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1179B - 滤波器互联矩阵 - Google Patents

滤波器互联矩阵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1179B
CN1011179B CN87105574A CN87105574A CN1011179B CN 1011179 B CN1011179 B CN 1011179B CN 87105574 A CN87105574 A CN 87105574A CN 87105574 A CN87105574 A CN 87105574A CN 1011179 B CN1011179 B CN 101117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ilter
group
signal
output
chann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Application number
CN8710557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87105574A (zh
Inventor
罗森·哈罗德·A
索姆普森·詹姆斯·D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Raytheon Co
Original Assignee
Hughes Aircraft Co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ghes Aircraft Co filed Critical Hughes Aircraft Co
Publication of CN8710557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87105574A/zh
Publication of CN101117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1179B/zh
Expir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14Relay systems
    • H04B7/15Active relay systems
    • H04B7/185Space-based or airborne stations; Stations for satellite systems
    • H04B7/1851Systems using a satellite or space-based relay
    • H04B7/18515Transmission equipment in satellites or space-based relay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30/0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Y02D30/7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Astronomy & Astrophysics (AREA)
  • Aviation & Aerospace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Radio Relay Systems (AREA)
  • Aerials With Secondary Devices (AREA)

Abstract

采用分离子系统的卫星通信系统,用于在给定的频带内实现广播和点对点的双向通信。广播和点对点的子系统采用具有公共反射器12的集成化卫星天线系统。子系统通过对给定的频带在覆盖所需服务的地面区域的多个邻近地区32,34,36,38中重复使用,以得到增加通信的容量。这些区域中的小孔径天线地面站由多个高增益下行链路扇形波束提供服务,通过频率寻址的方法对这些波束在东西方面进行控制。

Description

该项发明广泛涉及在通信系统中所用的分配和偏路信号的设备,尤其用于地球同步通信卫星作为地面站间双向通信链路,特别是该项发明给出了通信卫星上所用的滤波器互联矩阵,通过这个矩阵,可将地球上由卫星提供服务一个地区内的地面站与另一个地区的地面站相连接,每个地区的上行链路和下行链路的频谱是相同的。
对于微波通信系统,如在通信卫星上所用,微波信道滤波器按频率来分离从天线接收到的波束信号。过去的系统复用波束的极化及空间隔离来实现所分配频谱的复用。系统常常设计成具有两组信道滤波器,对于天线接收到给定极化方向的所有波束信号,用一组滤波器按照极化对其进行滤波。为了改善一组滤波器内相邻滤波器间的隔离度,将滤波器分成两群。一群包括所有奇数的滤波器,另一群包括所有偶数滤波器。然而,当隔离波束的数目增加时,所有用户间的互联就变及十分复杂了,这是限制频谱复用数目的因素之一。
上述滤波方法不适用于新一代的通信卫星,这里希望在多个地理区域复用指是的上行键路和下行链路的频谱,并将一个地区的小型地面站与另一区域的地面站联接起来。如在我方编号为(Attorney    Docket    No)PD-86309的美国专利申请中所提出的通信卫星。在那项应用所给出的系统中,一个通信卫星联接了大量很小孔径的地面终端,采用了使卫星全向同性有效幅射功率(EIRP)和可用带宽达到最大。系统在下行链路上采用了的方向性相邻波束,从而极大地增强了全向同性有效幅射功率并能对所分配的频谱实行多路复用。 其结果使及所提供的点与点间的通信数目达到最多。由于产生交调的分散,可得到较高的多载波传送效率。采用汇集(pooled)发射机的功率能容易克服雨对于下行链路信道所造成的有害影响。将滤波器互联矩阵与强的方向可寻址的下行链路波束结合起来,可以完成很多用户间的相互连接。
所述的滤波器互联矩阵可用于克服以前技术之不足,并且能用于上面所讲的那类通信系统之中。
此项发明提供了一台设备,用于连接一组通信输入线路与一组输出线路,每条输入线路具有很多信道,用于传送频分多路复用信号。这台设备包括连接装置,具有多个输入端与相应的输入线路连接,用以接收对应的各个输入信号,并且有多个输出端与相应的一组输出线路连接,将来自输入线的每个信号通过频选信道发送到每条输出线上。连接装置包含由多套滤波器组成的滤波器互联矩阵,每个滤波器指定输入信号通过一个信道。一套滤波器分为多组,每组滤波器与一条输出线路连接。这样,只有一定信道的输入信号通过相应的滤波器组传输到每条输出线路。滤波器在矩阵结构中在输入与输出线间相连,因而每条输出线输出的信号就来自每条输入线。
这种设备尤其适用于包括地球轨道卫星和地球一个区域中的多个地面站进行双向通信联络的卫星通信系统。卫星接收复盖区域不同地区中多个的上行链路波束。每个上行链路波束载有多个相应的频分多路复用信号,这些信号在相同的频率范围内,每一接收信号都包含有多个信道道。卫星以相同频率范围的载有多个频分多路复用信号的下行链路波束发射到相应地区。该发明设备可用于卫星上将上行和下行链路波束联结起来的系统中。这样,接收信号就可转换为发射信号。
因此,本发明的一个基本目的在于提供一个用于互联第一组及第二组通信线路的滤波互联矩阵。
其二,所提供的上述的滤波互联矩阵对于互连上行和下行链路波束的卫星通信尔统尤为有用。
第三,此发明所提供的滤波互联矩阵可将上行链路的接收信号转换为发射信号,构成下行链路波束,这些发射和接收信号对应于卫星所提供服务覆盖的不同地区。
从下面本发明提出的具体描述中可较清楚地看到此项发明的其它目的和优点。
图1是通信卫星的透视图,所示为天线子系统。
图2是图1中天线子系统的俯视图。
图3是图2中沿3-3线的剖视图。
图4是图2中沿4-4线的剖视图。
图5是装备此发明的卫星所覆盖的美国及邻近接收地区的视图。斜线表示所覆盖的基本区域,由小黑点表示的区域为采用区域。
图6是通信卫星通信电子系统方块图。
图7是耦合网络的原理示意图,此网络连接点的接收馈送喇叭和图6所示通信电子系统的输入。
图8是用于连接接收和发射地区点对点系统的互连信道参考图表。
图9是卫星覆盖的描述多个相邻发射区域的美国图解表示及横贯美国各郊区的互联信道的地理分布图。
图9A是点对点系统每一地区发射天线波束增益变化曲线图。此曲线与东西方向上离开波束中心的距离有关。
图9B是与图9A类似的曲线,表示南北方向上的增益的变化。
图10是点对点系统滤波互联矩阵的详细原理图。
图11是点对点系统的波束成形网络的平面详图。
图12为图11所示波束成形网络的局部放大图示。
图13为点对点系统中发射阵列的正视图,为清晰起见,每一发 射单元中的水平槽缝未画出。
图14为图13所示发射阵列的侧视图,并画出了单元的共馈网络。
图15为图13所示的发射阵列中发射单元的正面透视图。
图16为点对点系统中接收馈送喇叭的正视图。
图17为表示点到点系统中发射波和部分发射馈源阵列间关系的简图。
先参看图1-4,通信卫星10位于地球表面上方的同步轨道中。卫星天线系统(在下面将详细介绍)安装在面向地球的平台上。这样天线系统可以和地球保持固定的方向。
卫星10是一颗混合的通信卫星,它在一个特定的波段上(如固定卫星利用Ku波段)提供两种不同的通信服务。一种通信服务(称点到点服务)在很小孔径天线地面站间提供窄带声频和数据信号的双向通信。通过运用频分多址(FDMA)及指定工作频谱。可以单一的线性极化同时容纳成千上万个通信信道。卫星10的另一种通信服务是广播,它由另一个线性极化承担。广播用于卫星10的服务地理区域内,基本上采用单向视频和数据传输。这样,发射天线的波束覆盖了整个地理区域。为说明起见,假定接收点到点及广播服务的地理地区是美国,因此可以用下面的CONUS(美国大陆)系统为例来介绍广播服务系统。
卫星10的天线系统包括一个传统的全向天线13和分别用于点到点系统及CONUS系统的二个天线子系统。点到点天线子系统提供双向通信链路,连接双向通信的地面站。CONUS天线系统作为广播的转发器,以较宽的幅射方向图覆盖整个美国,其信号被一个或 多个地面上指定地区所接收。点到点的发射信号及CONUS的接收信号是垂直极化的。CONUS的发射点到点的接收信号是水平极化的。天线系统包含一个大反射器装置12,它由两个反射器12a和12b构成。两个反射器12a和12b围绕公共轴相对转动,两反射器在它们的中点相交。反射器12a为水平极化由水平极化信号控制,而反射器12b为垂直极化由垂直极化信号控制。因此,反射器12a、12b各反射另一反射器12a、12b的发射信号。
频率选择屏18由18a、18b两部分构成,它装在支架30上,两个半屏18a、18b相对安装在卫星10的中心线两边,如图2中所示的。频率选择屏18作为双工器,用来分开不同的频带,它由一个分立阵列组成,其中的电导元件由铜一类的材料制成。任何各种类型的已知频率选择屏都可以用在这个天线系统中,在美国专利申请第896,534号中所给出的频率选择器。具有极好的传输性能,并能区分十分相近的两个频带。Hughes飞机公司的产品中就采用了这种选择器。在点对点及CONUS子系统中,这个频率选择器有效地分离发射和接收信号。可以这样认为,两个半屏18a、18b各自用来分离水平垂直极化的信号。
在该例中,以单一的波束服务于全国的CONUS系统有8个常规的转发器,每个都用高功率行波管放大器作为它的发射机82(见图6)。CONUS接收天线利用垂直极化,与点对点传送系统共用一个垂直极化反射器12b。CONUS的接收信号通过频率选择半屏18b,聚焦于接收馈源喇叭14上,它安装在反射器12b的聚焦平面28上。这样形成的天线辐射(方向)图刚好覆盖整个美国大陆。CONUS发射天线利用水平极化,与点对点接收系统共用反射 器12a。从发射馈源24辐射来的信号由水平极化频率选择屏1818a反射到12a上。这样反射后的二次辐射图刚好图刚好覆盖整个美国大陆。
点到点子系统包含一个发射阵列20,一个子反射器22和接收馈送喇叭16。发送阵20(以后将详细讨论)安装在支架30上。恰好位于反射屏18的下面。子反射器22安装在发送阵列20的前方,较反射屏18略低一点,发送阵列20发出的信号由子反应器2222反射至反射屏18的一半18b上。子反射器22和主反射器112配合,有效地扩大了来自发送阵列20的信号辐射图。同样,从子反射器22来的信号,被反射屏18的一半18b反射到主反射器12b上,12b将点到点系统信号再反射到地球上。通过这种方法可得到大孔径相控阵列的性能。接收馈送喇叭16安装在反射器12a的聚焦极26上,它由四个主喇叭50、54、58、62和三个辅助喇叭52、56、60构成,如图16所示。
参考图13~15,发送阵列20由许多(例如40个)发射波导元件106,依次排列构成,如图13所示。每个发射波导元件106由许多诸如26的垂直隔开的水平的狭缝108构成。这样即可产生垂直极化信号。如图14所示,发送阵列20的馈入信号由共馈网络(一般用数字110表示)提供。此网络在四个标号为114的地方激发阵列元件。共馈网络110的用处是提供一个宽频带与发送波导元件106相匹配。信号输入到波导管,打开112,激发阵列狭缝108,由此,狭缝激发用以在南北方向上产生一个平展的幅射图。
请看图5,它描述了一个普通的由水平极化点对点接收系统提供 的矩形波束的覆盖情形。在这个具体例子中,用点到点接收系统服务的地区是美国大陆。点到点接收系统由4个波束R1、R2、R3、和R4组成,它们分别地将来自上行链路地区32、34、36、38的信号发送到卫星上。R1-R4中的每一波束都含有多个来自每个地区32,34,36,38中各个别地面站的各上行链路波束并由该站载入一个单独信号,来自不同地面站上行链路信号被置于每一地区多个信道之内。例如,地区32包含多个诸如16个27MHZ的信道,每一信道载有来自地区32中相应上行地面站的上百的单独波束信号。
四个波束辐射方向图的信号等场强线,分别用数字32、32、36和38表示,其信号强度大约比它们相应的波束峰值低3分贝。天线波束设计得能够充分隔离,能在39、41、43和45斜线地位重复使用频谱四次。在小黑点区域40、42和44,相邻区域产生的同频信号无法有效地隔离。在这些区域产生的每个信号包含两种下行链路信号,一个是期望的,另一个是附加的。在这些区域产生的附加信号以后将会详细讨论。
从图5上可明显看出,被波束32、34、36和38覆盖的地区其宽度不等。被波束32覆盖的东海岸沿伸约1.2径度;被波束34覆盖的中部地区约1.2度;由波束36覆盖的中西部及波束38覆盖的西海岸约沿伸2度。四个接收地区32、34、36和338的宽度由地面站数目,也即不同地区的人口密度来确定。因此波束辐射方向图案32相对窄些,用以容纳美国东部地区较高的人口密度,而波束36相对宽些,这是因为山区各州的人口密度比较低。由于每一地区使用整个频谱,因而波束区域宽度在人口密度大的地区较 窄,以满足使用信道较多的要求。
如图9所示,点到点发射系统由T1、T2、T3和T4四个波束构成,相应地覆盖31、33、35、37四个发射地区。T1-T4的每个波束中具有多个各自的下行链路波束,指定给31、33、35和37地区中的各个下行链路地面站,向这些地面站传送各自的信号。下行链路波束信号由指定的下行链路地面站接收,并送入每个地区的许多信道。例如,地区31可能含有16个27MHZ的信道每一信道将上百个不同的波束信号传送给地区32中相应的下行地面站。
多个下行链路及不同宽度下行链路的使用有利于产生后面将要叙述的由固态功率放大器产生的互调产物,这些互调产物按地理分布在不同的区域,这种分布能防止多数互调产物被地面站接收。其基本的作用是因为系统能容纳较多的互调产物,可使放大器更有效地使用。尽管发射区域31、33、35和37的宽度几乎和接收区域R1、R2、R3和R4的相同,在两套系统中,仍有微小的差别,用以最大限度地增加系统的容量。
各个发射波束29的半功率点波束宽度较发射区31、33、35和37的地区宽度要窄。这导致得到所需的高增益,并避免了40、42、44接收区域分布上特有的区域争用。各个波束29必须在地区内予以调整,以便在各个目标地面站方向上获得最大的下行链路全向同性有效辐射功率。点到点可寻址窄波发射由阵列20产生其视在尺寸被两个共焦点抛物面反射器扩大,反射器由主反射器12b和子反射器22组成。每个波束29的东西方向由沿着发射阵列20的106元件上的信号的相位级数来决定(见图13及图 15)。相位进行由后面要讲的波束成形网络98确定,它是信号频率的函数。每一发射阵列单元20由后面要讲的固态功率放大器驱动。传送到阵列元件106上的功率并不是均匀的,而是锥形,边界上的元件接收到的功率要低10分贝。波束29的锥形是按照发射阵列单元20的位置通过调整发射增益而获得,如图9A所示。激发辐射图决定了发送二次辐射图形的特性。参考图9,发射区域31、33、35和37间最小的间距发生在31和33地区之间,大约有1.2度。这意味着用特定频率对地区33的寻址信号会干扰使用同样频率对地区31的寻址信号,因为其波束中心到旁瓣相差1.2度宽。然而,调整各个发射增益,可以获得较低的旁瓣,因而允许相邻地区频率复用。参考图9A,这时的偏离波束中心角旁瓣低于波束中心30分贝,因此,这样的干扰就可以忽略。运用相同频率的地区35及37在这个角度进一步被消除,因此这两个区域的旁瓣干扰就更小。
图9B是南北向发射波束辐射图的说明。每一发射波导管件106中的26个狭缝108,被激发产生一个近似平展的南北辐射图,从南北轴线向外扩大到加减1.4度的范围。
点到点及CONUS系统都可利用同样的上行链路及下行链路频带,只是点到点系统对上行链路极化用水平极化,而CONUS系统用垂直极化,如前面所述。例如,两个系统同时在14~14.5GHZ间使用整个500MHZ上行链路频带,同样在11.7~12.2GHZ间使用整个500MHZ下行链路频带。在以点到点服务时,32、34、36、38的每一接收地区和31、33、35、37的每一发射区都利用整个频谱(如500MHZ)。更进 一步说,将这整个频谱划分为许多信道,如16个信道,每个信道有27MHZ的可用带宽和30MHZ的间隔。同样,16个信道中的每一个都可容纳800个子信道。因此,在任何给定时刻对每一地区,大约可容纳12500个(16信道×800子信道)32千比特/秒的信道。下面将要讲到,点到点通信技术可使任一地面站同另一地面站直接联接。这样,以单一极化在全国范围内可容纳共50000个子信道。
参考图1,2,6,7和16,点到点接收馈送阵列16用了七个接收喇叭50-62。喇叭50、54、58和62分别从32、34、36和38地区接收信号。喇叭52、56和60接收来自争用地区40、42和44的信号。用一系列的混合耦合器或功率分配器C1-C9,由喇叭50-62所接收的信号接入四个输出端64-70例如来自干扰地区44的信号被喇叭的接收,由耦合器C2分离,分离的信号分别送入耦合器C1和C4,在C1和C4中,分离信号分别与喇叭58、62接收到的信号相混合。同样,来自地区42由喇叭56的接收信号,由耦合器C5分离。一部分分离信号由耦合器C3将其与耦合器C4的输出信号混合,同时剩下的部分分离信号由耦合器C7同喇叭54接收的信号相混合。
请看图6所示的示意,它用方块图的形式描述了CONUS及点到点两系统接收和发射信号的电子设备,点到点接收信号64-70(见图7)来自点到点接收馈送网络(图7)。CONUS接收信号72来自CONUS接收馈送喇叭14(见图1和3),点到点及CONUS两者的接收信号都被输入一开关网络76,它能有选择地将输入线64~72与五个相应的接收机相接,74通常指8个接收 机。接收机74是按常规方法设计的,其中三个是备用的,除非发生故障,一般不予使用。出现故障时,开关网络重新使输入线64-72与一后备接收机74连接。接收机74用来驱动滤波器互联矩阵90中的滤波器。与64-70连线相接的接收机74的输出由第二个开关网络78通过4条接收线路R1-R4与滤波互联矩阵90相联。在后面将讨论到,滤波互联矩阵(FIM)在接收区域32、34、36、38和发射区域31、33、35、37之间提供了互联。当运用上述的分成16个27MHZ信道的500MHZ频谱时,需要四组由16个滤波器来分离信道。每组16个滤波器利用整个500MHZ频谱每个滤波器的带宽为27MHZ。后面将会谈到,滤波器的输出T1-T4排成四组,每组指定给地区31、33、35和37中的一个来使用。
发射信号T1-T4通过开关网络94分别与6个驱动放大器92中的四个相联,还有两个用于后备。当一个放大器92出现故障时,开关网络94将会把一个后备放大器92与相应的发射信号T1-T4接通。一个相似的开关网络96把放大器92的放大输出同波束成形网络98联接起来。后面将要详细介绍的波束成形网络98由许多传输延迟线构成,沿四条延迟线在等间隔处相接。这些延迟线的间隔和宽度是可以选择的,用以提供所需的中心波束偏移(squint)和服务于对应的发射地区31、33、35、37随频率而扫描的波束扫描速度。从四条延迟线耦合而来的发射信号在波束成形网络98中相加(如图11、12),为固态功率放大器100提供输入,固态功率放大器可嵌在点对点发射阵列20之中。在下面的实例介绍中,有40个固态功率放大器100(SSPA), 每个SSPA100放大40个信号中相应的一个信号,此信号由波束成形网络98成形。SSPA100具有不同的功率容量以提供上面提到的锥形阵列激励。SSPA100的输出与发射阵列20的一个单元上的输入端112相联。(图14)。
CONUS在传输线72上的接收信号由开关网络76、78相连的一个合适的接收机74并与CONUS信号相连的接收机输出信号送到输入多路复用器80,此复用器有8个信道。输入多路转换复用器的目的是将低电平的信号分成一些子信号,这样使子信号能够在各自的基础上得到放大。CONUS的接收信号被充分放大,因此CONUS发射信号可以分配给非常小的地面站。输入多路复用器880的输出通过开关网络84与12个高功率行波管放大器82(TWTAS)中的8个相联,另4个TWTA82是备用的。8个TWTA82的输出由另一在关网络86与输出多路复用器88相连,此复用器将8个放大信号重新组合,以形成一个CONUS发射信号。多路复用器88的输出通过波导管送入CONUS发射机224(图2和图3)的发射天线上。
图10描述了FIM90(图6)的细节。上面讲过,FIM90能够将接收区域32、34、36和38(图5)中的任何地面站与发射地区31、33、35和37中的任何地面站有效地联接起来。FIM90含有四个波导输入端120、122、124和126,分别接收信号R1-R4。如上所述,接收信号R1-R4来自相应的接收区域32、34、36和38(图5)。每一信号包含整个给定频谱(如500MHZ),并且分成多个信道(如16个27MHZ信道)。信道再分为多个子信道,每一子信道传送一个来 自相应的上行链路地面站的信号。FIM90拥有64个滤波器,其一用102表示。每个滤波器102都有一个对应每个信道的通带(如1403-1430MHZ)。滤波器102分为四群,分别用于接收地区32、34、36和38,每组分成两级或称子群,每个子群含有8个滤波器。滤波器102的一子群包含用于奇数信道的滤波器,另一子群则为偶数信道的8个滤波器。例如,接收信号R1的滤波器群由奇数信道的滤波器102子弹104及偶数信道滤波器102的子群106组成。
下表表示了接收信号和地区与它们的滤波子群的关系:
接收区    接收信号    滤波器子群
奇信道    偶信道
32    R1    104    106
34    R2    108    110
36    R3    112    114
38    R4    116    118
将滤波器按特殊方法分组,使得当接收信号R1-R4过滤后,合成输出的信号以形成发射信号,发射信号T1-T4亦使用整个给定的频谱(如500NHZ)。具体来说,每个发射信号T1-T4都拥有16个27MHZ带宽的信道,还包含来自四个接收地区32-38(图5所示)中各接收区的四个信道。
输入接收信号R1-R4由有关相联的混合耦合器128-134分为相应的子群,耦合器能有效地将50%的信号功率送入每 个子群。例如输入于波导管120中R1信号的一半被送入传输线138,以供给滤波器102的106子群。同样,102滤波器的每个104-118子群由相应的分配线路提供,如同136和13138线路一样。
现在来更详细地看一个子群104的结构。显然,其他的子群106-118与104子群的结构是一样的。沿传输线136有8个铁氧体环行器140,每个都与奇数信道滤波器102相联。环形器140用来将传输线136的信号无损耗地与每个奇数信道滤波器连接。这样,例如R1信号进入第一个环行路140a,并以反时针转,同时,相应于信道1的27MHZ带宽的信号通过它后再进行环行器142。所有其它频率的信号都被反射。这样反射信号经环行器传向下一个滤波器,这种过程重复地进行。通过这一过程,R1接收的信号通过16个与R1信号相应的滤波器104-108滤波后进入16个信道。故具有信道1范围内频率的R1信号经过第一个环形器140a,并由104群的滤波器1滤波。
滤波器子群104-118的输出有选择地以第二个铁氧体环形器142耦合,并和以交叉方式与相邻的102滤波器群的输出相加。如104群的信道滤波器1、5、9、13的输出与112群的信道滤波器3、7、11、15的输出相加。这个相加信号在输出端以T1144表示。参看图8,这些信号与接收区域R1,R3的连接有关,并与发射区域T1相关。
图8和9显示了发射及接收信号是如何通过FIM90连接的,由此允许任何地面站间的双向通信。图8的图表明接收和发射区域由互联信道连在一起的,而图9表示了这些互联信道在发射区31、 33、35、37的地理分布。图8中,接收信号R1-R4按行来读,发射信号T1-T4按列来读。从图8可以看出,T1-T4中每个发射信号由16个信道分成相应的四个群,每群与R1-R4中的一个信号合在一起。所呈的卫星通信系统可望用于地面站的相连,这涉及到一个卫星网络控制中心,它能够通过一组开关信号使地面站互相通信。网络控制中心给上行链路用户分配上行链路频率,这个频率基于所需的下行链路的位置,指定使用频率以使其下行链路纬度与目的地面站的最为接近。可寻址下行链路发射波束29的频率也因此由上行链路信号的频率来确定。这个方法可获得最大的下行链路信号增益。
如图9所示,将美国大陆分成四个基本地区,分别用31、33、35和37表示。31代表东海岸地区,33代表中部地区,35代表山部地区,37代表西海岸地区。如前所述,每个地区使用全部的给定频谱(例如500MHZ)。因此,当指定频带为500MHZ时,可有16个27MHZ的信道,加上31、33、35、37中每地区的保护频带。
图9中波束29上方的数字1-16重复了四次,这些数字表示与信道中心频率相一致的波束之径度。由于波束频率灵敏度的原因,要使信道中窄带信号的最低与最高频率之间的纵向间隔接近于信道宽度。每个波束的半功率点间的宽度为0.6度,大约为东海岸和中部地区宽度的一半,是山部地区和西部宽度的 1/3 。天线波束29互相重叠,以保证高的信号密度。所给地区的信道容量越大波束重叠越多。因此,在东海岸31地区,波束重叠大于山部地区35,这是因为东部地区的信号容量大于山部地区35。
现在,以两个不同地区地面站间的典型通信来描述上述所说的互联系统。在这个例子中,假设在密执安州底特律的呼叫者想给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位于西海岸地区37,为下行链路终端。如图9所示,位于美国大陆的每一地理位置和特定地区的特定信道相关连。因此,洛杉矶位于发射地区37的14和15信道之内。
现在同时参看一个图5图8和图9,尤其是以下接收和发送区R1和T1在东海岸地区31和32内,R2和T2在中部地区34和33内,R3和T3在山区36和35内,及R4和T4在西海岸地区38和37内。因为底特律位于中部地区,或者说R2位于地区34,由此可见,信号只能通过信道1、5、9、13传送到西部地区,或T4地区37的信道为1、5、9和13。这由图8表示R2行与T4列的交叉来决定。因此,上行键路用户将来自底特律的信号通过信道1、5、9或者13上行,这取决于这些信道的哪一个最接近于下行链路目的地。因为洛杉矶位于信道14和15之间,而信道13最接近于信道14,所以网络控制中心将上行键路信号接于信道13上。洛杉矶的下行链路波束其宽度足以提供较高的增益。
反之,如果上行地面站位于洛杉矶,下行地面站位于底特律,则需要参考图8表中R4行T2列的交叉处。它给出信号能够通过的信道1、5、9或13,并由此选择最接近下行链路目的地的信道。网络控制中心将来自洛杉矶的信号上行链接到信道9上,这是因为信道9最接近于信道11,也最接近于底特律。
现在回到图10,我们用上面所讲的例子来描述如何将接收的信号转换成发送信号,其中上行地面站位于底特律,下行地面站位于洛杉矶,从底特律所发送的上行链路信号被发送到信道13上,此上 行信号载在接收信号R2上。从而,R2接收信号输入到传输线122,输入信号的一部分由混合耦合器130分配给滤波器102的子群108的输入线路。子群108包括用于奇数信道的一行8个滤波器,奇数信道包括信道13。于是,输入信号经过滤波器13滤波和来自子群108和116别的信号一起输出到164线路上。在164线路上的信道13的信号由混合耦合器158与来自子组10106和114的信号合成一起,在输出线150上形成T4信号。此发送信号T4于是被下行链路接到洛杉矶。
应当知道上述例子是简化了的,因为网络控制中心可指定校27MHZ带宽的信道更为具体的信道,这是因为27MHZ带宽的信道实际上可由许多较小的信道所构成,如800个32KHZ带宽的子信道。
现在再参看一下图5,8和9,当上行链路信号来自40,42,44(见图5所示)的任一争用地区时,这种信号不仅被发送到所希望的下行链路目的地,而且也将一个不同忽略的信号发送到另一个地理区域,例如,假定上行链路信号来自争用地区42的伊利诺斯州的芝加哥,此信号亦发送到加利福尼亚州的洛杉矶,地区34和36的波束的R2或R3而发送。网络控制中心决定是否将接收信号R2和R3加载到上行链路的通信中去,在上述例子中,由于芝加哥离地区36较近,因此上行链路通信在接收信号R3中传送。
如前所述,下行链路的目的地洛杉矶位于地区31,在信道14和15之间。如图8所示,R3行和T4列的交叉点给出了可进行分路通信的可能信道。因此,芝加哥的上行链路信号将被发送到信道26,10或11上。因为洛杉矶离信道14最近,所以网络控制中心 将选择信道14作为上行链路信道。因而需要注意的是,来自地区34的所不希望的信号也被传送到信道14上,为了确定不需要的信号下行到任处,可以参考图8所示的表格。图8的表格表明,加载到R2地区34中信道14上的上行链路信号被下行到T1发送区31所需的信号发送到洛杉矶,不要的信号(即附加信号)发送到东部海岸(即地区31)。网络控制中心在进行频率分配时保持跟踪这些附加信号。由于这些附加信号的影响,使系统的容量略为减少。
现在再参看图6,波束成形网络98接收发送信号T1-T4,并将这些发射信号中的所有单个通信信号耦合在一起,以形成每个信号的发射天线波束。在上面所讨论的例子中指定的频谱为500MHZ,当系统完全载以窄波信号时,波束成形网络98将形成总数约为50,000个叠加的天线波束,这样形成的每一个天线波束能够指出在一个使系统性能最佳的方向。相邻单元间的增量相移决定在天线波束的方向,因为相移由信号频率所决定的,所以系统可用来进行频率寻址。
现在我们将注意力集中到图11和12,它详细描述了波束成形网络98。在图11中,波束成形网络常用数字98表示,它被做成通常的弧形并可按装在卫星的通信架上(未标出)。假设通过那里的信号路径是合适的,那么弧形形状的波束成形网络98很容易排列。
波束成形网络98包括两组延迟线,第一组为环形伸展的发射延迟线168,170,第二组为发射延迟线172,174,它们和延迟线168,170在径向隔开,另外波束成形网络还包括许多径向伸展的波导装置176。具体地讲,提供了40个波导装置176每个用作发射阵列20(如图13所示)的一个单元106。波导装 置与168-174的每一个延迟线交接并按角度等分。
每个波导装置176确定了径向线总合器并大梁与每个168-174延迟线相交。如图12所示,在径向线176和发射延迟线168-174的交点上,提供了一个十字形波导耦合器180,此耦合器180将延迟线168-174和径向线总合器相连接。十字形波导耦合器的作用将在以后讨论。
四根延时线168-174分别提供给四个发射地区的T1-T4(图9所示)。这里,发射信号T1加于延迟线170的输入端,T2加于延迟线168的输入端,T3加于延迟线174的输入端,T4加于延迟线172的输入端。正如图12所示,字母“L”指明径向总合器间的距离。字母“W”表示每个径向延迟线的宽度。尽管径向总合器在延时线方向上按角度等分相隔,由于延迟线168-174是径向分隔的,所以它们之间从延迟线到延迟线的距离也各不相同。因此,由径线总合器176形成的弧度离中心越长,径向线总合器176间在它们与延迟线168-174交点处的距离就越大。换句话说,在径向线总合器176之间,延迟线168的间距“L”是小于邻近径向线总合器176之间延迟线174的间距。“L”和“W”的典型数值如下所示:
延迟线    信号    L英吋    W英吋
168    T2    1.66    0.64
170    T1    1.72    0.66
172    T4    2.45    0.74
174    T3    2.55    0.76
选择延迟线168-174的宽度“W”以及相邻两径向径大梁间的长度“L”以产生所需的中心波束的偏移角(center beam squint)及波束扫描速率,因此校正了每个信道的波束指向。这样每一发射区域的T1-T4可得到所希望的开始及终止点。
见图12,发射信号T2由于以准确的距离传入延迟线168,并在此点进入第一径向线大梁176。部分T2信号经过十字形波导耦合器180(例如为一个20分贝的耦合器),这样,发射信号T2的1%功率被送入径向线传输线176。这部分能量又经波导管176进入相应的固态功率放大器100(见图6及11)。传入延迟线170的信号T2也进行上述的同样过程。由十字形波导耦合器180转送的部分T1、T2信号(如0.01的T1信号和0.01的T2信号)在径向线大梁中相加,组合信号0.01(T1+T2)以径向向外传入下一组延迟线172、174。对于信号T3及T4分别在延迟线174及172上重复了上述的相同耦合过程。也就是通过十字形波导耦合器180的0.01的T3及T4信号耦合传入径向线大梁176,得到组合信号0.01(T1+T2+T3+T4)以径向向外传入一个相联的固态功率放大器100,并在其中放大以供发射。
经过第一个径向线大梁176后,剩下的0.99的T1-T4信号进入第二个径向线大梁,又将另外1%的信号送入大梁176。每经过一个径向线大梁,都将1%的信号送入其中。
经由径向线大梁176送入SSPAS100的信号,是所有四种点到点发射信号T1-T4的混合信号。然而,发射信号T1- T4都是由12,5000个子信号组成的。因此,在上面的详细说明中(指定的频谱500MHZ),40个经由径向线大梁176的信号是50,000个信号的混合信号。因此,每个SSPAS100放大来自众多波导装置176的所有50,000个信号。
由于每个SSPAS100放大所有50,000个来自所有地区的指定信号,因此可以看出,所有的窄带高增益下行波束都是由共同汇集发射机形成的,即所有的SSPAS100形成的。因为使用所有的SSPAS可使下行链路波束覆盖整个国土,所以此方法被认为能有效地提供全国范围的功率汇集区。这样,就可在不减弱其他波束功率的前提下,将功率汇集区的部分功率转移以适应特殊的处于别地区不利条件下的下行链路用户。例如,由于下雨而减弱了下行链路地面站的波束信号的强度使下行用户处于不利条件下。这种因雨受损害的用户可通过增加相应上链路波束的信号强度来弥补。即是通过从全国性发射功率汇集(pool    of    power)中转移一部分功率给处于不利条件下的下行链路用户来完成(例如,从所有SSPAS100中提供一小部分功率)。每一上行链路波束的功率都与相应的下行链路波束的功率成比例。所以,为了增加下行链路波束的功率,只需增加上行链路波束的功率即可。
实际上,上述的网络控制中心保持跟踪所有的降雨区域,并确定哪些上行链路用户要与降雨区的下行链路用户通信。于是网络控制中心利用开关信号阵指令每个上行链路用户,增加发向雨区的上行链路信号功率。上行链路信号功率的增强,使SSPAS100对这些信号增加集合放大,以产生针对雨区的相应下行波束,增加的功率电平有效地补偿了下雨的影响。一般而言,给定降雨地区的信号数目与用 SSPAS100总功率操作的信号总数关系不大。因此,其它非降区下行链路用户的信号不会减弱,因为一点微小的减弱被分配于成千上万个用户的身上。
SSPAS100图8和11所示,例如可装在卫星通信架的边缘(未标出)。由SSPAS100放大的信号送到发射阵列20的相应元件106上。
如上所述,可得到40个径向线大梁176耦合的信号之间的增量相移。因此,波束成形网络98允许从发射阵列20(图1、2、13)发出的天线波束用频率的给定来控制。增量相移与在波导管176间的时间延迟有关,同样也与频率有关。参看图17,这是40个发射阵列元件106中的四个的简图,说明波阵面从那里发出的。其中“d”为发射阵列元件106间的距离。所得天线波束有一倾角θ,此θ定义为波束扫描角。这就是说,θ是偏离标准波束发射中心的角度。由延迟线产生的增量相移为△φ,θ与△φ的关系如下:
△φ= (2πd)/(λ) sinθ
其中:λ=单个波长
θ=波束扫描角
d=阵列元件间距
这样,天线波束的东西方向由增量相移来确定,增量相移对于波束成形网络98的四个延迟线168-174是不同的。因而得到上面所述的四个发射地区T1-T4
通过对该项发明的介绍,可以认为,对于熟练于此技术的人来讲,在不背离该项发明的精神和不超出其涉及的技术范围的前提下,可以对该发明描述的细节作各种补充和修改。因而可以理解。我们所寻求的专利保护将涉及所述主体部分的权利要求以及本发明范围的的一切等价之处。

Claims (23)

1、用于连接第一组通信线路和第二组通信线路的设备,其中第一组线路有许多信道,每条线路都能传送频分多路复用信号,它包括:
相互联接的设备,它有多个输入端,各自与上述第一组线路相联用于接收相应的频分多路复用信号,它的多个输出端也各自与上述第二组线路相接,用以将上述输入端接收到的每一频分多路复用信号加于某些预选信道输出到第二组线路的每条线路上,
所述相互联接的设备包括多组与频分多路复用信号有关的对应滤波器,它们的作用就是仅通过相应信道的那些信号,
所述相互联接的设备包括许多环行器,分别接收一组滤波器中的每个滤波器和将频分多路复用信号分配给组滤波器的每个滤波器的相应输入耦合起来。
2、用于连接第一组通信线路和第二组通信线路的设备,其中第一组线路有许多信道,每条线路都能传送频分多路复用信号,它包括:
相互联接的设备,它有多个输入端,各自与上述第一组线路相联用于接收相应的频分多路复用信号,它的多个输出端也各自与上述第二组线路相接,用以将上述输入端接收到的每一频分多路复用信号加于某些预选信道输出到第二组线路的每条线路上。
所述每一组滤波器,包括一些与相应上述输出端相连的滤波器,用于将通过滤波器信道的信号提供给相应的输出端,这样每个输出端就接收到通过上述每组滤波器信道信号。
每一组所述滤波器都包括多个滤波器群,而每一所述输出端均与各组滤波器中的一群滤波器相耦合,这组滤波器中的一群滤波器与另一组中的一群相连,
滤波器组中的所述滤波器群由铁氧环行器互相连接。
3、用于从多个频分多路复用信号中编路出单个信号的设备,每个信号都包括多个输入端与输出端间的多个信道,该设备包括:
多个输入端用于分别接收多个频分多路复用信号;
多个输出端,每个输出端仅仅对接收输入端的每个上述频分多路复用信号的那些信道中某个信道进行输出,这样,输出端就集合输出全部的频分多路复用信号的所有的信道;并且,
联接输入端与输出端的滤波器互联设备,用于将每个上述输入端与每个上述输出端互联,并且有选择地对每一频分多路复用信号进行滤波以达到分离信道的目的。上述滤波器互联设备包括多组滤波器,它们分别与许多频分多路复用信号相连,这些滤波器也分别与相应信号的信道相连,而且每个滤波器仅对有关的信道进行滤波,每组上述滤波器至少包括某些滤波器这些滤波器分别与对应的一个上述输出相连,每组滤波器中每个这样的滤波器有一个输入端和一个上述的输入相耦合,也有一个输出端和一个相对应的上述输出相耦合,通过全组中的某些滤波器可以确定发送每个上述输出的信道,
其中上述滤波器互联设备包括耦合设备,它们将每组相应滤波器中的输入端与输入终端相耦合,用于把每个频分多路复用信号的每个信道信号分配给每组滤波器中的相应滤波器,这样,在每个滤波器的输入端将接收分派给它的信道信号。
4、用于从许多频分多路复用信号中编路单个信号的设备,每个信号都包含有多个输入端与输出端间的多个信道,该设备包括:
多个输入端,用于分别接收多个频分多路复用信号;
多个输出端,每个输出端仅仅对接收输入端的每个上述频分多路复用信号的那些信道中某个信道进行输出,这样,输出端就集合输出全部的频分多路复用信号的所有的信道;并且,
连接输入端与输出端的滤波器互连设备,用于将每个上述输入端与每个上述输出端互连,并且有选择地对每一频分多路复用信号进行滤波以达到分离信道的目的。上述滤波器互连设备包括多组滤波器,它们分别与许多频分多路复用信号相连,这些滤波器也分别与相应信号的信道相连,而且每个滤波器仅对有关的信道进行滤波,每组上述滤波器至少包括某些滤波器这些滤波器分别与对应的一个上述输出相连,每组滤波器中每个这样的滤波器有一个输入端和一个上述的输入相耦合,也有一个输出端和一个相对应的上述输出相耦合,通过全组中的某些滤波器可以确定发送每个上述输出的信道,所述滤波器互连设备还包括分别耦合在各组中滤波器输出端和相应输出端之间的多个互连铁氧环行器。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环行器连接至少两组滤波器中的至少一部分滤波器输出端。
6、与地球轨道卫星的设备,该卫星通信系统与地面一个区域上的多个地面站的连接以完成双向通信,其中,卫星接收分别来自覆盖全球的不同区域的多个上行链路波束,这个上行链路波束在同样的频率范围内载有多个各自对应的频分多路复用接收信号,每一上述接收信号都包括有多个信道,卫星分别将多个下行路波束发送到各个区域,这个下行链路波束载有多个各自对应分布在同一频段内的发送信号,所述设备用以在上述卫星上互相联接上行和下行链路波速,这样所接收的信号就能变为发送信号,所述设备包括:
多个输入端,每个上述地区对应有一个,用于分别输出多个发送信号;并且
联接上述输入端与上述输出端的设备,用于将每个输入端接收的信号通过预选信道编路到每个输出端,这样,每个上述输出端所输出的发送信号就来自每个接收信号的预选信道分出的信号,所述编路包括多个环行器,它们分别耦合在滤波器组中的各端滤波器和相应输入端之间,以将接收信号分配给相应组中的各滤波器。
7、用于包括一连接地面某一区域的多个地面终端的通信的地球卫星;用于接收来自不同的、特别是覆盖所述区域的相邻地带的多个上行链路波束的上行装置,其中所述上行装置载有多个在同一组频率上的、分别对应的接收信号,各所述接收信号包括多个分别与相应地带中的不同地区相联系的信道;用于分别向所述地带中发送载有多个分别对应的,在同一频率范围上的发送信号的多个下行链路波束的装置,各所述发送信号包括分别与相应地带中的不同地区相联系的多个信道一的卫星通信系统中的互连设备,该互连设备在所述卫星上连接所述接收与发送信号,以对所述接收信号编路以将其送到所述区域内的终端,所述互连设备包括:
分别与所述地带相联系的多个输入端,用于接收所述接收信号;
分别与所述地带相联系的多个输出端,用于发送所述接收信号;
耦合在所述输入端和输出端之间的互连装置,用于根据预定的固定编路计划把在所述输入端的信号编路到所述输出端上去,所述互连装置包括:
(1)多个滤波器装置,用于有选择地对各所述接收信号进行滤波以把接收信号分离到信道中;
(2)用于互相连接多个带有输入端和输出端的所述滤波器以使编路到相邻地带中的相邻地区的发送信号在分隔得很远的各自信道上传送从而在所述相邻地区内提供接收同一信道上的相同通信的终端的互连装置。
8、权利要求7的设备,其中所述互连装置是由固定的、坚固的线路连接确定了,这种连接为所述输入端上的接收信号到所述输出端上的输出信号提供了永久的、固定的编路。
9、权利要求7的设备,其中所述多个滤波器装置包括分别与所述信道相联系的多组滤波器,各组都只对相联系的信道滤波,各组滤波器包括至少一部分分别与相应的所述输出端相联系的滤波器,各组中的各所述一部分滤波器都带有与一所述输入端相耦合的输入端及与分别对应的一个所述输出端相耦合的输出端,从而使分给各输出端的信道由所有组中的所述滤波器的输出端确定。
10、权利要求9的设备,其中各组滤波器包括两群滤波器,各组中的各群滤波器用于滤波所述信道的一交替群,各组中另一群滤波器用于滤波所述信道的另一交替群。
11、权利要求7的设备,其中所述互连装置还包括用于把所述输入端接收的信号的功率分成发往各组中的一群滤波器的第一部分及发往各组中的另一群滤波器的第二部分的装置。
12、权利要求9的设备,其中上述滤波器互联装置包括分配装置,它将每组相应滤波器中的输入端与输入终端相耦合,用于把每个频分多路复用信号的每个信道信号分配给每组滤波器中的相应滤波器,从而在每个滤波器的输入端将接收分派给它的信道信号。
13、权利要求12的设备,其中所述分配装置包括多个环行器。
14、权利要求13的设备,其中至少某些环行器互连并由铁氧体制成。
15、权利要求13的设备,其中所述环行体至少与两组滤波器中的一些输出端相连。
16、权利要求9的设备,其中所述互连多个滤波器的装置是由固定的、紧固的线路连接实现的,这种连接使所述输入端上的接收信号能永久地、固定地被编路为所述输出端上的发送信号。
17、用在连接多个地面区域上的多个地面终端的通信的地球卫星中的、用于在所述卫星上互连接收和发送信号以对所述接收信号进行编路将其以发送到所述区域中的终端的互连装置,所述卫星包括用于分别接收来自所述区域内不同的上行地带的多个上行链路波来的装置,其中所述上行链路波束分别包括多个接收信号,这些信号包括多个分别区所述地带中的相应一个中的不同地区相联系的信道;该卫星还包括用于发送多个下行链路波束至所述地带的装置,其中所述下行链路彼此来分别包括多个发送信号,这些发送信号包括多个分别与所述地带中的相应一个中的不同地区相联系的信道,所述互连装置包括:
分别与所述地带相联系的多个输入端,用于接收所述接收信号;
分别与所述地带相联系的多个输出端,用于发送所述接收信号;
耦合在所述输入端和输出端之间的互连装置,用于根据预定的固定编路计划把在所述输入端的信号编路到所述输出端上去,所述互连装置包括:
(1)多个滤波器装置,用于有选择地对各所述接收信号进行滤波以把接收信号分离到信道中;
(2)用于互相连接多个带有输入端和输出端的所述滤波器以使发送信号在相应的信道上被编路发送到预定的地区;
所述多个滤波器装置包括分别与所述信道相联系的多组滤波器,各组都只对相联系的信道滤波,各组滤波器包括至少一部分分别与相应的所述输出端相联系的滤波器,各组中的各所述一部分滤波器都带有与一所述输入端相耦合的输入端及与分别对应的一个所述输出端相耦合的输出端,从而使分给各输出端的信道由所述有组中的所述滤波器的输出端确定。
18、权利要求17的设备,其中各组滤波器包括两群滤波器,各组中的各群滤波器用于滤波所述信道的一交替群,各组中另一群滤波器用于滤波所述信道的另一交替群。
19、权利要求18的设备,其中所述互连装置还包括用于把所述输入端接收的信号的功率分成发往各组中的一群滤波器的第一部分及发往各组中的另一群滤波器的第二部分的装置。
20、权利要求17的设备,其中所述互连设备包括耦合在各输入端和各相应滤波器组的输入端之间的装置,用于把各接收信号的各信道分配到相应的滤波器,从而使各滤波器在其接收端接收到分给它的信道。
21、权利要求20的设备,其中至少某些环行器互连并由铁氧体制成。
22、权利要求21的设备,其中所述环行体至少与两组滤波器中的一些输出端相连。
23、权利要求21的设备,其中所述互连多个滤波器的装置是由固定的、紧固的线路连接实现的,这种连接使所述输入端上的接收信号能永久地、固定地被编路为所述输出端上的发送信号。
CN87105574A 1986-08-14 1987-08-14 滤波器互联矩阵 Expired CN101117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896,559 1986-08-14
US06/896,559 US4858229A (en) 1986-08-14 1986-08-14 Filter interconnection matrix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87105574A CN87105574A (zh) 1988-05-11
CN1011179B true CN1011179B (zh) 1991-01-09

Family

ID=2540641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87105574A Expired CN1011179B (zh) 1986-08-14 1987-08-14 滤波器互联矩阵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4858229A (zh)
EP (1) EP0278982B1 (zh)
JP (1) JP2643964B2 (zh)
CN (1) CN1011179B (zh)
CA (1) CA1282880C (zh)
DE (1) DE3783600T2 (zh)
WO (1) WO1988001455A2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8819501D0 (en) * 1988-08-17 1988-09-21 British Aerospace Spacecraft payload
CA2157209C (en) * 1995-08-30 2001-04-10 Robert Peach Repeaters for multibeam satellites
CA2165875C (en) * 1995-12-21 2001-03-13 Gary Beauchamp Intersatellite communications systems
US6047162A (en) 1997-09-25 2000-04-04 Com Dev Limited Regional programming in a direct broadcast satellite
US6275479B1 (en) * 1999-03-19 2001-08-14 Spacecode Llc Multiplexed power amplifiers for satellite communication system
DE60139107D1 (en) * 2000-05-04 2009-08-13 Basf Se Substituierte phenyl-sulfamoyl-carboxamide
US7529525B1 (en) * 2002-04-16 2009-05-05 Faulkner Interstices Ll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llecting information for use in a smart antenna system
US7065383B1 (en) * 2002-04-16 2006-06-20 Omri Hovers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ynchronizing a smart antenna apparatus with a base station transceiver
US7289826B1 (en) * 2002-04-16 2007-10-30 Faulkner Interstices, Ll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beam selection in a smart antenna system
US7289062B2 (en) * 2005-02-15 2007-10-30 Wildblue Communications, Inc. Method and device for accurately pointing a satellite earth station antenna
US20080056189A1 (en) * 2006-08-29 2008-03-06 Wildblue Communications, Inc. Network-Access Satellite Communication System
US8730086B2 (en) * 2008-08-26 2014-05-20 Viasat, Inc. Weather detection using satellite communication signals
US8538328B2 (en) * 2008-09-11 2013-09-17 Viasat, Inc. Antenna and satellite alignment using beam projections
US8660142B2 (en) * 2008-09-25 2014-02-25 Viasat, Inc. Scheduling virtual bandwidth requests
US8411798B2 (en) * 2008-11-05 2013-04-02 Viasat, Inc. Reducing receiver power dissipation
FR2942775B1 (fr) * 2009-03-05 2011-03-25 Astrium Sas Vehicule spatial muni d'un systeme d'amplification et procede d'equilibrage
US8000259B2 (en) 2009-09-04 2011-08-16 Viasat, Inc. Distributed cache—adaptive multicast architecture for bandwidth reduction
EP2403137A1 (en) * 2010-04-26 2012-01-04 Astrium Limited Hybrid networks
GB201406891D0 (en) * 2014-04-16 2014-05-28 Mm Microwave Ltd Data transmission and/or receiving apparatus
US9967792B2 (en) 2015-03-16 2018-05-08 Space Systems/Loral, Llc Communication system with multi band gateway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144495A (en) * 1977-02-23 1979-03-13 Communications Satellite Corporation Satellite switching system
US4228401A (en) * 1977-12-22 1980-10-14 Communications Satellite Corporation Communication satellite transponder interconnection utilizing variable bandpass filter
JPS6062739A (ja) * 1983-09-16 1985-04-10 Nippon Telegr & Teleph Corp <Ntt> 衛星塔載装置
JPS61148926A (ja) * 1984-12-24 1986-07-07 Kokusai Denshin Denwa Co Ltd <Kdd> 通信衛星中継器
US4730310A (en) * 1985-05-03 1988-03-08 American Telephone And Telegraph Company Terrestrial communications system
US4813036A (en) * 1985-11-27 1989-03-14 National Exchange, Inc. Fully interconnected spot beam satellite communication system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A1282880C (en) 1991-04-09
CN87105574A (zh) 1988-05-11
DE3783600T2 (de) 1993-08-26
EP0278982A1 (en) 1988-08-24
US4858229A (en) 1989-08-15
JP2643964B2 (ja) 1997-08-25
WO1988001455A2 (en) 1988-02-25
JPH01500558A (ja) 1989-02-23
WO1988001455A3 (en) 1988-04-07
DE3783600D1 (de) 1993-02-25
EP0278982B1 (en) 1993-01-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7862B (zh) 具有频率可寻址波束的通讯系统
CN1007396B (zh) 使用频率再用的卫星通信
CN1008678B (zh) 卫星通讯系统
CN1008675B (zh) 波束成型网络
CN1011179B (zh) 滤波器互联矩阵
CN87105573A (zh) 用于混合式通信卫星的天线系统
AU605908B2 (en) Satellite communications system employing frequency reuse
US6751458B1 (en) Architecture utilizing frequency reuse in accommodating user-link and feeder-link transmission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3 Decision
GR02 Examined patent applic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9 Lapse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the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