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123100B - 光拾取装置、对物光学元件和光信息记录重放装置 - Google Patents

光拾取装置、对物光学元件和光信息记录重放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123100B
CN101123100B CN200710128392XA CN200710128392A CN101123100B CN 101123100 B CN101123100 B CN 101123100B CN 200710128392X A CN200710128392X A CN 200710128392XA CN 200710128392 A CN200710128392 A CN 200710128392A CN 101123100 B CN101123100 B CN 10112310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light beam
optical element
path difference
wavelength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710128392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123100A (zh
Inventor
野村英司
中村健太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Original Assignee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filed Critical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Publication of CN10112310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12310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12310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123100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光拾取装置、对物光学元件和光信息记录重放装置。该光拾取装置具有射出第一光束的第一光源、射出第二光束的第二光源、射出第三光束的第三光源和对物光学元件,该对物光学元件的光学面至少具有中央区域和周边区域,中央区域具有第一光路差赋予结构,周边区域具有第二光路差赋予结构,利用通过了第一光路差赋予结构的第三光束形成第一最佳聚焦点和第二最佳聚焦点,在通过了对物光学元件的第三光束在第3光盘的信息记录面上形成的光点中,形成光点中心部、光点中间部和光点周边部,光点中心部用于第3光盘的信息的记录和/或重放,光点中间部和光点周边部不用于第3光盘的信息的记录和/或重放,利用通过了对物光学元件的第二光路差赋予结构的第三光束在第3光盘的信息记录面上形成上述光点周边部。

Description

光拾取装置、对物光学元件和光信息记录重放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以可互换的方式对不同的光盘能进行信息的记录和/或重放的光拾取装置、对物光学元件和光信息记录重放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在光拾取装置中,作为用于光盘上记录了的信息的重放或对光盘的信息的记录的光源使用的激光器光源的短波长化得到了进展,例如,蓝紫色半导体激光器、利用第2高次波进行红外半导体激光器的波长变换的蓝色SHG激光器等的波长400~420nm的激光器光源正在实现实用化。如果使用这些蓝紫色半导体激光器,则在使用与DVD(数字通用盘)相同的数值孔径(NA)的对物光学元件的情况下,对于直径12cm的光盘可进行15~20GB的信息的记录,在使对物光学元件的NA高达0.85的情况下,对于直径12cm的光盘可进行23~25GB的信息的记录。以下,在本说明书中,将使用蓝紫色激光器光源的光盘和光磁盘总称为「高密度光盘」。 
此外,在使用NA0.85的对物光学元件的高密度光盘中,由于起因于光盘的斜度(歪斜)而发生的彗形像差增大,故有与DVD中的情况相比将保护层设计得较薄(对于DVD的0.6mm,是0.1mm)以减少因歪斜引起的彗形像差量的高密度光盘。但是,谈到只能对这样的高密度光盘适当地进行信息的记录/重放,有时不能说作为光盘播放器/记录器的制品的价值是充分的。如果根据现在正在出售记录了多种多样的信息的DVD、CD(小型盘)的现实,则只能对这样的高密度光盘进行信息的记录/重放是不够的,例如即使对于用户所有的DVD、CD也能同样地、适当地进行信息的记录/重放这一点提高了作为高密 度光盘用的光盘播放器/记录器的商品价值,这一点是可以理解的。根据这样的背景,希望在高密度光盘用的光盘播放器/记录器等中安装的光拾取装置具有即使对于高密度光盘、DVD、进而是CD的任一种既能维持互换性又能适当地记录/重放信息的功能。 
作为对于高密度光盘、DVD、进而是CD的任一种既能维持互换性又能适当地记录/重放信息的方法,可考虑根据记录/重放信息的光盘的记录密度有选择地转换高密度光盘用的光学系统和DVD、CD用的光学系统的方法,但由于必须有多个光学系统,故对小型化是不利的,此外,成本增大了。 
因而,为了谋求实现光拾取装置的结构的简化、低成本化,即使在具有互换性的光拾取装置中,也使高密度光盘用的光学系统和DVD、CD用的光学系统成为共同的系统并尽可能减少构成光拾取装置的光学部件数目是较为理想的。而且,使与光盘对置地配置的对物光学元件成为共同的对物光学元件这一点对光拾取装置的结构的简化、低成本化成为最有利的。此外,为了得到对于记录/重放波长互不相同的多种光盘共同的对物光学元件,有必要在对物光学系统中形成具有球面像差的波长依存性的光路差赋予结构。 
在文献1中记载了具有作为光路差赋予结构的衍射结构、对于高密度光盘、现有的DVD和CD可共同地使用的对物光学系统和安装了该对物光学系统的光拾取装置。 
【文献1】欧洲公开专利第1304689号 
然而,对于在上述的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的、以可互换的方式对3个不同的光盘能进行信息的记录和/或重放的光拾取装置中使用了的对物光学元件,根据光拾取装置的设计规格,存在用于记录和/或重放的光量不足的危险,或在进行CD、DVD的记录和/或重放时难以发生适当的反射光斑的危险。 
发明内容
本发明考虑了上述的问题,达到至少以下的目的之一。首先,其 目的在于提供下述的光拾取装置、对物光学元件和光信息记录重放装置:即使使用了单片的透镜作为对物光学元件,也能在CD、DVD的记录和/或重放时发生适当的反射光斑,对高密度光盘、DVD和CD等的记录密度不同的3种盘能适当地进行信息的记录和/或重放。此外,其目的在于提供可实现其结构的简化、低成本化的光拾取装置、对物光学元件和光信息记录重放装置。再者,其目的在于提供对于3种不同的光盘的全部可提高光利用效率并确保充分的光量的光拾取装置、对物光学元件和光信息记录重放装置。 
与本发明有关的光拾取装置具有:射出第一波长λ1的第一光束的第一光源;射出第二波长λ2(λ2>λ1)的第二光束的第二光源;射出第三波长λ3(λ3>λ2)的第三光束的第三光源;以及对物光学元件,用于使上述第一光束聚光于具有厚度t1的保护基板的第1光盘的信息记录面上,使上述第二光束聚光于具有厚度t2(t1≤t2)的保护基板的第2光盘的信息记录面上,使上述第三光束聚光于具有厚度t3(t2<t3)的保护基板的第3光盘的信息记录面上。 
上述光拾取装置通过使上述第一光束聚光于上述第1光盘的信息记录面上、使上述第二光束聚光于上述第2光盘的信息记录面上、使上述第三光束聚光于上述第3光盘的信息记录面上来进行信息的记录和/或重放。 
上述对物光学元件的光学面具有中央区域和上述中央区域的周围的周边区域的至少二个区域,上述中央区域具有第一光路差赋予结构,上述周边区域具有第二光路差赋予结构。上述对物光学元件使通过上述对物光学元件的上述中央区域的上述第一光束聚光于上述第1光盘的信息记录面上以便能进行信息的记录和/或重放,使通过上述对物光学元件的上述中央区域的上述第二光束聚光于上述第2光盘的信息记录面上以便能进行信息的记录和/或重放,使通过上述对物光学元件的上述中央区域的上述第三光束聚光于上述第3光盘的信息记录面上以便能进行信息的记录和/或重放。此外,上述对物光学元件使通过上述对物光学元件的上述周边区域的上述第一光束聚光于上述第1光 盘的信息记录面上以便能进行信息的记录和/或重放,使通过上述周边区域的上述第二光束聚光于上述第2光盘的信息记录面上以便能进行信息的记录和/或重放。 
在上述光拾取装置中,利用通过了上述对物光学元件的上述第一光路差赋予结构的上述第三光束来形成上述第三光束形成的光点的光点直径为最小的第一最佳聚焦点和上述第三光束形成的光点的光点直径为比第一最佳聚焦点其次小的第二最佳聚焦点,上述第一最佳聚焦点和上述第二最佳聚焦点满足既定的条件。 
在通过了上述对物光学元件的上述第三光束在上述第3光盘的信息记录面上形成的光点中,在从光轴方向看时,按从光点的中心朝向外侧的顺序形成光量密度高的光点中心部、光量密度比上述光点中心部低的光点中间部、光量密度比上述光点中间部高但比上述光点中心部低的光点周边部。 
在上述光点中,上述光点中心部用于上述第3光盘的信息的记录和/或重放,上述光点中间部和上述光点周边部不用于上述第3光盘的信息的记录和/或重放,利用通过了上述对物光学元件的上述第二光路差赋予结构的上述第三光束在上述第3光盘的信息记录面上形成上述光点周边部。 
附图说明
图1是从光轴方向看与本发明有关的对物光学元件OL的一例的图。 
图2是示意性地表示在与本发明有关的对物光学元件OL中设置的光路差赋予结构的几个例子(a)~(d)的剖面图。 
图3是概略地表示了与本发明有关的光点的形状的图。 
图4是概略地表示与本发明有关的光拾取装置的结构的图。 
图5是示意性地表示与本发明有关的对物光学元件OL的一例的剖面图。 
图6是关于与本发明有关的实施例1的BD、DVD、CD的纵球 面像差图(a)~(c)。 
图7是关于与本发明有关的实施例2的BD、DVD、CD的纵球面像差图(a)~(c)。 
图8是关于与本发明有关的实施例3的BD、DVD、CD的纵球面像差图(a)~(c)。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说明本发明的较为理想的形态。 
(项1)一种对于光盘进行信息的记录和/或重放的光拾取装置,具有:射出第一波长λ1的第一光束的第一光源;射出第二波长λ2(λ2>λ1)的第二光束的第二光源;射出第三波长λ3(λ3>λ2)的第三光束的第三光源;以及对物光学元件,用于使上述第一光束聚光于具有厚度t1的保护基板的第1光盘的信息记录面上,使上述第二光束聚光于具有厚度t2(t1≤t2)的保护基板的第2光盘的信息记录面上,使上述第三光束聚光于具有厚度t3(t2<t3)的保护基板的第3光盘的信息记录面上, 
上述光拾取装置通过使上述第一光束聚光于上述第1光盘的信息记录面上、使上述第二光束聚光于上述第2光盘的信息记录面上、使上述第三光束聚光于上述第3光盘的信息记录面上来进行信息的记录和/或重放,其特征在于: 
上述对物光学元件的光学面具有中央区域和上述中央区域的周围的周边区域的至少二个区域,上述中央区域具有第一光路差赋予结构,上述周边区域具有第二光路差赋予结构, 
上述对物光学元件使通过上述对物光学元件的上述中央区域的上述第一光束聚光于上述第1光盘的信息记录面上以便能进行信息的记录和/或重放,使通过上述对物光学元件的上述中央区域的上述第二光束聚光于上述第2光盘的信息记录面上以便能进行信息的记录和/或重放,使通过上述对物光学元件的上述中央区域的上述第三光束聚光于上述第3光盘的信息记录面上以便能进行信息的记录和/或重放, 
上述对物光学元件使通过上述对物光学元件的上述周边区域的上述第一光束聚光于上述第1光盘的信息记录面上以便能进行信息的记录和/或重放,使通过上述对物光学元件的上述周边区域的上述第二光束聚光于上述第2光盘的信息记录面上以便能进行信息的记录和/或重放, 
利用通过了上述对物光学元件的上述第一光路差赋予结构的上述第三光束来形成上述第三光束形成的光点的光点直径为最小的第一最佳聚焦点和上述第三光束形成的光点的光点直径为比第一最佳聚焦点其次小的第二最佳聚焦点, 
上述第一最佳聚焦点和上述第二最佳聚焦点满足下述的式(1), 
在通过了上述对物光学元件的上述第三光束在上述第3光盘的信息记录面上形成的光点中,在从光轴方向看时,按从光点的中心朝向外侧的顺序形成光量密度高的光点中心部、光量密度比上述光点中心部低的光点中间部、光量密度比上述光点中间部高而比上述光点中心部低的光点周边部, 
上述光点中心部用于上述第3光盘的信息的记录和/或重放,上述光点中间部和上述光点周边部不用于上述第3光盘的信息的记录和/或重放, 
利用通过了上述对物光学元件的上述第二光路差赋予结构的上述第三光束在上述第3光盘的信息记录面上形成上述光点周边部。 
0<L/f<0.05         (1) 
其中,f[mm]指的是通过上述第一光路差赋予结构、形成上述第一最佳聚焦点的上述第三光束的焦距,L[mm]指的是上述第一最佳聚焦点与上述第二最佳聚焦点之间的距离。 
(项2)项1中所述的光拾取装置,其特征在于: 
满足下述的式(2)和(2’)。 
δSAH/δλ≤0.010(λrms/nm)              (2) 
δSAH=√((δSA5)2+(δSA7)2+(δSA9)2)    (2’) 
其中,δSA5指的是:在用波长从408nm的使用波长偏移了的λx 的波长的光束来进行上述第1光盘的记录和/或重放时,在上述λx的波长的光束对于对物光学元件的倍率且3次的球面像差SA3成为0的倍率下发生的5次的球面像差, 
δSA7指的是:在用上述λx的波长的光束进行上述第1光盘的记录和/或重放时,在上述λx的波长的光束对于对物光学元件的倍率且3次的球面像差SA3成为0的倍率下发生的7次的球面像差, 
δSA9指的是:在用波长从408nm的使用波长偏移了的上述λx的波长的光束来进行上述第1光盘的记录和/或重放时,在上述λx的波长的光束对于对物光学元件的倍率且3次的球面像差SA3成为0的倍率下发生的9次的球面像差。δλ指的是408nm与λxnm的差的绝对值。 
(项3)项1或项2中所述的光拾取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将上述对物光学元件的半径方向的离光轴的距离定为横轴、将上述第一光束通过了上述对物光学元件时由上述对物光学元件给予的光路差定为纵轴的曲线图中,在上述对物光学元件的从上述第一光束的设计波长偏移了5nm的波长下的上述曲线图具有不连续部,上述不连续部中的上述光路差的宽度是大于等于0且小于等于0.2λ1。 
(项4)项1至项3的任一项中所述的光拾取装置,其特征在于: 
满足下述的式(3)。 
η13≥40%             (3) 
其中,η13表示上述中央区域中的上述第三光束的光利用效率。 
(项5)项1至项4的任一项中所述的光拾取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第一最佳聚焦点中上述第三光束形成的上述光点用于上述第3光盘的记录和/或重放,在上述第二最佳聚焦点中上述第三光束形成的上述光点不用于上述第3光盘的记录和/或重放。 
(项6)项1至项5的任一项中所述的光拾取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对物光学元件的光学面在上述周边区域的周围具有作为折射面的最周边区域,具有至少三个区域。 
(项7)项1至项5的任一项中所述的光拾取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对物光学元件的光学面在上述周边区域的周围具有带有第三光路差赋予结构的最周边区域,具有至少三个区域。 
(项8)项6或项7中所述的光拾取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对物光学元件使通过上述对物光学元件的上述最周边区域的上述第一光束聚光于上述第1光盘的信息记录面上以便能进行信息的记录和/或重放。 
(项9)项1至项8的任一项中所述的光拾取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光路差赋予结构对通过了上述第一光路差赋予结构的上述第一光束和上述第二光束校正因上述第1光盘的保护基板的厚度t1与上述第2光盘的保护基板的厚度t2的差异而发生的球面像差。 
(项10)项1至项9的任一项中所述的光拾取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光路差赋予结构对通过了上述第一光路差赋予结构的上述第一光束和上述第三光束校正因上述第1光盘的保护基板的厚度t1与上述第3光盘的保护基板的厚度t3的差异而发生的球面像差。 
(项11)项1至项10的任一项中所述的光拾取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二光路差赋予结构对通过了上述第二光路差赋予结构的上述第一光束和上述第二光束校正因上述第1光盘的保护基板的厚度t1与上述第2光盘的保护基板的厚度t2的差异而发生的球面像差。 
(项12)项1至项11的任一项中所述的光拾取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二光路差赋予结构对通过了上述第二光路差赋予结构的上述第一光束和上述第二光束校正因上述第一光源或第二光源的波长的微量的变动而发生的色球面像差或因上述对物光学元件的温度变化而发生的球面像差。 
(项13)项1至项12的任一项中所述的光拾取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光束和上述第二光束朝向上述对物光学元件的入射光 束的倍率m1、m2满足下述的式(4)(5)。 
-0.02<m1<0.02          (4) 
-0.02<m2<0.02          (5)。 
(项14)项13中所述的光拾取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三光束朝向上述对物光学元件的入射光束的倍率m3满足下述的式(6): 
-0.02<m3<0.02         (6)。 
(项15)项13中所述的光拾取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三光束朝向上述对物光学元件的入射光束的倍率m3满足下述的式(7): 
-0.10<m3<0.00         (7)。 
(项16)项1至项15的任一项中所述的光拾取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对物光学元件是单片透镜。 
(项17)项1至项16的任一项中所述的光拾取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对于上述第一光束、上述第二光束和上述第三光束共同的光路中且在上述对物光学元件与上述第一光束、上述第二光束和上述第三光束之间设置开口限制元件, 
上述开口限制元件至少具有接近于光轴的第一区域和与上述第一区域相比离光轴较远的第二区域, 
上述第一区域透过上述第一光束、上述第二光束和上述第三光束的全部,上述第二区域透过上述第一光束和上述第二光束但不使上述第三光束聚光于透过了上述开口限制元件的上述第一区域和上述对物光学元件的上述第三光束的聚焦位置上,通过了上述第一区域的上述第三光束入射到上述对物光学元件的上述中央区域上。 
(项18)项17中所述的光拾取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光拾取装置具有λ/4波长片,上述开口限制元件与上述λ/4波长片一体化。 
(项19)项17或项18中所述的光拾取装置,其特征在于: 
满足以下的式(1”)。 
0.02≤L/f<0.05         (1”) 
(项20)一种在光拾取装置中使用的对物光学元件,上述光拾取装置具有:射出第一波长λ1的第一光束的第一光源;射出第二波长λ2(λ2>λ1)的第二光束的第二光源;以及射出第三波长λ3(λ3>λ2)的第三光束的第三光源,上述光拾取装置使用上述第一光束进行具有厚度t1的保护基板的第1光盘的信息的记录和/或重放,使用上述第二光束进行具有厚度t2(t1≤t2)的保护基板的第2光盘的信息的记录和/或重放,使用上述第三光束进行具有厚度t3(t2<t3)的保护基板的第3光盘的信息的记录和/或重放, 
上述对物光学元件使上述第一光束聚光于上述第1光盘的信息记录面上,使上述第二光束聚光于上述第2光盘的信息记录面上,使上述第三光束聚光于上述第3光盘的信息记录面上,其特征在于: 
上述对物光学元件的光学面具有中央区域和上述中央区域的周围的周边区域的至少二个区域,上述中央区域具有第一光路差赋予结构,上述周边区域具有第二光路差赋予结构, 
上述对物光学元件使通过上述对物光学元件的上述中央区域的上述第一光束聚光于上述第1光盘的信息记录面上以便能进行信息的记录和/或重放,使通过上述对物光学元件的上述中央区域的上述第二光束聚光于上述第2光盘的信息记录面上以便能进行信息的记录和/或重放,使通过上述对物光学元件的上述中央区域的上述第三光束聚光于上述第3光盘的信息记录面上以便能进行信息的记录和/或重放, 
上述对物光学元件使通过上述对物光学元件的上述周边区域的上述第一光束聚光于上述第1光盘的信息记录面上以便能进行信息的记录和/或重放,使通过上述对物光学元件的上述周边区域的上述第二光束聚光于上述第2光盘的信息记录面上以便能进行信息的记录和/或重放, 
利用通过了上述对物光学元件的上述第一光路差赋予结构的上 述第三光束来形成上述第三光束形成的光点的光点直径为最小的第一最佳聚焦点和上述第三光束形成的光点的光点直径为比第一最佳聚焦点其次小的第二最佳聚焦点, 
上述第一最佳聚焦点和上述第二最佳聚焦点满足下述的式(1), 
在通过了上述对物光学元件的上述第三光束在上述第3光盘的信息记录面上形成的光点中,在从光轴方向看时,按从光点的中心朝向外侧的顺序形成光量密度高的光点中心部、光量密度比上述光点中心部低的光点中间部、光量密度比上述光点中间部高但比上述光点中心部低的光点周边部, 
上述光点中心部用于上述第3光盘的信息的记录和/或重放,上述光点中间部和上述光点周边部不用于上述第3光盘的信息的记录和/或重放, 
利用通过了上述对物光学元件的上述第二光路差赋予结构的上述第三光束在上述第3光盘的信息记录面上形成上述光点周边部。 
0<L/f<0.05            (1) 
其中,f[mm]指的是通过上述第一光路差赋予结构、形成上述第一最佳聚焦点的上述第三光束的焦距,L[mm]指的是上述第一最佳聚焦点与上述第二最佳聚焦点之间的距离。 
(项21)项20中所述的对物光学元件,其特征在于: 
满足下述的式(2)和(2’)。 
δSAH/δλ≤0.010(λrms/nm)          (2) 
δSAH=√((δSA5)2+(δSA7)2+(δSA9)2)     (2’) 
其中,δSA5指的是:在用波长从408nm的使用波长偏移了的λx的波长的光束来进行上述第1光盘的记录和/或重放时,在上述λx的波长的光束对于对物光学元件的倍率且3次的球面像差SA3成为0的倍率下发生的5次的球面像差, 
δSA7指的是:在用上述λx的波长的光束进行上述第1光盘的记录和/或重放时,在上述λx的波长的光束对于对物光学元件的倍率且3次的球面像差SA3成为0的倍率下发生的7次的球面像差, 
δSA9指的是:在用波长从408nm的使用波长偏移了的上述λx的波长的光束来进行上述第1光盘的记录和/或重放时,在上述λx的波长的光束对于对物光学元件的倍率且3次的球面像差SA3成为0的倍率下发生的9次的球面像差。δλ指的是408nm与λxnm的差的绝对值。 
(项22)项20或项21中所述的对物光学元件,其特征在于: 
在将上述对物光学元件的半径方向的离光轴的距离定为横轴、将上述第一光束通过了上述对物光学元件时由上述对物光学元件给予的光路差定为纵轴的曲线图中,在上述对物光学元件的从上述第一光束的设计波长偏移了5nm的波长下的上述曲线图具有不连续部,上述不连续部中的上述光路差的宽度是大于等于0且小于等于0.2λ1。 
(项23)项20至项22的任一项中所述的对物光学元件,其特征在于: 
满足下述的式(3)。 
η13≥40%           (3) 
其中,η13表示上述中央区域中的上述第三光束的光利用效率。 
(项24)项20至项23的任一项中所述的对物光学元件,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第一最佳聚焦点中上述第三光束形成的上述光点用于上述第3光盘的记录和/或重放,在上述第二最佳聚焦点中上述第三光束形成的上述光点不用于上述第3光盘的记录和/或重放。 
(项25)项20至项24的任一项中所述的对物光学元件,其特征在于: 
上述对物光学元件的光学面在上述周边区域的周围具有作为折射面的最周边区域,具有至少三个区域。 
(项26)项20至项24的任一项中所述的对物光学元件,其特征在于: 
上述对物光学元件的光学面在上述周边区域的周围具有带有第三光路差赋予结构的最周边区域,具有至少三个区域。 
(项27)项25或项26中所述的对物光学元件,其特征在于: 
上述对物光学元件使通过上述对物光学元件的上述最周边区域的上述第一光束聚光于上述第1光盘的信息记录面上以便能进行信息的记录和/或重放。 
(项28)项20至项27的任一项中所述的对物光学元件,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光路差赋予结构对通过了上述第一光路差赋予结构的上述第一光束和上述第二光束校正因上述第1光盘的保护基板的厚度t1与上述第2光盘的保护基板的厚度t2的差异而发生的球面像差。 
(项29)项20至项28的任一项中所述的对物光学元件,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光路差赋予结构对通过了上述第一光路差赋予结构的上述第一光束和上述第三光束校正因上述第1光盘的保护基板的厚度t1与上述第3光盘的保护基板的厚度t3的差异而发生的球面像差。 
(项30)项20至项29的任一项中所述的对物光学元件,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二光路差赋予结构对通过了上述第二光路差赋予结构的上述第一光束和上述第二光束校正因上述第1光盘的保护基板的厚度t1与上述第2光盘的保护基板的厚度t2的差异而发生的球面像差。 
(项31)项20至项30的任一项中所述的对物光学元件,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二光路差赋予结构对通过了上述第二光路差赋予结构的上述第一光束和上述第二光束校正因上述第一光源或第二光源的波长的微量的变动而发生的色球面像差。 
(项32)项20至项31的任一项中所述的对物光学元件,其特征在于: 
上述对物光学元件是单片透镜。 
(项33)一种具有光拾取装置的光信息记录重放装置,上述光拾取装置具有:射出第一波长λ1的第一光束的第一光源;射出第二波 长λ2(λ2>λ1)的第二光束的第二光源;射出第三波长λ3(λ3>λ2)的第三光束的第三光源;以及对物光学元件,用于使上述第一光束聚光于具有厚度t1的保护基板的第1光盘的信息记录面上,使上述第二光束聚光于具有厚度t2(t1≤t2)的保护基板的第2光盘的信息记录面上,使上述第三光束聚光于具有厚度t3(t2<t3)的保护基板的第3光盘的信息记录面上,上述光拾取装置通过使上述第一光束聚光于上述第1光盘的信息记录面上、使上述第二光束聚光于上述第2光盘的信息记录面上、使上述第三光束聚光于上述第3光盘的信息记录面上来进行信息的记录和/或重放,其特征在于: 
上述对物光学元件的光学面具有中央区域和上述中央区域的周围的周边区域的至少二个区域,上述中央区域具有第一光路差赋予结构,上述周边区域具有第二光路差赋予结构, 
上述对物光学元件使通过上述对物光学元件的上述中央区域的上述第一光束聚光于上述第1光盘的信息记录面上以便能进行信息的记录和/或重放,使通过上述对物光学元件的上述中央区域的上述第二光束聚光于上述第2光盘的信息记录面上以便能进行信息的记录和/或重放,使通过上述对物光学元件的上述中央区域的上述第三光束聚光于上述第3光盘的信息记录面上以便能进行信息的记录和/或重放, 
上述对物光学元件使通过上述对物光学元件的上述周边区域的上述第一光束聚光于上述第1光盘的信息记录面上以便能进行信息的记录和/或重放,使通过上述对物光学元件的上述周边区域的上述第二光束聚光于上述第2光盘的信息记录面上以便能进行信息的记录和/或重放, 
利用通过了上述对物光学元件的上述第一光路差赋予结构的上述第三光束来形成上述第三光束形成的光点的光点直径为最小的第一最佳聚焦点和上述第三光束形成的光点的光点直径为比第一最佳聚焦点其次小的第二最佳聚焦点, 
上述第一最佳聚焦点和上述第二最佳聚焦点满足下述的式(1), 
在通过了上述对物光学元件的上述第三光束在上述第3光盘的 信息记录面上形成的光点中,在从光轴方向看时,按从光点的中心朝向外侧的顺序形成光量密度高的光点中心部、光量密度比上述光点中心部低的光点中间部、光量密度比上述光点中间部高但比上述光点中心部低的光点周边部, 
上述光点中心部用于上述第3光盘的信息的记录和/或重放,上述光点中间部和上述光点周边部不用于上述第3光盘的信息的记录和/或重放, 
利用通过了上述对物光学元件的上述第二光路差赋予结构的上述第三光束在上述第3光盘的信息记录面上形成上述光点周边部。 
0<L/f<0.05        (1) 
其中,f[mm]指的是通过上述第一光路差赋予结构、形成上述第一最佳聚焦点的上述第三光束的焦距,L[mm]指的是上述第一最佳聚焦点与上述第二最佳聚焦点之间的距离。 
以下详细地说明本发明的较为理想的形态。 
与本发明有关的光拾取装置具有第一光源、第二光源、第三光源的至少3个光源。再者,本发明的光拾取装置具有用于使第一光束聚光于第1光盘的信息记录面上、第二光束聚光于第2光盘的信息记录面上、第三光束聚光于第3光盘的信息记录面上的聚焦光学系统。此外,本发明的光拾取装置具有接受来自第1光盘、第2光盘或第3光盘的信息记录面的反射光束的受光元件。 
第1光盘具有厚度t1的保护基板和信息记录面。第2光盘具有厚度t2(t1≤t2)的保护基板和信息记录面。第3光盘具有厚度t3(t2<t3)的保护基板和信息记录面。较为理想的是,第1光盘是高密度光盘,第2光盘是DVD,第3光盘是CD,但不限于此。此外,t1<t2的情况与t1=t2的情况相比,一边利用单片的对物光学元件进行3个不同的光盘的记录和/或重放、一边使第3光盘的记录重放时的跟踪特性变得良好这一点是比较困难的,但本发明的形态可实现这一点。再有,第1光盘、第2光盘和第3光盘可以是具有多个信息记录面的多层的光盘。 
在本说明书中,作为高密度光盘的例子,可举出利用NA0.85的对物光学元件进行信息的记录/重放、保护基板的厚度约为0.1mm的规格的光盘(例如BD:蓝光盘)。此外,作为其它的高密度光盘的例子,可举出利用NA0.65至0.67的对物光学元件进行信息的记录/重放、保护基板厚度约为0.6mm的规格的光盘(例如HD DVD:也单单称为HD)。此外,在高密度光盘中也包含在信息记录面上具有约几~几十nm的厚度的保护膜(在本说明书中,假定保护基板也包含保护膜)的光盘、保护基板的厚度为0的光盘。此外,在高密度光盘中,作为信息的记录和/或重放的光源,假定也包含使用蓝紫色半导体激光器、蓝紫色SHG激光器的光磁盘。再者,在本说明书中,所谓DVD,是利用NA0.60至0.67的对物光学元件进行信息的记录/重放、保护基板的厚度约为0.6mm的DVD系列光盘的总称,包含DVD-ROM、DVD-Video、DVD-Audio、DVD-RAM、DVD-R、DVD-RW、DVD+R、DVD+RW等。此外,在本说明书中,所谓CD,是利用NA0.45~0.53左右的对物光学元件进行信息的记录/重放、保护基板的厚度约为1.2mm的CD系列光盘的总称,包含CD-ROM、CD-Audio、CD-Video、CD-R、CD-RW等。此外,关于记录密度,高密度光盘的记录密度最高,其次按DVD、CD的顺序降低。 
再有,关于保护基板的厚度t1、t2、t3,最好满足以下的条件式(11)、(12)、(13),但不限于此。 
0.0750mm≤t1≤0.125mm或0.5mm≤t1≤0.7mm    (11) 
0.5mm≤t2≤0.7mm    (12) 
1.0mm≤t3≤1.3mm    (13) 
在本说明书中,第一光源、第二光源、第三光源最好是激光器光源。作为激光器光源,最好使用半导体激光器、硅激光器等。从第一光源射出的第一光束的第一波长λ1、从第二光源射出的第二光束的第二波长λ2(λ2>λ1)、从第三光源射出的第三光束的第三波长λ2(λ3>λ2)最好满足以下的条件式(9)、(10)。 
1.5×λ1<λ2<1.7×λ1        (9) 
1.9×λ1<λ3<2.1×λ1    (10) 
此外,在分别使用BD或HD、DVD和CD作为第1光盘、第2光盘和第3光盘的情况下,第一光源的第一波长λ1较为理想的是大于等于350nm且小于等于440nm、更为理想的是大于等于380nm且小于等于415nm,第二光源的第二波长λ2较为理想的是大于等于570nm且小于等于680nm、更为理想的是大于等于630nm且小于等于670nm,第三光源的第三波长λ3较为理想的是大于等于750nm且小于等于880nm、更为理想的是大于等于760nm且小于等于820nm。 
此外,可对第一光源、第二光源、第三光源中至少2个光源进行单元化。所谓单元化,指的是例如将第一光源和第二光源固定容纳在1个封装体中,但不限于此,泛泛地包含以不能进行像差校正的方式固定了2个光源的状态。此外,除了光源外,可将后述的受光元件容纳在1个封装体中。 
作为受光元件,最好使用光二极管等的光检测器。在光盘上的信息记录面上反射了的光入射到受光元件上,使用其输出信号,可得到在各光盘上记录了的信息的读取信号。再者,检测因受光元件上的光点的形状变化、位置变化产生的光量变化,进行对焦检测、光道检测。根据该检测,可使对物光学元件移动以便能进行对焦、跟踪。受光元件可由多个光检测器构成。受光元件可具有主光检测器和子光检测器。例如,可作成在接受用于信息的记录重放的主光的光检测器的两侧面上设置2个子光检测器、利用该2个子光检测器接受跟踪调整用的子光那样的受光元件。此外,关于受光元件,可具有与各光源对应的多个受光元件。 
聚焦光学系统具有对物光学元件。聚焦光学系统可只具有对物光学元件,但聚焦光学系统除了对物光学元件外也可具有准直透镜等的中继透镜。所谓中继透镜,指的是在对物光学元件与光源之间配置的、改变光束的发散角的单个透镜或透镜组。准直透镜是中继透镜的一种,是使入射到准直透镜中的光成为平行光射出的透镜。再者,聚焦光学系统可具有将从光源射出了的光束分割为用于信息的记录重放 的主光束和用于跟踪等的二个子光束的衍射光学元件等的光学元件。在本说明书中,所谓对物光学元件,指的是在光拾取装置中在与光盘对置的位置上配置的、具有将从光源射出了的光束聚光于光盘的信息记录面上的功能的光学系统。较为理想的是,所谓对物光学元件,指的是在光拾取装置中在与光盘对置的位置上配置的、具有将从光源射出了的光束聚光于光盘的信息记录面上的功能的光学系统、进而可利用传动器至少在光轴方向上一体地位移的光学系统。对物光学元件可由大于等于二个的多个透镜和光学元件构成,也可只由单片的物镜构成,较为理想的是单片的物镜。此外,对物光学元件可以是玻璃透镜、也可以是塑料透镜,此外,也可以是在玻璃透镜上用光硬化性树脂等设置了光路差赋予结构的混合透镜。在对物光学元件具有多个透镜的情况下,可混合地使用玻璃透镜和塑料透镜。在对物光学元件具有多个透镜的情况下,可以是具有光路差赋予结构的平板光学系统与非球面透镜(可具有光路差赋予结构也可没有光路差赋予结构)的组合。此外,对物光学元件的折射面最好是非球面。此外,对物光学元件的设置光路差赋予结构的基面最好是非球面。 
此外,在将对物光学元件作成玻璃透镜的情况下,最好使用玻璃转移点Tg小于等于400℃的玻璃材料。通过使用玻璃转移点Tg小于等于400℃的玻璃材料,由于可进行温度比较低的成形,故可延长金属模的寿命。作为这样的玻璃转移点Tg低的玻璃材料,例如有(株)住田光学玻璃制的K-PG325、K-PG375(都是制品名)。 
但是,由于玻璃透镜的比重一般比树脂透镜的比重大,故如果将对物光学元件作成玻璃透镜,则重量变大,对驱动对物光学元件的传动器来说,负担加重。因此,在将对物光学元件作成玻璃透镜的情况下,最好使用比重小的玻璃材料。具体地说,比重小于等于3.0是较为理想的,比重小于等于2.8则更为理想。 
此外,在将对物光学元件作成塑料透镜的情况下,最好使用环状烯烃系列的树脂材料,即使在环状烯烃系列中,使用对于波长405nm的温度25℃下的折射率是1.54至1.60的范围内、伴随-5℃至70℃ 的温度范围内的温度变化的对于波长405nm的折射率变化率dN/dT(℃-1)是-20×10-5至-5×10-5(更为理想的是,-10×10-5至-8×10 -5)的范围内的树脂材料更为理想。此外,在将对物光学元件作成塑料透镜的情况下,最好将中继透镜也作成塑料透镜。 
或者,作为适合于本发明的对物光学元件的树脂材料,除了上述环状烯烃系列以外,有「アサ-マル树脂」。所谓「アサ-マル树脂」,是在成为母体材料的树脂中分散了直径小于等于30nm的粒子的树脂材料。在此,上述粒子具有与伴随成为母体材料的树脂的温度变化的折射率变化率符号相反的折射率变化率。一般来说,如果在透明的树脂材料中混合微粉末,则由于产生光的散射,透射率下降,故难以作为光学材料来使用,但通过使微粉末的大小成为比透射光束的波长小的大小,已知事实上不发生散射。 
树脂材料的折射率因温度上升而下降,但如果温度上升,则无机粒子的折射率上升。因此,通过将这些性质合在一起以互相抵消的方式起作用,也已知不产生折射率变化。作为本发明的对物光学元件的材料,通过利用在成为母体材料的树脂中分散30纳米、较为理想的是小于等于20纳米、更为理想的是10~15纳米的无机粒子的材料,可提供没有折射率的温度依存性或折射率的温度依存性极低的对物光学元件。 
例如,在丙烯酸树脂中分散了氧化铌(Nb2O5)的微粒子。成为母体材料的树脂按体积比为约80、氧化铌为约20的比例,将其均匀地混合。虽然存在微粒子容易凝集的问题,但利用对粒子表面给予电荷使其分散等的技术,可产生必要的分散状态。 
如后述那样,最好在对物光学元件的射出成形时以在线的方式进行成为母体材料的树脂与粒子的混合、分散。换言之,在混合、分散了后到成形为对物光学元件之前,最好不冷却、固化。 
再有,为了控制折射率的对于温度的变化的比例,可适当地增减该体积比率,也可混合多种纳米尺寸的无机粒子并使其分散。 
在比率中,在上述的例子中是80∶20,即4∶1,但可在90∶10 (9∶1)至60∶40(3∶2)之间适当地调整。如果比9∶1少,则抑制温度变化的效果小,相反,如果超过3∶2,则由于在树脂的成形性方面产生问题,故是不理想的。 
微粒子最好是无机物,进而最好是氧化物。而且,最好是氧化状态饱和、在该程度以上不氧化的氧化物。 
为了将与成为作为高分子有机化合物的母体材料的树脂的反应抑制得较低,是无机物这一点是较为理想的,此外,通过是氧化物,可防止伴随使用的性能恶化。特别是在高温化、照射激光这样的严酷的条件下,容易促进氧化,但只要是这样的无机氧化物的微粒子,就能防止因氧化引起的性能恶化。 
此外,为了防止因其它的主要原因引起的树脂的氧化,当然也可添加氧化防止剂。 
顺便说一下,作为成为母体材料的树脂,可适当地、较为理想地使用在日本公开专利公报的特开2004-144951号、特开2004-144954号和特开2004-144953号等中记载了的那样的树脂。 
作为在热可塑性树脂中分散的无机微粒子不作特别限定,可从所得到的热可塑性树脂组成物的因温度引起的折射率的变化率(以后定为|dn/dT|)小这样的能达到本发明的目的的无机微粒子中任意地选择。具体地说,使用氧化物微粒子、金属盐微粒子、半导体微粒子等是较为理想的,从这些微粒子中适当地选择在作为光学元件使用的波长区域中不产生吸收、发光、荧光等的微粒子是较为理想的。 
作为在本发明中使用的氧化物微粒子,可使用构成金属氧化物的金属是从由Li、Na、Mg、Al、Si、K、Ca、Sc、Ti、V、Cr、Mn、Fe、Co、Ni、Cu、Zn、Rb、Sr、Y、Nb、Zr、Mo、Ag、Cd、In、Sn、Sb、Cs、Ba、La、Ta、Hf、W、Ir、Tl、Pb、Bi和稀土类金属构成的一组中选择的1种或大于等于2种的金属的金属氧化物,具体地说,例如可举出氧化硅、氧化钛、氧化锌、氧化铝、氧化锆、氧化铪、氧化铌、氧化钽、氧化镁、氧化钙、氧化锶、氧化钡、氧化铟、氧化锡、氧化铅、作为由这些氧化物构成的复氧化物的铌酸锂、铌酸 钾、钽酸锂、铝镁氧化物(MgAl2O4)等。此外,作为在本发明中使用的氧化物微粒子,也可使用稀土类氧化物,具体地说,还可举出氧化钪、氧化钇、氧化镧、氧化铈、氧化镨、氧化钕、氧化钐、氧化铕、氧化钆、氧化铽、氧化镝、氧化钬、氧化饵、氧化铥、氧化镱、氧化镥等。作为金属盐微粒子,可举出碳酸盐、磷酸盐、硫酸盐等,具体地说,可举出碳酸钙、磷酸铝等。 
此外,所谓本发明中的半导体微粒子,意味着半导体结晶组成的微粒子,作为该半导体结晶组成的具体的组成例,可举出碳、硅、锗、锡等的周期表第14族元素的单质、磷(黑磷)等周期表第15族元素的单质、硒、碲等周期表第16族元素的单质、碳化硅(SiC)等的由多个周期表第14族元素构成的化合物、氧化锡(IV)(SnO2)、硫化锡(II,IV)(Sn(II)Sn(IV)S3)、硫化锡(IV)(SnS2)、硫化锡(II)(SnS)、硒化锡(II)(SnSe)、碲化锡(II)(SnTe)、硫化铅(II)(PbS)、硒化铅(II)(PbSe)、碲化铅(II)(PbTe)等的周期表第14族元素与周期表第16族元素的化合物、氮化硼(BN)、磷化硼(BP)、砷化硼(BAs)、氮化铝(AlN)、磷化铝(AlP)、砷化铝(AlAs)、锑化铝(AlSb)、氮化镓(GaN)、磷化镓(GaP)、砷化镓(GaAs)、锑化镓(GaSb)、氮化铟(InN)、磷化铟(InP)、砷化铟(InAs)、锑化铟(InSb)等的周期表第13族元素与周期表第15族元素的化合物(或III-V族化合物半导体)、硫化铝(Al2S3)、硒化铝(Al2Se3)、硫化镓(Ga2S3)、硒化镓(Ga2Se3)、碲化镓(Ga2Te3)、氧化铟(In2O3)、硫化铟(In2S3)、硒化铟(In2Se3)、碲化铟(In2Te3)等的周期表第13族元素与周期表第16族元素的化合物、氯化铊(I)(TlCl)、溴化铊(I)(TlBr)、碘化铊(I)(TlI)等的周期表第13族元素与周期表第17族元素的化合物、氧化锌(ZnO)、硫化锌(ZnS)、硒化锌(ZnSe)、碲化锌(ZnTe)、氧化镉(CdO)、硫化镉(CdS)、硒化镉(CdSe)、碲化镉(CdTe)、硫化汞(HgS)、硒化汞(HgSe)、碲化汞(HgTe)等的周期表第12族元素与周期表第16族元素的化合物(或II-VI族化合物半导体)、硫化砷(III) (As2S3)、硒化砷(III)(As2Se3)、碲化砷(III)(As2Te3)、硫化锑(III)(Sb2S3)、硒化锑(III)(Sb2Se3)、碲化锑(III)(Sb2Te3)、硫化铋(III)(Bi2S3)、硒化铋(III)(Bi2Se3)、碲化铋(III)(Bi2Te3)等的周期表第15族元素与周期表第16族元素的化合物、氧化铜(I)(Cu2O)、硒化铜(I)(Cu2Se)等的周期表第11族元素与周期表第16族元素的化合物、氯化铜(I)(CuCl)、溴化铜(I)(CuBr)、碘化铜(I)(CuI)、氯化银(AgCl)、溴化银(AgBr)等的周期表第11族元素与周期表第17族元素的化合物、氧化镍(II)(NiO)等的周期表第10族元素与周期表第16族元素的化合物、氧化钴(II)(CoO)、硫化钴(II)(CoS)等的周期表第9族元素与周期表第16族元素的化合物、四氧化三铁(Fe3O4)、硫化铁(II)(FeS)等的周期表第8族元素与周期表第16族元素的化合物、氧化锰(II)(MnO)等的周期表第7族元素与周期表第16族元素的化合物、硫化钼(IV)(MoS2)、氧化钨(IV)(WO2)等的周期表第6族元素与周期表第16族元素的化合物、氧化钒(II)(VO)、氧化钒(IV)(VO2)、氧化钽(V)(Ta2O5)等的周期表第5族元素与周期表第16族元素的化合物、氧化钛(TiO2、Ti2O5、Ti2O3、Ti5O9)等的周期表第4族元素与周期表第16族元素的化合物、硫化镁(MgS)、硒化镁(MgSe)等的周期表第2族元素与周期表第16族元素的化合物、氧化镉(II)铬(III)(CdCr2O4)、硒化镉(II)铬(III)(CdCr2Se4)、硫化铜(II)铬(III)(CuCr2S4)、硒化汞(II)铬(III)(HgCr2Se4)等的硫族尖晶石类、钛酸钡(BaTiO3)等。再有,也同样地例示如G.Schmid等;在Adv.Mater.,4卷,494页(1991)中报告了的(BN) 75(BF2)15F15或如D.Fenske等;在Angew.Chem.Int.Ed.Engl.,29卷,1452页(1990)中报告了的Cu146Se73(三乙基磷)22那样结构被确定了的半导体原子团。 
一般来说,热可塑性树脂的dn/dT具有负的值,即伴随温度的上升折射率减小。因而,为了有效地减小热可塑性树脂组成物的|dn/dT|,最好使dn/dT大的微粒子分散在上述热可塑性树脂组成 物中。在使用具有与热可塑性树脂的dn/dT为同一符号的值的微粒子的情况下,微粒子的dn/dT的绝对值最好比作为母体材料的热可塑性树脂的dn/dT小。再者,最好使用具有与作为母体材料的热可塑性树脂的dn/dT符号相反的dn/dT的微粒子、即具有正的值的dn/dT的微粒子。通过使这样的微粒子分散在热可塑性树脂中,可用少的量有效地减小热可塑性树脂组成物的|dn/dT|。可根据作为母体材料的热可塑性树脂的dn/dT的值适当地选择被分散的微粒子的dn/dT,但在使微粒子分散在一般来说对光学元件较为理想地被使用的热可塑性树脂中的情况下,微粒子的dn/dT比-20×10-6大是较为理想的,比-10×10-6大则更为理想。作为dn/dT大的微粒子,最好例如使用氮化钾、硫化锌、氧化锌、铌酸锂、钽酸锂等。 
另一方面,在使微粒子分散在热可塑性树脂中的情况下,希望作为母体材料的热可塑性树脂与微粒子的折射率的差小。根据发明者们的研究的结果可知,如果热可塑性树脂与被分散的微粒子的折射率的差小,则在使光透过的情况下难以引起散射。还发现了在使微粒子分散在热可塑性树脂中时,粒子越大,越容易引起使光透过了时的散射,但如果热可塑性树脂与被分散的微粒子的折射率的差小,则即使使用比较大的微粒子,光的散射发生的程度也较小。热可塑性树脂与被分散的微粒子的折射率的差是0~0.3的范围是较为理想的,进而是0~0.15的范围则更为理想。 
作为光学元件较为理想地被使用的热可塑性树脂的折射率大多约为1.4~1.6,作为在这些热可塑性树脂中使之分散的材料,例如较为理想地使用氧化硅、碳酸钙、磷酸铝、氧化铝、氧化镁、铝镁氧化物等。 
此外,可知通过使折射率比较低的微粒子分散,可有效地减小热可塑性树脂组成物的dn/dT。关于分散了折射率低的微粒子的热可塑性树脂组成物的|dn/dT|减小的原因,虽然还不了解其细节,但可认为微粒子的折射率越低,树脂组成物中的无机微粒子的体积分率的温度变化越不在减小树脂组成物的|dn/dT|的方向上起作用。作为 折射率比较低的微粒子,例如较为理想地使用氧化硅、碳酸钙、磷酸铝。 
使热可塑性树脂组成物的dn/dT的减少效果、光透过性、所希望的折射率等全部同时提高是困难的,根据对热可塑性树脂要求的特性,考虑微粒子自身的dn/dT的大小、微粒子的dn/dT与作为母体材料的热可塑性树脂的dn/dT的差和微粒子的折射率等,可适当地选择分散在热可塑性树脂中的微粒子。再者,适当地选择与作为母体材料的热可塑性树脂的相性、即对于热可塑性树脂的分散性并使用难以引起散射的微粒子这一点在维持光透过性方面是较为理想的。 
例如,在将较为理想地用于光学元件的环状烯烃聚合物用作母体材料的情况下,作为既维持光透过性、又减小|dn/dT|的微粒子,可较为理想地使用氧化硅。 
关于上述的微粒子,可使用1种无机微粒子,或可合并使用多种无机微粒子。通过使用具有不同的性质的无机微粒子,也可更高效地提高成为必要的特性。 
此外,与本发明有关的微粒子的平均粒子直径大于等于1nm且小于等于30nm是较为理想的,大于等于1nm且小于等于20nm则更为理想,大于等于1nm且小于等于10nm尤为理想。在平均粒子直径不到1nm的情况下,因为无机微粒子的分散变得困难,存在不能得到所希望的性能的危险,故平均粒子直径大于等于1nm是较为理想的,此外,如果平均粒子直径超过30nm,则因为所得到的热可塑性树脂组成物变得混浊等,透明性下降,存在光线透射率不到70%的危险,故平均粒子直径小于等于30nm是较为理想的。这里所说的平均粒子直径指的是将各粒子换算为相同的体积的球时的直径(球换算粒径)的体积平均值。 
再者,无机微粒子的形状不作特别限定,但可合适地使用球状的微粒子。具体地说,粒子的最小直径(在引与微粒子的外周相接的2条接线的情况下的该接线间的距离的最小值)/最大直径(在引与微粒子的外周相接的2条接线的情况下的该接线间的距离的最大值)是 0.5~1.0是较为理想的,是0.7~1.0则更为理想。 
此外,即使关于粒子直径的分布也不作特别限制,但为了更高效地呈现效果,与使用具有宽的分布的粒子直径相比,可合适地使用具有比较窄的分布的粒子直径。 
以下记载关于对物光学元件。对物光学元件的至少一个光学面具有中央区域、中央区域的周围的周边区域。更为理想的是,对物光学元件的至少一个光学面在周边区域的周围具有最周边区域。通过设置最周边区域,可更适当地进行对于高NA的光盘的记录和/或重放。中央区域最好是包含对物光学元件的光轴的区域,但也可以是不包含对物光学元件的光轴的区域。最好在同一光学面上设置了中央区域、周边区域和最周边区域。如图1中所示,在同一光学面上将中央区域CN、周边区域MD、最周边区域OT设置成以光轴为中心的同心圆状是较为理想的。此外,在对物光学元件的中央区域中设置了第一光路差赋予结构,在周边区域中设置了第二光路差赋予结构。在具有最周边区域的情况下,最周边区域可以是折射面,也可以在最周边区域中设置了第三光路差赋予结构。中央区域、周边区域和最周边区域分别邻接是较为理想的,但也可在其间稍微有间隙。 
在对物光学元件的中央区域的面积的大于等于70%的区域中设置了第一光路差赋予结构是较为理想的,大于等于90%则更为理想。更为理想的是,在中央区域的整个面上设置了第一光路差赋予结构。在对物光学元件的周边区域的面积的大于等于70%的区域中设置了第二光路差赋予结构是较为理想的,大于等于90%则更为理想。更为理想的是,在周边区域的整个面上设置了第二光路差赋予结构。在对物光学元件的最周边区域的面积的大于等于70%的区域中设置了第三光路差赋予结构是较为理想的,大于等于90%则更为理想。更为理想的是,在最周边区域的整个面上设置了第三光路差赋予结构。 
再有,在本说明书中所说的光路差赋予结构,是对于入射光束附加光路差的结构的总称。在光路差赋予结构中也包含赋予相位差的相位差赋予结构。此外,在相位差赋予结构中包含衍射结构。光路差赋 予结构具有阶差,较为理想的是具有多个阶差。利用该阶差对入射光束附加光路差和/或相位差。利用光路差赋予结构附加的光路差可以是入射光束的波长的整数倍,也可以是入射光束的波长的非整数倍。可用周期的间隔在光轴垂直方向上配置阶差,也可用非周期的间隔在光轴垂直方向上配置阶差。 
光路差赋予结构最好具有以光轴为中心的同心圆状的多个环带。此外,光路差赋予结构可采取各种各样的剖面形状(在包含光轴的面中的剖面形状)。作为最一般的光路差赋予结构的剖面形状,是图2(a)中记载的那样的光路差赋予结构的包含光轴的剖面形状是锯齿状的情况。在平面的光学元件上设置了光路差赋予结构的情况下剖面看起来是阶梯状的,但在非球面透镜面等上设置了同样的光路差赋予结构的情况下呈如图2(a)的那样的锯齿状的剖面形状。因而,在本说明书中所说的锯齿状的剖面形状中假定也包含阶梯状的剖面形状。本说明书的第一光路差赋予结构和第二光路差赋予结构可作成重叠了其剖面形状不同的锯齿状的光路差赋予结构的结构,例如图2(b)是重叠了细的锯齿状的结构和粗的锯齿状的结构的结构。 
可在对物光学元件的不同的光学面上设置了在对物光学元件的中央区域中设置的第一光路差赋予结构和在对物光学元件的周边区域中设置的第二光路差赋予结构,但最好在同一光学面上设置。通过在在同一光学面上设置,由于可减少制造时的偏芯误差,故是较为理想的。此外,与对物光学元件的光盘一侧的面相比,在对物光学元件的光源一侧的面上设置第一光路差赋予结构和第二光路差赋予结构是较为理想的。此外,在对物光学元件具有带有第三光路差赋予结构的最周边区域的情况下,最好也在与第一光路差赋予结构和第二光路差赋予结构为同一的光学面上设置第三光路差赋予结构。 
再有,在对物光学元件具有第四光路差赋予结构的情况下,最好在与设置了第一光路差赋予结构和第二光路差赋予结构的光学面不同的光学面上设置。此外,最好在对物光学元件的光盘一侧的面上设置第四光路差赋予结构。 
对物光学元件分别使通过设置了对物光学元件的第一光路差赋予结构的中央区域的第一光束、第二光束和第三光束聚光为形成聚光光点。较为理想的是,对物光学元件使通过设置了对物光学元件的第一光路差赋予结构的中央区域的第一光束聚光于第1光盘的信息记录面上以便能进行信息的记录和/或重放。此外,对物光学元件使通过设置了对物光学元件的第一光路差赋予结构的中央区域的第二光束聚光于第2光盘的信息记录面上以便能进行信息的记录和/或重放。再者,对物光学元件使通过设置了对物光学元件的第一光路差赋予结构的中央区域的第三光束聚光于第3光盘的信息记录面上以便能进行信息的记录和/或重放。此外,在第1光盘的保护基板的厚度t1与第2光盘的保护基板的厚度t2不同的情况下,第一光路差赋予结构对于通过第一光路差赋予结构的第一光束和第二光束校正因第1光盘的保护基板的厚度t1与第2光盘的保护基板的厚度t2的差异而发生的球面像差和/或因第一光束与第二光束的波长的差异而发生的球面像差是较为理想的。再者,第一光路差赋予结构对于通过了第一光路差赋予结构的第一光束和第三光束校正因第1光盘的保护基板的厚度t1与第3光盘的保护基板的厚度t3的差异而发生的球面像差和/或因第一光束与第三光束的波长的差异而发生的球面像差是较为理想的。 
此外,利用通过了对物光学元件的第一光路差赋予结构的第三光束形成第三光束形成的光点的光点直径为最小的第一最佳聚焦点和第三光束形成的光点的光点直径为比第一最佳聚焦点其次小的第二最佳聚焦点。再有,在此所说的最佳聚焦点,假定指的是光束宽度在某个散焦的范围内成为极小的点。即,所谓利用第三光束形成第一最佳聚焦点和第二最佳聚焦点是在第三光束中在某个散焦的范围内光束宽度为极小的点至少存在2点。再有,在通过了第一光路差赋予结构的第三光束中光量为最大的衍射光形成第一最佳聚焦点、光量为其次大的衍射光形成第二最佳聚焦点是较为理想的。此外,在形成第一最佳聚焦点的衍射光的衍射效率比形成第二最佳聚焦点的衍射光的衍射效率大、其差是大于等于15%(最好大于等于30%)的情况下, 可提高第三光束中的光利用效率这样的本发明的效果变得更显著。 
此外,在第一最佳聚焦点中第三光束形成的光点用于第3光盘的记录和/或重放、在第二最佳聚焦点中第三光束形成的光点不用于第3光盘的记录和/或重放是较为理想的,但不否定在第一最佳聚焦点中第三光束形成的光点不用于第3光盘的记录和/或重放、在第二最佳聚焦点中第三光束形成的光点用于第3光盘的记录和/或重放那样的形态。再有,在对物光学元件的光源一侧的面上设置第一光路差赋予结构的情况下,可考虑第二最佳聚焦点与第一最佳聚焦点相比接近于对物光学元件的情况和离对物光学元件远的情况这两者。例如,在第三光束的0次衍射光形成第二最佳聚焦点的情况下,第二最佳聚焦点的位置与利用第三光束的1次衍射光形成的第一最佳聚焦点相比接近于对物光学元件。另一方面,在第三光束的2次衍射光形成第二最佳聚焦点的情况下,第二最佳聚焦点的位置与利用第三光束的1次衍射光形成的第一最佳聚焦点相比离对物光学元件远。 
再者,第一最佳聚焦点和第二最佳聚焦点满足下述的式(1)。 
0<L/f<0.05         (1) 
其中,f[mm]指的是通过上述第一光路差赋予结构、形成上述第一最佳聚焦点的上述第三光束的焦距,L[mm]指的是上述第一最佳聚焦点与上述第二最佳聚焦点之间的距离。 
再有,满足下述的式(1’)更为理想。 
0.01≤L/f≤0.043           (1’) 
再有,满足下述的式(1”)尤为理想。 
0.016≤L/f≤0.042          (1”) 
此外,L大于等于0.03mm且小于等于0.11mm是较为理想的。再者,f大于等于1.8mm且小于等于3.0mm是较为理想的。 
为了既可提高第3光盘的记录和/或重放时的光利用效率、又可在第1光盘和第2光盘的记录和/或重放时维持充分的光利用效率,满足上述式(1)、(1’)或(1”)是较为理想的。 
此外,对物光学元件分别使通过设置了对物光学元件的第二光路 差赋予结构的周边区域的第一光束和第二光束聚光为形成聚光光点。较为理想的是,对物光学元件使通过设置了对物光学元件的第二光路差赋予结构的周边区域的第一光束聚光于第1光盘的信息记录面上以便能进行信息的记录和/或重放。此外,对物光学元件使通过设置了对物光学元件的第二光路差赋予结构的周边区域的第二光束聚光于第2光盘的信息记录面上以便能进行信息的记录和/或重放。此外,在第1光盘的保护基板的厚度t1与第2光盘的保护基板的厚度t2不同的情况下,第二光路差赋予结构对于通过第二光路差赋予结构的第一光束和第二光束校正因第1光盘的保护基板的厚度t1与第2光盘的保护基板的厚度t2的差异而发生的球面像差和/或因第一光束与第二光束的波长的差异而发生的球面像差是较为理想的。 
此外,作为较为理想的形态,可举出通过了周边区域的第三光束不用于第3光盘的记录和/或重放的形态。使通过了周边区域的第三光束在第3光盘的记录和/或重放上不有助于聚光光点的形成是较为理想的。即,通过设置了对物光学元件的第二光路差赋予结构的周边区域的第三光束在第3光盘的记录和/或重放上形成反射光斑是较为理想的。如图3中所示,通过了对物光学元件的第三光束在第3光盘的信息记录面上形成的光点中,按从光轴一侧(或光点中心部)朝向外侧的顺序,有光量密度高的光点中心部SCN、光量密度比光点中心部低的光点中间部SMD、光量密度比光点中间部高但比光点中心部低的光点周边部SOT。光点中心部用于光盘的信息的记录和/或重放,光点中间部和光点周边部不用于光盘的信息的记录和/或重放。在上述中,将该光点周边部说成反射光斑。即,通过了在对物光学元件的周边区域中设置了的第二光路差赋予结构的第三光束在第3光盘的信息记录面上形成光点周边部。再有,在此所说的第三光束的聚光光点或光点最好是第一最佳聚焦点中的光点。此外,即使在通过了对物光学元件的第二光束中,在第2光盘的信息记录面上形成的光点最好也具有光点中心部、光点中间部、光点周边部。 
再有,通过在对物光学元件的周边区域中设置第二光路差赋予结 构而作成了通过对物光学元件的周边区域的第三光束在第3光盘的信息记录面上形成反射光斑那样的结构的情况下,为了进行第1光盘的记录和/或重放而使用第一光束,产生第1波长从设计波长变化了或在产生了温度变化时较大地发生高次的球面像差那样的问题。再有,在此所说的高次的球面像差,指的是大于等于5次且小于等于9次的球面像差。因此,第二光路差赋予结构通过具有后述的第二基础结构、第四基础结构或第五基础结构,即使对于第1光盘使用第一波长、第1波长从设计波长起变化了或在产生了温度变化的情况下,也能降低高次的球面像差。特别理想的是满足下述的式(2)和(2’)。更为理想的是满足下述的式(2”)。 
δSAH/δλ≤0.010(λrms/nm)           (2) 
δSAH=√((δSA5)2+(δSA7)2+(δSA9)2)     (2’) 
δSAH/δλ≤0.008(λrms/nm)(2”) 
其中,δSA5指的是:在用波长从408nm的使用波长偏移了的λx的波长的光束来进行上述第1光盘的记录和/或重放时,在λx的波长的光束对于对物光学元件的倍率且3次的球面像差SA3成为0的倍率下发生的5次的球面像差,δSA7指的是:在用上述λx的波长的光束进行上述第1光盘的记录和/或重放时,在λx的波长的光束对于对物光学元件的倍率且3次的球面像差SA3成为0的倍率下发生的7次的球面像差,δSA9指的是:在用波长从408nm的使用波长偏移了的上述λx的波长的光束来进行上述第1光盘的记录和/或重放时,在λx的波长的光束对于对物光学元件的倍率且3次的球面像差SA3成为0的倍率下发生的9次的球面像差。δλ指的是408nm与λxnm的差的绝对值。δλ最好小于等于10nm。 
此外,为了减少高次的球面像差,在将上述对物光学元件的半径方向的离光轴的距离定为横轴、将上述第一光束通过了上述对物光学元件时由上述对物光学元件给予的光路差定为纵轴的曲线图中,在上述对物光学元件的从上述第一光束的设计波长偏移了5nm的波长下的上述曲线图具有不连续部且上述不连续部中的上述光路差的宽度 是大于等于0且小于等于0.2λ1是较为理想的。再有,在光路差的宽度是0的情况下,曲线图没有不连续部。 
此外,第二光路差赋予结构最好对通过了第二光路差赋予结构的第一光束和第二光束校正因第一光源和第二光源的波长的微量的变动发生的色球面像差。所谓波长的微量的变动,指的是±10nm以内的变动。例如,在第一光束从波长λ1起变化了±5nm时,利用第二光路差赋予结构补偿通过了周边区域的第一光束的球面像差的变动,使第1光盘的信息记录面上的波面像差的变化量大于等于0.010λ1rms且小于等于0.095λ1rms是较为理想的。此外,在第二光束从波长λ2起变化了±5nm时,利用第二光路差赋予结构补偿通过了周边区域的第二光束的球面像差的变动,使第2光盘的信息记录面上的波面像差的变化量大于等于0.002λ2rms且小于等于0.03λ2rms是较为理想的。由此,可校正起因于由作为光源的激光器的波长的制造误差、个体误差引起的波长的离散性的像差。 
第二光路差赋予结构最好对通过了第二光路差赋予结构的第一光束和第二光束也校正因对物光学元件的温度变化而发生的球面像差。例如,在对物光学元件的温度变化了±30℃时,利用第二光路差赋予结构补偿通过了周边区域的第一光束或第二光束的球面像差的变动,使第1光盘的信息记录面上的波面像差的变化量大于等于0.010λ1rms且小于等于0.095λ1rms是较为理想的,使第2光盘的信息记录面上的波面像差的变化量大于等于0.002λ2rms且小于等于0.03λ2rms是较为理想的。 
在对物光学元件具有最周边区域的情况下,对物光学元件使通过对物光学元件的最周边区域的第一光束聚光于第1光盘的信息记录面上以便能进行信息的记录和/或重放。此外,在通过了最周边区域的第一光束中,最好在第1光盘的记录和/或重放时校正了其球面像差。 
此外,作为较为理想的形态,可举出通过了最周边区域的第二光束不用于第2光盘的记录和/或重放、通过了最周边区域的第三光束不用于第3光盘的记录和/或重放的形态。使通过了最周边区域的第二光 束和第三光束分别不有助于在第2光盘和第3光盘的信息记录面上的聚光光点的形成是较为理想的。即,在对物光学元件具有最周边区域的情况下,通过对物光学元件的最周边区域的第三光束在第3光盘的信息记录面上形成反射光斑是较为理想的。换言之,通过了对物光学元件的最周边区域的第三光束在第3光盘的信息记录面上形成光点周边部是较为理想的。此外,在对物光学元件具有最周边区域的情况下,通过对物光学元件的最周边区域的第二光束在第2光盘的信息记录面上形成反射光斑是较为理想的。换言之,通过了对物光学元件的最周边区域的第二光束在第2光盘的信息记录面上形成光点周边部是较为理想的。 
在最周边区域具有第三光路差赋予结构的情况下,第三光路差赋予结构可对通过了第三光路差赋予结构的第一光束校正因第一光源的波长的微量的变动发生的色球面像差。所谓波长的微量的变动,指的是±10nm以内的变动。例如,在第一光束从波长λ1起变化了±5nm时,利用第三光路差赋予结构补偿通过了最周边区域的第一光束的球面像差的变动,使第1光盘的信息记录面上的波面像差的变化量大于等于0.010λ1rms且小于等于0.095λ1rms是较为理想的。 
第三光路差赋予结构最好对通过了第三光路差赋予结构的第一光束也校正因对物光学元件的温度变化而发生的球面像差。例如,在对物光学元件的温度变化了±30℃时,利用第三光路差赋予结构补偿通过了最周边区域的第一光束的球面像差的变动,使第1光盘的信息记录面上的波面像差的变化量大于等于0.010λ1rms且小于等于0.095λ1rms是较为理想的。 
再有,第一光路差赋予结构最好是至少具有第一基础结构的结构。 
第一基础结构是使通过了第一基础结构的第一光束的1次的衍射光量比其它的任何次数的衍射光量大、第二光束的1次的衍射光量比其它的任何次数的衍射光量大、第三光束的1次的衍射光量比其它的任何次数的衍射光量大的光路差赋予结构。第一基础结构最好是使 通过了第一基础结构的第一光束、第二光束和第三光束的衍射角分别不同的光路差赋予结构。此外,第一基础结构的光轴方向的阶差量最好是对于第1光束给予第1波长的大致1个波长部分的光路差、对于第2光束给予第2波长的大致0.6个波长部分的光路差、对于第3光束给予第3波长的大致0.5个波长部分的光路差那样的阶差量。 
此外,也可按校正基于温度变化发生的球面像差的目的、校正色像差的目的和/或在全部的光盘的记录和/或重放时使平行光或大致平行光入射到对物光学元件上的目的,将在第一基础结构上重叠了第三基础结构或第五基础结构的结构作成第一光路差赋予结构。 
第三基础结构是使通过了第三基础结构的第一光束的2次的衍射光量比其它的任何次数的衍射光量大、第二光束的1次的衍射光量比其它的任何次数的衍射光量大、第三光束的1次的衍射光量比其它的任何次数的衍射光量大的光路差赋予结构。第三基础结构最好是使通过了第三基础结构的第二光束的衍射角与第一光束和第三光束的衍射角不同的光路差赋予结构。此外,第三基础结构的光轴方向的阶差量最好是对于第1光束给予第1波长的大致2个波长部分的光路差、对于第2光束给予第2波长的大致1.2个波长部分的光路差、对于第3光束给予第3波长的大致1个波长部分的光路差那样的阶差量。第五基础结构是使通过了第五基础结构的第一光束的10次的衍射光量比其它的任何次数的衍射光量大、第二光束的6次的衍射光量比其它的任何次数的衍射光量大、第三光束的5次的衍射光量比其它的任何次数的衍射光量大的光路差赋予结构。第五基础结构的光轴方向的阶差量最好是对于第1光束给予第1波长的大致10个波长部分的光路差、对于第2光束给予第2波长的大致6个波长部分的光路差、对于第3光束给予第3波长的大致5个波长部分的光路差那样的阶差量。 
此外,第二光路差赋予结构是至少具有既定的基础结构的结构。 
所谓既定的基础结构,是通过了既定的基础结构的第一光束的x次的衍射光量比其它的任何次数的衍射光量大、第二光束的y次的衍射光量比其它的任何次数的衍射光量大的光路差赋予结构。再有,x 和y满足下述的式(8)。 
0.9·(x·λ1)/(n1-1)≤(y·λ2)/(n2-1)≤1.2·(x·λ1)/(n1-1)(8) 
其中,x指的是0以外的整数,y指的是0以外的整数,n1指的是对物光学元件的第一光束下的折射率,n2指的是对物光学元件的第二光束下的折射率。 
作为满足上述式(8)的基础结构,例如可举出第二基础结构、第四基础结构或第五基础结构。 
第二基础结构是使通过了第二基础结构的第一光束的5次的衍射光量比其它的任何次数的衍射光量大、第二光束的3次的衍射光量比其它的任何次数的衍射光量大、第三光束的3次和2次的衍射光量比其它的任何次数的衍射光量大的光路差赋予结构。再有,在第三光束中,3次的衍射光量最好比2次的衍射光量大一些。第二基础结构的光轴方向的阶差量最好是对于第1光束给予第1波长的大致5个波长部分的光路差、对于第2光束给予第2波长的大致3个波长部分的光路差、对于第3光束给予第3波长的大致2.5个波长部分的光路差那样的阶差量。第四基础结构是使通过了第四基础结构的第一光束的3次的衍射光量比其它的任何次数的衍射光量大、第二光束的2次的衍射光量比其它的任何次数的衍射光量大、第三光束的2次和1次的衍射光量比其它的任何次数的衍射光量大的光路差赋予结构。再有,在第三光束中,2次的衍射光量最好比1次的衍射光量大一些。第四基础结构的光轴方向的阶差量最好是对于第1光束给予第1波长的大致3个波长部分的光路差、对于第2光束给予第2波长的大致1.9个波长部分的光路差、对于第3光束给予第3波长的大致1.6个波长部分的光路差那样的阶差量。再有,第二基础结构、第四基础结构或第五基础结构(特别是第二基础结构和第五基础结构)具有在温度上升、第一光源、第二光源和第三光源的波长伸展了时降低球面像差的功能,由此,可补偿伴随温度上升时的塑料的折射率下降的球面像差的过大,可得到良好的球面像差。再有,与第五基础结构相比,可使第 二基础结构的阶差的深度变浅。此外,也可在与其它的基础结构不同的母非球面(基面)上设置了第二光路差赋予结构的第二基础结构、第四基础结构或第五基础结构。此外,最好在设定为一边对入射了的光束给予上述的光路差、一边第二基础结构、第四基础结构或第五基础结构尽可能不对入射了的光束产生影响的母非球面(基面)上设置了第二光路差赋予结构的第二基础结构、第四基础结构或第五基础结构。再者,第二光路差赋予结构的第二基础结构、第四基础结构或第五基础结构最好是随着在与光轴正交的方向上离开光轴而进入光学元件的内侧、以某个部位为边界随着离开光轴而朝向光学元件的外侧那样的结构。(即,最好是渐渐地变深、以某个部位为边界而变浅的结构。) 
再有,较为理想的是满足下述的式(8’)。 
0.95·(x·λ1)/(n1-1)≤(y·λ2)/(n2-1)≤1.05·(x·λ1)/(n1-1)(8’) 
作为满足上述式(8’)的结构,例如可举出第二基础结构或第五基础结构等。再有,第四基础结构不满足式(8’)。 
此外,第二光路差赋予结构最好是在上述的既定的基础结构上重叠了其它的基础结构的结构,作为其它的基础结构,最好是上述的第三基础结构、上述的第四基础结构或第六基础结构的某一个。第六基础结构是使通过了第六基础结构的第一光束的0次的衍射光量比其它的任何次数的衍射光量大、第二光束的1次的衍射光量比其它的任何次数的衍射光量大、第三光束的0次的衍射光量比其它的任何次数的衍射光量大的光路差赋予结构。第六基础结构最好是具有多个4阶的小阶梯状结构的结构,小阶梯状结构的一阶的光轴方向的阶差量是对于第1光束给予第1波长的大致2个波长部分的光路差、对于第2光束给予第2波长的大致1.2个波长部分的光路差、对于第3光束给予第3波长的大致1个波长部分的光路差那样的阶差量,作为4极的小阶梯状结构整体,最好成为对于第1光束给予第1波长的大致8个波长部分的光路差、对于第2光束给予第2波长的大致5个波长部分的 光路差、对于第3光束给予第3波长的大致4个波长部分的光路差那样的结构。 
此外,也可按校正色像差的目的和/或在全部的光盘的记录和/或重放时使平行光或大致平行光入射到对物光学元件上的目的,在第二光路差赋予结构上再重叠第三基础结构。 
再者,在对物光学元件是塑料透镜的情况下,最好具有带有第三光路差赋予结构的最周边区域。在该情况下,第三光路差赋予结构最好是至少具有上述的第一基础结构、第二基础结构、第三基础结构、第四基础结构、第五基础结构或第八基础结构的某一个的结构。第八基础结构是使通过了第八基础结构的第一光束的4次的衍射光量比其它的任何次数的衍射光量大、第二光束的3次和2次的衍射光量比其它的任何次数的衍射光量大、第三光束的2次的衍射光量比其它的任何次数的衍射光量大的光路差赋予结构。此外,第八基础结构的光轴方向的阶差量最好是对于第1光束给予第1波长的大致4个波长部分的光路差、对于第2光束给予第2波长的大致2.5个波长部分的光路差、对于第3光束给予第3波长的大致2个波长部分的光路差那样的阶差量。再有,在第二光路差赋予结构具有第三基础结构的情况下,第三光路差赋予结构最好具有第一基础结构、第二基础结构、第四基础结构、第五基础结构或第八基础结构。另一方面,在第二光路差赋予结构具有第四基础结构的情况下,第三光路差赋予结构最好具有第一基础结构、第二基础结构、第三基础结构、第五基础结构或第八基础结构。此外,从制造上的观点来看,由于第二基础结构容易制造,故是较为理想的。此外,从可将伴随温度变化或波长变化的衍射斜率或光利用效率的变化幅度抑制得较小的观点来看,第三基础结构或第四基础结构是较为理想的,但特别是在第四基础结构中透射率有一些下降。因而,可根据目的来选择第三光路差赋予结构的基础结构。 
在对物光学元件是玻璃透镜或由アサ-マル树脂构成的透镜的情况下,最好具有作为折射面的最周边区域。 
此外,也可分别将第一光路差赋予结构、第二光路差赋予结构和 第三光路差赋予结构分成多个区域,在每个区域中由不同的基础结构构成。特别是可将第二光路差赋予结构和第三光路差赋予结构分成多个区域,在每个区域中由不同的基础结构构成。例如,将第二光路差赋予结构分成接近于光轴的一侧的内侧区域和其外侧的外侧区域,将内侧区域作成重叠了第二基础结构和第三基础结构的结构,将外侧区域作成除了第二基础结构和第三基础结构外重叠了后述的第七基础结构的结构。 
此外,从使金属模的制造变得容易、使金属模的转移性变得良好的观点来看,最好不使阶差的间距宽度过小。因而,在设计了重叠多个基础结构成为基础的光路差赋予结构时,在发生间距宽度小于等于5μm的环带的情况下,最好除去这样的间距宽度小于等于5μm的环带来得到最终的光路差赋予结构。在间距宽度小于等于5μm的环带呈凸状的情况下,通过削去环带来除去即可,在间距宽度小于等于5μm的环带呈凹状的情况下,通过填埋环带来除去即可。 
因而,至少第一光路差赋予结构的间距宽度全部比5μm大是较为理想的。较为理想的是,第一光路差赋予结构、第二光路差赋予结构和第三光路差赋予结构的全部的间距宽度比5μm大。 
此外,阶差量最好不过大。在重叠多个基础结构得到了的成为基础的光路差赋予结构的某个环带的阶差量比基准的值大的情况下,通过使环带的阶差量降低10·λB/(n-1)(μm),可减少过大的阶差量而不对光学性能产生影响。再有,作为基准的值,可设定任意的值,但最好将10·λB/(n-1)(μm)定为基准值。λB表示第一光束的设计波长(μm),n表示波长λB中的光学元件的折射率。 
此外,所谓间距宽度,指的是与光轴正交方向的一个环带的宽度。此外,所谓阶差量,指的是光轴方向的环带的阶差的深度。 
此外,从细长的环带少这一点在制造上是较为理想的观点来看,在第一光路差赋予结构的全部的环带中,(阶差量/间距宽度)小于等于1是较为理想的,更为理想的是小于等于0.8。更为理想的是,在全部的光路差赋予结构的全部的环带中,(阶差量/间距宽度)小于等 于1是较为理想的,更为理想的是小于等于0.8。 
将为了对第1光盘重放和/或记录信息所必要的对物光学元件的像侧数值孔径定为NA1,将为了对第2光盘重放和/或记录信息所必要的对物光学元件的像侧数值孔径定为NA2(NA1≥NA2),将为了对第3光盘重放和/或记录信息所必要的对物光学元件的像侧数值孔径定为NA3(NA2>NA3)。NA1大于等于0.8且小于等于0.9或大于等于0.55且小于等于0.7是较为理想的。特别是NA1是0.85是较为理想的。NA2大于等于0.55且小于等于0.7是较为理想的。特别是NA2是0.60是较为理想的。此外,NA3大于等于0.4且小于等于0.55是较为理想的。特别是NA3是0.45或0.53是较为理想的。 
在第三光束的使用时,在相当于大于等于0.9·NA3且小于等于1.2·NA3(更为理想的是大于等于0.95·NA3且小于等于1.15·NA3)的范围的部分中形成了对物光学元件的中央区域与周边区域的边界是较为理想的。更为理想的是,在相当于NA3的部分中形成了对物光学元件的中央区域与周边区域的边界。此外,在第二光束的使用时,在相当于大于等于0.9·NA2且小于等于1.2·NA2(更为理想的是大于等于0.95·NA2且小于等于1.15·NA2)的范围的部分中形成了对物光学元件的周边区域与最周边区域的边界是较为理想的。更为理想的是,在相当于NA2的部分中形成了对物光学元件的周边区域与最周边区域的边界。在第一光束的使用时,在相当于大于等于0.9·NA1且小于等于1.2·NA1(更为理想的是大于等于0.95·NA1且小于等于1.15·NA1)的范围的部分中形成了对物光学元件的最外周的外侧的边界是较为理想的。更为理想的是,在相当于NA1的部分中形成了对物光学元件的最外周的外侧的边界。 
在将通过了对物光学元件的第三光束聚光于第3光盘的信息记录面上的情况下,球面像差具有至少1个部位的不连续部是较为理想的。在该情况下,在第三光束的使用时,在大于等于0.9·NA3且小于等于1.2·NA3(更为理想的是大于等于0.95·NA3且小于等于1.15·NA3)的范围中存在不连续部是较为理想的。即使在将通过了对物光学元件 的第二光束聚光于第2光盘的信息记录面上的情况下,球面像差具有至少1个部位的不连续部也是较为理想的。在该情况下,在第二光束的使用时,在大于等于0.9·NA2且小于等于1.2·NA2(更为理想的是大于等于0.95·NA2且小于等于1.1·NA2)的范围中存在不连续部是较为理想的。 
此外,在球面像差连续了、没有不连续部的情况且将通过了对物光学元件的第三光束聚光于第3光盘的信息记录面上的情况下,在NA2中纵球面像差的绝对值大于等于0.03μm、在NA3中纵球面像差的绝对值小于等于0.02μm是较为理想的。更为理想的是,在NA2中纵球面像差的绝对值大于等于0.08μm、在NA3中纵球面像差的绝对值小于等于0.01μm。此外,在将通过了对物光学元件的第二光束聚光于第2光盘的信息记录面上的情况下,在NA1中纵球面像差的绝对值大于等于0.03μm、在NA2中纵球面像差的绝对值小于等于0.005μm是较为理想的。 
此外,由于衍射效率依赖于衍射结构的环带深度,故根据光拾取装置的用途,可适当地设定对于中央区域的各波长的衍射效率。例如,在对第1光盘进行记录和重放、对第二、第三光盘只进行重放的光拾取装置中,重视第一光束来设定中央区域和/或周边区域的衍射效率是较为理想的。另一方面,在对第1光盘只进行重放、对第二、第3光盘进行记录和重放的光拾取装置中,将中央区域的衍射效率定为重视第二、第三光束、将周边区域的衍射效率定为重视第二光束是较为理想的。 
在哪一种情况下,通过满足下述条件式(14),可确保利用各区域的面积加权平均计算的第一光束的高的衍射效率。 
η11≤η21               (14) 
其中,η11表示中央区域中的第一光束的衍射效率,η21表示周边区域中的第一光束的衍射效率,再有,在将中央区域的衍射效率定为重视第二、第三波长的光束的情况下,中央区域的第一光束的衍射效率变低,但在第1光盘的数值孔径比第3光盘的数值孔径大的情况 下,如果在第一光束的有效直径整体中考虑,则中央区域的衍射效率下降的影响不那么大。 
此外,最好满足下述的式(3)。 
η13≥40%                (3) 
其中,η13是中央区域中的第三光束的光利用效率。 
再有,本说明书中的光利用效率可如以下那样来定义。将是形成了第一光路差赋予结构和第二光路差赋予结构(和第三光路差赋予结构)的对物光学元件且隔断了入射到测定对象以外的区域的光束的情况下与测定中使用的光束对应的光盘的信息记录面上形成了的聚光光点的爱里盘内的光量定为A、将是由用同一材料形成且具有同一焦距、轴上厚度、数值孔径、波面像差、不形成第一光路差赋予结构、第二光路差赋予结构和第三光路差赋予结构的对物光学元件且隔断了入射到测定对象以外的区域的光束的情况下与测定中使用的光束对应的光盘的信息记录面上形成了的聚光光点的爱里盘内的光量定为B时由A/B计算的值。再有,所谓在此所说的爱里盘,指的是以聚光光点的光轴为中心的半径r’的圆。用r’=0.61·λ/NA来表示。 
为了既可提高进行第三光盘的记录和/或重放时的光利用效率、又可良好地进行第一光盘和第二光盘的记录和/或重放,最好将耀光(blaze)波长定为第一波长与第二波长之间的波长。更为理想的是,定为大于等于405nm且小于等于600nm。 
此外,在通过了第一光路差赋予结构的第三光束中,在成为最大的光量的衍射次数的衍射光的光量与成为其次大的光量的衍射次数的衍射光的光量的差、即形成第一最佳聚焦点的衍射光的光量与形成第二最佳聚焦点的衍射光的光量的差大于等于15%是较为理想的。更为理想的是大于等于30%。 
第一光束、第二光束和第三光束可作为平行光入射到对物光学元件中,也可作为发散光或收敛光入射到对物光学元件中。较为理想的是,第一光束的对于对物光学元件的入射光束的倍率m1满足下述的式(4)。 
-0.02<m1<0.02        (4) 
另一方面,在使第一光束作为发散光入射到对物光学元件中的情况下,第一光束入射到对物光学元件中时的对物光学元件的倍率m1最好满足下述的式(4’)。 
-0.10<m1<0.00          (4’) 
此外,在使第二光束作为平行光或大致平行光入射到对物光学元件中的情况下,第二光束的对于对物光学元件的入射光束的倍率m2最好满足下述的式(5)。 
-0.02<m2<0.02         (5) 
另一方面,在使第二光束作为发散光入射到对物光学元件中的情况下,第二光束入射到对物光学元件中时的对物光学元件的倍率m2最好满足下述的式(5’)。 
-0.10<m2<0.00          (5’) 
此外,在使第三光束作为平行光或大致平行光入射到对物光学元件中的情况下,第三光束的对于对物光学元件的入射光束的倍率m3最好满足下述的式(6)。 
-0.02<m3<0.02         (6) 
在满足上述(6)式的情况下,即,在使第三光束作为平行光或大致平行光入射到对物光学元件中的情况下,对物光学元件最好具有第四光路差赋予结构。在对物光学元件上设置第四光路差赋予结构的情况下,最好在与设置了第一光路差赋予结构和第二光路差赋予结构的光学面不同的光学面上设置。此外,最好在对物光学元件的光盘一侧的面上设置。第四光路差赋予结构最好是校正色像差的结构。此外,第四光路差赋予结构最好是具有第二基础结构、第三基础结构、第五基础结构或第六基础结构的某一个的结构。再有,在第四光路差赋予结构具有第三基础结构的情况下,对于第一光束和第二光束,第四光路差赋予结构也可具有校正因第1光盘的保护基板的厚度t1与第2光盘的保护基板的厚度t2的差异而发生的球面像差的功能,由于可与第二光路差赋予结构分别具有该功能,故是较为理想的。 
在满足上述(6)的情况下,也可在第一光路差赋予结构、第二光路差赋予结构和第三光路差赋予结构的至少一个(较为理想的是二个、更为理想的是全部)上叠合(重叠)具有色像差校正等的功能的基础结构来代替设置第四光路差赋予结构。例如,可作成在第一光路差赋予结构、第二光路差赋予结构和第三光路差赋予结构的至少一个上叠合第二基础结构、第三基础结构、第五基础结构或第六基础结构的某一个的结构。特别是在满足上述(4)、(5)和(6)的情况下,特别是在使第一光束、第二光束和第三光束的全部作为平行光入射到对物光学元件的情况并在对物光学元件中不设置第四光路差赋予结构的情况下,最好在第一光路差赋予结构上重叠第三基础结构。 
另一方面,在使第三光束作为发散光入射到对物光学元件上的情况下,第三光束的对于对物光学元件的入射光束的倍率m3最好满足下述的式(7)。 
-0.10<m3<0.00         (7) 
此外,在对物光学元件具有塑料透镜的情况下,将温度特性保持为良好是较为理想的。在该情况下,满足满足下述的条件式(16)是较为理想的。再者,在波长特性和温度特性中保持良好的平衡是较为理想的。为了满足这样的特性,最好满足下述的条件式(16)和(17)。 
+0.0005(WFEλrms/(℃·mm))≤δSAT1/f’≤+0.0020(WFEλrms/(℃·mm))       (16) 
-0.00020(WFEλrms/(℃·mm))≤δSATλ/f’≤-0.00002(WFEλrms/(nm·mm))       (17) 
其中,δSAT1表示进行使用波长(在该情况下,假定没有伴随温度变化的波长变动)下的光盘的记录和/或重放时的对物光学元件的δSA3/δT(3次球面像差的温度变化率)。所谓使用波长,指的是在具有对物光学元件的光拾取装置中使用的光源的波长。较为理想的是,使用波长是大于等于400nm且小于等于415mm的范围的波长且经对物光学元件可进行光盘的记录和/或重放的波长。在不能如上述那样设定使用波长的情况下,将408nm作为使用波长,可求出对物光学 元件的δSAT1和后述的δSAT2、δSAT3。再有,WFE表示了用波面像差表现了3次球面像差的情况。此外,δSAλ表示进行使用波长下的光盘的记录和/或重放时的δSA3/δλ(3次球面像差的波长变化率)。此外,环境温度最好是室温。所谓室温,是大于等于10℃且小于等于40℃,最好是25℃。f’指的是波长λ1的光束(最好是408nm)下的对物光学元件的焦距。 
进一步地说,除了因温度变化引起的对物光学元件的球面像差变化外,最好考虑伴随温度变化的光源的波长变化。满足下述的条件式(18)是较为理想的。 
0(WFEλrms/(℃·mm))≤δSAT2/f’≤+0.0020(WFEλrms/(℃·mm))        (18) 
其中,δSAT2指的是在伴随温度变化的波长变动是0.05nm/℃的光源中进行光盘的记录和/或重放时的对物光学元件的δSA3/δT。 
更为理想的是,满足下述的条件式(18’)。 
0(WFEλrms/(℃·mm))≤δSAT2/f’≤+0.0015(WFEλrms/(℃·mm))       (18’) 
此外,在光拾取装置的聚焦光学系统具有准直透镜等的中继透镜、该中继透镜是塑料透镜的情况下,满足以下的条件式(19)是较为理想的。 
0(WFEλrms/(℃·mm))≤δSAT3/f’≤+0.0015(WFEλrms/(℃·mm))      (19) 
其中,δSAT3指的是在伴随温度变化的波长变动是0.05nm/℃的光源中进行高密度光盘的记录和/或重放时的包含中继透镜和对物光学元件的光学系统整体的δSA3/δT。 
此外,使用第3光盘时的对物光学元件的工作距离(WD)最好大于等于0.15mm且小于等于1.5mm。较为理想的是,大于等于0.2mm且小于等于0.4mm。其次,使用第2光盘时的对物光学元件的WD最好大于等于0.3mm且小于等于0.7mm。再者,使用第1光盘时的对物光学元件的WD最好大于等于0.4mm且小于等于0.9mm(在t1< t2的情况下,最好大于等于0.6mm且小于等于0.9mm)。 
此外,为了稍微伸展上述WD,在对物光学元件是单片透镜的情况下,该透镜的轴上厚度最好尽可能地薄。另一方面,如果太薄,则在透镜是塑料透镜的情况下,温度变化的影响太大,是不理想的。因此,满足以下的条件式(15)是较为理想的。 
1≤T/f≤1.13         (15) 
其中,T(mm)表示对物光学元件的轴上厚度,f(mm)表示第三光束中的对物光学元件的焦距。再有,对物光学元件的轴上厚度最好大于等于2.31mm且小于等于2.61mm。 
对物光学元件的入射瞳径在使用第1光盘时最好大于等于φ2.8mm且小于等于φ4.5mm。 
再有,在进行CD等的第3光盘的跟踪时,从尽可能降低在跟踪用的传感器中通过了中央区域的不需要的光产生的影响的观点来看,满足以下的条件式(1”)是较为理想的。 
0.02≤T/f<0.05          (1”) 
更为理想的是满足以下的条件式(1”’) 
0.032≤T/f<0.05             (1”’) 
但是,如果如上述那样加大第1最佳聚焦点与第2最佳聚焦点的距离,则在第3光盘的记录/重放时,通过了周边区域的光束也入射到受光元件上,产生影响记录/重放的准确性的可能性。为了降低造成该影响的可能性,在满足上述的条件式(1”)的情况下,较为理想的是:1)在周边区域和/或最周边区域中设置用于将第三光束作成反射光斑使其分散得较远的结构,2)设置开口限制元件。 
首先,说明在周边区域和/或最周边区域中设置用于将第三光束作成反射光斑使其分散得较远的结构的情况。 
首先说明在第3光盘的记录/重放时通过周边区域和/或最周边区域的第三光束的较为理想的状态。在设想了第3光盘的记录/重放的情况下,在将纵轴定为与光轴正交的方向上的离光轴的高度、将横轴定为散焦量的第三光束的纵球面像差图中,如果通过了对物光学元件的 中央区域的第三光束的散焦量与通过了周边区域和/或最周边区域的第三光束的散焦量的差的绝对值大,则可以说是较为理想的状况。因此,在是满足上述的条件式(1”)的情况且设想了第3光盘的记录/重放的纵球面像差图中,在通过了对物光学元件的中央区域的第三光束的散焦量与通过了周边区域和/或最周边区域的第三光束的散焦量中的差的绝对值的最小值小于等于10μm的情况下,最好如以下那样来进行。较为理想的是,在散焦量的差为小于等于10μm的光轴高度的部分中设置用于将第三光束作成反射光斑使其分散得较远的光路差赋予结构,使通过了对物光学元件的中央区域的第三光束的散焦量与通过了周边区域和/或最周边区域的第三光束的散焦量中的差的最小值比10μm大。即,较为理想的是,在满足上述的条件式(1”)的纵球面像差图中,通过了对物光学元件的中央区域(也可以是第3光盘的大于等于必要数值孔径的区域)的第三光束的散焦量与通过了周边区域和/或最周边区域(也可以是第3光盘的小于等于必要数值孔径的区域)的第三光束的散焦量中的差的最小值比10μm大。更为理想的是,比15μm大。 
此外,在满足条件式(1”)的情况下,第二光路差赋予结构和/或第三光路差赋予结构在至少其一部分的区域中除了其它的基础结构外最好具有第七基础结构作为将第三光束作成反射光斑使其分散得较远的结构。第七基础结构是使通过了第七基础结构的第一光束的0次的衍射光量比其它的任何次数的衍射光量大、第二光束的0次的衍射光量比其它的任何次数的衍射光量大、第三光束的±1次的衍射光量比其它的任何次数的衍射光量大的光路差赋予结构。此外,第七基础结构的光轴方向的阶差量最好是对于第1光束给予第1波长的大致5个波长部分的光路差、对于第2光束给予第2波长的大致3个波长部分的光路差、对于第3光束给予第3波长的大致2.5个波长部分的光路差那样的阶差量。进而,第七基础结构的形状最好是重复一阶的凹凸的二元状的形状。作为一例,可举出将第二光路差赋予结构的接近于光轴的内侧区域作成重叠了第二基础结构和第三基础结构的结 构,将第二光路差赋予结构的与内侧区域相比离开光轴的外侧区域作成重叠了第二基础结构、第三基础结构和第七基础结构的结构。特别是最好在前面的段落中叙述了的那样的光轴高度的部分中设置第七基础结构。在大多数的情况下,较为理想的是在周边区域的离开光轴的一侧设置第七基础结构、在最周边区域的接近于光轴的一侧设置第七基础结构。 
其次,说明在第2光盘的记录/重放时通过最周边区域的第二光束的较为理想的状态。在设想了第2光盘的记录/重放的情况下,在纵球面像差图中,如果通过了对物光学元件的中央区域的第二光束的散焦量与通过了周边区域和/或最周边区域的第二光束的散焦量的差的绝对值大,则可以说是较为理想的状况。因此,在是满足上述的条件式(1”)的情况且设想了第2光盘的记录/重放的纵球面像差图中,在通过了对物光学元件的中央区域和周边区域的第二光束的散焦量与通过了最周边区域的第二光束的散焦量中的差的绝对值的最小值小于等于10μm的情况下,最好如以下那样来进行。较为理想的是,在散焦量的差为小于等于10μm的光轴高度的部分中设置用于将第二光束作成反射光斑使其分散得较远的光路差赋予结构,使通过了对物光学元件的中央区域和周边区域的第二光束的散焦量与通过了最周边区域的第二光束的散焦量中的差的最小值比10μm大。即,较为理想的是,在满足上述的条件式(1”)的纵球面像差图中,通过了对物光学元件的中央区域和周边区域(也可以是第2光盘的小于等于必要数值孔径的区域)的第二光束的散焦量与通过了最周边区域(也可以是第2光盘的大于等于必要数值孔径的区域)的第二光束的散焦量中的差的最小值比10μm大。更为理想的是,比15μm大。 
此外,在满足条件式(1”)的情况下,最好在第三光路差赋予结构中设置将第二光束作成反射光斑使其分散得较远的结构。例如,作为其一例可举出在第三光路差赋予结构的至少其一部分的区域中具有第三基础结构作为将第二光束作成反射光斑使其较大地分散的结构。此外,由于使用哪种基础结构作为将第二光束作成反射光斑使 其较大地分散的结构较为理想这一点根据与其它的光路差赋予结构的关系来决定,故不能一概而论。作为一例,可举出将第三光路差赋予结构的接近于光轴的内侧区域作成只由第三基础结构构成的结构,将第三光路差赋予结构的与内侧区域相比离开光轴的外侧区域作成只由第二基础结构构成的结构。此外,在该例中,也可再将第三光路差赋予结构的内侧区域分成二个区域、将处于更接近于光轴的一方的内侧区域作成重叠了第七基础结构和第三基础结构的结构、将处于离开光轴的一方的内侧区域作成只由第三基础结构构成的结构。作为另一例,也可作成将第三光路差赋予结构分成二个区域、将处于更接近于光轴的一方的内侧区域作成重叠了第七基础结构和第二基础结构的结构、将处于离开光轴的一方的外侧区域作成只由第二基础结构构成的结构。 
其次,说明2)的设置开口限制元件的情况。如上所述,在对第二光路差赋予结构和/或第三光路差赋予结构赋予第七基础结构的情况下,根据光学设计,存在由第七基础结构发生的第三光束的+1次衍射光和/或-1次衍射光入射到受光元件上的可能性。为了防止这一点,最好设置开口限制元件。在该情况下,没有必要对第二光路差赋予结构和/或第三光路差赋予结构赋予第七基础结构。 
最好在对第一光束、第二光束和第三光束为共同的光路中且在与对物光学元件相比接近于第一光源、第二光源和第三光源的一侧设置开口限制元件。此外,开口限制元件具有接近于光轴的第一区域和与第一区域相比离开光轴的第二区域。第一区域透过第一光束、第二光束和第三光束的全部,第二区域透过第一光束和第二光束,不使第三光束聚光于透过了开口限制元件的第一区域和对物光学元件的第三光束的聚焦位置上。此外,作为第二区域,有如二向色性滤光器那样透过第一光束和第二光束、通过不使第三光束透过而不使其聚光于通过了第一区域的第三光束的聚焦位置上的种类和如衍射光学元件那样透过第一光束和第二光束、通过使第三光束成为反射光斑而不使其聚光于通过了第一区域的第三光束的聚焦位置上的种类。假定通过了 第一区域的第三光束入射到对物光学元件的中央区域上。作为这样的开口限制元件的具体例,可较为理想地使用二向色性滤光器或衍射光学元件,特别是可较为理想地使用在接近于光轴的区域中透过蓝色光、红色光和红外光、在离开光轴的区域中透过蓝色光和红色光、不透过红外光的二向色性滤光器。 
此外,光拾取装置在大多数的情况下具有用于将线偏振光转换为圆偏振光或将圆偏振光转换为线偏振光的λ/4波长片,而开口限制元件可与该λ/4波长片实现一体化。 
作为λ/4波长片的较为理想的例子,大致可举出以下的3种,但不限于此。作为λ/4波长片的第一种类,可举出具有硬化了液晶聚合物的高分子液晶层的λ/4波长片。例如,作成具备第1有机物薄膜层和第2有机物薄膜层的相位片,第1有机物薄膜层对于处于某个区域(例如可视区域)的光具有1/2波长的延迟值、第2有机物薄膜层对于该相同区域的光具有1/4波长的延迟值、而且将第1和第2有机物薄膜层重叠成第1有机物薄膜层的光轴与第2有机物薄膜层的光轴以既定的角度交叉,该第1和第2有机物薄膜层是高分子液晶层等。更详细地说,例如可将公开专利公报的特开2004-198942号公报中记载了的内容应用于第一种类的λ/4波长片。 
作为λ/4波长片的第二种类,可举出具有结构性双折射的λ/4波长片。例如可举出折射率不同的2种媒体以微小的周期长度(例如,100~300nm)交替地排列、而且具有显示结构性双折射的折射率周期结构、利用该结构性双折射造成相位差的λ/4波长片。此外,作为另一例,可举出使用具有λ/2<P<λ(P是结构周期(μm),λ是波长(μm))的凹凸周期结构的多片波长片元件、以提高光透射率的方式决定波长片元件的结构尺寸并使其组合的λ/4波长片。关于后者的例子,更详细地说,例如可将公开专利公报的特开2006-139263号公报中记载了的内容应用于第二种类的λ/4波长片。 
作为λ/4波长片的第三种类,可举出层叠了只在特定的波长区域从圆偏振光变换为线偏振光或从线偏振光变换为圆偏振光那样的多 层高分子膜的λ/4波长片。更详细地说,例如可将欧洲专利公开公报EP1134068中记载了的内容应用于第三种类的λ/4波长片。 
与本发明有关的光信息记录重放装置具有带有上述的光拾取装置的光盘驱动装置。 
在此,如果关于在光信息记录重放装置中装备的光盘驱动装置来说明,则在光盘驱动装置中具有从容纳了光拾取装置等的光信息记录重放装置主体只将在安装了光盘的状态下可保持的托盘取出到外部的方式和将容纳了光拾取装置等的每个光盘驱动装置主体取出到外部的方式。 
在使用上述的各方式的光信息记录重放装置中大体装备了以下的结构构件,但不限于此。这些结构构件是在机壳等中被容纳了的光拾取装置、使光拾取装置连同机壳一起朝向光盘的内周或外周移动的搜索电机等的光拾取装置的驱动源、具有将光拾取装置的机壳朝向光盘的内周或外周引导的引导导轨等的光拾取装置的运送单元和进行光盘的旋转驱动的主轴电机等。 
在前者的方式中,除了这些各结构构件外,还设置了在安装了光盘的状态下可保持的托架和用于使托架滑动的装填机构等,在后者的方式中,没有托架和装填机构,最好在相当于能引出到外部的底架的旋转绞车中设置了各结构构件。 
按照本发明,即使使用单片透镜作为对物光学元件,也能在CD或DVD的记录和/或重放时发生适当的反射光斑,可提供对于高密度光盘、DVD和CD等的记录密度不同的3种光盘可适当地进行信息的记录和/或重放的光拾取装置、对物光学元件和光信息记录重放装置且能实现其结构的简化、低成本化的光拾取装置、对物光学元件和光信息记录重放装置。另外,可提供对于3种不同的光盘的全部能提高光利用效率、可确保充分的光量的光拾取装置、对物光学元件和光信息记录重放装置。 
【实施例】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形态。图4是概略地表示对于 作为不同的光盘的BD、DVD和CD能适当地进行信息的记录和/或重放的本实施形态的光拾取装置PU1的结构的图。可将这样的光拾取装置PU1安装在光信息记录重放装置中。在此,将第1光盘定为BD、将第2光盘定为DVD、将第3光盘定为CD。再有,本发明不限于本实施形态。 
光拾取装置PU1由下述部分构成:在一个封装体内构成了在对BD进行信息的记录和/或重放的情况下发光且射出波长408nm的蓝紫色激光器光束(第1光束)的蓝紫色半导体激光器LD1(第1光源)和在对DVD进行信息的记录和/或重放的情况下发光且射出波长658nm的激光器光束(第2光束)的红色半导体激光器LD2(第2光源)的光源封装体LDP;由在对CD进行信息的记录和/或重放的情况下发光且射出波长785nm的激光器光束(第3光束)的红外半导体激光器LD3(第3光源)和接受来自CD的信息记录面RL3的反射光束的光检测器PD2构成的全息激光器HL、BD和DVD用的共同的光检测器PD1(也可具有BD用和DVD用的多个受光部)、1组结构的聚烯烃系列的塑料制的单片物镜(对物光学元件)OL;2轴传动器AC1;1轴传动器AC2;由在第1至第3光束共同地通过的共同光路内配置的、由1轴传动器AC2在光轴方向上可位移的第1透镜L1、第2透镜L2构成了的光束扩展器EXP;第1偏振光束分离器BS1;第2偏振光束分离器BS2;1/4波长片QWP;用于对来自信息记录面RL1的反射光束附加非点像差的传感透镜SEN;在第1光束和第2光束通过的光路内配置的、将第1光束和第2光束变换为平行光束的第1准直透镜COL1;以及只在第3光束通过的光路内配置的、将第3光束变换为平行光束的第2准直透镜COL2。此外,作为BD用的光源,除了上述的蓝紫色半导体激光器LD1外,也可使用蓝紫色SHG激光器。再有,第一光束通过的中继透镜、即第1准直透镜COL1最好在光学面上具有具有第二基础结构的光路差赋予结构那样的带有校正色像差的功能的结构。 
如图1和图5中所示,在本实施形态的物镜OL中,在光源一侧 的非球面光学面上将包含光轴的中央区域CN、在其周围配置了的周边区域MD、进而在其周围配置了的最周边区域OT形成为以光轴为中心的同心圆状。再有,没有准确地表示中央区域、周边区域、最周边区域的面积等的比率。 
在光拾取装置PU1中,在对BD进行信息的记录和/或重放的情况下,在利用1轴传动器AC2调整了第1透镜L1的位置以便从光束扩展器EXP在平行光束的状态下射出第1光束后,使蓝紫色半导体激光器LD1发光。如在图4中用实线描绘其光线路径那样,在利用第1偏振光束分离器BS1反射了从蓝紫色半导体激光器LD1射出了的发散光束后,利用准直透镜COL1变换为平行光束,利用光束扩展器EXP扩展其直径,通过1/4波长片QWP,利用未图示的光阑限制光束直径,在平行光的状态下入射到物镜OL上后,从该处经BD的保护基板PL1成为在信息记录面RL1上形成的光点。利用通过了物镜OL的中央区域CN、周边区域MD、最周边区域OT和光盘一侧的光学面的光束在BD的信息记录面RL1上形成聚光光点。物镜OL利用在其周边配置了的2轴传动器AC1进行聚焦和跟踪。 
在信息记录面RL1上利用信息凹坑调制了的反射光束再次透过了物镜OL、1/4波长片QWP、光束扩展器EXP和第2偏振光束分离器BS2后,利用第1准直透镜COL1作成了收敛光束,在透过了第1偏振光束分离器BS1后,利用传感透镜SEN附加非点像差,在光检测器PD1的受光面上收敛。然后,使用光检测器PD1的输出信号,可读取在BD上记录了的信息。 
此外,在光拾取装置PU1中,在对DVD进行信息的记录和/或重放的情况下,在利用1轴传动器AC2调整了第1透镜L1的位置以便从光束扩展器EXP在平行光束的状态下射出第2光束后,使红色半导体激光器LD2发光。如在图4中用点线描绘其光线路径那样,在利用第1偏振光束分离器BS1反射了从红色半导体激光器LD2射出了的发散光束后,利用准直透镜COL1变换为平行光束,利用光束扩展器EXP扩展其直径,通过1/4波长片QWP,利用未图示的光阑限 制光束直径,在平行光的状态下入射到物镜OL上后,从该处经DVD的保护基板PL2成为在信息记录面RL2上形成的光点。利用通过了物镜OL的中央区域CN、周边区域MD和光盘一侧的光学面的光束在DVD的信息记录面RL2上形成聚光光点、即光点中心部。通过了最周边区域OT的光束成为反射光斑,形成光点周边部。物镜OL利用在其周边配置了的2轴传动器AC1进行聚焦和跟踪。 
在信息记录面RL2上利用信息凹坑调制了的反射光束再次透过了物镜OL、1/4波长片QWP、光束扩展器EXP和第2偏振光束分离器BS2后,利用第1准直透镜COL1作成了收敛光束,在透过了第1偏振光束分离器BS1后,利用传感透镜SEN附加非点像差,在光检测器PD1的受光面上收敛。然后,使用光检测器PD1的输出信号,可读取在DVD上记录了的信息。 
此外,在光拾取装置PU1中,在对CD进行信息的记录和/或重放的情况下,在利用1轴传动器AC2调整了第1透镜L1的位置以便从光束扩展器EXP在弱发散光束的状态下射出第3光束(实施例1)或在平行光束的状态下射出第3光束(实施例2)后,使红外半导体激光器LD3发光。如在图4中用一点划线描绘其光线路径那样,利用第2准直透镜COL2将从红外半导体激光器LD3射出了的发散光束变换为平行光束。其后,利用第2偏振光束分离器BS2反射,利用光束扩展器EXP变更为弱发散光束或在平行光束的原有状态下扩展其直径后,通过1/4波长片QWP,在弱有限发散光或平行光的状态下入射到了物镜OL上后,从该处经CD的保护基板PL3成为在信息记录面RL3上形成的光点。利用通过了物镜OL的中央区域CN和光盘一侧的光学面的光束在CD的信息记录面RL3上形成聚光光点、即光点中心部。通过了最周边区域OT和周边区域MD的光束成为反射光斑,形成光点周边部。物镜OL利用在其周边配置了的2轴传动器AC1进行聚焦和跟踪。 
在信息记录面RL3上利用信息凹坑调制了的反射光束再次透过了物镜OL、1/4波长片QWP、光束扩展器EXP后,利用第2偏振光 束分离器BS2反射,利用第2准直透镜COL2变换为收敛光束。其后,在光检测器PD2上收敛。然后,使用光检测器PD2的输出信号,可读取在CD上记录了的信息。 
在从蓝紫色半导体激光器LD1射出了的第一光束入射到了对物光学元件OL上时,中央区域的第一光路差赋予结构、周边区域的第二光路差赋予结构和最周边区域的第三光路差赋予结构适当地校正第一光束的球面像差,对保护基板的厚度t1可适当地进行信息的记录和/或重放。此外,在从红色半导体激光器LD2射出了的第二光束入射到了对物光学元件OBJ上时,中央区域的第一光路差赋予结构和周边区域的第二光路差赋予结构适当地校正起因于BD与DVD的保护基板的厚度的差异和第一光束与第二光束的波长的差异而发生的第二光束的球面像差,由于最周边区域使第二光束在DVD的信息记录面上成为反射光斑,故对保护基板的厚度t2的DVD可适当地进行信息的记录和/或重放。此外,从红外半导体激光器LD3射出了的第三光束入射到了对物光学元件OL上时,中央区域的第一光路差赋予结构适当地校正起因于BD与CD的保护基板的厚度的差异和第一光束与第三光束的波长的差异而发生的第三光束的球面像差,由于周边区域的第二光路差赋予结构和最周边区域使第三光束在CD的信息记录面上成为反射光斑,故对保护基板的厚度t3的CD可适当地进行信息的记录和/或重放。此外,由于中央区域的第一光路差赋予结构使在记录重放中使用的第三光束的衍射效率变得良好,故可得到对于记录重放充分的第三光束的光量。另外,周边区域的第二光路差赋予结构对于第一光束和第二光束在因激光器的制造误差等的原因波长偏离了基准波长时,可校正色球面像差或在温度变化发生了时校正伴随温度变化而发生的球面像差。 
【实施例】 
<实施例1> 
其次,说明可用于上述的实施形态的实施例。在以下的实施例中,对物光学元件是单片的聚烯烃系列的塑料透镜。在对物光学元件的光 学面的中央区域CN的整个面上形成了第一光路差赋予结构。在光学面的周边区域MD的整个面上形成了第二光路差赋予结构。在光学面的最周边区域OT的整个面上形成了第三光路差赋予结构。 
此外,在实施例1中,第一光路差赋予结构成为只有第一基础结构的结构,示意性地如图2(a)中所示那样成为锯齿状的形状。将作为锯齿状的衍射结构的第一基础结构设计成第1光束的1次的衍射光的光量比其它的任何次数(也包含0次、即透射光)的衍射光的光量大、第2光束的1次的衍射光的光量比其它的任何次数(也包含0次、即透射光)的衍射光的光量大、第3光束的1次的衍射光的光量比其它的任何次数(也包含0次、即透射光)的衍射光的光量大。 
在实施例1中,第二光路差赋予结构成为重叠了第二基础结构与第三基础结构的结构,成为重叠了二种锯齿状的衍射结构的形状。将作为较大的锯齿状的衍射结构的第二基础结构设计成第1光束的5次的衍射光的光量比其它的任何次数(也包含0次、即透射光)的衍射光的光量大、第2光束的3次的衍射光(透射光)的光量比其它的任何次数(也包含0次、即透射光)的衍射光的光量大、第3光束的3次和2次的衍射光的光量比其它的任何次数(也包含0次、即透射光)的衍射光量大。将作为较小的锯齿状的衍射结构的第三基础结构设计成第1光束的2次的衍射光的光量比其它的任何次数(也包含0次、即透射光)的衍射光的光量大、第2光束的1次的衍射光(透射光)的光量比其它的任何次数(也包含0次、即透射光)的衍射光的光量大、第3光束的1次的衍射光的光量比其它的任何次数(也包含0次、即透射光)的衍射光量大。 
在实施例1中,第三光路差赋予结构成为只有第二基础结构的结构,成为只有一种锯齿状的衍射结构的形状。 
此外,在实施例1中,第一光路差赋予结构、第二光路差赋予结构、第三光路差赋予结构全部设置在光源一侧的光学面上,对物光学元件的光盘一侧的光学面是折射面。此外,在实施例1中,第三光束作为弱有限的发散光入射到对物光学元件上。 
在表1中表示透镜数据。再有,在此之后,假定使用E(例如,2.5E-3)来表示10的幂乘数(例如,2.5×10-3)。 
将对物光学元件的光学面形成为用分别在数学式1中代入了表中表示的系数后的数学式来规定的在光轴的周围呈轴对称的非球面。 
【数学式1】 
X ( h ) = ( h 2 / r ) 1 + 1 - ( 1 + &kappa; ) ( h / r ) 2 + &Sigma; i = 0 10 A 2 i h 2 i
在此,X(h)是光轴方向的轴(将光的行进方向定为正),κ是圆锥系数,A2i是非球面系数,h是离光轴的高度。 
此外,用将表中表示的系数代入到数学式2的光路差函数中后的数学式来规定由衍射结构对各波长的光束给予的光路长度。此外,本发明的光路差赋予结构也可用下述以外的方法来设计,也可用下述以外的表现来表示。 
【数学式2】 
&Phi; ( h ) = &lambda; &lambda; B &times; dor &times; &Sigma; i = 0 6 C 2 i h 2 i
其中,λ是入射光束的波长,λB是设计波长(耀光化波长),dor是衍射次数,C2i是光路差函数的系数。 
在图6(a)、图6(b)、图6(c)中,表示实施例1的纵球面像差图。纵球面像差图的纵轴的1.0,表示NA0.85或Φ3.74mm。再有,在实施例1中,L=0.036mm。f=2.311mm。因而,L/f=0.036/2.311=0.016。此外,在实施例1中,在BD用光束的波长变化了+5nm的情况下,3次球面像差的变化量为-0.134λrms,5次球面像差的变化量为-0.031λrms,7次球面像差的变化量为-0.006λrms,9次球面像差的变化量为-0.001λrms。因而,从3次到9次的总计的球面像差的变化量为0.138λrms。此外,在实施例1中,在BD用光束的波长变化了+5nm的情况且改变对于对物光学元件的第一光束的入射倍率使3次的球面像差为0的情况下,SA5为-0.009λrms,SA7为 0.009λrms,SA9为-0.003λrms。因而,δSAH为0.013λrms,δSAH/δλ为0.0026(λrms/nm)。此外,使用波长是408nm,波长特性中的环境温度是25℃。 
此外,关于实施例1的对物光学元件的温度特性,δSAT1是+0.0035WFEλrms/℃。此外,由于第一波长下的对物光学元件的f’是2.2mm,故δSAT1/f’是+0.0016WFEλrms/(℃·mm)。 
【表1】 
Figure DEST_PATH_G071C8392X20071112D000011
<实施例2> 
以下,记载实施例2。 
在以下的表2中表示实施例2的透镜数据。此外,在图7(a)、图7(b)、图7(c)中,表示实施例2的纵球面像差图。纵球面像差图的纵轴的1.0,表示NA0.85或Φ3.74mm。再有,在实施例2中,L=0.098mm。f=2.334mm。因而,L/f=0.098/2.334=0.042。此外,在实施例2中,在BD用光束的波长变化了+5nm的情况下,3次球面像差的变化量为-0.188λrms,5次球面像差的变化量为-0.021λrms,7次球面像差的变化量为0.030λrms,9次球面像差的变化量为-0.016λrms。因而,从3次到9次的总计的球面像差的变化量为0.192λrms。此外,在实施例2中,在BD用光束的波长变化了+5nm的情况且改变对于对物光学元件的第一光束的入射倍率使3次的球面像差为0的情况下,SA5为0λrms,SA7为0.037λrms,SA9为-0.016λrms。因而,δSAH为0.042λrms,δSAH/δλ为0.0084(λrms/nm)。此外,使用波长是408nm,波长特性中的环境温度是25℃。 
此外,关于实施例2的对物光学元件的温度特性,δSAT1是+0.0027WFEλrms/℃。此外,由于第一波长下的对物光学元件的f’是2.2mm,故δSAT1/f’是+0.0012WFEλrms/(℃·mm)。 
【表2】 
Figure DEST_PATH_G071C8392X20071112D000021
<实施例3> 
以下,记载实施例3。与实施例1的不同点是在对物光学元件的周边区域的一部分(最周边区域一侧的区域)和最周边区域的一部分(周边区域一侧的区域)中重叠了第七基础结构作为用于将第三光束作成反射光斑使其分散得较远的结构。如果换另一种说法,则也可作成下述的结构:将第二光路差赋予结构的接近于光轴的内侧区域作成重叠了第二基础结构和第三基础结构的结构,将第二光路差赋予结构的与内侧区域相比离开光轴的外侧区域作成重叠了第二基础结构、第三基础结构和第七基础结构的结构,将第三光路差赋予结构的处于接近于光轴的一方的内侧区域作成重叠了第七基础结构和第二基础结构的结构、将与第三光路差赋予结构的内侧区域相比处于更离开光轴的一方的外侧区域作成只由第二基础结构构成的结构。再有,在实施例3中,将作为二元状的结构的第七基础结构设计成使第1光束的0次的衍射光量比其它的任何次数的衍射光量大、第2光束的0次的衍射光量比其它的任何次数的衍射光量大、第3光束的±1次的衍射光量 比其它的任何次数(也包含0次、即透射光)的衍射光量大。 
在以下的表3中表示实施例3的透镜数据。此外,在图8(a)、图8(b)、图8(c)中,表示实施例3的纵球面像差图。纵球面像差图的纵轴的1.0,表示NA0.85或Φ3.74mm。再有,在实施例3中,L =0.098mm。f =2.334mm。因而,L/f=0.098/2.334=0.042。此外,在实施例3中,在BD用光束的波长变化了+5nm的情况下,3次球面像差的变化量为-0.188λrms,5次球面像差的变化量为-0.021λrms,7次球面像差的变化量为0.030λrms,9次球面像差的变化量为-0.016λrms。因而,从3次到9次的总计的球面像差的变化量为0.192λrms。此外,在实施例3中,在BD用光束的波长变化了+5nm的情况且改变对于对物光学元件的第一光束的入射倍率使3次的球面像差为0的情况下,SA5为0λrms,SA7为0.037λrms,SA9为-0.016λrms。因而,δSAH为0.042λrms,δSAH/δλ为0.0084(λrms/nm)。此外,使用波长是408nm,波长特性中的环境温度是25℃。 
此外,关于实施例3的对物光学元件的温度特性,δSAT1是+0.0027WFEλrms/℃。此外,由于第一波长下的对物光学元件的f’是2.2mm,故δSAT1/f’是+0.0012WFEλrms/(℃·mm)。 
【表3】 
Figure DEST_PATH_G071C8392X20071112D000031
本发明不限定于说明书中记载的实施例、而是包含其它的实施例、变形例这一点,根据本说明书中记载了的实施例或思想,对于本领域的从业者来说是显而易见的。说明书的记载和实施例始终以例证为目的,本发明的范围由后述的权利要求书来表示。 

Claims (33)

1.一种光拾取装置,对于光盘进行信息的记录和/或重放,该光拾取装置具有:射出第一波长λ1的第一光束的第一光源;射出第二波长λ2的第二光束的第二光源;射出第三波长λ3的第三光束的第三光源;以及对物光学元件,该对物光学元件用于使上述第一光束聚光于具有厚度t1的保护基板的第1光盘的信息记录面上,使上述第二光束聚光于具有厚度t2的保护基板的第2光盘的信息记录面上,使上述第三光束聚光于具有厚度t3的保护基板的第3光盘的信息记录面上,其中,λ2>λ1、λ3>λ2、t1≤t2、t2<t3,
上述光拾取装置通过使上述第一光束聚光于上述第1光盘的信息记录面上、使上述第二光束聚光于上述第2光盘的信息记录面上、使上述第三光束聚光于上述第3光盘的信息记录面上来进行信息的记录和/或重放,其特征在于:
上述对物光学元件的光学面具有中央区域和上述中央区域的周围的周边区域的至少二个区域,上述中央区域具有第一光路差赋予结构,上述周边区域具有第二光路差赋予结构,
上述对物光学元件使通过上述对物光学元件的上述中央区域的上述第一光束聚光于上述第1光盘的信息记录面上以便能进行信息的记录和/或重放,使通过上述对物光学元件的上述中央区域的上述第二光束聚光于上述第2光盘的信息记录面上以便能进行信息的记录和/或重放,使通过上述对物光学元件的上述中央区域的上述第三光束聚光于上述第3光盘的信息记录面上以便能进行信息的记录和/或重放,
上述对物光学元件使通过上述对物光学元件的上述周边区域的上述第一光束聚光于上述第1光盘的信息记录面上以便能进行信息的记录和/或重放,使通过上述对物光学元件的上述周边区域的上述第二光束聚光于上述第2光盘的信息记录面上以便能进行信息的记录和/或重放,
利用通过了上述对物光学元件的上述第一光路差赋予结构的上 述第三光束来形成上述第三光束形成的光点的光点直径为最小的第一最佳聚焦点和上述第三光束形成的光点的光点直径为比第一最佳聚焦点其次小的第二最佳聚焦点,上述第一最佳聚焦点和上述第二最佳聚焦点满足下述的式(1),
在通过了上述对物光学元件的上述第三光束在上述第3光盘的信息记录面上形成的光点中,在从光轴方向看时,按从光点的中心朝向外侧的顺序形成光量密度高的光点中心部、光量密度比上述光点中心部低的光点中间部、光量密度比上述光点中间部高但比上述光点中心部低的光点周边部,
上述光点中心部用于上述第3光盘的信息的记录和/或重放,上述光点中间部和上述光点周边部不用于上述第3光盘的信息的记录和/或重放,
利用通过了上述对物光学元件的上述第二光路差赋予结构的上述第三光束在上述第3光盘的信息记录面上形成上述光点周边部,
0<L/f<0.05                   (1)
其中,f指的是通过上述第一光路差赋予结构、形成上述第一最佳聚焦点的上述第三光束的焦距,其单位是mm,L指的是上述第一最佳聚焦点与上述第二最佳聚焦点之间的距离,其单位是mm。
2.如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光拾取装置,其特征在于:
满足下述的式(2)和(2’):
δSAH/δλ≤0.010(λrms/nm)             (2)
Figure FSB00000371494000021
其中,δSA5指的是:在用波长从408nm的使用波长偏移了的λx的波长的光束来进行上述第1光盘的记录和/或重放时,在上述λx的波长的光束对于对物光学元件的倍率且3次的球面像差SA3成为0的倍率下发生的5次的球面像差,
δSA7指的是:在用上述λx的波长的光束进行上述第1光盘的记录和/或重放时,在上述λx的波长的光束对于对物光学元件的倍率且3次的球面像差SA3成为0的倍率下发生的7次的球面像差, 
δSA9指的是:在用波长从408nm的使用波长偏移了的上述λx的波长的光束来进行上述第1光盘的记录和/或重放时,在上述λx的波长的光束对于对物光学元件的倍率且3次的球面像差SA3成为0的倍率下发生的9次的球面像差,δλ指的是408nm与λxnm的差的绝对值。
3.如权利要求1或2中所述的光拾取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将上述对物光学元件的半径方向的离光轴的距离定为横轴、将上述第一光束通过了上述对物光学元件时由上述对物光学元件给予的光路差定为纵轴的曲线图中,在上述对物光学元件的从上述第一光束的设计波长起偏移了5nm的波长下的上述曲线图具有不连续部,上述不连续部中的上述光路差的宽度是大于等于0且小于等于0.2λ1。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拾取装置,其特征在于:
满足下述的式(3):
η13≥40%                (3)
其中,η13表示上述中央区域中的上述第三光束的光利用效率。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拾取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第一最佳聚焦点中上述第三光束形成的上述光点用于上述第3光盘的记录和/或重放,在上述第二最佳聚焦点中上述第三光束形成的上述光点不用于上述第3光盘的记录和/或重放。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拾取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对物光学元件的光学面在上述周边区域的周围具有作为折射面的最周边区域,上述光学面具有至少三个区域。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拾取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对物光学元件的光学面在上述周边区域的周围具有带有第三光路差赋予结构的最周边区域,上述光学面具有至少三个区域。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光拾取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对物光学元件使通过上述对物光学元件的上述最周边区域的上述第一光束聚光于上述第1光盘的信息记录面上以便能进行信息的记录和/或重放。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拾取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光路差赋予结构对通过了上述第一光路差赋予结构的上述第一光束和上述第二光束校正因上述第1光盘的保护基板的厚度t1与上述第2光盘的保护基板的厚度t2的差异而发生的球面像差。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拾取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光路差赋予结构对通过了上述第一光路差赋予结构的上述第一光束和上述第三光束校正因上述第1光盘的保护基板的厚度t1与上述第3光盘的保护基板的厚度t3的差异而发生的球面像差。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拾取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二光路差赋予结构对通过了上述第二光路差赋予结构的上述第一光束和上述第二光束校正因上述第1光盘的保护基板的厚度t1与上述第2光盘的保护基板的厚度t2的差异而发生的球面像差。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拾取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二光路差赋予结构对通过了上述第二光路差赋予结构的上述第一光束和上述第二光束校正因上述第一光源或第二光源的波长的微量的变动而发生的色球面像差或因上述对物光学元件的温度变化而发生的球面像差。
13.如权利要求1至12的任一项中所述的光拾取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光束和上述第二光束朝向上述对物光学元件的入射光束的倍率m1、m2满足下述的式(4)(5):
-0.02<m1<0.02       (4)
-0.02<m2<0.02       (5)。
14.如权利要求13中所述的光拾取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三光束朝向上述对物光学元件的入射光束的倍率m3满足下述的式(6):
-0.02<m3<0.02      (6)。
15.如权利要求13中所述的光拾取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三光束朝向上述对物光学元件的入射光束的倍率m3满足 下述的式(7):
-0.10<m3<0.00    (7)。
1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拾取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对物光学元件是单片透镜。
1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拾取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对于上述第一光束、上述第二光束和上述第三光束共同的光路中且在上述对物光学元件与上述第一光束、上述第二光束和上述第三光束之间设置开口限制元件,
上述开口限制元件至少具有接近于光轴的第一区域和与上述第一区域相比离光轴较远的第二区域,
上述第一区域透过上述第一光束、上述第二光束和上述第三光束这三个光束,上述第二区域透过上述第一光束和上述第二光束但不使上述第三光束聚光于透过了上述开口限制元件的上述第一区域和上述对物光学元件的上述第三光束的聚焦位置上,通过了上述第一区域的上述第三光束入射到上述对物光学元件的上述中央区域上。
18.如权利要求17中所述的光拾取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光拾取装置具有λ/4波长片,上述开口限制元件与上述λ/4波长片一体化。
19.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光拾取装置,其特征在于:
满足以下的式(1”):
0.02≤L/f<0.05              (1”)。
20.一种对物光学元件,在光拾取装置中使用,该光拾取装置具有:射出第一波长λ1的第一光束的第一光源;射出第二波长λ2的第二光束的第二光源;以及射出第三波长λ3的第三光束的第三光源,上述光拾取装置使用上述第一光束进行具有厚度t1的保护基板的第1光盘的信息的记录和/或重放,使用上述第二光束进行具有厚度t2的保护基板的第2光盘的信息的记录和/或重放,使用上述第三光束进行具有厚度t3的保护基板的第3光盘的信息的记录和/或重放,其中,λ2>λ1、λ3>λ2、t1≤t2、t2<t3, 
上述对物光学元件使上述第一光束聚光于上述第1光盘的信息记录面上,使上述第二光束聚光于上述第2光盘的信息记录面上,使上述第三光束聚光于上述第3光盘的信息记录面上,其特征在于:
上述对物光学元件的光学面具有中央区域和上述中央区域的周围的周边区域的至少二个区域,上述中央区域具有第一光路差赋予结构,上述周边区域具有第二光路差赋予结构,
上述对物光学元件使通过上述对物光学元件的上述中央区域的上述第一光束聚光于上述第1光盘的信息记录面上以便能进行信息的记录和/或重放,使通过上述对物光学元件的上述中央区域的上述第二光束聚光于上述第2光盘的信息记录面上以便能进行信息的记录和/或重放,使通过上述对物光学元件的上述中央区域的上述第三光束聚光于上述第3光盘的信息记录面上以便能进行信息的记录和/或重放,
上述对物光学元件使通过上述对物光学元件的上述周边区域的上述第一光束聚光于上述第1光盘的信息记录面上以便能进行信息的记录和/或重放,使通过上述对物光学元件的上述周边区域的上述第二光束聚光于上述第2光盘的信息记录面上以便能进行信息的记录和/或重放,
利用通过了上述对物光学元件的上述第一光路差赋予结构的上述第三光束来形成上述第三光束形成的光点的光点直径为最小的第一最佳聚焦点和上述第三光束形成的光点的光点直径为比第一最佳聚焦点其次小的第二最佳聚焦点,
上述第一最佳聚焦点和上述第二最佳聚焦点满足下述的式(1),
在通过了上述对物光学元件的上述第三光束在上述第3光盘的信息记录面上形成的光点中,在从光轴方向看时,按从光点的中心朝向外侧的顺序形成光量密度高的光点中心部、光量密度比上述光点中心部低的光点中间部、光量密度比上述光点中间部高但比上述光点中心部低的光点周边部,
上述光点中心部用于上述第3光盘的信息的记录和/或重放,上述光点中间部和上述光点周边部不用于上述第3光盘的信息的记录和 /或重放,
利用通过了上述对物光学元件的上述第二光路差赋予结构的上述第三光束在上述第3光盘的信息记录面上形成上述光点周边部,
0<L/f<0.05          (1)
其中,f指的是通过上述第一光路差赋予结构、形成上述第一最佳聚焦点的上述第三光束的焦距,其单位是mm,L指的是上述第一最佳聚焦点与上述第二最佳聚焦点之间的距离,其单位是mm。
21.如权利要求20中所述的对物光学元件,其特征在于:
满足下述的式(2)和(2’) 
δSAH/δλ≤0.010(λrms/nm)           (2)
Figure FSB00000371494000071
其中,δSA5指的是:在用波长从408nm的使用波长偏移了的λx的波长的光束来进行上述第1光盘的记录和/或重放时,在上述λx的波长的光束对于对物光学元件的倍率且3次的球面像差SA3成为0的倍率下发生的5次的球面像差,
δSA7指的是:在用上述λx的波长的光束进行上述第1光盘的记录和/或重放时,在上述λx的波长的光束对于对物光学元件的倍率且3次的球面像差SA3成为0的倍率下发生的7次的球面像差,
δSA9指的是:在用波长从408nm的使用波长偏移了的上述λx的波长的光束来进行上述第1光盘的记录和/或重放时,在上述λx的波长的光束对于对物光学元件的倍率且3次的球面像差SA3成为0的倍率下发生的9次的球面像差,δλ指的是408nm与λxnm的差的绝对值。
22.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对物光学元件,其特征在于:
在将上述对物光学元件的半径方向的离光轴的距离定为横轴、将上述第一光束通过了上述对物光学元件时由上述对物光学元件给予的光路差定为纵轴的曲线图中,在上述对物光学元件的从上述第一光束的设计波长偏移了5nm的波长下的上述曲线图具有不连续部,上述不连续部中的上述光路差的宽度是大于等于0且小于等于0.2λ1。 
23.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对物光学元件,其特征在于:
满足下述的式(3):
η13≥40%                (3)
其中,η13表示上述中央区域中的上述第三光束的光利用效率。
24.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对物光学元件,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第一最佳聚焦点中上述第三光束形成的上述光点用于上述第3光盘的记录和/或重放,在上述第二最佳聚焦点中上述第三光束形成的上述光点不用于上述第3光盘的记录和/或重放。
25.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对物光学元件,其特征在于:
上述对物光学元件的光学面在上述周边区域的周围具有作为折射面的最周边区域,上述光学面具有至少三个区域。
26.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对物光学元件,其特征在于:
上述对物光学元件的光学面在上述周边区域的周围具有带有第三光路差赋予结构的最周边区域,上述光学面具有至少三个区域。
27.如权利要求26所述的对物光学元件,其特征在于:
上述对物光学元件使通过上述对物光学元件的上述最周边区域的上述第一光束聚光于上述第1光盘的信息记录面上以便能进行信息的记录和/或重放。
28.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对物光学元件,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光路差赋予结构对通过了上述第一光路差赋予结构的上述第一光束和上述第二光束校正因上述第1光盘的保护基板的厚度t1与上述第2光盘的保护基板的厚度t2的差异而发生的球面像差。
29.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对物光学元件,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光路差赋予结构对通过了上述第一光路差赋予结构的上述第一光束和上述第三光束校正因上述第1光盘的保护基板的厚度t1与上述第3光盘的保护基板的厚度t3的差异而发生的球面像差。
30.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对物光学元件,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二光路差赋予结构对通过了上述第二光路差赋予结构的上述第一光束和上述第二光束校正因上述第1光盘的保护基板的厚度 t1与上述第2光盘的保护基板的厚度t2的差异而发生的球面像差。
31.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对物光学元件,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二光路差赋予结构对通过了上述第二光路差赋予结构的上述第一光束和上述第二光束校正因上述第一光源或第二光源的波长的微量的变动而发生的色球面像差。
32.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对物光学元件,其特征在于:
上述对物光学元件是单片透镜。
33.一种光信息记录重放装置,具有光拾取装置,该光拾取装置具有:射出第一波长λ1的第一光束的第一光源;射出第二波长λ2的第二光束的第二光源;射出第三波长λ3的第三光束的第三光源;以及对物光学元件,该对物光学元件用于使上述第一光束聚光于具有厚度t1的保护基板的第1光盘的信息记录面上,使上述第二光束聚光于具有厚度t2的保护基板的第2光盘的信息记录面上,使上述第三光束聚光于具有厚度t3的保护基板的第3光盘的信息记录面上,其中,λ2>λ1、λ3>λ2、t1≤t2、t2<t3,
上述光拾取装置通过使上述第一光束聚光于上述第1光盘的信息记录面上、使上述第二光束聚光于上述第2光盘的信息记录面上、使上述第三光束聚光于上述第3光盘的信息记录面上来进行信息的记录和/或重放,该光信息记录重放装置的特征在于:
上述对物光学元件的光学面具有中央区域和上述中央区域的周围的周边区域的至少二个区域,上述中央区域具有第一光路差赋予结构,上述周边区域具有第二光路差赋予结构,
上述对物光学元件使通过上述对物光学元件的上述中央区域的上述第一光束聚光于上述第1光盘的信息记录面上以便能进行信息的记录和/或重放,使通过上述对物光学元件的上述中央区域的上述第二光束聚光于上述第2光盘的信息记录面上以便能进行信息的记录和/或重放,使通过上述对物光学元件的上述中央区域的上述第三光束聚光于上述第3光盘的信息记录面上以便能进行信息的记录和/或重放,
上述对物光学元件使通过上述对物光学元件的上述周边区域的 上述第一光束聚光于上述第1光盘的信息记录面上以便能进行信息的记录和/或重放,使通过上述对物光学元件的上述周边区域的上述第二光束聚光于上述第2光盘的信息记录面上以便能进行信息的记录和/或重放,
利用通过了上述对物光学元件的上述第一光路差赋予结构的上述第三光束来形成上述第三光束形成的光点的光点直径为最小的第一最佳聚焦点和上述第三光束形成的光点的光点直径为比第一最佳聚焦点其次小的第二最佳聚焦点,
上述第一最佳聚焦点和上述第二最佳聚焦点满足下述的式(1),
在通过了上述对物光学元件的上述第三光束在上述第3光盘的信息记录面上形成的光点中,在从光轴方向看时,按从光点的中心朝向外侧的顺序形成光量密度高的光点中心部、光量密度比上述光点中心部低的光点中间部、光量密度比上述光点中间部高但比上述光点中心部低的光点周边部,
上述光点中心部用于上述第3光盘的信息的记录和/或重放,上述光点中间部和上述光点周边部不用于上述第3光盘的信息的记录和/或重放,
利用通过了上述对物光学元件的上述第二光路差赋予结构的上述第三光束在上述第3光盘的信息记录面上形成上述光点周边部,
0<L/f<0.05            (1)
其中,f指的是通过上述第一光路差赋予结构、形成上述第一最佳聚焦点的上述第三光束的焦距,其单位是mm,L指的是上述第一最佳聚焦点与上述第二最佳聚焦点之间的距离,其单位是mm。 
CN200710128392XA 2006-07-14 2007-07-10 光拾取装置、对物光学元件和光信息记录重放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12310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6-193769 2006-07-14
JP2006193769 2006-07-14
JP2006193769 2006-07-14
JP2006285298 2006-10-19
JP2006-285298 2006-10-19
JP2006285298 2006-10-19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123100A CN101123100A (zh) 2008-02-13
CN101123100B true CN101123100B (zh) 2011-05-11

Family

ID=38999815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710128392X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123100B (zh) 2006-07-14 2007-07-10 光拾取装置、对物光学元件和光信息记录重放装置
CN2007101283915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105956B (zh) 2006-07-14 2007-07-10 光拾取装置、对物光学元件和光信息记录重放装置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7101283915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105956B (zh) 2006-07-14 2007-07-10 光拾取装置、对物光学元件和光信息记录重放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2) CN101123100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2367171A4 (en) * 2008-12-17 2012-10-03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LENS OPTICAL ELEMENT AND OPTICAL READ DEVICE
JP5520197B2 (ja) * 2009-11-20 2014-06-11 Hoya株式会社 光情報記録再生装置用対物光学系、及び光情報記録再生装置
JP6761600B2 (ja) * 2017-01-05 2020-09-30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照明装置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191889B1 (en) * 1998-05-29 2001-02-20 Asahi Kogaku Kogyo Kabushiki Kaisha Objective lens for optical pick-up
US6366542B1 (en) * 1999-11-17 2002-04-02 Konica Corporation Optical pickup apparatus and objective lens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610118B2 (ja) * 2001-03-30 2011-01-12 Hoya株式会社 光ヘッド用対物レンズ
US7577077B2 (en) * 2002-09-05 2009-08-18 Konica Corporation Optical pickup apparatus and optical element
US7239598B2 (en) * 2003-06-17 2007-07-03 Pentax Corporation Objective lens for optical pick-up
CN100580781C (zh) * 2004-10-08 2010-01-13 先锋株式会社 衍射光学元件、物镜模块、光拾取器及光信息记录再现装置
JP4321589B2 (ja) * 2004-10-29 2009-08-26 コニカミノルタオプト株式会社 対物レンズ、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及び光ディスクドライブ装置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191889B1 (en) * 1998-05-29 2001-02-20 Asahi Kogaku Kogyo Kabushiki Kaisha Objective lens for optical pick-up
US6366542B1 (en) * 1999-11-17 2002-04-02 Konica Corporation Optical pickup apparatus and objective lens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JP特开2005-353211A 2005.12.22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105956B (zh) 2012-06-20
CN101105956A (zh) 2008-01-16
CN101123100A (zh) 2008-02-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005219B (zh) 光拾取装置、对物光学元件和光信息记录重放装置
CN1860535B (zh) 物镜、光拾取装置及光盘驱动装置
US7453786B2 (en) Optical pickup apparatus, objective optical element and optical information recording and/or reproducing apparatus
CN101034568B (zh) 光拾取装置、对物光学元件和光信息记录重放装置
JP5003428B2 (ja) 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及び対物光学素子
CN101123100B (zh) 光拾取装置、对物光学元件和光信息记录重放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10511

Termination date: 20140710

EXPY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