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120904B - 癌症疾病治疗器 - Google Patents
癌症疾病治疗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1120904B CN101120904B CN2006100699878A CN200610069987A CN101120904B CN 101120904 B CN101120904 B CN 101120904B CN 2006100699878 A CN2006100699878 A CN 2006100699878A CN 200610069987 A CN200610069987 A CN 200610069987A CN 101120904 B CN101120904 B CN 101120904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treatment
- cancer
- friction head
- disease
- funct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N—ELECTROTHERAPY; MAGNETOTHERAPY; RADIATION THERAPY; ULTRASOUND THERAPY
- A61N7/00—Ultrasound therapy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H—PHYSICAL THERAPY APPARATUS, e.g. DEVICES FOR LOCATING OR STIMULATING REFLEX POINTS IN THE BODY; ARTIFICIAL RESPIRATION; MASSAGE; BATHING DEVICES FOR SPECIAL THERAPEUTIC OR HYGIENIC PURPOSES OR SPECIFIC PARTS OF THE BODY
- A61H7/00—Devices for suction-kneading massage; Devices for massaging the skin by rubbing or brush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A61H7/002—Devices for suction-kneading massage; Devices for massaging the skin by rubbing or brush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by rubbing or brushing
- A61H7/004—Devices for suction-kneading massage; Devices for massaging the skin by rubbing or brush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by rubbing or brushing power-driven, e.g. electrical
- A61H7/005—Devices for suction-kneading massage; Devices for massaging the skin by rubbing or brush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by rubbing or brushing power-driven, e.g. electrical hand-held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N—ELECTROTHERAPY; MAGNETOTHERAPY; RADIATION THERAPY; ULTRASOUND THERAPY
- A61N1/00—Electrotherapy; Circuits therefor
- A61N1/18—Applying electric currents by contact electrodes
- A61N1/32—Applying electric currents by contact electrodes alternating or intermittent current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N—ELECTROTHERAPY; MAGNETOTHERAPY; RADIATION THERAPY; ULTRASOUND THERAPY
- A61N2/00—Magnetotherapy
- A61N2/002—Magnetotherapy in combination with another treatment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N—ELECTROTHERAPY; MAGNETOTHERAPY; RADIATION THERAPY; ULTRASOUND THERAPY
- A61N5/00—Radiation therapy
- A61N5/02—Radiation therapy using microwaves
- A61N5/04—Radiators for near-field treatment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P—SPECIFIC THERAPEUTIC ACTIVITY OF CHEMICAL COMPOUNDS OR MEDICINAL PREPARATIONS
- A61P35/00—Antineoplastic agent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8/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for transferring non-mechanical forms of energy to or from the body
- A61B18/18—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for transferring non-mechanical forms of energy to or from the body by applying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e.g. microwaves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Nuclear Medicine, Radiotherapy & Molecular Imaging (AREA)
- Radiology & Medical Imaging (AREA)
- Epidemiology (AREA)
- Physical Education & Sports Medicine (AREA)
- Rehabilitation Therapy (AREA)
- Pain & Pain Management (AREA)
- Dermatology (AREA)
- Pathology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Pharmacology & Pharmacy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Medicines That Contain Protein Lipid Enzymes And Other Medicines (AREA)
- Pharmaceuticals Containing Other Organic And Inorganic Compounds (AREA)
- Medicinal Preparation (AREA)
- Acyclic And Carbocyclic Compounds In Medicinal Composition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可针对性恢复功能治疗,预防癌症疾病产生、扩散转移和进行临床治疗、康复的癌症疾病治疗器,它是由直流电切入挤压式摩擦头、低中频静摩擦式摩擦头、药布、射频和微波与超声波治疗器组成,通过摩擦生热、按揉肌肉与电刺激、深层加热相结合,与局部透皮给药、局部药物注射介入相结合,恢复病灶部位周围功能;根据说明书中重大疾病治疗原理与方法,针对功能下降、结构损伤相互制约是癌症疾病产生的整体原因,癌症疾病治疗器采用物理与化学对等相结合恢复功能的高级治疗技术,与手术、放疗、局部化疗抗损伤治疗对称等效相互促进结合成整体对病因治疗,通过整体对病因治疗达到治愈癌症疾病目的。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医疗器械领域,更详细地讲是属于通过药物按摩、理疗与局部药物注射、给药相结合治疗癌症的医疗器械。
背景技术
心脑血管病、癌症、尿毒症、糖尿病、肺结核、肝炎、艾滋病等重大疾病与普通常见病不同,它对人类的生命存在造成了极大的伤害,依靠现有治疗技术不能降低发病率、死亡率上升趋势,不能治愈。现代医学将疾病定位于同一层次之间的变化,对重大疾病的病位、病体、理化等特异性实用特症,在临床医学中有明确诊断,根据结构部分病因确定疾病的性质,缺乏功能部分病因治疗。据《参考消息》2004年8月3日14版报道:日本厚生劳动省白皮书显示,虽然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但疾病治愈率仍然停留在20%,没有提高,美国上世纪七十年代进行的癌症治疗研究至今同样没有实质性进展,说明我们在认识癌症与重大疾病的产生发展规律性方面出现了片面性,否则不会出现普遍性的难以治愈局面。
人体是具有多层次结构相互作用的统一整体,人体生命运动是自然界高级运动形式,重大疾病能够威胁人体生命存在,在于它本身也是一种具有多层次结构相互作用、高级运动形式的整体性疾病,需要进行多层次结构相互作用、高级运动形式技术的整体治疗。由于缺乏对世界整体性的理解和认识,现代医学没有站在人体的统一整体立场上而是从局部分解的低层次立场上片面认识疾病,导致基础医学理论出现方向性错误,不能把临床医学的治疗行为同治愈目标联系起来,仅仅是疗效有限的一种部分治疗,没有达到治愈癌症疾病目标的可能。解决问题的唯一途径,就是从整体的高层次立场上,全面深刻的重新认识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提出可以治愈重大疾病的创新基础医学理论与创新临床治疗技术。
现代医学在癌症疾病治疗中过多依靠那些治标不治本不能恢复体能的药物、手术、放疗,忽略了科学的基本原则——人类进化与自然选择双方之间相互作用的整体性,导致对其发病原因至今搞不清楚,找不到防治的根本方法,不能标本兼治,所采用的药物、手术、放疗治疗均属对症部分治疗,缺乏对病因治疗部分,不能制止发病率、死亡率上升趋势。
1、现有技术中,治疗癌症采用手术、放化疗抗损伤部分因素作为主要治疗方式,在治疗结构功能双方因素均发生对等病变呈整体性质病变的癌症方面,疗效有限。不能逆转癌症的发展方向和趋势,不能对中晚期癌症患者进行治愈性治疗,不能显著降低死亡率,甚至被认为是“不治之症”。
2、采用物理治疗与化学治疗分开各自作用的初级治疗技术,副作用大效率低。
3、在恢复功能治疗中,缺乏针对性定位治疗。
4、在恢复功能治疗中,现有技术的脏腑疾病治疗器:ZL951121065,按摩治疗器:ZL981103057,是一种机械作用为主的药物按摩器,缺乏与声、光、电、磁、热物理技术对等结合,物理治疗作用有限。缺乏与化学治疗中局部药物注射和其它局部给药技术相结合,不能形成高级治疗技术,不能满足整体深入全面的癌症治疗需要。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根据重大疾病治疗原理与方法,针对人体中功能下降、结构损伤之间相互制约整体作用是癌症疾病产生的整体原因,采用药物按摩与局部药物注射、中高频电疗、超声波、微波结合为一体的高级治疗技术,对发病部位进行恢复功能对部分病因治疗,预防癌症产生和进行临床治疗、康复。与现有技术中的手术、放疗、局部化疗抗损伤部分病因治疗,对称等效相互促进共同作用结合成整体对病因治疗,通过进行治疗产生整体显著效果达到治愈癌症疾病目的。
为了充分公开发明创造,本发明对治疗癌症疾病有关的原理与技术,进行详细的说明。
(一)重大疾病产生发展与转归的规律性
人与自然之间相互依存和谐运动是生命存在发展的基础,同样,人体中结构内因与功能外因之间相互作用新陈代谢阴阳平衡功能程度下降,是疾病产生发展的基础,结构损伤与抗损伤斗争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过程的动力。重大疾病的本质是哲学矛盾论中的内因与外因均发生病变相互制约的结果,具有普遍性意义,它的表现形式症状是科学系统论中一分为多描述的结构功能多种多样表现形态,因人而异具有特异性。哲学矛盾论与科学系统论、内因结构与外因功能、个体性与整体性、普遍性本质与特异性表现、自我发展与整体发展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相互依存共同作用。癌症疾病病因是由内因外因组成的整体病因,不单是指疾病内因结构特异性因素的具体表现形式,也是指外因功能中体能下降与现代不良生活方式普遍性因素的深刻本质。癌症疾病应当内因内治、外因外治、内外整体病因整体治疗。恢复功能阴阳平衡治疗,规定着疾病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具体治疗方式和规模,抗损伤斗争力量大小对比治疗决定着疾病发展过程中的快慢、症状病情的轻重。现代医学中的手术、放化疗均是杀死癌细胞的对症内因结构部分因素治疗,不是针对产生癌细胞原因的对病因外因功能部分因素的治疗,是一种进行维持与补救的部分半治疗措施,不是针对整体病因的整体治疗,不能产生整体性质的因果关系变化。真正的医学研究是针对整体病因、因果关系和对人体生理、病理过程的研究,以及发现治疗疾病相当简单的方法。
祖国医学认为:天人相应、天人合一、扶正祛邪、标本兼治、阴阳平衡,这种以古代哲学为基础的中医整体治疗原理,历经千年实践证明是符合自然规律的正确原理,可以自我发展,也可与西医相结合整体发展,但只有在对等的情况下才能实现真正的结合,中医应发展到以现代哲学为基础、恢复功能为特长,与以现代科学为基础、注重结构抗损伤的西医相结合。特异性的科学技术要得到发展,应当遵循自然发展的普遍规律,因为哲学研究的是疾病产生发展与转归的一般规律,它本身发展的起点就是对立与统一的整体性,对整体性观点的认识不同,导致治疗方向与结果的不同。临床医学中所有的诊断、预防和治疗措施,都是以哲学中因果关系的信念为基础,对部分病因治疗产生部分因果关系,对整体病因治疗产生整体因果关系。癌症与重大疾病产生的原因是整体功能下降与局部结构损伤相互制约的整体病因所致,只有恢复功能与抗损伤对等相互促进整体对病因治疗才能产生显著效果。
在自然发展规律事物的认识方面,事物中斗争性与统一性相互关系、事物发展的性质变化中有无统一性存在以及什么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现代自然哲学理论界共有三种观点:一是事物中斗争性与统一性地位是相互转化的,有时斗争性起决定作用,有时统一性起决定作用;二是在事物性质变化过程中,斗争性是发展的动力和决定性因素,没有统一性作用;三是作为事物发展的动力,统一性或斗争性的决定作用,不是“有时”的问题,而是二者相互结合共同构成事物发展的动力和决定因素。参见《哲海探航》一书,卜祥记著西苑出版社,2000年3月第一版(193页—194页)。第一种和第二种观点,均属事物数量变化与部份作用观点,是现代医学中高等学校教材第六版《病理生理学》中第二章“疾病概论”的观点。因为抗损伤斗争性与恢复功能统一性之间、物理与化学之间是对立的统一关系,可以一分为二分开按部份规律自我发展单独在数量变化和低层次中起决定作用,也可以合二为一组成整体按整体规律在性质变化和高层次中起决定作用。“有时”某部分因素为主作用的双方因素相互转化,是事物发展过程中轻重大小的数量变化,事物中双方相互依存的性质没有发生变化,事物的性质变化需要双方因素“同时”作用。缺乏同一性不能合二为一组成整体不能产生事物的性质变化,属于部分作用治疗,适宜于部分致病因素为主的普通常见病治疗。重大疾病治疗原理与方法是根据合二为一整体作用性质变化的第三种观点为基础,因为只有自我发展部分作用的双方对等相互结合共同作用,才会产生整体性的高级运动性质变化。癌症疾病患者体内已经出现了结构损伤与功能下降、物理形式病变与化学形式病变对等相互制约共同作用的整体性质病变。所以在癌症治疗中,采用手术、放化疗杀灭癌细胞的抗损伤斗争治疗,与消除癌细胞产生原因的恢复功能同一治疗相结合,物理治疗与化学治疗相结合,是双方对称等效的相互促进共同作用产生的整体性质变化,决定癌症疾病的发展与转归,不是抗损伤斗争力量对比大小。抗损伤斗争治疗是整体治疗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只能产生部份作用,不与恢复功能部分对等相互促进结合,便会受到功能下降制约,效果有限,这也是为什么普通常见病能治愈,而长期体弱心脑血管病和癌症重大疾病患者反复发作不能康复治愈的根本原因。重大疾病转归患者死亡是功能下降与结构损伤二者相互制约产生整体作用的结果,恢复功能就不会产生这种相互制约的致死性整体作用,患者虽病重不会死亡。如清代医学家徐灵贻在《医学源流记》中所说:“若元气不伤,虽病甚不死。元气或伤,虽病轻亦死。”同时,采用恢复功能与抗损伤相结合的整体治疗,可以解除对患者的死亡威胁。
(二)重大疾病治疗原理
现有技术理论(包括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认为:疾病中结构损伤与功能下降之间是可分开的主要与次要关系,只要治好主要决定因素方面,辅助治疗次要方面,疾病就可以治愈。这种将部分因素当作整体因素的治疗方案,在治疗部分因素为主的普通常见病方面,是正确可以治愈,但是在治疗由普通常见病产生性质变化发展而来的重大疾病方面,不能达到治愈目的。这是因为疾病中次要因素发生了显著变化,成为对称等效相互依存因素,是双方结合的整体因素起决定作用而不是部分因素,这是重大疾病的本质。目前在重大疾病急性发作期以抗损伤治疗为主,稳定期以恢复功能为主,这种分开的治疗是一种部分治疗为主的方式,效果有限。因为无论病变过程中轻重形式如何,都是二者相互制约作用的结果,重大疾病是以整体性在每时每刻进行着运动变化,不存在是那一方面为主、可分开的变化过程。癌症、心脑血管病、糖尿病、尿毒症、肝病、白血病、艾滋病等重大疾病是多层次结构相互作用高级运动形式的整体性疾病,根据恢复功能部分与抗损伤部分对等相互结合扶正祛邪共同作用的整体治疗原理,采用物理治疗与化学治疗相互结合共同作用的高级治疗技术,可以达到治愈重大疾病的目的,与现代医学依靠抗损伤部分医学原理与采用初级技术为基础只能产生部分疗效的治疗重大疾病原理方法相比较,有着本质的区别。
就疾病的预防与治疗分类而言,疾病发生的原因和部位比症状更为重要,针对癌症病因症状的整体治疗,只有对准发病部位目标,才能达到治疗目的。
(1)治疗原理:重大疾病中只要诊断出局部结构病变范围,就可以确定周围相互依存上一层次整体功能下降病变范围,从而可以对准目标采用高级技术定位进行整体治疗。
(2)重大疾病的预防:由于病因是结构损伤与功能下降相互制约的整体作用,是物理与化学相结合的高级运动形式,因此,只要采用物理或化学的初级运动形式治疗技术,控制住功能不发生下降病变,就不会相互制约产生重大疾病。糖尿病、肝病、尿毒症、心脑血管病、癌症、艾滋病,在病变损伤结构周围百分之百存在血液循环、微循环、新陈代谢功能下降障碍,是重大疾病产生的共同性原因,也是不能治愈的共同原因,经常对这些部位进行恢复功能协调平衡的治疗,就可以消除障碍预防重大疾病的产生,和与抗损伤治疗相结合相互促进达到治愈的目的。另外,心脑血管病与癌症是自身功能长期下降的慢性病,而传染病是致病外因条件加大的急性病,预防治疗应区别对待。
(3)重大疾病的发病部位与定位治疗
人的疾病有层次性,要按照病变的层次性治疗直达最深层次,达不到必要的深度会限制疗效提高,造成误治和医源性疾病,在重大疾病治疗中尤为突出,治疗深度的核心是如何恢复功能的层次性问题。如在修复癌症损伤细胞方面,不但要修复基因结构损伤,而且要恢复基因结构周围新陈代谢功能,目前缺乏基因结构与周围功能相互关系的研究,缺乏恢复功能治疗是基因疗法效果有限的原因。现有技术对功能如何具体影响人体健康,缺乏深入了解,难以找到与结构治疗相对应的脏器或组织,找不到恢复功能的发病部位,对此整个治疗学还没有做出明确的研究和回答,导致缺乏关键的对肿瘤病灶局部结构周围整体功能恢复治疗,是癌症疾病不能治愈的根本原因。无论是现代医学还是传统医学,均认为肿瘤是全身疾病的局部表现,需要进行局部与全身治疗,但患者体内全身功能并未发生需要急救的整体病变,全身功能变化与局部结构病变是间接作用次要关系,不存在对等相互制约的整体关系,是癌症病灶局部结构周围整体功能发生了病变,导致现有技术对治疗癌症缺乏针对性的恢复功能关键治疗,应当按照癌症结构功能整体病变的位置层次范围进行治疗。
人体中每个具体的生命活动和病变,都是局部结构低层次部分与整体功能高层次部分之间相互作用的整体,当局部结构发生病变时,同层次的局部功能已经不存在,是高层次包含局部功能的整体功能与病变的局部结构相互作用,当双方均病变相互制约产生逆向性质变化时,会进入整体结构病变与高一级层次整体功能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分子结构与细胞功能、细胞结构与组织功能、组织结构与器官功能、器官结构与系统功能、系统结构与人体功能、人体结构与人类社会功能、人类社会结构与相关自然环境系统功能、相关自然环境系统结构与地球环境整体功能、地球整体结构与外部相关宇宙系统功能之间是相互依存和谐运动的整体关系。
现代医学病理学重在结构,把疾病定位于器官、组织、细胞、分子等层次,是同层次之间的相互变化,疾病的实质是“局部定位性器质性改变”,没有疾病中“整体定位性功能性改变”的认识,不能认识到疾病的实质,而只是观察到疾病中部分因素。由于缺乏局部结构与整体功能之间相互依存的整体观念,单纯从解剖学的层次结构角度出发,来认识分子、细胞水平的整体统一,远未形成反映从分子、细胞到整体各级水平的相互作用运动发展规律的理论体系。重大疾病中的低层次内因局部结构病变,与高层次外因整体功能病变相互依存构成了病变统一整体,它的位置是在相邻两个层次之间范围。如癌症所处的具体部位范围,早期病变是指细胞层次局部结构与组织层次整体功能之间,中期病变是指组织层次局部结构与器官层次整体功能之间,晚期是指器官层次局部结构与系统层次整体功能之间,急救是指系统层次结构与人体全身功能之间。功能是指病灶周围微循环作用和氧气养料的供给吸收新陈代谢功能,现代医学对人体的结构层次性有较多认识,但对人体的功能层次性则认识不足,在治疗癌症时缺乏针对性定位恢复功能治疗。整体治疗就是制止重大疾病中整体变化产生的恶化发展趋势和病情加重,使其中结构或功能一方病变得到控制消除相互制约整体病变,使其转化为普通常见病不再威胁人体生命存在,并继续治疗到痊愈。为此绘制重大疾病发病部位与定位治疗位置图如下:
从图中可以看到:疾病发展方向是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威胁上一层次存在,治疗发展方向是从高层次和低层次发展,消除疾病存在。癌症疾病中器官局部结构与系统整体功能是整体不能分开,现有技术恢复功能是面向人体全身整体,而不是针对发生病变的病灶处整体功能,不能产生整体治疗效果。如图所示:组织结构损伤,就要在抗损伤同时恢复外部器官功能,器官结构损伤,就要在抗损伤同时恢复外因系统功能,恢复功能实行针对性定位治疗。图中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可以看到人类存在发展与自然环境功能改善是相互依存和谐运动的整体,如果双方缺乏和谐运动,便会相互制约威胁双方存在,一方消失,另一方也不会存在。目前与人类社会相互依存直接作用的自然环境功能虽然只是地球整体环境功能中的一部份,但会发展到人与自然统一的地球村整体。因此只有在改善自然环境功能条件的同时又改进完善人类自身存在发展方式,双方相互和谐运动、相互促进、人类才会形成真正的发展,缺乏自然环境的改善,会制约人类存在与发展。通过疾病图景,可以揭示人的整体功能性病变与局部结构性病变的相互关系。在那里,内因局部结构病变有自己独立的特性和位置,外因整体功能病变有自己独立的特性和位置,二者的差异客观显示出来,二者之间的联系也揭示出来,从而可以导致建立一套新的病理理论体系。
(三)重大疾病治疗技术
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和谐运动的整体,生命在于和谐运动,只有和谐运动人体生命才能健康持久存在。人体生命运动是机械、物理、化学各种自然运动形式相互和谐运动结合的统一整体,是一种高级运动形式,不可分割,分开的机械、物理和化学运动是一种初级运动形式。现有技术把人体和疾病的高级运动形式归结为机械的、物理的、化学的低级运动形式,并用低级运动规律来解释人体和疾病的规律,导致结构与功能、物理与化学之间脱节分开,提高恢复功能、抗损伤作用力度,不是依靠各因素相互结合的整体高级治疗技术,而是依靠单一因素为主的初级治疗技术,它可以预防重大疾病、治愈普通常见病,但是治疗整体性质的重大疾病,不能产生显著效果。因为癌症患者体内的物理、化学因素均出现了病变,产生了相互制约的整体性,单一的化学药物治疗,受对称的物理病变制约,出现疗效低副作用大的结果,目前的抗生素、化学治疗乃至整个特异性治疗原理处于无奈与尴尬局面。同样,目前是手术、放疗物理治疗在抗癌局部治疗中占主导地位,属于对等的、不可替代缺少的抗癌化学药物没有出现在局部治疗中,只是在不起直接作用的辅助性全身治疗中出现,属于次要部分治疗。所以抗损伤与恢复功能,均应采用物理化学按照不同层次性质功能,对称等效结合为整体的高级治疗技术加大治疗作用力度,控制病情轻重变化程度,同时恢复功能具有普遍性因素特点,治疗技术操作相对简单。整体高级治疗技术示意图如下:
治疗中抗癌化学药物用于抗损伤治疗,在局部结构损伤处用药,不采用全身给药,恢复功能药物治疗,是在局部结构损伤处周围上一层次整体功能下降范围内用药。从图中可以看到,物理治疗中的各种形式都通过能量转化和机械运动相互联系,机械力学是声、光、电、磁各种物理治疗的基础,缺乏机械作用的物理治疗是部分治疗,不能对等的与化学治疗结合成高级治疗技术。治疗技术作用的提高,不仅取决于治疗因素的质量和数量,而且取决于治疗因素的组合方式即结构。单独的化学药物治疗是针对化学因素病变的初级治疗技术,产生部分的直接作用,不能产生对等的物理作用,只有与物理治疗对等结合,才有可能转化为高级治疗技术,对人体直接作用,那种片面认为某种药物、治疗仪器、基因疗法产生某种关键作用,就可以对癌症疾病产生治愈可能的观点,是错误的,必须采用高级治疗技术进行整体治疗。
(四)与现代医学在疾病概论中的不同认识观点
疾病概念是对疾病本质认识的概括,从而决定疾病的防治原则和措施。现代医学不能对治疗重大疾病产生显著疗效,表明它对疾病的认识存在片面性,要治愈重大疾病,必须对疾病概念有全面性整体认识,参考全国高等学校教材《病理生理学》第6版中第二章“疾病概论”。
(1)疾病的概念:现代医学认为“疾病是指机体在一定条件下由病因与机体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一个损伤与抗损伤斗争的有规律过程,是机体在一定条件下受病因损害作用后因机体自稳调节紊乱而发生的异常生命过程”。疾病中既存在着相互排斥的损伤与抗损伤对立斗争性,又存在着相互吸引依存的功能下降与恢复功能的和谐同一性,疾病是机体结构损伤与抗损伤、功能下降与恢复功能共同作用的整体变化过程,而不是单一损伤与抗损伤斗争部分过程。
(2)疾病发生的原因:现代医学认为“病因是指引起疾病的特定因素,决定疾病特异性,疾病的发生可以主要由一种病因引起,也可以由多种病因同时作用或先后参与发生变化,因此必须具体分析”。人体的自身体能是各种治疗措施取得疗效的基础,体能下降是一种普遍性致病因素。重大疾病产生的原因是内因结构特异性致病因素与外因功能普遍性致病因素两种病因相互制约共同作用的整体结果,一种病因不会产生大病,多种病因不存在。
(3)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一)损伤与抗损伤,现代医学认为“损伤与抗损伤斗争性推动疾病发展的基本动力,它们之间的力量对比常常影响疾病的发展方向和转归”。但是,抗损伤斗争性的具体形式和规模大小受恢复功能同一性制约,其作用是有限度的。(二)因果关系,现代医学认为“在疾病发展的某一环节上打断因果转化和恶性循环,就可以使疾病朝有利康复的方向发展,是治疗关键”。强调具体的、特异性的、可检验的部分因素和因果关系,缺乏治疗中普遍性、一般性、不可检验性因素部分和因果关系,导致治疗出现暂时的部分的易反复性的结果,是一种部分因素的因果关系。重大疾病应当对具体环节与普遍性基础共同采取措施,才会真正打断疾病整体因果转化和恶性循环,朝有利康复的方向发展和转归。
(4)局部和整体:现代医学认为“任何疾病基本上都是整体疾病,各部位的病理变化均是全身性疾病的局部表现,全身病变还是局部病变占主导地位,二者相互转化应作具体分析”,该理论应用在治疗普通常见病是正确的,但是在重大疾病中,局部病变与整体病变是相互依存统一整体中对等两个组成部分,不存在是那部分占主导地位起决定作用,不能相互转化,不需具体分析,是相互促进整体因素对外发展联系起决定作用。重大疾病中的整体功能病变是指与局部结构相邻上一层次中整体功能,不是指全身整体功能,在癌症中是指与癌细胞局部结构中不可分开的组织系统整体功能。由于全身功能并未发生病变,二者之间不存在相互依存促进的整体关系,不是无论出现什么层次位置的癌症局部结构病变,都要进行缺乏层次性、针对性的全身整体功能治疗,而放弃对真正发生病变的关健部位整体功能进行治疗。
(5)疾病的转归:现代医学认为“疾病转归中患者的康复与死亡,主要取决于结构损伤与抗损伤斗争双方的力量对比”。但是目前康复治愈率非常低,并且大量的临床事实证明:多数癌症患者不是死于疾病中结构病变,而是机体功能下降所致。人体中新陈代谢功能下降是患者死亡的产生原因,而抗损伤斗争力量对比只是加重或减轻病情、加速或推迟这个过程,恢复功能治疗可制止疾病恶化发展趋势,不会与结构损伤相互制约产生致死的整体作用。
(五)总结
(1)基本原理:整体疗法是以中医理论发展而来的现代哲学指导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为基础的方式治疗重大疾病,与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基础的现代医学治疗重大疾病方式有着显著不同。整体对病因治疗是抗损伤治疗现有技术部分与恢复功能治疗创新部分合二为一的整体,并对准发病部位目标,在功能下降结构损伤相互制约的整体性质病变范围内进行治疗,不进行全身功能恢复治疗,因为没有出现需要急救的全身功能性病变。产生心脑血管病、癌症的共同病因基础,是局部结构病变周围整体功能出现了病变,是参与代谢的氧气和养料供给不足,呼吸循环功能下降和被破坏,因此恢复功能协调平衡治疗是目前治愈重大疾病的关键性因素,整体对病因治疗心脑血管病、糖尿病、尿毒症、癌症、艾滋病的基本原理是一致的,是可以产生显著治疗效果和治愈的。
目前对疾病整体认识还没有作为医学生理、病理和病因的一个基本矛盾来对待,没有作为一种普遍观念贯彻到临床诊治中。在现代医学中,结构与功能、特异性与普遍性、物理与化学并不作为一个统一整体出现,而是仅仅关注结构损伤的一面,通过部分治疗来追求整体疗效,采用初级技术来达到高级技术作用力度,它治疗的主要方法就是化学药物、手术、放疗等抗损伤治疗,而缺乏恢复功能的治疗,会制约、抵消抗损伤治疗作用。抗损伤治疗无论怎样发展提高、加大治疗成本,也只能起到部分有限作用,不会产生整体显著疗效,这也是目前为什么对癌症疾病产生原因至今不清楚,导致治疗方向错误、不能降低发病率、死亡率,没有治愈可能而治疗成本越来越高的根本原因。只有进行基础医学理论创新和采用整体对病因治疗与高级治疗技术,才能治愈癌症疾病和降低治疗成本。
(2)随机控制实验:整体治疗原理和方法与现代医学显著不同,实践是检验标准,通过实践确定正确的治疗原理与方法,整体治疗和现代医学治疗接受同样的测试,评价疗效主要证据来自随机控制实验和病人的反映共识。
整体对病因治疗与现有技术对比:整体治疗中恢复功能部分与抗损伤手术、放疗、局部化疗部分对称等效相互结合,在病变部位同时进行,采用高级治疗技术,相互促进作用力度按照整体治疗需要确定,在试验组进行治疗。现有技术中疗效最好的抗损伤手术、放化疗治疗与辅助措施在对照组进行治疗。测试目标:中、晚期癌症疾病患者的体能、结构变化与扩散转移治疗效果,症状改善、治愈率、死亡率。区别:整体治疗中不但要完成现有技术中的抗损伤治疗标准,还要采用双重标准对等的完成恢复功能标准,与抗损伤相互促进产生整体治疗作用。而现有技术依靠抗损伤部分治疗,受功能下降制约不会产生相互促进的整体治疗作用,整体与部分、高级技术与初级技术之间性质的显著不同,导致治疗效果的显著不同。判断整体治疗癌症疾病原理与方法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是:与现有技术相比产生性质变化和显著疗效,达到治愈癌症疾病目的。
(六)癌症疾病的产生发展原因和预防治疗
新陈代谢功能是生命活动存在的基础,功能下降失调是癌细胞产生的原因和产生癌变过程的基础。细胞周围组织整体功能下降失调是细胞中的DNA结构损伤的外因,当细胞内因结构不能适应外因变化时,便会转化发展成适应外因作用的癌细胞,是新陈代谢疾病。导致功能下降的外因条件中,有吸烟、不良生活方式和慢性疾病长期功能消耗结构损伤。现代医学对癌症发病原因至今也无定论,只能进行减轻消除结构损伤症状的部分因素治疗,不能针对整体病因从根本上预防治疗癌症疾病。人体的整体统一性表明:机体各个层次既有其自我发展特殊性、又有其相互联系普遍性,上层次与下层次之间相互作用构成每一具体生命活动和病变的整体。癌症疾病产生的原因是外因功能下降对内因结构造成损伤产生癌细胞,损伤结构同时对外因功能造成损害,双方相互制约作用产生整体性质癌症病变,需要整体对病因治疗。
癌症与重大疾病是由普通常见病发展而来,其中功能下降是结构损伤、炎症变异、癌症产生的起因,也是难以治愈的原因,只要针对人体的各易发癌症部位、普遍常见病久治不愈部位,经常进行恢复功能治疗,功能就不会下降损伤结构,不会与结构损伤相互制约产生癌症。恢复功能使用癌症疾病治疗器操作简单易行,不但可以预防癌症产生,还可以促进治愈普通常见病。其中肺部呼吸系统、肝、胆、肠、胃、胰腺消化系统在使用癌症疾病治疗器恢复功能时,还要采用吸氧水平运动器,恢复呼吸功能、促进血液循环和进行内脏按摩恢复消化系统功能,具体操作参见心脑血管疾病治疗器,申请号:200610069553·8。
据《健康报》2006.7.203版中医药专刊报道:20世纪90年代初,加拿大肿瘤学专家Schipper教授认为:过度杀伤癌细胞就有可能损害抗体的正常反应性,使原本已失衡的抗体调控作用更加恶化和紊乱。有效的治疗并不需要肿瘤完全消退及癌细胞的全部杀灭,而是要提高其基因状态和自我康复的能力。报道中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教司司长高思华教授认为:“中医治疗癌症是以“有序治疗”和“整体治疗”取胜”。与心脑血管病患者治疗不同,治疗癌症中恢复功能、结构抗损伤层次深入、定位针对性强,患者医生难以掌握,是预防困难也是治疗困难的原因,但是扶正祛邪的整体治疗基本原理都是一致的。杀灭癌细胞离不开恢复功能配合,恢复功能同样需要杀灭癌细胞配合,是癌症治疗中一个问题对等的两个组成方面,共同作用不可分开,不存在主要次要关系。现有技术癌症治疗中恢复功能是依靠那些处于辅助次要地位起间接作用的全身功能恢复,不会与抗损伤治疗对等相互促进产生高一级层次的性质变化和显著疗效,癌症治疗实际上是处于一种受功能下降制约抗损伤治疗作用被抵消的状态。
在整体治疗中,杀灭癌细胞抗损伤治疗作用力度与作用范围减少,回归对等部分治疗范围,退出目前的癌症治疗主要地位,放弃手术切除肿瘤根治术和放化疗全部杀灭癌细胞的目标,而是在保证对等恢复功能治疗同时进行的情况下,进行部分的、有限度的抗损伤治疗,通过依靠扶正祛邪相互促进共同作用的整体方式来治疗癌症。恢复功能通过针对性定位治疗和采用高级治疗技术进入对等部分地位和范围,而不是目前的辅助、次要地位。恢复功能与抗损伤各自单独发展的同时双方对等结合成为整体治疗,物理治疗与化学治疗各自单独发展的同时,双方对等结合成为高级治疗技术。
癌症在早期,因其规模小层次低,手术切除不会显著降低周围功能,恢复功能可以制约癌细胞增生、发展扩散,可以手术切除,也可以恢复病灶周围功能,只要有一方因素正常,癌细胞就不会扩散转移进入中晚期,可以与正常机体长期共存。二者之间是主要次要关系,主要因素起决定作用,现有部分治疗方式可以治愈。在中晚期应当采用整体治疗和高级技术,才可以对癌症患者产生治愈性治疗,因为恢复功能可以消除手术、放化疗带来的损伤,保证抗损伤治疗正常进行,而且可以消除癌细胞产生病因反复发作基础,使癌症的发展方向和趋势出现逆转,显著降低患者死亡率。通过整体治疗和采用高级治疗技术达到治愈癌症目的,而不是依靠目前占主导地位的杀灭癌细胞抗损伤部分治疗和辅助性全身治疗。
(七)防止与治疗癌症疾病的扩散转移
整体功能的变化既可以对正常细胞产生制约,促其转化或癌细胞,也可以对癌细胞产生制约,促其转化成正常细胞。功能下降正常细胞减少与结构损伤癌细胞增生,是癌症整体中对称的两个组成部分,缺少一方则另一方也不存在,没有主辅之分,抑制癌细胞增生并不意味着周围正常细胞的增加。癌细胞的周围整体功能生存环境是一种缺血、缺氧的微循环障碍环境,癌细胞与其直接接触的周围环境功能相互作用程度,是决定转移能否发生以及转移部位的关键。据《科学大观园》1997年第五期36页“癌症治疗的最新思路”中说:“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霍夫曼根等人认为,切除处于受功能制约处于休眠期的癌时,往往不但不能治疗癌,反而有促进癌呈暴发式的增长、增殖以及转移的危险,因为患者的抗转移成份也随即消失,平衡即被打破,发生癌转移也难以避免了”。进行基因结构调整治疗与恢复基因结构周围整体功能,可以对病因治疗消除癌细胞产生机制,但是对生命存在的主要威胁是癌细胞的扩散转移发展过程,因此目前制止制止癌细胞扩散转移的主要任务是杀灭癌细胞与恢复组织、器官、系统层次的功能相结合。
癌细胞很大,并不适宜循环流动,一直在体内徘徊的可能性并不大,全身化疗防扩散效果有限。癌症转移的方向与部位,是根据结构中解剖位置病变、淋巴与血液传导,与周围功能下降、适宜癌细胞生存发展的环境需求相互结合所确定的。《参考消息》2006.8.28日刊登美国《纽约时报》8月15日文章“科学家解悟癌症扩散”,文章认为“被侵入器官的环境——微环境,在癌转移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这种认为确定了微环境功能的作用,但是具有片面性,是从以前强调癌细胞增生是转移关键的说法,转化到了功能关键的说法。癌症扩散转移是癌细胞增生与微环境功能下降双方相互制约共同作用的整体结果,单独进行杀灭癌细胞或者是依靠恢复微环境功能,不能阻止癌症扩散转移。制止与治疗癌症扩散转移的关键因素,是采用杀灭癌细胞抗损伤治疗与恢复微环境功能向正常细胞输入物理、化学能量活力对等相互促进的整体治疗,可使癌细胞扩散转移不会发生,即使未预防发生转移,也可进行治愈性治疗。
现有技术的手术、放化疗抗损伤治疗中,虽然症状病情暂时缓解减轻,但病灶周围的整体功能下降、正常细胞减少的情况不仅没有得到恢复发展,反而受到新的打击,彻底催毁了病灶周围有恢复可能的整体功能,由于中晚期患者的病灶周围功能多是器官层次、系统层次等高层次大范围,这一新的打击是致命的,是一种牺牲长远生存基础功能、维护结构病情暂时减轻的治疗方式,患者生存功能丧失,死亡命运趋势已确定,只是维持生存过程时间长短而已。与急性传染病、实验室植入癌细胞的小鼠等以外来因素致病为主、可以迅速治愈的情况不同,癌症与心脑血管病均属慢性病,是长时间能量消耗缺乏补充损伤结构所致,既不会迅速治愈,也不会迅速死亡,在功能显著下降的基础上进行杀灭癌细胞的损伤性治疗、短时间的根治性手术治疗,是以生命为代价的治疗,没有成功的可能。《科技日报》1997.12.1报道:据日本科学家研究采用放化疗的患者,癌症的转移和扩散是未采用过患者的8倍。《半岛都市报》2003.1.16报道:肿瘤患者手术、放疗、化疗后三个月内的转移复发比例为69%,一年内复发为90%,50%患者死于手术、放疗、化疗过程中各种因素。大量的临床事实证明,多数癌症患者死亡的直接原因并非癌细胞本身,而是由于功能下降又被细菌感染,百分之九十的患者死于癌症扩散转移。如果患者新陈代谢整体功能存在,就不会产生适宜癌细胞转移的外因环境,就不会与癌细胞增生内因相互制约扩散转移、产生致死的整体作用,患者虽病重不会死亡,这也是中晚期癌症患者采用损伤性治疗缺乏恢复功能治疗,生命一般不超过三至五年的根本原因。物理与化学相互促进结合的高级治疗技术,不但可以进行恢复功能、抗损伤的整体治疗,达到预防、治疗癌症疾病转移与扩散的目的,而且治疗时间比现有技术显著缩短。
(八)癌症疾病治疗器功能
人体的生命机能都依赖于机械能、热能、电能、化学能来完成,癌症是一种局部的结构损伤与功能下降病变,癌症病灶周围中,维持体温的热能,肌肉收缩的机械能、神经冲动传导的电能和化学能的代谢供给吸收、与血液微循环功能均出现了不足和障碍,呈整体功能下降趋势,是正常细胞转化为癌细胞、癌症产生与发展的基础原因。癌症疾病治疗器的原理功能是:机械力学是物理中声、光、电、磁各部门的基础,按摩机械运动部分与超声波、电疗、磁疗、光疗、热疗物理部分治疗相互结合成初级物理形式整体治疗,便物理疗效显著提高,对等的与初级化学形式整体治疗中的局部透皮给药、局部注射给药、口服给药、滴注给药相互结合成高级治疗技术,对患者病灶周围输入机体所需要的机械能、热能、电能、声能、磁能、化学能等能量,显著提高加大病变部位整体功能恢复程度对病因治疗。癌症疾病治疗器通过控制物理作用力度大小和采用抗癌药物为主,可以进行抗损伤杀灭癌细胞治疗,所用化学药物可分为恢复功能的维生素、营养药物和抗生素、抗癌药物。现有的给药方式中口服药物、静脉滴注属全身给药方式,缺乏针对性,尽量采用局部性给药。
恢复功能进行整体治疗时,与手术、放疗、局部化疗对症治疗对称等效相互促进共同进行,使整体功能受到保护和恢复、敏感度升高,癌细胞不能趁虚扩散,手术、放化疗效果得到促进提高,病情发展趋势得到控制。癌症对症治疗目前是以手术、放疗等物理局部治疗技术为主,而处于对等地位的局部透皮给药、药物注射等化学药物局部治疗技术却处于次要地位,是物理治疗与化学治疗不能对等相结合为一体的初级治疗技术,疗效受限,通过癌症疾病治疗器,可以将双方对称等效结合成高级治疗技术,从而产生显著效果,癌症疾病治疗器的治疗因素特点与组合方式如下:
(1)机械按摩:消除血液微循环障碍对恢复功能是关键,也是手术、放化疗难以治愈癌症的主要原因。但消除微循环障碍离不开机械与药物按摩,微循环的动力来源于周围组织机械运动,单纯加热、电疗、药物、降压效果有限,局部微循环障碍与全身血流量增加、血压变化没有直接关系,因为血压改变时,毛细血管直径没有可觉查的变化,其刚度99%来自周围组织,从力学性质来讲,应将毛细血管和周围组织看成整体,只有机械按摩和药物按摩对僵硬的肌肉组织按压摩擦揉动放松、加热给药,使毛细血管畅通,血流量可增加10倍,微循环障碍消除。机械运动是热能、电能、化学能相互联系转化的基础,现有技术中,缺少机械运动治疗的其它治疗是各自独立进行的部分的低层次治疗,而不是机械、物理、化学结合为整体的高级治疗技术,是治疗作用低的原因。
按摩与加热单独作用时,有促进癌细胞转移扩散可能,因为转移扩散是一种整体作用反应,部分因素治疗作用会促进加速这种反应。癌症疾病治疗器是整体高级治疗技术,含有抗癌药物,可在恢复功能的同时杀灭癌细胞,消除扩散因素,单独应用时适宜止痛、预防扩散、提高体能。如现有技术中超声波疗法治肿瘤属禁忌,但采用超声波透皮输入抗癌药物治疗浅表肿瘤除外。所以按摩治疗肿瘤是禁忌,但是药物按摩输入抗癌药物与注射药物抗癌配合治疗肿瘤除外。在中晚期癌症治疗期作为整体治疗的组成部分,与手术放化疗部分同时进行,相互促进,通过整体作用进行治疗。
按摩可使每立方毫米中毛细血管开放数31个增加到1400个,淋巴液流动加快7倍。摩擦头共分两种:切入挤压式摩擦头和静摩擦式摩擦头,由微电机带动,转速为每分钟300转、1000转和1800转。切入挤压式摩擦头工作角度为尖锐角,类似钻头切削和挤压作用,头端部呈弯曲半月型状,摩擦生热速度快、产热量高,适于皮肤表面作用和分子量1000以下药物的透皮给药治疗。因为人体皮肤角质层是透皮给药的关键层次,角质层角质排列呈鱼鳞状,尖锐角摩擦头转动时可产生切入挤压作用,在皮肤受热膨胀时将药物分子挤压透过角质层进入皮下组织产生治疗作用。而现有技术中滑动式摩擦头工作角度是纯角,是波轮式凸起筋状摩擦头,呈垂直状,转动时产生滚压作用不能透过鱼鳞状排列角质层给药,只能通过垂直加压使药物通过汗腺、毛孔进入人体皮下组织,给药量受到限制,与切入挤压式摩擦头透皮给药疗效存在显著差别。静摩擦式摩擦头适宜深层组织肌肉按摩,它压紧药布与皮肤,与皮肤之间不相运动,带动皮肤揉动皮下肌肉深层组织,产生内生热,放松肌肉,与局部药物注射相配合促进血液循环吸收利用药物。两种摩擦头在治疗器内可按装在一起同时进行工作,也可分开按装分开工作,与皮肤之间固定有摩擦药布,摩擦头压力每平方厘米0.25公斤—0.5公斤时对皮肤和穴位产生作用,0.5公斤—2公斤时作用力可达肌肉层,3—5公斤时作用力可达深层组织和骨骼表面,药物按摩中药物吸收利用深度与机械、电疗作用深度一样。
(2)癌症疾病治疗器中的机械按摩、药物按摩、直流电、低中频电疗、磁疗相结合,可以治疗神经与肌肉病变,因为大多数肌肉中都分布有大量的神经,通常很难将肌肉运动与神经刺激分开,肌肉运动离不开神经刺激,二者之间存在着整体性的必然联系,如肌肉僵硬缺血导致神经传导障碍不能刺激肌肉,出现血液循环障碍、氧气供给不足。在癌症患者病变部位中,神经与肌肉均已发生病变,二者相互制约是整体功能下降中的物理原因组成部分,单一因素治疗受对称因素制约效果有限,需要进行机械能、电能之间相互促进的整体治疗,才能起到显著效果。治疗器中切入挤压式摩擦头和静摩擦头由微电机带动旋转,摩擦头与皮肤中间有涂上药物的药布,脉冲直流电导线与切入挤压式金属摩擦头联接,脉冲直流电通过金属摩擦头直接进行治疗,使药物按摩与直流电治疗结合成为整体。低频、中频电疗中的电极板制成偏心式半园状凸起静摩擦头,当静摩擦头相对压紧吸定药布和皮肤进行揉动时,使低、中频电疗与揉动按摩肌肉结合成整体进行治疗,同时静摩擦头也可制成金属形状,与脉冲直流电相互结合。磁疗作用:在切入挤压式金属摩擦头和低、中频脉冲电流的电极上贴一片磁片就可以进行磁电疗了,疗效会更好。
(3)癌症疾病治疗器中的机械按摩与射频透热、微波加热超生波加热现有技术相结合。微波加热但对温热缺乏调节能力,往往易形成热郁积现象,限制疗效发挥,需要按摩促进血液循环配合。超声波加热与按摩相结合,可消除空腹脏器内的空气和其它限制,在浅层次组织肌肉、神经功能恢复的情况下,超声波治疗作用深度和产热量会受到促进明显提高,同时促进深层次对抗癌药物、营养药物的吸收利用。治疗时直接使用现有技术的射频、微波、超声波治疗仪器设备,与癌症疾病治疗器相互结合进行治疗。
(4)癌症疾病治疗器中的机械按摩与负压给药相结合,人体皮肤中角质层呈鱼鳞状排列可抵抗大力度的机械按压摩擦力,阻止药物分子透过角质层进入皮肤,而负压可使其反张改善这种排列结构,使摩擦挤压效果提高数十倍。在负压作用下,皮肤伸长率可在增加40%以内皮肤不受损害,配合加热膨胀加大了角质层间隙,毛孔、汗腺直径相应进行了加大,从而为透皮摩擦给药中的大分子抗癌药物、营养药物透过角质层进入皮下组织创造了条件。治疗器是将低、中频脉冲电流和负压透皮给药结合在一起同时进行治疗的仪器,负压可以利用电抽吸作用产生,也可以利用手捏压有治疗作用的负压橡胶球产生,这种负压对人体产生了类似中医拔罐的治疗作用,负压橡胶球属已有产品。
(5)癌症疾病治疗器中的机械按摩与药物治疗相结合。在癌症治疗中,局部药物注射,局部透皮给药,是与手术、放疗物理治疗相对称等效不可缺少替代的化学治疗,但现有技术中是用不起关键作用的口服、滴注全身给药方式替代局部给药治疗,在癌症局部整体功能下降中,药物只是堆积到肿瘤周围,并不能循血管进入肿瘤,导致药物利用率只有十分之一,药物的输送与吸收利用是关键的化学因素治疗组成部分,需要局部给药和透皮给药。在适合浅层次组织需要的透皮给药治疗方式中,外用药物无论是霜剂、水剂还是油膏剂,都必须借助于体外按摩使药物发挥疗效,现有的物理促渗技术:离子导入、电致孔、超生波给药和皮肤渗透剂,只是一种单一促渗因素,缺乏机械按摩挤压、摩擦生热等治疗作用,效果受到限制,分子量超过1000的药物不能进入皮肤,推广应用至今并不广泛。而透皮给药中的药物按摩,古称膏摩,早在二千年前我国汉代就已经广泛开始采用膏摩技术治疗疾病,根据中医膏摩原理和摩擦化学技术,治疗器采用机械作用透皮摩擦给药,切入挤压式摩擦头与药物摩擦布摩擦生热,每分钟转速1800转时10秒钟内对皮肤加热到45℃—50℃,维持6分钟,使角质层变软间隙加大,挤压力同时同时推动药物分子穿过角质层进入皮下组织,静摩擦式摩擦头同时揉动肌肉组织产生内生热,促进血液循环吸收药物。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医学生物物理系研制了一种新型的透皮给药载体——传递体(transfersomes),载体可变形穿过孔径是自身五分一之的皮肤通道而自身完整性不受影响,使大分子药物透皮进行全身和组织深部给药成为可能,详细材料传递体制备方法见《经皮给药新剂型》郑俊民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年12月第一版,《药剂学发展与展望》吴镭、平其能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现代生物技术与医药科技出版中心,2002年7月第一版(38-39页)简介。传递体的类脂部分是由20—50mol%(10-24w%)的磷脂酰胆碱,适量的胆酸钠和3%—7%的乙醇或丙二醇组成。治疗器中透皮摩擦给药物理方式与该传递相结合,会有显著效果。
(6)低层次与深层次相互结合治疗。对于浅层次部位肿瘤,采用透皮摩擦给药,静摩擦揉动肌肉出现“内生热”并促进血液微循环,与直流电、低中频电疗、加热、负压橡胶球、磁疗、抗癌药物的5—氟脲嘧啶等、营养药物中的维生素C、D3、产热活血药物、透皮给药载体——传递体,相互促进结合成整体治疗,消除手术、放化疗造成的局部损害,恢复病变部位整体功能。加入适当的抗癌药物,可在恢复功能时防止癌扩散,局部注射、介入给药加大抗癌给药量时可与恢复功能同时作用直接治疗癌症,并应同时加大机械摩擦揉动力度和加大电疗超声波加热温度。
对于5厘米以上深层次部位肿瘤,在浅层次恢复功能治疗的同时,采用与射频、微波、超声波、局部药物注射、介入给药相结合的方法,可以加大深部恢复功能作用力。采用药物介入治疗和药物局部注射时,注射器斜角度注射,针眼用胶布贴上,不防碍治疗器治疗,可采用无针注射、动脉注射、鞘内注射、肿瘤内注射。当浅层次功能恢复治疗与深层次功能恢复治疗相互促进同时进行时,会产生显著效果的整体作用力,因为缺乏浅层次作用力促进,深层次作用受到制约。由于机械物理治疗力度显著加深加大,对深层次部位肿瘤,可将营养药物、抗癌药物直接注射到肿瘤的局部血管和周围相关穴位、压痛点,通过促进血液循环加以吸收,在保证恢复功能的基础上,可使用抗癌药物为主进行抗癌治疗。据国外临床证明:当患者体温升到42℃时,应用阿霉素、博莱霉素、亚硝基脲等抗癌药物治疗,比体温37℃时应效果大10—100倍。
(7)恢复功能与杀灭癌细胞抗损伤治疗结合应用。根据因果关系,中晚期癌症扩散转移发展是癌细胞增生内因与周围功能下降外因相互制约作用的整体结果,单独的杀灭癌细胞抗损伤治疗,只能产生部分因果关系作用,不会产生整体全面的因果关系作用,因此必须采用抑制癌细胞增生内因与恢复周围功能外因相互促进的对整体病因治疗。在中晚期癌症治疗中,癌症疾病治疗器与手术、放疗、局部化疗对等配合共同作用,在预防扩散转移恢复功能时,可以单独使用。其它构型亦可达到本发明目的。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中癌症疾病治疗器主视图。
图2是图1所示治疗器中的切入挤压式摩擦头视图。
图3是图1所示治疗器中的静摩擦式摩擦头视图。
图4是重大疾病发病部位与定位治疗位置图。
图5是整体高级治疗技术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图1所示癌症疾病治疗器中:1是直流电切入挤压式摩擦头、2是低中频静摩擦式摩擦头、3是带有磁片摩擦头、4是药布固定卡、5是药布、6是导线管、7是外壳、8是开关、9是控制器、10是手把、图2是直流电切入挤压式摩擦头视图,图3是低中频静摩擦式摩擦头视图。
本发明的治疗器是通过如下技术措施实现的:直流电切入挤压式摩擦头1、低中频静摩擦式摩擦头2、带磁片摩擦头3、是平行固定安装在外壳7内部,其端部处于同一水平面上,挤压式摩擦头1位于园型外壳7内的外圈,再向里是静摩擦式摩擦头2和磁片摩擦头3交错按装,外壳7内的中心部位也是挤压式摩擦头1,每个摩擦头配备一个微电机,摩擦头都是分别通过导线管6接通直流电和交流电握紧手把10启动开关8进行工作;外壳7处的下部有药布固定卡4,固定卡4上装有药布5,药布5上有药物溶液;控制器9控制直流、交流电源和电压,发生脉冲电流部分和电流输出部分,切入挤压式摩擦头1工作角度为切削和挤压作用尖锐角,呈弯曲半月型的带斜面凸起、排“一”和“人”或“+”字型状,采用金属材料和硬质塑料耐摩擦耐腐蚀材料制成,静摩擦式摩擦头2是偏心式半园状凸起形状,可以压紧吸定药布5和皮肤进行转动,摩擦头电极采用金属、导电橡胶、导电布材料制成,导电橡胶通过模压制成工作形状摩擦头,磁片摩擦头3将磁片固定在摩擦头上,治疗器中的射频、微波、超声波治疗器和负压橡胶球,属现有技术已有产品,可直接购买与治疗器共同使用进行治疗。
本发明的工作原理:(1)癌症疾病治疗器的切入挤压式摩擦头,适合于皮肤表面摩擦生热、透皮给药,直流电治疗适合扩张血管、促进血液循环和透皮给药、促进局部组织的新陈代谢和抗菌作用,机械作用与直流电疗虽然方式不同,但治疗部位层次与目的是相同的,机体需要双方的作用,二者相互结合会显著提高作用力度。治疗器中脉冲直流电导线与切入挤压式金属摩擦头联接共同作用。
(2)静摩擦式摩擦头适宜深层组织肌肉揉动按摩,促进局部药物注射吸收利用,低频脉冲电流治疗主要作用是兴奋神经——肌肉组织因而引起肌肉的收缩,另外,可以镇痛、促进血液循环,中频脉冲电流治疗作用与低频相同,但进入皮下组织更深、疗效更好。家用治疗机多是同时产生低频和中频治疗机。揉动按摩和低中频电疗可以从两个不同的方面对下降的肌肉组织神经功能进行恢复,而产生显著效果。低、中频电疗中使用的电极板制成偏心式半园状凸起静摩擦与导线联接,使低中频电疗刺激神经与静摩擦揉动按摩放松肌肉结合成整体治疗。同时,静摩擦头也可制成金属形状,与脉冲直流电相互结合使用。
(3)癌症疾病治疗器中的射频、微波、超声波治疗器是已有产品,是癌症治疗中的必需因素,缺少便不能进行深层次治疗、整体治疗,癌症治疗成为部分治疗。
(4)治疗器中的机械物理治疗与局部透皮给药、局部注射给药化学药物治疗结合成整体,形成局部恢复功能的高级治疗技术,与现有技术中的手术、放疗抗损伤治疗对等结合、相互促进治疗癌症。
治疗方法具体步骤如下:
1、进行浅层次部位治疗时,将营养药物:维生素D3、维生素C、活血类药物和抗癌止痛药物涂在治疗部位或治疗器药布上,进行深层次部位治疗时,采用局部药物注射、药物介入和微波、射频、超声波治疗。
2、启动治疗器开关:首先进行浅层次治疗中的橡胶球负压操作、直流电疗药物按摩透皮给药、磁疗同时进行,每部位治疗时间为3—5分钟,然后进行静摩擦按摩揉动放松肌肉,低中频电疗刺激神经、加热,局部注射给药每部位治疗时间3—5分钟,也可以共同进行治疗。深层次中的局部药物注射、介入和射频、微波、超声波治疗相互结合同时进行,治疗时间为10—15分钟。治疗时根据治疗需要调节各因素作用力度,恢复功能属适应性刺激,以患者感觉舒适为准。肺癌患者和消化系统癌症患者应同时采用吸氧水平运动,提高呼吸功能、消化功能。
3、每日一次,每疗程15次,与手术、放疗、抗癌药物局部给药先后交替同时进行,二者治疗相互联接不能中断分开,可以在手术、放化疗前进行,也可在其后进行,中间隔2—5分钟,视患者治疗情况确定。
4、加大摩擦头转速、增加局部透皮、注射给药量、加大揉动肌肉组织深度与低中频电疗、射频、微波、超声波神经刺激加热作用力度,和采用以抗癌药物为主,癌症疾病治疗器可以单独进行抗损伤杀灭癌细胞的对癌症治疗。抗损伤治疗属非适应性刺激,患者感觉并不舒适。
5、恢复病变部位功能的对癌症病因治疗,适宜于预防、治疗各种肿瘤。对失去手术及放疗指症并不能接受大剂量化疗、体质虚弱的患者,可通过恢复功能进行手术、放化治疗。对全身性辅助治疗中的口服药物、滴注、营养剂、健身活动以患者为主配合进行。
本发明的实施例:采用癌症疾病治疗器中的机械按摩方式,使用带有调速开关的4支呈“+”字型、波轮式凸起筋状滑动摩擦头,摩擦头直径为1.5厘米,固定有摩擦药布保护皮肤,是“按摩治疗器”发明专利ZL98110305.7。当摩擦头每平方厘米0.5公斤压力、转速每分钟1500转时,可在6秒钟内产生50℃温度透过摩擦布向体内输送热能,当摩擦头每平方厘米3公斤压力,转速每分钟500转时,按摩力可达肌肉深层部位。产品经山东省食品医药管理局审核,获鲁药管(试)字2000第2020044号批准文号,在青岛市肿瘤医院由医生操作在肿瘤病灶相关邻近部位和穴位对患者进行治疗,时间为20分钟,每日一次,15次为一疗程。大多数患者由于手术、放化疗后体质下降,恶心、掉头发、食欲不振、痛疼难忍,通过恢复功能按摩治疗,患者痛苦减轻、生存质量提高,容易接受放化治疗,疗效较好。患者们普遍乐于接受,并希望能够自我操作实施,医生们提出了进一步改进发展的意见。
Claims (3)
1.一种癌症疾病治疗器,采用物理治疗和化学药物治疗对患者病灶部位和周围进行恢复功能与抗损伤治疗;它是由直流电切入挤压式摩擦头、低中频的电极板制成偏心式半圆状凸起静摩擦头、磁片摩擦头、药布固定卡、药布、导线管、外壳、开关、控制器、手把,和射频、微波、超声波治疗器与负压橡胶球组成;其特征在于:直流电切入挤压式摩擦头(1)、低中频的电极板制成偏心式半圆状凸起静摩擦头(2)、磁片摩擦头(3)是平行固定安装在外壳(7)内部,端部处于同一水平面上,直流电导线与切入挤压式摩擦头联接成一体位于圆型外壳(7)的外圈和中心,低中频的电极板制成偏心式半圆状凸起静摩擦头(2)与磁片摩擦头(3)交错安装,直流电切入挤压式摩擦头(1)、低中频的电极板制成偏心式半圆状凸起静摩擦头(2)和磁片摩擦头(3)中的每个摩擦头电机通过导线管(6)接通直流电和交流电,握紧手把(10)启动开关(8)进行工作;外壳(7)处的下部有药布固定卡(4)和药布(5),药布(5)上有药物溶液,控制器(9)控制直流、交流电源和电压、发生脉冲电流部份和电流输出部份;直流电切入挤压式摩擦头(1)的工作角度为切削和挤压作用尖锐角,呈弯曲半月型的带斜面凸起,排“+”字形状,低中频的电极板制成偏心式半圆状凸起静摩擦头(2)采用导电橡胶制成,磁片摩擦头(3)是将磁片固定在摩擦头上。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癌症疾病治疗器,其特征在于:直流电切入挤压式摩擦头采用金属材料和耐腐蚀、耐摩擦硬质塑料制成。
3.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癌症疾病治疗器,其特征在于:低中频的电极板制成偏心式半圆状凸起静摩擦头与脉冲直流电相结合。
Priority Applications (4)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06100699878A CN101120904B (zh) | 2006-11-13 | 2006-11-13 | 癌症疾病治疗器 |
PCT/CN2007/003135 WO2008058452A1 (fr) | 2006-11-13 | 2007-11-05 | Équipement de traitement du cancer |
JP2009535547A JP5047301B2 (ja) | 2006-11-13 | 2007-11-05 | 癌の疾病の治療装置 |
US12/514,673 US20100145398A1 (en) | 2006-11-13 | 2007-11-05 | Cancer Treatment Equipment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06100699878A CN101120904B (zh) | 2006-11-13 | 2006-11-13 | 癌症疾病治疗器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120904A CN101120904A (zh) | 2008-02-13 |
CN101120904B true CN101120904B (zh) | 2011-06-29 |
Family
ID=3908354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06100699878A Active CN101120904B (zh) | 2006-11-13 | 2006-11-13 | 癌症疾病治疗器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20100145398A1 (zh) |
JP (1) | JP5047301B2 (zh) |
CN (1) | CN101120904B (zh) |
WO (1) | WO2008058452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8540667B2 (en) * | 2008-11-12 | 2013-09-24 | Sanovas, Inc. | Multi-balloon catheter for extravasated drug delivery |
US8226601B2 (en) | 2008-11-12 | 2012-07-24 | Sanovas, Inc. | Resector balloon system |
US9596920B2 (en) | 2009-08-04 | 2017-03-21 | Pollogen Ltd. | Cosmetic skin rejuvination |
RU2012123457A (ru) | 2009-11-16 | 2013-12-27 | Поллоген Лтд. | Неинвазивное удаление жира |
US11590346B2 (en) | 2009-11-16 | 2023-02-28 | Pollogen Ltd. |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cosmetic treatment of human mucosal tissue |
JP5855094B2 (ja) | 2010-06-03 | 2016-02-09 | アイデックス ラボラトリーズ 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ッドIDEXX Laboratories, Inc. | 腎疾患のためのマーカー |
US8597239B2 (en) * | 2011-03-01 | 2013-12-03 | Sanovas, Inc. | Abrading balloon catheter for extravasated drug delivery |
US20160074581A1 (en) | 2014-09-17 | 2016-03-17 | Lawrence J. Gerrans | Modulated Drug Delivery |
WO2014032391A1 (zh) * | 2012-08-30 | 2014-03-06 | Li Fusheng | 癌症扩散转移治疗器 |
CN103126866B (zh) * | 2012-08-30 | 2015-04-15 | 李复生 | 癌症扩散转移治疗器 |
CN102921068A (zh) * | 2012-10-22 | 2013-02-13 | 李安 | 脑梗死疾病治疗器 |
CN102908720A (zh) * | 2012-10-22 | 2013-02-06 | 李复生 | 尿毒症皮肤透析治疗器 |
CN103263333A (zh) * | 2013-05-13 | 2013-08-28 | 李复生 | 肺癌转移治疗器 |
CN104207926B (zh) * | 2014-10-08 | 2016-04-27 | 李复生 | 肝癌转移治疗器 |
CN104759024B (zh) * | 2015-04-12 | 2017-09-08 | 李金玲 | 皮肤病表层皮肤涂药放疗装置 |
CN104998347A (zh) * | 2015-06-26 | 2015-10-28 | 姜泽 | 体外高频生物热渗透仪 |
NZ745263A (en) | 2016-03-02 | 2022-07-01 | Idexx Lab Inc | Methods and compositions for the detection and diagnosis of renal disease and periodontal disease |
WO2018082416A1 (zh) * | 2016-11-02 | 2018-05-11 | 李复生 | 胃癌转移治疗器 |
WO2018103433A1 (zh) * | 2016-12-08 | 2018-06-14 | 李复生 | 癌转移透皮给药治疗器 |
CN106492343A (zh) * | 2016-12-08 | 2017-03-15 | 李复生 | 癌转移透皮给药治疗器 |
CN107049736A (zh) * | 2017-05-24 | 2017-08-18 | 南艳子 | 一种智能乳腺癌转移治疗器 |
CN107854770B (zh) * | 2017-10-20 | 2020-11-24 | 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 一种有机硒负离子导入辅助乳腺癌恢复装置 |
CN108607161B (zh) * | 2018-03-23 | 2021-07-23 | 遵义医科大学 | 缓解关节炎及腰背疼痛的方法 |
CN112168656A (zh) * | 2019-07-01 | 2021-01-05 | 彭志军 | 一种手持式超声敷药按摩装置 |
CN110559176B (zh) * | 2019-08-20 | 2022-03-08 | 吉林大学第一医院 | 一种用于小儿消化内科的胃肠胀气按摩装置 |
CN111298245A (zh) * | 2020-03-03 | 2020-06-19 | 李春丽 | 一种医疗用肌肉注射辅助装置 |
CN114515241B (zh) * | 2021-12-28 | 2024-07-12 | 广东亿佛手健康科技有限公司 | 具有加热功能的按摩仪及控制方法 |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FR2608043A1 (fr) * | 1986-12-12 | 1988-06-17 | Amici Stephane | Dispositif mecanique de massage multifonction |
CN1239653A (zh) * | 1998-06-19 | 1999-12-29 | 杨晓梅 | 按摩治疗器 |
CN2390596Y (zh) * | 1999-09-06 | 2000-08-09 | 杨晓梅 | 药物按摩治疗器 |
CN201005948Y (zh) * | 2006-11-13 | 2008-01-16 | 李复生 | 癌症疾病治疗器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FR2619308B1 (fr) * | 1987-08-12 | 1993-12-17 | Oreal | Appareil de massage |
US5131384A (en) * | 1991-05-23 | 1992-07-21 | Obagi Zein E | Combination applicator/massager |
US6132392A (en) * | 1991-11-27 | 2000-10-17 | Stone; Ross G. | Tension headache reliever with multiple pain relieving modalities |
CN1089010C (zh) * | 1995-08-29 | 2002-08-14 | 李复生 | 脏腑疾病治疗器 |
CN1101671C (zh) * | 1995-12-07 | 2003-02-19 | 杨晓梅 | 心身疾病治疗器 |
US7083580B2 (en) * | 2001-04-06 | 2006-08-01 | Mattioli Engineering Ltd.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kin absorption enhancement and transdermal drug delivery |
US20030032900A1 (en) * | 2001-08-08 | 2003-02-13 | Engii (2001) Ltd. | System and method for facial treatment |
US20030125647A1 (en) * | 2001-12-31 | 2003-07-03 | Chia-Lu Lin | Electric massaging device |
CN1253116C (zh) * | 2002-04-19 | 2006-04-26 | 雅芒股份有限公司 | 带有电极的手套 |
CN1206975C (zh) * | 2002-05-13 | 2005-06-22 | 沈来沛 | 集声光电磁热药力疗法于一体并诱导通络的理疗仪 |
IL152912A0 (en) * | 2002-11-18 | 2003-06-24 | Nanopass Ltd | Micro needle systems |
US20060167526A1 (en) * | 2005-01-24 | 2006-07-27 | Xushan Wan | Medical apparatus and system for preventing and treating diseases |
US20070282400A1 (en) * | 2006-06-02 | 2007-12-06 | Kendall Jay Gorham | Combination medical therapy device that integrates: electrical stimulation, light therapy, heat, pressure, and vibration |
-
2006
- 2006-11-13 CN CN2006100699878A patent/CN101120904B/zh active Active
-
2007
- 2007-11-05 JP JP2009535547A patent/JP5047301B2/ja active Active
- 2007-11-05 US US12/514,673 patent/US20100145398A1/en not_active Abandoned
- 2007-11-05 WO PCT/CN2007/003135 patent/WO2008058452A1/zh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Patent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FR2608043A1 (fr) * | 1986-12-12 | 1988-06-17 | Amici Stephane | Dispositif mecanique de massage multifonction |
CN1239653A (zh) * | 1998-06-19 | 1999-12-29 | 杨晓梅 | 按摩治疗器 |
CN2390596Y (zh) * | 1999-09-06 | 2000-08-09 | 杨晓梅 | 药物按摩治疗器 |
CN201005948Y (zh) * | 2006-11-13 | 2008-01-16 | 李复生 | 癌症疾病治疗器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2010508918A (ja) | 2010-03-25 |
CN101120904A (zh) | 2008-02-13 |
US20100145398A1 (en) | 2010-06-10 |
JP5047301B2 (ja) | 2012-10-10 |
WO2008058452A1 (fr) | 2008-05-22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1120904B (zh) | 癌症疾病治疗器 | |
CN103126866B (zh) | 癌症扩散转移治疗器 | |
CN101116761A (zh) | 心脑血管疾病治疗器 | |
CN201005948Y (zh) | 癌症疾病治疗器 | |
CN106492340A (zh) | 胃癌转移治疗器 | |
CN202822038U (zh) | 癌症扩散转移治疗器 | |
CN205285174U (zh) | 一种聚能磁疗保健鞋 | |
CN102357046A (zh) | 托玛琳磁盐热敷理疗器 | |
CN201006128Y (zh) | 心脑血管疾病治疗器 | |
CN203354845U (zh) | 肺癌转移治疗器 | |
WO2014032391A1 (zh) | 癌症扩散转移治疗器 | |
CN103263333A (zh) | 肺癌转移治疗器 | |
CN105520267B (zh) | 一种聚能磁疗保健鞋 | |
CN103239351A (zh) | 乳腺癌转移治疗器 | |
JP6492170B2 (ja) | 肝がん転移治療器 | |
CN107648444A (zh) | 一种用于外阴脂溢性皮炎的缓释性透皮给药贴 | |
CN104027242B (zh) | 天灸罐 | |
CN101804179B (zh) | 一种治疗颈椎腰椎骨质增生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5641346A (zh) | 一种无毒副作用的透皮镇痛药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1095789A (zh) | 一种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复方中药 | |
US20160081874A1 (en) | Therapeutic device for lung cancer metastasis | |
RU2753120C1 (ru) | Способ лечения больных с лимфостазом нижних конечностей | |
CN201640621U (zh) | 远红外磁疗保健拖鞋 | |
CN106492343A (zh) | 癌转移透皮给药治疗器 | |
CN107029047A (zh) | 一种具有活血化瘀、镇痛祛风湿作用的药剂及其药物配方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