah,并将基于802.1ah的网络称为PBBN(Provider Backbone Bridged Network运营商骨干桥接网络)。802.1ah标准正在修改变动中,对于多个PBBN环境下的数据转发尚没有成熟的解决方案。
目前,现有技术中用以解决多个PBBN环境下的数据转发的技术方案有基于分层互连和对等互连两种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这两种技术方案做进一步详细描述。
在分层互连模型中,将多个PBBN划分为几个层次,上层的PBBN作为下层PBBN的服务层,为下层PBBN之间的数据传输提供透明传输服务。
请参看图1,最下层的PBN(Provider Bridged Network运营商桥网络)是基于IEEE 802.1ad中的Q-in-Q方案组建的运营商网络,用于向客户桥网络提供以太网服务。Q-in-Q方案扩展了以太网并实现了运营商VLAN和客户VLAN的隔离。PBN中的典型报文格式如下:
  C-DA   C-SA   S-TAG   C-TAG   Client-Data   FCS
其中,C-DA是客户目的地址,即客户数据包的DA(Destination Address目的地址);C-SA是客户源地址,即客户数据包的SA(Source Destination源地址);S-TAG是PBN中VLAN的TAG(标签);C-TAG是客户数据包中携带的VLAN的TAG;FCS是帧校验序列。
上层中的3个PBBN是基于IEEE 802.1ah中的MAC-in-MAC方案组建的运营商骨干以太网,主要用于互连多个PBN。PBBN中的典型报文格式如下:
  B-DA   B-SA   B-TAG   I-TAG   Client-Data   FCS
其中,B-DA(Provider Backbone Destination Address)是运营商骨干网桥的目的地址,即外层MAC头的目的地址;B-SA(Provider Backbone SourceAddress)是运营商骨干网桥的源地址,即外层MAC头的源地址;B-TAG(Backbone VLAN TAG)是骨干VLAN标签;I-TAG(Service Instance TAG)是业务实例标签;此处的Client-Data是PBN中一个完整格式的数据包。
运营商根据规划可以将三个PBBN划分为两个层次:level 1和level 2。Level 2的PBBN连接多个Level 1的PBBN。Level 1的两个PBBN之间的数据通过Level 2的PBBN透明传输,Level 2的PBBN在入边缘节点处将Level 1的数据包看作净荷,在其外层再封装上本层的外部MAC头,并依据该外部MAC头对封装后的以太网数据包在本层进行转发。在Level 2的出边缘节点,以太网数据包被解封装本层的外部MAC头,转发到另一个Level 1的PBBN。
从以上对分层互连技术方案的描述不难看出,Level 2需要对Level 1的以太网数据包再封装一层外层MAC头信息,增加了封装的层次,必然导致降低数据转发的效率。
参看图2,图2所示为对等互连的网络示意图,PBBN1和PBBN2为两个对等的运营商骨干桥网络。在对等互连模型中,当报文穿过两个PBBN时,并不会在以太网数据包上再封装一个新的外层MAC头,而是用新的外层MAC头部换掉以前的外层MAC头。它是根据报文中携带的I-TAG和地址信息来确定新的外层MAC头。完成这个替换过程必须确定一个映射关系,该映射关系用来描述进行以太网头部替换的规则。这种映射关系可以是目的地址和源地址,新的目的地址和新的源地址对应关系,也可以是目的地址、I-TAG和新的目的地址对应关系。建立这种映射关系需要在业务建立时通过复杂的配置来实现,而且由于需要匹配的长度较大,会使得查表在硬件上实现比较困难。现有的IEEE 802.1ah标准中对此只有大体的框架,并没有具体的实现方法。
从以上对分层互连技术方案的描述不难看出,两个PBBN之间的域间路径需要通过配置或信令来建立,实现非常复杂且目前没有具体可行的实现方案。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了一种在多个运营商级以太网之间的转发数据方法和系统,用于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在多个PBBN之间转发数据需要额外增加新的外层MAC头开销以及需要通过复杂的配置来建立域间路径的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多个运营商以太网之间的数据转发方法,当第一客户网络通过第一运营商以太网、第二运营商以太网发送数据包到第二客户网络时,包括如下步骤:
A、所述第一运营商以太网的入边缘节点对所述数据包封装外层MAC头后转发;
B、所述第一运营商以太网的出边缘节点收到已封装外层MAC头的数据包后,用所述第一运营商以太网的网络地址替换该数据包外层MAC头的源地址,向第二运营商以太网转发;
C、第二运营商以太网的入边缘节点根据接收到的数据包的客户目的地址查询映射表,得到与数据包的客户目的地址对应的第二运营商以太网出边缘节点的地址;用所述第二运营商以太网入边缘节点的地址和出边缘节点的地址分别替换数据包外层MAC头的源地址和目的地址后转发;
D、所述第二运营商以太网的出边缘节点收到所述数据包后,解封装所述数据包的外层MAC头,转发给第二客户网络。
其中,所述步骤A具体包括:
根据所述数据包的客户目的地址查询映射表,得到对应的第二运营商以太网的网络地址;
用所述第一运营商以太网的入边缘节点的地址和第二运营商以太网的网络地址分别作为源地址和目的地址对所述数据包封装外层MAC头后转发。
当查询所述映射表无法得到与客户目的地址对应的第二运营商以太网的网络地址时,所述步骤A进一步包括:
用组播地址作为所述数据包外层MAC头的目的地址,对所述数据包封装外层MAC头;
以及
向与第一运营商以太网连接的其它运营商以太网转发已封装外层MAC头的数据包。
其中,所述步骤C具体包括:
C1、判断所述数据包外层MAC头的目的地址是否为所述第二运营商以太网的网络地址,是则执行步骤C2,否则执行步骤C3;
C2、根据所述数据包的客户目的地址查询映射表,得到和所述客户目的地址对应的第二运营商以太网出边缘节点的地址;用所述第二运营商以太网入边缘节点的地址和出边缘节点的地址分别替换所述数据包外层MAC头的源地址和目的地址;
C3、根据外层MAC的目的地址查询转发表,确定出端口,并从所述出端口转发所述数据包。
当根据所述数据包的客户目的地址查询映射表,无法得到对应的第二运营商以太网出边缘节点的地址时,所述步骤C2进一步包括:
用组播地址作为所述数据包的外层MAC头目的地址,替换外层MAC头的目的地址;
并且,所述步骤C3进一步包括:
向所述第二运营商以太网的其它边缘节点转发所述数据包。
其中,所述步骤D具体包括:
根据所述数据包的外层MAC头目的地址,查询转发表确定出端口;
若所述出端口是客户网络接口,且所述外层MAC头的目的地址是所述出端口的MAC地址,则解封装所述数据包的外层MAC头,向所述第二客户网络转发;
若所述出端口是客户网络接口,但所述外层MAC头目的地址不是所述出端口的MAC地址,则丢弃所述数据包。
其中,所述步骤D进一步包括:
所述第二运营商以太网的出边缘节点记录所述数据包的客户源地址和外层MAC头的源地址之间的映射关系,并保存在映射表中。
其中,所述运营商以太网的网络地址由网管静态配置到所述运营商以太网的边缘节点上。
对应于本发明提供的方法,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多个运营商以太网之间的数据转发系统。该系统包括第一客户网络、第二客户网络和第一运营商以太网、第二运营商以太网;所述第一客户网络和所述第一运营商以太网相连,所述第二客户网络和所述第二运营商以太网相连;所述第一运营商以太网和第二运营商以太网相连。
所述运营商以太网的边缘节点包括:
映射表存储模块,用于保存映射表;所述映射表记录所述数据包的客户源地址和外层MAC头的源地址之间的映射关系;
外层MAC头处理模块,用于对数据包的外层MAC头的源地址和目的地址进行替换处理;
所述第一运营商以太网的出边缘节点上的外层MAC头处理模块用于将所述数据包外层MAC头的源地址替换为所述第一运营商以太网的网络地址;
所述第二运营商以太网的入边缘节点的外层MAC头处理模块用于查询映射表,得到和所述数据包的客户目的地址对应的第二运营商以太网出边缘节点的地址;用所述第二运营商以太网入边缘节点的地址和出边缘节点的地址分别替换所述数据包外层MAC头的源地址和目的地址。
其中,所述运营商以太网的边缘节点进一步包括:
封装模块,用于对客户网络发送的数据包封装外层MAC头;
解封装模块,用于对发送给客户网络的数据包解封装外层MAC头;
转发模块,用于根据数据包的目的地址查询转发表,确定出端口,从所述出端口发送已被封装外层MAC头或解封装外层MAC头的数据包;
转发表存储模块,用于存储所述转发表,所述转发表记录所述数据包外层MAC头的源地址和入端口的对应关系。通过上述技术方案的描述可知,本发明通过为不同的运营商以太网分配不同的网络地址,当数据包在不同的运营商以太网之间转发时,用该网络地址作为数据包的B-SA和B-DA。数据包经过的中间节点根据网络地址,通过自学习机制来建立数据转发表,获得域间转发路径,简化域间路径的建立,不需要通过管理平面或信令来实现。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中分层互连的网络模型示意图;
图2为现有技术中对等互连的网络模型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多个PBBN之间转发数据的网络模型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的实施例中一个PBBN中节点类型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的实施例中PBBN的入边缘节点对UNI收到的数据包的处理流程图;
图6为本发明的实施例中PBBN的入边缘节点对E-NNI收到的数据包的处理流程图;
图7为本发明的实施例中PBBN的出边缘节点对对数据包的处理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针对多个PBBN互连的情况,即本发明为多个PBBN互连的网络提供了一种数据转发方法和系统。
本发明的核心思想是:运营商为每个自己管理的PBBN分配一个MAC地址作为运营商网络地址;当数据包从一个PBBN发送到另一个PBBN时,用所述网络地址做为外层MAC头的源地址和目的地址;数据包传输路径上的中间节点根据运营商网络地址,通过自学习机制建立数据转发表和确定域间路径,从而简化了域间路径的配置。
具体来说,当数据包在从客户网络进入第一个PBBN时,在其入边缘节点上被封装外层MAC头,该外层MAC头的源地址为该入边缘节点的地址(具体可以是入边缘节点自身的地址,也可以是数据包在该节点的入端口的地址),目的地址为查询映射表得到的第二个PBBN的网络地址;在出第一个PBBN时,在其出边缘节点上数据包的B-SA被替换成第一个PBBN的网络地址;当数据包进入第二个PBBN时,在第二个PBBN的入边缘节点上数据包的B-SA被替换成第二运营商以太网入边缘节点的地址;B-DA被替换成和C-DA对应的第二个PBBN的出边缘节点的地址(入边缘节点和出边缘节点的地址可以是边缘节点自身的地址,也可以是数据包在该节点的出端口的地址);数据包到达第二个PBBN的出边缘节点时,数据包被解封装外层MAC头,发送到另一个客户网络。
下面基于本发明的核心思想、结合附图对本发明提供的数据转发方法和系统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描述。
本发明所涉及的网络环境如图3所示,在这个网络中存在多个基于802.1ah建立的PBBN,每一个PBBN下可以有若干个PBN接入,每个PBN下可以有若干个CBN(Customer Bridged Network客户网络)接入;PBBN下也可以有CBN直接接入。由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关注的是多个PBBN互连的情况下,不同PBBN域之间的数据转发方法,可将PBBN下可能接入的PBN和CBN都简化为CBN。这些CBN通过PBBN的边缘节点的UNI(User NetworkInterface客户网络接口)接入PBBN。不同的PBBN之间通过各自的边缘节点上的E-NNI(External Network Network Interface外部网际接口)连接来实现互连。本发明单纯考虑域间互连时数据平面的情况,因此限制任意两个网络间仅有一条路径,这可以通过控制协议或管理平面来实现,其具体实现方式不在本发明考虑范围之内。
为了实现本发明的目的,首先运营商通过网管为PBBN分配一个MAC地址作为运营商网络地址,该运营商网络地址能唯一标识一个PBBN域。每一个PBBN的边缘节点的E-NNI接口上都由网管静态配置了本PBBN的网络地址。为了和网桥的MAC地址进行区分,可以从MAC地址空间中划分一部分出来作为网络地址,例如:可以划分以前三个字节为“EE-CC-CC”的MAC地址为网络地址,当然也可以采用其它方式区分网络地址和网桥MAC地址。
在多个PBBN互连的网络环境中,对于一个PBBN而言,它由边缘节点和中间节点组成,边缘节点完成对数据包进行封装/解封装外层MAC头、建立C-SA和B-SA之间的映射关系,并将该映射关系保存在映射表,以及进行地址学习建立转发表等操作;中间节点通过地址学习,根据数据包的外层MAC头的源地址和入端口建立数据转发表,并根据该数据转发表转发数据包。
对于一个数据包传输的路径来说,边缘节点分为入边缘节点和出边缘节点。入边缘节点为数据包从外部进入PBBN时经过的边缘节点,称为Ingress节点;出边缘节点时数据包从PBBN内部出PBBN时经过的边缘节点,称为Egress节点;Ingress节点和Egress节点之间的传输路径上的节点为中间节点。
请参看图4,它描述了一个PBBN网络,PBBN_MAC表示该PBBN所对应的运营商网络地址,带箭头的线条表示数据包在多个PBBN域之间转发的情况下,在一个PBBN内的传输路径和传输方向。Ingress、Egress和Intermediate分别代表了该业务数据流对应的在该PBBN的入边缘节点、出边缘节点和中间节点。在Ingress和Egress上,面向本网络外部的接口分为UNI接口和E-NNI接口,其中UNI接口主要处理与客户之间的数据交换,E-NNI接口主要处理与其它PBBN网络之间的数据交换。一般来说,入边缘节点Ingress的E-NNI接口上不会接收到客户网络的数据包,如果发生这种情况,则属于配置错误。同样出边缘节点的E-NNI接口也不会连接到客户网络,如果发生这种情况,也是属于配置错误。同样,UNI接口也不会直接与另一个PBBN相连。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提供的数据转发方法中PBBN的各边缘节点对数据包的处理过程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在PBBN网络的入边缘节点对UNI接口收到的数据包的处理流程如图5所示,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501、进行地址学习,建立数据转发表;
地址学习就是将C-SA和数据包在本网桥入端口之间的对应关系记录在数据转发表中,该步骤中,地址学习的过程与现有技术中以太网网桥自学习机制相同,在此不再详细描述。
步骤502、将数据包在本网桥的入端口的MAC地址作为数据包的B-SA,即外层MAC头的源地址,继续执行步骤503;
该步骤中,数据包在本网桥入端口的MAC地址和网桥自身的MAC地址都可以作为外层MAC头的源地址。
步骤503、根据数据包的C-DA是否能在本节点的映射表中查询得到相对应的B-DA,是则执行步骤504,否则执行步骤505;
步骤504、用步骤502中确定的网桥的MAC地址作为B-SA,步骤503中得到的B-DA对数据包封装外层MAC头,然后执行步骤506;
由于收到的数据包可能是发送到其它PBBN的,也可能是发到本PBBN中的一个网桥的,因此通过查询映射表得到的目的MAC地址可能是运营商网络地址,也可以是本PBBN域内的网桥或者端口的MAC地址。
步骤505、用步骤502中确定的MAC地址作为B-SA,用第一组播地址作为B-DA对数据包封装外部MAC头,向本PBBN域及其它所有相邻的PBBN转发;
此步骤中,第一组播地址代表了本网络范围内其它边缘节点的UNI和E-NNI接口。
步骤506、根据数据包的B-DA查询数据转发表确定出端口,从确定的出端口转发数据包。
在步骤504和505中所述的对数据包封装外部MAC头过程中,还需要根据数据包的I-TAG得到B-TAG,然后封装I-TAG和B-TAG,以得到完整的PBBN数据包格式。此过程和现有技术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在PBBN网络的入边缘节点ingress的E-NNI接口上对数据包的处理流程如图6所示,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601、进行地址学习,建立数据转发表;
地址学习主要是将C-SA和数据包在本网桥入端口之间的对应关系记录在数据转发表中;该步骤中,地址学习的过程与现有技术中以太网网桥自学习相同,在此不再详细描述。
步骤602、判断数据包的B-SA是否为PBBN的网络地址,是则执行步骤603,否则执行步骤604;
此步骤中,如果入边缘节点收到的数据包的B-SA是本PBBN的地址,即表明此数据包是从本PBBN发送给其它PBBN的,这种情况下,此数据包在域间产生了环路,需要将此数据包丢弃。
步骤603、丢弃此数据包;
步骤604、判断数据包的B-DA是否是本PBBN的网络地址,是则执行步骤605,否则执行步骤609;
步骤605、将本端口的MAC地址作为数据包外层MAC头的源地址,继续执行步骤606;
步骤606、根据数据包的C-DA,是否能在本节点的映射表中查询得到相对应的B-DA,是则执行步骤608,否则执行步骤607;
步骤607、用第二组播地址替换数据包的B-DA,对数据包封装外层MAC头,然后执行步骤609;
此步骤中,第二组播地址代表了本PBBN域内其它边缘节点的UNI接口。
步骤608、用步骤606中查询到的B-DA替换数据包外层MAC头的目的地址,即本PBBN的运营商网络地址,继续执行步骤609;
步骤609、根据数据包的B-DA查询数据转发表,确定出端口,从确定的出端口转发数据包。
PBBN域内的中间节点接收到入边缘节点发送的报文后,处理过程与802.1ah和802.1ad中相同,主要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一、将数据包外层MAC头的B-SA和数据包入端口之间的对应关系记录在转发表中;
步骤二、查询转发表,根据数据包的B-DA确定转发出端口;
步骤三、从确定的转发出端口发送数据包。
在PBBN域的出边缘节点对数据包的的处理流程如图7所示,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701、进行地址学习,建立数据转发表;
此过程中,地址学习是将数据包的B-SA和数据包的入端口之间的对应关系记录在数据转发表中。
步骤702、查询转发表,根据数据包的B-DA确定数据包的转发出端口,然后执行步骤703;
步骤703、判断数据包的出端口是否为UNI,是则执行步骤704,否则执行步骤708;
步骤704、判断数据包的B-DA是已确定的出端口的地址,是则执行步骤706,否则执行步骤705;
步骤705、丢弃此数据包;
步骤706、把数据包的C-SA和B-SA的映射关系保存在本节点的映射表中,继续执行步骤707;
步骤707、解封装数据包的外层MAC头;查询数据转发表,确定转发出端口,然后将数据包从确定的向客户网络转发;
步骤708、判断此数据包的B-SA是否是运营商网络地址,是则执行步骤711,否则执行步骤709,
步骤709、把数据包的C-SA和B-SA的映射关系保存在本节点的映射表中;
步骤710、将数据包的B-SA替换成本PBBN的网络地址;继续执行步骤711;
步骤711、从已确定的出端口将数据包向另一个PBBN转发。
另一方面,本发明提供对应于上述方法的多个运营商以太网之间的数据转发系统。该系统包括第一客户网络、第二客户网络和第一运营商以太网、第二运营商以太网;所述第一客户网络和所述第一运营商以太网相连,所述第二客户网络和所述第二运营商以太网相连;所述第一运营商以太网和第二运营商以太网相连。
所述运营商以太网的边缘节点包括:
映射表存储模块,用于保存映射表;所述映射表记录所述数据包的客户源地址和外层MAC头的源地址之间的映射关系;
外层MAC头处理模块,用于对数据包的外层MAC头的源地址和目的地址进行替换处理;
所述第一运营商以太网的出边缘节点上的外层MAC头处理模块用于将所述数据包外层MAC头的源地址替换为所述第一运营商以太网的网络地址;以及
所述第二运营商以太网的入边缘节点的外层MAC头处理模块用于查询映射表,得到和所述数据包的客户目的地址对应的第二运营商以太网出边缘节点的地址;用所述第二运营商以太网入边缘节点的地址和出边缘节点的地址分别替换所述数据包外层MAC头的源地址和目的地址。
封装模块,用于对客户网络发送的数据包封装外层MAC头;
解封装模块,用于对发送给客户网络的数据包解封装外层MAC头;
转发模块,用于根据数据包的目的地址查询转发表,确定出端口,从所述出端口发送已被封装外层MAC头或解封装外层MAC头的数据包;
转发表存储模块,用于存储所述转发表,所述转发表记录所述数据包外层MAC头的源地址和入端口的对应关系。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该技术的人在本发明所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多个运营商以太网之间的数据转发方法,其特征在于,当第一客户网络通过第一运营商以太网、第二运营商以太网发送数据包到第二客户网络时,包括如下步骤:
A、所述第一运营商以太网的入边缘节点对所述数据包封装外层MAC头后转发;
B、所述第一运营商以太网的出边缘节点收到已封装外层MAC头的数据包后,用所述第一运营商以太网的网络地址替换该数据包外层MAC头的源地址,向第二运营商以太网转发;
C、第二运营商以太网的入边缘节点用所述第二运营商以太网入边缘节点的地址和出边缘节点的地址分别替换数据包外层MAC头的源地址和目的地址后转发;
D、所述第二运营商以太网的出边缘节点收到所述数据包后,解封装所述数据包的外层MAC头,转发给第二客户网络。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A具体包括:
根据所述数据包的客户目的地址查询映射表,得到对应的第二运营商以太网的网络地址;
用所述第一运营商以太网的入边缘节点的地址和第二运营商以太网的网络地址分别作为源地址和目的地址对所述数据包封装外层MAC头后转发。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当查询所述映射表无法得到与客户目的地址对应的第二运营商以太网的网络地址时,所述步骤A进一步包括:
用组播地址作为所述数据包外层MAC头的目的地址,对所述数据包封装外层MAC头;
以及
向与第一运营商以太网连接的其它运营商以太网转发已封装外层MAC头的数据包。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C具体包括:
C1、判断所述数据包外层MAC头的目的地址是否为所述第二运营商以太网的网络地址,是则执行步骤C2,否则执行步骤C3;
C2、根据所述数据包的客户目的地址查询映射表,得到和所述客户目的地址对应的第二运营商以太网出边缘节点的地址;用所述第二运营商以太网入边缘节点的地址和出边缘节点的地址分别替换所述数据包外层MAC头的源地址和目的地址;
C3、根据外层MAC的目的地址查询转发表,确定出端口,并从所述出端口转发所述数据包。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当根据所述数据包的客户目的地址查询映射表,无法得到对应的第二运营商以太网出边缘节点的地址时,所述步骤C2进一步包括:
用组播地址作为所述数据包的外层MAC头目的地址,替换外层MAC头的目的地址;
并且,所述步骤C3进一步包括:
向所述第二运营商以太网的其它边缘节点转发所述数据包。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D具体包括:
根据数据包的外层MAC头的目的地址查询转发表,确定出端口;
若所述出端口是客户网络接口,且所述外层MAC头的目的地址是所述出端口的MAC地址,则解封装所述数据包的外层MAC头,向所述第二客户网络转发;
若所述出端口是客户网络接口,但所述外层MAC头目的地址不是所述出端口的MAC地址,则丢弃所述数据包。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D进一步包括:
所述第二运营商以太网的出边缘节点记录所述数据包的客户源地址和外层MAC头的源地址之间的映射关系,并保存在映射表中。
8.如权利要求1至7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运营商以太网的网络地址由网管静态配置到所述运营商以太网的边缘节点上。
9.一种多个运营商以太网之间的数据转发系统,包括第一客户网络、第二客户网络和第一运营商以太网、第二运营商以太网;所述第一客户网络和所述第一运营商以太网相连,所述第二客户网络和所述第二运营商以太网相连;所述第一运营商以太网和第二运营商以太网相连;其特征在于,所述运营商以太网的边缘节点包括:
映射表存储模块,用于保存映射表;所述映射表记录数据包的客户源地址和外层MAC头的源地址之间的映射关系;
外层MAC头处理模块,用于对数据包的外层MAC头的源地址和目的地址进行替换处理;
所述第一运营商以太网的出边缘节点上的外层MAC头处理模块用于将所述数据包外层MAC头的源地址替换为所述第一运营商以太网的网络地址;
所述第二运营商以太网的入边缘节点的外层MAC头处理模块用于查询映射表,得到和所述数据包的客户目的地址对应的第二运营商以太网出边缘节点的地址;用所述第二运营商以太网入边缘节点的地址和出边缘节点的地址分别替换所述数据包外层MAC头的源地址和目的地址。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运营商以太网的边缘节点进一步包括:
封装模块,用于对客户网络发送的数据包封装外层MAC头;
解封装模块,用于对发送给客户网络的数据包解封装外层MAC头;
转发模块,用于根据数据包的目的地址查询转发表,确定出端口,从所述出端口发送已被封装外层MAC头或解封装外层MAC头的数据包;
转发表存储模块,用于存储所述转发表,所述转发表记录数据包的源地址和入端口的对应关系。
CN2006100620461A 2006-08-09 2006-08-09 多个运营商以太网之间的数据转发方法和系统 Active CN10112357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6100620461A CN101123570B (zh) 2006-08-09 2006-08-09 多个运营商以太网之间的数据转发方法和系统
EP07800907.3A EP2051450B1 (en) 2006-08-09 2007-08-06 Method and system for forwarding data between a plurality of provider ethernet networks
PCT/CN2007/070424 WO2008019614A1 (fr) 2006-08-09 2007-08-06 Procédé et système pour le transfert de données entre plusieurs réseaux ethernet de fournisseurs
US12/367,378 US7808997B2 (en) 2006-08-09 2009-02-06 Method and system for forwarding data between a plurality of provider Ethernet networks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6100620461A CN101123570B (zh) 2006-08-09 2006-08-09 多个运营商以太网之间的数据转发方法和系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123570A CN101123570A (zh) 2008-02-13
CN101123570B true CN101123570B (zh) 2011-05-18

Family

ID=3908194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6100620461A Active CN101123570B (zh) 2006-08-09 2006-08-09 多个运营商以太网之间的数据转发方法和系统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7808997B2 (zh)
EP (1) EP2051450B1 (zh)
CN (1) CN101123570B (zh)
WO (1) WO2008019614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729135B (zh) * 2008-10-29 2013-03-27 上海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无线网状网的传输方法、通信设备及通信系统
JP5434929B2 (ja) * 2008-11-13 2014-03-05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I/oバスシステム
EP2410700B1 (en) * 2009-03-19 2016-08-31 Nec Corporation Network communication system,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network cooperation method, and program
CN101883040B (zh) * 2009-05-05 2014-12-31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网络保护方法及网络保护系统
IN2009CH01365A (zh) * 2009-06-10 2015-10-02 Tejas Networks India Ltd
CN102170374A (zh) * 2010-02-26 2011-08-31 杭州华三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检查隧道业务配置的方法、系统和设备
JP5668080B2 (ja) * 2010-11-24 2015-02-12 エドワーズ株式会社 真空ポンプ用の保護網及びそれを備えた真空ポンプ
WO2012113251A1 (zh) * 2011-02-21 2012-08-30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trill网络互连的方法和系统
US9077550B2 (en) * 2012-09-26 2015-07-07 Avaya,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erforming multicast backbone media access channel (BMAC) header transformations
US9042235B1 (en) * 2013-03-15 2015-05-26 Genband Us Llc Determining peer-to-peer communication paths between service providers
CN104734964B (zh) * 2013-12-24 2018-12-1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报文处理方法、节点及系统
CN106302175A (zh) * 2015-06-29 2017-01-04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一种sdn中的数据包发送方法及设备
CN108574637B (zh) * 2017-03-07 2022-09-27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地址自学习的方法、装置及交换机
CN108011826A (zh) * 2017-12-01 2018-05-08 锐捷网络股份有限公司 路由方法、路由设备、通信系统及存储介质
CN108965086B (zh) * 2018-10-17 2021-06-25 郑州云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综合接入设备的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及系统
CN113472621B (zh) * 2020-03-30 2023-05-30 北京沃东天骏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网络数据转发方法、装置和系统
CN112788587A (zh) * 2021-01-11 2021-05-11 广东博胜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获取和管理云端sim卡数据的系统及其处理方法
CN112769694B (zh) * 2021-02-02 2022-05-27 新华三信息安全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地址检查方法及装置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561045A (zh) * 2004-03-10 2005-01-05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无线局域网网桥透明桥接的实现方法
CN1578252A (zh) * 2003-06-25 2005-02-09 阿尔卡特公司 用于桥接以太网住宅接入网络的体系结构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046671B2 (en) * 2002-05-08 2006-05-16 Sbc Knowledge Ventures, L.P. Ethernet wide area network and method
US7529243B2 (en) * 2002-07-16 2009-05-05 Enterasys Networks, Inc.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a virtual hierarchical local area network
US7643424B2 (en) * 2003-03-22 2010-01-05 At&T Intellectual Property L, L.P. Ethernet architecture with data packet encapsulation
WO2004102890A1 (en) * 2003-05-13 2004-11-25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An arrangement and a method relating to ethernet access systems
CN100337453C (zh) * 2004-03-19 2007-09-1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在弹性分组环之间实现报文转发的方法及弹性分组环网络
US20050220096A1 (en) * 2004-04-06 2005-10-06 Robert Friskney Traffic engineering in frame-based carrier networks
US7746892B2 (en) * 2005-11-02 2010-06-29 Nortel Networks Limite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porting ethernet services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578252A (zh) * 2003-06-25 2005-02-09 阿尔卡特公司 用于桥接以太网住宅接入网络的体系结构
CN1561045A (zh) * 2004-03-10 2005-01-05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无线局域网网桥透明桥接的实现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David Allen et al..Ethernet as Carrier Transport Infrastructure.IEEE communication magazine44 2.2006,44(2),134-140.
David Allen et al..Ethernet as Carrier Transport Infrastructure.IEEE communication magazine44 2.2006,44(2),134-140.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090141730A1 (en) 2009-06-04
EP2051450A4 (en) 2009-09-02
US7808997B2 (en) 2010-10-05
EP2051450B1 (en) 2013-06-19
EP2051450A1 (en) 2009-04-22
CN101123570A (zh) 2008-02-13
WO2008019614A1 (fr) 2008-02-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123570B (zh) 多个运营商以太网之间的数据转发方法和系统
US9203644B2 (en) Enabling an Ethernet ring network to scalably support a hub-and-spoke connectivity model
US8305938B2 (en) Interworking an ethernet ring network with a spanning tree controlled ethernet network
CN101160850B (zh) 一种转发报文的方法及装置
JP3695447B2 (ja) 仮想lan接続機器
CN100596094C (zh) 多点到多点的业务实现方法及交换设备
EP1625696B1 (en) An arrangement and a method relating to ethernet access systems
US20140314090A1 (en) Method and System for Forwarding Data in Layer-2 Network
US20110222551A1 (en) Method and system for transparent lan services in a packet network
US20040184408A1 (en) Ethernet architecture with data packet encapsulation
US20090144403A1 (en) Management of topology changes in layer two networks
US20080080535A1 (en) Method and system for transmitting packet
CN100550814C (zh) 一种基于二层vpn异种介质互通的系统和方法
JP2005533445A (ja) 仮想階層ローカルエリアネットワークのための装置及び方法
EP2019514B1 (en) Method for interconnecting with nested backbone provider bridges and system thereof
CN101146016B (zh) 以太帧传输方法和以太网架构
CN101552727B (zh) 一种报文发送和接收方法及运营商边缘路由器
CN101102261A (zh) 以太网承载异步传输模式信元的方法及装置
US20160156554A1 (en) Transparent rbridge
CN103326918A (zh) 一种报文转发方法和设备
CN101926132B (zh) 基于ip互通虚拟租用线路的电路仿真的方法和系统
CN101286918A (zh) 虚拟专用网络系统及其数据处理方法
JP5272896B2 (ja) ネットワーク中継機器、ネットワーク、及びフレームの転送方法
WO2019095778A1 (zh) 实现ilk接口业务和以太网接口业务互通的系统及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